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2024-09-1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通用10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整体感知

①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②情境采访

(跨越时空,教师把学生带到七十多年前的美国费城。)

各位观众,这里是美国费城广播公司新闻会客厅,我是主持人乔治。就在昨天,我们市西郊的一座小山崖上发生了一件儿童历险故事。现在我们已经把几个重要的当事人邀请到了现场。他们在哪里呢?就坐在同学们中间。我们现在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请问小亨特,你当时被困在悬崖,进退两难时是怎样想的?如果不是父亲的帮助,你能顺利脱险吗?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请问小杰利,你是亨特最要好的伙伴,当你的小伙伴亨特困在悬崖,而其他伙伴都离开时,你为什么不留下来?你回去之后做了些什么?

▲请问亨特父亲,当你得知孩子被困在悬崖时,你心疼吗?对于大人来说,这悬崖并不高,你为什么不直接上去把孩子抱下来?

(主持人提问完之后,由观众自由向当事人提问,最后主持人总结。)

3、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4、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问题: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5、拓展延伸

①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②课外阅读林清玄的《和时间比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篇2

《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 (上) 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单元的关键词是“人生”。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瘦弱的、不自信的少年被困悬崖, 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脱险的故事。这是一篇寓理于事, 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 告诉学生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

阅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 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 学习通过人物心灵世界的细致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的情节, 掌握记叙的要素。

通过朗读课文, 品味关键语句, 体会作者变化的思想感情, 读懂作者的成长经历, 感悟面对困难不放弃, 只要化整为零, 步步前进就能战而胜之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复述故事情节, 能从故事中有所感触, 领悟人生哲理。

难点: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困难, 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 沉着应对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讲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近日来, 一个女英雄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网络上, 那就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张丽莉, 花一样的名字;29岁, 花一样的年龄。当失控的客车冲向学生的瞬间, 她用柔弱的身躯, 谱写了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我们相信, 当客车撞向人群的一刹那, 女教师张丽莉奋力推开自己学生的举动, 绝不是一时的冲动, 而是道德的本能。是“爱”和“勇敢”在瞬间的升华。今天, 我们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 让我们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经历寻求启示吧!

(设计意图:用激情和张丽莉的英雄事迹感染学生, 理解“爱”的真正内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速走进文本。)

二、默读课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 默读课文

指示语:请学生默读课文, 就是快速浏览, 我们对初中生阅读现代文的速度有个要求, 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篇课文我们要在4分钟内读完, 读完后要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PPT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经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 可以整体有序地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 以“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方式复述课文。

问题链:

(1) 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2) 是对谁说的?

(3) 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4) 请将上述内容做一个小节。

(5) 好像还有些东西没有交代清楚?

(6) 加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让它更具体。

生:57年前的7月, 费城, 天气很闷热, 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一下。可是, 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 胆子也比较小, 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 他们已经到了山顶, 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 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 再走一步, 最后, 在父亲的指导下, 我终于脱险。

总结语:他说得很好!这就是刚才老师教你们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 老师一开始说, 要大家复述课文, 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来。现在, 这么长的一篇文章, 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 一步步分解, 最后完成, 多么容易啊!我们在复述故事的时候, 就要这样, 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 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要素。大家完成得很好, 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 可以整体有序地理解文本。)

三、读品结合, 领悟语言

1. 细读课文7~15自然段, 把自己当做文中的“我”, 画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 圈出重点词, 想一想, 读一读, 体验“我”陷入险境时的心情。

2. 交流:现在, 你就是童年的亨特, 此刻你孤身一人缩在悬崖上, 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句式:我 (心情词) , 当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 。

结合朗读训练, 理解第一次“啜泣” (一是真实的需要, “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 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教师复述心理描写的词句, 学生接着说自己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 有受嘲笑的羞辱, 有不知所措的迷惘, 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作者就是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 表达了“我”内心复杂的情感, “我”的胆小、懦弱。这是写人写事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3.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 这算困难吗?在“我”为什么成了困难?

