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

2024-10-01

三国故事(精选6篇)

三国故事 篇1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中国古典名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多篇文章出自《三国演义》, 如《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孔明智退司马懿》、《三顾茅庐》等。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中, 编者提出了“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 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的具体要求。一般说来, 长文短教一直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题, 而这些文章通常都有着非常宏大的背景, 如果不能准确的把握故事背景, 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开展好“三国故事”的教学呢?本文试图以案例的方式来谈谈如何进行“三国故事”的有效教学。

一.紧密联系原著, 引导学生质疑和问难。

语文教材中每个三国小故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包含着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 但因为是改编或节选, 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会显得比较单一, 缺少人物发展的轨迹, 模糊人物形象的分析, 因此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原著, 引导学生质疑和问难。

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 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明明周瑜让鲁肃探听诸葛亮的动静, 鲁肃也已经得到了一些消息, 如诸葛亮向他借船之类的, 他为何不向周瑜汇报, 反而私自帮助诸葛亮实现了借箭的计划?”

经过讨论, 一些学生认为, 鲁肃为人忠厚老实, 不忍心看诸葛亮计谋失败而获罪。一些学生认为他比较守信用, 因为他答应了诸葛亮不告诉周瑜真相, 他不能言而无信。一些学生说, 鲁肃不赞同周瑜这种做法, 而比较同情诸葛亮的遭遇。一些学生认为, 鲁肃和诸葛亮是私底下的好朋友。

这些观点体现学生对鲁肃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不可否认, 《三国演义》中刻画的鲁肃形象的确是忠厚老实、慷慨大方、有“长者风范”。那么是否认为这个问题就可以到此为止, 下结论了呢?

仔细一想, 似乎还有发掘的空间。比如鲁肃是否一贯都是忠厚老实呢?《单刀赴会》不是他为除去关羽而亲手导演的吗?只不过最后失败了, 反而成全了关羽的美名。鲁肃是否真的是诸葛亮的朋友呢?是否就仅仅是以上原因, 才让他选择了帮助诸葛亮?

要解开这个结, 要看看当时的天下大势, 要从《三国演义》原著中找答案。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平定北方后挥师南下, 不战而降荆州, 一时气势极盛。在刘备奔逃于江陵之际, 曹操的“会猎于荆襄”的檄文也传到了孙权手中。江东人心浮动, 孙权害怕曹操消灭了刘备后, 又跨江而来, 毁了自己三世基业。却又不敢现在就翻脸, 公开对抗曹操。紧要关头, 主战的鲁肃请命出使荆州, 游说刘备, 带回诸葛亮, 制定了“联刘抗曹”的战略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 诸葛亮到了周瑜军中担任军师, 诸葛亮也就成了刘备的全权代表。试想, 如果让周瑜定了诸葛亮的罪, 乃至军法从事, 杀害了诸葛亮, 那么“孙刘”联盟将不复存在, 先前定下的国家战略也就落空, 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对东吴极为不利。鲁肃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屡次劝谏周瑜不要对诸葛亮动手。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 鲁肃还是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又如, 学习《赤壁之战》一文时, 学生提出曹操是个多疑的人, 为什么这么相信黄盖的话, 还欢喜得了不得。他难道就不怀疑吗?是啊, 这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让学生再次回读课文, 学生讲到黄盖在信中投曹操所好, 用自不量力, 用鸡蛋碰石头来比喻两军的形势, 使曹操心花怒放。其次, 这也正击中了曹操的弱点, 用兵士和粮草做诱饵, 引曹操上当。至此, 学生能充分挖掘文本信息, 作出自己的思考判断。但是, 仅仅是这些远远不够的, 不能打消曹操的疑心的。因而, 引进与赤壁之战相关的故事情节是必要的。此时, 引入苦肉计,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 以及学生谈到曹操派蒋干到周营刺探军情, 周瑜将计就计的故事, 不但拓展了故事的内容, 完善了情节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也对曹操周瑜以及黄盖这些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要让学生准确认识三国人物形象, 应该说, 离不开对原著的分析。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1. 音乐导入, 创设情境。

教学三国故事, 导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用音乐方式来导入就是其中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了。由气势恢宏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也是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导入, 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感受三国豪情。

