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复习考点(共8篇)
电子商务复习考点 篇1
电子商务的概念定义
电子商业(E―Commerce)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
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
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获得数据以及自动捕获数据等。
电子商务(E―Business)是利用网络实现所有商务活动业务流程的电子化。不仅包括了E-Commerce面向外部的所有业务流程,还包括了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
电子商务的特点
交易电子化
贸易全球化
运作高效化
交易透明化
服务个性化
部门协作化
操作方便化
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1)树立企业形象
2)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
3)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了机会
4)改变企业竞争方式
5)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
6)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
7)提供个性化服务
8)减少中间环节
9)提供更有效的售后服务
电子商务怎样给企业带来效益?
1.抢占市场,扩大销售
2.获得广告收入
3.减少库存积压,降低成本
4.收取会员费
5.竞价排名
6.提供增值服务
电子商务模式
B2B电子商务
C2C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金融电子商务
网络游戏
网上旅游
移动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运作体系
四个支柱:公共政策技术标准法律规范网络安全
三个层次:网络层信息发布与传输层一般商业服务层
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Business to Consumer,B to C或B2C);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Business to Business,B to B或B2B);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Business to Government,B to G或B2G); 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Consumer to Consumer,C to C或C2C)。
电子商务安全体现在哪些方面?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电子商务本身安全
交易过程风险
电子商务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就是采用数学方法与一串数字(密钥)对原始信息(明文)进行编码,产生密文的一系列步骤。一个数据加密系统包括加密算法、明文、密文以及密钥。经历了古典密码、对称密钥密码和公开密钥密码阶段。
电子签名技术
电子签名技术采用电子签名来模拟手写签名,解决了电子商务中不可否认的安全需求。电子签名可以保证接收者能够核实发送者对电子文件的签名,发送者事后不能抵赖对文件的签名,接收者不能伪造对电子文件的签名。它能够在电子文件中识别双方交易人的真实身份,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和真实性以及不可抵赖性,起到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同等作用。
什么是数字证书?
数字证书又称为数字凭证或数字标识(Digital Certificate,Digital ID),也被称作CA证书,实际是一串很长的数学编码,包含有客户的基本信息及CA的签字,通常保存在计算机硬盘或IC卡中。
CA的含义是什么?
CA(Certification Authority)是认证机构的国际通称,它是对数字证书的申请者发放、管理、取消数字证书的机构。
电饭锅
数字签名的工作原理
首先是生成被签名的电子文件,然后对电子文件用哈希算法生成一个128比特的散列值(数字摘要),再对数字摘要用发送方的私钥做非对称加密,即做电子签名,然后是将以上的签名和电子文件原文以及签名证书的公钥加在一起进行封装,形成签名结果发送给接收方,待接收方验证。
接收方收到签名结果后进行签名验证,验证过程是:接收方首先用发送方公钥解密电子签名,导出数字摘要,并对电子文件原文做同样哈希算法得到一个新的数字摘要,将两个摘要的哈希值进行结果比较,结果相同签名得到验证,否则签名无效。
非对称加密的工作原理
非对称加密又称为公开密钥加密或双钥加密,RSA公开密钥密码系统是最常用的一种不对称加密算法。RSA公开密钥密码系统使用一对不同的密钥,给别人用的就叫公钥,给自己用的就叫私钥。这两个可以互相并且只有为对方加密或解密,用公钥加密后的密
文,只有私钥能解。
电子商务安全协议:安全套接层协议(SSL)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
电子商务的风险有哪些?如何防范?
保护账户密码安全,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来支付货款,诚信论坛与防骗专家
电子支付的概念
是以电子化方式发起、处理、接收的支付。电子支付过程中,货币债权以数字信息的方式被持有、处理、接收,由电子支付工具发起实现货币债权的转移。
电子货币的概念
电子货币是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用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二进制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
网络银行的概念
网络银行,是银行业务在网络上的延伸,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机构概念,指通过信息网络开办业务的银行;另一个是业务概念,指银行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传统银行业务和因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兴业务。
第三方支付的含义和意义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指一些和各大银行签约、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在银行监管下提供交易支持平台。它采用规范的连接器,在商家和银行之间建立连接,从而解决买家、卖家、银行之间的货币支付、资金清算和统计查询等问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作原理是以第三方公司为信用中介,以此降低交易中的风险,并对交易双方进行约束和监督。它相当于买卖双方交易过程中的“中间人”,是信用缺位条件下的补位产物,其目的是防范电子交易中的欺诈行为。
网络营销的概念
网络营销是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借助互联网、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运用新的营销理念、新的营销模式、新的营销渠道和新的营销策略,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对比分析
1对营销策略的影响:对传统标准化产品的影响,对品牌策略的影响,对定价策略的影响,对传统营销渠道的影响,对广告策略的影响。
2对企业营销战略的影响:对营销竞争战略的影响,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影响,需要重新营造客户关系管理。
3网络营销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营销:(1)到目前为止,电子商务市场仅仅是整个商品市场的一部分,从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金额来看,仅仅占整个市场交易金额的一小部分。(2)作为在网上新兴的虚拟市场,它所覆盖的消费群体也只是整个市场中的某一部分群体,其他许多群体由于各种原因还不能或者不愿意使用互联网。(3)一些消费者因个人偏好和习惯不愿意接受或者使用网络营销渠道,仍愿意选择传统方式进行购物。例如许多女性消费者把逛商场作为一种消遣和嗜好,从而更愿意于在传统的商场里购物。(4)营销活动所面对的是有灵性的人,网络营销所无法替代传统商场里节日般的气氛,顾客亲手抚摸、试穿商品所产生的感染力,推销人员以人为本的推荐所具
有的独特亲和力,免费品尝、试用等促销手段所产生的吸引力。
无站点网络营销方法有哪些?
信息发布:①供求信息平台,②网络分类广告,③在线黄页服务,④网络社区 在线销售:①第三方平台上的网上商店,②网上拍卖,即时信息:①商务洽谈与交易②实时交流增进顾客关系③在线顾客服务④在线销售中的导购服务⑤网络广告媒体
RSS技术:
基于站点的网络营销方法有哪些?
