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共9篇)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1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课前思考: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未下节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对于空气的成分及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但怎样证明,怎样找出科学的依据,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严谨实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很重要。
在教学安排上,因为内容较多,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讨论,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认识空气成分,第二课时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和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实验、思考等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知识:
1.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其它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实验提出自己的见解。愿意与别人合
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装满细沙费玻璃墨水瓶(改进材料)、蜡烛、杯子、水槽、去底的塑料瓶、火柴、青石灰水、小苏打、白醋、烧杯、集气瓶、碎冰、塑料片、课件等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出示三支相同的蜡烛,如果同时点燃谁先灭。2.其中一个扣上大杯子,一个口小杯子,这样呢谁先灭?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燃烧的问题引起学生对空气成分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能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在交流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进行实验,分析出“空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 1.到底会是怎样呢?让我们看实验吧。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帮助学生分析出“空气支持燃烧”。刚才同学们说大杯子中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小杯子中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如果蜡烛不罩杯子,暴露在外面,会有源源不断的空气补充,它们会一直燃烧着。那就是说,物体燃烧必须要有空气,是不是?你们的意思就是:空气----支持燃烧。
(二)继续实验,认识到空气支持燃烧时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1.引导: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可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能不能借助其他东西让我们看到有空气,还是没有空气呢?
2.下面我们就来再做一个实验看看杯中到底有没有空气了。3.教师指导学生弄清楚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课件展示实验方法。(1)把蜡烛固定在装满细沙费玻璃墨水瓶上,放进有水的水槽中。(这一步老师要提前做好。)
(2)不点燃蜡烛,用去底的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进入瓶子?
(3)点燃蜡烛,用去底的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进入瓶子?
注意:不要接触到燃烧的蜡烛,放稳。拧紧瓶盖时不能提起塑料瓶,也不能碰到蜡烛。因为要求立即盖瓶盖,所以速度要快,同学之间要配合好。
4.提出观察与记录要求。
观察: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瓶内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记录:把看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
5.分组进行实验。(注意安排好,使组内合作能得以体现。)
6.实验完毕,对指定观察的内容进行讨论,最后汇报交流。分析出原因。(1)没点燃时水进不去,为什么?(瓶内空间空气占据着)
(2)点燃后,瓶内的水进去了一些,说明什么呢?(说明燃烧时用掉了
一部分空气。)
6.教师小结:空气支持燃烧时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设计意图:先用没点蜡烛水不容易进瓶里,依据前面所学,学生能认识到是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而点燃后水能进去一些,反映出空气量的变化,是部分减少,而不是全部,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燃烧掉的只是一部分空气。
(三)深入实验,弄清楚上述实验瓶内剩余的“空气”的特性。1.引导:空气支持燃烧时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那剩余的(指着瓶内剩余的空间)还是什么呢?杯子里剩下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
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3.我们还是实验试试吧。先把水槽里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相平,再打开瓶盖,把燃烧着的火柴迅速放进去。
4.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6.讨论:
(1)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不能支持燃烧)(2)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3)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设计意图:以上几个实验,逐层深入,层层剥茧的引导学生理解一部分空气支持燃烧,烧掉了,另一部分空气不支持燃烧,剩下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
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四)认识空气成分
1.介绍: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有哪些成分呢?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
2,阅读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是什么?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认识了空气的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支持燃烧 氧气 21% 不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汽等1%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2
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分析
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 碎石继续风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 当腐烂的动植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 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 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 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土壤的颗粒, 一方面是分析土壤的成分, 另一方面是寻找土壤源于岩石风化的证据。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壤里有什么, 而且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 为本单元后面几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指导儿童了解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 (小石子、沙、黏土) 、动物、植物的残留物, 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了解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 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用沉积实验研究土壤成分, 感知土壤不同颗粒大小的沉积顺序。
教学准备
土壤、放大镜、玻璃杯、水、牙签、小勺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出示著名侦探柯南的卡通图片, 提问:柯南为什么能够快速而又准确地破案?
