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概念总结参考(共9篇)
高中生物概念总结参考 篇1
生物基本概念总结
必修一
1.糖类: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结构单元是单糖。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2.单糖:不能再分解的糖。包括葡萄糖和果糖、半乳糖。3.二糖:由两个单糖组成的糖类。包括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4.多糖:许多葡萄糖分子连在一起形成的糖类。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元。5.葡萄糖:细胞内的主要单糖。6.果糖:单糖,在生物上是还原性糖。
7.蔗糖:可以水解为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果糖分子。8.麦芽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组成。9.乳糖: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10.淀粉:植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
11.纤维素:结构性多糖,植物细胞中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12.糖元:动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13.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是还原性糖,可以与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在沸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14.非还原性糖:不能与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在沸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糖类。15.脂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少量的N和P。分为脂肪、类脂和固醇类。16.脂肪:生物体储存能量,保存体温的物质。17.类脂:主要是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18.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19.胆固醇: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之一,对维持膜的正常的流动性有重要作用,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0.性激素: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21.维生素D: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
22.植物蜡:脂质的一种,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23.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24.氨基酸的基本结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区别由R基决定。25.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需从外界环境直接获取的氨基酸。有八种:异亮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婴儿多一种:组氨酸。26.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合成的。
27.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28.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29.二肽: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30.多肽: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31.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
32.蛋白质: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大分子,由一条或多条肽链盘曲折叠而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3.核酸:生物大分子。核酸包括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及其重要的作用。34.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的细胞。35.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的细胞。3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
37.细胞质: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和细胞核以为,其余部分都是细胞质。38.原生质体:把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全部内容称为原生质体。
39.细胞膜:又叫质膜,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区分开的界面。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40.脂双层:即磷脂双分子层。
41.单位膜:由脂双层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42.膜蛋白:全部或部分镶嵌在膜中的蛋白质。
43.糖被: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
44.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使水分子和选择透过的分子或离子可以透过,其他离子以及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这种特性叫选择透过性。
45.细胞壁:植物细胞和藻类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细胞壁与细胞的通透性无关。细菌细胞壁的成分与植物细胞壁不同。
46.细胞溶胶: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为的液体部分,是一种透明、粘稠、流动着的物质。
47.内质网: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细胞器,这些囊腔和细管彼此相通。内质网有两种,一种是粗面内质网,上面有核糖体,一种是光面内质网,上面没有核糖体。48.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49.高尔基体: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扁平小囊和小泡组成。是真核细胞中物质的转运系统,承担着物质运输的功能。
50.溶酶体: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里面有多种酶,能催化多糖、蛋白质、脂质、DNA和RNA的降解,这些酶原来存在于高尔基体中。
51.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构成,两层膜的结构基础都是脂双层。外膜平整,内膜向内折叠而形成嵴,两层膜之间以及嵴的周围都是液态的基质。线粒体是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的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进行。线粒体中有少量的DNA和核糖体,能合成一部分自身需要的蛋白质。
52.质体:植物细胞和藻类中具有的一类细胞器,分白色体和有色体。白色体是储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一类有色体是叶绿体。
53.叶绿体:双层膜结构,内部是液体的基质,浸在基质中的是基粒,基粒是由一个个空腔的类囊体垛叠而成。
54.液泡:细胞中一种充满水溶液的、由单位膜包被的细胞器,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55.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水溶液称为细胞液。
56.细胞骨架:包围着各种细胞器的,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支架。57.微丝:组成细胞骨架的一种纤维蛋白。由肌动蛋白组成。58.微管:细胞骨架的另一种结构组成。
59.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细胞中。60.中心粒:由一组微管排列成的筒状结构。
61.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等部分构成,是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62.核被膜: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粗面内质网相连。核被膜上有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的通道。
6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够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细胞核携带的遗传信息就在染色质中。
64.染色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凝聚后形成的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物质。
65.核仁:细胞核中呈椭圆形或圆形的结构,是由某些染色体的片段构成的。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就来源于核仁。66.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的细胞。