2.观看视频, 如临其境。

在教学中, 适时地插入视频剪辑来教学, 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真切感受战争场面, 把握人物形象。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剪辑来体会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 诸葛亮谈笑自若”的场面, 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镇静自若”;曹操的“疑心重重”“追悔莫及”;周瑜的“嫉贤妒能”“自叹弗如”。学习《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文, 可以视频播放“空城计”片断, 感受“智者”形象。教《火烧赤壁》一文, 可以播放“火烧赤壁”片断。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的观看, 对火烧赤壁的宏大场面有了具体形象的感知, 火光通天, 浓烟滚滚, 喊杀声连成一片, 曹操的人马被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其惨烈、壮观的场面震撼人心, 加上音乐的渲染, 使学生如临其境。

三.优化朗读教学方法, 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叶圣陶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 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 就是好好地读, 读得好, 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 实际上就是读与想结合得好, 吟咏与推敲结合得好。要理解三国小故事, 分析三国人物形象, 悟出深刻的道理, 就必须好好地读。

1.感知人物形象, 读出角色。

三国故事的文本中, 往往会出现较多的人物对话, 充分抓住这些对话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读, 对感知人物形象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草船借箭》一文, 对话段落比较多,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教学第二段时, 执教者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 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充分地朗读与交流过程中, 感知了人物形象。

2. 分析人物心理, 读出语气。

学习《草船借箭》一文中, 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 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 我设置了几个问题:⑴.诸葛亮和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 他们的心情会不会一样?为什么?⑵“假如你是鲁肃, 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害怕, 吃惊的语气。) ⑶“假如你是诸葛亮, 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暗喜, 得意的语气。) 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赤壁之战》一文中, 我在引导学生如何读出“周瑜自不量力, 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 哪有不失败的!”这句话的语气时, 分析了此时曹操的心理。赤壁之战的关键之处, 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 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 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读此句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3. 珍视学生体验, 读出多元。

以读为本, 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多读书, 要重视孩子的内心体验。由于孩子个体知识、生活经历不同, 对课文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样, 所以朗读的技巧也不同。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 在学生朗读“黄盖没有失信, 果然来投降”这句话时, 有学生将“果然”一词读得高昂, 还在后面加上“哈哈哈”。他说曹操在笑自己非常强大, 没有出兵就吓得黄盖前来投降了, 可以不战而胜了。有一个学生在读这句前加了“呵呵呵”, 用不屑一顾的语气读。他说曹操这时在笑周瑜, 连跟了他这么久的良将都投降了, 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战斗的胜利……又如:学到“火光冲天, 烟雾锁住了江面……曹军死伤不计其数”那种悲壮的场面时,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看待这个场面, 你会怎么读?学生纷纷练读, 随后的个别朗读中, 有的自豪, 得意, 那是取得胜利的周瑜部队, 有的唉声叹气, 精神萎靡, 那是吃了败仗的曹军, 有的读出了慷慨激昂, 那是为战斗悲壮的感慨, 有的出于对死难者同情而读出了低沉。精彩朗读的出现, 正是因为执教者在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体验, 才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多元解读的结果。

四.开展《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语文教材中的三国小故事有着非常精彩的故事情节, 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感兴趣, 因此, 在开放性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教师要以《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课文的课内阅读教学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对《三国演义》进行研究性的课外阅读,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读书习惯, 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和拓展, 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的学习空间。

曾有教师对《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它们分别是:三国词语竞猜、精彩录像回放、研究成果汇报、生成激烈辩论、开放课外阅读。三国词语竞猜:通过词语竞猜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推动学生的阅读积累, 既是对学生研读《三国演义》情况的检查, 也是对《三国演义》阅读兴趣的激发。精彩录像回放:播放《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精彩录像, 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 激发学生《走进三国》汇报交流的兴趣。研究成果汇报:学生对《三国演义》中感兴趣的问题, 采用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选取重点处、精彩处进行汇报, 丰富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感受, 进行学习方法的提升、指导, 使汇报交流成为牵动学生深入研读《三国演义》的一个点。生成激烈辩论:曹操、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两个重要人物, 谁更堪称英雄历来见仁见智, 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论辩, 有利于调动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积累, 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开放课外阅读:将研读《三国演义》的方法、经验迁移到对其他名著的阅读中, 使学生在不间断的课外阅读中积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内容的丰富性, 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这样的教学, 把听说与读写, 理解与运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使他们的思维有了更大的纵横驰骋的天地, 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了培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中国古典名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多篇文章出自《三国演义》, 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 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是教学此类文章的重点。本文试图以案例的方式来谈谈如何进行“三国故事”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质疑,多媒体,朗读,综合性学习

参考文献

[1]于永正, 《语文教学实录荟萃》,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2]金介梅,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 http://courses.teacher.com.cn, 2011年6月。

[3]《走进三国》, http://bbs.jxjyzy.com/showtopic-229477.aspx, 2009年5月。

[4]谢新敏, 《〈赤壁之战〉教学反思》, http://blog.szsslxx.com, 2010年12月。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三国故事 篇2

前不久,班里出现了一大堆“妖怪——《三国演义》。我一看到这堆东西,就两眼发昏。“一星期必须看完哦!下个星期我要测试。”黄老师撂下一句话就走了。什么,还要测试!这可怎么办呀!不行,我要开始“战斗”了!

