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2024-12-1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共9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篇1

第___单元 第__课时 授课人______时间_____签字_____

14、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爱国感情。

(2)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3)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 使用方位语言(方 位词和方位短语)

(4)体会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生们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民族创造精神。教与学重点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与学方法

教师以导游或解说员身份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概况,由学生就某些局部内容向大家介绍,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性认识,填写《故宫博物院平面图》对说明重点太和殿,采取综合处理方法。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中来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图片中是什么地方吗?没错,就是故宫。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呢。那么,故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有哪些精美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作者黄传惕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建筑规模与层次井然的结构布局吧。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识别、积累词语。

矗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

蟠龙(pán)中轴线(zhïu)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

檀木(tán)攒(cuán)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

肃穆(mù)奏极(zîn)额枋(fāng)藻井(zǎo)

矫健(jiǎo)妃嫔(pín)翊坤宫(yì)迥然不同(jiǒng)

2、从整体上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初步领会说明文文体的特点。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故宫)

(2)那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空间顺序)

(3)给课文划分段落

〈1〉介绍故宫概貌。

〈2〉分别介绍故宫中的前三殿,后三宫、御花园。

〈3〉站在景山上回望故宫全貌。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参观故宫的行踪路线,并思考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你认为哪个景点应重点参观?为什么?这样写对说明事物有什么好处?

3.文中哪些段落是向我们介绍太和殿的?是怎样介绍太和殿的情况的? 根据讨论师生合作完成游览地图:

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景山

根据刚才我们所游览的路线,回归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先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接着带领我们游览了四大门,前三殿,后三宫,御花园和景山,其中详细介绍了太和殿。最后,作者再次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强调其艺术特点。从中我们可知,本文运用了空间顺序描写。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是我们这一课的重点之一,请同学们用彩色笔,随着我们讲解课文划下来。

这个环节的进行使学生从整体上和局部上感知了故宫博物院宏大壮丽的建筑规模与层次井然的结构布局,同时学会本文写作顺序及方法,加深理解“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完成本课前两个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4、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多媒体显示太和殿内景。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

a、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b、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c、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同桌之间交流,选同学回答。

明确:(1)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额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3)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教师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平均使用笔力,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三、课堂练习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加油!)

绚丽()鳌头()乾清宫()慈禧()翊坤宫()琉璃()额枋()妃嫔()金銮殿()蟠龙()

2、对号入座(要准确!)

①湛 堪()蓝 难()狼狈不()精()②琐 锁 金()()链()碎 枷()③御 卸()花园 装()抵()推()④矫 娇()嫩()健()惯()正

⑤磬 馨 罄()尽 敲()()香()竹难书 ⑥檐 赡瞻()养 屋()()仰 观()⑦缭 嘹潦 燎()原()草()亮()绕

3、若你是个“小学者”,你怎样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1)选文第二段按空间顺序来说明,请从中找出所有的方位词?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重点?

(3)在这部分里,为什么对龙的描述有10次之多?

(4)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

四、拓展探究 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多媒体显示故宫博物院全景图。

教师提示:可以试着以神武门为出发点,沿中轴线前行到午门,介绍沿途的建筑;可以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的建筑;可以以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为中心分别介绍广场以南的建筑——前朝和广场以北乾清门以内的建筑——内廷;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

五、课堂总结

唐朝诗人骆宾王曾这样描述过紫禁城,“未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故宫的雄伟壮丽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雄伟与精美,而且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同学们,身为中国人,我们应是多么的骄傲与自豪啊!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写一篇说明文,要求按空间顺序介绍我们的学校,并突出重点。

七、板书设计

总 四大门

前三殿(太和殿)间

分 顺

后三宫 序

御花园 景山

八、教后记

参考答案

一、xuàn áo qián xǐ yì liú lí fāng pín luán pán

二、略

三、1.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2.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3.故宫的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4.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篇2

