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2024-08-08

施工安全论文参考文献(精选8篇)

施工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篇1

最新施工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何花通讯员王治平朱达立.加强建筑安全生产构建美好幸福家园[N].常德日报,-10-17(017).

[2]岳恒滨.石化设备模块化预制与安装[D].武汉工程大学,.

[3]苏庆龙.辽河C公司换热器检修施工管理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4]吕婧.长春市城市二次供水改造工程进度计划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7.

[5]祝清泉.浅谈机电安装施工管理[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2.

[6]张俊.公路施工安全管理[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2.

[7]陈彩霞.建筑机械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建议[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1.

[8]李静,刘运斗.浅析工程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1.

[9]马英.如何加强车机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J].知音励志,2016,(23):242.

[10]赵同雷.论施工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J].知音励志,2017,(05):303.

[11]刘江然.基于油液分析的盾构机状态监测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

[12]席丹亚.阿联酋路桥施工设备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

[13]罗锋燕.中铁十局委内瑞拉FMO项目成本控制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14]曲丽香.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15]赵萍.琴岛学院学生宿舍楼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16]曾伟.房屋建筑起重机械设备使用过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5.

[17]蒋斌.AP1000核电站塔式起重机安全风险分析与对策[D].南华大学,2015.

[18]付碧超.绥棱县长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武汉工程大学,2015.

[19]梅瑞泰.深圳北站枢纽项目施工阶段工程质量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5.

[20]王新培.长春市G社区绿化管理项目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1]陈志杰.高性能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D].重庆交通大学,2016.

[22]黄晓威.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

[23]肖杰.价值工程在国际工程施工机械系统配置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

[24]无锡市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机电安装工业化的深入发展[N].中国建设报,2015-11-20(007).

[25]特约记者段锋刚.以“四保”推进民生工程建设[N].韶关日报,2015-11-30(A05).

[26]本报记者李元滢.走好低成本发展这步棋[N].中国石油报,2016-03-03(006).

[27]见习记者陈敏锐通讯员周俊新.打造“广东省第一路面”工程[N].江门日报,2016-02-26(A01).

[28]驻常熟首席记者商中尧.我国首条深层搅拌船常熟“启航”[N].苏州日报,2016-04-20(A02).

[29]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建设西安工程有限公司鲁臣.浅析矿山项目设备管理[N].中国建材报,2016-06-21(003).

[30]山东省惠民县公安局高峰.防治建筑噪声应多管齐下[N].中国环境报,2016-06-09(003).

[31]赵晓博.安全管理要常打补丁[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6-08-06(002).

[32]卢国华杨希希.上半年全市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7亿元[N].闽北日报,2016-07-29(001).

[33]通讯员黄之雄江苏经济报记者谢树仁洪姝翌.中交天和: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封锁[N].江苏经济报,2016-10-31(A02).

[34]葛士元,杜娜.施工现场特种机械安全监测系统的.实现[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2.

[35]孙岩.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2.

[36]徐洪彬,刘亮.大型风电项目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管理模式探讨[A]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第一期增刊)[C],:2.

[37]杨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管理工作探究[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6:2.

[38]宫合,王宏兵,曹秀红.以市场为导向向管理要效益浅谈施工机械的管理[A]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第一期增刊)[C],2014:2.

[39]任恒谊,丁仕龙.试析水利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要点[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1.

[40]秦伟.关于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的理解[A]《同行》2015年9月(下)[C],2015:1.

[41]陈超.浅析市政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A]《同行》2015年9月(下)[C],2015:1.

[42]王晓萌.建筑工程管理以及影响因素[A].石家庄市翰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第九届杂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石家庄市翰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3.

[43]苏新,王现红.浅谈施工机械设备维护及管理[A].中国智慧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2016首届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应用高峰论坛论文集[C].中国智慧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2016:1.

[44]居买尼亚孜·吐送尼亚孜.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A].《水利工程》组委会.20全国水利工程学术论文集[C].《水利工程》组委会:2016:2.

[45]褚彬潜,蔡邦国,姜玉龙,翟弢.栈桥和平台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研究[A]《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Ⅰ[C],2016:4.

[46]翟学经.基于项目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及风险的控制要点解析[A].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届国际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2016:1.

[47]石志超.RM高心墙堆石坝施工系统仿真及参数全局灵敏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6.

[48]刘相龙.国道烟上线珠岩大桥改造工程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49]姜静洁.上海市青浦A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50]刘建春.长沙生态公园项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5.

[51]刘文平.基于BIM与定位技术的施工事故预警机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5.

[52]黄飞元.基于危险源理论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福州大学,2014.

[53]王崇燕.刘小磊.精益成本管理催开效益之花[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12-11(002).

[54]杨光.大连建筑起重机械设备保险投保工作初具成效[N].建筑时报,2015-01-08(004).

[55]江苏省建筑安全与设备管理协会会长赵华中.建筑起重机械检测应走社会化之路[N].建筑时报,2014-10-13(004).

[56]欣然.第十三届全国建筑机械租赁企业及个人表彰有新要求[N].建筑时报,2015-04-09(005).

[57]记者于淑鸿.黑龙江干流堤防逊克段建设进展迅速[N].黑河日报,2015-08-18(001).

[58]记者王茵.省水利厅厅长张凤春到我市调研[N].辽源日报,2015-10-19(001).

[59]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郭宏颖.潘利国会见中铁二十五局董事长[N].沈阳日报,2015-11-03(001).

[60]于振东,董学德.公路工程机械施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A]世界家苑(2014)[C],2014:1.

施工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篇2

一、研究现状

(一) 基于粮食生产安全角度的分析

1. 耕地与水资源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其数量、质量变化势必影响到中国粮食生产。近几年来, 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原本稀缺的耕地资源被非农用地占用, 耕地面积不断锐减, 使中国人地矛盾日趋激化, 因此国内学者基于耕地视角下的粮食生产研究最为广泛。傅泽强 (2001) 指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使部分原本稀缺的耕地资源不可逆转地转为非农用地, 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崔亚平 (2011) 也认为,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粮食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 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1]。傅泽强、蔡运龙等 (2001) 通过分析耕地数量变化及质量状况与粮食生产的相关关系, 指出在物质、技术投入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耕地资源数量增减变化对粮食生产起强约束作用, 同时耕地质量的优劣对粮食生产具有显著影响[2]。余振国、胡小平 (2003) 则提出, 中国未来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难以避免, 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既不能过多地依靠保持现有耕地的数量又不能过多地依赖粮食进口, 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强耕地生产能力。陈百明、周小萍 (2004) 在探讨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后, 指出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 相反, 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率和粮食产量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尹成杰 (2005) 则用数据指明, 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 可增产粮食0.88%[3]。要保证中国耕地与粮食安全, 封志明 (2000) 指出需要从“藏粮于库”转移到“藏粮于土”战略, 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力。李天杰等 (2006) 具体地从土地质量、生产能力的角度,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估算粮食生产能力的方法探讨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路。陈百明、周小萍 (2005) 通过估算预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人均粮食需求量以420kg为准, 计算出中国粮食自给率达到90%时, 中国近期最适宜的耕地资源安全底线为人均0.056hm2[4]。上述从耕地资源角度分析中国粮食生产安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综合大家的观点可以看出,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 保持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生产力是增加粮食产量、保护粮食安全的一项最基本的措施。

