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植树的英语作文

2024-10-11

去植树的英语作文(精选13篇)

去植树的英语作文 篇1

关于植树节的英语作文:命题英语作文 去西山植树

根据中文设置的情景和英文提示词语,写出语法正确,意思连贯的句子。所给的英文提示词语必须都用上。

上星期日,我们乘车去西山植树。一些学生种树,其他学生

1.It, fine, last Sunday 2.we, go, West Hill, by bus 3.some, plant trees, other, carry water 4.because, we, work hard, tired, happy 5.all, know, stop form, blow, and, city, make, beautifu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t was fine last Sunday.We went to West Hill by bus.Som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others carried water.Because we worked hard, we were tired, but we felt happy.We all know trees can stop the wind from blowing the sand towards the city, and they can make the city beautiful.

去植树的英语作文 篇2

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尊重学生, 唤起情感投入。

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与意志, 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接近和了解学生, 善于和学生适时地交流, 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把自己看作知心朋友。现代化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过程, 其中一个过程为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 另一个过程为感受—意志—性格的过程, 前者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过程, 是一种智力活动, 后者是情感过程, 是非智力的活动。但是, 传统的中学教学只注重认知过程, 传授知识, 却忽略了情感过程, 造成讲课方式单调、乏味, 学生厌学、课堂效率不高。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情感思维的统一过程,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热爱的情感, 用爱去感染学生, 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让学生在浓浓的、充满爱意的环境中去学习, 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 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二、创设情景, 发挥情感作用, 调动学生情感的转移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也是师生感情交流和思想共鸣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 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 关键是教师要有亲和力。因为教学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师生情感交流的好坏, 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 教师要懂得情感投资, 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去唤起学生, 引起共鸣, 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表情及期望的目光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和鼓励的情感信息。良好的课堂气氛可能成为传递这些信息的无声媒介, 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和陶冶学生情操的巨大力量。

在学习活动中, 多种感官参与, 激发兴趣, 加深理解和记忆, 强化学习效果, 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被引入一种积极接受语言信息的状态, 从而实现了情感转移, 使得学生清除恐惧感, 对所教的课堂产生兴趣而敢于开口表达。

三、理解和尊重学生情感,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愉快教学

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角色地位, 因此教师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学生刚学英语感到新鲜、好奇, 但时间一长, 内容多了、复杂了, 部分学生就会兴趣低落, 教师应实施愉快教学, 保持良好的情感态度, 鼓励和表扬学生, 加倍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要加以肯定,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首先,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快乐、有趣的学习氛围, 始终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快乐的、有趣的,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会收获很大。其次, 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让学生感受快乐, 各种教学设计要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出发点, 如采用游戏、讲故事、唱英文歌曲、猜谜语等形式。

四、丰富情感体验, 尝试成功

教师应鼓励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热情, 心理学认为, 没有任何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中学生的共性是:表现欲极强, 尤其这种表现的成功得到老师/别人表扬时会特别兴奋, 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充分地、适时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可采用小组竞赛、男女对抗赛 (PK) 、限时记忆赛等, 及时地对各优胜者给予表扬和鼓励, 也可让语音、语调较为准确的同学领读、朗读, 或小组轮流到讲台前表演, 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特长, 尝试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植树节作文:我们去植树 篇3

刚到集合点万客丰瓯柑文化园,只见一株株高大又粗壮的桃树、梧桐树笔直地挺立在我们身旁。首先,在瓯柑文化园里讲解员叔叔为我们讲解瓯柑的相关知识,使我们了解了瓯柑的一些历史与文化,我们还喝了酸甜可口的瓯柑饮料。接着,我们就进入瓯柑园进行采摘瓯柑活动,本来我以为瓯柑树长地会和梧桐树一样高大,可实际并不高,采摘的时候有时还要弯着腰、弓着背,也挺累的。我也体会到了平时品偿美味的瓯柑背后都凝结着农民伯伯的辛勤汗水。

采摘过后,大家就进入令人激动的植树环节了。我拿了一把锄头,爸爸拿了一把铁锹,我俩就跟着大队伍往植树点进发。到了植树点,我们发现坑已经帮我们挖好,只要把小树苗的根埋好,再浇点水就可以了。爸爸去拿了一株树苗过来后,我俩就开始兴致勃勃地行动起来。我先把树苗轻轻地放在坑里,爸爸拿住它的“身体”部分固定住,我用锄头把泥土块弄到坑里,一开始,我拿锄头很不习惯,感觉很费力,连锄都锄不动,后来在爸爸的慢慢指导下,我逐渐学会了技巧。土填好后,我又用铁锹在泥土上拍了好几下,又在泥土上浇了些水,这样我们就大功告成了。我还很臭美的拿着锄头、铁锹和种好的树苗来了张合影,你们可不要笑哦!