4.“我”多想得到帮助, 可是“我”的朋友 (朗读训练“你想待在那里, 就待着好了”) , 就连好朋友杰利都离开了。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 统领全课。课堂上, 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能力。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 品词析句, 更好地理解文意。)

说话练习:

四周一片漆黑, 耳边响起了呼呼的风声, 我孤苦伶仃地缩在岩石架的最里面,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就在“我”痛苦、悔恨、迷茫之际, “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变换成爸爸或杰利, 呼唤儿子或伙伴) , 我有救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训练仿写。)

6. 父亲是怎么帮助“我”脱险的?请仔细读一读文中描写父亲的话。

(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 而是先安慰“我”, 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信心和勇气, “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好, 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 他又一次夸“我”很好, 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 给“我”信心和勇气, 使“我”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假如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 一面安慰“我”, 一面爬上石架, 把“我”背下来, “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呢?

7.“我”在父亲的帮助下脱险了, 在这个过程中, “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指名交流。

结合指导朗读, 特别注意心理变化的词语在语调上的变化。

8.“我”这样一个体弱多病, 胆小懦弱的孩子终于自己爬下了悬崖。

引读:我一脚……我先是……然后……这就是……

这里的“啜泣”与前文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 其实截然不同:前者是恐惧和伤心, 后者有复杂的情感:有历险的余悸, 有脱险的欣喜, 有对父亲的感激, 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9.“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 为什么说“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最后一段, 学生讨论, 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 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 一个个认真地解决, 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

指示语:回想一下, 我们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说有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 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主题。)

四、链接课外, 超越文本

1. 链接, 最美女教师

惊天动地一瞬间, 师范垂手爱无边。

舍身忘死救生狂, 满腔热血染红鲜。

双腿高位截肢瘫, 五湖四海感悲叹。

心灵之美塑伟大, 靓丽青春谱新篇!

惊天动地的一瞬间, 张丽莉老师勇敢地迈出那一步, 感动了天地, 你有怎样的感想?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迹教育学生, 让他们真正理解“勇敢”的含义。)

2. 品评你最喜欢的人物

预设问题:“我”究竟算不算一个勇敢的孩子?

预设问题:作者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和你的父亲是否一样?他一边安慰“我”一边爬上梯子救“我”下来好不好?

备用:杰利算是我最好的朋友吗?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好朋友, 做事情都要一起去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进行思索。)

3. 朗读背诵积累最后一段

教师小结:在人生的旅途上, 每个人不可能一帆风顺, 遇到困难, 感受挫折, 都是很正常的, 只要我们不失自信, 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 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 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板书设计】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遇险——脱险———感悟 (分解困难, 战胜困难)

五、教学总结

在设计这节课时, 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 自主学习, 路让学生自己走, 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 挖掘教材, 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 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设计导语能吸引学生, 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用张丽莉老师的英雄事迹感染学生, 理解“爱”的真正内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速走进文本。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 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2. 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 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几个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事, 说明了……道理。

(2) 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 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 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回答, 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 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 (“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指的是什么?) 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 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 到信心大增, 继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 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 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 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 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 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 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 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 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写下来。

《走一步,再走一步》备课设计 篇3

在集体备课之前,我们组六位教师都已经依据制定的教学进度。认真地准备了下一星期的课时载案。其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讲由笔者担任。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并且进一步学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介绍,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实施建议,结合农村初中初一新生的特点,我们通过讨论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作了如下分析和设计。

1.这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是教学文体中所谓的记叙文的典型,从文章学角度看记叙文的六要素清晰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且作者还在文末添加了一段议论,谈这段儿时的经历对自己一生的积极影响。升华了主题,可以让学生悟出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可以这么说:这篇课文内容是浅易的。结构是简单的,主题是明确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会存在多大的障碍。

