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什么什么的成语

2024-07-02

鸡犬什么什么的成语(共6篇)

鸡犬什么什么的成语 篇1

带有鸡犬的成语及解释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鸡犬相闻] 彼此家中的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表示距离很近,也形容一种和睦的景象。

[鸡犬无惊] 形容行军纪律严明,连鸡狗都没有受到惊动。也指平安无事。同“鸡犬不惊”。

[鸡犬升天]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鸡犬桑麻] 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

[鸡犬皆仙]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鸡犬不闻] 形容极为荒凉冷僻。

[鸡犬不宁] 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鸡犬不留] 形容屠杀残酷,连鸡狗都不能幸免。

[鸡犬不惊] 形容行军纪律严明,连鸡狗都没有受到惊动。也指平安无事。

[鸡犬不安] 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同“鸡犬不宁”。

[淮南鸡犬] 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鸡鸣犬吠] 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同“鸡鸣狗吠”。

[土鸡瓦犬] 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斗鸡走犬] 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同“斗鸡走狗”。

[陶犬瓦鸡] 陶土做的狗,泥土塑的鸡。比喻徒具形式而无实用的东西。

鸡犬什么什么的成语 篇2

关键词:教,学,体育科研方法,三个层次

引言

要提高学生科研工作能力, 就必须从学习兴趣、理念、认识、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在高等教育过程中,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应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材选择、内容指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有学校层面统一规划, 结合各专业特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更好的服务和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意义和用途,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总结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三者如能有效地统一, 将会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的教学中实践中, 我经历了“教什么?学什么?为什么?”三个层次, 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现总结如下, 它希望同行及专家批评指正。

一、教什么

“教什么?”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 把一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该门课程所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体育科研方法》课是体育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教会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体育理论、教育理论、实践知识, 探讨与解决体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刚教这门课时, 重点钻研的是大纲和教材, 关注的是我要教什么?没有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 只是把大纲要求的基本概念, 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教完, “教什么?”是教学的初级层次, 这一层次, 老师是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

二、学什么

“学什么?”指教师兼顾学生的学习要求, 通过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 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社会的需求, 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和手段的依据之一。

本科生在四年级都要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选择某一个问题, 通过论文进行解释、说明或预测。实践中本科毕业论文缺乏老师系统的指导, 学生对毕业论文没有概念, 往往无从下手, 给指导教师也带来很大的无效工作量, 这是学生急需要学习的内容。在《体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实践中, 我摸索着以完成毕业论文为目标, 利用前期教改课题的成果, 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分为选题、泛读、精读、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六步骤, 把体育科研方法课教学改为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称, 将体育科研方法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实践运用,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 在教学实践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变“教什么?”为“学什么?”这是教学的第二个层次,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升。

三、为什么

“为什么?”指教师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实践中,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走上社会,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通过《体育科研方法》课指导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方式收效显著, 但也发现了新问题。同学们为了完成论文, 选题和研究方法都趋于保守, 这样易于完成, 与往年毕业论文选题的相似率也增多, 这样的结果明显不符合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为了鼓励创新, 推动就业, 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中, 我们要求选题一定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例如, 对现有的体育器材进行改进和创新, 发明创造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使用的体育器材等, 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性, 论文选题中出现了大量的创新火花, 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拉近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开拓了体育专业学生的创业就业视野。虽然迸发的只是一些创意火花, 其本质是变“学什么?”为“为什么?”这是教学的第三个层次。

“教什么?学什么?为什么?”三个层次的提升, 体现了“教的目的, 学的要求, 社会需要”三者有效统一, 如果我们体育专业的各学科的教学能紧紧抓住“为什么?”这个主题, 培养出来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 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率低的现象应该会好转。

参考文献

[1]黄汉升, 吴燕丹.普通高校本科“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的路径——基于体育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现状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11 (5) .

[2]梁林.体育科研论文选题方法研究[J].运动, 2013 (5) .

[3]邵国华.本科生《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J].体育师友, 2012 (4) .

[4]朱万银.学校体育教学科研论文的撰写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5) .

成语中有什么 篇3

日中则昃

古人根据日月星宿的位置来判定岁时节候。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日中则昃常泛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

斗转星移

古人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在夜晚指向东为春,指向南为夏,指向西为秋,指向北为冬,斗转星移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季节在改变,用以比喻时间的推移。

寅吃卯粮

古人先是用地支来计日月时辰的,后来又配上天干。在十二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之。

日月合璧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

成语中的古代器拘

锱铢必较一发千钧

斗粟尺布 家无儋石

古代的量具及其单位要分长度、重量、容量三个方面来讲。“锱”“铢”“钧”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十六两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两钧为一石。“斗”“儋”(或作“担”)“石”是古代的容角单位。古代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两斛为一石,两石为一担。

钟鸣鼎食觥筹交错折冲樽俎

“钟”是乐器,形容富贵人家奢侈豪华的生活,吃饭时要奏乐、排列好几个鼎。“觥”是一种酒器,“筹”是行酒令用的筹码。“樽”是古代酒器,折冲樽俎原意为在会盟的宴会上制胜对方,后来泛指外交谈判。

成话中的诗书画

绿叶成阴石破天惊四海为家

绿叶成阴源于“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据《唐摭言》记载:杜牧佐宣州幕时,曾游湖州,见一民女,年十六有余,容颜极美。杜牧甚爱之,遂与其母约定:“等我十年,不来然后可嫁。”十四年后,杜牧任湖州刺史,那女子已嫁人生子,于是杜牧怅然写下了这首诗。

