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言论

2024-08-10

《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言论(通用7篇)

《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言论 篇1

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条例》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悉,该《条例》是全国首部也是唯一一部市场监管领域的综合性法规,对于解决部门职能交叉、强化商改后续监管具有重要作用。

几乎老百姓不满意的所有问题,都与市场的不规则乱象有关。而这些乱象又与政府监管的脱节、滞后和空白脱不了干系。很多事情,理论上多个部门都可以进行监管,但在实际操作中,各个部门并没有明确的监管责任,因此成了监管盲区。比如目前国内的减肥市场,可谓五花八门、项目繁多,从运动减肥、食疗减肥,到药物减肥、器械减肥、手术抽脂减肥、针灸减肥等等,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体验了到减肥市场的混乱。由此引发的减肥负面新闻也频频曝光,引发了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减肥市场需要卫生、工商等多个政府部门来共同管理,但往往容易“九龙治水”,自然出现监管盲区。

其实,各个部门分工各有不同,偶有“管不了”的事实属正常,但至少可以告诉群众谁“管得了”,引导群众找准“能管事”的部门。如果没有一个部门能出面解决的话,那显然是机制本身存在漏洞,那就应该尽快弥补,而不是任由一些老大难问题自生自灭,让老百姓喊了一年又一年。

责任归属不清,就会陷入管理困境。《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就抓住了这些问题,通过监管创新,理清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 建立长效管理和监管机制,畅通违法违规举报渠道,让监管不能留空白。比如,《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第八条就明确规定,涉及行政许可的,行政许可实施部门为市场监管部门;不涉及行政许可但有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主管部门为市场监管部门;不涉及行政许可且无行业主管部门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指定市场监管部门;涉及多个部门且监管职责分工不明确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指定市场监管部门。第九条规定,市场主体依法应当取得而未取得行政许可,擅自从事与许可事项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由行政许可实施部门予以查处。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市场主体依法应 当取得而未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查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还明确规定执法重心下移原则,强化商事登记改革后续监管,为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提供法规依据,丰富了监管形式和方法,明确要求实行网店实名登记和身份核实,细化协同监管要求,以法规形式确定社会共治原则。

可以预见,《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后,像阳东区采砂市场乱象重重的那种现象就有望得到彻底治理,像令人头疼的P2P网贷平台的乱麻,相信也可以得以清理。

广东的监管创新,确立了边界,搞清了“哪些该管、哪些不能管、哪些不得不管”,而且与时俱进,不是只想着行政手段,而且借助市场化手段、信用手段来巧解市场新问题。也许他们很难用最短时间找到一个各方皆大欢喜的方案,但只要主动、理性、持续努力,那个最大公约数就会越来越近。

希望《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能对各地的监管有所启发,通过对监管思维、监管方式的创新,以理性应对“任性”,再面对群众合理诉求的时候,不再说“我不管”、“管不了”,而是说“我来管”、“我会管”。只有这样,才能把难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群众满意。

下面是条例全文

《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言论 篇2

近年来, 风机发展迅速, 正常生产中很多工作领域需要使用到通风机。风机对改善有关作业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发展的支持, 越来越多的通风机被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 例如, 在植保机械上, 用气流喷洒药粉和药液, 并使药液雾化;在谷物收获机械及清选机械上, 用气流进行清选及谷粒分级;在谷物干燥机械中, 用气流作为载热体加热烘干谷物, 同时作为载湿体带走水汽;在输送装置中, 则用气流输送各种农业物料;在播种施肥机械中, 用气流排种、清种、送种、气力施肥;在温室大棚中, 用通风机进行通风换气, 调节室内气温。此外, 在农业设施、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也常常用到通风机。因此, 风机的质量是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工作质量的关键[1]。

1 农用风机质量监管必要性和监督检测内容

目前, 全世界面临资源紧缺问题, 都在提倡节能减排。风机作为耗能大户也就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风机质量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人身健康和资源的利用。风机质量主要与产品设计、加工精度、电机质量等因素有关, 比如电机质量差、叶轮安装质量差、叶轮间隙偏大或不均匀等将会造成风机振动强、噪声大、效率低下、通风量达不到要求而使资源浪费等问题, 同时电机或叶轮质量存在问题还将使风机发生安全事故。风机噪声是反映风机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噪声大的风机不仅浪费能源, 减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还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近年来, 很多企业都在采取措施, 努力提高风机产品的综合运行效益。特别是要解决风机与风网不匹配、“大马拉小车”和通风机综合效率低下等问题。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 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准确测定主要风机的性能问题。虽然每台风机出厂时, 厂家都随机提供风机的性能曲线, 但这种曲线一般都不是该风机的个体特性曲线, 而是用几何相似的同类型风机按比例定律推导出来的。尤其当风机经过现场安装、调试, 附加上整流器、扩散塔等附属装置后, 风机性能曲线往往与出厂性能曲线大相径庭[2]。

农用风机质量的好坏、效能的高低和安全性能对农业发展有极大影响。随着风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其性能对农业生产创收、提效等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性能稳定、效率高的农用风机能大大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 降低作业成本;质量不稳定、性能差, 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的风机应用到农业生产, 不但不能达到农业作业环境要求,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 甚至会破坏农业生产条件, 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效益, 部分质量不过关的农用风机的还会给安全意识不高的农民带来事故等伤害。

因此, 为了促使风机生产企业的产品规范统一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 保障用户的利益, 必须对风机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测, 加强对企业产品出厂鉴定检验、市场抽查检验等质量监督的力度。