2.从教材的编排上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是按照主题单元来选编课文的,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科书一二两个单元的主题是“人生”,选文涉及古今中外,关注理想、挫折、态度、情趣、信念、欲望、毅力等等。足见教材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视。正如教科书编委会主任顾振彪在教材介绍中所言:“应该让学生在学校中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而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应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3.学情分析。初一新生跨入中学的大门,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自我意识将很快膨胀。但又难以迅速脱离童稚,对人生、对生活的认知有待他们的学习和实践去充实,同时也少不了师长的引导与帮助。作为第一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生肯定是充满期待地走进课堂的,十分投入地开展学习的。如何让学生开始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又如何让教师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我想师生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 下面是《走一步。再走一步》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词典和课文注释,理解和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地默读课文,并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重点)

3.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良好心态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概括、复述;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年大概都是十二三岁的年龄吧,有谁还记得自己五年以前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件?请同学把这件事与大家分享一下,当然你一定有一个无法忘记的理由(让举手的同学发育,要是没有学生应和也不妨)。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几岁吗?(明确:65岁)而事件却是发生在作者八岁那年。作者为什么到了晚年仍然对儿时的这次经历记忆犹新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要求:时间不超过4分钟) 找出你认为可以解释作者记忆犹新的理由。(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回答可能涉及的内容预设:1、因为这次经历让作者明白了一个人生哲理,并影响了作者的一生。2、因为在这次经历中作者承受了巨大的恐惧,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务必让同学朗读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句子和语段。)(用时5分钟左右)

朗读课文(请2-3个学生分段读,要求:流利、有感情)

在学生朗读后要对读错的字词正音。(用时5分钟左右)

同时请同学们准备完成以下两项任务:(利用PPT课件展示任务)

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明确: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一次爬悬崖的经历。)

二、用较长的一段话复述课文。(提示学生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组织语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概括”与“复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本堂课的重点。老师通过对要求的提示和强调,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落笔写在课堂笔记本上,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第二个活动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复述,逐个进行点评,让后一位同学的复述能在前一位同学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复述课文

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但一定要注意使语言组织有条理。指导学生依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组织语言。要求同学分析记录复述的得失,想想自己该怎样改进。教师做适当的指导点评,或请同学点评。譬如复述语言是否周密,作者在叙述中几次用到伏笔,复述的同学是否考虑到了;复述语言是否生动,是否把作者在爬上悬崖和爬下悬崖的过程中,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表现出来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在点评中品析文章的语言和叙事的技巧。(用时10分钟左右)

研读课文

(I)课文如果到“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结束,舍弃最后一段文字,从文章结构上看是否完整?最后一段文字能否去掉呢,为什么?讨论明确:这段文字谈的是自己对这次经历的感悟。1、点明题意。2、升华主题,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

(2)说一说,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含义吗?讨论明确:1,是作者小时候在父亲的指导下成功走下悬崖的经历。2、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持有的心态和采取的方法。不

要想着有多艰难,只要一点一点地去克服,最终定能取得胜利。(用时7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并点拨学生:叙事的意义不仅在于事件的完整生动,更在于作者赋予事件灵魂——文章是有生命的,生命因由高尚的灵魂而伟大。这灵魂就是作者对事件独特的体悟。

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曾遇到过许多困难,假如孤身一人被困在悬崖上的人是你:

1,你将怎么办?(课后练习二有两个小题,我在教案设计上只保留了第二个,希望学生能对“我”的处境感同身受,为讨论下面的问题做准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同学将怎么办?根据前次上课的经验,除了得到学生在道德压力下的一片高调表态之外,没有多少价值。)

2,你的父母在黑暗中赶来,他们将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达,引导学生渐渐学会独立——独立安排自己的事情,独立思考。为作业练笔做准备。

作业布置

1.准备复述课文,把故事讲给父母听(或者读课文给父母听);到“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停止,请父母说说,“如果被困在悬崖上的是自己,你的父母在黑暗中赶来,他们将会怎么做?”验证一下自己的回答,与父母讨论课文的结局。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个作业是在个性补案中设计的)

教学反馈

课文导人环节分享难忘的经历,各班级因学生的差异,发言情况不尽相同。在默读课文后(部分班级提前做了预习),很快解决导入时提出的两个问题。学生的兴致一下就上来了。

朗读和复述课文虽然分为两个环节,但其实第一个重在扫除文字障碍,并为后一个环节服务,同组教师在这两个环节上处理得如顺水行舟,只是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人能力对学生的引导程度还是有差异的。

