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提纲

2025-01-1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提纲(通用7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提纲 篇1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提纲人教版

一、生字识记:

1、 绥( ) 靖( ) 阻( ) 遏( ) 锐( ) 不可( ) 当( )

2、 悠( ) 闲( ) 寒( ) 噤( ) 阴( ) 惨( ) 仄( ) 歪( ) 张皇( ) 失措( )

3、 拂( ) 晓( ) 瓦( ) 砾( ) 地( ) 窖( ) 鞠( ) 躬( ) 颤( ) 巍( ) 巍( )

4、 赃( ) 物( ) 箱( ) 箧( ) 荡( ) 然( ) 无存( )

5、 肃( ) 穆( ) 荒( ) 谬( )

6、 骇( ) 掳( ) 悚( ) 惶( ) 急( ) 疮( ) 疤( ) 诘( ) 问( ) 渴( ) 慕( ) 疏( ) 懒( ) 霹( ) 雳( )

7、 交( ) 卸( ) 奔( ) 丧( ) 狼( ) 藉( ) 簌( ) 簌( ) 赋( ) 闲( ) 颓( ) 唐( ) 琐( ) 屑( )

8、 凹( ) 凼( ) 尴( ) 尬( ) 烦( ) 躁( ) 大庭( ) 广( ) 众( )

9、 伛( ) 惶( ) 恐( ) 荒( ) 僻( ) 塌( ) 败( ) 取( ) 缔( ) 骷( ) 髅( ) 滞( ) 笨( ) 愧( ) 怍( )

10、 克( ) 扣( ) 接( ) 济( ) 唏( ) 嘘( ) 稀( ) 罕( ) 噩( ) 耗( ) 呵( ) 斥( ) 焦( ) 灼( ) 伎( ) 俩( ) 颠( ) 沛( ) 吊( ) 唁( ) 文( ) 绉( ) 绉( ) 长( ) 途( ) 跋( ) 涉( )

11、 推( ) 崇( ) 惟( ) 妙( ) 惟( ) 肖( ) 巧( ) 妙( ) 绝( ) 伦( )

12、 轩( ) 榭( ) 丘( ) 壑( ) 嶙( ) 峋( ) 重( ) 峦( ) 叠( ) 嶂( )

13、 磬( ) 鳌( ) 头 琉( ) 璃( ) 藻( ) 井( ) 蟠( ) 龙( )金( ) 銮( ) 殿( )

14、 帷( ) 幕( ) 缓( ) 冲( ) 伧( ) 俗( )

15、 萌( ) 发( ) 翩( ) 然( ) 孕( ) 育( ) 销( ) 声匿( ) 迹( ) 衰( ) 草( ) 连( ) 天( ) 风雪( ) 载( ) 途( )

16、 囊( ) 繁( ) 衍( ) 胚( ) 胎( ) 蟾( ) 蜍( ) 脊( ) 椎( ) 两( ) 栖( )

17、 遗( ) 骸( ) 褶( ) 皱( ) 劫( ) 难( ) 追( ) 溯( )

18、 藩( ) 篱( ) 归( ) 咎( ) 在( ) 劫( ) 难( ) 逃( ) 斑( ) 斓( ) 无动( ) 于( ) 衷( )

19、 吟( ) 咏( ) 绮( ) 丽 殷( ) 红

二、解词 (写在作业本上)

1. 锐不可当: 阻遏:不含: 2. 编算: 寒噤:仄歪: 张皇失措: 提防:

3. 精疲力竭: 肃穆: 4. 不可名状: 瞥见: 5. 憧憬: 荒谬: 6. 震悚: 惶急:

7. 狼籍: 簌簌: 蹒跚:颓唐: 踌躇:8. 尴尬: 9. 愧怍: 滞笨: 塌败:

10. 伎俩: 颠沛: 11.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推崇: 胜景:13. 标本: 嶙峋: 雷同:

14. 玲珑: 矫健: 迥然不同:井然有序: 掩映:15. 伧俗: 休憩: 16.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载途:17 .繁衍: 濒临: 相安无事:18 .劫难: 追溯: 遗骸:19.扼制: 斑斓: 劫掠:20.束手无策:

三、文学常识

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

5.《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

10.《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等。

11.《陋室铬》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12、《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

13、《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的思想家、教育家。

14、.《望岳》《春望》《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篇章,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诗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15、《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其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6、《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代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的词首开豪放之先河。散文创作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

17、《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瑾.

