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深化新医改共筑健康梦

2024-09-20

孙志刚:深化新医改共筑健康梦(精选2篇)

孙志刚:深化新医改共筑健康梦 篇1

孙志刚:深化新医改 共筑健康梦

2014-07-02 10:30:25 |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 分享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涉及到13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安康。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2009年4月专门颁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标志着新一轮医改正式启动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医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都对医改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医改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到2020年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深化医改的主要内容

新一轮医改启动实施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方法,开拓进取,克难奋进,全面完成五项重点改革任务,顺利推动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改革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积极推进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保障水平

一是着力扩面提标。扩大基本医保的覆盖面,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逐年提高政府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补助标准,从改革前2008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2014年的3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由改革前50%左右分别提高到2014年的75%左右。二是开展大病保险。目前全国有28个省份开展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基础上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看病负担。三是改革支付方式。各地普遍开展按病种、按人头和总额预付等支付制度改革,不断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四是推行即时结算,推广就医“一卡通”,18个省份城镇基本医保实行了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部分省份开展了跨省“点对点”联网或委托结算,减少群众“跑腿”、垫资。

(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建设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以省为单位集中招标采购并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对其运行经费给以补助。由于过去基层医疗机构实行的是以药补医,这种以药补医机制使计划经济时期的药品加成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变异,逐步演变成一种逐利机制。这种机制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长期运行必然会损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加重群众的就医负担,腐蚀医务人员队伍,绷紧医患关系,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予以破除。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切断了以药补医的利益链条,使多年来以药补医的机制无法运行,引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事、分配、采购、补偿等方面综合改革。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定位,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体制。二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服务人口的数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新定编定岗,所有人竞争上岗,合同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固定的编制流动的人,建立起竞争性的用人机制。三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以服务的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的满意程度为核心进行绩效考核,实行绩效工资,拉开分配差距,打破大锅饭,建立起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四是推进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改革,以省为单位实行新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管的6大创新举措,大幅度降低了虚高的药价,建立起规范性的采购机制。五是推进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则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予以补助,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起长效性的补偿机制。截至2011年7月,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2011年12月,综合改革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综合改革,破除了以药补医的机制,避免了回到大锅饭的机制,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结束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历史。2013年国务院督查组的现场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患者表示在基层看病不贵,89%基层医务人员反映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96%反映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009—2013年,中央投入近940亿元,支持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2011—2013年,中央投资44.29亿元,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效率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学生培养工作,启动了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特岗计划。通过改革,基层“软硬件”都得到明显改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每个县有达标县医院的目标。

(四)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不断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

从2009年开始,按照“补助城乡统一,标准逐步提高,内容不断扩充”的基本要求,国家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十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人均15元提高到2013年的30元。2014年又提高到35元。实施七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重大疾病进行免费治疗或给予补助,惠及了千家万户。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路子

按照“四个分开”的要求,坚持“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围绕“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个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2012年6月,国家启动实施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18个省份311个县(市)的752所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的综合改革试点。中央财政按每个试点县3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2013年国务院医改办对试点县级公立医院进行总结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

二、推进医改的主要举措

五年多的医改,各地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大批新亮点、新举措,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做法,是我们持续深化医改的宝贵财富。概况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三个基本”

中央提出了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回顾五年改革历程,深化医改中的很多政策设计和改革举措都源于“三个基本”。按照基本理念的要求,把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产品,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主要是政府的职责,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节。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载体,既然是提供公共产品,就应该充分体现公益性,不应该是营利性的。这就要求必须破除公立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逐利机制,增加政府投入,建立起新的体现公益性的运行机制。同时,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在实现路径上,坚持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庞大繁杂,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什么地方入手,选择什么样的突破口推进改革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对改革者智慧和勇气的考验。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我们选择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以建机制为重点,分层次推进改革,把大量的资金财力投向保基本、投向强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把诸多的改革举措聚焦到基层,从而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使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生质的变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短期内尽快从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激发对医改的拥护和支持,增强全国人民对医改取得成功的信心。实践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三)在重点突破上,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医改的过程就是破除旧的体制机制,建立新的体制机制的过程,因此,建机制始终是我们的重点。新的体制机制必须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体现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五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层运行新机制,等等。在机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要把增加投入与构建新机制两者结合起来,用投入促进改革,用投入换来新的机制。如果两者不能实现有机结合,增加的投入不但不能促进改革,反而很有可能会固化旧有的利益格局,为下一步改革增添阻力。比如,在基层综合改革当中,实现增加投入和建立新机制的有机衔接,使广大医务人员切身体会到大量的资金投入是改革带来的,条件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是新机制带来的,从而就会发自内心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改革中去。

