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颂观后感(精选5篇)
延安颂观后感 篇1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信息12
杜智杰 《延安颂》观后感
数千年一脉相承,亿万载延安精神
——观《延安颂》有感
巍巍宝塔山,扎根于黄土高原,记录着英雄儿女的华丽篇章。斗转星移,你仍然从容贮立。
滔滔延河水,流淌于人文大地,诉说着华夏儿女的傲人业绩。沧海桑田,你依旧奔流不息。
熠熠延安魂,铸就于山川秀水,弘扬着炎黄子孙的自强不息。花开花落,你依旧光芒万丈。
《延安颂》华美巨制,倾情演绎着当代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不愿做亡国奴,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壮美史诗,诉说着昔日延安人民为中国大解放所做出的贡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首激情四射的陕北民歌拉开了《延安颂》的序幕。朴实的人民,乐观的状态,向前的精神让满山的山丹丹花更加红艳,更加美丽。由塞克先生作词,冼星海先生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以恢宏的气势,壮美的旋律集中展现了我神州各族儿女心中的愤怒与不屈,誓与外敌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优秀的儿女用血肉之躯撑起了民族的脊梁。妇孺皆知的抗日军歌《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犹如一轮红日照亮了边区的大路,温暖了人民的心房。壮美的歌词,激昂的旋律似乎带我们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的封锁,我们团结一致,用青春和热血与其抗争到底。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已接近尾声,而国民党反动派又对我革命区疯狂滥炸,发动了让所有国人痛心的内战。党中央领导以深邃的眼光、高瞻远瞩作出正确的决策对其实行反包围。这才有了那著名的三大战役,才有了那气势磅礴的《东渡东.渡》,也才有了中国的统一。华美巨制,岁月沉积的永远是经典。在《延安颂》的旋律中落下了帷幕。
《延安颂》记录着当代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为反侵略、反内战而做出的贡献,也诉说着当代中国人民积极向上、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伟大革命主义情怀。因为我们共同坚信:乌云遮不住满天星辰,铁蹄踏不碎大好河山。我们不愿做让人宰割的羔羊,挺起胸膛筑成一座新长城。
延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扎根之所。数以千万计英雄儿女向往之处。就是这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城市,却成为了我四万万同胞心中共同的圣地,我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枣园的树木仍旧挺拔,枣花依旧每年清香,枣子仍然硕大甜脆;南泥湾的风光似乎更加迷人,蝴蝶飞舞,鸟儿歌唱,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杨家岭的人民依旧淳朴,依旧热情好客。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记录着当代人民的一切,也以其自身的价值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儿共同生活了十三载,孕育了光照千秋,传承万载的延安精神。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延安颂》背后的人和事 篇2
许多人只知道曲作者、“军歌之父”郑律成,而词作者莫耶因为特别的人生经历,则少为外界知晓。
当年的词曲作者不曾想到,这首激情澎湃的颂歌仿佛长出了翅膀,从延安飞向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甚至飞到海外,传唱至今。
在韩国光州有条郑律成路,两侧是五线谱音符造型的路灯,路一侧是长长的纪念展示墙,墙上除了用韩文介绍的郑律成生平事迹,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用黄铜材料制成的《延安颂》五线谱。
《延安颂》诞生于1938年,充满着对圣地延安的满腔热爱。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唱着这首歌投身革命洪流,更有人因为这首歌而奔赴延安。
郑律成这个名字很多人是知道的,但对《延安颂》的词作者莫耶却是闻所未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声乐教员
