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导游词(精选8篇)
红旗渠导游词 篇1
篇一:红旗渠导游词红旗渠在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在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其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红旗渠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岭,原名坟头岭。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岭。在千军万马战太行浮雕右侧,是红旗渠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第一幅是“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在一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第二幅是“青年洞”。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要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三幅是“空心坝”。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原是乱石堆坝,其坝高雄踞亚洲第三位。设计总库容77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530万立方米。后经过沥青处理大坝印水面和高压混凝土岩缝灌浆,现大坝性能良好。它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现在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第五幅是“桃园渡桥”。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车;中间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过洪水。现在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第六幅是“红英汇流”。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南下,英雄渠沿淅河东流,至合涧镇西汇合,形成了一处优美的飞流直泻奔腾图。有诗赞曰:“珠溅花飞雪裹玉,流激瀑泻浪逐波。闸开倾进琼浆液,两韵一渠唱凯歌”。总干渠分水闸,是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总干渠分水闸楼顶高悬郭沫若亲笔书写的“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闸门内奔泻出两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东峦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流,浇灌着姚村、城关、合涧等35.2万亩土地;二干渠沿山坡东南方向到横水镇马店村,浇灌着姚村、河顺、横水等11.6万亩。三干渠在分水岭双孔隧入口处,距分水闸500米,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浇灌着任村、东岗、河顺等4.6万亩土地。1997年,分水闸实现了计算机遥控观察调节水位,使红旗渠灌区达到了国内自动化管理先进水平。在分水闸的后面,有一座“红旗渠”纪念亭。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筑。纪念亭匠额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亭内悬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反映林县干旱历史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图片;红旗渠通水和红旗渠效益图片图表;还有当年民工修渠时用过的工具及充饥吃的野菜标本。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青年洞景区。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一派雄险秀丽的景色!“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虎口崖位于凌云亭东,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被开渫炮震松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需要有大智大勇,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腰系大绳,下堑除险。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像腾飞于苍穹的雄鹰,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但这伙“虎口拔牙”的勇士们有时也会被虎咬上一口,除险队长任羊成有一次摔在圪针窝里,差点送掉性命。神工铺位于虎口崖下,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又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神工铺就是当年修渠民工居住过的地方。山碑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了红旗渠。他沿渠观看了雄伟的红旗渠工程,详细看了碑刻等文物,听了讲解员的实地情况介绍后感慨地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居然能保持那么乐观的情绪,就是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所以,我昨天在抗大纪念会上讲不要忘记创业时期的艰难岁月。在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山中岁月、洞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修渠的人。”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林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题词镌刻在太行石壁上,激励全市人民将红旗渠艰苦创业精神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好了,关于红旗渠的讲解到此结束了,希望红旗渠精神能成为您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动力,并能发扬光大。谢谢!篇二:红旗渠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从洛丝潭景点拾级而上,现在我们在张家岭看到一条宽8 米的水渠,那就是红旗渠。继续向前走,在“创业洞”和“团结洞”之间,红旗渠像一条红色巨龙——盘山越涧而来,又钻山入洞而去。大家继续前行,我们就来到了红旗渠干渠上最长的一处隧道——“青年洞”。远远望去,“青年洞”三个大字高悬在洞口上方的石崖上。青年洞长616 米,全是修渠人民一锤一钎凿出来的呀!进入洞内,五彩灯光闪烁,凉气袭人。洞随山势,左弯右转。多像传说中的龙宫呀!青年洞是红旗渠的核心景点。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 句优秀青年,所以故名“青年洞”。篇三:红旗渠导游词说实在话,以我的年纪,对红旗渠没有什么特别的认识,甚至对相关的情况是从近几年才开始有所了解。但放到红旗渠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我完全可以想象,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修造这么一条人工天渠是多么的困难。一旦修建完成,红旗渠的例子对处在艰苦岁月中的中国人又是怎么样的一种鼓舞。我们首先来到的是红旗渠的影壁墙,上面是当时林县的杨贵书记题写的“赠言十水”杨贵所题影壁凌空排险就是为了用竹竿和铁钩把爆破后危险的碎石清楚掉遗憾和对那个艰苦岁月里迸发的创业精神的油然神往。红旗渠边的上山栈道位于绝壁旁边,中间是类似户外广告单立柱的钢管,周边是狭窄的只容一人上下的铁制台阶,然后就是一线天。在很多以山为景的景区,都有所谓一线天,比如灵岩寺等,但这个一线天却有点名副其实了,对比较胖的几个团友,我们都开玩笑要慎过了——小心被卡住。红旗渠的一线天,还真堪称一线在后面经过一个悬索桥经过数百台阶就来到了半山腰。山上的高音喇叭还在播放着红旗渠记录片画外音,如在过往得旧记录片中所听到的那样,让人觉得有些莫名的亢奋。在山腰的小摊旁边,正有团友在吃西瓜,递过来一片。还是暮春时节,山风吹过出,西瓜有些凉。伴随旁边的高音喇叭正号召阶级兄弟们夺取红旗渠建设的伟大胜利,再看看旁边小摊上的统一方便面,真有些恍惚的感觉。猛然觉得此去经年,已快半个世纪了。到了山顶,非常不巧,我的相机居然没电了,没法记录在山顶看到的景色。坐了滑道,没花十分钟就下山了,来的青年洞的位置。正想回到大巴上休息的时候,恰遇到景区帮助请到的任羊成老先生和景区领导上山来。站在青年洞前,年已七旬的老劳模说话依旧铿锵,引得一干团友一阵咔嚓咔嚓的猛拍。我想,任劳模已经不会记得他是第多少次站在这里介绍自己当年的经历了。当年陪同李先念同志及外国朋友来参观的时候,也大抵如此吧。这位当年的排险对队长,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到了红旗渠的工地上。红旗渠是个很有精神的地方,而如今,红旗渠更是一个被河南同胞充分包装的地方。行走在山间,看铁姑娘、小铁匠表演都让人不由想起它辉煌的过去,也感觉到小铁匠的节目已经充分的舞蹈化它商业的包装。近者如上了央视百家讲坛的林州市(原林县)对外联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李蕾,曾经就是红旗渠的导游。但无论如何,红旗渠是个该去看看的地方。
林州红旗渠导游词 篇2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注重口语化、精简凝练、重点突出的特点。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州红旗渠导游词(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林州红旗渠导游词1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徐敏,欢迎大家来到古都安阳,这里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是甲骨文的发源地。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世界文明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文字博物馆、岳飞庙……数不胜数。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
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在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其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红旗渠在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伟大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人间奇迹。
好了,关于红旗渠的讲解到此结束了,希望红旗渠精神能成为大家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动力,并能发扬光大。谢谢!
