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新党章新规定

2024-09-07

十七大新党章新规定(精选8篇)

十七大新党章新规定 篇1

十七大新党章新规定

党的十七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对党章进行了适当修改,主要修改内容共有15条,对有关内容作出了新规定。

新党章体现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

新党章总纲增写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表述。增写的第七自然段表述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同时,新党章总纲和条文部分的其他修改,也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比如,总纲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修改的内容,都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再比如,条文部分关于党员、党的干部的要求和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的修改,都增写了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新党章增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新党章总纲第九自然段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1

国情和现阶段奋斗目标时,增写了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并在总纲第十四自然段至十七自然段,分别论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时,党章总纲第九自然段还增写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内容。

新党章充实调整了党的基本路线内容的论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新党章总纲把党的基本路线的表述最后一句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样修改,使党的基本路线表述更加全面。

为对应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修正案总纲用7个自然段分别阐述,增写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两个自然段,调整和充实了原来的5个自然段。

对阐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3个自然段作了适当补充,增写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的内容。

新党章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提出了新要求

新党章总纲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党的建设基本要求中,增写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强调要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贯彻落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党的领导的自然段增写了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内容,明确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新党章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新党章第一章第三条对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作了补充,第一款增写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学习法律知识的内容,第八款增写了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第六章对党的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十四条第一款增写了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第二款中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修改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第五款增写了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

新党章对党的组织制度作出了新规定

新党章第二章对党的组织制度作出了三项新规定。一是

第十条第四款增写了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的内容;二是第十一条增写了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的内容;三是第十三条增写了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的内容。中央决定实行巡视制度以来,取得显著成效。把巡视制度写入党章,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反腐倡廉工作。

新党章对党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的工作制度作出了新规定

新党章第二十一条增写了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的内容,第二十七条增写了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的内容。

新党章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新要求

新党章一是把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改用社会组织来表述。二是第二十九条第二款关于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增写了提出委员候选人要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的内容。把第三十条中关于“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修改为“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选举产生后,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三是第三十一条第二款增写了组织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学习法律知识的内容,把第三十一条第三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修改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四是第三十一条第三款增写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

新党章还增写了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修改了对军队建设、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统战工作和外交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十七大新党章新规定 篇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界定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我们一直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范畴的提出, 明确界定了二者的关系, 认为包括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内的毛泽东思想在外延上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界定是正确的,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只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而不是提供了基本内容。至于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 曾经出现了“三大理论成果”和“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逻辑矛盾, 出现了把邓小平理论界定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逻辑混乱, 出现了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并列的主张等等。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归于“第二次理论飞跃”之中, 把相对于毛泽东思想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两大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定位在逻辑上达成一致, 为今后解决新的理论成果的评价和定位提供了参照。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起点问题的不同见解

有人认为, 逻辑起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走自己的路”。这不过是思想路线和方法论而已, 算不上是科学抽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共性, 以共性为起点, 不足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个性。有人认为, 逻辑起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逻辑上讲, 这是两个层次不同的问题。前者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事实判断, 后者涉及怎样建设才更好的价值判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不同回答可以决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展开和深化, 折射着对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 逻辑起点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挽救中国”, 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包心鉴先生认为是“改革开放”, 欧黎明先生认为是“以苏为鉴戒”, 涂小雨先生认为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尽管他们从不同视角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但逻辑起点毕竟是一个理论体系借以建构的前提, 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而又蕴含着生发反映事物运动的一切命题的范畴。因此, 上述观点均不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本质

“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资本论》以商品为起点逻辑地再现了资本主义行程, 不仅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 而且因为商品交换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产生的最简单的经济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问题, 而社会主义的基本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才产生的, 它没有史前内容。因此, 逻辑地展示社会主义必须从现实社会主义的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即制度关系开始, 这个最基本的制度关系就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 邓小平对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关系的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作了科学界定, 即:“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突破了从特征上认识社会主义, 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原则出发认识社会主义的传统观点, 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统一。这一概括, 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既是理论, 又是方法, 既是观点, 又是角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思和反观作为逻辑起点, 从这个问题开始的总体思路, 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特有的矛盾机制和独特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不是本国社会发展的逻辑结果, 也不是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必然产物, 而是通过革命的途径“跨越”的结果, 因此, 社会主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与“跨越”有关。“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要素之一, 与唯物史观把物质资料生产作为逻辑起点是一脉相承的。为了弥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先天不足和克服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 邓小平同志匠心独具地将“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这一人类文明的共性的东西界定为社会主义本质要素。“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但事实上,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却是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而存在的, 其用意在于突破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总是停留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局限性上, 把关注焦点转向经济建设。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