企业网站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
许可Email营销
病毒性营销
博客营销
网络营销策略(4C策略)
顾客价值策略成本策略渠道分销策略沟通策略
网络广告的概念以及形式
网络广告又被称作在线广告、互联网广告等,它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广告媒体,采用相关的电子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广告形式。
大致包括:旗帜广告(Banner)、按钮广告(Button)、弹出广告、游动广告、游戏广告、文字广告、视频广告等。
物流的概念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联合国物流委员会: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计划、实现和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现代物流的特点
1)系统化
2)信息化
3)网络化
4)自动化与智能化
5)虚拟化
6)绿色化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1)电子商务改变了物流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
2)电子商务改变了物流经营形态
首先,电子商务会改变物流企业对物流的组织和管理。
其次,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的竞争状态。
3)电子商务改变了物流供应链
4)现代物流技术的运用方便了电子商务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5)现代物流体系成为电子商务的支持系统
什么是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的实际需求方(第一方)和物流的实际供给方(第二方)之外的第三方部分地或全部利用第二方的资源通过合约向第一方提供的物流服务,也称合同物流、契约物流。
电子商务复习考点 篇2
这一考点是每年中考的必考内容, 试题难度不大, 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相关知识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
【中考预测】这些知识大多出现在选择题中, 通常比较简单, 得分率较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值大约占全卷的10%, 大多数试题会把方程式的书写放在具体的背景中。
【复习策略】学会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变化通常是指过程, 而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性, 一般都有“能”“可以”“易”等字眼。学会区分化学反应的四大类型, 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熟记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 一定要关注化学方程式的四要素, 即“正确书写化学式”“配平化学反应”“正确书写反应条件”“正确使用气体或沉淀符号”。
考点二物质构成的奥秘
这一专题知识点多, 内容抽象, 有一定的难度。考点包含的知识有物质的微粒性,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原子的构成, 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转化,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中考预测】预计2010年中考可能借助同学们熟悉的生活现象或学习经验, 考查分子、原子的性质, 其中对“分子不停地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的考查将是重点;结合微观粒子模型, 考查基本粒子的概念辨析, 离子、原子结构与符号的书写和辨析以及微粒符号的书写;用分子、原子、离子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和变化, 从微观角度理解或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是命题的又一趋势。
【复习策略】采用列表对比法, 将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 全面掌握知识。复习时力求联系实际情况, 关注课本中的插图, 收集近期科技发展的信息及高新科技成果, 了解身边的一些相关现象, 力求运用微观粒子的观点去分析解释。
考点三酸、碱、盐的知识
酸、碱、盐的知识是初中化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考点, 归纳起来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
(1) 酸碱指示剂及相关知识; (2) 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性质; (3) 常见稀酸 (不含稀硝酸) 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盐; (4)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5) 化肥的种类及作用; (6) 常见化肥的区分; (7) 酸、碱、盐知识的综合应用。
【中考预测】该考点仍然是重要的考试内容, 分值比例在15%左右。考题将加强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考查同学们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策略】复习时要“抓共性, 突个性”。抓共性, 如酸具有相似的五点化学性质, 碱具有相似的四点化学性质。突个性, 比如浓盐酸和浓硫酸具有一般酸所不具有的性质;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不溶。
考点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主要有以下两项。
(1) 识别常见仪器, 并掌握其使用方法:试管 (夹) 、量筒、烧杯、滴管、水槽、玻璃棒、集气瓶等。
(2) 需要掌握的基本操作有:药品的取用, 酒精灯的使用, 仪器的洗涤, 氧气及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过滤, 配制溶液, 测定溶液的pH值, Cl-、SO42-、CO32-等离子的初步检验。
【中考预测】以上考点可能会以下列形式出现: (1) 判断实验操作的正误 (文字叙述或图示表达) ; (2) 在探究性综合实验里穿插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考查。
【复习策略】化学实验的复习不但要掌握教科书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反应原理、所需仪器、基本步骤、实验现象、注意事项等, 还要重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体会。
考点五探究性综合实验
探究性综合实验对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题目。在考前, 除了要进行适当题量的强化训练外, 更要注重试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考预测】这类试题往往会营造一种新的情境, 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策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规律。实验探究通常按照提出问题 (假设) →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总结反思等步骤命题, 同学们应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题目涉及的实际问题。
考点六化学方程式及溶液的计算
该考点常作为全国各地中考试题的压轴题, 占总分比例的8%~10%。通常以实际情况为背景, 联系生产、生活来命题, 题目淡化了繁锁、复杂的计算。
【中考预测】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 大多数试题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对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考查, 常见题型有表格计算题和图象计算题等。
【复习策略】复习时要看懂表格或图象中数据的含义, 分析表格中数据之间的比例关系, 弄懂图象中转折点的含义。在复习时, 一定要多动笔演算, 弄清每一步的来龙去脉, 切忌一知半解。
一、自测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高粱酿成酒
B.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C.木柴劈成块
D.风筝会开幕式燃放烟花
【推荐理由】本题结合生活常识考查同学们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认知程度, 同时还可以使同学们了解生活中的化学, 扩大知识面。
2.图1是微观变化的化学反应类型, 与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一致的是 ()
【推荐理由】本题综合了微观反应图与宏观基本反应类型的知识, 一道题同时考查宏观、微观知识的方式是中考化学的一种命题新趋势。
3.20世纪20年代, 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 (O4) , 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最近, 意大利的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离子制造出了这种新型氧分子, 并用质谱仪探测到了它的存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O4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一个O4分子中含有2个O2分子
C.O4和O2的性质完全相同
D.O4和O2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推荐理由】本题结合新科技, 同时考查分子、原子的概念, 物质的分类, 是典型的高起点、低落点的试题。
4.请将体现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防止药品污染
B.防止试管破裂
C.防止实验误差
D.防止液体溅出
(1) 加热试管时, 先均匀加热, 后集中加热。__ (2) 滴管使用后, 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__ (3) 过滤时, 混合液沿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中。__ (4) 量取液体时, 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平视。__
【推荐理由】本题反向考查一些仪器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作用。
5.某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 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推荐理由】本题既考查同学们对常见碱的性质的了解, 也考查同学们的实验能力。
6.已知两种溶液混合, 生成了一种沉淀。请用酸碱盐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若两种溶液均为无色, 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则两种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 若两种溶液均为无色, 生成的白色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产生, 则两种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__和________。
(3) 若一种溶液有色, 另一种无色, 生成的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无气体产生, 沉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本题综合考查同学们对酸、碱、盐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掌握程度, 同时考查了对常见沉淀与稀硝酸反应的知识, 试题开放性较大, 有利于发散同学们的思维。
7.学习碳酸钠知识时, 老师做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演示实验, 并对浑浊液过滤, 得到澄清滤液。课堂上老师提问:滤液里可能含有哪些溶质呢?我们先猜想一下。
同学甲:可能含有NaOH和Na2CO3。
同学乙:应该含有NaOH、Na2CO3和Ca (OH) 2吧。
同学丙:可能恰好完全反应, 只含NaOH。
同学丁:________________
(1) 你认为甲、乙、丙同学的猜想都合理吗?如有不合理的请说明理由。
(2) 假设你是丁同学, 请你也提出一个与甲、乙、丙同学不同的猜想, 把猜想写在前面的横线上。并对你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 填在表1中。
(3) 甲同学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表2的实验。
你认为甲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推荐理由】本题包含了实验探究的五个步骤, 达到一题覆盖一面的效果。
8.某化学学习小组为测定市场上出售的食醋总酸量 (国家规定食醋中总酸量3.5 g/100 mL~5 g/100 mL) , 拟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然后进行测定。请你参与该小组的实验研究, 并回答相关问题。
(1) 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水____mL (水的密度为1 g/cm3) 。
(2) 若食醋中的酸均看成是醋酸, 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CH3COOH+NaOH==CH3COONa+H2O。
现有食醋500 mL, 甲同学从中取出10 mL食醋, 加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4.8 g, 恰好完全反应。请通过计算判断该食醋是否合格? (写出计算过程)
【推荐理由】本题结合生活, 体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且融入了中和滴定的思想。
二、测试报告
1.C
2.B
本题容易错选A和D。解答本题的关键主要有两点, 第一, 正确看懂微观示意图, 特别是反应前后只有两个“”分子没有变化, 表示这两个分子没有参加反应, 如果不小心可能看成“”全部没参加反应, 会误以为它是催化剂而错选A。
