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面对面答案

2024-05-18

语文面对面答案(通用8篇)

语文面对面答案 篇1

面对一朵花

刘少鸿

在初冬的旷野里散步的时候,他发现了那朵并不显眼的小花。淡蓝色的花瓣,在暖暖的阳光下谦卑地开放于破损的篱笆墙边,无声无息,没有一点故作的姿态。但是它的温柔与含蓄,它的淳朴与恬静,它的从容与自然,却使它充满了一种神圣的荣华。他静静地望着它,从内心涌出一种真诚的赞叹。这一时刻,刚刚从充满浓厚的功利色彩的都市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他,似乎从它的每一绺叶子、每一片花瓣上都能感受到一种超乎所有贪欲等卑下的人类情感的东西,那是一种十分纯净而崇高的境界。他静静地注视着它,内心蕴含着一种异常深邃却难以名状的感动。他无法把它表达出来,也不想用任何概念化的意象来冲淡这种神秘与感动。

这时,他的朋友从后面赶上来了。顺着他的视线,朋友也看到了那朵小花。那花儿并没有多少引人注目之处,引发朋友强烈兴趣和疑问的,是他那异常专注的神情。而面对朋友的关注,他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果然,朋友一伸手,将那花连根带草拔了下来。朋友将它凑近眼前,细看了一会儿,说,我还是叫不上它的名字,不过会搞清楚的。朋友将那花草装进了小包。他有个熟人是研究生物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朋友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对他所注意到的东西,他一定得说一些什么,他一定得把他自己的具体经验抽象出来,理顺排列了,再展示于人,不然他会坐立不安的。

第二天,朋友兴冲冲地跑来找他,要告诉他关于那朵花的有关问题。一进门,朋友却呆住了。朋友发现他正在面对着一幅刚刚完成的图画沉思默想。画上画的,正是那朵恬静柔美的小花。画面非常简洁优美,淡淡的花瓣间,似正洋溢着一片幽微而神秘的光焰。他们交往几十年,但从未见他作过画,也从未听说过他会作画。

“我对它的生物属性并不了解,但它那鲜活的姿容却那么鲜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它已在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它也会永远地留在我的心中。”他平静地面对着愕然而立的朋友说,“面对一朵花,你没有感情的深度,你全然是智力的、理性的行为。你太想了解它,掌握它,因而你用屠杀与分解的方法去研究它,你把它拔下来,弄清楚了它的名称、属性,以及与它相关的一切知识,但是你没有顾及到它的生命,你谋杀了它,从而也失去了它!”

朋友默然了。他凝视着那画上生机勃勃的花儿,再看手中已经枯萎了的花朵,顿觉兴味索然。他无法说清,自己手中的花和画中的花,究竟哪个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的意义。

小题1:根据全文,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或短语概括花的特点。(4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1)淡蓝色的花瓣,在暖暖的阳光下谦卑地开放于破损的篱笆墙边,无声无息,没有一点故作的姿态。

(2)画面非常简洁优美,淡淡的花瓣间,似正洋溢着一片幽微而神秘的光焰。

小题3:文中将画上的花和手中的花朵作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他无法说清,自己手中的花和画中的花,究竟哪个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的意义。”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参考答案:

小题1:(1)谦卑、不显眼(平常):(写出无声无息、没有故作的姿态等均可);(2分)

(2)充满神圣的荣华:(写出恬静、含蓄、淳朴、恬静、从容、自然等均可);(1分)具有纯净、崇高的境界:(写出神秘、鲜活、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力等均可)(1分)

小题2:(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致地描绘出那朵花的不显眼和自然淳朴的美。(2分)

(2)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花散发着的生命力。(2分)

小题3:画中鲜活的花与被拔下已经枯萎的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不同性格的人的行为所导致的不同结果,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爱。(4分)

小题4:手中的花被朋友屠杀与分解,丧失了生命力,失去了生命的意义;(1分)画中的花保持了鲜活的姿容,使花具有了生命的价值。(1分)表达了作者反对屠杀鲜活生命的行为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追求。(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第一段“淡蓝色的花瓣,在暖暖的阳光下谦卑地开放于破损的篱笆墙边,无声无息,没有一点故作的姿态。但是它的温柔与含蓄,它的淳朴与恬静,它的从容与自然,却使它充满了一种神圣的荣华”的语句,我们便可知道这小花的特点。根据题干“概括花的特点”的要求,我们可以提取里面的“谦卑、温柔、含蓄、淳朴、恬静、从容、自然”等来回答。根据文章结尾处的“他凝视着那画上生机勃勃的花儿,再看手中已经枯萎了的花朵,顿觉兴味索然。他无法说清,自己手中的花和画中的花,究竟哪个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的意义”还可以提取出“生机勃勃”等词语。

点评:首先要找到题干当中的问题所涉及到的语段,从语段中提取揣表明原因的相关信息,运用得体的语言全面作答。能用原文语句(词语)的,首选原文语句(词语)作答。

小题2:试题分析:第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那朵花人格化,描绘出它温柔、含蓄、淳朴、恬静、从容、自然的美。第二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用“光焰”形象地写出了小花的生机勃勃,散发着无穷的生命力。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小题3:试题分析:“对比”的作用即是为了突出,结合语境和课文内容可知,文中是为了突出“画中鲜活的花”所具有的生命力和生命的意义,表达了作者对蓬勃的生命力的赞美,对美好事物的珍爱,对人们扼杀生命行为的谴责。

点评: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强调某些情感。一定要结合具体文章做具体分析。

小题4:试题分析:“他无法说清,自己手中的花和画中的花,究竟哪个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的意义”,结合上文内容理解这句话可知,“自己手中的花”是被连根拔起用来研究的“枯萎了的花”,而“画中的花”则是“恬静柔美”“生机勃勃”。相比之下,作者认为“画中的花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的意义”,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礼赞,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之情。

点评:揣摩语句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甚至是主题,结合语句出现的语段上下文,正确理解语句的意思,并能够透过句子的表面意思,深入挖掘出句子深层的含义或表达的情感,并能用直白的易于理解的语句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语文面对面答案 篇2

活动地点:海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协办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海南教育期刊社

主持人:张所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教学论专业教师

参与嘉宾:

吴一凡海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书记

林中伟海南师范大学原中文系副主任、省优专家、硕士生导师, 教授

陈智慧海南教育期刊社副总编辑

靳云奎海南省农垦中学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汤善芳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刘亚循海师附中初中部语文教师

谢于梅海口九中语文教师

林筱筠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教学论专业教师

精彩对话

问:我们学校地处沿海地区, 当地的村民出海捕一次鱼就能挣到几千甚至是上万块钱, 很多学生无心学习, 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很重视, “读书无用论”比较盛行。面对这样一个大环境,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从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 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 捧起书, 拿起笔, 实现人生质量的提升呢?