去植树作文 篇4

一到那里,我看见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还听见了一群小鸟在天空中唱歌,我的心情真开心呀!

开始植树了,老师先分组,再分发小树苗,接着同学们就忙开了。他们有的用铁锹挖坑;有的拿水桶提水;有的栽树苗的浇水……大家忙的热火朝天,还不时传来同学们的笑声。

我挖了很长时间,还是挖不深。我看了看手,手都磨出了一个血泡。使劲地踩压铁锹,这样坑就深了。我用自己的手比划了一下,深度刚刚好。我叫同学把树苗放进去,我再把土填进去踩实。最后,我给小树苗浇水,小树栽好了。

这时一阵风吹来了,小树苗弯了弯腰好像在说:“谢谢你们”。小鸟叽叽喳喳地飞来好像在说:“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个新家。”我似乎看见了小树长成参天大树。

我看见同学们也把树栽好了,我们把队伍排得整整齐齐,开心地回学校去了。虽然我很累,但是我很开心。

去植树作文 篇5

坐上车后,同学特别激动地说:“我好开心啊!”我心想:是呀,好想快点到啊!到了森林里我和刘沐恩抬着工具一起走,我看见刘沐恩累得咬牙切齿的,我就使劲抬高了一下,想让他轻松一点。到了地方,我趴在地上大口大口的喘气。

这时,妈妈把水提来了,我和刘沐恩一起拿着铲子。一起挖了一个小小的洞,我把树放了进去,浇上了一点水。谁知我们刚走,小树苗就倒在地上,它好像哭了起来。我们连忙回来又开始了一次种树,我和刘沐恩一起又挖了一个很深的地洞,小心翼翼地把小树苗放了进土里了,把它扶着踩了踩土,然后浇了很多水。结果好像水浇的太多了,小苗儿又伤心的哭了,我赶快用铲子铲了一点儿土盖了上去,不多不少,刚刚好。我和同学在树边,巡逻了一圈,确定不会再倒了,就大步大步的走回了车上。

去植树的英语作文 篇6

关键词:语言社会属性,大学英语教学,适切性,不适切现象,完美结合之道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常态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理工科二本院校面临着非英语专业学生数量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新情况, 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每位理工科二本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而言, 既是严峻挑战, 又是探索改革的机遇。在教学实践中, 以语言的本质属性做抓手, 从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视角去探寻和掌控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 从而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各类深化教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 并尝试开辟新途径, 是公共英语教学的必然选择。本文以二本理工科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现实状况为依据, 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语言的本质属性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

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交际是在社会中进行的。离开了社会, 语言不仅失去了交际对象, 还失去了交际环境, 语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 语言教学应该牢牢抓住语言的社会性这个总纲, 才能做到提纲挈领, 纲举目张,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 对英语的教与学都必须找准语言的社会性和英语教与学之间的适切性。

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指的是什么?“适切性”一词是从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的《适切性课程》 (布鲁纳, 1989) 中借鉴过来的。布鲁纳的适切性课程理论概括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即教育改革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因此, 课程改革应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需求, 而社会是在不断进步变化的, 所以, 教学目标就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它应随着社会进步而动态发展, 以实现与社会的适切性。另一方面是关于课程设计的相关问题, 即课程要针对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也就是说, 课程与社会问题不仅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而且要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 课程不应仅局限于课堂学习, 还应延伸到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适切一词描述的既是一种状态, 又是一种价值, 标示着教学与社会需求及学生个体需求的协调和契合程度。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是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所采取的教学措施、选用的教材、制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方案等都要与社会需求、就业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等相适应。简言之, 不能脱离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相契合的实际, 用哲学理论表述就是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不能脱离语言的社会属性这个总纲。

