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共5篇)
品三国 篇1
摘要:易中天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中推出的“三国”系列节目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作者就“品三国”的趣味性, 结合当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提出了一些创见。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品三国”
易中天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中推出的“三国”系列节目, 以其极具个性的讲课手法, 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究其原因, 那就是他在引经据典讲授历史的同时极尽诙谐调侃之能, 喜欢把一些产生在现代、形容现代人的词语, 运用到历史人物身上, 真正做到了趣说历史。难怪有人惊呼:“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讲。”由此我想到了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本宣科和死记硬背,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 热情不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与其“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 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做到“乐学”、“会学”, 真正享受课堂。易中天品三国使相对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活了起来, 很多观众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享受, 这实在是精彩绝伦的历史课堂。新课改标准要求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 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历史老师要有丰富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那么, 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可以从“易中天品三国”中借鉴些什么呢?
一、课前要加强问题导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易中天品三国, 一般是先提出问题, 由问题来引发人们的好奇, 然后易中天先生再来“品”, 通过问题来加强与观众间的互动。如第十六集《得寸进尺》中, 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赤壁之战后, 曹操又进行了三次战争, 即破马、韩, 征孙权, 伐张鲁。三次战争时间都不超过一年。曹操甚至宁可半途而废, 也要返回邺城。那么,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每次都匆匆忙忙地赶了回去, 究竟要做什么?是什么事情他一直在牵挂着呢?这是易中天先生常用的方法, 每一集的开头都这样引入, 即先叙述相关的史事, 创设一个矛盾的情境, 再从史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由此牢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 可以创设出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发掘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比如导入《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这一课时, 我就从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电视剧《大汉天子》和《汉武大帝》入手, 然后是熟悉哪些人物和事件, 比如东方朔、主父偃和汉武帝与地方诸侯王的斗争,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西汉王国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危害?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王国问题?问题解决得漂亮吗?由此导入本课要讲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些问题的设置, 结合了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剧, 激发了学生对本节内容强烈的求知欲, 而精彩的导入也为本课教学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中要穿插历史故事, 活跃课堂气氛。
有人说易中天品三国是“以故事说人物, 以人物说历史, 以历史说文化, 以文化说人性”。的确, 把历史知识故事化, 这是易中天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筹码。喜欢听故事, 也许是人类的共性。易中天是熟悉观众胃口的。如在第一集《真假曹操》讲曹操个性时, 引用裴松之注《世语》和孙盛《杂记》讲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后说:“宁我负人, 毋人负我。”并分析了曹操杀人的动机心态, 使观众好像亲临其境, 认识了一个狡诈中有真诚的曹操。
当然, 历史课堂不等于讲历史故事。但是, 在历史课堂中巧妙灵活地讲历史故事, 无疑是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而且, 历史故事的穿插一定要适宜, 要能够成为课堂学习历史知识的有效补充。比如在讲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中的迈锡尼文明我就穿插介绍了特洛伊战争, 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又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迈锡尼文明尚武好战的特点, 并顺利过渡到古希腊的“黑暗时代”。
三、结尾要运用悬念法,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一开始并不是在黄金时段播放, 但是收视率不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易中天在每集最后都会设置一个悬念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诱发观众的好奇心。比如在23集《中流砥柱》的结尾处, 易中天说:“《三国演义》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其中许多故事都脍炙人口, 比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庞统献计’, 以及‘苦肉计’、‘借东风’, 等等, 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因此, 我们也要问一问:有这事吗?请看下集:赤壁疑云。”无疑, 对这些历史感兴趣的观众, 第二天会乖乖坐到电视机前。
