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

2025-01-18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1篇)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3、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导入激趣:钢琴曲《雨的印记》下,教师朗诵《写给父亲》导入: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2、检查预习,辨音识义。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淌汗(t?ng) 揩汗(kāi) 嘎嘎(gā)

黏性(nián) 掺水(chān) 蹿上(cuān) 胯骨(kuà) 舀米(y?o)

尴尬(gān’gà) 聊天(liáo) 撬石板(qiào) 硌(gè)了一下

3、生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①生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阅读要点: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成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②提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人物呢?(板书:线索——台阶、人物——父亲)

我们可用三个词组来概括故事情节:叹台阶——造台阶——坐台阶

③追问:建新屋,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详细,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明确:文章的详略由中心定。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略写,造台阶详写。

二、研读赏析——凝望台阶,感悟父亲。

(师: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

怎样的父亲形象。)跳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找出你印象深刻的描写父亲的语句,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一)叹台阶

提问:

1、父亲造屋原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从这,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人?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也就高——文眼。台阶——地位——尊重,父亲——要强、不甘人后)。

板书:叹台阶——有志气、不甘不后

(二)造台阶

提问:

1、父亲为建九级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拾瓦、塞角票,积铢累寸。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

2、出示图片一、二,猜猜内容,与课文造台阶部分的哪个段有关。

图一:渴慕图,写了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

提问:这是什么描写?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你来说说父亲的心理。

明确:神态描写。专注的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早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这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传神。分析人物描写,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瞧瞧人家的,那才叫气派。这辈子,我也要建一栋九级台阶的房子,叫大人小孩都神气神气。咱身体好,有的是力气,拼命干,早晚都有攒够钱的那天!

图二:高兴图。动工时,父亲忙前忙后,干到半夜,不辞劳苦,乐在其中。台阶造好了,他那个高兴劲当然是别提了。

提问:不过,课文写的高兴与这幅图相同吗?课文是怎样写的?(尴尬的笑)。体会一下,他的这种神情有什么特色?

(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了,新屋就要完工了,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情感体验·模仿秀:哪个同学愿意来模仿一下父亲的笑?

板书:造台阶——不怕艰辛 乐在其中

(三)坐台阶:

1、提问: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不对劲、不自在。台阶低、地位低,父亲因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他反而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了。)

追问:那他最后坐到了哪?(门槛上——多朴实的人啊,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农民,特谦卑。)

2、提问:那他的身体呢?(累跨了)。有什么表现?(挑水闪腰,很少跨了家门,若有所失)

3、出示图三:失落图。品析:若有所失 这人怎么了?

明确: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不所失。

这人怎么了?——没怎么,奋斗一生,愿望实现,心满意足,但不经意间,曾经体壮如牛的自己却老了,从不知苦累的自己竟不能干活了,连水也挑不动了,一时间,精神支柱也倒了,内心有着许多的失落、惆怅、沮丧,真是无法言说。但从中,我们分明可看到父亲的倔强、不服老!——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板书:坐台阶——不自在 若有所失。

4、总结父亲形象:

父亲

(不自在)

踏黄泥

编草鞋

吹柴 韧

生 不

种田 命 拔

塞角票 高 艰

度 苦

捡卵石 创

拾瓦

捡砖

父亲

(觉太低) 地位 尊重

一生勤劳平凡伟大

三、深入挖掘——回首台阶 探究父亲

师:的确,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发展中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但他一辈子的奋斗,所得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子,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

1、提问:造房子为何用了大半辈子?(穷——创业艰难)

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勤劳、要强的父亲这么艰难?

(建一栋房子建到人老,说明经济发展缓慢,建材是捡来的,钱是一角角存起来的,辛苦卖一担柴1.5元,这一切说明经济落后。)

2、师总结:小说告诉我们,父亲的创业之所以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人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3、那么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寄予了什么感情?

(对父亲的优秀品质——崇敬。对父亲一辈子的艰辛和中国农民特有的谦卑——怜悯。对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寄予了希望。)

4、写作技巧探究:(围绕中心选材,安排详略的重要)

提问:对老屋三级青石板的描写能删去吗?

