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 教学设计

2024-10-04

《估计》 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估计》 教学设计 篇1

估计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11年10月18日 课题:估 计 课型:新授课 【教材简析】

“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能力。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大量了大量玉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学情分析】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中,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

4、例5,及第46—48页的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逐步建立空间观念。能力目标:

1、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估计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估计

习惯。

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教学难点:掌握对长度进行估计的方法的。教学准备:学具盒、彩带、剪刀。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想象1 千米的长度。3.估计:

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一条绳子,请绳子拉直,估一估这条绳子大约有多长?

4、引入:

师: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在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板书课题:估计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4 2

(1)、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2)、组织学生量一量,判断所画线段长度在准确性。

(3)、组织学生画6厘米、10厘米在线段。并说说自己估的方法。(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任意估一个物体,估计他们在长度或高,再实际测量长度,看看哪一组的同学估计的最准确。

2、教学例5(1)组织学生估计

各小组把准备好的文具盒观察一下,估计一下,用彩带把铅笔盒围一周,彩带纸至少要多长?估计完后剪一段,试试看。(2)组织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估计的彩带长度比较准确?谁愿意把你们估计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3、小结

通过实际围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估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估测时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合理选择估测的方法。

三、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组织学生观察、判断,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题

明确:“一面靠墙的含义,理解计算方法,学生解答后交流计算的方法

四、作业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5题。五 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估 计

例4

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

例5 用彩带围

课后反思: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曾做过3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上从学生实践活动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对提供的材料(长度或周长为几厘米、丝带、橡皮、长方形等)或自主选择的材料(教师、同学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估计得比较准,能真正借用脑里的尺子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能较清晰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达到预期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体现在:(1)从转化中清晰概念。让学生估计指定长度,先用手比划,再把估计的长度“画”出来,这样就将脑里抽象的表象转化成直观的东西,可见可测,经历一个从表象到物化的过程;再反过来,让学生观察实物、动脑想一想、估一估、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经历从具体物体到抽象长度表象的过程。如此相互转化,使学生头脑中的长度单位概念不断清晰深刻,达到内化。

(2)在比较中明晰概念。对比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差异、纠正偏差的基本方法。在清晰概念、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对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调整纠偏,再次请学生自己定线段的长度,先画再量、比,不断调整、纠偏,接着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如丝带、学具盒、课本封面的周长等进行估量。这样,让学生在从估--量--比--纠偏的活动中,获得一定长度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计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不断巩固清晰学生1厘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试图达到把单位长度装在脑子里的效果。在清晰

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长度单位的外延进行拓展,如由1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拓展到把几厘米看作一个单位,或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表象作标准,来对比估计,进一步清晰丰富长度空间观念。(3)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除了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外,本节课还有效地创设了由近及远(如估手中的小棒--估台上的队伍长度)、由直到曲(线段--圈)、由横看到竖看(横放的丝带--人的身高)、能见“短”想象“长”,见“小圈”想象“大圈”的长度等等,从而逐步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当然,学生估计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对“估计”系统性教学我个人认为:从教学时间上考虑,至少应安排三个课时。从教学目标上划分:第一课时,重点是:清晰概念,以厘米为重点,即人教版第五册安排的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是:明确参照,以方法策略选择为重点,如借助身上“一柞、一庹、一步”等作为“尺子”,讨论感悟“估长用庹”,估短用柞、估路长用步,估竖长用身高作参照等策略,即针对具体问题灵活选择估计的方法。第三课时,重点是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以上三节课,第一节清晰概念是估计的基础,第二节选择策略是估计的关键,第三节实践应用,增强能力是估计的目的。当然,这三课时并非完全割裂开来、先后之分,更多的是相互相成,相互渗透,交互发展,只是课时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待于我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恳请同行、专家们指正。

《估计》 教学设计 篇2

运动估计算法是现有各种视频编码的核心,同时也是基于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ME/MC)的视频后处理的核心。全搜索块匹配运动估计算法(Full Search-Block Matching Algorithm,FS-BMA)由于精度高、控制逻辑简单,在运动估计器的硬件实现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一般地,在视频编码系统和后处理系统硬件实现时,运动估计器占用了40%~50%的硬件开销[1]。如何提高运动估计器的运算速度,同时减少运动估计器占用的整体面积和管脚数,一直是视频编码和视频后处理的研究热点。

许多基于FS-BMA算法的运动估计器的VLSI实现架构不断地提出,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基于运算单元(PE)阵列来搭建,以适应运动估计时大量并行运算和高速处理的内在要求。文献[2,3]提出了一维脉动阵列结构来实现FS-BMA算法。文献[4,5]中提出了一种带片上线缓存(Line buffer)的二维脉动阵列结构。文献[4]中所述的架构中需要大量的寄存器来存储当前宏块和搜索窗中的数据。

文献[6]Lai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PE阵列和两组移位寄存器构建的运动估计器VLSI结构,该结构能够高效地复用数据从而减少访问存储器的次数。该结构的PE呈线性排列,其长度与宏块大小N的平方成正比,当N的值较大(例如16)时,该线性结构的长度将大为增加,从而引入了很大的线延迟、降低了基于该结构的运动估计器的整体工作频率。另外,Lai的结构中,每个处理单元(PE)的结果并行地输出到比较器中,总共需要N2条总线与比较器相连。当N值变大后,物理实现时的布线难度大大增加。为了解决长延时问题和布线问题,对其内在结构进行了有益的改进。首先回顾了FS-BMA算法的基础理论及其内在的数据复用特性,接着介绍了文献[6]中Lai提出的结构;再接着分析了该结构的内在缺陷并针对此进行了改进。最后总结了改进的奇偶阵列结构的运动估计器的性能特点和应用场合。

1 奇偶阵列运动估计器设计

1.1 FS-BMA算法及数据复用特性

全搜索块匹配算法(FS-BMA)计算每个候选位置(u,v)对应的SAD值,从而找到最匹配的块:

