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夜到黎明诗歌

2024-05-15

从黑夜到黎明诗歌(共4篇)

从黑夜到黎明诗歌 篇1

由黑夜到黎明作文

有这样一首小诗:“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完就延长。散步如此,人生和不如此呢?

我们一直都在走自己的路,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但要如何走好这条路呢?还需要我们慢慢的来。

小学时,上学时间晚,去学校自然不用心急。于是我便悠哉游哉地吃完早餐,再一边欣赏景色,一边漫步到学校,路途上的一草一木,我都一清二楚。没有太多的作业、也没有什么烦恼,由于小学时成绩优异,一路走来十分顺利,于是渴望自己能快快长大,在那时的角度看来,以为长大就意味着无拘无束,没有烦恼,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逐渐学会心思稠密,总是在夕阳欲颓之时,慢慢地踱上木式复古阳台,点上一橘黄的烛台,泡上一杯上好的碧螺春,静静地读着纪伯伦的诗:

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

直到上了初中以后,我才体会到诗中“黑夜”的含义。中学学习紧张,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已经起床了,起床铃声会准时把我们从没梦中叫起来,我便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起来,快速的洗漱过后便向教学楼狂奔过去,永远做不完的作业,熬不完的夜,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感到“黑夜”真的降临了。每天固定的时间起床,每天像机器一样的.做着作业,没有了欢乐,却多了烦恼……我开始厌倦,厌倦这如同一辙的生活。

我多么希望能回到幼儿时代,希望在这平淡如水的生活中体验出一丝“乐趣”。然而,生活现实不允许我这样,它时刻要求我“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让我有一丝胡思乱想的机会。我仿佛成了一枚不断高速成旋转的陀螺,有一根鞭子时刻鞭打着我,还让我无休止运动。就这样,发现自己儿时的梦想并不浪漫。

我怀着厌倦,木偶般地去机械地学习,然而效果可想而知。一天在不经意间,我打开书橱,在最角落里,我发现了那本书。由于早已不去看,所以书上已经积了一些灰尘。轻轻翻开书页,发现了那句让我用红笔勾的话:

除了通过黑夜的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

是吗?我轻轻苦笑,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再去好好读书!从此,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喊累。偶尔考试成绩没有达到目标,也不再怨恨、不再懊恼。因为即使说累负担也不会减少,即使懊恼成绩也不会再改变。在初中生活的三年多时间里,我仿佛长大了许多。

我知道我必须安于这种平凡而琐碎的生活,耐得住寂寞,继续跋涉。虽然这条路不会很平坦,但我一定会以我的毅力、信心坚持走下去!我知道,黑暗之后就是黎明,走过黑暗才能到达黎明。我走在路上,走在成长的路上,走在成熟的路上.

从黑夜到黎明诗歌 篇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我认为这样的“独特体验”, 主要包括阅读过程中的学生的“情感体验”、“创新体验”和“审美体验”, 写作过程中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的、“原创”的“体验”。这都强调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这与现实环境中的实践体验相比, 主要是在课堂展开的。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也是学习的客体, 要想有效丰富、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 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 诱发学生的情感, 从而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老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还应该借助文本, 在情感上引导、诱发学生的情感。

一、创设意境, 引发情感

俗话说“入境始于亲”。学生入了“境”, 才能和课文作者的感情相接近,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使学生“入境”, 老师就必须挖掘作品深邃的意境, 调动一切因素来创设意境, 引发学生情感, 调动学生求知欲望。

创设意境可以从阅读经历引导入手, 也可使用多媒体或者网络予以辅助, 把诗歌和散文中超越时空的、难以摹状、极为细腻的东西表达出来,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 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个故事、一幅画面、一件实物……都能给学生带来惊喜, 把他们带入魂牵梦绕、心旷神怡的美妙境界, 促进他们对作品内容的感知与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 怕初中学生难以理解父辈的艰辛, 便创设一段意境:“我们身处民国时期, 你就是当时的朱自清, 你的父亲失业在家, 家庭生活极其艰难, 祖母刚刚去世, 现在的你要外出求学……”学生不仅展开了透过时空的想象, 而且纷纷忆起自己的父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幕。一名女生因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在冬天的早上披着大衣给自己做早饭而自己却丝毫不理解父亲的这一举动时, 禁不住伏在课桌上嘤嘤哭起来。这时候教室里每一位同学的感情和体验全部倾注在对父爱的回忆中。我因势利导:“父爱和母爱一样都是崇高而无私的。大家平时可能对父爱的感受不如母爱来得直接, 因而总是歌颂母爱。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普通背影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二、再现意境, 激发情感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文学作品中的画面表达的意境与形象是连接作品与读者的纽带。把“意境说”引入课堂教学, 很重要的作用是能够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通过意境教学, 要使学生触景“激”情, 所触的“景”便是老师在意境教学中的“塑造形象”。