从逻辑思路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始终贯穿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体论主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认识论主线, 以人为本的价值论主线,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实践论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问题的回答。邓小平理论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三个问题之中, 第一个更为根本, 具有本原性质, 后两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展开和深化, 是派生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握了这个活的灵魂, 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就能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如果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符合真理性原则的话, 那么, 以人为本则符合价值性原则, 它首先是一个事实判断, 在本体论上认定人是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主体的意义, 同时又是一个价值判断, 有指导和评价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的意义。从逻辑关系上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成果生成的过程, 解决了困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若干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不同的理论形态, 但始终保持内在的逻辑结构, 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四条逻辑主线也是有层次的。本体论是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的载体和前提, 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则是本体论从认知、意向到感性存在的显现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构成原则是问题原则, 问题的相互关联和推演, 本身反映了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 是规律展开的具体表现。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形态如何变化, 都表现出历史继承性和一脉相承性, 从而在历史的角度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达成了内在的统一性, 这种历史的统一同样也是逻辑的统一, 或者说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五、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

十七大的新范畴, 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课程名称上, 涉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 目前它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起来, 而且未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 与十七大的表述不尽一致。课程名称明显过长, 而“毛邓三”的简称则有不尊敬的嫌疑, 因此, 改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显贴切。应根据十七大的提法, 对诸如“两次飞跃”和“三大理论成果”的表述, 只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说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提法, 以及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并列的观点, 相应地作出调整, 这是必要的, 也是清醒的。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新范畴的提出, 为我们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提供了可能, 同时昭示着高校迟早要对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第122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373页.

解读十七大“新提法” 篇3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解读:(1)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2)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设任务,这是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集中全国人民智慧和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得出的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从“三位一体”到现在的“四位一体”,反映了党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更加全面,标志着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

一条伟大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条具体道路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解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不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特色”存在于五条具体道路的“特色”之中,并通过其体现出来。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了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解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强调基层民主要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进一步凸显了基层民主的重要性。

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积极推进厂务公开,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更好地发挥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4. 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

十七大报告将十五大、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解读: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跨入21世纪新阶段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这一目标、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由“总量”到“人均”翻两番的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人口较多,单纯以经济总量来衡量,可以表明中国国力的增强,但是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再者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样的要求,是一个实现难度更大的小康,这将会为百姓今后的生活带来更为显著、更为全面的变化。

5.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升华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解读:(1) 我们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现在又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目标,更加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

(2)任何矛盾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前两个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上与中华传统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其提出也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4)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新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也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必将对中国和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5)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不仅是长远的民生问题,更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念体系。生态文明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符合中国国情,对如何发展很有针对性。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6. “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

十七大报告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中,除了阐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之外,还特别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学习十七大新党章之我见 篇4

于淼

我们都知道党章的学习在我们的学习的生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确保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学习贯彻十七大党章对于促进党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章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是做合格党员、干部必修的课程。最后学习贯彻十七大党章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首先,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中老师对党章的讲解,我认识到自己以前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的学习和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的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系统的学习,从党的性质,宗旨,最低纲领,最高纲领等各方面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些让我在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对于党员权利义务的部分,以前总是想着应该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却极少意识到应该履行什么样的义务。服务意识不强,这让我骤然发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到处都是对党性的考验,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十七大新党章新规定 篇5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何时在何地召开?

答: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

2、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题目是什么?

答: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何时在何地举行? 答:2007年10月22日在北京举行。

4、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谁? 答:胡锦涛。

5、十七届一中全会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是谁?

答:胡锦涛。

6、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是谁?

答: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共九位常委。

7、我国经济发展居世界第几位?

答:第四位。

8、我国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几位? 答:世界第三位。

9、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原来的两亿五千万减少到现在的多少人?

答:减少到现在的两千多万人。

10、我国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什么?

答:与时俱进。

11、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

12、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什么?

答:快速发展。

13、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5、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什么?

