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期末试卷(通用7篇)
必修一地理期末试卷 篇1
作业考试化,考试中考化,平时考试当中考,中考考试当平时。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分别是()
A.银河系、太阳系 B.河外星系、地月系
C.太阳系、地月系 D.总星系、太阳系
2.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A、氢气燃烧 B、氦气爆炸 C、核裂变反应 D、核聚变反应
3.地球上温度适宜的主要原因是()
A.日地距离适中 B.太阳光照条件稳定
C.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D.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4.12月22日,下列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均为0?的是()
A、北极点 B、北京市 C、广州市 D、南京市
5.下列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现象是:()
A、昼夜的交替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春夏秋冬的更替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6.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的时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A.5月1 日 B.7月1 日 C.8月1日 D.10月1 日
7.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A.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B.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D.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
8.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的时期是:()
A.春分日至秋分日 B.秋分日至春分日
C.夏至日至冬至日 D.冬至日至夏至日
9.当本初子午线与昏线重合时,北京时间为:()
A.9月24日2时 B.6月22日8时
C.3月21日0时 D.12月22日12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回答10~11题。
10.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A.地壳中 B.上地幔中 C.下地幔中 D.地核中
11.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A.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2012年第15号台风“布拉万”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台风“布拉万”气流运动状况的是()
13.减轻台风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最重要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修建各种水利设施 B.台风季节做好沿海居民的迁移工作
C.进行人工消雨作业,减弱台风的暴雨和风速 D.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14..下列四幅洋流模式图,能反映北太平洋中高纬洋流分布状况的是()
图5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关于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
B.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
C.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
D.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
16.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17.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a、b、c、d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B.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
D.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1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
A.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C.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
D.通过大量的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20.下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岸堤是()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读图A-06和A-07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22~23题。
21.图A-06所示地貌名称为:()
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沙丘
22.图A-07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
23.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是:()
A.风力 B.冰川 C.流水 D.植物
读右图回答18~19题。
24.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25.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右图所示不同 的是:()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 C.华山 D.泰山
读下图,完成27~28题。
26.沿箭头a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
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27.沿箭头d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海陆分布 C.人类活动 D.岩石性质
2008年3月,联合国副秘书长提出了“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概念之后,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回答29~30题。
28.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措施是:()
A.积极开发洁净的新能源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合理开发水能 D.积极植树造林
29.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
A.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 B.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C.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 D.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更干旱
30.人类在20世纪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了20%。怎样消除地球的“温室”现象,保护好人类的家园?下列设想的措施和“温
室”现象无关的是()
A制作一个太空“窗帘”安置在日地之间 B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中
C使用基因工程培植大量的海藻和海草,来吸收“温室气体” D 人工降雨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写出自然带名称:A,B,C。
(2)三地纬度位相同,但自然地理环境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是,影响该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3)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因此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须遵循 的原则。
32.读右图,回答问题。(8分)
(1)若图示的是热力环流,则近地面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 处。
(2)若图示的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该环流位于 半球。洋流③按性质属于 流(填寒、暖)。
(3)若图示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则②表示 环节,④表示
环节。
(4)若图示的是地质循环,且甲表示变质岩,乙表示岩浆,则①表示 作用。
33.下为我国某日海平面气压(hPa)分布示意图(局部),读图回答以下问题(12分)
(1)图中乙地的天气系统是(高、低)气压,从大气运动看属于(气旋、反气旋);在甲系统的控制下空气_______(上升、下沉),多(晴朗、阴雨)天气。
(2)图中乙—丙为(冷、暖)锋,该锋面过境时,其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图右面图是这类锋面的剖面示意图的是(填字母)。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速最大的是_______。
34.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乙两处的昼夜分布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甲处放大图为___________(南极或北极)俯视图,弧线AC为____________(晨线、昏线),此时甲位于_____________(近日点、远日点)附近。
(2)地球公转到甲处时,B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A点的昼夜情况为____________。
(3)地球公转到甲处时,开普敦比北京市的白昼________(长、短);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北京市昼夜长短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球公转到乙处时,C点的日出时刻是____________。
答案
1—5DDAAA 6—10BBCAA 11—15 DBDAB 16—20ABBDC 21—25CBCCB 26—30 AABCD
31.(9分)
(1)温带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水分
(3)因地制宜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试卷
必修一地理期末试卷 篇2
从学业水平考试的现状出发,笔者总结出高一地理有关地理规律教学的五个方法。
一、情境导入探究法
所谓情境导入探究法,是指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标、有意识地构筑各种有效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有效地进行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
【例1】地带性规律教学
情境导入1:展示世界自然带景观图片。
课前2分钟配乐展示不同的自然景观图,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非洲)、温带草原带(呼伦贝尔)、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情境导入2:分析不同地理环境生长的植物差异形成原因。
先组织学生观看几种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如胡杨林、椰子树、雪莲、荷花等,然后请学生说出每种植物生长分布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地理环境特点,并尝试分析其自然带形成的原因。然后由教师总结:由于不同地域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了自然带。
(过渡)上述差异有何规律可循呢?
