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风采散文

2024-05-17

老人风采散文(精选12篇)

老人风采散文 篇1

老人风采散文

大概是去年十月份的一天,溜达到东湖广场,见表演台的前沿围了个小半圆屏幕,还摆了音响,有个文艺工作模样的人在指导。围观中有消息灵通的说是搞广场舞比赛。

我也在台上转悠了一阵,无意间看见大台后角有个高大身材的老人在玩陀螺,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走过去跟他聊上了。陀螺在我们乡下叫皮老鼠,是小孩玩的,我小时就玩过,是项很好的运动。

“老哥,怎么想到玩这个?”我问。

“呵,原来身体不好,儿子叫我玩这个,说锻炼身体。”

“练了多久,好么?”

“好啊。一练就是三年了,现在什么病也没有。”

这老人姓王,是南丰乡人。三年前身体很不好,有好多的毛病。儿子给买来陀螺,要他跟叔叔一起玩陀螺。原来王老哥有个弟弟,是开拖拉机的老司机,他两个儿子都在北京工作,常常到北京住上一段时期。因为北京的老人最爱玩空竹,玩陀螺,他也就跟着学会了。

正聊着,一个穿着黑底红色盘龙非常时尚的花褂,稍稍偏廋显得特别干练的老人,背着鼓鼓囊囊的大包轻飘飘地走来了。王老哥指着那老人说

“我的老弟。他的陀螺大的有四斤重,还有带音响的`,还有空竹,好会玩啰。”空竹我好像在电影里看到过,有些印象。于是说:“王师傅,请玩下空竹吧?”

“呵,好吧。”王师傅性格特别开朗,马上打开大包,里面有大大小小的陀螺,品种不同的空竹。旁边一个插袋,插置了两根线棒,还有一根皮鞭一根铁链鞭。他拿出一只双轮空竹就玩开了。

这是蓝色的双轮空竹,小碗大小,可能不是竹木材质。由于轮盘周围有哨孔,旋转起来,哨音很响,犹如群鸽在飞翔。我随即拿出手机拍视频。只见王师傅两手握着线棒,上下提、拉、抖、盘、抛、接,腰随手转,脚随腰动,空竹牵动着眼神,眼光又指挥着头颈活动,真的身如游龙,眼似流星,脚步乃燕子抄水般轻灵。看得我真的过瘾!我脑子一闪念——这就是现代老人的风采!

空竹是老北京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可单独练,可多人练。不要什么场地,街头巷尾都可,很方便。通过提拉盘抖抛接,可以玩出好多种花样,据说有上百种之多,使人关节、韧带、肌肉、腰部得到锻炼,能提高灵敏度,延缓衰老,防止老年痴呆。抖空竹可是集娱乐、游戏、健身、竞技、表演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啊。

后来,王师傅又拿出瓷器茶杯盖当单轮空竹玩,呵,真有两下子——大家知道,茶杯盖与盖蒂的比重,太悬殊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居然能线挂盖蒂,把茶杯盖侧立旋转起来,不掉下!神奇吧!王在旁边介绍说,他练这个真不容易,事先在地上铺厚棉絮,防止摔破茶杯盖。这样练了一段时间,才练成。

最后王师傅还玩起了四斤重的陀螺,鞭子是铁链子,将大陀螺抽打起来,大陀螺闪着红绿光圈,响着悦耳的哨音,给人一种舒心美妙的感觉,真的是种享受。

王师傅说他来县城有几年了,带动了一些老年朋友,也玩起了陀螺和空竹。他还介绍说,空竹本是陀螺演变过来的,它俩是孪生兄弟,玩时可以相互调节。是啊,空竹对其他运动又何尝不是上好的辅助运动。我是练点太极、八卦的,如果再学抖空竹,那身体,那精神肯定不错!

希望王师傅在我们县里,组织一个抖空竹的群体,带动更多的老年朋友一起玩。那时,他,他们,一定越过越精神。朋友们,行动吧,活出老人的一种风采来!

老人风采散文 篇2

一、贴近生活, 贴近主体的内心

贴近生活, 贴近主体的内心, 是河北新散文的特色, 也是丁肃清新散文的魅力所在。读丁肃清的散文, 就象随意地坐在一个地方和友人唠嗑、拉家常, , 时而, 为一个乞丐感慨;时而, 被一个山林老人谆谆教诲。感动。一个人、一件事, 想到的、没想到的, 都被作家用独特的笔记录下来, 娓娓道来。他看到红绿灯就说红绿灯, 看到鞋匠说鞋匠, 看到卖橘子的就“说”《与橘子同眠的男人》;就连他喜欢抽烟, 也《给吸烟找点理由》, 他喜欢率性而为, 就“说”《真性情的唯一理由就是愿意》。他的散文创作既贴近生活又贴近作家的内心世界, 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 深入读者内心的同时, 也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如, 《一个人和一幅画》, 他和一群人游览一座山, 因为疲累就没有上到山顶, 在下面碰到一个种树的老山民。老山民嘴之笨拙就像一个厚厚的棉裤腰, 问他什么都只回答一个“啊”, 脸上的皱纹就像群山里的沟壑, 手之粗糙亦如久经沧桑的老树皮。老山民种树的时间可长了, 合作化时期就开始了, 生产队的时候他也在种, 队散了他仍旧在种。一种就是几十年, 种树图什么他也没有想, 反正就是种树。他半月回一趟家, 回一趟家就往山上背够半个月的干粮。丁肃清给他点心他不吃, 就着凉水吃那风干的干粮他才觉得最可口。这样的描写, 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山民的真实写照, 绘出了山民的外貌, 写出了山民的内心。再如, “电话铃响了, 是一位最好的朋友打来的。我的心里油然热了一下。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心热, 也许是我习惯了安静, ”这里, 既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的日常生活, 又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习惯安静, 又广交朋友, 且时常为朋友的关爱心热。

