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2024-06-29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共10篇)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篇1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一)

王连--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王连,本为南阳人。刘璋时期王连进入蜀地,任梓潼县令。刘备起兵葭萌,进军南来,王连闭紧城门不降,刘备认为他这是在守义,故不强逼他。

待成都平定后,刘备任命王连为什邡县县令,又转任广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绩。后升为司盐校尉,负责盐、铁的经营事务,为国获利甚多,有利于国家财政开支,于是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部属,如吕乂、杜祺、刘干等,这些人后来都做上了大官,都是始自王连的提拔。王连被升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兼管盐府政务照旧。

建兴元年(223年),王连被任命为屯骑校尉,兼任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当时南方几郡都不肯向蜀称臣,诸葛亮打算自己亲自征讨,王连劝谏说:“那是不毛之地,瘟瘴之乡,不值得您这位全国人所指望依赖的人去冒险行事。”诸葛亮考虑到所有将领的才干都比自己差,打算一定要去,而王连的劝谏更加恳切,所以停留了很长时间。不久王连去世,其子王山继承爵位。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二)

严畯--三国时期孙吴官员、学者

严畯,字曼才,彭城(治今江苏徐州)人。年少时喜爱学习,通晓《诗》、《书》、三《礼》,喜好《说文解字》。东汉末年,因避乱来到江东,与诸葛瑾、步骘齐名,且关系甚密。

严畯性情朴直淳厚,他对于人才,能忠告人家良好的道义,志在让他人能取得补益。张昭将他推荐给孙权,孙权任命他为骑都尉、从事中郎。

建安二十二年(2),横江将军鲁肃病故,孙权任命严畯接替鲁肃职务,督领一万兵士镇守陆口。众人都为严畯感到高兴,而他却一再坚辞不受,说:“我向来只是个书生,不参与军事,不具有占据这种职位的才干,罪过与悔恨将会随之到来。”说时慷慨恳切,以至于流泪。孙权见他如此,才不再勉强,而让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位。时人都赞扬他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才能而辞让权位。

孙权称帝后,严畯任卫尉。曾作为东吴使臣出使蜀汉,蜀汉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欣赏。严畯不爱钱财,所得俸禄与赏赐,均拿出散发给亲戚故旧,因此家中常不宽裕。广陵人刘颖与严畯有旧交情,刘颖精研学问在家,孙权听说后便征召他,他称病不应。他的弟弟刘略为零陵太守,在职任上去世,刘颖前往奔丧,孙权知道他是装病,急忙传令将刘颖收捕审讯。严畯也赶忙去告知刘颖这一情形,让他马上回来向孙权认罪。孙权十分气愤,于是罢免严畯,而刘颖却得以免罪。后来,孙权也觉处置不当,复用严畯为尚书令。严畯七十八岁时去世。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三)

朱异--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朱异童年时与张纯、张俨三人皆因年幼而有文才而知名。朱异长大后,因父亲朱桓的军功而担任郎官。嘉禾六年(237年),朱桓称病到建业治疗,孙权升任朱异为骑都尉,代替朱桓掌管军队。赤乌元年(238年),朱桓逝世,朱异继承嘉兴侯爵位。

赤乌四年(241年),朱异跟随朱然攻打魏国的樊城,献计攻破樊城外围,回师后被升任为偏将军。魏国庐江太守文钦驻扎营寨于六安,将很多营寨设置在紧要道路上,用来招募引诱叛逃之人,成为吴国边境的祸患。朱异于是亲自率领手下二千人,攻毁文钦的七座营寨,斩杀数百人,被升任为扬武将军。孙权与他谈论攻战之事,他的对答很称合孙权心意。孙权对朱异的叔父骠骑将军朱据说:“我本来知道季文勇敢果毅,见到他之后,觉得比我听到的还有能力。”

赤乌十三年(250年),文钦诈降,秘密致信给朱异,想让朱异亲自去迎接他。朱异上表呈文钦书信,说明他的投降是假意,不可立即迎接他。孙权下诏说:“如今北方土地尚未统一,文钦来信想要归顺,应当马上迎接他,如果怀疑他有诈,就应当设计将其网罗住,布置大部队来防备他就可以了。”于是派遣吕据督率二万人马,与朱异合力挺进,到吴国北方边界,文钦果然不降。

建兴元年(252年),朱异升任为镇南将军。同年,魏国派遣胡遵、诸葛诞等出兵攻打东兴,太傅诸葛恪领领四万兵力到东兴防御,朱异督率水军攻打魏军浮桥,魏军不敌,从浮桥撤退,浮桥不胜负荷断裂,大量魏军在水中遇溺,于是大败魏军。朱异又跟随诸葛恪围攻新城,新城未能攻克,朱异等人都说应该快速返回豫章,袭击石头城,不出数日就可以攻克。诸葛恪以书信晓谕朱异,朱异将书信扔在地上说:“不用我计,而用傒子言!”诸葛恪大怒,立即夺了朱异的兵权,并将朱异罢官遣还建业。

太平二年(257年)五月,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反叛魏国,诞动用淮南的军队保卫寿春城,派遣将军朱成前来吴国称臣上疏,诸葛诞又派儿子诸葛靓、长史吴纲各位牙门子弟到吴国作人质,请求吴国出兵援救。六月,孙亮派文钦、唐咨、全端等率领步兵、骑兵三万救援诸葛诞。又任命朱异为假节、大都督,率军前往寿春援救诸葛诞,朱异从虎林率兵袭击夏口,夏口督孙壹投奔魏国。七月,孙綝率军救援寿春,进抵镬里,朱异从夏口赶来,孙綝派他为前部督,与丁奉等统领甲兵五万解寿春之围。八月,朱异因为军中缺粮,于是引兵撤退,孙綝大怒,于九月初一日在镬里杀害朱异。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四)

