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的资料(通用8篇)
教师资格证的资料 篇1
要参加考试,大概300多元报名费.
考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通过后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一般要求考到80分,二级乙等就好,如果你是想教语文,那就得二级甲等了。全考完之后就可以申请了,申请程序是这样的。
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认定。
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负责认定在本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在未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按照学校行政隶属关系,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者由学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认定教师资格,应当由本人提出申请。
教育行政部门和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每年春季、秋季各受理一次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具体受理期限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规定,并以适当形式公布。申请人应当在规定的受理期限内提出申请。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下列证明或者材料:
(一)身份证明;
(二)学历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三)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
(四)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的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情况的鉴定及证明材料。
教师资格证的资料 篇2
一、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特点
1. 考试对象的改革:从注重学习经历到强调发展潜质
“国考”改革之前, 师范学校毕业生是可以先就业, 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后再向有关机构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大多一经申请即可拿到教师资格证。
“试点工作启动后, 即2012年及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 申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1]。”这个规定打破了延续11年之久的师范生的“特权”, 所有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说明, 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已经从原来的注重专业学习经历转变为强调专业发展潜质。淘汰部分不适合教师职业要求的师范生进入教师队伍, 吸收部分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 择优选拔乐教、适教者, 给予教师资格, 这对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大有好处。
“国考”取消了师范生的“免考权”, 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专业学习经历不等同于专业发展潜质”。审定幼儿教师资格关键在于考查考生的专业发展潜质。潜质是指潜在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潜质, 是从业前不一定表现出来, 但在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能够得以体现和发展的能力, 它不仅在于原有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职业意向、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这在芬兰的师范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每3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中芬兰闻名世界, 陈之华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中谈到了芬兰的师范教育:“她们认为整个芬兰所需要的教育系的学生, 足以被训练与教导成为芬兰未来三四十年的老师。她们所需要的不是只会念书、考试, 却不问世事、不知与人相处的乖学生或成绩好的学生, 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有见解、有自信、有互动力、有包容力, 而且还必须是可以再塑造的孩子……在目前, 芬兰教育体系认为最重要的, 就是先要找到真正具有‘好老师’特质的学生[2]。”芬兰的师范教育关注的不是学生原有的学习经历或者学习成绩, 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具备可以“再塑造”成未来“好老师”的专业发展潜质。“国考”在考试对象方面的改革也反映了我国师范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
《浙江省2012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简章》 (以下简称《浙江2012简章》) 明确指出, “国考”的目的是“通过实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认知、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进而严把入口关, 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教师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以及教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和教师的学习经历有一定关系, 但和个体的素质及潜能相关度更大。相比于专业学习经历, 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更能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成为教师的基本素质, 更能预测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并坚持在教师岗位。
2. 教育内容改革:从注重理论知识到关注基本素养
“国考”改革前, 浙江省的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考“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基础理论课程, 不关注申请者的整体知识结构。改革之后,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科目则统一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 兼顾了申请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两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 改革是将原来的“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个科目合并成了“保教知识与能力”一个科目, 同时增加了考查考生综合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能力的“综合素质”科目。具体考试内容包括职业理念、职业规范、基本素养、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10个方面。其中基本素养方面要求:了解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 熟悉常见的幼儿科普读物和文学作品, 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得与处理能力[3]。可见, 改革之后, 教师资格证考试既关注申请者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 又关注申请者基本素养的高低, 而其中最为关注的当属通识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识性知识不仅是申请者自身的素养, 更是成为幼儿榜样的基础。好奇、好问是幼儿性格特征之一, 儿童的问题在他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经常要问许多个“是什么”和“为什么”, 而且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人记录了一个4岁儿童一年中提的问题达4 000多个[4]。幼儿必然是好奇、好问的, 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 虽然人们也希望通过一些“间接”的回答技巧促使幼儿自己去思考, 但无可否认的是, 幼儿对那些“无所不知”的成人会充满崇敬和佩服,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 更加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因此, 幼儿教师虽不一定要当“百科全书”, 但幼儿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实属必要。
3. 考试方式的改革:从注重理解记忆到重视应用能力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一直以来沿用的都是“笔试+面试”的方式。2011年下半年, 改革之后的首次考试则采用“‘综合素质’机考+‘保教知识与能力’笔试+面试”的方式。2012年上半年起浙江省完全取消了笔试形式, “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两个科目采用机考。关于参考教材, 原省组织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有指定参考教材, 且报名的考生必须参加由当地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考前培训。全国统考则没有指定的参考教材, 也不组织考前培训。
改革之前, “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的考试以机械记忆的内容为主, 每道题目都要根据指定教材的思路去回答, 而且因为命题是题库组卷, 考生要对教材非常熟悉才可, 这样的试题更多考查的是考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国考”不设指定教材, 在《浙江2012简章》中就明确指出, 不会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 而要“强化能力考核”, 这就意味着试题内容要么是纯开放式的, 没有标准答案,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自圆其说;要么就是有绝对标准答案的, 不管哪本教材, 哪个学者都会给出统一答案。这样的试题, 更多的是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国考”考查的应用能力包括: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材料分析题等;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写作题、面试中的结构化问题和答辩等;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比如活动设计题、面试中的备课试讲;采用机考之后, 考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文字录入能力等。
从注重理论知识到关注基本素养,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选拔师范生只重视专业基础, 忽视知识结构的弊端, 促使师范生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从注重理解记忆到重视应用能力, 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师范类学生教育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不扎实, 靠突击死记硬背“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来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可能性。这样两者结合, 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从注重学习经历到强调发展潜质的转变, 从而更好地确保教师队伍的素质。
二、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对幼儿教师职前培训的启示
1. 强化专业精神
师范生享有教师资格证的“免考权”, 这是对他们学习经历的一种肯定。先不论在当前大环境下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学完、考完、忘净”的情况, 又有多少师范生是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呢?如果一张资格证既不能反映持有者的从业能力, 又不能体现持有者的从业意愿, 那么, 这样的资格证还有多少含金量呢?“国考”取消了师范生的“免考权”, 设立了统一的考试标准, 提高了考试成本 (考试难度增加、考试费用提高) , 每一个申请者都会事先考虑一个问题“我想当老师吗”, 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成熟的思考答案之后, 他们才会选择去参加资格证考试, 这就保证了所有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人员首先在心理上是“乐教”的。“乐业”才能“敬业”,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 幼儿教师职前培训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2. 重构课程体系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 改变过去只考“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的“传统”, 转而关注申请者的综合素养, 幼儿教师职前培训应根据这个特点重构课程体系。幼儿教师职前培训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模块:一是专业理论课程, 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理论与指导、幼儿园卫生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二是技能培训课程, 包括唱、弹、画、跳等幼儿教师基本技能的培训;三是实操训练课程, 包括见习、实习、活动方案设计、主题教学方案设计等;四是基本素养模块。尤其第四模块, 在现有的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很少出现, 更需要引起重视。
3. 明确技能标准
在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历来有“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孰轻孰重之争, 其实对于幼儿教师职业来说, 这两类课程都同样重要, 不可偏废。“理论课程”主要指上述课程体系第一模块的内容;根据“国考”的考试大纲, “技能课程”除了唱、弹、画、跳之外, 应该还包括说 (讲故事、说课、与人沟通等) 、写 (写作、写评语等) 、做 (做课件、做手工等) 等技能。“理论课程”的评价标准较容易掌握, 根据教学大纲或者考试大纲设计一些题目即可衡量。在当前社会各种技能考级热的大环境下, 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技能课程”的标准应该如何定呢?对大多数想成为“未来幼师”的学生来说, 并非能考到的级别证书越高越好, 而且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在每一项技能方面都能精通。因此, 在职前培训中, 应该根据幼师岗位需求设定“技能课程”的最低考核标准, 然后再鼓励在某些技能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精益求精, 即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应该是“够用+特长”。
4. 重视实践教学
教育教学能力对“准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国考”将原“省考”中只在面试中要求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也纳入了考试环节, 因此, 教师职前培训必须更重视实践教学。这可以从几方面去努力:一是案例教学, 可以通过分析各种幼儿教育教学案例拉近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应用之间的距离;二是见习和实习, 让学生在幼儿园的现实环境中感受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三是创建微型课堂, 提高“准教师”的教学能力;四是给学生创造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机会, 可以因地制宜, 让“准教师”主动为社区孩子或者职前培训机构的教师的子女组织亲子活动。在这种活动中, “准教师”们可以卸下案例教学中“旁观者”的冷静, 改变见习和实习中的被动, 弥补虚拟微型课堂的不足, 在真实环境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从“省考”改为“国考”是发展趋势, “国考”相对“省考”的种种变革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对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提出了新任务。分析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内容和要求, 可以为幼儿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下半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z jedu.gov.cn/gb/articles/2011-10-16/news20111016111411.html, 2011-10-16.
[2]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16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 (试行) [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6.
教师资格证的资料 篇3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教师专业化;岗前培训;必要性
岗前培训是各行各业对即将进入该行业前进行的专业技能培养。同样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为了让新教师尽快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就得让新教师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行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了解教师职业特点、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及技能,从而培养新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是在进入教师这个行业之前,新教师应具有教师职格,然后再通过招教考试,再进行岗前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样才能从事教育这个行业。
一、从教师资格证看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教师资格证书是对从事教育事业人员的资格认定,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但是,教师职格证认证的获取不一定代表一定能胜任教学任务。只是对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的一种理论上的测试。因此,获取教师资格证,通过招教考试,合格录用后再进行岗前培训,以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化。可见,教师资格认证和岗前培养对新教师从业的重要性。
1.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分为理论考试和面试,理论考试主要涉及到了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学科知识等;面试则主要进行说课,即考查对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相应的全国普通话等级证书。通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测试,合格后才能获取教师资格证。教师只有掌握教学理论和技能才能胜任。因此,教师持证上岗,是从事教育行业的基本条件。
2.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价值
纵观社会的各个行业,获得从业资格,才能具备进入这个行业的条件。当然,教师资格证也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许可证,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具体表现:在全国通用,不受任教地域的限制;已经获得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已经取得了教师资格的相应学历等。教师资格证是对获取教师职业从事资格的综合评价,能够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因此,教师资格证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同时还需要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进行不断学习,掌握教育的规律和教学技能,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教师专业化对新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师的专业化有一定的标准,只有按照这个标准,才能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并胜任教师这一角色。让新教师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培训、实践,从而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
1.教师专业的标准
任何事物都有评定的标准,同样,教师的专业化也有相应的标准。谈到教师专业化,就必然要联系到教师的专业标准。教师的专业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师德修养主要是要求教师做到“爱岗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等。专业知识主要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发展的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同时性知识。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具有教学实践能力,即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教师的专业标准来看,教师的专业化对教师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凸显了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2.教师专业化岗前培养的策略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教师成长、岗前培训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理论书籍或学科专业的阅读,然后写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通过理论学习和反思,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
(2)集中学习
由教育主管部门对新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合格验收,以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素养。集中学习是采取观摩、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聆听专家专题报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也可以是现场观摩课堂,讨论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样,也可以观看名师的课堂实录,挖掘名师的教育思想,学习名师的教学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教学实践
新教师进入真正意义的课堂,要经过一段教学实践,通常毕业生是到学校进行教学实践。第一,聆听老教师的授课,自己作为学习者,应该做好笔记,写出反思;第二,参与该校的教研活动,通常主要是指集体备课、说课、授课等,从而学习系统的教研知识,让自己对教学有更深的认识;第三,自己撰写教学设计,并请自己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形成可行的教案;第四,进行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检验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第五,撰写教学心得,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缺点,撰写教学体会。
总之,岗前培训是教师资格证和教师专业化连接的纽带,是教师进入教育行业的必要环节。新教师的岗前培养应注重教师的长远发展,注重培训形式和培养实效。让新教师按照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和提升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周令,荣光涛,姜兰姝,胡冬梅,李策.新教师岗前培训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56-57.
[2]项洁.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教师资格证的资料 篇4
21、二战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 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013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知识改变命运,试题成就未来!
保密文件
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通过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培养人才)
5、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政治经济制度)
2013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知识改变命运,试题成就未来!