2.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为中国农业生产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粮食单产、发展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朱希刚 (1999) 通过对粮食增产的技术进步作用进行测算, 指出在耕地面积略有下降的趋势下, 中国粮食增产主要通过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推广运用, 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中国必须努力克服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障碍[5]。钱万强、刘燕美等 (2010) 提出了影响粮食单产的基础科学问题, 并从优良品种培育、高产栽培和农田土壤等方面总结了973计划的成就, 同时对农业重大基础研究保障粮食安全提出建议。为达到用18亿亩的耕地保护16亿人的粮食安全的目标, 姚辰、唐欢等 (2013) 认为粮食增产不是扩大耕地面积的原因, 而是提高单产的结果, 因此需要通过加大科技和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6]。据赵芝俊等 (2006) 测算, 近二十年中国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总体上不断提高, 由1986年的20.52%上升到2003年的46.55%。卢昆、郑风田 (2007) 分析表明在其他投入相对不变的情况下, 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费用的增长率每增加1%, 粮食总产量的增长率为0.119%, 因而从政府的角度,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需要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的经费投入[7]。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中国粮食单产, 在耕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科技创新是中国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然而, 近年来,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重大科研成果比较少, 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3. 种粮主体的影响

农户作为粮食生产的主体, 因此农户种粮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粮食安全。种粮农户视角下的粮食安全着重从农户家庭资源配置、劳动力素质、农户理性选择等角度进行分析。张宁、陆文聪 (2006)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实证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对中国农业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 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质力素质提高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增长更具有显著作用[8]。张鹏 (2012) 指出短期之内粮食补贴政策对于农民种粮行为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刺激, 而非经济利益的刺激作用, 粮食补贴政策在对粮食生产有所激励的同时也在刺激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9]。张全红 (2011) 通过历次粮食周期性波动的考察, 总结出粮食政策调整能够引起的粮食周期波动, 并提出应在生产、流通等多个领域以多种方式对粮农进行补贴, 以调动种粮农户的积极性, 弥补以往政策的不足[10]。张鹏 (2012) 认为农户行为不仅取决于农户是否种粮, 更取决于农户对市场结构、价格、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农户作为一个理性人, 面对种粮和外出打工的相对收益不断下滑, 农户的理性选择就是对家庭内部资源进行调整, 越来越多的兼业型农户出现, 造成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大量耕地被撂荒。

(二) 基于粮食流通安全角度的分析

历来粮食生产是研究粮食安全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然而, 粮食流通问题也越来越受政府及学者的重视。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粮食流通体制, 采取适当的流通政策, 对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邵立民 (2007) 指出, 为当前中国必须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运转灵活、高效安全的粮食流通体系, 确保中国粮食长久安全。粮食流通供给是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桥梁, 田新平 (2011) 指出, 粮食流通安全状况主要受粮食的储备水平, 国际贸易及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和流通速度与价格来反映, 同时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是各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普遍规律, 因此建议中国进行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洪凯 (2008) 以东南亚粮食危机为例, 指出此次东南亚粮食危机无法及时缓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数东南亚国家的交通、仓储等粮食物流基础非常落后, 因此中国要大力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11]。翟书斌 (2013) 认为应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加大对粮食流通产业的支持力度, 完善流通产业支持政策[12]。

长期以来, 中国实行立足国内自给, 余额进口调节的粮食安全战略。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农产品国际贸易中,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复杂。李成贵 (2002) 指出在新的背景下, 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同世界粮食供求状况联系起来, 中国利用国际市场, 有利于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13]。然而一些学者对此表示担忧, 向颖佳 (2008) 认为, 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起主导作用, 控制着农产品市场, 同时, 部分国际组织的原则和政策加强了跨国公司的控制程度, 因而国际贸易对不发达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了威胁。从国外进口粮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以虚拟水、虚拟土地的形式进口水资源、耕地资源。马静等 (2006) 通过分析虚拟水国际、区际流量关系, 得出外流域调水工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相关研究表明, 在中国水资源短缺约束力日渐增强的背景下, 虚拟水战略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与粮食安全的新选择 (柯兵、柳文华等, 2004;柳长顺、陈献等, 2005;鲁仕宝、黄强等, 2010) 。成丽等 (2008) 的研究表明, 中国已成为一个虚拟耕地净输入国家。由于虚拟水、土资源对于缓解中国水资源紧缺、耕地资源紧张、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均有积极作用, 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有效工具[14]。

(三) 基于粮食消费安全角度的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将会发生一些变化, 表现为畜产品、水产品和加工产品的消费比重增加, 而口粮消费则相对减少, 进而引起粮食需求结构及总量的变动。高铁生 (2013) 研究表明,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粮食消费结构升级, 更多地追求质量和品质保证, 而不仅仅满足于数量上的安全。黄季焜 (1999) 研究显示, 一个居民从从村转移到中小城市, 其口粮年消费量将减少58.3公斤, 转移的特大城市减少64.2公斤, 同时, 转移到中小城市其畜产品年消费量增加4.2公斤, 转移到大城市增加7.2公斤。王铮、郑一萍 (2001) 通过模拟全球变化条件, 分析发现粮食安全还受全球变化的外部强迫影响, 在保持人民消费水平持续增长的前提下, 中国未来粮食生产有可能不能满足需求增长的要求, 存在7%~8%的粮食缺口。陈一茗 (2010) 从全球粮食危机的原因分析, 得知世界各国生物燃料计划的启动, 极大地冲击了粮食需求, 是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因此, 世界各国应该积极引导对粮食的合理消费, 调整农产品消费结构, 在保证居民对粮食的需求的前提下, 适当控制生物能源的发展规模[15]。综合相关研究观点发现, 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必然导致口粮消费的减少, 但是从长期来看, 居民对畜产品、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会扩大工业用量及饲料用量的消费, 因而中国未来口粮消费是否会减少还要考虑诸多因素[16]。

二、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学者关于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涉及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多方面。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深入地探讨粮食安全问题, 这便于更加全面地审视中国的粮食安全态势。但是现有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现有的研究结果多数以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 较少从微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 在研究粮食消费环节, 多数研究是从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因素进行思考, 较少地从居民个体的视角进行分析。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粮食消费安全与居民的消费偏好、理性选择、从众心理等有关。二是粮食安全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安全, 在考虑问题时, 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过于分散的研究只能得出较为片面的结论, 因而可以将其联系起来, 结合当代社会的变化, 动态地考虑问题。三是粮食安全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问题, 它还涉及到农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多门学科, 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可以综合各个学科, 寻找更有利的分析工具。但是现有的文献分析问题时使用的工具比较局限于模型建立、经济假设、供给需求理论等, 以后的研究可以尝试用公平与效率、博弈论、公共选择等工具。

摘要: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 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紧密相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来是政府及社会关注的重点, 学术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消费等方面, 对既有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 并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便利、指明方向。

施工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观;粮食供求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06-06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极为重视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立足于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也始终被看作是国策性的基本战略。从2004至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增产,总量连续5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然而,“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可能离减产的拐点也就越近”(陈锡文,2010a),因此在8连增的大好形势下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一些冷静的思考,将更具警醒的意味。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对近几年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作了简要评述,尝试将他们置于一个多维的分析体系之中,以便在宏观把握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到一些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粮食安全观