再现意境中的形象, 一般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 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二是形象的内在品质和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三是形象的外显方式, 包括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至于激发学生情感, 笔者认为或开门见山, 先入为主, 或巧设悬念, 循循善诱, 或创设疑问, 启迪思维, 或故事吸引, 情境感染, 或将心比心, 换位思考, 或故留空白, 意味深长。

记得我在教学《周总理, 你在哪里》时, 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之后, 我借助于教学多媒体, 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影片, 再现了当时感人的画面, 把学生带入到对周总理逝世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怀念的感情中去。之后播放一组低沉的音乐, 让学身生随声朗诵全诗。这时学生由诗文内容理解所积蓄的感情在刹那间喷薄而出, 那乐曲、那激情、那声情并茂的朗诵辅以诗歌的意境, 立即升华为一种对周总理的无比怀念和崇敬的感情了。这样的意境教学自然得体, 使学生如历其境, 如闻其声, 这样的教学效果怎能不好、感染力怎能不强?

体验学习是诗歌散文学习的一条重要规律。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这篇作品表达了什么情感, 也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感受到作品表达的情感, 还要让学生拥有作者的情感、超越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融入课文, 和作者的心灵进行共振, 通过学生的“创造意境”来实现

三、烘托意境, 陶冶情感

“昔人论诗词, 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感情与景语之间的联系。了解到这一点, 对于教会学生习作、欣赏时很好地运用景物表情达意很有益处, 同时对景物所烘托的氛围、景物所渲染的情与意, 又是意境教学的主要内容, 对陶冶学生情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学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时, 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感, 就要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所体现的意境进行烘托, 渲染其画面, 增加其内涵, 丰富其外延。烘托好了四种意境, 作者浓厚的思乡、爱国、盼统一的思想感情, 自然生发, 让学生理解《乡愁》的内涵就水到渠成了。

古代散文教学也如此, 在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时, 如不加烘托, “陋室”就是陋室而已, 学生无法体会作者的高洁志趣。所以, 我先对陋室进行了烘托, 用古典音乐《高山流水》配乐, 用一组清新高雅的图片加以烘托。让学生感觉到这个“陋室”不“陋”。接着, 我又介绍了刘禹锡所生活的年代以及他身居陋室却不改其志的良好品质, 结合诗中那点题之句“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进行点拨、渲染:诗人居室苔痕上阶、草色入帘, 其间谈笑有鸿儒, 往来的无白丁, 大家读经典, 写诗歌, 谈素琴, 身心无一丝劳累, 这样的居室能算“陋室”吗?通过陋室的描写, 反映了陋室主人什么样的心态呢?“苔痕、绿草、鸿儒、丝竹之声”皆情语, 把学生带入了这样的氛围之后, 让他们捕捉、沉思、玩味、咀嚼, 是一定能悟出“陋室不陋”的, 也一定能感染学生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操。

意境, 是作者、读者情感得以寄住的环境, 是师生情感得以流露、渲染的载体。烘托意境, 其目的在于引发后的陶冶。

四、创造意境, 升华情感

有些诗歌和散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 语言比较深奥, 青少年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我们不妨创造一些课文没有的意境, 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帮助学生来升华情感体验。老师可因势利导, 借助于特定设计的语言、表情、手势、教具, 必要时借助于现代化的电教手段, 用合适的课堂教学条件, 把课文中没有描写的意境创造出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机能, 怡情激趣, 使学生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创造意境, 本身就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创造性阅读”的要求, 这也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创造意境应自觉地从四个方面下大力气:注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传神隐形。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需要教师创造条件。有的要带学生亲身实践, 从直接经验里获得直接情感;有的要让学生现身说法, 说真话, 抒真情;有的通过多媒体“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让学生的情感自然升华。

