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2024-09-16

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2篇)

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1

课文《春》教案设计范例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领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得多,读得熟,可以领会得深切。为使学生加深对写景抒情的散文的理解,

本单元教学可采用以讲读带自读的方法。课文《春》重点讲,使学生学会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后,再训练自读。精读是自读(往往是速读)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谈过精读和速读的关系。他说:“课内精读文章最用细琢细磨的工夫来研讨的;而阅读的练习,不但求其理解明确,还须求其下手敏捷,老是这样细磨细琢,

一篇文章研讨到三四个钟头,是不行的。参读相关文章就可在敏捷上磨练;能够花一两个钟头把一篇文章弄清楚固然好,更敏捷一点只花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尤其好。参读的文章既与精读文章相关,怎样剖析,怎样处理,已经在课内受到了训练,求其敏捷当然是可能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殿话对如何处理讲读课文和白读课文的关系,很有指导意义。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

首尾的盼春、赞春与主体部分的绘春;春草报春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提到春,就会令人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天的诗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城无处不飞花”,都是传涌的名句。引用诗句激发学生想象,

进入春的境界。进而告诉学生,课文《春》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著名的散文。朱自清先生(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他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也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土。他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一生著述甚多。他的著名散文,如《春》、《背影》、《菏塘月色》等,都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深受师生喜爱。

2.朗读课文。

教师先范读(或放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并受到感染。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不漏字、加字,读顺畅。提示注怠以下加点字的音、形、.义。

“水涨(zhang)起来了的“涨”不能误读为(zhang)。“涨”是多音多义字,读zhang,指“水量增加”或“价格提高”。读zhang,指“体积增加”,如“豆子泡涨了”;还有“多出来”的意思,如“涨出十块钱”“捉迷藏(cang)”的“藏”.不能误读为(zang)。读cang,指“隐蔽、收存”,读zang,指“存放东西的地方”,如“宝藏”。

‘散(san)在草丛里”的“散”是“松开”的意思,不能误读为(san)。

“酝酿(yunniang)”不能误读为(wenrang)。

“巢(chao)”不能误读为(chao)。

“应和(he)”的“和”不能误读为(he)。

“黄晕(yun)的“晕”不能误读为(yun)或(hun)

“蓑(suo)”不能误读为(Shuai)。

(以上字词可先让学生,再在黑板或投影上出示。)

3.引导学生了解全文。

即对文章总的内容,对整体有所了解。学生初读课文,一对全文只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把内容作个整理,分别归纳一下,就会印象清晰些。让学生思考回答:这篇文章写了哪

几个方面?教师明确:文章开头盼望春天,接着描绘春天,最后赞颂春天。

板书:

盼着绘春赞春

对作者的思路了解清楚了,文章的结构也就能相应的明白了。课文第1段盼春,是引予,点题;第2段至第7段绘春,是文章的主体;第8段至第10段赞春,是结尾,也是点睛之笔。在把握文章整体之后,再细致理解局部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4.简析文章开头。

开头写盼春只有一句话,简明得当。虽然面短,可迎接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却突出地表达出来了。“盼望着,盼望着”,词语叠用,意思增强。一个“来了”,一个“近了”,写出

感知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可让学生即时背出这个句子。

5.引导学生研读文章主体。

“绘春”是讲读的重点。第2段先写春大总的景象,描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情态。“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于,欣欣然张开了眼”。让学生注“一切”这个词语和“刚睡醒”“张开了眼”这个拟人的写法。写山色,用“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写水“涨”了,再现了冰雪消化、春水涣涣的样子。写太阳,用“红”描绘,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具体描绘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下文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几幅图画。如有同学认为描绘春景图的只有四幅,最后是写人们在春天的活动,不算春景图,也是可以的。

让学生读“春草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先写春草。写春草从地里长出来用“钻”,又以“偷偷”修饰,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用得确切。“钻”表明小草破土而出的劲头,“偷偷”写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这些描写显示了春草不可压抑的生命力。“嫩嫩的”说春草柔软纤嫩,“绿绿的”指春草青葱嫩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春草分布之

广,绿满大地。从春草的情态、色泽、长势显示出春天的蓬勃生机。再由春草的可爱,写儿童在草地上欢快活动的情景。启发学生抓住写动作的词语,坐、躺、滚、踢、跑、捉;体会整齐流畅的短语短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口语化,活泼、自然。这样细笔描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目所睹、亲身经历之感。板书:

让学生分组轮流读课文,当堂齐声背诵。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三(书面作业),练习四(准备口头发言)。

2.背诵前三段。

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强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直接面对文本, 主动地读、专注地读, 充分发挥想象力, 理解作者给我们展示的优美、恬静的春天的画面, 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

