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2024-10-12

第16课 三国鼎立(共6篇)

第16课 三国鼎立 篇1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国时期政局变迁的深入剖析,引领学生感受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东汉末年的“乱局”—有识之士的“谋局”—赤壁之战后的逐渐“入局”—曹丕代汉后的“定局”—三家归晋的结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从三国主要人物的经历得出以下认识:抱负是事业做大的根基、情怀是事业更远的保证,而规划则是梦想转变为现实的催化剂。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赤壁之战结局的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实物导入】

展示从淘宝网购的两个迷你铜鼎,一为三足圆鼎,一为四足方鼎。告诉学生古代铸造的铜鼎之中,以三足圆鼎为主流。而鼎的功能则经历了:食器—礼器——政权象征的转变过程。鼎作为政权的象征传说自禹建立夏朝始,后商灭夏,鼎迁于商,武王伐纣之后鼎又迁至洛阳。后来秦朝建立之后九鼎下落不明,而政权象征遂又变成了传国玉玺。那么鼎跟我们这节课又有何关联呢?

由此,过渡到本课,板书“三国鼎立”

为什么用这个标题?因为三国的相互独立状态对应了鼎三足分立的状态,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鼎具有政权象征的意义。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治格局,它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

一、乱局】

1、因何而乱?

乱局是东汉末年各种政治势力变化消长的结果。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于是便有了农民起义。东汉朝廷无法镇压叛乱,便将地方上的刺史升级为州牧,让他们招募兵马进行平叛,结果导致州牧力量坐大,进而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 势示意图)

2、乱得入何?

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彼此之间经常发生混战,如此一来就苦了天下的老百姓。人民游离失所,朝不保夕,于是大量流亡,人口锐减,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的悲惨景象,这也使得人们发出了“乱世人不如太平犬”的感叹。

3、如何收拾?

面临这样的乱世,我们不禁要问:谁来终结这个乱世?谁来救民于水火?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军阀,那结束这个乱世也得靠军阀,当然是其中最强大、最有能力的军阀。当时的军阀按境界可分以下三类:(1)意图自保:刘璋、刘表、张鲁为代表,这类军阀或称之为垃圾军阀(2)雄霸天下:袁绍、袁术、吕布为代表,虽有称霸天下之志,却无救世济民之心,可称一般军阀

(3)一统江山: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以救民水火、实现太平为宏愿,可称为杰出军阀。

纵观当时的天下,能终结乱世者非第三类军阀不可,即曹操、刘备与孙权。(图片展示三人的剧照)三大军阀之中,曹操崛起最早。

提问(1)依据材料1,概括曹操崛起的主要因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为:

政治: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经济:采用屯田,发展农业生产

提问(2)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是什么?依据材料2说明曹操胜利的原因以及此次战役的历史意义。

学生:官渡之战;战术运用得当,偷袭袁绍军粮;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之后,天下的局势逐渐趋于明朗,此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为将来谋划大局,于是便进入第二个篇章

二、谋局】

首先,我们来看曹操的规划,这可以从他的一系列行动之中看出,我们可以将之概括为:一统天下,惟我独尊。

东吴的鲁肃给孙权制定的方案可概括为:两分天下,徐图进取

公元207年,寄居刘表之下的刘备三次光顾诸葛亮的茅庐,请出了一代高士孔明,于是有了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其主张简言之:三分天下,联吴伐曹。

三种大局的规划,天下会进入哪一种格局? 【

三、入局】

三种方案,到了公元208年,实际只剩下了两套方案,因为随着荆州主刘琮的投降,曹操势力大张,东吴的孙权已经失去了独力抗击曹操的可能。于是,鲁肃适时调整了自己的规划,改为联刘抗曹,和刘备集团的方案已经殊途同归。

那么天下局势是一统江山还是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决定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3,指出赤壁之战的时间与交战双方。

2、依据材料4,概括曹军失利的主要因素。

引用孙武的话进行战术分析: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定局】

之所以说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而非标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因为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其一是三国的疆界未定,其二是三国的国号未成。

1、定界(出示公元218年、220年两张地图)

赤壁之战后,刘备虽然军事力量有所增强,但未有足够地盘,于是向孙权借得荆州的襄阳与南阳,并以此为根基迅速扩张到几乎整个荆州,并于数年后吞并了刘璋的益州(今天的四川);曹操赤壁之败后,全力在北方经营,最后统一了北方;东吴向刘备索取荆州未果之后,利用关羽的失误,夺回了荆州并杀死了关羽。此后,三方力量维持了大体的平衡。

2、定名。公元220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继位魏王,不久逼使汉献帝禅位于他,称帝洛阳,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并于229年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定位。三国鼎立时期,虽然仍有战争,但总体而言实现了局部统一,为以 后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国为了赢得生存的空间及统一的优势,都很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因为各自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发展之时各有其侧重点。曹魏地处中原,农业技术先进,故而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孙吴邻近大海,故而注重发展海外贸易,这又必然会重视造船业的发展;蜀汉政权之内,少数民族众多,故蜀相诸葛亮重视改善民族关系,七擒七纵孟获即是典型案例。【