明确: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粗糙——经济条件差

我跳上跳下——年幼,盖好新屋时,已长大。说明建屋所用时间长。

脚板——终年辛劳,家庭贫困。

四、拓展延伸——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师:好的文章具有感染力,能打动人,亲爱的同学们,你被课文里的父亲感动了吗?你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了吗?老师不由自主的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1、我说我父:①师说自己的父亲。

②引导生说自己的父亲,了解父亲的人生经历、生活故事,能体现父亲的追求、品格、做人原则,或是讲讲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要求:抓住父亲某个令你感动难忘的特点,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2、作业:日记《我的父亲》。注意选材立意。

3、总结全文: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眼里,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让我们说声:父亲,您辛苦了,感谢您。把这首歌送给他们,好吗?

音乐:刘和刚 《父亲》。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2

一、十分勤劳的父亲

我家的台阶父亲觉得太低。但是, 这三级台阶也是年轻时的父亲勤劳的结果。“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 用三块青石板铺成”。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这可是一块一块“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的, 而且是“一口气背到家”的。“父亲”的力气可真大, 这样节省了石料钱。力气大而且勤劳, 父亲建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家。父亲的个子高, 力气又大, 长年累月地在地里劳作, 但毫无怨言。

父亲的勤劳还可以从那双脚上看出来。“他的脚板宽大, 裂着许多干沟, 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 他一般都去凼里洗, 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父亲的脚, 要过年才在家里用板刷刷洗一次, 而这次, “我为他倒水, 倒出的是一盆泥浆, 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有这样一双脚的“父亲”, 是农民的本色, 是农民的骄傲, 这是一双多么勤劳的脚啊。和那些笼在袜子里鞋里的细皮嫩肉的, 还要去“洗脚城”享受一番的脚相比, 父亲的脚, 可以说是“铁脚”, 踏踏实实地生长在泥土之中。

父亲的每一年, 都在勤劳中度过。“于是, 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 四个月去山里砍柴, 半个月在溪滩上捡屋基卵石, 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哪一天闲得了?

二、非常节俭的父亲

父亲十分勤劳, 也非常节俭。这是中国广大农民的本色, 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 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 父亲感到太可惜”。一双草鞋, 现在还有多少人看重?尤其是那些几千块钱一双的名牌鞋子, 买来没穿几天就因不够时髦而丢弃的“大款”, 不知作何感想。当然, 经济发达了, 条件好了享受一下是可以的, 但浪费永远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父亲要建新屋, 这是一个长久的打算。“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 明天可能捡进一片瓦, 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终于“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高”。一块砖、一片瓦、一张角票、一块石头, 在今天有几许人看中了?除了像“父亲”这样节俭的农民。“勤俭持家, 家大业大”, 这是农民的信念、追求、希望。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舍不得穿一件新衣服, 舍不得穿一双新鞋, 这就是“父亲”样的农民啊。“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这应该是作为燃料, 物尽其用了。

三、需要尊重的父亲

“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而其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其实, 父亲也需要尊重。就算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 “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他也有自己的人格。农民, 中国的农民, 没有社会地位, 但不能没有人格。愚昧也好, 落后也行, 就是不能丢了自己的人格。中国人口十几亿, 多的就是农民。每个农民都能在人格上进行自我塑造, 在潜意识里提高自己的地位, 那么, 中国人的脊梁一定会挺得更直。

的确, “家乡地势低, 屋基做高些, 不太容易进水”。这是实用一说。“另外还有一说, 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了这个目标, 父亲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终于, 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新台阶砌好, 九级, 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这时, 我们不妨揣摩一下“父亲”的心理:在不大自然之中, 难道就没有一点儿骄傲自豪吗?老实厚道的“父亲”, 不懂得炫耀, 但他的内心应该是有一丝满足的。别人尊重与否, 姑且不论, 但自己尊重自己总行吧。父亲一生的奋斗, 就是要赢得尊重。

四、心情沉重的父亲

父亲辛辛苦苦勤劳节俭了大半生, 积铢累寸, 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个普通农民的心愿实现了, 心头的喜悦自是难以言说。但是, 新屋落成了, 有了九级台阶了, 人却衰老了, 身体也垮了。