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丰富、充实和深化的概念。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从宏观层面追求粮食产量增长的粮食安全观,即较多地从宏观供需的角度来考察粮食安全。如1992年我国政府就将粮食安全定义为“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随后学界对粮食安全的认识逐步深化及延伸,并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从单纯重视粮食生产,转为综合性、全局性地考察粮食安全。

1. 能力安全观

学界普遍认为应从能力的角度來考察粮食安全的实现基础,即不仅要考虑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能否满足粮食需求,更要考虑如何以多种渠道来保障粮食的生产能力。相应的,粮食安全战略也要从藏粮于民和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的战略(周小萍等,2008),转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外汇储备、藏粮于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姜长云,2005)相结合的战略。

2. 非传统安全观

将粮食安全置于国际经济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当前国际粮价的波动原因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已从之前的供给、需求和库存转变为金融和能源(高帆,2011)。或者说,我国粮食生产已开始呈现出粮食石油化和粮食金融化的倾向,本文将这两种倾向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界定为粮食的非传统安全。由于我国粮食生产高度依赖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的相关程度较高,因此通过生产要素的价格传导机制国内粮价将会与国际油价直接关联,这便会增加国内粮价及生产的波动性。我国粮食生产正在成为“石油农业”(国研中心课题组,2009)。此外,粮食的消费品属性逐渐弱化,而其作为投资品的属性显著增强。石油化和金融化因素交织在一起对我国粮食价格及生产的复合影响逐步凸显。

(二)粮食安全形势

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学界主流观点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即在短期内我国粮食能够维持供求平衡,但从长期来看将会处于紧平衡状态。从众多学者对我国未来粮食供需的预测来看,尽管预测方法有所差别,结果也不近相同,但普遍认为未来我国将会出现粮食“产不抵消”的局面。柯炳生(2007)认为202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为3,650万吨~5,840万吨,而到2030年产需缺口将为3,100万吨~6,600万吨;马晓河、蓝海涛(2008)预测2020年产需缺口在1,600万吨;李国祥(2010)推算2020年产需缺口会达到约1亿吨;陆文聪(2011)预测2020年产需缺口为5,100万吨。

学界作出“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将处于紧平衡状态”这一判断的依据则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第一,自然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凸显,表现为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而且这种制约在中长期不仅很难得到根本性的缓解,甚至会进一步强化;第二,粮食生产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为粮食产能越来越向水资源更为短缺的北方地区倾斜,区域供求矛盾逐渐加大;第三,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下降的约束不断强化,与之相伴的是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反向变动,这将直接损害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第四,科技支撑粮食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在技术研发、推广转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环节尚有诸多问题。(姜长云,2005;梁子谦,2007;马晓河、蓝海涛,2008;国务院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

也有学者对我国粮食长期供求持相对乐观的态度。黄季焜(2004)认为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坚实的农业生产力基础,完全可以在未来的几十年保持高水平的食物安全。卢峰、谢亚(2008)则认为我国粮食长期供求会朝相对宽松的方向]变,从经济而不是政治策略的角度考量,认为未来粮食供求长期紧平衡的观点可能缺乏依据。

(三)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是中国农业生产力增长的主要源泉。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来看,目前我国农业近一半的增产来自于科技的作用。据赵芝俊,张社海(2006)测算,近20年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总体上不断上升,由1986年的20.52%提高到2003年的46.55%。翟虎渠、刘旭(2008)测定,我国八五、九五、十五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32.14%、40.53%和45.88%。尽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步显著,但与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近3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单产提高来实现的。1978年~2007年,单产增加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为119.3%,而播种面积减少的作用为-19.3%(国研中心课题组,2009)。由于当前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下降趋势不可逆转,因此未来稳定和提高粮食总产只能依靠提高单产(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2009)。我国粮食单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包括作物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施肥技术等。然而不可忽略的是,目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难度在不断加大。比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01年~2004年持续增长,但粮食单产水平并无明显的提高(翟虎渠、刘旭,2008)。除此之外,物质要素投入(特别是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边际效用也呈递减之势(马晓河、蓝海涛,2008)。

一些学者对我国粮食单产的提升潜力进行了预测。曾希柏等(2002)认为我国粮食单产增产潜力在300千克/公顷~600千克/公顷。卢布等(2005)认为我国粮食单产潜在的年提升能力在150千克/公顷以上。国研中心课题组(2009)认为如果能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从2007年~2020年间我国粮食单产还能增加17%。

(四)城市化进程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在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的特殊国情下,城市化进程势必会引起各项要素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进而促使粮食生产与需求发生联动变化。

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是我国耕地资源的快速减少①,并且在短期内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避免。据马晓河、蓝海涛(2008)测算,1983年~2005年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1%,会使耕地面积减少0.529%,相当于减少了213.05万公顷。而耕地资源的大幅减少不仅意味着其本身已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更成为每每谈及我国粮食生产时无法回避的隐痛。有学者认为,未来我国的耕地资源将趋于稳定。如吴群(2006)认为2018年左右我国将进入“经济低增长、耕地资源低减少”的阶段,届时耕地资源将相对稳定。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将耕地资源纳入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范围,提出了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之间存在类似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曲福田、吴丽梅,2004;李永乐、吴群,200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将会产生变化,表现为肉、禽、蛋、奶等畜产品、水产品和加工食品的消费比重上升,而口粮消费比例下降,进而会引起粮食需求结构的变动和需求总量的扩张。黄季焜(1999)研究显示,一个居民从农村转移到中小城市,其口粮年消费量将减少58.3公斤,转到特大城市将减少64.2公斤,而转移到中小城市其畜产品年消费量增加4.2公斤,转移到特大城市增加7.2公斤。据马晓河、蓝海涛(2008)测算,1985年~2005年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1%,城镇和农村人均口粮消费量分别减少3.81%和0.89%。由于城镇人均口粮的数量要显著低于农村,因此如果不考虑人口增长因素,由城市化的进程持续推进带来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必然会带来口粮消费的减少。如果将人口增长因素考虑在内,全国口粮消费总量是否会减少,就要看全国人均口粮消费减少总量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口粮增长两者之间相互抵消的结果。据肖海峰、王娇(2007)预测,2020年城乡口粮需求总量将会从2010年的2.12亿吨下降到1.77亿吨。

从长期来看,居民对加工食品、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会继续增长,进而会扩大对于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的消费需求,这就将成为未来我国粮食总需求刚性增长的主要来源。据胡小平、胡晓慧(2010)预测,2020年饲料用粮将成为我国粮食的首要用途,占粮食总需求量的49%。

(五)糧食进口

从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和农产品成本构成来看,有利于我国发挥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应为出口园艺、畜牧、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而进口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鉴于我国中长期的粮食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从国外进口粮食应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选择(柯炳生,2007;朱彬,2007;李国祥,2010),甚至是必然的趋势(程国强,2005)。

学界通常会采用粮食自给率来衡量一国粮食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官方观点是,只要我国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我国粮食供给就是安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1996)。蓝海涛、王为农等(2008)认为我国可以逐步增加粮食进口,口粮自给率保持在95%及以上,到2030年饲料自给率可以降为70%或更低。柯炳生(2007)认为,如果将我国粮食自给率设定在85%~90%,我国未来的粮食进口需求是可以获得实际市场保障的。陆文聪等(2011)的实证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为91.5%,其中谷物的自给率为98.83%,豆类自给率仅为28.1%,薯类和杂粮的自给率都超过100%。