18、《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19、《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作者王维,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是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画家。

20、《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其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八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八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写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提纲 篇2

1. 第2课《芦花荡》一文中的第54段写道:

“我打他们不用枪, 那不是我的本事。”这句话表达模糊不清。结合上下文来看, 意思是要写老头子的过于自尊自信和机智勇敢, 但是却没有表达出来, 误将双重否定和反问两种句式糅合在了一起。不妨将原句改为:“我打他们不用枪, 那才是我的本事!”或:“我打他们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这样就能更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了。

2. 在第11课《中国石拱桥》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导读 篇3

单元解读

本单元学习叙事性作品。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述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大家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外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理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用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并受其熏陶。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它出自一个盲聋哑人之手则尤为难能可贵。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我们不能不感动。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的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大家的情感,引发大家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对照。同学们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尽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字词。②理解课文的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③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倾注的思想感情。④了解随笔、传记等叙事类文体的特点。

2.方法与过程

①在朗读中揣摩、品味作品独特的风格、人物塑造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②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进而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③推进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聆听名家讲述人生历程,了解课文深厚而丰富的人文内涵。②感悟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培养健康的伦理亲情。③感悟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付出爱,你一定能得到爱。

单元导读示例

《藤野先生》课文导读

(一)文题理解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导师,他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励,作者因此很尊重他、怀念他。题目交代了要记述的主要人物。

(二)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先生一生留下很多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摩罗诗力说》等。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和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

(三)识记基础知识

1.生字字音

红(fēi)如(wǎn)

驿站(yì)解(pōu)

油光可(jiàn)

形(jī) 不(xùn)

名(nì)无消息(yǎo)

责(jié)

然(qī) 教(huì)

见(piē)抑扬顿(cuò)

痛疾(wù)

2.词语详解

【绯红】鲜红。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诘责】质问并责备。

【匿名】不具名或隐匿真名。匿,隐藏。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照。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或停顿转折。多形容诗文的音调优美,吟咏起来,和谐悦耳。

3.词语辨析

[熟悉熟识]

课文例句:①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辨析:这两个词都兼属动词和形容词,都含有“知道、了解”的意思。主要区别是:“熟悉”是指“知道得比较清楚”,可用于人(如“熟悉学生”)和事物(如例①,指抽象事物;又如“熟悉山路”,指具体事物)。“熟识”是指“了解得比较透彻”,一般常用以表示与人认识得比较久,相处得比较熟(如例②),很少用于事物,即运用范围比“熟悉”小。

[斥责诘责]

课文例句:①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辨析: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责备”的意思,主要区别是:“斥责”是“用严厉的言语指斥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诘责”是“用盘问(或追问、反问)的口气来责备对方”的意思。在强硬的程度上,“斥责”深于“诘责”。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作者通过对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断的回忆,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作者还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结构:本文共有38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的情景和“我”离开东京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医专学习时受到藤野先生的关照和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的惜别情景。

这部分又可分为四层:第1层(第4—5段):写“我”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2层(第6—10段):记述了“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第3层(第11—23段):写“我”弃医从文的原因。第4层(第24—35段):写“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行动。

(五)写作技法归纳

1.巧妙运用烘托手法。

文章以“藤野先生”为题,但在开头,鲁迅先生却并不急于让这位在仙台医专遇到的良师出场,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场面和细节。然后,又写了“我”从东京到仙台途中,经过日暮里和水户时的观感,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等。即便是文章中写到藤野先生的时候,也仍然穿插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的事件,以及看电影时的情形。那么,这些内容对突出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鲁迅先生写留学生的醉生梦死,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弱国子民的辛酸,写日本“爱国青年”的狭隘冷酷,写课堂上所看电影中中国围观者的麻木……都是为了更有力地烘托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正像池内莲花,唯其身处泥中,更显高洁。这些相关情况的交待,为藤野先生的活动铺设了一个色调灰暗的背景。这一背景,与藤野先生光明的人格互相映衬,取得了出色的表达效果。

同学们在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烘托的写法,也一定会取得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

2.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本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待人的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对科学的求实问理的态度。作者正是借助这些典型的事例,让我们对藤野先生有了全面、立体的了解的。

作者写人物善于抓特征,用白描手法,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缓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很能反映他们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

在“写人”的文章中“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品质”,这一写作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同学们千万要记得哟!