孙霸--吴大帝孙权第四子

孙霸是孙和的弟弟(一说为同母),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八月,孙霸受封为鲁王,以尚书仆射是仪兼任鲁王傅。和当时的太子孙和一样都特别受大帝喜爱。最初,孙和同孙霸虽为太子和鲁王,却没有礼仪上的上下之分,在同一宫室中饮食起居。后来群臣议论认为太子藩王应该上下有别。于是为二人各设宫殿和幕僚,孙霸自此开始怨恨孙和。孙霸积极结交知名人士,曾亲自光临官署与官员亲近。得到全琮次子全寄、吴景之孙吴安、孙辅之孙孙奇、诸葛恪之子诸葛绰、才子杨竺等年轻人的争相依附。鲁王和太子随从互相憎恨诋毁,最终蔓延到朝堂之上。重臣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也都支持他。赤乌七年(公元244年),孙权听到孙霸同孙和不和的消息,禁止他们与官员往来,让他们专心向学。但孙霸仍然不断暗中多多结交大臣党羽。后来孙和因为王夫人被全公主所诬而致太子地位有危机。孙霸一党更加觊觎太子之位,尤以全寄杨竺为首的鲁王宾客大多邪僻不正,欲借此谋取夺位,中伤孙和和太子一派,望令孙权废孙和而立孙霸,太子一系里与鲁王党争锋相对的往往身死。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八月,孙霸因图谋害死孙和而被赐死,其党羽全寄等被诛杀。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五)

中国武圣——关羽

关羽(?—2),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雅号“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襄阳,攻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进而包围樊城。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麋芳、士仁都背弃关羽。同时,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谥曰壮缪侯。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民间尊其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篇2

关键词:三国演义,孙尚香,人物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之前, 《三国志》只对孙尚香这个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勾勒和交代;到了由民间艺人创作的《三国志平话》阶段, 孙尚香形象逐渐饱满起来;在元杂剧“三国戏”中, 不仅孙尚香形象更加具体、鲜明, 性格也更加复杂、丰满;明代, 罗贯中在借鉴前两者的基础上创作的小说《三国演义》, 塑造了一个多面角色的孙尚香形象。

一、平话、戏曲中的孙尚香形象

《三国演义》遵循“七分史实, 三分虚构”的宗旨, 生动地描绘了三国风起云涌的时代特征, 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孙尚香是《三国演义》中比较重要的一位女性角色, 她的性格特点从总体来说可用四个字来概括, 即外刚内柔, 但她的形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

《三国志平话》记载, 在赤壁之战之后, 刘备一方逐渐强盛, 并且占据荆州等要地, 东吴孙权一方费尽周折想要回荆州但都被诸葛亮用锦囊妙计一一给挡了回来。周瑜因此更加仇恨诸葛亮等, 一心想除掉刘备后夺回荆州, 于是乎便提出“讨虏之妹远嫁刘备, 阴杀之!”孙尚香这个人物便随着这场政治婚姻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多次讨还荆州均以失败告终后, 对于周瑜要玉刘备联姻的计策使得东吴自上而下都群情激奋, 更取得了东吴掌权人物的一致意见。作为东吴霸主孙权以东吴利益为主, 自然不会有意见, 孙尚香的母亲太夫人更认为刘备乃是大汉皇叔, 也说的上门当户对, 更说出“与皇叔为亲, 有何不可”的意见, 可以说东吴一方无论是重权的大人物还是主要干将对这次“婚姻”都是持赞同态度的。另一方面, 作为这场政治婚姻的女主角孙尚香更是知大理, 识大体。即将嫁与刘备的孙尚香, 虽内心并不十分情愿嫁给刘备, 但出于东吴讨还荆州数次未果, 此次联姻是收复荆州的最好时机的思量, 她还是同意了。孙尚香是东吴郡主, 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她是有所了解的, 她甘愿为国家利益来处理自己的婚姻大事, 认为自己的婚姻必须要带给东吴一定的价值才有意义, 她考虑再三后, 终于作出“今嫁刘备, 暗杀皇叔, 图名于后”的决定。可以说, 孙尚香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嫁给刘备的, 是她在东吴生死存亡之时, 为了父兄未来伟大基业所做出的舍生取义的决定。他认为, 作为东吴的一份子付出自己的一切是应当的。尽管孙尚香尚处豆蔻年华, 但是受社会环境有所感染影响, 对国家大事和民族大义也是以以为郡主的角度考虑问题。正因为这两个主客观原因, 东吴郡主孙尚香不仅为了自己, 也是为了东吴, 选择了这场阴谋婚姻。

但是到了荆州之后, 孙尚香受到了隆重的接待。首先是张飞夹道迎接, 她在与张飞见面之前就对张飞的人品了解一二, 见到真人更感觉到传言的真实, 在心里就称赞其“此乃壮士也”。随后受到赵云的迎接, 赵云的英气也让他感受到非同凡响, 从心里油生钦佩之意。当诸葛亮亲自来接她时, 孙尚香不假思索说:“乃良将也!”孙尚香对刘备一方的几位主要大将均产生好感, 面对刘备极尽奢华的欢迎, 使得孙尚香答应这场阴谋婚姻的坚定决心有所动摇, 她之前抱以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开始动摇了, 她开始思考要不要杀刘备。