靳云奎:今天座谈会的主题是“困境与责任”, 我觉得“困境”就是“希望”。新课改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对于你们学校的情况, 首先要解决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2007年我到博鳌参加一个研讨会, 会后, 到海边散步, 看到很多渔民都在海边抓鱼苗, 一条鱼苗是一毛钱至一块钱, 当时我就想设计一个简易的装置, 利用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有关原理, 当海水涨上来时, 鱼苗会自动地跑进里面。如果能抓住这样的机会, 让学生看到同样是赚钱, 利用科学技术, 运用知识, 可以花很少的力气, 获得更大的成果。学生对其感兴趣, 就会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陈智慧:这里其实也牵涉到一个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的问题。很多学生家长没好好上过学, 走上社会后也不再学习, 只凭经验生活,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认识不到位, 因此, 怎样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也是个重大课题。

问:我们学校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学生是“学困生”, 面对这样的生源状况, 教师在备课、确定教学目标以及课堂具体实施过程中, 应该是主要面对少数“学优生”还是面向大多数的“学困生”?怎样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靳云奎:面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 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因材施教。至于怎样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我们农垦中学是通过“团队合作学习”来解决的。团队合作学习就是“创造环境, 营造氛围, 让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地、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团队合作首先是建立团队, 培养骨干。举个例子, 比如说再差的学生, 一个班至少有三个人是老师一点就通的, 选一个作为我的徒弟, 一个作为我的得意门生, 一个作为我期望值最高的学生, 把我的方法、窍门和绝招传递给他们。假设一个班有50个人, 分成10个小组, 每一个小组5个人, 有10个小组就需要10个人作为骨干, 我们已经培养出三个人, 还需再找7个人, 这7个人谁来培训呢?由这三个人来对其进行培训, 培训好后, 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老师”了。在上课的时候, 大家一起互助学习, 就可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问:教师的困境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外在因素无法改变, 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绪和工作, 很多时候, 社会要求我们像圣人一样地工作, 孰不知我们都是凡人, 很少有人能真正地体会到做乡镇中学教师的不易。承受得了的, 迎刃而上, 成为这一行业里的佼佼者;承受不了的, 知难而退, 也就平庸一生, 甚至是误人子弟。是进还是退, 只能靠我们的心理意志和职业操守了。内在因素是我们的专业知识还很薄弱, 理论知识也比较欠缺。

张所帅:内在的困境, 这就是我们的教学功底、理论素养还不够完善, 需要用时间和精力去打造自己, 发展自己;外在的诸多困境的确实实在在摆在我们的面前, 怎么办?需要在座的各位, 需要我们身在教育教学行业中的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工作者去改变,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责任。刚才靳校长说农垦中学改变办学困境、办学的生存环境, 用了十年的不懈努力;同样改变目前教育教学的外在困境也不是一时半会儿, 我们得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 打持久战是要有心理和思想准备的。

问:在进行班级管理、教育批评学生的时候, 有时会遇到来自学生的人身威胁, 感到很矛盾, 不知该怎么办?

汤善芳:这是有关安全环境创设的问题, 德育工作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让人奔向美好的生活”, 所以, 当我们面临学生威胁的时候, 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合理, 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否进入到人性层面, 如果尊重学生的人性和人格的话, 这种情况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谢于梅: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 在教育批评学生的时候, 要注意方式, 说话的语气要尽量委婉, 用鼓励或者间接开导的方式, 也可以利用一下“糖衣炮弹”, 让学生能听得进去, 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问:面对班级那么多调皮捣蛋的学生,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刘亚循:首先, 要有爱心和耐心, 尤其面对差生, 应该理解他们, 千万不能讨厌、厌倦他们。其次, 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尽责任。我觉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题最好还是由师生双方来解决, 不要轻易去找家长, 因为你不是去表扬他的孩子, 多数是批评他的孩子。再次, 我允许学生犯错误, 但是不能一味犯同一错误, 有个原则底线不能超越。还有, 当班主任也要与时俱进, 用心去学习, 不要认为上完课, 你的工作就完成了, 你的责任就尽完了, 这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我觉得当班主任特别好, 班主任是无冕之王, 我培养他们, 他们个个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发展, 这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当节日里收到学生的来信、来电甚至是他们专门来看望我时, 我就觉得特别幸福, 心里也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做个好老师。

靳云奎:当好班主任关键是责任!责任的具体表现就是要有一颗滚烫的心, 我扎实做了一件事就是办班级日报, 记录学生的点点滴滴, 记录他们的成长,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的班级日报我现在还保存着。

问:书法课其实应该是书法教师来上, 可现实当中都是语文教师来上, 而很多语文教师的书法、写字不一定好, 那该怎么办呢?