年轻时, 背三百来斤的青石板, 能从山上一口气背回家。但在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时, “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是呀, 自然法则, 岁月不饶人, 当年的壮小伙子, 而今成了力不从心的老人了。“有一天, 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 在上台阶时, 父亲的腰又闪了。虽经母亲的土方医治, 但父亲毕竟老了, 再不敢让他担水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干, 又觉得很烦躁”。连在自己骄傲的青石台阶上坐坐, 也“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人聊天了, “偶尔出去一趟, 回来时, 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的确, 父亲的心情是沉重的。有时, 自己的目标实现了后, 就会陷入一种迷惘之中。而父亲呢?怎么了?那极短的头发, 像“刚收割过的庄稼茬, 高低不齐, 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五、结语

八年级语文课改探索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八年级,语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22-01

近年,新课堂改革浪潮全面袭来,在汹涌的大潮面前,每位教师都在寻找新的教育生机。看着同校的老师们也以极快的速度调整了心态,投入到课改中,我也陷入了沉思:我的课改之路该怎样走?通过课改通识培训,通过学校领导、教师的指导帮助,通过我不断的阅读报刊杂志,接受新信息、新知识之后,我认真地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一番冷静思考,于是,踏上了我的八年级语文课改之路。

一、班级情况

我上期所教的班级,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检测皆逊色于同年级其他班级,而且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参与性尤其差,课堂交流的质量低,基础知识不扎实,再加上我是接班上课,学生刚开始不太接受我,从而导致了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走入了困境,师生关系陷入了僵局。我通过召开学生代表会,查看周记,调查问卷等形式,归纳出根本症结在于:绝大多数学生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这包袱主要源于学生胆量太小,说错怕人笑,怕人说“爱出风头”的心理。针对此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二、课改足迹

足迹一:搭建平台,让学生“动起来”

胆量小,思想顾虑就多,学生就放不开手脚,与课改下学生应扮演的角色就沾不上边。鉴于此,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敢“动”是关键,因此,我尝试了以下两种做法。

1、名人名言故事,引导思想行动

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故事。既是那些名人做人的经验总结与行为写照,也是他们对后人的告诫。通过长时间的收集,一次次生动传神的讲述,再加上名言警句的张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社会知识,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促进敢说敢做的开朗性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形成,这样,由于知识视野的拓宽,人生意识的增强,学生胆量就逐步提高,课堂上“动”起来的表现也多了。

2、口语交际的训练,增强表达能力

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回家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百家讲壇”、“对话”,或大学生辩论赛等栏目,结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开展课前3分钟活动(说故事、成语、背古诗词、演讲等),在锻炼学生胆量的同时,也着力练好学生口才,使得学生不必再为胆量不足而有思想斗争,从而敢“动”、好“动”起来。

俗话说:“活动、活动”,除了让学生“动”,还得让学生在动中“活”起来。

足迹二:转变方式,让学生“活起来”

要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就必须努力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中来的情景与氛围,对此,我又进行了以下两点的尝试:

1、课堂上,改进师生问好和对话交流环节

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师生问好环节上增加同桌问好,在小组代表发言时鼓励同组成员补充;在举手环节上取消举手,鼓励直接发言。发言时,要求转身面向绝大多数同学,以便面对面交流,通过交流者、倾听者的亲近对话,自主合作意识增强了,显然,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课改生机。

2、课堂外,开展作文接力赛

为走出传统作文教学的困境,充分调动集体的合作意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我尝试开展“作文接力赛”。我在班上挂了一个大作文本,叫《班级日志》,安排学生写、或自由写、或轮流写,上面就是同学们表现喜怒哀乐的地方,让学生随便写,写生活、写学习、写家庭、写个人、写同学、写老师,一句话、两句话,一段、一篇,抒情、议论等等,都可以。因为我告诉学生:你们写什么,我就看什么,你们敢写,我就敢看。有时,师生还相互批改这些作文,彰显其中亮点,指出不足,好的给予奖励,或加操行分。这样,激活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都争着写,还时不时出现学生看后的评语,当然,我也争着看,这既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又了解了班级学情,使学生从思维上“活”起来了,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将近一年的课改实践中,我觉得我的课堂比以往更有生机了,学生不再是“尽听师言,尽信师言”了,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了。

