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

2024-06-29

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通用6篇)

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 篇1

呆若木鸡的故事视频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貌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子最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貌就甭(béng)提了。

之后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貌。

启示:

这则“呆若木鸡”的故事中蕴含着极深刻的内涵:修炼最重要的是到达一种心神合一的精神境界,以这种心境来驾驭一切,才会无懈可击、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心平气和,以静制动,心不浮,气不躁,大智若愚,实为大器之才。

【相关阅读】

“呆若木鸡”的前世今生 篇2

这一词出自《庄子·外篇·达生》。说有一位姓纪的先生,从事着很特别的一份工作:为周宣王驯养斗鸡。所谓斗鸡,就是以鸡相搏,决胜负,赌财物,是历史特别悠久并流传至今的一项博彩活动。列位看官,你可知道,博彩在中国,据说创始于夏代的乌曹,可能有3500多年的历史了。

话说这位纪先生为宣王驯鸡,每隔10天左右,就被心急的周王催,问驯成功了没有?他一直回答,早呢,那些鸡还虚浮骄傲着呢;不行呢,不专注,慌里慌张的;还欠火候,太执著于某一点,容易忽略其他。直到40天后,才对宣王说,差不多可以了,他已经将鸡驯得处变不惊、喜怒不形于色,远远望过去,简直像一只只木鸡。像木鸡,并不意味着这些鸡丧失了斗志,而是意味着这些鸡已经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大约类似于后来在武侠小说中形容的一等一的高手,说剑已在心中,而心中剑胜过他人手中的千千万万柄剑。果然,上得斗鸡场来,竟没有其他鸡胆敢向这些鸡发起进攻,往往是望一望这些呆若木鸡的鸡的“王者之气”,就吓得跑开了。

从前,在故事里的从前,说他人呆若木鸡,可能像今天说大智若愚,是赞扬的话。

但慢慢地,这个词就变成了贬义词,现在的字典中这样解释呆若木鸡: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事有突然变故于是惊;毫无应对办法于是恐惧。

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大约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寓言就是寓言。寓言中,外表的呆若木鸡里藏着智慧勇武,而现实中,外表的呆若木鸡里,往往是真的只藏着惊异,以及因毫无应对办法而恐惧。

就是说,一个人、一群人如何如何,终究要看他或者他们实际做了什么。真正有办法应对日常事务,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且应对得顺顺当当,应对得各方利益不受损,才可以说有处事能力,能担当大任。反之,纵然“佩虎符、坐皋比(虎皮的意思),乎干城之具也”“峨大冠、拖长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究其实却能力有限,虽然能力有限也没什么,但必须有自知之明,不要强出头,不要非赖在特定位置上、强行为他人安排一切不可。明明只剩下了呆若木鸡的本领,偏偏还硬撑着说什么“山人自有妙计”“下一盘很大的棋”,并动辄以不让自己混下去就会乱成一团来恫吓他人,非赖在特定位置上、强行为他人安排一切不可,是世界上最可笑的事情之一。

世界上最可笑的事情之一,往往是世界上最令人悲哀的事情之一。

呆若木鸡成语常用造句 篇3

死板板的,好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二、呆若木鸡成语近义词

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呆头呆脑 [ dāi tóu dāi nǎo ]

形容迟钝的样子。

张口结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形容理屈词穷、无言答对,或紧张害怕得说不出话来。

泥塑木雕 [ ní sù mù diāo ]

见〖木雕泥塑〗。

三、呆若木鸡成语造句

1、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他呆若木鸡,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2、这突然的灾难把他吓得呆若木鸡,一动也不敢动。

3、你怎么呆若木鸡?在想什么心事?我都叫你老半天了。

4、由于语言不同,好几次我都是跟在后,一副呆若木鸡的熊样。

5、你怎么交了个呆若木鸡的男友,反应还真迟钝!