五、结局】

263年,司马氏家族灭掉了刘禅的西蜀政权;266年,司马氏家族篡夺曹氏家族的政权,建立了「晋」王朝;到公元280年,司马家族扫平了孙氏在南方的帝国。至此,中国重新归于一统——「三国」这个英雄辈出、波澜壮阔的大传奇时代终于结束了

六、并非结局】

由上图可以看出西晋不过是实现了短暂的统一(280—316)年,很快天下又进入了一个更长的大分裂时期,即南北朝对立。故而,我们刚刚所说的结局其实并非结局。

【学史感悟】

1、没有抱负,事业不可能做得更大; 没有情怀,行程不可能走得更远;

没有规划,梦想不可能变成现实。

2、中国历史进程中,要么统一,要么走向统一。

中国历史长河中,分裂是插曲,统一是主流。教学后记:

本课是应苏州市课改展示课的要求而设计,为了彰显新课程标准(初中新的课程标准尚未问世,高中新的课程标准草案已经出台)中强调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等五大素养,我决定打破教教材的常规教学思路,改为对教学内容重新建构并有机结合历史教材,从宏观视野角度即政局的变化来统摄整堂课。当宏观格局确立后,我开始按自己的知识构架去搜寻材料,当所有材料准备完全后再进一考虑导入课堂的问题,接下来认真准备教学过程中语句的锤炼及段落之间的过渡,最后提炼出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

最后的教学实施基本达成了教学预期目标,也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我还要走得更远。

中考链接

(2014广东珠海,45)某摄制组要拍摄三国鼎立时期的电视剧,在孙权的书房中布置哪一道具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A.《史记》

B.指南针

C.临摹的《兰亭序》

D.《资治通鉴》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六朝古都、十代都会。下列曾以此为都城的是 A.吴国

B.辽代

C.北宋

D.元朝

【巩固练习】

1.200年,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是(B)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军阀是(A)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刘备 C.刘备和孙权 D.曹操和孙权 3.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役是(A)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4.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的是(B)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曹爽 5.三国时,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A)

A.台湾 B.澳门 C.日本 D.爪哇 6.“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D)

A.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 B.官渡之战曹操取胜 C.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军 D.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

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篇2

《三国鼎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国家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的形成揭开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序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我校生源一部分来自农村、一部分来自城市,历史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求知欲和表现欲,但对事物的认识常以形象思维为主,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及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论丛史出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治理西南,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通过分析吴国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依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及评价。依据: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设为难点。

五、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料,选用恰当的影视资料等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合作探究法 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讲授法 直观演示和探究讨论可以使课堂生动,但学生综合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的总结讲解必不可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六、说学法

(1)模拟历史情景景法:学生通过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2)比较法:通过比较来更深一步认识理解历史问题。

(3)讨论法: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一听猜一猜清唱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猜猜:歌词内容涉及到到哪一段历史呢?三国是指哪三个国家?三国鼎立的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导入新课。目的:首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次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重点)

(1)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观察《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曹操,在介绍曹操的过程中朗读并分析《龟虽寿》这首诗,得出曹操的志向是统一天下。由三段材料的分析来总结曹操的势力壮大的原因。

目的:通过以上三张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在分析材料中对重点语句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这样降低了学生对文字材料分析的难度,提升继续学习的兴趣。

(2)战争的经过: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本再结合课件通过动口动脑的形式来叙述战争经过。目的: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战争的结果:曹操以少胜多。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结合课本知识共同完成。老师进行总结。目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巩固本课重点。

过渡:曹操取得官渡之战后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在南下时遇到怎样的对手呢?从而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赤壁之战 。

2、赤壁之战 (重点)

(1)首先播放《赤壁之战》视频了解火烧赤壁的经过;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复述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目的:在教学中结合声像影音资料,使学生眼、耳、脑并用加深印象,突破重点。

(2)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比较“两次战役中,曹操为什么一胜一败?”。 通过小组讨论,老师进行总结。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能力。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进入到本课的难点教学。

3、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

我通过三个方面来突破难点:

(1)在形成的原因中通过老师的讲解来突破。

(2)形成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找到各国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等。

(3)通過图片的方式了解各国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通过学习诸葛亮治理西南,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介绍吴国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了解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后,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目的:通过此题来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带学生一起重温三国的那段历史,教师伴随着说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为完成统一大业尽折腰,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为他们的付出而喝彩,建设伟大祖国美好家园的重任就落在了你们的身上,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而结束本课。

(四)作业设计: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历史人物,你比较喜欢谁?为什么?