SAD(u,v)=i=0Ν-1j=0Ν-1|a(i,j)-b(i+u,j+v)|(1)

其中,a(i,j)是大小为N×N的当前块中的像素,b(i+u,j+v)是参考窗中偏移量为(u,v)对应块的像素。uv的取值范围在-pp+1之间,p为搜索窗外拓的范围。图1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运动估计器的处理方法。

图1(a)是一个块大小为4×4的当前块的示意图。图1(b)给出了将当前块数据的发送到运动估计器的顺序。图1(c)中给出了当前块和搜索窗之间的关系,以及宏块按照行扫描的顺序处理时两相邻宏块之间搜索窗数据的重叠部分(图中斜线部分所示)。

1.2 基本运算单元及奇偶阵列结构

为了在处理下一个宏块时能够完全利用和上一宏块搜索窗的重叠数据部分,本运动估计器在设计时提出了一种按照列扫描顺序的数据分发策略。列数据存储于若干组寄存器序列中,当进行下一个宏块的运动估计运算时用到的前面若干列的数据恰好还在寄存器序列中,此时基本处理阵列(PE)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开始下一个宏块的运动估计运算。采用这一策略后,宏块与宏块之间的运动估计运算达到了完全的流水处理。下面以N=4,P=2作为例子,说明本运动估计器的数据流及基本处理阵列的组织方式。图2(a)给出了基本处理单元的电路结构,图2(b)给出了运动估计器的设计方案,示意了基本处理单元(PE)的组织方式以及奇阵列寄存器和偶阵列寄存器的数据分发顺序。

例子中的搜索窗总共有16(=4p2)个候选位置需要计算SAD值。图2(b)中的运动估计器基于一维基本处理单元阵列和两组分别存储奇偶阵列的移位寄存器。每个PE负责计算一个固定位置的SAD值,也即图中总共用了16个PE来进行并行处理。

E0-E15寄存器和O0-O15寄存器是并入并出移位寄存器,其中E0-E15存储偶阵列数据,O0-O15存储奇阵列数据。SADmin是最小SAD值,MV是最小SAD值对应的偏移量,也即本宏块的运动矢量。

在前16个处理时钟,偶阵列像素数据和奇阵列像素数据按照图2(b)中所示的顺序分别加载到偶阵列寄存器和奇阵列寄存器中。比较器中的值也初始化为零。初始化过程完成后,当前宏块中的像素数据串行输入到运动估计器中,同时分发到运动估计器中的所有PE阵列。宏块处理顺序按照水平方向进行,宏块内部数据按照列的顺序进行。在此过程中,奇阵列数据和偶阵列数据继续以列的顺序将新的数据分别移入寄存器中。每隔4(=N)个时钟周期,运动估计器交替地选择偶阵列和奇阵列,计算像素间的绝对差,并且将结果累加到累加器中。经过16(=N×N)个时钟周期之后,每个PE阵列中包含了搜索窗里对应位置的SAD值。这些值可以并行地输入到各个锁存器中,然后发送到比较器中找到最小值。在比较数据期间,PE阵列继续进行下一个宏块的运动估计运算。在同一个条带(Slice)内部,从第二个宏块开始就不需要消耗额外的时钟周期来加载寄存器中所需要的数据,因为下一个宏块运动估计用到的数据已经存储在寄存器阵列中。

1.3 改进的奇偶阵列结构

Lai提出的奇偶阵列运动估计器由于同时利用了运动估计时相邻宏块搜索窗数据的重叠和搜索窗内部宏块之间的数据重叠,能够快速地完成全搜索块匹配算法。该结构的PE呈线性排列,其长度与宏块大小N的平方成正比,当N的值较大(例如16)时,该线性结构的长度将大为增加且引入了很大的线延迟,从而降低了基于该结构的运动估计器的整体工作频率。现有的运动估计算法中宏块大小以8或者16为主,对应的PE阵列的长度为64(=82)或者256(=162)。在Lai的结构中,每个PE均由同一个当前阵列数据驱动,其延时与N2成正比,在大尺寸的情形中,运动估计器的工作频率必然降低,从而不能实现该阵列原有的宏块间流水处理的特性。另外,Lai的结构中,每个处理单元(PE)的结果并行地输出到比较器中,总共需要N2条总线与比较器相连。当N值变大后,物理实现时的布线难度大大增加。为此,本文中对该结构进行了改进,使其能够保持原有的宏块间流水处理的特性。

图3中以N=4为例,示意出了结构改动的方法。为了将长延时的路径截断,通常利用若干个寄存器“复制”输入的数据,每个寄存器分别驱动若干个PE。例子中,采用了4个寄存器将输入的数据延迟一个时钟周期,在下一个周期的时候,分别输出到各自连接的4个PE。当N=8或16时,可以将寄存器分为2级或者3级,上一级的一个寄存器驱动下一级的4个寄存器。运动估计器的内部控制逻辑的设计中,只需提前若干个周期将当前阵列的数据加载到PE阵列中即可。另外,例子中采用了基数为4的寄存器树构建方式,根据线延迟的情况还可以配置为基数为2或者8来构建。改进的结构与原来的Lai结构相比,只需增加按照树形组织的寄存器,但是将原来的线延迟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对于Lai结构的N2个PE的结果并行输出到比较器引起的大量交织在一起的总线这一问题,改进的运动估计器采用了N2个D触发器存储每个PE输出的SAD值。触发器中的SAD值按照串行的方式依次进入比较器中求取最小SAD值和运动估计向量。改进后的结构一方面将N2条总线变为一条总线,另一方面也将各个线延迟的时间大为降低。新的结构不仅大大减少了内部的布线资源,也将各级的线延迟时间降为最低。