67.拟核:原核细胞中DNA存在的那个区域就是拟核区或称拟核。68.光合膜:蓝细菌的质膜中含有光合色素,这些膜就是光合膜。
69.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核苷酸,由一个戊糖、一个含氮碱基(腺嘌呤)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转化十分迅速。
70.高能磷酸键:连接两个磷酸基团之间的磷酸键比较不稳定,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比连接在糖分子上的磷酸键要多,所以称为高能磷酸键。
71.ADP:ATP水解后形成的二磷酸腺苷。
72.吸能反应:产物分子中的势能比反应物分子中的势能高。73.扩散: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74.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
75.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因为失水而发生的一种现象,原因:1.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2.细胞壁和细胞膜的伸缩性不同。
76.被动转运: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转移到浓度低的一侧。
77.主动转运:细胞把离子或分子从低浓度处运到高浓度处的转运。主动转运需要能量和载体。78.胞吞:物质被一部分质膜包起来,运送到细胞内侧的过程。79.胞吐:物质被一部分质膜包起来,运送到细胞外侧的过程。80.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量酶的RNA。81.酶活性:表示酶作用的强弱的量。82.底物:酶作用的物质。
83.核酶:少数的特殊的酶是RNA,这类酶称为核酶。8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条件 85.影响酶活的因素:PH、温度
86.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从食物分子(主要是葡萄糖)中取得能量的过程。87.1mol葡萄糖生成38mol ATP 88.糖酵解:一个葡萄糖分子转变为两个葡萄糖分子的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89.柠檬酸循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的过程,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90.电子传递链:[H]与氧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91.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 C6H12O6+6O2+6H2O 6 CO2+12H2O+能量
酶
第一阶段 糖酵解(细胞质基质):C6H12O6 2 C3 H 4 O 3+4[H]+能量(少)酶
第二阶段 柠檬酸循环(线粒体基质):2 C3 H 4 O 3+6H2O 6 CO2+20[H]+能量(少)酶
第三阶段 电子传递链(线粒体内膜):24[H]+6O2 12H2O+能量(多)
92.无氧呼吸:没有氧气参与的反应。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植物细胞产生乙醇,某些真菌也可以无氧呼吸,如酵母菌无氧呼吸产酒精,乳酸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无氧呼吸 酶
a、乙醇发酵:C6H12O6 2 C2 H 5 O H+2CO2+能量(少)酶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 2 C3 H 4 O 3+4[H]+能量(少)酶
第二阶段(细胞质基质):2 C3 H 4 O 3+4[H] 2 C2 H 5 O H+2CO2+能量(少)酶
b、乳酸发酵:C6H12O6 2 C3 H 6 O3+能量(少)酶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 2 C3 H 4 O 3+4[H]+能量(少)酶
第二阶段(细胞质基质):2 C3 H 4 O 3+4[H] 2 C3 H 6 O3+能量(少)
93.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94.类囊体:叶绿体中的基粒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这些囊状结构就叫做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95.色素:类囊体薄膜上吸收光能的物质,叶绿体中色素有四种: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96.NADPH:是一种强还原剂,易失电子放能。为光合作用暗(碳)反应提供能量。97.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反应。必需有光才能发生,这个反应中生成氧气。98.暗(碳)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不需要有光的参与,这个反应中二氧化碳被固定为糖。99.卡尔文循环:碳反应中二氧化碳被还原为糖的一系列反应。
100.光呼吸:叶绿体中与光合作用同时发生的一个反应,它也必需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但它吸收氧气而释放二氧化碳。
101.光合速率:又称光合强度,指一定量的植物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多少光合作用。10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光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103.C4植物:在卡尔文循环之前,二氧化碳被固定在一种C4的酸中,然后再在维管束鞘细胞中释放出二氧化碳,进行卡尔文循环。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中有无基粒的叶绿体。104.RuBP:核酮糖二磷酸,卡尔文循环中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C3化合物。
105.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强度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这一光照强度,叫做光饱和点。
106.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该温度条件下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量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叫做光补偿点。
107.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一个分裂期和一个分裂间期。分裂间期又包括一个合成期和合成期前后的两个间隙期。108.间期:有丝分裂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变化是DNA的合成 109.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110.有丝分裂:真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因为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体,所以称作有丝分裂。111.分裂期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112.无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
113.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精确的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114.纺锤体:有丝分裂前期较晚时候出现的
115.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116.细胞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117.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118.细胞编程性死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119.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120.致癌因子:可以使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分为三种: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121.干细胞:一类可以分化成为各种细胞的未分化的细胞。不同的干细胞的分化潜能是不同的,受精卵是全能干细胞。
高中生物概念总结参考 篇2
一、注意概念引入的直观化
我们都知道,生物概念是对生物现象、规律等进行的高度抽象化,概念的本质就决定了概念内容带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对抽象思维能力尚不成熟的高中生来说自然会在理解上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概念抽象化的问题,在引入概念的时候,直观化的表述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可以以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直观的实物、实例等来引入相关的概念,这样会大大降低概念的抽象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例如,在讲到细胞的渗透作用时,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腌制食品为实例进行引入,通过萝卜腌制以后表皮变皱,放进清水里又重新恢复饱满这样一个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给学生形象直观的表达出细胞的渗透作用的表现,这样有了一个直观生动的实例引入,学生在接下来的概念学习中就会变得更加轻松。
二、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经验