二、构思巧妙, 手法独特

丁肃清散文少见雕琢痕迹, 但并不意味着不讲构思, 不讲艺术性。丁肃清常常用故事开启哲理之门, 常常对选取的每一个事件, 都进行艺术思维和塑造, 每一篇都有鲜明的主题, 每一篇都用近似完美的艺术方式来表现。他的《一个人和一幅画》, 借一次游览, 写出了山民的质朴、淳厚;《与橘子同眠的男人》是在人心多被金钱扭曲腐化的今天, 对憨厚、质朴的卖橘子汉子赞赏和称道。说到他近似完美的艺术方式, 不能不提的是他的《墙上的图画》。《墙上的图画》, 从头到尾, 明线、暗线, 再加上伏笔, 到处都是文眼, 随时都有“机关”。此外丁肃清散文的语言简洁、风趣、独具个性魅力。如, 说“老山民嘴之笨拙就像一个厚厚的棉裤腰”, “脸上的皱纹就像群山里的沟壑, 手之粗糙亦如久经沧桑的老树皮”等, 不仅简洁、风趣, 而且独具魅力, 尤其是说老山民嘴之笨拙就像一个厚厚的棉裤腰, 只有丁肃清能写出来, 也只有他能想象得到。这是丁肃清独有得语言, 也是他独特的艺术手法。说起丁肃清散文独具个性魅力, 不能不提他的《洗洗尘心》, 众所周知, 心可以净化, 可以提升, 还从没有听说过“清茶可以一洗尘心”, 而丁肃清就这么写了, 不仅这么写了, 而且还让人感觉到还能说得过去, 还能让人忍俊不住去尝试一下用茶去一洗尘心。他写远离上曾社会, 沉默寡言、忧郁悲凉, 只给寥寥无几的朋友每年见一二次面, 孤独的音乐教师威尔第, 是“独步天下、超今绝古”, 简直可以说是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性运用, 既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又显示出了陌生化特色。构思巧妙, 手法独特。他的《推门、敲门》的语言也颇为有趣, 如“门嗵地一声开了, 吓我一哆嗦, 手指下的键盘便挤出了几个牛头马嘴的文字”。手一哆嗦, 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不是毫无规则的字符, 而是几个牛头马嘴的文字, 这形容就颇别致, 让我这想象力不够丰富之人, 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牛头马嘴和文字对接起来。但散文讲究的是主观的真实, 诗艺的真实, 是没有人规定牛头马嘴不能和文字对接的, 对接了, 倒显得颇富创意。

三、哲理意味浓郁

丁肃清散文, 不仅贴近生活, 贴近主体的内心, 而且颇富哲理意味。读他的《小说粗俗语言问题》《长篇小说是这样产生的》《一个小说人物是一百个生活原型作成的》《与真实永远相距一步这遥》等, 让我们这些喜欢文学的读者受益非浅。而看他的《推门、敲门》《高声叫卖》《关于脸面》等等文章, 却分明感受到了他正在以一种浅显易懂的说教方式、专心致志地为我们上着一节节历史课、道德课、社会课。如他在《洗洗尘心》中写道:“人需要意志。而心的宁静造就着意志。无须浮躁, 无须修饰, 无须喧哗, 就如放在我面前的这杯清茶, 茶叶的翻飞是一种意志, 它在翻飞里沉淀在杯底更是一种意志, 它静静地翻飞着, 静静地沉淀着,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即便是最微小的事物, 也有着它的意志”无疑, 作者在写茶的同时, 寓以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人需要意志。而心的宁静造就着意志。而他的《推门、敲门》则借来访者的举动, 说出了若挚友之间, 有门却形同虚设;若陌路之情, 无门也心门厚厚的哲理。他写到“有的时候, 门是一堵墙, 很难推开, 面对着的它, 离的很近, 可心与心, 却离的很远。而另一些时候, 门却是一张纸, 一捅就透, 无须敲便推门而入, 不过, 探访者和被探访者之间, 肯定是一种挚友情分。”这段文字, 用极富哲理意味的文字, 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写出了探访者和被探访者之间的关系——“人和人关系, 体现在敲门推门上, 没有隔阂, 没有戒备, 干脆就推门而入了。彼此客气的人与人之间, 就需要敲一敲门, 这大概是为了尊重人家的隐私和秘密。”挚友是推门, 一般关系或下级是敲门, 进而指出权力也是一扇大门。综观丁肃清新散文, 它不刻意追求时尚的话题, 不刻意迎合大众的口味、更不以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去吸引看客的眼球, 因此, 他的文章的娱乐性不强, 他的文章往往不能把读者的眼球一下子吸引过去, 这使得他的读者群大受限制。然而他的文章, 特别是他的散文读本, 完全可以作为一本家中珍藏读物, 不断拿来反复细品、研究。其中很多文章在品味、揣摩几回之后, 则会体味到了文章令人值得回味和深思的寓意, 使之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剑冰.《散文界的一支生力军》.载《文艺报》1998年1月20日第二版.新散文的发生.

[2]潘旭澜.《法外求法——散文突破漫谈》.收《长河飞沫》,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版, 第162、169页.

“新新老人”的时代风采 篇3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和关注,一方面促进了老年群体自主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外来多元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逐步渗透下,最早出现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新新人类”现象,也开始出现在城市的许多中老年人身上。

现时的“新新老人”退休后,不满足于安享晚年,基本上摒弃了过去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继续从事退休前的事业,有些则尝试以前未曾涉及过的领域。

一位名叫杜品桂的老人,退休前在安徽省化工设计院工作,有一个化工企业建成试产后,产品的数量质量始终不过关,被迫停了下来。人们对已退休的老杜在化工研究方面的造诣久有所闻,便请他前去“诊治”。结果,他一个人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找到问题症结,并对症下药,很快使这家投资近千万元的企业起死回生。杜品桂老人说,他还希望有机会携带自己的科技成果去广东,“轻松地放出尚余的热,无忧地走完尚余的路”。

