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疫源动物调查

2024-12-07

鼠疫疫源动物调查(通用2篇)

鼠疫疫源动物调查 篇1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工作总结

2008年,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省委、省政府,及省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精神和指示,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禽流感防控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结合保护区工作实际,科学部署,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了保护区内无疫情发生。回顾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班子重视,建立健全防控体系。

作为我省和东方市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重点地区之一,保护区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通过建立机构,完善制度,加强培训等,确保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工作有效开展。

1、建立组织。成立了以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许世英为组长,副局长张海为副组长的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监测站”,由工会副主席张洪担任站长,并由各股抽调技术骨干担任野外4个监测点成员。

2、技术保障。组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处理预备队,由保护区科研人员、管护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公安人员为组员;举办3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知识培训班,不断提高防疫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3、完善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林业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要求,分别制定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案》、《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报告和处理程序》、《疫源疫病日报表制度》、《疫源疫病野外监测值 班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工作有人管,责任有人负,确保了疫源疫病工作的畅通。

二、狠抓落实,确保控制疫源疫病。

1、疫源疫病监测。我们以现有的监测站为基础,在保护区内设立4个疫源疫病监测点,联合各社区单位动物防疫组织,形成了快捷联通的疫源疫病监测网络。

此外,监测站每个野外监测点每周负责对辖区巡查2次,搜集坡鹿活动地及其他鸟类迁飞通道,停歇地集群活动区、繁殖动态和疫情信息,并及时准确地上报监测数据,认真做好疫源疫病监测工作。

2、疫源疫病报告。严格执行疫源疫病报告制度,在候鸟迁徙季节实行周报告、零报告制度,在候鸟繁殖季节实行半月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如发现可疑情况,各站点于半小时内报保护区疫源疫病监测站。同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严格隔离,防止疫情蔓延。并根据疫情级别,由疫源疫病防治小组上报省林业局野生动物植物自然保护中心,确保对突发事件能快速、有序、安全地应对,避免意外情况发生。报告内容包括疫源疫病发生时间、地点、发病性动物种类和品种、日龄、死亡数量、临床病变、以采取的控制措施、联系方式等。

3、确认疫源疫病和分级。我们与东方市防疫站紧密合作,确定在发生疑似病例时,由该站专家现场诊断,对怀疑为感染疫情的动物,采集病料,送省兽医卫生防疫站实验室进行检测确认。最后,根据疫病传播速度、危害程度、流行范围和趋势确定辖区疫情等级。

4、疫源疫病的控制和扑灭。疫源疫病发生后,依照“早期发现、快速封锁、严格捕杀,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的原则,做到统一指挥,及时有效,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源疫病,并确保做到:

(一)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1、疫点:感染动物及疫鸟类所在地。

2、疫区:以疫点为中心,以3公里为半径范围划定。

3、受威胁区:与疫点、疫区相临的村及其他生产、经营场所。

(二)对疫点采取的措施

1、隔离染疫鸟类分布区,严禁人员、牲畜进入。并对所有病死动物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

2、对染疫区动物的排泄物、污染的河湖等水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3、对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和场地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

(三)对疫区采取的措施

1、由省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中心发布封锁通告,对疫区实施封锁。

2、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必要时经省林业局批准,设立临时监督检查站,执行对动物的监督检查任务。

3、建立紧急强制免疫接种易染病动物免疫档案。

4、疫源疫病区内所有感染的动物、禽类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严格消毒,经21天以上的监测,未出现新的传染源的,经省动物防疫机构审验确认后,由保护区管理局解除封锁。

三、加强宣传,实行群防群控。

我们结合和谐社区共管体系,充分依靠群众,建立了广泛宣传网络,今年以来召集周围村庄领导干部,共组织了2期疫源疫病知识[培训班;派出宣传队15人次,张贴有关宣传标语200余幅,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防止了外围疫病对保护区的威胁,同时也起到了稳定群众思想,避免造成不稳定因素的作用

当前,我们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费严重不足;二是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还有一部分从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人员未进行系统培训;三是监控设施及物资储备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我们是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缺少与工作配套的应急装备和防护、防控设施;四是工作开展不平衡。建议从资金支持、技术培训、应急防控物资储备、检查督导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省林业局和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我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工作将迈向新的台阶。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08年6月11日

鼠疫疫源动物调查 篇2

(1) 调查地点: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 经济状况和受鼠疫威胁的特殊环境, 有计划地扩大监测覆盖面积, 避免从思想上局限于某些老疫区或固有的疫源地, 更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 并根据《会宁县志》有关疑似鼠疫疫源地和周边地区的鼠疫疫情态势, 确定在八里湾乡的百户村、城关乡的南咀村、河畔乡的中滩村。共计3个点, 开展鼠疫疫源地调查。 (2) 自然地理景观及生态环境调查:植被、气候与气象、地形地貌、生境类型、海拔高度、土壤、降水等向当地农、林、气象等部门索取或通过查阅以往的资料以及补充调查获得。 (3) 动物调查:采用一日弓形夹法进行, 啮齿动物区通过夹捕、挖洞以及查阅林业、畜牧、农林等有关部门资料获得。 (4) 媒介调查:鼠体蚤调查是将捕捉到的各种动物, 单只装袋, 乙醚麻醉, 毛刷梳理检蚤, 对检获的蚤类进行分类、鉴定。以同一宿主、同一种类分组送检。洞干蚤调查是每旬随机探洞60个以上, 每洞探3次以上, 以获得的蚤进行分类、鉴定, 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分组送检。 (5) 病原、血清学调查:血清学检验是将捕获的活动物采血, 分离血清, 做IHA试验;取肝脾浸泡制成悬液做RIHA试验。