风机质量监督检测主要的内容是节能产品及淘汰产品的评定及可靠性认定;新产品鉴定检验和型式检验;风机产品的质量仲裁工作;产品质量事故的分析和研究;委托检验;参与有关技术标准、检验规范、实施细则等文件制、修订工作;开展有关质量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研制有关测试装置、专用试验台架等;对有关测试方法进行验证;研制并推广先进的检测仪器仪表;组织风机行业质量检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有关风机产品质量检验方面的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活动。风机需要检测的主要性能参数有风速、风量、功率、轴功率、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相对静压、差压;风机的静压、全压、全压功率、静压功率、全压效率、静压效率、机组效率、工序能耗等[3]。即应检查: (1) 能力是否满足生产要求; (2) 性能和风网是否相匹配; (3) 是否高效、节能; (4) 是否可靠性高, 能否确保不间断运行; (5) 风机噪声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2 广东省农用风机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相关职能部门对风机市场监管力度不强

风机作为非特种产品, 其市场监督管理由工商、质监等部门共同管理。由于风机质量的好坏、性能的高低难以用一般的观察检查就能看出来, 因此工商质监部门对风机市场的监管往往是在用户投诉后开展;而农用风机的质量和性能存在问题时农民往往意识不到, 投诉少之又少, 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一直提不上来;而且如果是投诉质量和性能问题, 由于风机检测项目较多, 检测程序复杂, 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少等困难, 监督部门处理时也只能是对生产企业条件进行检查, 或者借助企业的检测设备进行部分项目检测, 监督效果大打折扣。监督的技术性制约了监督检查的意识和积极性, 造成目前对风机市场的监管非常欠缺。

2.2 风机质量监督检测水平不高

目前, 国内对风机具有质量监督检测资格的专门检测机构比较少, 比较权威的就只有沈阳鼓风机研究所风机检验实验室 (机械工业风机产品监督检测中心) 和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少数几家, 许多地方要开展风机质量监督检查都需要委托有关生产企业进行。广东省农业机械鉴定站于2010年设计建设了广东省第一家农用风机检测系统, 但由于起步较晚, 检测人员和检测经验还有待增加, 同时还有一些例如检测设备、计算机软件等条件需要完善, 因此一时还难于满足全省农用风机的检测需要。

广东省内及至华南地区的风机质量检测能力都有待提高。据统计, 广东省通风机产量十分巨大, 年产10万台以上的企业有超过30家, 小型企业超过700家, 而这其中只有部分大型企业自己设计建设了较完善的风机性能检测系统, 大部分小型企业并不具备全面的风机性能检测能力, 有的企业有检测设备但也只是对一些易测性能参数做检测, 部分风机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甚至还是靠一看、二摸、三听等传统手段掌握, 质量参差不齐。之前由于缺少有资质的风机检测机构, 造成一些企业即使想加强自身产品质量但没质量监督检测部门可委托进行检测的现象, 同时由于缺少市场监督检查, 很多企业对产品质量把关意识也就不高, 不愿把经费放到质量检测建设中, 个别厂家在生产时使用劣质材料, 以次充好或偷工减料, 许多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损害着消费者的利益。同时, 目前广东省内也没有风机检验相关规范文件。

3 提高广东省农用风机市场监督管理的思考

3.1 要强化市场监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农用风机市场的监管, 切实履行风机市场监管职责。工商、质监、农业部门要密切配合, 依法加大打击力度, 及时查处生产销售用于农业生产的假冒伪劣风机违法行为。要加强对风机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 对资质条件、生产条件、检测设备等不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 要求整改, 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吊销其风机生产经营许可证。加强风机质量市场监督抽查的力度, 探索建立质量评级制度, 加大对有质量问题企业的曝光和处罚, 提高企业质量意识。

3.2 要加强农用风机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建设

目前制约广东省风机质量监督检测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少专业的检测技术、装备和人员。质量监督必须“公正、科学”, 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要成为一个区域质量监督检测领域的权威, 必须具备一流的技术和先进的装备。先进设备的检测结果既准确又快捷, 对样品损害也小, 只有最准确的数据才能具有权威性。而广东省农业机械鉴定站建设的目前全省惟一的农用风机质量监督检测系统, 由于处于不断完善阶段, 一些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装备数量一时难以满足全省农用风机检测需要, 需不断补充。根据GB/T 1236-2000《工业通风机用标准化风道进行性能试验》, 风机性能检测项目数量多、程序复杂, 所需的专业仪器和装备众多, 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大。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开展农用风机质量监督检测工作的支持, 增加资金投入, 购置最新的仪器和设备, 在保证全省风机质量监督检测工作顺利开展之余, 为企业生产定型、出厂检验等方面提供服务。同时, 加强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 提高相关人员整体检测水平。

3.3 引导企业加强自身检测能力的提高

目前风机性能很大程度依靠生产企业自身检测能力的保障。要引导相关企业建立自身出厂检测能力, 提高总体质量水平。部分生产企业的风机检测试验系列装置是按2000年以前执行的即1985年的标准建立的, 而目前风机执行的是2000年的标准, 即GB/T 1236-2000《工业通风机用标准化风道进行性能试验》, 后者是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5801:1997, 在试验方法上, 对试验装置的规定有很大变动, 因此需要进行改造。虽然有些厂家已做了这方面的改进工作, 但还是有很大部分企业在利用以前的检测试验装置, 因此要加强相关宣传, 引导企业不断改进检测设备和手段, 切实提高风机质量和性能。

4 结束语

目前广东省风机生产企业众多, 生产数量也巨大, 但由于对风机市场监管力度不强, 监督检测能力不高, 致使风机市场质量参差不齐, 甚至有些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随着风机越来越多地使用到农业生产, 其对农业生产提效作用越来越大。风机的质量和性能是影响着相关农业生产效率和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 加强对风机质量的监督监管是有关部门的行政职责, 也是保证风机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丽君, 吕新民, 杨兵力, 等.农用风机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 2010 (4) :154-157.

[2]严俭祝, 左树勋.矿井主要通风机性链检测新技术[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2 (5) :40-42.

[3]GB/T1236-2000, 工业通风机用标准化风道进行性能试验[S].