保密文件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____是教育的直接目的。____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能否遵循人 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________。(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 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_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社 会实践,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____,____,____。(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____,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__ __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____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 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
本的动因。美国心理学家_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 自身的内在需要,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
6、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____,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____。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___”是一个典型代表。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 理学家____,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社会烟草从领袖 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外在的力量,荀子,白板说,华生)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____的结果。(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9、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____、____、____、____ 顺序发展的特征。(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
10、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____到____,再到____的发展过程。(前世俗 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11、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________。(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 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____、____、____和____的影响,_ ___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学校教育)
2、遗传是指________。(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 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3、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_。但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 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前提,可能性)
4、成熟是指________。(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 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黑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篇5
第一节 中等教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1、中等学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中等学校教育学是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系列分支学科之一。研究我国现阶段中等学校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提示中等教育的规律。
2、辨析:中等学校教育学等同于学科教育学。答:错,不能把中等学校教育学等同于学科教育学。中等学校教育学研究的是中等教育中的一般原理,而学科教育学则侧重于某一学科的具体教育活动。
3、中等教育是指整个中等学校教育,既包括普通中学,也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4、中等学校教育学的作用与意义
作用:中等学校教育学既给教育者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又能指导他们的教育实践,中等学校教育学在中等教育发展中起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意义:(1)帮助教育者正确把握中等教育的规律;(2)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4)推进学科教育学的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单选)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世纪
2、萌芽阶段特点: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学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出现了(丰富)的教育学思想。
3、孔子,是课程论学家,教育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孔子首创私学,创立了儒学,删订《六经》。《六经》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课程与教材来源。孔子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仁者必有勇”“当仁,不让与师”“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国系统论述教育学原理的著作,是2000多年前的《学记》,《学记》是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具体表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道而费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
《大学》是一篇专门论述古代“大学教育的”专著。大学教育“三大纲领,八条目” 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西塞罗《论雄辩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4、为什么说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答: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17-19世纪经过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形成了一些教育学著作,使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632年,捷克的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始于18世纪末,1776年由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了教育学讲座。
康德: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有两点:一是他的哲学认识论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能动性;二是他启发了一种科学的教育学研究方向。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他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该书在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教育学的蓬勃发展时期。教育学一方面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利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是实证的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了众多门类,教育学发展成为一个学科体系。
5、杜威对教育做出了那些贡献?答: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心理学家与教育哲学家,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述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代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被美国人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杜威观点:(1)教育即生长(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组改造。
6、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陶行知是我国最有影响最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7、案例: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就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就受坏的教育这句话是陶行知说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可以改变生活。8、20世纪50年代,科学不断发展,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1)新思路(2)新的方法(3)使教育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9、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心因动作领域目标三大类。
10、布鲁纳《教育过程》指出学习一门学科就是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基本知识结构和基本学习态度。他特别提倡发现学习的学习方式。
第二章: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词源:教育:一词最早是在《孟子.尽心上》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教育狭义教育仅指通过专门组织的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的需要,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需要的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他动物界都不存在教育现象。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动物不属于教育,只是动物一种本能。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从事社会生产劳动。
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社会实践起源论。在教育起源问题上,现在认同观点是劳动起源论。教育在阶级社会里必然带有阶级性。案例分析题:出个例子然后问反映什么问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特征。(1)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2)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性。(3)教育活动的双边性。(4)教育活动的三要一素:教育者,教育媒介(又可以分为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就变成四要素),受教育者。(5)教育的多功能性。
学校教育:教育仅指通过专门组织的机构进行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一种影响,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借助于一定教育手手段和教育媒体,通过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形成预期的品质。我国夏朝就已经存在教育机构叫“庠”“序”“校”。
简述:我国中等教育的现状。答:我国中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向合理。我国普通中学分初中阶段的高中阶段。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高中阶段不是。普通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6年,其中初中3年,高中3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修业年限为2-3年。中等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也有的是4年、5年。有的中专也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年。职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中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等特点。
简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答:一方面要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以做好与其他教育的协调与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开展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训练,为公民的劳动就业做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培养合格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该出易出辨析题,比如某学校采取一些措施可能忽略别一方面,就用以上知识点解析)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答:(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3)中学教育的义务性。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成为教育者。专门的教育者,即学校的教师。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一孩子在家学习有人认为这孩子没接受教育请分析:答:(1)从广义上来说孩子在家学习也属于教育(2)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教育一要看目的性,二要看要素。(3)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简答:如何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答:(1)要求教育者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措施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尊重学生(4)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试述(如是简答就写1,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表现?答:相对于教育内容来讲,作为人的因素,都处于主体地位。(2)就两者关系来讲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他们的共同客体是教育影响。(3)教育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5)从学的角度看,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为受教育者认识的对象,从事学习的条件和客体之一。(6)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和结果,也对教育者的教育起部分调节作用,引导起教育思想、行动的变化。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教育内容上:
教育内容上: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个方面。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论述,简答:教育的历史形态有几种及其特点?答:原始的、古代的、现代的教育形态 原始的教育形态特点:(1)教育与劳动相结合(2)教育内容的贫乏性(3)教育的平等性、(4)教育方法的单调。古代的教育形态的特点:(1)学校的产生和发展(2)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现代的教育形态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2)教育逐步普及(3)教育的对象不断扩大、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简答:学校产生的条件?答:进入奴隶社会,金属生产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工具,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了剩余价值,加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化(即社会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主客观条件。知识点: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出现了以传授知识也研究学问为主要任务的“太学;唐代高等学校----书院。在奴隶社会学校代表是斯巴达和雅典的学校教育。中世纪出现了为世俗贵族和僧侣贵族培养人才的“骑士学校”和“教会学校”。我国奴隶社会有“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之说。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政策是“养士”与“愚民”。在招生上“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教育各有自身的特点。
辨析:孔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这句话体现了古代教育的什么特点?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特点。
在欧洲,中世纪教会学校进行的是以“神学”为主“七艺”(文法、修辞、辩论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辅的宗教教育。
简答:为什么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答:现代大机器生产,要求劳动者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能。这样的劳动者,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因此,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简答: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反映在那几个方?答: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等。在教育内容上,各国都增加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历史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教学方法上,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上,广播、电视、计算机等被逐步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简答: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教育区别是什么?答:首先,教育的性质不同,其次,意识形态和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同。再次,受教育的实际权利不同。第三章 中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主要的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简述: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答(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素质只是人在发展方面的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一个天赋智力比较好的儿童未必在将来会成为一名科学家,主要的还要看他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受的教育和本人努力程度如何来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相关度不高,遗传素质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没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实践活动,这种可能性就不会转化为现实。
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下会变成很有涵养很守纪律的人。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否认遗传素质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案例:两个孩子一个经过训练有运动天赋,另一个没经过训练,运动能力一般)。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环境是人发
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人获得一切都源于环境。
德国大公国王子的例子,说明: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
例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则赤,近黑则黑,性相近习相远,昔孟母,择邻处。以上说的是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作用,不同的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不相同,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
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婴儿由从小就受到特殊训练就一定能成为美术家,商人。以上观点是错误的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十分大,但环境也是由人创造的。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起主导作用(1)具有明显的目的性的方向性
(2)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3)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决不能理解为决定作用。例如:“教育万能论”“教育决定论”这种观点是错误,因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但发挥是有条件的。首先教育应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其次,教育活动要符合个人发展需要。再次,教育要与环境影响取得协调。最后,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是动力或是动因。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激发、引导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呢?第一,教育者应该根据客观环境不断地向受教育者提供新的要求,以引起受教育者的需求。第二,教育者所提的要求要适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
影响人发展的遗传因素、环境、教育(这四方面没有最重要而是分阶段的)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 简答:怎样理解和认识人生阶段的划分
首先,划分人生阶段的标准是多样的,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这下的联系。其次,应该把人生阶段的划分问题扩展到生命的全过程,而不局限于从出生到青春期。最后,参阅已有的关于人生阶段 各种观点,认为人生的分期为: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
6、7岁);童年期(6、71-
11、12岁);少年期(11、12-
14、15岁);青年初期(14、15-
17、18岁);青春后期(17、18-
25、30岁);成年期(25、30-
55、60岁);老年期(55、60-死亡);
简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答:(1)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3)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案例分析题:教师用某种方式教育学生用以下3条分析。
(1)由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和所处环境的差异,以及所受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2)个别差异,是指相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他们身心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3)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青少年儿童的这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迅速切实的提高。
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发展阶段。简答: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少年期自11、12岁起至14、15岁,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的时期。因此,常把少年期称为过渡期,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为“第二断乳期”。在发育方面,男、女在起始时间和持续期限上有区别,女性早于男性1—2年而持续时间则短于男性2—3年。少年期性成熟是至关重要的变化。
在感知方面,少年期学生各种感觉的发展已完善,感受性水平已达到成人水平。少年期是开始掌握观念、原则和思维概括性加速发展的时期。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答:发展相对平稳的青年期,青年初期(15,16,17,18岁)的学生。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身体发育达到基本成熟时期。在感知觉方面,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稳定性。在思维方面,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在情感方面,情感丰富、强烈,富有激情,但是有两极性。
如何看待青年初期由于生理比较成熟就不需要进行人生观教育?
答:由于这一时间的青年世界观是处于形成时期,所以还不成熟,不稳定,对人生和世界的评价还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提高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水平。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指导和帮助青年初期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关系
当人口作为一个范畴,影响范围比较广泛的两类两素是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质量。国际上通常采用一些比较客观的指标,如人口文盲、义务教育普及率、知识分子比重等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
简答:人口对教育的影响?答:
1、人口影响教育发展目标及战略。
2、人口影响教育结构,主要包括教育纵向结构、教育横向结构、地区教育布局结构。
3、人口影响教育系统最直接的制约,就体现在教育要受学龄人口数量的影响。
简答:教育对人口的影响?答:(1)教育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自然变动是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2)教育影响人口的社会变动。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的社会构成的变动,如社会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职业构成的变化等。
简答: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影响(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基本条件。首先,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提供了需要的人力条件和时间条件。其次,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2、社会物质生产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首先,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次,制约教育的体系和结构;第三,制约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的质量。
简答: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答:首先,教育提高国民的人民资本,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1)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奠定基础。(2)教育生产能力劳动能力。(3)教育加快了科学技术的生产、转化、传播和更新。科学技术是人类积累、创造的生产劳动成果,人们称它是第一生产力。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简答:政治对教育的影响?答:(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简答:教育对政治的影响?答:(1)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实现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3)教育广泛传播政治观点和思想,推进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简答:教育对政治的影响?答:(1)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实现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3)教育广泛传播政治观点和思想,推进社会政治现
代化的进程。
简答: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答:(1)社会的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2)社会的文化水一制约着教育水平。(3)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
简答:教育对文化的影响?答:(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2)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简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那些方面?答:(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诸因素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社会因素之间是不平衡的a、一种是教育落后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b、一种是教育走在了社会诸要素发展的前沿。简答: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答:(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通过教育教学的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达到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类发展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2)在社会转化过程中学校体现重要作用。(3)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总是遵循教育活动的自身规律。知识点:古代教育的首要事件就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的产生。试述:中等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中等教育是联结教育链条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中间环节,在教育结构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中等教育通过初中高中两次分流成为最灵活的一环,促进了教育结构向多样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3)在现代化生产建议中,中等教育是中等熟练水平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