1. 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 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回顾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 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 进行片段修改, 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 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 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 教师制作复习课件, 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 巩固字词练习

(一) 字词过关

1. 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 读准生字, 读对词语。

(2) 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 完成复习单1、2小题 , 并校对。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

(2) 看拼音, 写词语。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 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 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 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 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 词语运用

1. 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 联系童话人物, 用好这些词语。

3. 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 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 并选择一个造句, 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 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 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 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 同桌互相评价, 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创设语境, 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 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 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 理解童话特点

1. 围绕自主复习单, 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 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 围绕童话人物, 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 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 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 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 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 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 再次出示童话故事, 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 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1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2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 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 以童话人物为线索, 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 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 互相评价

1. 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 填写表格。

2. 对照童话特点, 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 语句通顺 ( ) 好词佳句 ( )

想象丰富 ( ) 情节精彩 ( ) 有所启示 ( )

3. 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 伙伴评价, 教师点评。

修改1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 :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篇3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的Section B 1a —1e.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从整体上看,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对角度的挖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 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w words 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 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 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 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篇4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教材分析◇

本文是新闻特写中的佳作,它将跳水运动员从起跳到入水的瞬间定格为三个画面,文章按照“准备—起跳—腾空—入水”的顺序,逐一描写,极具镜头感,语言生动,笔触细腻。作者也很注意描写观众的反应,借以形成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同时衬托吕伟跳水动作的精彩,用镜头语言放大了新闻瞬间的至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特写的文体知识,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

1.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2.难点: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跳水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预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翘首(qiáo)

屏息(bǐng)

轻盈(yíng)...悄然(qiǎo)

由衷(zhōng)

眼花缭乱(liá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屏息敛声:抑止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2.背景资料

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

三、介绍文体知识

1.新闻特写的定义

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2.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

①落笔集中,突出一点;②浓淡相宜,真切再现;③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听课文录音。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明确: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着重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明确: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第二部分(第2~4段):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第三部分(第5~8段):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步骤二: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1.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洋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二至四自然段,品味动词的精妙。

明确: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2.本文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①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②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义,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步骤三: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本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明确: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做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2.本文除了正面描写跳水的场面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还写了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印度观众的惊讶,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同时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步骤四:拓展延伸,比较异同

(多媒体显示: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

明确: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五、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六、布置作业

1.小练笔: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一篇特写。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附:【板书设计】 “飞天”

吕伟 沉静自若 风度优雅

表演前 环境 白云飘浮 飞鸟掠过

观众 翘首而望 屏息敛声

起跳 酷似翔舞“飞天”

凌空表演时 腾空 动作疾如流星“飞天”

入水 像箭插进碧波

记者 跳起来赞妙

表演后 观念 掌声雷动

裁判 亮出了高分

之美

爱国 之情

课后反思◇

可取之处: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篇5

本次作文题目为“意外”,就是要同学们留心去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每一个意外用笔去记录下来,在写作过程中加入自己在生活中的关注与思考。写事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写了这么久,学生有没有进步呢?他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写出不同的自我感悟吗?从现在中学生的现状来看,即使是写《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最发人深省的一件事》能够做到流畅地去表达和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做到中心突出,主题明确的也是少之又少。“意外”这是一个极易引起学生在生活中的关注和思考的题目,现在的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现在的学生生活中交织着幸福、快乐、惊喜、意外、黯然、伤心„„正是有了这些,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的多彩:这次作文需要我们拿起笔来记录生活中的每一个意外,写出从这次意外中所得到的一些感悟,加上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完成了写作训练。

不过在写作的题材的广泛性上,教师可适时地做一些引导,当学生思维过于局限之时,教师可补充一些思路。首先应让学生知道写什么,让他们做到有米可炊。

至于怎么写,教师可根据班上同学的具体程度选择训练重点:或如何处理详略、或如何叙述一件事,如何突出意外,我这篇文章能不能让读者感到意外、以及该如何选择新颖的写作形式。重要的是,本次训练只解决一个问题,切口要小,目的要单这样才能达到真正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围绕主题,选择真实、准确、生动的资料。2.用生活中的细节去突出意外。[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渲染气氛