《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言论 篇3

【关键词】 水路运输;船舶;异地经营;异地监管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航运市场开放早,开放程度高,全省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并存的水路运输和水运服务业格局。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航运市场运输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但相对不断上升的成本,加上来自广西、浙江、福建等外港籍船舶的竞争,广东省航运市场运价一直在低位运行。

由于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粤西、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悬殊较大,货物运量主要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货源缺乏致使在经济相对落后、欠发达地区注册的船舶常年不在船籍地经营而流动到广东省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经营,比较典型的是清远、韶关、肇庆的船舶常年在佛山、中山、东莞等地市经营。

船舶跨省异地经营和跨市异地经营状况同时并存的局面已经对广东省水路运输市场形成较大冲击,广东省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规范船舶异地经营监管势在必行。

1 船舶异地经营给水路运输行政监管带来新挑战

(1)外地船舶进入当地水运市场存在着恶性杀价、排挤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方式,其后果是:一方面,正规的港航企业能力未能完全发挥;另一方面,大量非正规、不完全具备经营条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运输船舶,以低成本、低价格冲击正规港航企业的生产经营,严重影响了当地水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扰乱了当地水运市场秩序。

(2)异地经营船舶在有些港口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不公平待遇,譬如有些地方运用其行政权力及各种规定限制外来船舶进入本地水运市场,如规定外来船舶进入必须请当地的引航员,本地船舶在当地可享受货源配载的优先权,外来船舶若违反规定则会加大罚款数额等。

(3)目前,实行属地监管、行政审批为主的行业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船舶异地经营对船舶经营资格保持及经营行为动态监管的要求。针对船舶异地经营,目前暂无明确船籍地和经营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不利于规范船舶的市场经营行为,不利于动态监管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4)船舶脱离水路运输企业所在地监管长期在外地经营,营运船舶与水运企业“托而不管”现象比较普遍。对异地经营船舶疏于管理,存在较大的水上交通运输安全隐患。

2 船舶异地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船舶异地经营企业监管方式单一

船籍港交通主管部门仅对水路运输企业进行水路运输经营许可后的后续监管,且几乎仅采用书面核查这一监管方式,很少对异地经营船舶实地检查。书面核查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主次不分的“全面检查方式”,应主要检查水路运输经营者从事水路运输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准予行政许可时所确定的条件、标准、范围、方式,有否履行法定义务,应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需要改变传统的年检制度,加强日常监管。水路运输经营者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只有加强日常监管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若放弃日常监管,仅靠一年一次的年度检查,违法行为被发现的几率会大大降低,可能会出现“年检那一天合格,其他364天都不合格”的状况。其三,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监督检查的记录、归档和查阅制度。

船舶长期在船籍港之外的其他港口经营,给船籍港交通主管部门实行船舶实地检查带来许多不便,船籍港交通主管部门也未采取积极措施向船舶经营地所在的交通主管部门发送协助调查函,请求经营地交通主管部门协助对异地经营船舶进行现场检查以弥补仅靠书面核查难以掌握的真实情况。

2.2 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政不作为现象

根据调研,目前,水上交通检查站面临的问题是全省综合执法改革尚在进行中,工作人员培训之后尚未发证,还是沿用交通运输部颁发的执法证进行执法,而取得交通运输部执法证的工作人员不多。按照正规程序,每次执法必须有2名持证执法人员在场。基于这个因素,最近两三年水运检查站的执法工作基本停滞,仅进行最基本的船舶营运证检查。一方面,查处的水运案件案情简单;另一方面,船舶所有人态度也比较好,检查发现违章后,都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进行整改,所以目前主要以口头教育为主。一般,现场查船的检查数据通常都会记录在电脑系统里,该系统是运政稽查系统,与目前广东全省水路运输行政审批系统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未实现信息共享。

建议有关交通主管部门应提高水运执法人员素质,加强有关水路运输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执法水平,解决水运执法人员行政不作为问题。对违规违章行为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水运执法人员要积极主动和严格依法对水运违章经营人进行监督检查和强制执法,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对无船舶营运证或持无效船舶营运证的船舶,要按照有关法规,坚决查处,以有效保护合法经营者的利益。

2.3 船籍港与经营地交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机制不顺畅

一方面,船籍港无法及时掌握异地经营船舶的营运状况。船舶长年在异地经营,水路运输企业所在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要通过每年一次的船舶年审审验船舶上年度经营情况,并且也只能通过《船舶营运证》上记载的违章记录掌握船舶在异地的经营行为。如果船舶在异地经营不回船籍地参审或逾期参加年审,船籍地对船舶经营资格的管理就更加被动,船籍地交通主管部门也无法及时督促企业加强对船舶营运的管理。

另一方面,经营地交通主管部门未能及时掌握在当地经营的异地船舶的基本信息。即使当地水上交通检查站会将异地船舶查验数据记录、归档并录入自己的办公系统,但该系统是运政稽查系统,与目前全省行政审批系统未实现信息共享。船舶在异地经营的违法违规处罚记录会直接影响水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的保持,因而不利于船籍地对水路运输企业及船舶经营资质的动态管理。

3 加强船舶异地经营监管的措施和建议

为加强船舶异地经营监管,有效落实责任,建议从制度设计和监管手段上创新船舶异地经营监管模式。

3.1 制度建设

(1)实行船舶异地经营备案制度。笔者认为,船舶异地经营应当由船籍地和经营地水路运输主管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联合监管,实行船舶异地经营备案制度。异地经营船舶备案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水路运输经营者须及时向船籍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备异地经营船舶的基本信息并提供船舶营运证复印件;二是异地经营的船舶须持船舶营业运输证原件到经营地县级以上港航管理机构办理备案登记并领取通行证;三是已备案登记的外港籍船舶和本港籍船舶享受同等待遇,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已办理备案的船舶异地经营企业自身也应加强对异地经营船舶的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对异地营运船舶的自检自查制度。

(2)建立委托船舶管理制度。鉴于一些船舶长期在异地经营不回船籍港,一些安全管理制度无法有效落实,为此,水运企业可以委托当地具有经营资质的国内船舶管理企业提供船舶安全管理服务。