2.讲述:柯南靠观察和推测取得证据快速破案。其实, 观察和推测也是我们学习科学课的两个诀窍。
设计意图:从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开始交流,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是科学课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引入新课, 了解儿童元认知 (3分钟)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 (板书课题) 你能根据以前的观察和了解, 说说土壤中有些什么吗?
2.学生充分发言。
3.我们一起来观察、研究土壤中到底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有哪些相关的经验认识, 存在哪些误区等, 对新的学习活动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把握学生的元认知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存在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分组观察、探究活动 (16~18分钟)
1.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领一个信封, 里面有一张红色的“任务单”和四张白色的“记录单”。小组长先组织小组同学学懂“任务单”, 再一起开始观察、实验。每人都要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教师巡回指导。
“任务单”内容:观察土壤的颗粒。 (1) 取一部分捻碎的土壤, 按颗粒大小, 用牙签将它们分分类。 (2) 分类以后, 从每类中取一粒, 画出它的形状和大小, 用尺子量一量它的大小。
设计意图:“任务单”的形式旨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土壤的颗粒是本课的重点观察内容, 分类活动有效实现了学生对观察目的的明确和观察内容的清晰。画一画、量一量的活动有助于加深印象、丰富感受。用语言、图画、数字等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促使每个儿童的观察活动更加积极主动、精确细致。
2.小组同学全部完成任务以后, 小组长到老师这里领取第二个信封, 完成下一项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任务单内容:观察土壤在水中的沉积。 (1) 将土块放入装有水的杯子里, 讨论:观察到了什么? (2) 用筷子在水中充分搅拌, 然后将杯子静置在桌上。仔细观察静置在桌上的杯子。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在记录单的杯子里。 (3) 小组讨论:杯中土壤的沉积物分成哪几层?
设计意图:先观察颗粒, 再放入水中观察, 符合对一般事物的观察顺序规律。对土壤沉积现象的观察、探究活动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从入水、搅拌、静置沉积等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土壤, 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水平, 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讨论与交流 (16~18分钟)
1.哪些小组来汇报土壤颗粒的分类情况?
(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土壤颗粒的分类以及学生记录单的记录情况。)
小结:土壤中大于2毫米的颗粒是小石子, 小一些的是沙子, 更小的粉末状的是黏土, 一般只有1毫米的几百分之一, 有的甚至肉眼都看不到。
(板书:小石子沙黏土)
2.杯中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几层?请另外的小组来汇报观察到的沉积情况。
(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观察沉积现象的记录情况。教师板画。)
实际情况和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一样吗?我们可以用两个小勺, 分别从沉积土壤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刮出一点, 涂抹在白纸上, 仔细观察, 并用手指摸一摸。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实证的过程使观察更真实、可靠, 有利于巩固观察结果和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3.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土壤中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 来源于哪里?
(板书:岩石不断、继续风化)
设计意图:结合之前所学内容, 在充分的证据面前, 儿童自然会理解土壤颗粒来源于岩石。
4.通过观察, 我们发现, 除了大小不同的颗粒, 土壤中还有什么?
(板书:空气水分)
5.土壤中生活着很多动物和植物, 我们据此推测, 土壤中还有什么?
师:动植物残体在土壤中腐烂以后, 变成了腐殖质。腐殖质使土壤变得肥沃, 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板书:腐殖质等)
设计意图:科学、合理的推测结合教师的讲述和相关资料的阅读, 让学生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对于儿童观察土壤中有什么而言, 腐殖质的认识既是重点, 也是个难点。
6.谁能完整地说说, 土壤中有些什么?
五、课堂总结与延伸 (3分钟)
1.土壤为生物提供了什么?生物又为土壤提供了什么?
2.土壤和人类之间有怎样密切的关系?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3.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那应该怎样处理杯中的泥土?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因此,本课注意了对学生探究技能的训练,科学探究一般要通过这么几个环节:问题——预测——证据收集——得出结论——交流共享。这节课的新授部分就是按这个环节来设计的。而“动手做”又是科学探究的灵魂,为此,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对土壤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加强学生对土壤的亲近感。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许多物质,有石子、沙子,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等等;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
杯子、干湿土壤、放大镜、白纸、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选好组长、记录员、材料员。
2、关于老师,你想知道什么?