把意境应用于初中语文的诗歌、散文教学, 其最显著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情感, 从而使学生“乐学、好学、爱学”, 陶醉于美和艺术的享受之中。只有这样, 才不会压制学生的个性, 束缚学生的灵性, 堵塞学生的悟性, 才不会摧残学生的想象力、情感力和创造力。要把“意境说”真正引入课堂, 教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的积累, 要有结合自身阅历事先进入角色, 还应该具备设置环境、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条件等一般能力来感染学生, 真正实现师、生、文三者的和谐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鸿祥编著.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7.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6.

[3].邓传辉.如何鉴赏散文中的形象[J].语数外学习, 2007, (7) .

奔跑吧,关岛!从黑夜到黎明 篇3

关马是波马的热身赛

讲起关岛,总会令人想到“度假天堂”这4个字。关岛是离中国最近的美国领土,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的最南端,虽然气候炎热,阳光充足,但每当柔和的海风吹来,总会抚平都市人躁动的心。每年3月至6月是关岛旅游的最佳季节,关岛马拉松就安排在4月的第2个星期日,这也是关岛最美的季节。

今年参加关岛马拉松的选手,共有来自美国、关岛本地、日本、韩国、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总计4000余人参加,赛事设置4个组别: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km组和5km组,其中约2000人参加全马和半马的比赛,另外2000人参加10km和5km的比赛。关岛当地和美国的选手共计2400多人,来自日韩的参赛选手约1300人,中国香港台湾约300人,中国内地的跑友刚刚开始接触这项赛事,今年参赛的一共有13人。

你一定很好奇,小小的关岛,为什么会吸引到这么多外国跑手参与?除了跑完可以顺便度假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关岛的赛道,获得“国际田径联合会”和“国际马拉松及道路赛协会”认可,是有“最耐久马拉松赛”之称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的资格赛。对于一般跑手来说,要在4小时内完成42.195公里的马拉松都不算太难,但是要参加波士顿马拉松却不是那么简单。以去年的资格标准来讲,18至34岁选手,要跑进3小时5分以内,才有资格可以参赛,所以每年有计划去跑“波士顿马拉松”的跑手,都不敢在关岛的赛事中有任何怠慢。

可当场报名的马拉松

关岛马拉松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位于杜梦湾的关岛观光局旁边的约瑟弗洛勒斯总督纪念海滩公园(Ypao Beach Park),附近有Hilton和 Pacific Island Club Guam等大型酒店。

参加马拉松比赛,展会是必定要参加的。关岛马拉松展会是位于起点旁边的Pacific Island Club Guam(PIC)酒店,PIC也是本次比赛的赞助商之一,当我到达会场时,当地的舞蹈团队正在舞台上倾情演出,热闹非凡。和其他国际性赛事的展会不同,关岛马拉松是可以现场报名的,很多住在PIC及附近酒店的游客如果兴致所起,临时决定参赛凑个热闹,来这里就对了。选手报名和领装备的区域会按国籍进行划分,非常好辨识,中国选手不是很多,所以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装备领取。展会也提供各种关岛马拉松的赛事纪念T恤出售,非常适合买来留做纪念。

凌晨三点的身心试炼

都说关岛马拉松是最考验意志的赛事,因为全程组的比赛,在当地时间凌晨3点就要鸣枪开跑。如果新加坡马拉松称作是“日落马拉松”,那关岛马拉松可以称得上是“日出马拉松”了。为什么是凌晨3点?我还特地在赛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问了赛事总监Ben,可他只是笑笑的回答,你自己体验过就知道了。

半夜起床,真的是一大挑战!比赛当天凌晨2点,我从距离赛事起点几百米外的Hilton,迷迷糊糊步行前往赛事起点。刚到存包处就被热情的赛事女郎拉着合影,贴彩绘,一下子就进入了一个非常嗨的氛围,立马就清醒了。贴心的组委会还找了精通各种语言的志愿者为大家服务,这些志愿者身上都贴有明显的标识,有任何问题,去找对应的志愿者即可,极大的方便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参赛选手。