(往常一向穿着朴素、自然的老师今天竟穿了一身色彩鲜艳、样式前卫的时装来到学校,同学们发出小声的惊叫,对老师也投来惊讶的眼神„„)生活是什么?有人说生活是贝多芬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出来的命运交响曲,有人说生活是爱迪生在重重挫折中那屹立不倒的勇气和决心,而我则认为生活是雨后那由赤橙黄绿青蓝紫所交织成的七色彩虹,那七种灿烂的颜色则是象征着生活中的热情、不屈、黯然、活力、失落和意外。意外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意外,生活会缺少色彩。一次经过努力后的意外成功,可以让你相信“有努力就会有成功的存在”;一次意外的中国射击的金牌,可以让我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一次意外的落水,让我们与金牌擦肩而过,它让我知道“在事情还没有结束时,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个奇妙的“意外”呢?你的身上有没有发生过“意外”,“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境遇你有过吗?如果有,就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谈一谈„„ 生l:我一直认为当今社会上拾金不昧的人是早已濒临灭绝的,那次我的钱包掉了,里面有我妈妈的银行存折和一些现金,本以为是不可能再找回的,后来竟有人按照钱包里的地址找到我,并将钱包还给我,他的行为让我感到很意外,并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仍有拾金不昧的人。生2:众所周知周杰伦、s.h.e都支持台独,但在祖国大陆,仍有许多人支持他们、喜欢他们,这让我很意外。

生3:我的体育成绩一向不好,每次体育考试,我都是班上的倒数第一,为此我感到非常自卑。我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跑步,终于在一次体育考试中取得了全班第23名的好成绩,这次意外的进步让我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师:大家所说的意外。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在去年暑假里,同学都在关注奥运的盛况,那么在奥运期间,有没有让你激动的意外呢,谈一谈?(当学生的思维过于局限的时候,教师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思路的拓宽,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认识。)生4:当我国110米跨栏选手刘翔在这项一直由外国人保持着冠军记录的运动中,“意外”地夺得了冠军,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二、讲述故事创设情节 师:我来说说我的意外吧!(教师讲述当年自己的母亲和父亲的故事,配上轻音乐。)当年,老师的父亲与母亲生活原本幸福美满,后来诊断出父亲有绝症之后,母亲仍旧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但父亲对她又打又骂,母亲只能默默流泪。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新爸爸对我很好,他马上取代了父亲在我心中的位置。有一次我翻出一篇文章看过之后才明白,父亲之所以那样对母亲是为了让母亲对他死心,在他死后,能找到另一个好归宿,这是多么的意外呀!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默默地想一想自己生活中的一件意外的事,思考一下应用什么样的笔法来描写这件事,又该怎样表达出这件事的意外。

三、互相交流拓展思路

师:请大家在组内讲述大家心中最意外的那件事,大家对每个人的叙述都要做出点评:①选材是否较好,能否为中心服务。②讲述是否清楚,能否让读者感到意外。同时在点评别人的过程中,要取长补短,将自己的思路整理得更加完善。

(由每组推荐3名同学口述一遍自己的写作思路,由全班同学点评,由教师最后做点评。)

四、思路成文

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将思路成文。【教学后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篇6

4、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有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冲称象的故事。

2、板书课题:曹冲称象。指导学生读课题,认读生字“曹、称”。

3、老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

1、出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3、分段指读课文,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重、秤、量”等字的读音。

4、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

5、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指导学生练习说话。

6、对课文基本内容进行提问。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我会写”的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注意点。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指导学生描红、临写。

5、指导学生交流、反馈。四: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2、思考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明白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的巧妙思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堂课所学内容。