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逻辑, 我国自1862年在北京建立同文馆设英语学科以来, 特别是自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英语学习由兴起到形成热潮, 以及今天遍及全国的四六级考试热、“托福热”、“雅思热”、“SAT热”等种种英语学习、培训、考试, 都是紧紧围绕着语言的社会性、工具性而展开的, 从侧面印证了教学适切性的重要功能。由此可见, 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 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 互为依托, 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 二者的完美结合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优质高效成果的保障。

二、当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适切”现象

教师觉得教得累, 学生觉得学着难, 这既是很多理工科二本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现实窘境, 又是很多高校公共英语教师的无奈感慨。我认为其基本原因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没有牢牢抓住英语教学的适切性与语言的社会性相结合的根本点, 现在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种“不适切”现象。

第一, 不充裕的资金, 教师超负荷的教学量与“高大上”的办学标准不适切。办教育既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更需要有好教师。好教师是好教育的柱石, 但好教师不是天然成长起来的, 而是学校培养和个人努力结合的产物, 其中学校的培养这个外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资金不充裕或其他各种原因, 教师的一些高水平培训进修不能落实, 因教师编制紧张也不招聘新人, 而是选择让在职教师长期超任务量工作。教师既要完成超任务量工作, 又要挤时间搞科研, 疲于奔命。这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还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教学与科研, 使教学陷入“教师感觉教得累, 学生感觉学得难”的双输怪圈。

第二, 应用型大学录取的学生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要求不适切。“文革”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实行的是精英化高等教育策略。1977年刚恢复高考时, 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 仅有27万人被录取, 录取率仅为4.8%。而自从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 我国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据《中国教育年鉴2013》显示, 2012年我国有915万学生参加高考, 有685万学生进入高校, 录取率已高达75%。因此, 很大一部分的当代大学生, 与恢复高考之初的大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等方面不能相比, 大多数的理工科二本院校的各种教学标准仍然仿照或套用研究型高校的标准, 学生与标准之间的不适切是必然的。

第三, 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和偏低的学习能力与“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不适切。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 价值观多元, 功利性突出, 在交往对象和交往价值取向上, 有自我中心的痕迹。总之, 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任性随意是独生子女的显著特点, 因此, 较强自律和自主性的独立自主学习方式并不完全适合他们。在英语教学中, 很多时候教师不得不像对待小学生一样, 课上课下绞尽脑汁, 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督促学生学习。然而, 仍然有部分基础薄弱、自律性差的学生, 不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对课堂训练不响应, 写作业抄袭, 有时会出现全班的作文基本都相似甚至雷同的现象。结果不仅英语四六级考不过, 而且导致更多的学生对学好英语失去信心, 教师压力随之加大。

第四, 新版四六级英语考试试题难度与现在二本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完全适切。我国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始于1987年, 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手段, 存在有其合理性。因为学校需要一个客观的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工具, 用人单位也对人才的英语能力提出一定要求, 所以四六级成了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虽然教育部从来没有发布关于英语四级成绩与学生学位证挂钩的规定, 但是因为英语的“世界通用语”地位和作用, 大部分理工科二本院校仍然非常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 对学生的四六级考试一考通过率仍然有要求。而现实情况是, 理工科二本院校的学生, 总体上入学时英语水平较低。经过改革的四六级考试试题, 在难度方面略有提高, 所以理工科二本院校的学生英语四六级初次平均通过率较低。教师和学生都为四六级头痛,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率却不理想, 影响了学生学好英语的热情和信心。同时, 学校对通过率的高要求, 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第五, 学校的英语教学目标与学生心中的英语学习目标不完全适切。学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较高的四六级通过率, 而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目标不仅包括拿到四六级证, 还包括为日后的深造做好准备, 在应聘和日后的工作实践中管用, 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能够读懂机械的英文使用说明书, 能够看懂本专业相关文献, 能够工作中用英语与人流利沟通。为期两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全部要求, 正是因为学校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完全适切, 学生才没有学习兴趣, 也缺乏学习积极性。因为大部分理工科二本院校是应用技术型大学, 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 大部分学生的目标是就业, 而不是做学术研究, 所以学校的英语教学目标与学生心中的英语学习目标不完全适切, 在家长和学生的心中, 能就业才是硬道理。