国内船舶管理企业接受委托提供船舶海务、机务管理服务,应当订立书面船舶管理合同,并根据船舶管理合同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经营地国内船舶管理企业接受委托提供船舶海务、机务管理服务,未根据船舶管理合同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的,由经营地交通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依法实施处罚。

(3)落实违法抄告制度。违法抄告制度对于交通行业管理特别是交通运输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水路运输经常跨区域流动,增加了行政许可机关监督管理难度。及时了解被许可人在本区域以外的违法行为和处理结果,对于作出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履行监管职责十分重要。所以,《行政许可法》在明确违法行为属地管辖的同时,强调违法行为发生地行政机关的抄告责任。

违法抄告制度将扩大行政机关的信息来源,从而使行政许可机关可以比较全面、及时地掌握被许可人在本辖区外的活动情况。但是,若各行政机关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动力,则建立规范的违法抄告制度是非常困难的。这项制度的建立不仅仅是一个省内各地行政机关的事情,也是本省行政机关与外省行政机关的事情。这项制度可以首先在各省交通系统内建立起来,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循序渐进,积累经验,然后在各级政府的协调推动下,建立起与其他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省外行政机关的合作关系,最终在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起全国范围的交通行政许可监督信息网。

(4)建立公众举报制度。公众举报制度是指行政机关通过接受、核实处理个人或组织的举报,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制度。《行政许可法》第65条规定:“个人和组织发现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有权向行政机关举报,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建立举报制度实质是发挥社会监督权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中的作用。一些交通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了社会监督权,如《公路法》第7条第2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损坏公路、公路用地、公路附属设施和影响公路安全的行为。”实践证明,社会监督是一种相当有效的监督。建立公众举报制度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机关不可能采用“人盯人”的方式对所有被许可人实施普遍的监督,而与被许可人从事许可事项活动相关的个人和组织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出发具有监督举报的内在动力,也拥有随时发现被许可人违法活动信息的机会。

3.2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目前,水路运输监管方法比较落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做好水路运输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技术保障,传统的依靠人力来管理的劳动密集型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在广东这样水网密集的航运大省,更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监管模式。

(1)完善广东省港航行政管理综合业务网上办公系统。广东省从2005年1月开始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使用港航行政管理综合业务系统。该系统功能包括省、市、县三级港航行政管理业务,可以覆盖目前水运行业管理的全部职能,开发了港航行政管理业务处理系统、行业资质管理系统、港口行业管理系统、港航执法管理系统、行业报表系统、行业数据交换系统、法律法规系统、联网业务处理系统和辅助解决支持系统。但据了解,目前仅在水运行政审批环节利用该系统的部分功能,还远远未能充分利用该系统的强大功能。

为此,建议完善广东省港航行政管理综合业务网上办公系统,将行政审批信息、经营资质监管记分信息、预警信息、水路运政信息在全省范围内统一集合在这个工作平台上,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的港航行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经营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2)海事部门船舶管理系统向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开放。水运企业船舶异地经营监管涉及的监管主体主要包括海事、船检、海关、边检、安监、口岸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一直是水运行政监管的难点。根据对各地市水运行政部门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比较突出并亟待解决的是水路运输交通部门和海事部门的沟通机制不顺畅问题。建议加强水路运输交通主管部门与海事、船检、海关等部门在行政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沟通与配合,建立部门之间长期稳定的互信机制和监管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不断填补对市场和企业监管的真空地带,逐步实现行业监管的无缝衔接。

(3)船舶安装动态视频监控系统。GPS船舶定位监控系统运用先进的GPS技术、移动通信技术、GIS技术及计算机管理技术建立船舶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全天候、大范围、多船舶的实时动态定位、调度和监控,改进船舶运行管理,增强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提高船舶运营率和航行安全度。GPS船舶定位监控系统建设简单,无需申请专用频点,无需建设任何基站,定位监控系统可监控安装于有船载单元的移动船舶,通信方式的实现如同购买和使用一部移动电话一样方便。采用移动通信公众网,系统覆盖广(漫游全国)、投资小(不用另外投资建设和维修通信基站)、运营费用低廉、容量大(移动通信公众网决定了系统容量能满足公众需要)。

通过船舶视频监控系统对辖区水道、码头进行实时监控,并结合巡航执法,现场监管科学合理,张弛有度,不但可对船舶违规违章行为起到震慑作用,而且对现场巡航监管形成有效的补充,可有效提高监管效能。

(4)开通广东省内河水上交通联播台。在为航运企业提供服务方面,可在广东全省开通广东省内河水上交通联播台,每天分10:00,16:00,21:00等3个时段循环播放,为船民提供航行通告、水上水下施工情况、水上交通管制情况、船员培训考试、海事政策法规、天气预报、潮汐变化、水闸开关、水域环保及水上治安等实时信息,还可以开通一个短号码为船民提供咨询服务。

广东省内河水上交通信息联播台为水运管理部门与广大航运企业及船民建立起一座实时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电台,可以及时收听广东省内河水上通航信息、航运市场信息、港口码头需求信息以及相关的海事航运政策等。联播台的开通为广东省内河航运的信息化、数字化、安全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

4 结 语

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大全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活动,维护劳动者、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法权益,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进行的求职招聘、人力资源服务以及对人力资源市场的促进保障和监督检查,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人力资源市场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诚信、公开、平等的原则。

第四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劳动者、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机构编制、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教育、商务、工商行政管理、价格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促进与保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加大人力资源市场投入,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发展服务业的重点领域,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环境营造,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促进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将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激励政策,积极培养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第九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社会力量举办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性人力资源服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贴。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活动。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建自主品牌,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省服务名牌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政府有关部门、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的人力资源信息共享。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网上采集、归类、分析和发布制度,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

第三章 人力资源服务

第十三条 人力资源服务是为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聘、人力资源开发配置提供的各类服务,主要包括下列活动:

(一)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

(二)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发布;

