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捕捞渔船买卖合同

2024-09-22

海洋捕捞渔船买卖合同(共3篇)

海洋捕捞渔船买卖合同 篇1

海洋捕捞渔船买卖合同

甲方(卖方):乙方(买方):乙方向甲方购买渔船事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经平等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自愿将渔船卖于乙方,并保证提交给乙方的渔船真实,船用设备正常及证书(包括渔业捕捞许可证、国籍证书、所有权证书、检验证书等)真实齐全有效。

二、该渔船总价款为人民币万元,乙方支付甲方。

三、该渔船于年日,在由甲方交付给乙方。

四、渔船过户的手续费用由方负责;办理过户前,渔船涉及的所有债务和欠费(如违规处罚、检验验收等费用)等由甲方负责。

五、渔船当未予发放的油价补助金,经协商

六、其他内容

七、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

八、本合同一式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后生效。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年月日

海洋捕捞渔船买卖合同 篇2

1 我国海洋捕捞渔船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我国是世界渔业第一大国, 也是世界渔船第一大国。截至2012年底, 我国海洋渔业机动渔船总数28.05万艘, 总吨位771.43万t, 总功率1 595.09万k W。其中:海洋捕捞渔船19.42万艘, 总吨位651.75万t, 总功率1 372.08万k W, 与2011年相比, 船数减少7 500艘, 总吨位和总功率分别增加33.52万t和1.49万k W[1]。近10年来, 我国海洋机动渔船总数变化不大, 2012年比2003年减少0.09万艘, 减少比率为0.32%, 总吨位和总功率则分别增加145.98万t和223.48万k W, 增加比率分别为23.34%和16.29%。具体到海洋捕捞渔船, 2012年比2003年减少3.06万艘, 减少比率为13.61%, 总吨位和总功率分别增加88.19万t和133.64万k W, 增加比率分别为15.65%和10.79% (表1) 。

总体上来看, 近10年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 但速度缓慢, 同时总吨位和总功率呈现出增长趋势, 这一方面说明了海洋捕捞渔船大型化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另一方面也说明“双控”政策并没有完全得到贯彻, 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种种历史和客观的原因, 部分纳入省级管理的海洋捕捞渔船未纳入国家数据库管理, 另外, 无船舶登记证、无船舶检验证、无船舶捕捞许可证的“三无”渔船和“大机小标”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总数、总吨位、总功率实际上要高于统计数据, 海洋捕捞渔船管理面临的形势严峻。

广东省是我国海洋渔业大省, 海洋捕捞产量和海洋捕捞渔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海洋捕捞渔船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012年, 广东省海洋捕捞产量151.05万t, 产值121.25亿元, 分别位居全国第4位、第6位;全省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44 114艘, 总功率1 995769 k W, 分别位居全国第1位、第2位, 占全国总量的22.71%、15.04%。广东以占全国1/5的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了全国1/10的产量, 与海洋捕捞渔船总数过万艘的浙江、福建、山东、辽宁、海南五省的横向比较 (表2) , 以单船功率和海洋捕捞渔船年平均产量来看, 广东省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海洋捕捞渔船单船年平均产量和单船平均功率仅约为浙江省的1/4, 并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003—2013)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013)

当前, 渔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广东海洋捕捞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成为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民增收和生产安全等问题的重要制约因素。结合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 广东省海洋捕捞渔船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海洋捕捞渔船装备水平落后。根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数据, 目前广东省海洋渔船以小型木质渔船为主, 其中小型渔船约占68%, 木质渔船占95%, 且老旧渔船数量多, 50%以上的渔船船龄超过30年。渔船作业方式和捕捞装备落后, 主要是拖网和刺网, 30%的渔船仍然靠手工作业。老小旧渔船数量多且作业方式落后严重, 直接限制渔船作业区域, 制约着捕捞渔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渔船年均产量仅为35 t, 有3万艘渔船只能在沿岸和近海作业。同时, 面对日益变幻莫测的海上自然灾害, 抵御能力弱, 安全生产隐患突出, 2013年上半年广东省已发生20多起渔船沉船事故。

(2) 海洋捕捞渔船多为个体经营, “三无”渔船问题突出, 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广东省92%的捕捞渔船以个体经营为主, 组织化程度低, 多处于单打独斗局面;由于历史原因和渔船双控政策, 全省目前仍有2 359艘持有合法证书的渔船没有纳入国家数据库管理;另外, 经过初步摸底调查, 广东全省“三无”渔船仍然有1.5万多艘, 且多为小船木船, 居全国第一位。