概念同化是高中阶段概念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利用学生原有的概念经验来学习新概念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反馈概念之前,就可以利用之前学习过的血糖调节和甲状腺激素调节的相关概念来进行概念教学活动的铺垫,由于有了之前的相关概念作为铺垫,这样,在学习反馈概念这样一个抽象性更强的概念时就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困难,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和接受能力。
三、善于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
在生物学科中,每一个概念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可以精准地概括概念的主要内容、概念的本质等,因此,在学习生物概念的时候,注意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也是学好生物概念的一个有效方式。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向性运动”的概念时,教师就要注意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一是“植物体”,这个词表明了概念的对象是植物而不是动物,二是“单一方向”,可以杜绝多向的错误理解,三是“定向运动”,准确表明向性运动非任意方向的重要特征。通过抓关键字词来学习生物概念不仅可以轻松的把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同时,对于强化和巩固学生的概念记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积极利用生物实验手段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往往也离不开实验活动,很多时候,生物概念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很难说得清,学生很难理解的透彻,而一旦引入实验手段,所有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理”中,关于“自由组合”的涵义,很多学生总是不能准确的把握,即使教师费尽气力,一些学生依然懵懵懂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采用模拟实验进行说明:准备两种长度的四双筷子,在每双筷子上用橡皮筋扎紧,用来表示复制过的染色体,用两组不同长度的筷子表示两对同源染色体,并在相同的位置做标记,表示等位基因。接下来,在黑板上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把每组筷子分开,然后将不同组的筷子进行自由组合,这样筷子上的基因自然也会进行重新的组合,而在第二次分裂后,就不会再看见基因的重组现象了。通过这个简易的模拟实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自由组合”的涵义,比起语言讲解,这种实验的方式显然更有优势。
五、恰当引入多媒体工具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具在生物课堂上应用的越来越多,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恰当的引入多媒体工具,对概念教学的效果提升也会大有裨益,这是因为多媒体工具具有动画、图像、声音、文字等一体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轻松地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直观,既有效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又增加了概念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基因的表达”这一概念,是从水分子的水平来阐述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由于这一过程属于微观的现象,在表述时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显得非常困难,如果这时候能够引入多媒体工具,把这个现象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见“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够轻松地理解相关的概念。
六、适当设疑突破概念难点
疑问是思维活动的催化剂,在概念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概念,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可以有效突破概念中的思维难点,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概念内容,例如,在讲到“内环境”的概念时,很多学生容易把内环境中的血浆和血液混为一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难点提出问题“血液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就能明白血细胞是不再属于内环境的,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内环境概念中的这一难点。
总之,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所有的教学活动一样,概念教学的开展也需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就是要通过日常的学习和经验总结,不断地掌握和完善这些概念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努力通过科学高效的概念教学来为生物教学活动奠定基石。
摘要:如果把生物教学活动比喻成修建大厦,那么概念教学就是修建大厦之前的奠基工程。基础打的是否牢固,直接影响未来大厦的质量和落成。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以新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和设计生物概念教学,努力提高概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本文就是笔者结合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实例所总结出的一些提高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拙见。
高中生物概念总结参考 篇3
【关键词】 概念图 高中生物 复习总结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3-01
一、概念图的类型和特征
概念图的类型有很多种,主要有一般层级概念图、链状概念图和环状概念图等,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概念图都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概念按分层的形式表现;②泡含着交义连接;③包含许多具体事例,但是由于不同的人的认知方式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所以对同一个知识板块所绘制的概念图也不尽相同。
二、概念图的制作
(1)确定概念图包括的范围。绘制概念图首先要确定包含的知识范围,明确这个知识范围内所涉及的所有概念;
(2)设计好关键概念的排序。要把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从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到最特殊、最具体的概念依次排列。虽然这样的排列是很粗糙的,但能帮助确立概念图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概念都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一个概念图中只出现一次;
(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一个概念图通常只有一个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下分出其包含的几个并列概念,每个支概念下又可以分出其包含的几个支概念,依次分支下去。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概念图中的地位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取决于构建概念图的最初规划和作者对概念本身的理解;
(4)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连接两个相关联概念,尽可能选用表达具体明确意义的联系词,概念及连接概念间的词必须能表达一个确完整的观点。概念间的连接线可以相互交错,向上和向两侧的连线需要加箭头,而向下的连线则不加箭头;
(5)不断修改和完善。有了初步的概念图以后,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师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会加深和改变的。所以,概念图应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1.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
概念图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它能促使教师深层次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络,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促使教师从全局高度审视整个课堂教学的知识框架和课堂结构;促使教师反思,完善教学方案,改进、创新教学策略;促使教师从学习者的角度,开发并贴近学生实际,挑战学生的思维。
2.作为教师的评价工具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绘制的概念图的理解和接受的情况,可以作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反思。同时,学生所绘制的概念图表达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将从他们所绘制的概念图中找寻到蛛丝马迹。这样,就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时发现并寻找纠正错误概念的途径。
