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2024-10-05

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通用10篇)

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篇1

总结经验发现不足

发现亮点 改进不足【1】

20**年5月4日,我校召开了新学期以来的第二次月段工作总结。

教导处孟祥霞主任首先发言,孟主任主要对前段时间的期中阶段检测和教师常规工作检查进行了总结发言。

对于期中检测,她说,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家长认可、学校肯定的好老师,必须在认真教学上下足功夫。

本次期中检测能够顺利完成,取决于教师的辛勤努力。

本次期中检测取得的成绩,出现的亮点,应及时总结经验;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也及时进行深刻反思,为以后的教学找准方向。

对教师的常规工作检查,孟主任肯定了教师们平时的工作,并对年轻教师提出了期望:做一个有追求的老师,把教学当作一件乐事去做,这样才不会虚度这几十年的教师生涯。

教导处付晓卿主任和德育处刘少华主任都对近期工作进行了点评,重点从日常的工作方面,分别对学校教师婚假、教学活动、举行家长课程、体育节活动等事项进行了总结,又对下一个月段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

本次月段总评,既肯定了亮点,又对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召开得及时而必要,将对我校接下来的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发现不足、总结经验、促进工作、共同提高-丽水交通系统开展执法评议互查【2】

为贯彻落实全省交通运输系统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进一步规范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推进“法治浙江”建设,根据浙交[20**]178号《关于开展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要求。

本着“发现不足、总结经验、促进工作、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丽水市交通运输局组成评查督导组,遂昌、松阳、云和县交通运输局组成案卷评查小组,对庆元、龙泉、景宁县交通运输局开展了行政执法案卷交叉评查。

一、基本情况

此次评查活动由市交通运输局法制处、市道路运输局法制科、市公路局路政科领导组成交通行政执法评查督导组,由遂昌、松阳、云和县交通运输局及直属单位分管领导和法制专管员共8人组成案卷评查小组,本次案卷评查的范围为5月截止目前已办结的行政处罚案卷、行政许可和行政强制案卷。

采取现场抽查和评查组互评的形式,共评查各类案卷62份,其中行政处罚案卷38份、行政许可案卷22份,行政强制案卷2份。

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情况

授权明确、主体合法。

严格按照《浙江省道路运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浙江省港口管理条例》和《浙江省航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行政执法,所有办理的案件属交通行政执法的职权范围,并具有相应的行政许可权。

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处罚和对申请人办理行政许可过程中均无越权管理、越权处罚、越权许可及滥用权力的行为。

程序到位,文书制作规范。

一是亮证执法即路政执法人员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让当事人了解执法人员相关情况,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义务和被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核对相关的证据材料并进行详细的询问,使处罚决定建立在合情、合理、合法、公正的基础上。

二是程序到位,在处罚案件中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执行,并规范制作法律文书。

三是执法人员合法,只有持有执法证件的人员才能执法,处罚案件必须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一同执行。

四是注重证据的时效性、关联性、真实性和完备性,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合理适用法律。

裁量合理,处罚适当。

行政处罚案件应严格按照《浙江省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执行,对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的动机、主客观原因和社会危害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

重大案件需通过集体讨论决定,防止越权行政、“吃、拿、卡、要”、赔罚款不开票据等行为。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杜绝截留、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

所有行政收费项目和数额严格按照省物价、财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执行。

截止目前,无一例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和公路“三乱”案件,路政许可准确率为100%,实现100%网上许可。

从评查结果来看,参评处罚案卷都能做到事实认定清楚、证据收集齐全、处罚程序文书齐备、适用依据正确、文书填制较为规范、处罚决定适当、严格贯彻执行交通运输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许可案卷申请材料齐全、适用法律正确适当、文书填制规范、决定准确。

总体而言,执法案卷质量有所提升,案卷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各单位对案卷评查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明显减少,执法文书填制的准确性明显提高,执法行为明显规范,整个案卷评查达到了预期目的。

存在不足和问题

1.实体内容方面。

一是证据效力不足,案卷文书中调查人员、记录人员签字采用机打,不具备调查笔录基本的证据要件;二是适用法律依据不够准确、规范,案卷文书中存在前后的法律依据不统一,法律依据援引错误的情况; 三是个别处罚案卷中当事人基本情况有填写不全现象,案件调查经过、结论结案报告中案情简况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并且书写字迹比较潦草,影响路政案卷的质量。

四是行政许可案卷案由填制不准确。

执法程序方面。

一是调查取证不规范,案卷现场证据照片与实际不相符,文字说明缺少肇事车辆信息,当事人或见证人未签名、未按手印予以确认,不能有效证明违法事实,在现场笔录、询问笔录等文书的空白处未注明“以下空白”或划去,案卷询问笔录套用格式情况较多,未能充分反映案件实际情况,个别处罚案卷中检测单有涂改未按指印,结案报告上车货总重与现场照片卸载后检测单上数据不符。

二是告知权利不规范,个别处罚案卷询问笔录中未告知申请回避权;三是送达文书不规范,送达回证所送达的文书缺少编号或者编号不全,所送达的单位填写不准确,送达回证上没有公章,多份送达回证送达时间程序不正确,个别案卷送达回证送达人只有一名执法人员签名;四是告知程序不到位,违法行为告知文书中当事人未注明要求或放弃组织听证。

3.立卷归档方面。

案卷文书及立卷未按照规范样式制作,存在文书顺序、页码编写、案卷装订及编号不规范。

4.个别执法文书出现文字错误、文字多处涂改等较低级错误,反映出执法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仔细。