经过第二天的婚礼酒宴, 孙尚香开始逐渐改变对刘备的态度, 心里也由矛盾纠结改变到认可刘备。孙尚香本在婚礼酒宴上就要刺杀刘备的, 但是当她见到刘备有“金蛇盘于胸上”时, 便知道刘备有上天保护, 杀他是大逆不道的, 孙尚香因此在心理矛盾中纠结。此次, 孙尚香虽没有刺杀刘备, 但她还没有改变到真正对刘备产生好感的心态。待孙尚香回东吴后, 她也曾让孙权想办法刺杀刘备。但此时太夫人考虑到女儿的未来, 打消了孙权刺杀刘备的决心, 孙权见刘备后也称赞“相貌堂堂, 后比为君”, 面对母亲以及哥哥对刘备的肯定, 原本还矛盾的孙尚香也逐渐看到刘备“仁慈”的一面, 在此后便没有顾虑的帮助刘备。

二、《三国演义》中的孙尚香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主要通过英雄对忠义精神进行颂扬, 表达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罗贯中接受了《三国志平话》和元杂曲三国戏的精华, 将孙尚香的形象传播的更淋漓尽致, 塑造了为蜀吴两国长远政治利益, 先是将自己婚姻大事作为筹码, 后是最后献出自己年轻生命, 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孙尚香形象。

(一) 从女中豪杰转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

孙尚香因为阴谋原因嫁给刘备, 刘备也同样有目的的取孙尚香, 刘备并不是为了给自己在找位正妻, 而是为了保住荆州———自己立锥之地, 也为了进一步图谋西川, 所以这场以婚姻为基础的政治斗争, 不管东吴胜利还是蜀汉胜利最后失败都只有孙尚香———政治的牺牲品。刘孙的婚姻开始之前就因为荆州使两国政治团体有了摩擦, 也给刘孙夫妻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恶劣影响。小说《三国演义》写他俩的洞房花烛夜“剑枪刀簇满, 侍婢皆佩剑悬刀”, 吓得刘备魂不附体;《法正传》也记载诸葛亮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 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时刘备与孙尚香的关系岌岌可危, 孙尚香对未来的憧憬以及美好的向往还未努力实现就已经破灭, 她的青春、爱情也因为政治需要, 沦为政治的陪葬品。作为哥哥的孙权不顾及骨肉亲情, 将妹妹当成政治斗争的工具置于东吴蜀汉两国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使孙尚香失去了一切, 不仅仅是青春, 还有爱情与幸福;作为丈夫的刘备不念及夫妻之情, 任由孙尚香在这场政治漩涡中被利用, 最终使孙尚香“致其一生都生活在骗局的悲剧之中”。面对哥哥孙权、谋士周瑜利用她使美人计对刘备实施阴谋婚姻, 自己作为事件的主人公却不知情, 还天真以为真心为自己的幸福、未来着想;嫁给刘备之后, 又因为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打破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短暂的一生因为政治一次次被当作棋子利用, 被刘备骗:助他脱离东吴, 回到荆州;后来刘备攻打益州, 孙权又用书信骗她吴国太病危, 被骗回东吴与刘备隔江相望, 从此不得相见。孙夫人的一生就是“典型政治婚姻的祭品”。

(二) 从政治斗争的工具转变成伦理道德的载体

在三国时代, 战乱纷飞且时局瞬息万变, 婚姻不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 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选择联姻, 从而拉取同盟者帮助自己解决某种危机或者联合同盟者壮大自己的势力。孙权希望孙尚香嫁给刘备能讨回荆州为目的, 刘备则希望凭借孙尚香东吴郡主的身份借东吴的势力, 好一起抗击曹操为目的, 因此孙刘的婚姻一开始就有政治色彩, 孙尚香也间接的变成刘备与孙权实现理想、抱负的较好的工具。

虽然孙尚香在东吴有“女中丈夫”之称, 但是她的存在也是为了突出“兴刘扶汉”这一小说的中心思想。孙夫人在当时两国关系僵化的背景情况嫁给刘备, 不仅作为吴蜀两国的政治筹码, 也沦为吴国留在蜀国的人质。尽管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 明知道作为政治诱饵嫁给刘备, 孙尚香没有对婚姻失望, 也没有逃避, 反而欣然接受, 并在刘备危难时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孙夫人瞒母抗兄, 不仅因为她是刘备的妻子, 这是她的责任义务, 也是罗贯中赋予了孙尚香“兴刘扶汉”的重任, 所以她在小说中一系列“反常”的行为得以阐释。

参考文献

[1]李福清.中国小说与民间文学关系[J].民族术, 1999 (04) :76-95.

[2]三国志平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5.

[3]康俊平.论元杂剧《隔江斗智》中孙夫人形象的文化内涵[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 (01) :41-44.

[4]陈抱成.元代杂剧中的三国戏[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02) :66-77.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篇3

笔者很喜欢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开创的新型的历史随笔,他为史学界提供了一种新的窥视历史的方式,即以大历史观,窥探中国历史数千年的全貌。在2015山西太原的全国历史年会上,我们有幸观摩了来自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叶德元老师的优质课《风云儿女》,这节课有效地诠释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中西贯通、宏观建构、以小见大、以人带史,更多关注小人物的故事,用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推动大历史的展现,带动学生对大历史的了解与深入,让原本高高在上、干瘪枯燥的历史变成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情境和形象,让孩子们实实在在触摸到、感受到有温度的历史。

【片段一】感悟“云泥”之别

叶老师首先展示了小人物陆绮芬的“良民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张良民证是1941年颁发的,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对沦陷区中国人民的一种管理方式。然后叶老师通过阅读材料,把学生带入陆绮芬当年过日本人盘查关口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小人物陆绮芬的心理:一个柔弱的女子,当她攥着良民证,在街上、在关口,甚至在家里,受到日军的盘查时,很可能是紧张与恐惧、激愤和颤抖共存的,因为身边的事实告诉她,轻则被呵斥,重则命丧“万人坑”。