(三)绩效薪酬管理咨询、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四)人力资源素质测评;

(五)人力资源培训;

(六)高级人才寻访;

(七)举办人力资源交流会;

(八)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外包;

(九)人力资源互联网信息服务;

(十)受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委托,代办社会保险事务;

(十一)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人力资源服务活动。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按照国家制定的服务规范和标准,依法免费提供公共人力资源服务。

第十五条 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机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并在许可范围内开展活动。

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二)有与其业务范围和规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三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 申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应当向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人力资源服务申请表;

(二)章程和管理制度;

(三)场所、设施的使用权或者所有权证明;

(四)负责人身份证明和专职工作人员的相关材料;

(五)开展人力资源互联网信息服务的,需要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拟开展劳务派遣业务的,可以依法一并提交劳务派遣许可申请和相关材料。

第十七条 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同时向申请人颁发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注明许可范围;对不符合条件的,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八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变更名称、住所、负责人等事项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变更事项。

第十九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岗前或者能力提高等人力资源培训的,应当注重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

第二十条 人力资源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信息录入、发布审查和投诉核查处理机制,保证发布的人力资源信息合法、真实、有效。

人力资源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业务活动中收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个人电子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第二十一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高级人才寻访服务,应当保护其所知悉的委托单位的商业秘密,并为高级人才的求职意愿保密。

第二十二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与用人单位订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外包合同,向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业务流程、招聘流程、薪酬福利等外包服务。

第二十三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人力资源交流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提前制定活动方案,核实招聘单位的资质证明和招聘资料,并向社会公布交流会信息。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自交流会结束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举办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告交流会举办情况。

第二十五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服务内容和程序、收费项目和标准、监督机关和电话等。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建立服务信息档案,如实记录服务对象、服务过程、服务结果和收费情况等。

第二十六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于每年3月1日前向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送上一年度报告,并对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业务开展、经营业绩、设立分支机构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依法成立行业协会,促进公平竞争,规范服务行为,维护行业成员的合法权益,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

第二十八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求职和招聘信息;

(二)发布包含歧视性内容的招聘信息;

(三)为无合法身份证件的求职者或者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四)介绍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

(五)介绍求职者从事法律、法规禁止的职业;

(六)扣押求职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求职者收取押金;

(七)未经求职者、用人单位同意公开其信息,或者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求职者、用人单位信息;

(八)伪造、涂改、转让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九)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

(十)以胁迫、欺诈等方式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十一)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四章 求职与招聘

第二十九条 劳动者年满十六周岁,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招聘活动、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求职。

第三十条 求职者应当如实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者用人单位提供个人基本情况以及与应聘岗位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工作经历等情况,并出示有关证明。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应当向求职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委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者通过人力资源招聘活动招聘人员的,应当提供招聘简章,并出示营业执照(副本)或者有关部门批准其设立的文件、经办人的身份证件和用人单位的委托招聘证明。

招聘简章应当载明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岗位名称、招用人数、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录用条件、用工类型、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保护和职业危害等。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对求职者的个人信息予以保密,除依法应当公开的内容外,未经求职者同意,不得公开或者利用其个人信息。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不得向求职者收取报名费、登记费和培训费等费用,不得以提供担保等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财物。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招聘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应当录用依法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依法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定期对其完成各项任务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完善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制度,在本机关网站公开行政许可程序、期限和需要提交的材料目录,以及准予行政许可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录等信息。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检查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进行检查;

(二)询问有关人员,查阅服务信息档案;

(三)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与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并作出解释和说明;

(四)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相或者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和资料;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检查措施。

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提供相关统计数据和信息。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公布举报投诉电话,依法及时处理有关举报投诉。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规定行政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行政法律责任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劳动者收取费用的,由其主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将违法收取的费用退还劳动者,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从事职业中介或者人才中介活动,擅自扩大许可范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未在服务场所履行明示义务,未建立服务信息档案或者未履行记录义务,未按照规定报送年度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记入机构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虚假求职和招聘信息,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介绍求职者从事法律、法规禁止的职业,伪造、涂改、转让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提供虚假招聘信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在办理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检查工作中,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害求职者或者用人单位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设立中外合资、合作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者从事对外劳务合作活动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 篇5

 内容提纲 

一、《条例》的主要内容

二、条例与旧的有关工资支付规定相比特点 

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 

四、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规范 

五、工资范畴的规定 

六、劳动者工资的权利 

七、劳动者加班加点的规定

八、劳动者假期工资的规定 

九、劳动者病假工资的规定 

十、企业拖欠和克扣工资的行为

十一、租用场地、厂房的用人单位经营者欠薪逃匿的处理措施

十二、对建筑领域中,工程发包、分包或者转包拖欠员工工资的处理 

十三、预防和处理拖欠工资具体的规定

十四、用人单位发生拖欠或克扣工资等违法行为时,劳动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十五、用人单位违反工资支付管理行为和行政处罚的规定

一、《条例》的主要内容  适用范围  支付原则  工资定义  监督检查  法律责任

二、条例与旧的有关工资支付规定相比特点  第一,《条例》在根据劳动法的原则规定细化了规定,规范用人单位的支付行为,更具操作性。

 第二,充分体现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基本性质。在立法中坚持在规范工资支付行为时,要体现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基本含义,以此作为基准点确定工资支付的各项制度、标准和界限,既确保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保障用人单位的用工、分配自主权。

 第三,充分体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协商权。劳动者的工资标准、调整办法都应通过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来确定。

 第四,体现政府在工资管理方面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对工资支付的管理,从计划经济的直接干预转到发布宏观指导政策、制定标准和规则、划定界限以及监督检查方面。

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

 第一,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工资管理制度。 第二,明确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 第三,是要建立健全齐抓共管制度。

四、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的规范

 一是规定用人单位要依法制定工资支付制度,并书面告知本单位劳动者;

 二是规定用人单位应通过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约定工资支付的标准、形式、日期等;