与文学才女的激情表达
1914年, 郑律成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现韩国光州),原名郑富恩,因为喜爱音乐将名字改为“律成”。他的父亲是个爱国者,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1933年春,郑律成和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他一边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于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起,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
据郑律成的女儿郑小提介绍,父亲去延安的时候,“是背着小提琴、曼陀铃和《世界名曲集》去的,到了延安,给他一个全新的感觉,他说自己的家乡已经是沦亡的国家,延安那个氛围就完全不一样了。”
延安从早到晚充满歌声,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是歌咏运动的主力,每逢听报告、开大会,大伙儿提前半小时或一小时来学唱抗日歌谣和组织抗日歌谣大合唱。诗人贺敬之回忆说:“当时延安是一个歌唱的城,大批的青年、学生和战士包括开会啊、包括业余啊、生活啊,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唱歌。如果开会的话,那么就是互相拉歌。整个的延安那个时候的革命生活非常生动,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年轻、很热情。”
虽然延安的生活很苦,但青年们精神上的浪漫让延安沸腾起来。起初,只会唱外国歌的郑律成显得有点不合群。可没过多长时间,郑律成在延安似乎发现了巨大的能量,那是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他的乐思毫无预告地降临了。
莫耶原名陈淑媛,笔名“白冰”,也曾用笔名“椰子”、“沙岛”。1918年12月,她出生于福建省安溪縣溪傍村,自幼聪颖好学,被乡人誉为才女。
1932年,莫耶随父居厦门鼓浪屿,就读于慈勤女中。在校时,其习作散文《我的故乡》,曾被国文老师推荐在《厦门日报》上发表,由此引发她的写作热情,开始向上海《女子月刊》投稿,作品多被采用。
1934年秋,16岁的莫耶到上海女子月刊社当校对、编辑,后来曾一度任主编。而恰在这一年,20岁的沈醉化名为陈仓,伪装成湖南湘光通讯社记者在上海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沈醉结识了正值妙龄的莫耶,不禁一见倾心。而在莫耶看来,“记者”陈仓也是文采风流、潇洒俊逸。两人随之热恋起来。
但是,这桩婚事遭到戴笠和沈醉母亲的极力反对。不久后的一天,沈醉在一次追捕行动中摔伤,左眼差点失明。莫耶不顾一切,到沈醉身边进行照顾。一年之后,莫耶为沈醉生了一个男孩。但两人仍然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莫耶更不知道丈夫是一个国民党特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莫耶在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救亡演剧第五队”任编剧,投身抗日宣传和救济难民工作。当年,热血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莫耶也动员沈醉一起去。沈醉此时才向莫耶说出他的秘密职业。不过,他没有说出他的真实姓名。
一天,莫耶扔下儿子,趁丈夫外出时,离开了他们的爱巢,于1937年10月顺利到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在延安,她以《搜神记》和鲁迅小说《铸剑》中那一锋利的宝剑为名,更名“莫耶”。
莫耶的同学路林曾回忆说:“记得她(莫耶)刚来延安时的模样,中等身材,一身灰色的棉军装,加上一顶带耳的棉帽,一双大棉鞋,一副手套,把她装扮得圆鼓鼓的。她是南方姑娘,不大会讲普通话,加上她文静的性格,一进门未开口先笑,脸上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算是对全班同学热烈欢迎的回答……”
1938年春,莫耶进入鲁迅艺术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夏天转入文学系。沈醉当时在四处寻找莫耶,最后通过在武汉《新华日报》上刊载“寻人启事”,竟与正在鲁艺文学系学习的莫耶通上了信。但沈醉的姐夫、特务头子余乐醒知悉后严厉禁止,至此两人终于割断情缘,不复相见。
这年夏日的一个黄昏,延安城里召开大会。散会后,青春洋溢的同学、战友成群结队地走出,一时间,激昂的歌声、嘹亮的口号响彻城内外。
夕阳余晖里的这样一幅景象,深深地打动了青年音乐家郑律成和女诗人莫耶。郑律成激动地对莫耶说:“写个歌颂延安的歌词吧!”