答:发展。

1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

18、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9、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答:统筹兼顾。20、科学发展观是怎样提出来的?

答: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社会和谐。

22、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几番?

答:翻两番。

23、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答: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

2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答:人民当家作主。

25、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什么?

答: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2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依法治国。

27、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什么?

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8、当今时代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什么?

答:文化。

29、我国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什么?

答:和谐文化。30、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什么?

答:中华文化。

3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答: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2、文化要坚持什么方向?

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33、文化要坚持什么方针?

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4、文化要做到哪三个贴近?

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35、文化要做到哪两个效益相统一?

答: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36、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什么?

答:教育。

37、民生之本是什么? 答:就业。

38、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什么?

答: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39、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是什么?

答:社会保障。40、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什么?

答:社会稳定。

4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什么? 答:国防和军队建设。

4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3、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仍然是什么?

答:和平与发展。

44、党的根本建设是什么?

答:思想理论建设。

45、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是什么? 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46、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什么?

答:党的基层组织。

47、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是什么?

答:优良的党风。

48、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

4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表述是什么?

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拓展为哪“四位一体”? 答: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5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拓展表述是什么?

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2、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配套的5条具体道路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自立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53、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的是什么制度?

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4、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表述有何新变化? 答:国民生产总值变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5、“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文明是什么?

答:生态文明。

56、我党在“五个统筹”之外,特别提出的一个新统筹是什么? 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57、我党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哪“五化”?

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58、原来提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在怎样表述?

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新党章知识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何时通过?

答:2007年10月21日通过。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什么组织? 答:先锋队组织。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什么核心? 答:领导核心。

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什么要求?

答:发展要求。

5、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什么方向?

答:前进方向。

6、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什么利益?

答:根本利益。

7、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答:实现共产主义。

8、中国共产党以什么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什么规律?

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什么结晶? 答:集体智慧的结晶。

11、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什么理论?

答:科学发展观。

1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之间的矛盾。

14、什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发展。

15、“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什么之本?

答:立党之本。

16、“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什么之基?

答:执政之基。

17、“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什么之源?

答:力量之源。

18、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9、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什么为中心? 答:经济建设。20、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1、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之本?

答:立国之本。

22、什么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答:坚持改革开放。

23、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哪四项基本要求?

答: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坚持民主集中制。

24、中国共产党员是什么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答:中国工人阶级。

25、中国共产党员永远是什么的普通一员?

答:劳动人民。

26、党员必须履行多少项义务?

答:八项。

27、党员享有多少项权利?

答:八项。

28、党员履行的第三项义务是什么?

答: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29、党员享有权利的第五项权利是什么?

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30、申请入党的人要有多少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

答:两名。

31、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是什么?

答: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32、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是多长时间? 答:一年。

33、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多长时间不参加党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答:六个月。

34、选举采用投票的方式是什么?

答:无记名。

35、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什么原则?

答:少数服从多数。

36、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及省级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多少年的党龄? 答:五年以上。

37、党的省、市、县的委员会,任期是多少年? 答:五年以上。

38、县一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党龄是多少年?

答:三年以上。

39、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多少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答:三人以上。40、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多长时间? 答:三年至五年。

41、总支部委员、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多长时间?

答:两年或三年。

42、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有多少项? 答:八项。

43、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的第四项任务是什么?

答: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44、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多少项基本条件?

答:六项。

45、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第四项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46、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指哪五种?

答: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47、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多少年? 答:两年。

48、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什么群众组织? 答: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49、中国共产党党徽以什么图案组成?

答:镰刀和锤子。

50、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是什么旗?

答: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

51、党员党龄从什么时间算起?

答: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问答

l、十七大的主题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工作取得了哪些新的重大成就?