(六)难点解析

1.《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要解答这一疑问,可以按这样的思路: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出他们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是什么态度?他们与藤野对比有什么不同?

首先,作者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特征描写“清国留学生”,勾勒他们的形象。辫子是清朝统治的标志,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年,到日本后就剪掉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未变,以便升官发财。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作者接着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满房烟尘斗乱”。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无情地进行讽刺。因为作者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来日本留学,看到这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然深恶痛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尚且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见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生”,是与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致的。

2.《藤野先生》一文描述作者初到仙台,受到许多“优待”,可作者为什么说这“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从生活上表现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可作者把这些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之故。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是受歧视的。所以,他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于是,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推断自己所受到的“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他是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受到“优待”不过是“物以稀为贵”罢了。

这种“优待”与关心,和后文藤野先生对于作者真诚的关怀、教诲是截然不同的。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他对作者的关怀完全是真心的,希望中国进步。作者对藤野先生也是十分崇敬、感激的。因此,写这些“优待”不过是出于礼貌,从正面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关怀是无私的、高尚的。

3.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深怀敬意地概述了藤野先生对自己深厚情谊的意义:“有时我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里前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和后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的“希望”,如果能在中国实现的话,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作者所说的“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觉得,“大”与“小”的区别关键在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就比较“小”,但其意义却不小;“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希望鲁迅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在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上就比较“大”。藤野先生教鲁迅医学时,既有“为中国”有新医术的思想,也有“为学术”能广为传播的思想,前者表示他没有民族偏见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者表示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因此作者用“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这两个方面很好地概括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类文欣赏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地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了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对面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的地方做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阅读赏析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除了父母,给予我们最大影响的恐怕就是老师了。冰心笔下的T女士,美丽善良、和蔼可亲,对学生关爱有加,对工作一丝不苟。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做人的态度,同时她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无数学生的爱戴。文章对老师采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多角度的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温暖”“温和”“温柔”等词语的使用,更把对老师的爱与“我”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阅读训练

1.本文写的是“我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二段中交代自己各科学习的情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说说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母亲买的礼物——贵重衣料被T女士退了回来,而“我”送的礼物——红萝卜,她却欣然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习过程中,当老师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并冲“我”一笑时,“我”为什么会心里又喜欢,又难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疑,我的老师——T女士是美丽的。结合全文请你总结她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提纲 篇4

1、郦道元(466-527) ,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人。他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dú搜渠” ,留心考索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撰成的《水经注》,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2、字词:阙处( )曦月( )沿溯( ) 素湍( ) 绝山献( ) 飞漱( )

3、重要停顿:(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 (3)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

(4)清/荣/峻/茂(5)常有/高猿长啸

4、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5、课文按怎样的思路行文的? 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

6、重点词语:(1)夏水襄陵。 襄:上。(2)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疾:快。(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实在。(6)属引凄异。 属:连接。 引:延长。

(7)哀转久绝。 绝:消失,停止。(8)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飞漱:急流冲荡。

(9)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在。(10)自非亭午夜分 自:如果 ..

(11)重岩叠嶂 障:直立像屏障的山峰。(12)不以疾也 不以:比不上。 ..