渐渐地,我对《三国演义》有了好感。

我对自己要求不高,每天看十五页就行了。可刚看到章节题目我就晕了,什么《宴桃园豪杰桃园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立首功》、《美鬓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候五关斩六将》……听着就头大。爸爸见我心烦意乱、毛毛躁躁,就说:“放轻松,静下心去读。”

我试着平静下来,像读故事一样去读它。读着读着,我忘了时间,也没再数什么页数,反而越看越想看,真好奇下面会讲什么。仿佛我穿越到了三国,与诸葛亮一起舌战群儒,与关羽一起单刀赴会,从这以后,我对《三国》没那么惧怕了,反倒喜欢上了它。

周末,姐姐约我去图书馆,我拿起《三国演义》就走。

图书馆里人真多,根本没有座位。我和姐姐溜到一个小角落里,各自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不一会儿,一只大手拿起我的书,我猛一抬头,原来是服务员阿姨,“小朋友们,到闭馆时间了,快回家吧!”我看看手表,呀,五点半了,时间可真快。

回家的路上,我好像还没有从书里走出来:东吴水军旌旗招展,曹操败走华容道……

作者:肖西西

三国杀之设计圈的故事 篇3

宝马与设计公司的微妙关系

据来自工会的消息,宝马和位于意大利都灵市的两大汽车设计公司博通及宾尼法利纳之间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微妙,并且最终可能走向一个长期计划——涵盖MINI、劳斯莱斯和宝马品牌在内的限量版车型的生产。

前不久我曾报道过,博通已经承认他们正在与宝马联合开发两款MINI车型的衍生型号,且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投放市场。与之相反,尽管有报道称博通会参与定制限量版劳斯莱斯的计划,但博通方面至今仍然没有对这一消息作出任何回应。

博通历史上曾经多次为宝马设计制造限量版车型,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要数宝马3200 CS硬顶及敞篷跑车(首次亮相于1961年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

至于宾尼法利纳,其并不否认关于自己为宝马旗下多达144款原型车提供工程服务的说法。宾尼法利纳的两个德国分部Pininfarina Deutschland和MPX与宝马等车企在工程服务及原型车设计方面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宾尼法利纳在德国的因戈施塔特、贝格、慕尼黑、吕塞尔海姆及斯图加特都拥有自己的设施,并且只为德国客户提供服务。

有报道称,宾尼法利纳向宝马提供了在未来10年内生产15万辆汽车的投标报价。相关车型目前不得而知,但最终结果应该会很快揭晓。

都灵是谁的蛋糕?

与此同时,博通和宾尼法利纳正在就收购还是出租后者位于Grugliasco的工厂一事与宝马积极磋商。宾尼法利纳为了保住这个拥有约900名员工的工厂,先是将其租赁给了由Gian Mario Rossignolo投资的德托马索汽车公司,而自从德托马索公司倒闭之后,Grugliasco工厂便处于待售状态。如今,该厂的工人们殷切希望宝马能够选择都灵作为扩大产能的基地,毕竟这里从不缺乏技术熟练的工人。

一旦如此,这不仅将为都灵开辟一个新的纪元,也可能促使菲亚特集团有所动作。菲亚特在都灵的统治地位已经维持了数十年之久,但现在看来,除了进一步投资,菲亚特似乎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来应对在欧洲市场上的亏损状况。

菲亚特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巴西等海外市场,这种情形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自从接手了克莱斯勒之后,菲亚特近来在北美市场也开始有所斩获。

大众设计师跳槽暗流

自从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多达7名高级工程师突然从大众集团下属的Italdesign公司集体辞职之后,都灵这座设计之城便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据报道,这一消息是从中国车企传到都灵内部人士耳中的,而这些中国车企正是Italdesign和博通的长期客户。

另有内部消息称,此次集体辞职的工程师在过去几年中一直致力于现款MINI车系的工程研发。

Italdesign的出色工作曾多次得到宝马的赞许,而在此之前,博通位于Caprie的设计工程中心刚刚承认他们正在为数款MINI系列车型提供工程服务。此外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博通和宾尼法利纳参与了定制限量车型劳斯莱斯的设计。