为贯彻十六大精神,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机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制定“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党和国家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体现在10个方面: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总起来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358)

3、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正是由于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时始终蓬勃向上,在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中不断开创全面推进新局面,实现协调发展新进步。29年非凡历程雄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道路,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问题,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统一凝聚人们的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高效快速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379)

4、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5、为什么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因此,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229)

6、为什么说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234)

7、为什么说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因此,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215)

8、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巨大作用和伟大意义。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的繁荣富强,就没有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起步与发展。我们走过的路程已经表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以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576)

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的宝贵经验是什么?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取得了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十七大报告把这些经验归结为“十个结合”,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1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一是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二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实际,并呈现出八个方面新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使我们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发展出现了许多新课题新矛盾。这样的时代条件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354)

14、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是怎样科学定位的?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5、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 6 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定正确的政治保证;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17、为什么说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工作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它集中概括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根本任务,是统一全党思想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党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并被实践反复检验是正确的基本路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365)

18、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该而且必须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44)

19、为什么说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共产党人孜孜以求、艰苦奋斗、努力争取的社会价值理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前提,只有实现公平正义,才能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解决现实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说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266)

21、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十七大报告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要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2、十七大报告对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是怎样描述的? 到二O二O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 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207)

23、怎样理解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应当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221)

24、怎样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300)

25、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什么新的阐述?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446)

26、为什么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国策是立国、治国之策。只有那些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决定性影响的策略,才能上升为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就具有这样的性质。首先,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其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带有长期牲的问题。再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还是一个带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的目的在于造福人民,只有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事业同“三个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同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才能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使全国环境状况同社会发展相适应。所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必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36)

27、如何理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科学论断的内涵?

所谓人民民主,即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民主范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因此,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巩固的过程,就是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和健全的四过程,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作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科学论断,是党对人民民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250)

2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其目的和内容而言,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1、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和2010年世博会。(396)

32、社会建设“五个有”的目标是什么?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6、为什么说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才能集中力量进行建设。只有抓住稳定这一决定性的环节,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才能顺利推进,社会的发展才能日新月异。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224)

45、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四个决不”是什么?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47、加强党的建设“一条主线、五个重点”的总要求是什么?

十七大对党章的修改 篇6

郝彭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一、制定和修改党章是党代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和功能。

(一)、党代会的性质和地位。党的最高机关是党代会的性质和地位。

(二)、党代会的职权和功能。

1、分析形势确定大政方针;

2、制定和修改党章;

3、选举领导机构。

二、党章是党的活动和党的建设的基本依据,是党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

(一)、任何一个政党组织都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二)、党章是调整党内关系的最高规范,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

三、党章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党自身建设的必要适时修改和完善。四、十七大修改党章的原则和特点。

(一)坚持理论指导体现与时俱进;

(二)只做适当修改保持总体稳定。

五、总纲部分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增写了第七自然段,关于科学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评价。

(二)增写了第八自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增写了第十自然段,充实了基本路线确定了奋斗目标。

(四)对四维一体总体布局内容的整体调整与补充。

(五)充实了党建的内容。

六、条文部分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党员义务中增写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法律知识。

(二)、对干部的新要求,带头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三)、组织制度的规定:党务公开、党代表任期制。

(四)、对基层组织的新要求。

1、基层组织选举更加注重民主;

2、基层党组书记、副书记可直接选举;

3、基层党组织任务中增加了对党员的服务内容。

七、怎样学好新党章。

通读一遍,总体把握。“三对照、两结合” “三对照”:

1、十七大与十六大党章相对照;

2、总纲部分与条文部分相对照;

3、党章学习与党性修养相对照。“两个结合”:

1、十七大党章与十七大报告相结合;

十七大新党章新规定 篇7

省属国有企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2007年, 省国资委监管企业继续抓住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较好的有利机遇, 紧紧围绕“三大战役”和“3211”工程,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 不断深化企业改革, 着力加快技术创新, 切实强化企业管理, 努力开拓两个市场, 实现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生产经营快速增长。截止去年末, 省国资委监管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478.81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344.58亿元, 增长30.4%。继延长、有色、煤业化工之后, 陕汽、建工销售收入也突破百亿大关。其中, 陕汽156亿元, 建工101亿元。在龙钢、投资集团之后, 又有法士特、地方电力销售收入过50亿元。其中, 法士特58亿元, 地方电力52亿元。

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截至去年末, 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382.31亿元, 同比增加632.88亿元, 增长36.2%。所有者权益1026.4亿元, 同比增加251.2亿元, 增长32.4%。实现利润总额173.71亿元, 同比增加30.61亿元, 增长21.4%。利润总额过亿元的企业有10户:延长70亿元, 有色45.17亿元, 省投22.23亿元, 煤业化工11.95亿元, 法士特6.22亿元, 龙钢4.86亿元, 医药控股3.82亿元, 陕汽3.5亿元, 秦川机床工具1.42亿元, 高速公路1亿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20%。