6、大清早就吵架,撂下一句狠话就走了,只剩下呆若木鸡的我。

7、小明失手打翻热水盆,吓得呆若木鸡。

8、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

9、都好半天了,他仍然呆若木鸡地瞪着天花板看。

10、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11、屋内几人被这突来的意外吓得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12、这个人叫他做什么都慢半拍,呆若木鸡的样子,令人生气。

13、小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问他问题,他总是呆若木鸡。

14、这件事让小林摸不着头脑,她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15、小明上课丝毫不听,时不时呆若木鸡,连老师也无可奈何。

16、小敏在数学上可谓是呆若木鸡,但她在英语在全班堪称鹤立鸡群。

17、微笑,不要呆若木鸡,也不要笑的花枝乱颤。

18、听到这个坏消息,全班同学都呆若木鸡,心里暗暗为灾民们祈福。

19、一下记忆起五星大饭店片段,发呆若木鸡般,喝雪茶。

20、那时我一进门,看见母亲倒在地板上,吓得我整个人呆若木鸡,竟然忘了报警求救。

21、妳怎么交了个呆若木鸡的男友,反应还真迟钝!

22、这三个男人在一边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23、如何做到只思维跳跃而不喜形于色手舞足蹈或悲从中来呆若木鸡?

24、这个罪犯刚才还气焰嚣张,现在一见到我们出示的证据,顿时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话来。

25、大臣们在那一阵不可思议,前所未有的喧闹声中,正襟危坐、呆若木鸡。

26、小红的爸爸不幸在抢险救灾中牺牲了,小红听到这个消息后突然呆若木鸡。

27、他呆若木鸡地站着,久久回不过神来。

28、听到这一噩耗,他呆若木鸡,过了好久才“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29、小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

30、他听了电话之后,就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好像受了什么惊吓。

31、电视里面的角色正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我却面无表情呆若木鸡。

32、等着检票的人各种若有所思或者呆若木鸡的表情。

33、大学的辅导员的工作是把读了多年书的呆若木鸡的学生改变过来。

34、看到父母吵起来了,他呆若木鸡地站在旁边,一动都不敢动。

35、馆长双手撑着地,跪在那里,呆若木鸡,好半天才转过头去。

36、那人一下仰卧在地,惊讶地看着费利克斯,呆若木鸡。

37、所有人都呆若木鸡,那黑衣人黑袍罩巾一脱,长发飘飘,遗世独立。

38、毕庶澄看着,仿佛泥塑木雕,完全呆若木鸡了。

39、在林轩身旁的王雨薇,目瞪口呆,呆若木鸡,一副白日见鬼的神情。

于若木先生生平 篇4

为抗日救国,1937年10月,经中共济南市委介绍,她随一批平津流亡的学生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被分配在陕北公学学习。不久因工作需要,组织派她去照顾因病休息的陈云同志。1938年1月,被派送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3月与陈云同志结为革命伴侣。

新中国成立后,于若木同志调到中央财经委员会专家联络室从事翻译工作,后被分配到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资料室,先后负责编辑机关刊物《科技动态》、《创造与发明》、《科学试验研究动态》等。工作期间,她接触到科技发展领域的最新信息,逐渐对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产生了兴趣,为以后从事营养、食品方面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1981年1月,于若木同志调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顾问。她与科技组的同志到农业科学院进行调研,了解到该院蔬菜研究所在食用菌研究方面取得初步成就,并结合国内外食用菌发展情况,撰写了《食用菌生产大有可为》一文,在业内引起反响,促进了食用菌的生产发展。此后,她针对十年动乱中食品卫生制度遭到破坏、肝炎等疾病流行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提出的解决新长征路上的吃饭问题,率先提出改善我国人民的营养卫生状况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她访问了医学科学院的专家,敏锐地看到了营养学关乎民生的重要性和广阔的前景,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撰写和发表了《营养——关系人民体质的大事》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力推动了食品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她重视婴幼儿和中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工作,先后撰写了《关心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当代人的天职》、《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的营养》、《于若木论学生营养》等文章和书籍,并成立了“若木营养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学生营养研究工作。由于在营养、食品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1986年她先后被聘为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等,1987年7月被评为研究员。