长期以来, 在历史教学中, 课堂的导入得到了多数教师的重视。可是, 有的教师对于课堂的结尾往往漠然处之, 使结尾成为课堂教学的败笔。其实, 在历史课堂巧用结尾悬念法, 利用悬念激人好奇, 催人思索,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完《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这一课后, 我设置了这样的结尾:“古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 使城邦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那么,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吗?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特点?雅典民主和现代社会的民主一样吗?欲知详情, 请听下回分解。”这种“卖关子”式的悬念结尾别具一格, 它承前启后, 巧妙地衔接了新旧知识, 激发了学生对“后事”要迫切弄个水落石出的求知欲, 并实现了章节过渡, 自然而然地导入下一堂课《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
四、课堂教学要适时诙谐幽默, 语言表述要生动。
如果说要引经据典研究考证三国历史的话, 很多历史学教授要比中文系教授出身的易中天讲得专业。但如果说到在讲三国时能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感染观众的话, 易中天大概做到了极致。看看这些语言:“所谓的空城计也是编出来的……诸葛亮搬个琴, 摆个香炉, 召两个小孩子, 在城楼上唱卡拉OK。”“曹操对各路诸侯说:‘现在是灭董卓的最好时机———董卓已经把洛阳烧掉了, 还劫持了皇帝, 基本可以把他定位为恐怖组织了。’”这些轻松幽默极具现代生活化的语言始终活跃在易中天品三国中, 不胜枚举, 而这些无一不引起观众的阵阵掌声和笑声。很多同行认为如果中学老师能像易中天这样讲课, 一定比现在的历史教学更受学生欢迎, 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接触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一新生后, 我发现, 由于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 历史被视为副科,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显然不高, 再加上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问题, 历史课堂有些时候显得较为沉闷, 没有活力。诙谐幽默的教学寓教于乐, 可以打破沉闷的气氛, 让课堂妙趣横生, 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发展思维。比如必修Ⅰ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 在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时, 我用了较为轻松诙谐而生动的语言:“丞相不但要管国家大事, 还要管皇帝的私事。修个房子他要管, 说是费钱, 想出去玩他要管, 说是劳民。甚至有些过分的家伙, 连皇帝吃饭休息睡老婆也管, 还振振有词, 美其名曰‘为了陛下身体着想’, 脸上还经常是一副欠揍的表情, 好像皇帝总是欠他二百块钱似的。到底谁是老板, 谁是打工的?”这样的语言学生听完都能会心大笑, 课堂气氛极其融洽, 而形象通俗的比喻也使学生能深入认识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本质原因。当然, 就像我们强调不能满堂灌一样, 历史课堂也不可能满堂都是诙谐幽默, 那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所以, 恰当的做法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适时运用诙谐幽默生动化的语言。
当然, 就像易中天在火暴、名利双收后也不断受到网络等各种声音的质疑, 本文从易中天品三国来反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 也仅仅是一家之言, 难免有肤浅之处。历史课堂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探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又要使课堂幽默轻松、生动活泼, 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技巧。易中天品三国确实给历史课堂注入了一股清新愉悦之风, 值得我们学习。
“品三国”,就吃它吧 篇2
大学一哥们,盘下一饭馆,在上海的贯中路,一度惨淡经营。去年他看到央视上的易中天,突然灵光一现,一拍大腿说:有了!不日,贯中路口竖起“品三国”仨大字,白天乌漆发黑,半夜闪闪发亮。易中天如日中天,饭馆跟着门庭若市,小资们小白领们挤在门口挨着坐着等饭位。
哥们挺得意,说解读三国,易中天用文字,我用菜肴。他给每个菜都安了个名儿,竹节蛏加小毛蚶就是“大乔(壳)小乔(壳)”,七种野菌混着烧汤就是“水淹七军”,三个香菇掺毛豆烧鲈鱼就是“三顾茅庐”。吃客们嚼着小乔的大腿、大乔的胸脯、诸葛亮的脑袋,嘎嘎一嘴油。
我不知道,这家伙是糟蹋了还是发扬了“三国”,就像我不清楚易中天和于丹是糟蹋还是发扬了历史经典。遥想当年,史与经,贵如杨玉环威如武则天,谁敢亵玩!阐经释史,那是严肃的政治工作,高智商好记忆,皓首穷经数十年,再加上如履薄冰的谨慎,才有开口布道的资格。说得好,运气好,成了朱熹、王阳明,能跟着孔夫子一起进庙歇着,或成司马迁、司马光,也能煌煌史著流芳百世。但是如果阐释有偏,运气一差,成为异端邪说,就只能提着脑袋奔赴九泉,譬如清朝的庄廷,写本《明史辑略》,自己被掘坟鞭尸不说,还株连千余性命。所以,千百年来,不是精英,不敢说史解经。
但是,如今后现代了。尼采说,上帝死了,罗兰•巴特说,作者死了。经典的作者,早死千百年了!但是读者不死,草根不死。经典,不就是一文本嘛,阅读文本,不就是个人一体验嘛。精英的权威的体验,怎能替代我草根的体验?草根们因此狂呼:学识可以少,胆子不能小,专业水准可以低一等,但话语权利要平等。手持经与史,就总结发挥表达吧,就趣说戏说胡说吧,在博客里,在讲台上,在电视里,在电视剧里!就这样,经典文本被割裂、被破碎、被拗断,就像村头的寡妇,谁都可以来吃口豆腐意淫一下。
对此,不少人抚掌称善。话语权不再被垄断了,精英不再权威了,草根不再边缘化了,这个世界多元了!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多少年来,我们渴望期待这样的日子。王小波当年插队,大好青春一把,却枯坐在农民伯伯家门口,看太阳沉沦,感到寂寞凄凉。那时候,王小波手持红宝书,口唱样板戏,无聊得欲哭无泪。现在,世界参差多态了,幸福有了本源。对此,谁能有疑议?谁能无视群众的选择权?