2、复习课文生字、新词。

3、指名朗读课文。

4、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3、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完成课后第2、3题。

三、引发思考,拓展思维。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学生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有没有什么难题直到现在还没有想到解决办法呢?说给我们听听,我们一起想办法。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5、玲玲的画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课题,介绍: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也很喜欢画画。这天,她遇到了一件不如人意的事,这件事和她的画有关。让我们看看她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

2、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掌握它们。(2)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3)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1)教师随意地抽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学生正音。(2)教师再次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朗读词语,在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3)出示含有较多生字的句子朗读,在读句的过程中巩固生字。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要书写的10个生字。

2、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3、教师范写“幅、候、报、并”四个字。“幅、候、报”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幅”的偏旁是“巾”,不要写成“十”;“候”中间的一竖不要写漏;“并”不要错写成“井”。

4、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四、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体会爸爸最后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内容。

3、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读课文感受后,再各小组派代表全班汇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故事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文章脉络。

二、品读课文,感悟道理

1、理出情感变化,读出感情。教师出示导学提示: 找一找:快速找一找,看谁先找到描写玲玲心情变化的句子。比一比:看谁能把玲玲的心情变化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2、出示故事起因(第1~3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高兴之情。(1)指名读后全班评价。

(2)引导学生思考:玲玲把《我家的一角》这幅画画好了,她的心情怎样呢?

(3)引导学生比读“得意”的心情。(4)指导学生用表演的方式理解“端详”。

(5)指导学生表演故事起因,展示故事真实情景。

3、出示故事发展(第4~6自然段),引导体会伤心之情。(1)指读,思考:你体会到玲玲的心情变得怎样?

(2)课件出示爸爸和玲玲的头像及他们所说的话,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4、出示故事结果(第7~9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高兴之情,懂得道理。

(1)思考: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

(2)追问:玲玲的画看上去更好了,这时你觉得玲玲的心情怎样呢?

(3)师设疑:玲玲的画弄脏了,再画一张来不及了,这本是一件让玲玲哭鼻子的事情,可是最后玲玲的画为什么会更好了呢?

(4)引导学生回答: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小结延伸,引导实践

1、组织讨论: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做的?要结合生活实际,认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类似的事。

2、教师小结后赠送学生一句俗语并引导学生理解意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四、板书设计

6、一封信

教学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朝、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比前后两封信的不同,体会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朝、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比前后两封信的不同,体会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

3、边读课题边想:这封信会有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图片,提出要求:(1)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分自然段读课文,相互请教,纠正字音。

2、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图片,提出要求:(1)借助生字条认读生字。(2)集体分享识字方法。

(3)玩小老师游戏,检测同学识字情况。

3、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解决读课文中所遇到的问题,认读、巩固字词。

4、课件出示“我会写”导学图片及提示。

(1)观察生字,想一想写字时需要注意的笔画。(2)引导学生完成“我会写”。

三、精读品赏,导学悟情。

1、指名分段读课文。提问:露西写了几次信?

2、再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露西每次分别写的是什么?第一次写的内容用横线画出,第二次写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

3、想一想,这两封信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

请一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封信里写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总结并交流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封信》这篇课文,从两封完全不同的信里,我们感受到了露西对爸爸深深的爱。

2、拓展:回家后,请和同伴们一起讨论,说说该怎么样写信。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7、妈妈睡了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积累部分词语,掌握多音字“发”。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教学重点: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母子之间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积累部分词语,掌握多音字“发”。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教学重点: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母子之间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听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随着美妙的音乐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2、谈话导入:听了歌曲你想到了谁呀?你们谁愿意把自己的妈妈介绍给大家?

3、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解释并板书课题:妈妈睡了。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出示图片,提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课文,老师提示要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3、同桌互读。

4、指名接段读文。

5、请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6、出示带生字的重点句子:(1)读句中的生字。(2)读句子。

(3)去掉生字的读音再读。

(4)去掉生字所依存的语境,只剩下生字,再读。

7、开火车识字,并给这些字组词。

8、边讲解边示范写字,学生描红。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教师指导朗读。课件展示。根据阅读提示读课文:想想妈妈睡觉时的样子?

