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浙江潮教学设计(共4篇)
课文浙江潮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或播放视频)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交流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只要说出一个是古文,语言很简练,一个是现代文,描写细致即可。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课文浙江潮教学设计 篇2
由于他当过多年的语文教师,在成为专职作家前后又创作了大量的童话作品,取得了童话研究的丰硕成果……所有这一切都让他与语文教学、与学校、与儿童产生了极其密切的联系。读着他颇具特色的名字“洪”“汛”“涛”,笔者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名闻天下的“浙江潮”(也称“钱江潮”)。他的奋斗一生,就是涌动了语文教学的“浙江潮”。
他的人生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他上中学时就在辍学间歇期当了小学的代课教师;受家庭的熏陶,他4岁就会走象棋、下围棋;7岁就学拉胡琴、吹笛子,而且喜欢写字画画。他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外祖父办了个京沪杭报刊分销处,他很小就接触各种期刊,十多岁就担任了几家报刊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为报刊写稿赚点稿费;他青少年时代,曾和一些绘画朋友举办过他们县颇有影响的画展;他在18岁时就出版了第一本诗文集《天灯在看你》(青年作家月刊社),第二年,第二本集子《尸骸的路》又付印了……
他最早写的是散文、杂文、小说、诗和剧本。从事童话创作是解放后的事。他的第一个童话作品是1952年在《新观察》上发表的《神笔马良》,由此一炮打响,《神笔马良》成了不只是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也是举世瞩目的佳作。以后,自然是一发不可收拾,优秀的童话作品不断问世,童话理论研究成果也相继迭出。他成了一位童话巨人,一位推动着童话历史车轮不断向前的巨人。也许是童话与儿童,进而与小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血脉联系,又加上他当过小学语文教师的丰富经历,他也在推动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前进步履,成为“浙派语文”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缕耀眼的光辉。论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他对童话的创作和研究是点亮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盏明灯
洪汛涛的早期作品较多的还是通讯、杂文、散文、小说、诗歌和剧本,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涉足童话,由此而成为新中国创作甚丰的著名童话作家。
《神笔马良》的发表(1952年刊发于《新观察》),在童话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篇作品问世后立即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不久就被公认为是我国童话的载誉之作,并为世界所接受,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神笔马良》几乎进入了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马良以一个通体闪烁着民族精神美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儿童特别喜爱的人物。为此,洪汛涛又将马良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创作了电影剧本《神笔》(上海电影制片厂,1954年),又创作了低幼版的绘本《神笔》(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以后他又创作了《神笔马良传》,这是一个大作品,历经周折,虽然写成了,但因为当时政治运动的干扰而未能出版。接着,他又开始写《神笔马良》系列,让一个叫马良的现代生活中的孩子和马良一起,发现了现代有趣的故事。当然,这也没有准予出版,因为童话已被政治运动要求,不只是写现实生活而必须直接写工农兵了。但不管怎么说,作为语文课文的《神笔马良》的故事,永远成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而常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间。
1954年至1957年,他写作、出版的童话很多,如《十兄弟》(童话集,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夜明珠》(童话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鱼宝贝》(中篇童话)、《望夫石》(中篇童话),等等。洪汛涛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吸收精华,并在现代生活的条件下发展着他的童话创作,这些作品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读物。
历经了“文化大革命”的种种磨难,童话自然也难以生存。正如他所说:“童话多难,我抑郁。童话倒霉,我遭殃。童话挨批,我陪斗。十年动乱时期,童话从人们生活中排除出去了,我也被踢出文学创作队伍……”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洪汛涛才重新拿起他的“神笔”,竟一气为不同程度的孩子创作了近50篇童话,先后发表了《花圈雨》《向左左左转先生》《半半的半个童话》《棕猪比比》《小鼯鼠第一次出去学本事》《小芝麻奇历记》等文。特别是《狼毫笔的来历》是他的又一力作,荣获中国作协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被人们赞誉为洪汛涛的“两支笔”(《神笔马良》与《狼毫笔的来历》)。
洪汛涛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的同时,还潜心于童话文学理论的研究,获得了不俗的成就。特别是晚年,他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了三方面的贡献,完成了三种大书。第一种是《童话学》(1986年),这是洪先生一人完成的“童话学”体系的建构,成为中国童话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第二种是由他主编的《中国儿童文学十年》(1988年),这是总结“文革”结束以后进入新时期的第一个十年(1977~1987年)所经历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探索、争鸣、前行等方面的一部重要史诗性著作。第三种书是洪先生在晚年对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世界华文儿童文学的交流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主编出版的《台湾儿童文学》《新加坡儿童文学》和《世界华文儿童文学丛刊》,为大陆和海外儿童文学的交流开了先河。
