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读后感

2024-10-10

汪曾祺读后感(共10篇)

汪曾祺读后感 篇1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智者,他擅于将生活中的琐碎杂乱串联成一幅幅生动别致的画卷。汪老的笔调平淡质朴,贴近生活细节,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刻意堆砌,不注重观念思想的有意灌输,在他的文章中,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纯朴,却又意味深长。古云文如其人,汪老一生处事淡泊、不计名利,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人格魅力令人景仰。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张家口劳作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汪先生的品行心境决定了他散文创作的独特风格,读汪老的散文,犹如在和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拉家常,虽然话语平实,但饶有风趣,令人回味无穷。

(一)汪老散文之贴近生活

拜读过汪先生的诸多散文之后会发现,他所写散文的主题大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遇见却未细心留意的人或物。如《夏天》中对夏天景色的细微描写,《泡茶馆》对茶馆里的闲人趣事的生动刻画。汪老从细小的视角嵌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并于平凡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趣味。

现代社会下的都市人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剧增,他们沉浸于工作和学习中,闲情逸致都抛之脑后,对于身边平凡的人或物他们无暇顾及。除了工作学习,他们无法体会到生活的其他乐趣,他们的世界被物欲所包围着,周围一切平凡美好的事物都与他们划清界线,他们将自己局限在自我的小世界里,然而社会生活的喧嚣与紧张唯有透过心灵的恬淡与灵静才能得到调剂与释放。许多读者喜爱汪老也正是被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与关注所吸引,在汪老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和净化,进而对周围环境有了重新的注目。

(二)汪老散文之平淡质朴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正如汪老所言,他的散文中至始至终弥漫着平实主义风味,散文语言简单易懂,曾有评论家评价汪老的语言十分特别,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但放在一起,就别有一番味道。个人比较喜欢汪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文章笔调朴实,如拉家常,但却字里行间中折射出父子之间无需言语表达的亲情。

(三)汪老散文之以小见大

汪先生的散文并不是一味描写生活琐事,他对事物往往有其独到的见解感悟和奇妙的审美发现,擅于以小见大,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如汪老在其散文《吃食和文学》中谈到苦瓜到底是不是瓜时,最后从苦瓜想到文学创作,他说作家应该口味杂一点,不能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汪先生这种生活中的敏思与睿智,是值得我们所提倡与奉行的。“我思故我在”,不断的思考才能迸发生命的灵感。

(四)汪老散文之乐观豁达

先生的散文格调向我们展示的永远是乐观向上的精神与内涵,这与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恬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有关。现在的很多艺术过于浮躁,无病呻吟,汪曾祺先生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从汪老散文中散发出来的豁达精神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种鼓舞,不管经历多大挫折与磨难,坚信曙光的到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享受人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当我们真正以乐观胸怀视之,我们会发现任何的困难都只是成功道路上的基石。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篇2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受戒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1

文章开篇就用缓慢的文笔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与其说独特更不如说荒诞。庵赵庄的人们太宽容了,在他们心中,和尚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像是郎中,书生,当铺,商人之类的职业,没有区别。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还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赌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规还是和尚吗?——这样光怪陆离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涩全然无关,完全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

再说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由此村庄独特的幸福生活可见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笔描述了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苦涩,没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荸荠庵里,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然而却没有人指责,这一切的荒诞在村庄里是如此和谐。

我并不赞同网络上大部分人所说,这是对人性最原始的复苏的赞美。更有甚者,说这是对人类原始的爱的赞扬。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2

《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应是有些超凡的。

汪曾祺选集读后感 篇3

借来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确富有生活气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浓。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搁置了下来。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来汪的散文集,随意翻至了《西山客话》。读着读着,眉头不再紧锁,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朴实文字里所描绘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树,约有干株。一千棵杏树,都开了花,那可是很壮观了。远望一片浅红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楼一侧有一棵玉兰。八大处只此一棵,据说是明代所植,高与楼齐,开花时瓣如玉片,蕊似黄鹅,一树光明。” ……