目的:由于时间的原因在讲课中没有进行人物的评价所以设计此问题拓展思维。

八、说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依据课程标准出发结合本校学情,制定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活动,突出三个特色:

1.运用多媒体寓教于乐

2.学生主体性教学。

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之四 篇3

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之四

设计思想

本课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

意义:

讨论课意为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课堂教学,具体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教师或学生提出的或发现的问题(包括教师有准备的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进行讨论的课。

讨论课有益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能较为充分地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同教师以及同学相互交流中主动理解的自觉性和大胆批评的精神,即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条件:

讨论课应选择那些社会上广泛传播的知识内容,或者课前给学生对课文不足部分的补充材料,并在课前完成阅读。

对学生在讨论内容上的已有基础,应有清晰的了解和判断,以便确定讨论的知识深度和广度。

应充分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讨论课中教师的讲述要少,但更要精,包括引导学生注意到课文指示出的重要知识点,补充必要的材料,尤其是不能减弱带有情感和文采的话语。讲述的口吻应表现“我”仅是讨论中的一员,以利于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的形成。

讨论问题的设计应有深有浅、层次不同,包含“因材施教”和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

几点说明:

这一教案设计前,就三国历史的两上重要人物曹操和诸葛亮,在北京八中初一少年班和普通班、北京三中、北京幸福村中心,对这四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教案中括号内的学生谈话,就是吸收了上述学生调查结果,以往的课堂实录,经过了语言加工,也多多少少考虑今后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而写成的。限于篇幅和文字表述的限制,不可能把讨论课具有的生动活泼的情景如实反映出来。各类不同学校对教案中的讨论课题可酌情选用。

教案

(一)教学目的

思想教育: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败的原因。

知识传授:

以教材中课文末尾的习题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能力培养:

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将阅读、听讲、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教学重点、难点:

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建议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法进行本课的教学,教学用具为中国古代史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4幅彩色地图: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势。

(三)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学过第22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再来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魏、蜀、吴)我料到你们是知道的,但未必很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并参照注解,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建立魏国,历史上习惯称之为曹魏,都城在洛阳,即原东汉的都城。第二年,221年,刘备以成都为都城,也称帝,国号汉,因为在四川,四川古称蜀,所以又称蜀汉或者蜀。)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分,贵州全部及陕西、甘肃一部分。(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正式称帝,史称孙吴或东吴,都建业,即今南京。)三国从历史上最后消失的年代是280年,算一下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大致上多少年?(60年。)而它的酝酿过程,也就是说从一统天下到天下三分的转变、过渡,从哪一年算起来合适呢?(镇压黄巾大起义、184年。)从184年到220年其间是东汉末期的36年,这些年当中的社会景象、社会特点怎样?(各地的官吏、豪强趁机扩张势力,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连年争战,东汉皇朝已经分崩离析、名存实亡,真是天下大乱哪!)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东汉皇朝从中期起就已经非常腐败,农民起义爆发时无力镇压,只能依靠地方势力,前面讲过东汉的豪强地主既有自给自足的大田庄,又有军事设施坞堡和武装力量家兵,还把持地方甚至中央政权。)这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三国鼎立从酝酿时期起,前后加起来长达,将近百年。古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当然这英雄要打上引号未必真英雄,有的人不过是骄横一时、称雄一时。你能不能把这个时代的英雄道出一、二?我们也来了“青梅煮酒论英雄”,尽管没有青梅和煮酒。(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孙策、周瑜、鲁肃……)同学们知道得不少,真是“一时多少豪杰”,他们的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被不断地记载在各种书籍中,代代相传在人们的口头上,再经民间艺人的加工,最后由文学家罗贯中写成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我记得小说最开头有这么几句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我觉得这个道理突出地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一胜一负。)前者是从以少胜多,三、四万对10万,后者呢?(以多败于少,20多万对5万。)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先说说官渡之战,注意不再叙述事实经过,只是概括地分析列举。(官渡之战前,曹操与袁绍是北方的两支颈旅,他们之间决定性的较量如箭在弦上,尽管曹操弱于袁绍,但也有相当的实力。曹操收编了30多万青州黄巾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他迎汉献帝都许,控制着皇帝,政治上占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前谁实行过?(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过。)意义何在呢?为什么这就能在政治上占优势?(这是顺应了当时人的正统观念,谁也不愿轻易地当篡位的乱臣贼子。)而这种作法为什么对曹操尤其重要?(曹操当时还没有、还缺乏相应的威望和号召力,尤其是因为他父亲是宦官的养子,地位很微妙,一方面使他得以结交士大夫,另一方面又使他被一些士大夫瞧不起。)好,再说说别的。(曹操实行屯田,保障了军粮,也赢得了人心。)关于屯田,呆会儿我们还要研究研究。接着说。(曹操重视人才,乐于听取建议。像袁绍手下的许攸,如果不是敬佩曹操,怎么会投奔他呢?!曹操对敌方的叛逆者,向来有高度的热情和真诚的信赖。官渡一战也表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大家看地图,谁来说说这一仗的打法,论一论曹操的军事思想。(曹操先是声东击西解了白马之围,又诱敌深入,在延津以己局部优势破敌局部劣势,之后,以生死存亡在此一举的决心,坚守官渡,看清了袁绍远道运粮的弱点,恰有许攸来降,在关键时刻起了重大的作用,赢了决定性的一步棋:夜袭乌巢,火烧袁绍军粮,使本来就不稳固的袁绍全军动摇。曹操运筹谋略,真是出奇制胜。而袁绍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粮足的优势,以至不可一世。)那当时人心所向呢?(基本上向着曹操。)为什么?(曹操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保护农桑,以法治军,如有一回他马踏青苗,就“以发代首”。许多方面袁绍与曹操相反。北方人民久经战乱,渴望统一,必然支持自己拥护的力量。)