林州红旗渠导游词2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玉,大家可以叫我李导。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安阳,安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祥地,岳飞故里,说到安阳就不能不提及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三千里人工天河——红旗渠。所以今天就我先带大家游览红旗渠。在新中国60年代,林州人民为战胜十年九旱的.自然生存环境,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开凿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岭,原名坟头岭。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岭。
大家从洛丝潭景点拾级而上,现在我们在张家岭看到一条宽8米的水渠,那就是红旗渠。继续向前走,在“创业洞”和“团结洞”之间,红旗渠像一条红色巨龙——盘山越涧而来,又钻山入洞而去。
大家继续前行,我们就来到了红旗渠干渠上最长的一处隧道——“青年洞”。远远望去,“青年洞”三个大字高悬在洞口上方的石崖上。青年洞长616米,全是修渠人民一锤一钎凿出来的呀!进入洞内,五彩灯光闪烁,凉气袭人。洞随山势,左弯右转。多像传说中的龙宫呀!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要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旗渠的美丽景点说也说不完,大家可以细细游赏。不过一定要注意:1、不乱扔垃圾;2、请不要乱拍照;3、不在木桥、铁桥上乱蹦乱跳。请大家配合,谢谢!
林州红旗渠导游词3游客朋友们,大家好,这次旅游由我来当你们的导游。我是杨紫涵,大家可以叫我杨导。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红旗渠。
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为了修筑红旗渠,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人重伤致残。在新中国60年代,林州人民为战胜十年九旱的自然生存环境,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开凿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红旗渠。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神工铺,它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又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大家抬头看,那就是虎口崖。虎口崖位于凌云亭东,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崖的中间,是往下凹下去的,就像老虎的嘴巴。“虎口”上边垂下来的岩石,就像老虎的嘴巴。现在我们走在虎口崖上,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虎口”里面的景色。“虎口”里有许多垂下来的岩石,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碰着头。
修建红旗渠时,队长任羊成和除险队员们腰系绳索,身临悬崖,撬石除险。身上被大绳勒的青肿,被荆棘刺得生痛,但他们还是顽强作业。一次,任羊成正要扑进倒檐除险,上面掉下一块小活石,他躲闪不及,一排门牙被砸掉了,他吐掉口中的鲜血,继续凌空排险。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于是,这座山崖就叫虎口崖。荡气回肠的红旗渠是新中国艰苦创业的典范,更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河南红旗渠导游词 篇3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型浮雕,浮雕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其中既有壮志凌云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浮雕右侧,是红旗渠的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
游览完分水苑,我们现在来到的是青年洞景区,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上,8米宽的红旗渠从中穿过,一派雄险秀丽的景象。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区的第一景,举目望去,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在红旗渠上,极目望去,意欲展翅高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虎口崖,崖势险恶,高耸入云。修建红旗渠时,山崖有时会被炮震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民工,为了减少伤亡,需要大智大勇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腰系大绳,排除危险。除险队长任羊城带着他的队员们,像雄鹰一样在崖山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人们称这种举动叫做虎口拔牙。
接下来我们游览的是神工铺,它位于虎口崖下,是当年红旗渠民工住的崖。由于当时民工有三四万,沿岸村庄少,民工没有房屋住,就住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抗着严寒酷暑,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留下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渠不还乡。
最新红旗渠导游词讲解-精品 篇4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相聚是缘,大家有缘在这里相聚,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一路走来,大家都辛苦了!