石破天惊源于“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李贺用此诗句形容李凭箜篌弹得好,使得正在补天的女娲入了迷,忘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盆。

四海为家出自“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人刘禹锡面对萧瑟秋风中的“故垒”(六朝时修建的江防工事),启发人们吸取历史教训,严防分裂局面的再次出现。

铁画银钩 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龙飞凤舞龙蛇飞动 春蚓秋蛇

我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名家星列。“铁画银钩”形容书法刚健而遒劲。“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龙飞凤舞”“龙蛇飞动”用来形容书法的优美生动,多彩多姿。至于成语“春蚓秋蛇”则是比喻书法的拙劣了。

胸有成竹双管齐下

在绘画方面,成语“胸有成竹”说的是以画竹闻名的宋代画家文同在落笔之前已有完整的构思。后用来比喻处理事情时心里现有打算。“双管齐下”本来指唐代画松名家张噩璪能同时用两支笔齐挥作画的绝技,后比喻两件事同时进行。

成话中的古音乐

五音不全移宫换羽

引商刻羽

黄钟大吕

我国上古时期的乐律非常精微,有“五音”“六律”之说。“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近似简谱上的1 2 3 4 5。成语“五音不全”指人完全不懂音乐。“移宫换羽”指乐曲换调,也比喻事情的内容有变更。“引商刻羽”则指掌握严正的乐律。“律”本来指用以定标准音的十二支不同长度的律管,黄钟、大吕为开始的二律。成语“黄钟大吕”形容音律或文辞的正大、庄严和高妙。“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被任用。

胶柱鼓瑟滥竽充数室如悬磬哀丝豪竹

古代乐器分八类,即金石丝竹匏土草木,称“八音”。成语“胶柱鼓瑟”“滥竽充数”“室如悬磬”“哀丝豪竹”等,就分别使用了乐器的名称、类别,还描写了乐器的形态结构和演奏特色。

梨园子弟

插科打诨一字一珠响遏行云高山流水

梨园是唐玄宗教练歌舞艺人的地方,“梨园子弟”后来成为演员的别名。戏曲演员舞台上的表情动作叫“科”,逗引观众发笑的话叫“诨”。成语“插科打诨”比喻滑稽逗乐。成语“一字一珠”“响遏行云”等形容歌声婉转嘹亮,情切动人。而“高山流水”用以比喻奏出的乐曲高妙,但更多地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

无什么无什么的成语 篇4

成语解释:犹言无忧无虑。(查看无虑无思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2。 无影无踪 wú yǐng wú zōng

成语解释:踪:踪迹。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查看无影无踪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3。 无怨无德 无 wú yuàn wú dé

成语解释: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指彼此间没有恩怨关系。(查看无怨无德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4。 无了无休 wú le wú xiū

成语解释:没完没了,没有终了。(查看无了无休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5。 无千无万 wú qiān wú wàn

成语解释:谓不计其数;极多。(查看无千无万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6。 无情无义 wú qíng wú yì

成语解释:没有一点情义。形容冷酷无情。(查看无情无义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贬义成语

7。 无父无君 wú fù wú jūn

成语解释:孟轲斥责墨翟、杨朱之语。后以讥刺无伦常者。(查看无父无君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8。 无休无了 wú xiū wú le

成语解释:见“无了无休”。(查看无休无了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9。 无法无天 无法无天 wú fǎ wú tiān

成语解释:法:法纪;天:天理。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查看无法无天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贬义成语

10。 无明无夜 wú míng wú yè

成语解释:犹言不分昼夜。(查看无明无夜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11。 无穷无尽 wú qióng wú jìn

成语解释:穷、尽:完。没有尽头;没有限度。(查看无穷无尽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12。 无大无小 wú dà wú xiǎo

成语解释:①无论大小。谓举国上下。②不分年长年幼、辈份大辈份小。(查看无大无小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贬义成语

13。 无边无涯 wú biān wú yá

成语解释:形容范围极为广阔(查看无边无涯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14。 无虑无忧 wú lǜ wú yōu

成语解释:同“无忧无虑”。(查看无虑无忧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15。 无偏无倚 wú piān wú yǐ

成语解释:谓笔直而无偏斜。(查看无偏无倚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16。 无拘无束 wú jū wú shù

成语解释:拘:限制;束:约束。没有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查看无拘无束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17。 无昼无夜 wú zhòu wú yè

成语解释:不分日夜;日日夜夜。(查看无昼无夜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18。 无边无垠 wú biān wú yín

成语解释:见“无边无际”。(查看无边无垠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19。 无思无虑 wú sī wú lǜ

成语解释: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查看无思无虑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20。 无边无际 wú biān wú jì

成语解释: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查看无边无际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21。 无声无息 wú shēng wú xī

成语解释: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查看无声无息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22。 无涯无际 wú yá wú jì

成语解释:涯:边际,极限;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查看无涯无际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23。 无毁无誉 wú huǐ wú yù

成语解释:既无毁谤,也无称誉。形容很平常。(查看无毁无誉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24。 无声无臭 wú shēng wú xiù

成语解释: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明白。(查看无声无臭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25。 无相无作 wú xiāng wú zuò