在课文研读环节,关于课文最后一节的去留问题的讨论,以及课文标题的含义探究,笔者在第一个班级上完课后发觉,讨论存在重复的问题,两次涉及课文主题。后来在顺序上进行了调整,把文章题目的讨论放在前,然后再引出对最后一节的分析,由浅入深,效果非常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概括故事情节。2.品读课文,分析脱险的心理过程,感悟生活哲理。3.多角度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心理。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掌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5分钟,抢答题)

【课件展示】3分钟默读,思考下列问题,读完开始抢答。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两个?(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4)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5)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6)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抢答,出示课件】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费城

(4)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我和伙伴们玩弹珠都玩腻了,正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5)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我在悬崖上进退两难。(6)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我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三、文本阅读一,细读评价。

小组内快速朗读7—17段,根据下列句子,完成两个问题。(5分钟)

【课件展示】

读课文7—17段中“我”被弃于悬崖,遇到了困难,请划出“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跳动”、“吓坏了”、“哑着嗓子说”、“阵阵晕眩”、“天旋地转”、“害怕和疲劳”、“我听见有人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麻木,一动也不动”等大量词句,完成两个问题。

⑴我是一个()的小男孩,因为()。

⑵此时我的处于()的状态,这些句子表现出的心理是()。

【师生交流】

⑴我是一个性格软弱的小男孩,因为“哑着嗓子说”。

我是一个身体孱弱的小男孩,因为“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跳动”。

⑵此时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教师小结】我现在处境危险,内心充满恐惧,我将如何脱险?请看下文。

三、文本阅读二,品味主旨

学生分角色朗读,分析我的心理变化历程,领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课件展示】小组内分角色朗读18—29段,小组交流讨论完成3个问题(7分钟)

⑴“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我”变得越来越有(),成了()的人。

写出心理变化历程:()→()→()。

⑵哪段那一句点明了本文主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两层含义是什么?

【教师点拨】越来越表示一个动态且持续的变化过程,应在18—22段中寻找与“我”的心态相关的句子,比如“我不行„„我会摔死的”“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的骄傲感”。

【师生交流总结】

⑴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不来„„我会摔死的。”)

随后

有了信心(“这看起来我能做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的骄傲感)

⑵最后一段“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点明主旨。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今天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困难:遇到困难时应该化整为零,把大的困难分解成小的困难,然后一个一个的解决。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

四、拓展延伸:训练学生多角度阅读:(自选两个问题讨论交流3分钟)

①文中的爸爸不怕我摔下来吗?他还有那些办法可以把我救下来。

②如果妈妈来接我她会怎么做?(读第4段)

③杰利是怎样的孩子?(读第15段)

④4个孩子的做法对吗?(读第12段)

附: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你能办得到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能办得到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 再走一步

毫无信心 ———— 顿生信心 ———— 信心大增 ———— 巨大的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5

【学法导引】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经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我们从中体会到人生的经验。作者生动细致地叙述了我小时候冒险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将困难化整为零,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它。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能理解清全文冒险脱险的情节,画出文末的主旨句,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其次要细心品味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从中吸取语言养料,提高表达水平。还要把自己当作亨特,去“亲临亲历”,从亨特的脱险经历中得到宝贵的启示,学会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⑵ 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⑶ 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⑷ 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⑴朗读复述法: 本文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作者从童年的一次“脱险”经历,感悟到战胜艰难险阻的人生哲理。通过朗读感知文意,朗读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记叙的周密。

⑵设疑研讨法:通过有创意的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1.教师出示名言,学生齐读背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享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名学生读“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学生领读,老师纠正。训诫(xùn jiè)耸立(sǒng lì)迂回(yū huí)凝视(níng shì)啜泣(chuî qì)纳罕(nà hǎn)瘦骨嶙峋(lín xún)心惊肉跳(xīn jīng rîu tiào)..头晕目眩(tïu yūn mù xuàn)小心翼翼(yì yì)..2.老师点出一些词语,让学生掌握词义并造句。例: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难句

