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共7篇)
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 篇1
兴路煤矿
顶 板 支 护 质 量 及 动 态 监 测 分 析 制 度
编制单位:生产技术科
编制日期:2017年8月1日
顶板支护质量及动态监测分析制度
为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提高顶板管理水平,切实加强顶板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确保稳产高产和安全生产,结合我矿顶板管理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1条 成立专门的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石建明
副组长:汪禄生 谢玉康 邹新华
成 员:何纯益 余三华 丁梦江 丁鹏金 谭 鸿
毛 峰 邓东阳 龚六保
各采掘修作业点的副队长
1、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矿生产技术科,由何纯益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的安排落实。由丁鹏金和毛峰任专干,负责日常数据的观测采集。
2、检查和督促顶板管理计划、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及时对顶板管理工作作出决策和指令。
3、听取分管领导和总工程师及生产技术、安监部门关于顶板管理工作的汇报,对加强顶板管理工作提出主导性意见。
4、审批有关顶板支护及动态监测项目和资金计划。第2条
分管领导、对顶板管理负直接领导责任:
1、健全顶板支护及动态监测管理机构,配齐人员,制定和落实岗位责任制。
2、安排和落实顶板支护及动态监测计划及各项顶板管理措施,不断改进顶板管理工作。
3、组织对顶板隐患的排除和对顶板事故的分析处理,提出防止顶板事故的措施。
第3条总工程师对顶板支护及动态监测负技术责任:
1、配齐技术力量,确定其岗位责任。
2、组织编制计划及技措资金计划。
3、组织制定措施,地质情况或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安排编写相应的顶板支护措施。
4、组织矿压观测,及时分析观测资料,作为改进顶板支护的依据。
5、每月组织一次顶板隐患排查,提出处理意见。
6、组织开发和推广顶板支护及动态监测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第4条
分管安全的领导,对顶板支护及动态监测工作负监督检查责任:
1、按规定配齐人员,健全和落实岗位责任制,并严格考核。
2、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和《湘能矿业集团公司顶板会战方案》,对顶板支护及动态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现场。
第5条 分管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做好分管范围内的顶板支护及动态监测工作,对分管理范围内的顶板支护及动态监测负责。
第6条有关职能部门对顶板支护及动态监测工作负专业管理责任:
1、生产技术部门是顶板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顶板管理与矿压观测工作,要及时观测和分析岩层移动规律和矿压显现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顶板管理措施。负责顶板隐患的排查、制定有针对性措施,并组织现场实施。
2、地测部门要查清采掘工作面地质构造变化,及时填图分析,提供地质资料,每月至少要进行一次地质预报。对贯通巷道要及时下达预透通知单。
3、生产调度部门要按时调度各类顶板隐患处理情况及初采工作面和老面撤除的顶板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并实行挂牌管理。对存在的顶板管理问题要督促有关部门进行整改。
4、安全检查部门要严格按规程措施规定,认真检查顶板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把住安全检查关,不安全不准生产。对重大顶板隐患问题,要专门安排安监人员盯现场处理。
5、供应部门要保证及时向采掘工作面供给合格的、足够数量的支护材料、设备机具和监测仪器。
6、职工教育部门负责有计划的定期对工人进行顶板管理及安全方面的培训学习。
第7条 采掘队长对现场顶板管理支护质量负直接责任:
1、组织连队职工认真学习规程措施,按规定进行考试及补考,并严格在现场执行。无规程措施严禁施工。
2、合理安排劳动组织,排查薄弱人物,搞好职工自主保安教育。
3、对采掘工作面过断层、老巷、冒落区、压力集中区、大倾角、超高、处理悬顶、巷道新开门、大断面施工、巷道扩修及回撤等,要严格按措施规定施工,并盯现场处理。
4、对初采面和采面收尾、采煤面上下两巷和端头、煤壁线和放顶线、采煤机前后、支柱质量与支设质量、泵站压力、支柱初撑力、二次注液、支护材料质量与数量、掘进贯通、交叉门口、临时支护等,都要作为重点,按有关的规定、要求和措施,抓好现场落实。
5、严格按工程质量标准组织施工,严格执行工程质量验收制度,发现不合格的工程要立即组织整改。
第8条 队长(班、组长)对现场顶板支护质量负直接责任:
1、按照队长(班、组长)职责要求,严格按规程措施
规定组织和指挥生产,任何情况下都不准违章指挥。
2、按规定要求,合理安排人员分工。对安全薄弱人员不予安排工作。
3、对采掘工作面工程质量和顶板管理的主要环节、薄弱地点等,要重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威胁安全的隐患,一要立即组织力量排除,二要及时向区队汇报。
4、具体组织工人按工程质量标准施工,落实工程质量达标的责任。
第9条 施工人员负现场操作直接责任:
1、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规程、《湘能矿业集团公司顶板管理会战方案》及措施的规定,正规操作,按章作业。
2、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先支后回、前探支架使用、巷道新开门和交叉口支护、现场条件变化特殊支护等规定,切实做好自主保安。
3、无规程措施或现场不具备安全生产的条件,要向班、组长提出先排除隐患再施工的建议,严禁强行生产和施工。
第10条 公司对顶板支护及动态监测工作,要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矿每季要召开一次顶板管理会议,总结交流顶板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矿每周、采掘连队每班进行一次顶板隐患排查,并落实有关人员进行管理。
第11条 每年要从成本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资金,列入
安全技措用于顶板管理。
第12条 严格顶板事故分析制度。采掘工作面因冒顶影响生产8小时以上的事故,由矿长主持,所有矿领导参加组织召开分析会。凡垮面、巷道冒顶堵人或发生重伤的顶板事故;凡发生死亡的顶板事故,矿要召开大型事故分析会进行追查处理。
第13条 建立健全汇报制度。对工作面初压、撤面、巷道贯通、现场条件变化出现特殊情况、发现顶板重大隐患及采取的处理措施等,矿每天要向集团公司调度室、安监局分别汇报,重大问题向集团公司有关领导及时做专题汇报。
第14条 采煤工作面顶板支护设计应用顶板控制专家系统进行科学的计算。对选择出的支护设计,由矿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结合本矿实际情况审定。
第15条 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每个工作人员必须随时认真检查工作地点顶板、煤壁及支架情况,进行敲帮问顶,发现不安全隐患要立即采取措施处理或撤离。
第16条 工作面使用的所有支柱,下井前必须逐棵进行压力试验,并有试压记录。固定支柱三用阀回柱要用上阀专用工具和回柱专用工具,严禁使用其它工具代替。工作面严禁使用失效、漏液、损坏的支柱,其它支护材料也要保证规格、材质合格。工段工作面结束后或使用时间超过8个月的支柱,必须升井进行检修,试压,合格后方可使用。严禁支
柱转面使用。严禁支柱超检修期使用。