(四)在政策设计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实践必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示,也会深化我们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用中国式的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这就要求我们推动医改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都不可能在中国大地上取得成功。我们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原则和政策框架之后,鼓励各地先在局部进行试点探索,同时加强对地方试点的跟踪和指导。在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再通过总结提炼,上升为国家政策,完善和丰富顶层设计,然后再在全国推开。这样才能保证改革不走弯路,不折腾,最大程度地减少改革成本,增加改革共识,凝集改革力量,释放改革智慧,使政策设计能够比较好的符合中国实际。比如,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如何通过综合改革建立基层新机制,如何创新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办法,这些都是在地方取得成功经验后进行总结提炼并上升为国家政策再在全国推广的。

(五)在组织实施上,坚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

加强医改的组织领导,是深入推进改革的组织保证。国务院成立医改领导小组,李克强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刘延东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由20个部门组成,统筹领导和指挥全国医改工作。各省、市、县都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每年都与各省签订责任状,将改革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工作目标,写进责任书中,各省对各市、各县也都签订责任状,把改革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头,并定期进行检查督办。这种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为推动全国医改提供了有力有效的组织保证,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三、医改取得的主要成效

经过五年的艰辛实践和不懈努力,深化医改的各项重点改革任务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概括起来就是,编织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其能量正在逐步释放,其效果越来越好。同时也为公立医院改革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共识,增强了信心。

(一)人民群众得到了明显的实惠

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年提升,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基本药物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全国平均下降了30%。这“一升一降”有效地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人民群众提供,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得到真正落实,提高了居民的健康素质。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条件不断完善,方便了人民群众就近就医,增强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态度的改变,明显改变了百姓看病就医的感受。

(二)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了公益性,运行和发展所需经费有了根本保证,解除了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药品收入脱钩,药品不再是牟利的工具,而是回归到治病救人的功能。医务人员不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而是一心一意为百姓看好病,服务好,职业价值得以体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群众的信赖。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解决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的状况,使有真才实学的人有了更好的职业愿景,一大批医德好、医术高、勤奋工作的业务骨干受到了鼓舞,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和绩效考核导向。据统计,基层医务人员人均工资水平每月比改革前提高了600元左右。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多一些。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为他们增加了更多进修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了业务水平,拓展了空间。

(三)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深化医改的五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基层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综合改革,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得到改善,活力得到激发,水平得到提高。加强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去工作。大力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为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为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各级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有力地扩大了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逐步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有效释放出大量的消费需求,扩大了内需。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为稳定全国物价总水平作出了贡献。省级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的新机制,推动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有利于中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大量社会资本的投入,有力促进了医疗服务业乃至健康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五)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破除了逐利机制,转变了服务模式,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生团队主动上门服务,使医患双方重新建立了信任,促进了医患和谐。医改让基层群众直接享受到改革的好处,不少大病患者因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而陷入经济困境时,医改为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从内心里感激党和政府,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12年全国政协组织各界政协委员全国调查,新华社组织了若干个小分队到全国调查,分别得出的结论都是医改是十七大以来改善民生的最大亮点。

四、医改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难点问题集中显现,体制性矛盾集中暴露,各方面利益交织叠加,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也更大。

(一)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成果任务还十分艰巨

基本药物制度刚刚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还不稳固,在推进基层改革中,全国进展也不平衡,有些地方政策措施落实尚未完全到位,长效性补偿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卫生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并存,特别是全科医生数量不足,90%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全科医生。医师多点执业推行进程较慢,制约了医院医生到基层执业,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看病就医需要。2013年初,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为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和作用发挥都需进一步强化

一是医保管理体系还没有理顺,三保合一还没有实现。二是大病保险推进比较缓慢,重大疾病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三是异地及时结算还没有完全推开,老百姓报销医药费还不方便。四是医保运行机制还需要改革,医保对医疗行为的制约作用尚未有效的体现出来,等等。