3、从进教室到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
4、师:通过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我们方川小学的学生特聪明,特爱动脑筋,特爱观察,相信这一节课大家也能学得更好。
二、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庄稼都生长在哪呢?
2.板书:土壤。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了解土壤的哪些知识?
3.出示课题
三、寻找土壤的成分
(一)观察新鲜的土壤
1、预测土壤里有什么
2、如果给你一包土壤,你准备怎样观察?
3、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教师自己准备一套)出示:纸、筷子、放大镜
4、你能说说这些工具的用处吗?你现在又准备怎样观察?动手之前强调: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比一比哪个组发现得最多。
5、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6、你们组发现了什么?利用实物投影仪投放汇报,其他组补充,教师写上。
7.你能给这些东西分分类吗?指导分类:水分、动物、动物遗留物、植物遗留物、杂物、土壤颗粒等。(它们腐烂后就成了腐殖质)
4.像小石子、沙这样的颗粒,我们称为土壤颗粒,那你们在观察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比沙更小的颗粒呢?(如粉砂、黏土)
5.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地质学家)是怎么分类的,课件出示。(沙砾指的就是小石子)
(三)沉积实验
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区分沙砾、粉砂和黏土吗?
2.说说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提醒学生:
温馨提示:
1、将土块放入杯中时动作要轻,以免溅起水花弄湿桌子;
2、土块放入水中后,先不要搅拌,注意观察水中土壤发生的现象,再搅拌;
3、搅拌的动作要轻、慢,以防水溢出杯子。
3.交流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看见,土壤颗粒是分成一层一层的,下面的土壤颗粒大,有许多的石子沉积,是沙砾层,中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上面的应该是黏土层,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杂物。
4.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中有(板书: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补充:此外土壤中盐分,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出示,读一读,记一记。
三、土壤和生命
1.同学们,道在土壤中生活着许多生命,有(学生举例子:蚯蚓、蚂蚁、蜗牛、植物的根……)
2.课件出示,从图上可见,土壤从上到下可分为-------,接着小组内讨论: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
它们为土壤做了什么?
3.交流反馈
4.进行爱土壤的教育:是的,人类没有土壤,我们将----,动植物没有了土壤,就无法存活,那么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人类和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板书: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四、课外拓展活动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4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执教:上虞市城东小学
朱钻飚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土壤中有什么》,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研究土壤。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 2.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作业本28页记录表上。
3.观察干燥的土壤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
4.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了解沙砾、沙、粉沙、黏土等颗粒的分类。
.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6.搅拌水中的土壤并静止一段时间。
7.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
(1)加热土壤,了解腐殖质。
(2)加热浸泡土壤的液体,了解盐分。
8.观察烧杯中土壤的沉积物,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
9.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
三、土壤和生命: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
3.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四、总结引伸
1.这节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所以著名科学家和作家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本6页),请我们外读一读。【教学板书】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粉沙
沙
水
空气
腐殖质
盐分动植物残留物
天空中有什么 教案 篇5
一年级教程
一、看拼音写汉字。(20分)
Dú
shū
mǔ
jī
qì
qiú
huā
gǒu
yuâ
liàng
Bái
tù
nào
zhōng xiān
hâ
chē
lún
lǎo
hǔ
二、读短文,回答问题。(8分:2+3+3)
时钟(zhōnɡ)花
小白兔没有钟,不知道时间,它请小山羊帮忙想办法。小山羊送给它三盆花。
太阳出来了,牵(qiān)牛花开了,张开了小喇叭(lǎ bɑ)。中午,午时花开了,张开了笑脸。天黑了,夜来香开了,张开了小嘴轻轻地唱歌。
1.这篇短文有_______段话。
2.小山羊送给小白兔三盆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花早晨开,__________花中午开,____________花晚上开。
三、神奇的天空 想一想天空中有什么?