大家总结得比较全面了,接下来,我要向同学们补充的是,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对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经历了极其艰难的奋战,直到207年获得最终胜利,标志着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当他得胜还朝途经勃海边时,留下了这豪情满怀的诗句,看课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看看注解。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南下统一全国。)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刘备、孙权。)还有,看课文和注解。(占据荆州即今湖南、湖北的刘表。)其实刘表不值一提,我们先看孙权,他的势力范围在哪?(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200年,就是官渡之同年,孙权哥哥孙策遇刺身亡,从此,他继承父兄开创的基业并大有发展,无怪乎曹操夸他什么来着?(“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是他的字。刘备呢,这位曹操口中的“天下英雄”,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州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字孔明,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第二年,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谈谈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曹操远道而来,十分疲劳,已如强弩之末;曹军将士多是北方人,不习水土,不习水战,可偏偏要“舍鞍马,仗舟楫”,舍长用短;刚刚降曹的荆州水军,怀有戒心,疑虑重重,军心涣散;……)曹操有多年的作战经验,手不离兵书,对兵法非常精通,可对自己的这些弱点怎么能全无认识?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智慧?(是他的骄傲。208年与200年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况且又轻易地拿下了荆州,他像200年官渡之战时的袁绍一样,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这也说明他的对手看准了他的弱点而有充满信心地谋划设计。)说说曹操中了哪些计?(蒋干盗书,中了周瑜的离间计,杀了荆州水军两员难得的将领;庞统的连环计,把战船用铁链、铁钉连锁在一起,上铺木板,减少风浪的颠簸。)这些情节中都有虚构的成份,我得插几句话:“《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得之于历史,历史因小说而得到广泛传播,但历史毕竟是历史,小说又终归是小说,鲁迅说《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要注意加以分辨。接着说曹操中计。(最后中了东吴老将黄盖的诈降计,黄盖得以轻舟载着浇了油的柴草向北驶向曹操水寨,趁风纵火,火借风势,使曹操水寨立刻陷入火海之中。)这是阴历十一月冬天,何来东南风?是诸葛亮在七星坛祭告上天而来吗?(当然不是。是因为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气象预报得准确。是因为根据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常识,已把握了这里气候的特殊性。)说得太好了,你们把历史和演义已经在加以分辩了。我记得苏轼的《赤壁怀古》词里形容“谈笑间”,曹操战船已“灰飞烟灭”,但也有人认为曹操不是因水战火攻战败的,(我见过一个材料说当时曹军瘟疫流行,死了许多人,迫使曹操退兵,材料上说这是对这一带做了大量科学调查的结果。)是的,我也见过这个材料,这与史书《三国志》上的记载也是一致的。撇开导致赤壁之战胜负的具体原因,还是看人心所向?(南方人对曹操南下,打破他们比北方人相对安定的生活,心情上肯定是不欢迎的,所以才拼命地抵抗。)你能否找到更深层的原因?(看来南北统一条件并不成熟,或者说双方势均力敌。)是啊,曹操也省悟到这一点,败归北方后,未敢再南下。

