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自考资料

2024-10-07

红楼梦研究自考资料(精选9篇)

红楼梦研究自考资料 篇1

2

题目四:曹雪芹是最善于从古典文学中汲取积极营养的人,试举例说明其继承与创新的精神。

前言:

他几乎把历代文化的精华、各类文学艺术独到的技巧一齐抓在手里,自然纯熟地融化在艺术形象的创造之中。《诗经》、《楚辞》、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元人杂剧以及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等各类知识都被他轻轻拈来,自然化入,成为《红楼梦》肌体的组织和细胞。

举例:

比如汉代乐府民歌《上邪》,是一个痴情女子向她的爱人表达的山盟海誓,她说:“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曹雪芹对这些诗如数家珍,并化成了艺术形象。他让迎春的丫鬟司棋禀赋了《上邪》的精神而生,但又加以发展和出新。同样是痴情女儿,不同时,不同地,不同身份境遇,却有如此相似的精神气质。而且司棋已经发展成一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人物和一个有头有尾有情节的故事。当司棋“当”的一声向墙上撞去的时候,在她的人生历程中,天地确实已隆隆然合在一起。司棋一刹那间已倒地死去!《上邪》精神对比统治阶级的三纲五常、三宫六院、三妻四妾,让它们显得何等的渺小和卑微!

又如34回写贾芸,它无疑受了《战国策・秦策》苏秦事迹的影响,苏秦十分落拓地铩羽而归时,形容枯槁,面目黧黑,回到家中,“妻不下任,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等他锥股学书,功成名就再回到家中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地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于是苏秦非常感慨地得出了“嗟呼!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权势富贵, 可忽乎哉!”的结论。曹雪芹从锦衣玉食的天堂落到绳床瓦灶的境遇,始终无法摆脱贫困,有了这样的生活经历,他才能真

红楼梦研究自考资料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 语言不断演变, 重叠形容词尽管在《诗经》中就已经大量出现, 但其形式各个时期并不完全相同。本文主要研究《红楼梦》白话文中的重叠形容词, 对其进行分类整理, 计算各自的出现频率, 并分析其语法特征, 以此来研究《红楼梦》中的重叠形容词。通过这部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著作, 来研究明清时期重叠形容词的使用, 对完善汉语语法学和词汇学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重叠形式

《红楼梦》里白话文中主要由以下几种重叠形式。

(一) 基式是单音节形容词 (A) , 重叠形式是“AA”式, 也有一部分词没有基式 (A) , 重叠后方成为形容词, 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分辨, 所以笔者将这两种情况放在一起举例。重叠后一般表示比原来的单音节形容词程度加深, 《红楼梦》里白话文中这种AA式有将近80例。

1、使用频率在10次以上的有:悄悄、细细、好好、真真、慢慢、远远、闷闷、小小、轻轻、怔怔等。下面举“细细”为例:

1) 刚至房门, 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 (第四回)

2) 等奶奶下来, 我细细回明。 (第六回)

3) 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 细细的看了一回。 (第七回)

4) 你可将他这些日子的病症细细的告诉他。 (第十回)

2、使用频率在3-10次的有:满满、多多、懒懒、特特、纷纷、明明、淡淡、急急、快快、呆呆、大大、团团、恹恹、隐隐、款款、苦苦、汪汪、静静、紧紧、重重、连连等。下面举“满满”为例:

1) 桌上碗盘森列, 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 不过略动了几样。 (第六回)

2) 众小厮……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 (第七回)

3) 只见宝玉正拿镜子照呢, 左边脸上满满的敷着一脸药。 (第二十五回)

4)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 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 (第四十回)

3、使用频率在1-2次的则占了一大半, 有:洋洋、茫茫、痴痴、实实、遥遥、悠悠、婷婷、阴阴、森森、高高、空空、漫漫、讪讪、乖乖、松松、堪堪、摇摇、炎炎、愣愣、平平、辣辣、醺醺、瞪瞪、酽酽、凛凛、冉冉、花花、迢迢、怯怯、热热、乍乍、黄黄、净净、懞懞、寔寔、滔滔、朦朦、肿肿、黄黄、滚滚、低低、渺渺、昏昏、哀哀、惶惶、刷刷、魇魇、忿忿、短短、直直、扰扰、亲亲、痛痛、凉凉、赫赫、鳏鳏、酸酸、赸赸、粼粼、忽忽、嫩嫩、红红等。下面略举几例:

1) 只见他……高高的鼻子, 两边腮上微微几点雀斑。 (第四十六回)

2) “今儿既认着了亲, 别空空的就去。” (第三十九回)

(二) 基式是单音节形容词 (A) 带上叠音词缀 (BB) , 重叠形式为“ABB”式, 这种形式在《红楼梦》白话文中共出现了50多例。

1、使用频率在2-5次的有:荡悠悠、沉甸甸、空落落、颤巍巍、白花花、好端端、甜丝丝、冷清清、静悄悄、热剌剌、乌压压、直挺挺、油腻腻、赤条条等。下面举“乌压压”为例:

1) 乌压压的站了一街的车。 (第二十九回)

2) 进至里面, 只见乌压压得堆着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 (第四十回)

3) ……乌压压挤了一屋子。 (第四十三回)

2、使用频率仅一次的有:乱烘烘、咸津津、散松松、恶狠狠、白漫漫、急忙忙、闹烘烘、羞惭惭、闹穰穰、冷飕飕、红铺铺、痴呆呆、黑魆魆、金惶惶、黄澄澄、兴头头、寒浸浸、松怠怠、黑鬒鬒、热腾腾、明亮亮、凉森森、硬帮帮、兴悠悠、气恨恨、白汪汪、赤条条、明晃晃、醉醺醺、碧莹莹、气狠狠等。下面略举几例:

1) 到是芙蓉近着河边, 都发了红铺铺的咕嘟子。…… (第六十七回)

2) 宝玉每日痴呆呆的不知作何消遣。 (第七十九回)

(三) 基式是双音节形容词 (AB) , 重叠形式为“AABB”式。这种形式在《红楼梦》白话文中有将近50例。

1、使用频率在2-10次的有:疯疯颠颠、扭扭捏捏、慌慌张张、规规矩矩、干干净净、恭恭敬敬、丰丰富富、谨谨慎慎、浩浩荡荡、齐齐整整、恍恍惚惚、老老实实、辛辛苦苦、喜喜欢欢、长长远远等。下面举“慌慌张张”为例:

1) 将转过一重山坡, 只两三个婆子慌慌张张的走来。 (第十一回)

2) 李纨道:“好生着, 别慌慌张张鬼赶来似的……” (第四十一回)

2、使用频率仅一次的有:迷迷惑惑、殷殷勤勤、含含糊糊、顺顺溜溜、淅淅沥沥、冒冒失失、重重叠叠、周周全全、老老诚诚、琐琐碎碎、崴葳蕤蕤、清清净净、伶伶俐俐、严严密密、悲悲切切、舒舒展展、沥沥拉拉、清清白白、端端正正、斯斯文文、停停妥妥、奇奇怪怪、隐隐约约、公公道道、高高兴兴、急急忙忙、厮厮文文、悠悠扬扬、空空落落、巍巍峨峨、和和气气、小小巧巧、明明白白、趔趔趄趄、泼泼撒撒、齐齐全全等。下面略举几例:

1) 咱们村庄人, 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 守着多大碗儿, 吃多大碗的饭。 (第六回)

2) 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副杏子红绫被, 安稳合目而睡。 (第二十一回)

(四) 最后一种是没有基式, 但有重叠形式为“AABB”, 这种形式在《红楼梦》白话文中有20多例。

1、使用频率在2-10次的有:鬼鬼祟祟、兴兴头头、婆婆妈妈、蝎蝎螫螫、赫赫扬扬等。下面举“兴兴头头”为例:

1) 果见贾蔷从外头来, ……兴兴头头往里走找龄官。 (第三十六回)

2) (宝玉) 好容易等到日落, 方见茗烟兴兴头头的回来了。 (第三十九回)

2、使用频率仅一次的有:怯怯羞羞、疯疯傻傻、轰轰烈烈、昏昏沉沉、渺渺冥冥、袅袅婷婷、昏昏默默、溶溶荡荡、袅袅悠悠、粗粗怵怵、翠翠青青、堂堂正正等。下面略举几例:

1) “ (太太) 所以狠嫌他, 像我们这粗粗怵怵的到好。” (第七十七回)

2) 这宝玉昏昏默默, 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 (第三十四回)

三、语法特征

《红楼梦》中重叠形容词总共约有210例, 基本上是明清时期流行使用的重叠形容词, 这些重叠形容词在《红楼梦》白话文中主要作定语、状语、谓语、补语四种句法成分。

1、定语

重叠形容词作定语一般要在其后加“的”来修饰中心语, 作定语是形容词最重要的语法特征之一, 但在《红楼梦》中重叠形容词作定语用例不是很多。如:

1) (薛姨妈) 命人到滚滚的茶来。 (第八回)

2) 宝玉和宝钗相近, 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 竟不是从何处来的。 (第八回)

3) 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 为什么叫你们带累坏了我? (第七十四回)

2、状语

《红楼梦》中重叠形容词作状语时, 部分词要在其后加“的”, 这个“的”相当于我们现代汉语的“地”。当然也有很多词不用加“的”直接作状语的。如:

1) 那宝玉只呆呆的站着。 (第二十二回)

2) 那贾政喘吁吁, 直挺挺坐在椅上, 满面泪痕。 (第三十三回)

3) (宝玉) 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 (第三十四回)

3、谓语

形容词重叠后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的情况比较常见, BB式和ABB式重叠形容词经常在其后加一个助词“的”, 而AABB式重叠形容词多数情况下不加“的”。如:

1) 那宝玉……却又痴痴的。 (第二十三回)

2) 这屋内又是过门风, 空落落的。 (第十二回)

3) 那道则跛足蓬头, 疯疯癫癫, 挥霍谈笑而至。 (第一回)

4、补语

重叠形容词除了作修饰语和谓语之外, 还可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的状况或程度。动词或形容词后常用“的”连接重叠形容词, 这个“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得”。《红楼梦》中重叠形容词AABB式多做补语, 其余形式基本不做补语。如:

1) 亏婶婶好大精神, 竟料理的周周全全。 (第二十四回)

2) 把这园子周全的谨谨慎慎。 (第五十六回)

四、结语

《红楼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白话文学语言, 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词语, 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 部分重叠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甚至基本不出现, 如:花花、恹恹、酽酽、獃獃、黑鬒鬒、粗粗怵怵、泼泼撒撒、溶溶脉脉、娇娇趫趫、兴兴头头、渺渺冥冥、昏昏默默等。我们则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从这些词中寻找到两三百年之前的语言痕迹, 深化当今的语言学研究。

《红楼梦》中重叠形容词的形式和句法成分比较多样, 在语言发展演变中趋于成熟, 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已经很小了, 是我们研究明清时期语言的重要对象, 在汉语史研究上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红楼梦》时期的语言已经是现代汉语的雏形了。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 (2003重印)

近十年来《红楼梦》研究资料索引 篇3

关键词:红楼梦;近十年;研究资料;索引

一、作者研究

[1]张振昌. 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为曹頫[J].长春大学学,2004,(1).

[2]施小琼. 《红楼梦》作者之疑[J].滁州学院学报, 2005,(5).

[3]曹恒来.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J].信息技术教育, 2006,(9).

[4]余运彪. 《红楼梦》作者的考证[J].文教资料, 2007,(6).

[5]逗红轩. 《红楼梦》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J]. 博览群书,2008,(6).

[6]胡文炜. 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历看后四十回的作者[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叶舟.《后红楼梦》作者之我见[J].明清小说研究,2010,(4).

[8]陈正中,陈冬梅.《红楼梦》作者之谜[J].文学教育(下),2011,(9).

[9]张建智.吴藕汀看红楼:作者决非满人[J].博览群书,2012,(1).

[10]路娟娟,徐乃为.程甲本《红楼梦》卷首绣像图赞的作者考证——兼说后四十回的撰著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

二、版本研究

[1]夏春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校订商酌[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1).

[2]胥惠民.《石头记》甲戌本研究综述——20世纪《红楼梦》版本研究综述之一[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张振昌. 《红楼梦》甲戌本新论——纪念重印《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J]. 长春大学学报,2006(7).