3.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复习生物知识,学生可以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还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
四、概念图在复习总结时的应用
通过概念图来复习高中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绘制概念图的能力。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可设计不同的方式,使教学难度循序渐进。
1.在训练之前,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概念图的认知度,使学生对概念图由大致了解并且感到熟悉。此时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大量演示、讲解概念图的使用,以此来向学生传输概念图是一种良好学习工具的思想。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的训练,使同学了解物质之间的关系,为后期绘制概念图打下基础。
2.在初期,让学生参与到概念图的制作中来,与老师共同完成体系结构的建立,从而提高兴趣。此时教师可绘制未完成的概念图,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或者让同学上黑板上填写的方式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完成课本知识到概念图形的转换,对生物知识活学活用。如在讲解到内环境相关知识时,淋巴、血浆与组织液间的关系是一个重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未完成的关系图,如下:
学生可能会对1和2搞不清楚,此时教师对学生提问“血浆是否可以形成淋巴?组织液呢?他们之间又是以何种方式实现转换?”来引出知识点“组织液投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而淋巴经由淋巴循环重新回归到血液中,组织液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实现转换”,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图与知识的联系,从而完成概念图,如下:
3.在中期,培养学生合作完成概念图。教师给定核心概念,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设计概念图,教师对各小组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并由同学间互相指出此概念图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能从通过自身与他人的对比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也可以在他人的概念图中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点评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对优秀的概念图进行班级展示,以精神奖励来营造竞争的氛围,从而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亲身设计的过程中达到复习总结效果,同时也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4.在后期,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概念图。学生独立设计概念图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出现并落实各种新奇的想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此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同学间的差异来分别进行辅导,实现师生间的高效互动。教师可通过小测的方式要求同学们进行概念图制作,这样可以使教师节省审阅的时间同时也能准确掌握学生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伟.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5
[2]马宁.综合型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04-01
高中生物容易混淆的概念 篇4
生物学科的概念有容量大、易混淆的特点,复习时可以将相近或相反的概念一组组
甚至一串串地进行识记、辨别、区分和比较,这样不但容易记住,更重要的是记得准。鉴于篇幅原因,本篇只把概念一组组列出,同学们在复习时如果带着这些概念去看书和梳理知识,就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下面列出的这些概念有大有小,如果你都能辨别和区分清楚的话,高考生物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就已经掌握大半了。
1、生长、生殖、发育2、应激性、适应性3、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酸、核糖核苷酸4、细胞质、细胞液5、染色质、染色体6、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7、赤道板、细胞板8、纺锤丝、纺锤体、星射线9、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10、分裂、分化
11、细胞衰老、细胞癌变
12、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基本元素、矿质元素
13、转氨基作用、脱氨基作用
14、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15、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16、自养型、异养型
17、需氧型、厌氧型
18、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19、神经中枢、中枢神经20、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神经调节
21、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22、感受器、效应器
23、突触、突触小体、突触小泡
24、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
25、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推理、判断)
26、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27、囊胚、胚囊
28、胚膜、羊膜
29、极体、极核30、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31、复制、转录、逆转录、翻译
32、遗传信息、遗传密码
33、基因分离规律、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34、基因型、表现型
35、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36、纯合子、杂合子
37、杂交、测交、自交
38、常染色体、性染色体
39、XY型性别决定、ZW型性别决定
40、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41、基因突变、人工诱变
42、突变、基因突变
43、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44、物种、种群
45、种群、群落
46、生态系统、生物圈
47、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48、寄生、共生、捕食、竞争
49、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50、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5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圈的稳态
52、生长素、生长激素
53、水平衡、盐平衡、糖平衡
54、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55、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56、抗原、抗体
57、淋巴因子、抗体
58、特异性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59、免疫失调(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60、C3植物、C4植物61、光合作用效率、光能利用率62、自生固氮微生物、共生固氮微生物63、固氮细菌、硝化细菌
64、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65、原核细胞基因、真核细胞基因66、编码区、非编码区67、外显子、内含子68、染色体组、基因组69、单倍体、一倍体、二倍体、多倍体70、人类基因组、人类单倍体基因组71、载体、运载体72、DNA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73、重组DNA、重组质粒74、组织培养、细胞培养75、脱分化、再分化76、细胞株、细胞系77、原代培养、传代培养78、核衣壳(核酸、衣壳)79、衣壳、衣壳粒80、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81、生长因子、生物素82、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83、酶合成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84、组成酶、诱导酶85、碳源、氮源、能源86、扩大培养、连续培养87、受体细胞、供体细胞88、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遗传病89、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病90、CO2的固定、CO2的还原91、标记基因、目的基因