第17条 采煤工作面必须经常存有一定数量的备用支柱和支护材料,备用材料的数量、规格、存放地点和管理办法等,必须在作业规程中规定。
第18条 在同一采煤工作面,一般不得使用不同类型、不同性能的支柱。在地质条件复杂的采煤工作面中必须使用不同类型的支柱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在选择支柱高度时,要考虑支柱的钻底量和钻顶量,并留有100mm的活柱余量,严禁支柱超高使用。
第19条 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的规定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对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要严格按质量标准要求安排专人进行监测。工作面所有支架必须支设牢固,迎山有力,所有支柱必须承载。严禁在浮煤或浮矸上架设支架。面前贴帮柱、临时柱和人行道两侧的正规柱必须采取拴绳等防倒柱措施(工作面采高≤1.5m时可不拴绳)。初撑力达到规定要求:泵站压力不得低于18MPa,缸径80mm和100m的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分别不得抵于60KN和90KN。要用增压式测力计对支柱初撑力进行检查,初撑力不足要立即进行二次注液。
第20条 底板松软的工作面,支柱必须穿铁鞋,铁鞋直径根据底板比压及其对应的刚度进行计算,钻底量不应大于100mm。穿鞋后仍达不到要求时,可在铁鞋下加垫条色或板
梁。采取垫底措施后仍达不到支柱初撑力要求的特殊情况,需制定加强顶板管理的措施,报集团公司批准后,可适当降低初撑力。
第21条 采煤机割煤时,要跟机挂梁,正常情况下拖后机组3~5m。炮采时,要分段放炮和挂梁,每段距离一般不大于20m,并支设临时柱控制顶板。当顶板破碎时,要采取预挂顶梁、加挂短顶梁、严密背顶、掏梁窝、挑板梁、套支长钢梁等超前处理措施。若炮采要减少装药量及每次起爆个数,每次放炮后及时支护,具体要求在作业规程中规定。
第22条 金属顶梁要铰接使用,顶梁要接顶。严禁有单挑顶梁。严禁在无柱悬臂梁上再挂梁。
第23条 工作面煤壁要平直,伞檐超过规定要及时处理。靠煤壁要按规定要求及时支设临时支柱,其支设要求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对易片帮的松软煤层,必须制定防止片帮的措施。
第24条 严禁空顶作业。挂梁、背顶、支柱、清理煤粉等,必须地支架掩护下操作。严禁在控顶区域内提前或随意摘柱。碰倒、损坏和失效的支柱必须立即恢复或更换。移动设备或其它原因需拆除、更换附近支架时,必须先支后回,先支设可靠的临时支架。移溜子与支正规柱子的时间应尽量缩短,两者距离不准超过20m,期间应根据顶板情况支设临时柱或间隔支设正规柱。
第25条 不得任意丢失顶煤和底煤。当工作面煤厚大于采高,需留顶煤或底煤时,要根据煤层及顶底板情况确定,经矿总工程师批准。非特殊情况,不准既留顶煤又留底煤。
第26条 采用非长壁采煤法采煤的工作面,其支护方式、巷道开门、门棚支设、临时支护、回撤方法等,要专门编制规程措施,经矿总工程师批准。
巷道开门门棚、溜头处开宽棚可采用单体液压支柱作棚腿,两端打成对柱,每棵支柱与棚梁均要用细钢丝绳套子等拴系牢固,并严格执行交叉门口管理制度。
第27条 对砂岩、灰岩、泥灰岩等坚硬顶板,初压前悬顶面积较大(一般沿推采方向超过8m)无垮落或缓慢下沉现象时,必须停止采煤,采取人工强制放顶和加强支护等措施进行处理。人工强制放顶的打眼、放炮等要求和使用丛柱、对柱、趄柱、戗棚等加强支护的方式方法,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第28条 受承压水威胁的采煤工作面,顶板为不易冒落岩层时,回采前必须在切眼及上下两巷提前打好放顶眼,回采后及时进行人工强制放顶。初压期间悬顶距测推采方向不得超过8m,平行工作面方向和不得超过10m,正常回采时悬顶距沿推采方向不得超过10m,平行工作面方向不得超过20m,如不冒落,必须实行人工强制放顶,防止因矿压影响导致出水。
第29条 当顶板坚硬,采空区出现悬顶时,要设臵顶板动态仪进行来压预测预报。具体规定如下:
1、顶板动态仪要在初压前采空区悬顶距沿工作面推采方向超过8m时设立。
2、每个工作面设立顶板动态仪的台数,要根据采空区悬顶沿工作面的长度确定。若悬顶长度50m以内,可设1台;悬顶长度100m左右,须设2台;悬顶长度150m以上,须设3~4台。
3、顶板动态仪一般应设在工作面支柱三、四排之间,相对较大悬顶的中部,顶底板平整、坚实之处。若底板松软,动态仪下端应垫硬质木板。动态仪使用前,要认真检查校验,确保读数准确。
4、顶板来压预测预报工作,必须由责任心强、掌握顶板管理知识和熟悉顶板动态仪性能、原理和使用方法的顶板管理人员担任。必须做到现场交接班,24小时连续监控。
5、顶板管理人员对顶板动态仪显示变化情况,必须如实作好记录。当顶板下沉速度变化不大时,应1小时记录一次;有明显变化时,须半小时记录一次;有较大变化时,须10分钟记录一次。每个初采面的顶板来压预测预报,要根据记录写成小结,做为指导今后预测预报的依据。
6、顶板管理人员根据监测的顶板下沉速度变化,结合工作面煤壁受压片帮和支柱安全阀溢流与采空区悬顶面积
加大、顶板响声等矿压显现情况,必须及时发出来压预报。一般情况下,当顶板下沉速度比正常下沉速度加大4~5倍,约15~20忽米/分,要向本班跟班队干、当班值班长及矿跟班领导汇报,并向矿调度室汇报;当顶板下沉速度达到100忽米/分左右,发出停止作业及准备撤人的信号,并向本班跟班队干、当班值班长及矿跟班领导汇报,并向矿调度室汇;当矿压显现明显,顶板下沉速度继续加快,达到150忽米/分左右,立即发出撤人警报,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迅速撤离工作面。
该文件自二O一七年八月一日起执行。
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 篇2
我国煤田地质条件复杂, 伴生灾害多, 大多数煤矿存在顶板安全隐患, 2004—2013年全国煤矿事故中顶板伤亡人数占比为52.7%[1], 顶板安全监测的需求十分迫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矿井采煤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的规定及时支护, 严禁空顶作业, 所有支架必须架设牢固, 并有防导柱措施[2], 必须有对应的监测方法对已有支护参数的安全系数进行评估、可能危险性预测, 但因为现有的监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相对原始, 使得顶板监管不到位。而通过现场监视井下支护顶板实时数据, 深入挖掘数据, 并及时报警、给出操作建议, 矿方采取相应预案, 可及时有效预防矿井冒顶事故, 减少灾害发生[3]。
通过现场调研, 造成冒顶事故 (推垮、压垮、漏垮、冲垮等) 原因复杂[4,5], 现场应用的顶板监测大都存在监测参数与功能不完备、预警功能滞后问题[6], 主要表现在仪器设备陈旧老化、监测数据不够全面、无后台软件或后台处理软件落后 (仅有数据显示) 、预警功能不够、缺乏必要的专家指导系统等[7,8,9]。基于此, 笔者研发了顶板动态监测系统, 该系统具有现场采集传感器智能化、采集数据全面、通信方式多样、实时性强等特点, 同时后台嵌入专家分析软件, 具有详细、直观的动态画面分析、实时报警、数据历史查询等特点, 实现了矿井顶板在线综合监测, 可有效实现矿井顶板告警并给出支护现场解决方案的现场依据。
1 工作原理
在发生大面积冒顶事故前, 巷道现场会先发生一些或一系列小的破坏现象, 利用这一规律, 可以较为准确预报大面积冒顶事故[10]。矿井顶板实时监测系统专用于对现场顶板动态进行远距离、实时监测, 主要用于实时监测综采支架工作阻力、单体支护工作阻力、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及支架倾角、巷道顶板和围岩的松动离层量、巷道锚杆 (索) 的锚护应力、煤体或岩体内部应力等矿压参数[11,12], 可在地面调度中心动态显示顶板监测参数、后台数据分析处理等功能, 便于评价回采工作面支架对顶板运动的适应性及巷道现有支护参数的合理性, 研究顶板动态规律和采场防控措施, 并对现有矿压监测手段提出可行性改进意见, 为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现场依据, 可有效减少煤矿井下顶板事故的发生[13]。
2 系统设计