然而,在参差多态的世界里,群众们手握选票,选择的标准却是“看谁更有趣”。我们用短信选择超女,用鼠标选择芙蓉姐姐,用频道选择杨丽娟那张执拗可悲的脸。不管易中天怎样辨白,自己品三国一字一句皆有出处,人们还是因为他的“单田芳式说权谋”才投的票;无论于丹如何解释“道不远人”,人们还是因为她的“心灵鸡鸭汤”才投的票。本质上,聆听谁的经典解读与选择谁的相声,没有区别,皆娱乐第一也。当我们自以为告别了话语垄断的时候,“娱乐”却在窃笑中成为这场游戏的标准。
娱乐本无罪。古人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修辞,使人愉悦,因此更易传播。一个教授带着幽默上课,学生就带着记忆下课。我在美国一跨国公司实习时发现,所有的培训课程都是搞笑片,不是动画就是小品表演,没半点正经。培训部主任,一个金发胖美女,说“No Entertaiment,No Education”。工作规章,只有披上娱乐的外衣,才能深入人心,符合人性啊!
但是,如果娱乐成为标准呢?英国科幻小说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一辈子都在恐惧一个社会的思想、话语、信息被粗暴地垄断,就像王小波的担心和反对的那样。而另一个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警告我们,事物的另一个极端,是信息泛滥,真理湮没,因为“人们对娱乐有着无穷的欲望”,我们将因此选择刺激,追逐快感,而淡忘理性的乐趣。两个作家守卫在天平的两端,告诫我们,王小波插队的时代不是和谐社会,娱乐至死的时代也不是。
品三国 篇3
笔者觉得《百家讲坛》中易中天教授所使用的讲述方式和选择历史的细节、角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什么的困惑与怎么教的难题, 所以在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堂中进行了尝试。
一、精选历史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易中天在讲述历史时, 对于内容进行了精选, 并运用生活化的语言, 让观众感觉不到历史有多么遥远, 似乎就近在咫尺。因而,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精选历史, 找准儿童的兴奋点, 巧设悬念, 激发其学习兴趣。
小学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编选了许多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 这些历史片段承载着鲜活的生命表达和生动的细节描述。教学时,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精彩的故事与画面, 引领学生走近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历史情境, 还原故事中所包含的情感, 引发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时, 课堂伊始, 笔者引用“秦王批阅奏折”的传说导入, 让学生了解古代人们知识相传的难度。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 大家兴趣盎然。笔者接着又拿出一张普通的学生作业本中的纸张, 指着这张纸发出追问:“那我们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才有了纸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由于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传说故事, 并且拿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作业纸, 让原本神秘的故事平添了几分亲切感, 便很自然地激发了其探究历史的兴趣。
历史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而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点”状呈现给学生的探究留有广阔空间。教学中的巧妙设问能触及学生的兴奋点, 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时, 笔者用多媒体展现了圆明园的精美图片, 并配以生动的讲解。当学生目睹了圆明园之美, 感受了祖国文化内蕴之丰富时, 课件出示:“这样美丽的圆明园却被一帮自称来自文明世界的强盗给抢夺一空, 为了掩人耳目, 还一把火给烧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质疑启迪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挖掘了教材的隐性知识, 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二、创设历史情境, 神入历史人物内心世界
易教授在讲品三国时, 通过他独特的语言魅力, 营造了许多历史情境, 让听众身临其境, 真正让每一个听众解读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神入”。
“神入” (Empatrly) 一词是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的, 意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 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 从而把握他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 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
因而,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 把古与今联系起来, 使学生积极投入地思考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信仰, 思考他们行为的后果。
在执教了《了不起, 家乡名人》一课后, 笔者根据学生崇拜偶像的特点, 在班级中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家乡历史明星”活动。首先引导孩子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的偶像, 再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心中的家乡历史明星, 然后让大家猜猜他是谁。在排练过程中, 学生自觉查阅了很多书籍, 对人物的语言精雕细琢, 力求合乎时代和人物身份。为了制作道具, 他们找来有插图的历史连环画亲自动手模仿制作。这一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想象, 他们仔细揣摩了历史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 收到了让历史再现之效。角色扮演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 置身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来理解历史人物, 从而触摸伟人们高贵的灵魂, 学习他们济世忧民的精神, 受到心灵的洗礼, 增强了爱国情怀。