[4]新月. 《红楼梦版本辨源》[J]. 红楼梦学刊,2007(2).

[5]刘广定. 版本研究麤谈[J]. 红楼梦学刊,2008(3).

[6]孙柏录.《红楼梦》版本异文考[J].文史哲,2009(3).

[7]贾海建. 从回目看杨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版本性质[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郑铁生. 胡适与《红楼梦》程乙本[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三、人物研究

[9]陈雪峰. 浅谈《红楼梦》诗词对宝、钗、黛形象的塑造[J].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10]傅守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人物——试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双性气质”[J].红楼梦学刊,2005,(1).

[11]徐乃为. 论《红楼梦》中三妯娌[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2]鲍雪艳. 浅探《红楼梦》中的司棋形象[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13]潘迪. 二尤形象的悲剧性特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4]高卫红. 谈《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意义[J]. 南阳师范学院学,2009,(7).

[15]杨锦辉.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从儒家人生价值层面看贾宝玉形象的悲剧意蕴[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6]刘禹,时俊静. 论晴雯、婴宁人物形象塑造的“自然美”[J]. 皖西学院学报,2012,(6).

[17]章敬峰. 薛宝钗形象比较研究述评[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四、评论研究

[1]刘继保. 《红楼梦》评点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4.

[2]何松. 《红楼梦》·中国玉文化流芳百世的古典文学名著[J]. 超硬材料工程,2005,(6).

[3]詹颂. 论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2006,(6).

[4]孙海琴. 诗情画意《红楼梦》[J].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11).

[5]石中琪. 顾颉刚《红楼梦》研究述论[J]. 红楼梦学刊,2009,(5).

[6]詹颂. 论文康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 2010,(5).

[7]裴宏江. 论钱穆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2012,(1).

[8]甄洪永. 《红楼梦》的赋学叙事[J]. 红楼梦学刊,2013,(4).

五、影响研究

[9]张浩逊. 《红楼梦》与唐诗[J]. 苏州大学学报, 2006,(2).

[10]吴艳玲. 清后期女性文学创作繁荣与《红楼梦》的影响[D]. 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朱登莲. 《红楼梦》对中国爱情美学的发展及其影响[J]. 文史博览(理论),2008,(2).

[12]甘应进,陈东生,王建刚,覃蕊. 浅析《红楼梦》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1).

[13]李敬泽. 《红楼梦》影响纵横谈[J]. 红楼梦学刊,2010,(4).

[14]潘林.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2012.

[15]朱小枝. 《红楼梦》海棠诗与苏轼岭南白梅诗关系探微[J]. 学理论,2013,(3).

六、结论

通过对上述近十年来《红楼梦》研究资料索引的收集,我们发现,各学者,作者对于《红楼梦》的探讨有增无减,各类的角度也各有不同,从而让我们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红楼梦》。

红楼梦研究论文 篇4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尤三姐虽然出场极少,但性格却鲜明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她性格与爱情两方面讲述了一个封建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

关键字: 《红楼梦》 尤三姐 人物解读

《红楼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典作品,里面的各色人物也是家喻户晓。

在众多女性形象中,我独爱尤三姐。

没有宝钗的稳重老成,也没有黛玉的娇气使性,完完全全不同于《红楼梦》中的其他女性,她是一个刚烈女子,为了追求可以不惜一切的精神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如获至宝,甘之如饴啊!在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女性中我觉得尤三姐活的最有骨气,最有意义,她的死不仅摆脱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结局,更值得欣慰的是,她死后柳湘莲因后悔和内疚而遁入空门,也算了却了她的心愿吧!

尤家三姐妹是贾珍之妻尤氏的继母的女儿,既不是贾府的主子,也不是贾府的奴仆,只能说是个远方的亲戚吧!她们的出身可以想得出很贫困,很卑微的,尤二姐的未婚夫张华于是那么一个流落汉,她们姊妹的文化教养当然和大观园中的小姐有天渊之别。在《红楼梦》这座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的艺术宝库中,尤三姐所占的文字篇幅并不多,但她以洒脱、果敢、泼辣、刚烈的鲜明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三姐敢爱敢恨、敢做敢为,少了些许女性的柔弱气质,多了几分男儿般的壮志豪情。作者创造尤二姐和尤三姐本是一个最直接最切近最鲜明的对比:一个那么柔,一个那么刚;一个那么犹疑无主,一个那么明察果断。但更重要的是一个贫苦依人的小家庭,有一个不甘出卖自己、反抗豪门侮弄的奇女子。

一、性格

她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首当其冲的就是叛逆洒脱。尤三姐不仅有着令人目眩神迷的姿色,更有着令人刮目相看的个性。与大观园中优雅高贵的公侯千金们、战战兢兢的丫鬟们形成对照,尤三姐在《红楼梦》里显得突兀而独树一帜。她本出生在小户人家,又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却不折不扣是封建礼教的反叛者和嘲弄者。尤三姐始终把自己看成是“金玉一般的人”,把个人尊严看得比生命都尊贵,从不自轻自贱。因此在人格上,她始终居高临下地睥睨着贾珍那群骄奢淫逸的衣冠禽兽,在她看来,“白叫这两个现世活宝玷污了去,也算无能!”。当贾琏百般撩拨、眉目传情时,尤二姐“也十分有意”,尤三姐却“只是淡淡相对”。一个不敌诱惑,轻易上钩,一个冷若冰霜,用沉默表示了无声的反抗,两相对比,更凸显了尤三姐个性的卓尔不群。至此,尤三姐的个性已经初露锋芒,呈现出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蓄势状态,一旦遭到更大侮辱,与贾珍等人的矛盾激化,使她内心深处的火山便轰然爆发,迸射出愤怒的火焰与尊严的光芒。在小说第六十五回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酒席间贾琏为虎作伥,拉过尤三姐来,不怀好意地说“你过来,陪小叔子一杯。”时,她愤怒的情绪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书中写道:三姐儿听了这话就跳起来,站在炕上,指着贾琏冷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咱们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你别糊涂油蒙了心,打量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儿两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倘若有一点叫人过不去,我有本事先把你的两个牛黄狗宝掏了出来„„喝酒怕什么,我们就喝!”说着,自己拿起壶来斟了一杯,自己先喝了半杯,揪过贾琏的脖子来就灌,说:“我倒没有和你哥哥喝过,今儿,到和你喝一喝,我们也亲近亲近。”唬的贾琏酒都醒了。这段描写将尤三姐叛逆泼辣刻画的淋漓尽致,从古今来,想尤三姐这种既刚烈又有些放浪形骇的女子很少,她是一个豪放刚烈,犀利泼辣而不容轻侮的奇女子。她是刚烈泼辣清醒理智的化身,她对贾家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女性在男性心中地位也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她不受骗,不受辱,不像尤二姐那样就是公子哥的玩物,又是他们的牺牲品。“天天挑拣吃穿,打的银的,又要金的;有了珠子,又要宝石;吃了肥鹅,又宰肥鸭,或不趁心,连桌一推;衣裳不如意,不论绫缎新整,便用剪子剪碎,撕一条,骂一句。究竟贾珍等何曾随意了一日。反花了许多昧心钱。”其实不能说尤三姐是徒然泄愤,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闹得贾珍贾琏不得安生。她虽然出身卑微,身世飘零,但是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泯灭的自己的尊严,她的心里仍然向往着幸福,当看到有追求幸福的希望时,她及时收住了自己的脚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有着180度的转变。