3.D
4. (1) B (2) A (3) D (4) C
5.D
部分同学在酸和碱的学习中只注意其“通性”而忽略了各物质的“个性”造成错选。本题A、B、C选项都是碱的通性, 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是氢氧化钙特有的性质, 所以选D。
7. (1) 乙不合理, 因为Ca (OH) 2与Na2CO3不共存 (2) 同学丁:含有NaOH和Ca (OH) 2;步骤:再滴入少量Na2CO3;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3) 不正确, 因为向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盐酸先与NaOH反应, 再与Na2CO3反应, 而盐酸与NaOH反应不产生气体, 如果盐酸量较少没有将NaOH反应完, 即使溶液中有Na2CO3也不会产生气体。
通常, 探究反应后剩余物的试题, 都遵循这样的规律:第一种猜想, 恰好完全反应剩余物就是生成物;第二种猜想, 某一反应物过量, 剩余物就是生成物与过量反应物的混合物。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写出相应的猜想:含有NaOH和Ca (OH) 2, 余下的问题就不难了。在证明的时候, 只需要证明几种猜想不同的地方, 相同部分是不需要证明的。例如本题4个同学的猜想都含有NaOH, 所以要证明丁的猜想正确只需要证明溶液中含有Ca (OH) 2即可。
8. (1) 95 (2) 该食醋合格。
第 (1) 题考查溶液配制。很多同学容易忽略题目中的一个细节“现有食醋500 mL, 甲同学从中取出10 mL食醋”, 注意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10 mL食醋中的醋酸, 而不是500 mL。抓住了这样的细节此题就容易解答了。
字音考点复习归纳 篇3
这里有三个关键信息需要强化:常用字、只识记字音、音义结合;这里否定两个认识:考查拼写、考查声调。
首先要知道常用字有哪些,其次要知道能考查读音与意义相关性的考点有哪些。
读音与意义相关性的考点有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
先说多音字。以近年高考江苏卷为例,字音题考查了“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作样”“剥削/生吞活剥”“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茵/绿林好汉”合计6个多音字,这6个多音字不仅符合普通话常用字的要求,而且都是非音调区分的多音字。再看前几年的江苏卷,还考查了“校对/校正”“角逐/钩心斗角”“参加/参差不齐”“湖泊/淡泊”“铜臭/乳臭未干”“毒蛇/虚与委蛇”“宝藏/矿藏”“呼吁/长吁短叹”“曾祖/曾经沧海”“熨帖/熨烫”“着落/不着边际”“慰藉/声名狼藉”等12对多音字,考查重点依然是非音调区分的多音字。高考江苏卷以前还考查过“殷”“调”“识”“朝”这4个多音字。综上所述,高考江苏卷很重视“非音调区分的多音字”的考查。而查找几百个多音字后发现以音调区分的多音字占了绝大多数,非音调区分的多音字仅有两百个左右,再去除最常见且不易错的,比如关卡、卡车等,那易考到的且易错的是可以整理总结出来的。
关于形近字和形声字。复习这两部分最好的办法是搜集自己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题,不断搜集,整理归类,自测过关。笔者请同学们搜集了高中阶段曾经做过的字音题,每人汇总100个最易错读的字,然后对这几千个字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精选出了120个学生认为最易错的字。
这是从音义结合的角度谈如何圈定范围。
固定的范围必然缺乏活力,因此在有一定复习范围的基础上还需要我们通过以后的练习和考试发现更有价值的字音,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原有的字音复习资源。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正确的字音千万不要与可能错的音进行对照记忆,否则负面强化会让你的复习效果大打折扣。
常考的多音字整理
艾:ài方兴未艾/yì自怨自艾
拗:ào违拗、拗口/niù执拗/ǎo拗断
扒:bā扒车/pá 扒手
柏:bǎi柏树/bó柏林/bò黄柏
暴:bào暴跳如雷/pù一暴十寒
裨:bì大有裨益/pí偏裨、裨将
辟:bì复辟/pì 开辟
扁:biǎn扁担/piān一叶扁舟
便:biàn方便、便利、便宜行事/pián大腹便便、便宜
剥:bō 剥削/bāo 剥皮
薄:bó厚此薄彼/báo薄饼
参:cān参观/cēn参差/shēn人参
差:chā差错/chà差不多/chāi出差/cī参差
禅:chán参禅、禅宗/shàn禅让、封禅
颤 :chàn颤抖/zhàn寒颤
朝:cháo朝拜/zhāo朝令夕改
称:chēng称兄道弟、称谓、拍手称快/chèn称心、称职、相称
匙:chí 汤匙/shi 钥匙
臭:chòu 臭味/xiù 无色无臭
伺:cì伺候/sì伺机
幢:chuáng经幢/zhuàng一幢
单:dān单位/shàn单县/chán单于
读:dú 读书/dòu 句读
度:dù程度/duó揣度
恶:è 恶劣/ě恶心/wù 可恶/wū (叹词)
否:fǒu 能否、否定、否决、否认、否则/pǐ 否极泰来
脯:fǔ肉脯、果脯/pú胸脯
龟:guī 乌龟/jūn 龟裂(同“皲”)/qiū 龟兹
和:hé和平/hè和诗/huó和面/huò二和药/hú和牌
核:hé 核心/hú 杏核儿
红:hóng 红色、开门红、红人、分红/gōng 女红
会:huì会合、集会、会同/kuài会计、财会、会计师
槛:jiàn直栏横槛、槛车/kǎn门槛
角:jiǎo 直角、菱角、一角钱/jué角斗、角逐
解:jiě解剖/jiè 押解/xiè 解数
藉:jiè慰藉/jí声名狼藉
劲:jìn药劲/jìng劲旅
隽:jùn隽秀/juàn隽永
嚼:jiáo细嚼慢咽、味同嚼蜡/jué咀嚼
扛:káng 扛活/gāng 力能扛鼎
壳:ké核桃壳儿、鸡蛋壳儿、贝壳儿/qiào 甲壳、地壳
吭:háng引吭高歌/kēng吭声
括:kuò包括/guā挺括
勒:lēi 勒紧/lè 勒索
落:luò 降落/lào 落色/là 丢三落四
埋:mái埋没/mán 埋怨
脉:mài叶脉/mò脉脉含情
缪:miù纰缪/móu未雨绸缪
模:mó劳模/mú字模、模样、模具
抹:mǒ抹眼泪/mò抹石灰/mā抹桌子
哪:nǎ哪里/né哪吒/na干哪/něi哪个
胖:pàng肥胖/pán心宽体胖
炮:páo炮制/bāo炮羊肉/pào炮火
屏:bǐng屏除、屏气凝神/píng屏障、屏风、荧屏
迫:pò迫害、迫在眉睫/pǎi迫击炮
蹊:qī蹊跷/xī另辟蹊径
浅:qiǎn深浅/jiān浅浅
强:qiáng强大/qiǎng强迫/jiàng 倔强
圈:quān 圆圈/juān 圈起来/juàn 猪圈
塞:sāi 活塞/sài塞外/sè 搪塞
蛇:shé 蛇身/yí 委蛇
省:shěng俭省/xǐng省亲
盛:shèng 茂盛/chéng 盛饭
什:shén 什么/shí 什锦
识:shí知识/zhì博闻强识
拾:shí拾金不昧/shè拾级而上
数:shù数量/shǔ 不可胜数/shuò数见不鲜
说:shuō说长道短/shuì游说/yuè说人
宿:sù 住宿/xiǔ 一宿/xiù 星宿
汤:tāng 赴汤蹈火、米汤、白菜汤/shāng 浩浩汤汤
倘:tǎng 倘若/cháng 倘佯
提:tí提包/dī 提防/dǐ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系:xì 关系、中文系、干系、联系/jì 系鞋带
纤:xiān 纤维、纤尘不染/qiàn 纤手、拉纤
巷:xiàng街头巷尾/hàng巷道
行:háng同行、行业/xíng 步行、行头、发行、品行、歌行体、(姓氏)
畜:chù 牲畜/xù 畜产
血:xuè 血压、血统、贫血、狗血喷头/xiě 流了点血
咽:yè哽咽/yān咽头/yàn狼吞虎咽、细嚼慢咽
殷:yān殷红/yīn殷勤、殷实
熨:yùn熨烫、熨斗/yù熨帖
扎:zhā扎堆、扎啤、扎实/zhá挣扎/zā扎裹、扎染
轧:yà 倾轧/gá轧账/zhá 轧钢
折:zhē 折跟头、把水折一折就凉了/zhé 攀折、折磨、折扣/shé 绳子折了、折本、折耗、(姓氏)
着:zhuó 穿着/zháo 着迷/zhāo 着数/zhe 走着
学生常错的120个字音
关隘 ài感喟kuì伺机sì
裨益 bì踉跄liàng追溯sù
庇护 bì广袤mào拓本tà
濒临 bīn联袂mèi水獭tǎ
哺育bǔ糜烂mí鞭挞tà
谄媚 chǎn消弭mǐ忝列tiǎn
嗔怒 chēn分娩miǎn女娲wā
炽热 chì荒谬miù纨绔wánkù
叱咤 chìzhò按捺nà斡旋wò
相形见绌 chù泥淖nào檄文xí
伺候 cì迂讷nè狡黠xiá
忖度 cǔn气馁něi籼米xiān
堤坝 dī嫩芽nèn垂涎xián
提防 dī拈轻niān枭雄xiāo
玷污 diàn执拗niù骁勇xiāo
恫吓 dòng怯懦nuò挟制xié
拾掇 duō胚胎pēi酗酒xù
遏止 è纰漏pī噱头xué
讣告 fù癖好pǐ戏谑xuè
果脯 fǔ媲美pì赝品yàn
亘古 gèn骠勇piào拜谒yè
粗犷 guǎng剽悍piāo摇曳yè
皈依 guī绮丽qǐ造诣yì
聒噪 guō栖息qī熨帖yù
弹劾 hé掮客qián墙垣yuán
恫吓 hè悭吝qiān苑囿yuànyòu
缉私 jī提纲挈领qiè牛仔zǎi
畸形 jī肯綮qìng锃光zèng
戛然 jiá引擎qíng破绽zhàn
歼灭 jiān遒劲qiú惊蛰zhé
信笺 jiān龋齿qǔ缜密zhěn
攻讦 jié蜷曲quán砧板zhēn
押解 jiè商榷què箴言zhēn
矜持 jīn偌大ruò装帧zhēn
粳米 jīng赡养shàn诤友zhèng
痉挛 jìng妊娠shēn对峙zhì
沮丧 jǔ舐犊shì卷帙zhì
狙击 jū倏忽shū秩序zhì
镌刻 juàn洗涮shuàn胡诌zhōu
恪守 kè吮血shǔn付梓zǐ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提纲 篇4
(1)示坡线:
在等高线图上如果画着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叫示坡线,它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2)几条特殊的等高线与地貌
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平原地形; 5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和缓—— 丘陵地形; 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高原地形
2、等高线地形图上有关问题的计算
相对高度=绝对高度之差即H相=H甲-H乙
有关陡崖的高度计算
陡崖顶部和底部绝对高度(海拔)的计算:假设重叠于某陡崖处的等高线中,值为y,最小值为x,等高距为h。则: x-h<底部绝对高度(海拔)≤x y≤顶部绝对高度(海拔)
陡崖处相对高度的计算:假设重叠于某陡崖处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h。则: (n-1)?h≤相对高度<(n+1)?h
判断坡度大小:
同幅图: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不同幅图:可根据 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高考地理地图考点复习提纲: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大小
赤道半径: 6378 千米 极半径: 6357 千米 均半径: 6371 千米 赤道周长: 4万 千米
大一政治经济学考点复习 篇5
1.商品两因素
商品两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物质财富的内容;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任何商品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说都只能实现其中的一种属性,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2.劳动二重性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还有自然物质)。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同质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的创立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基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的理论提供理论基础,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也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者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又依靠别人的供给,因此每个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都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便产生了货币。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能够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此时的货币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2)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3)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此时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不能是纸币。
(4)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一方面减少了流通中货币的需求量,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
以上五种职能共同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5.价值规律
(1)内容: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c.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
第二章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总公式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上发生了价值增殖。
解决资本总公式:
(1)先决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2)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包括: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供养后代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所花费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历史和道德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其他商品不具有的特殊性,即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还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性对于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是指由工人创造出来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高于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及其相互关系(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之间的缩短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是整个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仍以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企业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4)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剥削工人、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都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法,二者具有不同的技术基础。
第三章
1.资本积累
(1)定义: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实质:资本家不断地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3)动力:
a.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内在的利益驱动);
b.外在动力:竞争
(4)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原因
a.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越高越利于积累)b.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越利于积累)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越利于积累)d.预付资本总量(越大越利于积累)2.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发展趋势
(1)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
a.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b.技术构成:表现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表示。
(2)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增大有两种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a.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b.资本集中:指将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形成大资本。一是通过竞争,大资本不断兼并小资本从而形成更大的资本;而是通过创办股份公司,将众多小资本联合形成一个大资本。竞争和信用是推定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
c.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资本积聚可以促进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也可以促进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资本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资本积聚能增大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总资本;资本积聚要受积累基金的限制,增长较慢,资本集中不受积累资金的限制,增长较快。3.相对过剩人口
(1)含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要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2)产生原因: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总资本中的不变资本日益增加,而可变资本的部分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提供的就业机会也相对下降(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加:a.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的繁重程度减轻,操作简化,大量的妇女、童工投入生产;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小生产者两级分化,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入雇佣劳动的队伍;c.资本竞争激烈,一部分中小资本家在竞争中破产,加入雇佣劳动的队伍(供给增多)。(3)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基本形式:
a.流动的过剩人口:暂时从生产过程中被排挤出来的工人 b.潜在的过剩人口:农村中潜在的失业人口 c.停滞的过剩人口:无业或基本无业;
除以上三种基本形式外,还有丧失劳动能力及被迫流浪或堕落的需要救济的贫民。4.相对贫困化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公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5.绝对贫困化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绝对恶化,主要表现在:实际工资下降、失业率提高、失业人口增加、生活在贫
困线以下的人口大量存在。
第五章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及核心问题
(1)出发点: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以内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2)核心: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是指个别企业的价值增殖运动(卖得出去);实物补偿: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只能在社会总商品中得到补偿(买得回来)。
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和经济含义 基本条件:
Ⅰ(v+m)=Ⅱc(两大部类的生产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Ⅰ部类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Ⅱ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产品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够维持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原有的生活需要)必要条件
Ⅰ(c+v+m)=Ⅱc+Ⅰc(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全部用来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Ⅱ(c+v+m)=Ⅰ(v+m)+ Ⅱ(v+m)(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品的需要相等)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和经济含义 基本前提(可能条件):
Ⅰ(v+m)﹥Ⅱc(第一部类的剩余产品必须同时为两个部类提供生产资料,第一部类本身进行生产资本的积累)
Ⅱ(c+m-m/x)﹥Ⅰ(v+m/x)(m/x表示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和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实现条件: Ⅰ(v+∆v+m/x)= Ⅱ(c+∆c)(在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在两大部类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Ⅰ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加上第Ⅰ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Ⅱ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
Ⅱ(c+v+m)=Ⅰ(v+∆v+m/x)+ Ⅱ(v+∆v+m/x)(要进行扩大再生产,第Ⅱ部类的全部产物价值,要补偿两个部类原有的工人和资本家所需的生活资料,还必须满足两个部类追加的工人所需生产资料)
Ⅰ(c+v+m)= Ⅰ(c+∆c)+ Ⅱ(c+∆c)(要进行扩大再生产,第Ⅰ部类的全部产物价值,要补偿两个部类进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时对生产资料的全部需要)平衡式:
Ⅱ(c+m)= Ⅰ(v+∆v+m/x)+ Ⅱ(∆v+m/x)
第六章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及影响(1)形成: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得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a.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b.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2)影响:
a.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各生产部门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分配剩余价值。
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进一步被掩盖,利润的本质和来源也被完全歪曲和掩盖起来;
c.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的重大意义就是揭示了平均利润的实质。一方面它揭露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被重新分配了,工人阶级受到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无产阶级要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要同整个资本家阶级进行斗争。2.生产价格与价值规律(1)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就是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商品就不再按照成本价格加利润进行出售,而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出售。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平均利润(2)价值规律: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改变,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而围绕商品的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3)原因:一是单个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不等剩余价值,社会等于,而是单个部门看生产价格不等于平均价值,社会看是的,三是价值下降,生产价格就下降 3.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获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任何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4.级差地租的条件与原因
(1)产生条件:土地等级差别(自然条件)、资本家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原因)
(2)分类: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差别)产生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从而形成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租中劣等地不需要缴纳级差地租)5.绝对地租的条件与原因
(1)产生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2)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形成: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以资本和劳动力自由转移为前提的,但土地私有权垄断阻碍了工业部门的资本向农业转移,农业便不参与平均利润的形成,农产品仍按价值出售,其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那部分就形成绝对地租。
第七章
1.垄断的形成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形成垄断。生产集中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四大推动力:a.同一部门的不同企业竞争会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b.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c.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d.股份和信用公司是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2.垄断价格及其本质
(1)含义: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它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商品销售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利用其垄断地位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认为压低的价格。