简答:我国的中等教育改革?答:首先,建议合理教育财政机制促进中等教育的发展。其次,中等教育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最后,优化中等教育结构,保证可持续性发展。简答:中等教育为什么要转向农村?答:(1)中等教育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2)中等教育关注农村地区也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3)农村贫困的建设事业依靠的都是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因此,中等教育要积极面向农村的广大学龄群体,因地制宜地改革课程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广泛普及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适宜农村生产、文化发展的技术骨干力量。农村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根基。第五章 中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地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的它所期望的结果。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种类:教育目的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的预期效果。教育目的是什么样,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初中。从层次上来看大致有国家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和个人的,一般是研究国家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包括社会价值和身心素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具有那种身心素质作出决定,二是就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具有那种社会价值作出规定。教育目的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的核心部分。
教育目的设计教育质量关的问题:首先,教育目的是教育作用统一与一贯性的保证。其次,教育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的最集中的体现。再次,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
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因素:
1、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2、受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的影响,3、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制定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据,成为制约和决定教育目的的最终力量。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具有哪种社会价值的人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决定者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方面。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理论。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的需要来制定。(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福禄培尔。)评价:个人本位论者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个人的价值,强调教育应促进人的修改的发展是正确的,但它忽视社会的需要,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则是不可取的。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理论。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斯宾塞。19世纪下
半叶兴起)评价:社会本位论者主张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社会的价值,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等也是有道理的,但它过分强调社会,忽视个人发展的需要,否定个人的价值,仅把人作为教育加工的原料来看待未免也有些偏激。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评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给正确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制定的。我国的教育目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进程而不断变化。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我国在1982年对教育做了宪法规定教育法基础:1982年,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提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教育目的做出的规定。
中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目的的保障:德育、智育、体育、养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保障。
批判应试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上,既要注意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又要注意独立修改的培养。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一起抓,不能有所偏废。而且在贯彻每一项教育时,也应该全面完成教育任务。教育的覆盖面也是全体学生,而不能只抓少数“尖子”。
中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对策:我国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向社会输送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又要为高一级的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完成这双重的培养目标,中等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总体对策是:既要保证中等教育的独立性,使学生接受中等教育后便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能直接为社会服务,又要保证受完中等教育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之前能有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培养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中等教育阶段学校实现培养的具体对策:
1、德育方面
2、智育方面
3、体育方面、美育方面、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在实现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中学的版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二是职业高中、技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三是学生的路途辍学问题。
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为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第六章 中等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墨家各级种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种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的类型: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制。双轨制的典型代表是英国的学制,双轨制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歧视性”
单轨制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一种形式,特点:一个系列,多种分段。美国学制也是典型的单轨制教育 高等教育属于教育的高级阶段可分为三个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按教育程度划分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制的建立必须以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依据;
2、学制的建立要考虑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
3、学制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4、学制的建立要以教育带来自身的发展为依据;
5、学制的建立要参考以往的深奥和国外的先进经验
现代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表现那几个方面:
1、实行弹性学制成为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向;
2、加强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推迟文理分科,改革高考制度
分析弹性学制意义:实施弹性学制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对传统学制的一种根本性革命。
弹性学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联系社会、竞争向上的意识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实施弹性学制更有利于贫困学生完成作业。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更显示出其优越性。
如何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中等教育的学制改革要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使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普通中学或是职业中学或是职业中专等。在中等职业学校除了开设专业课外,同时开设普通课程,使学生等学校毕业是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这样不仅实现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而且市教育与社会之间打破了原来的封闭,实现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动态联系,换句话说,就是学制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
中等教育存在哪些问题:第一,职高毕业生就业难;第二,职校生源不足,难以为继;第三,大批初中毕业生失学;第四,普通高中的压力更大。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已迫在眉睫,否则,它将严重地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行。根据国外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许多国家的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在逐步缩小,美国、德国、韩国基本上调整为5:5,日本、法国的比例已调整为6:4.文理分科过早实行片面发展现象有什么弊端,如何改革:过早的实行文理分科,人为地制造了文理学科间的隔阂,使学生成为“半个人”,而不懂历史和地理的学生则更成了“半个中国人”。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该在进行1-2年的文理综合教育后,再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文理分科。我国目前的3+x是以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形式出现的,实际上仍是一种文理分科,所以必须对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除了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增加高考的次数也是解决我国现行高考问题的有益尝试。
中国学制改变:我国近代学制是从清末开始的。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新式学校。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明确规定大学、中学和小学,分级分科,逐渐递升,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为我国近代学制的简历奠定了基础。
中国血脂的历史沿革:
1、壬寅学制: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学制。
2、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与壬寅学制一样,也是参照日本学制制定的,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属性。意义:总之,癸卯学制的实施“完成了中国教育由古典向现代化的转轨,极大地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最终使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的道路。”
3、壬子癸丑学制:意义:它毕竟是一个对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学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新学制,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工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4、壬戌学制:意义: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的意义突出地表现为它的弹性和灵活性以及“谋个性之发展细想的提出。《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修业年限短,中学分级分科,大学不设预科,整个学制富于弹性,有较大伸缩余地。这些对普及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和适应各地的不同情况都是有利的。壬戌学制框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蓝本。因为他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形象最大的一部学制。虽然此后对他进行了整理、修改和增删,但其后的学制基本上承袭了他的思想,保持了他的体系和特色。
中国现行中等学校教育制度:在整个学制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初级中等未老先衰矣市级中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是中考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属于普通教育的范畴。在市级中等教育阶段已经有了明显的职业定向,并且出现了普通教育、技术教育的交叉。
中等教育的任务: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某些基本的生产技能。
中等教育的入学条件:普通中等教育的入学条件:小学毕业后,根据行政区域、学区的划分可直接进入对口初中以确保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初中阶段的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一般为11-12岁,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中阶段。由于我国现阶段高中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出现了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之分,存在着城镇中学与农村中学之别,因此,初中毕业后还不能实行就近入学制度,要想进入高中与其他的职业技术学校学习,需要通过省、市、县统一组织的考试。根据考生的志愿和考试的成绩,决定进入哪一所学校学习。
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普通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6年,七中初中3年,高中3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修业年限为2-3年。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也有4年、5年。有的中专也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年。职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技工学校招收
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为2-3年。第七章 中等学校课程
课程的概念:课程一次在我国始建于唐朝。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在外国,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
观点:
1、课程即学科或科目(课程概念最传统的理解)
2、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
3、课程即目标
20世纪70年代后课程内涵发生哪些变化?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传统的观念相比,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趋势:即从强调学科知识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从强调目标、计划、结果到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强调教材、人与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有影响的课程理论和课程类型以及他们的特点:
一、课程理论:
1、学科中心课程论,优点:根据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学科课程的组织方式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缺点是注重学生的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而忽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学科较多,对学生来说,难以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与统一。
2、儿童中心课程论,优点是:从儿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收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习,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缺点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学问中心课程论,优点:在理解学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将比较容易理解学科的内容,而且便于记忆。如果理解了基本的科学概念,那么就能恰当迁移到理解其他概念和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问中心课程论的缺点是:它过分强调学校,忽视了实用,因而不能适合相当一部分将来不能成为科学家而准备就业的学生的要求。
4、问题中心课程论,5、人本主义课程,二、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以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为逻辑范畴划分的。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和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事实的课程。)
2、分科课程遇综合程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外在课程改革的理念上有哪些:一是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二是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二是注重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四是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五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国外在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一是课程决策权利走向多元化;二是课程内容重视信息技术知识和个人知识,信息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三是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
主导当代各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民主化思想,其主要内涵是教育面向每一个人,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需要;二是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三是建构主义思想;四是后现代思想;五是人本主义思想;六是终身教育思想(无人不学、无处不学、无时不学)
后现代的思想的特点:试图使教育、教学、课程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即时性、境遇性、模糊性。我国中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原则:
1、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原则;
2、适合身心发展的原则;
3、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原则;
4、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综合化和系统性结合的原则
课程计划的基本功能包括:
1、规定课程设计;
2、规定课程顺序;
3、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
4、规定学年编制和每周每日的活动总量。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课程一词沿用了40年。
教学大纲:是规范一门学教学生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是不同时期的叫法。
教材:是以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为基本成分,分门别类组成的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
中学教材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知识中心式教材、学科结构型教材、范例式教材、经验中心式教材、社会中心式教材。
教材上呈现的新特点:
一、注重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
二、加强和更新课程基础,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探索创新的教材结构体系。
四、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
五、教材编制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六、教材编制促进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教学设计的选择。第八章 中等学校教学 中等学校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一种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修改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的质量,关系是各种专门价值规律和劳动后备力量的科学文化水平,学校教学工作无论对个体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中等学校的教学任务包括: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
四、发展学生的体力;培养健康体力。中等学校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把“学”、“思”、“行”看做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中庸》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教学过程的注意始自苏格拉底。昆体良比较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模仿一讲述一练习三个顺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思维教学五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推论评断-验证结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中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第一,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第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敏感,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第四,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第一,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水准相统一的规律;第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第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试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教学中的智力因素主要指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记忆、思维、联想等心理因素。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学生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情绪、意志、性格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两种因素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其中,智力因素活动是非智力因素活动的基础,非智力因素积极作用与智力因素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引导和调整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两者协调一致,互相统一,共同发展,这也是教学过程的目的。
新课程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老师可以放任学生不管?没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发生。只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方面积极配合,才能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
我国中等学校教学原则有哪些:
1、教学整体性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反馈调节原则;
9、师生协同原则;
10、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整体性原则: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
教学中贯彻整体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二是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与培养非认知因素的统一;三是坚持身心发展的统一;四是坚持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理论联系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解决和处理教学中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科学理论与社会初中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知和行的统一,学以致用。
直观性原则:是为处理好教学中词、概念和事物及其形象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多种途径和开工,促使学生直接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掌握事物的本质;二是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货化教学手段,并注意与讲解相结合。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要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二是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的序;三是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序。
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二是把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结合起来,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中等学校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一般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方法。讲授法既经济又可靠,在教学中应用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几乎所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法相配合,都能顺利地进行和发挥应有的功能。讲授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单位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通过演示可以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作业法等。
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不同,完成的方法和手段应有所区别。二是依据学科内容的性质特征,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同一学科的不同章节,也会有不同性质的特征。三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四是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五是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中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最先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制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警示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班级授课制的具体形式可分为三种:第一是全班上课。第二是班内小组教学。第三是班内个别教学。分组教学:是按学生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成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科课程是以班级授课为主,但活动课程则要求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中等学校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目标来分可分为三种,即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相对评价:在被评价对象的集体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评价所依据的基准,然后根据所确定的基准,通过对照比较,判定出集体中每个评价对象在该集体中所处的地位或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教学评价常用的几种有考试、测验、座谈和问卷
科学的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要求:客观性、完整性、一致性、多渠道性、发展性、指导性、计划性等要求 中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发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条件。备课包括备课程标准、备教科书、备学生、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写出具体的教学计划等环节。
备课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开学前的备课,第二阶段是单元备课,并制定出单元的授课计划。第三阶段是每节课之前的课时备课,制定具体的课时计划。
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以《课程标准》为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第二,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内容;第四,以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为基础;第五,预设和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第一、要调动学生有意识的课前学习准备;第二、要创设有趣、真实的学习情景;第三、阴道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式学习。第四、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第五、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有差异地发展。