 三是规定用人单位应按时足额以货币形式支付工资,并提供工资单;

 四是规定用人单位要如实编制工资支付台帐,载明法定事项,并且要至少保存两年;  五是规定用人单位扣减劳动者工资的项目和行为;  六是规定了各种假期待遇的支付标准等。

五、工资范畴的规定

 工资的范围: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岗位工资、职务工资、技能工资等)、奖金、津贴、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 明确规定了工资的形式为法定货币,实物及有价证券不能代替货币。

   

六、劳动者工资的权利

(1)按时足额领取工资的权利;

(2)查询本单位工资支付制度、核对本人工资清单的权利;

(3)享受法定休假日、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产假、看护假、计划生育假等带薪假期的权利;

(4)参加选举、人民代表大会、集体合同协商等特定社会活动时获得工资的权利; (5)对工资支付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的权利。

七、劳动者加班加点的规定

(一)工作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者小时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者小时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者小时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八、劳动者假期工资的规定

 法定休假日、婚假、丧假、产假、看护假、计划生育假

 事假

九、劳动者病假工资的规定

 按照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病伤假期工资。

 用人单位支付的病伤假期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80%。

十、企业拖欠和克扣工资的行为

 拖欠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无法定理由逾期未支付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者应得工资的行为。 克扣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无法定理由扣减劳动者应得工资的行为。

十一、租用场地、厂房的用人单位经营者欠薪逃匿的处理措施

 租用场地、厂房的用人单位的经营者拖欠工资逃匿的,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处理垫付临时生活费及追偿等事宜。

十二、对建筑领域中,工程发包、分包或者转包拖欠员工工资的处理。 一是规定业主单位的垫付责任。 二是规定了发包方垫付责任。

十三、预防和处理拖欠工资具体的规定

 一是要求各级政府要建立工资支付预警机制、信用监督机制等制度,从源头上预防拖欠工资的发生;

 二是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从而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尽早处理。 三是劳动者要增强法律意识,对违法行为及时举报投诉;  四是设置法律责任。

十四、用人单位发生拖欠或克扣工资等违法行为时,劳动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一是可以要求工会组织协助解决,工会组织应当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  二是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部门投诉,劳动保障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立案后应当及时依法调查处理,并在60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

 三是可以依法提起仲裁或者诉讼。

           

十五、用人单位违反工资支付管理行为和行政处罚的规定(1)未依法制定工资支付制度并告知本单位全体劳动者;(2)未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3)解雇劳动者当天未结清劳动者工资;(4)未如实编制工资支付台帐;(5)未向劳动者提供工资清单;(6)拖欠或克扣劳动工资的;

(7)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拒绝、阻碍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9)出具伪证或者隐匿、毁灭证据的;(10)拒不整改或不履行行政处理决定的;

广东省边境管理条例 篇6

(2016年12月15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

会议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2号)

《广东省边境管理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16年12月1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2016年12月15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边境管理,保持边境地区安全稳定,促进边境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国界管理、出境入境管理、进出边境地区管理以及保障服务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边境管理应当坚持依法管理、严守国界、维护稳定、服务开放、促进发展、便民利民的原则。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及边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边境管理工作的领导。外事部门负责国界标志及边界设施的勘查、维护和管理,根据授权组织开展边界联检。

公安机关及公安边防部门负责边境地区社会治安、中国公民出境入境、外国人入境出境、交通运输工具出境入境以及进出边境地区的边防检查;结合任务管理界河治安,开展界河水上巡逻;防范和打击边境地区跨界违法犯罪活动。

海关、检验检疫、口岸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边境管理和服务的相关工作。第五条 各级边防委员会应当建立成员单位定期联席会议、军警民联防、重大情况通报和对外联系、合作等制度。

外事部门、公安机关及公安边防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情况通报等制度;并加强与驻地解放军边防部队的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做好边境管理工作。

第六条 公安机关及公安边防部门应当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以及有关协议、协定,开展国际执法合作。

第二章 国界管理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维护国界线的清晰稳定,保持界碑(桩)以及其他国界辅助标志物、方位物的完好,发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外事部门或者相关部门,不得擅自处理。

国界标志的恢复、修理或者重建,应当由外事部门按照我国与邻国签订的协议、协定和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公安边防部门应当提供协助。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移动、损毁、涂改、刻划界碑(桩);

(二)破坏有国界辅助标志物、方位物或者界河护岸作用的树木、植被和相关设施;

(三)改变或者可能改变国界线走向、影响或者有可能影响界河稳定的;

(四)在界河进行炸鱼、毒鱼、淘金、采沙、超标排污,或者在界河中的沙洲、岛屿上砍伐树木、挖沙取石;

(五)私自开通或者扩建边境通道、便道,在界河上私开渡口、私设码头;

(六)在与邻国签订的协议、协定禁止范围内设置危险化学品存储设施及危险废物处置场所;

(七)在中越国界线我方一侧30米、中老国界线我方一侧100米、中缅国界线我方一侧10米范围内新建永久性建筑或者设施,与邻国商定同意的除外;

(八)在中越国界线我方一侧1000米、中老和中缅国界线我方一侧500米范围内烧荒;

(九)其他改变边界现状的行为。

第九条 在国界线附近发现无主物体或者不明来源的飞行器、空飘物、漂流物等进入我国境内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公安边防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条 下列情形应当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

(一)在中越或者中老国界线我方一侧2000米、中缅国界线我方一侧500米范围内爆破作业的,由县级行政主管部门征求当地外事部门、公安边防部门意见,按照规定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在国界线我方一侧500米范围内进行地面测绘、勘探或者探矿、采矿的,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征求省外事部门和省公安边防部门的意见,按照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在界河进行护岸、通航、引水作业的,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征求省外事部门和省公安边防部门的意见,按照规定上报批准;

(四)在国界线我方一侧25000米范围内进行航测、航摄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按照规定上报批准;