本着服务煤矿、建设本质安全系统的要求[14,15], 该系统主要由井下数据采集子站 (本安型) 、井下数据处理及传输主站 (本安分站) 、地面数据处理后台 (计算机+监控软件) 组成, 此外, 动态监测子站 (以下简称子站) 及监控主站均采用配套KDW660/18B (D) 型矿用防爆电源供电。传输主站控制巡测所带的数据采集子站, 并将子站信息处理后统一传输至地面数据处理后台, 最后由后台对上传信息进行专业运算、分级处理, 并将处理后结果在终端进行实时显示。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传感设备通过不同的采样方式监测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单个液压支柱工作阻力、锚杆张力、液压支柱角度、巷道两帮位移等参数, 该信息传输给子站, 数据通过子站处理后, 通过串口通信方式上传至传输分站, 传输分站经井下传输平台传输至地面后台, 进行数据处理。除此之外, 子站也可不通过监控主站, 信息直传入井下环网交换机。通信采用标准RS485和CAN数据总线, 可连接64台子站, 子站主通信如图2所示。监控主站可以就地显示所连接子站、支架、传感器等信息, 还能够对子站进行相应的设置等。地面数据处理后台可实时显示井下传感设备采集的实时数据, 并进行相关分析。特别注意:每台KDW660/18B (D) 型矿用防爆电源最大可配给接1台监控传输主站和一定数量子站, 大于16台子站就相应地增加一台电源。
3 子站设计
子站以ARM处理器为核心, 主要由CPU电路、DC/DC隔离电源电路、红外接收电路、液晶显示、RS485通信电路、CAN通信、A/D转换电路、频率采集电路、EPROM电路、复位电路等组成。子站实时采集各个通道压力值、倾角传感器数值以及外接传感器的参数, 实时显示并上传至中心站。
3.1 硬件设计
每台子站集成3个压力传感器, 可监测一组综采支架 (前、后、左、右立柱, 平衡千斤顶, 推溜千斤顶, 前探梁、掩护梁) ;同时, 该子站被安装在液压支架上并通过初始状况主动学习, 可监测液压支架双轴倾角状况;内置的温度采集模块可实时采集当前温度数据;可同时外接多达4路外接传感器通信信号, 并通过链路上传至地面中心站。
信号采集电路原理 (图3) :监测信号经运放电路处理后, 得到基准信号电压, 该信号通过模数转换芯片 (MCP3208) 及数字隔离器 (SI8462) 处理后, 输入CPU进行数据运算。另外, 采集接口也可方便地配置为其他电平类型的制式。
3.2 软件设计
子站软件设计:主要是对子站采集的实时数据等进行当地分析, 并做出预判。当现场数据超过设定报警值时, 子站就地报警, 在显示器上实时显示当前报警信息, 并具备语音、闪光提示;否则, 显示器轮流显示所采集的实时数据。
4 中心站软件
地面中心站通过采集井下主传输分站、子站实时数据, 可实时完成锚杆/索拉力、综采压力、两帮位移等数据的监测、显示和报警, 同时自动记录, 具备查询报表及相关报表打印功能, 并可根据数据进行分析预警等。
当监测到的顶板数据超过设定范围时, 软件会自动报警, 提示值班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减少危害的发生。同时, 通过自动分析顶板数据历史数据和压力曲线图, 并结合工作面现场的推进及地质情况, 可作出相应的顶板动态风险度评估。地面中心站操作简单, 在监测人员登录后, 可实时显示监测界面 (图4、图5) 。
5 现场应用
5.1 关键应用判据
地面数据处理后台 (计算机+监控软件) 依据采集的信息自动生成现场数据库, 通过后台模型综合考虑目前现场支护风险评估值。若该值小于风险评估下限, 则认为没有风险;若介于风险评估下限及风险评估中限之间, 则认定具有一般风险;若介于风险评估中限及风险评估高限之间, 可认定具有较大风险, 需要立即进行处理;若大于风险评估高限时, 可认定具有严重风险, 随时可发生大面积冒顶事故, 处理刻不容缓。现场顶板风险评估值根据现场不同情况进行变动配置, 以便做出最为准确合理风险度评估。矿方管理人员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预案, 并增强员工风险意识, 加强现场维护、巡查力度, 防微杜渐, 减少事故发生。
5.2 现场安装
信号采集及信号传输部分采用配套的防护型抗拉通信电缆, 传输通信线缆包含了电源和信号线, 简化了工作面内的电气连线。子站可悬挂或固定式安装 (避免直接淋水、溅水) , 可悬挂于综采架正下方或固定于支柱内侧, 具体情况依据支架灵活安装。子站的压力管路为DN10的矿用连接插孔, 用10mm高压油管与支架立柱高压腔连接。子站可连接支架前、后 (左、右) 立柱、平衡千斤顶、前探梁。
6 结语
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 篇3
自国务院国资委于2003年成立并行使对中央企业的监管职责以来, 央企先后连续经历了三个重要的管理提升阶段, 即目标管理(2004—2006年)、战略或全面预算管理(2007—2009年)和以经济增加值考核为核心的价值管理(2010—2012年)。这三个阶段的管理提升, 使央企的经营表现、价值创造除少数年份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外,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优异成绩。对经济增加值进行动态监测与价值诊断,意味着2012年央企将由迄今以来基本借鉴国外成熟模式的管理提升进入到超越国外管理体系边界的管理创新阶段,由着眼于本土环境的个性化改造扩展为对国外经典方法体系的更新换代。
相对传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而言,经济增加值的动态监测,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从空间上看,考核指标需要逐层、逐项分解, 即通过被分解的财务或非财务经营性要素(指标化的要素或监测指标), 量度各要素在企业汇总考核指标中所作的贡献或所占有的份额, 比较同类要素间(如产品的产量、销量和订单等)的价值贡献差异, 并且据此分析从要素到考核指标之间的驱动路径,发现那些决定考核指标数值方向和程度的关键因素。从时间上看,就是将考核年度细分为一个个区间(月度), 通过考核指标各分解要素(监测指标)在细分时段的表现和进度, 以预期考核目标实现的程度, 识别哪些要素在时间上对考核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在理论上和方法上还显现出另一项重要的特质,就是在经济增加值同时衡量营业利润和资本成本的基础上, 由于动态监测所要求的考核指标多层、多元分解, 使得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在(源自底层的)经营要素层面的分解, 不得不透过资产负债表汇总性质的资本面(作为资本来源的贷方)而平移到资产负债表的一个个与经营要素挂钩的资产面(作为资本运用的借方)。
据此,企业可以作出以资源配置和调整为核心内容的、建立在从经营底层到企业汇总性财务指标分析基础上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动态经营决策。这种依托动态监测的经营决策方法, 其科学性、实用性与合目的性均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年度与汇总衡量、分析基础上的经营决策静态方法。
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和价值诊断,倡导管理创新,有助于从方法、技术和操作上支持央企发展战略框架下的股东价值创造与提升, 为其在现时和今后若干年期间面对的全球经济动荡甚至衰退中减缓业绩的下滑提供了支持。同时,将使得央企有能力在一个经营期间的最小时间单元(月度)对经营中存在着的问题作出及时、科学的判断, 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对战略与价值的目标实现作出协调,从而全面、大幅提高管理水平,加速形成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再次,将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对央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认同和热情,这对于中央企业持续扩大证券化比重、增进并购的成功机会、降低融资成本、灵活进行战略性重组、以产融结合的方式加速在全球的产业集中与产业链升级均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央企业的管理创新,还将加快国民经济多成分经营主体间产业格局的变化。