对社会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截止去年末, 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实现税金总额158亿元, 同比增加15亿元, 增长10.5%。已缴税金总额154.72亿元, 同比增加20.96亿元, 增长15.7%。监管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各中央驻陕、市属企业生产经营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为全省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8年重点工作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工作部署, 陕西省国资委2008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化改革, 强化监管,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 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落实省委、省政府“14号文件”和“三大战役”、“3211”工程的目标, 全面完成工厂制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和政策性破产, 基本完成省属企业改革攻坚任务。2008年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8%以上, 业务收入达到1580亿元, 净资产收益率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一、坚持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认真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内容, 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指针,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一是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国资监管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 精心部署, 扎实推进。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增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要全面把握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要认真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报告中提出的“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等要求, 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 理直气壮地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

二、加大攻坚力度, 全面完成政策性破产工作

困难企业的破产工作, 是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2008年, 务必全面完成100户困难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和部分企业依法破产任务。上半年, 20户省属企业要终结法律程序, 市属企业要进入法律程序。要按照分类指导、分批实施、盘活资产、妥善安置职工的原则, 加快企业政策性破产和依法破产的实施步伐。已进入法律程序的破产企业, 要积极做好资产变现, 妥善安置职工, 力争早日终结破产程序。未进入法律程序的破产企业, 要加大工作力度, 进一步完善破产预案, 按规定履行各项程序, 尽早启动实施。各相关市 (区) 要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 在保持企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 加大破产工作力度, 加快所属困难企业的政策性破产进度, 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同时, 对于没有进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规划的困难企业, 要积极实施依法破产, 其中下划企业省上将给予适当补助。

三、重视资本市场, 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 是促进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省属企业要力争在“十一五”末都有一个上市公司。一是要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鼓励支持省属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已经实现部分资产上市的企业, 要通过增资扩股、资产收购等方式, 实现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 要逐步把优良主营业务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要积极抓好金堆城、天然气、宝钛的上市发行和定向增发工作。各企业要拿出上市规划, 明确目标、步骤, 设立专门班子精细操作。二是扩充上市公司后备资源。要筛选出一批产业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企业, 建立上市公司后备库, 强化培训辅导, 尽快形成“改制一批、培育一批、上市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努力抓好煤业、西部证券、环球印务、富士达等企业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陕汽、法士特等优势企业要拿出切实可行工作方案。三是要积极拓宽各种融资渠道。抓住国家降低企业发行债券门槛的机遇, 鼓励大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发展资金。

四、构建多元产权, 大力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任务, 更是增强企业活力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今年要坚决完成省、市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一是积极选择和引进在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实力强、信誉好的战略投资者, 加快省属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除少数需要由国有独资经营的企业外, 其他企业都要通过引资重组、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 改制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重点抓好旅游、建工、地方电力、地方铁路和高新技术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公司等企业的整体改造工作。同时, 要利用国有资本收益, 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 参与改组国有独资公司。二是全面完成工厂制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对无法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份制改造的企业, 要按照公司法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工厂制企业公司化改造是省委、省政府今年部署安排的包括政策性破产在内的两大重点任务之一, 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要与省级有关部门及各市 (区) 签订目标责任书, 各市 (区) 要按照要求, 对工厂制企业采取多种方式, 加快改制步伐, 确保任务按期完成。省属工厂制企业要成立改制领导小组, 认真研究制定改制方案, 尽快组织实施。三是要坚持政企分开, 大力推进行政性公司改革。重点完成农垦、物产集团及大厦集团的改制工作。

五、突出发展主题, 做强做大省属企业

1. 面向产业市场, 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项目是产业的支撑, 更是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把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不懈地抓, 千方百计地抓, 聚集更多的技术水平高、投资效益好、辐射作用大的骨干项目, 为实现省属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要精心策划主业和与主业相关联的新项目, 始终做到投产达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 确保企业发展有源源不断的项目支撑。同时, 新建项目要搞好与在建项目的衔接, 注重与原有项目的统筹考虑, 注重延伸产业链, 促进产业结构提升。三是要大力招商引资, 引进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真正把企业优势转化为引资优势, 吸引更多的资金、更好的上下游配套项目落户企业。对投资类公司的考核, 我们将把引进的资金额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四是要抓好项目论证, 落实项目责任, 强化项目管理, 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和环境保护关, 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今年, 要重点抓好延长100万吨乙烯、有色多晶硅、陕汽重型商用车、投资集团煤制烯烃、煤业煤制甲醇、咸阳国际机场二期、地电35-110kv电网工程等100多个重大项目的实施工作。