一些学者则表示了这样的担忧: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依据国际贸易中“大国效应”理论,将不可避免地会拉动世界粮价上涨。杨燕等(2006)证实,中国粮食进口量的变动确实是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存在着人为因素的干扰,“每次中国去国际市场购农产品,卖方听说中国人要来,马上就涨价了。等到你用高价把订单签完后,那价格就跌下来了”(陈锡文,2010b)。姜长云(2005)则认为看待我国粮食进口的“大国效应”应区分短期和长期。从短期来看,我国粮食进口规模的快速扩大无疑会导致世界粮价迅速上涨,但从长期来看,却可以对粮食出口国形成增加生产、扩大出口的稳定预期,最终会弱化对世界粮价的影响。李晓钟等(2004)认为目前我国粮食的外贸依存度较低,即使考虑到“大国效应”,我国粮食进口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我国粮食进口额在世界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可以提高到5%,也不至于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明显波动。

从国外进口粮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以虚拟耕地的形式进口耕地资源。成丽等(2008)的研究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虚拟耕地净输入国家,1978年~2006年,中国年均净进口虚拟耕地近400万公顷,特别是2004年~2006年,年均虚拟耕地净进口量维持在1,400万公顷左右。李国祥(2010)认为2010年我国的粮食及食用油进口量相当于国内近7亿亩的播种面积。由于虚拟耕地进口对于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确保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积极作用,因此完全可将其作为保障我国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有效工具。

(六)粮食补贴政策

2004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的粮食补贴政策,而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影响则成为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1. 政策效果

一些学者认为,粮食补贴政策能够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激励农民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具有明显的粮食增产效果。陈飞等(2010)的研究表明,各项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农业支出政策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吴连翠(2011)的研究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生产物质资本投入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目前低水平的粮食补贴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刺激粮食生产的效果甚微。马彦丽、杨云(2005)的研究认为,粮食直补对种粮面积扩大、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均较小。王娇、肖海峰(2007)的研究认为,在现有标准下,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不超过2%。李鹏和谭向勇(2006)的研究显示,直补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净收益的作用也比较有限。

综合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短期之内粮食补贴政策对于农民种粮行为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刺激,而非经济利益上的刺激作用。当这种精神上的刺激作用减弱后,农民会不会继续种粮,则完全要取决于种粮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经济利益。一种可能出現的结果则是,粮食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和农民放弃种粮的现象同时并存,南方出现的“良田种树风”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刘乃全,2009)。

2. 农资价格

粮食补贴政策在对粮食生产有所激励的同时,也在刺激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由于我国粮食生产高度依赖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因此一旦农资价格随粮价上涨而上浮,就将会压缩粮食生产的利润空间。而如果粮食补贴收入不足以弥补因农资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成本支出,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效应就将大大弱化。吴连翠、陆文聪(2011)研究显示,随着生产要素投入成本的增加,粮食产量随之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甚至是负增长。即使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其对粮食产量的激励效应也难以弥补生产要素成本提高造成的负面影响。

3. 政策成本

粮食补贴政策连续多年实施的背后则是我国粮食生产相关的财政支出逐年加大。多项研究显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财政支出会处于高位并呈增长态势,这将会对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带来较大的风险。根据李勇、蓝海涛(2007)测算,1995年~2005年,中国每生产1万吨粮食所开销的财政支出呈递增趋势,到2020年,每1万吨粮食将需要财政支出500万元,粮食安全的总财政成本将达到3,000亿元。因此,在保证粮食适度安全的前提下,来探讨降低粮食的财政成本是很有必要的。

(七)农户种粮行为与意愿

农户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因此农户的种粮行为不仅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构成了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农户种粮行为不仅取决于农户是否愿意种粮,更取决于农户对市场结构、价格、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

在粮食政策市场化进程中,农户表现出了相当的理性(陆文聪、叶建,2004),农户是否种粮取决于农户种粮的土地边际收益与非种粮就业劳动力边际收益的比较。随着种粮相对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的相对收益不断下滑,农户的理性选择就是要对家庭内部资源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大量耕地被撂荒。

较大规模的农户具有种粮的内在动力,而日常食用则是小规模农户种粮的主要动机。张建杰(2008)的研究显示,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获取现金收入会成为种粮的首要目的。因此较小规模种粮户倾向于缩减粮食播种面积,而较大规模种粮户则倾向于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于是,从小规模种粮户向大规模种粮户的耕地流转就成为农户的行为取向。陈瑜琦(2010)的研究表明,由于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非农收入较高,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较弱,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耕地的转出。

(八)粮价波动

粮食价格是影响食品价格、进而影响整体物价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粮价波动很容易通过贸易、资本、预期等因素影响国内粮价。多项研究表明,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价格确实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卢锋,2008;罗锋,2009;顾国达,2010)。黄季焜等(2008)通过度量政策干预,发现国内外粮食市场整合程度有所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内外价格波动的传递更为顺畅。丁守海(2009)研究表明,不论国际粮价是长期波动还是短期波动,四类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的国内粮价都会同步波动。

由“蛛网模型”理论揭示,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总要大于其他产品,而波动幅度会受到库存因素、政府税收与价格政策因素以及金融投机等因素的影响(党国英,2008)。由于上述外在因素的存在,就会使较小的产量变动引起较大的价格变动,并最终使粮价波动的幅度远大于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而粮价波动则会造成以下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粮价波动会影响到农民的种粮收益和种粮积极性,也不利于农民做出合理的生产决策,进而会引起产量的波动(何蒲明,2009);第二,粮价波动会显著影响到低收入人口和贫困人口的福利水平。由于在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所占比重过重,因而粮价波动对于这一群体福利水平的影响将更为显著(郭劲光,2009)。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黄季焜(2004)认为我国的食物安全政策要着力保证低收入家庭的食物安全。

二、简要评述

从总体来看,针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现有研究涉及概念、生产、需求、流通、贸易等方面,这种大范围、多角度的研究是值得肯定的。有些文献集中讨论某些问题,能在特定角度下更深入地探析粮食安全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一是基本上以实证性研究为主,研究的理论背景有所欠缺。现有文献大多是对策研究,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不对称”,这可能是因为理论“供给不足”,也可能是由于不考虑理论似乎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所以对理论需求的“激励”不够。研究中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分析工具,如制度变迁理论、博弈论、公共选择理论等,影响了研究的深入性。例如,对中国粮食市场波动,基本上是现象描述,没有探究波动的特征及其形成根源;对于粮食政策制定、实施和绩效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细致的案例分析等。由于对这些没有给出满意的解答,尤其是对粮食政策变革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以及生产组织变迁的经验分析还十分不足,因此公共政策往往存在某些缺陷,其实施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是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讨论较为分散,针对研究对象的系统特征关注不够。这种“分散性”体现在:①现有文献通常没有结合中国转轨和发展的背景,前提假设、分析结论与现实存在着较大距离。②粮食生产、消费、流通、贸易等之间存在关联性,但当前的研究没能在它们中间找到逻辑主线,是分散的“不同片断”,不能很好地描述粮食安全不同方面的“完整的图景”。考察粮食问题,应当结合环境变化,将其看成一个体系。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是在一种特殊背景下实现粮食安全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加上人口大国,这些方面相互交织,构成了讨论粮食问题的初始条件。从内部因素来看,国家粮食安全不意味着家庭粮食安全可自动实现,家庭粮食安全也不能简单加总为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问题涉及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和就业等问题。可见,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涉及的多种因素及其相关性是研究中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但现有文献绝大多数抽象掉了这种关联性。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很容易就同一问题形成迥然不同的观点,从而影响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例如,对于粮食安全的实现,人们陷入了坚持国内生产和坚持对外贸易的争论;对于粮食危机的成因,陷入了强调供给下降和突出获得性的分歧。

[注 释]

① 从1952年到1979年我国耕地减少了1.26亿亩,平均每年减少468万亩;从1979年到1995年共减少6,791万亩,平均每年减少424万亩;在第一次农业普查对耕地统计数据进行调整后,1996年到2008年共减少1.25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040万亩。很明显,1996年以后我们耕地逐年减少的规模是要远大于1952年~1979年和1979年~1995年两个区间的。即使考虑到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耕地数据修正前后的基础差距,耕地减少的规模仍然很大。

[參考文献]

[1] 成 丽,等.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的估算[J].中国农村经济,2008(6).