(13)飞漱其间 其间:代词,代怪柏之间。

7、重点句子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点拨:重点理解“自非”“亭午”“夜分”等词语。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白色的急流清波着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点拨:重点理解“素湍”“回清”等词语。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点拨:重点理解“清”“荣”“峻”“茂”等词语。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翻译:常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绵不断,非常凄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很久很久才消失。

点拨:重点理解“属”“引”“绝”等词语。

8、句子理解: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渲染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

(2)第一句写山的长、多。“___ ”可见其长;“__”可见其多。

第二、三句写山的 _、_,以及江面的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铺垫。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对比的方法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疾。

第二层写三峡的夏水。顺上层山势高、江面窄,写的是最盛的夏水,表现江水凶险的词有“襄陵” 、“阻绝”,表现江水迅疾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使人感到惊

心动魄,豪气万丈。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三峡山水的壮美。

第三层写三峡的春冬景色。文气由紧张变得轻松,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

斓的山水画卷。“_____ ”是作者由衷的感叹。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渲染了寒秋三峡的悲寂、凄凉的气氛。

(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7)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四季各有什么特点?请从文中概括。

山的特点:长,多,高峻(正面,侧面)

夏季:迅猛,凶险 水 春冬:清荣峻茂

秋:悲寂、凄凉。

(8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

写春冬之景从色彩的角度描写,如“素湍绿潭”;

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溯其间”等;

同时 “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

(9)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并将春冬二季合为

一体呢?

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

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

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10)著名诗人李白有诗《朝发白帝城》,请从文中找出能表 达此诗每句意思的句子。

1、朝辞白帝彩云间: 2、千里江陵一日还:

3、两岸猿声啼不住:

4、轻舟已过万重山:二、27课《答谢中书书》

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文学家。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zhá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

3、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4、词语:(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5、(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作者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观察角度:有仰视(高峰入云),有俯视(清流见底);

时间跨度:有早晨(晓雾将歇),有黄昏(夕日欲颓);

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俱备),有动景(晓雾„„竞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提纲 篇5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借景、借事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授法、问答法; 学生:朗读法、诵读法、谈话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有自己处世立身的态度。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

1、《桃花源记》3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短文两篇》3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3、《核舟记》1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4、《大道之行也》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5、《杜甫诗三首》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1、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又名,字,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东晋诗人。其开创了,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组诗《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辞赋《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后多被看成是独立文章。【文章结构】

发现桃源:捕鱼迷路,忽逢桃林 生活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桃花源记做客桃源理想社会 社会风尚:风俗淳朴、和平安宁

离开桃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解释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悉如外人: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⑤诣太守:⑥遂迷: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解释: 一词多义。

便舍船:处处志之: ①②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武陵人捕鱼为业: ③④

寻病终: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④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古义:今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鸡犬相闻闻鸡起舞

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C、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寻向所志寻病终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B、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虚构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的图景。

C、最后两个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前往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意在说明“桃花源”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但纯属子虚乌有,人们应该安于现状。

D、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室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8、桃花源人热情地招待了渔人,却又为什么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9、渔人离开桃花源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向所志”,最后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

22、短文两篇 【文学常识】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梦得,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早年与齐名,世称“刘柳”。《爱莲说》的作者是,字茂叔,(朝代)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用记事、说明、议论或的方式来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某个道理。【文章结构】

提挈全文,设喻引题

陋室环境:苔痕上阶,草色入帘

陋室铭(托物言志)陋室不陋往来之人:鸿儒谈笑安贫乐道 生活情趣:调琴阅经高洁傲岸 类比古贤:诸葛草庐,杨子云亭 点题作结:孔子云:何陋之有 生长环境

莲体态香气君子——托物言志

爱莲说清高风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隐居避世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解释加点的词。

①斯是陋室:②谈笑有鸿儒: ③往来无白丁:④无案牍之劳形: ⑤可爱者甚蕃:⑥濯清涟而不妖:

2、古今异义。

①惟吾德馨。古义:今义: ②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 ③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 ④亭亭净植。古义:今义: ⑤陶后鲜有闻。古义:今义: ⑥宜乎众矣。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①无丝竹之乱耳: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不蔓不枝:④不蔓不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孔子的原话。而作者在文中只引用了下半句,作者这样引用的目的是什么?试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分析,这两句话说的是爱莲者少而爱牡丹者多。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讽刺了的世态。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B、《陋室铭》和《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D、《陋室铭》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爱莲说》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23、核舟记 【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清朝人编辑的小说集《》。本文作者是,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的散文家。