三、展望未来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4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三)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主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本文写作者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由于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接着写老王眼疾,作者的女儿给他吃大瓶鱼肝油,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后来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作家作品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五)文学常识

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议论和抒情在记叙文中也经常运用,阅读记叙文,要注意作者怎样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作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总之,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的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六)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段),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只能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第二部分(5—7段)老王心地善良、老实厚道,从不多收一分钱。我们一家人对他也很关心和照顾。

第三部分(8—23段),老王过世前一天还要给“我家”送来香油鸡蛋。对他的去世,“我”同情、悲酸也很愧怍。

(七)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信客》

(一)生字词语 1.生字注音:

唏嘘 xīxū

嫉妒 jí

晦气 huì

噩耗 â

猝然 cù

诺诺 nuî

........呵斥 hē

诘问 jiã

文绉绉 zhōu

焦灼 zhuï

伎俩 jì

......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â

颠沛 diān pâi .....2.多音字辨析:

人liǎng俩

伎俩liǎng3.形似字辨析:

jì救济

人才济济jǐlèi劳累 累赘léi跋涉

拔河焦灼

钓鱼晦气

后悔猝然 精粹4.词语解释:

晦气—— ① 不吉利:倒霉。② 指人倒霉或生病时难看的气色。文绉绉——形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诘问——迫问,责问。颠沛——穷困,受挫折。猝然——突然,出乎意外。呵斥——大声斥责。焦灼——非常着急。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号家属。

克扣——私自扣减应该发给别人的财物。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号啕——形容大声的哭。

(二)文章脉络

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三)突出重点

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四)修辞 1.比喻: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 询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2.排比:

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兴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

(五)作家作品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山居笔记》,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六)背景介绍

信客:作者故乡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七)课文结构分析

每一部分: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年轻人,当了第二代信客。第二部分:信客工作任劳任怨,善良厚道,有时还要忍受无端的呵斥与猜疑。

第三部分:信客遭人诬陷,不再做了。但人们仍想念他,并请他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第四部分: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校长,赢得人们的敬爱和怀念。

(八)中心思想

本文概述了信客三十年的生平,尤其是写他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备尝艰辛,传递两地亲人信物的事迹,褒扬了信客那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优秀品质。

(九)语言特色 1.质朴而典雅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质朴而典雅。2.警辟而畅达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辨字,注意并组词:

()

()

()躁

()

()

()2.下列各题画线处所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我 着他远去的背影,眼泪又来了。

(2)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

一个“大”字。

(3)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

在他的肩上。(4)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

成一堆骨头。A.望

B.看

C.望

D.看

变 3.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背影》是一篇记叙文,选自《朱自清散文集》。()(2)《阿长与<三海经>》作者是鲁迅,是一篇散文,阿长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长妈妈。()

(3)《老王》是杨绛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杨洚是我国著名的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又是作家、翻译家、著有《干校六记》,翻译了《堂·吉诃德》。()

(4)《信客》的作者是朱自清,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4.下面哪一项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

(1)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台阶》“父亲”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微妙地写出了父亲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又与众不同的样子。)()

(2)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台阶》——表现了“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

(3)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老王》——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4)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H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台阶》——表现“父亲”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5.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病句。(3分)

(1)我们学校共青团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今天我妈妈买回了白菜、苹果、空心菜等蔬菜。(3)在一个十分漆黑的夜晚,我迷了路。

(4)在6月1日的“国际儿童节”那天,我们开展了文娱晚会。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一)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过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后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里又传出一担沉重的叫声,我和

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厶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 2.有人对坐在新台阶的父亲问,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为什么父亲回答错了呢?