1988年4月,于若木同志作为妇女界代表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各项会议和活动,并继续从事营养学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工作。1989年1月,出于对下一代的无限关情,她发起成立了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发展学生营养事业。在她的倡议下,国家先后启动了“护苗系统工程”、“大豆行动计划”和“学生饮用奶计划”,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1999年于若木同志出版了营养学专著《于若木文集》。

于若木同志为人正直,作风正派,谦虚谨慎,德高望重,被广大干部群众尊敬地称为“老大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始终牢记党员使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在新时期制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热情赞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古尔沟村若木纽节节目串词 篇5

歌舞庆丰收,桑烟祈吉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古尔沟村的父老乡亲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个美好而吉祥的日子里,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古尔沟村全村的父老乡亲们欢聚一堂,共度自己美好的节日---若木纽节。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村的父老乡亲,向前来参加节庆活动的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欢迎大家来到温泉圣地-古尔沟来感受藏寨的欢乐祥和,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村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向全村的父老乡亲致以最热烈的节日的祝福,祝福大家在藏民族特有的“狂欢节”上尽情的欢乐,祝福大家在圣洁吉祥的古尔沟一方水土的护佑下,吉祥安康。

俗话说得好“有聚就有酒,有酒就有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用自己传统的歌舞来传承藏民族特有的文化,来展示藏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我们用丰富的文体活动来舒缓一年的劳顿,来增进全村人进一步的团结和睦,我们用对生活的激情来展望和共同谱写古尔沟人更美好的明天。

1、今天是吉祥美好的日子,我们欢聚一堂,跳起欢乐的锅庄,庆祝丰收,祝愿今后吉祥、平安、幸福!请欣赏本土锅庄《斯嘎尔玛让波》

2、格桑花是高原上最美的花,在很多藏族歌曲里都把勤劳美丽的姑娘比喻成格桑花,格桑花是高原幸福和爱情的象征,也是藏族人民心中永远的追求。格桑花代表着藏民族的性格,代表着

藏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下面我们有请古尔沟组的格桑花们为我们展示藏族吉祥花的风姿,《格桑花》音乐响起来。

3、小提琴的表演能让人欢快喜悦,热闹非凡,请欣赏:热情奔放的小提琴演奏!

4、我们用歌舞来欢庆丰收,用节日的相聚与交流来谋发展。我听过一位古尔沟老乡的介绍自己的家乡,“我们喝的是温泉水,泡的是矿泉水”,一句简单的话语成了古尔沟温泉最好的广告词,享用集饮用、沐浴、医疗于一体的温泉是古尔沟人的福气,随着古尔沟温泉欢乐谷的建成,我们热切的期望着这灵泉圣水成为理县养生度假旅游拳头产品的同时带动古尔沟一方百姓的持续快速发展。有请木成沟组为大家带来舞蹈《阿拉斯布姆》来畅想我们美好的明天。

5、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古尔沟的小伙不仅性格豪爽,幽默诙谐;眉目俊朗,潇洒倜傥;而且天生用有一副好嗓子,当然这与温泉水的滋养有没科学的联系不得而知,但这天籁之音的确是他们共同的特质,有请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最受欢迎的实力歌者王文为今天的聚会带来特殊的献礼《》

6、新疆舞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它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格。

7、自由飞翔,是一首高亢嘹亮,充满辽阔草原浪漫情怀的、动感十足的歌曲,有请歌手陈艳梅为大家带来歌曲-自由飞翔!

8、“这里是个好地方,有着勤劳勇敢的人们,这里的山神永远保佑、指引着我们走向吉祥、幸福的彼岸”。在此我们真诚地祈祷古尔沟全村的老人们健康长寿,青年们奋发作为,孩子们努

力学习,健康成长,祈祷全村的人们人们幸福安康。一曲舞蹈《祈祷》献给大家,有请石古磨组闪亮登场。

9、柔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朵艺术奇葩,它正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隋代,她与中国的戏剧艺术一样,门派、品种繁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请欣赏余彩为大家带来的柔术表演!