(2)制定:考虑商品的需求、考虑商品的供给、考虑产品的成本(3)本质:垄断价格的本质是超额剩余价值,垄断在本质上是排斥竞争的。
第九章
1.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的机理和功能。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值规律的直接作用形式。
价格最主要的功能是信号诱导功能和利益调节功能。(2)价格机制包括价格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价格体系包括比价和差价。比价是指不同商品和要素价格之间客观存在的比例关系,差价是指同一商品和生产要素之间因客观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比例关系。
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市场价格(也称自由价格,通过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形成)、国家指导价格(国家为达到特定的经济社会目标对市场价格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而形成的价格,分为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最高限价、保护生产者利益的最低限价、由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中准价和浮动范围的浮动价格)、政府定价; 2.市场机制的作用及市场失灵
(1)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2)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利性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信号,通过周密计算后进行分散决策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通过全体市场主体的类似行为和市场的自行调节引致社会财富的增长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a.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税率、利率等经济参数诱导市场主体按照市场供需关系灵活地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从而调节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的分配;b.市场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能够激发企业和劳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经济具有活力和生机,也可以把个体的逐利动机和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压力,迫使其节约资源,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3)市场失灵:
a.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事后性、时滞性;
b.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优胜劣汰竞争法则,容易导致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和两级分化现象,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公平和安定。
c.市场调节难以解决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包括外部经济(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和外部不经济(有些经济主体的活动会造成外部主体遭受经济损失而得不到补偿,如环境污染)
d.市场调节的微观性决定了它难以实现和解决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长期问题;
e.自发的市场调节会导致垄断的产生;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基本框架(1)特征:
a.统一性:各类市场在结构、运行的基本要素、功能优化的目标方面是统一的,市场体系是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合理的统一体,是一个市场要素共同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要求实现整体功能优化目标的统一体;
b.开放性:全方位对外开放、充满竞争、充满联系;
c.竞争性: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垄断产生;
d.有序性:市场主体及行为规范化、市场体系环境完善化、市场交易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市场有序运行和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a.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切实成为市场主体;
b.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c.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
e.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互助);
4.完善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建立健全各种要素市场:a.完善金融市场体系;b.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c.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d.进一步发展技术、产权等生产要素市场;
(2)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
(3)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避免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和行政垄断,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4)建立社会信用体系:a.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b.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c.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5)发展商品生产,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
第十章
1.微观经济基础的特征
(1)平等性:构成微观基础的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2)自主性:对于企业而言,自主性包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对于个人而言,自主性指在个人消费、储蓄及投资、就业等经济活动时,自主地对自身现有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的目的;
(3)逐利性:微观经济主体的一切经济行为都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逐利性是微观经济基础的核心特征;(4)自发性:经济行为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平等性是自主性的直接条件,自主性又是逐利性的前提,自发性是市场微观基础总体上的特征。2.产权界定
(1)含义:产权界定是指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产权的主体和其相应拥有的财产权利范围的过程和结果状态。
(2)内容:a.产权主体的界定(基于产权的排他性特征);b.产权范围的界定(基于产权的有界性特征);
(3)意义: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或前提(是逐利性、平等性、自主性的前提)。3.现代企业制度
(1)含义: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其核心是法人产权制度。(2)主要要素:法人产权制度(基础)、法人治理结构(核心)、有限责任制度(保障)、管理层级制度(工具)(3)基本特征:
a.现代企业拥有投资人出资形成的独立的法人所有权,并取得又法律认定的独立的法人地位;
b.现代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c.现代企业是具有管理层级制的科层组织;
d.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管理走向职业化,并造就了一个职业管理阶层;
e.现代企业行为目标转移思考,由直接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在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实现利润最大化;(4)意义:
a.利于适应市场结构变化,抵御日益增大的市场风险; b.利于形成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市场制衡机制; c.利于进行科学管理和形成企业创新机制; d.利于推动完善法律规范和国际惯例性; e.利于资本的流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4.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1)含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解决两权分离下的代理问题,其关键是解决委托人如何监督和激励代理人的问题;(2)三个层次:
a.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在公司内部构造一个合理的权力结构; b.公司外部治理市场:指与公司密切相关的外部市场,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三大市场,通过产品与价格竞争、经理人才竞争等方式对公司经理人产生约束激励作用
c.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国家和政府为保证公司遵守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规范而制定一系列法律规范; 5.国企改革的内在逻辑(国企面临的主要问题)(1)行政运行特征:,a.形成了取消市场的行政导向机制,对企业的管理以指令性计划的方式直接进行;
b.政企不分,不利于培养真正的企业家;
c.形成了以“低工资、全福利”推动的企业型保障体制,以“企业办社会”,形成自我封闭机制和非公开化待遇机制;
d.国有资产效率低下,低效或无效运行;
e.既无明晰产权,又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2)主要问题:
a.冗员问题;
b.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内部人员控制问题; c.布局与结构问题;d.大型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集团的产权结构和治理问题; e.国有资产缺失严重、债务负担严重;
(3)从放权让利到经营体制的改革、从行政性分权到企业制度创新、从单向改革到综合配套体系改革; 6.国企改革的目标和任务(1)目标: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健全和完善以公司制度,使以规范的股份制为典型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优化国有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国有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率。(2)任务:
a.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改革,以塑造清晰的国有产权主体,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b.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股份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地控制内部人员控制问题;
c.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国有经济的分类改革,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d.为国有企业进行进一步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逐步解决过度负债问题、冗员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一章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含义:初次分配是指在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其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按照生产要素对生产的贡献来进行收入分配;再分配是指政府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的活动;(2)初次分配的分割: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租金收入、技术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的收入、管理者报酬;(3)实行再分配的原因:
a.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b.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者职能的需要; c.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d.政府协调地区发展、支持战略型行业的需要; e.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4)再分配的主要手段: a.税收;b.财政转移支付;c.社会保障 2.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及测量(1)原因:
a.居民之间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种类存在较大差异; b.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等; c.市场经济带来严重的两极分化; d.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e.城乡二元体制;