2、课文中表达了母子间真诚的爱,确实使人深受感动。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

3、品读课文第2~4自然段: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妈妈很美丽?(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妈妈好温柔?(3)从哪些词句可以知道妈妈好累?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生字。(1)边范写边强调注意点。(2)指导学生自主练字。(3)展示。

2、引导学生谈收获并小结。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方法激发读书兴趣,品味语言,感受课文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词,引导学生复习巩固。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二、精读感悟,升华感情。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入情入境,用心读书,表达母子爱的真情。

2、根据课件中的提纲,梳理全文,回归整体,升华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1)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2)展示并朗读班内一位学生母亲写给女儿的信。

3、再读课文,引出课题。

4、从指导读课文题目,到教师范读,图文并茂,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课后总结

2、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回家后,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用实际行动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四、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能比较详细地介绍自己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时的想法,并乐于展示。

2、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并围绕主题展开口语交际。

3、会认10个生字,能区分部分字的用法,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4、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会按先总起后分述的方法写出自己喜欢的玩具的特点。

5、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熟读成诵。理解诗中童趣、童真,想象诗的意境。

6、在阅读中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珍惜现实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1、学会流畅表达自己的手工制作过程。

2、会认10个生字,能区分部分字的用法,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3、能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写出来。

4、积累新词、名言和古诗。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课堂氛围,激趣导入

1、课件演示手工制作过程,展示学生手工作品。

2、学生观赏后交流、评议。

二、以手工作品激趣,明确要求

1、教师示范介绍自己的手工作品:“小白兔”。(1)教师介绍手工“小白兔”的制作过程。(2)学生们交流、学习,并试着制作。(3)学生复述制作过程。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1)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别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2)其余学生进行评议,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参与其中。

三、激发情感,多向互动

1、四人小组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每组推选代表上台来介绍。

2、小组代表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3、学生跨组交流作品。

(1)学生自由找好伙伴,相互介绍自己的手工作品,评议别人的作品。

(2)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别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表扬激励,拓展延伸

1、班级内评选五名“能工巧匠”来进行颁奖。

2、围绕本节课开展的活动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3、在教室设置“手工展示角”,把所有的手工作品都展示出来,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第二课时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

一、识字加油站

1、谈话导入:你的特长是什么?你平时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2、借助拼音读词语,小组交流:是否发现这几组词的共同点。

3、师范读,生注意听老师读音。

4、小组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互相检查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5、全班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这方面的词语?

二、字词句运用

1、比一比,填一填。

(1)观察发现每组字的特点。

(2)用正确的字填空,小组比赛谁填得又快又准,并说出词语的含义。

2、读一读,想一想,用加点的词语说句子。

(1)自由朗读课本上的句子,小组表演体会加点词的含义。(2)学生自由交流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一边……一边……”。(3)开火车说句子。

三、写话

1、玩具导入,激情激趣。(1)展示玩具。(2)明确学习要求:

①有条理地仔细观察自己的玩具,想想可选哪些内容用作介绍;②先用一句话总写自己的玩具是怎样的(可爱、有趣、漂亮等);然后围绕总起句写清楚、具体。

2、指导积累,范文引路。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娃娃。(出示范文)

3、感受实物,自由练说。

(1)同学们各自也都带来了自己喜爱的玩具,就把你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2)指名说。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能从名称、形状、玩法等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玩具。

(3)指名介绍自己的玩具。同桌互说,指名上台说。(4)指名评价其他人介绍的玩具的内容。

4、指导写话,表达真情。

第三课时

(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一、展示台

1、激趣谈话,导入新课。你知道哪些有关自然的词语?