学习准备和传统预习之间的区别: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对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适应性,他不同于传统的“预习”。传统的“预习”是围绕获取新知识而进行的系统知识累积过程。
学习成绩评定的方式主要有:日常检查、考查、考试或测验等。
第九章 中等学校德育
德育目的制约影响着德育的全过程。他决定着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选择与确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的德育目的。
<中学德育大纲>规定德育的总目标: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住过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是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成为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
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在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积极进取、不怕苦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地址不良影响的能力。德育层次的依据(简答):
1、依据社会生活时间对不同年龄学生品德发展水平的不同要求。
2、依据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
3、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中学教育大纲》(判断)对中学生德育内容的规定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注意到了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不同点,及各学科学习内容的实际配合。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简答:
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基本道德品质教育。
3、家庭美德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5、爱国主义教育。
6、民主与法制教育。
7、世界观、人身观和理想教育。学校德育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应当注意(简答):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的集体主义立场。
2、应当主义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时采取集体之上的原则。
3、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与批判个人立即主义是一致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注意处理的关系(简答):
1、爱祖国与爱国家的关系。2爱国与爱人类。3爱国与改革开放。4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选择):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实际是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核心问题,是忍行为的出发点,是道德教育的理性基础。同时理想教育是忍得精神核心之一,道德理想的培育室德育的最高目标,同事也是德育的基础。(判断)
中等学校德育的方法(论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常用方法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际锻炼,榜样示范,修养知道邓西方学校则推崇道德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
(一),说服。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的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这是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说服。说服与压服截然不同,说服强调以说理的方式使人心服,压服则用权威、权利、暴力、专职、威胁、恐吓等强制性手段迫使人屈服。在正常情况下,教师可以说理的方式使学生听从教导。不过,说服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情况紧急时,满条四邻的说服就会延误时机,甚至造成危害。教师进行说服应注意以下几点,说理的逻辑。2,结
果论与非结构论的推理方式。3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的论证方法。4说服中的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5说服与教育。
(二),示范。示范法运用的手段主要是榜样。榜样的示范重在感染力
1,以德服人。教师以身作则,在工作、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为人师表,躬行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直接示范与简介示
范。教师称赞的历史任务或现实中的人物,其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示范作用。
(三)讨论。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就是一种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学生个体的方法。
(四)、角色扮演。
1、人生活在群体中,但当这个字的角色。角色与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人一旦确定自己的角色,也就确定了自己的行为方式。
2、人们有时对自己但当的角色不满,优势因为不了解别人的角色
或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扮演这种角色,而误解他们的态度和感情。通过角色扮演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尽可能体验别人的思想和情感。总之单单依靠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足以实现学校教育全部的道德目的。学校德育有赖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发展规律,灵活机动地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并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推理的三种模式(选择)1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2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3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
教师进行说服时应注意一下几点:1,演绎推理2,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即从个别性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结论,包括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3类比推理,他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即对比两类或两类以上的失误,根据他们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出他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
材料分析,甲乙生发生踩脚冲突答:这是结果论与非结构论的推理方式,如果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来说服学生按要求行事,就是“结果论”的说理方式;繁殖,不从行为的后果出发说服学生,而只根据普遍的伦理原则或道德义务,为各种行为规范辩护,就是非结构论的说理方式。结果论和非结果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伦理思维方式,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道德推理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两者的说服力都不充足。理想的说理方式是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材料分析:霍夫兰德教育。答:道德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领域,任何道德判断 几乎都可以找到支持和反对他的论据。教师习惯用正面论据说服学生,其实反面论据在说理中有时可以收到特殊的说服效果。具体采取何种策略,依具体的情况而定。1,依靠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2,依靠学生的实际态度。3,依具体的任务而定。
如何处理好说服中的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简答)情感和理智在说服中所起的作用各不一样。说服中的情感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影响往往不能持久,说服中的理性因素则会产生长期效果。对于一般学生来说,说服开始时加强情感色彩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会产生长久的说服效果。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i,围绕一定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是一种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学生个体的方法。第十章
选择:德国、席勒在《美育教育》中首先使用了美育。中国蔡元培《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教育家要注重美育。
名词: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学校通过开展自然,生活,艺术等方面的审美活动,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美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的意义(简答)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2 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起真。3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4美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促进—以美益劳。
美育的任务(简答)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2审美鉴别能力。3审美欣赏能力。4审美创造能力。选择美育的核心内容----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美育的原则(简答)1,艺术课和课外活动相结合。2撞我伊苏内容和撞我艺术方法相统一。3认识和情感相联系。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中等学校美育的内容。1自然美的教育2社会美的教育,3艺术美的教育
选择 爱燃煤和社会美属于现实美,是自然形态的东西,艺术美是意识形态的东西。
中等学校美育实施的途径。(简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美育2,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3通过有没的环境进行美育4,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美育。
中等学校体育的意义(简答)1,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2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3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发展的基础。
中等学校体育的任务(多选)增强学生体质,2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3,进行思想教育。选择体育锻炼的适应性是指在体育锻炼时要根据中学生生长发育的年龄特点合理的安排运动量。选择判断1951.8 《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在示范院校开学校卫生课,普通学校开设生理卫生课。
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学生健康,争抢学生体质。具体任务是:(简答)1使学生认识卫生的重要意义,具有基本的卫生知识和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按照卫生的要求,正确组织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3,加强防病措施,矫治学生常见疾病,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正常发育成长。
实施学校卫生工作的具体制度:(简答)
1、科学地安排作息制度(判断中学生每天8-9小时睡眠)
2、重视青春期卫生制度是的教育。3加强教学卫生管理4主义学校建筑、设备卫生,排除环境污染。5讲究心理卫生。
6、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
正等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简答)
1、是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2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3是组织学生创造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4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2、是学生初步掌握现在生产技术的一半基础知识和劳动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3、使学生炸窝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4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指导。劳动技术教育就是赚钱?(分析)简答:教育意义与经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开展勤工俭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人,不能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必须正确处理好教育意义和经济意义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看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就必然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学校增加经济效益这一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创收和增加经济效益不是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目的,它应服务和服从于培养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第十一章
名词: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法》吧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判断:原始社会没有学校就没有教师,封建社会出现学校出现教师。(判断)· 中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简答)1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教师劳动的质量决定了期劳动具有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3教师劳动的方式决定其劳动具有个体性和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4教师劳动的内容决定期具有多方面性的特点。5教师劳动的职业要求决定其具有示范性特点。6教师劳动的效果决定其具有延时性的特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材料分析:反映了教师的劳动的特点的复杂性,长期性,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有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复杂性等决定。
教师劳动的价值。简答: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首先,作为教师的劳动成果—人才的价值是通过他本人所做出的贡献显示出来的,而教师劳动的贡献则隐含其中。其次,教师的劳动有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的,他们使学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有小的方式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再次,教师的劳动贡献不不是即使显示的,而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估计他们的价值。2,每个教师劳动的价值是不平等的,创造的劳动价值的根本在于贡献。
中等教师的素养(简答)1,时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素养。时代精神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灵魂,也是每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2职业道德素养。《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八条内容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3科学知识文化,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认识过程的认识能力结构,如记忆力观察力。二是认识能力基础上的教育劳动特点的实际操作能力结构,如教育能力基础,表达能力等。4,能力素养,身心素养。材料分析,某老师有渊博的知识,一定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其科学文化素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学质量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现代社会教师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览。应成为通才型,通识型,床位专业知识精深,基础知识广博的T型人才,同事必须要有强烈的教育意思,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较旧科学性与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选择,中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提高两种形式,;以在职培训提高为主。单选班主任是近、现代学校教育中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而产生和设置的一种工作岗位的称谓。
班主任的具体任务(简答)搞好班级日常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知道教学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及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建设良好的班集体,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5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中等学校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简答)
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生活知道法,心理咨询法,指导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中学生自然属性(简答)1,有独立人格的人,发展中的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中学生社会属性(简答)1,社会关系中的人,世界背景中的人,文化中的人,法律中的人。中等学校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学习的主体。论述:
(一)中等学校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在教育过程中,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客体。教师是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教学互动的发起人,决定了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从中学生自身情况来看,首先,他们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各样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次,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再次,中学生具有向师性。总之,中学生作为教育的课题地位,是由师生双方的主客观因素造成的,是教育过程的裤管规律的反应。
(二)中等学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为: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1,自觉性中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影响,而是经过大脑的积极思维和身心内部的矛盾斗争,然后经过其自觉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有选择的吸收和接受。2,独立性,每个中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教师对中学生施加的种种影响,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过滤取舍才能发挥作用。3创造性,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最高表现行事,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推动个性顺应环境、开掘智力,走爱那个成功的内在潜能,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中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简答)1,平等的人际关系2,合作的工作关系3几首的教育关系。材料分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指师生在教育过程镇南关,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根本特征就是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新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师生关系模式就是合作模式。理解,尊重那个与信任是她的核心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由领导者变成指导者,变成了学生的知己,由教走向导,让学生自立,自理,自主,而学生则由受支配者变成了合作者。第十二章
名词:课外活动工作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辨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教育渠道,他们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课堂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和范围,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形式。他有固定的班级,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表的安排进行。课外活动则是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一方面密切配合课堂教学,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爱好专长,扩大和加深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眼界。
选择,古代著作《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锯削,藏息相辅。就是说既要安排好正课学习,又要组织好课余活动。
中等课外活动的意义(简答)
1、中等学校课外活动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2对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起着重要作用。3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4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增长才干的重要措施。
课外活动的任务(简答)1,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2,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造才能。3陶冶思想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5知道学生职业选择。
选择,参观、访问调查,旅游活动,是组织学生进行群众性实地学习的良好形势。
选择,墙报,黑板报,是学校重要的宣传方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阵地。小组活动时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小组活动要列入学校统一安排日程表,每次活动不能超过两小时
多选,个人活动的主要内容:阅读书籍,写读书心得,观察或试验,采集或收集标本等
多选,校外教育机构主要有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科技展,各种业余体校。
中学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简答):1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2,形式多样,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3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4面向全体,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5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6,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校内外的积极因素。
辨析,争取校内外各方面的支持。开展课外活动只依靠校内的教师,团,队组织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争取社会支持。学生家长中有各种人才,可争取他们来做辅导工作。校外教育机构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阵地,所以学校开展活动应取得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科技站儿童剧院等的支持与配合。
多选: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1个别联系(家访,书面联系,约请家长来校)2,家长会3开放日活动4教育讲座5家长委员会
案例分析:中学管理制度,学校领导体制的最佳模式是校长负责制,当然校长负责制不是校长专制。根据我国的国情,钟的那个学校校长负责制必须在党组织的监督下实行。这种体制体现了党对学校的领导,但容易产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府的弊端。所以,学校党组织应把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上来,注意管理党的内部事务。应大力支持校长的工作不干涉教育行政和教学管理事务。
选择,中等学校的行政组织,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反馈机构。非行政机构工会学术组织,学生会和团组织。
学校组织机构应做到(简答)结构合理,职能明确,运转优化。1结构合理是指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层次简明,整体性强。2,职能明确,学校管理系统的职责权相应,管理幅度合理有效3,运转优化,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组织之间信息通畅,活动协调,工作效率高。
中等学校的管理过程(简答)1,制定计划,制定小学校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的起始环节。2,组织实施,实施就是将已制定的计划变为现实的过程。3,定期检查,检查时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是考核教职人员的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改进管理的重要途径。检查常用方法有:观察,听课,谈话,资料分析,参加会议,听取报告,质量评估4,做好总结。
中等学校管理的原则(论述)1社会主义方向性的原则,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中等学校管理的首要原则。2,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学校管理必须以教学为中心。3民主管理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学校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和学生,把教职工和学生当做学校的主人,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学校管理。
选择,教职工管理及方法1,合理安排教职工工作,2,教职工的培养与提高3,教职工的工作考核。多选学生管理方法:1,思想品德管理。学校应该制定学生品德教育计划,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要求,具体步骤和措施,统一全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做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2,学习,课外活动的管理。首先要抓好课堂管理。学校要制定课堂纪律,按纪律规定要求学生,逐步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为什么法律手段较行政手段有优势从运用行政手段二过度到法律手段,这是世界各国治理教育手段的一个逻辑演进规律,法律手段比行政手段有更多的优势。首先,法律的手段比行政手段更有权威。其次,法律手段比行政手段更有力度。第三,较之更有力度。第四,法律手段比行政手段稳定性强。
教育手段的意义(简答)1,教育法制史现代国家法制化的一个重要部分。2,教育法制史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3,教育法之史我国兴国之路的保障
中国教育法制的现状(论述)教育法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史1949~1966年,这一阶段,我国各阶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曾有不少教育法规出台。这些教育法规的颁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中国教育改革的需要,对于理顺教育关系起了积极地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法治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这一时期的教育法和教育政策之间基本上处于混淆状态。其次,这一时期教育法的数量太少,有许多应有的重要的教育法律没有指定出来;再次,这一时期教育法的级别太低,都是教育法规,没有一部教育法律,因而法律效力较差。最后这一时期的教育法的质量太差。第二阶段1966~1978我国的教育立法工作全部停止。第三阶段是1978年到现在。这一时期教育立法工作的特点是:首先,一些非常重要的教育法被指定出来。其次,教育法的法律地位提高,法律效力增强。再次,这一时期推出的教育法质量高,稳定性强,并逐步形成系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尽管如此我们应看到成绩是首位的,存在的种种不足将会得到修正。
我国现有的教育法体系基本状况(论述)一,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体系,宪法—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根本依据。首先谈到我国宪法及宪法中关于教育的原则性规定。教育基本法---我国教育法律的最高层次。确定了教育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确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形式,教育机构,教育内容等,队教师,学生,违反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等重大教育问题也做了规定。教育部门法—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第二层次,把教育部门法分成两大类,1关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单向部门法,2,实际各级各类教育的中和性部门法。单行教育法=--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总的第三层次,从我国的教育法律来看,单行的教育法规渗透到各个教育领域,已成为我国教育执法,监督的最直接,最主要,最具体的依据。二,我国现行的主要教育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由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教育基本法律。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效力,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居于母法的地位。
学校心理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意义
二、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性质(单选、判断)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性质:中等学校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神会科学为主。
三、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意义(论述)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意义?或为什么学心理学?