文学与语文历来有着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更是情脉相通。打开一本语文课本,极大部分课文都是选编的各类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诸如童话、故事、寓言、神话、儿童诗等更是满目锦绣。就拿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来说,连同选学课文39课,仅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话就有19篇。所以像洪汛涛这样的童话作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不仅仅是他的作品被选编入语文课本,更是因为他更多的作品是儿童心爱的课外读物。另一方面,他对童话文学的理论研究,又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失的修养。
二、他的读写理论是指引小语教学的一方路标
也许是当过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情怀,当然也因为是出于关爱孩子的天生缘分,洪汛涛依然一往情深地注视着儿童读写能力的培养,思考并践行着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所有这方面的论述虽不是以专著或长篇论辩的形式出现,但大量地显示在他写的“序”“代序”“发刊词”“随笔”“书信”一类的文稿之中,如散落的珍珠,粒粒晶莹,颗颗剔透。endprint
他在《对于明天社会的投资》(1985年)一文中,以“看一个家庭是不是富起来了”,首先要看“孩子们的饭碗”,以此比喻“在精神食粮上”,针对有些父母并不关心孩子需要什么的现象,从而语重心长地提出“儿童文学是应该重视的”。他在给一位小朋友的回信中,强调了“各种各样的书都要读。不能因为兴趣,而有所偏废”。进而点明了读书还要学会选择,不仅是选择读好书,还要会选择读书的先后程序。1988年,他在《小学生阅读报》上发表了《关于阅读种种》的文章,有理有据地提出了在阅读指导方面的几大问题,如“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阅读习惯是在小学时代养成的”“‘阅与‘读的不同要求”“阅读是为了取得学问,但如何阅读,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他在与教师、家长的通信中,说了“怎样为孩子选购图书”的问题,甚至去信劝勉一位即将做母亲的女同志“要学点儿童文学”,详细地分析了母亲应当如何为孩子的教育学点儿童文学,因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
他还专门著文讨论《谈童话阅读》的问题,述说了童话的基本特点,阅读童话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
除对儿童、老师、家长作读的指导以外,洪汛涛做得更多的是关于写的指导。他在《童话报》的创刊号上发表《少年儿童们,都来写童话吧》的文章,他认为“作为幻想的文学方式,童话,应该成为明天的建设者少年儿童的必修课程”。他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教育在改革,作文课也要改革。提倡少年儿童写真实的记叙文,写自己的经历和身边的人和事,这是无可非议的,是主要的。但,不能是唯一的。少年儿童富于幻想,也应该让他们在作文中去写幻想世界。”这种幻想“在少年儿童头脑中却是真实的”。由此对照30年之后国家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倡“写想象中的事物”,我们不能不认为洪先生的见地所具有的战略眼光。1986年,他在为《小学生报》写的《提倡幻想发展创造力》一文中进一步阐明,小朋友们“熟悉的事和物”有两种,一种是显示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另一种是小朋友头脑中的幻想世界。他认为“任何一个小朋友,都是很爱幻想的”,“应该好好地加以发挥”,因为“幻想的发挥,就是创造的开始”。他在给《少年月刊》编辑部的信中,就集中强调了“要培养少年儿童写童话”(1985年)。他对一些文学报刊非常热衷于刊登孩子的作文提出异议,认为孩子作文是“练习表达能力,提高文字水平,不是都要求他们去写文学作品”;作文只是“一种练习”,练习可以发表,但不好热衷于发表。“发表那么多作文,让少年儿童去读”,读作文能提高写作水平吗?还不如多读文学作品。他还发表多篇文章指导小朋友写日记……
所有这些关于语文课读写指导的意见,让人感受到洪先生就是一位语文教师,在那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地指引着少年儿童的语文学习。
三、他深入多所小学的行踪是优化母语教育环境的一生践履
洪汛涛作为一个著名的童话作家,深知学校是童话繁衍生息的世界,因此他不只是在书斋里写作,更注重在学校里行走。这一方面当然可以使他的童话创作更接地气,另一方面也与他当过多年中小学教师有关,毕竟与校园还是有割舍不下的情缘。据说洪汛涛长期对口指导的学校就有湖南箭道坪小学、浙江浦阳镇一小、杭州游泳巷小学、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市朱家角中心小学、上海市龚路镇中心小学、上海市临平路小学、苏州胥口中心小学、苏北靖海小学、合肥望江路小学、北京景山学校海口分校等。洪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童话作家、童话文学理论研究家,也是我国儿童文学教学、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的先行者,书香人生、书香校园的领路人。称誉他为涌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浙江潮”,确是实至名归。
他在1993年复一位同志的来信中,提出了办“特色学校”的问题。讨论了当时小学界正在提出的如何与国际接轨,办有个性的特色学校的热点话题。介绍自己在参加湖南湘西“童话引路”教改实验研讨会和上海青浦朱家角镇中心小学“童话先导”的实验活动深有感悟的同时,阐述了特色学校建设与“童话育人”“童话教育”的实践策略。他多次深入基层学校作调查考察:在湖南湘西凤凰的箭道坪小学,他多次前往调研,对苗族年轻女教师滕昭蓉的“童话引路教学法”,推崇备至。他参加研讨会,与学校的师生一起看表演,并且主持了一次由洪先生出题的小学生“当场写作”。在1987年第10期的《小溪流》上,洪汛涛还写了《“童话之乡”凤凰行》一文,对此作了热情的报道和推介。不仅如此,他还在1987年提出设立“金凤凰奖”,举办“全国少年儿童童话写作大赛”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童话大家叶圣陶、严文井、叶君健、陈伯吹、包蕾、葛翠琳还担任了评委会的顾问。他对自己的家乡浦江母校开展的童话写作活动,更是热情呵护,不仅多次到校指导,而且还先后于1995年和2000年著文予以赞誉。他为上海市虹桥区临平路小学童话社出版的小学生童话集《快乐鸟》作序,对其作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为苏州胥口中心小学的优秀作文集《雨后彩虹》著文推介;为上海市龚路镇中心小学“蓓蕾文化”《小荷初露》的正式出版,表示由衷的《祝愿》……