高一生物必修一概念总结 篇5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主要特点:没核膜包围典型细胞核
3.细胞裂间期主要变化:DNA复制关蛋白质合
4.构蛋白质氨基酸主要特点:
(a-氨基酸)都至少含氨基羧基并且都氨基酸羧基连同碳原
5.核酸主要功能:切物遗传物质物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物合重要意义
6.细胞膜主要:蛋白质磷脂
7.选择透性膜主要特点:
水自由通选择吸收、离通其、离、却能通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氧呼吸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功能: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10.细胞核主要功能: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场所细胞遗传性代谢控制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丝裂意义:使亲代代保持遗传性状稳定性
12.ATP功能:物体命所需能量直接源
13.与泌蛋白形关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能产ATP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
能产水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能碱基互补配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14.确切说光合作用产物:机物(般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氧
15.渗透作用必备条件:半透膜;二半透膜两侧要浓度差
16.矿质元素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土壤吸收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理意义:机体进行命必要条件
18.呼吸作用意义:(1)提供命所需能量;(2)体内其化合物合提供原料
19.促进实发育素般自:发育着种
高中生物概念总结参考 篇6
陶杨娟(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桥中学 312030)
手机:*** Email:taoyangjuan@hotmail.com
摘 要
根据本节“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的概念较多的特点,应用5E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新旧概念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理解并应用新概念,提高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
5E教学模式;核心概念;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表达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篇)》要求学生要“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在2011年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将基于重要概念的教学理念引入到中学课堂,进一步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以及“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因此,以讲授策略为核心的传统教学也相应发生变化,突出学生主动探究及概念转化式的学习方式。
5E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所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将课程分为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拓展(elaboration)及评价(evaluation),简称5E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探究活动解决学生对新旧概念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能主动进行科学概念的构建及错误概念的转化。现以“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一节教学为例,阐述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一、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核心概念
“遗传信息的表达——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是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遗传和进化》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中提到的概念可用陈述句表述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转录是指遗传信息由DNA传递到RNA上的过程;转录的产物RNA分为信使RNA、转运RNA和核糖体RNA等种类,这些RNA分子都是以DNA上的基因区段为模板转录而来的;在真核生物中,遗传信息的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利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是由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方式决定的(以概念图形式见图1)。
经图1分析,本节的最上位的概念即重要概念: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中DNA上的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即DNA上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应用5E教学模式,开展核心概念教学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口头提问、用幻灯片提供问题情境、展示实物模型等方式,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前面几节内容“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和“遗传信息的传递”的学习,已经明确基因和遗传信息的概念和关系,但这两个概念在学习“转录”概念时存在隐蔽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发现并暴露这些已有知识。
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用情境导入法,以对转基因荧光鼠的介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学生对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必定产生疑问:细胞核中的基因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呢?然后以预设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实施探究活动,教师应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倾听学生暴露的错误概念,最后再一并指正。
2、实施探究活动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重组和细化自己的最初认识,使得某学科概念的认识更加清晰与准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某些科学探究活动由于受实验材料和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开展对D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探究实验,所以只能以问题驱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加资料讲解的形式重现当年的研究过程,让学生自主建立核心概念。
[活动1]针对转基因荧光鼠的例子,引出两个名词——转录和翻译,将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分为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①转录和翻译的场所在哪里?②细胞核中DNA上的基因在指导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是DNA出来还是核糖体进去?③转录和翻译的产物是什么?
引发学生思考后,学生结合已学细胞器知识,细胞核中没有核糖体的分布及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可以解答以上问题。再提供事实材料,如DNA分子的直径约2nm,核糖体直径约23nm及核孔直径0.9nm等,此事实材料一方面巩固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为活动2作铺垫。
[活动2]教师布置任务:整理从DNA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的逻辑事件图,以mRNA为发射点,提出若干问题。
问题1:转录产物mRNA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展示资料:1955年布拉舍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为材料进行的实验,他用核糖核酸酶(RNA酶)分解细胞中的核糖核酸(RNA),蛋白质的合成就停止。而如果再加入从酵母中抽提的RNA,蛋白质的合成就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同年,戈尔德斯坦(Goldstein)和普劳特(Plaut)观察到用放射性标记的RNA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因此,人们猜测RNA是DNA与蛋白质合成之间的信使。后人将此类RNA称为信使RNA(mRNA)[1]。
问题2:如何用实验证明mRNA来自细胞核?