【学习目标】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步骤】

一、走近作者, 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此文写于1933年, 正值作者留学于英国回到清华大学任教时, 作者的散文以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本文表现作者对春的憧憬。

学生活动:欣赏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的春天景象的画面, 谈谈自己对春天的不同感受。

二、整体感知, 感触春景

1.录音范读, 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

2.学生读文, 同学间合作学习、纠正。

3.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意, 质疑问题

1.自主阅读, 对照注释对文本进行感悟、品味、欣赏,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穿针引线, 适当点拨引导, 释疑、解疑。

A.盼春 人盼春 大自然报春

B.赏春 人赏春 大自然绘春

C.颂春 赞美春 春早人勤

四、品读课文, 合作探究

1.你觉得作者描绘的春天美丽吗, 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春天?

提示:

A.春意盎然、声情并茂、绘声绘色。

B.五个完美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勤图。

2.赏析文章。

A.我最欣赏的一个画面。

B.我最欣赏的一种声音。

C.我最欣赏的一种气息。

D.我最欣赏的一种气氛。

E.我最欣赏的一种感觉。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合作探究, 寻找出自己的最爱, 并组织好语言, 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讨论归纳:

作者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直抒胸臆, 同时运用想象与联想、排比与比喻给读者描绘出一个春意盎然、热闹非凡而又平静如水, 色彩缤纷而层次分明的一幅乡村鲜灵的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奋发向上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巩固提高

1.说说相关春的词语或诗句。

讨论归纳:

春草: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花: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2.朱自清是一位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构思精巧, 情景交融;文章语言生动, 意境优美, 文中有诗, 诗中有画, 深邃隽永却又朴素自然, 试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并写一小段话。

六、课堂作业, 课外延伸

1.说说春天里的人是怎么样的。

学生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2.接龙比赛。

按句式“春天里的人是 的”用简洁的语言填写。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想中, 首先弄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

1.从文字方面来说, 文中多音字多, 如:涨、散、藏、和、晕等。

2.从词汇的角度讲, 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帖。有大量的雅词, 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

3.从句式方面讲, 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 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从段落布局讲, 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 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天, 表现出春的新、美、力, 单独成段构思巧妙。

对于这类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学习, 应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以及对文章中表现出的各种精美画面的理解。因此, 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读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

在教学过程中, 有发现如下几个方面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2.春天各种美景图片的展示。

3.教学中适时进行评价。

4.赏析文章的细节描写。

但也发现了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1.在欣赏文章的活动中, 对于学生“读美文”的控制、指导, 处理还是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

2.在教学中随机设置的问题, 有时语句表述不够严密、科学, 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 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农村七年级学生以前接触多媒体比较少, 因此, 兴趣有时被课件吸引了, 影响课堂的有效性。

4.时间的掌控还不是很好。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的时候没有能很好地调控, 使个别环节用的时间过长, 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比较紧。

《春》教学设计 篇3

《春》是一篇描写细腻,富于情致,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领会作者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尽量体现以下理念:(一)让学生感悟情境,品味语言,在学习语言中培养情感。(二)从文章结构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本文坚持以学生自学为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文章开头抒发了对“春”的盼望之情,接下来作者总体、多角度描绘春天,结尾,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和排比句赞美了春的新鲜、艳美、充满活力。笔者认为如果能让学生在体会作者对“春”的盼望之情后,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期盼春天的到来呢?”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后引入“大家从文中能体会到作者笔下春天有什么特点吗?”归纳、总结:作者笔下的春天“新鮮”“艳美”“充满活力”的学习部分,接下来设计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新鲜、艳美、充满活力的特点的,我们一起去体会……”自然回到了第二部分的学习,即按盼春——赞春——绘春这样的顺序赏析,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流利、富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一年四季的春天绚丽多彩,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往今来有很多描绘春天、赞美春天的文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起去感受春天的美好。

②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

③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提示: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二、研读赏析

(一)问:第一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之情。

问:作者为什么盼望春天的到来?能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回答,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讨论后明确):因为春天的新鲜、艳美、充满活动(自然过渡到第三段内容的学习)

(二)问题: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赞美春天。

明确:比喻句,排比句。

共同赏析……

问题: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共同欣赏学生佳句:……

问题:赞春部分描写顺序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描写顺序耐人寻味。

(三)问题:春天既然这样美好,那么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请同学们细细看一看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几幅春景图。

明确:春草~~~~~~~~迎春图

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欣赏这几幅春景图,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图,为什么。

(说明:这部分内容以学生赏析为主,分析的顺序以学生的回答为主,赏析每一幅图时,教师只点拨遗漏的地方,可提示学生从修辞、描写顺序、感观、词语等方面欣赏)

三、拓展延伸(想象练习)