但是,曹操仍“壮心不已”,从2起三次下令求贤,看看课文。2起亲自率军西征,看地图,占据了雍州、凉州、伸向西域,一诗人赞颂他“拓土三千里,往返速若飞”。220年,曹操病逝,对他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依你之见呢?(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心黑手狠,杀华佗、吕伯奢、孔融、杨修……攻打陶谦时,杀男女数万口;曹操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像对关公、赵云,不惜一切代价。官渡战后发现的他手下人通袁绍的书信,他下令烧毁说:“自身难保,何况众人”,包括为袁绍写过讨伐曹操文告的用词尖刻还骂了祖宗的人,曹操也能委以重任。不少的英雄才士聚到他的帐下,形成了一支劲旅,一个智囊团。曹操重视文化,从匈奴赎回蔡文姬,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曹操是既仁慈又暴虐,既是气质豪放,又是心胸狭窄,既聪明又刁钻,正如人家说他的,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曹操到死还是汉朝的魏王、丞相,但因为他为他儿子篡权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所以,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这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该当王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尽管刘备都已经破落到织席贩鞋的地步,但因为他是皇族后代,再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帜,罗贯中就对他和他的下属大加美化,而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曹操就成了戏曲舞台上的白脸的奸臣,这是不公平的。)同学们对曹操分析得很全面,曹操是一个既多疑奸诈,又最有大信,既凶残杀人,又最宽洪大量的人,在他身上充满着好多好多矛盾,但你看能不能从矛盾中找寻一条主线?这就是他的自我评论:“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雄。”意思是假如国家没有我,不知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是不可低估的呀。对曹操的评论就谈到这儿。曹操死后三国相继建立,人们常说曹操是三国时人,其实他一天也没在三国时代生活过。我还想请你们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从秦汉以来统一的国家到三国鼎立,这是历史的倒退;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到形成三国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就是进步的;三国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好,这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下面我们分别了解一下魏蜀吴三国的发展情况。先来看魏,曹魏屯田,看注解。这种方式是西汉开始的,但主要是在边防,三国都曾采用过,从规模和成效上,蜀不如吴,吴不如魏。在“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的思想指导下,从曹操到他的后继者,从许都到黄河、淮河流域,曹魏大兴屯田。对此,历史学家看法很不一致,像著名学者郭沫若说“屯田是把农民被奴役的情况扭回过来”,也有人说“屯田是国家用强制手段把农民的收获物按官六私四或对半分的高度剥削。”你的看法呢?(屯田是既使曹操占据了地盘,又给他供给了军粮;官六私四或对半分的剥削是太重了,可是比做豪强地主田庄里的依附农民要好一些;屯田民能有一块土地耕种,而且也不会被大地主兼并走,生计有了着落;屯田是把农民从豪强地主的奴役下扭回过来,给郭老的.话加个定语更确切;屯田民原是流亡农民,无家可归,成了屯田民,总算有饭吃了,不至饿死;当时洛阳、长安一带几乎荒无人烟,不靠政府的组织,也很难把大批荒芜的土地开垦出来,整个社会的生产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同学们在谈话中重视了一个分析历史问题的观察方法,那就是把问题置于当时的时代,历史地看待历史。曹操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的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时的户籍“十不存一”,那十分之九的百姓呢?是死于兵火?还是死于饥寒?怕也有不少是颠沛流离,躲避军阀的兵锋,蔡文姬诗中的军阀形象是:“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俘虏是“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把屯田这个问题置于这种历史环境中去看待,是非功过就清楚。屯田的同时,曹魏还重视了兴修水利和新生产工具、技术发明的推广。你看课本上的图:翻车,能看出它的用途吗?(是灌溉工具,从低处往高处,从河里往岸上提水用的。)看课文,汲读作jī,意为从下往上打水。谁能看着图讲解一下这翻车怎么汲水,有说不出来的地方,我给你“帮腔”。(把木制的水槽靠在岸边,槽里架一块和槽一样的宽的板,板的上端装一个大轮轴,板的下端有一个小轮轴,一条由一块块小板连结成的长链环,在那块板的上下两面,绕过大小轮轴。)当那两个人踏动那大轮轴上的拐木,大轮轴转动带动长链环龙骨板叶转动就把水从下边,用个什么动词最妙,最贴近?(刮上来。)如果要把这两个人解放出来,用什么力量代替?(畜力。)可是牛、马踏不了那拐木,怎么改装?(让牲口转靡盘,再用一个立齿轮转动一个卧齿轮,就能带动大轮轴。)用你们小学自然科学里学过的机械知识,是能完成这个改装的,可是我们的老祖先还要等几百年以后才能解决。(翻车也还可以采用水力、风力。)你们的想象很丰富。曹魏时,还把水排水力鼓风冶铁推广到官营冶铁作坊里。看那四张图:牛耕、采桑、播种、扬场,和中原技术差不多了,可这是在今甘肃,说明了整个北方农业的发展。

让我们转到西南的蜀汉,它的建立是在赤壁之后,刘备乘机占据荆州的大部,接着以三年时间占领了益州,即今四川,这才发展到三分天下而居其一,何等艰难!孙权见刘备实力增长,袭击镇守荆州的关羽,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军擒杀,结果呢?(刘备失了荆州。)刘备称帝不久,对东吴如何?(他报复东吴,在彝陵之战中被东吴用计打败,刘备病死在长江三峡口的白帝城。)临终呢?(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从此,蜀国就由诸葛亮来支撑,所以人们说诸葛亮治蜀,说说你知道哪些事?(刘备死后,诸葛亮第一件大事就是派人出使东吴,重修盟好。还有,整顿蜀国,加强法纪,劝民农桑。)我插句话,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中诸葛亮的一段话。(“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国靠锦的生产和贸易、远销魏吴,来维持生存。锦是丝织品中最华丽、最名贵的,要不然怎么会以金字为偏旁呢!蜀地的丝织也源远流长,最早见于甲骨文的“蜀”字,有一种说法说是桑中虫,早在战国时的秦国就在蜀郡设置了锦官,可见早已有了织锦业,到三国时蜀锦在中国各地的织绵业中号称头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诸葛亮重视水利那一段。诸葛亮曾明确指出:“此堰是农业的根本,是国家的资源。”那诸葛亮堤是为了防止洪水冲刷低洼地带的庄稼而修的。还知道诸葛亮治蜀哪些事?(诸葛亮亲自带兵平定西南少数民族的武装反抗,七擒又七纵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当时西南,今云贵川一带叫南中,看一下地图。诸葛亮这七擒七纵是什么战术?(既打又拉,但攻心为主。)这是采纳谁的建议呢?(马谡,他在诸葛亮南征前说:“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为什么“心战为上”?(南中多山多水,又偏辟,又险要,动用一次武力很不容易。即使武力上打赢了,派驻大量军队也不可能,要是人心不服,会再反抗,朝廷承受不起。从地图上看,南中地方很大,占了蜀国差不多一半,假如南中不真心实意归顺蜀国,蜀国很难办。从地图上看蜀国北有魏、东有吴,南中是蜀的后方,南中不安定,诸葛亮怎么能六出祁山?!)诸葛亮平定南中是在225年,从春天开始,秋天结束。结果是孟获心悦诚服,跪在诸葛亮面前流着泪说“南人不复反,”从此恪守誓言。尽管南中还是非常落后的所谓“不毛之地”,但也不乏金银战马和勇武的战士,给诸葛亮以巨大支持。诸葛亮派人给南中人传授煮盐、冶铁、牛耕、织锦的技术,至今在那一带的各族人民中还流传着对诸葛丞相充满深情的佳话。在三国当中,论民族政策,属诸葛亮最为成功。当诸葛亮解除了东顾和后顾之忧,就在他生命的最后八个年头中,北伐曹魏,历史上称之“六出祁山”。但他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营。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了对诸葛亮和对他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无限惋惜之情。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灵的程度,把他当作忠诚和智慧的化身。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怎么样呢?(我特别佩服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我不佩服,因为他“一心只为酬三顾”,辅佐昏庸的刘禅,就应当取而代之;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明知蜀国地小力弱,却六出祁山,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其实从东汉桓帝、灵帝以来,百姓吃够了苦头,再让他们“思汉”已不可能,天下本不是刘家的;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一种以攻为守、以战求存的战略;我敬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军法严明,又能自贬三等,做自我批评;诸葛亮治蜀能任人唯贤,开诚布公,集思广益,他自己也能清廉一生,无愧为一位政治家;诸葛亮还是军事家,打了许多胜仗,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诸葛亮还是气象学家,发明家,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亮特别能揣摩人的心理,他是个心理学家。他神机妙算,遇事先知,是个名副其实的“智多星”;我看诸葛亮的神奇,是让罗贯中给“吹”出来的,以此达到他贬低曹操的目的。)我同意同学说的诸葛亮的事迹未必都是真的,未必那么“神”,我也希望同学能谅解诸葛亮的那种“愚忠”,因为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古人想,想古人之所想。我心目中的诸葛亮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正像同学已经指出的,我最敬佩他高尚的道德品格,特别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当然,是为了人民。