董爱华是一位热情坦率、美丽善良的女性。从国家公务员的岗位退休后,她把爱心倾注在那些品学兼优、贫困辍学的孩子们身上,每年都用自己的退休金来帮助贫困学生,还常常抽时间到各地去探访贫困地区的学子。她自己设计了一张名片,上面一行醒目的黑字亲切地跳入眼帘:“您的朋友董爱华。”走进她的小书房,俨然一个“助学办公室”,电脑里储存的资料、抽屉里装满的日记和信件,几乎都是她与孩子们的通信来往以及邮书汇款的记录。她认为,退休后的这种新生活,令她感到无比充实和快乐!这些“新新老人”在自己快乐着并被社会赞誉着的同时,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代“新新老人”普遍有一定文化程度。他们审时度势,积极融入时代变化的潮流,力求保持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心态。

记者在网球场见到的黎鑫老人,是广东工业大学的教授。年逾八旬的他,鹤发童颜,身穿一套白色运动短衫裤,肩上斜挎着网球拍,周身洋溢着年轻人的气质和快乐。他积极参加各类球队活动。每周一至周五,他的活动都安排得满满的,而在周六周日就灵活安排:与朋友饮茶聊天、阅读各类书籍、录制电视节目等等。他说,他订阅了好几十份报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文体休闲、保健养生等各方面的内容他都广泛涉猎。黎教授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刻制录像带,每当电视播放精彩的文艺节目和体育赛事,他就亲自动手刻录下来,待有空闲就坐下来美滋滋地慢慢欣赏。黎鑫教授感慨地说:上了年纪的人保持广泛的兴趣,心里装着很多快乐的事情,就会葆有一份年轻的心态,就不会感到失落和孤独。

这是当代“新新老人”的又一显著特征: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节目,次第轮番地上演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使晚年生活充满了亮色与兴奋点。

每天清早,在广州的各大酒家里,放眼望去,早有熙攘的老者围坐其间。他们气定神闲、面带喜悦,与相携而来的三五同龄者喁喁轻语,或高谈阔论,在香茗和美点的品味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据广州各大旅行社的反映,近几年来老年人喜欢旅游的趋势日渐明显,不过更多的老人愿意错开黄金周的高峰期,选择在淡季结伴出游。年逾八旬、家住广州西关的郑老太说,她每年都要外出旅游两次,至今为止,除了西藏,全国各地的名胜景点她都游遍了,于是她又把目光瞄向了国外游,去年就参加了赴韩国游的旅行团。“从选择旅游地点,到去旅行社办理一切手续,都是我自己搞定,只是出发前打个电话告诉子女们一声就可以了”,郑老太无比自豪地说。

“新新老人”们还明白一个道理:有一个好的身体才会有一个好的人生。而健康的体魄来自于持续的运动。有鉴于此,他们几乎都有一手各适其适的“绝活”:有的耍太极或舞刀剑,有的唱歌跳舞或打球游泳。每天一大早,随便你往哪个公园遛一遛,第一眼看到的且人数为众的保准是那些意气风发的“新新老人”们。

此外,玩电脑、上网冲浪、玩数码相机、做美容、购买高档时装……这些曾象征着“前卫”、“时尚”的享受,在当今的老年群体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家住广州丽江花园的张老太,为了适应远在美国定居的儿孙们的联络方式,在老年大学学会了使用互联网,还掌握了英语日常生活对话。当她想念孙女了,就发电子邮件到大洋彼岸。当孙女学校放了假来广州探望奶奶时,张老太也能非常开心地与孙女对话了……

血染风采,在梦中刹那散文 篇4

题记——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射天山。

青涩的年华似水而逝,心中燃烧的星火从未熄灭,走过人间繁华,读过笑靥如花的血腥,听过曲逆波折的哀叹,生命的旅途在不知不觉中溺失了些许。

时间拥有着至纯、至洁、至情、至强的武器,它可以抹平沉沦岁月中的一切,惨绝人寰的杀戮、血腥残忍的尸山、还有那没有光明的伪装,再深邃的文字也难以描述那消逝的**;再经典的歌剧也难以表达那失落的悲怆;再真是的影片也难以还原那壮烈的场面。

尘埃落尽的萧瑟就是繁华来临之前的赞歌,历史的齿轮不会因为命运的悲伤而驻足,它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记录仪,在世界之外旁观着发生的一切,没有任何的情绪,也没有任何评论。

红色的.情怀曾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绿色的军装曾经又是多少人不舍的心歌。如今,失落的繁华一步一步归来,一切的艰难和困苦逐渐被我们遗弃。

新的时代,新的歌谣,新的生命,旧的化作历史齿轮中的灰尘,新的引领者未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凋零的向日葵在盛夏中继续迎着太阳,追寻着自己的传说,少年的梦境荡起了一阵阵涟漪,儿时在故事中埋藏的种子,恍若那燎原的星火,一发不可收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漠北黄沙万里,在自然恩赐中,它如烈火般灼热;南海一片汪洋,在流年岁月里,它一如既往的孤寂;先民们从南走到北,再从北走到老,鲜血沾满了这片神州大地,千古流传的薪火从未被风雨击倒。放下新时代的舒适安逸,背起行囊扛起钢枪,屹立在枯寂艰苦的边境线上,守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卉,每一条溪流。

时光一点一滴飞逝,等待着从军的体检,心底一阵欢喜,一阵忧愁。欢喜的是军旅生活只有一步之遥,跨过去就将成为人民的子弟兵,祖国默默无闻的守护者;忧愁的是那严格的体检是否会通过,失去那份期待已久的繁荣梦想。

手提黄金刀,身佩白玉珏,饥啖美酋头,渴饮罗刹血。

男儿在世,要么穿着西装运筹帷幄,要么穿着军装保家卫国。一部战狼道尽英雄儿女舍生求仁的豪情。落后就要挨打,多么简单的词汇,确是先辈们用热血和残躯换来的教训,我们是否还牢记在心。

世界一日不大同,军人的使命一日不终结。

流浪老人散文 篇5

我自认自己是一个骄傲的人。记得有一次,我走在淮南天桥下,虽然没有工作,没有钱,但还是慢慢地悠闲地走着。形形色色的人群匆忙的来回,店面里情歌的节奏正好跟随着我的步子。此时正是中午,我习惯的掏出欠费的手机看一看,每次我无聊的时候总是这么做。