靳云奎:我觉得应该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思想———你的字是你最好的名片, 也就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 如果能把这一目标引进去, 学生就会积极地写, 创造地写, 愉快地写。如果你不是书法教师, 想把写字课教好, 要做到:第一, 你的字要写得漂亮;第二, 如果你的字不漂亮也没有关系, 你把庞中华的字帖拿来练就行了, 只要你坚持练, 肯定没有问题。

林筱筠:也就是说, 在目前的现状下, 如果让语文教师来教书法写字课, 假使你的字写得不好, 你就得学习, 你也需要提高啊, 跟学生们一起努力, 共同进步。但是不能一味地推脱, 甚至是无所作为。

林中伟:这仍然是一个责任问题。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基本功就包括“三字一话”, 你有这个义务去练字, 练普通话。你不能说我是语文教师, 我不管你写字, 如果这样的话呢, 说明你不称职。

问: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对学生恰当的增压和减压?

汤善芳:关于“压”这个问题, 套用心理学上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幸福感”,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心态的问题, 减轻压力, 最重要的是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压力来自于什么地方?压力来自于心态的不平衡。学习要有效率的意识, 不是你多学了5个小时, 效果就一定会好。我们说“学海无涯苦作舟”, 其实应该调整一下心态, 变成“学海无涯乐作舟”。如果一位教师, 他能够把课上好, 学生学起来有兴趣了, 他自然就轻松了, 压力也就不会很大了。中国有一位叫朱永新的教育家提出“要把分数教育变为心灵的教育”, 他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展规模宏大的“新教育实验”, 主张要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感完整的教育生活。请大家记住“教育在线”网站, 可以到上面与新教育实验的同行们分享教育生涯里的苦与乐。

问:网上一位农村语文教师写下了如下的困惑:俺们刚会上多媒体课, 你们开始注重传统教育了……俺们刚建立人文意识, 你们又说是头重脚轻了;俺们刚不惟文本是教, 你们又回归文本了……俺们刚适应话题作文, 你们又回归材料作文了……俺们刚集体备课校本教研, 你们又说“克隆教案”了……请问各位专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中伟:新课改需要不断地对以往的做法进行反思、变革、改进。在新课改的实践中, 有时我们会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 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及时的纠偏回拨。关键是你要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 立足实际, 与时俱进。

问:“当我是一名教学新手时, 我要笨鸟先飞”, 林教授的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像我这样的年轻特岗教师, 怎么做到“笨鸟先飞”呢?

林中伟:要“笨鸟先飞”, 就得付出比别人多出一倍、两倍甚至数倍的时间、功夫和努力。一位教师有没有教学功力, 跟两个因素有关, 一个是功底, 一个是功夫。功底好的, 如果不努力, 吃老本, 很快就会被淘汰了;如果功底好, 并且不断地努力, 执著地追求, 他就会永远保持优势。如果功底差, 但是你能付出比别人多出数倍的功夫, 急起直追, 就会很快脱颖而出;如果功底差, 付出的比别人又少, 这山望着那山高, 心气浮躁, 那么你永远不会有所建树。所以“功底+功夫=功力”。努力不一定成功, 但是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 你买几本回来只是简单地照搬人家的设计来教学, 能成为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吗?不可能。科学技术是可以转让的, 教学水平是无法转让的, 所以自己必须要付出。

精彩观点:

※责任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 它孕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但现在部分教师心里充满了诸多的职业倦怠感, 比如说迟到早退、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受、胸无志向、毫无追求;在岗不敬业, 上岗不勤业, 混岗不继业, 赖岗不创业, 这样的状况怎么行呢?———林中伟

※教育是一份“信托”事业, 因“信”而“托”, 因为相信你们, 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把孩子交给学校, 交给老师, 我们把一个可爱的、聪明的孩子交给你, 你将来还我一个怎么样的青年?所以, 责任大于一切。“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那么海南基础教育的兴亡, 谁有责?我的责任, 你的责任, 大家的责任!———吴一凡

教师会面临很多困境, 但要相信希望、信念、理想、责任是一种可以改变现实人生的精神力量, 直面现实, 从我做起, 尽自己所能, 现实就会按照自己的期望有所改变。———陈智慧

※一个人想要改变环境, 是不可能的, 但是每个人都想改变环境就有希望了, 改变环境的方法、方式有很多, 但是首先要学会适应环境, 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靳云奎

※教师这个职业, 我做了这么多年, 唯一的感觉就是, 这是最危险的职业。危险在哪呢?它可以成就一个人, 培养一个人, 也可以害一个人。———刘亚循

※我认为农村教育发展固然需要国家支持, 需要城市支援, 但是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农村教师要讲责任, 讲追求, 讲发展。如果大家不能肩负责任, 没有使命感、责任感, 面貌还是不能得到改变。———林中伟

编后语

座谈会已经圆满结束, 但对海南乡镇中学语文教师的困境与责任的思考或许才刚刚开始, 从学员教师的发言交流中, 有这样几点感触值得我们进一步审视。

第一, 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仅仅依靠教育部门、学校、校长、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它还需要家庭、社区、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全力支持, 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默契、共识。目前海南乡镇基层教育的社会氛围还是不够理想的, 家庭教育的不足或缺少比较突出,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有待提高。

第二, 教育系统是个有机体, 管理的、制度的、风气的、人心的……诸多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生活状态、工作态度、职业操守、精神追求。当教育的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今天, 当教师因素在教育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 我们除了重申作为教师群体的个人要为人师表, 身正为范, 秉持操守, 肩负使命之外, 是不是也要考虑考虑怎样改善教师的生活状态, 如何倾听教师的情感诉求, 怎样关注教师的精神需要, 如何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呢?