人们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博通从Italdesign那里窃取了(或是即将窃取)大量设计资源。然而有意思的是,Italdesign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亚罗和阿尔托曼托瓦尼在联手之前,曾分别以员工和承包商的身份为博通工作过。

一旦Italdesign工程师集体跳槽的消息得到证实,将会彻底搅乱都灵汽车设计行业的格局,意大利汽车发展史也将从此开启一段新的篇章。事实上,竞争对手之间的非侵略性渗透在业内并不鲜见。一般情况下,从一家公司跳槽到竞争对手往往需要几个月的过渡期。不过这一次恐怕是个例外,因为大众和宝马在中国市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决不允许他们浪费时间。

三国故事中孙尚香的人物形象 篇4

关键词:三国演义,孙尚香,人物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之前, 《三国志》只对孙尚香这个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勾勒和交代;到了由民间艺人创作的《三国志平话》阶段, 孙尚香形象逐渐饱满起来;在元杂剧“三国戏”中, 不仅孙尚香形象更加具体、鲜明, 性格也更加复杂、丰满;明代, 罗贯中在借鉴前两者的基础上创作的小说《三国演义》, 塑造了一个多面角色的孙尚香形象。

一、平话、戏曲中的孙尚香形象

《三国演义》遵循“七分史实, 三分虚构”的宗旨, 生动地描绘了三国风起云涌的时代特征, 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孙尚香是《三国演义》中比较重要的一位女性角色, 她的性格特点从总体来说可用四个字来概括, 即外刚内柔, 但她的形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

《三国志平话》记载, 在赤壁之战之后, 刘备一方逐渐强盛, 并且占据荆州等要地, 东吴孙权一方费尽周折想要回荆州但都被诸葛亮用锦囊妙计一一给挡了回来。周瑜因此更加仇恨诸葛亮等, 一心想除掉刘备后夺回荆州, 于是乎便提出“讨虏之妹远嫁刘备, 阴杀之!”孙尚香这个人物便随着这场政治婚姻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多次讨还荆州均以失败告终后, 对于周瑜要玉刘备联姻的计策使得东吴自上而下都群情激奋, 更取得了东吴掌权人物的一致意见。作为东吴霸主孙权以东吴利益为主, 自然不会有意见, 孙尚香的母亲太夫人更认为刘备乃是大汉皇叔, 也说的上门当户对, 更说出“与皇叔为亲, 有何不可”的意见, 可以说东吴一方无论是重权的大人物还是主要干将对这次“婚姻”都是持赞同态度的。另一方面, 作为这场政治婚姻的女主角孙尚香更是知大理, 识大体。即将嫁与刘备的孙尚香, 虽内心并不十分情愿嫁给刘备, 但出于东吴讨还荆州数次未果, 此次联姻是收复荆州的最好时机的思量, 她还是同意了。孙尚香是东吴郡主, 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她是有所了解的, 她甘愿为国家利益来处理自己的婚姻大事, 认为自己的婚姻必须要带给东吴一定的价值才有意义, 她考虑再三后, 终于作出“今嫁刘备, 暗杀皇叔, 图名于后”的决定。可以说, 孙尚香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嫁给刘备的, 是她在东吴生死存亡之时, 为了父兄未来伟大基业所做出的舍生取义的决定。他认为, 作为东吴的一份子付出自己的一切是应当的。尽管孙尚香尚处豆蔻年华, 但是受社会环境有所感染影响, 对国家大事和民族大义也是以以为郡主的角度考虑问题。正因为这两个主客观原因, 东吴郡主孙尚香不仅为了自己, 也是为了东吴, 选择了这场阴谋婚姻。

但是到了荆州之后, 孙尚香受到了隆重的接待。首先是张飞夹道迎接, 她在与张飞见面之前就对张飞的人品了解一二, 见到真人更感觉到传言的真实, 在心里就称赞其“此乃壮士也”。随后受到赵云的迎接, 赵云的英气也让他感受到非同凡响, 从心里油生钦佩之意。当诸葛亮亲自来接她时, 孙尚香不假思索说:“乃良将也!”孙尚香对刘备一方的几位主要大将均产生好感, 面对刘备极尽奢华的欢迎, 使得孙尚香答应这场阴谋婚姻的坚定决心有所动摇, 她之前抱以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开始动摇了, 她开始思考要不要杀刘备。