(三)公立医院改革亟需加快步伐

一是政府办医职责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尚未破除。医疗价格偏低,难以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二是公立医院管理粗放,缺乏规制,其发展规模、设备配置水平、服务行为、收费行为、安全质量等方面缺乏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跑冒滴漏现象突出。三是医疗服务监管手段和方法简单,难以做到适时监管,事后监管的惩处力度也不强,难以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四是医患关系问题突出,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伤害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感情,也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药品流通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现在全国有四、五千家药品生产企业,有一万多家药品流通企业,而发达国家通常只有几家大的生产企业,几家大的流通企业,中国的药品有将近80%是靠医院卖出去的,这么多企业要把药品卖出去,很自然就把医院作为公关的对象,而医院实行的是以药补医机制,多卖药,卖高价药,医院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样药品生产、流通和医院就结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加之监管不到位,招标采购办法弊端多,使之药品流通领域乱象丛生,违法违纪现象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阻碍公立医院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也难以健康发展。

(五)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是总量相对不足,特别是优质资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二是不平衡问题突出。从城乡看,城市资源多、农村偏少;从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所占比重看,公立医院所占比重过大,床位占比达到了90%;从新旧城区布局看,过多集中在老城区,有的地方新城区还处于空白。三是公立医院过快扩张,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竟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管理,推高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也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空间。四是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尚未形成,基层不强、小病大看的现象比较突出,大医院人满为患。

五、今后医改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深化医改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医改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在巩固完善医改成果基础上,更加注重落实政府保基本的职责;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在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中的作用;更加注重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建机制为重点,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一)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突破

一是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范围。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试点县要扩大到1011个,覆盖50%以上的县,为2015年实现全覆盖打好基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每个省份至少有1个试点城市。2014年4月初刘延东同志主持召开了启动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行了专门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按照有关要求抓好落实。二是制定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国家卫生计生委正着手研究制定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各地也要拿出规划,进一步确立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加快调整医疗服务资源规划布局,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为社会资本进入留有空间。三是破除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2014年所有参与改革试点的公立医院都要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步推进补偿机制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按照以投入换机制的要求,中央财政继续对开展改革试点的县级公立医院和新增的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给予补助。四是推进药品采购机制改革,切断医药补医的利益链条,解决药价虚高问题,五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有效地调动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的积极性。六是完善分级诊疗模式。研究制定分级诊疗的办法,今年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要加强上下联动,完善大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机制办法,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的各项政策。七是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进卫生计生、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制定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八是改革监管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现在关键是抓落实,使各项政策落地生根。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社会办医在土地、投融资、财税、价格、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的前置性审批和相关规定,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级评审、科研立项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金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二是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2014年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实施细则,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三是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办医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将香港、澳门和台湾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四是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筑牢看病就医的底线。一是全面推开大病保险试点,加快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基本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积极推动各省(区、市)、市(地)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并向社会公布,做好制度衔接,切实发挥其对群众看病就医的托底救急作用,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现象发生。二是稳固基本医保参保率,提高保障水平。2014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政府人均新增补助4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机制,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所占比例。三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推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和管理服务。推进基本医保市级统筹,有条件的地区探索省级统筹,规范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异地长期居住人员的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五是推进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做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形成整体合力。六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定鼓励健康保险发展指导文件,推进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基层综合改革在2011年年底基本完成后,2012年开展了“回头看”,2013年国务院进行了全面的督查。2014年抓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文件,切实把基本药物采购配送、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绩效考核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改革到位,以巩固成果,完善政策,深化改革,促进基层新机制定型完善,不断释放改革成效。一是稳固政策。基层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数是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而带来的问题,要继续深化督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制度,督促各地强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手段,建立健全对基层医务人员规范诊疗和用药行为的考核约束机制。二是完善机制。已经建立起来的新机制,还要不断的完善。尤其是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不断探索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真正拉开分配差距,激发队伍的活力。三是提升能力。要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尤其要引导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四是有序扩面。推进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扩大购买服务的范围,研究完善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措施。五是筑牢网底。督促落实乡村医生养老、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研究制定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乡村医生待遇的政策措施,切实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要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逐步改变现有的乱象格局,建立起经营规范、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的流通新秩序。一是改革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办法。以省为单位,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虚高价格。二是实行信息联网,强化检测,使药品价格公开透明,从而促进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省级与国家级药品招标采购联网,建立药品采购数据直报制度;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三是开展专项整治。要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四是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逐步形成药品批发企业向现代药品流通服务商转型、零售药店成为患者购药重要渠道的药品流通新格局。总之,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要有利于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有利于降低虚高药品价格,有利于遏制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有利于促进药品生存流通企业整合重组、优胜劣汰,健康发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医改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但只要我们下决心认真去抓,抓细抓实,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够抓出成效。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探索走出一条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新路子,推动医改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取得新的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扎实的健康支撑。