成语解释:①佛教语。指弃绝众相,不事造作。②泛指不务空言。(查看无相无作的意思)

成语结构:灵活式成语成语年代:文献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直描成语

26。 无时无刻 wú shí wú kè

成语解释:时、刻:时光;时候。没有一时一刻。(查看无时无刻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27。 无始无终 wú shǐ wú zhōng

成语解释:没有开始,没有结尾。(查看无始无终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28。 无拳无勇 wú quán wú yǒng

成语解释:没有力量和勇气。(查看无拳无勇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贬义成语

29。 无尽无休 wú jìn wú xiū

成语解释:没完没了(包含厌恶的意思)。(查看无尽无休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30。 无靠无依 wú kào wú yī

成语解释:依:依靠。没有什么能够依靠的。形容孤独或没有支持(查看无靠无依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31。 无背无侧 wú bèi wú cè

成语解释: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查看无背无侧的意思)

成语结构:灵活式成语成语年代:文献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直描成语

32。 无形无影 wú xíng wú yǐng

成语解释:①不见形迹;完全消失。②以形容虚构的事物。(查看无形无影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33。 无偏无党 wú piān wú dǎng

成语解释:偏:不公正;党:偏私。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查看无偏无党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34。 无情无彩 wú qíng wú cǎi

成语解释:犹无精打彩。(查看无情无彩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35。 无偏无颇 wú piān wú pō

成语解释:见“无偏无陂”。(查看无偏无颇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36。 无束无拘 wú shù wú jū

成语解释:见“无拘无束”。(查看无束无拘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37。 无情无绪 wú qíng wú xù

成语解释:没有心思,苦闷无聊。(查看无情无绪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38。 无得无丧 wú dé wú sàng

成语解释:丧:失。指没有得也没有失(查看无得无丧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39。 无伤无臭 wú shēng wú xiù

成语解释: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明白。(查看无伤无臭的意思)

成语结构:灵活式成语成语年代:文献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直描成语

40。 无依无靠 wú yī wú kào

成语解释:没有什么能够依靠的。形容孤独或没有支持。(查看无依无靠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41。 无是无非 wú shì wú fēi

成语解释:没有是与不是。比喻空闲没有事情(查看无是无非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42。 无牵无挂 wú qiān wú guà

成语解释:形容没有拖累;十分放心。(查看无牵无挂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43。 无踪无影 wú zōng wú yǐng

成语解释:同“无影无踪”。(查看无踪无影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44。 无拘无碍 wú jū wú ài

成语解释:没有拘束,没有阻碍。形容悠然自得。(查看无拘无碍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45。 无旧无新 wú jiù wú xīn

成语解释:不分是旧交还是新交。(查看无旧无新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46。 无党无偏 wú dǎng wú piān

成语解释:同“无偏无党”。(查看无党无偏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47。 无挂无碍 wú guà wú ài

成语解释:见“无罣无碍”。(查看无挂无碍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48。 无咎无誉 wú jiù wú yù

成语解释:咎:过失;誉:称扬、赞美。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比喻工作表现一般。(查看无咎无誉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49。 无冬无夏 wú dōng wú xià

成语解释: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查看无冬无夏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50。 无拘无缚 wú jū wú fù

成语解释:同“无拘无束”。(查看无拘无缚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51。 无尽无穷 wú jìn wú qióng

成语解释:见“无穷无尽”。(查看无尽无穷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52。 无凭无据 wú píng wú jù

成语解释:没有凭证和根据(查看无凭无据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53。 无缘无故 wú yuán wú gù

成语解释:缘:因由;故:原因;缘故。没有任何理由或根据。(查看无缘无故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54。 无家无室 wú jiā wú shì

成语解释:谓孤身一人,无妻小。(查看无家无室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55。 无適无莫 wú dí wú mò

成语解释:適:厚;莫:薄。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查看无適无莫的意思)

成语结构:灵活式成语成语年代:文献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直描成语

56。 无根无蒂 wú gēn wú dì

成语解释: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比喻没有依靠,没有牵累。(查看无根无蒂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57。 无私无畏 wú sī wú wèi

成语解释:因为不自私而无所畏惧(查看无私无畏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58。 无头无尾 wú tóu wú wěi

成语解释:没有线索;没有来由。(查看无头无尾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59。 无适无莫 wú shì wú mò

成语解释:指无可无不可。(查看无适无莫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60。 无亲无故 wú qīn wú gù

成语解释:没有亲属和故旧。形容孤单。(查看无亲无故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61。 无忧无虑 wú yōu wú lǜ

成语解释:无:没有。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境舒畅自然。(查看无忧无虑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62。 无声无色 wú shēng wú sè

成语解释: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动人。(查看无声无色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63。 无天无日 无天无日 wú tiān wú rì

成语解释:犹言不见天日。(查看无天无日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64。 无倚无靠 wú yǐ wú kào

成语解释:同“无依无靠”。(查看无倚无靠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65。 无影无形 wú yǐng wú xíng

成语解释:见“无形无影”。(查看无影无形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66。 无罣无碍 wú guà wú ài

成语解释:没有任何牵挂。(查看无罣无碍的意思)

成语结构:灵活式成语成语年代:文献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直描成语

67。 无颠无倒 wú diān wú dǎo

成语解释:犹言颠颠倒倒。谓精神错乱。无,语助词,无义。(查看无颠无倒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68。 无偏无陂 wú piān wú bēi