情境导入3:从中国的东北黑龙江出发分别向南和向西所经历的自然景观的变化。
探究活动1:领略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探索。
(展示课件) 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师:在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往南行进,你们沿途能见到什么自然地理景观?
生:(第一组代表) 我们组从我国的黑龙江出发,南行依次看到了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师:(鼓励)很好,我们跟随第二组从黑龙江向西旅行,又能见到什么样具有特色的景观呢?
生:(第二组代表)我们组从黑龙江西行,沿途见到了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森林带,呼伦贝尔大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各种景观迥然不同,差别好大!
情境导入4:世界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联系。
探究活动2:先让学生回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对照课本“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学案(学案设计的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空白图和对应的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空白图):你发现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有何联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联系?
投影仪展示学案填写的结果,并得出结论: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大体是相互对应的关系。
情境导入5: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活动3: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亚洲东部从赤道到两极的主要自然带。观察这些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哪些地方表现得比较明显?
学生讨论完成,第四组同学代表发言,根据景观图片和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说出世界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景观变化的原因是热量的差异导致的,规律表现为东西方向上呈带状分布,南北方向类型更替。
情境导入6: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活动4: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温带大陆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的主要自然带。观察这些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哪些地方表现得比较明显?
(学生讨论完成,略。)
情境导入7: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
探究活动5:规律总结。
填表完成课本第20页的活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地带性规律在学生脑海里印象深刻,成为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二、地理知识比较法
所谓知识比较法,就是通过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高效地完成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
【例2】A、B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规律教学
图1是A、B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这类地理统计图常见于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的规律性教学,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比较后判断。由于最高温出现在7月,可得出A、B两地均为北半球;“以温定带”可得出A、B两地最冷月———1月的气温都在0~15℃之间,确定A、B两地均属于亚热带气候。通过比较,得出二者在所处的热量带和半球位置这两方面具有共性。“以水定型”可得出A地属于冬雨型,即冬季多雨、夏季干燥,B地属于夏雨型,即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通过比较,得出A、B两地在降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次,分析后概括。经过分析,确定A地是冬雨夏干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B地是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此可对A、B两地的分布范围进行概括:A地大致位于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B地则大致位于北纬20~30°之间的大陆东岸。
教学实践证明,地理比较法于地理规律教学科学、简便和可行,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三、原理归纳演示法
所谓归纳演示法,是指从个别或某类具体的地理事实出发,动态地概括出地理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3】“褶皱山系形成———喜马拉雅”规律的教学
首先,引入情境,发现规律。
材料一: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峻的山脉,全长2500千米,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位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是一条巨大的山脉,呈弧形,长1200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落基山脉是科迪拉山系北段最为雄伟的山脉,海拔2000至3000米,南北长5000千米。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分布在南美洲的西海岸,从北到南全长9000千米。思考:结合地理图册第2页世界地图及教科书上板块构造示意图,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以上山脉的成因(说清楚板块名称、边界类型)。
材料二:图2中黑线条代表洋脊。洋脊: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大海底山脉,又称海岭。思考:观察洋脊的形状及所处位置,试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其成因。
材料三:在太平洋 西部分布着 一群弧形岛 屿(见图3、图4、图5),如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菲律宾群岛,有趣的是在岛弧的东侧平行地分布着一系列海沟,如千岛海沟、日本海沟、菲律宾海沟。思考:岛弧带和海沟形成与板块运动有何联系?