经过第二天的婚礼酒宴, 孙尚香开始逐渐改变对刘备的态度, 心里也由矛盾纠结改变到认可刘备。孙尚香本在婚礼酒宴上就要刺杀刘备的, 但是当她见到刘备有“金蛇盘于胸上”时, 便知道刘备有上天保护, 杀他是大逆不道的, 孙尚香因此在心理矛盾中纠结。此次, 孙尚香虽没有刺杀刘备, 但她还没有改变到真正对刘备产生好感的心态。待孙尚香回东吴后, 她也曾让孙权想办法刺杀刘备。但此时太夫人考虑到女儿的未来, 打消了孙权刺杀刘备的决心, 孙权见刘备后也称赞“相貌堂堂, 后比为君”, 面对母亲以及哥哥对刘备的肯定, 原本还矛盾的孙尚香也逐渐看到刘备“仁慈”的一面, 在此后便没有顾虑的帮助刘备。

二、《三国演义》中的孙尚香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主要通过英雄对忠义精神进行颂扬, 表达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罗贯中接受了《三国志平话》和元杂曲三国戏的精华, 将孙尚香的形象传播的更淋漓尽致, 塑造了为蜀吴两国长远政治利益, 先是将自己婚姻大事作为筹码, 后是最后献出自己年轻生命, 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孙尚香形象。

(一) 从女中豪杰转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

孙尚香因为阴谋原因嫁给刘备, 刘备也同样有目的的取孙尚香, 刘备并不是为了给自己在找位正妻, 而是为了保住荆州———自己立锥之地, 也为了进一步图谋西川, 所以这场以婚姻为基础的政治斗争, 不管东吴胜利还是蜀汉胜利最后失败都只有孙尚香———政治的牺牲品。刘孙的婚姻开始之前就因为荆州使两国政治团体有了摩擦, 也给刘孙夫妻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恶劣影响。小说《三国演义》写他俩的洞房花烛夜“剑枪刀簇满, 侍婢皆佩剑悬刀”, 吓得刘备魂不附体;《法正传》也记载诸葛亮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 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时刘备与孙尚香的关系岌岌可危, 孙尚香对未来的憧憬以及美好的向往还未努力实现就已经破灭, 她的青春、爱情也因为政治需要, 沦为政治的陪葬品。作为哥哥的孙权不顾及骨肉亲情, 将妹妹当成政治斗争的工具置于东吴蜀汉两国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使孙尚香失去了一切, 不仅仅是青春, 还有爱情与幸福;作为丈夫的刘备不念及夫妻之情, 任由孙尚香在这场政治漩涡中被利用, 最终使孙尚香“致其一生都生活在骗局的悲剧之中”。面对哥哥孙权、谋士周瑜利用她使美人计对刘备实施阴谋婚姻, 自己作为事件的主人公却不知情, 还天真以为真心为自己的幸福、未来着想;嫁给刘备之后, 又因为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打破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短暂的一生因为政治一次次被当作棋子利用, 被刘备骗:助他脱离东吴, 回到荆州;后来刘备攻打益州, 孙权又用书信骗她吴国太病危, 被骗回东吴与刘备隔江相望, 从此不得相见。孙夫人的一生就是“典型政治婚姻的祭品”。

(二) 从政治斗争的工具转变成伦理道德的载体

在三国时代, 战乱纷飞且时局瞬息万变, 婚姻不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 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选择联姻, 从而拉取同盟者帮助自己解决某种危机或者联合同盟者壮大自己的势力。孙权希望孙尚香嫁给刘备能讨回荆州为目的, 刘备则希望凭借孙尚香东吴郡主的身份借东吴的势力, 好一起抗击曹操为目的, 因此孙刘的婚姻一开始就有政治色彩, 孙尚香也间接的变成刘备与孙权实现理想、抱负的较好的工具。

虽然孙尚香在东吴有“女中丈夫”之称, 但是她的存在也是为了突出“兴刘扶汉”这一小说的中心思想。孙夫人在当时两国关系僵化的背景情况嫁给刘备, 不仅作为吴蜀两国的政治筹码, 也沦为吴国留在蜀国的人质。尽管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 明知道作为政治诱饵嫁给刘备, 孙尚香没有对婚姻失望, 也没有逃避, 反而欣然接受, 并在刘备危难时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孙夫人瞒母抗兄, 不仅因为她是刘备的妻子, 这是她的责任义务, 也是罗贯中赋予了孙尚香“兴刘扶汉”的重任, 所以她在小说中一系列“反常”的行为得以阐释。

参考文献

[1]李福清.中国小说与民间文学关系[J].民族术, 1999 (04) :76-95.