选取《赛马》《春江花月夜》《鸟语花香》等曲子,让学生闭眼想象构思,然后进行写景片断练习或口头表述自己所听到的。

四、小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青春,希望同学们珍惜青春年少,胸怀大志:“乘理想之马,挥鞭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初中课文春的预习教案总结 篇4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板书设计 :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语文课文《杨柳》教学教案设计 篇5

题目

杨柳

总课时

1 课时

学校

 

教者

 

年级

八年

学科

语文

设计来源

 

教学时间

 

教材分析

1. 弄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2. 把握文章的主旨

3. 品味语言,总结写法

学情分析

杨柳,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于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的品质,可能人们思索的不是很多。本文就是平中出奇,托物言志,借杨柳来抒发一种平凡的、朴实的人生道理,给人以启迪。在教学中,可按照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来处理全文:阅读感知,把握基调—弄清脉络,掌握内容—品味重点,明确主旨—总结写法,鉴赏评价。在把握文章主旨的时候,可通过一些思考题的牵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说出作者喜爱杨柳的原因:不求索取,不忘根本。

2. 能找出文章的线索:作者对杨柳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 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旨:借杨柳来颂扬那些具有杨柳品质的人,讽喻那些追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人。

4. 能说出作者采用的对比写法的表达效果:突出杨柳的可贵的品质。

能力目标:1. 能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精神和品质,使表达的主题更为深刻。

2. 能熟练查阅相关资料,并按照所需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能理解作者借杨柳表达的人生哲理:做一个象杨柳一样朴实无华、甘于奉献、不忘根本的人。

重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旨。

难点

能理解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借杨柳表达的朴实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散文风格;查阅文中出现的关于杨柳的诗文、典故,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解。

2.多媒体播放乐曲为学生创造感受美的情境,同时在乐曲的伴奏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通过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掌握作者赞美杨柳的原因,把握文章的主旨:颂扬那些具有杨柳品质的人,讽喻那些追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人。

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认读本课2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转、漂、好”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认读生字,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浓厚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有趣的故事中,让学生感悟做事要多观察,多思考,不能盲从别人的做法,要弄清事实之后再去做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情境图、生字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一个小男孩望天

说一说:小男孩在干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你们的想法太好了,那么小男孩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怀着期待的心情打开课本。

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2、认读词语卡片。

3、小组合作认字,并奖励小星。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可开火车读)

5、认识三个多音字。

由于本课新字词比较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多次认读生字,加深印象。

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可分段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后给予评价。

2、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瓜儿帮老师想一想好吗?

(1)小查理仰着头,是怎样站着的?

一动不动(板书)

(2)看到小查理一动不动的仰着头,别人是怎样做的?(在文中找一找,把找到的句子读给组内的同学听,看看你们找的准不准)

班内交流:胖太太……(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读)

街上的人……

(3)那么小查理到底在干什么呢?(读读最后一段,要读出你自己的感情来呀)

3、谁能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

学会倾听,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充分的个性朗读中,体验文中的感情,领悟其中的道理,感受出文中人们的可笑与无知。

拓展延伸

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读完这篇课文都笑了?你为什么会笑呀?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你的`同学听吧。

(课下记在你的小本本上,这是你的收获呀!)

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文中的道理,使自己受到深刻的教育。

指导书写

1、了解生字的字型、字音、字意。

2、注意字的结构,重点区分“买——卖”,强调“止”的笔顺。

3、独立描红写字。

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7

这篇短文全文文字凝练、朴素, 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 犹如四言诗。中间也配以散行, 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其写景部分, 形象鲜明、生动, 声韵和谐。景物描写也很有特点。写冬景和春景的两段, 几乎全用四字短句, 以极其简洁的语言, 勾勒出冬末和仲春美妙的自然景色。如第二段, 作者将山水、月色、林火、村落、犬吠、钟鸣等景物融为一体, 写出了冬夜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迷人景色, 其中有静态描写, 有动态刻画, 动静相间, 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 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 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 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 又可培养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 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

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 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

从课题入手, 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 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 整体把握文意。再以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 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

二、通过诵读, 整体感知

1. 自由散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 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如不能再问老师。

2. 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 尝试美读。

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 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 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 教师范读, 学生对照自身不足。

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

假如你是裴迪, 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1. 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 两个理由:

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 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 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 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共赏的美景, 二人从美景中能够领悟到共同的深趣。)

2. 可能会有学生说不应邀, 因为他要忙于考试, 他对官场还寄予希望, 两人是有不同的。

所以, 裴迪也可能不来啊! (教师不限定答案, 鼓励更开放性地理解。那么蓝田山一带有怎样的美景?紧承着过渡到景物描写的品味。)