2 内部逻辑控制状态机设计

在视频编码和视频后处理中,通常将视频帧数据从上到下划分为高度为16个像素的条带(Slice),运动估计运算以条带为单位从上到下依次处理。内部状态机的状态转移和循环处理需要满足逐条带处理的要求。如图4所示,内部状态机包含空闲、初始化、启动、计算共4个状态。状态说明如下:

①空闲状态:发生在相邻视频帧和相邻条带之间,等待slice_start信号以开始下一个条带的处理。将处理单元(PE)阵列中各个latch的值置为零;将处理阵列选择信号mux_sel和latch_enable信号置为零。

②初始化状态:将偶阵列数据和奇阵列数据加载到偶阵列和奇阵列寄存器序列中。

③启动状态:将mux_sel信号置为初始值,并开始按照列的顺序串行地读入当前宏块的像素。

④计算状态:计算SAD值并取最小值,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数据加载到寄存器中。每隔N个时钟周期,mux_sel信号取反,latch_enable信号有效一次(高有效,一个时钟周期);在一个条带内部,逐块进行宏块的运动估计运算时按照同样的原则循环直至条带结束。条带结束信号slice_stop信号由上一级控制逻辑发送到本级状态机中。

3 大搜索窗时的级联

对于p>N/2的情况,上述的简单结构无法处理,但可以采用将大搜索窗分割为若干个小搜索窗进行并行运算的方式予以解决。以p=N为例,每个上述结构的运动预测芯片中包含N2个PE,而对于p=N的搜索区,区域中存在(2N)2个待匹配的搜索块。因此可以将整个搜索区域分割为四个p=N/2的子搜索区,每个子搜索区域中包含N2个待匹配的搜索块,如图5(a)所示。如此,每个芯片即可处理一个单独的子搜索区域。通过将每个芯片中最后一级E和O寄存器的输出连接到另一个芯片的对应输入端口,即可简单地将之前所提出的架构应用到大搜索区域中。四片芯片的连接方式如图5(b)所示,芯片A处理搜索区域A,芯片B处理搜索区域B,依此类推。四个运动预测芯片可以并行工作预测运动矢量,结果将随即被位移输出至最后的比较器,经比较后即可得出最终的SAD。

4 结果分析

现有的视频编码和视频后处理系统中,运动估计按照条带(一行的宏块)的方向进行。改进的奇偶阵列运动估计器能够在N2个时钟周期内完成运动估计运算。下面以1920×1080@30fps为例,分析说明该规格视频运动估计时需要的处理时钟。当宏块大小为16×16时,一帧图像中含有1920×108016×16=8100个宏块。当运动估计逐条带处理时,每个宏块的处理时间为256(=N2),处理模块总的工作频率为:

改进的运动估计器由于大大降低了线延迟时间和内部的布线资源,能够用于全高清(Full-HD)视频的后处理。与Lai结构相比,本结构的管脚数目没有增加,通过增加若干按照树形排列的寄存器之后,线延迟时间大为减少。通过插入N2个D触发器后,将原来的N2条总线减少到1条,节省了布线资源同时减少了线延迟时间。另外,改进的奇偶阵列运动估计器综合利用了相邻搜索窗数据的重叠和搜索窗内部的数据重叠,每个时钟周期只需将数据串行地输入运动估计器中,大大减少了访问存储器的次数。

摘要: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奇偶阵列计算结构的运动估计器架构,该运动估计器利用了二维数据复用并能够实现全搜索法。设计了运动估计器的状态机控制逻辑,在其控制下,运动估计器的处理单元达到了100%的利用率。本运动估计器实现了高速、并行的运算,从而可以应用在高清视频的实时后处理等场合。

关键词:运动估计,全搜索法,奇偶阵列,数据复用,VLSI

参考文献

[1]何小海,滕奇志.图像通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Yang K M,Sun MT,Wu L.A family of VLSI designs for the mo-tion compensation block-matching algorithm[J].IEEE Trans.,Cir-cuits Syst,1989(36):1317-1325.

[3]Nam S H,Lee MK.Flexible VLSI architecture of motion estimatorfor video image application[J].IEEE Trans,Circuits Syst,1996(43):467-470.

[4]De L Vos,Stegherr M.Parameterizable VLSI architectures for thefull-search block-matching algorithm[J].IEEE Trans,CircuitsSyst.,1989(36):1309-1356.

[5]Hsieh C H,Lin T P.VLSI architecture for block-matching motionestimation algorithm[J].IEEE Trans,Circuits Syst.Video Tech-nol.,1992(2):169-175.

“估计费用”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估计 去尾法 进一法 四舍五入法 估底 估顶 估中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6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79~8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各种估算方法的作用,能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估计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2.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估算方法的理解,估算意识的提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估计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和你们平常上的数学课有什么不同?

生1: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是空手来上课的,没有课本、练习本、笔。

师:知道今天的数学课上什么内容吗?

生2:估计费用。

师(板书课题):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看大屏幕知道的。

师:你真善于观察。看了课题,你觉得今天我们得出的结果是准确值还是近似值?

生3:近似值。

师:我们学过的取近似值的方法有哪些?

生4:取近似值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

二、引导探究,讲授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超市逛逛。(出示淘气一家逛超市的情境图,略)“五一”劳动节,新华都购物广场开业,这天超市里人山人海,淘气一家也来逛超市,买了一些物品。(出示图1)在漫长的排队等待付款中,淘气父子有一段对话。(学生读对话)聪明的淘气看了看数据,他只加了三个很小的数字就判断出爸爸带的钱不够。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淘气是怎么估计的吗?

生5:淘气是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后知道的,即1+1+2=4。

师:同学们真聪明!淘气加的是十位上的数字,那个位上的数怎么办?你用了哪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生6:“去尾法”。

师:用“去尾法”求出的近似值比准确值大还是小?