二、爱情

是什么让这样的女子有了这样的改变呢?是爱情。

尤三姐对爱情是很向往很痴情的,她说:“若有了姓柳的来,我便嫁他。从今日起,我吃斋念佛,服侍母亲。”真正是“非礼勿动,非礼勿言”她对于婚姻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这如今要办正事,不是我女孩儿家没羞耻,必得我拣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才跟他。要凭你们拣择。虽是有钱有势的,我心里进不去,白过了这一丗了!”可见她的看法是多么的前卫,这就是反抗封建社会婚姻的典型例子。她的痴情可以说是从五年前开始的,在五年前邂逅了柳湘莲,便一心向着他,当大家都以为她喜欢的是宝玉时,只见她啐了一口“我们有姐妹十个,也嫁你弟兄十个不成?难道除了你家,天下就没了好男子了不成,”连大家都认为是女孩的香饽饽的宝玉她都不喜欢,那她相中的究竟是个什么人?。柳湘莲何许人也?“那柳湘莲原系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因他年纪又轻,生得又美,不知他身分的人,都误认作优伶一类。”他冷心冷面,苦打调情呆霸王;他也很仗义,时时修整祭祀秦钟的坟墓。他萍踪浪迹,洒脱不羁。确实是个难得的优秀男性,怪不得让尤三姐不能忘怀,一心想嫁。当贾琏遇到柳湘莲与他提亲,柳湘莲爽快答应,并把传世家宝鸳鸯剑当做娉礼,尤三姐是多么的开心,以为自己可以摆脱这肮脏混沌的污水,可以和柳湘莲自由自在的生活,时时望着那定情之物发呆,可是当尤三姐用尽浑身力气投入的战争时,在向封建社会高扬不畏强权的生命意志时,不经意间,自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背上了“淫奔女”的坏名声,将自己推向了不可自拔的绝境。当柳湘莲向宝玉讲述时发现她是贾府里的人时,马上要求退婚,尤三姐的爱情是悲剧的。

在尤三姐的爱情悲剧中,她想要自己主宰命运,自己选择幸福,但是就像尤二姐无力摆脱命运的捉弄一样,尤三姐也无法从贾府的阴影中逃离。社会对于像尤氏姊妹这样的“尤物”本身就存在偏见,而宁府这个污浊的大染缸,更给她们染上了一层暧昧的色彩,让她们人格蒙垢,难保清白。一剑定情后,柳湘莲直言不讳地向宝玉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疑惑和悔意:“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我自己疑惑起来,后悔不该留下这剑作定”当柳湘莲听说尤三姐住在宁府时,立即说道:“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显然是嫌尤三姐是“淫奔无耻之流”。虽然柳湘莲个性豪爽、勇敢正派且具有侠肝义胆,也摆脱不了“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封建思想的束缚。最终致使尤三姐“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自刎而死,自己也只能以斩断情丝,剃度出家作为对自己的惩罚和对尤三姐的祭奠。

这是尤三姐刚烈性格的必然结果。她所斩断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无人认识,无人珍惜的一缕芳魂,不及是为柳湘莲苦苦牵挂的一缕缠绵丝,更是这份泥沼时刻纠缠着她身心的无尽烦恼丝,她得不到柳湘莲就用了这种方式让他明白了解了她一回,让她用这种方式留在他的记忆里,她惦记了他五年,她是不甘心的,对于这份情她无法保全,这一生的情缘成逝水,她却一字不能言,她想他会懂得。

涂瀛《红楼梦论赞》曰:“士为知己者死。尤三姐之死,死于不知己矣。不知己而何以死?然而三界则固以湘莲为知己也。湘莲知己,而适不知己,仍不失为知己,则舍知己而适不知己,仍不失为知己之湘莲,天下端午有不知己而能知己如湘莲者。”唯一可能的知己者,悦己者在刹那见已成梦幻,她的身心所有的芳馥也于刹那间意义全无。本来是可以以喜剧结尾却最终用悲剧告终,本是定情之物的鸳鸯剑却成为尤三姐结束生命的凶器。尤三姐无奈的自刎后才知道“何等刚烈的贤妻,可敬,可敬”为了答谢爱的知音,出家做了道士。

其实,柳湘莲的“误解”有它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封建贵族家庭中,妇女普遍是贵族男子的淫了的牺牲品,她们不是自甘堕落,就是被迫受蹂躏。柳湘莲就说过: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罢了!“柳湘莲看到了贾府是个烂泥坑,不信的是尤三姐因贫寒而寄人篱下,她落到这种环境中,虽心有出淤泥而不染,但也不能不被人认为有”也当做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尤三姐是贾府乃至上流社会无辜的牺牲品,尤三姐的清白不为世人理解,也不被柳湘莲理解。当然在那个时代,主要是男方主动的,像尤三姐这样的很少见,也不被世俗所待见,柳湘莲虽是个侠义肝胆之人,却也是有很重的市民意识,封建礼教意识。女方赶着男方,急着要嫁,心下便起了疑,去问宝玉,哪知宝玉的一番无心的话却让柳湘莲顿时失色,这样的亲事我可不敢要,不做那倒王八。这下就没有迂回之地了,眼见着这门好婚姻就此断线。让人如何不难过,本来世上之事不如意十之八九,偏偏尤三姐占了全,没有一件趁心如意,只有死才能明志,也只有死才能放下。