原来质朴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绘出如此绚烂的画面,原来用我们的双眼可以发现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这样写——“西山多隐士,绝世遗名,只求执守真我。在八大处山庄怡居或小憩,做一个闲人,晨起拾级登山,暮看夕鸟投林,春花秋月,兴衰荣辱,存乎一心,然则‘清冷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身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淡泊宁静,心止如泓,非但抛却都市繁嚣陆离,更能忘象见性,俨然小隐于野。”

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恍然大悟,沉静的心也似那寂静的夜一般清澈悠远。

自那以后,我开始乐于读汪老的散文。与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个吃客,我暗想,坏笑。你看他那不滞于形的文字竟能让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 “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调。

汪老用无华的文字回忆着一位位故人,却又那么形象而生动地呈现出富有个性的人物。看他在《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中有这么一段——“赵树理同志担任《说说唱唱》的副主编,不是挂一个名,他每期都亲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该发稿的日期,还没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经过初、二审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点的,就丢在一边,弄得满室狼藉。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编辑部发出。他把这种编辑方法叫做‘绝处逢生法’。”

人物形象,贵在形似又神似。就在这样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欢赵树理先生,也就更喜欢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风格,以平淡致远见长。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浓起来了。

有人会说,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们学习的恰是以下两点:其一,文字不求矫揉造作,文风平易近人,一扫靡艳之风。其二,无论作文,还是做人,都要常葆乐观从容之心态,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话“家常人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篇4

汪曾祺先生是我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半白话、半古文,风趣而幽默;他才华横溢,曾是沈从文等知名作家的学生;他的文字朴实而无华,组合在一起却使人回味无穷。在他的笔下,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在他的散文中,有关于吃的不在少数,而几乎每一篇都会引起人的食欲,恨不得做起来吃一吃。今天我就要谈一谈汪曾祺在吃上的造诣。

要说关于吃的文章,这本散文集中的《宋朝人的吃喝》这一篇,我印象最深。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分析得可谓有理有据。他先从发明了东坡肉的苏轼开始,分析了东坡肉的特点,而又从《韩熙载夜宴图》中寻找线索,甚至运用放大镜来观察食物。他更是从《东京梦华录》、《会仙楼》、《水浒传》……等前人的作品中总结。在不同的书籍中对比之后,他得出了结论:宋朝人的吃喝较为清淡,种类也不多,大多是分开各自吃,而基本不吃海味。

当我在看完这些文字后,我颇为感触。以前我偶而会想到一些好奇的事情,却没有去查证。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学习汪曾祺先生,应该会有不小的收获。汪曾祺先生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总会花大功夫去研究、去了解。在他的文字中总会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悠闲,给人们带来轻松。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无形的魅力,或许这也就是“纯粹的文人”的原因吧。我们也更应该学习汪曾祺先生跳脱的人生态度,在遇到困难时也要跳脱出来,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篇5

语言之美自不必说,大家毕竟是大家,除了称赞羡慕敬佩的份,学是学不来的,连摹仿都是摹仿不来的。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看似闲句,实则不闲。明海十三岁来,过了四年的出家生活,到此刻已经是十七岁了,正是情窦初开的好年景。哪个少男不钟情?虽然过了四年的和尚生活,最终受了戒,但情爱之心难戒,该萌发的时候还是萌发了。少男少女至纯至洁的感情在汪老的笔下清新自然。读全文就像在手心里捧着一滴晶莹欲碎,摇来晃去的露珠。每晃动一下,心头总要忍不住颤栗一下,惟恐那颗露珠掉下去碎掉,碎成一沱水。从此不再晶莹透亮,从此不再牵人心魄。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为啥?太美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缺了一块。”写到芦苇荡子那一段,说:“芦苇长得密密的,当中一条水路,四周不见人。”这一句又为下文做铺垫。小英子接上明子,不让明子当方丈,亦不让明子当沙弥尾,而要给明子当老婆。说完两个少男少女跳到船上,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苇荡,划进了先前所描述的密密的,四周不见人的芦苇荡。之后“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篇6

我是在初中语文书读到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从下面的文章出处发现了作者是汪曾祺,每个人写作画画啊都有自己风格,我喜欢这篇文章,我想其他文章可能跟这个风格差不多,于是我找来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汪老没有刻意的描述深层次的情感,都是很平常的描述周围百姓的小生活情趣,大部分散文多出的是浓郁的文化韵味,这种韵味是历史带来的,是个人感悟的。文笔虽然淡然,却让人感到厚重。同时他的文字是跳的。他喜欢琐碎事物。喜欢花草美食文化绘画书法喜欢新鲜事物,像个富有童心的小孩子。