第三, 要做好教师这份工作, 离不开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当然仅仅有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是不是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教师是一份需要事业心很强、创造性很强、个性化很强的富有诗意和浪漫气息的工作, 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当教师的, 也不是任何人当了教师都能当好的。

第四,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但要想教好书, 先要育好人。从座谈会上涉及的问题中可以发现, 目前乡镇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恐怕还不是课该怎么上、如何上好课, 而是学生怎样管。管不好学生或者说处理不好与学生的关系, 即使你有再多的学科知识、再强的教学功底也派不上用场, 发挥不了作用。这也提醒我们,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小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或班主任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要求越来越高, 操作越来越专业, 仅仅依靠学科教师的兼任管理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是无济于事了;同样, 它也提醒我们在职的学科教师, 不能再一味地拘泥于学科教学的苑囿里了, 要不断加强有关学生管理技能的学习, 使自己首先成为“人师”, 然后再做好“经师”。

第五, 教育困境的改变是需要时间和付出的。在目前的工作环境里, 乡镇学校的教师们还是需要俯下身来, 踏踏实实做点儿事的, 为学生, 也为自己。虽然座谈会的主体是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 但遗憾的是, 大家所提出的困惑鲜有触及到语文学科的实质层面。换句话说, 大家所问的问题恐怕也是其他学科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那么“语文”两个字哪里去了?这也足以说明, 我们还停留在外面纷纷扰扰的大环境中, 还没“登语文的堂, 入语文的室”,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还不够专业。如果你不能、也不想改变环境的话, 没关系, 退回来, 先改造自己吧, 让自己先成为一位真正的“语文人”, 这也不失为是一种智慧, 一种成功!

公告

112011年本刊拟开设“问题·对话”专栏, 以对话交流的形式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热点话题, 第一期的话题为“如何转化后进生”, 请大家登录http://my.hersp.com/607206/Portal.aspx, 发表你的看法和见解, 我们会将大家交流的结果整理刊出, 期待你的参与。

面对课改 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篇3

一、“变”与“不变”

当前,时代在快速发展,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赏识教育、课程改革等等这些新名词纷至沓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所有的改革包括教改,并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保留其精华,革去其糟粕。创新也不是翻新,教育是一项长周期的事业,千万不可急功近利。

无论何时,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知识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学,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这样才能抓住教育的本质。在当前,这种本质的东西就是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让我们来认认真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并与新大纲对照,就会发现语文课程仍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仍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最终达到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工具性是不变的。但语文课程又强调“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变的。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又是不变的,变的是“学”不只是学术水平,还有教育理念,还要终身学习,教学相长。当代教师,不能像蜡烛,春蚕那样只出不进,师生关系也不能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简单的数量关系,而要把教师对职业的责任感提升到对事业的敬业精神。

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以《课程标准》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二、新教参是朋友

朋友应该是相知与共,同舟共济,相互提携,互相弥补的,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新教参就是我们最知心,最难能可贵的朋友。我们决不能把这样的朋友束之高阁,置于脑后。因为它清晰明了地告诉你课文的表达特点,教学重、难点,编者的意图,还可以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建议,而且还准备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至于新教参的组成,大家在研读时就能明晰。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并超越它,应该注意两点问题。

1.独立钻研课文

教材说明把思想内容分析压缩到很短的篇幅,给教师自己独立理解课文留下极大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体验和感受,是引导学生和课文对话的基础。先独立钻研教材,再来看教材说明,对编者意图的领会就会更准确,更深刻。例如: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修订教材的亮点,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新教参动了很多脑筋。

自主探究的引导,包括用什么问题给学生探究,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如何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学知识探究,如何鼓励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等,新教参都有切实可行的建议。如人教版语文第七册《和时间赛跑》一文,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新教参做了多方面的提示:可抓住重点句子探究,可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的事例探究,可在朗读中体验,还可利用练习引导探究。

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包括讨论的题目,讨论的组织引导,以及如何反馈、评价,新教参都为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如人教版语文第七册《长城砖》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新教参做了如下建议:可用“朋友,你要自信”为题,组织交流。小组里一个同学扮演失去自信心的人,或者是对学好某学科没有信心,或者是不敢上台表演节目等等,其他同学对他进行劝说,具体事例可以是自己的例子,也可以是别人的例子,还可以是长城砖的例子。

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熟悉新教参这位新朋友。

2.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使用新教参时,既要充分留意教学建议的科学性,合理性,结合自己的体会作具体的教学设计;又要努力冲破教参的局限,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做到使用教参又不依赖教参,在使用中超越教参,在教学中做到教学相长。例《烛光里的妈妈》。

三、课文也是“例题”

叶圣陶老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指明了语文教材的特殊性——“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不是阐明知识的材料,而是一篇篇独立的表情达意的文章。从其课文本身看不出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进行什么训练。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上课就是从头至尾地讲教材,认为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写人物和故事情节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那么如何发挥课文这一例题的作用,从而实现“举一而反三”,使学生阅读和作文的技能熟练起来呢?

首先,研读课标,熟悉教材,明确每一学段,每一册,每一单元的读写知识的重点训练内容。把一篇篇文章当成例子,从文章本身的特点出发,确立每节课的训练点。但要注意这些点不是割裂开来的,要把它们作为分目标去实现并最终回归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纵览全局,最起码应明确本学段的阶段目标,读写训练点及接续年段的阶段目标,读写训练点,这样就可以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使语文教学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也就解决了平日我们老师经常说的欠账问题。

训练点即教学重点,可依据读写例话提示的读写训练点,每一组课文前的导读提示的训练任务,教学的立足点,教参中重、难点的提示,及课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即编者的意图来确立。如人教版三年语文第六单元读写例话是“读文章,想画面”。恰好体现话——画之间的关系,一篇文章,往往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和画面,阅读文章时,如果把文章中所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在脑海里再现,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导读中除了提示了这一阅读训练点外,还强调了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和人物的,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习运用。

为此,在教学这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荷花》时,确立“体会作者细致观察、细致描写的方法”为训练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下的那一池荷花的美,凭借这样具体的语言感受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实际,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感情朗读中去想象,勾勒学生心目中那一池大而活的荷花图,然后让学生回读课文,体会话——画——话的联系,学生的潜意识里就留下了把生活中的场景和画面变成语言文字的印痕,明晰话与画只是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你所看到的一切。

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个慢功,但如果我们教师能很好地利用每一个四十分钟,一点一滴地去训练,时日久了,积累得多了,语文素养自然也就形成了。

其次,训练点的落实,也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及作文的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可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显然较之于获得课程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习方法要随机指导,自然渗透,做到“随风潜入”,“润物无声”。