目前,笔者已与国资委共同完成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体系的方法、工具与操作规范的构建, 实现了两项核心功能。首先,建立了资产(设备)—业务(产品/服务/工程)对应的数量关系和数量分析模型,使得任何一个经营层面的底层要素或监测指标, 可通过盈利路径和资产路径, 计算出其在企业经济增加值中的份额,由此保证了一项经营性底层指标的价值贡献衡量的技术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并且使得企业汇总衡量的价值可以依产品、订单、成本费用等经营要素进行分解、量度以及在其之上的价值分析与价值诊断的实施。其次, 借鉴成本或管理会计中的“成本动因”模式或机制, 通过以收入、成本费用和资产等为基础或载体的“分配因子”, 建立了从产品销量、成本费用、资产设备类经营性监测指标到经济增加值之间的多层级、多要素价值驱动路径, 以此保证了经济增加值指标与经营层面的有机融合, 使得战略导向的经营增加值考核、价值管理得以在经营层面落地生根。在此基础上, 价值诊断作为一套分析的框架也就具备了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而相关政策一旦据此制定, 即形成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与价值诊断的管理制度。
以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及价值诊断为代表的管理创新,将全面、系统、深刻地改变央企高管和业界对经济增加值考核及其导向的价值管理的认识和对培训内容的期待。央企不宜再孤立地看待经济增加值考核及其具体操作流程, 谨防对经济增加值的认识跌入资料浏览、工作总结和现象观察的陷阱, 更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增加值考核作为一项无须思考其内涵、联系其理论、把握其方法的具体工作任务和部门职责。以往那种将经济增加值考核和价值管理的理解仅仅视作借助培训的“知识吸收”和“概念扫盲”,以为相关工作无关于国资委的政策意图和企业战略要求的认识, 将会导致对国资委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与价值管理的政策产生重重误解, 对即将在央企全面开展的管理创新造成行动上的迟疑和思想上的抵触。
(作者系中国经济增加值应用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国资委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咨询顾问, 鲁宾数唯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药品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 篇4
生效日期:2014年 9月25日
制定日期:2014年8月1日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药品临床应用监测,提高医疗质量,遏制医疗服务过程中乱开药、开高档药、开大处方等不正之风,遏制药品回扣,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规范药品使用,特制定我院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
一、工作原则
建立健全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工作制度,有计划、有重点、连续性的进行监测,掌握药品使用动态,分析药品使用合理性,查找用药中的异常现象,建立药品动态用量发布渠道和超常预警公示渠道,做好监测和超常预警公示记录。
二、动态监测对象
本院内使用的所有药品均为动态监测对象,其中抗菌药物、新特药及中成药为重点动态监测对象。
三、药剂科负责每月对使用数量、总金额排名前10位的药品(重点是抗菌药物,溶媒及电解质类药物不在统计范围之内)和单品种使用金额波动幅度大于30%的药品进行排序统计,重点实施监控。按科室、医生进行综合分析,上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四、药剂科负责根据药品用量动态,对超常用药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建议,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并在科主任会议上进行反馈。
五、根据每月药品使用动态监测结果与分析情况,具体措施如下:
1、预警:对近两个月内用量及使用金额排名前三名、对院内个别科室异常使用情况被列入预警、监控的药品,由院领导口头预警并密切监测,对药品供应商予以警示。
2、限制使用:对连续3个月药品使用量增长幅度过大、临床又必须使用的品种,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报分管院领导批准,提高处方职务级别,限制该品种初、中级职称医师使用。
3、暂停使用:
(1)对有投诉举报的药品,在调查期间暂停使用;
(2)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前10名的药品中连续3个月出现超常增长、有可疑促销行为的品种,经报分管院长批准后,对药品供应商给予严重警告,并暂停使用;
4、停用:对有违规行为的一经发现,立即停用该药品,库存药品一律退货。对违规行为根据有关规定处理。
5、处方监控:
药剂科以抽查的方式,对单张处方金额大于500元的“大处方”、普通门诊处方用量超过7天和慢性病处方超过一个月用量的处方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进行院内公开点评,对于开具违规处方的医生根据我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进行处罚。
6、对特殊病人需申请采购目录外药品,临床科室必须写明预计需使用的数量,报分管院领导批准后药剂科只能按临床申请该病人需要用量采购,药剂科不得扩大采购用量用于其它病人。
六、不合理用药的评价结果与医师和科室的绩效考核挂钩。
1、依据《处方点评制度》对发现为不合理用药的相关科室和个人通报和公示。
2、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39条,对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2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对严重违规不合理用药的个人,给予停薪离岗学习一周的处分。对屡教不改的医师,医院给予低聘一级职称直至解聘处分。
3、依据《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规定》对不合理用药的科室主任给予点名批评,连续三次检查严重违规的科室,给予科主任警告处分。多次检查均不能改正的科室,医院给予科主任停职处分。
4、对于内三次以上严重违规滥用药物的科室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内一切评先树优资格,考核视为不合格。
七、各种途径发现的违规行为,由院领导对涉及相关药品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予以警示,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对以上问题严重者由院领导根据有关规定处理。
八、此制度从发文之日起执行。
茌平县人民医院
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 篇5
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中共商洛市纪委市监察局
实行惩防体系建设动态监测管理办法是商洛市在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过程中,借鉴动态监测的工作手段,通过搭建网络化数字平台,对惩防体系建设牵头单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量化分解、定期上报,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实施跟踪监督、综合评定的工作方式。