我们对三国的了解只剩东吴了,回想东吴立国的江南,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曾有什么诸侯国呢?(吴、越、楚。)自从秦汉以来,统治中心在哪个地区?(在关中,在黄河流域。)因此,可想而知,我国南方还落后于黄河流域,地广人稀。等到东吴建立,自然会给江南的开发带来一个机会,一种保障。而这一时期江南得以发展还得到一个什么条件?(东汉末年,北方战乱,许多人南迁,又带去了北方先进的工具、技术、文化。)再看课文,对开发江南做出贡献的还有?(少数民族山越。)从课文来看,吴国的经济有多方面发展,哪几方面?(农业从火耕水耨到推广牛耕,手工业制青瓷、造大船、麻织、丝织,海上交通发展有万人船队到台湾,与许多国家包括欧洲的罗马的贸易往来。)在这当中,我想多说几句造船,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到春秋战国已有多种类型的战船,汉代的多层楼船、橹、舵、布帆的发明,东吴的造船业大大超过前代。为什么?(东南地区多江河湖泊,交通运输以舟船最为便利。东吴北有曹魏,西有蜀汉,东南面向浩瀚无边的大海,自然会努力向海上发展。)是的,东吴的海船据说已远达100多个小国和地区,而其中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航行就是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即今台湾。看地图,看那台湾岛,我们倒数第二小的省,却是最大的岛,被台湾海峡从大陆边缘轻轻切开,又紧紧靠在大陆的旁边,据地质学家判断,台湾是大约距今1万多年前开始与大陆分开的,据考古学家的判断,台湾出土的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与大陆东南沿海的同期出土文物属同种文化。所以,我觉得,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真是相隔而又相连。卫温到夷洲,把当时的台湾人称作山夷,发现夷洲土地肥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说明山夷是农耕兼渔猎。这次航行,成为台湾与大陆大规模的相互联系或者说汉族人到达台湾的最早记载。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篇4

八上第16课血肉筑长城

一、知识梳理

1、平型关大捷

①时间:。②战况:八路军一一五师在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史称“平型关大捷”。③意义:是。

2、台儿庄战役

①时间:年春。②战况: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指挥军队将一路日军阻止在山东,另一路阻止在山东,经过激战,歼敌一万多人。③意义:。

3、敌后战场:①抗战方针:八路军、新四军深入,广泛,开展,建立,打击。②中流砥柱:。③战略总后方:。

4、百团大战

①目的:。②时间:。③战况:八路军在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④主要目标:。⑤意义:。

5、中共“七大”

①时间与地点:。②内容:⑴大会主要讨论;⑵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③作用:大会为。

6、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局部反攻:世界战争节节胜利,德国在败局已定,日本在战争中遭到的沉重打击,陷入困境。中共领导的开始局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②大反攻: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发表对日宣战声明,进攻驻,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阶段。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③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建立,实行;②国家和的支持;③中共实行路线,坚持,对战争起了作用;④国民政府的抗战;⑤中国抗日战争是战争,得道多助。

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洗刷了,成为,为作出了巨大贡献。

1.(2013·荆州)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50年后台湾摆脱日本奴役回到祖国怀抱是在(C)

A.百团大战胜利后B.平型关大捷后C.抗日战争胜利后D.台儿庄大战后

2.(2013·昆明)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歼敌一万余人。滇军尹国华(石林县人)营