2、展示词语,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观察词语的特点。

3、展示四字词语,说说它们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师解释四字词语意思。

4、指名学生读名言,并给出其他关于“书”的名言,引导学生了解书籍的作用。

二、日积月累

1、交流收集的表现童真童趣的诗。

2、交流初读。

(1)出示古诗,指名读,评议,正音,再指名读。

(2)读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指名划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探究共进。

(1)教师逐句讲解诗意,学生想象、体会。(2)分两人小组,模仿古诗描绘的场景。(3)全班交流、评议。

4、课后延伸。

(1)师再补充表现童真童趣的诗。(2)背诵《小儿垂钓》。

三、我爱阅读

1、歌曲导入,深入感受。

(1)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2)学生感受歌曲意境,体会敌人的凶残和王二小的勇敢。

2、想想说说。

(1)学生把课文读通,谈谈对小英雄王二小的认识。(2)课件出示图片,想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3)教师指正引导,大家评论。

(4)你还知道哪些像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

3、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九一八事变的时间、经过和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时间、经过和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探究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构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学习,要热爱中国共产党。

学习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学习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学习准备: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夜,日军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________________,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爆发了。中国共产党派____________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____________之战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东北守军与日军第一次激烈的战斗,在____________将军率领下,中国守军与日伪军血战,多次击退强敌,付出重大牺牲。

2、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________________和十七路军将领________________,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________________。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________,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红军。

3、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________日,伟大的爱国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________”。他们通电全国,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震惊中外的_____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

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________________。党中央派________________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周恩来提出: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释放他,以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九一八事变爆发于哪一年?你能说说它的简单经过吗?

2.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面对它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3.中国共产党于何时提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4.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怎样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说说你对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评价。

5.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三、反馈检测,拓展运用。

(一)为检查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升的情况,多媒体出示检测题:

1、驻东北日军于1931年9月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铁路,是为了()A.发动甲午战争制造借口

B.发动九一八事变制造借口 C.发动一二八事变制造借口

D.发动卢沟桥事变制造借口

2、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提出“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其态度表现在行动上就是()

A.攘外必先安内 B.幻想国际联盟伸张正义C.不抵抗 D.等待日本主动撤兵 3、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登载了一则重要新闻,标题为“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生对蒋兵谏。”该新闻报道的内容应该是()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台儿庄战役

4、关于西安事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逼蒋抗日

B.主要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C.结果是实现和平解决

D.意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如果你编写《西安事变》课本剧,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西安谈判场景中()A.张学良 B.蒋介石 C.毛泽东 D.周恩来

6、西安事变发生后,如果置蒋介石于死地,那么当时的中国可能出现的局面是()(1)中国内战规模扩大(2)日本趁机吞并中国

(3)亲日派上台,有利于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4)全国形成抗日救亡高潮

A.(1)(2)B.(2)(3)(4)C.(1)(2)(3)D.(1)(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而东北军民和中国共产党则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根据材料指出当时国民党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的政策,并分析由此导致了什么后果?(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部分东北军民和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积极的应对措施”各有什么表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5个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受北京的美,爱北京,爱祖国。

二、重难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10个字。2感受北京的美,爱北京,爱祖国。

三、品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

(出示天安门的图片)

师: 同学们,你们看到的是什么? 生:天安门

师:谁能告诉老师他在哪个地方呢? 生:北京

师:你们有谁去看过呢?觉得漂亮吗? 生:漂亮

师:这么多去看过的同学都觉得他很漂亮,还有同学是没去过的,今天我们请了个导游—喜羊羊,让我们随她一起去看看我国首都北京的迷人风光吧!(二)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北京》,全班齐读。

(三)复习旧知

我们去北京可能会迷路,我们先来熟悉一些字宝宝吧。(1)教师带读

yāng

zhuāngyán

kuò 中央

黄瓦

庄 严

宽阔

chù

bēi

zhōu

tǎn shì

矗立

纪念碑

四周 绿毯

似的

pīn

àn

tán

shà

拼成 图案

花坛

名胜古迹

高楼大厦

(2)测读生字片

既然我们熟悉了字宝宝,有导游喜羊羊,游玩北京计划开始咯!