3.父亲推开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的含义是什么? 4.为什么“我和母亲都惊了惊”,却还要“尽力保持平静”?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6.归纳这几段文字的思想内容。(20字以内)

(二)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1.这三段文字写了三件事,请归纳这三件事的内容(限8个字以内)。(1)第一件事:□□□□□□□□(2)第二件事:□□□□□□□□(3)第三件事:□□□□□□□□ 2.作者写到“文化大革命”,钱先生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为什么老王照样送钱先生看病?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缔子。”“取缔”是什么意思?当时为什么要“取缔”? 4.“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前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5.结合全文,扼要谈谈老王的“善”与“苦”,具体表现在哪里?

(三)① 一次,他带着一封满纸幽怨的信走进了都市的一间房子,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一来就会坏事,故意装做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么人。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举信大叫:“这是你老婆的信!”

② 信是那位时髦女郎拆看的,看罢便大哭大嚷。那位同乡下不了台,便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假信来只是脱身伎俩。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将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③ 他向警官解释了自己的身份,还拿出其他许多同乡的地址作为证明。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④ 这次回到家,他当即到老信客的坟头烧了香,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蚊头请老人原谅:从此不再做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

⑤ 他向乡亲们推说自己腿脚有病,不能再出远门。有人在外的家属,时陷入恐慌,四处物色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

⑥ 只有这时,人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常常给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他端来几碗食物点心,再请他费心想想通信的办法。

⑦ 也算这些乡村运气还好,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突然发了善心。此公后来更发了一笔大财,那位时髦女郎读信后已立即离他而去,他又在其他同乡处得知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还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如此种种,使他深受感动。他回乡来了一次,先到县城邮局塞钱说情,请他们在此乡小地货店里附设一个代办处,并提议由信客承担此事。

⑧ 办妥了这一切,他回到家里慰问邻里,还亲自到信客家里悄悄道歉,请他接受代办邮政的事务。信客对他非常恭敬,请他不必把过去了的事情记在心上。至于代办邮政,小南货店有人可干,自己身体不济,恕难从命。同乡送给他的钱,他也没拿,只把一些礼物收下。

⑨ 此后,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了一只绿色的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⑩ 信客开始以代写书信为生,央他写信的实在不少,他的生活在乡村属于中等。1.节选的文字重点写了什么事迹?

2.从节选的文字看“信客”有什么品质?

3.为什么不说真实情况,而“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 4.为什么“他向乡亲们推说自己腿脚有病,不能再出远门”? 5.为什么“同乡送给他的钱,他也没拿,只把一些礼物收下”?

【试题答案】

一.1.燥 zào(干燥)

缔 dì(取缔)

监 jiān(监狱)

躁 zào(急躁)

啼 tí(啼哭)

槛 kǎn(门槛)2.C 3.(1)×

(2)√

(3)√

(4)× 4.(3)×

5.(1)删去“和共青团员”或删去“和学生”(2)删去“苹果”或删去“等蔬菜”(3)删去“十分”

(4)删去“6月1日的”,改“开展”为“举办”。

二.(一)

1.由于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所以他就感到手有些不对颈。另外“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保护台阶就是保护自己的地位。

2.故意回答错了,这是父亲身上有着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住新房、吃饱喝足,不是显得傲慢了吗!

3.反映了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

4.“我”和母亲为了照顾父亲的自尊心,尽量不扩大父亲闪腰的影响。

5.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一旦不能劳动,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到若有所失。

6.父亲把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二)1.(1)老王送的冰大一倍。

(2)老王送钱先生看病。

(3)作者关心老王的生活。2.老王没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照样尊敬钱先生夫妇。

3.“取缔”是明令取消或禁止。当年“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荒唐之极。4.前任,是指在现在担任某职务的人之前,担任这个职务的。本是干部职务的词语,这里用在送冰人,可说是简练,大词小用,很风趣。

5.老王的善“表现在:送冰块大一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总也不忘,去世前一天还拿了东西上门感谢。”老王的苦“表现在:谋生手段、生理缺陷、居住条件很差,载客被取缔,生活更加窘迫,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三)1.具体写了一次遭人诬陷。

2.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3.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他保护了一个家庭。4.这条路越来越凶险,他已经撑持不住了。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5

1. 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写“父亲”的过程中增添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感怀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

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写自己父亲的一个侧面。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诱思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

导语: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不仅有许多的歌曲赞美他们,还

有许多的文学作品也赞美他们。当代小说家李森祥在一篇获奖小说《 台阶》中塑造了一位父亲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李森祥老师的小说《台阶》,一起感受一位农家父亲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屏幕投影):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品质?