综上,发现以下规律:
(1)大陆板块之间碰撞,形成山脉、高原。
(2)板块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海岭。
(3)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岛弧和海沟。
其次,深入探究,总结规律。
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图6、图7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图6地形为褶皱构造,试分析A、B两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方向,解释背斜谷、向斜山的成因。(为了启发学生思考,笔者引入图7:竹片爆裂画面)
综上,总结规律如下: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再次,深入思考,迁移认知。
为了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笔者出示了一些思考题,如“在野外,大部分褶皱构造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那么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判断该地区的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等等,使学生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迁移。
总之,通过动态的模拟演示,学生很容易观察总结出板块之间的运动碰撞形成结构这一规律。
四、“纲要信号”图示法
所谓“纲要信号”图示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一种被称为“纲要信号”图表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讲授、记忆、复习的规律教学法。“纲要信号”图表是一种提纲挈领地概括主要教学内容的图表,它以简单的符号、关键性的语言注记和简洁的示意图等形式,把教学内容中需要大段记忆的内容概括成简明的“纲要信号”,通过抽象的符号和经过简化了的示意图来揭示地理规律,能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掌握、运用。
【例4】全球热量平衡的规律教学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一节中的有关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者间形成的全球的热量平衡规律,如果用文字来叙述、说明,需要大量的篇幅,且阅读费解;而采用“纲要信号”图示法(图8),知识联系清晰,规律自然显现。
五、综合训练深化法
对于地理规律,学生只有经过实战训练才能深刻领会、灵活应用。实战训练要注意逐层推进,一般先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掌握地理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深化训练,灵活运用规律。
【例5】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地理卷第9~10题
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图9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 曲线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 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
A.1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2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1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2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10.12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以上两题考查的是气候类型的灵活运用。在复习气候规律时采用综合训练深化法,能让学生正确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地能够达到连续4个月气温在20℃以上,温度条件适宜;但该地水分盈亏量<0,表示水分条件不足,故B项正确。也可以让学生正确解析第10题:1地位于北纬29.7°,但最高气温在20℃以下,最低气温在0℃以下,说明该地海拔较高,为高原山地气候;2地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D项正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法小议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时分配;课型选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在设置文综考区的省市,地理占分为100分,其中自然地理一般占的分值为45分左右,自然地理部分内容主要位于必修一,因此,为了应对高考,必修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高一离高考还有很久,学生的意识不到位,学生在初中很多又没学过地理,一般中学高一由于开的科目较多,所以,地理的课时一般都为每周2节,所以,在课时紧、任务重、学生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怎样完成课标的要求又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成了任课教师要好好斟酌思量的事情了。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谈我是如何把握课时分配和课型安排以及做了哪些必要的活动的。
一、课时分配
1.引言课或是称作开门课必不可少,安排1课时。老师知识渊博与否,口才如何,这节课就可以见分晓,能不能牢牢抓住学生就看这节课是否精彩,是否感兴趣。
2.第一章《行星地球》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听天书,但是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所以课时上稍作倾斜,第一节安排2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5课时,第四节1课时。
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说天天都能用上,但学生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高度的东西学生浑然不知,而且与物理化学联系的比较多,所以,课时上也要适当增加。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1课时。
4.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现在的教材与原来的相比,省略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洋流的成因,因此,内容较精练,在课时上也省些,还由于时间的关系,安排课时为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0.5课时。
5.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章节,只要一出门旅行,或是看一些诸如国家地理杂志等,看到一些地貌图片学生就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所以,课时上也可以多些,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
6.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五章就只有放在下学期开学后挤时间来上了。因为我们的课时已经很满了。
二、课型选择与安排
1.精讲多练型:(1)地球的运动;(2)气压带和风带;(3)常见天气系统;(4)大规模的海水运动;(5)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类的课不管是高一的各种考试还是高考,都是重点考试章节,因此,老师把这种课要上成导学案学习型课,课前制作导学案,让学生可以在课前做预习,也可以在课上前几分钟给学生做预习,学生通过各种设问的内容,对本节知识先要有个全面的认识,把不会的内容先勾画出来,老师在验收预习内容时要问问学生哪些弄不明白,如果学生觉得从来没有了解过,或是对于一些原理性很强的东西弄不明白,这时老师可以用一些动画的播放,设计一些比较式的图表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如,在上“锋面与天气”时,老师可以制作锋面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配上音乐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上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时,可以模拟大洋中洋流在盛行风吹拂下怎样流动,遇到陆地时怎样沿着岸边往南北流或遇到陆地倒流回去的状况,学生看了后印象深刻,很久都会记住的。又如,讲解板块运动时,就可以模拟两个大陆板块相撞产生的现象并且配点远古时代的音乐那真是绝了。