三、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与语言的社会性完美结合的思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育方法, 因为教学语言不同, 其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1) 因此, 集语言与外语功能于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谓任重道远。如前所述, 把语言的本质属性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完美结合起来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捷径, 鉴于实际存在的不适切问题, 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第一, 发挥教育部督导机构的作用, 把各级相关机构对教育的投入资金、教师的工作量标准、工作保障、工资待遇等规定落到实处。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 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的明确规定, 更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保障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提高教师待遇, 让教师有尊严感和成就感, 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此, 必须明确划清给教师适当的工作压力与超负荷工作的界线, 这种压力必须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不能超负荷, 不能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把教师从超负荷的重压中解放出来, 腾出时间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保证教师有健康的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同时, 要注重监督教师业务培训等规定的落实情况, 使教师在专业方面得到与时俱进的培训和提高, 让教师真正有一个和谐、温馨、向上、快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第二, 通过中央党校和教育部联合办班等形式,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高校领导干部研讨班, 解决高校领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问题。通过办班解决高校中存在的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办学标准同质化、学生培养目标趋近、教学标准相同的问题, 从根本上避免出现应用型的二本院校套用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标准的情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明确提出, 到2020年, 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搭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立交桥的大学, 其对自己在学习型社会中的核心定位与使命担当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重新审视和考量大学英语教学在本校的定位及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的英语教学标准, 破解“教师感觉教得累, 学生感觉学的难”的难题。

第三, 针对理工科二本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文科知识欠缺多等现实, 在设置课程时, 应该考虑适当增加英语课时量或者按照清华等名校的做法进行分级教学。高级班的同学可以较早参加英语四级考试, 而中级班和普通班同学可以推迟参考时间, 从而既解决了学生之间因为学习成绩不同而产生的学习要求不同的矛盾, 又使成绩差的学生有了新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获得感, 既能强化英语学习效果, 又能提高英语四六级通过率。

第四, 根据部分理工科二本院校仍然有四六级通过率压力的问题, 可用下面两种方法进行实验性尝试。一是教育部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理工科二本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再使用通用的全国统一教材, 而是使用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英语教材, 即学科专业英语, 由专业行会或学校制定考试标准, 弱化四六级考试。二是教育部可以选择在理工科二本院校进行单独的英语四六级 (试题难度低于全国文科院校和重点大学) 的考试, 从根本上消除理工科学生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恐惧和幽怨。

第五, 针对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自主性学习能力弱的特点, 建议在辅导员之外设立班主任的工作制度, 即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任课教师 (最好是年轻的英语教师, 因为年龄差距小, 便于沟通交流) 做班主任, 专门解决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如前所述, 现在的“90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他们身上存在一些通病, 特别是学习不自觉、不认真, 生活太任性、太随便, 都是令学校和家长头疼的难题。有了特设的班主任, 学生有学习问题不仅可以及时找班主任咨询探讨, 及时摆脱学习中的困惑, 而且可以跟班主任交流分享学习中的感想和快乐, 成为好朋友, 从而激发出无穷的学习热情, 营造出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 使英语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大本营, 幸福大讲堂, 学生终身受益的大学科。

参考文献

[1]池昌海.现代语言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2]布鲁纳, 邵珍瑞, 译.布鲁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OL]. (2010-07-29) [2015-6-2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4]郝克明, 汪明.教育调查:中国独生子女群体分析报告[N].中国教育报, 2012-9-17 (03) .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6]刘大为, 李曜升.中国教育年鉴2013[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2002.

我们去植树作文 篇7

3.12植树节,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要去植树啦!

迎着和煦的春风,我们踏上了乡间的小路。田里已经有许多挖好的大坑,每个坑旁边还放着一颗小树苗。我们赶紧去拿来了几把铲子,便开始植树了。开始我们没有经验,也没有分工,小树苗总是在坑里摇啊摇的。后来,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分工,先由陶晓彤和曹桢沅往坑中填土,其余四个小分别从四个方向扶住小树,等到小树基本能站稳后,再由陶晓彤和曹桢沅两人扶住小树,其余四个人分为两组,尽量寻找泥土将坑填平,让小树站得更稳。经过一番努力,小树苗终于种好了,我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心愿卡挂在了小树苗的枝桠上,祝愿小树能茁壮成长!

在这里,我们与其他学校的小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繁忙而有意义的植树节!我憧憬着若干年后的植树节,无锡将是一个绿树环抱的城市!