正如北大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王泉根先生的文章《洪汛涛:献给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二三四”》中所指出的,这里的“四”就是“四处奔走”,力倡童话教育、童话育人,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推向学校与课堂。
四、他热诚与孩子交往永远是影响小语教师的一位楷模
要说洪汛涛是一位永远的小学语文教师当不为过。还在他上中学的时候,他在辍学的空当里就去小学当过代课教师,以后,他又在浦阳小学、仙南小学、育才学园、浦江师范做过代课教师。教师专业注定了他对孩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爱儿童,愿意一辈子为他们尽情地付出,践行着要为他们写作一生的愿望。
说起来还是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走过一家茶馆,只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儿孙自有儿孙福”,下联是“莫为儿孙做马牛”。他看了很不是滋味,心想,如果大家都这样,世界还会进步吗?所以,他非常想改一改,改为“儿孙应有儿孙福,乐为儿孙做马牛”,并且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照这样去做。后来他喜欢上了刻印,正好曾祖父去世后留下很多印章,他磨掉再刻,刻了又磨,其中有一枚印章就刻上了“儿孙应有儿孙福,乐为儿孙做马牛”作为闲章以激励自己去永远践行。
如此看来,他从早年的写报道、写小说、写杂文、写戏剧……到最后倾力创作童话,应该不是偶然的,而正是他“乐为儿孙做马牛”的抱负所驱使。
他爱孩子,在跑基层学校或调查研究或指导引领时,常常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他在湖南的箭道坪小学与那里的“小小童话作家协会”的小朋友一起活动,一起对话,细心地辅导他们怎样写童话;他在苏州的胥口中心小学与孩子、老师一起开创作讨论会,交流关于文学、文学写作和童话的读与写等大家感兴趣的问题,畅所欲言……他为孩子们从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一一回信。如在给许勇、聂江波、刘伟、鲍臻等小朋友的回信中,耐心地指导“怎样摆脱作文中的困扰”“怎样写好童话”等问题,这些信还公开发表在报刊上,收编在集子里。他还热情地为上海市青浦朱家镇小学二年级学生张奕、张燕苓评改作文……
正如他在为青年童话作家郑允钦的第一本童话集《吃耳朵的妖精》所作的“序”中,称赞郑允钦曾在江西省作协召开的儿童文学创作会上起誓的那句话:“一定要为青少年写一辈子的童话!”其实,这也正是洪汛涛先生的心声。
《浙江潮》教学反思 篇3
恰好在那天上语文早自习的时候解决了这一难题,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随时开动脑筋,体现教学的灵活实用性。在上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去背背课文,可是学生对于《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只是简单的读了一下便不闻不问了,他们对《观潮》还比较的感兴趣,读地津津有味,这时一个灵感从我脑子里一闪而过:何不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文《观潮》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之后,再带领着学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现代文《观潮》的语段中找出与文言文《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段。这样不是降低学生学习古文的难度了吗?这样也有效的保护了学生学习课文中文言文的积极性。对!就这么做!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先学习现代文《观潮》,概括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从声、色、形等不同的角度和大潮到来之前、之时、之后等不同时间段描写了江潮的壮观雄奇。非常细致入微地把大潮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的气势。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了解了什么叫“天下奇观”。在学习文言文《浙江潮》的时候,我先范读课文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对停顿和语气的正确把握有困难,不容易读通顺,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读文言文的韵味,后来我便让学生冲《观潮》中找出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除了杨诚斋说的那两句诗之外,学生都找到了《观潮》中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最后,我便让男女生对比朗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在一古一现地比较朗读中,学生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不讲自通,同时对文言文用字措辞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精辟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体会,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现代文遣词造句的细致入微、明白实用的特色。这也正是语文课标中,强调语文要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优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所倡导的。
课文浙江潮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中秋节,相信在这一天你感受到了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你知道吗?每年从中秋节后的第二天起,一浪浪海水受到了月亮的召唤聚集到了浙江江口,它们的“团圆”造就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自然奇观——浙江潮。你对此感兴趣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孩子们还陶醉在中秋节快乐的回忆里,老师的话让他们立刻提起了精神,饶有兴趣的拿起了书。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渲染特定的背景,可以牵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深入体验文章的美感。)
二、初谈感受
观看浙江潮视频。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景象。