尤三姐这个人物不仅命运悲剧,爱情也是一样的悲剧,上天真是不眷顾天下的有情人,偏偏要来拆散,尤三姐能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自保已经是不容易了,她的性格都是这样的世道逼迫出来的,而我却很喜欢,有人说过悲剧才能带给人美感,美的享受,我觉得也是,我庆幸尤三姐死的那样的早那样的巧,当着自己心爱的人死去,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但愿她的来生能够一生快乐!

参考文献:

1、论尤三姐 张全宇 赵庆元 红楼梦学刊 1979年第二期

2、叛逆者的呐喊——浅析尤三姐艺术形象 邓卓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12月

3、浅析尤三姐的个性特征 潘佳麟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6月

4、尊严——《红楼梦》中尤三姐形象赏析 王建华 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5、至今莲蕊有香尘——解读柳湘莲 漆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年10月

6、《红楼梦》[M] 曹雪芹 高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7、《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 曹雪芹 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红楼梦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

红楼梦 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5

记得第一周开题的时候,当组长与我们确定好课题后,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就好像在长时间的干旱之后,临来了久违的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组长分配了各个小组的小组任务后,各个小组都立即分头行动,寻找,搜集。各个小组需要的资料,成员个个都很激情。于是,在这种氛围下,第一贼后的任务很快便完成了,而且过程轻松高效。没留下一点遗憾。经过18周的努力,我们终于结题了,结束任务时,我们谈论着各自的研究成果。每次结束本周的任务时,我们都欢声笑语,一次次的任务被我们圆满完成,我们都很高兴,回望过去那一周的心情,至今历历在目。深刻的印象,那时的政治,经济制度至今让我深深震撼。

好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好一幅太平之画。在星星点点间,流露出当时社会的多彩,使人震颤。那个时期的文学成就,社会的盛况,无不倾洒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字里行间充满生的喜悦,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有生的喜悦,就有死的悲哀。纵有万丈之高,也终究有碎至平地的时候。偌大的大清王朝,任凭它的光辉,任凭它的不可一世,也终究成为过眼云烟,在史书留下一大片已故的辉煌。唉!这就是历史,让人无情让人无奈。

任何一个探究的过程有喜必有忧,有苦必有乐。《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研究它必然要花一番精力去细细品读,从而得到感悟。从《红楼梦》中我得到的一条结论:万物极盛之时,里极衰之时也不远矣。

红楼梦研究自考资料 篇6

第一章《金瓶梅》《红楼梦》对《西厢记》接受的差异性

在本文的绪论中,己有对影响与接受的简单阐述,影响和接受虽然是一个文学活动的两个方面,但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把二者统一起来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且在比较文学发展中,接受理论的研究是在影响理论研究之后兴起的,接受理论的产生本身即是对影响理论的补充和拓展,是以影响理论研究为基础的。

因此,本文从影响者角度梳理分析之后,再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全面窥探《西厢记》对《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观赏者固有的历史性,不同时代的观赏者或同一观赏者在不同的时候观赏作品,其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是不同的。《金瓶梅》与《红楼梦》分处明、清两代,它们都对《西厢记》有所接受,但却是有差异、有区别的接受。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金瓶梅》与《红楼梦》的作者虽都把《西厢记》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作品中,但他们凭借各自对《西厢记》的理解,有选择又有差异的把《西厢记》的内容借鉴到作品中,本章拟从人物形象、内容情节和思想内涵三方面来探讨《金瓶梅》、《红楼梦》对《西厢记》接受的差异性。

第一节人物形象上一一误用与遵从《西厢记》是一部歌颂青年男女挣脱封建礼制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的作品,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是争取爱情自由的代表人物。张生是志诚专一,重情轻名的痴情形象,崔莺莺是敢于反封建,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他们的形象是健康的,积极的,都代表着正面的力量,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被视为一段佳话。红娘是撮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得力人物,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她因看不惯老夫人的失信,竭力帮助有情之人,事情败露后被老夫人拷打也毫不示弱,振振有词的与老夫人辩论,最终以她的胜利而告终,颇具有侠女的气质,是正面力量的推动者。

这些人物形象就多次出现在《金瓶梅》与《红楼梦》中,两部作品的作者把他们灵活的借用到作品之中,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金瓶梅》中,作者常带有一种戏谑的口吻来叙述《西厢记》中的人物,表面上看似符合人物关系,实则是对《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误用。他常常有意无意地曲解《西厢记》的思想价值和崔张关系,对《西厢记》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做裹读性的反映。①《红楼梦》作者则大多遵从《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还把《西厢记》作为道具来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强化了《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

第二章《金瓶梅》《红楼梦》对《西厢记》接受差异的原因

《西厢记》对《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响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研究中也可以看出《金瓶梅》、《红楼梦》对《西厢记》接受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就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分析却鲜有看到,仅《金瓶梅》、《红楼梦》分别受《西厢记》影响的原因也只散见于一些单篇的论文和专著的个别章节中,显然有对其原因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的必要。第一节《西厢记》与明清社会 由于观赏者固有的历史性,不同时代的观赏者或同一观赏者在不同的时候观赏作品,其对作品意义的理想和解释是不同的。

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不同的读者是不同的,不同时代的读者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除了有读者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差别外,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作品所处时代的差别的影响,即作品自身的历史性。因此,从《西厢记》自身出发,研究其在明、清不同的时代,及受社会时代的文学风气和思潮的影响形成的不同的解读和社会地位,有助于对《金瓶梅》、《红楼梦》对《西厢记》接受差异的理解。《西厢记》流传至明清时期,己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备受世人推崇,但一部经久不衰的作品在流传中总是夹杂着不同的.声音。