成语解释:不偏向;不邪曲。(查看无偏无陂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69。 无尤无怨 wú yóu wú yuàn

成语解释:尤:怨恨。毫无怨恨。(查看无尤无怨的意思)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程度:书面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70。 无边无沿 wú biān wú yán

成语解释:见“无边无际”。(查看无边无沿的意思)

如什么如什么的成语 篇5

【如痴如狂】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同“如醉如狂”。

【如痴如梦】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同“如醉如梦”。

【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如如璋】:玉器;璋:古代贵重的礼器。比喻人品质高尚,气宇轩昂。

【如圭如璋】圭、璋:古代非常贵重的玉制礼器。象圭和璋一样。比喻人的气质高雅或仪表轩昂。

【如花如锦】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如同花朵、锦缎一般。形容风景绚丽或前程美好。

【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如饥如渴】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

【如胶如漆】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如渴如饥】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同“如饥如渴”。

【如梦如痴】形容处于不清醒、糊里糊涂的状态中。

【如梦如醉】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同“如醉如梦”。

【如履如临】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如狼如虎】形容勇猛、猛烈。

【如切如磋】比喻互相商讨砥砺。

【如漆如胶】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如诉如泣】像在诉说,又好像在哭泣。形容声音悲切。

【如手如足】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如荼如火】荼:茅草的白花。象荼那样白,象火那样红。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如埙如篪】埙、篪、乐器名。这两种乐器合奏时,埙唱而篪和,用以比喻两物之响应、应和。

【如埙如}】埙:古时用土制成的乐器;}:古时用竹管制成的乐器。象埙、}的乐音一般和谐。比喻兄弟和睦。

【如兄如弟】情如兄弟。比喻彼此感情好,关系密切。

【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如碎如狂】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

【如醉如狂】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

【如醉如梦】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

【如足如手】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亲密无间。

更多如什么如什么的成语:

如兄如弟 如痴如梦 如火如荼 如切如磋 如埙如篪 如醉如梦 如梦如醉

如埙如} 如手如足 如胶如漆 如痴如醉 如履如临 如泣如诉 如醉如痴

鸡犬什么什么的成语 篇6

“教什么”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如果“教什么”没有解决好, 方法越好越糟糕, “南辕北辙”即是例证。那么阅读教学教什么呢?

概言之,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地说, 以课文为“例子”教学生阅读, 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终身阅读, 还有启发习作、积累语言、识字写字、陶冶情操。培养阅读能力是根本, 启发习作、积累语言、识字写字因课文、因课时、因年级而异, 陶冶情操自在其中、水乳交融。前四项着重反映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后一项主要反映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二者是统一的整体。

1. 培养阅读能力。

毫无疑问, 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从课程标准的表述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看,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做出解释的能力、整体把握的能力、做出评价的能力、质疑探究的能力、想象拓展的能力以及阅读速度。如《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阅读目标都要求理解有关词句的意思, 或提出疑问、把握内容、抓住要点、了解梗概、搜集信息、做出判断;教学建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评价建议提出“根据各学段的目标, 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1) 提取信息的能力 (课程标准称“搜集信息”能力) , 就是从阅读材料中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提取信息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也是最经常用到的能力, 你只要在阅读, 就是在提取信息, 有时是有意识的, 有时是无意识的。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是其他阅读能力的基础, 如做出评价, 总是对相关的信息做出价值判断或以相关信息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的重要途径, 新增“略读”和“浏览”目标, 要求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从第一册教材就安排了相应的训练题, 如:

读读连连: (《雪地里的小画家》)

兔子笑什么?他想让狮子明白什么? (《狮子和兔子》)

这些都是提取明显的、单一的信息, 学生一读书就明白。随着年级的升高, 提取信息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并且还要求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等等, 如:

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含义, 如:“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让我们找出来, 体会体会, 再抄下来。 (《生命生命》)

默读课文。想一想, 按照老规矩, 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北京的春节》)

这些信息分散在文章各处, 提取之后, 还需要进行简单的分析、整合。还有些信息不仅分散在文章各处, 而且有些还比较隐蔽, 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 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 (《跨越百年的美丽》)

(2) 做出解释的能力 (课程标准称“感受、理解”能力) , 是能将阅读材料与自己的生活或原有经验建立联系, 建构意义, 如, 对文本信息进行阐明、解释, 说明其含义、原因, 举例说明, 比较异同, 是解决“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做出解释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点, 通常说“读懂”“把书读厚”。做出解释的能力在各册教材各精读课文都安排了相应训练, 举三个例子:

淤理解有关词句的意思。首先是精读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 要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或借助工具书, 理解 (或“了解”或“推测”) 生字新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其次是对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含义深刻的词句、新颖生动的词句等的理解 (或“体会”或“感受”或“领悟”) , 如:

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 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听到消息后, 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 冒着严寒, 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 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 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燕子专列》)

读句子, 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只要你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那么, 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比如, 居里夫人“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 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找出来体会体会。 (《跨越百年的美丽》)

于解释事件的原因, 如:

国王为什么要选雄日做继承人呢?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 (《小鹿的玫瑰花》)

读了课文, “我”有一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 如, 飞卫为什么先要纪昌练习眼力呢? (《寓言两则》)

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桂花雨》)

盂举例说明, 如:

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先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再举例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童年的发现》)

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你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请你具体说一说。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 整体把握的能力 (课程标准称“文意把握、要点概括”能力) , 即分析概括能力。如, 抓住要点、把握主要内容、了解事件梗概、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加小标题等。如果说做出解释主要是培养形象思维、“把书读厚”, 那么整体把握主要是培养抽象思维、“把书读薄”。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中年级是一个转折点, 因此,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 (3-4年级) 才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粗知文章大意”的阅读能力目标, 教材在中、高年级也编排了不少相应训练, 如:

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 是怎样发现的。 (《童年的发现》)

根据课文内容, 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得意寅 () 寅 () 寅 () 。 (《钓鱼的启示》)

默读课文, 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 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将相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 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属于“做出评价的能力”。) (《北京的春节》)

(4) 做出评价的能力 (课程标准称“评价”能力) , 即做出价值判断, 如, 根据一定的标准 (价值观) , 判断其好坏、优劣、高下、美丑、是非, 并说明理由。做出评价是更高一级能力, 往往包含了前面的各项能力在内, 比如:“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桥》) 首先要提取信息, 即“从哪些地方”;然后对信息进行解释, 即“感受到”什么;再进行整理、提炼, 即整体把握;最后对人物进行价值判断“是个怎样的人”。或反之, 先判断, 再提取并整理信息支持自己的判断。比如:“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 再具体地说说理由。” (《童年的发现》)

做出评价的能力特别需要独立思考, 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做出自己的判断”, 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做出评价一般没有“标准答案”, 即使有也不强迫学生接受;做出评价力戒非此即彼的一元思维,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编者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教材中, 并从第一学段就开始培养, 如:

我想对林园园说…… (《蓝树叶》)

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你由此想到了什么?写下来和大家交流。 (《钓鱼的启示》)

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晏子使楚》)

(5) 想象拓展的能力 (课程标准称“想象”能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 也就没有文学作品。阅读如果没有想象, 只是一个个生硬的文字符号, 就不可能产生生动的形象、丰富的体验和审美享受。想象拓展的含义有二:一是作品描写的形象 (事物) 需要想象, 才能生动地呈现 (即再造想象) ;二是作品留下的“空白”需要想象, 才能丰富 (即创造想象) 。“小学生是培养想象力的‘黄金期’”, 小学课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 想象丰富、瑰丽, 是培育想象力最好的土壤, 因此,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领略作者想象之奇妙、之富丽, 更要展开联想、培养创造想象。阅读教学, 鼓励学生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写下来, 不仅是阅读的事, 还是习作的事 (或者说是“启发习作”) , 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各年级的教材, 尤其是低年级教材, 编者都不失时机地在课后练习中编排这方面的练习, 如:

朗读课文, 想一想, 动物给小熊送鲜花时会说些什么? (《小熊住山洞》)

兰兰长大以后, 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 (《胖乎乎的小手》)

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 会想些什么? (《我要的是葫芦》)

作者想象丰富, 感受独特, 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再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的体会。 (《草虫的村落》)

小练笔:结合课文内容, 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写后和同学交流。 (《穷人》)

(6) 质疑探究的能力 (课程标准称“探究性阅读”) 。就是提出问题、提出疑难、提出困惑, 而后尽其所能地解决, 或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或请教他人、或实验验证, 甚至于留存心间伴随成长。同想象力一样, 质疑探究能力是创新精神的基本特质, 课程标准给予高度重视。如, 在阅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二学段)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第三学段) ;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精读评价中考查学生对“内容探究”的能力。相应地, 教材编者也编排了不少练习, 如:

读了课文, 我有一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 如, 飞卫为什么先要纪昌练习眼力呢?这两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寓言两则》)

默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 “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 (《梅花魂》)

(7) 阅读速度。这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起关键作用, 尤其是现在, “知识爆炸”、“信息爆炸”, 其意义不言而喻。课程标准不仅提出质的要求, 还有量的规定。如, 新增“略读” (第二学段) 和“浏览” (第三学段) , 并明确“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第三学段) 。令人遗憾的是, 阅读速度的培养并未引起重视。

固然, 种种阅读能力 (当然可能还有第八种、第九种) 的培养, 并不是平均使力、面面俱到, 而是因课而异、有所侧重。

2. 启发习作。

阅读教学所依据的课文, 文质兼美, 是学生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发展语言的重要资源, 因此, 阅读教学既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 也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 得意得言。所谓“得言”, 就是受到作者表情达意的启发, 并运用于习作实践。通俗地说, 就是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 读写互动共进。启发习作,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积累语言素材;二是领悟表达方法 (我称之为“隐性”读写结合) ;三是模仿或拓展写作 (我称之为“显性”读写结合) 。现一一举例阐述。

(1) 隐性读写结合, 即探寻、领会“怎么写”。如, 领悟表达方法、体会表达精妙、揣摩表达顺序、探讨文章结构, 从中汲取表达的营养, 运用于习作。此种训练, 编者也编排了不少, 如:

找出课文中插叙的部分, 体会它们的作用。 (《献你一束花》)

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 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找出来, 与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 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北京的春节》)

通过揣摩、探讨, 领会作者是“怎么写”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有意识地在习作中运用, 必将敏锐语感, 提高表达能力。

(2) 显性读写结合, 即模仿习作 (当然也包括口头作文) , 教材通常以“小练笔”出现。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教材中的“小练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分割, 如:

小练笔:我想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生命生命》)

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 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 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 (《走遍天下书为侣》)

小练笔: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义。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 注意展开想象, 融入自己的感受。 (《草虫的村落》)

也有部分练习没有以“小练笔”出现, 如:

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 再联系实际, 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 可以简单写一写。 (《北京的春节》)

这些都是编者编排的。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需要以及课堂生成, 挖掘、开发“小练笔”, 充实“小练笔” (包括做读书笔记) , 使之更丰富、更有针对性。

3. 积累语言、特别是经典语言。

学习语言要靠良好的语感, 良好的语感要靠丰富的语言积累。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的方式多种多样, 而朗读 (包括诵读) 、背诵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途径, 因此, 大多精读课文课后练习第一题都是有关朗读、背诵的, 特别是古诗词 (文) 教学, 首要任务是朗读 (诵读) 、背诵。此外, 还有丰富多彩的词汇、句式练习, 低年级尤其多, 如:

读读说说:看谁说得多: (《借生日》)

放放心放松____

班上班班长____

正正在正常____

快快乐飞快____

我会读: (《小鹿的玫瑰花》)

渐渐地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静静地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惋惜地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 一朵花都没看着。”

我会写: (《数星星的孩子》)

满天的 () 像 () 撒在碧玉盘里。

那七颗星, 连起来像 () , 叫 () 。

北斗七星 () 绕着 () 慢慢地 ()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课文中一些新鲜的、特殊的遣词造句、段落结构, 应该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甚至摘抄, 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1) 新鲜的、特殊的遣词造句。如:

淤几场春雨之后, 到那里走走, 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 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乡下人家》)

于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雨》)

盂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 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慈母情深》)

榆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 像一条小溪流, 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 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水》)

虞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各形各色,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北京的春节》)

例淤中, 一个“探”字就把许多鲜嫩的笋写活了, 而且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把笋当做孩子。例于中, 一个“浸”字把桂花香写透了。例盂中, 连用四个“立刻”, 例榆中, 连用三个“滑过”, 为什么不变化?而例虞中, 老舍用四个不同的词表达同一个意思, 突出“变化”, 用词精准。这些语言现象, 应当引导学生细细琢磨、比较、品味, 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

(2) 新鲜的、特殊的段落结构。从叙述顺序来说, 绝大多数文章是顺叙, 少数是倒叙,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修鞋姑娘》;还有插叙, 如《凡卡》《献你一束花》。教学这些课文, 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倒叙、插叙, 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试着在习作中运用。从课文体裁来说, 绝大多数文章是记叙文、说明文, 少数是诗歌 (古诗、现代诗) 、议论文。这些文体中, 特别要注意记叙文中的夹叙夹议,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说明文中的拟人式 (童话式) , 如《纸奶奶的生日》;还有议论文, 如《为人民服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小说, 如《桥》。教学这些课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比发现它们的特点,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编者也编排了训练, 如:

小练笔: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 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鲸》)

这是把一般说明文改为“拟人式”说明文的练习。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是尝试写“议论文”的训练。从文章结构来说, 各式各样, 如, 《富饶的西沙群岛》全文围绕一句话来写,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点题, 各自然段又采取总分 (或总分总) 结构, 是习作起始阶段模仿的典范;《桥》的“欧亨利式”结尾;《山中访友》令人浮想联翩的结尾;《冬阳·童年·骆驼队》点明写作意图 (序言) 的结尾。从文章的标题来说, 不少文章的标题别出心裁, 是点睛之笔, 如, 《冬阳·童年·骆驼队》《生命生命》等, 新鲜独特、引人入胜;《桥》《梅花魂》等, 蕴含丰富、意在言外;《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只有一个地球》等, 掷地有声, 引人深思。这些则是启发学生为习作拟题的好“例子”。

这些新鲜的、特殊的语言材料, 今天积累一点明天积累一点、这篇课文积累一点下篇课文积累一点, 学生的语言材料库就不断地充实起来、丰富起来, 良好的语感便在积累、实践的过程中诞生, 语文素养也在积累、实践的过程中提升。

4. 识字与写字。

课程标准把“识字与写字”单独作为一个方面提出目标, 突出“识字与写字”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 我们必须领会并落实到位, 尤其是“写字”以及写“毛笔字”是语文教学的“软肋”。

目前, 识字与写字没有单独的教材, 主要是分散编排在阅读 (课文) 教学中, 换言之,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分内事”、必须完成的任务、必须实现的目标。尤其是低年级,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或者说基本任务就是识字与写字, 要抓实把牢, 否则就贻误时机、动摇基础, 所谓“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结合汉字的特点在具体语言环境 (阅读) 中识字, 本身就是识字的基本原则, 符合识字规律。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区别“会认字”和“会写字”的不同要求, 多认少写, 尽快突破阅读障碍, 进行大量阅读实践。课程标准明确“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1耀2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 1耀2年级要多认少写”。在编排上, 教材已经将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区别开来。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会认的字”放在课文后的双线格内, “会写的字”放在课文后的方格内。在教学要求上, “会认的字”只要求在课文中能读准字音, 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也能“认”出来 (读准字音) 即可。“会写的字”则要求“四会”:会读、会“意” (理解意思) 、会用 (在口头语或书面语中运用) 、会写。在具体操作上, 一般地说, 在初读课文时把“会认的字”读正确, 并巩固“会写的字”的读音, 以便正确、流利地朗读;在精读课文时,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生活积累或借助工具书, 或“了解”或“理解”或“推想”要求“会写的字”的意思 (恰当意义) , 根据教学实际安排口头组词、造句等;在巩固环节, 练习写字, 根据教学实际将部分“会写的字”书面组词、造句。当然, 会读、会“意”、会用、会写不是截然分开的, 也不是字字都如此。怎么处理更科学、更有效, 靠的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智慧, 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适用者贵。