四、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诗情画意及语言简约淡雅的特点

1. 朗读第二段中写景的句子:

(1) 找出此段写了哪些景物, 抓住修饰词, 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发现景物前多用“清”、“寒”、“深”等词, 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幽、空灵的意境。

请学生挑选一些字来谈谈感悟, 如“疏钟”可以想见钟声清润悠扬, 疏疏落落, 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 显出静中之动, 有种缥缈韵味。

(2) 展开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表现的画面。总结作者在描写中运用的技法。

王维精通音乐, 擅长绘画, 他的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而他的文也有此特色。此景如一幅水墨山水画, 着墨淡雅, 用笔清疏。写景动静结合, 有声与无声相应和, 细致地表现了光色和音响变化, 语言精美, 音节舒缓, 表现了山水的幽静和作者内心的静谧。

(3) 这样的冬季月景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

可能许多学生不喜欢, 因为太冷寂、太凄清甚至有点寒意森森。也可能有人会说意境很优美, 但让自己长居此地就不情愿了。

(4) 为什么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冬夜在王维眼中却是优美动人的呢?

借此可适当介绍王维对佛教和禅学的极大崇拜, 禅宗思想对其诗文感情格调的影响。他“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笔下冬日寒夜景物的清幽冷寂或许正是作者内心禅意的表现, 也是作者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的折射。王维, 字摩诘, 名与字来源于佛经《维摩诘》。有人说王维心中有座“佛”, 可见其晚年内心的平静和甘于寂寞。难怪有人称王维为“诗佛”。

2. 朗读第三段中写景的句子:

(1) 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色彩明丽, 生动活泼, 富有朝气) 让学生通过联想描绘文中所写景物, 体会景物的意境。

(2) 启发学生, 从此段所写的事物 (草、木、山、鱼、鸟等) 联想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思考两段描写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毛泽东笔下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山”、“层林”意象阔大, “红遍”、“碧透”绚丽多彩, 豪迈乐观。而王维笔下是一幅色彩明快而清新朗秀的春朝图。意象并不壮阔, 色彩明丽却并不绚烂, 再让学生通过炼字来加深理解, 比如轻鲦“出”水的“出”, 有轻柔之感, 少力度;而“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的“击”、“翔”就显得刚劲有力的多。同样“露湿青皋”中用“湿”而不用“滴”和“坠”, 声响更细小更轻微, 甚至难以察觉。整幅画面生机盎然而又冲淡闲散。

(3) “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学生谈谈感悟。

(1) 是对自然的观照, 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 天人合一:

作者对自然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 与自然万物有相敬相和的亲密关系, 因而对佳山丽水有极强的领悟能力, 能更细微地去领略和感知自然界的净美与和谐。春景中自然万物均生动活泼, 自由舒展着自我, 那份闲适使作者极想与其融为一体。欣赏美景, 观照心灵, 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他希望能够物我相亲, 与自然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相处。

(2) 是对人生的理解, 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人生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写出了他归隐后乡居生活悠然自得的心境, 从景物中领悟到返璞归真的真意。而王维在景物中何尝不是寄予了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呢?人本就应该生存在如此美景之中啊。

小结:虽是一封书信, 作者却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的如同一首赞美风光和表述友情的赞美诗。我们还隐约看见王维的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 感受到他对自然万物独特超群的的感悟能力和对超凡脱俗人生的追求。其清寂雅净的胸襟与闲静从容的心地, 带给人恬淡和宁静的心境, 是诗文之中的极品。

五、比较阅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相同点:1.声、色;动、静;2.诗画结合;书画结合;3.感情:闲居之乐, 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流利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都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等,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学生回答)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多媒体展示)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2.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

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作者对春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第八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学生说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三、探究质疑

1.第一部分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为什么这句“盼望着,盼望着”要连用两个“盼望着”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 课文。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作者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3)“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师生讨论交流)

(4)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5)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個共同点?(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总结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节课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3.面对美丽的春景,你想怎样赞美它?(可以说一段话,可以诵一首诗,也可以唱一支歌)

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9

1、能以“悲”为学习线索,感受悲,分析悲,评价悲,认识悲,较深入理解斯科特等人的悲剧意义,形成对悲剧事件的系统思考和认识。

2、学习根据语言材料,独立分析判断事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步骤:

导入:悲剧是伟大的,但悲未必是很伟大的一件事。斯科特一行出于伟大的目的,历经一个艰难的过程,终止于生命的消失,这中间弥漫着无限悲伤。

一、悲情重现

斯科特一行在南极的暴风雪中遭遇的悲剧过程和悲剧结局,不仅表现在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的残酷上,还体现在心理的煎熬上。让我们重新来回顾它们历经的最后的悲情日子,具体感受队员们死亡前所承受的悲凉。