汪老是个能够享受生活之人,他写吃喝玩乐总能比别人的多一份趣味,在他的笔下,似乎鱼羊总是更鲜,泉水总是更冽,蔬菜总是更嫩,水果总是更甜。便是些常人不喜的食物比如豆汁、臭豆腐等物,让他一描写总也能勾起尝一尝的欲望。看汪老的照片不是便便大腹,有点帅,只是常看他的谈吃散文可能真的会让人胖个三五斤。那些画面鲜活的存在我的脑海里。

汪老的散文有时用笔极清雅,有时却又极放任,有时淡然如君子,有时戏谑似顽童。读他的散文常不觉笑出声来。有一段写他们要去吃臭豆腐“我们在长沙,想尝尝毛泽东在火宫殿吃过的臭豆腐,寻味跟踪,臭味渐浓,“快了,快到了,闻到臭味了嘛!”到了跟前,是一个公共厕所!”读到这里你当真不能不笑,汪先生的戏谑可是连自己也戏在了其中。

《葡萄月令》让我对葡萄艰难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实了解。从来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积雪覆盖。来年开春再挖出来,搭架、上棚。从不知道,葡萄的枝叶是一脉水管,将根部的水分尽情吸饮,这是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夏天》——乘凉。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多么闲暇的时光,多么惬意的生活,城市里哪里这样,哪里能这样清心寡欲,享受当下时光)

在《四方食事》中,各种各样的口味,各种各样的调味品,各种各样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欢,但吃着吃着就爱上了。如同生活,我们不尝试,不体验,怎么会知道生活的多样性呢?还有你不喜欢的东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对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异,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生活,应该多种体验,就如作者说的,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要杂一点。对食物,对文化,对生活都如此。

都说读书能让人内心变得平静,我觉得不够确切。读不同人写的的书感受也会不同,读小说会让你体验别样人生;读传记会让你思悟人生;读散文则会产生另外一种效果,有时去回忆,有时去思考,有时又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汪曾祺文学精读》读后感 篇7

我喜欢写点文字,只是有感而发,自得其乐。看着自己写的大白话,甚是不满意,总羡慕他人写的文章风趣优美,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写得极有生命力。

静下心看看“大家”的文章,是一条好建议。三月底的周末,春雨绵绵,正适合在家看看书。

爱人是一位极其喜欢购书看书和写自己身边事物文章的人,家中珍藏有很多他买的名人大家所写的书,除了汪曾祺,还有周国平、季羡林等名人的书。

我拿出爱人买的《汪曾祺》文学精读一书,看封面再看目录,这是我看书的习惯,因为这里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快速了解此书。“汪曾祺是我国著名作家,作品意境淡远,充满诗意和人情味儿。”读到封底介绍作者的这段文字,我马上就喜欢了起来。

编者介绍说,本书分为小说和散文两辑,收录的20篇作品,均是汪曾祺一生文学创作的精华之作,都是进入汪曾祺文学世界必读的精品,本书辑录展现了汪老作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一面。

“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我对引言中这样介绍的汪曾祺充满了好奇,我似乎明白了爱人建议自己看汪曾祺文章的深意。

看完引言,我对汪曾祺有了大概的了解,快速跳过了目录,来到第一篇小说《受戒》面前,我很快就进入了阅读模式。“栀子花香得冲鼻子。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能闻得见。”“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小英子出了庙,闻着自己的衣服都是香的。”……《受戒》中的这些诗意描写深深地吸引着我。看书过程中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我就停下书本,在手机中百度读音和字词意思,并在书中标注,看到喜欢的好词好句也用笔画出。这篇文章着力营造一幅幅清朗的意境,诉说水乡小镇中小和尚和村姑朦朦胧胧的恋情,读之的`确让人精神一振。