2.地理实验型。其实上地理课时要设计很多实验课。主要安排在以下章节:(1)地球的圈层结构;(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比如,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师硬是需要准备一个成功的实验,才会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老师可以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一边放一只燃烧的蜡烛,另外,一边放上一个冰袋,蜡烛燃烧后的火焰就会在里面运动,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上台看老师的实验,并请他们说出看到的现象。只要有学生能说出空气从蜡烛燃烧的位置往上走而后从有冰袋得到位置下沉,那你的实验就成功了。在上“河流形成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内容时,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对新原理一目了然,在一张倾斜成40度的厚纸板上,把细沙、粗砂和小石子混在一起后从上面倒下去,粗砂迅速就沉积下来了,而细沙还要冲很远去,最后的形状就是一个扇形,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物质根据粗细能被带走的远近不一样,也就是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泥沙的颗粒大小也不一样。
3.阅读课型。这类课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也很浅显,因此,课上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如:(1)地球的圈层结构;(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3)全球气候的变化。
以上是我多年教地理必修一摸索出来的方法,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星明,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2013华中地区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J].地理学报,2013(11).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试卷答案 篇4
一、选择题(共70分。1-30每题1分,31-50每题2分)
1.下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岸堤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根据地震波的传播,当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读图(图中e、f表示不同作用,a、b、c、d表示不同辐射),回答以下问题。
3.在图中箭头所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
A.箭头a B.箭头b C.箭头c D.箭头d
4.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可能增强 ②箭头e可能增强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5.太阳系中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是( )
A.金星、水星 B.火星、木星
C.金星、火星 D.土星、水星
6.关于右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7.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
A、五带范围不变 B、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
C、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D、热带、温带的范围不变,寒带消失
8.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纵波传播速度慢,横波传播速度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通过气态物质 D.纵波传播速度随通过物质不同而变化,横波不变
9.下图为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和风向示意图,其中风向正确的是( )
10.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陨星 B.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C.酒泉基地上的人造卫星 D.天空中飘动的云
11.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D.大气反射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完成下题。
13.图中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
A.断层 B.背斜 C.向斜 D.褶皱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据此回答各题。
14.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和耀斑都位于色球层上
B.平均周期约为
C.耀斑爆发扰乱地球大气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D.太阳活动与年降水量始终是正相关
15.下列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
A.晴朗的夜晚出现流星现象 B.天体东升西落
C.航海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D.月球圆缺变化
下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部分为气压带。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6.图中字母M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7.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完成下列问题。
18.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可能形成
A.海沟 B.海岭 C.裂谷 D.大洋
19.两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太阳能量来源于( )
A.核裂变 B.核聚变C.其它恒星 D.银河系中心
21.下列不属于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的是( )
A.地球有卫星 B.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C.日地距离适当 D.八大行星各行其道
读“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回答下列小题。
22.太阳辐射分为三部分,其中A.B.C分别代表( )
A.红外光、紫外光、可见光B.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C.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D.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3.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
A.下沉 干燥 B.上升 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 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 湿润
24.图中显示的日期可能是:( )
A.3月21日 B.6月22日C.9月23日 D.12月22日
25.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实地考察