《西厢记》在备受推崇的同时,也在所在时代的社会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受到各方的批判和不同程度的禁毁,客观上影响了人们对《西厢记》的认识,使人们在违背原著本意的基础上进行再认识,另一方面使《西厢记》在明清的社会地位也有所不同,从明代到清代,统治者逐渐加大了对《西厢记》禁毁的力度。

第三章结语

以上内容主要是在《西厢记》对《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响表现的基础之上,又从《金瓶梅》、《红楼梦》对《西厢记》接受的层面上进行的分析研究。《西厢记》对《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响表现为《金瓶梅》、《红楼梦》对《西厢记》文本词句直接引用,及二者对((西厢记》内容情节的化用及人物角色关系的比附。

无论是《金瓶梅》对《西厢记》的歪曲和误读,还是《红楼梦》对《西厢记》相关内容的精妙运用,二者都把((西厢记》的相关内容深刻而灵活的融入了作品之中,深受((西厢记》的影响。

《红楼梦》服饰英译对比研究 篇7

我国自古就是历史上的衣冠大国, 各朝史书中都有名正言顺的《舆服志》, 而《红楼梦》则是一部没有名号的“舆服志”, 令服饰研究者留连称奇。书中频繁出现的服饰及其用料、刺绣、做工等描写, 其品种的繁多、色彩样式的丰富多彩, 无不令人惊叹。如何翻译这些饱含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聚合体, 才能传神般地再现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呢?然而目前相关的成系统的服饰翻译研究却鲜有所见。

在所有的《红楼梦》英译版本中, 只有两个全译本 (即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大卫·霍克思、闵福德《石头记》译本) , 两种译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两位译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及其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详尽了解是密不可分的。尽管如此, 两位译者在面对小说中的服饰描写时, 采取了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翻译技巧。本文分别从服饰质料、服饰色彩、服饰样式及服饰配饰等方面, 将杨译、霍译中的服饰翻译内容进行对比, 找出二者翻译方法上的不同, 并对其原因作探讨分析。

二、服饰质料英译对比

《红楼梦》中的服饰琳琅满目, 这些服饰的原料, 不离棉、皮毛、羽毛和丝绸等, 其中丝绸品种的丰富多彩, 给小说的服饰描写烙上了世家大族的印迹。书中荟萃的丝绸品种少说也有十几种, 主要有缎、锦、纱、绸、绢、绫、绉等。对于这些及富民族特色的物质, 两位译者是如何处理的呢?

例1: (宝玉) ……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 (Cao Xueqin, 1997:29)

Yangs’s transaltion:Over this he wore a turquoise fringed coat of with a pattern of flowers in eight bunches (Yangs, 1994:60)

Hawkes’s transltion:Over the upper part of his robe he wore a jacket of slate-blue with a raised pattern of eight large medallions on the front and with tasseled borders (Hawkes, 1973:100)

“倭”指的是“日本”, “缎”指的是它的质料, “倭缎”不仅反映出当时流行的衣料, 还折射出当时我国与日本的海外交流。但是同时指“缎”, 杨译和霍译却选择了不同的词来解释这一衣料:“satin”和“silk damask”, 其实这两个词的词源背景是不同的。根据历史的记载, “satin” (绸缎) , 是一种特别平坦光滑的丝绸, 它的名称取自于蒙元王朝的刺桐港 (Zaytun, 泉州) , 马可·波罗就是从那里启航回国的;而“damask silk” (锦缎) , 其名称来源于盛产革缎的大马士革城 (Damascus) (叙利亚首都) , 是当时大多数从波斯伊利汗国去欧洲的商队的必经之地 () 。可见, 前者强调的是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 而后者强调的是西方的文化背景。两位译者的翻译均是正确而又精彩的, 但是不同的词的选择反映了两位译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不同的文化取向。

三、服饰色彩英译对比

根据颜色语码认知研究专家, 清华大学杨永林教授对颜色词的划分, 所有的中英颜色语码词可以划分为四种:基础颜色词 (basic words) 、修饰性基础颜色词 (modified basic words) 、基础基础颜色词 (basic-basic words) 和解释性语汇 (elaborated words) 。具体来说, 基础颜色词即指国际上公认的由Berlin和Kay确定的11种色码“黑、白、红、黄、蓝、绿、褐、粉、紫、橙、灰”;修饰性基础颜色词是指“程度性修饰词+基础颜色词”, 比如“淡绿”、“亮黄”、“淡红”等;基础基础颜色词是指“基础颜色词+基础颜色词”, 比如“红黑”、“灰白”、“蓝黑”等;解释性语汇是指对于原有颜色所想象出的所有的解释性的语汇, 比如“玫瑰紫”中的解释性词语“玫瑰”, “海棠红”中的想象词“海棠”等 (杨永林, 2002:51-52) 。《红楼梦》中的颜色词亦是五光十色、缤纷绚烂, 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语码。对于这些语汇的翻译, 怎样才能既传递出其语义内涵, 又能保留其原有的文学艺术美呢?

例2:可惜这绫最不经染…… (Cao Xueqin, 1997:638)

Yangs’translation:It’s too bad, this silk shows dirt so. (Yangs, 1994:1321)

Hawkes’s transaltion:It’s , isn’t it, that material?.I’m afraid it’s a material that stains very badly. (Hawkes, 1973:213)

“石榴红”是红色的一种, 根据其语码特征, 可以分为“解释性语汇 (石榴) +基础颜色词 (红) ”, 意指像石榴花一样的红色。杨译分别用“pomegranate”和“red”翻译该颜色词, 属于直译;而霍译在翻译完该词后, 又添加了一句话:“他们之所以这样称呼它, 是因为它是石榴花样的红色。”这显然是对“石榴”一词的解释, 以防读者对于该词产生误解或费解, 属于增译。不同的翻译方法反映出了二者不同的翻译目的:杨译立足于最大限度地直译, 以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痕迹, 忠实于原文, 而霍译立足于英美读者的接受性, 希求在传递原文内容的同时, 要顾及读者的原有背景, 因此他即使增添或删去一些内容以改变原文, 也不能让读者迷惑或产生误解, 属于意译, 这也正是他在序言中说自己为什么会添加一些东西而对原文进行改动的原因所在 (Hawkes, Vol.2, 1977:17) 。

四、服饰样式英译对比

《红楼梦》中的服饰样式包括袄、裙、褂、箭袖、披风、袍、坎肩、裤、斗篷、蓑衣、箬笠、袜、鞋、靴、屐等 (李军均, 2004:21) 。这些描写既有汉族的特点, 又有满族的特点, 反映了当时两个民族在政治、生活中的融合。译者只有真实地传译其样式特征, 方能真实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

例3: (凤姐儿家常) 穿着桃红撒花, 石青刻丝灰鼠披风, 大红洋绉银鼠皮裙。 (第六回)

Yangs’s transaltion:She was also wearing a peach-red flowered , a turquoise cape lined with grey squirrel and a skirt of crimson foreign crepe lined with snow-weasel fur.