饥饿,让我叹息。昨夜吃的水煮面昨夜已消化干净。再一次掏出手机看。就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老人,浑身上下衣服破破烂烂的,面容和手臂灰黑的`。我当即就断定:这是一位乞讨者。他旁边的人包括他自己都显得冰冷无比。

我已经停住了脚步,这是不寻常的停伫,相比于别人的快步躲开,我觉得自己温暖极了。他向我走近,我看清了他的脸并不很老,只是粗糙无色。他向我点点头,示意我能怜悯他,我没有反应,他再一次点点头,我还是冷冷的立在那里。终于,他如秋风一样从我胸膛穿过,带走了心中最后一丝温暖。我没有回头,饥饿的紧迫感,带动了我的双脚朝家的方向晃动。

像这一幕,我经历过很几次。如果有零钱心情又好,就给,相反就不给。而这次不同的是:我真的分文没有,从来没有过的匮乏感突然使我紧张起来,望望四周冰冷的人群,显的我如咸水鸭一般苍白。

拾荒的老人散文 篇6

??围炉,在南方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人们抵御寒冷的最好办法。突然觉得,人类好逊,必须借助炉火才能与寒冷抗衡。这时候,同事推门进来,带来一股出其不意的寒意,很快被屋里的暖空气稀释掉。她径直走向旁边的沙发,坐下来后说:“楼下有个拾荒的老人来收废纸,咱们办公室也整理了一堆,给她去吗?”这是询问的语气,我能感觉到她的眼神里也带着语气里的询问。在我们表示没有意见之后,她补充说道:“看楼下的情况,好像是直接送给她的,没有要钱。”埋着头工作的大伙并没接话,或许是不知道怎么接,或许大伙本来就没指望那一大堆废纸能数出几个钱来。

没过多久,门被推开了,伴随进来的又是一股寒意,只是这次随着寒意而来的,还有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老师,是这里吗……”我抬起头来的时候,门口确实有个老人,穿着破旧的棉袄,因为时间比较久了,所以洗得都发白了。也并不是很干净,花白的头发有点乱蓬蓬的,还有几丝张牙舞爪的飘荡在额头处,黝黑的脸上满是沟壑,嘴唇有点发紫,是冻的吗?她眼神游离地四处看,就是不跟我们的眼神接触。手里拽着一只大大的蛇皮袋子,袋子很旧,也很脏。当同事招呼她进来,并指着那一堆废纸告诉她,她可以全部拿走的时候,她略带尴尬又有点憨厚地笑了,小心翼翼走进办公室。随即开始麻利地整理那堆废纸,显然她带来的袋子装不下这么多废纸,看起来有点着急,用力想把废纸压实了,希望能多装一点。可是她越是努力地塞,越是塞不进去,额头都渗出了汗。我知道她很紧张,她怕给我们带来困扰,又或者怕不能一次性带走这些废纸,不好意思回头取第二回。这点她跟我的母亲很像,总是怕自己做的不够好,会给人带来困扰,然后会紧张,会不知所措。

忽然,角落里的东西吸引了她焦灼的视线,那是几只运煤块上来的袋子,由于还有几只没有腾出来,所以没被我们清理掉。比她带来的袋子还要脏,几乎是触手即黑。“老师,那个袋子你们还要吗,不要的话我用它来装废纸……”语气很弱,却有着明显的渴望,很急切地渴望,渴望两只脏兮兮的袋子。同事向来热心,微笑着告诉她,那袋子我们不要了,但是很脏,怕她不好搬运。得到允许后,她的眼睛里闪现出一抹亮光,抬起头,将我们在坐的各位巡视了一遍。这是她进到办公室之后,第一次神采奕奕地跟我视线对接,很快又收回视线,局促地笑了,手在脏兮兮的裤腿上擦了擦,轻轻地说了一句:“没有关系,我只是一个收垃圾的,不怕脏。”云淡风轻的语气像在说一件跟自己无关的事,我停下笔,静静地望着她忙碌的背影,有点佝偻,还很瘦,忙碌中,连头上乱蓬蓬的花白头发也跟着飞舞起来。我的眼睛在看着她,脑海却在咀嚼她刚才那句话:没关系,我只是一个收垃圾的……

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容易让人沮丧,很多时候,压弯人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生活的重量,有些人,只是为了活下去,都已经很努力了。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也曾被生活这般压迫,也曾这么辛劳地劳作。在家里,在荒凉的土地,在山间,在丰收的田野。何时何处,见到的都是母亲忙碌的背影。如今,母亲的白发,偶尔也张牙舞爪地立在她的额头,她总是捋了又捋,希望它能服服帖帖地爬在头上。

记得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怎么也找不到母亲,我又莫名地不安起来。从小到大,我们兄妹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看不见母亲,就会莫名地不安起来,这种莫名的不安,就这样莫名地存在我们内心深处。在我转遍了房前屋后和菜园子之后,才看见母亲提着篮子从远处的山上走下来,边走边扒拉着篮子里的`东西。我知道,她又去捡蘑菇了,因为她跟我说过,山上的蘑菇可以卖25块钱一斤,说这话的时候,她的声音里透露着欣喜。见到母亲后,我莫名的不安终于消失了,我也没问她干什么了,我就看着她得意的表情,搜肠刮肚地找词来表扬她的能干,因为这样,她会笑得更加得意。

当预备铃尖锐的响起,把我的思绪硬生生拉了回来,我赶紧向教室走去,她还在忙碌地整理着地上的废纸,走过她身边的时候,我看到了她的手,像松树的皮,粗糙、龟裂。这是一双勤劳者的手,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当我下课再回到办公室的时候,显然她已经走了,这在我的预料之内,我感到些许失望,又有点莫名的欣慰,失望的是我希望我们有足够多废纸,那么她可以在这屋里多待一会儿,欣喜的是,她终于不用在因为怕给我们带来困扰而局促不安。如果说,从新生走到盛衰是生命的必须过程,那么在贫瘠的岁月里依然勤劳地忙碌,或许就是生命的真谛。

年轻的老人散文阅读 篇7

老人在一家家用电器店前面望着橱窗后一台高大威猛的电冰箱,脸上充斥着愤怒的表情。我感到好奇,走上前去,问老人为何对着冰箱出气。

老人:我家那不孝子和不孝媳妇想要买它,被我果断拒绝了。他们要把这冰冷的恶魔买回家,简直是不可理喻。

我愈发觉得有趣,觉得这是充满智慧的话语。

我:冰箱可以让食物保鲜,可以抑制细菌,有利于您的身体呀。为什么不允许它到您家里做客呢?