《延安颂》
既是一首颂歌又是一首战歌
莫耶与郑律成是通过音乐相识的。在此之前,莫耶写过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歌词,由音乐家向隅谱曲,后来也给郑律成写了个《肉弹勇士》的歌词。
郑律成让莫耶写歌颂延安的歌词,莫耶痛快答应了,说:“我对延安感情很深厚,我可以把这种感情写出来。”
莫耶文思泉涌,顿时掏出笔来,将所见美景尽收笔下,恣意挥洒满腔的激情:“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写着写着,莫耶说:“天色暗了,无法写下去了。我现在不给你看,待我完稿后给你,如何?”郑律成微笑着点头。
据莫耶的同学路林这样回忆莫耶创作《延安颂》的细节:“熄灯号一响,同学们敏捷地钻进被窝,不久便睡着了。然而莫耶却不入眠,而是借着残烛,以凳当桌,面对墙角写着什么。有的同学开玩笑说,可能给她南国的恋人在写情书。莫耶只是不好意思地笑笑。等同学们都睡熟了,我把桌上的烛头送到她的面前,看见她两眼含着泪花,情绪很激动,那粗糙的稿纸上有着一行诗歌形式排列的字迹,为了不打扰她,我没看写的内容,只是轻声地嘱咐她早点休息,明天还要上操。 对此,她总是微笑点头,又写到三更鸡鸣。直到第三次为她送过烛头,她把手稿递给我,并要我提点意见。接过她的手稿,这首歌词映入我的眼帘,情感立刻被其中的诗句所感动。一首广为流传的《延安颂》的歌词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土窑洞中诞生的。”
这首《歌唱延安》歌词,事实上是莫耶的所见所感。郑律成次日读完后,兴奋地说:“很好!我去谱!”
郑律成一气呵成,谱好全曲。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开始时是绰约多姿的优美曲调,在妩媚之中蕴含着豪迈的激情;中段转入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同前后抒发性的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两者又同具雄健奔放的气势,使全曲浑成一体。整首歌曲抒发感情的集中点,是在以六度大跳的颂歌性音调起首的部分,在这里倾注着对革命圣地无比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特别是在歌曲进入结束段落,颂赞性音调再现时,加入了二部合唱,使全曲达到高潮,仿佛把人们带到了歌声四起的宝塔山下。
几天后,延安大礼堂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音乐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出席。当时第一个节目就是《歌唱延安》。鲁艺女歌唱家唐荣枚唱起了这首歌,郑律成弹曼陀铃,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毛泽东也连连点头称道。最后的部分两人一起唱,唱完之后,掌声再次响起,毛泽东也站起来鼓掌。
第二天,中共中央宣传部来人要走了《歌唱延安》的歌片。不久,鲁艺秘书长魏克多拿来一张铅印的《延安颂》给莫耶,并转达中宣部对歌名修改的意见。莫耶高兴地说:叫《延安颂》好!
《延安颂》不胫而走,在延安传唱,并被广泛流传到各抗日根据地,甚至流传到国统区和海外华侨中去。当年在纽约每次为八路军募捐,总要演奏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郑律成的《延安颂》。
孟于,歌唱家,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音乐系,曾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1945年后演出《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团歌唱队队长、独唱演员,中央歌舞团独唱演员、艺术处副处长、副团长、党委副书记等。当年《延安颂》曾感动了无数爱国青年和进步知识分子,他们唱着《延安颂》奔向革命根据地延安,这其中就有孟于。
“我记得一次读书会请了一位從延安回来的一个男青年,忘了他的名字了。他就给我们讲延安是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地方,很多人都投奔到延安。我们一听他讲,特别向往。他在临走之前,也教我们唱了《延安颂》这歌,一句句跟着他唱,真是‘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孟于回忆说:“1940年5月,我进的鲁艺,进去以后就认识了老师郑律成先生。”
《延安颂》气势昂扬,又不失抒情细腻,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革命圣地延安的赞颂。歌曲不仅塑造出了延安作为革命中心的光辉形象,而且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
到1940年初,约有4万名知识分子涌到延安。对他们来说,将抒情性与战斗性完美结合的《延安颂》既是延安的象征,又是一首青春、自由、希望与爱国之歌。
硝烟年代不变的赤情
从《延安颂》开始,郑律成的音乐天性逐渐显露出来。这年夏天,郑律成与莫耶多次合作,创作出《肉弹勇士》《抗战周年纪念颂》《儿童进行曲》等歌曲,与其他词作者还合作创作有《大武汉保卫》等歌曲。
1938年夏季的一天,鲁艺在中央大礼堂演出新编京剧《松花江》。马上就要开演时,有人坐到了郑律成的身边,郑律成扭头一看,原来是毛泽东。