还以前面提到的《荷花》一课为例,这课的训练点是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细致描绘的方法,为落实这一训练点,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1.出示一幅荷花图,请学生观察,描述,借以引出作者笔下的荷花,同时告诉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就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细致描绘荷花的。2.粗读课文,(1)可采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扫清字词障碍,(2)边读边体会荷花给你的印象,感受是什么?3.细读课文,品词品句,体会荷花的美。作者从闻到清香赶紧向荷花池跑去写起,先写眼中的荷花,荷叶的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从一个个大圆盘中冒出的不同开放状态的荷花;再写心中的荷花,实际上是由静态到动态的写,只是作者采用了精妙的构思,把自己想象成荷花池中的一朵,写出穿着雪的衣裳,随风摇动的荷花的婀娜姿态。这一环节可以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同学谈出自己的理解。4.感情朗读,领悟荷花的美,前文提到闭目想画面,告诉学生我们之所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缘于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了荷花的姿态、颜色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地描绘,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细致观察、细致描绘的方法,也明晰了这样做的作用,便于在自己的习作中应用。

再次,课例的创造性使用,更好地为写作服务,前面已谈到过训练点的确立,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训练点的确立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笔者在作文批改中,发现学生无法把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写具体。对于自然段的教学,可尝试这样的模式: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选择典型自然段重点突破。例如人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的《放风筝》一课中的第6自然段,(1)初读弄清这段话中有几句,了解自然段的意思。这段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2)细读抓住关键词语释词理句,体会如何把“热闹”写具体的。(3)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谈谈对本段的理解。(4)设计练习,选择同样典型的自然段,让学生再次体会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的方法。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写一写。在遇到合适的课例时,不妨好好利用一下。其实,有时一篇好的课文既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例,同时又是教给学生读写知识的课例,这样的文章就不一定非得按规定上两课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文尽其用,发挥其价值。

当然,从某种角度看,课文确实是个例子。师生通过研究一篇篇具体的课文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然而,“例子”不应该是课文价值的全部。优秀的文本传承着人类的文明,经典作品更是人类的精神宝库。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与大师、佳作对话,不断汲取精神、养分,锤炼着民族气节,内化着正确的思维方式,蓄积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正是在这种量的积累中,学生点滴地积淀着语文的素养。这就超出了课文“例子”的功能。不少优秀课文,学生固然从中领悟到了欣赏作品的策略,有助于迁移嫁接,然而更多的,他们体验到了汉语的魅力,感受到了作品中形象的美好,以及课堂洋溢着的诗性文化。

用微笑面对生活阅读题及答案 篇4

①蹒跚:

②过时:

2.根据文章内容,在第七段、第八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第七段:

第八段:

3.联系全文思考,文中设计看门老人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15.第七段画线语句不能删去,其作用是: 。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中分别打上“√”或“×”。

A、根据第二段内容可知,“我”四肢酸软,全身乏力”的原因是:“我”是系里的高材生,应该留城,“我”不习惯山区生活;可留城的是能力平平、拼命找关系的同学。( )

B.文中“看门的老者”的性格特点是:善良、乐观,对生活始终充满了热情、信心。( )

C.联系全文看,结尾段中“处‘变’不惊”的“变”应为挫折、失败的含义。( )

语文面对面答案 篇5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桑兰是如何顽强地与病痛作斗争的。激励学生向桑兰学习。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桑兰那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

2、从第一、二自然段,我们知道了桑兰是我国优秀的女子体操运动员,却在美国友好运动会上发生了意外,让她刚刚开始的美好人生也许永远就要在轮椅上度过了。但当桑兰面对这一切时,是怎样做的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的3——7自然段,看看当面对不幸,面对无数关心她的人,她是怎样说的?(“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能站起来!”)

2、再读读这句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指导读。

3、桑兰是这样说的,她又是怎样去做的呢?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但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的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

问:伤痛中的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而她的队友们是怎样的呢?(“前来探的队友们看到桑兰脖子上套着固定套,躺在床上不能动弹,都忍不住失声痛哭。”)

理解“不能动弹”,看到这样躺在床上的桑兰,如果你就是她的队友,你会样?指导读。

4、队友们失声痛哭,桑兰却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的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此时,桑兰想的是什么?你从这句中读出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指导读。

5、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队友的表现,女生读桑兰的表现,体会桑兰的坚强。

6、不能动弹的桑兰,面对队友的失声痛苦,却没有掉一滴眼泪,她在心中对自己说“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能站起来!”

7、自由读第4自然段,看看当桑兰面对医生时又是怎样做的?(“桑兰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着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

问: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什么?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告诉大家。指导读。

8、桑兰的坚强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为她治疗的医生,他这样说到:指名读医生的话。

9、当剧痛来袭时,桑兰口中哼的是自由体操的乐曲,想的依然是她热爱的体操事业,是因为她的心中有个信念:“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能站起来!”

10、多么坚强的姑娘啊,指名读第5自然段,桑兰又是怎样面对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的?(“但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生自由谈体会,指导读。

尽管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桑兰却还是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她在心中对自己说:“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能站起来!”

小结:从年7月21日桑兰入院,到10月30日出院,整整三个月时间,桑兰经历了我们难以想像的痛苦,但是她在队友面前没有掉一滴眼泪,她在心中告诉自己:“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能站起来!”在医生面前,忍住剧痛积极配合治疗,她的心中有个信念:“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能站起来!”在生活面前,她一遍又一遍练习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动作,她在心中对自己说:“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能站起来!”这是桑兰力量的源泉,坚定的信念,因为有了这个信念,她向伤痛挑战,向命运挑战,始终微笑着面对一切。

如果微笑着的桑兰姐姐现在来到了我们面前,你想对她说什么?

a) 微笑的桑兰让我们在座的同学们敬佩,也赢得了海内外认士的敬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b) 桑兰就是这样微笑着面对一切。(解决完第一课时提出的问题。)

三、介绍桑兰,布置作业。

1、桑兰出院到现在已经了,你们想知道她现在的情况吗?(介绍桑兰现在情况)