老人:保鲜?它能让食物保鲜,食物不会腐烂,食物可以变得年轻。可是我吃了年轻的食物,就会变得年轻吗?不能吧?不能的话有什么用?冰箱能让那些食物保持年轻,却不能让

我保持年轻,你说那冰箱是不是冰冷的恶魔?人类造了这东西出来,就是来惩罚老人的!人类造的所有东西都舒服了年轻人,都让他们年轻人更加年轻,哪里把我们这些老头子放在眼里!

我无言以对,觉得老人身上散发着苏格拉底智慧的光芒。我又转移了谈话方向。

我:您为什么念念不忘年轻呢?成熟难道不好吗?

老人:年轻人啊,你不懂什么叫成熟。的确,成熟是好的,可是太成熟可不好。年轻人的成熟是那种刚熟的`瓜果,香甜可口,外表又好看,老人的成熟是熟得糜烂了的。

我:好吧,那你们家经济状况怎么样?

老人:还行。

我:买台冰箱相当于?

老人:家里那些钱的九牛一毛。

我:您说话真有趣。噢,老先生,那您真是杨朱了!一毛不拔!可既然如此,您干嘛藏着那么多钱呢?那些钱是您年轻的时候赚的吧?您赚这些钱不就是为了后半生能够不愁钱享点儿乐吗?

老人:没错,那些钱的确是我年轻的时候赚的。可是,花钱和享乐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嗯?愿闻其详。

老人:不管你是不是觉得我拜金,但是年轻人总离不开要赚钱,社会让我们知道——年轻的意义就在于赚钱。我一直赚一直赚,却不是因为我想要后半生不愁花,而是想守住年轻。年轻的意义——赚钱,我守住这些钱——相当于我守住了年轻。

我再一次无言以对。但是我对着他笑了笑。这个老人是可爱的。

老人和狗散文 篇8

每当傍晚,望着那一片如血的残阳,我就会想到丁爷爷——我们楼下的一位邻居,一个瘦弱的老头儿。以前这会儿,他一定推着那辆装着一点点干鱼干辣椒的小小售货车,身后跟着一条胖乎乎的黑狗,踏着夕阳,蹒跚地走回他那冷冷清清的“窝”。

听大人说,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只冻得发抖的狗蜷缩在丁爷爷家门口,丁爷爷好心收养它,精心喂养,起名叫“ 胖虎”。小狗渐渐长大长胖了,丁爷爷却更憔悴。每天黄昏,丁爷爷总是坐在门口,痴痴地望着小巷尽头,一动不动,似乎在企盼什么。而胖虎这时总乖乖地伏在丁爷爷身边,替丁爷爷抚平一份忧伤,分担一分悲愁。

一天清晨,我上学时正遇到丁爷爷外出进货,到傍晚还没回来。被留在家里的.胖虎伏在门前,眼睛总是望着小巷的入口,我们走近它,逗它,抚摸它,它毫不理会。我们丢给她骨头,它连嗅都不嗅。天黑了,丁爷爷的身影终于出现在小巷。胖虎“汪”的一声,一跃而起,向丁爷爷奔去。围着丁爷爷跳着,嗅着,叫着,丁爷爷弯下腰,拍拍胖虎,一块儿进了家门。

老人和狗就这样相依为命。

又一个冬天到了。一天傍晚,小伙伴跑来告诉我,胖虎丢了。我跑到阳台,看见丁爷爷拿一根树枝敲打着曾用来盛骨头喂胖虎的破盆,一边走一边叫着:“胖虎,回来!胖虎,回来呦 ……”声音悲凄,传进小巷深处。

可是,胖虎没有再回来。第二天,丁爷爷就病倒了。邻居们捐赠一笔钱送他上了医院。在冰病床上,丁爷爷不时轻声唤着:”虎子……胖虎……虎子……胖虎……”不久后的一天,丁爷爷刚唤出一个“虎”字,就咽了气。

那位老人还好吗经典散文 篇9

两个月前,在月季公园遇到的那位老人,一直没能忘记,他的情绪感染了我,他的遭遇触动到我,最后分别的时候,我违心答应了他的请求,虽然明知自己做不到。

那天傍晚,我在月季公园遛弯儿,走累了坐在一张长椅上休息,公园里人不多,天慢慢变黑。一位老人朝我走了过来,身穿短袖白衬衣,看着干净利落,手里拎着大号塑料水杯,“我能坐这里吗?”他有礼貌的问一句,我点点头,长椅不是我家的,没有理由拒绝,奇怪的是,附近空着的长椅不少,他为何偏要坐我这里。

“我能抽烟吗?”老人掏出一盒香烟,又问,“当然可以。”我随口说,公园是露天场所,空旷开放,我仍旧没理由拒绝。老人说的是方言,大概是市区北部,行唐,灵寿一带的口音。

接下来,老人无话找话的打开话匣子,不管我愿不愿听,开始是自我介绍,自称是行唐县化肥厂的退休干部,我怀疑老人精神有问题,有些话涉及隐私,他也照说不误,我对他的话没多大兴趣,也不好意思果断离开。

老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开始情绪平稳,边抽烟边说话,到了后来开始激动,变得伤感,“我的儿,在市内上大学,去年没了——”老人终于吐露出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他情绪激动,语气伤感的原因。

老人的儿子在市内读大学期间,被同学叫出去打台球,不知什么原因起了冲突,打起架来,儿子被打死,凶手逃逸,后来凶手归案,也没能担负应有的法律制裁,老人固执的认为,凶手找了门路,买通公检法,儿子死的冤枉。我不了解案情,不知老人是否冤屈,不能评判这件事,不过,老人丧子之痛,却能真切感受到。