[2]三国志平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5.

[3]康俊平.论元杂剧《隔江斗智》中孙夫人形象的文化内涵[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 (01) :41-44.

[4]陈抱成.元代杂剧中的三国戏[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02) :66-77.

幻想故事:穿越三国 篇5

“真的?太神奇了吧!”

“真的。”香蕉皮回答。

“我要去三国!”我摸了摸口袋,这可是多啦A梦的袋子!新品!里面充电宝、电流枪、手机、小型太阳能WIFL、火枪、可以存水的水瓶(可以当水枪)、一副能量盾。香蕉皮看到这些,“你是军人吗?”“不是,现在每个孩子都有呀!”我轻描淡写。我轻蔑地看了它一眼“快走吧!”“好!”

突然一道道闪电劈向我“啊……啊……啊”我惊叫“我会飞啦!走起……”

“呀!这是哪?”落地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还好,宝贝都还在!”我看了看周围,周围的人都用鄙夷地目光看着我,仿佛当我是怪物。只见他们穿着汉服,脚配二齿木屐。而我却一身短衣短裤,我马上意识到自己已穿越到了三国。

这时不争气的肚子叫了起来,我捂着肚子往前面的一片桃园走去,心想能摘几个桃子吃。只见桃园中三名壮士正在跪地结拜。“难道是桃园三结义……”我嘴里说着,走上前去,“此位可是刘玄德?”“正是在下,这二位乃吾二弟关羽,三弟张翼德……”那两位壮士向我点头示意。“真的是!我穿越了!真的是桃园三结义!”我当机立断对刘备说:“小人久仰玄德志向高远,特来投奔!”刘备欣喜大叫“好!”张飞则不屑道:“想投奔,先赢了俺再说!”关羽和刘备相视一笑,并不作声。

“什么?我跟张飞比,必败呀?”可手一碰到口袋,顿时底气十足“好!战就战!”

几个回合下来,张飞被我的先进武器打的落花流水,败下阵来。此时肚子又一阵躁动。“去吃饭吧!”刘备微笑着说。到了酒馆,他们兄弟三人有说有笑,边吃边聊,可我却难以下咽。看着桌上大块半生不熟的牛肉和辣的呛人的白酒,顿时饿意全无。我向店小二要了口锅,架上火,添水把肉切块放进去,从口袋中拿了调料洒入,不一会儿肉香四溢,大家都围了上来吃。

就这样,我加入了他们阵营。和他们一起与曹操抗衡。后刘备建立蜀国,我也成为一名大将军,与他们兄弟三人一起参与赤壁之战,草船借箭……

一天,我睁开眼怎么在家里?原来是一场梦!穿越三国经历真是奇特!多想再次遇到香蕉皮之神……

三国故事 篇6

[关键词]《三国志平话》;情节划分 ;故事探源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52-02

《三国志平话》(以下简称《平话》)中卷主叙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二事,本可就这两次战役酝酿之久、曲折之多、决战之烈作一番铺陈渲染,但在中卷里,两场战役并未成为出彩之所在,笔墨重心仍是刘备集团,24条图目中以蜀汉内容为标题的就有19条。为明晰中卷所叙事宜,本文即以中卷24条图目为线索,将其所叙三国故事划分为六个情节,并依次对各个情节故事作一番简要探源,以期明了《平话》的叙述纹理,把握史官文化与民间文化在书中混杂交融情况。

一、汉皇叔欲谋曹操

此情节包含汉献帝宣玄德关张、曹操堪吉平等两个故事,前者系曹操平吕布的余波,后者则意味着曹操刘备矛盾激化、“蜜月”结束。

此节除医官吉平欲害曹操事史书未载外,余者皆由陈寿《三国志·先主传》(以下凡出自《三国志》者,均不再注明《三国志》)演出,唯事件之时间顺序略有不同,即论英会在谋诛曹操事发之前,而非事后。于细节方面,有三处出入。一是《平话》加刘备为豫州牧、左将军、汉皇叔,《先主传》仅记此次刘备随曹操还许都,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而未杀吕布前,刘备败走归曹操,曹操“以为豫州牧”,则豫州牧并非此次所封;至于“汉皇叔”,不是官职,不需封加,然遍查《三国志》,不见刘备为“皇叔”的记载,盖为《平话》所加以拔高刘备身份。二是帝赐董承玉带却遭曹操搜查,史书不记,《平话》借此说曹操权柄之重和汉室之危,颇具小说味道。三是《平话》只言曹操打死吉平,但《后汉书·孝献帝纪》却记“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平话》淡化此事的影响,放弃了一次描述政治斗争残酷、塑造曹操残暴形象的机会。