与此同时,叶老师展示了一个日本士兵提着一个中国人脑袋的旧照,照片中那位普通日本士兵流露着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神情。

历史不是枯燥的制度、科技、战争、经济,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创造的。虽然我们的历史教材和以往的历史课堂把帝王将相、英雄伟人作为讲述的重点,但是历史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涉及历史伟人名人的活动、故事、言论和相关资料,同样要关注相同时代历史背景之中小人物的故事,由小事件看大道理,偶然中见到必然,平凡中洞见非常,联系中发现规律。

这张照片中的普通日本士兵正好与前面紧紧揣着“良民证”的陆绮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叶老师就这样“四两拨千斤”地揭示出了当时战争背景之中两种普通人的云泥之别:沦陷区日本士兵过的“随时可能杀人”的生活,和中国人所过的“随时可能被人杀”的生活!而这张日本士兵的照片和那份陆绮芬的“良民证”一样,都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的铁证!

【片段二】 感悟“送死”之心

老师先出示王者诚、王建堂父子像,然后向学生讲述了父亲王者诚寄给儿子“死”字旗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爸爸寄给儿子抗战前的礼物,干吗要写个“死”字,是不是太不吉利了呀?为什么会写个“死”字?作为一个父亲,写下一个“死”字,他是怎么样的心情?

随即叶老师在课堂上拿出了“死”字旗,说明虽然旗帜只是复制品,但那却是一位淳朴的老父亲鼓励儿子奋勇杀敌、马革裹尸的真实写照!只因日寇狰狞,哪怕笔头颤动、老泪纵横,也要亲儿慷慨赴国难。接着他饱含深情地进行配乐朗诵:“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叶老师先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让学生体会:作为一个父亲,写下一个苍劲有力的“死”字,他当时心情的无奈、悲痛,还有愤慨——而这些都是日本人造成的。

再展示历史复制品的同时以激昂充沛的热情配乐朗诵。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深厚的文学朗诵功底,让每个听课者情不自禁地置身于那时的历史情境中,似乎都周身经脉偾张、热血沸腾,都沉浸在王者诚父子那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与悲壮情怀之中。大家已能明明白白地体会到抗战时期无数人就像他们那样,伴随着自己或亲人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誓言,把青春年华与年轻生命抛洒在奋勇杀敌的疆场上,他们的心是热的,血是热的,爱国情怀更是滚烫火热的。

听课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与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零距离的接触;明明白白体会到自己在那个年代也会情不自禁地热血与激情齐涌心头——这正如中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叶小兵教授在2015年会上所评价的那样:“初中的历史课应该要上出温度,而不应该只追求深度,要让学生感觉课堂上的每一样东西都值得期待,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情感的提升……叶德元老师选择普通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作为历史课的材料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片段三】感悟“时代”风云

老师由一张延安木刻版画,引出了敌后开展大生产运动;由鲁艺文工团成员、牺牲时年仅17岁的培蕊的遗照和通讯兵王俊的日记,展示了巍巍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在马坊镇面对日军报复性“大扫荡”时的突围——哪怕白刃血战、拼死抵抗,还是身陷重围,步步后撤;敌军在前,深渊在后,正当花季的少女、身怀六甲的孕妇、斯文儒雅的文人、朴实敦厚的农民,近8000人除了战死,其余几乎选择跳崖,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苟且成为日军的俘虏——这就是众志成城、抵御外侮、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抗战群体!

叶老师还精心选取当时中央通讯社记者陈香梅的诗歌《一千个春天》,复活了飞虎队的英雄群像,既展现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表现出了许多跟陈纳德将军一样追求正义的国际友人永恒不变的英雄信念,还表现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正如对美好春天的殷殷期望。

在艰苦卓绝的努力下,1945年9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春天,为此,叶老师选取了陈歌辛的作品《恭喜,恭喜》,同时用课件展示了欢呼胜利的人群——那是历经磨难后的欢喜呀!

最后叶德元老师把学生的集体合影展示在大屏幕上,引出“我们都是英雄的后代”“我们也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风云儿女”,以此来鼓舞学生、勉励学生。

叶老师塑造群体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时是通过对个体小人物的塑造得以升华群体人物,有时又是通过对个体人物照片的解说、日记的叙述、诗歌的诵读和歌曲播放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来映射群体形象的。

整堂课他选择了若干件旧物来讲述许多小人物的故事,看似零散,细细想来,实有线索串联其中:从普通的百姓到普通的抗战士兵,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从群体到个人,从中华儿女到国际友人,从历史到现实,再从现实到未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一件件值得珍藏的“旧物”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一桩桩值得铭记的故事在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述中升华,一个个历史人物就如我们在场听课的每一个人,生动鲜活了,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他们的体温与热度,而且还可以从温热的呼吸中感受到,芸芸众生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在抗战大背景中的英勇与悲壮,他们正如平凡普通的你我,正如平凡普通的师生,正如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可以更接“地气”地让学生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感受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解析他们与相关历史事件的态度和影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升华,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有机渗透。

丰富、鲜活的史料造就鲜活、生动的历史课堂,在关注历史伟人名人的同时,让我们更多关注小人物的故事,讲述有温度的历史,铸就“有灵魂的历史课”,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去接受或者喜欢上看似枯燥的历史,让学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的人文的养分,最终服务于孩子未来出彩的人生——我想这本来也是历史教学所承载的一项重要使命。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章贡中学 赣州中学)