我们都非常高兴为大家服务,如果有什么要求,就直接向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满足大家的要求,当然,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是意见的话也尽管提出来,我们都会虚心的接受。我们的宗旨是为你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的目标是让你们享受在这里的每一刻。总之,我们会共同努力,让大家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我们今天的旅游目的地红旗渠位于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虑山中,地势险峻,工程雄伟。现在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安阳及红旗渠的概况。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河南省的北大门,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安阳是中华文明古老文化的的发祥地之一。自甲骨文被发现后,便撩起了殷商古都的面纱。把一个灿烂的殷商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人知道安阳。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既是国家历代文化名城,又是甲骨文的故乡,以及《周易》,岳飞故里,红旗渠精神等的发源地。
在古都安阳,您可以找回对中国古代的深刻记忆:全国第一个甲骨文档案库,青铜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第一个女将军妇好墓,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墓袁林。当然,作为一个卖国贼的袁世凯的确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但毕竟是一个文物景点。另外,安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字和文物考证的都城,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绎,妇好请缨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这里。
说到安阳就不得不说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三千里人工天河红旗渠。说道红旗渠我想大家都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红旗渠的儿女们》,该剧表现的是林州红旗渠的后代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的冲击下,走出太行山,进入城市从事建筑,二次创业的故事。以全新的视角发掘和诠释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红旗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说到安阳就不得不说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三千里人工天河红旗渠。说道红旗渠我想大家都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红旗渠的儿女们》,该剧表现的是林州红旗渠的后代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的冲击下,走出太行山,进入城市从事建筑,二次创业的故事。以全新的视角发掘和诠释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红旗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安阳林县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灌溉工程。林县是一个水资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重新安排红旗渠的决心先后建成的水利工程,解决了大面积灌溉问题。如今,红旗渠已经作为一种精神广为学习,我们都是艰苦奋斗的一员,祖国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发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 篇5
当代传奇
红旗渠精神 学习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报告会 红旗渠 红旗渠的儿女们 红旗渠路 红旗渠的故事 河南红旗渠 林州红旗渠 人工天河红旗渠 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蜿蜒太行绝壁的人工天河红旗渠(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新华社记者李从军刘思扬朱玉赵承
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人类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闪耀。
12世纪中叶,日内瓦湖畔,瑞士西都会教士们从山坡最为陡峭的德萨雷开始,背石垒墙,堆土引水,开垦了最古老最壮观的葡萄园梯田。
诗人们对着前人留下的美丽吟唱:德萨雷有3个太阳照耀着,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湖面,一个在古老的石墙上——那是石墙闪烁着的精神之光。
太行山,不止是三个太阳,那里有无数个太阳在照耀,那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太行之梦——
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太行山,是一座有梦想的山。
远古的祖先们,怀揣着五彩的梦想,在这里首试稼穑、聚族而居。他们开石凿壁,在溅起的火花中,燃起那堪比太阳、映照万世的火种。
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就像不能没有太阳。一旦胸怀理想,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太阳。在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心里,红旗渠就是一条理想在淙淙流淌的渠。
郑中华不是一个语言表达很流畅的人,一着急甚至有些口吃。但每当讲起他的理想时,分外流畅,一连串诗意的语言从他口中冲出,妙语连珠,文思泉涌„„
那是在一个会议上。郑中华几乎连气都不换:机遇珍贵,不能不干;现状堪忧,不得不干;民心所盼,不可不干;精神之源,必须先干,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
听会的人怎么记录也追不上他飞快的语速和奔跑的思想,只好回去传达:郑书记说啦,干干干干干!1965年,当水从红旗渠总干渠一泻而下时,郑中华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小时候,红旗渠是他的太阳。
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起,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10月12日,林县老书记杨贵(左)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回忆起当年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岁月。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郑中华的办公室,挂了一墙蓝图。这些图往大说,就是他和林州人的理想:林州要由交通末梢向三省通衢转变,由三省边缘向区域中心转变。
今天的林州,把宽阔的红旗渠大道,伸展到太行山脚,让太行山变成都市之景;出太行的高速公路,在群山之间蜿蜒向前伸展„„
半个世纪前,一张关于林州的蓝图被铺开。面对这张图的县委书记杨贵,把实现理想的手,指向了太行山。这张红旗渠工程图,被珍藏了50年。“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那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理想啊!然而这个浪漫的理想,距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远近闻名的“特产”是:旱!《林州县志》载,这里自明朝建县始便“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老天不公,没有给林州安排一条像样的河。那时候,林州有些人家会有这样一口水井:井口非圆非方——为的是只有自家自制的水桶,才能伸进水井。
水,是林州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难道只能如某些人所说,人类只能安于宿命,既生于此,必终于斯? 林州取水于邻省的浊漳河,是古籍《山海经》上赫赫有名的河流,传说中衔西山之木石而誓填东海的精卫鸟,就产生在这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远!远古的思绪难以追寻,但昨天的记忆仍十分清晰。
那是1960年,杨贵带着大伙一头扎进茫茫太行,舍生忘死,苦干十年,硬是在太行山腰凿开了一条长渠——红旗渠。
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创造的奇迹。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唯有憧憬梦想的大脑,才能酝酿这样的史诗;唯有洋溢激情的人们,才能谱写这样的史诗!
