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谭竹青心得体会

2024-09-16

学习谭竹青心得体会(共4篇)

学习谭竹青心得体会 篇1

积极的坚持最金贵

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小巷总理”谭竹青怀着一颗爱民之心,为当地百姓办了那么多实事。她有特权吗?相信所有在现场聆听报告的干部都会摇摇头。那么,她做成这一桩桩事关老百姓生计的大事,靠的是什么?答案非常简单:坚持,积极的坚持。

当社区居民中下岗者增多时,她不是坐等国家扶持,而是历尽艰(更多精彩

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辛创办市场,让失业人员重新上岗;当困难居民因房屋拆迁无处居住时,她不是一推了之,而是费尽心思妥善安置;当外地孤老背着行李卷跪在她面前时,她不是漠然离去,而是含泪搀起,并把敬老院越办越大……

不管面临多大困难和风险,谭竹青总是积极应对,永不言退。

每一名国家干部都有自己的一个岗位,肩上都担着一份责任。遇到棘手的问题,坐着等不是坚持,推着干不是坚持,“撂挑子”更不是坚持。只有勇于担当,迎难而上,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才能像谭竹青一样,无愧于良心,无愧于人民公仆这一称号。

学习谭竹青心得体会 篇2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副教授王文波认为,谭竹青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事业,奉献给了人民。奉献二字写起来容易,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是十分艰苦的付出过程。她的先进事迹给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带来诸多深刻启示。

王文波认为,谭竹青的先进事迹带来四个方面的启示:牢记宗旨,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谭竹青能够牢记宗旨,心系百姓,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切、利益最紧密的现实问题,在居民中树立了崇高威信,得到了居民的爱戴和拥护;清正廉洁,言行一致,正确运用手中权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保证。谭竹青事迹表明,党风正才能形象好,形象好才能得民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廉洁从政,不谋私利,正确运用手中权力,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实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石。谭竹青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带领社区干部群众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一步一步壮大委办经济,使东站十委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得益于谭竹青“谋发展、促发展、快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正是有了这个基石,东站十委社区越来越和谐;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谭竹青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将一系列潜在的社会矛盾降低到最低点并及时予以化解,把社区打造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的温暖大家庭,从而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创造了良好平台。

学习《派出所长谭耀华》心得体会 篇3

最近局(分公司)组织干部职工观看纪律教育片《把纠正“四风”往深里抓、实里做》、《反腐倡廉教育读本(2017)》《身边腐败警示录》、《从政提醒》《走向牢狱的“规划”》《派出所长谭耀华》《蜕变的初心》等,每一次学习都让我印象深刻,并得到巨大启发,其中 《派出所长谭耀华》让我尤为印象深刻。

谭耀华担任广州市派出所所长,35年如一日,扎根广州治安最复杂的流花地区,把广州火车站广场从原来的混乱局面治理的井井有条。

火车站是人员集散地,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正如影片所说,就算卖矿泉水也能以前进账上千元,可想而知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要进行整顿,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以至于有人通过上层领导打招呼,有人送钱、送楼等。然而谭耀华在上层压力面前,选择了坚持,在巨大诱惑面前,选择了清廉。他的坚持,坚持岗位职责,坚持清正廉洁,坚持为人民服务,成就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面。

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学会坚持,不管工作如何平凡,我们要坚持做好本份;不管以后是否得到更好的前途,我们要坚持平常心;不管企业兴衰,我们要坚持风雨同舟。不管是否取得成功,我们要坚持脚踏实地工作。人的能力各有大小,然而一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水平却是衡量这个人的关键。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好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学习谭竹青心得体会 篇4

集体培训心得体会

首先,非常感谢晋中介休教研室的孟淑芝老师和寿阳教研室的郭晓莉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们对1至3年级的教材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与剖析。对于初次教授一年级教材的我来说,孟老师的解读如同黑暗中明灯,给我指明了道路,让我有章可循。在此针对一年级教材的收获,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谈了教材的变动。

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设置了“准备课”单元。准备课单元的内容为原实验教材的“数一数”单元和“比一比”单元的“比多少”内容合并而成。设置准备课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比较,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为后面学习正确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而原实验教材“比一比”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大,因而被去掉。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后、左右”,体现了准备性。

其次,对整册教材的内容编排特点,做了详细介绍。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大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并给出了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如:“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3、加强了数学的背景知识,渗透数学文化。如:“生活中的数学”“你知道吗?”。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刻意的给学生渗透此方面的知识,要加强学生对数学背景知识的了解。

4、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让学生

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如:“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些明确性的提示路线,给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调动调动学生动脑筋去解决问题。

5、练习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既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又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如:课本94页第7题:

5+5+5=

4+4+4=

6+6+6= 15-5-5=

9-3-3=

8-4-4= 此题及检验了学生对连加、连减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对后续知识乘法的学习做了铺垫。

6、注重知识的渗透。渗透填未知加数,如:4+()=9

7、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8、帮助学生建立全面而正确的数概念。课本中,利用实物,让学生充分体会数的基数含义。

9、计算教学重视运算意义的理解,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突出加减法含义的本质,尊重学生的思维水平,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10、及时沟通加、减法的关系。如:一图二式→一图四式

由 2+3=5

3+2=5 可以引出

5-2=3

5-3=2等

接着,对各单元内容及编写特点做了详细解读。

《准备课》单元,通过数数活动,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了解学

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使学生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位置》单元,通过只管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能够正确认、读、写5以内各数,注意形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词语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

《认识图形

(一)》单元,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在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是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并会进行相应的计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认识11-20各数,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写各数;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初步认识位值制以及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

用;了解加法和减法算是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规律;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认识钟表》单元,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知道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学习,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孟老师在对教材进行整体解读之后,让我感觉到自己之前的解读是多么的肤浅。之后孟老师还对各单元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刻地解读和指导,让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再次感谢孟老师。

此次培训,老师们都有很深的体会和感悟,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深入钻研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因此,认真研读教材,领悟其中的精神和内涵,才能更好的践行新课程标准。

冯村博爱学校

低段数学:李竹清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下一篇:六年的感恩诗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