语文面对面答案 篇6

口语交际  面对挫折

【教学构想】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和人生的道路上已经遭遇过一些或大或小的挫折,例如在学习方面“几经努力,成绩还是达不到理想目标”;在人际交往中“与好朋友闹别扭影响相互关系”等等。这样看来,学生应该有经历挫折的体验,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唤起他们对于挫折的记忆,消除他们对本话题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对话题有话可说,做到“倾诉”和“倾听”的有效训练,这是此次口语交际课的设计中应主要考虑的问题。

由此,我想在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课中进行如下尝试:

第一,利用学生讲、评名人战胜挫折的小故事的契机,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出自己面对挫折的经历和感受,.并把访谈活动巧妙地融合于教学之中,以培养他们倾诉和倾听的能力。

第二,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的教育思想,在本次教学中要淡化教育痕迹,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通过筛选提炼生活,设计出学生参与性的口语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悟,在应用中思,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勇于接受挫折的考验。所以本节课主要以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力求“让学生承担有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活动式的口语交际也较好地体现出“听”与“说”互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面对挫折时的内心感受,并能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或名人经受挫折的故事。

2.使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乐于倾听,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

3.通过学生参与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挫折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挑战挫折,勇于接受挫折的考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大胆清晰地表达内心感受;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

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面对挫折的态度。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学生对挫折的认识程度,调查其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耐挫程度,关注学生的需要。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遭受挫折的故事。

3.发动学生收集有代表性的、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古今中外抗挫明星的事例。

4.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技术将正面教育的素材,丰富多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辅助完成口语交际的训练任务。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先请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边听边思考这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在背景音乐下,老师示范讲述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从4岁起,就受到父亲严格的音乐训练,他整天被关在屋子里练琴。贝多芬很早就学会了演奏钢琴、管风琴、小提琴、中提琴和长笛。由于家境贫困,贝多芬小小年纪便承担起家庭重担,因而没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他是靠自学成长起来的。他17岁时,母亲去世了,年轻的贝多芬作为一家之主,同生活顽强地作斗争。他先是被公认为灵感丰富的即兴演奏家和维也纳最好的钢琴家,后来又被公认为优秀的作曲家。但痛苦一直伴随着贝多芬。从27岁起,他的耳朵渐渐地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同时,他还遭受着失恋的折磨,心爱的姑娘一个个离他而去。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贝多芬表现出极其旺盛的创作力,写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被誉为“交响乐之王”,最终获得巨大成功。

(利用故事营造气氛,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把情绪转移到口语交际的学习上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语言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讲述故事的生动具体、条理清晰为后面学生的讲述做好了榜样,奠定了基础。)

师:(过渡)昕完了贝多芬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挫折。其实挫折并不可怕,只要你能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主要内容就是――用心倾听并交流:遭遇挫折如何面对!

二、开展“故事讲评会”

师:老师讲述贝多芬的故事是为了“抛砖引玉”,我相信同学们讲的故事将更加生动精彩。

1.“讲一讲”。

学生可能收集或准备以下材料:

①爱迪生为找一根灯丝失败过l000多次。

②乔纳斯•索克尔为了找到脊髓灰质炎疫苗,98%的时间都花在不成功的实验上。

③开国领袖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了多少困难和挫折,才取得了新中国的诞生。

④贝多芬耳聋而坚持音乐创作的故事。

(要求:对讲故事的学生,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得体地进行交流”,所讲述的故事要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生动、条理清晰、突出要点”,“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2.“评一评”。

听故事的同学既可以从以上要求中的几个方面对讲故事的同学进行评价,也可以谈一谈听完故事后的体会、感受或从中受到的启迪。

(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倾听”,即是细心听、用心听的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第二层意思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此环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听的学生做到“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从而真正达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师:(小结)从大家讲述的故事以及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名人在面对挫折时都能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面对挫折,刚毅顽强;面对失败,智慧豁达;面对困难,勇敢无畏等等。

(教师适时的.总结,即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正确面对挫折的态度,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

三、开展“访谈会”

师:(过渡)同学们讲了这么多名人抗挫的小故事,也谈了自己对这些故事的体会和想法,那么,故事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遇到过挫折,你有没有哪一次挫折至今还印象深刻呢?你受挫后的心情怎样?你是怎样使自己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

访谈一:“实话实说”

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地把自己曾经遭遇挫折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一起分享,并进行分析。

(建议采用两人合作比较理想,一人讲,一人听,并由听的同学对讲的同学进行采访,这样分工更加明确,也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建议,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同样,教师也应及时表扬那些在合作学习中认真倾听的`学生。而且,教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访谈中,并在与学生对话时,认真倾听,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访谈二:“知心热线”

师:(过渡)同学们在各自的互访中已唤起了对自己以往经历过挫折的一种情感体验,也从名人抗挫故事中知道了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那么,老师这里有两位同学他们现在正面临着来自生活和学习上的挫折,请你们来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创设情境:

1.小林的爸爸妈妈又吵架了,他们还喊着要离婚,小林的心情坏透了.小林该怎么办呢?

2.小强,一名初三学生,在毕业临考前,鼓足勇气向一名暗恋已久的女生表达了爱慕之情,希望在毕业之前确定关系,但遭到该女生拒绝。小强本来成绩不错,班主任希望他能考上重点中学,但他的爱情表白在遭到女生的拒绝后,他对自己的学业也失去了信心,眼看就要中考了,小强心情非常不好,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难以面对中考,而且也不知道今后如何面对那位女生。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生生互动的实践过程。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产生想说、要说,不说不快之感,这是口语交际的必要条件。

此环节,要求说的同学“能注意对象和场合”,“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师引导:

1.面对挫折的两种态度:畏难止步,向挫折屈服;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名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都能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面对挫折,刚毅顽强;面对挫折,智慧豁达;面对挫折,勇敢无畏。2.师生小结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①冷静对待  ②自我疏导  ③请求帮助  ④积累经验

四、学生谈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收获及教师小结

1.学生.总结收获。

2.教师小结:

今天这堂课,老师被同学们所讲述的精彩故事所打动,也为那些评故事的同学的语言生动、思路清晰所高兴,老师同时也看到,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地、耐心专注地倾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要知道只有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才能更好地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更进一步提高!