展示资料:拉斯特的变形虫实验,先将A组变形虫置于含15N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B组变形虫置于不含15N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标记的RNA首先在A组细胞核中出现,过一段时间在其细胞质中也出现,而B组中均未出现相应标记。随后取A组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未标记的B组去核变形虫的细胞质中,得到重组变形虫(C组),用未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结果原先没有标记的细胞质中出现了有标记的RNA。此资料表明:是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并将核中DNA的遗传信息带到细胞质。问题3:mRNA在连接DNA和蛋白质之间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请学生复习必修2第54页课外读“DNA和RNA的化学成分比较”,通过让学生分析DNA与RNA的不同,可知RNA分子比较小,而且往往是单链结构,能通过碱基与DNA链配对,故也能储存遗传信息。而在合成蛋白质时,核糖体特殊的结构,可容纳mRNA、tRNA及进行氨基酸结合等反应。
问题4:请你猜测DNA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
学生通过对上述提示的思考,初步认定RNA是在DNA指导下合成,穿过核孔到达细胞质的核糖体上,与核糖体结合后合成蛋白质。但是对具体过程表述比较模糊,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遗传信息表达过程视频,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6-68页,对文中的语句表述进行解释。
随后,师生共同梳理这个过程: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了具有一定碱基排列顺序的RNA,转录时,RNA聚合酶结合在基因的启动部位,合成的RNA,也就是说细胞核中DNA上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RNA上碱基排列顺序,此过程类似于磁带翻录,故名转录,而形成的产物称为信使RNA(mRNA)。mRNA在细胞核中加工后,通过核孔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这样m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问题5:既然mRNA是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模板,但mRNA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而蛋白质却由20种氨基酸组成。4种碱基是如何排列组合起来以决定每一种氨基酸的呢?这就是分子遗传学中著名的“遗传密码”问题。
1954年,美籍俄裔理论物理学家莫夫(G·Gamow)应用排列组合计算来研究遗传密码,如果1个碱基为1个氨基酸编码,只能决定4种氨基酸,若2个碱基,则能决定16种氨基酸,若3个则能决定64种,因此提出了遗传密码的三联体假说。1961年,克里克用吖啶黄引起的移码突变证明遗传密码确实是三联体。美国科学家尼伦伯格与霍拉纳,尼伦伯格先合成了一条全部由尿嘧啶核苷酸(U)组成的多核苷酸链,即UUU„„,然后将这种多聚U加入到含有20种氨基酸以及有关酶的缓冲液中,结果只产生了一种由苯丙氨酸组成的多肽链。于是第一个遗传密码诞生了:与苯丙氨酸对应的遗传密码是UUU。后来又陆续破译了其他密码子。在这64个密码子中,有3个并不编码任何氨基酸,而是作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信号(“句点”),称为终止密码子。
教师小结:mRNA上每3个相邻的碱基叫做密码子。
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7页第二段文字,介绍同样在细胞核中合成,经加工进入细胞质中发挥作用的RNA,其单链比mRNA分子还小,结构比较特别,经加工后折叠似三叶草的叶形,一端能携带氨基酸,另一端有3个碱基为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此RNA既有搬运氨基酸功能,又有识别密码子功能,称为tRNA。
为帮助学生梳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通过视频动画对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模板、原料、产物、酶、碱基配对、信息传递方向等相关问题进行对比,还可以跟DNA复制作比较,加深对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理解[2]。
3、引导学生解释概念
解释是5E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是考验探究性学习过程有效性的阶段,使新概念过程或方法明确化和可理解化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练习、解释等形式,给学生表达其对核心概念理解的机会,从而了解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
如在本节中,教师可用根据课本中的核心概念,以判断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判断并解释:①转运氨基酸的tRNA是基因的表达产物;②合成该蛋白质时,相应的rRNA的碱基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③核糖体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密码,选择相应的氨基酸合成多肽链。对于①,学生可利用课本第68页关于基因表达的概念,“基因形成RNA产物以及mRNA被翻译为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过程都称为基因表达”,判断此话是正确的。而②和③可根据对翻译概念的理解,判断②是错误的,③是正确的。
4、促进概念迁移
学生初步掌握了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过程涉及到的几个核心概念后,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促进概念的应用与迁移,教师应将教材中的几个材料整合并呈现于学案中。
材料1:多肽链合成时,在一个mRNA分子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必修2第67页)
材料2:(在原核细胞中)DNA与周围的核糖体直接接触,并通过RNA传递信息,由核糖体合成所需要的多肽。(必修1第44页)
教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材料1展示了翻译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即多聚核糖体,一般来说,mRNA的长度越长,上面可附着的核糖体数量就越多。由于这些多肽链的合成都是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合成的,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相同多肽链。需要注意的是,多聚核糖体只是让很多核糖体可以一起工作,以增加肽链的合成效率,每条肽链还是只能有一个核糖体来合成,所用时间并没有缩短,只是“同时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材料2展示在原核细胞中,基因可以边转录边翻译,这样同样也可以增加效率。从中我们是否也可以得出原核细胞的mRNA不需要加工直接可作为翻译的模板呢?事实确实如此,除原核细胞的mRNA,其他RNA分子,包括真核细胞的3种RNA和原核细胞的rRNA、tRNA都要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有功能的分子,这个过程叫做“转录后的加工”或“RNA的成熟”。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材料的阅读,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实现了概念的迁移。
5、评价概念学习
经过上述4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于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及其统领的普遍概念的理解已经较为深刻,这时可以精选几道练习题观察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并综合评价,一方面保证概念教学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改进概念教学。
题1:下列有关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题2: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5E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构建活动,以生为本,要求学生在与学习内容、教师和其他同学等互动过程中构建、重组与修正自己对生物学概念的认识,这种互动不仅仅是动手活动,还包括动脑思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素养这一核心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开展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7