2009年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纪委关于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检查办法(试行)》下发后,在省纪委和市委的领导下,商洛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落实《工作规划》为核心,坚持更新理念,拓宽视野,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推行《惩防体系建设动态监测管理办法》,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手段,对全市惩防体系建设各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实施全面监测,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又好又快完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适应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主动探索动态监测管理的新途径
近年来,我市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始终坚持把建立健 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之中,与各级各部门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仅靠老办法和经验抓惩防体系建设,很难提高惩防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深深感到,落实惩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缺少一个统揽全局的有力抓手,缺乏一种切实有效的过程监督,导致对全市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情况和进展情况了解不全面,指导不及时,推动工作落实的力度不大,衡量工作成效缺乏实实在在的依据。
2009年6月,中共中央纪委印发《关于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检查办法(试行)》后,市纪委常委会专题进行了研究,在充分调研、全面论证基础上,本着“好用、管用、实用”的原则,在全市推行《惩防体系建设动态监测管理办法》,充分依托市、县两级纪检监察网站,建立动态监测管理平台,采取“年初报任务、逐月报进度,横向对比、纵向检查、年终考评”的工作机制,对惩防体系建设牵头单位落实工作任务情况进行全面监测、综合评价、量化考核。市纪委对各县(区)和市直33个惩防体系建设牵头单位进行了业务培训,确 定了信息联络员。
2009年7月份,市纪委依托商洛纪检监察网站,创建市级惩防体系建设动态检测平台,全面推行《惩防体系建设动态监测管理办法》。2009年9月,各县(区)相继开始了县(区)惩防体系建设动态检测试点工作,建立了县(区)纪检监察网动态监测平台。目前为止,全市七县区已全部建立了县级城防体系建设检测平台,发布各类检测信息5100余条。特别是柞水县,在建立县级监测平台的同时,还建成了16个乡镇的惩防体系动态监测平台,使惩防体系建设动态监测覆盖了全县120个行政村和所有的基层站所,率先达到了市、县、乡三级平台检测。2009年11月,全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会在柞水召开,我市推进惩防体系动态检测办法和监测平台建设情况,在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得到了省纪委的肯定。
今年来,我市将深化惩防体系动态检测工作列入全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任务,坚持以惩防体系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平台的监测功能,把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纳入惩防体系建设之中,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断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4月份,举办了全市惩防 体系动态检测业务专题培训会,确定了今年惩防体系动态检测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落实惩防体系各项工作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主体职责。
二、以建设市、县两级动态监测平台为抓手,把惩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建立网上监测平台是落实惩防体系建设各项任务的有效载体。为保证这个载体建设的顺利进行,市纪委从创建平台之初就迅速成立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业务培训,确保了工作稳步推进。
1、创新手段,建立网上监测平台。从2009年6月开始,市纪委组织各县(区)纪委及相关人员,依托全市纪检监察网络,经过认真研究,在没有参照,没有样板的情况下,建立了市纪委和七县(区)两级惩防体系动态监测平台。平台围绕《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来构建,设一级栏目3个,二级栏目40个,其中“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创新工作”三大版块是平台的主要内容,全面展现工作状态、工作做法及工作成果。惩防体系建设的日常事务基本上在平台上展现,达到“体系建设过程在平台上公开、体系建设任务在平台上落实、体系建设 成果在平台上展现”的效果。
2、精心设计,力争监测平台“实用”。惩防体系动态监测是依托于市、县两级的监测平台来实现的,平台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质量。在省纪委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先后对平台进行了3次改版,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普庆同志亲自设计版样、审定栏目,使监测平台体现了“三化”。一是信息报送简化。为了简便信息报送,我们采取网络直报的方式,将上报内容分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创新工作三个方面。工作任务信息每年初填报一次,完成情况信息以月报表形式进行上报,创新工作信息随时上报。通过工作报告和月报表就将全市7县(区)和市直33个牵头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置于全面监测之下。二是工作任务量化。我们将各牵头单位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创新工作内容量化到每个版块,以条目形式上传到监测平台,通过网络的超级链接,可以查看更详细的内容和相关资料,达到了全面翔实、动态监测、量化对比的目的。三是平台界面美化。改版后的监测平台,实现了信息内容从一级链接到多级链接,可以将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开展的详细情况、背景资料和相关图片上传于平台,使平台监测 更加直观,便于全面掌握整体工作的开展情况,界面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逻辑合理、功能齐全、美观大方。