2 结果

2.1 动物调查结果

(1) 主要宿主动物密度调查:在不同生境内选择样方, 每个点采用一日弓形夹法调查160hm2, 共计480hm2。捕阿拉善黄鼠273只, 其平均密度为0.56只/hm2。其中, 调查丘陵山地246hm2, 捕鼠177只, 密度为0.72只/hm2;草田地118hm2, 捕鼠64只, 密度为0.54只/hm2;河沟80hm2, 捕鼠24只, 密度为0.3只/hm2, ;耕地36hm2, 捕鼠8只, 密度为0.22只/hm2。 (2) 啮齿动物种群调查:此次共获各种啮齿动物8种, 302只, 优势种为黄鼠, 占捕获数的90.4%。其次有兔形目有草兔、达乌尔鼠兔2种, 啮齿目有阿拉善黄鼠、五趾跳鼠、子午沙鼠、小家鼠、褐家鼠、灰仓鼠6种。 (3) 阿拉善黄鼠的胚胎数调查:经解剖观察11只黄鼠的胚胎数, 结果6只黄鼠为5个, 2只为4个, 3只为2个, 平均胎仔数为4个, 表明该地域黄鼠繁殖力极强。

2.2 媒介调查结果

(1) 蚤种类组成:此次共获各种蚤892匹、蜱16匹, 其中蜱为草原硬蜱9匹、草原血蜱7匹。体蚤511匹、洞干蚤185匹、巢蚤196匹, 分类鉴定确定为5科7属8种, 分别为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人蚤、阿巴盖新蚤、红羊新蚤、短指新北蚤、似升额蚤指名亚种、角尖眼蚤指名亚种、细钩双蚤等。 (2) 阿拉善黄鼠体外寄生蚤调查结果:共梳检黄鼠270只, 获体蚤465匹。平均蚤指数1.72, 总染蚤率76%。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是黄鼠主要体外寄生蚤, 占总蚤数的69.2%;其次为阿巴盖新蚤, 占14.2%; (3) 阿拉善黄鼠洞干蚤与巢蚤调查结果:探洞216个, 有蚤洞数74个, 获蚤161匹, 蚤指数0.74, 染蚤率34.2%;挖巢120个, 获巢蚤175只, 染蚤巢47个, 巢蚤指数1.45, 巢蚤染蚤率39.2%。

2.3 血清和细菌学检测结果

(1) 血清学检测:用IHA方法检测动物血清150份 (基中阿拉善黄鼠122份, 子午沙鼠7份, 五趾跳鼠7份, 达乌尔鼠兔10份, 草兔4份) , 结果全部阴性;用RIHA方法检测60份黄鼠肝脾, 结果均阴性。 (2) 细菌学检验:检验动物260只 (基中阿拉善黄鼠210份, 子午沙鼠8份, 五趾跳鼠9份, 达乌尔鼠兔12份, 草兔2份, 小家鼠11份, 褐家鼠8份) , 均未检出鼠疫菌。检验媒介昆虫172组、547匹 (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74组, 285匹;阿巴盖新蚤29组, 136匹;似升额蚤指名亚种35组, 81匹;角尖眼蚤指名亚种17组, 23匹;细钩双蚤14组, 8匹;人蚤1组, 2匹;蜱2组, 12匹) , 均未检出鼠疫菌。

3 分析与讨论

在会宁县境内 (除刘寨疫源地外) 进行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调查, 未获得阳性材料, 但近年来我国鼠疫流行呈上升趋势, 西部疫情又显得活跃起来。会宁县在1997年检出1份1:80阳性血清, 毗邻的海原县和西吉县分别于1991年检出4株鼠疫菌, 2003年检出9份黄鼠阳性血清, 1份花鼠阳性血清;2004年海城监测点检出3份阳性血清, 说明该块疫源地动物间鼠疫处于流行期。会宁县又有刘寨疫源地, 并于海原、西吉县接壤, 无天然屏障, 要密切关注周边疫情动态, 开展鼠疫监测, 严防发生人间鼠疫。

此次疫源地调查虽未获阳性结果, 但通过不同地域的调查, 丰富了会宁县鼠疫疫源地的历史依据及当地自然景观、土壤、植被、气候等方面的最新资料, 并掌握了当地啮齿动物的种群构成、鼠疫主要宿主阿拉善黄鼠相关生态学资料, 获得了当地媒介蚤类种群构成及某些生态学资料, 为今后制定鼠疫防制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 北纬35。24'~36。26'和东经104。29'~105。31'之间, 属中温带干旱区。年平均气温6.4℃, 温差较大, 无霜期130~150d, 年平均降雨量433.7mm, 蒸发量1559.3mm。海拔在1500~2400m之间, 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鼠疫流行历史悠久, 最近一次是在1962年7月30日在“刘寨公社东河大队黑窑洞生产队发生第1例肺鼠疫病人” (郭全德) , 到8月16日至, 在该疫区连续发生类似病人26例, 并在接壤的海原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 由于传染而发病4例 (均死亡) , 共计发病30例, 死亡11例。经省、地、县组成的“防疫指挥部”, 确诊为腺鼠疫。将刘寨乡周围12386公顷定为检测点, 每年在3~9月份进行检测。为了有效防控人间鼠疫的发生, 查清会宁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 我们组队于2007年在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上一篇: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指导意见下一篇:义卖,令我终身难忘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