26.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A.垂直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地转偏向力
27.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是 ( )
A.地月系 B.太阳系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8.同一经线上的各点
A.自转线速度相同 B.季节相同
C.太阳升落时间相同 D.地方时相同
读图“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问题
29.以下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左图中的A代表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B.右图中的不连续面D称为古登堡面,以此划分地壳和地幔
C.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各地厚薄一样
D.以图中不连续面F为界划分地幔和地核,此处波速变化明显说明两处物质相差很大
30.以下关于软流层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分布在上图C层的底部
B.软流层位于上图G层的上部,原因是此处横波消失说明此处不是固态物质
C.岩石圈就是图中C部分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读某地四种不同天气系统过境前后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1.关于四种天气系统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暖锋过境 B.乙是低压过境
C.丙是冷锋过境 D.丁是高压过境
32.四种天气系统与其影响下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寒潮 B.乙—长江流域的伏旱
C.丙—台风 D.丁—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
读甲图“地球自转速度随纬度变化”和乙图“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回答下题。
33.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
A.30°;1月 B.60°;1月
C.60°;7月 D.30°;7月
34.仅考虑纬度条件,以下卫星发射基地中最适宜卫星发射的是( )
A.甘肃酒泉(40°N) B.太原岢岚(38°N)
C.四川西昌(28°N) D.海南文昌(18°N)
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图)中,A、B、C、D分别表示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之间的时段,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5.地球从春分日(北半球)运行至夏至日(北半球)的这一时段,在图中由字母( )表示。
A. A B. B C. C D. D
36.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 )
A. A和B B. B和C C. C和D D. D和A
37.北半球白昼逐日缩短的时段是( )
A. A和B B. B和C C. C和D D. D和A
一天,我国某城市于北京时间4时30分日出,18时30分日落。据此回答问题。
38.该城市的经度为 ( )
A.东经105度 B.东经135度 C.东经127.5度 D.东经120度
39.该日,太阳直射在( )
A. 赤道 B. 南回归
C.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 D.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
40.冷锋、暖锋的共同特点是 ( )
A.冷气团在锋面以上 B.过境后天气转晴C.过境后气压升高 D.过境后温度上升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41.图中各地的气压值( )
A.甲>乙>丁>丙 B.乙>甲>丙>丁
C.丙>丁>甲>乙 D.丁>丙>乙>甲
42.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陆地受热少
B.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43.地球上一年内正午物体影子总是朝南的地区在( )
A.北回归线以北 B.南回归线以南
C.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 D.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
44.在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符合热力学原理的是( )
读图,完成题。
45.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丙>乙>丁>甲 D.丁>丙>乙>甲
46.若图中丁地为极昼时,图中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乙>甲>丙>丁 D.丁>丙>乙>甲
47.若图中丁地为极夜时,图中四地黑夜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序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丙>乙>丁>甲 D.丁>丙>乙>甲
下图各箭头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完成下列问题。
48.图中体现“大气保温作用”的是
A.① B.③ C.④ D.⑤
49.影响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因素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0.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 C.④ D.⑥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30分。)
51.读某一时刻的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此图所示的日期是______,此时北半球的节气
是_____,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_。
(2)图中C点的时刻为______点,太阳高度
为______;
D点的昼长为______小时;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为______。
(3)图中所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中
的______(晨或昏)线,图示时刻ABCD中正在日出的点是______。
(4)图中ABCD中,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52.读“亚洲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此图表示的是___月份季风图。此时是北半球的 季,亚欧大陆上形
成 (高、低)气压,它切断
了 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里。
(2)E的风向为_____风,F的风向为______风。
(3)半年后,A处盛行 季风(风向),B处盛行 季风(风向)。
(4)东亚季风形成的主要成因是
;而南亚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是 。
53.读我国10月14日2:00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图A处为 气压中心(写出具体名称),主要是 (动力或热力)因素形成的。(2分)
(2)若甲、乙为锋面系统,则可判断B为 气压(填“高”或“低”);其中甲
为 锋(填“冷”或“暖”), 其中乙为 锋(填“冷”或“暖”);甲、乙两地中,正是阴雨天气的是 地,气温将会明显下降的是 地。(5分)
(3)此时,杭州和北京两城市比较,风力较大的是 ,判断理由是 ;未来几天,北京可能出现 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3分)高一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答案
1——5 CAADC 6——10 DBBDB 11——15 BBABC
16——20 BBACB 21——25 ABADB 26——30 BDDDD
31——35 CBCDA 36——40 DBCDB 41——45 AADBA
46——50 BDCCA
51.