因为这件事,老人四处奔波,上访告状,退休后本应颐养天年,没想到晴天霹雳,白发人送黑发人,虽说还有一个女儿,也不能抹平丧子之痛!我只能劝他,保重身体,毕竟还有老伴儿,还有女儿,要多为活着的亲人着想。我这些话,他身边很多人应该也都说过,起不到什么作用,说出来也是苍白无力,老人没有因为我的话缓解悲伤,嘴里却不停说着:谢谢,谢谢你~到这一刻,老人依旧很有礼貌。

讲述中,他数次中止,努力平复情绪,“再说又要啼哭了。”他明白自己的弱点,说到伤心处,忍不住就会宣泄出来,我坐在一旁,不知所措,劝说的话,总讲就太唠叨,也不起作用,他努力克制自己,抒发心中的悲痛,又点到为止,不能情感失控,吓到旁人,尤其是肯听他倾诉的善良人。

他问我,是否认识省级领导?我明白他要上访翻案,一年多的奔波,一年多的上访,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今天这些话,他跟无数人说过,成了“祥林嫂”,我该怎么回答他?说不认识,这是实情,会让他再一次伤心失望,违心的说认识,让他燃起希望,振作起来,我又担负不起这份期待的重任,“我可以帮你问问,看朋友有谁认识的。”也只能这样说了,明知道这跟推托没什么两样。

分手后,我和老人同时离开公园,在大门口,我跟他说,有了消息,我会到这个公园来找他,他目送我骑车离开,天黑透了,我看不清他的脸,他也看不到我的表情。几天后,我专程去月季公园,希望遇到那位老人,再劝劝他,给他疏导一下,更希望看看他的身心现状,可惜没遇到,也许我来的不是时候,他在时我没来,也许他没对我抱希望,只是为了发泄,一个陌生人,不图什么,怎么肯为自己办事?

卖毛蛋的老人散文 篇10

小时候的农村生活总少不了许些小商小贩转街吆喝的叫卖声,那些卖针头线脑泥娃娃的、修锅补盆的、磨剪子磨菜刀的、卖豆腐包子的,各有各的味道。儿时记忆最深刻的一种味道就是卖毛蛋的一位老人为我带来的。因为辈分的缘故我得称呼一声老太爷。太爷总是挑一副磨得油亮的扁担,一头挑一小铁皮的黄泥火炉,炉火煨着砂锅里的毛蛋,保证人们能随时吃到热乎的毛蛋。另一头挂着个柳条编制的提篮,篮子里铺一层塑料布装满毛蛋,末了再盖一层小棉袄大小的小棉被。

‘卖毛蛋了,热乎的毛蛋来了。’

每当听到太爷的吆喝声,我都是攥一把皱巴巴的毛票抱一把小木凳第一个坐在巷子口等。为什么要等?因为太爷老了步子迈的又小又慢,一快小石子都能绊个列颠,等的小板凳都开始烫屁股了,太爷才姗姗来迟。

巷子口早已站满了左右街坊邻里,不等太爷站稳就有人递上板凳,等太爷放下扁担挑子拍拍身上的土黄的旧军装坐下,毛巾洗脸水也有人一应递过,末了还有人敬上只洋烟,烟还没接稳火苗乱跳的煤油打火机已等在一旁准备上火。等太爷稍息歇过指一下砂锅道:

‘热乎的喱,不够后面篮子里有,管够。’便自顾与众人们笑古谈今了。

准备吃毛蛋的便掀开锅盖,你三个他五个的各自拿各自的。因为烫的原因,有没拿稳掉地上的,咧歪嘴的,跺脚的,拿嘴直吹风的。此时是太爷笑的最灿烂的,是笑人们馋嘴还是夸自己的炉火旺,我也没有问过。买来的毛蛋大多是给孩子吃的,大人们是舍不得沾嘴的。最多也就趁剥皮时咂几口手指上的汤水。就在大人们拿毛蛋的时候,小孩子早已围着太爷也不用说话,太爷也知道我们要干啥,从腰上解下个小布袋里面乘着精心研碎的咸盐(那时还没有现在的精盐卖,都是粗大的大盐硌子)。纵使我们急眼巴巴的盯着布袋里的盐巴直咽唾沫,太爷也是不急不忙的再从口袋里摸一本皱巴巴旧日历,纸张上的`褶皱跟太爷脸上的一样多一样深,每人撕一张皱巴巴的小心的捧在手心,专等太爷把一撮盐巴捏放在纸上便雀跃寻到各自的大人怀里。

太爷也不问拿了多少毛蛋,那个年代还很朴实,等吃完毛蛋都会很自觉的把钱放在篮子里的一个小皮夹里,太爷也从来没当着大伙数过。或许这就是最原始的质朴与信任。

此时巷子里除却大人们抽烟的吧嗒声以及粗犷的谈笑声,最响亮的就是那此起彼伏的吸溜声了。大人们都是一溜儿蹲在墙角搂住自家的孩子,再把毛蛋的蛋壳轻敲个小洞,递到自家小孩子的嘴沿上,然后就是一阵狠嘬吸溜里面的汤水。末了再逐渐剥去蛋壳轻沾上盐粒一口口的喂给孩子。这时小孩子也最乖巧,偎在大人怀里专张着小嘴等毛蛋来吃。小小一颗毛蛋就可以完全承载了那个年代的舐犊之情。情之深已不是这小小的小巷能藏得住的。

神秘的土豆老人散文随笔 篇11

在谢菲尔德的日子里,我每天都要去市中心转一转,每次都要路过土豆老人的摊点。与他见面起码在百次以上,但从来没有跟他说过话。我说不了英语。

我心里称他为土豆老人,一是因为他的年纪估摸在70岁左右,头发胡子全白,眼镜架子却是黑的。二是因为这个城市马路边上总共只有三四家小吃摊点,而他是唯一卖“夹克土豆”的人。