3、强化监督,确保管理办法“管用”。确保监测信息真实、准确、全面是动态监测管理的基础。动态监测平台以强化工作机制为中心任务,同时兼有工作部署、监督控制、考核评比的功能。在监督方法上,我们注重两个结合:一是坚持平台监测与实地检查相结合,定期不定期深入各牵头单位对上报情况进行抽查核实;二是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相结合,更加注重过程监督,增强了监督的时效性。在监督内容上,力求实现监测对象和任务的全覆盖。在监督结果运用上,将信息报送情况和监测结果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依据,分进行汇总通报,对监测单位和主要负责人奖优罚劣。
4、改进方法,坚持管理办法“好用”。今年来,我们进一步深化平台建设,将市纪委的监测重点由“后台检测”转为“前台检测”,将原来各牵头单位报送信息到市纪委,由市纪委输入信息,转变为向各成员单位分配信息输入端口,由各单位自行进入监测后台进行信息输入。市纪委重点对各单位信息输入的时间、信息质量进行检测。方式方法的改进减少信息输入的中专环节,提 高工作效率,改变过去个别单位信息不能及时上报,多次催要的被动局面。
三、充分利用惩防体系建设监测的良好成效,不断提升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水平
惩防体系动态监测管理办法的推行,有效地调动了全市抓惩防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力地推进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工作的创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1、建立了落实惩防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动态监测的实施,使我们在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中找到一个牵头抓总的有效手段,便于快捷地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经验、通报存在问题、反馈检查结果,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2、调动了全员参与惩防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动态监测要求相关单位逐月报送工作进度,网上公开发布,纪委随时核查,使各单位对所承担的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任务必须“月月盘点,查遗补漏”,改变了过去“平时工作应付,年终突击补救”的被动局面,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在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中开拓创新的积极性。
3、形成上下互动、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惩防体系 建设动态监测管理办法,把信息报送的强制性与网上发布的公开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职能,有利于上级纪检监察部门了解掌握基层工作动态,促进了各单位之间、各县(区)之间横向对比,使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落实更加扎实、推进更加协调,形成了动态监督、相互推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海砂开采动态监测简明规范 篇6
1.1 主要内容
本规范是监测海砂开采对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海洋设施以及海岸、海底地形变化等影响的基本要求和技术方法。包括监测的内容、范围、技术方法和监测报告的编写等。
1.2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及其它管辖海域内进行海砂开采活动的项目。监测项目、内容、范围和技术要求
2.1 海底地形
2.1.1监测内容
监测海砂开采造成海底地形的变化以及附近海砂回填对周边开发活动的影响,在海砂开采期间,定期进行海底地形、水深测量,并给出海砂开采前后的地形定量变化数据。
2.1.2监测范围
海砂开采区沿主流向向两侧各延伸3km,垂直主流向向两侧各延伸 1km。
2.1.3监测比例尺
海砂开采区:1:5000,向外延伸区:1:10000。
2.1.4监测技术要求
按照《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GB17501-1998执行。
2.1.5监测周期
海砂开采后每6个月监测一次。
2.2 海底及岸滩冲淤动态
2.2.1海底动态
2.2.1.1 海底沉积地貌剖面监测内容
剖面地形重复测量,根据重复监测资料分析海砂开采前后冲淤变化趋势;
剖面水下地貌侧扫,分析海砂开采前后地貌演化特征;
沿剖面采集表层样,分析海砂开采前后剖面上底质变化趋势。
2.2.1.2监测范围
从海砂开采区起向岸延伸5公里或至岸滩低潮位止的区域。
2.2.1.3海底沉积地貌监测剖面布设
垂直岸线方向最少布设3条海底沉积地貌观测剖面,即海砂开采区中间位置布设1条,两端点各布设1条。沿剖面线,在不同底质及地貌部位处布设底质取样站位。剖面较长时,可按500M间距加密布设站位。
2.2.1.4沉积地貌重复监测周期
海砂开采后每6个月监测一次。
2.2.2岸滩冲淤动态
2.2.2.1监测内容
在可行性论证中涉及可能造成岸滩侵蚀后退的岸段,进行岸滩动态监测。运用监测结果计算滩面冲淤幅度,分析海砂开采前后岸滩堆积与侵蚀的动态变化。
2.2.2.2监测范围
垂直海岸方向:沙质岸段从海岸地貌形态特征改变的地方,即海岸陡崖或沙丘的基部(相
当于高潮位时波浪对岸滩作用的上限)至最低低潮位之间的完整海滩;淤泥质岸段高潮位附近一般修建海堤,从海堤基部至最低低潮位之间的潮间湿地。
沿岸方向:岸滩动态监测站点的布设可根据最大潮流程(与岸平行)和波浪输沙作用范围确定。
2.2.2.3技术要求
布设与海底沉积地貌监测剖面相连接的岸滩动态监测剖面。在不同沉积地貌相带埋设固定监测桩,如在剖面较长的岸段,则每间隔100M加密埋设固定监测桩,进行沉积地貌监测。固定监测桩桩顶高程由水准测量确定。海砂开采期间,在监测桩周围1M处量取滩面相对桩顶的高差值,并换算成滩面1985国家高程基准。
2.2.2.4监测周期
每6个月为一个周期,可选择在大潮、小潮时观测,遇灾害性天气加密监测。
2.3 流场及波浪
2.3.1监测内容
海砂开采可能使海底沙脊降低或造成断口,使越过沙脊(或断口)传向岸边的流场和波浪场发生变化,增加海岸动力作用,从而加剧海岸泥沙冲淤活动时,应加强对岸滩附近流场和波浪场的监测。开敞海域、海湾及河口区,进行波浪定位监测和流场监测;隐蔽海湾,只进行流场监测。
2.3.2监测范围
波浪定位监测站布设在波浪折射波脊线汇聚点岸滩附近;在采砂区中心及沿主流线方向各外推至采砂区边缘,布设连续测流站,沿主流线方向各外推5海里布设大面测流站。
2.3.3技术要求
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2-91)执行。
2.3.4监测周期
每6个月一次,安排在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
2.4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2.4.1监测内容
常规水质监测内容为悬浮泥沙、油类、PH、溶解氧。根据现场特点,可以适当增加相关项目。
常规沉积物监测内容为粒度、硫化物、有机质、油类、重金属。根据现场特点,可以适当增加相关项目。
2.4.2监测范围
采砂区及沿主流向向两侧各外推5海里水域。
2.4.3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6个月,时间尽可能分别安排在丰水期(6-8月)和枯水期(12-2月),每期原则上要求进行大潮和小潮期监测。
2.4.4技术要求
按《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91)和《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998)的有关要求执行。监测层次为离海面1M、中层、离底3M、离底2M、离底1M。水质和沉积物环境质量监测站与连续测流站和大面测流站相同。
2.5 对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