“你是郑律成吧?是朝鲜人吗?”毛泽东握着郑律成的手,边问边称赞他的音乐才能,并说:“你可能不了解京剧,我给你讲一讲吧……”郑律成非常感动。
这一时期,郑律成正为陕北民谣的魅力所陶醉,其中他最喜欢的是信天游。一晃延安已经进入到了冬季,郑律成又创作了歌曲《延水谣》。贺敬之说:“《延水谣》很有民歌风味,反映了延安、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抗日的热情,很抒情。”
郑律成性格开朗积极,走到哪里都能很快交上朋友。夜晚,延河岸边散步的鲁艺学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女生们见到郑律成走过来,都一下子围过来。指挥过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合唱的郑律成在女生面前很腼腆,但他发现,女生中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他。这个女生就是丁雪松。
1918年5月,丁雪松出生于重庆巴县,1938年1月到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二大队女生队学习。丁雪松回忆说:“1938年初,我到了延安。那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抗大女生队的几个同志到延安北门外散步,初次见到郑律成—来自朝鲜的一个革命青年。后来在我担任队长以后,又常常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郑小提讲:“母亲当时见我父亲好像穿的是皮夹克什么的,挺精干、挺帅的。我父亲是音乐指导,到各个大队去教歌,我母亲是女生队队长,次数多了就都认识了。”
1939年7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开学,丁雪松入高级研究班学习,任学生会副主席、俱乐部主任。就在这年秋,郑律成同公木合作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和《八路军军歌》成为广为传唱的人民军队战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略有改动;1988年,这首歌被中共中央军委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41年,对郑律成来说是难忘的一年,这年12月,他与丁雪松成为终生伴侣。1942年5月,郑律成参加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8月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
郑小提说:“我父亲不在,我母亲摔了一跤,早产生下了我,她又没奶水,就把我父亲当年千里迢迢背到延安的小提琴去给卖了。”
丁雪松卖掉小提琴,买回了一只母羊和一只小羊,挤羊奶喂孩子吃。为了纪念这把小提琴,便给孩子起名叫“小提”。1944年1月,郑律成离开太行山,重新回到延安。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莫耶参与并执笔编写了三幕剧《丰收》、儿童歌剧《到八路军里去》和《荒村之夜》。她还经常写些反映战后生活、战斗场景和工农兵事迹的作品,主要有《伤亡簿上的第一名》《敌人悬赏一千万元的女人》《战斗没到时候》和《军队是鱼,老百姓是水》《晋西北劳动英雄检阅大会》,这些作品在军队内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战胜利后,郑律成返回朝鲜工作,历任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委宣传部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国立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1950年回到中国,随即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北京,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央歌舞团从事音乐工作。
丁雪松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先后出使过荷兰和丹麦王国。她曾率团和随团出访,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为祖国赢得了鲜花、掌声和荣誉。
抗战名曲少为人知的“被掩盖”
1941年,时为晋绥文联常务理事的莫耶因为写了一篇抨击当时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的小说《丽萍的烦恼》,受到审查批判。所幸的是,她所交代的在上海与陈仓的那段婚恋史,因为当时人们并不知道陈仓就是军统大特务沈醉,所以没有被深究,逃过一劫。
1944年春,在贺龙等中央领导的关怀和保护下,莫耶被调到晋绥军区政治部《战斗报》当编辑、记者,1948年秋随《战斗报》调回延安,不久随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莫耶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总编辑,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老战友、时任《人民军队报》社长方唯若结婚。方唯若是兰州军区有名的“笔杆子”,军区的许多重要文件都是由他参与或亲自主持起草的。