去植树作文 篇8

终于挖好啦坑!接下去是栽树苗,父亲边栽边跟我说:“你了解有关植树的难题吗?需不需要考考你。”“考就考,有哪些了不起的?”我自高自大地说。“好,请你告诉我,挖的树穴直徑要在几十到几十厘米以内,深又在几十到几十厘米以内呢?”“呀,这可难倒了我。”“哈哈哈,让我告诉你,直径是40-100厘米,深度是20-40厘米,你有空的时候还是多看一些,连这种问题都不清楚,毫无疑问,你长大后对植树一无所知。”“嗯。”我若有所悟地址了点头。

最终便是浇灌了。我对着父亲的模样,把底土踏破踏紧,避免树苗长歪,随后用水桶渐渐地浇灌。全部植树全过程就结束了。

去植树的英语作文 篇9

河南高校外语教学在培养传播中原文化所需的人才方面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对河南高校的外语教学在教材、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哪些新要求?河南高校的外语教师能为中原文化“走出去”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些问题对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现代大学的另一个重要使命:“文化传承”。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给河南省高校大学英语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而外语教学长期忽视中国文化的内容, 导致学生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从丛, 2000) 。

因此, 服务文化战略、肩负新时期文化使命, 是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历史选择。河南高校人才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完全可以成为一支力量强大的中原文化人才后备军, 通过他们的参与, 可以极大地增强我省的文化软实力。同时, 我们要注意到文化战略的发展关乎众多的学科方向, 踊跃加入和推进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融与汇通, 与其他学科发生思维的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 从而拓展各个学科研究的范围, 才有可能实现学科方面新的突破。高校外语教师要着眼于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大局, 主动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科研任务的调整、科研方式的转变, 改变单一教书匠这一固定身份, 让外语真正成为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工具, 实现外语教育向生产力的直接转化。

1 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对中原文化传播的语言需求分析

在本项研究中, 为了探究在“中原文化走出去”这一战略目标下, 河南省高校外语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在语言经济学和模因论理论基础之上, 通过对河南省某高校大一、大二学生的抽样调查, 对在校大学生对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传播等相关方面的了解状况做了详尽的调查。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河南省民办三本院校 (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样本) 的非外语专业学生中, 抽取了200名作为调查对象。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0%和70%。这些调查对象所学的专业涵盖了:涉外会计、旅游管理、国际物流、国际市场营销、法律、电信和广告这7个本科专业。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都由专人负责, 并在学生填问卷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总共发放了20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198份。

调查结果表明:一、当前河南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于中原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很有限的, 基本停留在“听说过”的程度, 对于其内涵及精神所在知之甚少。二、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文化传播的途径不甚了解;不过可喜的是, 部分学生了解并懂得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这对于今后的文化传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在校大学生超过半数以上不了解“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河南卫视在对于中原文化的宣传节目方面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在校大学生对于这些弘扬中原文化的节目耳熟能详, 不少学生对于《汉字英雄》这个节目评价很高;但是, 超过半数学生认为对于中原文化传播的力度还是不够大, 应该继续加强各方面的宣传力度;最后, 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原文化很有必要走出河南, 走出中国, 走向世界。四、当前大学英语课堂上关于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知识传播以及讨论还是很可观的, 但是有关我们河南省深厚底蕴的中原文化, 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却涉及甚少;与此同时, 我们也了解到, 大学生们对于大学英语课堂上多多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原文化等相关话题还是抱有很高的期待, 那么对于我们大学英语教师来说, 这也是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五、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涉及中原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 而是侧重于目的语文化, 基本上大学英语教材都是统一订购, 河南省高校缺乏一批具备地方文化特色的英语教材。六、大学生们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建议和对策。比如:加大中原文化的宣传力度;找名人或明星为中原文化做代言人;加大民间机构的宣传力度;多制作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宣传节目等等。

2“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对河南高校外语教学的要求分析

基于以上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结合模因论的相关理论, 笔者基于“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对河南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2013年4月20日至21日,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外语教育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厦门主办了主题为“以输出为驱动, 探索课程教学的创新与突破:的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中心就是要试图改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以知识输入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强调“以应用为主”的输出课程教学改革。这种由传统英语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转变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是中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学生基数大、学习方向多元化, 同时总体规划不足、资源分布不合理等。我们要立足我国的国情,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样才可以科学合理得规划大学英语教学和制定相关的政策。当前, 我们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既要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激励激发各高校和个体学习者各奔前程, 同时又要防止毫无计划的发展带来低效教育、无效教育或一定的教育重复浪费。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秉承地域性、学科性、需求性和前瞻性, 以师资建设为根本, 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定位。