我一口气看完《受戒》《天鹅之死》《晚饭花》《鉴赏家》《职业》《八月骄阳》等十篇小说。接着看了散文辑中的《自报家门》《多年父子成兄弟》《西南联大中文系》《跑警报》四篇文章。《跑警报》讲述当时云南昆明人们躲避日本敌机轰炸的故事。文章中没有一点恐惧血腥场面,而是以幽默的语气解释“跑警报”的各种典故,描写跑警报时西南联大从容不迫的同学,以及等待轰炸期间的闲情逸致。我边看边笑,并品味着作者所说的话:“中国人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即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服不了的。”汪曾祺文章的平淡有趣、富有哲理很是值得我好好学习。

汪曾祺曾说:“我想给读者一点心灵上的滋润。杜甫有两句形容春雨的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希望我的小说能产生这样的作用。”的确如此。我一字一句认真默读,从上午看到下午,晚饭后又接着看,直到写此文时,已是将这本书读了一大半。之前看文学类书籍,每次看个几页或几篇后,经常会跳着看,甚至有时还会放弃另选他书。而读这本书从第一篇开始,我自然而然地一字字、一页页按顺序往后看了。汪曾祺非常善于讲故事,他的每篇文章就像一股泉水,汩汩流淌,领着我一路看来,一路思考。

我喜欢汪曾琪平淡有趣、诗意的文字,喜欢他文章中的瓜果饮食、草木之情、语言之美……

我很喜欢读汪曾琪,我为自己还能静下心读书高兴,更为自己能受到爱人及其他人的写作影响而写高兴。人生之美,在于让心静下来好好欣赏身边的风景。

汪曾祺《跑警报》读后感 篇8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汪曾祺的<跑警报>都称得上是一篇奇文!

一篇优秀的散文,必然深深打上作者的烙印。我们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人生经历、爱憎好恶、气质秉性、品格风骨„„总之,我从作品里,看到了作者自己。

汪曾祺是西南联大的高才生,沈从文的得意弟子,比较典型的学院派作家。我们从《跑警报》的选材里,依然可以发现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的影响。

初读文章,我们会发现文章中涉及的内容很多,表面看似乎信手拈来、随口道来、没有什么章法和匠心,如果我们细读下去,我们会发现这一个个故事之间是有着很强的内在关联的,它们被一个灵魂统摄着,那就是汪曾祺的独特的人生经历、独特的人生态度、独特的审美趣味。

文章开头,作者借一个发生在联大师生之间的故事来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教授问学生上节课讲到哪里了,一女生回答讲到‘现在已经有空气警报,我们下课’,教授是渊博而率性的,女学生是认真到了有些迂腐的程度但仍然不乏可爱天真的。这就是身为联大才子的汪曾祺的趣味,汪曾祺的记忆。

这样的例子文中俯拾即是。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慢慢走向郊外马姓同学;坐在教室里上课,居然能感觉到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的侯姓同学;在躲避空袭时忙里偷闲用碎石子拼出的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的联大师生;把逻辑推理用到了捡金子上居然成功的哲学系研究生;跑警报时必带研究印视若性命的情书的研究印度哲学的金先生;别人跑警报时痛快洗头的罗姓女同学和在炸弹乒乒乓乓声中神色不动搅和冰糖莲子的郑同学„„

汪曾祺笔下的,都是奇人,异人!他们才华横溢,极具个性,有点固执,有点迂腐,有点天真,有点浪漫,率性而为,颇有魏晋文人的风骨和气度。

文中有几处描写,看起来似乎是闲笔,但我以为恰恰是能表现汪曾祺独特的文人趣味和风度的。

一处是对西门驿道的描写。驮着货物的马帮,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唱着呈贡的调子,特别是作者注意到了马锅头的特殊装束,马锅头吹口哨没有撮唇而吹的,鞋帮上都绣着花。斜阳古道上的这种情景,在作者眼中很有一点浪漫主义的味道,会引起远客的游子的一种淡淡的哀愁。

另一处是关于坟头的描写,作者注意到了坟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坟主的名讳,还刻出“×山×向”,并开出坟茔的“四至”。作者说:“这大概也是一种古风。”

第三处是关于马尾松和关东糖的描写。

“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

“厚厚的干了的松毛”“ 很重的松脂气味”“ 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如果不看全文,一定以为这是一个细腻、多情的读书人于富足悠闲的生活中发出的惬意的感叹。但是,放在敌机轰炸、性命攸关的“跑警报”的大背景下,就着实令人惊叹和欣羡了!