1955年,莫耶转业到《甘肃日报》任副总编辑,主持报社工作。1957年,在“反右”扩大化中被定为右派,受到批判和降级处分。1962年临时主持《甘肃日报》社工作。1965年“四清”运动中,因所谓的历史旧账,再一次受到不公正的批判。
“文革”开始,莫耶被人怀疑在上海加入过特务组织,有人还找到沈醉核实,沈醉否认,并未谈及二人关系,但莫耶还是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反革命分子”,受到严厉批斗,并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
1979年,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关怀下,莫耶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随后,她担任了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重新开始文学创作,著有《晚饭之前》《生活的波澜》等作品。花环与荆棘交替戴在莫耶头上,历史似乎和她开了个玩笑,留给后人的却是未尽其才的无限扼腕。
莫耶一生坎坷,但那不屈不撓的顽强作风和创作实践,则在人们心中留下一座丰碑。著名作家杜鹏程说:“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
1986年5月7日,莫耶在兰州军区解放军总医院病逝。直到这时,她也并不知道她当年的情人竟是沈醉。
莫耶去世后,她的丈夫方唯若为她写下“五十年岁月倥偬为斩关猛士摇旗一曲延安颂歌今犹酣,任凭它雨骤风疾怎失却眼底霞绮直到皓首凝霜死后已”的挽联。莫耶的老战友王洪甲撰写的挽联是:“延安初颂见风华,怎奈雪压霜欺,坎坷未竟班昭志;文苑几番腾浊浪,纵使心灵笔健,委屈难抒道韫才。”而莫耶的同乡、著名诗人林家英送的挽联是:“生南国走天涯巾帼英雄名青史,颂延安歌抗大浩然正气壮中华。”三幅挽联,都将《延安颂》看作是莫耶一生关键词。
2014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韩国进行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访韩期间,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了题为《共创中韩合作美好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伟业》的演讲。演讲中,习近平提到了出生于韩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曲者郑律成,以此来印证中韩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传统源远流长。
而在莫耶的老家福建省泉州市安溪,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则是莫耶纪念堂所在地。纪念堂里陈列着莫耶各个时期的照片、遗物,以及纪念她的文集。
2014年底,闽南师大芗涛剧社主创带领剧社成员一同前往安溪,进行课本剧《延安颂》的展演与交流。新剧《延安颂》讲述的是以韩国青年郑律成和中国姑娘莫邪结识于革命年代,一群进步青年同谱《延安颂》的故事。
《中国梦·祖国颂》观后感 篇3
天边初升的朝阳,是您。缕缕晨光,划破死寂的天空,冲击无际的黑夜,重新让淡蓝点染。淡黄的霞光灿灿,为白云上彩,助力我们新的一天,如您一般。夜漫漫,本充斥着消沉与混乱。殊不知,在黑暗的尽头,您悄然萌芽。您的出现,给这片华夏土地带来了万缕光辉,更给予了这方百姓生与希望。
那升起的旗帜,是您。升旗仪式上,国歌铿锵,缓慢沉稳地奏起。音乐声里,当那庄重的国旗系在绳上,在闪着光亮的杆上逐渐升高,我们注视,我们低吟。
熟悉的旋律里,当年时光重现。您的人民,我们的英雄,踏着歌词里的一字一句,在我们脑海里重现。国旗、国歌,是您的标志与荣耀,更是我们相通相连之物。国旗升起的地方,尽为我家;国歌传唱之处,便是中华。
生活里,无处不是您。初中生们低价的学费,手中免费的课本,都是义务教育的产物,您政策的优惠。即使在快速发展,绿水青山仍长存,课堂里,讲台从一张普通的木桌,到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家中,从简单的电视电扇,到快捷的电脑、节能的空调;人人都可使用上智能的手机。您不仅有优秀的科技水平做支撑,还使人民更加地富裕,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允许追求更高品质的新境界。
您一边亲切暖心地对待着我们,另一边也在增强提高自己。问您有多少成就,我们竟难以数出。人类对月球暗面的观察,从嫦娥四号开始,太空中的一个神秘又被揭开,您潇洒地在世界航空又添上漂亮的一笔。港珠澳大桥,跨海之远,世界之最,能抗击风吹雨打,联络着您的领地。一带一路,您积极建设,同周围国家互惠互利,携手共进。离建成小康社会,仅剩不足一年之长,十九大,两会,您振奋精神,鼓足力气,带领人民进入小康,走上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向着未来不断前进。
祖国,母亲!您是探索美好的先锋,您是追寻将来的领头人,您站在曙光里,吹响向前的号角,引领我们进入新时代。您是我们的努力的方向,我们辛苦花费时间和精力,无不是为了建设更好的您。若没有您,我们何能迅速地从一贫如洗到开放富强?若没有您,我们何能从迟钝愚昧到觉醒,并为共同的目标付出?