(1)12月22;(1分)冬至;(1分) 23°26′S(23.5°S) (1分)
(3)10;(1分) 0°;(1分)12;(1分) 46°52′(47°) (1分)
(4)晨;(1分) C(1分)
(5)A>D>B>C(1分)
52.
(1)7 (1分) 夏季 (1分) 低 (1分) 副热带高 (1分)
(2)东南(1分) 西南 (1分)
(3)西北 (1分) 东北 (1分)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分)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分)
53.
(1)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1分) 热力(1分)
(2)低 (1分) 冷 (1分) 暖 (1分) 乙 (1分) 甲 (1分)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试卷 篇5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古代农业进入“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是
A、石斧、石锛的出现和普遍使用B、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C、放火焚烧杂草树木技术的发明D、青铜工具的出现
2、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
A、铁制农具出现并推广使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水排鼓风冶铁
3、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在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B、西汉建立后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4、右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A、西汉B、曹魏
C、南朝D、唐朝
5、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中心是
A、长安和洛阳B、扬州和益州C、松江和成都
D、苏州和杭州
6、关于我国古代商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候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B、唐朝时候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C、宋朝在今四川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明清时候晋商和徽商联手垄断了国内商业各部门
7、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稀疏而微弱B、发展非常缓慢
C、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D、开始主导中国社会经济
8、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9、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在何时实行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10、19世纪70年代,中国最早投资于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的人是
A、商人、地主和官僚B、官僚和地主 C、手工工场主和地主 D、商人和高利贷者
11、下列属于近代民族工业的是①发昌机器厂②继昌隆缫丝厂③湖北织布局④贻来牟机器磨坊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发展,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面粉业、纺织业B、机械纺织业C、交通业、冶炼业D、烟草业、化工业
13、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他
(1)把救亡图强作为时代的使命(2)视创办实业作为救国之要途
(3)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4)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A、(1)(2)B、(1)(3)C、(2)(3)D、(3)(4)
14、关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45)的正确描述是
①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②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打击
③涌现出一批实业家,如张謇、周学熙等④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
15、中华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外患重重,但民族火柴业从无
到有,从落后到先进,从弱到强,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
通过观察下列两幅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你得到的答案是
A、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B、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C、辛亥革命的有力推动D、北洋军阀的鼎力援助
16.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
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
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1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的是
A、1949—1952年的经济建设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D、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
18、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核心内容是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结束“左”的错误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0、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的是
A、.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D、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60分。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1、阅读下列材料:
村料一下面是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两幅图片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个运动?(2分)其导致了什么结果?(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3)如何避免再发生类似的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
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
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
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2)“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
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4)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
之间的关系。(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有这样的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
浩风帆。
材料二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不是收,而是放。”请回答:
(1)“一九七九”中国实施了什么伟大战略决策?决定1979年春天以后巨变的会议是什么?(2分)
(2)“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建立哪几个经济特区?(4分)
(3)材料二中“放”的宏伟思想是什么?(3分)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3分)
24、古代商业是自然经济的补充,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瓦解着自然经济:
(1)商周时期,我国商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分)
(2)与唐朝以前相比,唐朝后期及其以后,我国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2006年2-4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是以明清时期的商帮为原型的,请问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2分)
(4)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是怎样从经济方面“不顾时势”的?(2分)
(5)新中国建立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通过怎样的方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2分)
25、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阅读下列反映近代前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状况的示意图,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注:小树代表民族资本主义
(1)近代前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3分)
(2)结合上图分析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后存在哪些进步倾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8分)
(3)l949年到1956年底,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政策有何特色?(1分)
必修二模块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D3、D4、D5、D6、D7、D8、D9、A10、A11、A12、A13、A14、C15、B16、C17、B18、B19、B20、B
二、非选择题
21、(1)反映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导致了1959年到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2分)
(2)问题: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2分)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发展。(2分)
(3)看法:应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等。(根据作答情况分三个得分等级,4分、3分、1分)
22、答案要点:(共12分)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分)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分)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3)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4分)