二、刘关张赵聚古城

此情节包含关公袭车胄、赵云见玄德、关公刺颜良、曹公赠云长袍、云长千里独行、关公斩蔡阳、古城聚义等七个故事,实为历史上的袁绍、曹操官渡之战,但《平话》却将着眼点落于刘、关、张三人的离聚上,官渡之战反成了点缀。

车胄被杀一事于《关张马黄赵传》有载,《平话》所写有三处与史不符:一是车胄原为徐州刺史,非太守,亦非曹操所派;二是车胄为刘备所杀,并非关羽;三是关羽系曹操东征的俘虏,而非“协议投汉”,更无“三事之约”。此外,《平话》还言关羽之降是为刘备之家小,然《武帝纪》云:“备走奔绍,(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可见刘备家小是因弃被擒,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同时出降。

关羽斩颜良事史有所记,但诛文丑于史存疑,《三国志》“关羽传”只明确记载颜良为关羽所杀,不记文丑;而《武帝纪》只言“斩丑”,未记谁人所为,只是紧接“斩丑”后言:“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平话》或据此认定文丑亦为关羽所杀,并将斩颜良、斩文丑两役并作一役,尽显关羽神勇。《平话》更言张飞此时占古城落草号“无姓大王”,刘、关、张、赵四人古城聚义,则纯为民间虚构,却与《平话》上卷所言刘、关、张三人太行山落草相映成趣,且描写较之生动活泼。至于关羽为表明心迹古城前杀蔡阳亦为虚构,据《先主传》所载,蔡阳乃于汝南死于刘备之手,非在古城为关羽所杀,且蔡阳之死在关羽复归刘备之后,而非复归之时。

三、入荆州三顾孔明

此情节包含先主跳檀溪、三顾孔明、孔明下山等三个故事,主要叙述刘备落脚荆州大败曹仁后,军师徐庶离去,刘备三请诸葛亮事宜。

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先主传》有所记载,然亦有区别,《平话》是刘表引为“肘膊”而蒯越、蔡瑁“不忿”,史传则是刘表“疑其心”。然蒯越、蔡瑁二人设计逼害,刘备马跳檀溪,或是根据裴松之引《世语》的注解而来。至于《平话》言曹兵来攻,被徐庶设计杀得大败而归,于史无载,故也无所谓谁之计。而徐庶因忧母亲安危离开刘备并向其推荐诸葛亮一事,史书有所出入:一是徐庶母乃是刘备率众南行出逃时被曹操俘获,非在许昌被获;二是徐庶曾推荐诸葛亮,但并非离去时才予以推荐。

三顾孔明的具体细节于史无所载,《诸葛亮传》仅言:“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平话》于是添枝加叶,使得三顾孔明事颇显曲折,也尽显刘备求才若渴之心意,此乃《平话》发挥成功之处。但《平话》的发挥细读之又显得很怪异,一是因为它将诸葛亮描写成了一道士,居于“道庵”,侍仆为“道童”,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而且又喜撒谎,可见当时说书人为求吸引观众,是不惜歪曲史实、污蔑前贤的。二是刘备此间居然创作了两首诗,一七绝、一五言,端是改写了中国诗歌发展历史。

四、曹操南下伐玄德

此情节包含玄德哭荆王墓、赵云抱太子、张飞拒桥退卒等三个故事,主要叙述曹操举兵南侵、刘备逃离荆州。

诸葛亮出山后,《平话》为其设计博望屯大败夏侯惇军一役,此或据《先主传》记载而来,但并未言是谁之计,《平话》记之于诸葛亮,凸显亮之计谋。《平话》言刘备投荆州为刘琮所拒,系《先主传》所记演化而来,略有出入。至于刘备哭刘表,则由裴松之注引《典略》“备过辞表墓,遂涕泣而去”而来,并予以细化。赵云百万军中救阿斗,《三国志》“赵云传”中有所记载,《平话》则言甘夫人死,与史不符;其余皆据此想象,颇能显示赵云的忠和勇,并演化出“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一句歇后语。张飞据水断桥则来自《三国志》“张飞传”,《平话》予以夸大,言张飞“叫声如雷贯耳,桥梁皆断,曹军倒退三十余里”,虽系夸张,却具有相当之趣味性,更充分刻画出张飞勇猛不可挡的气概。