在教学《悲愤的吼声》一课时, 学生对于日本鬼子的残暴深感痛恨。随后笔者又告诉大家:近期, 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 极力否认他们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罪行, 还把中日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所有近代侵华战争都归咎于中国, 肆意歪曲历史事实……还没等笔者说完, 学生就已气愤不已了。于是, 笔者趁机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 想一想:了解了这些, 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你们该怎样运用历史事实去进行反驳呢?同时笔者提出下节课要召开一个班级新闻发布会。于是, 学生开始关注这段历史, 他们通过网络、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等途径搜集证据, 课余主动与老师探讨。新闻发布会上, 大家慷慨陈词, 一一列举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种种罪行, 诉说着内心的愤怒。学生有的用“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作为结束语, 有的反复强调“历史是不能改写的”……透过这次新闻发布会, 让学生与历史对话, 使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采用多种方式, 让历史与现实对接
易中天品三国除了易教授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之外, 还采用了多种手段, 让原本没有生气、没有质感的历史在电视这种多媒体载体上焕发神采。笔者在教学中也采用了多种方式, 让历史与现实对接。
对学生来说, 历史既遥远又陌生, 而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 能使他们走进历史, 获得一定的历史感受, 从而使其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在教学《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四大发明的深远意义, 笔者让学生进行了动手体验。课堂上, 笔者先让学生用毛笔在棉布上写字。经过亲自实践后, 他们发现在布料上写字容易起皱, 而且字也会显得模糊, 从而在对比体验中感受到了纸的方便。在教学印刷术时, 笔者先让学生用土豆、彩泥或肥皂做材料, 动手制作一枚印章, 结果学生要么无从下手, 要么笔刻断了, 要么字刻反了。从失败的动手体验中, 他们感受到了古老印刷术的费时、费力、费材等弊端。此时, 笔者再拿出为学生精心选择的“人”“中”“国”“我”“是”“爱”这六个铅字, 要求学生分组活动, 用这些铅字进行排列组合, 组成词语或句子。比起先前的刻字, 这“排”字活动真是既新鲜又有趣, 大大丰富了学生对活字印刷术的感悟。课堂上的几次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寻找”历史的过程中, 进一步感受了中国古代的文明与辉煌, 内心涌动着对祖先的敬佩, 为之而骄傲。原本枯燥的历史教学在动手体验中变得灵活生动起来。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并不是瞬间形成的, 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 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 把握事物的本质, 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 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促使他们开动脑筋, 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时, 其中的一些片段笔者是这样操作的:
师:请自读《英国偷运鸦片到中国》一文, 思考:英国为什么要把鸦片偷运到中国? (学生汇报, 教师相机引导) 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说:同学们, 在“每周新闻交流会”上, 不少同学都提到了这样一则报道:“美将巨额贸易逆差归咎中国欲逼人民币再升值。”还记得我们当时分析的“贸易逆差”“贸易顺差”吗?当时的清政府与英国之间, 谁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学生回答:英国政府。老师接着问:偷运鸦片之后呢?学生回答:清政府。老师跟问:这是一点点贸易逆差吗?不, 是巨额贸易逆差, 中国每年出口的全部货物都抵偿不了进口的鸦片, 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面对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我们并没有就事论事, 而是巧妙地将中美贸易摩擦引入教材的学习, 并且就“开放与封闭”的话题进行了辩论。
品《三国》有感 篇4
东汉末年,执政者昏庸无能,宠幸宦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至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天下大势割据,群雄并起,三国序幕就此拉开。
所谓三国,一般人皆以为是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魏国、吴国、蜀国,对此暂且不论,先说世人对这三位枭雄的评价,曹操自然不用说,其在世时,三国的“汉臣”与子民便称之为曹贼,国贼,而后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也一般视其为奸诈的代名词,而曹操对此也都早已心知肚明,然而他能击败各路诸候,杀败西凉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不能管住天下人那早已“高度近视”的眼睛对他的看法,他对此也只是偶尔反驳几句,自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至丞相魏王,那批判之声便开始了,后人也以为这是曹操的奸诈(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几个人认为这是他的智。
好,且不说这个。且说刘备谋士诸葛亮为其所谓的大汉皇叔是怎样夺得荆州的:周瑜带兵攻打南郡,遭曹仁埋伏,大军损失惨重,周瑜为此也身负一箭,为其经后身体一直虚弱直至逝世埋下了严重病根,此后周瑜诈死,以其人之道来还至其人之身,大败曹仁,而正当周瑜领兵去取南郡时,城楼上出现了赵子龙:“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敌箭射下。试想,诸葛亮此等不仁不义,无法无道之举,那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之相比岂不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后人竟还称诸葛亮为“智”的化身,可笑乎,可悲乎啊!曹操在夺取西凉后,知西凉贫脊,且羌人都忠心于马超,对自己多少都有些愤恨,于是下令三条:
1、赈粮于西凉
2、免税两年
3、休战,论谋士曹操没有多少有诸葛,庞统,周瑜,鲁肃之辈的,论武将,其虽多,但真正象张飞、关羽、赵云之辈的,恐怕一个也没有吧,然而他用自己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打赢了不少场仗,尽管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诱,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其败战,然而人岂无失算,失策之时,想那刘备,孙权纵有智士相扶,也不过如此,曹操用自己的谋智与那不及诸葛亮,周瑜等才能的谋士和不及关羽张飞之勇的武将,平定中原,此刻就算他称帝也豪不为过,但是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所谓“三国”也是曹操死后才出现的,试问天下人凭何骂其是“汉贼”?