责任编辑 张海玲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介绍 篇4

曹真(?-231年),字子丹,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族子。其父曹邵为曹操募兵时遇害,曹真遂被曹操收为养子。因赞赏曹真的勇猛而让他参与虎豹骑。历任偏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等职,并参与汉中之战。曹丕袭封魏王后,拜曹真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州及凉州诸军事,负责镇守西北边境,期间表现突出。于黄初二年(221年),督众将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黄初三年(222年),率军包围江陵,击破吴将孙盛。回师后,转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曹丕病重时,曹真受遗诏辅政。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拜大将军,进爵邵陵侯。太和二年(228年),曹真率军抵御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太和四年(230年),代曹休为大司马。次年因病去世,谥号“元侯”。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太祖庙庭。曹真本姓秦,其父秦邵素来与曹操相善。兴平末年,袁术部曲与曹操在豫州交战,曹操一次外出时侦察时,遭遇袁术部曲追杀,幸得曹真之父冒名顶替,袁术部曲误以为他就是曹操,遂杀之而去,使曹操躲过一劫。由此曹操想到秦邵恩德,因此曹操收养曹真,变易其姓,才转姓曹。 两种说法莫衷一是。曹操收养曹真后,让他与曹丕等一起生活。曹真力大勇猛,有一次射猎时被虎在后面追逐,曹真回马射虎,虎应声而倒。曹操壮其鸷勇,让他成为虎豹骑中的将领,讨伐灵丘黄巾军后被封为灵寿亭侯。

返回目录>>>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二):鲍勋

鲍勋是汉朝司隶校尉鲍宣九世孙,其父鲍信曾任济北国相。鲍信是曹操的好友,初平三年(192年),时任济北相的鲍信与兖州牧曹操共同抵御青州黄巾军的进攻。在战斗中,曹操陷入重围,鲍信殊死力战,最终掩护曹操突围成功,但自身却战死疆场,连尸体也无法找到。曹操当时十分悲痛,用木刻鲍信之像,哭着祭奠他。

建安十七年(2),曹操追录鲍信的功绩,封其兄鲍邵为骑都尉、新都亭侯,并辟命鲍勋为丞相府掾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立为魏国王太子,鲍勋任太子中庶子。后转任黄门侍郎,不久又出任魏郡的西部都尉。当时曹丕郭夫人弟弟任曲周县吏,被揭发盗窃官布,按法应该行死刑(弃市)。曹操当时在谯县未归,留守邺城的曹丕于是多次写亲笔信给鲍勋,希望他私底下能高抬贵手。但鲍勋不敢纵容罪犯,还是将所有罪证上呈朝廷。当初鲍勋在任太子中庶子时就已经因守正不挠而令曹丕不满,此事更加深了曹丕对他的怨恨,于是趁著魏郡在边境士兵轮休上有延误的现象,密令中尉参奏罢免了鲍勋。过了很久后,鲍勋方才被任命为侍御史。

返回目录>>>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三):诸葛珪

诸葛亮八岁那年,父亲诸葛珪又因病去世。清人张澍引《诸葛氏谱》说:“玄死时,瑾年十三,亮年八岁。”此说错误颇多,疑为“珪死时,瑾年十五,亮年八岁”。封建时代,父亲是一家之长,家中的顶梁柱。顶梁柱的崩折,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长子诸葛瑾已经十五岁,承担起奉养继母的义务,八岁的诸葛亮、年幼的弟弟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诸葛珪出现在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具体如下:正望间,忽见徐庶拍马而回。玄德曰:“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遂欣然拍马向前迎问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马谓玄德曰:“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愿闻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镜先生曾为备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伏龙、凤雏’乎?”庶曰:“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玄德踊跃曰:“今日方知伏龙、凤雏之语。何期大贤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备有眼如盲也!”

返回目录>>>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四):骆统

少年立志:骆统字公绪,籍贯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其父骆俊,官至陈国相,因不答应袁术借粮的请求,为其所派刺客暗杀。公元2(建安四年),骆统母亲改嫁给华歆做妾,骆统当时八岁,于是与亲戚一道回到乌伤。他的母亲来送别,骆统拜辞母亲上车后,脸朝前而不往后望,他的母亲哭着跟在车后。赶车的人说:“夫人还在那里。”骆统说:“不想增添母亲的思念,所以不回头看他。”他侍奉嫡母甚为恭谨。当时年岁饥荒,乡里及远方来的人大多生活困顿,骆统为了帮助他们而减少自己的饮食。他的姐姐仁爱有德行,守寡无儿回到娘家,看到骆统的样子心里十分难过,多次问他是什么原因。骆统说:“士大夫们连糟糠都不能吃饱,我哪来心思自己一个人吃饱?”他的姐姐说:“真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自己把自己折磨成这个样子。”于是她就将自己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将此事告知母亲,他的母亲也认为他很贤德,于是叫人分发施舍粮食,骆统由此名声显扬。

惠泽百姓: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孙权以讨虏将军身份兼任会稽太守,骆统时年二十岁,被试用为乌程国相,乌程百姓超过万户,都赞叹他能仁惠治理。孙权嘉奖他,召他为功曹,代行骑都尉,并将堂兄孙辅的女儿稼给他为妻。骆统致力于补救考查时政,如有什么见闻,他绝不让事情过夜再办。他常劝说孙权尊重接待贤良人士,勤勉探究时弊;飨宴赏赐时,可让大家分别进见,对他们嘘寒问暖,施以亲密情意,启发诱导他们说出心里话,观察他们的志趣,使他们都感恩戴德,怀着报答之心,孙权接受了骆统的建议。 孙权前期所以能推诚信士,求贤若渴,恤民如稚子;同时,量能授器,德能容人,亲以致爱,其间与骆统的剖心赤诚、刚正为人、谏以补过是密不可分的。