默读文章,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板书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脱险”的过程这个重点。

复述不是背诵,即使给与复述较好的学生以鼓励。[难句例析] 品读下面语句,简析其表达效果。

1、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2、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解析:第1题考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第2题考对全文主旨的理解。参考答案:

1、听见有人啜泣,竟然不知道是谁。最后才发现是自己。可见,“我”当时已经被吓傻了。这句心理描写,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又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充满了童真童趣。

2、这句话用议论的方式点明全文的主旨,通过亨特的体验,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将困难化整为零,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它。

合作探究1: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他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c.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含义?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爸爸对我的劝告,是我脱险的行动过程,也是我的人生感悟,说明要向困难挑战,才会战胜困难。以此为题有形象性、动态感,并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合作探究2:

联系你的生活,讲讲你“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把你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都变得聪明起来!

例1:小学五年级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三十名,开完家长会,爸爸对我说期末考试一定要考前十名,当时我想天哪!我怎么办?打死我也做不到呀!我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办主任发现了,找我谈心。告诉我,先定目标考到前二十名,再考前十五名,再努力争取考前十名,而且他说他非常喜欢聪明的我,而且他坚信我一定可以实现我的想望的。[教师鼓励,“想望”一词已能够学以致用!语言积累很重要!]

[小结]这位同学所用的方法跟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给大家2分钟背诵黑体字,并比赛谁背得最好。]

③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大屏幕投影问题: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识记积累课下注释及“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做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造句”。板书设计:

lín xún xuàn chuî 生字:嶙

眩目

啜泣

生词: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复习检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给下列字词注音、解词、造句。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二、讲授新课:

(一)分析结构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并在课文中标出。(板书)2、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大意并用一句简短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二)分析描写心理的词语并理解其作用。

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懦弱、胆怯”

2、但在玩厌了弹子游戏想找新花样来玩的心绪中,禁不住伙伴们的鼓动,终于也跟着大家去爬悬崖,结果被困在了悬崖上。

3、齐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4、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5、如何理解课后练习三中的前一句话?

(“我”此时非常害怕摔死,以致自己在啜泣一时也不知道。)

6、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7、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啜泣

8、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①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

②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③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④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明确]重点讨论④:

父亲是为了能让“我”学会自己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他救得了儿子一次,但不可能救他一辈子。父亲教给我好方法,让我一辈子受用。

[小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说“好”,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又一次夸“我”,说“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总结]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三)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回答如下问题。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灰心丧气

着眼: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2、找出描写“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将其填入下面的方框中,并说明其作用。

小心翼翼

有了信心

信心大增

产生成就感

作用:这些词具体而详尽地表现了我由害怕困难到增强信心到战胜困难的全过程,描写具体细致。

3、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我“先是啜泣了会儿,然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先“啜泣一会儿”是写作者被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有点儿害怕,又感到十分高兴。最后,为自己产生巨大的成就而感动。

4、“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字是站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愿意,表达效果不好。

5、请找出能表现全文主旨的句子。

(四)比较阅读: 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或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

[教师总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1.老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

一步

一步走不完长征路 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 一步登不上高山顶 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请珍重你的每一步

三、布置作业:

(三)3题形成书面小文章或写成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脱险经历:冒险 → 脱险

蕴含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小组交流、推荐有趣味的作文片断在班上诵读,师生共同评议。

二、多角度阅读 1、方法指导:

同学们,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移动视线从不同角度观察山姿,那么进入视野中的庐山形象也就有了差异。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西方评论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思维空间的拓展,阅读质量也就随之提升了。

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文中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文中很多。

2、学生研读文章,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教师启发、整理。如:

⑴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⑵ 评论杰利。⑶ 评论四个孩子。

3、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⑵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⑶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⑷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⑸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鼓励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深入理解课文情节,结合人生体验谈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

⑴ 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办法告诉人们,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科学地训练孩子,使之自立自强。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以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⑵ 在“我”爬上石架,陷入困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尔后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的。