从存包处来到起点处,赛事搭建的灯光秀已经吸引了不少跑友,而在起点的正前方,主办方组织的查莫洛传统舞蹈表演,非常震撼,赛前并没有VIP讲话等流程和仪式的东西,整个起点被一群穿着非常火辣的热舞女郎营造的就像一个大party,仿佛进了一家超大的夜店,一直从凌晨2点持续到3点比赛开始。全马的参赛选手为700余人,而半马的比赛是凌晨5点开始,所以起点处不会特别拥挤,大家都很欢乐的拍照,合影,看表演,等待着发枪。

凌晨3点,比赛准时发枪,道路两旁都是特意赶来加油助威的民众,每隔一段就会有当地的乐队,激情的演奏着,懵懵懂懂的困意被节奏感超强的音乐击得粉碎,身边的每个选手都充满了能量。

凌晨的关岛非常闷热潮湿,但大会非常贴心,赛道由关岛旅游区出发,途经市中心大街同海岸边,可以边跑边欣赏美丽景色,所以跑手都斗志十足。从4公里开始到17公里,一直都是沿着杜梦湾的海岸前行,微微的海风,满天的星光,路边的乐队热情的表演,感觉是在参加一个盛大的游行。

路旁的志愿者们,开启了车上的音响,所以即使是黑夜,也一点不会也觉得孤单。汽车路过时都会摇下车窗大声的喊“good job”并大声鸣笛,让凌晨在马路上和困意和疲劳作斗争的选手们倍感温暖。本次赛事有不少来自中国台湾、香港的跑友,择一、两个配速相当的,边聊边跑,时间也过得飞快……天亮了,太阳出来了,我终于明白关岛马拉松为什么要选在半夜开始了,因为白天跑会非常的晒。好在比赛的当天,时不时的下点零星小雨,顿时感觉好了不少,只是人依旧被晒黑了一圈。

说马拉松比赛,就不能不说赛事补给。让我意外的是,赛事主办方,从第1公里处就开设了水站,然后几乎每隔两公里都会有水站、饮料站。在10公里处有了第一个补给站,提供软糖、香蕉、果脯,能量胶等,这是截止到现在为止,我参加过的国内外数十场比赛中补给最给力的赛事。与充足的补给相比,志愿者的热情是更大的能量,每到一个补给站,志愿者都排成两排,手里拿着水、功能饮料、补给、并大声加油,从第一个补给站到最后一个补给站,能量不减,热情不减。

由于是一个折返的赛道,去程是夜里,只顾着抬头看满天星星,并没有注意到路边的景色,等回程时才注意到这条精心设计的马拉松线路,经过了关岛很多的著名景点,鱼眼公园、小自由女神像、太平洋战争纪念馆等等.

到终点领完奖牌,整个Ypao Beach Park又成了一个大party,很多完赛的参赛选手在舒服的享受着专业按摩放松,也有很多人选择去和沙滩乐队一起嗨,甚至有关岛居民将BBQ搬到了终点,给完赛的选手烤肉吃,非常热情。

关岛马拉松是一次非常棒的体验,从黑夜跑向黎明,在星空下奔跑,舒服的天气,热情的关岛人,良好的氛围,完美的组织和补给,风景优美的杜梦湾,一场小而精的赛事,值得去体验。

浅论韦应物诗歌的黑夜情结 篇4

一、黑夜作为情感触发机制

黑夜作为情感触发机制延展了诗人的心理时空,将人类共有的情感经历凝聚为带有自身社会、生活、情感印记的独特审美体验。韦诗中由黑夜引发的情感可以分为个人体验、与他人交往以及佛禅观照三个层面。