一、使用日常谚语, 开展生物概念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 但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载体, 所以面对抽象难懂的高中生物概念,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元认知和生活中的经验, 巧妙地运用通俗易懂的日常谚语来开展生物概念的教学。谚语简单易懂,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轻松地实现知识的挂靠,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生物学概念。如“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体现生物之间竞争的概念;“一朝被蛇蛟, 三年怕草绳”体现的是生物条件反射的概念;“一母生九子, 连母十个样”、“一树之果有苦有甜, 一母之子有愚有贤”道出的是关于生物变异的概念;“什么种子什么苗, 什么葫芦什么瓢”指的是有关生物遗传的概念等。为了巧妙地使用日常谚语帮助学生了解生物概念,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 要把概念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实现教学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二、学会引导, 直接讲述
生物学上的概念很多, 不太好区分,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的概念是可以通过字面意思直接获得解释的, 对于这些比较直接的、肤浅的或者字意的概念可以直接讲述。这种比较简单的概念一般都是按照它实际的特有含义来命名的, 如染色体, 按照字面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被染了色的物质, 这种粗略简单的直译法虽然可以了解染色体的大意, 但是还不能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通过对字面意思的加工和填补, 完整地阐述概念的含义。染色体就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 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所以叫染色。再比如说光合作用, 按照直译的方法理解, 就是在光之下的反应, 然后教师就加工内容, 引导学生, 可以直接讲述光合作用就是光能合成作用, 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 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 利用光合色素, 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 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三、采用问题设疑, 激发学习情趣
四、使用对比法, 开展相似概念教学
在生物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有很多相似的或者易于混淆的概念, 针对这些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区分相关概念的差异, 可以通过相互的比对来区分相似概念之间的差异。相似概念肯定就有相同的部分也会有不同的部分,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 然后及时地完成相关概念的总结,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区分相似概念。如“生长”和“发育”, 看上去这两个概念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细细分析的话却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生长”一般是指细胞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 细胞数目增多, 体积增大的“量变”过程。“发育”是指细胞通过分化, 形成新的组织、器官、系统, 最终成为性成熟的个体的“质变”过程。再如“自交”与“自由交配”。“自交”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例如植物, 雌雄同花植物的自花授粉或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均为自交;动物多为雌雄异体, 所以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交配即为自交, 其含意较植物要广泛些。自由交配是指群体中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 在进行子代遗传比率的计算中一般要用亲代的基因频率进行计算。对植物而言, 自由交配往往也描述为均匀混合种植, 但要注意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授粉) 均匀混合种植仍为自交。
五、利用概念图法, 构建概念系统教学
高中生物相关概念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概念图记忆的方法, 那么很多的概念就可以非常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 概念图的使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联的概念, 还能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温故而知新。我们这里所说的概念图教学就是以某一概念主体为导火线, 然后将相联系的概念用图谱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清晰可见, 易于掌握。需要注意的是, 生物学概念图的制作有四个基本要点, 分别是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次, 其原则是宜小不宜大, 强调自主构建。下图以生物进化为中心构建生物学概念图, 组建知识网络。
六、运用实例, 强化认知
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 所以对于那些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生物学概念来说, 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 完成抽象概念的嫁接, 实现情境化教学。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证明,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概念的教学是难度最大的, 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 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培养高中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在高中生物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辅助教学, 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抗体的概念时, 教师不用讲解很多学生都已经明白的抗体的含义。在日常的生活中, 学生在听医生讲解病情的时候, 都会谈到这些概念, 学生就会很轻松的理解抗体的概念, 其实就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实践证明, 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 寓教于乐,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教师也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生活,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 生活实例应当合理利用, 应当找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 而不是表面的一种热闹, 要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 如果不能为教学服务, 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
浅析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核心概念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108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包含众多的生物学概念和基本事实。核心概念作为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是整个学科的主干结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基本概念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若以核心概念为中心,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围绕核心概念的构建展开课堂教学,可以将众多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把握知识间的有关联系,减轻学习负担。
一、核心概念教学的重要作用
1.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框架
与事实性知识相比,核心概念能够更好地建构学生的概念框架,而这样的概念框架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其一,有利于概念长时间保存在学生的记忆里,并且方便学生建立新知识和已有知识之间的有意义联系,为建立新的概念框架奠定基础;其二,事实性知识能够更加有条理地填充到概念框架中,使得一些零散孤立的知识系统化,方便学生今后调用已学到的知识。反过来事实性知识又会赋予概念框架更多的实际意义。