(一)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育人。
(二)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三)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四)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第二节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策略与方法(多选)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教育心理研究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唯物辩证法原则。
一、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多选)选题的标准:
1、价值性。
2、科学性。
3、明确性。
4、可行性。(简答、论述)中等学校教育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与确定课题,建立理论假设。(选择)确立研究该问题的课题,要考虑课题的实践与理论的价值、性质、科学性、明确性与可行性。
2、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3、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
4、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
5、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结果。
6、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二、中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选择)中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简答)为使问卷法有效,问卷设计时应注意:
1、问题要明确。
2、问题不宜过多。
3、问卷题目应生动有趣、回答要简单。
4、一套问卷应有一定的测验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的问题。
5、调查范围较大,应通过预测碱性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三)教育心理实验法。
(四)个案研究法。
(五)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认知过程(选择)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一、注意(判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选择)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注意的基本功能。
2、维持功能。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选择)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判断)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二、感知觉(判断)感知觉实质上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我们把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情况称之为错觉。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著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消失),这种现象就感觉适应。(简答、多选)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理解性。(判断)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
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选择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他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三、表象和记忆(选择)表象是指人脑中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选择)表象具有三个特性:
1、形象性。
2、概括性。3可操作性。(选择)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的。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有0.252秒。短时记忆保存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又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存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遗忘的基本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的实验研究以来,发现了许多遗忘规律。
1、时间因素。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里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得缓慢,这就是有名的“先快后慢”规律。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学习的程度。
4、材料的顺序。
5、识记者的态度。
四、思维与想象 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分类: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无意想象又称为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有目的、自觉的想象。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式。模型、符号等描绘,在头脑里形成有关事物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不局限于现有的描述或描绘,在头脑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选择)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选择)想象的认知加工过程主要表现形式:
1、黏合。
2、夸张。3典型化。4想象联想。(选择)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组成。(简答、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动机水平。
2、问题情境。
3、定势。
4、原型启发。
5、个性因素。第二节 行为动力
一、动机(单选)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多选)动机具有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整功能。(多选)需要的几个特性:
1、动力性。
2、对象性。
3、社会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为五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中间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意志行动(判断)意志是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选择)心理冲突大致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三、情绪和情感(选择)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第三节 心理特征理论
一、能力 能力的概念: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多选)按照倾向性不同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类别的活动中共同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我们习惯于把他们综合在一起统称为智力。(论述题)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相应能力的发展。但是,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它仅仅给能力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把可能转变为现实。
2、环境和教育。个体从遗传中所获得的潜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应该取决于环境的作用。
3、实践活动。人的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的。
4、能力的个别差异。(简答)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结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二、人格 人格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复杂的统一体。一般认为,人格式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的特征: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等特征。人格的结构: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子结构。气质的概念: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或秉性)指的就是气质。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也不决定社会地位和价值,但是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和效率。(判断)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极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判断、选择)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案例)人格的成因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对人格的影响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自然物理因素。
第三章 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和一般规律(选择、判断)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多选、简答)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
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选择)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少年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交织的时期,有人称之为急风暴雨时期。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选择)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也影响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个体的每一步发展都是遗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与胜利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的发展密切相关。
2、如果机体尚未成熟,即使给予某种训练,也难以取得相应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有力地说明了生理成熟在机能发展中的作用。
3、可见,在没有
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就训练儿童去掌握某一机能,效果是欠佳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最为重要。
三、孕妇的身体健康状况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首先,母体的营养状况与胎儿的发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在怀孕早期母体营养不良,有可能引起胎儿生理缺陷;后期营养不良,有可能生出低体重儿。胎儿的大部分营养来自母亲当时的营养供给,而非她的脂肪贮存。母亲的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种情况:超龄和低龄。生育的最合适年龄是在20多岁,35岁通常被认为是超龄的界限。几乎所有药物对发展中的胚胎或胎儿都有潜在的影响,其中作用大小依使用的剂量、次数、时间机器药物本身的性质而定。
四、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类除了通过遗传把特有的机能结构传给下一代以外,还要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将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精神财富传递给下一代。离开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儿童的心理是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的。其次,遗传和环境、成熟和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的作用也不是恒定的。总的来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集中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判断)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
1、同化。
2、顺应。个体的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是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单维思维。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4、静止性。三是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进入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多维思维。
2、思维的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
4、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
5、具体逻辑推理。四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假设—演绎思维。
2、抽象思维。
3、系统思维。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选择、判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整体。本我有“惟乐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受“道德原则”所支配。(选择、简答)他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口腔期(零至十八个月)。肛门期(十八个月至三岁)
3、性器期(三至六七岁)
4、潜伏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
5、生殖期(十一二岁至二十岁)。
四、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阶段(0—2岁)
2、自主与怀疑和羞怯阶段(2—3岁)
3、主动感与内疚感阶段(4—5岁)
4、勤奋与自卑阶段(6—11岁)
5、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的混乱阶段(12—18岁)
6、亲密感与孤独感阶段(18—30岁)
7、繁殖感与停滞感阶段(30—60岁)
8、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阶段(60岁以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他十分强调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第二,对学校教育中人格培养、对精神病预防与治疗都有很多的现实意义。第三,他强调人的发展是一生的事情,体现出他的终生发展观。
第四章 中等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 初中(中等专业)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我国初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大体与少年期相当,因此初中学生也可称为少年期学生。
一、初中学生主客观条件的变化 少年期生理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选择、判断)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特点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
1、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
2、已形成了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3、初中二年级是中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想象发展的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强,初中学生的想象多为有意识、有目的的;
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3、想象的现实性不断发展。(多选、简答)情感发展的特点。初中阶段正处于情绪、情感发展的转折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
2、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
3、对异性感兴趣。学生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在于自我意识有了质的飞跃。(多选)成人感、独立性、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的迅速发展史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征。(多选)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三、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1、独立自主性的发展与依附性的矛盾
2、活动能力与认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3、性的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1)从心理上看,性成熟的开始时少年发展的显著特点。少年性成熟的时间比过去普遍提前了1—2年。(2)由于少年年龄小,认识水平低,道德与法制观念薄弱,加上少年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感情易冲动,自制力不强,常常
可能置道德和法制于不顾,因此很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
第五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及分类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艺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以掌握系统的间接经验为主。
4、学生的学习是在班级集体这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进行的。第二节 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连接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连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也就是说,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因此有人又把他的理论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桑代克提出三条学习的基本规律
1、准备律。
2、联系律。
3、效果律。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强化是指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强化按其性质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强化刺激,它跟随在有机体行为反应后出现,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开,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若在一种行为反应之后出现该种强化刺激,就使动物不容易再次出现该种行为反应。在强化的时候,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人们喜欢的活动去强化它不喜欢的活动。操作性条件反射形之后,如果停止强化,反应概率就会下降,这就是行为的消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理论: 他认为,观察学习室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其核心就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学习就是指观察学习或称模仿学习。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榜样的强化所引起的行为的变化。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是由注意、保持、运动再现和动机四个阶段组成的。
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学习即是顿悟。他们认为,没有“盲目的学习”,学习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关于学习的本质(1)他认为学习在于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2)布鲁纳认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动作、表象和符号三种特征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中。(3)对于人类的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符号特征。(4)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动作、表象和符号三种表征系统是按顺序前进的,但他们之间不能取代,而是并存互补的。
2、关于学习过程 在学习各门学科时,布鲁纳认为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1)新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转化。(3)评价。
3、关于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所设计的是课程方面的内容。
4、关于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论述)
1、有意义学习他提出有意义学习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进行机械学习。
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他人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且多采用言语讲授方式。
3、教学原则 奥苏伯尔提出了逐步分化和综合贯通两条教学原则。
4、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加涅的心理加工理论
加涅的学习模型把学习过程看成是有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第一个系统式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第二个系统是执行控制系统,第三个系统是预期系统。加涅把复杂的学习过程概括为八个阶段:
1、动机阶段。
2、了解阶段。
3、获得阶段。
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
6、概括阶段。
7、作业阶段。
8、反馈阶段。
第六章 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内在动机是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和最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想要通过学业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出于获得和保持长者们或集体的赞许和认可,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这是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进行的划分。内在动机是指学习的动机来源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无需施加外力的影响就能保持学习活动。这种动机可以在学习活动之中得到满足,在学习活动中就能体会到快乐。外在动机是指由学习者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引发的学习动力。这种动机的满足是在学习活动之外,这时学生的学习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带来的其他方面有强烈的需要。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班杜拉将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如一个人认为只有自己较好地完成任务才能获得高报酬,那他就很可能认真努力地、较好地去工作。另一种是效能期待,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把这项任务完成好,且做好之后能得到较高报酬,那么他会认真地去工
作。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个体成败经验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一般来说,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归因理论 是以认知的观点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的动机理论。人们对行为的成败原因的分析主要可归纳为四方面的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些因素又可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控制性、稳定性和因素来源。一般来说,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对后续行为的动力;而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则会增强个体对后续行为的动力。第二节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概述 一般认为,学习迁移时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的效果,可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根据迁移的影响方面,可把学习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可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可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不论何种迁移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
2、相同要素说。根据这一点,两项学习任务间之所以有迁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元素。
3、概括化理论
三、迁移与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努力贯彻一下教学原则
1、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
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
3、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
4、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第三节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研究科归纳为三种观点:
1、学习策略是学习的程序、方法及规则。
2、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
3、学习策略是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结合。我们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当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三类: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
3、三是策略性知识。学习策略的分类:
1、单瑟洛的二分法。单瑟洛把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2、迈克卡的三分法。迈克卡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3、温斯坦的四分法。(1)认知信息加工策略。(2)积极学习策略。(3)辅助性策略。(4)元认知策略。
二、典型的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致策略和组织策略。所谓的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和控制。元认知结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能力的核心是自我控制。元认知能力的提高:
1、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
2、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
4、知道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
5、向学生提高练习和反馈的机会。
6、要求学生意识到与学习效果有关的四个因素。
7、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三个环节。
一、知识的理解 含义:知识的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首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影星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具体—抽象化程度。
2、学习材料所包含的属性的多少及其关系的复杂程度。
3、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
4、学生的年龄因素和思维发展水平。
5、已经掌握的相应的概念和原理的正确程度。知识的理解与教学
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3、运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
4、给概念下定义。
5、揭示事物间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6、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直观教学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主要的形式。实物直观是指在感知实际事物基础上进行的直观。模像直观是指以实物模拟形象为对象的直观。运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
1、变式是指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存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地变化,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2、教学中运用变式有助于学生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避免感性材料的片面性,以利于正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变式是从材料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计较则是从方法上促进理解。
二、知识的巩固 为了促进学生对教材的这种初步识记,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讲授生动形象,增强识记材料的直观性。
3、使要记住的材料成为学生行动或思考的直接对象。
4、引导学生把视、听、读、写结合起来。
5、注意材料的系统性。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识记和复习方法,根据记忆和遗忘规律,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要及时识记和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三、知识的应用 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1、审题并形成课题映像。
2、有关知识的重现。
3、课题的类化。课题的类化就是把课题归类,即学生通过思考把握具体课题内容的实质,找到它与头脑中相应的知识结构的关联,把当前课题纳入到同类事物的知识系统中去,从而根据已有的知识做出解地方法的判断。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2、课题的性质。
3、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水平。技能的种类:
1、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运动技能或称操作技能,是指将一系列的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智力技能或称心智技能,是借助于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二、运动技能 通常把运动技能分为两大类:
1、连续的运动技能。
2、不连续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形成的特征
1、动作的连续性。完成动作是否连续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
2、动作的协调性。
3、动作的完善性。运动技能的形成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 2 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 3.技能完善和自动化阶段。
三、智力技能的特征
1、观念性
2、内潜性
3、减缩性 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宁提出智力活动分阶段形成的学说,把智力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即内化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也称之为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智力技能的培养:
1、指导学生以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
2、按照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程序组织练习。
3、促进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第八章 品德心理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一、品德与道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指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是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构成的。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往往取决于个人的道德意志的水平。
三、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特点: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于权威、成人的意见,同时主要考虑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第一、二阶段。阶段一: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二:相对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特点: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已经能够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此阶段包括第三、第四两个阶段。阶段三: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到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特点: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行为的基本准则,考虑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此阶段包括第五、第六两个阶段。阶段五: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六: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科尔伯格指出,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每个人发展的水平和达到最高阶段的年龄是不同的。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他认为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二、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掌握到的概念同掌握其他概念一样,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的到的概念的掌握表现出三种水平或三种形式。