f.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均等; e.垄断
g.税收调节不到位
(2)度量: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人们通常把0.4作为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的警戒线)3.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
(1)效率:是指社会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生产所提供的效用满足程度,通常包括三层含义:技术效率(又称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制度效率;
(2)公平:包括机会公平,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人们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来从事经济活动,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来按其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有平等的机会消费社会产品、积累个人财富和取得经济成就);结果公平(人们获得的实际收入和拥有的财富均等)。社会应当努力消除机会不公平,容忍一定程度上的结果不公平。(3)三种态度: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政府适当干预来弥补市场缺陷,改善收入分配的公平状况)。4.库兹涅兹曲线
倒U型曲线,收入分配不平等在工业文明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暂且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 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1)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在增进效率的同时也增进公平。
a.加大对城乡分割体制的改革力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状态;
b.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引进多元竞争主体;
c.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打破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要素市场的竞争;
d.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打破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公平状态,缓解由此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e.加大反腐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条件和竞争机会;
f.健全初次分配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企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2)在再分配领域,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a.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提低、调高、扩中,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
b.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c.推进结构性减税,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发挥慈善事业扶贫济困的积极作用;
(3)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实现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第十三章
1.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影响因素
(1)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之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在数量上表现为物质的量和价值的量,从价值形态上看,是指进入市场可供购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由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两部分组成。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值
(2)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之内,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和。从实物形态上看,社会总需求包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和对服务的需求,从价值形态上看,社会总需求表现为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和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
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流动资产投资需求+公共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出口总值(3)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
a.需求总规模;b.物价总水平;c.一定时期以内资源的可供应量;d.资源利用效率;e.政府及其政策;f.国际收支变动;(4)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投资方面)a.企业投资倾向;b.政府税收及政府支出;c.货币供应量;d.市场投资环境;
(消费方面)e.居民收入水平;f.利率及储蓄倾向;g.物价水平及预期;h.政府转移支付;(出口方面)i.国际收支变动 2.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1)基本作用: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2)经济职能:
a.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行宏观调控; b.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c.管理国有资产; d.调节收入分配;
e.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宏观调控的目标:
(1)基本目标:社会总供求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2)具体目标:.a.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保持合理的速度,又要促进经济模式保持高效率);
b.稳定物价(物价总水平稳定,既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又不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为本国企业走向世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投资能力创造条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宏观调控政策(需求侧管理政策)及其作用机制(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运用财政调节手段以促进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的原则及措施。国家预算是规定和实现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以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为主要目标。
国家预算实施的具体手段:税收、国家信用(国债)、财政补贴(生产性补贴和生活性补贴)和财政投资(政府直接增加或减少支出以影响社会总需求)
财政政策按照在调节社会总供求中起的不同作用,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a.扩张性财政政策(赤字预算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少财政收入来扩大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主要构成财政投资和政府购买,它们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组成部分;财政收入减少主要指减税,意味着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一方面,增加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刺激企业积极性而增加供给。
b.紧缩性财政政策(盈余预算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来压缩社会总需求。作用机制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反。(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的各种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的原则和措施。(中心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控)。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为: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货币政策按其在宏观调控中的不同作用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a.扩张性货币政策: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增长。具体措施包括:降低利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b.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有效需求的过渡膨胀。具体措施为:提高利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及再贴现率、卖出政府债券。(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
a.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针对总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
b.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针对严重通货膨胀或需求膨胀;
c.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膨胀,防止通货膨胀;保证对企业必要的信贷资金供给,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七年级《思想品德》考点复习 篇6
昆明市七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资料
【考点01】【重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1.个人与集体是不可分割的,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不能缺少个人。
2.a.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b.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因为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个人更应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PS: 集体荣誉感、团结就是力量
【相关考题】(13 昆明 1)“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这体现了()
①集体利益比个人利益更为重要②集体利益是所有个人利益的总和③集体利益的实现离不开个人的努力④没有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也就没有个人利益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考点02】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怎样调控自己的情绪?
1.认识自己的方法:a.自己的外表和体质状况(生理); b.自己的精神世界(心理); c.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社会)。
2.认识自己的途径(有三种):a.自我探索; b.与他人比较; c.倾听他人评价。
3.如何做到悦纳自己:a.客观地评价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能使我们自爱、内心体验到自尊和充满自信。b.欣赏自己的优点。学会发掘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体验它们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c.接受自己的不足。我们要珍惜自己,勇于接受自己的不足。
4.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a.情绪可以调适(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b.输入自我调控的意识。c.转换角度看问题。d.用行动调控自己的情绪。
【相关考题】(12 昆明 25)小明一遇到考试就紧张、心慌、大脑不听使唤。下列有助于他克服考试压力的方法有()①采取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来调节控制情绪②通过作弊来缓解压力③做好充分准备,做到胸有成竹④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考试,因为考试成绩与学习情况无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考点03】怎样和父母、老师、朋友交往?