夹克土豆这个名字,是一位吃过它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的,应该是最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把烤熟的土豆放在塑料饭盒里,土豆个头大得了不得,一个饭盒只能装一个。用刀将土豆划作两半儿,把瓤捣碎,依照顾客口味加入不同佐料,西红柿酱、奶油之类,一份一镑五左右。生意不火,但也不淡。火又怎样,淡又怎样,反正土豆老人都满不在乎,脸上平平的,像是替别人临时顶班似的。见第一面,他的奇怪的做派就有如魔法,一下子拴住了我的.视线。此后每次走过这儿,魔法都会指派我停下脚步,点一支烟,远远地陪他十来分钟。

土豆老人的一天大概从早上八点开始,开一辆白色面包车过来,后面拖挂着土豆烤炉。烤炉想必是他自己制作或者定做的,下面两个轮子,上面共有五层,每层大概能摆放二十多个土豆。烤炉加热用的是液化气,老人每天干的第一件事便是点燃液化气,土豆慢慢加热的时候,他就开始搭建他的营业棚了。

棚子搭在烤炉正前方,以三角铁为骨架,以彩条布为墙,高与宽均为两米左右。前边儿没有墙,搭一个齐腰的板子,这就是他的营业窗口。到上午十点,就开始有人光顾他的生意了。任是来了谁,他几乎都不张口,惜字如金。时间久了,我心里问号更多:为什么全市只有他卖夹克土豆?他的手艺跟谁学的?他的子女为什么没接他的班?

生意好的时候,有三四个人排队,大部分时间没有顾客,给了他同时搞两项副业的大好空间。一是在烤炉周围的地上摆七八板鲜花,每板八盆,盆非常小。二是卖生土豆,土豆装在十个纸袋里,纸袋就像装水泥的袋子,每袋估计能装三十斤。这可就是个力气活儿了,每天早上从车上卸下来,拖到烤炉旁边,虽然只有七八米的距离,但是一气拖动十个,对于一个古稀老人来说绝非易事。他不急不慌,拖一袋,歇一会儿,权当体育锻炼。更有意思的是,一盆花一镑五,三个土豆五十便士,他把这两个单价打印出来,各打印五六张,过了塑,很随便地扔在鲜花、土豆旁边的地上,那意思分明在说:别问价,都在上面写着呢,看上了你交钱就是了。他在窗口忙着,背对着生土豆和鲜花,你怎么挑,拿多少,他看都不看一眼。顾客交钱,他很小的声音说声“谢谢”,随手把硬币扔进一个铁盒子里,“哐当”一声,一次交易宣告结束。

三个土豆五十便士,每个重量足有一斤,这在谢菲尔德全市都算是最低价了。于是又生出一个问号:土豆哪里来?如果是批发来的,老人卖出的价格就不可能这么便宜。如果是自己种的,谁来种?多大的面积?老人有自己的农场?

下午三点多,老人开始收摊,重复着早上出摊的活路,程序反过来就是了。如果这一天生土豆卖得好,十个大纸袋空了七八个,收摊就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卖得不好,七八袋土豆没卖出去,装回车上就要多花很多气力。但是卖得好还是不好,老人脸上还是没有任何反应,每天都是慢条斯理地把没卖完的土豆往车上拖,等全部收拾妥当,已经是半个小时之后了。

渐行渐远的乡村老人散文 篇12

1

乡村里,老人已渐渐减少。

时间老去,乡村仍在,黄昏的夕阳仍在,甚至门前的黄狗还在跳跃,可是,他们一个个走远了,不是出门聊天,不是扯猪草,也不是衔着烟袋去给玉米地放水去了。

这次,他们是真的走了。

没有老人的乡村,不是真正的乡村。

每次回到故乡,看着一个个慈祥的老人,陪他们坐一会儿,聊聊天,谈谈外面的事情,心中,就有一种落实感。待到傍晚,送他们走出院子,看着那一个个佝偻的身子,慢慢走过院外的沟边,走向树荫那边,心里,不自觉地涌出一种想法,如果这些老人不在了,小村还是小村吗?还是我流浪生活的最后一处精神归宿吗?

没有老人的小村,总是缺乏着慈祥、包容与爱。

没有老人的故乡,绝不是自己在外面千回百折思念着的故乡。

我一边想着,一边慢慢转身,院子里,一群鸡奓着翅膀咯咯跑过,在宁静祥和里叫出一片幸福的气息。母亲一头花发,拿着鸡蛋向灶房走去。每一次,我带着妻子回到老家,都是母亲最忙的时候,也是母亲最幸福的节日。

母亲也老了,脚步也蹒跚了。

我的那个背着我,教我童谣的有着两条大辫子的母亲,仿佛一眨眼间,已经驼了背。时间是一条水,我们无法阻止,只能看着自己的亲人随波逐流,一直流向时间的.尽头。

乡村老人,也将一个个在不经意间,随着时间流走。

2

喇叭公,是一个光棍老人。之所以叫他喇叭公,是因为从我睁开眼睛起,他就开始吹喇叭了,早晨吹,黄昏也吹。下雨天时,阴沉沉的,突然,一声喇叭声在沟壑间响起,立时就传遍了小村的角角落落。

他每天乐呵呵的,过着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的日子。

他有三头牛,后来,又加了四只羊。以后,每个早晨或黄昏,就会见到几头牛的剪影,还有几只羊的和一个人的,在山梁上走过。喇叭声飞扬,回环曲折,绕梁钻沟。这时,对面山上有人喊:“吹一个《采茶歌》!”还有的喊:“来个《十二月思春》。”

山和山虽是对面,却是一声喊得应的。那边,唢呐声就变了,他能吹出各种曲子,最让人称道的是,他会唱什么,就会吹什么。多年后,我进了城,再回家时,问起自己的疑惑:“你识得谱子吗?”他一脸茫然,问我啥是谱子。我傻了说:“不晓得谱子,您凭啥吹啊?”他摇着头,拿起喇叭,吹了一曲《扯谎歌》,又吹了一曲《花大姐》,有口水顺着喇叭口一滴滴落下来,一串串音符就从喇叭口喷溅出来。