2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主要原则与实现途径

面对海洋捕捞渔船存在的种种问题, 加快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提升海洋捕捞渔船装备水平, 成为各界共识。2013年2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加快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业装备研发”。在广东调研过程中, 政府、民间和学界都对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持肯定、支持的态度并提出各种建议, 从而推动解决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南海渔业资源开发、捕捞作业生产安全以及生产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2.1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主要原则

(1) 有利于捕捞作业生产安全。老旧小木渔船的大量存在严重威胁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安全生产、维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首要原则。要通过海洋捕捞渔船装备升级, 实施标准化渔船设计和建设, 配备现代化渔业机械设施, 提升渔船抗风浪能力, 全面降低安全生产隐患。

(2) 有利于近海渔业资源保护。近海捕捞强度过大造成渔业资源衰退、传统渔场外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广东近海作业渔民普遍反映近年来渔获量大幅下降, 且拖网渔获物中幼鱼比例过高, 经济种类只占总渔获量的50%左右, 可食用部分仅占40%左右, 大部分捕捞产品只能用于加工饲料。因此, 渔船更新改造一定要有利于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有效遏制近海过度捕捞趋势。

(3) 有利于渔民增产增收。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 加上柴油价格和船员工资上涨, 渔民亏损严重, 在领取柴油补贴后广东全省仍有近30%的渔船亏损, 渔民收入几乎没有增加, 有的船主甚至被迫卖船, 2011年广东省卖往外省的渔船67艘。由于效益差, 渔船雇佣船工收入持续减少。据了解, 自2013年春节以来3个月间港区内多数船工只分到了5 000元左右的收入。因此, 渔船更新改造要充分考虑渔民利益, 特别是长期从事捕捞作业的传统渔民, 要通过渔船更新改造提高作业效率和范围, 促进渔民增产增收。

(4) 有利于深海远洋渔业开发。在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下, 发展深海远洋渔业是海洋捕捞业的必然趋势,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要满足深海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和大洋性、过洋性渔业发展的需要。根据调研和访谈, 基本可以确定南海外海金枪鱼和鱿鱼资源非常丰富, 开发潜力巨大, 作业效益显著。因此, 要积极通过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推动广东省南海渔业特别是三沙渔业资源开发。

2.2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实现途径

在现有政策框架下,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主要途径一是“减”二是“建”, 即严格执行渔船“双控”政策, 逐步淘汰减少近海作业的老旧小木渔船, 同时新建赴中远海作业的大中型钢质渔船, 科学配备现代化的渔业机械设备设施。具体来说, 要做到“四管齐下”:

(1) 加大对“三无”渔船的打击力度。沿海各省份“三无”渔船普遍大量存在, 且多为老旧小木渔船, 对安全生产和近海资源保护造成严重影响, 是海洋渔船监管的难点, 也是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重要突破口。借助海洋执法力量整合的契机, 积极开展多部门综合执法, 进一步加大对“三无”渔船的打击淘汰力度。

(2) 调整政策措施, 加快推进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面对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大趋势, 减船工作亟待加快推进。近年来, 广东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 推进难度不断增大, 成效并不显著, 甚至陷入停滞状态。2009年至2012年间, 广东全省淘汰拆解渔船291艘、总功率15 341 k W, 仅为原计划任务的12.7%和13.9%。必须要进一步加大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力度, 要通过适当调整柴油补贴政策、增加减船补贴、加大对传统捕捞渔民的就业支持和社会保障力度等措施, 切实把符合报废条件的近海捕捞渔船减掉。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大中型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推动老旧木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 即“建钢船、建大船”, 是当前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重中之重。茂名市电白县广东渔船升级改造先进地区, 在电白博贺渔港调研期间我们了解到, 经过改造的441马力以上的大型钢质渔船, 作业海域可达400 m水深的远海渔场, 生产效率更高, 年产值可达400~600万元, 比旧木船增长100~200万元, 船上作业渔民年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 比旧木船增收2万元, 节能5%。广东省摸底调查显示, 全省渔民近三年有建大船意愿的达到1 434艘, 计划到2013年底建造441 k W以上的钢质渔船101艘。推动大中型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要立足渔民主体, 通过适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制定科学可行的马力指标整合制度保障, 注重渔具渔法的科学使用, 来充分调动渔民特别是船老大的积极性。