深化新医改 共筑健康梦 篇2

2016年,“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新医改进入深水区,拉开改革攻坚序幕。

近日,《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印发。《方案》提出,到2017年,北京市公立医院初步实现五大目标,包括全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探索患者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的途径;初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医事服务费分级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服务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

2月14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两个议题都与医药相关: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确定进一步扶持中医药发展措施。医药是直接事关民生的大产业。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强调,当前医改最重要的是价格改革。价格问题尽管是沉疴旧疾,一下子处理很难,但必须坚决推进。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开启医改之路。至今,新医改启动已逾7年,7年间,国家在努力寻找“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方案”,付出了巨大改革努力,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就,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收官的2015年,国家比较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价格形成机制,实施医保支付标准,推进合理有序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简化社会办医行政审批、取消医保“两定”资格审查等。这些新的方向与重点为整个“十三五”规划期间的医改勾勒出新的蓝图和框架。

其内容涵盖了当前医疗体制中的热点问题,剑锋直指以药养医、诊疗秩序混乱等主要弊端,可谓切中要害。由此,我们不但能看到医疗改革的具体方向,还能从中感受到管理部门的决心。

持续推进医疗改革,深化新医改,共筑老百姓的健康梦,任重而道远。

破除“以药补医” 让患者买药更便宜

近日,广州市中医院肿瘤科专家门诊桌面上的一纸“安民告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医院规定医生给病人开的检查费用要和药费达到1:1,不达标就要扣奖金;医生因此只能“恳求”病人不要只开药而不做检查。有医生透露,因为收入与“开单”挂钩,目前该院已有医生、护士甚至科室主任请辞。

人们一般把以药养医看作是“看病贵”的一个根本原因,其实以药养医与“看病贵”一样,本身是一个现象,而其产生的土壤就在于当前医疗界的基础秩序发生了紊乱,违背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走向了功利性的一端。比如一次感冒,明明开10元感冒药就能解决问题,可有些医生却给你变个手法,开了8元药品再加92元检查费,看似药品费用下降了,“药占比”也下降了,但患者的支出却不降反增,加剧了“看病贵”。

而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北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前北京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建立公立医院医药分开的运行新机制,探索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的途径。

对于北京的医改方案,许多市民予以肯定。他们认为,取消药品加成、医药分开,有利于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造成的医疗乱象,帮助患者降低治疗费用,减少医保药费的支出。有市民还指出,医改的核心是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建议政府加大投入。

《方案》印发后,市民马俊认为,医药分开将使患者买药更方便、更便宜,医院不能再靠卖药赚钱,转而努力鉆研技术,这样医疗服务水平就自然而然提高了。药厂卖药也不会像现在这么累,因为原来药厂把药卖到医院要经过好几层关卡,以后医院单独或者联合采购,中间关卡全部取消,对药厂的长期发展而言是好事。

“《方案》充分体现了政府改革措施联动的效果。”市民刘涛指出,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方面,一直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以药补医”,但完全破除“以药补医”也不是仅取消药品加成就能够实现的,应从药品采购、财政投入、价格调节、医保支付等多个方面共同着手。

“《方案》的公布,有利于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市民王一敏高兴地说,“以后去医院看病买药,就不仅仅是去医院药房取药了,也可以凭处方到零售药店去买药,药价也会便宜一些。”

“以药补医”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为弥补医药卫生事业经费不足制定的政策,即允许医院销售药品时,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5%。改革开放以后,公立医院对药品加成的依赖逐渐加强,后遗症也逐渐显现,医院卖药越多收入越高,医生开药越多提成越多。这一政策逐步演化成一种逐利机制,医生乱开大处方、滥用抗生素,导致“看病贵”,瓦解了医患信任。