⑶ 文中其他四个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时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这样对待一起玩的伙伴则有些恶劣,没有患难与共的爱心。

⑷ 鼓励学生自由言说,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三、语言运用

学生精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利用句中的关键词仿写,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小组之间展开造句竞赛,看谁写的句子优美、生动。

四、课堂小结

“我”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由此可知,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精神也就越来越充盈。做人也好,做学问也罢,如果像本文作者那样,不断思考,因事推理,你的思想将会闪现理性美的光芒,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读下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慨?请用简洁的话表述出来: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2、对你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你有何看法,请以“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给爸爸或妈妈写封信,字数不限。

提示:

1、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继续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的成功)。

2、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语言诚恳,不失身份,符合书信的体例即可 板书设计:

多角度阅读:人物 故事情节

我 杰利 爸爸

课后反思:

在上这篇课文时,我确定了两个教学任务,一是人物心理的感受;二是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尽量使教学步骤简洁,这也是我向往的简约教学的样式,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6

永吉二中 李东红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2.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学会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3.学会在生活中感悟小事,善于从小事件中悟到道理.领会“化整为零”的内涵。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用“化整为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研读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2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从小事件中悟到大道理.领会“化整为零”的内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标上自然段序号。

2、圈点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四)自主阅读

请用一句话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五)合作探究 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第三部分:

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请概括出“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小组探讨后,师生交流答案。

从课文内容、联系结尾的议论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六)拓展延伸

1、父亲如此爱“我”,为何不直接将我抱下悬崖?

2、今后,你将如何面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七)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遭遇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八)布置作业 练笔:

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200——300字写下来。

八、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冒险

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

脱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篇7

开口即是“语用”时,强调“语用”学习不能着眼、停留并局限于从文本中学习典型 “语用”知识技能,应全面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特别是课堂上学生每一次的言语表达,如回答、提出疑问、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等言说活动。如此,只要开口说话,学生就会意识到要讲究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与准确,要正确、清楚、生动和完整地给予表述。即当学生真正具有这样的“语用”意识、态度与习惯时,即“语用”学习真正与人的日常表达完全统一之时,也是“语用”素养真正形成与实现之时。只有这时,“语用”学习才真正富有现实意义,否则皆为“纸上谈兵”,局限于“模拟练习”中,而非切实地存在于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中。

一、课堂评价:从注重正确与否走向言说质量提升

教师在课堂上要自觉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开口表达,而非只盯着自己基于文本所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学生所答是否正确。也就是说,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言说,着力于切实提高其质量。而这一富有实际意义的应当贯彻于每节课的重要的“语用”教学内容,正是“语用”教学之必需,教师应关注“语用”(言说)的质量与效果,有效达到“语用”与生活的统一,让学生形成富有实际意义的“语用”素养,将“语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语言运用的现实生活结合,体验“语用”学习带来的言语质量的改善,获得提高言说质量的快乐与学习成就感。

1.及时指出言说错误,助其改正

课堂中的“语用”学习与学生切实的言语表达存在“两张皮”的情况,造成“语用” 学习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地改善其言说存在的错误与不足,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语用”学习课堂,及时指出学生言说的错误,助其改正与完善,促进“语用”课堂学习。

笔者在讲授《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 对山谷中的“谜”究竟是什么的内容进行过如下设计。

生:东坡只有雪松。

师:对此,你明白,但别人听得懂吗?

生:(完全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师:没头没尾,只是在阅读文中语句, 其他人还是不明白,特别是开头的“它” 指什么?自己理解、知道答案还不够,需要说清楚和完整,让他人一听就明白。这是重要的语文本领!再想想,该怎么说?

生:山谷中的“谜”是:这个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没有其他任何树。

师:这样一说就很清楚了,还可以怎样说?

生:为什么这个山谷的西坡长满松、 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呢?这就是山谷中的“谜”。

师:这样说也很好!

上述教师切实地引导与训练,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对最初存在言说欠缺(说话不完整、指代不清、没头没尾)的学生来说, 他们一定比较关注,真正学习与感受如何把话说明白和完整,也会在其今后说话或应答时注意:不仅要答案正确,还要有言说质量。

对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出现的“语用”错误或不妥,教师应重视,并敏锐捕捉,及时指导,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用”能力, 在课堂上“听到”学生拔节成长的声音!