昔日刘邦不过是无名亭长,他与项羽相斗,最终获得胜利,创建汉朝,怎无人说其是刘贼,国贼。怎无人认为各拥戴秦之后人,或许有人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导致民愤激起,应被推翻,然而东汉末年又何尝不是民不聊生,这一点,我在文章开头就已提出,那为何汉就不可被推翻,或许有人说,不是还有以仁义治天下的刘皇叔吗?可以让他来执政啊!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这位所谓的仁义皇叔。刘表病危,荆襄危机四伏,刘表那年轻的娇妻蔡氏与其弟兄对这九郡虎视眈眈,这些刘表早已清楚,于是他嘱托刘备,希望他能够接下荆州,没想到这位仁义的皇叔,仁义过了头,连诸葛军师的话都不听了,坚持不肯接此委任,满嘴的:“刘表乃吾皇叔,我岂能趁人危急时,做此不义之事,孔明休劝,我意已决。”最后呢,荆州落入曹操之手,经过赤壁之战,又害诸葛亮做出不仁不义的事,设“千机万谋”夺取了荆州,最终名义上还是借江东的,如此庸才,幸亏遇到的是诸葛亮,若是司马懿,其命早休矣,权位也早不知被他
人夺了多久了;当其西取西川之时,亦是满口仁义,最后呢,并吞西川将刘璋逐于公安,这种言行不一致的人,试问何谈仁义,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当其得知自己二弟、三弟被杀后,不经大脑思考,便要直取江东,试问:就允许你自家大将诛杀,气折人家颜良,文丑,周瑜?偷夺人荆州,就不许你家二弟因你不去求援而被人家所杀?你三弟粗鲁无礼,酒后便乱打将士,就不许其部下杀此愚莽之主,投奔其他明智之主?由此也足见其心胸狭隘。此后,吕蒙已死,孙夫人日夜望回其身边,于是派人到西川禀告,却不想其严辞拒绝,试想,其当时到东吴能够平安回荆州,这其中孙夫人出了多少力。孙夫人当时才18岁,屈嫁于一个比自己大30岁的糟粕老头,这已厚待他刘备了,当其要回荆州之时,孙夫人忍着与母兄离别之痛,帮着他出计,一路上又为其力阻东吴战将,而刘备却丝毫不顾及往日恩情,最终逼孙夫人坠死,由此也可见刘备乃无情无义之小人,至于错杀刘封,火烧连营七百里,徐州收吕布等蠢事更是证明了刘备乃一无能之辈。其儿“阿斗”,后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表面上看似说阿斗无才无能,其实又何尝不是因刘备的教子无方。其(刘备)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不懂治国之道,他一心只想着自己能够统一霸业,而就后代家人置之不顾,却不想自己所创霸业,今后由谁来掌管,纵使他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能接任蜀川大任,那么他就弄了这么个烂摊子让是人家来接替,这种只有善始而无善终的人,怎能有资格与能力中兴汉室,而操则不然,他将大任托给曹丕,并嘱咐官员家人各理其事,足见其周到。
至于孙权,此人乃三位枭雄中最年少的一位,然而他的一生随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一个个离去,最终也黯然,孙权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善于用人,做事顾全大局,然而在他身上,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至于诸葛亮,他乃刘备第一谋士,在《三国演义》中较为“张扬”,无可否认,他是个聪明人,自从跟随他的主公,“兴复汉室,除贼伐曹”便也成了他的“理想”,他空有一身躯壳和一个聪明的脑袋,自三顾茅庐,其效命于刘备后,他的大脑控制中心就已被被秘密地输入了四个字:“忠于刘备”,于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除贼复汉,而他忽略了身边的一个巨贼----刘备,他所复的汉也绝非为汉,而是蜀汉,一个他所忠心的主公在用虚伪的仁义将其欺骗利用后所创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朝,而诸葛亮在死后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指蜀汉的名不正,言不顺,并不能被列在汉史之内)(见“武候显圣定军山”)。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而为之辞。”而诸葛亮和他的主公却似乎就是那样的人。
《三国》在我今后的路上会依旧陪伴我,我也会永不厌烦地读完它一遍又一遍,而每一次看完后,我也定将会有无数的新感慨产生。待我某一天退出社会,脱离那纷乱的竞争,我想那时再读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心中也一定会想当年暮年之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之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品三国 篇5
张天福老了,在当前的茶人队伍里,我们既没有易中天先生这样的故事传播者,也没有郭敬明这样的新生代——我们缺乏品牌的文化传播力。