今天的活动,我们也深刻地体验到: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我们成长的伙伴,我们将在挫折中成长!生活中的强者面对挫折,不是手足无措、被动等待,而是积极.总结经验,反思己过,知难而进、永不退缩!同学们是愿意做生活的强者还是做弱者呢?让我们一起同唱一首不畏困难、笑对挫折的歌曲吧!做生活的强者,不断谱写你成功的乐章!(在学生齐唱《真心英雄》的歌曲中结束教学。)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如何面对学困生 篇7

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比较复杂, 有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在社会方面: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与影响, 如大哥意识、迷恋网吧等;二是当前经济意识日趋浓厚, 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经商、打工, 出现留守儿童, 没有管好子女, 委托监护人更是监管不力。大部分家长认为:现在读书, 作用不是很大, 更有甚者, 认为读书与子女今后的生活、前途根本无甚关系, 读也好, 不读也好。在家庭中:一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二是家长言行失当。个别孩子家长, 接触黄赌毒, 语言行为不文明、不检点, 给予孩子极坏的影响。三是家庭变故因素, 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无不给孩子健康成长投下阴影。在学校教育方面:一是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二是教学的偏差;三是自新失败。在学生个人自身方面:一是思想不明, 结交损友;二是身体状况不佳, 影响学习;三是智力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 智商欠缺等。

二、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转变

针对以上的情况, 作为语文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改变他们。

1、心理上的帮助。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初中阶段, 学生处于可塑的阶段, 他们需要关怀与尊重, 信任与鞭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是人自尊自爱之本。现实疗法创始人格拉泽指出:“人都有爱与被爱两种本能的需要, 如果得不到满足, 则可能产生焦虑, 抑郁寡欢, 自暴自弃等情绪反应。”特别是学困生, 他们身临困境, 受人鄙视, 缺乏自信心, 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 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 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 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 把激励带进课堂, 以此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会学习。

2、我们作为教师的首先要解开学困生的心锁, 让他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温暖。

在学校里, 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受排挤、轻视, 没有能力和机会参加各项活动, 更让他们苦恼的是心中有话而无处可说。作为教师, 如果不去关心学困生, 不倾听他们的声音, 那真是他们的悲哀, 校园的悲哀。每一位语文老师可以叮嘱学困生有心里话或疑惑的事可在日记中或者写信中诉说。起初学困生不会主动诉说, 这时我们就要做有心人、热心人、知心人, 主动找学困生交谈, 以我们的主动换取他们的主动, 使他们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诲。我在教学中就一直鼓励他们把疑惑和想对老师说的话都说出来, 如果写信不想留姓名就不留, 这个方法很有成效。

3、课堂应有学困生的声音, 要给他们鼓励。

首先教师的心中应该有学困生的地位,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照顾到学困生, 从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和提问来培养学困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比如读写字词, 回答全文有几个自然段等;还有在学法设计上, 尽可能设计几个合作交流的环节, 让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的点滴表现都要用鼓励的语气和赞赏的心态, 以消除他们的胆怯和自卑的心理。就像我有一次那样, 为了让一个学生读好一个语句, 一遍又一遍地鼓励他读, 直至第九遍这个男生才读正确、流利。再次, 可以运用“你能行”的心理暗示的手法, 间接地激起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重树学习语文的信心。如当自学生字新词或练读课文时, 我们可以特意来到他们的身边, 悄悄地告诉他们:准备一会儿上黑板默写或朗读课文, 老师相信你能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可以开展助学帮困活动。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如果让学困生和优秀生交往, 那么学困生会受到优秀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学困生不敢和优秀生交往, 归根结底是自卑心理在作怪。为此我们要以身作则, 带头确定一个帮困对象, 然后教育和引导每个优秀生开展“结对子”帮困助学活动, 积极主动地和学困生共学习、同玩耍, 让学困生觉得生活在班集体中, 人人之间是平等的, 完全没有必要自卑。我在教学中就经常尝试让优秀生帮学困生过生字词听写关, 检查他们的背书情况等, 甚至让个别优秀生和中下生同桌, 学困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熏陶, 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总之, 我们应该用爱心、真心、细心、耐心拨去学困生心头的阴云, 让他们感到温暖并充满信任, 使之搞好学习成绩。

学法上的指导。激发学困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有了这位“最好的老师”, 学生才有可能学得好。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 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 对学生来说, 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学生文章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语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学生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 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学困生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 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 就越具有创造性, 因此我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 爱水, 爱名胜古迹;爱父母, 爱老师, 爱周围的人;爱植物, 爱动物, 爱小物件;爱看书, 爱收集, 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 爱采摘, 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在语文教学中贯穿这些, 学生有物可爱了, 有话可说了, 有情可抒了……

在语文教学中, 可采取“低标准、宽要求”的教学方式。对待学困生我们不能搞“一刀切”, 应因人而宜, 适当降低教学要求, 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教学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学困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中小目标, 然后鼓励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继而争先脱困。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千万注意, 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对学困生, 特别要注意把培养成功心理、强化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育目标, 坚持对他们施行激励性评价, 为他们创设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 激发起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比如阅读中的朗读课文, 在实际操作中, 联系每一篇课文, 让学困生确定争取的目标, 当觉得可以过关时再到老师处朗读, 获取相应的积分。这样能让学困生感性地看到自己进步的过程, 享受达成目标的喜悦, 在目标达成中产生争取更大目标的动力。

注意在观察、思维、想象活动中培育学困生个性认知。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早在19世纪梭罗就指出:“表达是整个人的活动, 我们的语言机制或许连着血管的, 如果没有心脏、肝脏和其他所有器官的帮助, 智力是没有能力表达思想的。”在活动中培育个性认知, 对个性语言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千世界, 多彩人生, 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观察、在思考、在想象。因此, 我在指导学困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时, 特别注重教给一般的智力活动方法。如观察一般要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思考要从分析到综合概括, 想象要有一定的原型等, 同时要细心保护学生智力活动的天然的个性。