《跑警报》是以残酷的日本侵华战争为背景的,但是在文中我们看不到硝烟弥漫,看不到人仰马翻,看不到生离死别,看不到惊慌失措。并不是作者有意美化战争的惨烈,有意淡化战争给人的伤害,与其说作者是在描写客观的侵略和避难场面,不如说作者是在续写内心的感受——无论情势多么紧急,他的内心永远是平静而从容、强大而美好的。所以,留在他记忆里的首先不是敌机的疯狂残暴,而是斜阳古道上唱着呈贡调子的马锅头,是马锅头鞋帮上的绣花,是“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的“丁丁糖”,是“个大皮薄仁饱”的松子,是有着古风的碑文,是“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

这让我想到了孔子。“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处于绝境仍能“讲诵弦歌不衰”,汪曾祺承袭了这种儒人的气度和风骨,难怪被后人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是一个多才、浪漫、敏感的旧式文人,同时又是在俗世生活中活得投入而有滋有味的人。所以他才会选择这样一些旁人不会理会、不会入文的材料去写,显示出它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境界。这在汪曾祺的很多文章中都有体现。

就像他在《花园》里写的那样:“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的。” “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谈到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以后的生活,他在《随遇而安》里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他写“自己成了喷波尔多液的能手”;他用戏剧油彩给工人化妆,“这比粉妆要漂亮得多”;还完成了一部“巨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给北京的朋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并感叹“:“白天画图谱,夜晚灯下读书,如此右派,当得!”

再来体会《跑警报》最后一段话:

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汪曾祺《聊斋新义》读后感心得 篇9

这故事讲的是杭州一名妓,名为瑞云,貌若天仙、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初次接客时向老鸨指明要自己相人,老鸨定价,遇到情投意合者才可,可见其姿色。俊朗书生贺生一出现,瑞云马上与他一见钟情,但是贺生很穷,没有能力与瑞云常相亲近,后渐渐刻意疏远之,瑞云日夜相盼。一天,一秀才来见瑞云,用手指点了瑞云额头一下,走后,瑞云头上便有指印黑如墨,且黑斑越长越大。自此老鸨虐待瑞云,贺生不忘旧情,向老鸨讨瑞云,老鸨便将她贱卖给贺生。贺生与瑞云结合后,对变丑的瑞云不嫌不弃。后贺生巧遇秀才,才知他就是点黑斑之人,为的是“以小术晦其光而保其璞,留待怜才者之真赏耳。”,让美女变丑,等得真爱出现。最后秀才作法医好了瑞云,瑞云又才美貌若当年。

这在《聊斋志异》之中是个很容易让人记住的故事,就如给美人添一颗痣一样,简单、清新又有些趣味,整个故事有点像寓言,表现了男子真情的可贵。结局当然是好的,秀才变成仙人飞走,有情人天不负,灰姑娘又变成白天鹅,贺生和瑞云从此过上幸福生活。

然而在汪曾祺先生的新编之中,结尾却加了这么一小段。

这天晚上,瑞云高烧红烛,剔亮银灯。

贺生不像瑞云一样欢喜,明晃晃的灯烛,粉扑扑的嫩脸,他觉得不惯,他若有所失。

瑞云觉得他的爱抚不像平日那样温存,那样真挚,她坐起来,轻轻地问:

“你怎么了?”

一句你怎么了,全文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像是一颗糖放在嘴里将要化掉,却突然觉得不怎么甜了。只是这最后的一点失落,让整个故事变了一种感觉,变得更像现代小说,而不只是好看的故事了。

去掉黑斑的瑞云,仿若另一个人,让贺生心里有些生疏了。就像我们突然将镜子上蒙的一层尘土擦去,世界突然清晰了,我们的眼睛在一瞬间就有些不习惯。这种微妙的捕捉是多么具有偶然性。它似乎只取决于一瞬间,在烛光下贺生将目光投向瑞云的那一瞬间。如果他当时太高兴了,或者是刹那间就被瑞云的美捕获了,他可能就会激动不已,不想太多,高高兴兴抱住焕然一新的瑞云。然而也很有可能,他投去目光之时还带着某种很本能的惊奇,带着一丝捉摸不定的疑惑,然后就产生了汪曾祺所写的那种陌生之感。谁知道呢?