应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的邀请,我来到厦门,参加2013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的营销创新论坛,听了诸位专家的发言,感触很多,也很受启发。
今天在座的大多是从事茶企业、茶叶研究、茶文化推广的职业茶人,而我是做文化产业的,之所以也十分关注茶文化,说起来与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有一些联系。多年前,我在一所佛教艺术研究院工作,有一天,闽南佛学院的教务长海如法师打电话说,他要来研究院小住几日。闽南佛学院是久负盛名的佛教高等学府,大家熟知的太虚大师、弘一大师,当代的印顺长老、瑞今长老等大德高僧,都与厦门南普陀寺的闽南佛学院有很深的因缘。海如法师是闽南佛学院的教务长,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的到来,让我非常高兴。记得海如法师到研究院的时候,已近深夜十点了,我就让他赶紧休息,有什么话明天再说。法师却让我等一等,说“我带来了武夷山的大红袍,你品尝一下,一定要尝一尝。”在法师的劝说下,我勉强喝了三杯茶,那可真是喝,不是品,都是一饮而尽,然后就急匆匆地告辞了。当时是冬天,路上很冷,骑摩托车半个小时到家,坐下来长出一口气,哎呀,满嘴的茶香,心里还是暖暖的!这茶太好喝了!不行,明天我得早点去找法师喝茶去。
为什么会想起这个故事,一是因为我到了厦门参加这个茶论坛,不免想起南普陀寺,想起这座城市中的朋友;再就是今天在论坛上,我最想说“无处不营销”,“茶香也怕巷子深”,当年,如果没有海如法师请我喝那三杯大红袍,我不会这么快就接触到茶文化。
我们这次与会的茶人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茶会友,一类是以茶谋生。这两类茶人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谈茶文化,认为茶文化与中国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儒释道、木器瓷器紫砂……包罗万象,无所不涵。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茶文化的确博大精深。但是,总这样讲也有一点小瑕疵,假如我们只是以茶会友,那么志趣相投就好,随意怎么聊,大家都懂得,都喜欢听。如果是以茶谋生怎么办?你还是逢人就说茶文化?大家已经意识到,茶行业的生命力在于未来的一代,在于如何吸引、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来喜欢茶。那么,我们不妨想一想,如今的年轻人是什么样子?他们当中不少人喜欢去咖啡馆,去酒吧,喜欢去麦当劳、肯德基,喜欢去品红酒、喝啤酒等等,环境不错,三五好友聊一聊天,对不对?
比如说,现在有几个年轻人经朋友介绍来到茶馆喝茶了,你过来就给他讲茶禅一味,讲诗词书画,讲你的茶生长在海拔1500米的山上,如何绿色,如何环保,再让他看看茶艺师的兰花指多么优雅,他们会不会喜欢?也许他就要想:在家,爸爸妈妈教育我;在学校,老师教育我;刚刚上班,老板教育我;好不容易周六日了,想轻松一下喝杯茶,你又来教育我?得了,我走吧,咱们去星巴克喝咖啡吧,至少没有人在咱耳根子底下说咖啡文化。
你说,他还会再来吗?如果不改变营销策略,不拓展自己品牌的知名度,不去借鉴星巴克、可口可乐、立顿、加多宝等品牌全方位的时尚营销经验,估计他就很难回头了。
可能有人会讲,现在的时尚是快餐时代,年轻人去喝咖啡很正常,可我做的茶文化是传统文化,你要我创新,是不是要我去复制星巴克,去复制可口可乐?我们做的是功夫茶,是慢文化,难道还要学立顿去卖袋泡茶?学康师傅去灌瓶装水?我们做的固然是生意,然而,我们崇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说得好,我们天天在讲创新,天天在说传统,首先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创新?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新并不不矛盾,是统一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在我印象中,在古文字里“化”就是“匕”,这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样子,像两个人背对背,一正一反,什么意思?意思是变化。不能像小孩游戏时赌咒说的一万年不许变,“化”字的本义是变化、改变。“文”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纵横交错的纹理,本义是花纹、纹理。因此,我理解的茶文化营销创新,就是要用漂亮的手法改变现状,要吸引人,要让大家舒服,要与时俱进。创新这个词,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史》中就有,“与时俱进”这个词也是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伦理学史》时,根据《周易》“创新”出的,原文是“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是要基于所在的时空环境来做调整。所以,抱残守缺、一成不变不是真正的茶文化,据我所知,现在我们国内做的比较成功的几家茶企业,像北京的老舍茶馆、上海的敬茶坊、山东的天一茗茶、福建的郑源……都是一直在创新,也一直在坚守传统。