四、下步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行政执法案卷是一个单位行政执法质量和水平的客观反映,也是历次检查的重点内容。

制作规范的行政执法案卷,是每名执法人员必须掌握的工作技能。

但从现状来看,一些领导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

少数一线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心不强,使案卷中出现了一些较为低级的错误,请有关单位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规范执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推进行政执法案卷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2、认真整改,做好迎检。

省厅组织开展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目前已进入督导检查阶段,9~10月份,省厅督导检查组将会对各地的基层交通行政执法单位进行随机抽查,各单位要对照督导检查的相关内容,认真分析案卷评查中发现的问题,主动查找原因,抓紧逐条对照《浙江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中的检查内容,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自查整改,使考评工作顺利进行

3、完善制度,提高办案质量。

各单位要不断完善执法案件办理内部运行机制,将执法案卷制作的责任落实到内设机构和执法人员,建立健全执法人员办案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行政执法行为的每一个步骤、程序、细节,都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和完备的文书体现,并符合案卷规范要求。

要将案卷评查作为提高办案质量、规范执法队伍和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长效机制来抓,完善本单位的案卷评查制度,并将案卷制作质量与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相联系,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执法水平。

4、结合主题活动,加强学习教育。

各单位要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通过组织开展优秀行政执法案卷学习、典型案例分析、内部研讨等形式,加强对执法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教育,提升法律素质和文书制作水平;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执法人员的责任心,培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奉献精神。

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2010年, 我以农村特设岗位教师的身份来到松原市的一个村小任教, 我发现有相当部分的语文教师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作文取得高分, 总是千方百计地给学生传授“作文秘技”, 教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 写出具有多么文学性的文章。事实上, 这种现象却在扼杀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

在语文作文写作水平上, 纵观城乡各级小学, 在能力和知识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别。学生作文中“假、空、套、抄”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 究其主要原因, 一是不少教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不明确, 未能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低下, 致使学生写作内容空洞, 没有真情实感。二是不注意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 词汇贫乏, 千人一面或大同小异的开头结尾, 言之无序。三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 写起作文来往往是语言呆板, 词不达意。方言土语, 普通话水平低, 不会使用标点符号等等。针对这些现状, 我认为当前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学生的写作训练起步晚

低年级只重视识字教学, 忽视了说话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只为识字而识字, 一个字让学生写上几十遍, 很少有人设计一些字、词让学生口头说话和书面写话。从而忽视了作文教学这一块, 没有恰当的方法去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

(二) 课堂教学结构陈旧, 质量不高

不管哪个年级, 也不管指导什么题目, 其程序总是:“命题、写作、批改、讲评”的固定模式。村小普遍存在关于作文教学的教研活动少, 语文教学设备少, 多媒体发挥教学的作用少, 社会活动、课内外活动少, 方向不明确等问题。

(三) 学生普遍存在怕写作文的思想, 训练量不足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少, 课外活动少, 课外实践少。个别农村教师或多或少地做些农活, 加上农村中学生家务事繁重, 家长文化素质低, 造成学生放学不读书, 没人指导学习等现象。学生没有习作兴趣, 一提到作文大脑就一片空白, 师生相互敷衍塞责, 真正得到训练的次数很少。

(四) 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 急功近利现象严重

现行教学评价方式方法单一, 通常只看期末试卷。卷面上, 作文占30分, 字、词、句和阅读占了70分。因此, 为了考高分, 教师就千方百计让学生练字、词、句和课文中的语段;对作文, 则采用猜题、押题, 甚至让学生背诵。这样长久下去, 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则不会提升。

二、针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常言道:“观念比行动更重要。”观念是行动的指南, 没有新的教学理念, 作文教学也会事倍功半。针对上述问题, 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思维定势, 应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一) 贯穿读写结合的观念, 使之覆盖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应该既要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要注重对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倡导学生对经典名篇、对古诗词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农村学校的图书阅览室要不断增加和更新图书的品种, 增加开放的时间, 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丰富知识。教师要根据乡村小学生的特点、兴趣, 选择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美、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二) 要在作文素材积累上实现突破

开拓生活源泉,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一是多读, 注重情感积累。不少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生活没有细心观察, 缺乏情感积累, 更谈不上有所思, 有所悟。二是拓宽素材积累渠道。大自然是个大课堂, 社会是本无字之书, 网络更是素材积累的宝库, 为此, 我们应多组织学生走向社会, 走进大自然。在作文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我们乡村、镇的优势, 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农村自然景物或人和事, 有意使学生留心观察, 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感知力, 逐步形成勤于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看看, 多听听, 多想想, 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

(三) 作文批改观念上要实现突破

传统的作文批改是每次必改, 每本必改, 是背着学生的面去改。到头来, 一大摞作文让教师精疲力竭。评语也大多流于形式, 几乎同出一辙, 难有创新。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进来, 这才是成功的一半。

(四)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文化素质和教学专业素质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 另外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教学水平较低的教师, 组织参加基础知识的学习, 举办作文教学观摩课, 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应组织语文教师加强作文教学研究, 探讨出一套适合当地特色的作文教学程序。

发现童心让小学生轻松写作文 篇3

童心,还原生活的真实

童心是什么?明代哲学家李贽的《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童心”会被认为与他们所带的水壶一样普通、方便。任何时候渴了,都能打开用力吮吸里面的水。其实不然,童心是最难能可贵的,所以小学生作文中,应该把童心的“最优”用途展示出来。