1.尊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的冲突”的化解:重要途径是——沟通,心与心的沟通。通过沟通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
2.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正确对待老师的教育:尊重和理解老师;积极协助、配合老师的工作;有问题主动与老师沟通,取得老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获得表扬不自满,受到批评不气馁、不抱怨;体谅和宽容老师,对老师工作中的疏忽、缺点,应善意提出。1
4.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
PS:中学生应该如何利用互联网以及如何对待网络谣言?(道德、法律、观念、行为)
【相关考题】(13 昆明 5)临近考试,作业负担进一步加重,父母还要求小杰多做课外作业。为此,他对父母大发脾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小杰应尊重父母,积极沟通B.青春逆反心理是不可调控的C.做作业与考试成绩好坏无关D.小杰合理发泄了自己的情绪
【考点04】学会学习: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为什么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怎样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相关考题】(10 昆明 3)“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说明()
A.学习方法是一成不变的B.可以照搬别人的学习方法
C.学习上没有真正有效、科学的方法D.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考点05】怎样珍爱生命、善待生命?【重点】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实现。
1.怎样珍爱生命、善待生命:a.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和行为习惯。b.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都还要放弃生的希望。尤其是面对突发的灾害,我们要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在困难和挫折中,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光辉。c.善待其他生命。我们没有侵犯和危害其他生命和健康的权利。
2.人生价值的体现:a.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奋斗。B.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C.充分利用有限的今天。
3.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a.劳动创造是人生价值的源泉,创造的成果也就成为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b.劳动创造,不但能使我们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是改进人生、丰富人生、提升人生、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c.今天我们努力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创造,是我们不懈的人生追求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关考题】(13 昆明 18)近年来,涌现了一个个打动人心的云南先进人物,如共产党人的楷模杨善洲、“溜索医生”邓前堆、“卧底局长”陈家顺、“最美90后女孩”铁飞燕……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
A.少履行义务,多享受权利B.只有当模范,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C.人生价值在于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D.负责任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
【考点06】【重点】直面挫折、磨砺意志、自立自强。
1.挫折和逆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a.消极影响:挫折会给我们的身心造成打击和压力,带来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b.积极影响:挫折也能使我们经受考验,得到煅烧,成为迈向成功的转折点。
2.怎样正确对待挫折:a.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要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早有心理准备,随时迎接困难和失败的挑战。b.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可以提高我们扭转逆境、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c.我们应当自觉、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
己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当挫折来临时,勇敢面对,使人生之船战胜惊涛骇浪,驶过激流险滩,到过理想的彼岸。
3.挫折和逆境虽然给人磨难,但也催人奋进,面对挫折冷静思考,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不屈不挠,最终走出困境,成为生活的强者。
4.在生活实践中,要主动磨砺坚强意志(a.明确提出锻炼意志的任务 b.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c.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d.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学会自立自强(a.克服依赖心理 b.懂得管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c.志存高远,朝着目标去奋斗拼博,使自己成为有所作为的人 d.勇于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e.在磨砺意志中自强进取)。
【相关考题】(13 昆明 2)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其意是指()
A.身处挫折和逆境的人都能获得成功
B.挫折和逆境是阻碍成功的决定性冈素
C.遭遇挫折和逆境时,要学会自我疏导
D.挫折和逆境给人磨难,但也催人奋进
【考点07】法律的含义与特征。
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产生)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实施方式)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约束范围)的特殊行为规范。
2.法律的特征: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b.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最本质特征)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最显著特征)
【相关考题】(12 昆明 5)某著名音乐人因醉酒驾驶造成4车追尾事故,构成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这一案例说明()
A.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B.不尊重生命的行为一定要承担刑事责任
C.主刑包括拘役、有期徒刑、罚金D.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考点08】【重点】【难点】处处保护、自我保护。
1.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家庭保护的作用是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家庭保护的内容:一是家长要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二是尊重、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家庭保护中的禁止性要求:a.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和残疾未成年人;b.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c.不得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结婚和订婚等。
2.学校保护的基本内容:a.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未成年人全面发展;b.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c.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人学生;d.保护未成年人在学校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3.社会保护是指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社会保护的基本内容:a.保护未成年人身体的安全和健康。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b.保护未成年人的思想和心灵健康。
4.司法保护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a.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实行特殊制度。b.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c.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受抚养权等。
5.怎样解决家庭、学校、社会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a.当父母或老师的行为侵犯自己合法权益时,努力和父母或老师进行沟通。b.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寻求父母和老师的帮助。c.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d.严重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e.国家完善相关法律,加大执法力度。f.家庭和学校要通过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来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g.个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PS:自我保护包括哪些方面?(生命、财产、精神)
【相关考题】(12 昆明 6)2012年4月5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校车安
全管理条例》。该条例作出了“载有中小学生的校车享有路上优先权”等规定。这一条例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
【考点09】【难点】不良行为、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四者的关系。
1.a.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b.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是一般违法行为。c.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也称为严重违法行为。
2.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关系: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开始是沾染上了坏思想坏习气;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便会去干一些违法的事;若再不回头,就会越走越远,直到滑向犯罪的泥潭。因此,我们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勿为小恶、防微杜渐)
PS:当发现朋友有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刑法和刑罚的含义和区别分别是什么?
【相关考题】(13 昆明 11)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A.都具有社会危害性B.都要承担同等的法律责任
电子商务复习考点 篇7
一、全面梳理, 构建知识体系
在高考政治复习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把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内容整理成知识结构图。在第一轮复习中, 笔者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课本知识分成几个层次, 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 构建起知识体系。对于课本知识, 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 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 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第二轮复习中, 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 笔者将课本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 做好“知识整合”, 实施“立体复习”, 即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 优化组合知识, 对知识进行梳理。
另外,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做到准、全、活。“准”, 就是要准确理解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科学含义。“全”, 就是要对知识点不加遗漏地掌握, 不仅要对教材内容重新加工、提炼, 而且要通过资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 就是要把知识学活、用活, 会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二、重点整理, 把握主干知识
高考文综试题主要考查主干知识, 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备考中, 要把重点放在对主干知识的掌握上, 既不能有知识盲点, 又不能漫天撒网。因此, 笔者很重视对课本知识的挖掘, 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 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 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 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弄懂弄透主干知识, 主要包括下面三点:一是知识点的来源;二是知识点自身的逻辑关系以及和其他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三是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和典型事例。例如, 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 可以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让学生重点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这部分的知识,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三、围绕热点, 重新整合知识
近几年政治高考试题的显著特点是“迎着热点上”, 以国际国内时事热点为背景, 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弄清来龙去脉, 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 分析解决对策, 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 学生对每个热点问题应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的真实情境中正确把握考点的具体要求, 归纳考点中相似、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 构建知识板块,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教材是高考复习的依据, “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是历年高考的命题思路。因此, 复习时教师应立足教材,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重点突出主干知识, 联系热点材料, 针对现实问题重新整合知识, 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梳理, 提高复习效率。
单项选择题考点归纳与复习思路 篇8
单项选择这一内容涉及面最广,其中非谓语动词、时态、强调句型、倒装句、定语从句等均是高考英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在复习时应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1. The managers discussed the plan that they would like to see the next year.