丁仁伦 (2013) 在高校大学外语的定位于规划中提出“地域性”。他指出:“地域性指大学外语教学地域的优势化”。在当前的国际战略大形势下, 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区域性地方布局。我国与20多个国家领土接壤和隔海相望, 然而相当一部分邻邦的语言并没有完全融入到我国的教育系统中来, 而我们亟需相关的语言人才加入到与邻邦的跨境文化交流、反恐缉毒、经贸谈判、军事合作等活动中去。因为接壤的地理位置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教育水平存在差异, 我国外语教育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的区域特点以及优势。由此可见, 河南省的外语教学应结合中原文化这一特色进行相应的改革:

第一, 教师观念的更新以及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首先, 作为对学生实施直接人文教育的传播者, 教师本身必须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其次,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 培养外语教师的汉语文化素养, 尤其是学习补充中原文化相关知识, 加强中国文化、中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师的言谈举止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是任何教学书、音频资料、奖惩制度都无法替代的。

第二, 教师对日常课堂教学的合理把握是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 要有意的将中国文化、中原文化渗透其中, 并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步骤的设计体现科学的文化教育。当前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输入失衡的情况, 老师和学生都把目光聚焦在目的语的输入上, 过分在意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从而忽视了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适度增加中国文化、中原文化的教学内容, 通过结合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将英语、英语文化中国化, 使得英语与中国国情、中国人、河南人相适应、相融合。外语教师可以加入一些有吸引力的一些话题:中西方人们意识形态的差别;中西方节日对比;为老外介绍中国文化;给同学间介绍自己熟知的中原文化等等, 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做报告的总结课的模式, 都是不错的方法。

第三, 在各种英语测试中考察学生的文化知识内容。目前各类英语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知识, 很少涉及文化知识内容, 造成当前大学生中国文化、中原文化的严重缺失。有考察, 才会给学生以学习相关知识的动力。

第四, 改革现行大学英语教材, 增加相关中国文化、中原文化的相关内容。然而大学英语的大部分现行教材都侧重目的语文化, 基本不涉及中国文化。当然教材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教材变动之前, 外语教师可以自己增加一些相关文化的内容, 既丰富了自己的课堂,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第五,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开展独特的、多元化的校园活动, 例如:参观文化景点、组织戏剧表演、演讲比赛、小品大赛、知识竞猜等等, 让学生多多参与这些活动, 或担任这些赛事的翻译主持等, 这些都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

综上所述, 我们应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 还包括学习者能够正确运用文化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自我建构能力。有关中国文化、中原文化的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中原文化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输出意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调动学习者认识、学习民族文化、中原文化的兴趣, 树立乐观向上的文化价值观, 加强学习者对中国文化、中原文化的鉴赏力, 提升其对文化的评价能力;二、提醒学习者关注身边的事物、习惯性的用英语去思考表达这些食物, 逐渐学会表达典型的中国文化事物和思想;三、加强学习者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 扩宽学习者的视野, 让他们尝试着用英文给他人介绍中国文化以及中原文化, 从而在国际交流中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中原文化, 实现语言双方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3 结束语

河南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是我国的文化大省。为了实现中原地区的崛起, 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必须重视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和提升, 而打造和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之一, 就是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 坚持贯彻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任务, 通过少数人是不可能孤立完成, 特别是在全球化条件下, 各种文化资源浩如烟海, 人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趋向多元化,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文化意识。

当然, 由于笔者能力和精力的限制, 本项研究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比如, 调查对象较为单一, 只选取了河南省某一高校的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 在今后的研究中, 其他研究者可扩大调查对象, 拓宽调查范围:高校教师、文化机构等, 使得调查结果更全面、更严谨。希望笔者的相关调查研究能够对中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光大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不久的将来, 中原文化可以名扬全中国、走上世界的舞台。

摘要:当前河南省正在倾其全力加大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 河南省也在进一步加强自身文化产业的建设。提高文化影响的软实力成为目前河南省相关工作的当务之急, 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两大朝阳产业之一, 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所以, 河南的文化产业必须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那么国际化的发展既要利用“引进来”, 也要充分敢于“走出去”。不但要勇于开拓国内市场, 更要进军国际市场, 把文化“走出去”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原文化魅力、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那么, 在这一大环境下, 作为河南省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做出怎么的调整与改革?本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对河南高校大学生关于中原文化传播的语言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分析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对河南高校外语教学的要求分析。

关键词:中原文化,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传播,外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2]C.恩伯, M.恩伯.文化的变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1.