2.5.1对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5.1.1监测内容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调查表、底层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和变化。
微生物:调查表层水体中总细菌数、粪大肠杆菌、石油降解菌的数量分布和变化,以及表层沉积物细菌总数的变化。
浮游植物:调查表层和亚表层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分布。
浮游动物:调查表层水体内种类组成和分布。
底栖生物:以阿氏网定性拖网采样,调查水体内种类、数量变化和分布。用开口面积0.05平方米或0.10平方米采泥器进行定量取样,调查底表种类组成、生物量和个体密度。潮间带生物:选取不同环境的潮间带(岩礁、泥涂、沙滩、砾石滩),自高潮区至低潮区共取7个站位,按0.25M×0.25M取样框取样,经5.0、1.0、0.5mm孔径的套筛过滤后,调查种类组成、生物量、个体密度。
2.5.1.2监测范围
采砂区沿主流向向两侧各外推5海里水域。
2.5.1.3技术要求
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91)和《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998)执行。监测站布设与连续测流站和大面测流站相同。
2.5.1.4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6个月,分冬、夏季进行。
2.5.2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
2.5.2.1调访内容
渔业资源种类及分布;渔业资源量估算;主要经济鱼幼体种类及其分布;渔业生产现状:包括浅海捕捞、浅海养殖、滩涂养殖(含围塘养殖)、渔业作业方式、渔业经济。
2.5.2.2技术方法
对海砂开采海域附近海洋水产部门及当地渔民进行调访。
2.5.2.3调访周期
海砂开采期及结束后一年内,每年一次。监测报告的编写
3.1 监测概况
3.2 监测方法和完成工作量
3.3 监测结果
3.3.1海砂开采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对比海砂开采前后,海砂开采区海底地形以及附近海砂回填对周边地形的定量变化数据,计算海砂资源损益。
3.3.2海底及岸滩动态
海砂开采区至岸滩之间的海底地形、地貌和底质的变化。
海砂开采区岸滩滩面高程、坡度、底质及沉积地貌相带的变化。
通过海砂开采前后,海底及岸滩剖面的坡度、底质、沉积地貌相带等资料对比,分析海砂开采对海底及岸滩动态的影响程度。
3.3.3流场及波浪场变化
通过分析观测资料或数值模拟,研究海砂开采导致海底地形的改变、引起流场及波浪折射而造成海岸动力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对海底和海岸动态的影响。
3.3.4环境质量状况影响分析
对比海砂开采前后环境质量状况,在已经建立水动力数值模型的敏感海域,利用现有模型,进行采砂海域环境质量影响预测。计算悬浮泥沙和再释放污染物浓度变化、扩散和输运途径。对照水质保护目标,进行环境质量影响范围预测。在没有建立水动力数值模型的海域,可根据监测结果,对照水质保护目标,进行单因子指数法评价。
3.3.5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对比海砂开采前后海砂开采区及邻近海域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的变化,论证海洋生态变化并估计可恢复性,分析海砂开采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3.4监测结论与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动态监测 篇7
一是传统种养殖业资金需求下降。随着近年来可支配收入增加,全市农户向农村信用社申请种养殖业贷款的比例逐年下降。在取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的农户中,已出现实际贷款农户数量和贷款金额持续“双降”的现象。
二是农户中长期贷款需求日益增加。由于受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农业税减免政策实施等因素影响,一些城乡企业、投资者看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前景,出现大量“非转农”现象。近5年,遂宁市以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企业、个人投资者达到3.5万户,是前15年注册户数总和的32倍,这些企业和投资者在投资时迫切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而与其投资项目相适应的信贷需求期限大多在两年以上。同时,随着与“科技兴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相配套的“六小工程”建设和“六改项目”投资,以及电话进户、网络到家等文明新村建设的逐步开展,需要更多的基建资金投入。据遂宁发改委预计,“十一五”期间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累计需要50亿元,其中银行信贷投入约占40%,且大部分为中长期贷款。
三是规模性生产信贷资金需求增大。农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林牧副业的企业化、规模化和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特别是近年来在“公司+基地+农户”、“业主+农户”、“项目+协会+农户”等新型发展模式的带动下,出现了大量的养殖、水果和蔬菜等专业村,农业规模化经营趋势明显,产业链长度不断延伸,农村资金向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行业和产业集中,这些行业和产业迫切需要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仅靠农村信用社现有小额信用贷款每户2万元的最高授信额度很难支持其扩大生产经营。
四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需求强烈。铁(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等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户在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高附加值经济项目的强烈愿望驱动下,迫切希望获得更大额度授信以发展和扩大生产经营。
五是与劳务输出、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子女教育程度等相关的信贷需求旺盛。2005年遂宁市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6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34.2%,2005年末全年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外出务工人员路费贷款1.8亿元,而同期该类贷款需求量为6.8亿元,实际信贷投入仅占需求总量的26%。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子女教育程度相关的支出在农户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例日益增长,据农村信用社测算,遂宁市农户修建住房贷款、子女教育贷款的需求总量分别为36亿元和1.6亿元,而2005年农村信用社实际发放贷款8.3亿元和0.7亿元,信贷投入仅占需求总量的23%和43%。
六是新兴的经纪及中介组织信贷需求旺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乡镇农村出现了大量诸如“水果协会”、“养殖协会”等专为“三农”生产及经营提供技术、运输、营销等服务的中介组织,2005年末遂宁市已有此类组织约120多个。随着近年来农业增收,大量农产品需要储藏、加工、运输、销售,上述服务型中介组织业务兴旺,但同时也出现资金不足难以扩大经营的问题。