五、赤壁鏖兵败曹操

此情节包含孔明杀曹使、鲁肃引孔明说周瑜、黄盖诈降蒋干、赤壁鏖兵等四个故事,主要叙述刘备、孙权联手抗曹,并于赤壁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到东吴说孙权联刘抗曹事,于《先主传》、《诸葛亮传》、《吴主传》均有记载,《平话》所记故事框架与史无异,唯诸葛亮斩曹使、太夫人借孙坚遗言劝孙权抗曹未见,盖系民间想象。诸葛亮用激将法说周瑜,亦为民间想象,《三国志》“周瑜传”记此事为周瑜主动说孙权抗曹,并请缨领兵。《平话》所言或用以强化周瑜、诸葛亮二人的对立和冲突,却将周瑜塑造成贪财、好色之人,实在是得不偿失。至于周瑜计得曹操箭,据裴松之引《魏略》乃孙权所为,《平话》移至周瑜,并引出蒋干中计、黄盖诈降事。蒋干中计,反杀蒯越、蔡瑁事,于史无载,当系《平话》杜撰。然蒋干曾为曹操说客,至东吴欲说周瑜投曹,则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可见,但并未有盗书之事,反而对曹操称赞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黄盖诈降则记于“周瑜传”中,然《平话》于期间又夹杂诸将手心写计、诸葛亮祭风事,虽不见于史实,却使战事一波三折,颇具民间想象,足以吸引听众。

至于赤壁鏖兵,是为三国鼎立之重要战役,《三国志》“周瑜传”、《资治通鉴》中对这场战役的惨烈有所描述。《平话》以此为框架,添枝加叶,最为臆想者莫过于安排关羽于华容道截杀曹操,却因“面生尘雾,使曹公得脱”,究其缘由,非是关羽报答曹操前待之恩,而是“曹公家有五帝之分”,民间之发挥,固然使情节较史书明确、生动,但也着实让人惊愕。

六、得荆州周瑜不忿

此情节包含玄德黄鹤楼私遁、曹彰射周瑜、孔明班师入荆州、吴夫人欲杀玄德、吴夫人回面等五个故事,主要叙述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争夺胜利果实,周瑜设计欲除刘备事。中卷至此亦完。

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两年后(210)周瑜亡;而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是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的军事目的而建,刘备则于该年去世。仅就时间来说,周瑜、刘备都不可能出现在黄鹤楼,更不可能于赤壁之战后在黄鹤楼上宴饮。故《平话》所谓“玄德黄鹤楼私遁”纯为民间杜撰,盖因黄鹤楼名气太大,而又始建于三国,《平话》遂演义此故事,不料却错得一塌糊涂。

曹彰射周瑜事,不见史传。史载周瑜曾“会流矢中右胁”,《平话》或据此演义,然是役曹军主将为曹仁,非曹彰也,《平话》混淆了史实。至于刘备得荆州,《先主传》、《周瑜鲁肃吕蒙传》均有记载,《平话》所叙,显然与史不符,纯为借题发挥,彰显诸葛之智。期间又言周瑜三次气得“金疮出血似水流”,更加突出周瑜之偏狭,为下卷言其被“气死”埋下伏笔;然《三国志》记周瑜“性度恢廓”、“器量广大”,绝非《平话》中那样气小量窄。刘备娶孙权之妹,乃是刘备为荆州牧后,孙权有所畏惧,于是“进妹固好”,是否为周瑜设计所使,却不得而知。《三国志》“周瑜传”亦曾记载周瑜上书孙权,要孙权“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平话》或将此二段结合,再撰以周瑜千方百计想杀刘备却为太夫人所阻等曲折且富冲突性、趣味性的情节,演义出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姻缘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平话》中卷虽是叙述官渡之战至赤壁之战这段时间的历史,但六个情节的重心却在刘备集团,两次战役以及曹操、袁绍、孙权三个集团都成了陪衬。《平话》有着非常鲜明的“拥刘贬曹”思想意识,中卷如此叙述,夸大刘备集体在历史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虽于史实不符,却顺应了当时民间“以蜀汉为正统”的思想观念,并使“拥刘贬曹”的思想意识得到渲染,从中亦可看到民间思潮是如何影响史实叙述的,明了《三国志演义》“拥刘贬曹”的思想意识的来源。

[参考文献]

[1]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陈翔华.元刻讲史平话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3]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上一篇:供油方式下一篇:中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