[2] 陈锡文.产需结构渐失衡,粮食安全有远忧[N].粮油市场报 2010-12-11(A01).

[3] 陈锡文.我看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J].学习月刊,2010(10)上.

[4] 陈 飞,等.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J].经济研究,2010(11).

[5] 陈瑜琦,等.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及农户耕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以河南省睢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9).

[6] 曾希柏.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和化肥增产效率的区域分异[J].地理学报,2002(9).

[7] 程国强.粮食进口如何趋利避害[J].瞭望新闻周刊,2005(16).

[8] 党国英.粮食问题的出路不在强力打压[EB/OL].南方都市报,2008-4-27,http://news.sina.com.cn/pl/2008-04-27/100515437861.shtml

[9] 丁守海.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价的影响分析[J].经济科学, 2009(2).

[10] 高 帆,龚 芳.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1961-2010年[J].经济科学,2011(5).

[11] 顾国达,方晨靓.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分析——基于国际市场因素影响下的局面转移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12] 郭劲光.粮食价格波动对人口福利变动的影响评估[J].中国人口科学,2009(2).

[1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的整体性战略框架[J].改革,2000(6).

[14] 黄季焜.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15] 黄季焜.社会发展、城市化和食物消费[J].中国社会科学,1999(4).

[16] 黄季焜,等.从农业政策干预程度看中国农产品市场与全球市场的整合[J].世界经济,2008(4).

[17] 胡小平,胡晓慧.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结构分析及预测——基于营养标准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18] 何蒲明,黎东升.基于粮食安全的粮食产量和价格波动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09(2).

[19] 姜长云.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2).

[20] 柯炳生.我国粮食自给率与粮食贸易问题[J].农业展望,2007(4).

[21] 李晓钟,张小蒂.粮食进口贸易中“大国效应”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22] 李永乐,吴 群.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Kuznets曲线验证——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资源科学,2008(5).

[23] 李 鹏,谭向勇.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净收益的影响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1).

[24] 李 勇,蓝海涛.中长期中国粮食安全财政成本及风险[J].中国农村经济,2007(5).

[25] 蓝海涛,王为农.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重大问题[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6] 卢 峰,谢 亚.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1980-2007)——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J].管理世界,2008(3).

[27] 梁子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8] 陆文聪,叶 建.粮食政策市场化改革与浙江农作物生产反应:价格、风险和订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29] 陆文聪,祁慧博,李元龙.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30] 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基于“良田种树风”的一个分析[J].南方经济,2009(6).

[31] 卢布等.我国中长期粮食单产潜力的分析预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4).

[32] 罗 锋,牛宝俊.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6).

[33] 马晓河,蓝海涛,等.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4] 马彦丽,杨 云.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一个基于河北案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2).

[35] 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J].资源科学,2004(9).

[36] 屈宝香,等.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8).

[37] 汪小平.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特点与路径介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4).

[38] 吴 群等.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资源科学,2006(7).

[39] 吴连翠,陆文聪.基于农户模型的粮食补贴政策绩效模拟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5).

[40] 吴连翠.基于农户生产行为视角的粮食补贴政策绩效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1] 肖海峰,王 娇,等.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保护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2] 杨 燕,刘渝琳.中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大国效应”的扭曲及实证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4).

[43] 张建杰.粮食主产区农户粮作经营行为及其政策效应——基于河南省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8(6).

[44] 翟虎渠,刘 旭.中国粮食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支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5] 赵芝俊,张社海.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6(3).

[46] 朱 彬. 我国粮食进口的中长期对策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7(12).

[47] 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编.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1996年10月·北京[EB/OL].引自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2/10/20000908/224927.html.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of China 's Food Security:A Literature Review

Zhang Peng,Zhong Yu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comb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s and roughly grasping the dynamic research frontiers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tries to give a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of our food security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food security,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rbanization, food imports, food subsidy policy, the behavior of farmers to grow grain and fluctuations in food prices so as to provide some convenience and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food security; concept of food security; food supply and demand

施工进度计划参考文献 篇4

[26]苑晓殊. 浅谈公路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管理[J]. 民营科技,(11):125.[27]唐露. 水利水电施工进度计划的风险分析[J]. 建材与装饰,2015(46):261-262.[28]刘凤云. 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的科学合理性[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4):229.[29]杨福玲. 水利水电施工进度计划的风险分析[J]. 民营科技,(01):161.[30]陈超. 长大隧洞TBM法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措施研究[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43(08):77-78.[31]廖涛,纪园可. 水电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控制新方法——接力链技术[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03):48-49.[32]郭河勇. 建筑电气设备安装施工进度计划及优化方法分析[J]. 江西建材,2016(11):215+218.[33]宋岩. 水利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风险研究[J]. 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04):62-63.[34]朱伟玺,吴亚良,孟永东,李婉莹. 弄另水电站大坝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与仿真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03):19-22.[35]张跃云. 石油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与应用[J]. 化工管理,2016(24):219.[36]闫旭. 高速公路收费站防雷接地施工及其进度计划控制[J]. 交通世界,2016(19):60-61.[37]李江伟. 建筑施工进度计划建模与控制方法探讨[J]. 科技展望,2016,26(25):40.[38]田间,田强. 超越机电数控液压夹具生产线厂房项目施工进度计划及资源优化设计[J]. 中国市场,2016(36):82-84.[39]徐顺根. 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控制中的应用[J]. 江西建材,2016(23):281.[40]李进. 水利水电施工进度计划风险的计算方法和步骤[J]. 科技经济市场,2016(10):56-57+43.[41]谭文华,薛锋,石桥. 投标阶段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J]. 四川水力发电,2016,35(05):54-56+60.[42]余运泽. 水利水电施工进度计划的风险研究[J]. 科技展望,(13):63.[43]邵昱. 如何快速研判施工进度计划的可行性[J]. 建筑技术开发,,39(11):75-80.[44]张群. 穿越大型河流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综述[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43(02):62-64.[45]蔡宁,张欢欢,蒋宇一. 用于道路施工进度计划分包与调度优化的改进异构环境最早结束时间算法[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4,6(05):6-15.[46]王昆. 浅谈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与控制[J]. 现代物业(上旬刊),2015,14(04):80-81.[47]黄志坚. 园林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验证——基于PERT法[J]. 福建建材,2015(04):113-114.[48]孔令强,许明远. 关于建筑施工进度计划建模与控制方法分析[J]. 科技展望,2015,25(18):40.[49]郑永旺,鲁明星. 4万吨/年聚甲醛项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9):221-222.[50]朱治美. 浅谈公路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管理[J]. 科技经济市场,2015(06):96-97.