⑶.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2.引导回答上列问题(屏幕投影):

⑴.明确:在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我”家的台阶只有三级,容易进水,也表明在家乡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父亲”渴望自己的家在乡里有地位,所以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性格:要强(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

⑵.明确:捡砖、拾瓦、砍柴、存角票、编草鞋、踏黄泥。

性格:勤劳(吃苦耐劳)

⑶.明确:他感到不自在,不对劲。

性格:谦卑

3.小结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一位很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

四、拓展延伸,实践演练。

过渡语:文中“父亲”是一位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他和我们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的追求着,他坚韧顽强的品质怎能不让我们感动?他怎能不使我们想起家里的父亲?现在就让我们提起笔来,也来写写我们自己的父亲吧!

1.提示(屏幕投影):最难忘的是父亲

的时候,他。面对父亲,我要说:“________________。”

2.组织全班交流。

五、小结: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6

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能力目标: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情感目标: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目标达成:

1、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2、仔细聆听、关心父母内心的声音。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看谁记的最牢

给划线的字注音:凹凼     门槛      涎水

尴尬     黏性      唿嗒

揩汗水          撬石板

【创境激趣】

谈谈你自己的父亲。表达对自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自学导航】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合作探究】

1、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 “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

是多么大,后面写造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

后形成了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是年幼,而新

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

后用了一二十年。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了父亲终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2、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3、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4、点击社会:这篇文章除了让我们了解父亲这个人物,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强化训练】

1、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2、 说说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

流露出对父亲的热爱,敬仰而又同情的感情。

【归纳总结 】

1、请以“台阶是父亲的--”来谈谈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台阶是父亲的心灵沉重负担

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

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2、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

【板书设计】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宋发旺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7

【关键词】八年级学生 语文习惯 调查及解决方法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之间的智力因素差异越来越小,学习习惯等积极的个性特征日益重要。目前,多数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有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忽略;有些家庭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与管束,导致孩子学习习惯极差。有些学生天资聪明,但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在课堂上摆弄东西,或是身在教室心在外;有的在家里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或是边吃东西边写作业;不愿去复习和查找学习资料。素质教育中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孩子“学会学习”。这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若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学习能力就比较低下,学习效果就不会太好,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不可能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广泛搜集各种有关信息,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以我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课内外、校内外实践中悉心探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让教师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归纳出培养学生良好、稳定和持久的学习习惯的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2、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3、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内容包括: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2)、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3)、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习惯;(4)、培养学生书写工整的习惯;

(5)、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6)、培养学生阅读书报的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相结合。

四、进行现状调查与初步分析结果(一)。

问卷调查对象:福泉第一中学八年级学生。

1、 调查内容:学习平常习惯。

(1)该背的东西不能拖,能按时保质保量背诵吗?

肯定:33.6% 否定:18.2% 不确定:48.2%

(2) 各科作业能按时完成吗?

肯定:61.6% 否定:6.8% 不确定:31.6%

(3) 做到提前预习功课吗?

肯定:18.3% 否定:18.4% 不确定:63.3%

(4)每周能看半小时或者半小时以上的课外书吗?

肯定:26.6% 否定:33.4% 不确定:40%

(5) 老师不在,能自觉地学习吗?

肯定:25% 否定:15% 不确定: 60%

(6) 坚持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吗?