500多人,仅1人生还,滇军健儿用血肉之躯保卫了中华民族的神圣领土。这次战役中国军队司令长官是(D)A.彭德怀 B.张学良 C.杨虎城 D.李宗仁 3.(2013·昆明)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C)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③中共“七大”的召开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13·福安)有一首歌唱到:“你手持汉阳造血染台儿庄︱我手握大刀片喋血平型关︱在战壕中你我分享着一口干粮„„”歌词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C)

A.国民革命时期B.局部抗战时期C.全民族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5.(2013·福州)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是l945年(A)

A.8月15日B.9月2日C.9月9日D.10月25日

6.(2013·珠海)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下列搭配正确的是(C)

A.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局部抗日的开始 C.平型关大捷——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D.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7.(2013·河南)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B)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B.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过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D.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8.(2013·齐齐哈尔)抗日战争中,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C)

A.嫩江大桥之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9.(2013·黄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断奋斗。下列哪一事件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D)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遵义会议D.抗日战争

10.(2013·黄石)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百团大战形势的是(C)

ABCD 11.(2013·随州)关于抗日战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标志着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正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抗日战争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

12.(2013·娄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掀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其中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是(A)

A.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B.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C.取得了抗战以来主动抗击日军规模最大的胜利D.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3.(2013·株洲)张敏同学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该战役为(B)

A.淞沪会战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枣宜会战

14.(2013·连云港)臧克家曾写道:“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这里领导“我们发挥威力”的将领是(D)

A.蔡廷锴B.赵登禹C.佟麟阁D.李宗仁 15.(2013·苏州)对于现在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专家评论说:“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的危机感剧增。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位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A)①甲午中日战争②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②③

16.(2013·扬州)下列图片中与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是

(D)

A.嘉兴南湖游船B.八一建军节C.革命摇篮井冈山D.中共七大会场

17.(2013·鞍山)“„„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了他们的热血。”这描述的是(C)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B.南昌起义的首创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D.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 18.(2013·鞍山)百团大战的指挥者是(C)

A.聂荣臻B.徐向前C.彭德怀D.邓小平19.(2013·呼和浩特)右图是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军舰上日本签订无条

件投降书的场景,与这种情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D)A.中国抗日战争大反攻B.美国对日投掷原子弹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D.国共进行重庆谈判

20.(2013·德州)下列图片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战争,其中图片与意义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

A.图一是局部抗战的开始B.图二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C.图三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D.图四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1.(2013·菏泽)经过8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重大意义是(A)①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增强了民族自尊心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④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2.(2013·济宁)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望两岸共圆“中国梦”。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增强和

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以及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历

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是(C)①黄埔军校的创建②北伐战争③南昌起义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3.(2013·济宁)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下面关于发生在南京的历史事件,叙述正确的是(B)①2013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此签订171周年 ②2013年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宣告成立100周年 ③2013年是蒋介石在此建立国民政府86周年 ④2013年是日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76周年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4.(2013·济宁)一位同学对“抗日战争”进行探究性学习,其中的四点结论让大家讨论,错误的一项是(C)

A.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B.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C.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D.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25.(2013·泰州)童谣也能证史。今年83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这首童谣写作的时期是(C)

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26.(2013·聊城)右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百团大战”资料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百团大战的(B)

A.时间 B.背景 C.指挥 D.意义

27.(2013·巴中)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下列发生在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有(A)

①《南京条约》的签订②中华民国的成立③日寇制造的最大一次集体大屠杀④《双十协定》的签订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8.(2013·乌鲁木齐)近期,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非法侵占和窃取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等中国领土,这是不容抹杀的历史事实。日本当年是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时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是(C)

A.伊藤博文B.冈村宁次C.日本天皇D.田中角荣

29.(2013·湘潭)某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头条刊载了蒋介石的嘉奖电:“朱(德)副长官、彭(德怀)副总司令:迭电均悉,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仍希„„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这份嘉奖电的背景是(C)

A.红军长征胜利B.正面战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百团大战取得阶段性胜利D.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30.(2013·扬州)(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8月,清政府被迫应战。——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二1888-1894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这些钱,如果用来购买定远这样的铁甲舰,可以买十一艘„„——戚其章《北洋舰队》 材料三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经过全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北师大版教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此次侵华战争的名称?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1分)(3)请举出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抗击日军的重要战役各一例。(2分)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其重大历史意义?(3分)

达标检测答案:

1——10:CDCCACBCDC 11——20:AABDADCCDC 21——29:ACBCCBACC 30.答:(1)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清政府腐朽无能。

(3)国民党: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百团大战。

第16课 三国鼎立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句型课本第16课的语法部分——《钟点表示法和年、月、日、星期的表示法》,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七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诚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3名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年龄从6岁到18岁不等。学生们大概可以分为3个层次:9个年龄较大的学生们是一个层次的,他们学习比较积极主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强。刘杰锋、朱佳茵和朱佳怡是一个层次的,他们年龄偏小,注意力和理解能力稍差,读写能力相对较差。LILAS是第三个层次,由于年龄较小,汉语零基础,所以她学习的教材是侧重听说的《快乐汉语》。

二、教材分析:

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

《汉语强化教程——句型课本》依照由浅入深,循环递进的原则进行了科学的编排。练习的设计重点突出,综合性强;语法点的解释简洁而严谨;词汇的选择面广而实用。整套教材既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又注重词汇量的积累。学习者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一方面可全面掌握并强化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能为进入中高级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本课分析:

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课词汇的基础上学习两个重点语法——钟点表示法和年、月、日星期的表示法。使学生在巩固复习重点词汇的同时学习语法。本次课主要讲解语法知识点和做语法练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巩固复习生词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对语法点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钟点表示法和年、月、日、星期的表示法,并完成各项练习。3.学会询问时间,用时间描述自己的生活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1.复习本课所学的生词:本课生词较多,个别词用法广泛,意义较多。对于生词,学生不仅要会读,更应掌握它们的大意和基本用法。

2.通过语法点的讲解让学生们掌握汉语中时间和日期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掌握三种不同的描述钟点的方法。

2.区别中英文的日期表示法。

3.能询问并准确的回答时间并用时间来描述自己的生活。

五、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大的方面:

1.说教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按照“生词——课文——语法”的顺序教学。因为课文在安排上无论是词汇难度还是语法难度都是体现这一特点。2.突出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高频、有效的正面训练。3.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思考并正确理解重点词语和难句的理解。具体的教学:

1.精讲多练,讲练紧密结合。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语法点。抓住课文中的语法范句,并精选学习对象容易理解的例句,讲解语法点,并立即进行相应的练习。2.说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预习法、归纳法、比赛法等学习方法。在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证。3.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PPT课件。

2,图片展示,例如展示时间让同学们说。3.字卡展示,复习生词。

六、教学过程: 导入:(1分钟)

首先给学生们看几张有时钟钟点的图片,然后让全体同学看自己的手表或挂钟,试着用中文说出现在时间(说错了没有关系)。复习生词:(5分钟)

1.打开书师生齐读生词。

2.老师出示字卡,让同学们“开火车”一个个读。

3.老师领读同学们发音不标准或者掌握不牢固的生词,学生跟读。复习多音字和反义词:(2分钟)

老师把多音字或者反义词写在白板上,找同学来回答。语法精讲:(25分钟)

讲解本课的语法点——钟点表示法和年、月、日、星期的表示法。1.讲解三种钟点的表达方式:没讲完一种表达方式就播放PPT,做有针对性的替换练习。

2.讲解年、月、日、星期的表示法。A. 介绍汉语年份的读法。B. 介绍汉语里十二月的名称。C. 介绍一个星期七天的名称。D. 介绍表示日期的格式。E. 介绍时间词语的顺序。

课堂练习:(5分钟)

1.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老师用PPT出示钟点的图片,请同学们来说。2.完成纸制的练习题。本课小结:(2分钟)

在这节课的尾声,用大约3分钟的时间来简要介绍和回顾一下儿本课所学的内容。

七、板书:

七年级政治第16 课2导学案 篇6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法律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敢于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能力]: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掌握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以及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技巧和方法

[知识]:

1.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2.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重点、难点: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方法:自学指导,案例表演、讲评,小组合作探究等

练习反馈

(课前延伸案)

上网查一下最近出现的伤害中学生和幼儿园的事件。

1、你有什么感想?

2、如果你遇到类似危机,你将怎样处理?

【自主学习】

1、是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

2、找出自身在自我保护方面的,树立,掌握,是健康成长所必须的。

3、家庭生活中的“四防”主要是指、、和。

4、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正确的做法是,通过维护自身的权益。

5、我们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主要包括:①

②③④。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⑴未成年人为什么要增强掌握保护意识?

⑵想一想,我们未成年人都容易受到哪些方面的伤害和侵害?

⑶你知道110、119、120、122、114这几个号码的用途吗?你记得父母(一)选择题:

1、对于十二、三岁的未成年人来说,由于生活经验和阅历很少,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的侵害。如被人敲诈勒索、抢劫、殴打、拐骗绑架等。如果自己遇到类似情况,应()

A.自认倒霉,忍气吞声,以免坏人报复B.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

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C.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不惜一切代价与坏人搏斗

2、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通过正确的途径,采用合法的手段

来维护。下列方法和途径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拨打110报警电话求救B.采取自卫行动,实施正当防卫

C.忍气吞声惹不起躲得起D.到公安、司法部门控告、起诉

3初三学生小芳因父母离异一直住在爷爷家。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奶奶越

来越负担不起小芳的学习生活费用。只好让她去找父母,但父母一直回避不

见„„ 为此,小芳可以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A.通过居委会或父母双方单位反映情况,寻求调解

B.辍学外出打工,自食其力C.申请法律援助

D.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利用法律武器维权

(二)以案说法:

1.2007年5月23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3月,一富商之子、深圳市龙岗区

坪地中学初一学生小刘被4名未成年人绑架。面对绑架他的徐某某等犯罪嫌疑

人,小刘„„

请你续写故事的结局并说明理由?

五、收获园地:

作为初中学生你掌握了哪些自我保护方法和技能?哪些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

途径?

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 :

上一篇:老爸乐心扉 父亲节祝福语下一篇:写同学的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