施工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篇5

[1]张彭鹏,闫泽鹏,李可用。 价值工程在建设项目中的施工成本控制[J]. 住宅与房地产,(28):47-48.[2]胡春龙。 试论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控制[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6):143.[3]何文青。 试论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优化[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6):153.[4]柯浩。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的优化[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6):156.[5]刘心家,张晓丽。 高速公路项目施工成本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J]. 价值工程,2018,37(35):78-80.[6]杨扬。 高速公路路面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分析[J]. 西部交通科技,2018(07):205-208.[7]廖莺燕。 对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成本控制的.若干思考[J]. 中外建筑,2018(10):182-183.[8]陈泊丞。 基于价值链的多项目施工成本控制[J]. 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1):88.[9]任志涛,雷瑞波,刘颖,张利民。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成本控制研究[J]. 施工技术,2018,47(21):113-117.[10]上官秀丽。 论建筑施工成本造价控制的相关问题[J]. 山西建筑,2018,44(32):235-236.[11]李晓蓓。 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与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2):235-236.[12]冯志伟。 内部审计对公路施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性[J]. 会计师,2018(20):56-57.[13]邓晓琴,朱啸宇。 浅谈市政桥梁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12):21-22.[14]宗荣业。 论公路工程施工成本控制[J]. 中国高新区,2018(01):195+197.[15]王蔚。 如何做好项目施工成本控制[J]. 中国高新区,2018(02):176-177.[16]岳崇奎。 BIM技术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1):172-173.[17]张磊。 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有效对策分析[J]. 建材与装饰,2018(01):146-147.[18]杨燕飞。 基于BIM的建设项目施工成本控制[J]. 山西建筑,2018,44(02):219-220.[19]李华山。 浅议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控制与管理[J]. 山西建筑,2018,44(02):227-228.[20]张先斌。 论钻孔灌注施工成本控制注意事项[J]. 四川建材,2018,44(01):221+226.[21]王威。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施工成本控制的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2018(01):52.[22]张佳。 燃气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控制与研究[J]. 石化技术,2018,25(01):290-291.[23]曹方方。 浅析大直径泥水盾构的施工成本及控制[J]. 建筑与预算,2018(01):15-17.[24]左丽娜。 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与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 门窗,2018(01):218.[25]蒋逵,张一。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与控制分析[J]. 四川水泥,2018(02):195.[26]郭胜忠。 浅谈盾构施工成本控制[J]. 建设科技,2018(03):103-104.[27]杨立峰。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及管理[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4):189-190.[28]杨忠兴。 简述桥梁工程施工成本核算和控制[J]. 现代经济信息,2018(02):260.[29]陈昊。 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与控制[J]. 智能城市,2018,4(02):124-125.[30]王敏。 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程序分析与方法探究[J]. 智能城市,2018,4(05):67.

施工合同参考 篇6

承包人(乙方):

甲方经竞争性谈判,确定乙方承接甲方辖区内的环境整治施工。双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竞争性谈判文件要求,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就本建设工程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贵阳市2xxx年度“新型社区,温馨家园”社区公益事业建设工程项目(对照批复文件注明具体项目名称)工程地点:社区辖区内

工程内容:(对照批复文件中项目确定内容)

资金来源:市、区财政匹配

二、工程承包范围

竞争性谈判中项目预算报告(表)内容和方案图纸所列各项内容(详见附件)。

三、合同工期

按照市、区统一安排部署,乙方须于2xxx年月日(以乙方在竞争性谈判中承诺的日期为准)前完工。

四、合同价款、支付

(一)合同价款:乙方己完全知悉该项目的全部施工内容,并于签约前现场踏勘,双方约定本合同价款在竞争性谈判文件中各项目投资规模金额以内,以审计(评审)部门出具的结算评审意见中审定金额下浮%(以乙方在竞争性谈判中承诺的下浮率为准)为准,据实超出竞争性谈判文件中各项目投资规模金额部分不计。

(二)工程款支付的方式和时间:

乙方进场施工十日内,甲方支付工程进度款20%;经各级验收合格后30日内,甲方支付结算工程款的75%,余5%作为质保金,待质保期满后十日内一次性付清。

五、结算编制原则

(一)项目结算编制应按照“一目一档”要求,与概算批复项目一一对应,单独编制结算书。

(二)对于有第三方出资的项目,编制的结算书应包含所有建设内容,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总造价。

(三)结算书应严格套用《贵州省工程计价定额》(版)对应子目进行编制,对无定额子目的才可采用市场价,否则不予认可。

(四)结算编制依据应执行下列规定:

1.《贵州省工程计价定额》(2004版)、市场价(应提供单价分析)等;

2.贵州省建设厅《关于调整贵州省2004版五部计价定额人工费和机械使用费的通知》(黔建建通〔〕564号);

3.贵州省建设厅《关于调整贵州省建筑安装工程税率的通知》(黔建建通〔〕271号);

4.贵州省建设厅《关于贵州省2004版五部计价定额有关问题的综合解释》(黔建施通〔〕285号);

5.主要材料价格按照《贵州省建设工程造价信息》(2xxx年第2期)计取及调整,造价信息中没有的主要材料由相关单位共同市场询价确定;辅材不予调整。

六、材料设备供应

承包人负责工程的全部材料设备采购。

七、安全施工

乙方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操作规程;安全、文明规范施工,作好相关安全工作,按建设施工合同范本中《通用条款》执行。乙方在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人员伤害及财产损害均由乙方自行承担。

八、双方权利义务:

(一)甲方按约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以下工作:

1.施工地具备施工条件的要求及完成的时间:开工前。

2.将施工所需的水、电、电讯线路接至施工场地的时间、地点和供应要求:开工前将水电接至施工场地。

3.施工场地与公共道路的通道开通时间和要求:开工前。

4.工程地质和地下管线资料的提供时间:开工前。

5.由甲方办理的施工所需证件、批件的名称和完成时间:开工前。

6.水准点与座标控制点交际要求:由发包人现场代表交验并以书面形式交验。

7.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时间:开工前由甲方主持。

8.协调处理施工场地周围地下管线和邻近建筑物、构筑物(含文物保护建筑)、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以书面形式提交保护要求和内容。

9.双方约定发包人应做的其他工作:

(二)乙方应按约定时间和要求,完成以下工作:

1.应提供计划、报表的名称及完成时间:每周提交当周工程进度和下周施工进度的安排和计划。

2.承担施工安全保卫工作及非夜间施工照明的责任和要求:按照施工现场的要求,甲方给予协调配合。

3.需乙方办理的有关施工场地交通、环卫和施工噪音等手续:按建设施工合同范本《通用条款》执行。

4.己完工程保护的特殊要求及费用承担:已竣工工程未交付甲方之前,乙方负责己完工程的保护工作,如有损坏,乙方负责修复。

5.施工场地周围地下管线和邻近建筑物、构筑物(含文物保护建筑)、古树名木的保护要求及费用承担:按甲方要求进行,如要移动、移位加固等费用及手续由甲方承担办理。

6.施工场地清洁卫生的要求:按施工规范和有关规定执行。

7.双方约定乙方应做的其他工作:

九、质量及验收

(一)乙方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强制条例等的要求施工,工程质量标准达到国家建设质量验收标准。

(二)甲方现场监督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程量签证,图纸设计变更签证手续。

(三)隐蔽工程和中间验收:双方约定中间验收部位为基础、沟槽开挖验收,由甲方主持中间验收。

(四)竣工验收:本工程竣工,甲方验收后,乙方提供竣工图叁份。

十、违约、索赔和争议

(一)乙方需严格按本合同约定的质量、期限开展工程施工。

1.甲方按国家颁发的现行有关验收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验收评定。如有质量未达到以上要求的,乙方必须无条件返工,并视其情况轻重,由甲方对乙方处总价5%以下的违约金,返工发生一切费用由乙方负责。

2.乙方因自身原因不能按时交工验收,每超过工期一天按工程结算金额的2%向甲方支付违约金,工期提前不奖。

(二)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依法向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起诉。十一、其他

施工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网络安全

在全球化的时代, 面对着Internet潮流的冲击, 社会各个阶层开始纷纷涉足, 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和科技等。在全国各地, 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 并且着手开始搭建属于自己院校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也是重要的网上资源之一。无论是图书馆应用系统的开发引进和设备的添加, 还是各高校图书馆之间互借、联合采购、资源共享等, 这些变化都预示着信息革命正推动着一个图书馆自动化、文献信息网络共享化等全新功能阶段的来临。将图书馆的文献管理集成系统与Interne相连接, 便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但是资源共享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 在互相连接通信的同时, 可能会受到黑客或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因此, 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服务器的安全性, 是图书馆建立网站时必须要考虑的重点, 而且处理不当, 带来的后果无法想象。

一、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的概况

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持续发展, 数字图书馆所覆盖的区域规模逐渐扩大, 而且所需的功能要求进一步提升。随着图书爱好者的需求逐步加大, 传统的图书管理软件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应运而生。图书馆文献集成系统主要是能够满足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以及综合类的图书信息传输和存储的需求, 与此同时该系统也要具备安全和开放以及可靠的特点。

1. 图书馆文献管理现状

(1) 安全意识有待于提高。在早期建立网站时, 没有对网站的运行安全进行必要的安全评估, 从而导致在网络运行过程中, 各个环节中存在着诸多安全方面的隐患, 除此之外, 图书馆对外开放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即使图书馆对外开放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也没有严密完整的安全防范措施, 从而就为入侵者敞开了方便之门, 在后期运营过程中, 存在着一系列的黑客攻击、非法进入等。

(2) 内部攻击。在运营过程中, 网络黑客的攻击危害影响最为深远, 而在网络黑客攻击中, 内部攻击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因为内部攻击者通常是非常了解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的很多高有价值信息, 这些信息加快了黑客攻击的速度, 为黑客攻击减轻了技术难度, 从而使非法入侵更容易得手, 造成的危害往往会更大。但是, 在防止入侵检测过程中, 内部攻击却是经常性的被网络管理人员所忽视。

(3) 黑客攻击。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 网络黑客也随之应运而生, 如今黑客遍布世界各地, 一些实用简单的黑客攻击软件在网络上却广为流传, 得到了许多不法分子的青睐, 最主要的是, 这些软件可以免费下载, 他们可以借助黑客攻击程序, 获取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黑客在攻击过程中就像在操作自己的计算机一样, 能够轻易地通过互联网进入和控制被黑客程序感染的计算机, 黑客可以通过黑客攻击软件偷偷地获取该计算机的配置信息、口令和数据文件资料等, 还可以向该计算机发送广告和病毒之类的文件, 监视该计算机的用户操作使用过程, 截获键盘操作状态, 窃取账号和密码等。黑客通过此技术, 攻击其他网站, 获取信息, 给他人带来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2. 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技术的发展。

在整个文献管理集成系统内部, 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处于系统底层的数据库, 同时, 该数据库的质量也是整个系统质量分析的重要指标。在图书馆内部的数据库中, 存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信息, 供图书爱好者检索图书信息等。在我国, 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主要由论文、期刊、数字图书馆以及图书检索等多个子系统共同组成, 各子系统中的功能涵盖了图书馆的各项业务环节。在系统使用过程中, 子系统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 数据库内的信息数据不会出现重复记录的现象, 极大地方便了使用。

二、文献集成系统安全体系构建

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作为一种访问控制设备, 主要是保护计算机内部数据的安全, 防止被黑客攻击等。防火墙经常是安装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连接处。防火墙的主要功能就是控制数据流在不同信任额度的网络区域的传送。通常情况下, 图书馆内部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图书馆内的藏书、会员用户的资料以及读者借阅信息数据。因此, 图书馆的访问者既有会员用户, 也有普通的访客, 为此必须对这些图书爱好者的权限加以限定。这些用户对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的破坏可大可小, 一般而言, 普通访客的破坏可能性要大于会员读者。所以, 首先要用防火墙技术把外部用户和内部用户隔离开来, 通过不同的接口访问, 控制外部用户的访问权限, 并且将有恶意攻击意图的访问者拒之门外。

2. 身份认证技术。

在现实中, 关于身份认证可以通过身份证件来识别, 然而在网络环境下, 通过身份证件识别用户身份是完全不可行的。在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技术中应用身份认证技术可以鉴别读者或访客的真实身份, 防止黑客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权限, 攻击系统, 使系统瘫痪。对一般性得图书馆系统而言, 主要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用户登录口令来控制访客的权限, 一是网络访客用户登录口令;二是系统会员用户访问登录口令。然而对于一个成熟庞大的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应该通过账户权限来管理文献资料, 主要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和使用范围来控制用户访问账户和口令, 以加密的状态存储在图书馆文件服务器中。

3.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是事后检测, 主要是对已经侵入的病毒以及黑客攻击软件进行检测,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等。与此同时也对防火墙阻止不了的入侵进行实时的检测, 检测出入侵的征兆等。其实入侵检测系统是安装的防火墙下一层的安全保护系统, 该系统在图书馆文献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检测到相应的系统破坏和攻击。对于该系统的应用, 在不同的网络层次结构中具有独自的特性, 但是最终是为了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图书馆文献管理入侵防范检测系统。

4. VPN技术。

VPN技术也就是虚拟专用网络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将网络加密以及通信协议等应用于虚拟技术当中, 为广大图书爱好者提供一个虚拟专用的网络通道。虚拟专用网 (VPN) 的应用将大大促进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的发展。

三、文献集成系统的安全维护

1. 图书馆网络中心机房的维护。

图书馆网络中心机房是图书馆的数据中心, 也是图书馆系统的心脏。为了保证图书馆网络中心机房的供电系统能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需要使用配套的配备大功率、稳定电源、长时间使用并且具有防雷击功能的系统。与此同时, 对于机房的防盗措施, 也应该要采取更加严格的设备体系。

2. 软件的维护。

软件维护是图书馆网络维护的重中之重, 主要包括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访问控制等方面的维护。在选择系统时, 图书馆应该比较适合选择技术比较成熟、安全性高的操作系统。最好采用UNIX或者由其衍生的操作系统作为服务器的平台。建立软件系统信息维护档案, 对图书馆所涉及的软件系统进行定期的性能检测和评价, 选择性价比高和实用性的软件来完成图书馆的日常操作过程。