一次作文课,我指导学生写《我xx的一天》。其中一个学生写了“我倒霉的一天”,写了主人公从早到晚发生的倒霉的事,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小作者的烦恼、在最后,小作者写道:“不管今天我多么倒霉,但是现在我不倒霉了,因为我的倒霉,我写完了今天的作文”。这是一个孩子最真实的心声,看完后,我走到孩子身边,告诉他,他的作文写的很棒,并且安慰着他说:“今天你真够倒霉的,但是倒霉的一天已经过去了”。孩子看着我也高兴的笑了。我和学生曾一起写一篇《我想成为xx》的作文,上课的时候我让每个学生手持一份我的的习作——我想成为一只小鸟,并且进行批改。我写道:我想成为一只小鸟,那我就可以无忧无虑了,整天在天上飞,要是看见什么好玩的,我就停下来,站在树上或者是房檐上慢慢看,更高兴的事就是我不用上学,不用写作业了。......有个小女孩站起起来说:这样写不好,因为小鸟也不是整天无忧无虑的在天上飞,有时候它们要筑巢、觅食,要是冬天来临的时候,它们还要养足体力准备飞往南方过冬。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也不能说看见好玩的,就停下来,倘若有时候你是被派往哪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你就不能随时停下来。并没有学生对“不用上学,不用写作业”进行“点评”。或许这就是孩子们最真实的一面,羡慕小鸟是他们最真实感受。

当然,唤醒“童心”,发挥“童心”的最优用途,就要求教师调整心态,重拾童心,蹲下身来做孩子。教师不应该用自我的思维方式束缚学生的自然童真。并且《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由写作和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并且还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也就是说,学生的写作应是真情的流露和心声的表达,用“童心”写作,还原最真实的生活。

童心,回归写作的原点

作文,可以说是用文字把生活定格,将口语转化成书面语或者是更为委婉的书面语。所以小学生的习作,就可以理解为是把生活的片片断断用文字记录。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是该重新回到起点,想想作文“为什么而出发”这个最初始的问题了。特别是小学作文的教学,我们应该回归写作的原点,让“童心”掌舵,小学生作文才会朝着更加宽广的海面驶去。

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的作文《妈妈回来了》写道: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这篇只有107个字的习作,获奖理由是:小作者以不加任何修饰的文字真切的表达“妈妈回来”这一生活片段所带来的温暖和喜悦。展示了一个充溢着爱与美的文学世界。这也将“童心”的真谛诠释的尽善尽美。小学生的文字储备和文学积累均处在萌芽状态,作为他们想要习作,就应该将内心的情感——童心真挚的表达出,要求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把生活的原貌还原,学生们才会顺其自然,有什么话就写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

小学作文教学,我采用“字——词——句——段”的指导方法。起步阶段的教学,用扩句的要求让学生从“字到词”和“词到句”的转变,。从简单的造句到看图说话,当学生有话要说,有话想说,而不是你要他说的时候,习作就会言之有物。作为刚刚步入写作殿堂的孩子,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小学作文发展阶段的教学,用给语句排序的要求让学生做到“段——篇”的转变。这个阶段,我们要使学生不怕写作、善于写作、乐于写作,把习作变成“喜作”,从而使学生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大学生过剩还是不足? 篇4

“过剩”可能确实是个假象, 只要你去广大的农村看一看, 就会发现, 哪里有大学生过剩?而是严重的大学生人才不足。

大学生过剩还是不足?

在城市中, 相对于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工商制造业和城市服务业而言, 大学生确实是太多了, 是真实的过剩。以至于我们开始讨论“让大学生卖肉”、“让大学生去殡葬场”该不该, 虽然这些工种大学生没有什么理由不能干, 但问题是, 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相对于个人所做的投资和收益而言, 是不是太浪费了呢?这些事件其实不过是城市中大学生过剩的标志性事件而已。

按理而言, 依照我国世界工厂的定位, 工商制造业应该是大学生人才就业的主渠道, 我们拥有世界最为庞大的制造业, 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是无论如何都可以找得到工作的。更何况直到目前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到5%。但是事实上却事与愿违,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并没有带来大学生就业的同步增长。除了大学扩招的原因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经济增长中科技的贡献率太低, 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廉价劳动力的贡献, 结果是一边“民工荒”, 一边却是大学生过剩。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失业过多其实是整个国际化的产业分工带来的负面影响, 也是源于我们错误地理解了我们的产业状况的结果。所以这种大学生过剩准确的说是相对城市需要过剩, 相对制造业需求过剩。

但是, 另一方面, 与这种需求过剩同时存在的却是大学毕业生严重不足。县以下, 尤其是广大的乡村, 难以留得住大学生。

那么这种需求是不是对大学毕业生真正有效的需求呢?首先看, 农村对技术的需求, 包括种养殖技术、市场拓展和信息服务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其次, 农村的医疗卫生、防疫治病技术人才是缺乏的;再次, 农村社区治理需要好的乡村组织人才;最后乡村教育人才和乡村文化人才也是大量需求的。所有这些内在的需求, 在中央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口号的推动下已变得实实在在, 变得非常迫切了。新农村建设仅靠村民来做肯定是不行的, 需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介入, 大学生将有机会在此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农村的大学生人才需求因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需要而变得更为清晰和真实。

大学生有可能到农村去吗?