(4)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提升过洋性和大洋性捕捞渔船现代化水平。目前, 远洋渔业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总体装备差、船舶老旧[3], 国内装备大多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落后的装备水平导致中、远海渔业资源开发严重不足[4], 严重制约我国在公海远洋捕捞作业中竞争力的提升。广东省目前有远洋渔业公司21家, 企业规模小, 2012年全省投入生产的远洋渔船仅为114艘, 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相比20世纪90年代减少近300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金进入远洋渔业生产领域, 将过洋性和大洋性渔船升级改造纳入财政补贴范围, 提升过洋性和大洋性渔船现代化水平。

3 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建议

3.1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面临的主要困难

(1) 近海传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推进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近海传统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传统近海捕捞渔民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文化素质较低, 整体年龄偏大, 在近海资源衰退、沿海城市化趋势下, 面临生产和生存双重危机。部分传统渔民在柴油补贴支持下竭力维持近海生产作业, 尽管总体收益不断减少, 但仍可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并使其延续习惯了的传统生活方式, 获得劳动尊严和精神满足。虽然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在促进传统渔民转产专业问题上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措, 例如发放减船补助资金、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发展水产养殖业促进传统渔民就业等等, 但成效并不显著, 仍然有相当部分传统渔民不愿意退出近海捕捞、转产转业, 部分转产转业的传统渔民又重返近海捕捞, 非法作业, 成为近海渔船减船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2) “三无”渔船管理问题。“三无”渔船是海洋捕捞业特别是近海捕捞业的顽疾, 其产生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广东省“三无”渔船数量多, 类型繁杂, 涉及面广, 既涉及部分当地的传统捕捞渔民, 也涉及从事非法捕捞的外省市人员, 并且呈现出集团化、组织化趋势, 管理难度日益加大, 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尽管广东省各级政府对“三无”渔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难见成效。“三无”渔船不是一个简单的装备升级问题, 其也是资源环境问题、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三无”渔船也要区别对待, 如何科学处置“三无”渔船, 而不是简单的一拆了之, 如何妥善安置涉及到的人员, 而不是简单的一赶了之,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是政府的管理难题。

(3) 捕捞渔船更新改造资金和技术问题。在“建钢船、建大船”的问题上, 渔民反映最大的就是资金短缺问题。根据调研组在电白县中南船舶建造有限公司了解到的情况, 船长在50 m左右, 主机功率441 k W以上的钢制拖网渔船, 造价最低也要800万左右。如此高的造价, 单个渔民难以承受, 即便是在渔委会 (或者渔民专业合作社) 组织下多个渔民采取股份制的方式合伙造船, 资金短缺仍然是首要制约因素。现有的渔船改造补贴资金申请门槛高、限制多, 相比渔民自己造船增加了渔船改造成本, 因此渔民申领的积极性不高。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允许渔民以造船批文抵押贷款,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渔民的资金难题,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渔民渔船改造资金短缺问题, 且从事此项贷款业务的地区范围很小, 金融机构也多限于地方农村信用社。另一方面, 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渔船标准化建设滞后, 捕捞渔船技术研发和储备落后于生产需要, 由此造成船东任意建造、船型杂乱, 船厂听由船主的要求, 随意变更设计或施工图纸;同时, 管理部门在受理发证审批时, 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不足, 技术问题制约管理水平[5]。

(4) 政策性制约问题。在调研中发现, 当前我国渔业和渔船管理的部分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制约了政策的预期效果, 与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大目标没有形成合力。具体表现: (1) 减船补助标准低, 手续繁琐。2011年以来广东渔船的买卖价格达到5 000元/k W以上, 2012年部分地区因渔船更新补助政策, 价格更是一度高达7 000元/k W, 而减船补助标准仅为2 500元/k W, 对渔民减船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同时渔民申报减船领取补助手续繁复, 从基层到省级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多达13个, 领取周期在一年以上; (2) 柴油补贴政策影响。柴油补贴对于增加渔民收入、强化渔船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老、旧、小、木质渔船的升级改造和减船工作, 推高渔船买卖价格, 与渔船双控政策没有形成合力; (3) 马力指标控制政策。马力指标问题是有“建钢船、建大船”计划和想法的渔民普遍反映的第二大困难。大型钢船比原有木船功率更大, 拆解原先中小型木船难以获得足够的马力指标建造大型钢船, 在双控政策下, 马力指标整合难度大, 更多马力指标获取难以突破, 成为影响国家渔船更新改造项目实施的一个“瓶颈”问题; (4) 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管理政策。根据国家《关于加强2012年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管理的通知》 (讨论稿) 要求, “更新改造后的南沙海域捕捞渔船不得到其他海域做作业”。而由于气候原因, 每年南沙海域适合生产作业的时间只有5~8月份, 季节性特征明显, 此项规定将会造成更新改造后的渔船有半年时间停产, 影响了渔民收益, 损害了渔民通过渔船改造赴南沙作业的积极性。