10、我还听过一位古尔沟老乡的如此谦虚地自我介绍,“我们古尔沟人从小喝的洗澡水长大的,所以全村90%的业余歌手都用专业歌手的水平”,当然,我也侧面了解了一下,这主要是指中老年,也不知年轻一辈的是否遗传了古尔沟人的这一优秀禀赋,一听便知分晓,掌声请出帅小伙张宏伟为大家带来《》。

11、回首过去,我们心潮澎湃;对比今昔,我们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今天我们欢聚一堂,是共度佳节,共叙友情,共谋发展,更是将对县委、政府,全县各部门,各友好乡村以及古尔沟乡党委政府的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关爱的感恩感激的之情化作现实的生产力,力争成为“富裕、文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掌声有请古尔沟组带来的舞蹈《阿若康巴》。

12、能称作妈妈的只有自己的母亲,祖国和党。正是在伟大的党的英明领导下,古尔沟村才有了今天崭新的面貌,古尔沟的人民才有了今天幸福的新生活!接下来有请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的王建斌老师给大家带来-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

13、东北二人转表演载歌载舞,有说有唱,生动活泼。唱词以七言、十句为主兼有民歌体长短句,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唱腔以东北民歌为基础,丰富多样,高亢火爆,亲切动听。请欣赏东北二人转,大家掌声有请!

14、目前我村涌现的一批新农村的新农民,他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商界打拼,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还不忘发扬现代儒商的风格,关心自己家乡的发展。下面有请木成沟组优秀的贤内助们跳起欢快的舞蹈《情满草原》。

15、流行音乐中经典的情歌,爱我就别伤害我,深情大气,唱词锋利而饱蘸柔情,如果加以发自胸膛的哭诉和呐喊,必将让人为之动容并潸然泪下。请听,青年歌手为大家带来的-爱我就别伤害我!

16、有人这样评论《外婆的澎湖湾》,潘安邦的故事,叶佳修的代表作,乡土情怀的音乐写真,童年生活的纯真回忆,影响一代人的不朽之作,请听组合唱:外婆的澎湖湾

17、让一曲喜相会成为我们今天节日聚会的见证,有请石古磨组为大家带来舞蹈《喜相会》

18、是谁帮我们翻了身?是谁帮我们得解放?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军民本是一家人,帮我们亲人洗衣裳!请听催人奋进的歌曲-洗衣歌!

19、下面有请阿木乃为大家带来歌曲《》

20、这里是个好地方,有着勤劳勇敢的人们,这里的山神永远保佑、指引人们走向吉祥、幸福的道路。让我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拉起同心圆,跳起吉祥舞,来共同开创古尔沟人美好的明天。请欣赏本土锅庄《萨麦基拥忠》

于若木与西部贫困县的19年情缘 篇6

紫阳富硒引来19年的关注

是什么缘故牵动着年逾古稀的于老,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对陕西紫阳的关注?

时间回溯到1987年11月。水光潋滟的杭州西子湖畔,迎来首届“茶——品质——人类健康国际学术会议”。在大会选印的118篇论文中,有关茶叶含硒研究的论文,只有一篇来自陕西紫阳的梅紫青的《紫阳茶叶含硒量调查报告》。

报告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紫阳县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第二大高硒区;紫阳茶叶含硒量为目前国内外已知的最高水平;紫阳富硒茶作为一种无毒有益的饮料,对低硒地区人民的健康与保健,有着其他茶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用8年时间磨砺出的科研报告,受到与会专家们的好评。多年来从事营养学、微量元素科学研究的于若木,从相关资料上看到这篇报告后,也感到非常欣喜。