二是根据汉字特点, 科学识字。汉字的理据和系统性, 对识字教学乃至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理据”, 主要表现在汉字的造字法, 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看字形而知其义, (形声字) 还知其音, 如, 日、月 (象形) , 本、末 (指事) , 休、信 (会意) , 桥、骄 (形声) ;所谓“系统性”, 主要是形声字, 一个声旁 (或形旁) 带出一串汉字, 并且字的音和义包含于字形中, 如, 青、晴、睛、蜻、菁。学生只要入了门, 基本上就能“无师自通”了。因此, 阅读教学中的识字, 不仅要联系上下文, 还要突出汉字的特点。

三是体现年级特点, 重点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尽快实现自能识字。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1耀2年级的教学重点”。如何理解这个“重点”, 进而落实这个“重点”?这里“重点”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 1耀2年级的教学主要任务、重点任务是识字写字, 要完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耀1800个, 其中800耀1000个会写”;第二层意思是, 重点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学习查字典, 学习独立识字”。如此, 到了中、高年级, 识字写字不再是“教学重点”的时候, 学生照样能识字写字。这样, 各年段、各年级教学识字写字的时间、方法、形式、要求等必然不同。

四是加强写字的指导和训练, 人人都写一手规范、美观的硬笔字;人人都提笔练习毛笔字。虽然课程标准把识字与写字合并为语文课程的“一个方面”, 但是丝毫不能抹杀“写字”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传承文化、审美和修养身心的价值。写字指导和练习是阅读教学分内的事。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责无旁贷, 小学生写好汉字义不容辞。

5. 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就是“人文性”了, 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严格地说, “人文性”不是“教”的, 而是熏陶感染的、潜移默化的, 是“随‘文’潜入‘心’, 润‘儿’细无声”的。有时候, 教“人文性”反而庸俗、狭隘、甚至于拙劣, 一如狂风暴雨不能“润物”。人文性应如春雨, 当其时、细无声。

小学语文教材多是文选型的, 一篇篇课文文质兼美, 只要学生自己能阅读, 即使没有老师, 也同样会受到熏陶感染、受到启发教化的。如, 学生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谁能不产生同情之感 (当然, 可能通过教师的“教”还能产生“敬佩之情”———敬佩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对人间真情的向往) , 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谁能不产生发奋之念, 阅读《钓鱼的启示》谁能不深深地思考, 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谁能不怦然心动, 阅读唐诗宋词谁能不神往……这些可能都不是老师教的, 而是自然而然因文而生、因人而发的。

如果“人文性”要教, 应该是启发、点拨、拓宽、提升, 而非讲授、教导、窄化、庸俗化。教师的教更多的是要启发学生思考, 点拨学生联系相关资料, 拓宽学生的思路 (激发出更多的“个人见解”) , 提升学生的境界。如, 学生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只产生“同情之感”时, 教师挖掘“小女孩”更可贵的一面———坚强———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放弃对生活、对美好、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二、阅读考试“考什么”

阅读考试“考什么”?毫无疑问, 考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另四大任务———启发习作、积累语言、识字写字和陶冶情操, 有的在习作中考查, 有的在识字写字中考查, 有的在日常生活中考查。) 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是要精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情境材料;二是要精心设题, 确保考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1. 精选阅读材料。

阅读的情境材料不仅关系到试题的编写, 还关系到人文性承载。如果一份试卷能够反映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话, 那么, 阅读的情境材料是最合适的载体, 它在陶冶情操、引发思考、培养审美等方面潜移默化。因此, 选择情境材料必须下一番工夫, 确保阅读情境材料符合七个基本要求:淤适合学生阅读;于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的;盂文质兼美;榆没有性别、民族、种族、地域、文化等歧视;虞篇幅适中 (根据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目标, 第三学段一个情境材料在1000字左右比较合适) ;愚有代表性 (根据课程标准各学段阅读目标提示, 第一学段以故事、童话为主, 第二学段为一篇叙事性文章、一篇说明性文章, 第三学段再增加一篇诗歌) ;舆有设题点 (情境材料再好, 没有设题点也不行, 必要时可以对情境材料进行改写。改写的原则是:第一, 名家名篇、诗歌不能改写;第二, 不能改变原意。试卷中的阅读情境材料必须注明作者、出处, 如果有改动, 需注明“有改动”字样) 。例子见《吃袜子的蚂蚁》, 第盂自然段的省略号省去原文的一些内容。

2. 精心设题。

一是合理分配题型。一般地说, 阅读能力考查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二是准确表达题意。让学生明白此题要“考我什么”, “我怎样思考和做答”。下面以一份五年级阅读能力考查试题 (部分) 为例说明之。情境材料:

吃袜子的蚂蚁

作者:[美]爱玛瑞·东尼克

编译:彭嵩嵩

淤“哎哟!哎哟!”我尖叫起来, “鞋子里有什么东西在咬我!”正在操场泥地上等着跳绳的一年级同学和两个摇绳子的都跑过来, 围拢在我身边。老师贝尔小姐听见我的叫声, 好像风似的赶来。她开始弯腰仔细检查, 正在这时, 我又感到一阵新的刺痛。“快!把你的鞋脱掉!”贝尔小姐蹲下来要给我脱鞋。

于这时, 我突然想起了袜子上的那些洞。福利救济组织发的袜子穿不了多久就磨破了。那时候大萧条刚过去没多少年, 袜子上有破洞在我们家是常事。我绝不能让人看见我那双已经褪色的红袜子上的破洞。但鞋里的东西继续狠咬着我, 眼泪从我疼得扭曲的脸上落下来。

盂校长斯图尔特先生闻讯赶来。“有什么东西在咬她的脚, 但她就是不肯脱鞋。”贝尔小姐赶紧解释说。斯图尔特先生满脸疑云, 把我抱到他的办公桌上。“让我看一看。”他差一点就把我的鞋子脱下来了, 这时我已经看见了破洞……鞋子里的东西咬得更凶了, 我也抓得更紧了。

榆此时, 五年级老师沃柏小姐也走进办公室。贝尔老师对她解释说:“我怀疑她的鞋子里有蚂蚁, 但她却不让我们为她脱鞋。”沃柏小姐见状用手搂住我发抖的肩膀, 凝视着我那痛苦的、哭红的眼睛。“哦, 对了, ”她好像突然想起一件事似的说道, “我也曾经被那种蚂蚁咬过一次。你们知道吗?它们是吃袜子的蚂蚁。那次当我脱掉鞋子时, 那只蚂蚁差点把我的整个袜底都给吃掉了呢!”她冲我们点点头, 笑着说, “这一次也肯定是那种食袜蚁。让我来看一看。”她把我的脚后跟从鞋子里解脱出来, “不出所料, 食袜蚁已经吃掉了一部分袜子。”

虞沃柏小姐扒掉我的鞋袜, 把它们拿到灰色垃圾桶上摇晃。两只红色的火蚁掉了出来。一只落在外面的火蚁正要朝墙上爬去, 斯图尔特先生一伸脚把它拦住了。我浮肿的脚颤抖着, 肚子痛、头也痛。沃柏小姐用酒精棉球擦拭着我火辣辣的伤口。“我想现在快好了。”她说。这时上课铃响起, 斯图尔特先生和贝尔小姐匆匆赶去上课了。

愚我那红肿的伤口被抹上酒精后感觉凉凉的, 刚才的刺痛也烟消云散了。“你真是一位非常勇敢的小女孩, 挨了蚂蚁那么多下咬。我想你暂时还不能穿上鞋袜。”沃柏小姐扶我从办公桌上下来, 蹲下身, 笑容可掬地望着我说, “放学以后等着我, 我送你回家。”沃柏小姐就像和煦的春风, 把我小小的心都融化了。 (选自《环球时报》2009年8月25日, 有改动)

1.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前面已经说过, 提取信息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多以客观题出现, 如,

关于“食袜蚁”,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句是[]

A.“我”的脚和袜子都是被一种叫“食袜蚁”的蚂蚁给咬的。

B.沃柏小姐曾经被一种叫“食袜蚁”的蚂蚁咬过。

C.“我”和沃柏小姐都被一种叫“食袜蚁”的蚂蚁咬过。

D.“食袜蚁”其实是沃柏小姐创作的美丽谎言。

2.考查学生做出解释的能力, 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 如:

(1) 选择题:“我”不肯让贝尔小姐、斯图尔特先生脱鞋子的原因是[]

A.“我”袜子上的破洞。

B.“我”脚上的伤口。

C.“我”的同情心。

D.“我”的自尊心。

(2) 简答题:你认为第愚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沃柏小姐扶我从办公桌上下来, 蹲下身, 笑容可掬地望着我说”关键词是哪些?请用“驻”标注出来, 并说明理由。

例 (1) 是考查学生解释事件的原因;例 (2) 是考查学生抓住关键词, 推想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

3. 考查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如:

填空题:认真读短文, 想想文章的叙述顺序, 并填空。

简答题: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以上两题一般不同时出现在同一份试卷中。

4. 考查学生做出评价的能力, 如:

短文出现的人物有“我”、“跳绳”的同学、“贝尔小姐”、“斯图尔特先生”和“沃柏小姐”。你喜欢谁?为什么?

5. 考查学生想象拓展的能力, 如:

短文第盂自然段写道“他差一点就把我的鞋子脱下来了, 这时我已经看见了破洞……”请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想象“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神态, 写几句话。

三、二者的关系

“教什么”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凭借课文这个“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启发习作、积累语言、识字写字、陶冶情操;“考什么”自然也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凭借情境材料这个“例子”考查学生阅读能力 (能通过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看得见的部分) 的达标程度。“教什么”与“考什么”是有机整体, 但不对等。它们的关系就像一座冰山, 所教 (所学) 是没于海面的底座, 所考是露出海面的一角。我们必须树立“教什么”远远大于、重于“考什么”的理念, 教什么就考什么, 不教不考, 而非考什么教什么, 不考不教。

上一篇: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下一篇:管理案例分析复习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