(一)个人独白——感时伤怀的孤寂之情

韦应物中年丧妻、命途多舛,常常孤身在外,远离亲友。在经历过世事变迁之后,静谧黑夜中一丝一毫的动静声响,都能触动诗人内心深处的落寞之感。如《夜闻独鸟啼》:“失侣度山觅,投林舍北啼。今将独夜意,偏知对影栖。”此诗作于诗人丧偶后,看到失侣的独鸟,不由悲伤。秋天易感,韦应物较多诗作写到秋夜,如其中一首《秋夜》:“暗窗凉叶动,秋斋寝席单。……如何方恻怆,披衣露更寒。”昏暗的窗边,秋叶带来阵阵凉气,夜深露更寒,即便披上外衣也难掩心中的悲凉。除了由黑夜直接触发的落寞情绪之外,另外还有一部分诗作,表现了诗人难以言明却无法排遣的莫名心绪,如《夜望》:“南楼夜已寂,暗鸟动林间。不见城郭事,沉沉唯西山”,此诗在情感上并无过多的波澜起伏,只是淡淡的哀愁,未言明何事,但隐隐透露出落寞之感。

(二)集体歌唱——宴会唱和、思乡怀人的怅惘之感、思念之苦

在韦诗中,宴会酬唱之作十分丰富,黑夜承载了相聚时的欢乐与希望,如《春宵燕万年吉少府中孚南馆》:“始见斗柄回,复兹霜月霁。河汉上纵横,春城夜迢递。宾筵接时彦,乐燕凌芳岁。……”似一幅春宵月夜宴会图,霜月、银河、春城、俊杰、清觞、佳作,处处洋溢着愉悦之情。韦诗中,思乡怀人之作占据很大比重。怀恋故乡、哀悼妻子、思念亲人是此类诗歌的主要情感表现,如《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明代唐诗批评家桂天祥评论此诗云:“此不复言,极苦。归思无着时,更值夜雨闻雁,谁能谴此怀抱?”[1]在韦应物四十二岁时(大历十一年丙辰)[2]妻子元蘋的去世给他带来沉重打击,写于夜晚的悼亡之作更显凄凉怆然,如《冬夜》:“晚岁沦夙志,惊鸿感深哀。深哀当何为,桃李忽凋摧。帷帐徒自设,冥寞岂复来。”在感叹夙志沦落的同时,忽念妻子曾经的美好面容,而斯人一去不复返。又如《示全真元常》:“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始话南池饮,更咏西楼篇。”则表达了与外甥全真、元常的真挚情感。

(三)精神洗礼——佛禅观照下的灵魂解脱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提及韦应物:“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必焚香扫地而坐,冥心象外。”[3]韦应物许多诗歌直接或者间接得表达了对佛教禅宗的信仰,以及在与僧人的交往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如《秋夕西斋与僧神静游》:“物幽夜更殊,境静兴弥臻”,“究空自为理,况与释子群。”在静谧的夜晚,幽寂的环境中,更容易进入超然之境。与僧侣交往之作如《宿永阳寄璨律师》:“遥知郡斋夜,冻雪封松竹。时有山僧来,悬灯独自宿”中山僧的造访,在这样的熏染下,韦应物自然容易领悟禅理的真谛。此外,韦诗往往融入自身的生命感悟,杂以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如《寄黄刘二尊师》:“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中有无为乐,自然与世疏。”以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视为天下之至乐,遵从道心,从而远遁凡俗。

二、黑夜作为意象或意象组合

韦诗中的黑夜作为整体意象或者意象组合,含有丰富的象征性、隐喻性意义。如灯、烛、钟、漏等生活化的意象;以及星、月、银河、风、雨、雪、落叶、流萤、归鸟等自然意象,它们作为黑夜意象的补充与扩展,使得诗歌意象层更具多样化,意蕴更加丰厚。

(一)生活类意象

作为一个典型的读书人,韦应物在其黑夜题材的诗歌中,常常有丰富的物象作为黑夜的点缀,颇具文人士大夫情怀。这类意象主要有烛、灯、滴漏、钟、床等,它们与夜形成反差、或深化夜的内涵或反映诗人其他旨趣。烛、灯往往预示夜晚的降临,暗含孤寂的情感,如《寺居独夜寄崔主簿》中诗人“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在昏暗的灯光下坐等天亮,衣衫又略显单薄,衬托出独居之萧索。滴漏、钟声意象代表时间的流逝,《夏至避暑北池》开头写道“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日过后,白昼渐短,宵漏计时延长,显示了自然界季节的更迭,时间的逝去。而《效何水部》其二“夕漏起遥怨,虫响乱秋阴。反复相思字,中有故人心。”使人不得不联想到“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情愫。韦诗笔下的床,如《答宾》“斜月才鉴帷,凝霜偏冷枕。持情须耿耿,故作单床寝。”暗示形单影只,在凄冷的夜晚,只身一人,床、枕均不免悲凉之感。