返回目录>>>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五):夏侯楙

夏侯楙(máo),字子林,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大将军夏侯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官员、将领,其妻为曹操之女清河公主。在魏国历任侍中、尚书、安西将军、镇东将军,假节,封列侯。曾一度驻守长安,但蜀汉北伐后就被调离。

人物生平

夏侯楙年轻时与魏文帝曹丕亲近友善。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受禅登基,建立魏国,任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持节,继夏侯渊之后都督关中,驻守长安。夏侯楙无用兵谋略,而好经营家业。夏侯楙后来受封列侯,娶曹操之女、曹丕的姐妹清河公主曹氏为妻。

太和二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魏明帝曹叡西征,将夏侯楙调回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夏侯楙在关中任职时,多养伎妾,夏侯楙的妻子清河公主曹氏因此与他不和。后来,夏侯楙的弟弟们不遵礼度,夏侯楙多次斥责他们,他的弟弟们就诬陷夏侯楙诽谤。曹叡想杀夏侯楙,问长水校尉段默,段默认为一定是清河公主与夏侯楙不和睦,就合谋罗织罪名,希望使曹叡推敲求实。况且夏侯惇与曹操有平定天下的功劳,应该三思而后行。曹叡才意识到这是诬陷,于是就下诏书,推究是谁替清河公主作的表奏,果然是夏侯楙的弟弟夏侯子臧、夏侯子江所作。

夏侯楙后来官至镇东将军。

返回目录>>>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六):朱据——孙权将其委以重任

孙权忧虑将帅的才干,发怒叹气,心中怀念吕蒙和张温,考虑到朱据文武兼备,可以继任吕蒙、张温的事业,由此便任命朱据为建义校尉,领兵驻守湖孰。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征召朱据至京将公主孙鲁育嫁给他(因此孙鲁育被称为“朱公主”或“朱主”),任命朱据为左将军,封爵云阳侯。朱据为人谦虚,多交士人,轻视财货,乐于施舍,俸禄赏赐虽说丰厚但常不够用。

牵连免官魏明帝曹叡曾秘密召见隐蕃,让他作为间谍叛入吴国,命令他一定要想办法在吴国谋取吴国廷尉一职,伺机陷害、离间大臣,挑起吴国内斗。吴黄龙二年(230),隐蕃假装从曹魏叛逃,投奔吴国。隐蕃私底下凭借出众的辩才获得了东吴豪杰们的亲善,其中朱据、廷尉郝普更是称赞隐蕃有王佐之才,与他极为亲善。太常潘濬之子骑都尉潘翥也与他亲善,从卫将军全综以下官员都与他交往。但也有少数官员不和隐蕃来往,如杨迪、潘濬。潘濬还为此痛斥其子一顿。外人都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反感隐蕃。黄龙三年(231)隐蕃果然反叛并被诛杀后,大家才明白过来。朱据受到波及,他被免官禁足在家中,过了四年才被重新启用。

秦朝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篇5

龙且曾被封为大司马。和项羽是发小。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楚军被汉军围困于荥阳东,项羽往救,汉军退走。项羽乘胜追击,切断了汉军粮道,刘邦被困求和,项羽不许,陈平向刘邦献计说:“项王的忠臣,只有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几个人,如果你能用万金买通说客,去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再出兵攻打,项王必败。”刘邦遂用此计。项羽果然对忠臣疑忌,致使范增、钟离眛、周殷等忠臣纷纷离去,几乎只有龙且没有离开。

三国人物的故事 篇6

兴平二年(195年)春天,缓过气来的曹操再次亲率军攻打吕布,迫使吕布后退。夏天,吕布反扑,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败而逃。曹操对吕布首次取得了重大胜利。败退中的吕布与陈宫部会合,聚集到一万多部队,转身又来战曹操。曹操大胆的采取了“空城计”虚张声势,吕布不敢贸然进攻。曹操连夜调回了大量的部队。而吕布知道曹操昨天的举动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动进攻。结果曹军伏兵大出,大败吕布。吕布连夜逃走,放弃了兖州,投奔刘备。在这场战争中,曹操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在连续失败中没有气馁,屡败屡战,以燎原烈火一样的疯狂热情激励出了全军的斗志,虽然身处逆境,但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吕布,最终取得胜利。

(这个经过考证,确实是曹操的,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十分崇拜孔明,所以才编出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这个也有疑惑,不过的确发生在曹操身上,确有此事。)曹操献刀

西凉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统帅二十万大军进驻洛阳,废了少帝,立了献帝,自封为相国。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大臣们想除掉他,却没有办法。

校尉曹操(字孟德)暗中早有杀董卓之心,他经常出入相国府,渐渐取得了董卓的信任。一日,曹操从王司徒处借来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走入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一侧。董卓问“孟德今天为何来得这么晚?”曹操说:“我的马走不快,所以迟了。”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贼该死。”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从铜镜内看见曹操抽刀,转身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了,曹操急忙说:“我得了一口宝刀,想要献给相国。”董卓接刀一看,长足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

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 曹操牵着马出了相府,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吕布对董卓说:“曹操好象有行刺之举。”董卓有些醒悟,于是派人去追。此时曹操已经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温酒斩华雄

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

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非常得意。

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

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 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听了,十分欣赏,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去杀敌。” 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回来再喝吧!” 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杯中的酒还没凉呢。