中国梦·祖国颂观后感心得 篇4
看着祖国的发展,我们心中充满着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但我们是否曾经想过,祖国的发展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感恩”二字,学校每年也举行感恩教育的相关活动。我们都十分清楚,要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的良好学习条件,感谢亲朋好友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但我们却很容易忘记了一个感恩的对象——就是我们的祖国,忘记了祖国给我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多么优越的条件。
过去,人们吃的是粗粮淡饭,而今天,我们吃着新鲜的蔬菜,有鱼有肉;过去,人们住的是设施简单的平房,而今天我们住着宽敞明亮的楼房;过去大多数人只能接受中等教育,而今天的我们有很多机会读大学,考研究生,读博士。祖国的繁荣给我们提供了我们的父辈没有享受过的优越物质条件。
祖国就像母亲一样,我们都是她的子女,如果你已经认识到我们的确需要感恩祖**亲的话,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中国梦·祖国颂观后感 (五)
泰戈尔曾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新中国71年的风雨历程,恰恰印证了泰戈尔的这句名言。
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瓜分造成了中国积贫积弱的困局,面对百年来层层累积的社会阵痛,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却能从中窥见革新民族、重塑国家的契机,于是报之以歌,持续不断地向对手,乃至敌人,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遂有今日傲立东方之雄姿。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老牌强国与昔日霸主不忍地位下滑,接二连三向中国发起贸易战、专利战。没有硝烟的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次又一次剧痛,但积极乐观的中华儿女依旧视痛苦为上帝之吻,将之视作倒逼自己提档升级的难得机会,于是报之以歌:在商业谈判中慢慢学会了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在技术壁垒中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核心优势。
在建国71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当然要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我也清楚地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会永远一帆风顺,而新中国过往71年的发展经历也一再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可以在痛苦中崛起的国家,更是一个善于借助痛苦,痛定思痛,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国家。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说出“多难兴邦”的自信话语,才能在痛苦到来时,将它看作命运的眷顾,乐观坚定地报之以歌。
有人说:世界都一样,风景各不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相差无几,但视野和境界的差别,却能带来不同的认知。71年的发展经历,让我们对民族之难、家国之痛,有了更为辩证的看法,我们善于挖掘苦难中的价值,并以此为促进,迫使自己日新月异。因此,我们珍惜所有痛苦,视痛苦为福报,为财富。
何须回避近40年来贫富差距所带来的社会阵痛,这何尝不是改革走向深水区,全中国迈向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最后一里路?何须回避中国高科技质不如量的隐痛,这何尝不是推动科研体制转型、加强高新企业扶持力度的最迫切动因?一个从积贫积弱中崛起的国家,早已积聚了足够的智慧与经验来面对痛苦、转化痛苦,也就没有理由去逃避痛苦、隐瞒痛苦。
新中国建立将满71年,盘点历史,沉淀经验,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献礼。
透过这波澜壮阔的71年,希望你我永远铭记:所有的痛苦,都值得珍惜。
延安时代观后感 篇5
延安是神圣的革命圣地,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谨记在心的革命精神的延续,更是令全世界猜疑和震惊的革命精神延续。本文通过对延安时代的回忆,来感受延安时期人民的生活,从而将延安时期人民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人心。
延安是神圣的革命圣地,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谨记在心的革命精神的延续,更是令全世界猜疑和震惊的革命精神延续。过去的老区延安是穷山僻壤。在1936年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之后,这边黄土高原成为了全世界为之震惊的红色地区。革命精神从延安走出来,并且走向了全世界。中国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摆脱国民党的围追阻截,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从到了陕北的时候,延安正像母亲般的温暖接纳了这些革命的先驱们。小米饭滋养着我们八路的战士们,他们在这里得以休养生息,得以自力更生,开辟了陕甘宁根据地,慢慢创造出了中国的新生力量。在延安,我们看到了中国无数精神的体现,这些精神是我们后辈永远值得学习的。