七是民间借贷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补充。因具有手续简便、办理快捷等优势,民间借贷在农村中有较大的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03—2005年遂宁市民间借贷总额分别约为9.2亿元、10.5亿元、12亿元,分别约占全市银行机构各项贷款总额的8.9%、9.3%、10.6%。
盐城市农民有五盼
目前,江苏省盐城市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想什么呢?最近,我们在农村固定观察点村走访了一些农民,归纳起来有五盼。
一盼调整土地承包政策。农村推行大包干以后,农民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很大作用。1983年,国家规定土地承包经营15年不变。1998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再延长30年不变。实践中,有些村组在1998年二轮延包时基本没有动田。仍以一轮承包延续,时隔20多年人口变化较大,一轮承包时有的人十几岁,不够包田资格,没有包到田,二轮承包又没有动田,现在这些人的年龄已30多岁,再加媳妇和孩子,一家三口基本没有田。另一种情况,一轮和二轮承包时,子女都在身边,承包田较多,后来,由于婚嫁、上学、入伍、外出打工等原因,人口逐年减少,户主年龄逐年增大,劳动强度逐年减弱,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负担逐年减轻,这部分人不愿意将土地流出,仍由自己耕种。村合作经济组织想进行适当调整,又没有政策依据,导致能种田的没田种,年老的人田太多。类似这种情况约占总人口20%左右。他们希望对土地承包经营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二盼“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按照田亩分摊。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允许村合作经济组织收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金,并按人口和劳力分摊到户来收取。事实上有些不合理,由于农村中有部分人没有田或很少有田,他们想要田要不到,没有固定职业,某种程度上影响收入。何况“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主要用于改善农田基本建设上,这就带来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矛盾。他们盼制订农民负担政策的部门要考虑农村实际,取消按照人口和劳力分摊的办法,采取按田亩分摊筹资筹劳金的办法,尽量减少农村矛盾。
三盼村通水泥路工程尽快普及。新街镇从2004年起开始实施省关于村通水泥路工程,农民对铺筑水泥路的愿望很高,上面给的计划太少,而且不稳定,农民盼有关部门要尽快实施省委的实事工程,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盼农村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老百姓致富的带头人。新街镇建洋村党总支书记朱卫东自筹资金办起万头良种猪场,在东海边承包1200亩土地种经济作物,近几年,他的年均收入都在80万元左右,被盐城市政府表彰为劳动模范,他不仅自己富还带领群众富,全村630户中有150多户办起规模养猪场,他主动为这些猪场搞良种猪繁育,提高经济效益。在他的带领下,近年来,村内共建砂石路10.2公里,水泥路1.8公里,还通过每户补100元的办法解决户户通有线电视。农民称赞朱卫东是致富带头人。但有的村情况就不一样,在选举时,他们向农民承诺的很好,一定要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而有个别人一旦当选了,就改变了当初的承诺,村务不公开,群众有困难不能及时解决,任期几年,山河依旧,群众不欢迎这样的干部。
五盼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不再上涨,质量要有保障。国家给农民免除农业税,种粮给直补,但种子、化肥、农药、柴油、汽油一个劲儿地涨价,特别是汽油在2006年春节期间每公升3.8元, 3月份涨至4.2元, 现又涨到4.84元。表面上农民减负了,实际上农资价格上涨又成了影响农民致富的最大障碍。
烟台民营企业帮带弱势村模式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参与。民营企业帮带弱势村有三大优势:一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地处农村,有地缘优势;二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出身农民,有感情优势;三是大部分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都以农副产品为原料,有产业优势。因此,民营企业帮带弱势村发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从目前山东省烟台市一些企业的实践来看,帮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直接兼并式。就像龙口南山集团兼并周围9个行政村那样,把优势企业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管理优势与弱势村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特别是对由村办企业改制而来的优势民营企业,可以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帮带。这种模式适合骨干企业与企业周边村,不适合两者相距较远的企业和弱势村。
二是设立分厂式。就是根据民营企业、弱势村双方的具体情况,由优势企业采取独资或双方合资的形式,到弱势村设立分厂,企业派出技术和管理人员,帮助弱势村发展工业、改善经济结构、转移农业劳力、培养经营人才,从而壮大弱势村的经济实力。也可以由帮带企业派出人员兼任村干部,直接负责双方之间的合作。这种模式适合亟需扩大生产规模的民营企业和交通较为方便、人力或物产资源较为充足的弱势村。
三是原料基地式。就像莱阳龙大集团建立、培育蔬菜、肉食原料基地那样,由民营企业与弱势村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农户建立标准化苹果、蔬菜、水产品生产基地,并从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给予农户支持。年初,民营企业通过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签订生产、收购合同,从农资供应到技术管理实行全程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帮助群众发家致富。这种模式适合主要以农产品加工生产为主的民营企业和农产品较为丰富的弱势村。
四是农业车间式。就像中粮长城葡萄酒公司在蓬莱租用农民土地种植葡萄那样,由龙头民营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在弱势村建立农业生产车间,将弱势村的农民变成农业车间的工人。以此带动弱势村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这种模式适合原料来自农村而又缺少生产基地的民营企业和农业种植历史较长而又有着生产经验较为丰富的农民的弱势村。
【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顶板监测论文08-22
处方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05-24
顶板管理112-21
综采面顶板管理05-11
顶板管理考核办法05-25
煤矿顶板管理详解06-15
顶板管理分析会议制度11-22
某煤矿顶板管理制度09-07
顶板管理专项检查记录06-01
顶板管理监督检查制度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