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射中一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不能动弹。名医华佗听说关羽箭伤不愈,表示能为他割开皮肉,刮骨去毒。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心惊胆战,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等到华佗刮尽骨上的毒,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象您那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

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字文远),游说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关羽也非毫无报答,斩颜良诛文丑,立下大功。

中学历史教学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篇7

历史是由人类活动构成的,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中, 人类组成的各个民族、阶级、集团中, 都涌现出了许多突出的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在历史舞台上, 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既有呼唤时代风云的英雄, 又有自鸣得意的小丑———在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中, 他们显得分外引人注目。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除去时间、地点和事件这几个要素外相关历史人物就是整个历史课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历史人物的活动, 历史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就都失去了实际意义。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上, 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既了解相关史实又从中受到教育便成了历史教学中研究的课题之一。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 旧的史籍大多是为剥削阶级代表人物树碑立传, 其评论标准也往往是对“圣君贤相”的褒扬, 对“昏君奸佞”的贬斥, 以及对农民起义领袖的不同程度的歪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这些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虽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有不少问题尚有争论, 但教师在讲授中还应注意,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除了已有定论的人物外, 一般离不开教材的基本观点, 采用尚有争议的说法以免学生在认识上造成混乱。

中学历史是一门形象具体的学科。要想正确评价某一个历史人物, 就必须对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具体形象的叙述和描绘。忽视历史课的这个特征, 单纯抽象概括地讲解, 介绍有关人物评价的结论, 往往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人物, 也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什么痕迹, 也更谈不上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了。要做到对历史人物进行具体形象的叙述, 就要尽量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不是英雄造时势, 而是时势造英雄。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 归根到底总是时代的产物, 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的。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评价历史人物, 不是苛求于古人, 就是把古人现代化。因此, 我们讲解历史人物的出现, 评价其历史地位, 首先就要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例如, 评价秦始皇, 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 我们看到似乎仅仅是“好大喜功”、“暴虐无道”可是, 只要我们面对历史事实, 具体分析时代的要求, 就会看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代替分封制, 政治经济统一代替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要求, 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 为他“好大喜功”的作为提供了历史根据, 历史证明他“扫六合、一天下”的一系列措施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结合对当时历史条件的分析, 学生才有可能弄清秦始皇在顺应历史发展的活动中, 为什么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 其中秦始皇的个人性格特点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样就能比较切合历史实际地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了。

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曾为历史的进步作出过贡献, 但是, 大多也曾经不可避免地犯过错误。功劳有大有小, 错误也有大有小, 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历史人物的功与过, 主要是就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而言的, 这是评价历史人物功过的标尺。一旦接触历史实际, 我们就会看到, 众多的历史人物是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作用于历史发展的, 衡量他们起什么作用, 有什么功过, 还必须具体分析。正确方法是, 分析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找出社会发展的趋向, 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客观作用, 并以此判断他究竟是功绩占主流, 还是过失占主流。功大于过, 基本肯定;过大于功, 基本否定。例如近代史上的林则徐, 目睹外国侵略者的贪婪野心, 力主严禁鸦片, 以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时, 在虎门海滩, 销毁外商鸦片两万余箱, 大大鼓舞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就任两广总督后, 在沿海一带严加戒备, 抗敌决心未尝一日动摇, 其爱国精神受到中国人民的赞扬和尊敬。林则徐又是近代史上破除闭关守旧思想,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主持编写的《四洲志》影响深远。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也曾在太平天国起义即将爆发时, 力主镇压, 并亲自在云贵镇压过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如果我们把这一页历史看做是林则徐的全部, 将他基本否定, 则显然是不对的。在鸦片战争时期,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林则徐一生的活动, 就功绩的卓著、影响的广大而言, 是在坚决反对外国侵略者方面, 镇压农民起义的过失, 就其作用和影响而言, 实际远低于前者。在这样有重点的具体分析的讲述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林则徐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要做到给历史人物做出具体、完整、全面公正的评价, 就是尽量尊重历史史实。有利于完成历史任务的, 是功;阻碍完成历史任务的, 是过。前期有功要讲够, 后期有过要讲清, 不溢美, 不苛求, 不以偏概全, 如实反映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全貌。例如评价陈独秀,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 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中, 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 他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受到了党纪处分。以往评价陈独秀, 只能讲他后期的错误, 抹杀或回避前期的功劳, 结果连当时的史实也讲不清楚。要想让学生对救国救民的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完整认识, 分清陈独秀的前后期的功过不同, 应该分别评价, 只写过, 不符合历史人物的实际, 同时不利于学生弄清历史真相。

有专家提出, 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 可使用“十八字诀”。也即如下六点:一是定阶段。即确定历史人物所处的时空范围, 认清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 我们都要将他放到一定的历史时空区域内考察, 即理清该人物与他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二是看阶级。一般来说, 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会深深地打上本阶级的烙印, 受自己阶级利益的左右。三是定标准。历史人物评价, 其实主要就是要分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因而确定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我们把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判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根本标准。当然,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还有道德标准、价值观标准等, 但这些都应当从属于前面的两条根本性标准。四是忌极端。人无完人。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客观全面。 既不要将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一棍子打死”, 轻率地全盘否定, 更不要做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狂热崇拜者, 只看到他的优点、而看不到他的丝毫缺点, 甚至容不得任何人说他的缺点。五是重民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人民而不是少数英雄人物。历史上有作为的英雄人物是时势造就的。但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不是没有影响。当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时, 就会促进社会发展; 反之就会对历史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六是据活动。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是什么?不是名家观点, 不是权威高见, 而是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 人的历史其实是他自己写的。人物评价类的试题和其他类型的历史试题一样, 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须做到史论结合, 而这里所说的“史”就是指历史人物的基本活动。