【整体感知】文章从形式到内容对“计其长曾不盈寸”的“核舟”进行了细致描述,再现了细微艺术品“核舟”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解释加点的词。

①能以径寸之木:②罔不因势象形: ③尝贻余核舟一:④盖大苏泛赤壁云: ⑤高可二黍许:⑥佛印绝类弥勒: ⑦其人视端容寂:⑧若听茶声然: ⑨钩画了了:⑩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通假字。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解释: ②诎右臂支船。通解释: ③左手倚一衡木。通解释: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解释: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结合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雕刻品“核舟”主要表现的是“大苏泛赤壁”这件事。B、文章表现刻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D、“尝贻余核舟一”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给苏轼。

5、作者有很大的篇幅介绍这只精美的核舟,目的是什么?

6、课文中间四个自然段已具体介绍了核桃所雕刻之物,却又在第六自然段统计“一舟”所雕刻的事物,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从文中佛印与苏、黄形貌、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佛印与苏、黄有什么不同之处?

24、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家“五经”之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五经”是《》 《》《》《》《》。【文章结构】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是谓大同、心驰神往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 解释加点的词

①男有分: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④是谓大同: 通假字。

①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通解释: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5、杜甫诗三首 【文学常识】 杜甫有“诗圣”的美誉,他为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其诗总体上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最能代表杜甫关心民间疾苦的作品是“三吏”“三别”,其中“三吏”指的是《》《》《》,“三别”指的是《》《》《》。

【文章结构】 远望:巍峨高大 写景近望:神奇秀丽 望岳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抒情凝望:心胸荡漾 愿望:勇攀绝顶

国破——草木深(见)

翘首望京花溅泪——鸟惊心(感)春望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思念家人烽火连——家书少(盼)白发稀——不胜簪(思)

开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兵役苛酷

石壕吏发展、高潮:儿死战场、家中窘迫、自请应役政治黑暗 结局:作别老翁同情百姓 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

青未了()

不胜簪()逾()墙老妪()

邺城戍()

幽咽()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3、根据课文默写、①会当凌绝顶。②烽火连三月。③,妇啼一何苦!

④《望岳》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明暗变化的诗句是“,”。⑤《春望》中诗人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是“,”。⑥《石壕吏》中,暗示老妪被捉走的诗句是“,”。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石壕吏》是一组抒情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辞”。

B、虽然《石壕吏》抨击的是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C、《春望》中的“三月”并非实指,而是指战争时间持续很久。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前一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望岳》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壮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提纲 篇6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憎恶(zâng)

琐屑(xiâ)

涎水(xián)

B•诘问(jiã)

惦记(diàn)

胡同(tîng)

C•哀悼(dào)

奔丧(sāng)

取缔(dì)

D•颓唐(tuí)

糟糕(zāo)

骷髅(kū)

2.下列词语中不含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蹋败

和蔼

烦躁

噩耗

B.仲胀

惧惮

尴尬

呵斥

C.潦倒

交卸

渴幕

焦灼

D.跋涉

赋闲

狼藉

伎俩 3.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触目伤怀(心,心中)

人头济济(形容人多)

B•情不能已(停止)

猝然昏厥(出乎意料)

C•情郁于中(聚集)

犹豫再三(重复三次)

D•识文断字(判断)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4•依次填人下列句中空缺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④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

②此后,我就更其——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

⑧这些日子,家中——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A•物色

搜集

光景

C.物色

收集

情景

C•查询

收集

光景

D.查询

搜集

情景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信客教地理栩栩如生,效果奇佳。

B•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C•

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不合坐一条板凳。

D•

农妇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连线,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

B.朱自清——《背影》——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C.钱钟书——《围域》——小说 D.余秋雨——《信客》——小说

二、阅读

(一)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7.选段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

8.选段中先后两次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

流出的泪是()

A.伤感愧疚的泪

B.伤心悲痛的泪

C.离别忧伤的泪

D.感激动情的泪

9.选段中写父亲的外貌,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0.选段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对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C.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

D.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11.选段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

。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其作用是。

12.这段文字详细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主要目的,有下面几种理解,从中选出两项正确的。()

A.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父亲”的形象。

B.这段描写说明父亲对儿子特别溺爱,不大放心。

C.“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

D.背影深刻地刻下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

E.背影反映了父子之问的深厚感情。(二)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1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答: 14.阿长把《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说明了什么?

