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一牛顿定律知识点

2024-07-30

物理必修一牛顿定律知识点(通用5篇)

物理必修一牛顿定律知识点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基本知识

(1)内容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

F=kma,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k是比例系数.

2.思考判断

(1)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

(2)我们用较小的力推一个很重的箱子,箱子不动,可见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较小的力.(×)

(3)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没必然联系.(×)

探究交流

如图所示的赛车,为什么它的质量比一般的小汽车质量小的多,而且还安装一个功率很大的发动机?

【提示】为了提高赛车的灵活性,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要使物体有较大的加速度,需减小其质量或增大其所受到的作用力,赛车就是通过增加发动机动力,减小车身质量来增大启动、刹车时的加速度,从而提高赛车的机动灵活性的,这样有益于提高比赛成绩.

二、力的单位

1.基本知识

(1)国际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N.

(2)1N的定义

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_m/s2的加速度的力叫1 N,即1 N=1 kg·m/s2.

(3)比例系数的意义

①在F=kma中,k的选取有一定的任意性.

②在国际单位制中k=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ma,式中F、m、a的单位分别为牛顿、千克、米每二次方秒.

2.思考判断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kma中的比例系数k

(1)只要力F的单位取N就等于1.(×)

(2)在国际单位制中才等于1.(√)

(3)只要加速度单位用m/s2就等于1.(×)

探究交流

在一次讨论课上,甲说:“由a=Δt(Δv)可知物体的加速度a与Δv成正比,与Δt成反比”,乙说:“由a=m(F)知物体的加速度a与F成正比,与m成反比”.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提示】 乙的说法正确.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是由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共同决定的,与速度的变化量及所用时间无关.其中a=Δt(Δv)定义了加速度的大小为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而a=m(F)则揭示了加速度取决于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的质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的几个性质

【问题导思】

1.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2.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发生变化时,加速度是否变化?

3.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分力也能产生加速度吗?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指明了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决定因素,对牛顿第二定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它给出了测量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这是物理上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它揭示了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及影响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例:如图所示,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

A.向右做加速运动 B.向右做减速运动

C.向左做加速运动 D.向左做减速运动

【审题指导】 解答该题注意应用以下程序

力和运动关系的定性分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先由受力情况分析加速度,再由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分析运动性质,即同向加速运动,反向减速运动.

四、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

【问题导思】

1.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加速度吗?

2.求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有哪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矢量合成法和正交分解法.

1.矢量合成法:若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反之,若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也可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物体所受的合力.

2.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常用正交分解法求物体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受力分解,且将加速度所在的方向选为x轴或y轴,有时也可

例:质量为m的木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倾角为θ的斜面向上滑动,斜面静止不动,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所示.

(1)求向上滑动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若此木块滑到最大高度后,能沿斜面下滑,求下滑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解析】 (1)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因木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故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建立坐标系时,以加速度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木块上滑时其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根据题意,加速度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将各个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方向正交分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θ+f=ma,N-mgcosθ=0

物理必修一牛顿定律知识点 篇2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本节课是高一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可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学习外,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他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总是错的,只知道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高中阶段的学习,首先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2、可能遇到的问题:“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形象思维的转换)“怎么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我的解决方案:了解和关注学生的认识情况,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列举生活例子,借助演示实验,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启发引导;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同伴互助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

① 体会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不同观点和依据。

② 认识伽利略理想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③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④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① 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历史人物对力和运动的研究成果

② 通过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接受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③ 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诠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严密的科学态度,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② 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针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依据: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难点:生活中形成的直觉所引起的不正确的认识;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依据: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教法:----问题探究及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条主线贯穿全文)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物理必修一牛顿定律知识点 篇3

一、教材分析

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不只要明白定律本身说的是什么,还要了解人类进行探究的历史,本书对此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种处理源于本书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宜采用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运动的物体为

什么会停下,运动物体速度变小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五、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

六、课前准备

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首先来看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用心

爱心

专心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活动: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是这样吗?

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学生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做实验: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让小车在桌面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教师活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讨论,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

点评: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小球会怎样?

学生活动: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使斜槽和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B、在桌面上放玻璃板,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

[总结得出]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点评:

1、对比实验,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并板书)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活动: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

点评:通过观察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启发学生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大胆的设想和科学的推理都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的物体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

2、笛卡儿: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

教师活动: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是指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活动: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受力但合力为零时。比如:冰面上的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教师活动: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指什么?

你又怎样理解这种性质呢?举例说明。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刚接受可能不是很好理解。举例说明人站在匀速行使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会落到原地。这都是惯性。

再让学生举例,学生就必然入门了。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再进一步理解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举例。

教师活动:进一步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理解时可认为不受力和合力为零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某个方向不受力,那么在这个方向物体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当力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呢?比如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运动得需要一段时间,是空车好启动还是满载时?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来?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比如骑自行车,单人时和带人时的感觉相比。

从实例可看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

点评: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用心

爱心

专心 例1 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接触面相当光滑,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 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

D.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

例2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小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没有惯性

C.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是因为乒乓球惯性较小的缘故 D.物体受到的外力越大,其惯性越小,受到的外力越小,惯性越大 拓展:①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力,使他随与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使他与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有由于时间很短,不明显而已

D.从人跳起后仍落到回车上原处,这是由于人有惯性,在水平方向上始终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质量

十、教学反思

从人类的直觉入手,以实验来说明事实

用心

爱心

物理必修一牛顿定律知识点 篇4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开始我们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节中我们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的相关概念,本节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概念上,同学们要多思考。

二、知识要点

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重点】

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牛顿第一定律也可以说成:物体在受外力之和为零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重点】

(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2)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物体质量就有惯性。

注:如何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呢,其实很简单,我们把它想成是与生俱来、天生的。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改变改变的性质。就像老虎的本性咬人一样,把它运到北京、运到美国它也咬人。在物理概念中“电阻”是导线固有的性质,不会随电流,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和惯性很相像。

(3)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4)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乘客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3、平衡力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同线、等大、反向)

4、运动和力的关系

(1)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5、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B、发生相对运动.(3)种类:A、滑动摩擦;B、滚动摩擦.(4)影响它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5)方向:与物体的 相对运动 方向相反。

(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7)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

(8)测量摩擦力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

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三、经验之谈:

关于汽车启动和刹车时乘客往后仰、往前倾的现象我们要会解释。

针对物体的受力情况我们要画得出简单的示意图,画示意图时注意没有“下滑力”一说,当物体放在斜坡上我们会觉得它往下滑,所以有一个下滑力,其实这个下滑力是重力的分力,所以下滑力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力。其次是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垂直于斜面的,而不是垂直于地面。

本文由

索罗学院

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篇5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并讨论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教学难点 :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上一篇:礼仪作业答案下一篇:只有坚持才能成功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