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人物教育 篇8

关键词:历史人物;感悟人格;是非观;自我决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66-01

有人说,历史教育是一门“人”学,这里的“人”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历史教育是一门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学问,是一门养成学生优秀人格的学问;二是指历史是专门记载人类活动的一门学科,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所以历史教育又是一门离不开“历史人物”的学问。综合以上两层含义,就必须把历史人物学习与优秀人格养成结合起来。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怎样做到“目中有人”呢?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主体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学目的也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优秀人格,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新课改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以历史的眼光、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发展历史中汲取智慧,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提高人文素养”。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历史教育的人格本位意识,做到“目中有人”,主动把“知识形态的历史课程”转变为“生命形态的历史课程”,使学生接受到“有血肉的历史教育”、“充满人性的历史教育”、“有生活气息且富于思考的历史教育”。

二、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历史人物在人格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知情交融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与人的心灵是共通的,梁启超先生曾说过 “善为史者,以人物为历史之教材,不闻以历史为人物之画像;以人物为时代之代表,不闻以时代为人物之附属。”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以历史人物作为人格教育的载体,突出历史人物的主体地位,克服历史教材“以事带人”的不足,采用“以人说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个性发展、思想升华、人格养成,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

做法一:创设历史人物新情景,突出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如《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一般的教学设计是“以事带人”,我的教学设计改为“以人说事”,展示历史人物图片、介绍罗斯福生平、让学生上台说说心目中的罗斯福、引用与新政相关的罗斯福竞选演说、罗斯福名言“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著名的“炉边谈话”等史料,加深罗斯福这一历史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充分感受罗斯福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做法二:层层设问,挖掘人格内涵。以司马迁这一历史人物为例,我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司马迁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一成就的历史地位如何?《史记》是中国历史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引起学生对司马迁的景仰和崇拜。2、接着设问: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伟大的著作?这就触及到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他知识渊博,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在李陵之祸受腐刑后,忍辱负重,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历经几十年艰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这一宏篇巨著。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历史人物的学习和优秀人格的养成都要靠学生自主建构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要贯彻生本和师导相结合的原则,行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觉性,主动认识和感悟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

做法一: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巨人百传丛书》等相关历史人物传纪,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从这些巨人、大师的足迹中,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安逸和艰辛、欢乐和痛苦,顺利和磨难,将历史人物的某些优秀个性品质内化成自己的个性品质,这正是学习主体的自觉行为和自我人格建构。

做法二:指导高中学生开展“历史人物学习”课外研究性活动,搜集历史人物相关资料,撰写“历史人物学习和优秀人格养成”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指导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格道德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熏陶,提升人格的境界。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历史人物学习和研究时,要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注意历史人物学习内容的开放、形式的开放、方法的开放、评价的开放,把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人格建构结合起来,把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价值评判

我看过北京四中张汉林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学生为什么要给希特勒翻案》,希特勒是个举世公认的战争狂人、法西斯主义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以希特勒为崇拜偶像,认为希特勒是爱国的,“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德意志民族;希特勒屠杀犹太等民族符合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很显然,学生的价值观评判出现了偏差,我们有责任把学生的价值观评判引向正确的方向。把希特勒的罪行与日本法西斯对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正确的观点,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学会尊重人类文明,树立世界意识,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

三国时期人物故事 篇9

刘备:“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 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张飞:“形貌异常,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刘、关、张桃园结义,莫敢违誓,平素相互礼敬,沙场奋勇争先,终成一番大业.至于结义中一时不快,亦成佳话.关羽重枣面疾终身未褪,张飞瞠目环眼终日,睡不能合.然而二人虽获痼疾,亦惊世骇俗之异相,强敌乍见,无不心战胆寒.长坂坡危急之时,张飞忆及结义时情状,不禁胸腹间气息盘结,俄尔迸为巨雷厉喝,致百万曹军惊悚即溃,而后每战必用,屡试不爽.

三国人物曹仁简介及人物评价 篇10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仁于曹操起兵时与曹洪一同前来投奔,并随曹操一同参与讨董战役。后从征袁术、吕布、张绣,参加官渡之战,多立功勋。曹操平定北方后决意南征,曹仁率军先攻刘备,并列八门金锁阵以敌刘备,但阵法却被徐庶所破,因而败绩;樊城亦被刘备所取,曹仁败回。夏侯惇在博望坡失利后,曹操亲率大军南下,曹仁为前锋先至新野,此时刘备已将新野军民迁出,曹仁率众入城,中了诸葛亮的火计,急奔出城,又在白河中遭到水攻,其军大败。此后曹操于赤壁遭受火攻大败,曹仁引军自荆州前来接应。赤壁之战结束,周瑜乘胜进取荆州,与镇守南郡的曹仁大战,曹仁用曹操遗计诈败引周瑜入城,随命放箭,周瑜中箭败退[21] 。然此后反中东吴军士诈降之计,被周瑜杀败。后曹仁随曹操西征马超、韩遂,平定汉中,并南下抵挡孙权的进攻,此后负责镇守襄阳。汉中之战后关羽进取襄阳、樊城,曹仁死守樊城,后于战中命令弓弩手放箭,射中关羽右臂。后曹操遣徐晃来援,终解樊城之围[22] 。曹丕称帝后封曹仁为大司马。夷陵之战后,曹仁奉曹丕之命进军濡须口,却被守将朱桓杀败,回到洛阳,不久后病逝。

上一篇: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7教案下一篇:很霸气的外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