记得唐诺在谈到侦探、武侠等类型小说和严肃小说的不同时,曾说到很关键一点是严肃小说不排除一种偶然性:人们的心思与情绪变幻莫测,有时竟会让自己惊奇,安娜·卡列宁娜的卧轨不是一开始就想好的。严肃小说总可以捕捉某种偶然,从某一个瞬间开始,让世界变成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

当然,在汪曾祺的新编之中,这种偶然性的处理并不突兀,在前面的文字中就多多少少对原文加以修改,做了铺垫。

在《聊斋志异》原文之中,为了突出贺生的情义难得,写瑞云刚被贺生接回去时,自觉以现在的容貌配不上,便“牵衣揽涕,不敢以伉俪自居,愿备妾媵,以俟来者。”哭着请求贺生纳妾。然而此时的贺生可比写《浮生六记》的沈复先生更有情,义正言辞道:“人生所重者知己:卿盛时犹能知我,我岂以衰故忘卿哉!”遂不复娶。想当年沈复总写他和妻子情深意切,妻子劝其再娶小妾,他起初不应,后来还是娶了一名文采斐然的歌女。相形之下,这贺生可真是了不起。

汪曾祺写的这篇新义,改的不多,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节奏,但是在这一处却明显改动了。

这里的瑞云没有劝贺生娶妾。而是

“每晚临睡,总把所有灯烛都吹灭了。”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一床细雨,半床明月。

贺生真的对瑞云脸上那块黑看惯了。他不觉得有什么难看。似乎瑞云脸上本来就有,应该有。

瑞云还是觉得歉然。她有时晨妆照镜,会回头对贺生说:

“我对不起你!”

“不许你说这样的话!”

这个瑞云更现代一些了,也更鲜活一些了!她很本能地临睡关灯,让贺生暂时不见自己的瑕疵。“无灯胜有灯。”,这不失为一种聪明举动。

这样黑暗中的同床共枕滋生出绵绵情意来,贺生就更爱他,渐渐也接受她的黑斑了。

有关汪曾祺散文读后感900字 篇10

汪曾祺(1921-),老先生是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最近读了他的三本新结集的散文,是由其后人提供稿件重新策划而成的。这套书分三本《人间滋味》《人间草木》《人间有戏》。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读汪老的《人间草木》,看着旧时的风土人情、花鸟鱼虫,各具情致,仿佛脱离了都市的喧嚣,适合在夜深人静之时,慢慢品评。汪老的散文集,配了他自己的画作,看似普通的鲜花、常见的虫鸟,在此书中,还写到了一些名人,像沈从文先生、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老舍先生等。在汪老的笔端,凝聚着淡淡的赤子情感,看着舒服且有滋味。不禁让我想起《京华烟云》中,木兰不畏危险,舍身去救孔立夫的那个情景。木兰跟军阀讲,孔先生就是个书生,写了篇《树木是有感情》的文章,怎么能是乱党分子呢?草木无情人有情,读《人间草木》,遍洒人间真情。

《人间滋味》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读此书最好吃饱了看,否则容易越看越饿,刺激人的味蕾。汪老笔下的这些美食,既有土豆、白菜、萝卜这些常见菜,也有连字也不认得的各种珍稀食品,各种滋味杂陈在他的散文中,可见汪老的生活非常有趣。在自然的吃食中,品尝人间的各种滋味。散文中谈到三年自然灾害,他说的不是如何饿,而是如何把黄豆做得好吃,很多事情,角度不同,回忆不同,滋味也就不同了。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汪老是作家,也是编剧。《人间有戏》是汪曾祺在做北京市京剧团编剧时,二十多年来与戏曲打交道的见闻与思考,散文篇幅短小,透着理性、睿智和从容。他对戏剧见解颇多,像关于“样板戏”、谈《四进士》、谈写唱词。有理论的,有感想的,戏剧占据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纵观他的一生,也如戏剧一般,起伏跌宕,不过他都能淡然处之,别具见解。读其散文,体验人生大戏。

上一篇:好习惯益终生 国旗下讲话下一篇:小学作文母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