答: 15.“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句话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 答:

16.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

17.作者可回忆的事很多,为什么要详写买《山海经》一书的事?

答:(三)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

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一样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孝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

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看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手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

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18.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慈祥

B.慈善

C.慈爱

D.慈悲

E.朦胧

F.噱咙

G.依稀

H.模糊 19.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2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答: 20.“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

21.“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却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

答: 22.“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

答:

23.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24.本文与朱自清《背影》很相似,在内容上它们同是写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背影》处处紧扣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本文则侧重写

。体现了父恩难忘。

三、作文(34分)

25.仿照下面两句的格式,发挥想像,再写出三个关于书的比喻句(字数可比例句略多)。(4分)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26.一次挫败的经历,一个难忘的胜利,一篇睿智的文章,一句善意的劝慰……凡此种种,会使你的知识得以丰富,智慧得以增长,让你站上人生新的高地。请你以“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为题写一篇文章。

习作指导:

一、要认真审题。“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这一题目中的“新”字就是本题的关键词。这个词突出了“那一刻”之前与之后“我”的不同表现与不同心理,我们写作时只有把这个“新”字突现出来,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

二、要注意题目中的“那一刻”这个词很重要,它强调的是一瞬间的时间,不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还有 “我”字表明了本题写作和抒情的主体都是“我”而不是他人。

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这个题目中的“新台阶”一词就大可值得品味,这里的“新台阶”已不单单指又登上了一级台阶,它还象征着人又获得了一个大进步,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悟出了一个新道理等等。

四、要辨明文体。“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这个文题的重点是要展现“那一刻”的情况和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显然适合写记叙文。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点,写成了议论文或其他文体,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五、要有真情。(1)述亲身经历。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

(2)多细节描写。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我们写作时就可注重“那一刻”的细节,力求用细节来感染人、打动人。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1.A 2.D 3.C 4.A 5.A 6.D 7.行动(或动作)描写

8.D 9.C10.B 11.身体很胖增添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父爱深情)12.A E 13.“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我根本未对阿长弄来《山海经》抱任何希望。

14.阿长没有文化,不识字,这正符合阿长的身份。

15.震惊与喜悦,感到出乎意料。

16.这是我最想得到而又很难得到的书,它又是阿长送我的,凝聚着阿长对我的爱。

17.这与课文内容直接相关,文题就叫《阿长与(山海经)》,我对阿长感情发生变化也是由于《山海经》。

18.C

F 19.抱我串门,背我看病,搂我入睡。

20.“我’’没买西瓜,空手去看病中的父亲。

2l.对父亲的牵挂和思念。

22.连夜给父亲买抢救药,写信求药方,为父亲按摩,“我”在奔丧中的表现。

23.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没有在衣食

住行上尽人子之责,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一种内疚、遗憾 的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提纲 篇7

继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之后,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基础教育学段热议的话题。重新审视教科书的地位, 提升教师对教科书单元整合的认识, 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

教科书作为教材狭义层面的范畴, 其价值取决于它包含的课程内容。首先, 优质的教科书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具体的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需要一个媒介来融合, 教科书就是连接二者的桥梁。教科书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教科书,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很难系统地为学生讲述知识概念。其次, 教科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媒介, 而且是承载一定课程内容的载体, 而课程内容是教科书能被使用的前提。最后, 教科书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担负着将课程内容从教师那里转换到学生那里的责任, 能够将无形的知识化作有形的书本。因此, 教科书是一种教学用具, 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文本资源, 是日常教学中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 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二、教科书的整合

如何进行教科书的有效整合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师所关注的话题。教师要在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的基础上, 通读教科书的编排体例, 把握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 理清教科书编排内在的逻辑关系, 分析并绘制可以进行内容整合的思维导图。