小时,我也放过牛,还放了羊,人很小,就跟着他一块儿,牛羊跑了,我去追。但牛羊害人,他出面。一次,我的牛吃了人家的麦苗,人家赶来扯着牛不让走。他来了,眼睛一瞪:“吃了麦苗赔麦子,扯着人家牛干啥?”说着,扬起了放牛鞭子。他那时火气很大,那人怵他,就放了手。

以后多年我都没见到他,再见时,他的腰已成了一张弓,仍笑,声音咳咳的,如一个捅破的风箱,摇着头道:“快死的人了,走不动啦。”

我以为他只是说说,但不久他就死了。什么病,至今没人知道。只知道他睡着前还是好好的,第二天不见他放牛放羊,邻居就去喊,无人答应,踢开门,人在床上已经僵了。

他能吹唢呐时,每个老人上山时,都有一路唢呐声相伴。他上山时,只有几十人,抬着一口棺材,抬上高高的山梁。

几十年的唢呐声没了。再回老家,山梁上有一堆土,小村中少了一个老人。他死后,他的唢呐哪儿去了,没人知道。

3

三婆的样子,到今天我还记得,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没意思。

三婆把生死看得很开,无灾无病活了九十岁。现在的人,再也没有她那样的身体了,也很少有她那样的长寿了,因为,大家很少有她那样的心性。

春天里,她会提着篮子,一个人到田里去,把米米蒿,还有马齿苋和蒲公英嫩嫩地采了,装上一筐,拿到河边洗净,提回家来细细切了,放入烧开的水中,再搅上包谷面,做成糊汤。糊汤,是小村里常见的饭,可三婆做的却独此一份。三婆的糊汤呈半稠状,绿中带黄,黄中透绿。她拿着一碗饭,沿着门前公路一边走一边吃,见人了说上两句话。别人眼馋她的饭,就一定要拉去,给舀上一碗。

她虽老了,手却巧,她爱做的饭,都是过去缺食时常做的食物。半开的槐花,她摘了以后一蒸,与米饭蒸在一起,嚼在嘴里,一股清淡的槐花香。槐树花开透了,她会背着挎篮上坡,撸上一挎篮槐花,开水一烫,然后晒干,和干萝卜丝做馅儿,做成馒头,把我们险些馋死了。她做好,一个也没吃,全让我们闻香赶来吃了个精光。事后,我让妻子做,却怎么也做不来。妻子去向她请教,可仍做不来。她儿媳也做不来。她听了,连连叹息:“咋就做不出来啊,怪了?”连她自己也说不清。

老人离开这个世界时,是夏天。农村人过世了,放在棺材中,晚上要有人陪坐,是怕死者孤独。老人活着时,村子里无论哪位老人离世,她每夜都会去陪坐到天亮。

我想,老人大概很想在自己死后,别人也这样陪坐吧。

老人上山前那夜,我一直陪坐到天亮。半夜时,实在瞌睡了,走出来一会儿。静静的夜里有虫鸣,天空闪着一颗颗星星。我又一次想到老人,在这平和的夜里,思念着一个平和的老人,我的心里没有忧伤,平和之中有一丝思念。

一个人死后,能让别人平和地思念着,逝者魂灵地下有知,也会幸福吧。

4

几年来,乡村中那些熟悉的老人,就这样一个个走远,留下一些细节,供小村人茶余饭后细嚼慢咽,临了,喟叹一声,表示哀悼,表示思念。

村头的瞿大爷,是一个厨师。乡村里做事,不像城里进宾馆,而是买了蛋啊肉啊的,然后请来一个厨师。这个厨师,也不是进了什么厨师学校的,而是祖辈传教的。瞿大爷就是这样一个厨师,事主一请,他围裙一围,就赶去了。事情办几天,他就忙几天。完了饭一吃就走,过年,事主拜个年就算完事。

他做的八大碗,是小村酒席必不可少的。

上次,我回家给父亲做寿,想找个厨师,我说:“请瞿大爷。”父亲吸着烟,过了一会儿道,人都死去半年多了。我一听,一阵怃然,一个老人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只有那菜香还依旧遗留在大家的记忆里。

邻村的朱伯,爱唱船歌,还有转转鼓,这两种歌都是山歌,前一种是正月里玩旱船时唱的歌。转转鼓,则是人过世时唱的。因此,前一种是喜庆的,后一种显得悲怆。他嗓门好,声音亮,每次唱起来,一群老人都跟着帮腔,形成一个团队。

他后来是癌症走的。

院子里,虫鸣依旧,那棵椿树还没长成合抱粗,我记忆中的老人却一个个走了。我见过他们中年的样子,见过他们老年的样子。始终,唯独没有想到,他们会一个个离去。

他们离开,我的回忆还能沿着往事溯游而上,回到源头吗?

5

老家丧歌中有支歌,唱起来沙哑、悲凉,也很短:为人在世啊要讲良心,没有良心难为人,生前死后骂不停啊,你说寒心不寒心?

过去,回到故乡时,走在弯曲的路上,或者山梁上,保不准就会听到从哪条山沟中传出这么一嗓子,在小村上空缭绕不散。每次,听到这歌,我都有一种警醒,一种汗颜。

我离开小村,我们这代人和下代人也将一个个远离小村。小村留下来了,小村的老人留下来了。留下来的还有他们的遥望,他们的叮咛,以及小村的宽厚、朴实和善良。

我们如一股山泉,从源头流出,潺潺源源,流向城市,流向红尘,沿途羼杂着垃圾、纸屑和泥浆,让我们变得浑浊,变得面目全非不敢相认了。

有时回到老家,见见乡村老人,和他们谈谈,就是看看源头,对潭照影,洗涤一下自己的人,也洗涤一下自己的心。这样,避免我们精神上蓬头垢面,污浊不堪。

现在,乡村老人一个个走了,走向远方,走向我们永远也无法触摸的世界。

上一篇:给部门员工调薪的申请下一篇:酒店英语常用交流用语·习惯销售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