分组合作完成下列二题或自主选择其一完成,具体学习形式可以多样:

1、按时间顺序划出有关描写自然环境残酷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体会与悲剧结局的内在联系。

2、按时间顺序划出描写斯科特等队员心理感受的语句,串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他们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体会他们在心理上最后历经了怎样的煎熬,体会与悲剧结局的内在联系。

(教师提示:这些语句基本能找出来,主要是进行简单的筛选。正是他们面临了残酷的自然环境和明知是走向死亡却还要顽强地走下去、不断趋向绝望的心理煎熬,使他们的结局显得尤为悲壮。)

二、悲情探源

小组一起分析讨论:造成斯科特一行的悲剧结局,原因在何处?(鼓励自主探究、多元探究。教师做好引导,帮助归纳提炼。做到紧扣原文。)

教师参考分析之一:可以集中于批判斯科特科学精神的缺乏——这也是传记中有意回避的方面——他们已较强烈预感到会发生悲剧,却不能清醒地制止走向悲剧的行动。明知阿蒙森已经到达南极,补给不足,自己步后尘已意义不大,却仍旧心怀侥幸,在盲目的倔强意志力下,冒险前进,以致于使探险充满了冒险的意味,最终酿成悲剧。他们此时追求的东西也许早已经超出了探险本身,探险的象征意义和心理失衡下寻求心理的补偿已成了他们当时真正追求的目标了。如果斯科特此时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现实(在后来南极点的表现还是体现了面对失败的现实的理性态度),也许事情的结局就不是这样。

参考资料: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圏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

三、悲情评估

斯科特的悲剧行动,到底有怎样的悲剧意义?是否真如题目所说?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请同学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独立的评判。(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自主判断,畅所欲言,又要注意对观点作适当的引导,不统一看法。可在适当范围内进行交流。)

四、悲情同构

课外完成,任选其一:

1、假如你就是斯科特,在明知阿蒙森已到达南极后,你还会像同斯科特一样悲壮地走向南极吗?你还会为阿蒙森作证吗?请想一想,写一写。

2、你有过一些(曾经失败的)探险之类的经历吗?如有,请回忆,写成文章,希望回忆能建立在理性的认识和反思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就找一找相关的文章看看吧。

★ 《伟大悲剧》说课稿

★ 伟大的悲剧教案

★ 伟大的悲剧的读书笔记

★ 《伟大的悲剧》的读后感

★ 伟大的悲剧 教案

★ 伟大的悲剧颁奖词

★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 《伟大的悲剧》练习题及答案

★ 《伟大的悲剧》七下15

春(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3)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2)树立为理想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欣赏。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请你给大家举一两个例子。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朱自清--生平经历、渊博知识、走遍世界、作品成就等等。)

朱自清(1899-1948),原名自华,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二、疏通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根据课后练习一,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指导朗读

1.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录音朗读课文

3.分组朗读看哪组读的最好

4.品味探究:《春》的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五、赏析作品开头与结尾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课文最后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是对春的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献给春天的一首赞歌,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六、与自我对话--体味春天

春是什么?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回答。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绝句》

春天,就是一张张

绽开的笑脸;

就是正在溶化的

冰雪和严寒;

就是嫩绿的小草

一片连着一片;

就是绿叶间

怒放的锦簇花团;

还有那撩人的

理想、希望、心愿……

--当代诗人

七、作业布置

1.你觉得春天还象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尝试着写几句。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交流仿写的比喻句

二、与文本对话--领略春景

春草:(草报春)

1.认识春草的质地与颜色等

2.重点指导“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是来写什么的?(写人)这一段是写春草,为什么还要写人?(从侧面展示春草的生机和可爱)

3.用“作者笔下的春是美的,美在春草的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4.回忆专门用来赞美小草的一首古诗(《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花:(花争春)

1.作者除了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手法外,还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花呢?

(感官:“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视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味觉),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联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听觉)。

2.用”作者笔下的春是美的,美在春花的____“的句式说话。

3.回忆描写春花的一首古诗(《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风:(风唱春)

1.谁能说出”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风是无形、无味、无色,难以捉摸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学生汇报交流

3.重点指导:作者在写风时动用了哪些感官?(触觉、嗅觉、听觉)

4.用”作者笔下的春是美的,美在春风的___“的句式说话。

5.回忆有关描写春风的诗句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雨:(雨润春)

1.春雨没有春花的艳丽,也没有春风的轻柔,但在作者笔下,它却别有一番迷人的风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由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

2.作者除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以外,还写出了春雨的什么?(质朴、无私)

3.用”作者笔下的春是美的,美在春雨的____“的句式说话。

4.说出一首描写春雨的古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迎春:(人迎春)