太阳:早晨,太阳公公露出笑脸来。
白云: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像一朵朵大大的棉花糖。
月亮:夜晚,星星一闪一闪的眨着眼睛,月亮姐姐散发着皎洁的光芒。
晚霞:傍晚,红红的晚霞遮住了半边天。
飞机:白天,飞机飞过天空,像一只白色的大鸟。
四、想一想,天空中还有什么,试着用一个句子写下来。尝试着把天空中的景物写成一段话。
五、大胆过写话关
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评课稿 篇6
第一个角度: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
走进课堂时,俞老师露出了真诚的笑脸,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课堂上俞教师的精神饱满、感情充沛,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情,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诱导参与,促进思维,特别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从另一面来说师生关系,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是课堂的掌控权在老师手里,切勿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里俞老师应该在课前与学生再多互动一下,讲一下课堂规矩,特别是当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应该认真倾听,当老师发出实验开始的指令时,学生才可以动手,当老师喊出54321时,学生要立即停下手中的实验,进入汇报环节。
第二个角度: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引入新课环节,俞老师出示土壤妈妈的诗歌,承接上课岩石分化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提出:假如这些岩石分化后,会继续在大自然中变化成什么?它是怎么变成土壤的?要想知道是怎样变成的,我们要先去探究土壤中有什么。俞老师的问题提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时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一个好的问题,就达到了将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探索研究过程的目的。这个问题带出了本课探究的核心。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教师用同样的实验来教学,其效果却大不相同。有的实验,学生看了或做了,时过境迁,印象消失,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有的实验,不仅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动力。为什么同样内容的实验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效果呢?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主要取决于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指导能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并能逐渐养成进行科学实验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何为正确的指导?我的理解的是
其一环节的设计一定要主次分明,一节课40分钟,有重点,有不是重点的,俞老师在环节的设计上下了一番苦工,在试讲的环节多次修改;blabla
其二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向,因此,我们的每一句话实际上又是紧紧围绕的教学目标有目的、有层次的提出,从而引发学生思考。Blabla3点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合理提问,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三个角度: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模式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如果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不去指导学生如何学,就会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要促使学生通过“动耳”、“动眼”、“动口”、“动手”等活动自主建构知识,生成自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认为,俞老师在动手上面充分放手让孩子探究,但是在动耳、动口方面指导不足,孩子们的汇报并未有明显的本质的提升,反而有点程序化,有些孩子分心了并未认真倾听。
职场中有什么事是不能做的? 篇7
1、有事不肯向同事求助
求人总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所以轻易不求人是对的。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有时求助别人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赖,能融洽关系,加深感情。
比如你身体不好,你同事的爱人是医生,你可以通过同事的介绍去找,这样能显示你对别人的信任。如果你不愿求人家,人家有事也就不好意思求你。你怕人家麻烦,人家就以为你也很怕麻烦。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因此,求助他人,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要讲究分寸,尽量不要使人家为难。
2、向同事分享自己的私事