(四)理解课文

(出示喜羊羊的图片)大家好,我是喜羊羊,今天我会带大家去首都北京看看,你们愿意吗? 生:(大声叫)愿意

师:喜羊羊要带我们去北京,那你想去哪里呢?、生:(举手回答)

师:这么多地方想去呢,那我们来看看喜羊羊带我们去那把。(出示天安门的图片)师:这是哪里啊? 生:天安门

师:你去看的是一样的吗?那我来考考大家,墙是什么颜色,瓦是什么颜色? 生: 红墙、黄瓦(板书)

师 天门门的城楼挂着毛泽东主席的像,看起来庄严、神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这段吧!(出示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师烦读,生读。(出示天安门的整体图片)

师:喜羊羊站得地方是天安门的前面,谁能说说他在哪里? 生:广场

(板书)

师:顺着喜羊羊的眼睛看过来,你可以看到什么? 生:人民英雄纪念碑

师:它是由毛泽东主席梯题字,周恩来总理书写碑文的人名英雄纪念。(出示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氏英雄纪念碑。)师范读,生读。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广场的中间有条马路,它是北京的重要交通要道,长880米,宽500米。这么宽这么长,可以用第三自然段的那个词来概括。(出示马路图片)

生:又宽又长(板书)

师;你们观察下,马路的二边有什么呢? 生:花、树、草

师:这里的花多嘛?树多嘛?书上用了什么词语来形容花多,树多呢? 生: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示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师范读,生读。

师:喜羊羊去那了,赶快找下他,千万别掉队哦。(出示喜羊羊站在立交桥上)师:是哪里呀? 生:立交桥

师:立交桥全称“立体交叉桥”,词典释义为:在城市重要交通交汇点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行驶、互不相扰的现代化陆地桥。一眼望去立交桥的四周都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你们猜猜看。绿色的部分会是什么呢? 生:(举手回答)

那你们看桥上的都是什么呢?每天有很多车来来回回行驶,可以找找那个词语来说呢?

生:来来往往(板书 车辆来来往往)

(示北京新建了许多立交桥。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师范读,生读。师:北京的并不止这几处的风景,还有很多哦.(出示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站在高处一看,全城到处是绿树,到处是大楼。)师范读,生读。出示图片,然个学生了解,还有其他景点。

(五)小结

(出示课件)今天喜羊羊带我们去了美丽的北京,你想对北京说什么呢?写一写,请生起来朗读自己的感受。

(出示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师范读,生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篇9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借景、借事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授法、问答法; 学生:朗读法、诵读法、谈话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有自己处世立身的态度。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

1、《桃花源记》3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短文两篇》3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3、《核舟记》1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4、《大道之行也》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5、《杜甫诗三首》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1、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又名,字,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东晋诗人。其开创了,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组诗《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辞赋《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后多被看成是独立文章。【文章结构】

发现桃源:捕鱼迷路,忽逢桃林 生活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桃花源记做客桃源理想社会 社会风尚:风俗淳朴、和平安宁

离开桃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解释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悉如外人: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⑤诣太守:⑥遂迷: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解释: 一词多义。

便舍船:处处志之: ①②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武陵人捕鱼为业: ③④

寻病终: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④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古义:今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鸡犬相闻闻鸡起舞

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C、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寻向所志寻病终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B、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虚构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的图景。

C、最后两个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前往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意在说明“桃花源”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但纯属子虚乌有,人们应该安于现状。

D、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室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8、桃花源人热情地招待了渔人,却又为什么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9、渔人离开桃花源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向所志”,最后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

22、短文两篇 【文学常识】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梦得,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早年与齐名,世称“刘柳”。《爱莲说》的作者是,字茂叔,(朝代)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用记事、说明、议论或的方式来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某个道理。【文章结构】