硒是生命中必须的元素,现已发现人畜有40多种疾病与缺硒有关。美国在1974年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缺硒,美国的畜禽及牛羊年损失为6.27美元。我国专家估计,由于缺硒,我国牧业年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缺硒和低硒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2%,受威胁人口有3亿之多。

于老敏锐地感觉到:第二个高硒区的发现,无疑对国计民生、营养保健,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于老指出:“我国有22个省市部分或大部分缺硒,严重缺硒地带居民患克山病、大骨节病或癌症。因此紫阳生产的食物就不是一般的食物,而是抗癌保健的宝贵资源。”她还不断向有关方面呼吁:“如何有计划地开发这一地区,为贫硒地区、为全国人民的健康服务,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心系老百姓健康、营养的于老,身体力行。她不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奔波在大江南北、崇山峻岭之间,由此与西部贫困县——紫阳县,结下长达19年的情缘。

满腔热忱被“拒”之山门

时隔一年,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四届微量元素学术会议上,梅紫青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于若木。于老鼓励梅紫青继续从事紫阳富硒茶的研究,她说:“在科學研究上,要像唐僧到西天取经一样,困难面前不动摇,只有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科学的真经……”

在于老的鼓励和鞭策下,梅紫青和紫阳县的高级农艺师程良斌等人经过艰苦工作、大量实验,完成了“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及保健作用研究报告”,并于1989年9月6日,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

因有重要工作,于老未能参加鉴定会。几天后,于老从深圳返回北京,立即向有关方面了解鉴定会的情况。

当于若木得知,世界营养学理事、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沈治平教授等13位营养学、医学、茶学界的专家一致认为:“紫阳富硒茶是具有广阔前景的保健品,特别是对人体硒的补充有益,并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抗衰老作用,为国内首次通过审定的富硒茶,其研究成果为国内领先水平。本研究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国内富硒茶开发研究开创了先例……”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5家新闻单位,向海内外发布了令人兴奋的消息。不久,日本《产经新闻》发表“医学研究证实,富硒茶可抗癌”的文章,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媒体,也纷纷宣传报道了中国紫阳富硒茶的神奇功能。

70岁高龄的于老,兴奋不已。她不顾疲劳,组建考察组,于1989年9月24日,来到西安,准备挖掘紫阳这个“金矿”,她许诺“要给紫阳县带去一个财神爷!”

考虑到于老的身体状况,对紫阳交通、接待、住宿条件了如指掌的原陕西省副省长徐山林,决定由安康行署和紫阳县的有关人员到西安,向于老汇报。

9月27日,于老在西安人民大厦接见来自安康地区的汇报组成员。她一面认真倾听汇报,一面不停地做着笔记,还不时地提问,详细了解茶乡人民的生活状况,对紫阳富硒和富硒茶的研究情况。于老说:“发现富硒茶后,我就想到紫阳的土壤和农作物含硒量高,要想办法开发,打入低硒区……”于老深情地说“你们那里处处都是宝呀!”

意犹未尽的于老,28日下午,又一次接见汇报组。于老告诉大家:“从市场需求看,开发富硒茶很需要。”她拉开抽屉,取出一盒外省出产的花茶,感慨地说“紫阳茶这么好,宾馆小卖部里却没有,房间里也没有紫阳茶供客人饮用。在宾馆里为客人提供紫阳茶,是最方便的宣传窗口,你们应该打入这个窗口,到各大宾馆销售紫阳富硒茶。”

于老不仅关心紫阳茶,她也关心人均收入只有300元的紫阳县的经济发展。于老认为开发紫阳的富硒食品、饮料的前景非常广阔,并提出了许多项目开发的设想。

会谈结束,汇报组代表安康行署邀请于老1990年春暖花开时参加饮茶节,于老高兴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坐饮香茶爱此山”

紫阳素有“自昔关南春独早”的美誉,1990年的春天却比以往来的更早。春节过后不久,于老就多次给紫阳打电话、写信,表达她的问候和关心,联系考察的事宜。

为了迎接于老和200多位国内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的到来,举办好国内首次富硒茶饮茶节,紫阳县成立工作组,倾全力筹办紫阳县历史上最隆重的活动。