然而, 与这样庞大的需求相比, 能够满足农村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却少之又少。

时至今日大学生们仍然没有到农村就业的心理准备, 我们可能更多倾向于埋怨学生没有报效家乡的反哺观念, 但是问题应该主要不在学生身上。更为复杂的因素其实还是发生在教育本身和社会环境上, 学生的原因反而更少一些。

这种基层就业的困境是毕业生理性选择的结果, 是心理上的因素造成的, 也是教育导向的原因, 但是更大的原因还在于现行整体政策的安排。现在的同学更多的不是趋向于责任和基层, 而是向往安逸和城市, 他们因此形成了一种认识:到城市是一种进步, 而到农村却是一种落后。但是这种心理问题, 毋宁说更是认识和教育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理念基本上是把大学毕业生需求定位在城市, 无论是从专业设置还是大学毕业生的心态上, 都是以城市为目标的, 自然我们大学生的未来出路也是面对城市的, 只有在城市找到了工作才算就业。乡村是在视野之外的, 既在教育的视野之外, 也在政策的视野之外。

一个农民子弟大学毕业生如果真的选择去农村就业, 他至少要过这样的三关:

第一关, 就是他本人的心理关, 他要战胜自己, 说服自己到农村去。这个决定一般还比较容易做出, 心理关总是无法抵抗现实利益的推动, 个人的得失自己还是比较容易看得清的。

第二关, 是家庭关, 家里和亲属的意见一般会非常强烈反对回乡。对于一个从农村走出的孩子而言, 好不容易可以成为城市人, 回来是没有出息的、不可思议的。

第三关是现行政策关, 就是他要权衡由此带来的实际利益的得失问题, 比如是不是因此就改变了命运, 有没有更改重新选择的机会等等。

三关里面除了个人心理和社会认识上的因素外, 更大的问题是政策的安排, 这个政策安排影响前两个因素, 所以政策安排是核心因素。这种政策带来的影响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 身份损失。他需要把户口落在农村或者家乡那个小乡镇, 按照现行政策安排他将成为那个乡镇的农村人 (即使是非农户口) , 属于大城市市民的众多好处,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都不会有, 甚至还包括未来的发展以及爱情;第二方面是经济损失。一个人就是在城市里洗盘子推销, 一年下来, 正常的收入也会有近万元, 更何况还可能有意外的发展机会和教育训练机会等, 如果在农村中的收入按照每亩地500元纯收入, 种十多亩地, 也才有这个数目, 而且要面临辛苦劳作和市场风险等等;第三方面是出路狭窄。现在能够看得到的给这些愿意到农村去的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还很少, 很多到农村去的学生回来后一致认为英雄没有用武之地。

事实上, 我们一定要回答, 除了因为解决就业压力, 我们安排他们去还为了什么?我们有什么更好的渠道安排他们去做这些事情呢?

该做什么样的政策调整呢?

现实地考虑, 我们需要为大学生的农村选择铺就一条从城市到农村的直达通路, 尽可能减少他们从城市到农村, 又从农村回流城市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要减少他们由于到农村去所形成的机会成本。

让身份不再成为大学生到农村去的障碍。给他们城市身份 (户口) , 或者是以国家统一录用, 再给他们国家统一派往农村的“公职”概念, 这样的处理方法也可以保证大学毕业生未来放心留在农村工作, 不会有后顾之忧。如果未来他们在农村有困难, 难以适应, 还可以返回城中来,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我们都可以保障他们有相应的身份保障。这将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激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措施。

某些岗位比如农村技术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或者农村义务教育完全可以由政府出钱, 雇佣大学毕业生帮助农村服务, 这比政府把钱花在修路和建房上要更有意义。农村的技术教育和医疗卫生也完全应该由政府买单。这就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就业问题了, 还包含了农村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考量。

如果我们的社会连自己培养的如此之少的大学生人才都不能宽容地给他们一个大城市的身份, 非要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城市,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未来我们有信心打破如此庞大的城乡隔绝呢?

培训和辅导工作。大学生和农村相距甚远, 基本没有必要的农村知识技能和工作训练以及心理预期, 此前也没有任何从事基层工作的经验培训和相应的基本知识, 突然到农村去如何不遇到问题?又有多少人能够保证心态平和与积极进步?所以, 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其中也包括到基层以后的长期的跟踪辅导, 要形成强大的技术网络和心理网络的支持。

这也包括, 要给他们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岗位定位。如果硬是逼着大学生们做原来村干部都做不好的工作, 或者是让他们像村干部一样在村中无事可做, 或者让那些想做事情的人感到没有事情做, 这就注定变得失望和迷惘。这既害了农村, 也挫伤了大学生的积极性, 是双向损失。

我们这个机构一直在做“农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 推动大学生到农村长期服务。我们几年来项目试验的结论是, 让大学生到农村去要准确定位——定位在组织和文化活动上;同时让大学生到农村去不是一推了之, 而是要跟踪培训服务一长段时间, 最后发现效果非常之好。不但心态向上, 工作积极, 而且可以扎根农村, 长期重用。

就业人才, 也是在培养这个民族的接班人, 因此在此项工作上所做的投资将是政府最为划算的投资之一。

就业与创业, 值得考虑的问题

但是, 困难归困难, 现实是现实。

虽然到农村去还存在着不小的障碍, 但是如果不去农村就意味着流落在城市的街头。虽然在城市也可以有丰富的幻想, 但是这种幻想正在被经济危机打碎。如果还把目光放在城市里去梦想, 无异于坐以待毙。

但与此同时, 农村形势却是一路利好。2005年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 以后每年都有相应的政策出台, 可以说对农村发展是越来越有利了。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也是每年巨额增加。今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 加大幅度投入, 18万亿的拉动内需投资, 会有相当一笔投入到农村。政府的投入还仅仅是一部分, 与此相应的是, 民间投资也在加大, 大批的国际和民企也开始把发展方向转向农村。所以, 从战略意义上而言, 相对于今天城市各个行业的窘迫状况而言, 农村已经开始凸显为利润洼地。

那么是坚守在城市中消极地等待呢, 还是到农村中去闯一闯试一下呢?答案不言而喻。伴随着更多资本走向农村, 未来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就业几乎就成为相当多的人可能必须选择的路径之一。

但是问题是能不能找到一个途径, 让大学生到农村去变消极打工为积极创业呢?