生7:用“去尾法”求出的近似值比准确值小,准确值比近似值大。

师:准确值比用“去尾法”求出的近似值大,用“去尾法”估计出的近似值相当于准确值的底数,所以“去尾法”的作用就是估底。(师板书:估底)

(大屏幕出示图2,学生先读题思考,然后师指名学生说思路,再出示图3)

图2 图3

师:淘气使用的是哪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准确值有没有可能超过近似值100?为什么?

生8:这次估计,淘气使用的是“进一法”,因为每个数都多算了才刚好100元,所以准确值不可能超过100。

师:用“去尾法”估计出的近似值相当于准确值的底数,所以“去尾法”的作用就是估底。想一想,用“进一法”估计时,估出的结果怎么样呢?

生9:往大估,即估顶。(师板书:估顶)

师:看收银处的队还排得老长老长的,这时爸爸有个提议,请看大屏幕(如图4)。如果你是淘气,你会选择哪种估计方法?

图4 图5

生10:“四舍五入法”。

师(出示图5):按照游戏规则,现在应该轮到谁来估计了?你觉得妈妈的估计有难度吗?(生答略)

师:前面淘气把我们学过的取近似值的方法都用过了,但淘气用的是针对单个数的估计方法,你能帮妈妈想一个好办法进行估计吗?(组织学生讨论)

生11:我们组认为妈妈可以这样估算,即16+23≈40(元)、13+8≈20(元)、6+3≈10(元)、40+20+10=70(元)。

生12:我们组认为妈妈还可以这样估算,即16+13≈30(元)、8+23≈30(元)、6+3≈10(元)、30+30+10=70(元)。(师引导学生总结妈妈的估算方法,并取名为“凑十法”)

师:最后轮到爸爸了,能用的方法都给淘气和妈妈用过了,爸爸可为难了,你们能帮爸爸想个办法吗?

生13:我们组认为爸爸可以这样估算,即16+13≈15+15=30(元)、8+6+3≈15(元)、23≈25(元)、30+15+25=70(元)。(师引导学生给爸爸的估算方法取名为“凑五法”)

师:同学们,游戏结束了,也轮到淘气一家买单了,我们一起看看淘气一家的总账单。(出示图6)淘气一家三口估计出的费用与实际费用相近吗?用“四舍五入法”“凑十法”“凑五法”估计的结果与实际费用相近,所以这三种方法的作用相同,都是估相近,所以也可以叫估中。(师板书:估中)

师(小结):估计购物费用时,我们总结了五种方法,分别是“去尾法”“进一法”“四舍五入法”“凑十法”“凑五法”。其中,“去尾法”估底,解决实际一定超过多少的问题;“进一法”估顶,解决实际一定不超过多少的问题;“四舍五入法”“凑十法”“凑五法”估中,解决实际大概是多少的问题。在估计中,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灵活地选择估计的方法。

三、深化应用,巩固练习

师:喜欢玩闯关游戏吗?下面,我们玩“小试牛刀勇闯关”的游戏。(大屏幕依次出示各关游戏,要求学生说出使用哪种估计方法和估计的算式)

四、全课总结,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要下课了。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估计质量的教学反思 篇4

估计质量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是第一学段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体会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建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经历称一称、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的。本节课的教学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质量观念,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估体重、找体重两个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把1千克延伸到几千克、几十千克,甚至几百千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同时,学生还能从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思维得到了提升。

3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设计与分析 篇5

一、教学内容解析

《用频率估计概率》是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三节,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概率的古典定义,并利用列举法求一些有限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本节将从统计试验结果的角度去研究概率,即通过频率研究概率。教材在讨论完设置的掷硬币试验后,归纳得出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此方法可以看成概率的第二种定义------统计定义,用频率估计概率将不受试验结果个数有限和等可能条件的限制,因此适用范围比用概率的古典定义更广。

教材设置了一个投币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获得数据,另一方面给出历史上投币实验的数据,为学生发现规律提供帮助,通过亲手试验和历史数据,学生能够用自己在统计中学过的频率知识来研究投掷一枚硬币时“正面向上”的频率的大小,大量试验得出的稳定性数据0.5和我们用列举法求出的概率是同一个数值,从另外一个方面佐证了只要试验重复次数足够多,可以用频率去估计概率。于是教材给出了概率的统计定义,这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更好的把握概率的内涵,与前节学习的概率的古典定义达到统一。

二、教学目标解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从频率稳定性的角度了解概率的意义;

【设计目的】让学生感知在试验过程中频数的发生是一个随机事件,用质地均匀的硬币投掷又是等可能事件,计算出的频率只能作为概率发生的估计值。

2.经历试验、统计整理、分析、归纳、确认等数学活动进而了解并感受概率意义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客观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客观世界,以数学的语言描述客观世界,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目的】让学生经历、感受数学是过程这一重大意义,把学生置于整个活动过程中,亲身体验频率的统计过程,深刻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内涵,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理解概率的思想,会用试验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把概率的统计定义的得出与理解作为本节的重点,收集数据、分析折线图、辩证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作为难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逐步理解概率的内涵,概率是针对大量重复试验而言,大量重复试验反映的规律并非在每一次试验中一定反映出来。学生操作加上历史统计也使学生容易接受试验中出现的频率偏离概率的现象。

2.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教师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因此,要组织好学生试验必须合理安排小组人数并做好分工,教师巡回参与指导学生活动。

3.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本节课是在学了概率古典定义及求法基础上学习的,试验中用到了大量的统计方法,图表统计法,折线图等等。

四、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将学生从繁琐的数字计算和画统计图表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对概念的理解和突出思想方法上,特作以下准备:

1.准备计算器,解决数字计算问题,多媒体投影历史投币统计;

2.数据统计整理表和折线图表为学生准备好。

本节课运用合作交流启发探究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学流程安排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动手实践

探究概念 总结概括

得出概念 巩固练习

理解概念 归纳小结

深化反思

布置作业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姚明在NBA赛场上的片段)问题:一运动员投3分球的命中率有多大?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明星投篮问题引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复习了概率的定义。

(二)动手实践探究概念

我们从掷硬币这个简单的问题说起。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时,“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两个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0.5,这是否意味着抛掷一枚硬币100次时,就会有50次“正面向上”和50次“反面向上”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检验!