紫阳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工作组调动全县所有的车辆为大会服务, 38辆有年代的汽车中,最“高档”的就是一辆北京213吉普车。与会人员下榻的是全县最好的住处——县政府招待所,它的前院是两层吱吱作响的木板楼,一座很有年代的破旧客栈。后院则是空旷的大院,也是用餐和惟一方便的地方。中庭是过道,两边是招待所里最好的房间——几间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屋门则是带木门闩的两扇小木门。于老的住处被安排在最大的一间,也仅有十一二平方米的大小,房间里多放置一个脸盆,为夜里方便时用。

虽然紫阳人盼望于老一行的到来,但也忐忑不安,担心落后的接待条件,请不来远道的贵宾。享有高干待遇的于老,了解到紫阳的现状后,仍然坚持到紫阳考察,并婉言谢绝一些会议的邀请和头衔,于1990年4月14日下午,乘火车来到紫阳。

招待于老一行人的晚餐,没有山珍海味,并不奢华,于老看到十几道家常菜,却深感不安。于老对紫阳县委书记说:“四菜一汤就可以了。明天,我不吃大鱼大肉。紫阳的蔬菜很好,我觉得紫阳的土豆丝、香椿芽、莴笋丝就很好吃呀!”

饮茶节期间于老的“素食节”,赢得了紫阳人的好评,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事后,一位陪同于老用餐的人悄悄“诉苦”:“和于老在一起吃不饱呀!”

晚饭后,于老不顾旅途疲劳,在她陋室里不断会见有关人士,进行调查和座谈。深夜11点多钟,于老送走客人,又伏案挥笔,起草饮茶节上的发言稿,直到凌晨三、四点。

于老对紫阳情有独钟的缘故,不仅仅是因为紫阳茶,于老说:“因为紫阳是国内少有的富硒地带,我们不但对茶感兴趣,对其他作物如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也感兴趣,这是我们一行来访的动机。”

已对紫阳了然在胸的于老,在大会上向各界人士宣传紫阳茶的悠久历史,介绍紫阳富硒茶的特有作用,并呼吁他们积极帮助紫阳县开发、利用富硒资源。于老说:“宣传紫阳茶、提高紫阳茶及紫阳县的知名度,对安康地区发展经济是有帮助的。这也是在座的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于老不仅关心着紫阳,也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健康。于老指出:“了解自然界的规律,为人类健康服务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各级父母官的责任。”

饮茶节期间,于老考察了西北最大的茶厂——紫阳县茶厂。仔细品茗“紫阳毛尖”后,于老赞叹不绝,并欣然题词:“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

由于要去四川省考察,于老在紫阳只停留了将近30个小时,但于老朴素的工作作风,却给随行人员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考察途中,看到警车开道,坐在半新的拉达牌小车里的于老,不安地对身边的紫阳县长说:“请不要用警车开道,这样影响不好。”车队突然停止前行,于老得知是为电视台拍照而安排后,立即谢绝,“不要搞这些了,这么热的天气,让大家挨晒,司机很累,让他们早点回家休息吧!”

20年过去了,于老热情洋溢的讲话,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和对周边人的关心,仍然深深打动着每一位与会者和34万紫阳人。程良斌、梅紫青和许多紫阳人,至今仍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于老讲稿里的许多段落,于老在饮茶节的讲稿已经镌刻在紫阳人民的心中。

深刻的回忆,引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绵绵不绝的关怀

于老不但自己深入紫阳考察调研,,还不断地委托有关专家到紫阳,帮助开发富硒资源。1994年5月,于老嘱托北京博士国际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等人,赴紫阳考察硒资源及开发情况,同年6月,“硒系列保健品科研与开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于老肯定了博公司的开发思路,于老说“博士公司重视这个问题我非常高兴,把硒保健品作为重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富硒茶我非常欣赏,得到以后,广为散发,以茶为载体,体会保健功能。”于老不无焦虑地说:“研究硒的单位较多,主要是理论研究多,但全面开发没有起步,只有少量产品开始生产,是广种薄收”。