(二)自然意象

在上述日常生活类意象之外,自然界的意象在韦诗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如星、月、银河、风、霜、雨、雪、流萤等。这些意象多具有季节性、时令性特征,感应着自然界的变幻无常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心理上的变化。星、银河、月的恒常往往反衬着人世间的生命易逝,从而产生对人生聚散无常的哀叹。《新秋夜寄诸弟》:“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与亲人共处一星河,借以慰藉相思。月常常像思念,如《楼中月夜》中“宁知故园月,今夕在兹楼”,因思乡产生的臆想。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与流萤等也牵动了诗人情感。如《秋夜二首》其二“霜露已凄漫,星汉复昭回。朔风中夜起,惊鸿千里来。萧条凉叶下,寂寞清砧哀。岁晏仰空宇,心事若寒灰。”“霜露”、“星汉”、“朔风”、“惊鸿”、“凉叶”、“寒砧”等构成一幅悲凉秋夜图,面对这样的秋夜,诗人难免心如寒灰。此外,《夜对流萤作》:“月暗竹亭幽,荧光拂席流。还思故园夜,更度一年秋,自惬观书兴,何惭秉烛游。”萤火的四溢弥漫勾起诗人的思乡情,而借萤火照书来排遣愁思便不觉百无聊赖。

三、黑夜中从事的行为活动

韦诗中,常常写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如上巳节的水边嬉戏宴饮,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以及重阳节的登高望远等等。人们在夜晚同样从事一些活动,如读书、作诗赏月、饮酒、送别、话旧、睡眠等日常活动,更具生活气息与文人情怀。

夜间吟诗、作诗饶有兴致,如《善福精舍秋夜迟诸君》中“广庭独闲步,夜色方湛然”,“仰观天气凉,高咏古人篇”,而《月夜会徐十二草堂》“空斋无一事,岸帻故人期。暂辍观书夜,还题玩月诗”更富有情趣。宇文所安在其《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一书中提到“宴会主题也可以道向别离的主题”[4],韦诗中的宴会场景,如《答长宁令杨辙》:“皓月升林表,公堂满清辉。嘉宾自远至,觞饮夜何其”,良辰美景,畅饮自适固然开怀,“但恐河汉没,回车首路岐”,相会转瞬即逝,离别是人生常态。早期古典诗歌中,“夜中不能寐”的主题很常见[5],韦应物诗歌同样延续了这一诗歌传统,诗人往往彻夜难眠、中夜惊起,如“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夕此盱眙县》);“朔风中夜起,惊鸿千里来”(《秋夜二首》其二)。独宿固然悲凉,而与亲友的对床夜眠、话旧则倍感温暖,如《寄全真元常》“宁知风雪夜,复此对愁眠。始话南池饮,更咏西楼篇”,与外甥在深夜对床畅聊。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体会到韦应物诗歌中流露出深沉的凄凉、落寞之感,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忧惧与创伤,折射出萧飒、颓败的时代气象。白昼是光明和希望的延续,而夜晚寓意着更为悲情的诗意化人生,饱经风霜后的韦应物,更愿意把自己交付于无尽的黑夜之中,在漫漫长夜怀恋过去,感叹未来,体悟人生。

摘要:韦应物诗歌大多充斥着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景物,如明媚亮丽的夏花,萧条冷飒的秋雨,以及幽邃曲折的山溪,蝶飞蜂绕的小园等等。黑夜是白昼的延续,在大自然的另一个时空里,黑夜同样成为诗人挥洒笔墨、驰骋情感的天地。

关键词:韦应物,黑夜,情感,意象,行为

参考文献

[1]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40页.

[2]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附录简谱674页.

[3]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第二册,169页

[4][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胡秋蕾,王宇根译.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M].北京:三联书店,84页.

上一篇:韩国语考试介绍下一篇:集体土地的征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