1、具体的道德概念。
2、知识性的道德概念。
3、内化了的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道德观念。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道德认识的外部表现。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一般经历以下过程:
1、从他律到自律。
2、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
3、从结果到动机。
4、从片面到全面。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知觉的道德情感。第二,形象性的道德情感。第三,理性的道德情感。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1、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2、充分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具体生动的榜样的作用,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和深化。
4、通过移情训练的方式来促进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表现:
1、控制和调节个人的愿望。
2、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
3、对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
4、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道德意志的培养
1、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锻炼道德意志的愿望。
2、通过实践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3、培养学生抗拒诱惑的能力。初中阶段
是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行为训练应注意:
1、向学生讲清训练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2、创设各种条件,促使良好的品的行为有重复出现的机会,尽可能 地避免和排除不良行为的重复出现像。
3、依靠集体舆论和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防止训练中出现松劲、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
4、及时让学生了解练习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
5、正确、合理地使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强化措施将有助于提高行为练习的效果。第三节 学生品的不良及其矫正
二、学生品的不良的矫正措施
1、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激发集体荣誉感。
3、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抗拒诱惑的意志力。
4、抓住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矛盾转化。(选择)品德的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第九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群体的概念 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体,还可称为团体。群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共同目标。
2、共同的情感。
3、共同的价值规范。
4、一定的组织机构。群体的分类 按照群体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等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定员编制,有特定的组织目标,根据正式文件和章程而建立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和定员编制,成员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所谓松散群体,是指成员间的关系不以共同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和价值为中介的人群集合体。联合群体,其特点是成员有共同的活动,但这种活动只有个人意义,成员间的关系是以对每个成员具有个别意义的群体活动为中介的。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集体。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
1、教育功能。
2、归属功能。
3、认同功能。
4、支持功能。
二、班级与班集体 班集体及其特征
1、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目标特征。
2、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3、令行禁止是班集体的行动特征。
4、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情感特征。班集体的类型
1、简答聚合型。
2、初具雏形型。
3、理想成熟型。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
1、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
2、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
3、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
4、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第二节 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1、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
2、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
3、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4、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权威性。
5、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
1、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2、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
3、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侧地的物质和精神援助。
4、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给个性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
非正式群体由于频繁的交往和聚拢、消极模仿、外来影响等因素,逐渐形成了其群体文化,如江湖义气、帮派意识,一些学生产生了畸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等,不听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遵守校纪校规,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追求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若得不到及时的教育管理,就易发展成为对社会具有破坏性的群体。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1、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
2、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3、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
5、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6、嘉庆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
7、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优化教育管理环境。
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团体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及个别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四种基本类型。第二节 中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等学校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二、中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的途径
1、渗透学科教学中。
2、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活动课。
3、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观念,科学地看待学生的
心理问题。
2、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3、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舆论氛围。
4、协调科任教师及家长的教育力量,齐心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5、重视家庭教育,开设家长学校。
6、其他途径。第三节 学校的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性质和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帮助活动。
2、心理咨询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
3、心理咨询具有“心理性”。心理咨询的运作方式
1、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2、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4、开展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的几个基本问题
1、心理咨询的基本态度:肯定的尊重,共感的理解。
2、心理咨询的规则:保守秘密。
3、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首先要接受,然后要适当地给予反应,接下来给予支持,再提问给予一定的指导、援助。
4、心理咨询中的记录。
5、咨询时间 50—60分钟。
6、心理咨询发起的方式:时机性咨询、特定咨询、定期性咨询和求助性咨询。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基本沟通技术
1、接受。
2、反应。
3、支持。
4、提问。
5、指导。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 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行为
教师效能感的概念:教师的效能感也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三、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教师的期待是指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个性特征和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待。其次,当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暗含的期待后,就会根据教师的期待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中,教师不断坚持按自己的期待去影响学生,而学生也会逐渐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第三节 教师的威信和心理素质
一、教师威信的概念和作用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
1、自然权力,即由于教师的身份地位所带来的威信。
2、教师的人格影响。
三、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机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因势利导。
2、善于随机应变。
3、善于对症下药。
4、善于掌握教育分寸。教师的教育能力
1、教师的专业知识。
2、教学监控能力。
3、言语组织和表达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不长,语言恰当,使学生能力理解而又不分散注意力;(2)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表达的层次和顺序,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组织成一个整体。(3)言语表达要富有感情,在雨点的变化和面部表情上能反映出真挚的感情。(4)通俗易懂,善于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吧抽象的东西讲得具体。(5)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表达方式和言语内容。
4、组织、管理能力。优秀教师应具备以下主要的人格特征:
1、成熟的自我意识。
2、强烈的责任心。
3、富有创新精神。
3、积极健康的情绪。
教师职业能力
第一章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与发展
1、教师职业能力(单):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
前面还提到的关于教师的提法:教师专业能力、教师职业能力、教师技能,教育技艺,教育技巧,教育艺术。
2、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师职业能力区别与联系:(简、辩)
教师专业能力是在教师职业准备阶段,在师范教育专业获得的能力,学术性、系统性是其特点;而“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实际的职业劳动中获得的实践性能力,这种能力已经包含了职业准备时期获得的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之一。
3、教师职业能力特征(简、选)⑴实践性 ⑵ 稳定性 ⑶发展性 ⑷差异性
4、职业能力功能(简、多)⑴完善个人修养 ⑵提高职业威望 ⑶ 增强职业信心 ⑷提高工作效率 ⑸保证工作质量
5、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分类(简、多、辩、案)⑴中等学校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能力 ① 教学能力②教育能力③管理能力④科研能力 ⑵中等学校教师一般性职业能力
① 信息能力②语言能力③交际能力④角色认知能力⑤心理调适能力⑥自我提高能力
6、加涅按学习结果把能力分为五种(简、多):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智慧技能(多选):是人运用语言、符号、规则、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7动作技能(单、多):是人通过某种特定动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如阅读、书写、演讲、绘图、舞蹈、唱歌、体育活动等。
8、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八个半智能”类型都是什么?(简)
语文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体育能力、美术能力、社会能力、自然知识能力、哲学能力(半个智能)、自我认知能力。
9、加德纳的人的智能发展的自然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 ⑴婴幼儿阶段,智能开端于一种原生性的模仿智力⑵幼儿早期阶段,智能开始表现为对初级符号的掌握⑶学龄阶段,智能表现为对系统符号的掌握⑷成熟阶段,智能表现为对职业技能的掌握。
10、按关注论的说法,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可分为(单、多、简、辨、案): ⑴关注他人阶段——在师范读书时,注意评价自己的任课教师,想像未来自己要充当的教师角色。⑵关注自己阶段——新手上任伊始,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中体验自己的职业生存能力。⑶关注教学阶段——适应了职业环境后,心理状态趋于稳定,更多精力集中在教学任务、内容如何准确的掌握和传达上。⑷关注学生阶段——在完全适应教学工作后,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是教师职业能力趋于成熟的表现。
关注论:描述的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焦虑,但也可体现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历程的某些特点。
11、角色认知论描述的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角色自我认知特点,也体现了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历程的某些特点。按角色认知论的说法,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可分为(简、多、辨): ⑴角色感性认知阶段——师范生或上任新手,对自己的职业尚无多少亲历体会时,更多的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情况获得教师职业能力的直观印象。⑵角色自我中心认知阶段——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往往更关注自己在师生中的形象,关注别人的评价,职业能力处在模仿时期。⑶角色比较认知阶段——有了一段工作经历后,能够在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同时,也关注同事所获得的评价,并把自己与他人作比较,更客观的认识自己,职业能力处在理性的模仿和个人风格探索时期。⑷群体角色认知阶段——成熟阶段的教师,完全摆脱了自我中心状态,自我与他我融为一体,对教师的角色趋于理性化和理论化的认知,此时的职业能力已经走向个性化和成熟。
心境论:描述的是一各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境状态的特征。包括:受挫与平静,稳定与自信,保守与低落,抱怨与退出。
12、典型行为论描述的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典型行为 ⑴准备与模仿——上任新手的典型行为。⑵积极上进——已有几年教龄的教师的典型行为。⑶熟练应变——大约有十年左右教龄的教师的典型行为。⑷反思与革新——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典型行为。⑸墨守成规——教师职业生涯晚期的典型行为。⑹退缩与退出——教师职业生涯结束时期的典型行为。
13、一般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什么?
理论学习——实地观察——模仿练习——实地实践——总结与反思——革新与创造——反复实践 对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概括作说明:强调基础知识和训练,强调多种水平的实践,强调自觉和勤奋。第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
1、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的统一活动。
2、教学能力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3、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区别与联系(简答)
教育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能力,包括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具体方法、策略和技巧、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评价学生能力。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施教学活动能力的总和,它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能力是实现教育文化功能的前提条件,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保障;教育能力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确保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总目标。
4、中学教师教学能力应包括哪些方面?(简、单、多)
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5、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对各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手段等的领会、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①领会课程标准能力、②分析教材能力、③了解学生能力。(简、单、多)
6、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课前对各种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策略、方法、环境等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主要包括①教学目标设计能力、②教学内容整合能力、③教学策略设计能力、④编写教案能力。(简、单、多)
7、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方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简、单、多)
8、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和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
9、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教学设计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能力、合作教学能力。
10怎样认识5种教学能力之间的关系?(简)
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其它四种能力是通过教学反思能力实现的。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是针对新课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而提出的。
11、辨析⑴:教案设计能力就是教学设计能力
答:不对,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教学策略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因此,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教案设计能力,教案设计能力只是教学设计能力的一部分。辨析⑵:教学实施能力就是实施教案能力
答:不对。因为教学实施能力包括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所以教学实施能力包括实施教案能力,而实施教案能力只是教学实施能力的一个方面。
12、领会课程标准的能力(简答)⑴理解课程性质及课程基本理念 ⑵理解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⑶掌握内容标准
⑷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13、根据教学任务设计教学目标?
每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该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它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分目标或学段目标。
14、分析教材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简、多、设计)⑴正确理解教材的特点 ⑵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① 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② 分析教材内容的结构 ③ 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15、了解学生(多选)是指教师对学生的①个性特征、②心理素质、③道德素质、④学习能力以及⑤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
16、了解学生个人的心理状况(选择)
心理状况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对学生的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注意、想像等心理现象的了解与掌握;对学生的情绪、情感与意志的了解与掌握;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等的掌握与了解;对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的掌握与了解。还包括其特长等方面的了解。
17、陈述教学目标常犯的错误(案例分析,记住P32举例)⑴把目标当作教师教学要求来写。⑵含糊不清、无法琢磨
⑶中列出了教学内容的提要、主题、原则或概念等。
18、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辨析)
⑴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⑵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测。
19、教学内容的整合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单、简)⑴教学内容心理化 ⑵肢解、重组教学内容
20、教学策略(选择)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这个表述包含三层基本意思:①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②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③教学策略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
21、教学策略设计和选择的基本依据。① 教学目标②学生③教学媒体
22、编写教案能力⑴清楚教案的基本内容⑵明确编写教案的基本原则。
23、教案的基本内容:科目、年级、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安排及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难点、重点、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
24、编写教案的基本原则(简、多、设计教案)
⑴科学性原则⑵实用性原则⑶针对性原则⑷创造性原则⑸总结性原则
25、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简、选)⑴课堂调控能力⑵实施教案能力⑶教学应变能力。
26、教师在进行课堂调控时要考虑以下面5个方面(简)⑴建立课堂教学常规,规范学生行为。⑵根据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 ⑶运用注意规律调控教学 ⑷运用语言艺术调控教学 ⑸利用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
27、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多选)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多选)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操作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28、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简)
⑴内部自我对话方式⑵外显自我对话方式⑶同事讨论方式⑷行动研究方式
内部自我对话方式:这种方式没有外显行为,是一种内省反思方式,可以自我提问,认真琢磨,做出判断,调节器控行为。
外显自我对话方式:这种反思方式一般是活动结束语后进行,进行,有外显行为,如写教学法反思日记,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体会与认识。
29、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30、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简答、设计)是指教师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的
一种教学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①创新教学设计能力②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③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能力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能力⑤合作教学能力 第三章中等学校教师德育能力
1、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内容也应放到德育中(辨析:德育就是道德教育)
2、德育能力: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3、中等学校教师的德育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①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②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评价学生的能力:要力求评价客观公正,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学生评价方法,要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
4、教师对学生评价中要克服哪些心里偏见?(多选)① 第一印象②心理定势③晕轮效应④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指教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也称“最初印象“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5、学生心理品质评价的基本方法(简、多)①刺激—反应法②现象—本质法③效应—本体法
6、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领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⑵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⑶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⑷清楚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原则⑸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7、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简答、设计)
①说服教育法②榜样示范法③情感陶冶法④实际锻炼法⑤品德评价法⑥自我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运用榜样示范进行教育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树立的榜样要有时代感受,真实感和可接受性。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人物的精神实质,不要简单模仿。调动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主动性。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
8、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实际锻炼法方式包括:学习活动的实践,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执行制度的实践。第四章 中等学校教师管理能力
1、教师管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⑴学生学习管理能力
⑵学生体育与卫生管理能力 ⑶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能力 ⑷班集体管理能力 ⑸依法从教能力
2、教师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简)
⑴组织上课⑵维持课堂纪律⑶组织课堂发言和课堂练习⑷组织课堂分组活动⑸组织课堂表演、演讲和实验。
3、如何组织课堂发言和课堂练习?
⑴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意识的习惯
⑵其次应该给学生课堂发言制定规则,如发言要举手,发言后可以自行坐下等一些细节性规则,用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⑶最后教师要讲究向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问题的方法。
4、《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悦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这段话揭示了什么?
答:揭示了古代教师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言提问。
5、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辅导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简答、选择)
答:⑴课堂集体辅导,有反馈辅导、单元辅导、考试辅导、自学辅导 ⑵个别辅导
6、国家与教育部关于体育工作法规有哪些?(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
7、参加体育活动每周不得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一课时)
8、什么是“一课”、“三操”、“两活动”?如何组织好?
“一课”是体育课,“三操”是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两活动”是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好“一课”、“三操”、“两活动”,一是要有相应的体育活动知识,二是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三是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四是要有规章制度。
9、组织学生体育活动的几项原则
答:⑴全面发展原则⑵增进健康原则⑶全员参加原则⑷因人制宜原则。
10、中学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简答)
答:⑴监测学生健康状况;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⑶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⑷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⑸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11、如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8小时,大学不超过10小时。每天课外作业不超过1~2小时。
12、实践中学校卫生工作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① 教学卫生②体育卫生③劳动卫生④生活卫生⑤心理卫生
13、什么是“学生日常行为”?什么是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能力?
答:学生日常行为主要是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所提到的行为,以及《中小学生守则》提到的行为。因此所谓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的能力。
14、如果要管理好一个班级,要有哪些方面的能力?
⑴建立班集体领导核心⑵培养良好的班集体⑶解决学生个别问题⑷协调校内关系、学生家庭及所在社区的关系⑸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15、良好的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有良好的班风标志着良好班集体的真正形成。
16、我国教育法体系是怎样化分的?(简、单、多、)
①教育基本法②教育部门法③综合教育法④单行教育法⑤教育相关法
17、教育部门法包括哪些法(简、单、多)
① 学前教育法②义务教育法③中等教育法④高等教育法⑤师范教育法⑥成人教育法
18、案例题:某地方一学校学生放学后,在学校踢足球,球飞出墙外,学生翻墙取球,墙倒塌,学生被砸身亡,家长提出巨额赔偿。这种做法是否合适、是否符合法律依据,是否维护了合法权益?
答:随着教育立法进程的加快,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过去仅仅是人际纠纷、民事纠纷、行政纠纷的事,现在可能演变为法律诉讼,如今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法律意识,做事要讲究法律依据,遇到侵犯学生权益、侵犯自身权益的事,学会寻求法律援助和法律保护,这就是依法从教之意 第五章
中等学校教师科研能力
1、教师科研的必要性和特殊性是什么?
⑴必要性,教育工作是需要独立思考的工作,为了避免工作盲目性,减少失误,提高效率和效果,研究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提倡教师科研就是强调对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作用。⑵特殊性,把教育科研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理解。
2、教师科研特殊含义包括哪些方面?