于老启发博士公司先从紫阳富硒茶着手, 进而开发其他产品,生产富硒大麦苗高档健品。于老从手提包里取出一瓶从美国进口的大麦苗粉,当场赠送给博士公司和紫阳县的一位领导,鼓励他们分工协作,共同研究开发。

会上,于老还请博士公司与北京西苑饭店联系,“让紫阳的小豆、绿豆、茶叶,出现在菜单上,用紫阳的产品宣传紫阳的产品,开富硒茶、富硒蔬菜、富硒食品。”

2002年,时任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的陈祥友教授深入紫阳进行考察。陈教授说:“于老要求全国学会给紫阳最大的关注,我不能不来呀!”

2005年8月,中国化工地质研究院副院长莫珉教授向于老汇报,他与紫阳合作,用紫阳富硒的岩石、土壤,开发研究出“富硒多元素营养液”的试验品,获得很好的反响,重病在身的于老露出一丝笑容,缓缓地说:“紫阳的富硒岩石、土壤,在地质医学方面大有可为,你是这方面的专家,应该尽快开发出去。我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很好,不能参与你们的工作了,祝你们早日成功……”

1990年的饮茶节后,紫阳县的每届领导班子都把开发紫阳富硒茶和富硒资源当作头等大事去抓,都得到了于老的大力支持。几乎每年,于老都要会见好几批来自紫阳的客人,给予他们各种帮助。

1995年6月,在中南海于老的家里,紫阳县几位同志代表县委、县政府给于老汇工作。当汇报到富硒资源开发存在的困难时,于老切中要害地指出“紫阳富硒资源开发关键在领导重视,應该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只要党政一把手重视,摆上位置,正确决策,组织实施就能取得大的成效。”在于老的帮助下,紫阳县在富硒资源开发中遇到的困难很快得到解决。

2001年,于老在医院会见了紫阳县县长等5位领导同志,抱病的于老,仍然关心的是紫阳的一草一木,它希望紫阳县的领导除了抓紧开发富硒茶外,还要把开发富硒食品尽快地提到议事日程上。于老语重心长地告诉客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呀!”

在于老的关心和扶持下,紫阳县的富硒资源开发工作初见成效,相继开发了富硒蔬菜、水果、粮食、食品、药材、矿泉水等产品,建立了许多食品生产基地。富硒系列产品的开发,使山区农民找到一条致富之路。1995年,紫阳县人均收入达到774元,比1990年翻了一番。在农民的人均收入中,富硒系列食品的销售收入占到一半以上。

1996年,于老力促“紫阳富硒茶及富硒食品宣传推广会”在北京新华社的新闻大厦召开。会前,身患疾病的于老,在医院里会见紫阳来人,听取汇报,做出重要指示,并在病榻前,撰写讲稿。1998年,紫阳县在西安举办紫阳富硒茶宣传推广会。虽然于老因要事不能参加,但仍为大会撰写讲稿。

于老对紫阳富硒资源的研究和开发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是国家一级学会,一般的分会大都设在省市一级的大中城市。2005年,在于老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惟一一家县级的全国学会“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紫阳分会”,在富硒茶的原产地成立,于老毫不推辞地担任起全国级别最低的分会名誉理事长,因为她在那里又看到了自己的责任。

淡如君子洁如仙

于若木喜欢饮茶由来已久,而且对茶叶的鉴赏有很深的功底。深爱国饮的于老,曾经幽默地说:“不饮茶还算中国人吗?”