1.春天到了,花、草、风、雨都有各自的季节特点,人们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如衣着、精神面貌)

2.指导”一年之季在于春“是句格言,谁能说出它的下句。(一生之计在于勤)请学生说出几句珍惜时间的格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三、与作者对话--领悟真情

1、谈景说情

生气勃勃的春草、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赞美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五彩缤纷的春花(结果的桃花、杏花、梨花)--赞美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美丽、孕育了生活的希望,更赞美努力把希望变为现实的人们。

和煦芳香的春风、细密绵绵的春雨、雨中披蓑戴笠劳作的农民--赞美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赞美勤劳的人们。

生气勃勃的春勤--热爱春天、热爱生命。

2、诵文悟情:读出作者由衷的喜爱与赞美。

3、习文写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就不会有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这种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洋溢着作者对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寓情于景--以人为景、以景融情、以情动人,一片深情尽在美好的景色描写之中。

四、与学友对话--品味语言

1、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

2、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

3、仿造一个句子

五、与自我对话--体味春天

我们眼中的春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与自我对话,在下面一幅幅美景中寻访春天,体味春天。

我说春天是妈妈绽开的笑容,春天是爱人无微不至的体贴,春天是儿子欢快的身影。我们今天品味了朱自清的《春》,同学们对春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么请你们来谈谈,在你们心中,春是什么?

六、课堂总结

《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盼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2-7)绘春

草:钻、嫩、绿、满

春草图(3)人:坐、躺、滚、踢、跑、捉

态:赶趟儿

春花图(4)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

触角:抚摸

春风图(5)味觉: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听觉: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6)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绿、小草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7):城乡、老小

第三部分(8-10)颂春,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名称特征角度写法修辞

春草图嫩、绿、多、软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比喻

春风图和悦触嗅视听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主线设计是语文教学观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观,就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主线。有的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把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弄懂、背熟就行了,于是便以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主线。这样,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类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课文,就教成了地理课;教育《我是什么》这类与自然常识相关的课文,就教成了科常课;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类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课文,就教成了物理课。这样设计教学主线,丢掉了语文教学的主心骨,专为他人作嫁衣裳,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显然是不足取的。还有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都情感丰富,因此主张以情感体验作为教学主线。这样,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桥》等课文,便把体验人物的情感和品德作为教学重点和主线,课始、课中、课尾不断补充煽情的课外资料,而语文能力的培养则处于陪衬的位置。这样设计教学主线,得“意”不得“言”,或日重得“意”轻得“言”,语文课类似思品课,同样是不妥当的。

语文教学,是以培养语文能力为己任、独任的课程。让学生会识字写字、会读书、会作文、会说话,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教学一篇课文的核心价值所在。抓住了这个根本和核心,语文教学才能回归本色。才谈得上成败得失。才谈得上提高效率,才谈得上渗透人文教育;离开了这个根本和核心,语文教学就会变质变味,一切细节研究都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设计教学主线,一定要牢牢把握培养语文能力这个根本和核心(具体论述,请参见“漫谈之一”)。

设计教学主线的一般策略

那么,教课文,怎样围绕培养语文能力这个根本和核心来设计教学主线呢?下面提供若干策略供老师们参考。

一、要围绕重点目标设计教学主线

教任何一篇课文,首先要通过反复钻研揣摩,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人手,找准重点目标。找准重点目标,有四条思路:一是课标的年段目标,二是教材的编辑意图,三是课文自身的特点,四是学生的实际。要从以上四个方面作综合思考,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一课时以确定一个重点目标为宜,兼顾一般目标。准确地确定重点目标,是教好一篇课文的基础和前提(具体论述,请参见“漫谈之二”)。