(4)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2分)
23、(1)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
(2)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4分)
(3)“放”最终要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局面。(3分)
(4)1978——1992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国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原因是改革开放的结果。(3分)
24、(1)官府控制。(2分)
(2)唐朝后期,城市坊与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
买卖的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4分)
(3)晋商、徽商。(2分)
(4)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2分)
(5)社会主义改造或和平赎买。(2分)
25、(1)三个阶段: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或进一步发展)(3分)
(2)进步倾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统治。(4分)
影响: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些抵制作用;为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社会基础;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的建立等提供了社会基础。(4分)
必修一地理期末试卷 篇6
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材编排及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不提倡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分离和割裂, 但从知识内容的比重看, “地理一”主要是自然地理, 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内容。 [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列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与知识教育三者有机统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该教材在强调地理思想, 使之有“魂”;注重问题探究, 使之有“理”;联系现实生活, 使之有“用”;尝试多种表达, 使之有“趣”的基础上构建了教材的体系。同时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等, 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
二、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法分析
地理教学方法类型多样, 哪些方法与目前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最适宜, 哪些问题适合选择某种教学方法解决, 这些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 而且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十分具体。 [2]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对增强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知识分类为基础, 将自然地理知识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四部分, 在此前提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 [3]
1.地理基本概念———谐音巧记+“图”、“例”并举。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 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应用不同方法学习。
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 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 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地 理事物演变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缩短地理事物间的时空距离, 增强形象的真实感化枯燥为生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优化教学过程, 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突破难点, 取得常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现代教学多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跨时空、跨地域地展示事物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刺激学生, 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地理知识形成过程一步一步地演示出来, 不仅降低知识难度, 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乐于接受,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
3.地 理基本原理 ———模 拟实验法 。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地理必修一中基本原理部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欠缺, 掌握起来难度大, 甚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探究过程中, 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当然离不开观察, 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 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 有时可用模型做实验, 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 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 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以热力环流为例加以说明。
实验用品的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 (长100cm, 宽30cm, 高40cm左右 ) 、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 、火柴等。
活动步骤:
(1) 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 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 在塑料薄膜的一侧 (装冰块的盆上方 ) 开一个小洞。
(4) 将一束香点燃 , 放进小洞内。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引导学生提炼此实验过程和结论, 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 )
(学生观察 ) :香的烟雾先下沉 , 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 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 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 形成一个循环。
(得出结论 ) :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教师引导 ) :非常好 , 请大家看课件动画。 ( 引导学生分析, 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 )
4.地理空间分布 ———情 境教学法+“图”中 探索 。
以洋流的分布规律为例:
情境设置:展示北太平洋局部地图, 1941年12月, 日本突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
问题设计:其舰队航线没有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南航线。而是选用冬季自然条件恶劣的北航线。这是为什么?
教师:这些都与洋流有关。那么什么叫“洋流”? 它空间分布有何规律?是怎样形成的? 下面我们就共同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 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明学生所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体会学习知识和生活紧密相关, 同时为最后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通过问题的解决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开展有效教学。 [5]
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读图观察并思考: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在南半球也是这样吗? 在印度洋冬季、夏季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给足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
教师可结合世界轮廓简图版图, 表示相应的洋流流向。
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采用求同法, 即按同一类地理事物分布的相同性或者相似性,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在此基础上建立世界洋流分布的空间图像模型, 这种直接归纳的方法, 使规律明晰, 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既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讲解, 又能有效帮助学生探索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掌握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通过充分应用图像, 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图文分析的综合能力, 培养基本的地理素养。
摘要:本文阐述了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并在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编排的基础上, 根据自然地理知识的类型针对具体课程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 以期对一线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然地理,多媒体教学,教材,教法
参考文献
[1]陈澄, 樊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8.
[2]李晴.论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9, 9.
[3]郭秀更.高中地理会考知识分类复习教学法[J].飞 (素质教育版) , 2013 (3) .
[4]段敏, 蒋春富.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自然地理教学难点[J].探索与实践, 2012.