3.2 加快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对策建议

积极采取措施, 推进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加快解决海洋捕捞业发展中积累的问题, 促进海洋捕捞渔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是海洋渔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 进一步加大投入, 多种措施并举, 坚定不移地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和减船工作。一是要把推动传统渔民转产转业作为各级政府的民生工程, 设立专项资金, 加大投入, 加快完善渔区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大对传统渔民的培训力度, 针对传统渔民年龄大、知识层次低的特点, 开展有针对性技能和再就业培训, 提高传统渔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采取就业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形式, 鼓励和引导涉海、涉渔企业安排传统捕捞渔民就业;四是适当增加拆船补贴, 在中央财政补助基础上, 安排地方财政资金, 提高减船补助, 增加近海捕捞渔民减船积极性;五是坚持强化政府主导, 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集中解决用地指标, 统筹兼顾安居乐业, 继续推进连家船渔民上岸工程[6]。

(2) 总结先进经验, 鼓励金融支持, 提高渔民积极性。一是要积极总结目前渔船改造中基层组织和渔民自己探索出的更新改造实践, 加以规范并进行典型推广。例如电白县博贺镇广达渔业专业合作社渔民探索出的渔船股份制联合更新改造方式和“来料加工式”渔船建造模式, 一定程度解决了个体渔民资金和马力指标问题, 也大大降低了建船成本, 最大程度满足了渔民实际作业需求;二是通过政府贴息、担保等形式, 积极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渔船升级改造的信贷支持, 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开展渔船更新改造信贷业务, 降低信贷门槛。

(3) 加大渔船研发投入, 根据南海、远洋渔业捕捞作业实际需求, 研发科学实用的标准化渔船、渔具渔法, 提高渔船安全性能, 降低生产成本。设立标准化渔船开发专项, 由专业的渔船设计单位牵头, 联合海洋捕捞专业、光学专业、水声专业、仿生学专业、水密专业、机械设计专业、自动化设计专业等各领域专家进行研发, 以渔船船型、捕捞装备、船上加工设备研发为重点, 重点围绕大型拖网渔船、围网渔船、金枪鱼延绳钓船、鱿钓船的船体建造与装备国产化, 开展技术创新与集成, 完善技术体系, 提升技术水平, 形成我国渔船建造和渔具渔法技术标准体系[5]。

(4) 开展“三无”渔船专项治理, 制定具体整治措施, 坚决逐步淘汰“三无”渔船。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海上执法力量整合的契机, 开展海监、渔政、海事、船检、边防等多部门联合执法, 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治理;二是要针对“三无”渔船的具体情况, 制定不同的处置方案, 纳入管理少部分, 坚决淘汰大部分。对内陆人员 (内陆渔民) 建造经营的“三无”渔船要限期拆解;三是要建立起覆盖修造船企业、港口码头、作业海域的全方位监管体系。坚决取缔非法渔船修造企业, 对非法在建的渔船, 责令其立即停止施工并拆解。

(5) 适当修正部分渔船管理政策, 形成政策合力, 助推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一是完善柴油补贴政策。柴油补贴适当向远海、南沙作业的大型钢质渔船倾斜, 提高补助标准, 引导渔民加快渔船装备升级改造和外海作业;二是在严格执行双控政策前提下, 建立马力指标整合制度, 允许地方将部分减船指标用于渔船升级改造, 用于建造远海作业的大型钢质渔船;三是根据南沙渔业生产实际, 适当放宽对更新改造后的南沙海域捕捞渔船的作业时间和交易限制, 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制度, 促进赴南海作业渔船更新改造项目进展。

参考文献

海洋捕捞渔船买卖合同 篇3

【关键词】 海洋;渔船;事故;航区;碰撞

海洋渔业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现代浙江渔业。近些年,浙江省渔船事故总量居高不下,危及渔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严重影响了浙江省海洋渔业的健康发展。[1-2] 为此,结合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近五年的相关数据,开展渔船事故现状调查并对事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事故发生的特征规律,十分必要。