石板岩乡大垴村党支部书记许存山,就是个有梦想、爱做梦的人。他的梦是一张张叠加的蓝图。
大垴村是林州最高最偏僻的一个村,海拔1750米,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许存山接村党支部书记担子时才26岁,他扛起了全村人富裕的梦想。村委会全部资产摊在他手心上——三个硬币,一共9分钱的积蓄,18360元的欠账也摆在他面前。
当兵时,许存山常常梦到家乡,梦到孩子们进了学校,梦到路修到了山下„„ 但他想不到,梦想的实现,竟是这样艰难。
摆在他面前的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通讯难、娶妻难。
太行山的石头多是石英岩,这种红脸蛋的石头,出了名的坚硬。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
他召开支部会,全村12名党员在党旗下发出梦想的誓言:“握紧拳头不松手,卒子过河不后退。”
很快,蓝图摆在村民们面前:两年通电,五年通路,三年通水,十年之中大植树,二十年兴科技„„
有人说,爱做梦的许存山,这次是在白日做梦。
然而,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腾,就能激发出精卫填海般的无穷力量!架电,重500多公斤的水泥杆往山上运,要绕过几道悬崖;两三千米的山路,全靠人抬,小孩棉衣当垫肩,肩膀还是肿得馍一样。
一百多根电线杆,24个壮劳力,整整抬了两年。
电终于通了,村里的小太阳,照亮了太行。从来没用过电的山里人,把烟袋架到灯泡上——老汉们抱怨说,灯什么都好,就是点不着袋烟。
再之后,又修了4年,大垴村的人,把路修通了。一个村子的人,挖了48万土石方。黑脸蛋最终胜了红脸蛋。
看到汽车开到山顶的第一眼,许存山一头倒在地上,晕死过去。
如今,大垴村依然不能算是富裕之地,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它一步步前行,正在实现自己的第六个蓝图——太行山石板垒就的大垴,要变成药材之乡、生态旅游之地。许存山和大垴,是郑中华墙上蓝图中的点和线,只有每个人发出理想的蓝光,蓝图才能变成美景。郑中华和许存山,是绘着同一张蓝图的人。
9月21日,在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林州市临淇镇白泉村,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前右)采访带领群众奋战50多年、改变山区面貌、被称为“百姓福根”的72岁的村支书张福根。这是张福根(前左)和李从军一起前往村民家。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阿尔卑斯山畔的葡萄园,映照着三个太阳的光辉。中国的红旗渠却映照着更多太阳,每一块在渠上砌着的太行山石,每一个修渠者的躯干,释放出来的都是太阳的滚滚热量。
面对着墙上的蓝图,郑中华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林州,谁干了多少事,都要与红旗渠比一比。
他经常穿梭于红旗渠的干渠支渠上,有时长久地抚摸着渠壁上的方石,就好像紧握着前辈的大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索引,就会失去方向。郑中华不断追问自己:
饿着肚子,可以号召大家为吃饱而奋斗;但吃饱肚子,要为什么而奋斗?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上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解决了林县人的温饱问题;上世纪90年代,建筑大军用挣回来的钱扶持家乡企业发展,实现着“富太行”的梦想。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作为全省108个县市综合实力前8强的林州,虽然不用像修红旗渠一样开山,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怎样翻越? “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接过红旗渠的大旗,郑中华这些人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
太行之气——
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
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气的山。
那是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盘古是先天之气的化身。当英雄撑开天与地时,中华民族的正大沛然之气,自天地不再混沌的那一刻勃然而生。
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绵绵之气。
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作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
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
——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是一首在他乡的林州人都感到骄傲的歌。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林州人脾气犟,就像太行山上的那枝“虎口椿”,挤在虎口般的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倔强地吐出一簇新绿。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林州人的脾气又叫“红旗渠脾气”,特点有三: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李广元,林州的钢铁大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红旗渠脾气”的人。
我们在凤宝特钢厂门口见到他,这是个表面看来温和,甚至有点腼腆的男人,和传说中的印象判若两人。一辈子没有离开钢铁,他把他的事业变成了最简单的口头禅——干事。
李广元喜欢干事,他喜欢在钢铁中干事。26岁时,他干的事是接过了铁匠铺,那是个专门打造红旗渠所用工具的小铺面。少年的李广元就是在这里,目送着父辈们的背影,走向红旗渠的。
但是,不甘于一辈子在铁匠铺打铁的李广元有一天提出搞汽车配件。村委会上举座哗然。
李广元不慌不忙:“我领着干。成了,是咱村儿的;砸了,是我的。”
现在,汽车配件已是林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大部分起源于李广元当年不起眼的小小铁匠铺。
外在的是羞涩,但钢铁,才是这个林州男人的真正性格!李广元终于干成了事,把一膛打铁的小火炉,变成了产钢的高炉。
2001年,曾经的铁匠铺开始发展钢铁产业,进而进军特钢及无缝钢管。目前,正在建设50万吨油井管项目。
水火相济,融于一身。谁也说不清这个温和的男人,心里藏了多大的一把火!他成为林州最大的利税大户,一年纳税过亿。他说,人不能只为钱活着,我生在太行山,长在太行山,红旗渠的精神已经长在我的骨头里。
在太行山许多村落都可以发现李广元这样的传奇人物。郭变花就是这样一个人。见到她也让我们颇为吃惊,她并不像朵娇柔的花,更像棵大树,神气活现地立于太行山上。
郭变花的脸让山风洗得黑红,脚下穿的是那常年不变的解放鞋。
15年前,一个电话把在外地承包工程的她催回了家乡,乡里领导对她说,干吧,石大沟就交给你了。
“石大沟,石大坡,荒草连成窝。”有人泼冷水:“男人们都没把石大沟干成景,你个妇道人家能干出个啥?”
可是,生就红旗渠脾气的郭变花偏要干出个啥。
郭变花治路,治穷,更要治山。治山就要种树,种树就要爬山。从此,长在平原的郭变花和山“粘”在了一起。
之前,这个女人恨山。第一次去婆家石大沟,她就跟丈夫怄气:早知道你家在这儿,不嫁给你了。
现在,全村人眼巴巴、直勾勾地盯着她,她不得不逼自己爱这些山。
从来女人干事难,九分苦一分甜。这个之前在城里穿高跟鞋的女人,从此只穿解放鞋。一年穿破十几双,只为爬山。
荒山没人管,拍卖没人要。郭变花揣了一兜子钱去了,这个女人响当当地拍着自己包嚷着:没人要这山?我要了!她一口气承包了万亩山林。在山上挖个窑洞,支起个灶,就着山水吃饭,听着山风过夜。
每一年,她种十几万棵树,一年上千亩。一干就是五年。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我们问郭变花:难不难? 她想都不想地回答:“老一辈吃野菜修成了红旗渠,还有比那更难的吗?”