(五)在边境地区修建跨界工程或者设施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按照规定上报批准。

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向外事部门咨询的,外事部门应当给予指导和帮助;实施前款规定的爆破、航测、航摄、护岸、通航、引水作业或者修建跨界工程设施的,外事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邻国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征求意见。

第十一条 在界河通行、从事生产作业或者其他活动的中国籍船舶,除依法领取有关证件外,还应当向船籍港或者作业地的公安边防部门备案。

第三章 出境入境管理

第十二条 在口岸、边境通道设立的边境检查站,对出境入境人员及其行李物品、交通运输工具实施边防检查;对出境入境的交通运输工具进行监护;对口岸或者边境通道限定区域进行警戒;必要时,可以对出境入境的交通工具载运的货物进行检查。

第十三条 出境入境人员应当持有效出境入境证件从规定的口岸或者边境通道出境入境,并接受边防检查;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证件或者拒绝、逃避边防检查的,公安边防部门有权不准其出境入境;对有关部门依法作出不准出境入境决定的,公安边防部门应当根据其通知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协助、运送他人非法出境入境或者为非法出境入境人员提供便利。

第十四条 出境入境交通运输工具负责人及其业务代理单位应当配合出境入境边防检查,如实申报相关信息并协助调查处理违法行为。

出境的交通运输工具自出境检查后至出境前,入境的交通运输工具自入境后至入境检查前,未经公安边防部门同意,不得上下人员、装卸货物。

第十五条 边境人民政府口岸管理部门在口岸、边境通道所在地,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限定区域,用于维护正常的出境入境秩序,由公安边防部门实施管理。限定区域包括出境入境边防检查现场、候检区域以及需要限制非出境入境的人员或者交通运输工具通行、停留的其他区域。

第十六条 边境地区居民持有效出境入境证件从规定的口岸和边境通道进入邻国的,应当在限定范围内停留并在规定期限内返回。

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居民入境后,应当在出境入境证件规定的区域和有效期限内停留。

第十七条 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居民因特殊原因无法提供所在国签发的入出境证件,符合与我国签订的双边协定规定的入出境事由,确需入境的,应当向入境口岸或者边境通道的公安边防部门申请办理边境地区境外边民入出境证,接受边防检查后入境。

第十八条 边境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边境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在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发生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向我方请求援助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备案,边境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可以组织人员进入邻国救灾,处置完毕后立即返回我方境内,公安边防部门应当给予出境入境便利。

第四章 进出边境地区管理

第十九条 公安边防部门在进出边境地区的交通要道设立边境检查站,实施边防检查,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安边防部门可以根据边境维稳、反恐、禁毒等任务需要,经上一级批准,在边境地区或者进出边境地区交通要道设立临时检查点,实施边防检查,任务结束后,应当及时予以撤销。

第二十条 进出边境地区的人员应当持有效证件,并接受公安边防检查。未持有效证件或者拒不接受公安边防检查的,不得进入或者离开边境地区。

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居民入境后,从边境地区前往非边境地区,其所持证件应当符合相关规定;不符合的,不得离开边境地区前往非边境地区。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协助、运送未持有效证件的人员进出边境地区;不得为未持有效证件人员进出边境地区提供便利;不得在边境地区收留、雇佣、安置未持有效证件的人员。

第五章 保障服务

第二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及边境州(市)人民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时,应当有推动边境地区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等内容,并应当加强督促落实。

第二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及边境州(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边境地区产业发展和有利于开展边境贸易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边境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对边境地区交通、通信、水利、电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村安居房和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第二十四条 开设口岸、边境通道,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点,或者开发、建设边境旅游线路、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或者备案。

在边境地区从事互市贸易、旅游的我方人员和毗邻国家人员,应当在批准的范围内活动,并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口岸、边境通道各查验机关应当加强信息互通、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升综合执法效能,改善通关环境,制定便民利民措施,提供咨询信息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促进通关便捷高效。

第二十六条 口岸、边境通道各查验机关对边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的到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开展的对外经贸合作、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等涉及人员、物资出境入境的,应当提供出境入境便利。边境地区居民前往毗邻国家边境地区探亲、旅游及进行贸易活动,按照国家与邻国达成的协议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口岸、边境通道各查验机关应当提供出境入境便利。

口岸、边境通道各查验机关应当为边民互市点和边境旅游提供便民利民的管理和服务,对合法组织的边民劳务输出输入活动提供出境入境便利。

口岸、边境通道各查验机关对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儿童入境参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可以提供入境出境便利。

第二十七条 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居民持边境地区入出境证件入境后,符合规定事由,停留的时间需要超出规定期限的,应当在入境后3日内到公安机关办理相应证件;为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居民留宿提供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在24小时内到公安机关办理登记或者向公安机关报告登记信息。

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居民进入我方边境地区进行临时劳务用工的,应当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用工方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日内,到公安机关申报登记。

边境地区居民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居民通婚的,应当办理合法有效的婚姻登记;边境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教育引导,将其纳入规范管理,并提供婚姻登记便利,外事部门应当加强与邻国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为边境地区居民办理跨国婚姻登记提供帮助。

第二十八条 边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边境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军警民联防、区域联防、群众联防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推行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开展群防群治,预防、制止、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公安机关及公安边防部门应当加强辖区内的治安工作,推行社区警务,落实工作责任制,开展经常性的治安检查,消除治安隐患,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涉恐、涉毒等边境地区跨界违法犯罪活动。

边境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加强边境管理的举报奖励制度,并依法保护举报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由外事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并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四项至第九项、第十一条规定,情节轻微的,由有关部门或者公安边防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拆除违法建筑及设施、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处500元以上15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持有效证件未从规定口岸、边境通道出境入境,处警告,可以并处50元罚款;逃避边防检查以及持伪造、变造、骗取或者冒用他人证件的,收缴证件,处警告,可以并处10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协助、运送他人非法出境入境或者为非法出境入境人员提供便利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对出境入境交通运输工具有关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且不听劝阻的,处警告,可以并处10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处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拒不配合边防检查或者严重扰乱边防检查现场秩序的,处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上1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未构成犯罪,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携带、运输法律、法规禁止的物品,予以扣押或者收缴;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条例第三十条至第三十四条规定的处罚,由公安机关或者公安边防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 外事部门、公安机关及公安边防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边境管理工作中,违反规定发放证件、违反规定审核验放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或者交通工具出境入境、利用职权非法谋取利益、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边境地区是指本省与毗邻国家接壤的县级行政区域。