活动一:每人向上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一次,统计全班结果,落地时正面向上的有()人,反面向上的有()人,则正面向上的频率是()------让学生举手进行统计

活动二:分组试验

1.全班分成10组,两人一组,每组同学掷一枚硬币50次,一名同学掷硬币,另一名同学作记录,其余同学观察试验必须在同样条件下进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画“正”字的方式统计“正面向上”的频数,整理并记录下来。

2.老师巡视学生分组试验情况。

3.全班交流:各组汇报数据,并累计记录在黑板相应的栏中,然后用计算器计算频率(结果精确到0.01)组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每组试验次数n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正面向上的次数m

正面向上的频率

4.根据上表中的数据,以累计实验总次数为横坐标,以“正面向上”的频率为纵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出相应的点,绘制折线统计图。

问题: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你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有什么变化趋势?

5.展示历史上著名数学家做过的试验

思考: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频率的变化趋势有什何规律?

【设计意图】让全体学生动手参与试验,注重学生的分工合作和交流活动,互相促进,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试验中体会频率的稳定性,感受试验频率与理论频率之间的关系,形成对概率的全面理解;活动中要求学生态度端正,认真记录试验数据,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让学生经历定义的探求过程,实现在真实数据的分析中形成数学思考,在讨论交流中达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试验数据与历史数据想结合,数与形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突出重点又分散了难点。

(三)总结概括得出概念

1.概率的统计定义

2.概念的理解:判断正误

(1)连续掷一枚质地均匀硬币10次,结果10次全部是正面,则正面向上的概率是1

(2)小明掷硬币1000次,则正面向上的频率一定在0.5附近

归纳:从统计的角度得出的概率要注意:(1)试验次数足够大,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

3.如果抛一枚六个面都是六点的骰子,“六点朝上”的概率是多少?有抛出七点朝上的可能吗?板书范围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设计,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概率的统计定义的本质理解,对定义中,“大量重复试验”和“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这两个必备条件的发现是本节课的重头戏。

(四)巩固练习理解概念

1.课本P142页练习1、2

2.天气预报说明天降水的概率是90%,你怎么理解?

3.常有人为了强调某件事情一定会发生,就说:“这件事120%会发生”,这句话在数学领域里对吗?这什么?

4.有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红、黑、白色球的玻璃球共有40个,除色外其它完全相同,小明通过多次摸球试验后发现其中摸到红色、黑色球的频率稳定在0.15和0.45,则袋中有白球()个,黑球()个,红球()个。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练习,进一步巩固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突出重点;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法又服务于生活。

(五)归纳小结深化反思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在学生充分交流后从知识和方法两个角度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知识,概念进一步清晰,本节课的内容得到巩固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评价和反思意识,使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估计教案 篇6

首先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43+88= 507-248=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数学算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估算,那么对于长度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进行估计? 生:能。

师:那么现在我们分别看看一毫米,一厘米,一分米,还有一米到底有多长。(分别将一张IC卡,一块橡皮的厚度,一个粉笔擦的长度,还有米尺的长度展示给学生看)师:通过了观察这些单位的长度,我们能不能不用直尺在本子上画出8厘米的线段呢?现在我叫2个同学来黑板画,其余同学拿出本子,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8厘米的线段。

(学生们开始画线段)

师:同学们现在都把线段画好了没? 生:好了。

师:同学们,现在在刚才你画的线段下面再用直尺画一个8厘米的线段,将它和你刚才画的线段比一比,看一看是不是差不多长。(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画的线段长了或短了)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同学们现在把本子翻到另一页,在这页上再画一个8厘米的线段,看看同学们是不是对厘米单位长度差不多熟悉了。

师:经过刚才对厘米的认识,如果我们要估计黑板的长度是多少,我们可以用厘米来估计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用什么单位呢? 生1:分米

生2:米 师:刚才有同学说用米来估计黑板的长度,那么同学们一起来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是几米。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估计的数值)

(在学生说出数值后,用米尺来测量出黑板长的长度)师:对于刚才我们对线段和黑板长的估计,我们在估计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 生:单位。

师:刚才的估计大家都做得很好,现在我们再做两个小测试,昨天老师叫你们回家测量身高,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现在叫两个同学分别站在左右两侧,左边两组的同学估计一下左边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右边两组的同学估计一下右边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并答案记在心里。(两边各一小组开火车将数据报出来)师:现在我让在上面的同学公布一下他的身高,看看大家是不是估计的值和这位同学的真实身高是否接近。

师:现在大家拿出课堂作业本,对课堂作业本的长和宽分别进行估算,在用直尺量一量,自己估计出来的结果是否接近量出来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都是对线段进行估计,接下来我们要对一个物品的周长进行估算,在前两节课我们学过了周长的概念,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什么叫做周长? 生:封闭图形的一周长度,是它的周长。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现在同学们拿出学具袋,找出里面的彩带,对自己的文具盒围一圈,再彩带上做上标记,在估计一下将自己的文具盒围一圈需要彩带多少长。

(学生们动手操作)

师:估计完文具盒的周长,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翻到46页做一下做一做第一题,先进行估计,将每条边估计一边,再算周长多少,算好之后再用直尺量一量,算一算,看看自己估计出来的结果和自己所量的结果是不是接近。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各自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

《估计》 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分层,二维阵列,全搜索运动估计硬件电路,并行处理