2.关注学生精彩表达,及时鼓励与欣赏

关注学生言语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给予积极评价与课堂点评,引导学生发觉别人表达中的好词好句,发现独到见解,让学生切实获得及时鼓励,获得学习成功感,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及在课堂与生活中自觉、 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

有教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会引导学生简要概括故事及交流“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

生:湖面结了冰,天鹅群没有了食物。 一只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撞击冰面, 其他天鹅齐心协力,破开冰冻湖面,找到食物。

师:有两个词用得好!

生:(不约而同地答)奋不顾身、齐心协力

……

生:老人看到天鹅破冰的动人一幕, 有感而发:天鹅为了求生,奋力破冰,不仅是天鹅,所有的动物都一样,遇到困境都会奋不顾身寻找求生之路。

师:动物为了求生,在关键时刻会爆发出令人类惊叹的壮举,说得多好!

生:老人知道动物也有爱心,也会团结互助。我们应该不再伤害动物,不再乱砍树木,不再破坏大自然,那该多好啊!所以,他把猎枪挂在墙上,每次看到时就给自己一个警告。

师:三个“不再”排列得多整齐,给人以警醒!

这一欣赏与鼓励,是对学生发言的鼓励, 也是学生追求“语用”质量的动力,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言说活动:精心设计,提升语用能力

“语用”课堂不但要通过积极的课堂评价予以引导,提高学生的言说质量,还应结合文本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与组织言说活动,积极开展言语运用精加工,着力发展言说能力。

笔者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并未轻轻滑过,停留于大致了解故事梗概层面,而是精心设计与组织,把口语表达与阅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听、说、读、思等活动与能力培养统合起来,着力发展学生的概括表述能力。

师: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思考它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聂将军知道后细心照料这两个日本小姑娘,还拿一个洗干净的梨让美穗子吃,并派人挑着两个筐子把她们送回日军指挥部。40年后,美穗子前来中国感谢聂将军的救命之恩。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说得很完整,认真阅读与思考了,也抓住了叙事性文章的第一要素——情节。文中有四个关键情节,体现在四个关键词语上,大家发现了吗?

……

生:救出、照料、送回、谢恩。

师:好!抓得准!

师:其实,还可以说得再简洁一些,把四个情节整合起来,突出主要人物与情节。

生:抗日战争时期,聂将军细心照料从战火中救出的两个日本孤女,并将她们送回日军驻地。40年后,美穗子前来谢恩。

师:很好!抓住关键情节,突出主要人物,注意整合,把事情说得清楚而简洁。

以上“概括故事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没有匆匆飘过,而是抓住这篇课文叙述故事情节的独特语用价值,把阅读活动, 如浏览、整体把握与学生的口语表达交际活动(学生的“说”——概括简洁、抓住关键词、注意整合、删除细节等无关信息;学生的“听”——再说一遍、认真听、找出关键词……)等有机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并引导学生听、说、读、思,着力于概括能力与概述能力的突破与发展。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8

[淘金之旅]

第一站:夯实基础

1.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______(耸立、屹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_______(堵、座)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来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1) 按照汉字的笔顺规则,写出“凸”字的笔顺:____________。

(2) 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二站:品读探究

2. 根据下面句子的提示,概括出“我”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体会其在叙述中的作用。

3.阅读下面句子,结合加点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叙评结合的赏析性文字。(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了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学活用]

6.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诗词中还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名句,请再写出两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2. 心理变化: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作用: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让“我”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推动情节发展。

3.这是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我”因为害怕只知道啜泣,而忘了自我的存在,这就将“我”害怕到了极点的情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是一个明智、教子有方的人。在儿子遇险时,父亲没有爬上去救助,而是引导鼓励儿子,让他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学到了经验。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5.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只要不畏惧,把困难分解为一步一步的小困难,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一步一步地坚折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克服它。(意思对即可)