1 现状调查

1.1 事故数量

从2010―2014年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数量变化趋势(见图1)来看:2010年生产事故起,2011年增加了16.1%,2012年事故发生数量明显减少,但自2013年起事故发生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2014年的事故数量比2012年增长了21.1%。总体来看,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频发,呈略有增长趋势,渔船安全生产问题较为严峻。

1.2 生产事故损失

从2010―2014年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变化趋势(见图2)来看:2010年浙江省因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万元;2011年增加到万元;2012年有所下降,为万元;2013年明显增加;尤其是2014年,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357亿元,约为2012年的2倍。总体来看,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变化趋势与事故数量变化趋势一致。

从事故渔船的损失程度来看,极大部分为小事故,渔船全损事故较少,但全损事故往往损失惨重。2010―2014年期间,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全损事故数量没有明显减少,每年都在20起以上(见图3)。

2 事故发生的特征规律

2.1 生产作业事故类型分布

不同作业类型渔船发生的生产事故数不同。2010―2014年浙江省海洋捕捞不同作业类型渔船事故数年均值(见图4)表明:拖网作业渔船发生生产事故数最多,占事故总数的61.7%;其次是张网和刺网作业渔船,其发生事故数分别占事故总数的15.1%和11.3%;从事围网和笼捕作业渔船发生事故数相对较少。拖网作业分为单拖、双拖和拖虾作业,其中拖虾作业渔船发生事故数最多,占事故总数的25.1%。

从2010―2014年浙江省海洋不同作业类型渔船事故数量变化趋势(见图5)来看:拖虾、刺网作业渔船事故数在2010―2011年有所增加,2011―2012年有所减少,2012年之后事故发生数呈增加趋势;围网作业渔船事故数总体呈略增加趋势;笼捕作业事故数呈略下降趋势。

2.2 生产事故航区分布

从浙江省海洋不同航区捕捞渔船生产事故发生比例(见图6)来看:近海航区发生渔船生产事故数最多,占事故总数的95.1%;其次为沿岸航区,占事故总数的3.6%;远洋航区发生渔船生产事故数最少,占事数总数的1.32%。

2.3 生产事故船龄分布

从2010―2014年浙江省海洋捕捞不同船龄渔船发生的生产事故比例(见图7)来看:11~15年船龄的海洋捕捞渔船发生事故数相对较多,占事故总数的30.5%;其次是16年以上船龄和1~5年船龄的海洋捕捞渔船,分别占事故总数的25.7%和25.1%;6~10年船龄的海洋捕捞渔船事故最少,占18.7%。

从2010―2014年浙江省海洋不同船龄渔船事故发生比例变化趋势(见图8)来看:11~15年船龄的海洋捕捞渔船在2011年处于事故高发期,2011年后呈下降趋势;16年船龄以上的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发生比例在2010―2012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后逐年下降;6~10年船龄的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发生比例在2010―2012年呈下降趋势,2013年略有上升,此后又开始下降;1~5年船龄的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发生比例在2010―2012年呈上升趋势,2013年略有下降,此后又呈上升趋势。

2.4 事故类型分布

从2010―2014年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不同事故类型分布(见图9)来看:碰撞事故占事故总数的64.2%,为主要事故类型;其次是机损事故和触礁/搁浅事故,分别占事故总数的13.5%和9.2%;风灾/倾覆、火灾/爆炸以及其他事故发生比例相对较少,分别占事故总数的5.6%、3.4%和4.2%。

从2011―2014年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不同事故类型年间变化趋势(见图10)来看:2011―2012年,碰撞事故发生数有所下降,此后呈逐年上升趋势;触礁/搁浅事故发生数在2012年小幅下降,之后呈逐年上升趋势;风灾/倾覆事故发生数在2013年明显增加,此后又明显下降;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数年间变化不大;机损事故发生数在2011―2013年呈下降趋势,2014年略有上升。

3 结 语

综上所述,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事故呈以下几个特点:(1)事故总数略有增加,维持较高数量;(2)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明显增加;(3)从不同作业渔船类型的事故发生数来看,以拖网作业渔船生产事故发生数最多,其次是张网和刺网作业渔船,围网和笼捕作业渔船占比相对较少,不同作业类型事故数年间变化不大;(4)渔船事故主要发生在近海航区;(5)事故类型以碰撞为主,其次是机损事故和触礁/搁浅事故,风灾/倾覆、火灾/爆炸事故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邓礼标.渔船作业方式与商船避让行动[J].航海技术,2004(1):14-16.

上一篇:爱文明家园做文明市民行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