运动估计是视频编码中的关键部分, 同时也是较为复杂的部分。在运动估计中, 运动搜索算法分为两大类:全搜索算法和快速搜索算法[1]。全搜索算法 (FSM) 是一种搜索策略最简单的算法, 是将搜索范围中的每个块都搜索一遍, 从而找到最佳匹配块。此算法简单可靠, 易于硬件实现, 但是计算量大, 耗费的时间多。快速搜索算法是一种只对少数可能是匹配块的候选块进行匹配, 从而找到局部的最佳匹配块。此算法计算量小, 时间开销少, 但是算法复杂度高, 不易于硬件实现。

由于视频信号处理对实时性要求很高, 而FSM需要计算所有的宏块, 费时较长, 因此, 本文采取分层的方式[2], 即在搜索区域中每隔一个像素选取一个像素点作为候选块搜索的起点 (1、3、5…) , 利用多个存储器并联, 将单个像素的读入/读出转换为一列像素的读入/读出, 并结合大量的处理单元 (PE) 构成并行的处理器阵列进行数据处理, 设计一种分层的二维阵列全搜索运动估计硬件电路, 大大减少了计算量以及编码时间。

1 基本原理

对于运动估计分层二维阵列全搜索方式, 大致有两种最基本的实现方法: (1) 所有的PE阵列同时进行匹配, 计算搜索区域内所有的候选块, 这是一种高度并行的方式, 处理速度快, 对于16×16的当前块, 只需256个时钟周期就可完成搜索, 但是输入数据带宽大, 控制较为复杂, 不易于硬件的实现; (2) 相邻的PE进行匹配时, 无论是行还是列, 各自都存在延时, 如图1所示, 本设计以当前块为16×16的宏块、搜索区域为32×32为例, 同一行的PE1是在PE0工作2个时钟周期后开始工作, 同一列PE8是在PE0工作32个周期后开始工作, 然后以此类推。这是一种并行的流水线结构, 数据流规整, 易于操作, 共需要494个时钟周期就可完成搜索, 但是延时器过多, 硬件资源消耗大[2,3,4]。

本设计提出的分层二维阵列搜索方式对以上两种方法作出了改进, 如图2所示, 列与列之间的PE是存在延时的, 而行与行之间的PE是不存在延时的, 比如第一列的PE最先同时工作, 紧接着延时2个时钟周期, 第二列PE也开始同时工作, 然后以此类推, 最先工作的PE, 也最先结束工作。同时从图中还可看出, 输入的数据为一个时钟周期输入一列的像素, 而非单个像素, 这样设计不仅使得延时器的个数减少了一半, 节约了硬件资源, 而且使得一个块的匹配只需16个时钟周期, 再加上延时的14个时钟周期, 那么完成搜索总共只需30个时钟周期, 大大节约了编码的时间。

2 硬件电路设计

分层二维阵列全搜索运动估计硬件电路是以16×16的宏块为对象, 32×32为搜索区域, 采用了64个处理单元 (PE) , 形成并行的流水线结构[5], 它包括地址发生器、16×16的Ram0、32×32的Ram1、延时器、二维PE阵列、比较器和控制器7个模块。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

图3中地址发生器用于产生读与写的地址以及一些控制信号。7个延时器采用级联的方式连接, 其作用是将当前块数据延时输出, 第一个延时器 (delay1) 的输入连接Ram0的输出, 延时两个周期;第二个延时器 (delay2) 的输入连接delay1的输出, 又延时两个周期, 然后以此类推。Ram0、delay1、delay2…delay7的输出分别作用于PE0~PE56 (第1列PE) 、PE1~PE57、PE2~PE58…PE7~PE63, 这样形成了每延时2个周期, 一些PE才开始工作, 其余部分以下作详细的介绍。

2.1 存储器阵列设计

以Ram0为例, 它是一个16×16×8 bit的存储器, 用来存储当前块的数据。Ram0的设计是使用了Quartus II的宏功能模块RAM[6], 它是一个16×8 bit的存储器。因此, 为了设计成一个16×16×8 bit的存储器, 本设计采用16个16×8 bit的RAM并联。结构图如图4所示, 16个RAM共用同一个读/写地址线, 当读/写地址线从0000~1111变化, 分别读出/写入Ram0的第0列~第15列。

从图4中可以看出, Ram0的输入/输出端口都为16×8 bit宽, 一个周期可以输入/输出一列16个像素的数据, 这样一个16×16的宏块只需要17个周期就能完全读出。与单个像素的输入/输出相比, 节约了大量的周期, 加快了读入/读出的速度, 能更好地满足实时性要求。

2.2 二维PE阵列设计

处理单元阵列是运动估计中的核心模块, 它的运算量最大, 占用硬件资源也最多。本设计采用了64个PE进行数据的处理, PE的内部结构如图5所示[7]。首先对当前块数据 (C) 和参考块数据 (R) 进行绝对值差值运算, 然后将得到的差值与上一次计算所得的值SAD进行累加 (ALU) , 并将累加的结果放在寄存器 (REG) 中, 计数器作用于累加器, 控制累加的次数, 当累加次数达到16次时, 输出匹配块的最终残差值SAD。

2.3 数据比较器设计

数据比较器作用于PE之后, 对PE最终输出的各个数据比较大小, 从而得到当前块与搜索区域参考块的最小残差 (SAD) 。它的硬件结构图如图6所示。

从图6中可以看出, 此模块是采用8个数据比较器级联的方式, PE0~PE56 (第一列PE阵列) 的最终输出最先比较大小, 得到这一列阵列的最小值;紧接着过2个时钟周期, PE1~PE57的最终输出与之前得到的最小值进行比较, 又得到一个最小值。同理可得, 延时14个时钟周期后, PE7~PE63的最终输出与上个比较器的输出进行比较, 得到最终的最小值SAD。