(设计思考: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之美,产生和作者同样炽热的爱和心理共鸣。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适当采用直观手段,如图片、声音、影像等,可以增强课文中描述的美的感染力,把学生领到美境中去,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爱美情趣。)
学生用词:雄伟、神气、很有气势、气势磅礴„„(对学生的概括给以适当评价,不适合、不优美的给予建议,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
三、初读课文
让我们看一看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周密是怎样来描写他眼中的浙江潮吧。再看视频,自己放声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句,质疑提问。
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断句抑扬。
(设计思考:因为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不知道该怎样去读,这时候老师的范读让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断句,什么时候抑什么时候扬,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时候找几个学生读不好的地方由老师范读,如描写江潮由远及近的这个过程的时候声调也应该是由弱到强的,在“继而渐进”这个词上也要表现出这个变化,学生没有体悟到,经老师的范读点拨学生较好的把握了这种气势的变化。)
四、浏览课文
哪一句是概括写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抓住“天下之伟观也”中的“伟”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伟”,罕见的、奇特的、壮观的、有气势的。
五、再读课文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伟观”?拿“信号笔”作批注。
(设计思考:作批注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很有好处。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开始此项训练。但是批注的形式和方法并不唯一。)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能读出来吗?
(自读,指读,谈体会,再读,老师范读,齐读,老师引读„„)
在读远观大潮时,老师轻声而喜悦地说:“盼望着、盼望着,远远的,潮来了„„”学生会意轻柔跟读“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师(渐强,振奋):“大潮越来越近了!”生(大声,振奋):“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师(短促有力):“那声音„„”生:“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师:“那气势„„”生(充满激情):“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设计思考:这句话是课文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描写之妙。“势极雄豪”中的“极”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极”,极致的、顶级的、不可比拟和超越的。体会之后再回到诵读中,通过重读表现出作者用意,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并读出了“浙江潮”之奇。为了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体会文章意境,老师的语言穿针引线,一波接一波地造势,老师几个字的引导使学生读得激情四射,把孩子的情绪推向高潮,如大潮汹涌于眼前。)
六、体会写法
形:银线、玉城雪岭。
色:银、雪。
声:大声如雷霆。
势: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通过朗读反复体会古汉语的凝炼、精当,积累词语。在下面和现代文的比较阅读上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繁简之妙。
文章结尾运用了杨诚斋的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体会作者以此作为结尾的用意。1.体会诗句对浙江潮的高度概括。体会语言和韵律美。2.浙江潮的伟观被广为称颂。
(第一点作用是老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第二点却是学生自己在思考后提出的,很出老师意料。可见学生是学进去了,动脑筋了,而且有着良好的分析、思考和想象力。)
七、浏览现代文
找出和古文相对应的句子。和古文中的句子对照着读一读,体会二者的不同(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促进对课文的朗读。
1.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
“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设计思考:使学生在比较阅读后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出了两篇文章的不同,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了感性的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了语感,反馈到诵读上就更加充满激情。)
八、再看视频
再看一次浙江潮视频。假如你就是周密,站在浙江边观看气势磅礴的浙江潮,通过朗读,抒发出你的感慨吧。
(这段视频在课上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导入时,学生在观看时不断发出唏嘘赞叹之声,马上有兴趣走进课文。第二次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之时让学生通过观看体会,学生对“银线”、“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有了形象的体会,转化到读的时候就更加到位。第三次是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学生这时通过反复读书已经基本做到了熟读成诵,并且对大潮的整个过程有了到位的理解,在读的时候学生有的手指录像画面,有的摇头晃脑诵得有滋有味。
【课文浙江潮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语文课文课文教案设计 课文永威08-03
《浙江之潮》教学设计07-30
课文整体教学10-09
课文《变脸》教学设计08-26
略读课文教学设计06-11
课文翠鸟教学设计08-12
课文《母鸡》教学设计10-03
课文《瀑布》教学设计10-16
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10-20
自读课文教学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