[3]丁仁伦.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定位思考[J].外语界, 2013 (2) .

[4]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OL].http://www.gov.cn/zwgk/2011-10/07/content_1963574.htm.

[5]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6]邱丽君.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外语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 (12) .

[7]吴信训.文化传播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8]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

[9]Marschak J.Economics of Language[M].California:BehavioralScience, 1965 (2) :10.

去小山上植树作文 篇10

植树节到了,星期日,我和妈妈他们单位人一起去小山上植树。

大家一起,我们把小山挖了好多小土洼。那铁锹真沉,我拿都拿不动只好让妈妈和我一起把铁锹拿起来,然后把土挖出来。好长时间过去了,小山丘上有好多好多的小土洼,看得使我的密集恐惧症又犯了。

准备工作做完后我们把小树苗拿出来,然后放到那里,放到小土洼里。我扶着树,妈妈提着桶去小水池里提水。本来我也想去的,可是妈妈不让我去,原因就是“你个子太小了,我害怕你掉进去。”一桶又一桶的.水倒到小土洼里,然后把土埋起来,让小树苗立在那里。又好长时间过去啦,小山丘上密密麻麻的立着小树苗,真是一副壮观的景象啊。

走,我们去植树作文 篇11

有句古话说得好:“植树造林镇风沙,遍地都是好庄稼。”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肆虐。风沙不断,雾霾弥漫,而这都是人类大量伐木造成的。植树是唯一的方法。为了让环境更美好,星期六我约了小伙伴一起上山栽树,

 

我们花了大价钱买了四棵松树苗,因为松树易存活。爬了好长

我望着那四棵松树,心想:一年过后来看它们,它们一定长大了,小松树快快长,这样你就能带来美丽的翠绿!

午饭时间到了,我们依依不舍地收拾东西下山。再见,小松树,我以后常常回来看你,给你浇浇水,施施肥的!

我们在春天去植树作文 篇12

这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六,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正是植树的好日子,植树节作文:春天,我们去植树。

我和同学还有爸爸在车上悠闲自在的谈天,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座绿树成荫。峰形柔美的大山。我们拎着借来的铁铲,走进深山野岭中,寻找小树苗。看看同学和我都在认真的搜寻小树苗,而弟弟却因为上不去那陡如斧削的.山坡,在下面耐心的等候,小学生作文大全《植树节作文:春天,我们去植树》。

那山坡不仅陡,还十分滑。山边布满了松软细碎的沙土,不抓着旁边结实的杂草丛,你就算是壁虎也会摔个满脸粉尘。我们也只是花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的。只可惜爬得不高,却还是费了我们九牛二虎之力。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每人都找到了一棵幼小娇嫩的小树苗,爸爸还为弟弟找到了一大堆小竹子,我们都羡慕极了。

爸爸把车开到新家,我们迫不及待地向绿茵茵的草地奔去,爸爸帮我们挖好坑,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树苗立在坑里,再把坑埋好,用劲填平。爸爸把水拿来,我们为小树苗洒了水,再投去一个充满憧憬的眼神,便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植树节作文:我们去种树 篇13

一年级植树节作文:我们去种树

今天真开心,因为今天我们去种树了。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节吗?3月12日,植树节。

下午,太阳非常猛烈,似乎专门为我们添麻烦,使我们大汗淋淋。大家拿着锄头,挖啊挖,累了又换人来锄,就这样,一直锄啊锄。不知过了多久,到处都是树苗。看着大家在那里忙碌着,我也一样大汗淋淋,但心里一直很开心,因为我们种了许多树,有了新的成就。

小学生作文大全

这一天我和同学们虽然很累但是很开心,真心希望大家好好的珍惜环境。像我们校长说过的:绿化校园312,美化校园365——3月12日就要绿化,365天保护环境。

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一年级植树节作文,愿您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关推荐:

300字关于美化环境的作文:美化环境从我做起

上一篇:幼儿园新教师上岗培训内容下一篇:描写茶花的好词好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