所以,我认为,被历史所首肯的中国文化创新是传统,传统的精髓就是创新!在座的许多茶人喜欢书法,那么,众所周知的《兰亭序》、《祭侄文稿》是不是传统?算不算创新?真正好的作品恰恰是“笔笔是古人,笔笔是自己”,笔笔的自己对后人来讲是古人,笔笔的古人对现代人而言是自己,评论家都说米芾是“集古字”,在今天看来哪一笔不是地地道道的米芾“自己”?那位自命不凡的乾隆皇帝自称书学董赵,其实又有哪一笔来自董其昌、赵孟頫?做不好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与创新,文化的生命力就会降低。而这种融合与创新,并不是拿来主义、一味复制,而是要借鉴一种经验。
比如,我经营的是文化投资公司,主营包括杂志、影视、演艺、网络、展览、落地活动等,刚才有朋友提到了电影《小时代》,记得《小时代》上演的那一天,恰好和我组织的“红楼中国梦”活动冲突,当时还有记者要我预估一下《小时代》的票房,我回答:郭敬明做《小时代》肯定大卖,但是,如果是我做,那就不一定了。为什么?因为郭敬明是品牌,杨幂是品牌,而目前我的影视团队中,没有任何一位能超过这两人的号召力。过去是先有产业再有品牌,如今是品牌先行。后来,我专门去看了《小时代》,这部非主流影片赚到了4.8亿的票房,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电影观众的年轻化趋势,这是用公众人物的品牌号召力来取得票房成功的最好例子,影视营销需要十八般武艺:故事、演员、网络、品牌……无所不及,其中品牌号召力首当其冲,能抓住年轻人的心,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人们为什么迷恋名牌?因为所有名牌的背后都有我们喜欢听的故事,都是懂得营销创新、懂得讲品牌故事的高手创造的。影视圈里有一句话,叫作:世界上最容易的赚钱方式是什么?就是在家编故事,出门讲故事,见人卖故事。今天,我们厦门就有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而且,很多人都把他当作厦门的品牌,他就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长辈,一位忘年交——易中天先生。十多年前,我就喜欢读易先生的书,有学有识,非常好看。文人做到有学不容易,一定要会选择好书来读,好书读多了,即便不太成功也能像货真价实的药铺,里面全是童叟无欺的好药,随时可以售卖。但是,要想治好病,就需要找好医生开药方,这就是有识。不过,单纯有学有识也不成,假如你太另类,病人也不敢找你,社会也不承认你。一个名医肯定是医德又高,医术又好,大家又喜欢,这就跟茶叶营销一个道理,不但货色要好,还需要服务好,有口碑,需要品牌宣传。
易中天先生在学界很早以前知名度就很高了,但是学界之外的不少人还是不知道他,这就像茶品牌,只是专一地做微信宣传,或者专一地做电视广告,出了这个圈子,大家就不了解了。易先生后来家喻户晓,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方法,借助多种媒体讲了一个好听的老故事——《品三国》,“品”三国,和“品”茶一样,有声、有色、有回味。其影响力,超过了电视、电影、评书、戏曲等各种版的《三国》,成为中国文人的品牌。我们来看他怎么品三国,一、他非常传统,注重学术的严谨,陈寿的《三国志》怎么讲,裴松之注的《三国志》怎么讲,《三国演义》怎么讲,民间传说怎么讲,其他学者怎么讲,我易中天是怎么认为的……二、他很时尚,说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说曹操劝老婆回家:宝贝,你回来吧,好不好?别闹了,跟我回去吧……等等,让听众在愉悦中听他讲述一个知道结局的故事。听众知道结局的故事最不好讲,但,易中天成功了,因为易中天将传统的经典时尚化了、年轻化了。
以易中天先生的成功方式,我们来对比一下可口可乐最近成功的营销策略。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可口可乐推出了新包装:“闺蜜,室友,白富美,高富帅,纯爷们、文艺青年,粉丝,月光族”等等,这同样是为了树立在年轻的消费群体中的品牌形象,可口可乐不惜放下百年历史的高贵身段,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
据我了解,我们并不缺乏茶叶品牌,而且每一个品牌都有一个故事,都带着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和价值认同,是咱们一些老字号、老品牌的最主要的宣传内容。所采用的方式要么是散见于品牌家史,要么是将故事中的小元素放在店里,让员工口口相传……可是,这些品牌有多少年轻的消费者知道?我们真正缺乏是品牌知名度、缺乏品牌大使、缺乏有效的品牌传播方法。我始终认定,内行是为外行服务的,外行是给内行买单的,我们在街上随意拦住100个人,让他们说出所知道的茶品牌,有没有你的品牌?这个答案不难得到。