提挈全文,设喻引题

陋室环境:苔痕上阶,草色入帘

陋室铭(托物言志)陋室不陋往来之人:鸿儒谈笑安贫乐道 生活情趣:调琴阅经高洁傲岸 类比古贤:诸葛草庐,杨子云亭 点题作结:孔子云:何陋之有 生长环境

莲体态香气君子——托物言志

爱莲说清高风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隐居避世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解释加点的词。

①斯是陋室:②谈笑有鸿儒: ③往来无白丁:④无案牍之劳形: ⑤可爱者甚蕃:⑥濯清涟而不妖:

2、古今异义。

①惟吾德馨。古义:今义: ②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 ③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 ④亭亭净植。古义:今义: ⑤陶后鲜有闻。古义:今义: ⑥宜乎众矣。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①无丝竹之乱耳: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不蔓不枝:④不蔓不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孔子的原话。而作者在文中只引用了下半句,作者这样引用的目的是什么?试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分析,这两句话说的是爱莲者少而爱牡丹者多。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讽刺了的世态。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B、《陋室铭》和《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D、《陋室铭》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爱莲说》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23、核舟记 【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清朝人编辑的小说集《》。本文作者是,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的散文家。

【整体感知】文章从形式到内容对“计其长曾不盈寸”的“核舟”进行了细致描述,再现了细微艺术品“核舟”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解释加点的词。

①能以径寸之木:②罔不因势象形: ③尝贻余核舟一:④盖大苏泛赤壁云: ⑤高可二黍许:⑥佛印绝类弥勒: ⑦其人视端容寂:⑧若听茶声然: ⑨钩画了了:⑩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通假字。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解释: ②诎右臂支船。通解释: ③左手倚一衡木。通解释: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解释: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结合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雕刻品“核舟”主要表现的是“大苏泛赤壁”这件事。B、文章表现刻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D、“尝贻余核舟一”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给苏轼。

5、作者有很大的篇幅介绍这只精美的核舟,目的是什么?

6、课文中间四个自然段已具体介绍了核桃所雕刻之物,却又在第六自然段统计“一舟”所雕刻的事物,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从文中佛印与苏、黄形貌、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佛印与苏、黄有什么不同之处?

24、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家“五经”之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五经”是《》 《》《》《》《》。【文章结构】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是谓大同、心驰神往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 解释加点的词

①男有分: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④是谓大同: 通假字。

①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通解释: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5、杜甫诗三首 【文学常识】 杜甫有“诗圣”的美誉,他为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其诗总体上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最能代表杜甫关心民间疾苦的作品是“三吏”“三别”,其中“三吏”指的是《》《》《》,“三别”指的是《》《》《》。

【文章结构】 远望:巍峨高大 写景近望:神奇秀丽 望岳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抒情凝望:心胸荡漾 愿望:勇攀绝顶

国破——草木深(见)

翘首望京花溅泪——鸟惊心(感)春望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思念家人烽火连——家书少(盼)白发稀——不胜簪(思)

开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兵役苛酷

石壕吏发展、高潮:儿死战场、家中窘迫、自请应役政治黑暗 结局:作别老翁同情百姓 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

青未了()

不胜簪()逾()墙老妪()

邺城戍()

幽咽()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3、根据课文默写、①会当凌绝顶。②烽火连三月。③,妇啼一何苦!

④《望岳》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明暗变化的诗句是“,”。⑤《春望》中诗人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是“,”。⑥《石壕吏》中,暗示老妪被捉走的诗句是“,”。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石壕吏》是一组抒情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辞”。

B、虽然《石壕吏》抨击的是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C、《春望》中的“三月”并非实指,而是指战争时间持续很久。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前一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望岳》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壮志?

上一篇:酒店员工培训内容清单下一篇:计算机毕业生个人学习计划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