2.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研究表明,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将来从事与科学有关的职业,多数学生走出校门后不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科学概念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并且科学素养强调将科学概念运用于生活实际。生物学核心概念能够帮助学生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和事件,并且帮助学生在相关的事件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具体步骤
1.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筛选
根据课标、教材、学生实际情况,筛选出课时或单元教学的核心概念。为了有效筛选出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师要深刻理解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熟悉教材,并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程度。
2.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围绕核心概念,找出支持核心概念教学的一般概念,并理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核心概念、一般概念共同构成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体系。教师可以通过画概念图的方式来建构此体系,做到在教学之前,对该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体系了然于心。
3.学情分析
通过对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与教学目标之间差距的分析,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以及突破点,为有针对性的教学奠定基础。在这里,必须对学生的前概念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我们的教学基点所在。
4.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教学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导入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导课方式应当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与所要讲授的生物学核心概念相关。
5.围绕核心概念,利用多种方式综合教学
采用实验、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模型制作、游戏以及教学媒体等非探究式教学法,或以探究式教学,来形成核心概念。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重视学生的前概念,以修正、提高的思想来落实概念教学。对于学生存在的错误的前概念,应当通过修正,使之发展为科学概念;对于学生认识深度不足的前概念,应当通过提高,使之深化为课标规定的相应深度的概念。教学中,应当结合概念自身特征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精选一两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把握:概念,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例证,特别要注意例证中正例和反例的区分。
6.归纳总结
通过对相似、相关、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来予以区分、强化,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等。通过构建概念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以生物学核心概念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概念之间的比较,以及概念图的构建,可以让学生自主构建。比如,可以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最后教师给予反馈,并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梳理。
7.实际运用
根据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掌握,解决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这是知识学习的实际价值的体现。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也可以由教师呈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回答。
高中音乐教师工作总结参考 篇9
经过两轮的新课程适应,本学期开学之初,再拿起课本时,一切变得不再那么陌生,而是非常的亲切。从新教材中,我看到了它的优势,也看到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的趋势,一学期下来,感受颇深,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教材
研究新教材是完成好教学任务的第一步,最初学校统一课本是人教版的音乐书,新课程改革后,选订了花城版的音乐课本,所有知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第一部分的戏曲,由北方戏一下子转到了南方的苏州弹词,粤剧等,这样就增加了知识的难度,学生既听不懂方言,又不熟悉江浙粤一带的戏曲风格。新教材的另一个难度是跨越知识多,从文学、历史、地理、甚至还包括英语,同时还大量增加了外国作品的欣赏,一个学期欣赏曲目达100首,这对于音乐基础并不是很好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备好课也就成了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
二、备课
备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先了解本单元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相通性。
2、搜集,整理资料,音乐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需要大量的音像资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第一个方面是先试听课本所配套的音像资料,把本节课所有乐曲重新建一个文件夹,第二方面是补充音像资料,从网上下载相关知识内容。
3、开始写教案
写教案分几步,第一步是透彻教参上的简单教案,第二步是从网上找一些公开课的教案,第三步才是自己写教案,针对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好每节课的详细教案。
三、讲课
这一环节是传授知识的关键,音乐具有抽象性,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并不相同,如何能让他们在45分钟内掌握知识,这就要注重教学中的方法。课堂上我做到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自己去体会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而多听则成为主要途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潜在的创作能力。每个学生都是音乐的创造者,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我的.教学宗旨。
四、巩固
为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我把每节课的内容总结成一些练习题,下次上课前和学生一起练习。一学期下来,学生们的音乐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课外活动
我不会忘记本学期那激动人心的两场演出,“元旦”是他们的节日,是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配合学校团委搞好这项活动是我义不容辞的
职责,从选节目、验收节目、编排节目、打印节目单、布置场地、组织演出,看着学生们一脸的喜悦,再苦再累对我来说也无所谓。只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给学生们的高中生活留下一段难得的美好回忆。
六、不足之处
在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所带班级之多,知识的落实显然不到位,没能做到课后的检查,导致个别松散的学生,不能按时掌握知识。
技能技巧,一直以来是我困惑的主要一个方面,新课程要求教师需有一定的能力,不仅仅限于讲,唱,面对高二即将开设的选修课,我知道自己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豪言壮语,默默为教育事业奉献是我毕生的追求。
【高中生物概念总结参考】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课题12-16
高中生物容易混淆的概念09-14
高中生物概念式教学法07-24
高中生物组工作总结07-02
高中生物选修三总结11-21
高中生物教师个人总结12-02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07-27
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总结12-18
高中生物必修一高频考点总结11-08
有关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