2.4 控制器设计

控制器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控制Ram的读写、控制PE是否工作。具体工作过程:在复位结束后, 在时钟的触发下产生写信号, 开始对Ram0、Ram1写数据;延迟一个周期产生读信号, 开始对Ram0、Ram1读数据;又延迟一个周期产生enable0使能信号, 它作用于第1列的PE, 表示第1列PE有效, 开始工作;接着, 延迟2个周期产生enable1使能信号, 它作用于第2列的PE, 表示第2列PE有效, 开始工作;以此类推, enable2……enable7都是在之前的一步延迟2个周期后产生的。工作状态转移图如图7所示。

3 整体验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设定时钟频率为100 MHz, 即时钟周期为10 ns, 输入数据宽度为8 bit, 16×16当前块所有数据为2, 32×32搜索区域数据除7~22列的1~16行 (PE3计算区域) 外, 其他区域全为3, 而PE3计算区域只有一个数为3, 其余为2, 部分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从仿真图可以看出, 最小残差值 (SAD) 的输出用了35个时钟周期, 其中PE阵列的输出用了30个时钟周期, 其余的用于控制和比较。sum0 (PE0的SAD输出) 、sum8…sum56第1列的PE阵列首先输出结果, 每个时钟周期输出1列, 经过16个时钟周期, 最后累加输出最终结果;sum1、sum9…sum57第2列的阵列延时2个周期输出结果, 然后以此类推。

观察仿真结果可知, 最匹配块为PE3计算的区域 (sum3=1) , 残差最小值SAD为1, 与设定数据的理论计算相符, 从而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此硬件模块采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 使用Quartus II 8.1进行综合与仿真, 实现了分层二维阵列全搜索的硬件设计。结果表明, 在工作频率为100 MHz时, 相比于传统的方法, 节约了不少时钟周期, 对于30 f/s的情况, 完全可以得到满足。

本文采用分层的二维阵列全搜索方法, 设计了基于FPGA分层的二维阵列全搜索硬件电路, 并对此硬件电路进行了分析, 完成了各个子模块的设计, 最后对整个模块进行了仿真, 实现了复杂度和编码速度的良好折中。由于本设计采用的是分层搜索方法, 精度相比传统全搜索有所降低, 如果想进一步提高精度, 可以以分层搜索得到的最佳块为中心, 对其相近未搜索的几个像素点进行细搜索。实际上, 得到最终高精度的匹配块, 也减少了近一半的工作量, 提高了搜索效率。

参考文献

[1]贾克斌, 刘鹏宇.基于H.264的视频编码处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2]何春芬.基于FPGA的H.264帧内预测与帧间预测设计[D].重庆:重庆大学, 2009.

[3]和王峰.AVS运动估计模块硬件架构设计[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4]吴燕秀, 王法翔.适用于AVS的高性能整像素运动估计硬件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 2013, 39 (1) :40-42.

[5]胡文安.AVS视频编码并行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0.

[6]Michael D.Ciletti.Verilog HDL高级数字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会计估计新探 篇8

[关键词] 会计估计 会计规范 信息披露

一、会计估计存在意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会计核算是对企业的经济往来业务进行记录,以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但由于企业内部经济业务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以及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对于诸如收入、预计负债、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的确认都没有一个确切肯定的结果,只有依靠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进行估计。又因为企业是由众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契约缔约而成的,作为受托人的经营管理者需要对委托人股东、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报告公司真实的会计信息,如实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资产质量情况,以使投资者能据此做出有效的经营决策。由于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人们行为的有限理性等因素,使资產减值的程度没有一个确切的可以衡量的标准,不同的人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公司的资产减值判断是有差别的,因此就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进行估计。由于会计估计是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的,而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如果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就需要对原先的会计估计进行修订,即进行会计估计变更。

由以上分析可知,会计估计的存在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客观要求,有效的会计估计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收益情况;能给相关投资者提供真实有用的决策信息,可以协调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冲突,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

二、会计估计研究现状分析

从上市公司运用会计估计的现状来看,会计估计已成为他们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段,不管是由于融资动机还是由于规避退市、平滑利润动机,会计估计成了一些公司随心所欲改变企业报表的调剂器。不仅极大地扰乱了资本市场,还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如何规范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估计进行操纵行为就成了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通观现行的对会计估计的相关研究,针对会计估计滥用情况提出的防范措施不外乎是: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规则,加强会计估计的审计,加大会计估计的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

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方面,通过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比较,我国在会计估计准则的定义和会计处理上与他们并没有实质性差别。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我国对于会计估计变更的事项披露还比较全面,不仅要求披露对利润影响金额和相关项目,还要求披露会计估计变更的理由,而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则没有这一项规定。从这些比较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如此滥用会计估计的原因不在于会计估计准则、制度的不完善,而在于市场监管层面及机会主义者对成本—收益进行权衡所做的取舍。

完善上市公司退市规则方面,我国上市公司退市规则是根据公司利益实际情况而制定的,退市规则的制定是以公司提供真实相关的会计信息为假设前提的,也是资本市场运作的客观要求,不能因为上市公司对一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操纵就改变上市公司的退市规则,就像我们不能因为高考中有做弊现象就取消高考制度一样。退市规则不是为会计准则服务的,而是在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为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服务的,我们只能去改变歪曲的一面,而不是去规避。

至于加强会计估计的审计只是一个被动的策略。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审计本就应在合理的审计风险下持职业谨慎的态度,由于审计风险的存在,再谨慎的审计也不可能有效发现管理层蓄意进行操纵的行为。况且,近几年会计师和公司管理层进行勾结粉饰报表的案例不断暴光,审计师的独立性还是一个问题。因此,利用加强会计估计的审计来防范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的现象只能起到很小的效果。

加大会计估计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目前较为可取的方法,但是仅仅要求进一步披露进行会计估计的依据、公式、计算步骤还远远不够。

三、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规范会计估计滥用行为的建议:

1.加大披露责任。我国会计估计准则对会计估计及会计估计变更的披露方面没有指明披露进行会计估计及会计估计变更的方法,如果只是要求作简单的叙述性说明会计估计变更的理由,势必造成一种流于形式的搪塞,容易使相关人员任意编造理由或者不谨慎地进行会计估计。要想使会计估计真正能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服务,加强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职责,避免操纵报表的现象,应该强制公司在披露会计估计事项时相应提供据以进行会计估计及会计估计变更的证据,以及会计估计变更前所做估计时进行判断的相关证据,进行对比分析。理由很好编造,证据却不那么容易提供,加大公司的披露责任将会有效抑制会计估计滥用情况。

2.加大惩罚力度,会计准则的再完善也避免不了企业想方设法地进行利润操纵,而上市公司进行操纵的动机无非是获得自己的利益。利用会计估计进行操纵之所以如此盛行,是由于上市公司进行成本—利益权衡分析后所做的取舍,当进行操纵获得的利益大于进行操纵所可能付出的成本时,就会促进公司去冒险。因此,要使上市公司进行操纵的成本大于收益,除了要设置减少操纵的众多门槛,还应加大处罚力度,使其操纵情况一旦被发现就要遭受远大于自己承受能力的损失,这样,通过权衡收益,会有效抑制上市公司会计估计滥用现象。

3.会计估计项目的准则规范,就如新会计准则所规定的那样,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旦计提就不允许转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转回进行操纵的可能性。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利用其他手法进行会计估计操纵的情况,对会计估计的其他项目也从会计处理或披露方面进行研究规范,以减少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估计进行操纵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 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2]栩春: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分析及对策会计之友 2006.2

[3]颜志元:会计估计变更的动因分析-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会计研究 2006.5

参与式教案 估计 篇9

云甸完小 孔茂辉

学习内容:课本第45页例

4、例5和课本第46页的“做一做”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估计的精确度。

学习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物品的长度 学具教具准备:小黑板、尺子、文具盒 学习过程:

活动

一、准备练习,进行铺垫

问题: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米、1毫米具体有多长?估计教室门的高度、文具盒的长度。要求: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小组内交流订正

3、班内展示分享

4、教师评价

活动

二、出示尝试题,学习新知

问题:不用尺,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 要求:

1、学生先自己画

2、小组内交流画法

3、班内展示分享

4、教师评价

活动

三、出示尝试题,学习新知

问题:用彩带纸把铅笔盒围一圈,彩带纸至少要多长? 要求:

1、学生亲自动手

2、小组内交流订正

3、班内展示分享

4、教师评价 活动

四、尝试练习

完成课本46页的“做一做”,47页练习十一 要求:

1、学生先独立估算并测量

2、小组内交流订正

3、班内展示分享

4、教师梳理归纳

活动

五、自学课本,再次探究 问题:自主学习课本例

4、例5 要求:

1、学生自学理解

2、小组内交流订正

3、班内展示分享

4、实际测量

考试辅导:刍议会计估计 篇10

一、会计估计的内涵及内容

1.会计估计的内涵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0条指出:“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 18条又指出:“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36条规定:“负债已经发生而数额预计确定的,应当合理预计,待实际数额确定后,进行调整”。以上所讲的如实反映、谨慎、合理预计等等,都是针对如何进行会计估计而言的。当然,这些都是一般原则,在会计实务中,需要会计师作出职业判断。

(2)1月1日起施行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规定:“会计估计,指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

(3)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121条规定:“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例如,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与预计净残值、预计无形资产的受益期等。”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对会计估计的定义,《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的规定一样,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定义中提到的交易或结果的不确定性,本文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易或事项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如是否会发生退货和坏账损失、销售收入能否收回等等;二是不确定性的大小,如退货的规模、坏账的数量等等;三是发生的时间,退货何时发生、坏账损失在何时等等。在现行的会计模式下,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报告采取的会计惯例是,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经“初次确认”进入账务系统,再经过浓缩加工即“再确认”进入报表系统。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市价大跌,估计不推等),可能还要进行“第三次确认”。此外,对影响不确定性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有关重要会计政策(特别是有关会计政策的变动)在表外揭示。本文认为,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由于含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除了按规定的程序进入报表系统外,还应根据充分披露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对数较大的项目,披露其会计估计的过程、方法、有关的未来事项情况(可能性大小、变化等)等。

不确定性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最大特点是要进行会计估计。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些会计报表项目不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如果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这就是会计估计变更。修订并不表明原来的估计方法有问题或不是最适当的,只是表明会计估计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实际情况,己失去了继续沿用的依据。此时无须追溯调整,只需对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进行处理即可。因此,合理地进行会计估计,不仅有助于企业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编制出客观、公允的财务报表,也有助于管理当局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继而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2.会计估计的内容

会计估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会计核算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估计涉及对未来事项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关于未来事项的影响或时间的不确定性的判断。通常需要进行估计的项目有:

(1)坏账。由于当前不能准确判定未来会有多少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所以只能根据历史资料并结合对方当前的还债能力来判断可能会发生多少坏账,进而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

(2)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存货在何时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以及毁损和过时的程度在目前难以准确判定,因而需要对毁损和过时的价值进行估计。

(3)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与净残值。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取决于固定资产的损耗速度,而损耗速度又取决于固定资产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的速度,而这种速度在目前条件下是无法准确计量的,因此必须根据经验加以估计。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只是在固定资产报废时才能准确判定,因此也需要运用会计的职业判断对此进行估计。

(4)无形资产的受益期。无形资产如商标权、商誉等,其受益期限是无法准确确定的,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估计。

(5)递延资产的分摊期间。递延资产分摊期间的判断,与无形资产的受益期一样,无法准确判定,因此也只能是根据经验进行估计。

(6)或有损失。或有损失如未决诉讼等,由于结果对当前而言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只能进行估计。

上一篇:全县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动员大会讲话下一篇:公司劳动纪律检查情况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