面对着绿油油的承包山,郭变花说,这树我一棵都不要,一棵都不砍。砍一棵,我都是石大沟的罪人。
她让荒山一片翠绿,把石头变成致富资源,用山货打造销售品牌,穷村改变了模样。全村人做了个红绶带,给她披上。
十八世纪初,从未到过中国的黑格尔,收集到了他能收集的所有中国文献,认真研究后认为,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
事实并非如此。
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逆流而上,生于太行山的人们深知,在这里,人类的精神之光一直照耀着太行人的心灵,民族的精神火把,从来没有在历史的天空熄灭过。
太行之力——
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人类总是对英雄怀有天然的崇敬。
传说中追日的夸父因缺水而亡,至死不悔;太行山人为引水而战,生生不息。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韧性。
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整整守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又是一年的桃花盛开了。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有桃花的艳丽,又有梅花般的品格。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当支书的他,是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
就像莫邪当年铸剑七七四十九日,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其志感天动地,因而铸就名剑。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
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主任工资,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
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渐渐地,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当地人说,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乡里桃花香,桃花溪漂桃花瓣。“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年了,还是想他„„ 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原海生坠下悬崖的地方,后来是一道有名的景点,两道飞泉夹石而过,取名“含珠”„„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体解而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谁也不敢说上天亏待了林州。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厚爱。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处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还在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不提这个。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谁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要账的。2008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1亿元。2009年,投资27亿元扩大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山区,原来300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降到10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如同秦琼卖马、杨志卖刀,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作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没有人知道;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可桑中生说,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大凡英雄志士,往往浸染着浓烈的悲壮色彩。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明知力不能支而殊死搏击,直到最后一息。如同不顾一切逐日的夸父,最终倒在实现理想的途中。
曾战太行,曾出太行,曾富太行,但是,林州人不允许自己安卧太行,这是一群虽然吃饱了饭,还要为自己理想逐日的人!太行之爱——
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淮南子》
太行山,一山高于一山,一山险于一山,一山难于一山。没有人告诉我们,太行山是不是女娲补天后留在人间的神石,补上去的是天,遗留下的是爱。
请告诉我们,太行山边的人们,为什么具有如此淋漓尽致的大情,俯仰天地的大性,炽热如火的大爱? 临淇镇白泉村支部书记张福根的一生,就是对太行人这种大情大性大爱的最好诠释。盘山而上一个多小时,我们见到张福根,此时已是傍晚。如同故友重逢,客人与主人相见甚欢,相拥而坐。
群峰壁立,星空寂寥;山风拂面,松涛有声。
一落座,张福根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们畅谈他的白泉创业史: 劈山修路,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大路;打旱井,52年打了1685眼,没让百姓去远处打过水;植树造林,凭借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绿化了2万亩荒山;发展旅游,建了个白泉山庄,开辟景点搞旅游致富„„ 他说,这就叫创业四部曲!在海拔800米的悬崖上,张福根口若悬河,激情四溢,迎风开怀,顾盼神飞!眼前的张福根,哪里像一只眼睛失明的72岁的老人? 哪里像大字不识几个的土生土长的农民? 畅谈“四部曲”后,老人意犹未尽,又吟诵起他早年的励志诗作。那诗句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蹬破地球闯开天,单手举起太行山”!此刻,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这是太行儿女用山的气魄与山在对话!太行山,你的孩子为什么这般神勇?谁给予他们补天之力?谁给予他们造地之能? 张福根有双蒲扇大的手。掌上的老茧铜钱厚,十指粗糙像钢锉,带着累累伤痕。
有的客人与福根握手,瞬间被那双大锉锉痛。松开后,看着他的手,情不自禁地感叹:你是真正的劳模啊!白泉村硬化了村民家门前的道路,到其中一家时,福根拦住了要修这条路的人。路的尽头,是福根自己家。
村民们不答应,终于,5年后,路通了。
我们一共见到福根三次,每次福根都穿着同一身衣服,村里人说,那是他见客人的体面衣服。
我们问,老支书困难到买不起身衣服? 福根说,不是困难,是整天穿着好衣服,就不想干活了。
福根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开会误了活,也一定要补上。他说,我一天不干活就不得劲。当了52年的村支书,但每次选举乡亲们还选他。每次选举,福根都是全票。他们说,福根活到一百岁,就让他把支书当到一百岁。临别时,福根偷偷对我们说了句心里话:是的,我还想再干20年支书,因为为乡亲们要做的事还没有做完。说了之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觉得自己有点贪心。
春节,村民们自发在村委会贴了副对联:“半生辛劳富白泉,一腔热血为百姓”,横批:“不忘福根”„„
一百多年前的欧洲,一位伟人说,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做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这个人是卡尔·马克思。
林州人是幸福的,他们被如此创造而不求回报的氛围包孕着,被如水的爱拥抱着,被英雄的精神滋润着。就像幸福的徳萨雷,它的葡萄园,被三个太阳拥抱着,天上的给其温暖,湖里的给其滋润,石墙上的给其坚强。
无论是德萨雷的太阳,还是林州的水,都是爱的光芒,是无法言传的内在力量。
万福生,林州企业家。父亲参加过红旗渠修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踏出太行搞建筑,创业刚赚了点钱,就在当地捐建了一座中学。临终前,父亲把万福生叫到床前说,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要千方百计吃饱肚子,吃饱肚子的时候,要想到还有没吃饱肚子的人。