⑴教师以科学工作者的态度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⑵用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去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⑶以改进工作效果为目的,将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结合为一体。⑷强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研究合作。⑸强调教师科研是教师成才之路。
3、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之父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1900年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杂志》是这个时期教育实证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因此,教育史上把他们的研究看做是现代教育科研产生的标志。4、1903年清政府颁布新学制,我国已有了现代教育制度。在20世纪头10年里,我国已经有了教育会这类教育机构,有了《教育世界》《教育杂志》这类教育研究杂志。5、20世纪50年代前出现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教育家,如高等教育学家蔡元培和胡适、中等教育家廖世承、小学教育学家俞子夷、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社会教育学家陶行知和晏阳初。
6、教育科研的道德规范包括哪些方面?(简答)⑴学生的身心和利益不受损害。⑵尊重学生的权益 ⑶尊重学生的名誉权
⑷应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
7、教师科研选题的根本标准是什么?(简答、辨析)
是看选择的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对推动教师自己的工作有用处,如果有用处,就有价值。
8、文献查阅的作用(选择题)⑴避免重复研究
⑵思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能性 ⑶思考课题研究的假设 ⑷思考课题研究的方法
9、文献检索应当具备哪些知识?(简答、多选)
答①要知道检索途径②要懂得资料的类型③懂得使用检索工具④知道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
10、文献阅读应当具备哪些技巧?(简答、多选)
答:⑴开始阶段用浏览或速读的方式阅读文献,做到对文献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对具体文献的内容和价值有所了解⑵第二阶段就要求精读必须熟知和文献。
11、一份研究计划包括哪些内容(简答、设计)
答: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法、资料与设备、时间与阶段、成果形式、鉴定方法、经费预算。
12、实施研究计划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多选)
答:⑴控制研究工作进程⑵收集与整理资料⑶写作论文或报告
13、教育研究所用的具体方法(简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
14、结构记录方法要求事先要构造好观察的项目体系、对每一个观察项目做出明确的定义(操作性定义)准备好记录单(等级记录单、频率记录单、连续记录单、符号记录单等)非结构观察记录方法有日记记录法、佚事记录法、音像记录法(单、多)15观察法的操作过程(简答、设计)
⑴准备阶段⑵实施阶段⑶资料处理阶段⑷撰写报告或论文
16、问卷法的应用要求(简答、设计)⑴问卷的编制⑵问卷的回收与整理
17、撰写实验报告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简答)⑴问题⑵方法⑶数据分析⑷结论
18、教育科研中的“历史法”应遵循历史研究的哪些原则
⑴历史客观性原则⑵历史整体性原则⑶史论结合原则⑷批判继承原则 19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感知对象搜集资料的方法。
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搜集资料的方法。
实验法是通过特定的操作设计检验某种设想的实践效果的方法
历史法是指对教育的历史文献、历史遗存所做的发现、整理、考订、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发展的状态及趋势所做的阐述方法。
行动研究是泛指以实践中的实践者为研究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所做的研究工作。
科利尔使用了“行动研究”一词 第六章
中等学校教师信息能力
1、辨析:信息就是知识
答:不对,知识是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信息不同于知识,绝大多数书文承认知识是加工过的信息。
2、信息按其对人们的意义可分为有用信息、干扰信息、冗余信息。
3、教师需获取的信息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⑴关于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信息⑵学科专业信息⑶教育专业方面的信息
4、你认为中学教师的信息能力应包括哪几个方面?
⑴信息获取能力⑵信息理解能力⑶信息处理能力⑷信息传递能力。
5、广义的信息检索包括两个方面:⑴是将信息按一方式组织存储起来⑵是根据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
6、一次性文献:图书、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政府出版物、产品样本、科技报告、标准文献、档案
二次文献:书目、索引和检索性文摘。
7、查找文献一般应该按照下列过程进行:(简答、设计)
⑴提出问题⑵选择检索工具⑶确定检索途径⑷确定检索方法⑸按线索查找⑹索取文献⑺阅读文献
8、日本的清水厚实将现时代的教材形式概括为(简答、辨析)⑴教科书教材⑵图书教材⑶视听教材⑷现实教材⑸电子教材
9、你认为中学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简答、多选、辨析)
⑴信息分类能力⑵信息统计与分析能力⑶信息重组能力⑷信息编辑加工能力⑸信息存取能力
10、教学口语一般包括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总结语 教育口语可分为劝导语、激励语、表扬语、批评语 第七章 中等学校教师语言能力
1、如何理解教师的语言所具有的特征?(简答)答⑴科学性⑵规范性⑶教育性⑷启发性⑸激励性⑹审美性
2、教师语言规范包括哪两个方面?(简答)
答 ⑴教师必须用普通话 ⑵体现在教师语言的遣词造句上。教师的语言应通畅,无句法、用词的错误。
3、教师语言的功能(简答)
答:⑴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⑵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⑶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4、教师语言怎样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简答)
答:⑴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⑵教师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⑶教师语言表达的动听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5、教师语言怎样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简答)
⑴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⑵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⑶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6、辨析:要提高教师语言修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
答:正确,因为语言修养的程度取决于思想的修养,如果一个人不爱教育事业,那他的语言是不可能有炽热的情感,不可能产生正面效应的,也就不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7、教师的教学语言分类(选择、案例),案例是教师运用了什么语言 答: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身体语言。
8、板书设计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揭示教学内容,展现所学知识的框架结构,体现教学目标。(简
答、多选)
9、教师的评语包括以下五种类型(简答)
⑴肯定型评语 ⑵欣赏型评语 ⑶指导型评语 ⑷征询意见型评语 ⑸交流型评语
指导型评语:明确指出不妥当的地方及原因。然后指出该如何改,学生的作业中如果出现语病,教师不要简单画出句子,然后写上批语,而应该指出修改的方向,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窨。
10、辨析:教师职业不会被技术所取代
答:正确,因为教师的口头语言是指教师通过口头形式表达的语言。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向的“师传生受”的状况。但是无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进步,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离不开教师口头语言表达。
11、运用口头语言的要求(简答)
⑴注意准确规范⑵注意通俗易懂⑶注意清晰简明⑷注意逻辑性和针对性⑸注意语调、语速、与节奏
12、身体语言的作用(简答、案例)
答:⑴可以帮助组织教学⑵可以增进师生感情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⑷可以突出教学重点⑸可以调控教学进程。
13、教师在与学生个别交谈时,应保持在0.5~1.3米之间,教师的目光中心放在倒数二三排的位置
14、如何理解沉默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简答)
答:⑴具有信号功能⑵具有评价功能⑶具有教育功能⑷具有遏制功能
15、暗示基本原理(简答)
答: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与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第八章 中等学校教师人际交往能力
1、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可分为哪几类?(掌握)答:⑴认知能力⑵表达能力⑶协调能力⑷反思能力
2、教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原则?
答:⑴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⑵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⑶保持良好的感受和理解能力⑷养成良好的谈话习惯
3、提高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能力要遵循哪些原则?(简答、多选、案例)答:①关注②尊重③信任
4、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简答、选择、案例)
答:⑴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⑵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5、教师与学生交往能力的结构(掌握)
答:⑴交往认知能力⑵移情能力⑶语言表达能力⑷协调能力
6、案例:各学科教师之间,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交流彼此在教育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从而提高每个教师的教育能力。分析这一案例。答:这一案例体现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从事的是独立劳动,比如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等,但教师的教育成果并不是教师一个人取得的。单就学校内部而言,有学校领导的管理、各学科教师的配合、后勤的保障。
7、辨析:教师的教育成果是教师一个人取得的
答:不对,因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从事的是独立劳动,比如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等,但教师的教育成果并不是教师一个人取得的。单就学校内部而言,有学校领导的管理、各学科教师的配合、后勤的保障。
8、教师之间交往要具备哪些能力?(不掌握)
答:①相互理解能力②相互学习能力③相互支持能力④相互合作能力
9、如何提高教师之间交往的能力?(不掌握)答:①尊重②竞争与合作
10、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要具备哪此能力?(不掌握)
答:①角色自我意识能力②让领导了解自己的能力③取得领导信任的能力④取得领导支持的能力
11、取得领导信任的能力有哪些?(简答)
答:⑴高尚的道德品质⑵良好的沟通能力⑶出色的工作能力
12、如何提高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交往能力(简答)
答:⑴服从领导的分配⑵支持领导的工作⑶加强相互的沟通⑷建立合作的关系⑸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13、如何提高教师与家长交往的能力?(简答)
答:⑴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⑵与家长及时、经常沟通⑶与家长协商教育学生的方法。第九章
中等学校教师教育机智
1、教育机智中包含哪些基本因素?(简)观察、理解、决策、与实施
2、教育机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简)⑴教师所处理的事件具有偶发性 ⑵教师表现的行为具有果断性 ⑶教师使用的方法具有得当性
3、教育机智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简)⑴有强烈的责任感⑵要了解学生⑶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⑷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4、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简)
⑴处理教学疑难问题⑵处理课堂偶发事件⑶处理非主体突发事件⑷处理自身失误。
5、案例:一位老师在讲“可能性”课时,要求学生抛硬币并告诉学生出现国徽面与数字面的几率各是一半。有个学生抛了10次,有8次出现国徽面。他当场提出:“教师,您讲得不对吧?”设计教育机智:老师在课堂上没有马上肯定自己的说法,而是微笑着说:“你回家继续抛,看结果如何?”这位同学回家一连抛了5000次,发现抛的次数越多,两面的几率就越接近,第二天说“你是对的”
分析:课堂教学中教育机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⑴处理教学疑难问题⑵处理课堂偶发事件⑶处理非主体突发事件⑷处理自身失误。在这个教育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没有在课堂上草率地下定论,而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探寻结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的第一个方面。
6、案例:上课后,你一进课堂就看到黑板上有你的肖像画,脖子上套着绳圈,下写着“老师的遗像”请用教育机智处理这一课堂偶发事件。首先我不能发火,如果发火,我只能面向全班同学,这将连累并得罪大多数无辜的同学,而这可能中了恶作剧者的下怀。其次我发火,一二十分钟课堂气氛将无法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我会损失一堂课。第三运用教育智慧,顺利度过这次危机。具体办法略
分析:这个案例表明教师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时,头脑冷静、机敏,语言幽默,关爱全班同学的感受是多重要。
7、运用教育机智有哪些建议(简)
⑴尊重学生⑵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⑶情绪要稳定⑷态度要诚恳⑸语言要含蓄⑹行动要沉着⑺方法要恰当⑻要避免刻意⑼要避免说教⑽要适可而止 第十章 中等学校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1、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意识水平上对其所表现的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表现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2、案例: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的是教师对学生身心成长发挥的重要作用,即教师以工程师的聪明和智慧去塑造学生的灵魂②教师是园丁:说的是教师以园艺师般的辛勤劳动去精心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③教师是镜子:说的是教师要为学生行为起到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④教师是钥匙:说的是教师对学生在获取人类知识宝藏中的引导作用⑤教师是法官:说的是教师在学生是非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给出实例分析是工程师的观点、是园丁的观点、还是镜子的观点
3、如何认识教师的各种不同角色? 答:⑴人类文化的传递者⑵学生灵魂的塑造者⑶心理健康的维护者⑷专业人员和教育专家⑸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⑹课程的开发者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⑻学生学业的评价者。
4、辨析:教师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
答:不对,因为教师角色包括:…。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角色的一部分。
5、造成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简)答:⑴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不同的期望所致⑵社会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期望⑶角色转换意识不明确。
第十一章 中等学校教师心理调适能力
1、案例:“急中生智”、“狗急跳墙”
分析:都是人在应激反应状态下能够很短的时间内充分调动自身的全部潜能,所以常常会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
2、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会引起哪些应激反应综合症先兆?(简)
答:如长期持续的疲劳,四肢乏力,腹痛腹泻,记忆力减退,经常性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烦躁不安,惧怕见某些人物或某物等都可视为应激应综合症先兆
3、教师职业压力与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简)答:⑴繁重的任务和多重角色使教师承受巨大压力,⑵期望和责任感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⑶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难度加重了教师心理负担,⑷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给教师带来了危机感。
4、人们经常体验到的负性情绪、情感主要有:抑郁、焦虑、耻辱、嫉妒、内疚、愤怒(选择)
5、中等学校教师常见负性情绪、情感类型(简答、案例,症状可以出案例)答:⑴强迫⑵焦虑,焦虑的症状有:情绪紧张不安,恐惧,惊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神经衰弱;血糖,肾上腺素常升高⑶抑郁,抑郁涉及身体和心理,如疲劳感、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注意力不能集中、犹豫不决、有自杀想法或念头。⑷恐怖
6、教师提高工作中心理调适能力的方法?(简答)答:⑴森田疗法⑵情绪宣泄法⑶认知疗法⑷淡化与转移法
7、案例:森田疗法如何调适自己的情绪:①顺其自然②积极行动
8、对教师而言,改变认知,由达理而至通情一般要经过哪几步骤?(简答、案例)答:⑴要面对现实⑵分析原因⑶反省自己
9、教师如何提高人际交往中心理调适能力?(简答、案例)⑴与人为善⑵学会说“不”⑶调整期望值⑷保持轻松愉快⑸放松与幽默⑹暂时回避⑺倾诉与求助⑻保持年轻活力⑼忘却与转移。
10、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简答,案例题要记忆人格障碍特征、多选)答:⑴自恋型人格⑵回避型人格⑶依赖型人格⑷偏执型人格。
11、常见教师人格障碍类型 ⑴自恋型人格⑵偏执型人格
12、优秀性格的养成要注意以下哪几个方面?(简答、多选)⑴自律⑵自尊⑶自信⑷认真负责⑸自我克制
13、教师如何完善健全的人格?(简)答:⑴悦纳自己、他人和新事物⑵有自己的行事原则⑶理智地做人⑷富有同情心 第十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自我提高能力
1、教师自我提高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思想、业务、人格等方面不断趋于发展和完善的能力。
2、教师自我提高能力主要包括哪些能力?(简答、多选)⑴教师的学习能力 ⑵教育研究能力 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能力 ⑷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⑸与人合作能力。
1、教师如何提高学习能力(简答、案例)答:⑴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 ⑵增强学习意识 ⑶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2、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简答、设计论文提纲)答:⑴确定文章主题的能力⑵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⑶分析论证能力
3、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简)
答:⑴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⑵更新教材的能力⑶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 篇6
1985年举行的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教师节是一个感谢老师一年来教导的节日,不同国家规定的教师节时间不同。每年公历9月10日,是中国的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中国教师节(9月10日)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早在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但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然后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世界教师节(10月5日)
为纪念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颁《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将每年的10月5日定为世界教师节。
国外的教师节
葡萄牙:教师节是每年的5月18日。葡萄牙是世界上最早确定教师节的国家。
美国:每年9月28日定为教师节。这是中美建交前的1971年由美国两院法定通过的。
波兰:每年10月14日为国家教育日和教师节。
法国:教师节是每年的12月25日。
俄罗斯:每年10月的第一个周日定为教师节。
泰国:每年1月16日定为教师节。
德国:每年6月12日定为教师节。