肯定:25% 否定:18.3% 不确定:56.7%

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时间的观念淡薄,这不容乐观。部分学生觉得时间不够用;部分学生觉得时间太多了,以至于不知道把这么多多余的时间用来干什么。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很有必要。

2、根据学生现状进行探索实践,试寻培养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的策略

(一)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要牢牢抓住今天。

(二)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时间计划,并切实执行该计划。

(三)③教给学生将时间“化零为整”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劳逸结合。

(四)在日常活动中,促成学生养成有事抓紧做,不拖拉,讲效率的好习惯。

五、进行现状调查与初步分析结果(二)。

问卷调查对象:福泉第一中学八年级学生。

1、调查内容:学习的预习习惯。

2、调查对象:八年级1---3班学生

调查结果

1、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

① 经常预习 ② 偶尔预习 ③ 基本不预习

八年级:7%; 34%;59%;

2、在课前预习时,( )。

① 只把新知识阅读一遍②一遍阅读一边试着练习 ③ 一边阅读一边操作

八年级班:70%;17%;13%;

3、在预习中碰到困难你就( )。

① 停止预习 ② 请教家长或打电话问同学 ③ 努力克服并继续坚持预习

八年级:88%;10%;2%;

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八年级学生认识能力相对较低,知识相对简单,学习压力小,大多数学生不预习。因此,老师有必要在班级内提出预习要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加强预习的指导和督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六、课题研究今后实施方法和努力方向:

1、语文课堂教学上严格规范学生上课时的行为规范。

一些学生上课行为习惯不规范,坐姿不端、注意力不能持久、好做小动作等不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因为学生学语文热情不高、兴趣不浓所致,为了改变学生这些习惯,要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是引导学生为某一需要而进行阅读。我们根据每个单元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围绕某一具体需要而广泛阅读,让学生收集资料,以“走进名人”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二是推荐好的报刊杂志以及好文章。罗兰的《罗兰小语》、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海明威 《老人与海》、《小王子》、丹尼尔·笛福 《鲁宾逊漂流记》、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8

1、nián chān

2、填字顺序为:浮 飘 挑 滚

3、“踏”形象地写出了和泥的动作,“踏”既包含了“和”,又包含了“踩”,所以单用哪一个,都不够形象具体。

4、造新台阶是父亲一生的愿望,愿望将要实现时,却感到一些失落感,所以露出些尴尬的笑。

(二)

1、A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 父亲没真正觉得自己老,强调自己还很有力气。

⑵ 父亲一生勤劳,一旦歇下来,非常不习惯。

⑶ 通过外貌描写,我看出父亲真老了。

⑷ 父亲的身体老了,心境也老了。

3、造高台阶。勤劳、善良、老实厚道。父亲在实现了最高的追求后,内心失落,不踏实了。人活着要不断地追求。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9

2、我欣赏的班干部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选举**

一、选举村干部班干部选举

二、字词积累:

1、注音:招徕贿赂忌讳不言而喻首当其冲巾帼

2、造句:茅塞顿开泰然处之耿耿于怀

三、情节开端:选举学生会干部,鲁智胜为了让自己的堂姐鲁艳青当选,竟请班委们吃巧克力,结果,鲁艳青恰恰因此而落选。

发展:墙外的噪音使同学们无法安心上课,关键时刻鲁艳青挺身而出,呼吁尽快搬走售货铺,最终将此事办成。

高潮:林武翔被砸伤,贾里等人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了受人指责的“罪魁祸首”。

结尾:贾里得到爸爸的.鼓励,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在大家的资助下,林武翔康复了,班上还开了庆祝会。这场**使贾里重新认识了鲁艳青,却没机会弥补自己当初的过失。

四、主题:生活是多滋味的。

第二课时:

一、人物:

1、鲁艳青:责任感,很热心,宽容,有魄力,当代中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三、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3分)

1.络绎不绝 ( )

A.断绝 B.走不通的 C.开办 D.住、停

2.漫不经心 ( )

A.水过满,向外流 B.到处都是 C.莫,不要 D.不受约束,随便

3.开路先锋 ( )

A.打通 B.举行 C.开办 D.开始、建立

四、选词填空。(在合适的词语下面画线)(4分)

1.骏马在(宽阔 辽阔 宽广)的草原上奔驰。

2.工程师的设计,必须经过(周密 周全 严密)的计算。

3.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静 安静 清幽)。

4.我们要精心地(爱护 维护 保护)地球。

五、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6分)

( )夺天工 久别重( ) 美不( )收 为所( )为

独具( )心 一反( )态 ( )耳( )聋 ( )扬( )挫

六、写出下面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4分)