2. 深化与地方经济合作, 实现企业与地方共赢。

加强省属企业与地方经济的合作, 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关中、陕北和陕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也是促进企业与地方经济相互支持, 互相促进, 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 要在与部分市 (区) 合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开展与各市 (区) 的战略合作, 充分运用各市 (区) 在资源、政策、税收、土地、环境、服务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促进省属企业加快项目建设, 同时发挥省属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和带动作用, 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要重点落实季度会商制度, 沟通情况, 研究解决双方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妥善处理好企业发展与地方发展之间的关系, 确保项目建设进度, 形成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实现企业与地方共赢。

3. 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把握企业发展规律,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把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一是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加大研发投入, 着力突破关键技术,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抓好省属企业与陕西工研院的合作, 以及法士特、烽火等企业的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二是要大力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工艺开发, 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六、完善体制机制,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 是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在探索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经验, 完善各项制度, 使监管工作更加符合出资人定位, 更加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1. 健全考核体系, 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

提高考核工作水平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包括业绩、绩效、班子建设和党建在内的综合考核体系。一是在保持业绩考核办法基本稳定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引入全行业比较的考核理念, 按照“同一行业, 同一尺度”的原则, 引导企业把“纵向比”和“横向比”结合起来, 不断完善考核方法体系。二是继续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全面客观评价企业经营发展状况, 分析影响绩效水平的真正原因, 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切实改进。三是在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上, 开展党建工作考核和企业领导班子与领导人员考核, 进一步健全完善职务压力机制。按照年度和任期责任目标, 严格考核, 依据考核结果, 严格奖惩, 真正做到有功必奖, 有过必究, 切实维护考核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 加强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系。

继续围绕深化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 健全职务压力、过程监督、责任追究三个制度机制体系, 抓好现有各项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和修订完善。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启动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落实出资人资本收益权, 加快国有资本结构调整。进一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做好第二批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试点工作。企业要加强对国资监管政策法规的学习, 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国资监管方式。

3. 依法履行职责, 强化外派监事会监督。

一是加强和完善监事会当期监督。通过规范工作程序, 改进监督方法, 形成有效的当期监督运行机制。二是突出和加强对企业经营决策行为的监督与评价。把企业的重大事项、领导人员选用、收入分配、职务消费、非主业投资、高风险业务投资、产权转让等方面纳入监督检查重点。三是加强对监管企业重要子公司的监督力度。把监管企业重要子公司纳入监事会日常监督范围。四是改进监督检查的方法, 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协调与配合, 推进利用计算机辅助查账系统的试点和普及工作,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进一步提高监督时效。各省属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 积极支持和配合监事会工作, 全面落实监事会的检查权、知情权、建议权, 自觉接受监事会的监督检查。

4. 完善基础管理, 切实抓好过程监督。

一是健全过程监控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运营统计分析体系, 构建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抓好企业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工作, 以财务预算决算、高风险业务监管为重点规范财务行为。创新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增强集团公司财务控制能力。二是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对重大投融资、重大项目建设、重大产权变动的合规性审核。指导企业建立防范法律、财务、投资等风险的内控机制, 组织开展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试点工作。三是加强产权管理各项基础工作, 进一步规范资产处置行为。对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实施跟踪监控,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推进全省产权交易市场整合, 加大国有企业进场交易力度。四是建立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动态监管体系, 加强全流通条件下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管理和市值管理。

七、注重素质提高, 大力推进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高素质的领导班子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以能力建设为重点, 大力推进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推进董事会建设试点, 优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 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扩大董事会试点范围, 逐步增加外部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 配好职工董事。要抓紧推进以修订公司章程为基础的企业制度体系建设, 进一步规范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 构建起各权力机构有效运行、相互制衡的责任体系。要加快充实外部董事和经理人员人才库, 扩大董事选聘范围, 将优秀的投资、管理、法律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纳入视野, 为推进董事会建设工作积累人力资本。