边境通道是指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开通的供边境地区居民出入国境探亲访友、求医治病、从事商品交易以及参加传统民族节日联谊等活动的道路和渡口。

第三十八条 对历史形成的跨国界村寨的边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制定特殊的管理措施。

广东省失业保险条例 篇7

现行的《广东省失业保险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次会议于11月21日修订通过,自7月1日起施行,下面是详细内容。

广东省失业保险条例

(7月25日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5次会议通过,月21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下列单位和人员应当参加失业保险:

(一)企业、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及其职工;

(二)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三)有非军籍职工的军队、武警部队所属用人单位及其非军籍职工;

(四)有雇工的个体经济组织及其雇工;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单位和人员。

前款所列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前款所列人员,以下统称职工。

第三条 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在用人单位注册登记地参加失业保险,依法按月缴纳失业保险费。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征集和失业保险待遇的支付,在失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

失业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待遇按照国家规定不计征税、费。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失业保险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失业保险工作。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负责失业保险费的征收工作。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依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具体承办失业保险事务,建立、健全失业保险业务、财务、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

第六条 失业保险基金按照国家规定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实行省级统筹前,失业保险基金由各地级以上市统筹。各统筹地区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向省上缴调剂金,用于失业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的调剂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预防失业、促进就业支出。

各统筹地区按时足额上缴调剂金后,失业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由省级调剂金调剂、地方财政补贴。

第二章 失业保险基金

第七条 失业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失业保险费;

(二)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滞纳金;

(四)财政补贴;

(五)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八条 用人单位以应当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的缴费工资之和为基数,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费率缴纳失业保险费。

职工以本人工资为基数,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费率缴纳失业保险费。

职工缴费工资不得低于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级以上市最低工资标准。本人工资高于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级以上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以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级以上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为基数计算缴费。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规定,可以结合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失业人员数量、失业保险基金数额等情况,合理调整失业保险费的费率。

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可以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实行浮动费率,对稳定就业的用人单位适当下调费率。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应当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当依法按时足额征收失业保险费,并提供失业保险缴费记录供用人单位和职工免费查询。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破产、解散的,管理人、清算组应当通知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依法清偿失业保险费及其利息、滞纳金。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的,承继单位享有原用人单位的失业保险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

第十二条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

(一)失业保险金;

(二)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

(三)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四)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求职补贴和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补贴;

(五)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预防失业、促进就业支出;

(六)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十三条 失业保险基金应当列入预算管理。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所需经费列入预算,由财政拨付,不得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任何费用。

第三章 失业保险待遇

第十四条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处于无业状态的人员,可以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依法办理失业登记。

劳动者申请办理失业登记时,应当如实填写失业登记申请表,并提供本人身份证件和证明原身份的有关证明,以及与原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证明。

第十五条 失业人员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并按照规定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一)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累计满一年,或者不满一年但本人有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经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第十六条 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包括下列情形:

(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或者被用人单位辞退、除名、开除的;

(五)劳动者本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 失业人员缴费时间一至四年的,每满一年,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为一个月;四年以上的,超过四年的部分,每满半年,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增加一个月。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最长为二十四个月。

第十八条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后重新就业并参加失业保险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再次失业的,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与前次失业应当领取而尚未领取的期限合并计算,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月。

失业人员未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原缴费时间予以保留,重新就业并参加失业保险的,缴费时间累计计算。

已经参加失业保险的国有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原干部和固定工,在当地实施失业保险制度前按照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时间。

第十九条 失业保险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级以上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按月计发,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规定,可以结合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变动情况,适当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

失业保险金标准不得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二十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以领取求职补贴,标准为本人失业前十二个月平均缴费工资的百分之十五,不足十二个月的,按照实际月数的平均缴费工资计算,领取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求职补贴随失业保险金按月发放。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从次月开始,不再发放求职补贴。

第二十一条 女性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生育的,可以向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一次性加发失业保险金,标准为生育当月本人失业保险金的三倍。

第二十二条 失业人员在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未满前重新就业,就业后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满三个月的,可以向原失业保险金领取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一次性领取已经核定而尚未领取期限一半的失业保险金,不足一个月的部分按照一个月计算,并相应计算为领取期限。剩余的尚未领取期限与再次失业时的领取期限合并计算。

第二十三条 失业人员在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未满前开办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从事个体经营的,凭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及纳税证明,可以向原失业保险金领取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一次性领取已经核定而尚未领取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并相应计算为领取期限。

第二十四条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在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失业人员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第二十五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其遗属可以一次性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以及当月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

丧葬补助金按照失业人员死亡时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级以上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计发,抚恤金按照失业人员死亡时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级以上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六倍计发。

失业人员的遗属应当在失业人员死亡或者收到宣告失业人员死亡判决书之日起六个月内,凭本人身份证明、与失业人员的关系证明和失业人员的死亡证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领取丧葬补助金、抚恤金和失业保险金的手续。

失业人员死亡同时符合领取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

第二十六条 参加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可以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享受免费的职业介绍和减免费的职业培训。

第二十七条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在本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在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领取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失业人员在每一次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领取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的次数不超过两次。

失业人员申请领取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的,应当在证书颁发之日起九十日内向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超过时限申请的,不予受理。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的标准为当次职业技能鉴定费。同一次职业技能鉴定已经享受就业专项资金、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补贴资金等财政性资金补贴的,不再享受本条规定的补贴。

上一篇:住建局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我和老爸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