万福生怎么能忘记那个播一口袋种子,只有一兜收成,曾用火柴盒分配粮食的年代!他接过父亲的事业,更记住了父亲的遗训。迄今为止,他捐献的善款达到1000万元,被称为“林州好人”。
一次下乡诊疗,林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秦周顺让突如其来的锣鼓声震撼了。那是村民们听说大夫要下乡来看病,自发组织起来欢迎他们,那一天,变成了乡亲的节日。
从那时起,秦周顺就在办公室挂了一张林州地图,每到一个村庄义诊,就在地图上画上一个圈圈。十几年来,他来回于红旗渠的怀抱中,行程4万里。林州地图上的543个行政村,已经被他画了434个圈圈。
他的目标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把林州市每个村庄都走遍。让一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的老人,享受哪怕一次正规医院大夫的医疗服务„„
还有一个老人的捐款仪式,感动了人们。
当年曾经修过红旗渠总干渠的申满仓,为重修红旗渠拿出了两捆现金。一捆10万元,一共20万元。老人说,咱打拼挣了钱,不能光装在自己兜里。
老人是地道的农民,钱是头天晚上打电话,让在太原工作的儿子邮过来的。
今年2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慈善颁奖晚会在红旗渠畔举行。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小时,晚会现场便收到上千万元的捐款。
父亲3年前病故,母亲2年前下岗。少年魏于皓被确诊为尿毒症,透析、换肾,巨额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几近崩溃。
少年得到了资助。
少年的母亲站在台上。她说,我是个要强的女人,我从来不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 一语未了,女人蹲在台上放声大哭。
原来没安排讲话的市委书记郑中华,此时为激情所动,走上台来,即席演讲。他说,感谢新时代,感谢共产党。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了新时代,才有了这么多富人,他们应该回馈社会„„
台下鼓掌!郑中华又即兴朗诵起现场写下的一首诗:
“今晚,热泪盈眶;今晚,爱心飞扬;今晚,让我们感受爱的力量„„”“林州,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英雄的人民侠骨柔肠„„”
有大爱无疆,就有大美难言!太行之魂——
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
登上红旗渠,仿佛能听到太行山的呼吸。
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还是从时空坐标,这都是一座展现巍巍中华气象的山脉。山上,是站立的中国。地下,是深藏的中国——林州辖于安阳,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发现地,16万片甲骨在历史的土壤中深藏不露,整整等了现代的人们120万个日夜。
如果寻到那根绳子,不知是不是可以找到远古人们面对太行山,结绳记事,系在一条绳索上的记忆? 时间的甬道,走出来了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带领后代挖山不止的声响,今天还鸣响于历史的回音壁上。
太行、王屋二山,虽然已从愚公的门前搬走,但是中国的未来之路上,还有渡不完的河流,搬不完的大山。
今年,杨贵和郑中华应中直管理局之邀,同时参与了一场讲座,两人一前一后讲演,主题就是红旗渠。
多么奇妙的搭配—— 同一职位,不同年龄。皓首,黑发。
一个建设红旗渠,一个重修红旗渠。神奇的传承把两人联系在一起。
这不只是一次沿着历史痕迹的寻访,也是面向历史的发问,和面向未来的作答。台下一片寂静,一片模糊的泪眼。
一个大国,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具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和追问历史的能力。一个时代,不能只留下飞速发展的数据,还应该为后人保存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人们访问当年开挖红旗渠的那些“愚公”时,突然发现,岁月无情,他们已经在逝去中慢慢凋谢。
毕竟,近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叩击太行的前辈离去后,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还会有人讲述?人们担心的是,红旗渠精神,这种可以感觉却无法触摸的至真至宝,是否可以传承?红旗渠精神,是否会因物质生活的丰裕而被窒息?红旗渠的精神家园,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否有人守望? 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唯有精神不可随风而去。
1934年,当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无数的人们放下手里的锄把和书本,眼睛放光地追随着这支戴着红星的队伍而去。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支队伍能给热爱它的人们什么呢? 鲜血,饥饿,危险,甚至死亡。还有,饱满得闪闪发光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喜欢用万里和千里这种极宽广的距离,来形容诗意和伟大,譬如用脚走出来的万里长征,用手凿出来的千里红旗渠。
两个事件都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度困窘,在几近不可能的状态下完成的。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点,是完成它们的人,都具备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气质。
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中国的道路,是走出来的;中国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中国的富强,是干出来的;中国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的日月,积攒出来的!林州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前进的节奏,是那么地吻合。20世纪60年代,林州解决了水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林州解决了粮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林州逐渐开始解决钱的问题;现在,吃饱了肚子的林州,执着地甚至倔强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兜里有了钱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抬起头,仰望未来星空,在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徐悲鸿用他的画笔,画出了愚公移山;解放战争的前夜,毛泽东用他的思想,讲起了愚公移山;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州人用铁锤敲出了愚公移山;今天,我们又在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大山前,想起了愚公移山„„ 在林州,我们听到一串串意蕴深远的小故事: 这是一口水的故事。张买江的父亲去山西打工,临走之前的一顿饭,就是没有一口干净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饭。
林州人因为喝不上这口水流落他乡,曾经为了这口水战天斗地。如今,他们不再为一口水而担忧,但他们只要永远记住这一口曾经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会停步。
还有一碗面的故事。
林州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面条。一位林州籍的将军回乡,家里没有大摆宴席为他接风,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两口大锅,一口炖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
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最留恋的还是那碗面。就像林州那首脍炙人口的《推车歌》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啊!”