确定重点目标之后,就要围绕重点目标设计教学主线。主线与重点应保持一致,不可脱节。所谓教学主线,也可以理解为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一般说来,一课时的教学会有3——5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应尽可能围绕同一个重点目标运行。这样设计,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不少教师教课文,常常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若干问题来构思教学主线。教育《我是什么》(二年级)一课的一二段(一般安排为一课时),教师常常会提出以下一些问题:我开始变成了什么(“汽”)?接着又变成了什么(“云”)?后来又变成了什么(“雨”)?再后又变成了什么(“雹子”)?最后变成了什么(“雪”)?由这样五问构成一条教学主线,时而问答,时而朗读,时而看课件,时而联系一两个词语。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对水的变化有一些印象之外。其余可能什么印象都没有。究其原因,是一味从内容理解上设计教学主线,而没有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设计教学主线。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把“抓重点词语学习课文”作为教学主线,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围绕这条教学主线,可设计以下环节:(一)默读课文一、二段,“圈”出课文中的“变”字(文中除总起句之外,还有四个“变”字,每个“变”字表明了水的一种变化),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去“圈”,这个“圈”的过程,就是用心读书的过程,就是找文章线索的过程。在“圈”中,同桌可以交流,互相印证。(二)用横线“划”出水变成了什么的词语(“汽”“云”“雨”“雹子”“雪”)。学生开始不一定划得准确,这正是需要教师指点的地方(其时,只要找准打引号的几个词语即可,也不难)。这个“划”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用心读书的过程。(三)把划出的词语“连”起来,画一张水的变化图(允许多种形式)。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四)反复朗诵课文(这一环节也可放在开头)。这样围绕抓重点词语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一举数得:一是初步学习怎样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自己读懂文章内容。这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会的,然而历练多了,就会自己读书了,这是最重要的收获。二是初步学习理清文章的线索。读文章学会抓线索,以后写文章也会想到应先理清线索,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学习的主动性强,学生在用心读书、思考、探究,比起一味的问答效果要好得多。四是明白了水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比起老师问出来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这样教,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收获又是多元的,何乐而不为?这样教,在起始阶段比一问一答,学习的难度可能大一些,但效果远非简单的一问一答可比。

二、要形成科学有序的训练过程

教学主线的设计,要做到科学有序。所谓科学有序,是指教学主线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作长期探索。下面提供一些思路供老师们思考。

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设计教学主线的常用思路。不少课文如《小蝌蚪找妈妈》《从现在开始》,都有反复的特点。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学一段,归纳学法,然后学生自主学习其他各段。又如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教师可示范教一两个词句,归纳学法,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其他词句自觉自悟。

举三归一。举三归一,是一种归纳式的教学方法。巩固旧知可用举一反三,学习新知识可用举三归一。举三,即举若干同类实例,然后小结归一。如教《草船借箭》,把教学重点目标定为“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课时),那就可以这样设计教学主线:先研究诸葛亮的特点——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再研究周瑜的特点——妒忌小气;再研究鲁肃、曹操的特点——前者忠厚,后者多疑;最后归一——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逐步升级。逐步升级,是一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设计思路。如教低年级的某些课文,可考虑安排一课时专门进行朗读训练,分层次提出朗读要求:第一步做到“正确”,第二步做到“流利”,第三步做到“有感情”。再如中年级的默读发问,也可以逐步升级设计教学主线:第一步,就课题提出疑问;第二步,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疑问;第三步,就全文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质疑、解疑来设计教学主线,并逐步提升质疑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

以新联旧。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学的课文逐步增加,具有相同特点的课文多

了起来。教新课文时,可以联系已学同类课文,温故知新,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文章某些共同特点的认识。如教人教版五年级《桥》一课,课后有理解悬念的思考题。学习该文时,即可引导学生联系以往学过的课文,如联系《草船借箭》《鲁本的秘密》等都有悬念设置的课文。这样新旧联系,学生对悬念的把握就能升华。小学教材中的几百篇课文,这样的新旧联系点非常多。新旧连接,可以温故知新,逐步感悟“类”的概念,形成知识结构。

读中学写。设计教学主线时,要尽可能把“写”作为主线中的重要一环安排进去。不要以为教课文的最佳方法只有读、问、议,其实边读边动笔也许更有效。可考虑压缩问和议,强化读和写,尽可能做到每课都能动笔写一写。写,要围绕所定重点目标进行。

教学主线的设计,还有多种思路。同时,以上几种思路,也可以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三、要参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主线,并不排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不但不排斥,而且要把这种引导当作分内之事。语文能力,不单单指语言文字,也包括识见、体察、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涵。离开了人文内涵,语言文字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培养语文能力“天然地蕴含着人文性”。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力求有机、有度、有效。有机,指有机地渗透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不要离开培养语文能力单纯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度,指适可而止,不要把情感教育无限扩大,而把培养语文能力当作陪衬;有效,指讲求实效,不图表面热闹。

因文而异设计教学主线

以上所说教学主线的设计策略,是就各类课文的共性而言。设计教学主线还要因文而异。因文而异的一个要点,是因文体而异。写人、写景、抒情、说明等不同文体的课文,就会有不同的设计思路。

一、写人课文教学主线的设计

教写人的课文,设计教学主线时,除了要注意共性外,还要凸显人物描写的特点。如人教版六年级《最后一头战象》,主人公虽然是一头大象,但作者已赋予这头大象许多人的特点,因此可以看做一篇写人的课文。这篇课文较长,又有一定难度,可考虑花三课时来教。

首先要根据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教材编辑意图和课文特点,确定培养语文能力的三个重点目标:1.培养速读能力;2.培养品细节、悟感情的能力;3.读写结合,培养用细节表达感情的能力。在确定主要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即可设计三个课时的教学主线:

第一课时,围绕培养速读能力设计教学主线。速读能力,不是简单地快速读一两遍就能形成的,而要设计成一个有序的训练过程,进行扩大视幅、快速捕捉信息的训练。如:(一)速读基本训练(用卡片进行扩大视幅的训练),归纳方法;(二)速读尝试(学课文1-4自然段),初步运用方法;(三)速读全文(限时,读后测试、反馈),总结提升。

第二课时,围绕“品细节、悟感情”设计教学主线,侧重理解、品位有关嘎羧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领悟这些细节描写表达的感情。教学时,可先抓住一两个典型句子让学生品读,归纳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找重点句子去品读,从而形成一条举一反三的教学思路。这样教,学生在品细节方面会有显著收获,在情感体验方面也会有所感悟,既得“言”。又得“情”,一举两得,“言”、“情”交融。

第三课时,围绕用细节表达感情设计教学主线。教师可设计一个新的情境,让学生写一段用细节表达感情的文章,写后交流评价。这个写的过程。既是读写结合,又是“言”、“情”结合。

这样设计教学主线,每课时都有一个培养语文能力的重点目标,并且形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能有机参透其中,既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写景文教学主线的设计

教写景的课文,要注意抓景物特点。如五年级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课时可以把朗读、抓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并形成教学主线;第二课时可以把“写出特点”作为教学主线:先学写小艇外形的一段,归纳写法(仔细观察、抓住特点)一放手写其他各段,感悟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驾驶技术、坐小艇出门、看戏后坐小艇回家一联系曾经学过的写景文,了解写景文的共同特点。

三、抒情性课文教学主线的设计

教抒情性课文,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悟情,重在一个“悟”字。

如教五年级《草原》一课,第一课时可以把抓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设计教学主线,第二课时可以把品优美句子悟情作为教学重点设计教学主线:重点品一段话中的优美句子(如体会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对偶句等句子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一放手品其他各段的句子一练笔(结合语境写几个类似的优美句子)。

四、说明性课文教学主线的设计

教高年级说明性课文,设计教学主线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学习说明方法。

如教五年级《新型玻璃》一文,可用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抓住要点为主要目标设计教学主线:阅读全文,概括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一重点学一种新型玻璃,抓住特点和作用(归纳方法)一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各段。第二课时,以学习说明方法为重点目标设计教学主线:教师提示若干种说明方法一学生在课文中找相关句段理解、探讨一写一段话,能运用一两种说明方法。这样教,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

课文小鸭找家的教学设计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巩固认识本单元的生字。

2、诵读儿歌、古诗、积累优美词句,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

3、能与同伴合作表演小品,感受小动物之间的友情。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电脑课件,小鸭、小猫、小狗等的头饰。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找出诗歌中的形近字

1、学生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儿歌,读悟结合: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五种现象?

3、边读边勾,勾出诗中的五个形近字。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4、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辨别五个形近字的异同。

5、有感情地朗读。

二、你还认识我吗

1、出示词语,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特点。

2、采用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齐读、抢读、赛读等等。

3、提示:这些词语经常会用到,小朋友们要将它们牢牢记下来,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积累了词语,多有意思。

4、试着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三、读句子,选词填空

1、读一读,比一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比一比。

进近、慢漫的音、形、义的异同,并分别进行扩词比较。

2、读一读,想一想:读所给的句子,想一想句子的意思。

3、读一读,填一填:根据句子的意思选词填空。

4、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四、写话

1、读题审题,激发兴趣。

2、师生交流。

师:暑假快到了,你打算怎样度过一个愉快而又充实的暑假呢?请想一想,然后说给自己听一听。

3、生生交流。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打算跟同学们交流交流,同时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并做出客观评价,教师相机指导。

4、读写结合。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打算写下来,写得清楚明白。

五、读读背背

1、学生自主练读,勾出难读或读不准的字后与同伴互相帮助,读准确,读通顺本诗。

2、推选好的学生教读,比一比,谁教得最好。

3、各种形式朗读,可试着说一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4、抽背。比一比,谁背得最流利。

六、读读玩玩,演一演

1、自由地读一读小鸭找家,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交流:小鸭找家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3、在小组内分角色合作演一演,注意体会找前、找中、找后的不同心情。

4、推选每个角色的代表在全班演一演。

5、学生自由组合再自编自演,评选最佳组合表演小组。

七、自主识字园地

1、轻声读短文,借助拼音认识五个字,并在四线格里给生字注音。

2、再读短文,勾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用喜欢的方式理解交流。

3、美读欣赏,读中感悟并想象长白山的美景。

上一篇:防溺水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全国爱牙日的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