首先农村创业不同于城市, 农村门槛较低, 几万元到几千元就可以开始, 而且技术要求相对并不算高;第二, 农村百业待兴, 可以做事情的机会非常之多, 不像城市低风险创业机会接近饱和。

由此, 对大学生而言, 农村创业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 农村创业不能将意识仅仅停留在到农村去种地和养殖, 农村的创业领域可以很广, 这种创业可以是产业创业, 比如种植养殖;也可以是组织和治理创业, 比如到农村去做村官和发育各种农民组织;也可以是做农村公益和扶贫等。由此决定了农村的创业的意义和天地都是非常广阔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与创新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足;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阅读教学日益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就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不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育工作者只有直面问题,正确对待并敢于解决问题,找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语文应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极大的冲击,冲击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日益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阅读范围窄,阅读数量少,阅读兴趣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教学缺乏浓厚的兴趣,不能主动阅读,阅读书籍少,导致阅读面狭窄。具体体现在学生自身认为阅读教材枯燥无味,教师讲解死板粗糙,完全提不起兴趣,更不会课下去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无法按预定计划实施,阅读教学效果极差。二是不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小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致使很多学生极易出现“阅读恐惧”的心理障碍,使他们逐渐远离阅读。自控能力差使学生不能集中精力阅读,而一些教师更是不注重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反感情绪。三是教师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思想陈旧,方法千篇一律,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形成阻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在教学误区中长期积累而成的,要想完全改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学习情况,摒弃以往陈旧、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探索出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标,丰富教学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完全掌握了课堂,逐渐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时,阅读教学的效果便会初见端倪,但这与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丰富教学活动很有必要。寻找学生最有兴趣的地方切入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喜欢阅读、善于阅读。例如,在讲解《春雨的色彩》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吸引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对丰富生动的课堂活动有着天生的向往,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比赛。在阅读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刻感悟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奇妙变化,更提升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竞争能力。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趁着朗诵的分组讨论“春雨带来的奇妙变化主要体现在哪里?”然后代表发言,学生们你争我抢地发言,教学氛围融洽和谐,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小学阅读教学中使用最频繁普遍,且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总是善于在阅读教学中穿插“游戏教法”,不断迎合小学生天生好动的性格,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阅读知识若能被教师巧妙渗入课堂游戏中,定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对《乌鸦喝水》一文的讲授中,枯燥的课文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游戏教学法便派上用场。上课时,教师可以拿两个装有少量水(等量)的不同瓶子(一个窄瓶口,一个宽瓶口),将一些小石子散布在课桌上,提问“如果你是乌鸦,你怎样喝到水?”然后,运用传递黑板擦“叫停”的方式选择上台演示乌鸦喝水全过程的同学。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同学们的比较发现,只有在“窄瓶口,少量水”的情况下乌鸦才可以喝到水。通过这种游戏活动,学生对课文理解又加深一层。

(三)正确对待“讲”和“读”,鼓励课外阅读

新课改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达到熟能成诵的能力。古代也一直倡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讲”和“读”,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认知能力,阅读教学应形成“以讲为主,读为辅”的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意识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除了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同时,教师课下应为学生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量,扩展阅读面,可以以阅读比赛或者其他类似的形式展开,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等,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钟诗莲.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视野[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5).

[2]郑林玉.小学语文阅读开放性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阅读 (教育版),2012(3).

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篇6

下面就针对两位教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5页第7题的教学进行分析,以找出这一类数学题的教学策略。

例: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1)180-36-44;180-(36+44)。

(2)159-(59+37);159-59-37。

【教学片断一】

师:解答这一道题目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1:我发现每一组中的两道计算题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生2:我发现两组题目中,有一个没有括号,另一个有括号。

生3:我发现36+44=80。

生4:我发现用下面的计算方法计算比较简单。

……

从发言情况来看,学生确实发现了一些数学的东西,表面上看教师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让学生自由发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发现进行引导,造成了学生的发现都是一些浅层次的东西,这偏离了教材编写者编写这类题目的初衷。

【教学片断二】

师:通过自己解答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每一组的两个题目计算结果是相同的。

师:那你看看每一组的两个题目都有什么特征?

生1:我发现每一组中的两道题目的数字都是一样的,就是运算符号不一样。为什么它们的结果却相同呢?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180-36-44”与“180-(36+44)”这两道题,第二道题是如何由第一道题演变而来的?

生2:它是把后面的两个数先加起来,然后再减的,但结果是一样的。

师:为什么连续减两个数,就可以把后面的两个数相加,然后再减它们的和?