测试卷32 世界地理 (一) 篇7
下图为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某大陆局部区域图。读图回答1~3题。
1.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位于( )
A. 北美洲 B. 大洋洲 C. 非洲 D. 南美洲
2. 以下为该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记录的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说法有误的是( )
A. 甲湖泊对丁河流的流量起到调节作用
B. 乙湖泊属于咸水湖
C. 丙河流在该地冬季时流量最大
D. 丁河流下游无结冰期
3. 以下为该小组对图示海域的洋流及其影响的推测,符合实际的是( )
A. 该海域的洋流属于风海流
B. 与暖流交汇形成海雾,影响航运
C. 该处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D. 造成图示海岸处形成沙漠气候
2010年4月10日,历经182天、3.2万余海里的冰雪考验,“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着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国第二十六次南极考察队顺利泊岸,安全返回位于上海浦东曹路镇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结合下图,完成4~6题。
4. 我国南极科考队经过的温度带有( )个
A. 2 B. 3 C. 4 D. 5
5. 此次科学考察没有经过的大洲为( )
A. 大洋洲 B. 南美洲 C. 南极洲 D. 欧洲
6. 当我国科学家安全返回上海时,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A. 上海昼夜等长 B. 新西兰昼长夜短
C. 中山站出现极昼现象 D. 北京昼长夜短
7. 下图为海陆分布状况图,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c、d、b、a B. a、b、c、d
C. d、c、b、a D. b、c、a、d
8.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红海的形成是由于( )
A. 板块的上升 B. 板块的下降
C. 板块的张裂 D. 板块的碰撞
内蒙古连日狂风大雪导致一列从白旗到包头的普通列车于2010年1月3号晚被困途中,被迫停在商都火车站西18km处,积雪冰冻封住了列车车门,车上1400名旅客及乘务人员被困在车厢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消防支队及武警及时赶赴现场进行救援。据此完成9~10题。
9. 此材料反映了( )
A. 降水与农业的关系
B. 降水和工业生产的关系
C. 降水和交通运输的关系
D. 降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无关
10. 能正确反映此次降水的天气符号的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根据相关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丹麦地理位置图
材料二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南同德国接壤,西濒北海,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海岸线长7314km。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m。距离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岸15公里的海中央,坐落着一个树木葱茏,但从外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岛——萨姆索岛。该岛平均海拔不到30m,小岛根本上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能源基本上来自于可再生能源。11座岸上风力涡轮机和10座海上风力涡轮机日复一日的转动,满足岛上4000名居民所有的电力需求。
萨姆索岛早已实现‘碳中和’(指通过各种方式中和抵消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
(1)丹麦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请分析其原因。并说出酸雨会带来的主要危害。
(2)简述丹麦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有利条件。
(3)指出丹麦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成为丹麦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原因。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聂伯河是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第二大河,欧洲第三大河。河流发源于海拔200~350m的分水岭上。流域北面有白俄罗斯山脊,流域南部是亚速海低地。长2200km。流域面积50.4万km2。
材料二 下图第聂伯河流域图。
材料三 第聂伯河相关资料(见表一、表二)。
(1)简述第聂伯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第聂伯河流经的主要国家乌克兰素有“欧洲粮仓”之称,分析乌克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13.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新社北京2012年2月13日电:极寒天气持续笼罩欧洲,目前已致逾600人丧命,2过去两天来,欧洲多个地区持续大雪,22国已发布极寒警报。欧洲最主要河道多瑙河也因厚厚的冰层而关闭了数百公里的航运。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纳利斯向媒体表示,当前席卷欧洲的严寒天气是西伯利亚高压气团造成的。纳利斯说,西伯利亚高压气团阻碍了暖空气西进,导致欧洲地区温度骤降。而过去数日,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来自地中海的暖湿气流在东南欧上空交汇,给该地区带来大量降雪。
材料二 德国境内多瑙-美因-莱茵运河,连通多瑙河(J)和莱茵河(K),如下图。
材料三 始于希腊的债务危机,2010年起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欧元大幅下跌,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1)结合材料,简述欧洲极寒天气特点及其成因。
(2)简述多瑙-美因-莱茵运河的航运价值。
【必修一地理期末试卷】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09-07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0-12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节11-06
地理必修一的教学计划07-07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07-06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精讲课程教案10-09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检测题06-02
湘教版地理必修06-07
地理必修二教学总结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