通过几天的交往,我知道,有不少老品牌们已经意识到在营销理念以及渠道上存在的不足,只是还缺少有效手段。有专家说,可口可乐卖得好,是因为年轻人从中感受到自由欢乐的精神;德国啤酒卖得好,是因为年轻人体会到男人的梦想;而中国的茶一定要让年轻人领略儒释道的博大精深。对不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问过很多人喝饮品时的感觉,他们大都说,我在喝茶、喝可乐、喝啤酒的时候,真没有这些专家想得多。
看来,仅仅靠某些专家的理论来营销,和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进会场前,看到朋友发的一条微信:茶,终究是为了品尝,茶汤的滋味决定一切。
我非常赞同,没有好的质量,再好的宣传也没有用。同时我也要补充一条,没有市场的支持认可,再好的滋味也没有用。通过什么渠道传播、怎么让人来喝你的茶很重要。我们大可不必那么高高在上,现在是羡慕土豪、嘲笑土豪、打造土豪的年代。我们的共识是召唤年轻人走进茶文化,那么,茶人先拿出行动来,放下架子。过去老百姓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几乎听不到有人说柴文化、米文化、醋文化、油文化……说明什么?说明茶文化已经很高端了,正在脱离“柴米油盐酱和醋”生活必需品的队伍,正在脱离大众,特别是年轻人。
在这个趋势下,我建议在座的茶人借助一下全媒体的平台,通过一些有效的体验活动,让我们的茶文化接一接地气,重新提炼、打造品牌故事。张天福老了,在下一辈的茶人队伍里,目前,我们既没有易中天先生这样的故事传播者,也没有郭敬明这样的新生代——我们缺乏品牌的文化传播力。
我们经常说:未来一切产业都是媒体产业,所有内容都是广告。比如,茶博会的论坛上,大都是业内的人,假如今天,爱茶的余秋雨来了,王菲来了,那么,媒体和年轻人的关注度是不是会提高?这个时候,某一个品牌出来冠名是不是就容易被大家记住?你再搞活动,也许就不用你自己投资了,各方的资源就会整合进来,投资者完全有可能是影视圈的,有可能是挖煤开矿的。品牌年轻化不是彻底与过去决裂,重新开始。只要讲故事的方法得当,用年轻消费者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传统”就可以变得很“时尚”,国内,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不是最好的例子吗?欧洲的一些奢侈品们往往也有深厚的品牌历史,以风靡网络的香奈儿五号广告为例,美国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演绎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点击率特别高,年轻人喜爱的程度可见一斑。十多年前,我曾经幸运地遇到了海如法师,把我引领到了爱茶的队伍里,而今,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明星、用年轻人的偶像做一做影视剧、微电影,做一做推广活动、体验活动呢?让公众人物引导年轻人来喝第一杯茶。等到他们喜欢品茶了,自然而然地会关注茶文化,他们逐渐会了解这一杯茶中的文化内涵,乃至于经济价值、收藏价值,他们会知道,某些品牌不但是好喝的茶,还能增值,比投资股票期货还让人上瘾,公众人物多渠道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比茶人直接去灌输道理要有效的多。
为什么一直在强调多渠道传播?因为当下绝不能过分迷信单一的媒体形式,营销传播从来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再到手机,从门户网站到论坛、微博再到微信,只有整合应用才能事半功倍,各种营销工具无法也不能够割裂开来。品牌营销是个系统工程,年轻化、跨界思维很重要,因此运用微信、微博等时下流行的营销工具自然势在必行。特别是在媒体越来越碎片化之际,仅仅抓住手机、电脑等一两个屏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整合演绎,落地活动传播才会立竿见影、一举两得。至少,我们看到,奔驰、可口可乐、星巴克、立顿等强势品牌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他们在开展微博、微信、博客、营销的同时,纸媒,影视、演出、冠名、落地活动“一个也不能少”。
总之,只有基于全媒体的立体营销创新,品牌年轻化才会成为可能,品牌的营销创新,不但要有过硬的茶质,还需要依赖于跨界的思维,需要会提炼故事、传播故事的行业自媒体,乃至于全媒体。面对同样的市场、同样的消费者、同样的产品,谁拥有更开阔的视野,谁拥有更先进的营销观念,并付诸实施,谁就能占得先机。
今天没有什么准备,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请大家多多批评。谢谢。
【品三国】推荐阅读:
品《三国演义》作文1000字06-12
品三国读后感200字06-26
读《品三国》有感作文700字07-20
当三国杀成为真正的三国……作文1600字05-27
《三国演义》《三国志》读后感:奸雄乎?05-24
三国演义心得精选-《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03
三国杀05-09
三国故事10-01
三国杀06-20
三国演义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