生3:比如我拿180元去买衣服,上衣用去36元,裤子用去44元,问我身上还剩多少元钱?我可以拿180元先减去上衣的36元,然后再减去裤子的44元,就求出身上还剩多少元。我还可以先求出上衣与裤子一共花去多少元钱,然后再拿180元来减。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师:真了不起,你能够通过实例来证明为什么两道题目的答案是一样的。

生4:我发现每一组题目中如果按照第一个的计算顺序来解答比较麻烦,比如”180-36-44”,我得列两道竖式才能算出来,而变成”180-(36+44)”,我口算就可以算出得数了,因为36+44正好等于80。

师:完全正确,你的观察是非常仔细的。在演变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4:如果括号前面是减号的,那么加上括号或者去掉括号时,括号里的加号就要变成减号,而减号就要变成加号。你看”180-36-44”变成”180-(36+44)”时,本来是“减44”的,但是因为放到了括号里面先计算,就得变成“加44”,而“159-(59+37)”变成“159-59-37”时,本来是“加37”的,去掉括号后就得变成“减37”。

师:对,这一点非常关键,我们要记牢了,否则计算时就会出错。

……

通过上面的教学片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道题目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发现了题目的核心内容,圆满地完成了教材中提示语的教学。

对以上两个教学片断进行分析与比较,笔者认为在教学“你有什么发现”这一类内容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联结点。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编排体现了知识的逻辑层次,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往往一个内容在多册教材中都会有所反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与比较、探究与归纳,得出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与数学思想。比如该文的例题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减法的运算性质,这也正是这一册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因为这一部分内容比较难,所以放在了高年级来完成。因此,教师要先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的编排体系,找出这些知识的前后联结点,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其次,精心备课,预设知识的拓展点。在研究好教材的编排体系之后,教师就要精心备课,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与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相应的教学预设。像教学片断一,就是由于教师没有预设一些问题,任由学生随便发言,才造成许多无效的发现。而教学片断二中当学生回答“我发现每一组中的两道计算题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时,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预设的几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有价值的发现中来。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围绕着教师的提问而展开,避免了一些无效的言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减法的运算性质。

(责编金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与创新 篇7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语文应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极大的冲击,冲击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日益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阅读范围窄,阅读数量少,阅读兴趣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教学缺乏浓厚的兴趣,不能主动阅读,阅读书籍少,导致阅读面狭窄。具体体现在学生自身认为阅读教材枯燥无味,教师讲解死板粗糙,完全提不起兴趣,更不会课下去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无法按预定计划实施,阅读教学效果极差。二是不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小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致使很多学生极易出现“阅读恐惧”的心理障碍,使他们逐渐远离阅读。自控能力差使学生不能集中精力阅读,而一些教师更是不注重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反感情绪。三是教师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思想陈旧,方法千篇一律,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形成阻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在教学误区中长期积累而成的,要想完全改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学习情况,摒弃以往陈旧、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探索出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标,丰富教学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完全掌握了课堂,逐渐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时,阅读教学的效果便会初见端倪,但这与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丰富教学活动很有必要。寻找学生最有兴趣的地方切入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喜欢阅读、善于阅读。例如,在讲解《春雨的色彩》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吸引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对丰富生动的课堂活动有着天生的向往,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比赛。在阅读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刻感悟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奇妙变化,更提升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竞争能力。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趁着朗诵的分组讨论“春雨带来的奇妙变化主要体现在哪里?”然后代表发言,学生们你争我抢地发言,教学氛围融洽和谐,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小学阅读教学中使用最频繁普遍,且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总是善于在阅读教学中穿插“游戏教法”,不断迎合小学生天生好动的性格,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阅读知识若能被教师巧妙渗入课堂游戏中,定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对《乌鸦喝水》一文的讲授中,枯燥的课文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游戏教学法便派上用场。上课时,教师可以拿两个装有少量水(等量)的不同瓶子(一个窄瓶口,一个宽瓶口),将一些小石子散布在课桌上,提问“如果你是乌鸦,你怎样喝到水?”然后,运用传递黑板擦“叫停”的方式选择上台演示乌鸦喝水全过程的同学。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同学们的比较发现,只有在“窄瓶口,少量水”的情况下乌鸦才可以喝到水。通过这种游戏活动,学生对课文理解又加深一层。

(三)正确对待“讲”和“读”,鼓励课外阅读

新课改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达到熟能成诵的能力。古代也一直倡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讲”和“读”,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认知能力,阅读教学应形成“以讲为主,读为辅”的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意识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除了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同时,教师课下应为学生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量,扩展阅读面,可以以阅读比赛或者其他类似的形式展开,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篇8

小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注定课堂上被“软禁”在不足一平方米的座位上重复着以“听老师讲、完成作业、猜谜似地回答老师的问题、通过陷阱般的考试……”为主旋律的学习生活。从早上到晚上,从校内到校外,从周一到周五再到双休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做一件事连吃饭都觉得是浪费时间的时候,这件事还怕做不好?一线教师能想到的、能做的试试又何妨?

一、教材的形式、内容能让学生爱不释手

几乎看不到有学生拿着教科书爱不释手,假想学生看教科书投入到废寝忘食,教师和家长还用担心孩子学习状态不佳,课文背不会,考试成绩不好?现有的教科书从1—12册只是在知识难易程度上有变化。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和兴趣爱好等,尝试从教科书的形式、内容上进行改革,使教科书能勾起学生的“食欲”———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比如低年级的教科书可以设计成活页的,把知识点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卡通故事情节中,组织探险、积分、闯关等游戏,便于增进学生学习进取心,真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二、小学生课桌的设计与摆放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生的课桌只有高低变化。可小学生从低到高年级除了身高有变化外,在心理、自理能力及其他方面同样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有目共睹童车的设计,小的时候不仅有三个轮,更重要的是有家长推的功能,大一些的时候要有三个轮子保持车的平衡性。再大一些了,就成了两个轮子。因此,童车的设计理念,在小学生的课桌设计上很值得效仿。如整理用具(避免书、铅笔盒掉下去),保护视力、出入方便,搬动便捷,便于组装、搬动(材质可以是硬塑料的、折叠的运用)等元素都应加以考虑。