教给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学困生记忆力差, 学习成绩较不好, 理解能力较慢, 特别是现在教学进度快, 课文容量又大。如果不预习, 上课无法跟上老师的思路。所以, 我常常讲预习的重要性, 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语文教学离不开抄写、默写、背诵。很多学困生碰到记忆类的东西就头疼。比如每个单元的词语盘点、日积月累、要求背诵的课文, 我就让他们分开背, 一天背一部分的词语和日积月累;而且背前先读熟与理解, 然后背,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只听懂或掌握三分之一左右, 有的还几乎全盘不能接收, 究其原因, 是因为他们的基础太差, 许多基本的知识都没弄懂, 更不要说对新课的理解了。老师在平时课余时间就得做个有心人, 对学困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从最基础的专项训练开始入手, 一点一滴地帮他们补起来。我班有一个学困生, 除了简单的生词会写, 课文能结结巴巴地读以外, 几乎所有的基础知识都不会, 每次检测只得10分左右。我针对他的情况, 为他制定了一个帮教计划, 每周两次。一次由优秀学生帮他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背诵课文等;另一次由我亲自帮他复习, 我把初中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分类每次帮他复习一项, 并出一些由浅入深的练习, 当场复习完让他做, 错了再帮他纠正, 下次复习新内容前再巩固。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 这个学困生的成绩快速赶上来了, 在课堂上也不会是一片茫然的表情, 有时他还能举手回答问题了。

总之, 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是“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教育工作, 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 必须经过一段漫长历程, 也不是某个人单枪匹马所能成功的, 而要靠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的配合。但只要我们老师有自信心并充满爱心, 把握时机, 因势利导;那么农村初中学困生就将会充满信心, 不断进步, 改变现状, 取得成功。

摘要: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 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学困生”, 更具有自由散漫性、学习目的盲目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更为困难。

关键词:学困生,留守儿童,隔代抚养,尊重,信任,爱心

参考文献

语文面对面答案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化价值 教学联系

当今社会是网络时代,流行语越来越冲击着我们原本的生活方式,新鲜的语言幽默风趣,概括性强,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多元文化导致多元信息日益传播和流通,新文化日新月异,使得那些原生态的各种文化面临着严重挑战。各种文化交织,难免产生一些冲突,教师面对这种多元文化的冲突,首先应该学会调整教学心态。

一、尊重学生发展需要,转换教师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不应该总是告诉孩子未来怎样,应告诉孩子怎样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因为失去的童年是不可能再回来的,教育孩子做他那个年龄段该做的事,留下一段光彩夺目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独特生活。今天的孩子生活的年代和老师、家长们生活的年代是有天壤之别的,周围世界纷繁复杂,很多信息进入孩子们的大脑与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心中有着五彩斑斓的梦想,正展开翱翔的翅膀迎接明天的到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学会转变心态,转换教师角色,把握新的教学理念,发挥他们的个性,合理引导学生接触多元文化,做出正确判断。以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为例,文中有一些描写我军同仇敌忾、打击日寇的语句,感情色彩浓厚,学生朗读时往往义愤填膺,感情充沛。学生互评时往往会使用一些流行语,如“酷毙了”、“太有才了”等,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适当鼓励,不应一棒子打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在平等的交流中发展,获得思想感悟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并不是直线攀升的,要靠平时积累和不断感悟。经常看到的电视广告就是运用这样规律的成功范例,大量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电视频道中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观众在潜移默化中知晓并接受这个产品,影响购物心态。这种在平等交流中获得的思想感悟,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效果很明显。例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孙悟空的形象,可以利用广告中的某些词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一个药厂的广告以孙悟空的形象做了“润燥止痒”的广告,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模仿,尔后教师借助广告中孙悟空的形象,问学生从广告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已经获得的感悟。有的说孙悟空除恶务尽,有的说孙悟空性格急躁,还有的说孙悟空本领高强等。巧妙运用迁移手法,通过学生都很熟悉的广告,让学生体会到孙悟空的形象和性格。平时学习也一样,在平等交流中汲取知识。

三、拥有科学的教学心态,启迪学生智慧

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祖国灿烂文化源远流长,教师应引导学生汲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和智慧,从多元化角度获取知识、学习语言,拓展学生智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处理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多元文化视角广阔,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应被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应该发挥到最大限度,用科学的教学心态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信息社会有些流行文化对学生影响深远,易于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特别其中一些关键词句,应该引领学生重点体会,从中获得领悟。例如:“恒源祥”的广告词学生都比较熟悉,可以利用这个广告引领学生思考这个广告之所以深入人心的原因,引导学生抓住“羊羊羊”这个广告关键词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平时教学中,教师的心态很重要,科学的教学心态可以启迪学生的教学智慧,让学生用心品味生活,获得多元文化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教师应站在一定高度,给学生遨游知识天空做导航,引领飞得更高更远。特别要注重个性发展,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四、实现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断学习和运用新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这种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小学语文课文文化价值的追求作为基础。因此,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有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运用的教学策略必须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制定,不同时期和不一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采用与其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进行教学处理,才能实现语文课文教学的文化价值。教材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能够满足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要求,确保语文文化价值顺利实现,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教材,以合理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确保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以足够的兴趣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获得体验和感悟。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为范本,让小学语文课文文化价值追求和教学处理的方式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给学生带来无限智慧。现实生活中的多元文化会不断融入其中,让祖国文化更五彩斑斓、精彩纷呈。教师应注重调整语文教学心态,融入学生之中,融入多元文化之中,引导学生擦亮眼睛,勇敢挑战。

参考文献:

[1]黄勇萍.小学语文课文文化价值追求及其处理[J].教育学术月刊,2010(05).

[2]张珂.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2(08).

上一篇:仓库管理员的总结怎么写下一篇:后悔无及词语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