A. carry out B. to be carried C. carried out D. carrying out
解析:选C。在修饰plan的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that指代plan,作see的宾语。空格中的内容为plan 的宾语补足语,且由于plan与carry out是被动关系,故用过去分词作宾语补足语。
2. — Thank God! The accident was avoided after all.
— That was lucky, but ten inches nearer the two cars .
A. was destroyed B. would be destroyed
C. would have been destroyedD. had been destroyed
解析:选C。考查虚拟语气。意为“如果再靠近10英寸,两辆车就毁了”。A、D项不是虚拟语气,B项表示将来。
复习思路:
例如复习主语从句时,可将其系统化为:
主语从句引导词的选用 动名词作主语
主语从句的时态语态 主语从句 不定式作主语
主语从句的主谓一致 主语从句与“名词+定语从句”的转换
宾语从句
同位语从句
表语从句
it作形式主语与this it 作人称代词
that作主语的比较 带it形式主语的主语从句it 作非人称代词
it作引导词的固定句型it引导强调句型
带it形式宾语的宾语从句
二、正确理解词义,特别注意掌握动词短语的意义及习惯用法
近几年各省高考单选试题,动词辨义的比重较大,并逐年提高。全面、正确理解常用动词词语,特别注意近义或同义词,要悉心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应用。平时注意积累,加强记忆、领会,不能只注意每个单词的一个或前几个意思,而应该对其含义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会有备无患。
1. The time he has devoted in the past years the disabled is now considered of great value.
A. to help;beingB. to helping;to be
C. to help;to beD. helping;being
解析:选B。本题考查devote to sth./doing sth.这一短语的用法,同时又考查consider 这个词的意义,此处是“认为”的含义,常用短语为consider sb./sth. (to be)... 而非“考虑做”的意思,因此不使用consider doing。
2. Everybody in the village likes Jack because he is good at and telling jokes.
A. turning up B. putting up C. making up D. looking up
解析:选C。句意为“村里的人都喜欢Jack,因为他擅长编笑话和讲笑话”。make up意为“编造”符合句意,turn up意为“出现,调大(音量)等”,put up意为“搭起,举起”,look up意为“查阅,抬头看”。
另外要特别关注短语动词的多层含义,举例如下:
3. News reports say peace talk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ith no agreement reached.
A. have broken downB. have broken up
C. have broken outD. have broken in
解析:选A。结合语境分析,空格处为谈判失败的意思。句意为:新闻报道称两国之间的和平谈判没有达成一致,谈判失败。
break down:使分解;打破,毁掉;制服,压倒;坍塌,(计划、谈判等)失败,不成功,(健康、精神等)垮掉;(感情上)失去控制;把……分类或分成几部分。
break up:打碎、拆散;(被)分解、分离;解散,驱散,结束;(学校的)期末放假;(天气的)突变;同某人绝交、断绝关系。
break out:(战争、火灾、洪水等)突然发生,爆发;(因感情冲动而)发作;突然逃跑,逃脱;
break in:训练,驯服,使(新物件)经使用逐渐合用;破门而入,闯入;打断,插嘴;开始活动(工作)等;
有多重含义的短语常会令同学们感到无所适从,这说明如今高考的要求越来越高,且更为灵活。同学们平时要注意了解词组含义的外延与拓展,学会将词义迁移到多个层面,逐步提高驾驭此类题的能力。
三、重视情景交际,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在课本以及平时的练习中,注意掌握出现的口语惯用法:如“no problem, no way, it depends”等。在练习时,一定要结合题干的语气,吃透语境,了解双方所表达的真实意思,选出最符合语境的答案。
1. —Wow! It’s already six. I think it is time for dinner.
— . Continue tomorrow.
A. Well, let’s call it a dayB. Take your time
C. That’s all right D. With pleasure
解析:选A。句意为:——哇!已经六点了。该吃晚饭了。——今天就到此结束。明天继续。B项指不要急;C项指没关系;D项指很荣幸,均和语境不符。
2. —Do you feel like taking a walk in the park?
— .
A. You may ask your mum to go, too.
B. Yes, but I can’t afford the time.
C. No, I’m really not in the mood for it this evening.
D. No, I’d like it.
解析:选B。句意为:——你想到公园散步吗?——是的,我想去。可是我抽不出时间。A项意为“你可以叫你妈妈一起去”,与语境无关;C项意思符合,指“我没心情去散步”,但是直接使用“No”不礼貌,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D项自相矛盾。
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分析并解决问题
单项选择题其实是一个检查综合能力的过程,要不断积累经验及解题技巧,如果碰到复杂情况,就能迎刃而解了。如:
— When shall we meet again?
— Make it day you like; it’s all the same to me.
A. oneB. anyC. anotherD. some
解析:选B。由后面的“it’s all the same to me”判断,是让对方认定一天,any用于肯定句,表示“任何一个的”。此处不可以根据一般语法规则即“any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some用于肯定句”进行选择,否则会脱离具体的语境。
近几年高考更加突显词语、语法、语气等在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运用,需分析具体的语境才能选出正确答案,把握语言基本要点,忌死抠语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当然,解题无定法,以上只是列举了几个常考考点。从高考单项选择题的发展趋势来看,命题者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因此大多数题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逐步推出最后结论,得出最佳答案。
练一练
1. —It is said you left him kind of embarrassed in public.
— ? I scolded him hard for his behavior.
A. How comeB. So whatC. What forD. Why not
2. He dedicates the book to the respectable scholar his achievements in natural science.
A. in favor ofB. in honor ofC. in place ofD. in search of
3. —The government provides perfect welfare services.
—I can’t agree more. Those a huge immigrant population.
A. appeal toB. attach toC. adapt toD. refer to
4. Most medical men have little time to offer some advice on such subjects as diet, right living and the need for bad habits.
A. abandoningB. abolishingC. polishingD. punishing
5. Our government took many effective measure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that all schoolage children at school.
A. should educateB. being educatedC. must be educatedD. be educated
6. —Hi, Jessica, you seem in high spirits.
— ? I have been admitted to a famous university.
A. Why do you say that B. So what C. Guess what D. What do you mean
7. The school should spend some time training students to in any emergency, especially with all in the buildings.
A. bring outB. give outC. figure outD. help out
8. If you have been fortunate enough to visit the Amazon or great rainforest, you’ve probably been surprised by the diversity of life.
A. the otherB. any otherC. anyD. other
9. The Interational Math Contest of this year is different, more African countries and girl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A. involvedB. involvingC. to involveD. being involved
10. Bejing approved S45 billion test project in Shenzhen to allow a freer use of the yuan, determined to make yuan used more often internationally.
【电子商务复习考点】推荐阅读:
电子商务复习材料08-18
电子商务复习要求08-21
电子商务复习要点总结01-05
电子商务复习资料01-08
电子商务安全复习提纲01-12
电子商务安全复习范围01-15
电子商务法复习习题03-14
2010电子商务安全复习04-16
电子商务总复习题07-11
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复习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