1.公园里的树真绿啊,人真多啊,花真美啊。 ( )

2.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

3.难道老象是要回到当年曾经浴血捕杀的战场吗?( )

4.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

七、按要求写句子。(8分)

1.罗新通知俞建军。俞建军来学校参加管乐队活动。(不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合成一句)

2.“蒙娜丽莎”不是全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吗?(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3.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染成万道彩霞。

改为“被”字句:

4.根据给出的词语意思来造句。

清楚:①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

②了解。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 ,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 洒满了银光。(选自《月光曲》)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

3.我会默写《马诗》这首诗的前两句: , 。

4.通过第七、八单元的学习,我最喜欢《 》这篇课文,因为 。

九、乱句重组。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序号。(6分)

( )小溪的一边是果园,春天,花香弥漫,蜂飞蝶舞。

( )田野的尽头,连绵的山峰犹如大海里起伏的波涛。

( )溪水那么清澈、明净,水里的小鱼儿快乐地游来游去。

( )山腰的公路,像一条银灰色的绸带飘向远方。

( )一条小溪从我们的村子里流过。

( )小溪的另一边是田野,如今沉甸甸的麦穗正点头报告丰收的喜讯。

十、阅读短文,仔细答题。(16分)

小鸟和水手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一阵台风袭过,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在被卷到海里的木板上,乘流而下,( )而来,那个优雅劲儿,真是太妙了!

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项盘旋了几圈,“噗啦”一声落到了船上。或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撵它,它不走,抓它,它( )地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结成了朋友。

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水手们把它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桶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的鱼肉分给它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的感情日趋深厚。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舷窗时,它便敞开关丽的歌喉,唱啊唱,( )有韵,宛如春水( )。人类给它生命,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献给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这样,艺术家们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们的人。

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返航时,人们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地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慈爱的水手们决定放开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篮去,回到蓝色的故乡去。离别前,这个大自然的朋友与水手们留影纪念。它站在人的头上、肩上、掌上、胳膊上,与喂养过它的人们,一起融进那蓝色的画面……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写一句话。(2分)

爱不释手: 。

2.从下列词语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2分)

乖乖 姗姗 淙淙 嘤嘤

3.文中的“新大陆”指 ;小鸟与水手的感情日趋笃厚,是因为 。(2分)

4.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其中哪句话最感动?请把句子写下来,并说明感动的原因。(4分)

句子:

原因:

5.请你为“爱鸟日”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6.读了这篇短文,你体会到什么?请写一写。(4分)

十一、习作实践。(30分)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1、知识与能力: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按情节的发展安排文章结构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继承长征中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重点

难点:1、重点:把握课文按情节的发展安排文章结构的特点。

2、难点: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三、学习过程:

自学内容1、注音

焦灼()踉踉跄跄()愠怒()霎那()

蔫巴()抽噎()酸涩()拽()端详()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②焦灼:非常着急。

③踉跄:走路不稳。

④愠怒:愤怒,生气。

⑤惶惑:疑惑,畏惧。

⑥蔫巴:枯萎。

⑦抽噎:抽搭。

3、有表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自学展示

重点展示字音字义的落实情况、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情况。

交流讨论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明确线索: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

2、根据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层次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

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3、怎样理解开头的题记?

课文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周副主席和杨光。

周副主席作为红军革命领袖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杨光代表了红军战士的形象,他在战友中毒后救人心切,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优秀品质和顽强意志。他对周副主席充满了爱戴和敬重,从周副主席的行动和教导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5、杨光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杨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课文以他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又以他的眼睛及他的所感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反映红军长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迹,更令人信服,更显得亲切感人。同时,杨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点也正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身上所共有的优点,也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这样的队伍,我们的革命事业才会成功。

6、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7、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描写一系列动作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

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当堂检测第一课时

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2.就这样,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开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

这一段动作描写具体地展示了杨光在烂草地上行进的情形,表现了他对同志生命安危的无限关切之情

3、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第二课时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提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上一篇:西南交大英语iv主观题下一篇:高考作文素材运用之叠加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