现在课堂的课桌摆放形式,很容易联想在法庭上的场景:法官高高在上,罪犯低头认罪,这样如何建立师生平等关系,体现师生融洽关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关键是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低年级的课堂完全可以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学生围坐在教师周围。表面看只是改变了座位的摆放形式,其实质在于彻底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教学理念与教学技巧

1. 接受、认可每一个孩子。

在生活中,烤红薯的香味、臭豆腐的怪味,老远就会扑鼻而来,很多人对此青睐;再有一些食物,像青豆蚕豆土豆之类,离远了是不会闻到香味的,倒是放进嘴里才会越嚼越香。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性格。在老师、家长的眼中,有的孩子表现得听话、乖巧,有的口齿伶俐、彬彬有礼,而有的显得腼腆笨拙、淘气古怪。一般来说,前两种孩子往往深受长辈喜欢,可后一种孩子经常闯祸、有很多缺点。因此,教师要完善评价标准,让各种类型的孩子都得到同样的爱。

2. 组织教学中的宽容与理解。

踏着上课铃声我走进教室,这里一片“繁华”:“张牙舞爪的”“招蜂引蝶的”“风风火火的”“满头大汗的”……教室里弥漫着课间的快乐气氛,孩子们的脸上充满了得意、兴奋、天真和无拘无束。他们本来就应该这样。每每这个时候我都着实不忍心打断他们,甚至我渴望着什么时候能在课堂上、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也看到这样一道亮丽的风景———自然原本的、热火朝天、精力充沛的学习状态。

面对这样的场景,我认为比大喝一声、歇斯底里的教导,更有效的方法是“拍手游戏”:教师有节奏地拍手,学生跟着一起拍。在拍手过程中我会故意地、不时地变换节奏或改变方向,最后突然停止示意全体坐好。在拍手的过程中,为了和大家合拍,学生眼睛会紧紧地盯着老师,这样组织教学悄悄地把学生课间的快乐情绪转移到课堂教学中,让激情继续燃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教学过程不要强调“齐步走”。

一般说来,尤其在公开课上,教师们比较喜欢说坐好就做好,说读就开始读,说听很快目不转睛,说写马上动笔,问题一提出立马就举起小手的“好”学生。这样的教学场景多像一个人手拿着遥控器,随心所欲地换台,调节音量,关闭电视……而那些不能按要求做的同学,不成了故障,扰乱了教学的秩序?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进度、状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教师应一如既往做行动的巨人,和学生一起度过属于他们的幸福童年,或模仿,或创新,甚至去失败,那样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摘要:学生身上的不足,正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教材的形式、内容能让学生爱不释手;小学生课桌的设计与摆放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教学理念、教学技巧有心得,教师从小事做起,帮助学生改正不足,也是在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汉语;语用能力;自身因素

在通讯发达、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主流的今天,微博、微信等交际媒介的广泛使用使书面交际出从幕后来到前台。大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不足暴露在公众的视野。

1汉语语用能力的内涵

汉语语用能力,是指运用汉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以汉语语言能力为基础,依托一个特定的交际场合,在实践中体现、形成并发展。

Leech将语用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交际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是正确使用一门语言的基础能力,它是以语音、词汇、语法能力为基础,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现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交际语用能力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能力,它是语言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汉语语用能力,包括汉语语言语用能力和汉语交际语用能力两个方面内容。

大学校园就是大学生汉语语用的主要环境之一。它为大学生的汉语语用提供一个学习平台,也为大学生的汉语语用提供实践的场所与机会。

2大学生汉语语用能力不足的表现

根据本人十余年大学语文教学的经验,从学生平时的作业答卷、考卷、调查报告等内容的批阅中,从日常生活交流的QQ聊天、短信往来、博客留言与回复中,还有学生写的请假条、通知、活动计划与总结等,我了解到大学生汉语书面交际语用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①词汇不够丰富、语言粗糙。②部分语义理解不准确;③专业术语使用较少或不熟练;④公文格式普遍欠规范、用词夸张失真;⑤场合意识不强;⑥缺乏交际礼仪。结合这六个方面的表现,下面将对导致大学生汉语语用能力不足的自身因素做详细分析。

3大学生汉语语用能力不足的自身因素分析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内因,将直接影响他汉语语用能力的种种表现与交际结果。

首先,人文经典知识积累不够,缺乏良好的文化修养、语言修养。网络的出现,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不再依赖纸质版的图书。不少大学图书馆门前冷落,个别高校甚至撤走了图书架,把图书收进了地下仓库。不少任课老师也反映,现在的大学生读书少了,人文视域狭小。据《2012年大学生调查网民上网习惯社会实践报告》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主要用来了解信息、娱乐和联络,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体现得最集中的是学生的作业答卷和社会调查报告:专业术语运用较少,专业术语写错或者理解错误,社会调查报告语言不严谨规范,一部分写成了记行程内容的流水账或者叙事散文。如果把人脑比作是容器,知识积累是输入,语用则是输出。一般来讲,先要有所储存。没有输入,哪有输出呢?大学生如果不积累文化知识,汉语语用就容易出现用词单调、词汇不丰富的弊病,也会造成表达内容苍白,理解出现偏差了。

其次,不重视除了网络以外的汉语书面交际语用实践。比如应用文书的写作,专业学术交流一直是其薄弱环节。十三中全会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迫切需要向世界传播汉语文化,全国上下,大学校园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演讲热、辩论热,大学生重说不重写。这种散漫不重视的态度,导致几年大学学习下来,大学生书面交际语用能力没有太大的进步。