于老喜欢品茗紫阳茶,起源于1988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四届微量元素学术会。参加会议的梅紫青送给于老紫阳茶,请她品评。清香爽口,回味淳厚的紫阳茶以及富硒的特殊功效,给于老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此于老开始饮用紫阳茶。

陈云以前喜欢喝龙井茶,好浓茶。为了避免浓茶对身体的伤害,于老建议陈云只饮淡茶,并向他推荐了紫阳茶。陈云接受于老的建议,也开始尝试饮用紫阳茶。

于老不仅关心陈云的身体健康,也关心中央一些老领导和老朋友的身体健康。1990年4月,于老从紫阳带回几盒紫阳富硒茶,大部分赠送给老同志。不到一个月,于老便给程良斌邮汇1000元,请他代购紫阳富硒茶。

“坐斟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每年春茶上市,紫阳人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于老,程良斌、梅紫青等人,都会精选佳茗,给于老邮寄去。收到茶叶后,于老总是及时地将钱汇给对方,从未忘却。

为了不惊动大家,也为了方便大家,每逢清明节后,于老就会给程良斌邮汇两、三千元,请他代购新茶,直到去世。

紫阳茶成名虽早,但它的盛名则是在1990年举办的的紫阳首届饮茶节和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评议会以后达到极致。紫阳茶不仅出现在各大宾馆的小卖部里,也曾经成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馈赠外国元首的礼品。

盛名的紫阳茶也曾给紫阳县带来一定的困扰,紫阳县虽有2/3的农户种茶,但紫阳茶仍供不应求。据一位记者的调查,以前,有相当一部分的紫阳茶被豪华地打包成礼品茶,以至于有人谑成是“政府栽茶树,财政买茶叶。”

十几年来,冰清玉洁的于老,始终坚持作价汇钱和寄钱买茶的清廉作风,成为紫阳反腐倡廉的一段佳话。它不仅感动了紫阳人,也对改变当地的工作作风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临终的关怀,永久的怀念

2005年8月,积劳成疾的于老,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闭门谢客,在家静养。得知这一消息,准备和县委领导一起,前往北京申报“三八绿色工程项目”的梅紫青,连忙给于老家打电话,希望代表紫阳人民探望慰问于老。考虑到于老的身体状况,于老的子女婉言谢绝。于老得知后, 坚持要在家里接见紫阳的客人。

8月25日,于老在家里接见了梅紫青等人,仔细询问近几年来紫阳富硒茶的开发利用情况,紫阳县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情况。约定的45分钟会面时间到了,于老兴趣不减,仍然不断地发问,了解情况。室外,接连响起“时间到了”的声音,于老歉意地说:“他们是为我的身体着想,请你们不要介意。”

听完长达两个小时的汇报,于老一往情深地说:“紫阳是块宝地呀!我1990年曾经去过紫阳,那里硒资源丰富。你们要充分开发利用,造福人民。”

告别时,于老握着梅紫青的手,徐徐地说:“希望紫阳人民早日脱贫,我在北京等待你们的好消息。”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握着于老微微发颤的手,感觉到于老的手心发烫,梅紫青一阵惊悸。回忆起于老听汇报时难以坚持的痛苦表情,梅紫青感到非常的内疚。他责备自己不该打扰重病在身的于老,希望于老保重身体,早日康复。

梅紫青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告别,竟成诀别。2006年2月28日,关心紫阳,热爱紫阳,没能等到紫阳人民脱贫致富好消息的于若木,与世长辞。

为了永久地缅怀于老,在2007年2月28日纪念于若木先生逝世一周年的北京座谈会上,紫阳县代表提出成立 “于若木营养科学基金会”建议,得到与会人士的一致赞同。为了早日实现于老的遗愿,紫阳县加大了开发富硒资源的力度,制定出“紫阳县‘十一五’富硒绿色食品开发实施方案”,让于老与紫阳的19年情缘,结出丰硕的果实。紫阳将真正成为“紫气东来,阳光普照”的地方。

(作者采写中,曾得到梅紫青、程良斌、程楚安、向连才的帮助,在此特表谢意!)

上一篇:孙燕姿雨天下一篇:旬邑职教中心班主任工作问卷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