Hawkes’s transaltion:She was dressed in a sprigged peach , with an ermine-lined skirt of dark-red foreign underneath it, and a cloak of slate-blue silk with colored insets and lining o grey squirrel around her shoulders.

“袄、裙”是我国妇女传统日常服饰的一种。在清代, 汉族妇女服饰风俗一般为上衣下裙, 外穿披风里穿袄, 袄又有大袄小袄之分, 其基本形制为立领、连肩袖、右大襟、开衩摆, 是特具东方风格的民族服装之一。杨译中的“jacket”在西方泛指“上衣”, 包括夹克衫、夹袄、皮袄等类型的上衣, 可以说是“袄”的上义词;而霍译中的“gown”常指特殊场合穿的长服, 用以表明身份或职业, 袍子居多, 如“a BA gown (学士服) ”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1997:645) , 所以这里对凤姐家常上衣的处理, 杨译虽未细致描画出款式, 但归类是正确的, 可谓基本传达了“家常上衣”的原意, 而霍译则显然有所违背。这与两人分处不同的国家, 对于原文的背景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是有关系的。

五、简析及总结

从以上三方面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同一部《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翻译, 译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杨译主要采用直译, 以保留原作的风貌, 而霍译多采用意译, 尽量以英美文化中能接受的习惯和说法来代替。究其原因, 可以归纳为:1.二者翻译目的不同, 杨立足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而霍多虑及英美接受者的习惯以供其理解欣赏;2.二者的文化取向不同, 杨根植于中国文化, 崇尚中国文化, 处处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 霍根植于英美文化, 多尚英美文化, 处处以英美文化为参照;3.二者背景知识不同, 杨生长于中国, 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 故翻译时易于辨认文化风俗而能传其原貌, 霍成长于西方, 对于中国的文化背景知识, 了解认识得显然不如杨充分, 翻译时难免有意无意地漏译、转译甚至误译。总之, 取向不同, 结果也就不同。

因此, 带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古典文学的翻译, 要充分展示它的原貌, 可以说是文化翻译中的难中之难。它要求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 面向不同的读者, 对源语及译语均能作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 做到既能准确地传达语意, 又能尽可能地保留民族色彩, 这便是对广大翻译工作者的巨大挑战, 更是对译者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文化意识及语言知识, 以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弘扬中华文化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 1992.

[2]Yang, Xianyi&Glady Yang trans.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y Cao Xueqi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1980.

[3]Hawkes, David trans.The Story of the Stone[M].By Cao Xueqin.London:Penguin Books Ltd, 1973.

[4]杰克·威泽弗德.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的形成[W].劝学网.Retrieved from:http://www.quanxue.cn/LS_Yuan/XingCheng/XingCheng10.html, 2008.

[5]杨永林.中国学生英语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6]李军均.红楼服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红楼梦》英译的中外对比研究 篇8

关键词:红楼梦;英译;中外对比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說的巅峰之作,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其中英文全译本共三个,本研究中邦译文的中文底本参照海南出版社1995年翻印的《红楼梦》(亚东本),这个版本经王金波考证应是邦译本所依底本的翻印本;霍译文及底本参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汉英对照本,杨译文及底本参照外文出版社2004年汉英经典文库英汉对照本。

一、“男风”文化英译对比研究

1.男风人物描写

《红楼梦》中出现过多个男风人物,无论是年少者中的冯渊、宝玉、秦钟、薛蟠,还是年长者中的贾珍、邢大舅等;无论是出身低贱的家奴喜儿,还是身为皇室贵胄的北静王,都与书中男风情节脱不了干系。书中男风人物出场时均有或繁或简的描写,内容涉及男风人物的相貌、品性及情感等。邦译文对于含有独特中国文化的人物描写,倾向于使用更为直白的译文,相对其一贯的直译与加注策略而言,男风人物的译文反倒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原文中的男风人物描写属“静态”描写,除此之外,原文作者还通过大量笔墨描写了展现男风人物活动的“动态”情节。

2.男风情节描写

原文作者通过“隐”与“显”刻画出数个栩栩如生的男风人物,典型男风人物间的交流自然构成原文的男风情节。这类情节的描写也不在少数,主要集中在第九回“闹学堂”一节、第四十七回薛蟠纠缠柳湘莲反遭苦打一节、第七十五回邢德全与薛蟠参加贾珍天香楼以射鹄为名聚赌淫乐一节以及几个主要人物如贾宝玉与秦钟、蒋玉菡、北静王间的情节等,如下例:

原文:次日,(柳湘莲)又来见宝玉。二人相会,如鱼得水。(《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曹雪芹1995:607)

邦译:On the next day he also came to see Pao-yü. Thetwo of them met. It was like fish getting water.(Bonsall 2004III:68)

霍译:Next day Xiang-lian went to see Bao-yu. The two ofthem were always wonderfully at ease in each others company.(Hawkes & Minford 2012:375)

总体而言,邦译文由于对原文亦步亦趋,过度的直译可能一定程度影响了译文对男风情节的勾勒,译文相对霍译文而言,男风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略差。

二、丫鬟人物命名英译对比

杨译本在处理众多的丫鬟名时,采用的是音译法,如袭人(Xiren),平儿(Pinger),晴雯(Qingwen),紫鹃(Zijuan),鸳鸯(Yuanyang)等,本质上是一种异化的翻译策略。其优点是方法简便,形式统一,保持了原名的异域性,符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取名的惯例和对名字功能的一般要求。