有学者认为,如果只是将“以药养医”改成“以医养医”,政府不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也会产生许多新的弊端。医改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关键是号准“脉”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玲建议,新医改要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使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向大医院转诊,共享医院诊疗设备。号准了分级诊疗改革的“脉”,开对了“药方”,患者们才愿意就近、优先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当前,基层卫生机构门前冷落,三甲以上医院门前却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推进分级诊疗已成大势所趋,不少地方也纷纷进行了试点,重庆的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就是有益的探索。去年重庆市初步建立起分级诊疗制度框架,制定了转诊的规范、流程,已有23个区县建成区域医联体,开展三甲医院专家到基层坐诊活动。基层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共签约1234万人。在2016年2月召开的2016年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鼓励各区县建立乡县医联合体,实施50个病种在基层医疗机构试点首诊制度。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几千年来国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这些愿望将不再是梦想。但是中国这么大,需要就医的人数这么多,如果都盲目地扎堆于大医院是不现实的,实现“病有所医”,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用对医疗资源,也就是“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这既能方便市民就近看病,又可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但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突破一些瓶颈。

提升社区医疗条件。很多患者宁肯舍近求远也不就近到社区卫生机构看病,说到底根源还是他们崇“大”媚“上”,对大医院放心,对社区卫生机构水平不信任,甚至演变到小痛小痒伤风感冒也要非三甲医院不去。因此,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的硬件建设,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0%的目标,才是号准了医改的“脉”。此外,还需要人事制度改革作配套,落实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继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还要建立基层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调动积极性,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做好转诊机制的衔接。因为转诊手续繁杂,一些患者怕麻烦干脆就一步到位,直接到三甲医院就诊。因此搭建双向转诊信息平台,简化转诊流程,促进上下级医院转诊的有序对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保证双向转诊渠道通畅,建立双向转诊信息共享网络平台是关键。

打破利益的桎梏。有些医疗机构间由于经济利益等原因不愿按照规定转诊患者、缺乏转诊标准和规范的转诊流程。改革,就要打破这些条条块块的利益,重新理顺医患关系。比如通过实施居民医保基层医疗机构普通门诊费用统筹制度和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引导居民到基层首诊。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完善医护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也是必要的配套措施。

加强观念的更新。要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作用,加强对分级诊疗工作的宣传,引导群众提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分级诊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促进患者树立科学就医理念,改变旧就医观念和习惯,提高科学就医能力,合理选择就诊医疗机构。

所有的医改成功与否,说到底离不开患者的认同和配合。只有号准了分级诊疗改革的“脉”,开对了“药方”,患者们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关爱下一代,首提儿童医疗改革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时刻心系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在3月22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切实缓解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问题。这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22次会议中,首次提出涉及儿童关爱的改革措施。

儿童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的问题引起政府持续关注,今年2月24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布会上,卫计委科教司副司长金生国就表示,将根据需求不断扩大招收培养规模,到2020年力争使儿科医师达到14万人以上,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师数达到0.6人以上。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在执业(助理)医师中,儿科医师有11.28万人,仅占3.9%。中国儿童总数2.26亿,每千名儿童有0.53名儿科医师。这意味着,约2000名儿童才对应1位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是儿童健康的“守护神”,然而我国儿科医生严重不足,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说:“要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需要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同时,最根本的还是要改革我国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医疗体系。”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建议加大儿科医生培养力度,解决短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社厅副厅长罗良娟说:“我在提案中建议增加医学院校儿科专业的招生数量,改善目前儿科医生的工作环境,提升他们的待遇,以及将儿科发展效果纳入对医院的考核。”

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表示:“培养儿科医生并不难,但要彻底解决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她认为,在我国医院“以药补医”的机制下,不赚钱的儿科不受医院重视,医院没有投入的动力,儿科医生待遇低、职业发展受限,导致学生选择意愿也较低。因此,李玲认为,不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就无法从根本上破除儿科医生短缺的现象。另外,刘国恩也分析,儿科医生短缺不是因为我国医疗资源的绝对短缺,而是缘于资源的配置倒挂。