再次,从语言能力到语用能力的转化存在偏差。语言能力不同于语用能力。乔姆斯基(Chomsky)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讨论过它们的根本区别。一名语言使用者对于语言规则系统的潜在意识称为他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运用指在具体场景中语言的实际运用(Chomsky,1965:3)。所以语言能力强的人不一定语用能力强,语用能力强的人语言能力也强,因为“潜在的语言能力是一个具备生成机制的系统”。从积累到运用,转化过程必须借助具体的场景来实现,有的转化很成功,有的转化存在障碍。比如大学生学语文十多年了,部分同学还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就属于这种现象。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只有多进行实践,语用能力才能有实质的提高。

最后,交际能力不强,缺乏礼仪修养。交际有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之分。正式场合要求大学生汉语表达精炼而庄重,同时注重交际礼仪,才能圆满的达成交际目标。大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正式场合的书面语言表达较随意、粗鲁,不够精炼和庄重;该私聊的内容却公开,大多数人缺乏场合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增强礼仪修养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它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汉语语用能力。

当然,影响大学生汉语书面交际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限于能力与篇幅,不能一一例证。明确大学生在汉语语用方面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其自省、自立,对改善其汉语语用能力,为下一步学习有着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Leech. Princip les of Pragmatics [M]. New York: LongmanInc, 1983:49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

作者简介:

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篇10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智协调的过程。由于高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过渡期, 各种问题和矛盾比较多, 其中学习动力不足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多方面的影响。

二、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社会环境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方面, 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关键期,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的社会观念仍然存在;另一方面, 不正当竞争现象较为普遍。伪造学历证书、假文凭事件不断挫伤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长期性、隐蔽性, 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家庭对高职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家长自身素质不高, 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

(1) 家长的放任自流。

有的父母一味的给孩子施压, 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结果使得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 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更加厌恶学习。而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不闻不问, 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 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2) 家长教育重心的偏移。

在这样一个竞争极度残酷的时代, 家长凭借自己的社会经历, 对如何教育孩子有着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 道德品质的高低在未来是无关紧要的。教育的关键在于掌握赚钱的方法, 教会他们如何赚钱, 以及如何才能赚更多的钱。

3.学校教育

(1) 特色不鲜明。

高教学者刘献君认为, 不能仅将办学特色当作工具理性与生存战略来对待, 而且将办学特色当作价值理性和发展战略来对待。办学特色的形成离不开自身的传统和环境的作用, 同时又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可是我们一些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没有认清和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 出现办学趋同化的现象, 表现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

(2) 管理不到位。

不仅教书能够育人, 管理也能够育人。学校的管理体现在方方面面, 其中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些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以前就有一些不良的习惯, 如打架斗殴、酗酒、抽烟、上网成瘾等。这些不良的习惯如果在高职阶段任其发展, 就会逐渐发展为陋习, 以后再想根除就很难。所以要让学生能够专心学习就必须改变不良的习惯。

(3) 教师素质不高。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活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教师对教学的成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目前我国的高职教师的教师素质的总体状况, 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如教师学历达标率不高, 职称结构不合理, 师资培训体系待完善等问题。

4.个体因素

(1) 学习态度不端正。

高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 正是对事物充满好奇, 思维活跃的时期。而从学校到学校的教育经历, 使部分学生感到压抑, 逐渐对学习丧失了乐趣。“得过且过”、“读书就是混文凭”, 这是当前许多高职学生学习态度的写照。

(2) 对未来缺乏规划。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等专业性技术人才, 虽然学生入学时就已经确立了专业方向, 但是大多数高职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态度需要、能力倾向、气质性格与特长等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导致对学习的重视不够, 发展比较盲目。

三、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分析

1.社会方面

全社会要形成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普遍认识。使高职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的贡献, 知识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也会逐步提高。同时, 为高职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度, 尽快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 从而增强高职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家庭方面

家庭对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家长要提高素质。家长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真正倾听他们的想法, 多交流做人的经验, 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 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孩子的态度和处事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家长在子女面前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 加强自我道德提升, 注重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培养。

3.学校方面

(1)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通过人才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式, 根据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为高职学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 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帮助并指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 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态度需要、能力倾向、气质性格与特长, 分析各种职业对个人个性心理倾向和能力特长提出的要求, 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更好的确定学习的目标。

(2) 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办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风格。学校是否有特色关系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要审时度势, 利用好资源优势, 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 积淀并凝练办学特色。学校朝着特色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以及专业技能水平。教师既要提升理论水平, 又要增强实践能力。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校办、企业、工厂和校企联办企业去锻炼。教师也应充分尊重学生, 对学生所做出的成绩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使学生在学习上充满成就感。

4.个体方面

(1)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生愿不愿意学很关键, 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就会缺乏动力。我们在改变自己之前, 需要改变自己对待事情的态度。一旦态度出了问题, 办起事情可能事倍功半, 甚至徒劳无获。正确的学习态度, 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信念, 对防止学习动力不足是至关重要的。

(2) 善于自我调适, 培养良好的人格。

无论是知识的学习, 还是技能的培养都是一个心智共同协调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我们发现自己厌学, 对学习缺乏兴趣时, 不应故意放纵自己, 随波逐流。而应该积极面对, 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自己进行心理的疏导, 反思自己产生学习动力不的原因。也可以主动寻求帮助,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 摆脱不良的情绪, 以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

参考文献

[1]赖国强.试论社会环境与年轻一代的教育[J].广西师范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3) .

[2]刘献君.论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上一篇:CCD下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重难点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