有些私事是不能说的,但是有些无关大雅的八卦倒是能说的,而且同事之间聊聊私事,能增进同事之间的了解,加深感情。有时候主动说自己的私事,那么别人也会相对应地告诉你自己的私事,这样就能建立信任。
3、进出不互相告知
临时的外出要与同事打好招呼,如果当你外出时有熟人或者客户来找,也可以让同事有个交如果你什么也不愿说,进进出出神秘兮兮的,有时正好有要紧的事,人家就没法说了,有时也会懒得说,受到影响的恐怕还是自己。互相告知,既是共同工作的需要,也是联络感情的需要,它表明双方互有的尊重与信任。
4、太过八卦
有的人好奇心太重,喜欢打听别人的八卦。能说的人家自己会说,不能说的就别去挖它,不要想问个究竟。太过八卦是要被别人鄙视的。你喜欢探听,即使什么目的也没有,人家也会忌你三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探听人家私事,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5、斤斤计较
在同事相处中,有些人总想在嘴巴上占便宜。有些人喜欢说别人的笑话,讨人家的便宜,虽是玩笑,也绝不肯以自己吃亏而告终;有些人喜欢争辩,有理要争理,没理也要争三分;有些人不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见对方有破绽,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让对方败下阵来不可;有些人对本来就争不清的问题,也想要争个水落石出;。这样会让场面变得非常尴尬,同事也会因此跟你产生隔阂。
怎样处理好上下级关系
第一,荣誉要让,过错敢抗
工作中一旦有了成绩,要懂得利益共享的原则。领导常常会把功劳归结为你的了“领导有方”但是实际上是下面的同事共同的功劳。所以,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为你工作的同事。如果工作出了什么问题,做领导的就应该主动担当。这会让你的同事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有担当的领导,就会愿意在你的旗下做事。
第二,不摆架子
提升前毕竟曾与同事们一起玩,一起吃饭过,所以提升后不能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感觉。工作反而要常用一种协商的语气对待大家。当同事做错事或者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你批评他们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最好是单独面谈。这些不仅不会让他们感觉你没有变还是他们中间一员,而且还会对你产生敬佩之情。这样你分配下去的任务就会顺利的进展。
第三, 不暗箱操作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8
前奶的特点
前奶之所以被特别指出它的作用,是因为它和后奶相比,奶质不同,作用不同,但大家也不要有一个喂养的误区,总之要正确认识前奶和后奶。那么,前奶在喂哺中的作用有哪些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前奶的特点,前奶主要有以下特点:
外观比较清淡,带兰色,比较稀薄。其特点是成份中水的含量比较大,另外,含有丰富的蛋白、糖份、维生素、维生素和抗癌免疫球蛋白等。其成分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因而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来说不需要补充额外的水份。
前奶在喂哺中的作用
前奶含有大量水分是给婴儿解渴,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糖份、维生素、维生素和抗癌免疫球蛋白等。腹泻的婴儿应该哺乳两侧乳房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前奶。
前奶和后奶的区别
在每次喂奶当中,乳汁的成分也随之变化,一般将乳汁分为前奶和后奶。两者所含营养成分有所不同。喂奶时,先吸出来的奶叫“前奶”。前奶外观较稀薄,富含水分、蛋白质,婴儿吃了大量的前奶,就得到了所需要的水分和蛋白质,因而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出生后4个月内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水。
前奶以后的乳汁,外观色白并比较浓稠,称为“后奶”。后奶富含脂肪、乳糖和其他营养素。能提供许多热量,使婴儿有饱腹感。因此,哺乳时不要匆忙,切不可将开始的前乳挤掉,也不可未喂完一侧又换另一侧,应该允许婴儿尽量吃,既吃到前奶又吃到后奶,这样才能为婴儿提供全面的营养。
前奶和后奶的喂养误区
先说“开始的奶都不好,要挤掉”这个说法,人体怎么会做无用功,造出些“不好”的奶专供浪费?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大概是认为开始的奶比较稀,所谓的“营养价值”不如后面的奶,但这恰恰是“前奶”的优点,前奶水分高,解决了宝宝身体对水分的需求,有“前奶”填饱肚子,宝宝不会吸入大量的“后奶”而摄入过多的脂肪。如果有人真的按照上述所谓的说法去喂奶的话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或者奶不够吃,得补充奶粉,或者宝宝摄入过多脂肪,变得过度肥胖;更甚至造成宝宝缺水。
再说说“两边要交替吃,每边吃不超过十五分钟”更是无稽之谈,宝宝吃奶大多边吃边睡,尤其是月子里,每次吃奶都要40分钟乃至1个小时,如果按照这样的吃法势必宝宝吃到的都是“前奶”。因为营养过剩的缘故“脂肪”对于现代人来说都快变成了贬义词,人人争着减之而后快,可这对婴儿来说确是宝贝,是生长发育的必需,如果真的有人按照这种方式喂孩子必定不够吃或者发育迟缓,少不得认为奶不够而上奶粉。
喂奶的时候一定要先可着一边吃,吃干吃净如果还不够再换到另外一边,这样保证宝宝吃到足够的“后奶”。基本上每次喂奶只吃一边,吃完后胸部如同棉花一样软,一滴多余的奶都挤不出了。如果需要吃两边,那么再次开吃要从上次最后吃的那边吃起,保证总有一边得到了完全的清空。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9
——明阳天下植树基地
3月12日植树节即将来临,许多人提出,要净化空气,最好是多种树。那么在这么多树种里,哪些树木是净化空气的“高手”?哪些树木抗污染能力最强?