延安精神是共产党人站高看远的崇高信仰。有一位同志在接受采访时提及了毛泽东的一件事情。他说:毛委员当时跟我们红星战士上山,在宁钢的时候坐在荷树旁边休息,战士们将帽子坐在下面,这时候毛委员说:同志们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黄洋界可以看到哪儿?同志们说可以看到湖南,可以看到江西。毛主席回答说我们共产党人要站得高看得远,不仅仅要看到湖南和江西,我们还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战士们得到了振奋。毛主席就是凭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崇高精神,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崇高信仰,带领着我们红军吃得苦,在延安抒写这一次次的革命篇章。他不仅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是没有放弃笔杆子的力量。在延安,毛主席让妻子给自己缝制了一个文具布袋,要文房四宝打天下。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党的旗帜上。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延安精神是对抗谬论的斗争精神。教条主义提出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毛主席一度受到处分,但是毛主席坚持着自己的正确路线。教条主义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失去了90%的革命根据地。在遵义会议上,我当解决了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主要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使得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延安精神对抗左倾思想和右倾主义思想,延安的窑洞是马列主义的窑洞,我们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在延安这个地方让我当的思想理论逐步成熟。延安精神是吃苦耐劳的创造精神。在延安,那些科学工作者并没有停止科学研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之下,创造着属于中国的科学成果。我们党是靠着艰苦奋斗起家,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着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的。艰苦奋斗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思想作风,是我们必须继承学习的优良传统美德,是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毛主席断言:未来的新中国,必须建立在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上。这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他说老板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不能代表老板姓饿利益,老板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最根本最核心的道路。
延安精神是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延安环境非常恶劣,在延安都是窑洞,没有地方住,就在山坡上挖一个洞,留一个土坡作床,其它边什么都没有了。毛泽东在谈及当时的困难的时候曾经提到:我们曾苦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子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党的负责干部,借着窑洞里微弱的灯光,在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也很少有的物质享受,但是却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面对空前困境,红军们并没有放弃,人们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时间军民大生产成了当地的流行歌曲。在边区战区弥漫着劳动就是一切的精神。革命领导人们亲自动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南泥湾被延安人们开阔了,成为了一代传奇。成大事继大业必须承受艰苦奋斗的辛路。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精神。在延安,共产党开始有声有色的实行了民主选举。选举对于当地连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民成为了奇迹。当共产党人们诚恳的教当地人民通过投豆子、举胳膊的方式选举满意的公仆时,农民们感觉到了当家作主。共产党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从陕甘宁到晋察冀,淳朴的农民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共产党。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在当时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正是因为我们党和军队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紧紧团结人民群众,依靠延安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才取得了延安革命斗争和建设的胜利。
【延安颂观后感】推荐阅读: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800字精选,《周恩来回延安》09-02
连续剧《延安爱情》观后感05-11
有关延安精神的观后感800字作文05-22
红色书籍《保卫延安》读后感10-20
《周恩来回延安》革命历史电影影评观后感09-02
周恩来回延安庆祝新中国共成立70周年党员干部优秀观后感08-08
回延安 赴延安考察报告11-06
延安模式05-10
陕西延安09-22
延安枣园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