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装的是力量。再就是那一条渠的故事。
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无论我们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都不应该丢弃。
感悟红旗渠精神 篇6
好一个人间天河!怀着久有的太行寻踪梦,唱着“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雄壮歌声,我终于来到了红旗渠畔。
心潮澎湃,沿渠小跑,红旗渠的咽喉———“青年洞”出现在眼前。凝望着石壁上江泽民同志那遒劲的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熟悉的画面:300名青年突击队员,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食不裹腹野菜充,一锤一钎凿绝壁。
何为红旗渠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来自群众,来自实践,犹如飘扬在太行山上的旗帜,时刻引导人们不懈奋斗,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1995年4月,胡锦涛同志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大力弘扬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
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呢?就是要在实践中为红旗渠精神注入时代的内涵,把这种精神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
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大力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纵观红旗渠的修建历程,一切决策都是以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的。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特别是事关全局的大工程,务必要经过最实际的调查研究,充分进行科学估量和精心设计,切忌纯主观地夸夸其谈,抑或仅仅依靠书面报告轻率作出决策。
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始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等率领广大共产党员始终走在修渠大军的前列,为人民群众做出了表率。在最困难的任务中,在最危险的地方,党员干部奋不顾身地先冲上去。在天寒地冻的深冬,党员干部把房子让给群众住,自己宿在工棚或山洞。当粮食匮乏的时候,党员干部把馒头让给群众吃,自己吃稻糠野菜。面对这样的党员干部,群众焉能不积极主动地跟着党走?广大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会有攻不克的难关? 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必须始终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必须始终发挥各级党组织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感受红旗渠精神 篇7
在国庆的7天长假中,平均每天有1.3万观众走入国家博物馆参观“红旗渠精神展”。人们感受着那条“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着几十年前艰苦岁月中的动人故事。
展览大厅陈列着当年修渠民工用过的铁锤、铁钻、提灯和食用的野菜。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感人的照片,记载着4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特别让人震撼的,是那幅当年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带领群众扛着铁镐走在修渠大军前列的照片。
红旗渠是人工开凿的一项巨大工程,也正是在兴建这个工程中培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林县人民风餐露宿,开山劈路,跨壑架桥,凭着自己的双手,靠那一锤一钎,历经十年寒暑,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建设红旗渠的奋斗中,县委书记、县长与人民群众吃住在现场,奋斗在前线,干部们抡锤打钎,党员们专挑重担。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同甘共苦的精神,看到了各级干部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作风。
40年过去,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一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端,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创业的准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
游红旗渠有感 篇8
踏着重重叠叠的英雄足迹,我们自己组织参观了林县红旗渠,感受颇多„„初次踏上河南这片土地,新奇而略显惴惴。听说这是个资源相对匮乏、贫瘠,而人口众多的地方。当大客车驶入河南境内,巍巍太行山早已变得郁郁葱葱,放眼望去,整齐的梯田和绿油油的远山随处可见,立即抹去心头略显灰蒙的“印象”。来到林州境内,一条黄色的巨龙盘距在悬崖绝壁之上,看不到哪里是头,哪里是尾,这就是著名的红旗渠。
红旗渠的故事也曾听说过,但一切都只是“故事”,抽象而遥远,而那天,当我们一行人来到红旗渠后,面对眼前的壮丽奇观,一幕幕情景浮现在脑海里,让人联想到当年的创业艰辛,大家无不感慨万千:几十万食不果腹的民工用简陋的工具、落后的技术手段,以一颗火红的心和坚韧的意志做出了愚公移山的千古伟业。悠悠十年风霜雨雪,多少人把青春奉献给了山石险峰却无怨无悔,在这千里长渠上,又洒下了多少林县儿女的鲜血?昨日英雄今安在,一渠江水向东流!不由得,我对老一辈的林县劳动人民又多了几份敬畏之情,不同以前,这种情,如同那峭壁上的磐石般实在而具体。
通过参观我们了解到,历史上的林县石厚土薄,十年九不收,解放后勤劳的林县人民不向命运低头,以“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的超然心态,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以大无畏的“红旗渠”精神,逢山凿洞、遇河架桥,改变了林县面貌,创造人间一大奇迹。由此我又想到了我们的专业学习,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曾几何时我们也感到压力大,节奏紧张,琐事繁多而且充满矛盾,现如今见识了修凿红旗渠艰辛苦难,才觉得,人的潜力是惊人的,做一件事,有决心,有勇气,有耐力,那么任何事情都难不倒我们,日常工作学习上的小困难,更是如此。
在参观红旗渠的同时,我们的心中又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我们的先辈在几十年前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创造出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作为一名后生,感觉骨子里也流淌着英雄先辈们的热血,我更应该继承好这份红旗渠精神,带着一种乐观,坚韧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与实践中,更进一步,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更是要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急难险重我先上,勤俭节约创优秀!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红旗渠精神,才能不枉此行!这次参观已经超脱了简单的参观旅游,这是一次红色之旅,一次心灵的洗礼„„西边天际抹上一片艳红的时候,坐在车内透过车窗再看一眼缠绕于太行
山腰际的红旗渠,我为林县人无畏天地的英雄气概所感动,为林县人不向命运低头的潇洒气度所折服。我决心,要学习“红旗渠精神”,更要结合我的教学工作赋予其更多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传统美德与新时期我校建设相结合,在教学之路上把“红旗渠精神”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下去。
巍峨太行山,雄壮红旗渠。“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最为困难的历史时期,为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环境,河南林州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修桥,苦战10年,共计削平山头1250个,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挖砌土石方1516万立方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红旗渠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饮水和灌溉的生存问题,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慰问困难群众之后,7月17日下午,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总干渠分水闸处的红旗渠纪念馆和总干渠重点工程青年洞。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逼真的模型、生动的实物、珍贵的照片、翔实的资料,真实再现了河南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面对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历史照片,听讲解员述说老一辈当年鏖战太行山的壮烈场面,大家都感动了。走在红旗渠重点工程——青年洞前曲折的长堤上,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红旗渠中碧绿的流水,大家仿佛又看到一个个铁血汉子和巾帼英雄腰系草绳在悬崖峭壁间除险的身影,仿佛又听到铁锤砸向钢钎的声响回荡在山间。
参观完红旗渠后我们在青年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红旗渠是困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客服艰难险阻、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是林州人民用鲜血和牺牲、用坚持和奉献铸造的人间奇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体现了林州人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壮志豪情,也是与“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是我们新时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保证。大家纷纷表示,红旗渠一行,对我们来说,精神上是一种鼓舞,灵魂上是一次洗礼,责任上是一次强化。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自觉传承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坚持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把学习实践红旗渠精神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通过这次红旗渠之行我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一个团队如果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或者很难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必须众人一心、协作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巍峨太行山,雄壮红旗渠。“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最为困难的历史时期,为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环境,河南林州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修桥,苦战10年,共计削平山头1250个,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挖砌土石方1516万立方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红旗渠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饮水和灌溉的生存问题,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慰问困难群众之后,7月17日下午,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总干渠分水闸处的红旗渠纪念馆和总干渠重点工程青年洞。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逼真的模型、生动的实物、珍贵的照片、翔实的资料,真实再现了河南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面对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历史照片,听讲解员述说老一辈当年鏖战太行山的壮烈场面,大家都感动了。走在红旗渠重点工程——青年洞前曲折的长堤上,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红旗渠中碧绿的流水,大家仿佛又看到一个个铁血汉子和巾帼英雄腰系草绳在悬崖峭壁间除险的身影,仿佛又听到铁锤砸向钢钎的声响回荡在山间。参观完红旗渠后我们第四组在青年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