3. 服务器的维护。

网络服务器归属于一种特殊的计算机, 服务器的主要功能包括能够有效地在网络服务中为各个终端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 与此同时, 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控制下, 它将与其他专用终端设备为客户提供网络服务, 并实现资源共享, 还能为网络用户提供数据管理和信息发表等网络服务。图书馆网络运作的核心服务器, 担负着所有图书馆内所有图书的信息数据和读者的信息, 包括读者借阅记录等其他相关信息。服务器一旦出现问题, 那么就意味着可能会导致图书馆工作瘫痪。图书馆在日常运营中, 网关和入侵检测系统毫无疑问是非常好的应对措施, 而且对于系统访问权限的管理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4. 网络资源管理。

在互联网中, 网络中的资源种类很多, 例如域名资源、IP、磁盘等。在客观上, 一方面要作好网上资源的规划;另一方面, 要管理和控制网络上的各种资源, 进行共享目录、共享文件、共享打印机的管理。通过限制访问来减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但是防病毒软件通常需要及时地更新病毒库和引擎, 在限制访问权限的同时, 也限制了这些工作用机无法通过互联网络来更新病毒库, 这就要求做好更新工作, 然后对不能登录到互联网的用户作好病毒库更新设置, 通过下载病毒库, 在局域网内实现病毒库的更新工作。

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将是图书爱好者终身学习的场所, 也是科学科研的场所, 更是享受知识文化的美食之园。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也促进了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提高了图书馆的自动化服务水平, 从而建设一流的图书馆文献管理系统, 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效率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艳柏, 谭璐.网络安全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 2005 (2) .

[2]张健.基于多层防御的数字档案馆安全体系[J].兰台世界, 2008 (8) .

[3]范红领.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维护[J].大舞台, 2010 (6) .

施工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篇8

摘要:从六个方面介绍了水利工程安全施工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主要致因,并对应的提出了改善安全现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安全施工;安全隐患

1.引言

国家对水利行业的投资在逐年增加,说明水利对国家的重要性。无论是水利工程建设还是农村水电建设与运行,均是增收惠民生的工程,应该切实保障工程的安全建设和运行以及施工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的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因此,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2. 水利工程施工特点及安全管理困难

水利工程与道路工程、铁路工程和桥梁工程等一般的土木工程一样,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工种多、比较容易受外界和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等特点,但是水利工程施工也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1)水利水电工程的选址多数远离城镇,尤其是有水电站的工程,大多地处深山峡谷,交通不便,施工环境受气象条件影响而引发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大。

(2)河流上建设的挡水建筑物,是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寿命和效益,而且会影响重建和修缮的费用;更为严重的情况是一旦失事,产生的后果对国民经济及生命财产会带来的损失不可弥补。因此,水利工程施工必须保证施工质量

(3)在河流上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必然涉及许多相关部门的利益,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工业与城市用水等,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因而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阻力。水工建、构筑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多项安全技术的支持。水利水电工程的建、构筑物,如大坝、厂房、调压井、各种隧道、洞室群等,形式多样、工艺复杂。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有害因素,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对策予以消除或加以控制。

(4)水利水电工程往往在人烟稀少、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基础设施不完备,既要修建或修缮施工场地与外界连通的道路,又要建立各种生产和生活必备的设备和设施,使得施工开始前的准备工作繁多。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又要减少投资,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準备工作。多工种作业、多类型设备运行,生产事故类别多样性。

(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体系由密切联系、相互关联的单项施工工程组成,具有布置集中、工种多、工程量大、施工强度大、持续的时间长等特点。施工现场同时进行作业的工人多,再加上地形的限制,相互之间容易发生干扰,且具体进行施工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安全意识淡薄。因此,需要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因时因地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并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

(6)工程分包和用工的多元化,突出安全管理的新课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总承包单位将部分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进行施工,已是一种普遍的现场。由于分包单位的能力良莠不齐和用工的多元化,如何加强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是总承包单位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3.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致因及预防

事故的发生是由事故的 4M 要素引起的,4M 要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人机交互环境和较差的管理,只有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1)人的不安全行为。在施工过程中,人是作业过程的能动主体,同时也是事故的受害者,所以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环境或管理上的纰漏。人的不安全行为由三方面原因引起:第一,情绪方面。包括因生活的繁琐和工作的不公平待遇等引起的缺乏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如怠慢、抵触、不满等消极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特别注重对员工的宣传教育和人文关怀,引导员工在施工过程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顺境中,乐而自持;逆境中,永不言败。第二,教育方面。包括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基础的认知能力,缺乏安全生产的知识和必要的安全生产技术和技能等。所以,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工人基础的安全生产知识的普及,强调安全生产过程、技艺的重要性,强调正确佩戴安全防护用具、规范操作机械的必要性。第三,管理方面。包括企业领导者对安全不够重视,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和上岗培训体制存在漏洞和缺陷,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操作规章缺失或执行不彻底等。这就要求,在施工活动过程中,项目部必须依法加强对施工安全的管理,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伤亡和其他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2)物的不安全状态。第一,机械原因。使机械处于不安全状态,不仅包括由于人的不安全操作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还包括物体本身具有的潜在破坏性和危险性以及机械设计或运行时本身具有的缺陷。保障机械安全,就需要人为失误或设备故障发生时,设备能及时发现并停止运行,确保人员不受伤害和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被称为本质安全,本质安全要求安全组织设计能够对整个施工系统做出切合实际、完善安排。第二,安全防护装置原因。有些施工现场根本不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或防护装置不合乎安全防护的相关规范,或是防护装置已经起不到保护人机安全的作用了。安全防护装置的作用是降低机械设备在运行或故障时发生人员伤害或设备损毁的概率,能直接或间接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即使发生了事故,安全防护装置的存在也可以减轻人身伤害或是减少财产的损失情况,这就要求一定要加强安全防护设施的保护。第三,施工设备的管理。事故的发生归根到底是管理的失误,所以合格的管理能够保证安全生产。机械、配件、安全防护用具等设施设备在采购、租赁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检查相关的许可证、合格证等证件。所有设备设施中有在场前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施工现场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进场后从事生产活动的设施设备,必须设置专人进行管理并建立相应的设备资料档案,定期进行全面检查、维修,随时按照国家有关的规定及时进行设备更新或报废。

(3)不良的环境因素。第一,施工平面布置。施工场所是所有的施工活动进行的场所,是一个人机交互的环境,不良的环境影响施工的进度,导致工序之间的交叉。不合理的平面布置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导致施工工期延长和投资的增加。施工平面布置的功能合理,布置紧凑,施工现场要求运输方便、道路平整;在保证施工顺利前提下,临时设施搭建应尽量减少,尽可能利用原有建筑物作为临时设施,方便工人生产和生活。第二,施工现场功能区划分。功能区划分是保证施工作业、工人生活、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如果办公生活区和作业区有交叉时,容易发生危险,成为安全隐患。根据安全的要求,在坠落物坠落半径之内严禁设置办公生活区,并在危险区域设置防护措施和隔离措施,以免人员误入。功能区的布置还应将水、电、卫生、消防等因素一并考虑布置。在生活区内设置生产人员必须的生活基础设施和保障设施需符合《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的相关规定。

参考文献:

[1] 刘双跃.安全评价[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2] 李艳军.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大型水利工程风险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1.

作者简介:

上一篇:英语教学论文论文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