霍译本对丫鬟名的处理有以下特色:一是在译名的语音及语义层面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体现出译者严谨的翻译态度和高超的翻译技巧。第二,再现了原著名字成双配对和系列性的特征。第三,对具有不同色彩的语言与不同性质的名字进行了最佳组合。如,寡居的李纨生性淡薄,别号“稻香老农”,在丈夫贾珠死后过着槁木死灰的日子,一心只培养贾珠的遗腹子,其丫鬟名曰素云、碧月,霍译本用拉丁语译为Candida(清白)和Casta(贞洁),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李纨的“一尊佛”形象。第四,霍译本在翻译人名时,兼采英译和意译[1]。

三、判词文化意象英译对比分析

文化意象具有“表象”和“涵义”双重性,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表象”和“涵义”很少会具有一致性。在多数翻译实践中,译者会对“表象”和“涵义”做出取舍。本文当中,笔者首先理清《红楼梦》判词中的文化意象,然后根据三个层次(异化→归化)“保留文化意象”→“削减(扩增)文化意象”→“替换文化意象”,对译文进行分类。

1.保留文化意象

表1 中的文化意象,杨译和霍译均采取的是异化策略,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不同民族赋予了相同的文化意象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文化意象错位”现象。“霁月”“榴花”“虎兔”是英语民族中也存在的意象,但是不具有汉语民族赋予它们的特殊涵义。同时不同民族在文化积淀的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中山狼”是为汉语民族所独有的文化意象[2]。为了避免文化亏损,两位译者都采取相似的策略。同时,我们要引起注意的是元春判词中“中山狼”的翻译处理。“中山狼”语出明代马中锡《东田文集》中的中山狼传,东郭先生误救中山上的一只狼,反几乎被狼所吞,后用来喻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杨译“山中狼”,隐去其深层涵义,让读者自己思考。由于西方《伊索寓言》中也有类似的对狼的残暴形象的刻画,霍译“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点出了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不失为一个较为适宜的处理方式。

霍译将“青灯古佛”中的“青”“古”略去,减弱了原文的语义,令读者少了对惜春余下悲切生活的同情。而“桃李”除了“桃李满天下”中的桃李之意,还可以喻指人的青春年少,这里是指尽管贾府子孙只有贾兰爵禄高登,李纨的青春年华已逝,霍译将“桃”省去,只保留“李”,似是为了帮助外国读者理解,但却改变了“桃李”的特殊文化内涵。

3.替换文化意象

“桂、兰”出现在袭人的判词中,宝玉从宋代陆游《村居书喜》诗“花气袭人知骤暖”中取“袭人”二字为她取名,而兰桂最香,所有举此,霍译仅以“sweetest flower”替代了兰桂,损失了这一特殊的中国植物意象。“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杨用直译的方法把它译成“Clear and Bright Day”,并且大写,西方读者能明白这是一个中国节日,随后,杨还通过注解解释了何为“ 清明节”:“The Festival usually on the 5th of April,when the Chinesevisited their family grave”,既避免了语义的流失,又便于西方读者理解。相比之下,霍译欠妥,spring 与清明的语义相距甚远,没有再现原文的文化信息。

四、元话语“原来”与其英译对比

1.“原来”在英译本中的功能再现

基于对语料库的观察与统计,我们发现元话语标记语“原来”在两译本中的翻译基本实现了在语境中的功能。解说标记语“原来”在未缺失的情况下常被译为the fact is that,it appears that,it turned out that/to be,to find that,for,since,however,the reason for等;推论标记语“原来”常被译为so,oh,well,I see;因果标记语“原来”多被译为for,since,as,for the reason that,owing to the fact that;对比标记语“原来”较多译为but,当与“纵然”连用对比前后话语的矛盾时译为though;态度标记语“原来”则译why,strange,after all,I see,good gracious,或变感叹句为疑问句表达相应的态度。

2.“原来”在英译本中的翻译缺失

统计发现《红楼梦》中的元话语标记语“原来”在两英译本中都有翻译的缺失现象,尤其作为解说标记语和推论标记语在译文中缺失较多。章回体小说的语篇体裁标记语为汉语所特有,这成为“原來”在两英译本中大量缺失的语篇体裁方面的根源。

五、结束语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双方的了解愈来愈全面,西方读者将会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不是要屈就于外国文化,倘若外国读者的阅读感受是在阅读本土的文学作品,谈何中国文化。我们只有在译作中尽可能多地保留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让外国读者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巫元琼.论《红楼梦》人名英译——从三种英语全译本对比分析出发[J].鸡西大学学报,2013,04:69-71.

个案研究资料 篇9

个案研究就是广泛搜集个例的资料,彻底了解个例现状及发展历程,对单一研究对象的典型特征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全面研究分析,确定问题症结,进而提出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也被称为个案法、案例研究法。

其特点有:

个案研究法的特点

1、个案的典型性与问题的普遍性

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与同类相比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教育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有特定的范围、独特的情景。虽然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孤立的,因而对这些个别对象的研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个体和整体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个案研究的目的固然是了解把握某个个体的具体情况,但也要通过一个个案的研究,揭示出问题的普遍性。

2、结果的描述性与过程的跟踪性

个案研究的研究结果是对研究对象丰富而极为详细的描述,通过讲述研究中的一个个故事和对研究过程中的“实物”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来引领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中的样本。个案研究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集中,所以研究时就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对有关该研究对象的尽可能多的变量及诸变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互动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因而个案研究往往具有跟踪性质。

3、情境的自然性与互动的灵活性

个案研究可不拘时地,即可随时对研究对象做深入研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自然的情境下展开探讨,不会去改变外在的因素,研究者着重在一旁观看或是参与其中发生的过程,不添加任何外在的影响,对研究对象控制程度很低,重在自然状态下的表现。研究者参与到个案中,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场上观察他们,探讨他们对事件的知觉过程,用他们的语言和概念与他们互动。

4、方法的多元性

个案研究资料的搜集方法相当多元,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就必须结合教育观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教育实验、教育与心理测量、实物分析以及整理查阅文件、档案记录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各种研究手段。

5、注重分析的科学性

上一篇:黑龙江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认知主义理论试题下一篇:《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