二是以创建“四好”班子为目标, 积极推进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省委、省政府将出台的《关于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 是我们加强国企领导班子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要继续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 努力提升企业领导班子综合素质和整体合力。以能力建设为重点, 不断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应变、开拓创新、风险防范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要创新企业领导人员选任方式, 加快推进企业领导人员公开选任步伐, 认真做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的公开招聘工作, 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要加强省属企业领导人员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将政治觉悟高、经营管理能力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年轻干部, 及时纳入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 重点培养, 提高素质和能力。

八、着眼改革创新, 切实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

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是将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 提高企业党组织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强化对企业党建工作的总体指导, 制订下发省属企业党建工作督导评价办法, 开展企业党建考核评价工作, 推动长效机制建设。二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探索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出台《关于加强股份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监管企业党代会换届工作的指导意见》, 做好企业党委换届选举工作。四是要继续开展党建示范点、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评选表彰活动。要进一步做好统战、老干部、共青团等工作。要扎实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宣传工作, 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精神、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五是要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重点抓好《省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落实, 举办国资委系统首届职工技能大赛, 带动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六是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推进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提高建制率, 促进规范运作, 落实职代会职权。继续深化厂务公开, 拓展职工民主管理的方式。要关心职工生活, 尤其是要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七是要进一步落实企业主要领导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 完善维稳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 畅通信息渠道, 形成有效的维稳工作体系,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解决在企业内部。

九、完善惩防体系,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

一是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更加注重治本, 更加注重预防, 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 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二是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将责任落实到单位, 落实到部门, 落实到人, 筑起党风廉政建设的层层保证体系。要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 继续构筑“大宣教”格局, 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要认真贯彻即将召开的中、省纪委二次全会精神, 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规定, 对违反规定的进行严肃查处, 规范企业领导人员的从业行为。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真正落实。三是要继续开展警示训诫防线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 规范程序, 以保护挽救干部为主, 建立健全廉政预警机制。四是继续保持查办案件工作力度。重点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查办在资产重组、企业改制、产权交易、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中隐匿、侵占、转移国有资产、违反“三重一大”规定、严重失职、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案件。五是要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工作。重点是清产核资、投资决策、资本运营、营销采购、招投标项目、资产处置、财务和质量管理、改革改制等环节的效能监察。

十、加强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一定要强化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着力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重点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经济管理和行业知识的学习, 努力提高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围绕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这个目标, 进一步增强两级国资监管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增强科学监管、依法监管、民主监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以加强锻炼、提高素质为目标, 把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与干部交流结合起来, 采取下派上挂的方式, 有序推动省国资委与市 (区) 国资委及企业的干部流动。四是要进一步健全省、市 (区) 国资监管机构交流联系的信息网络体系, 及时组织工作交流, 总结推广国企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工作的经验, 研究探索加强国资监管工作的新途径。

今年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振奋精神, 坚定信心, 团结拼搏, 开拓创新, 为推动陕西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落实十七大精神 回应人民新期盼 篇8

十七大报告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十七大确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能否如期实施。如何让十七大报告中绘制的蓝图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政策,来逐一贯彻落实,实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全民的责任和义务。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是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既要看到做好各项工作的有利条件,又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尤其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落实,是一个理解、消化、贯彻、执行意图或决定的过程。落实十七大精神,要抓好两个环节。第一,要抓理论武装。要认真领会十七大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弄懂学透。第二,要抓实践落实。学习和落实十七大精神,实践尤为重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保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作风,是我们制胜的法宝,活力的源泉,是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关键所在。

抓落实,就需要每个地方、每个行业、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需要自上而下形成完善的责任机制,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从繁冗的事务性活动中真正解放出来,根据本地和本单位的实际,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拿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与智慧,多思考、多研究、多出台一些切合工作实际的好决策、好办法、好措施,在落实上下硬功夫、真功夫、苦功夫。只要有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和工作计划,制定出每一个具体工作的目标、步骤和方法,真抓实干,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做到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工作更实、效果更好。才能将十七大精神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贯彻落实到实处。

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对人民高度负责,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把改善民生、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执政使命。

上一篇:万圣节的短信下一篇:“告别陋习文明祭祀”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