刘国恩说:“就医患儿中常见病占到近七成,仅有三成左右是真正需要专家诊断的疑难杂症。不仅儿科,成人科室实际上也是以常见病、普通病为主。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大量能治疗普通病的全科、儿科医生,对高精尖的专科医生和住院需求实际上没那么多。”刘国恩介绍,我国以医院、特别是大医院为中心的资源配置体系造成了资源配置的倒佳,专科医生收入高、职业前景也好,因此多数医生都愿意选择专科,不愿选择儿科或全科。并且,由于资源集中到了大医院,导致群众的普通常见病也涌向大医院,造成看病拥挤。

郑州市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持续落实,儿童医疗有望迎来更广阔市场。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所以开展儿童医疗改革,要多措并举,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改革、防治结合提高服务质量,切实缓解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问题,真正实现每个儿童都能病有所医。”

成立医生集团,“自由人”执业不再是梦

近日,关乎群众健康的社会办医、医生多点执业、医生集团等相关民生话题,传来利好消息,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意见》,加大力度推进河南省社会办医发展,确立了社会办医发展目标。明确提出放宽服务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鼓励通过医生工作室、医生集团到社会办医疗机构等方式开展多点执业,对社会办医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必将促进河南省社会办医大力发展满足百姓的就医需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南医联医疗集团应运而生。这是河南省工商注册的第一家医生集团性质的医疗集团,服务内容主要是提供医疗技术咨询和医疗技术服务。在全国“医生集团”呼声高涨之际,河南省走在了全国第一梯队,必将为全省醫生多点执业、医疗资源共享、医疗技术下沉等诸多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那么,什么是医生集团?医生集团,又称“医生执业团体”或者“医生执业组织”,是由多个医生组成的联盟或者组织,他们会和一些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集团的医生没有一定要在某一家医院工作的限制,他们可以在与“医生集团”合作的每一家医疗机构中给患者看病。可以形象地说,医院相当于机场,医生相当于航空公司,有需求就降到机场去,医院提供场所和基础的条件,医生去那里完成手术、查房和诊断,专家成为“自由人”,因此患者想要找专家看病就不只是到大医院挂号这一条路了。

河南医联医疗集团首席医学官陆卫风介绍说,河南医联医疗集团旨在通过“分级诊疗、自由执业”使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面向医院和广大患者服务,与医院合作开展专科医疗技术团队引进、高端医疗技术服务、医疗技术宣传与推广和科研项目资助等业务。为更好地与醫院合作开展新技术和特色诊疗项目,目前主要选择具有高端科技和广泛需求的外科治疗技术。集团的理念是“服务医生、服务医院、服务患者”,利用医生集团的技术优势和政策优势,充分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利用,将大力缓解社会就医压力,给患者全新的就医体验。

总之,医生集团作为一个新行业,让执业医生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展新的执业模式,将医生这一最重要的医疗资源予以“解放”并再次组合,且有望给患者带来根本性改变,亦能缓解城市里就医拥堵的问题。

深化医改,任重而道远

公立医院,应当是公益的。这一点,无论是卫计委和还是国务院,都有明确规定。2015年4月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公立医院预决算报告制度暂行规定》中明确,不得将医院收入指标分解到各科室,更不得将医务人员收入与科室收入直接挂钩。2015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

但显然,无论是国家卫计委的规定还是国务院的意见,到了“最后一公里”,都需要从根本上得到落实和执行。尤其在一些中医院,对于赚钱的渴望可能更强,他们检查、手术、开药的营业额一般会大大落后于综合性医院,医院要养活医生和护士,就会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激励医生多开成本较低的检查费用,也会将检查费用与绩效分配结合。所以,破解“以药养医”机制势在必行,好在北京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开始了新的探索。

推进分级诊疗,已是大势所趋,全国范围内一些地方也进行了试点,重庆的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就是有益的探索。儿童医疗改革,已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22次会议中首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切实缓解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怀下一代,关爱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这将有助于推行儿童医疗改革。建立医生集团,有助于医生与医院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改变了传统的雇佣模式,就相当于医生的“经纪人”,医生通过医生集团实现多点执业,来满足不同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的需求。

上一篇:垂头丧气造句子下一篇:以貌取人,其实很公平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