6.(1)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解析课文内容(多角度探究)

1、“我”的角度。

(1)为什么“我”明知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冒险爬悬崖?答案:①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小伙伴那样勇敢活泼;

②好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所以才决定冒险爬悬崖。

(2)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 答案:①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②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被抛弃的委

屈、受嘲笑的羞辱、不知所措的迷惘、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 是恐惧感。

(3)“我”在脱险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答案:毫无信心:害怕会摔死——啼哭;

萌发信心:似乎能办到——探、移;

信心大增:是能办到的——啜泣。(4)文章两次写到“我”啜泣,原因一样吗?

答案:不一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则要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

的欢欣、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

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使“我”第一次清晰

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父亲”的角度。

(1)父亲是怎样教“我”脱险的?

答案:①带着安慰的语气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父亲没有一丝着急、心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你一定能下来的。”

②“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能看见下面那块岩石吗?”父亲边鼓励边

指导“我”走下悬崖。

总结:安慰——鼓励+指导。

(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上去救“我”,而要指导“我”自己爬下悬崖? 答案:①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形成依赖的习惯,下次若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危险就

能自己寻求解决之道,而无需等待着别人的救援。

②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这是别人父亲的教育方法,那你们父亲的教育方法又是怎样的,教过你们

什么道理吗?

三、问题探究(讨论)

1、评价小伙伴们的行为。

2、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出理由。

3、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该怎么办?

四、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0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方法】

多角度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尝试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四步读书法:“掀书皮--啃书瓤--品书香--悟书道”。

二、掀书皮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三、啃书瓤

1.默读课文、正音正字。

训诫 耸(sng )立 迂(yū)回 啜(chuò)泣 瘦骨嶙(lín)峋( xún ) 头晕目眩(xuàn ) 小心翼翼

2.复述故事情节。

导航: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父亲。

事件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事件经过和结果(思路点拨):“我”犹豫不决--爬上石架--陷入险境--心惊肉跳 --父亲鼓励--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脱险。

3.整合写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冒险、陷险(1-13)。

第二部分:脱险 (主体部分)(14-22)。

第三部分:感悟(23)。

4.归纳主旨。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课时

一、品书香

1.多角度探究课文。

(1)“我”的角度。

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

明确:是好朋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

明确: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胸腔里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也许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我”脱险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明确:毫无信心: 害怕会摔死--啼哭。萌发信心: 似乎能办到--移、探。信心大增: 是能办到的--啜泣。

文章两次写到“我”哭,原因一样吗?

明确:“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我”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悦,有被抛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使“我”第一次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父亲”的角度。

父亲怎样教“我”脱险?

明确:第一步:带着安慰的语气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了悬崖。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怎样评价父亲?

明确: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

(3)“四个小伙伴”、“杰利”的角度。

你赞成四个小伙伴的做法吗?

明确:四个小伙伴的行为是不对的。但他们同样也是幼稚的孩童,他们并没有主观上的恶意。反而反应了生活的真实性。他们起了衬托“我”软弱、胆小的作用。

怎样评价杰利?

明确:杰利是个懂事、重友情的孩子。对他的描写有多处伏笔,为行文作了铺垫。

(4)写法探究的角度。

以伙伴们的“哈哈大笑”衬托我的软弱和恐惧;以环境描写衬托“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明确:这些描写渲染了气氛,与下文的有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形成对比。也衬托了父亲教育方法的智慧。

(5)题旨解析的角度。

为什么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标题?

明确: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2.感情朗读文章片段。

导航:冒险情节(犹豫、软弱、委屈、恐惧、无助、绝望);脱险情节(害怕、恐惧、谨慎、信心大增、欣悦)。

二、悟书道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师生合作,写一首小诗作结。

莫顿亨特忆经历, 儿时逞强陷绝境, 父爱情深巧引导。

悬崖脱险悟哲理, 一步、一步慢慢走,困难再大也无畏。

三、布置作业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小伙伴,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 走一步再走一步答案

★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

★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

★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上一篇:宋家泊子材料下一篇:学习谭竹青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