致认为:红旗渠是困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客服艰难险阻、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是林州人民用鲜血和牺牲、用坚持和奉献铸造的人间奇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体现了林州人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壮志豪情,也是与“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是我们新时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保证。大家纷纷表示,红旗渠一行,对我们来说,精神上是一种鼓舞,灵魂上是一次洗礼,责任上是一次强化。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自觉传承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坚持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把学习实践红旗渠精神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通过这次红旗渠之行我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一个团队如果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或者很难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必须众人一心、协作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星转斗移,岁月沧桑。红旗渠开始建设至今已45年。红旗渠建设开始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奋战了十年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和艰难险阻,付出了很大代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充分显示了党领导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1954年4、5月份调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在分析林县县情时,深刻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人没有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发展。当时全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其它耕地全是靠天种植。大旱绝收,小旱薄收,种麦面积很小,亩产仅有七八十市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群众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跑5里、10里去取水,还有的跑更远路程去取水,群众说“吃水如吃油”,但是没有油吃能过,没有水吃,一天都不行。面对这些情况,1957年12月,杨贵同志作了发动全县人民“全党动员,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报告。通过种种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于1960年2月,在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的带领下,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开始了“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战十年,终于建成竣工。“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是林县人民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下,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从修小型水利工程到修大型工程的过程。兴水符合林县县情,兴水就是为林县父老乡亲办实事,兴水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群众从兴办水利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党,从而更加热爱党,党指向哪里,群众就干到哪里。红旗渠的建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解决突出问题、不等不靠的精神体现。红旗渠的建成是一批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硬骨铮铮、一心为众、无私奉献的英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结果;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和群众同心干,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展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为民所望,为民所急,办更多、更大的实事、好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无畏,创造性地工作,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来到了红旗渠博物馆,在解说员的讲解下回顾了林州人民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耗费十年时间完成红旗渠的历史壮举。看着一幅幅珍贵的旧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我们对林州人民充满了崇高的敬意。他们靠锤子,铁锨和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讲解员对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迹,可能他们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但是他们的光辉事迹,他们的精神却会被我们铭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许多,打钎的铁姑娘们,她们都是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却和男人一样不怕苦,不服输,她们的双手被震裂了,被磨烂了,但是她们的意志却是那么坚强;一位爆破专家,经常被吊在半山腰上进行作业,多少次碎石砸下来,差点要了他的性命,但是就是在与死神的一次次擦肩而过之后,他依然坚持在爆破的第一线上;秘密参加青年洞建设的300名青年,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太行山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感人的故事是说不完的,在整个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每个林州人民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不远万里去修渠,晚上就睡在山上,饿了就摘些野菜吃,终于完成了这伟大的壮举,完成了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浩大的工程,他们仅仅只得到了极少的国家拨款,更多的是靠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缺炸药自己做炸药,缺石头自己采石头而完成的。
后来,我们又沿着当年林州人民开山劈石的足迹,参观了青年洞,由于水渠中注满了水,我们已经不能走进洞中参观,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300名青年在这奋斗的场景。我们走在铺好的路上都感觉到惊险,更何况当年在这无路可走的地方进行施工的青年们。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团结合作的力量还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这正是我们在工作中,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应该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不管我们在什么环境下,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不应该抱怨更不应该放弃,抱着只要努力拼搏就能战胜一切的信念,必然能获得成功。而且,我们身边有着互帮互助的同事,在困难的时候相互扶持,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讲奉献,少计得失,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就。回来的路上,看着林州的田间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红旗渠的灌溉。五十多年前的壮举,仍然造福着这一方百姓。历史不会忘记红旗渠,更不会忘记创造这一奇迹的人民。
小时候,我就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看过《红旗渠》电影记录片,唱过《红旗渠》的电影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今日我们将在分局领导的带领下去领会那条“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
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的迷乱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奇迹,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因难的。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
4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分,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准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懈奋斗。
【红旗渠导游词】推荐阅读:
红旗渠与《红旗渠》05-22
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06-20
红旗渠精神工作生活07-05
红旗渠开班动员讲话09-22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06-27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07-05
参观红旗渠的心得体会06-06
红旗渠青年洞观后感09-03
“红旗渠精神”学习心得体会09-04
人工天河不朽的丰碑红旗渠精神永恒的旗帜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