植树节种什么树 刺槐
抗污指数:★★★★★
刺槐,又叫洋槐,原产于北美,现在被广泛引种到亚洲等地。刺槐对土壤要求不高,它的根部有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能吸附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净化功能,并有吸收铅蒸气的功能,所以被广泛引种,作为城市行道树,或防风固沙树种。
夹竹桃 抗污指数:★★★★★
夹竹桃,茎部像竹,花朵像桃,因而得名。
夹竹桃最被人诟病的就是其汁液有毒。如果人摄取夹竹桃汁液后,会产生肠胃及心脏问题。
恰恰因为其汁液有毒,绿化部门往往把夹竹桃种到厕所边上,让其吸附二氧化硫,而庭院道路上则比较少见。
海桐
抗污指数:★★★★★
海桐个头不高,最高也就3米,是一种四季常绿的灌木,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除了抗污能力强大外,根、叶子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根可以祛风活络、散瘀止痛;叶可以解毒、止血;种子可以涩肠、固精。
乌桕
抗污指数:★★★★
乌桕是一种色叶树种,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不下丹枫,为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乌桕能抗火烧,并对二氧化硫及氯化氢抗性强。侧柏
抗污指数:★★★★
侧柏为常绿乔木。在我国分布极广,北起内蒙古、吉林,南至广东及广西北部;人工栽培范围几乎遍布全国,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
侧柏寿命长,具有杀菌、吸毒和吸尘功能。枝叶能分泌一种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痢疾等病菌,对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梧桐
抗污指数:★★★
梧桐属落叶大乔木,高达15米;树干挺直,树皮平滑。原产中国,南北各省都有栽培,为普通的行道树及庭园绿化观赏树。
梧桐生长快,具有较强的抗烟尘和吸附苯、乙醚、硫化氢、氟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功能。
香樟
抗污指数:★★★
樟树所散发出的松油二环烃、樟脑烯、柠檬烃、丁香油酚等化学物质,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长期生活在有樟树的环境中会避免患上很多疑难病症。因此,樟树成为南方许多城市和地区园林绿化的首选良木,深受园林绿化行业的青睐。
银杏
抗污指数:★★
银杏为落叶乔木,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银杏树高大挺拔,叶似扇形,冠大荫状,具有降温作用。叶形古雅,寿命绵长。无病虫害,不污染环境,树干光洁,是著名的无公害树种。
银杏适应性强,对气候土壤要求都很宽范,抗烟尘、抗火灾、抗有毒气体。是理想的园林绿化、行道树种。
垂柳
抗污指数:★★
垂柳枝条细长,柔软下垂,随风飘舞,姿态优美潇洒,植于河岸及湖池边最为理想,柔条依依拂水,别有风致,自古即为重要的庭院观赏树。亦可用作行道树、庭荫树、固岸护堤树及平原造林树种。此外,垂柳对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二氧化硫。
紫薇
抗污指数:★★
紫薇耐旱、怕涝,喜温暖潮润,喜光,喜肥,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氮气的抗性强,能吸入有害气体。据测定,每千克叶能吸硫10克,还能吸滞粉尘。因此,它是城市、工矿绿化最理想的树种,也可作盆景。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空气中有水吗小学科学08-17
护士礼仪在护理工作中有什么作用08-09
致空气教学设计07-03
化学空气教学反思10-14
《空气的成分》教学反思10-17
空气净化器设计调研10-06
空气占据空间吗片段教学设计11-18
《离不开的空气》教学反思07-08
空气-空气热交换器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