朝鲜:为纪念金日成1977年9月5日发表《社会主义教育提纲》,将这天定为教师节。
印度:每年9月5日定为教师节,而每年11月14日的印度儿童节同时定为印度儿童教育工作者的节日。
蒙古:从l967年起,把每年2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教师日。
扩展:
一、读单音节字词100个
偶 铡 红 我 姨 秋 次 剜 逮平翁 挠 氧 食 判 镖 佣 涩
糖 野 敏 痣 丢 遍 捐 而 仍 接 水 日 音 劣 奖 花 邹 源
兄 咱 润 发 旬 线 扯 拐 虐 品 爱 尚 约 劝 梦 留 共 撕
否 案 框 旅 搓 瘫 踹 蛙 踩 纫 怀 襄 瓜 俩 主 撒 鸣 准
击 穿 嘣 迟 肥 均 窜 混 销 偏 苔 醉 你 擂 阔 缺 克 胞
裆 女 苏 子 氢 申 门 光 掐 度
二、读双音节词语50个
选举 鹌鹑 用力 军事 豆芽儿 赌博 运输 原则 恳请
全面 草包 约会 女子 旅馆 死扣儿 光明 海洋 痛快
遵守 暖气 推动 挂号 抓紧 恐怖 牛奶 支持 描写
灯笼 穷人 群岛 略微 削弱 荒唐 装配 旦角儿 损坏
着想 柠檬 硫酸 藕节儿 夹杂 篡改 怪癖 耍滑 飘洒
帮厨 搀扶 非分 惨然 恶心
三、朗读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 柏油路面湿冷冷的, 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光。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 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 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把信交给她。“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 一面撑起伞, 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声尖厉的刹车声, 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 缓缓地, 飘落在冷湿的街面, 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 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样简单的动作, 却要叫我终生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 茫然站在骑楼下, 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 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 就是我的蝴蝶。这时, 她只离我五公尺, 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 溅到我的生命里。
为什么呢? 只带一把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 撑着伞, 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 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我茫然站在骑楼下, 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很大, 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 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妈: 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节选自陈启佑《永远的蝴蝶》)
四、说话:(任选一个题目说3-4 分钟)
1.环境与生存
教师资格证的资料 篇7
一、从考试的形式与内容上看
1. 强调知识的宽度, 弱化深度
两项笔试中, 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涉及历史、政治、艺术、文学、数学等多门学科, 知识涵盖面较宽, 题量适中, 但难度并不大, 对大专以上学历者不具难度, 但想得高分也不容易; 而对学历层次较低的考生来说, 有一定难度, 却又在适度的范围以内。所以说题目出得相当有水平, 的确能考查出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 以及课外阅读量和知识的积累。这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备的条件, 也是其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显然教育行政部门用考试这种特别的形式, 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要求, 将对今后幼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 突出理论知识的运用, 避免死记硬背
笔试每门的总分为150 分, 两门合计300 分; 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保教知识与能力, 综合题与运用题占三分之二的分值; 题目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 是本次考试的一个突出特点。题目内容联系幼儿园的工作实际, 以教师在幼儿园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为考题, 考查了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对教育事件阐述个人意见和看法;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深度, 体现出教育界对教育理论重视的回归, 框正了流行于学前教育界的两种倾向。其中一是将学前教育片面理解成艺术技能培训, 以艺术等同于幼儿教育技能, 忽视学前教育理论, 致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是过分强调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忽视运用能力的培养, 致使所培养的学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缺乏。两种学前教育倾向中, 第一种倾向显然是错误的, 而第二种则较难把握尺度, 考试高水平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重视理论, 重在理论知识的运用, 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方式, 也启发了作为教师的我们, 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这种对教育理论重视的回归成为本次考试的一大亮点。
考题方向上的改变, 具有导向性, 它从根本上逼停了学生突击式学习, 靠死记硬背就想过关的念想; 且考试题目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往往没有固定答案, 这就终结了平日不下功夫, 靠小聪明, 做小动作就想通过考试的不负责任行为, 无论是对正在就读学前教育的学生, 还是对非学前教育的考生都是一个很好的警醒; 更将那些原本就不热爱幼教, 没有真正拥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不合格者拦在了行业门外, 用政策实现专业人干专业事的社会理想。
3. 贴近当下社会现实, 具有导向性
目前由于幼儿教师入职门槛过低, 一些学历低、专业素质差、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的不良行为, 对幼儿教育行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严重损害了幼儿教师的声誉。让从业教师和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们明白这些行为为什么不对, 到底错在哪里, 有利于从根本上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可喜的是我们在考试题目中感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的思量与意图。题目中有近年来社会热点问题, 如对 “幼儿园喂药事件”的分析, 不仅及时而且极具导向性。
4. 不仅考查运用能力, 更考验学生的知识融通与综合能力
试题所涉及内容较广, 往往不是哪一门功课的内容, 而是几门课程的综合。如试题中有一题是 “如何避免户外活动中幼儿的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题目看起来并不难, 每位考生基本都能说出一二来, 但想拿满分却是不易。它至少涵盖了三门课程的内容: 一是幼儿园环境创设, 如何创设安全的户外活动环境的内容; 二是幼儿园管理, 幼儿户外活动的规范与要求; 三是幼儿园体育活动课程, 如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强度、运动方式等。该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融通, 更考验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学生必须综合这三门课程所学的内容, 才能完整地回答好这一题目。
二、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对学前教学的影响
1. 教学方法
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对我们老师来说, 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由 “灌输式” 向 “启发式” 转变。教给学生理论而不教他们如何去运用, 理论就是死理论, 是不具教育价值的理论, 只有被学生掌握并运用的理论才能最终转化成为学生个人的能力。考试以一种发人深省的方式提示我们教学应从源头起注重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结合, 要求我们多从幼儿园实际工作中找到理论运用的结合点, 发掘出鲜活的案例, 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牢牢地与幼儿园工作结合, 让学生觉得理论确实是有用的、是重要的, 它时时存在于我们身边, 应该主动学好。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老师单打独斗, 不足以吸引学生, 只有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才会有生气, 教学才会有效果。因此, 教师在讲授的同时, 应多给予学生有价值问题的讨论, 由讲授式向讨论式方向发展, 用具有不确定因素的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争辩, 理清思路, 去伪存真, 最后得出结论, 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远比老师从头到尾的灌输来得好。
2.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反思能力
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更应该具有分析与反思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 应纳入教师素质培养之中, 并应获得足够重视。因为学生终究是要离开学校的, 在没有老师教的环境中自我学习, 在实践中自主成长。学习成长的基础, 就是对面临问题的分析能力、对经历的实践操作不断地反思与总结的能力, 这些将是学生今后发展的根本。考题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有关学前的热点问题带入考试, 就是出于这方面的目的。
3. 专业要求
考试带给学生挑战, 对老师又何尝不是? 考试的确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老师站在学前大学科背景上看待自己所教的专业, 在强调专业的学前特色的同时, 突出综合。这迫切地要求老师既要熟悉本专业, 还要了解相关专业, 能同时承担几门课程, 能上几门课, 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专业之上看专业”。打通专业间的壁垒, 实现各专业的融会贯通, 为学生构建学前教育的整体框架, 老师应该走在前沿。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王小英.综合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教师资格证的资料 篇8
一、认真研究统考大纲,将统考大纲考点有效分解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应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来实施。为适应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我校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于2015年已成功完成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同年,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教师资格证统考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全面实行。教师资格证统考合格率的高低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教师资格证统考背景下,须认真研究统考大纲,并将统考大纲考点进行有效分解纳入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
二、以统考大纲为依据,将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对接
《师德与礼仪》课程教学与幼儿教师资格证统考有效融合要求必须以统考大纲为依据将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实行全面有效对接。《办法》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统考科目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两科,面试为《幼儿教师面试》。笔试《综合素质》统考大纲从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试卷结构和题型示例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为笔者提炼《师德与礼仪》课程考点,做到课证融合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笔试方面,《综合素质》统考大纲从考试目标上要求幼师生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幼师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幼师生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遵从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师德为先的理念,与《师德与礼仪》课程教学内容是高度吻合的。为实现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分别为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五方面的内容和具体要求。从试卷结构来看,题型有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三种。其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试内容分布在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两大题型中,从以往考试真题来看,题型较为稳定。其中单项选择题一般是考查与教师的教育行为相对应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材料分析题是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评析。
在面试方面,主要考查幼师生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其中教师仪表仪态和言语表达与《师德与礼仪》教学内容是高度吻合的。综上所述,《师德与礼仪》课程教学中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基本要求和教师仪表仪态、言语表达等内容是与教师资格证统考相对接的。
三、变革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试模块不仅要求幼师生掌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修订)》的基本要求,还要求幼师生能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内容来评析保教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并且能够在自身的保教活动中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处理好教师与幼儿及幼儿家长、同事和教育管理者的关系。由此可见考纲注重学生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分析问题,注重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落实到幼师生的保教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幼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觉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同时外化在自身的保教实践中,做到内化与外化相统一;同时要充分体现幼师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幼师生为本,培养他们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考试模块相适应,教师需要变革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示范练习法、微课教学法以及提升幼师生见实习要求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内化理论、外化实践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基础,使教师在课堂上担任激励者和设计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如在讲授爱国守法的基本要求时,教师将2016年《德阳小天使幼儿园老师“静静”在网上直播小朋友上课情况被指侵权》的案例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行为作出评析。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分析案例,剖析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爱国守法的基本要求,从而深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在今后自身的保教实践中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自觉外化为自身的教育行为。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拉近了理论知识和现实应用之间的距离。
(二)采用示范法、练习法,培养幼师生良好仪态素养
依据统考大纲要求,幼师生须具备良好的仪态素养,仪态素养主要包括站姿、坐姿、走姿、手势以及面部表情等内容。为了使幼师生能够快速准确掌握良好仪态要领,教师需要多次示范,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进行多次练习。因此在仪态素养的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示范法进行教学并对相关的注意事项和常见的易错点作出说明,之后学生分组练习,相互纠错,达到掌握并巩固教师仪态礼仪的目标。
(三)运用微课教学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由于《师德与礼仪》课程仅开设一个学期且课时较少,再除去幼师生的实习时间,所剩课时更加有限,导致每节课留给幼师生练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幼师生课程上过后不及时加以强化,他们就会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遗忘,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为了及时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方便学生课下练习,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教学方式,及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这种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如教师可以将站姿、坐姿和走姿等制作成微课,在上课前发给学生,使学生提前学习,将自身疑惑的地方记录下来,待上课时教师示范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这样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也方便学生课下及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
(四)在见习、实习方面,理论联系实际
为巩固幼师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幼师生要进行教育见习或实习。不同年级幼师生的教育见习或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是不同的,这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教育见习或实习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面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同时在师德与礼仪方面也要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幼师生要完成角色的转换。幼师生虽然是以在校学生的身份进入见习或实习单位的,但从他们迈入见习或实习单位的那一刻起,就应该以幼儿教师的标准对自己严格要求,特别是要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指导自己教育行为。这时候幼师生再不是案例分析中的旁观者的角色,而是真实的践行者的角色,因此必须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时时处处体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其次,认真做好观察。观察所在班级教师的教育行为,填写在见实习手册上并对这种教育行为进行评析。这有利于学生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真正培养自身良好的师德素养。最后,见实习结束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从师德与礼仪的角度谈谈自身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影响。以上从学生见实习的实际出发深化了学生对师德与礼仪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指导自身行为自觉性。
【教师资格证的资料】推荐阅读:
教师资格证说课资料大整理08-11
高等教师资格考试资料07-23
【免费】【内部资料】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章节知识考点笔记06-16
考教师资格证的要求07-21
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优势10-24
教师资格证认定申请表的填写05-24
户籍和人事档案与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关系10-21
安微教师资格证报考中注意个人信息的填写09-20
教师资格证09-17
教师资格证答疑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