教科书的内容可谓是以“海、陆、空”三维度、立体式姿态呈现出来的, 教师应在正确理解、阐释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对教科书进行整合, 同时, 要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 对教科书的设计进行反思, 辩证地看待教科书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该意识到对教科书的整合过程是一个具有启发性、渐进性、创新性和生成性的过程, 需要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 发挥教研共同体的作用, 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根本, 进而达成教科书整合的最终目的。

三、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困惑与分析

笔者在前文主要针对教科书的地位、作用以及整合进行了论述, 接下来围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教科书单元整合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进行归纳与阐释。

(一) 教科书单元整合存在的困惑

通过实地调研, 笔者发现所研究区域 (吉林省) 的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对于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科书单元整体设计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1.如何划分整个单元课时?

2.如何处理单元中所出现的大量生词?

3.如何处理2d的对话?

4.如何处理Grammar Focus部分?

5.如何处理阅读课?

6.如何处理写作部分?

7.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8.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夯实基础知识?

(二) 教科书单元整合所遇困惑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依旧对教师参与教学资源整合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从教科书能否满足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情感需求出发,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科书进行整合。对于教科书的使用者———教师来讲, 如何有效地整合教科书以适应学生、教师的需求, 是在使用教科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的挑战。其实, 上述8个方面的困惑反映出教师在教材观及专业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1.教师的教材观

教师的教材观是指教师对教材本质及其功能的基本认识, 它反映了教师看待教材的视角、方式、思维与态度。教材观不仅涉及教师教给学生什么知识, 而且涉及教师如何教授这部分知识。因此, 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师的讲授方式。

“如何划分整个单元课时?”“如何处理阅读课?”“如何处理写作部分?”等困惑与教师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授课任务, 以便更好地为中考复习做准备密不可分;“如何处理单元中所出现的大量生词?”“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夯实基础知识?”等困惑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考虑的;“如何处理Grammar Focus部分?”“如何处理2d的对话?”等困惑折射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困惑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英语课堂教学与学校实际状况的关联。上述8个方面的困惑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师在“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整合教科书”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2.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成效和质量, 决定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与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周晨2015) 。教师的专业能力呈现出经验性、情境性、发展性、价值性 (周晨2015) 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上述8个方面的困惑不仅反映出教师对使用教科书的反思, 而且反映出教师对教师角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与以往版本的设计面相比,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科书的设计面更广, 这必然会冲击英语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 对教师的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意味着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等也要随之提高。

四、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原则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凝炼出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教科书单元整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整体把握初中英语教学内容, 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为出发点和归宿, 关注学生三年的学习内容, 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堂课。根据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编写特点, 许多知识会多次出现, 每次出现都会更深入、更丰富,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也要循序渐进。

(二) 关联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单元与单元之间, 课时与课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语言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反复运用的过程, 任何内容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课堂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知识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关联。

(三) 完整性

无论是一个单元还是一堂课, 都有它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以促使目标达成。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 整个单元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

(四) 连贯性

在单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关注教学活动的梯度, 即内容从易到难, 形式从控制型到开放型。单元教学也是如此, 每堂课都要有效地承接上一课时, 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操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五、教科书单元整合实施举例

针对教师对教科书单元整合出现的困惑, 笔者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阐述。

(一) 教科书单元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 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心智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在初中毕业需要达到的五级目标中明确指出, 学生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相关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相应水平的读物和报纸、杂志, 克服生词障碍, 理解大意;能根据提示独立起草和修改小作文 (教育部2012) 。

从《新目标英语》教材整体编写顺序来看,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语言学习, 掌握了3种时态以及1300个词汇和一些简单句式, 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能够针对自己的喜好和活动内容进行简单交流。目前, 学生能够谈论本单元的语言目标———过去发生的事。教学内容以假期活动为主题, 贴近学生生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需要使用过去进行时态, 利用相关词汇、短语以及表达感受的形容词描述活动。学生在七年级下册最后两个单元已经学习了过去进行时态以及很多描述活动的词汇和短语, 根据关联性原则, 这一内容不需要详细讲解, 只需要进一步操练, 达到熟练使用即可。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 学生还要使用复合不定代词以及where, who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 这一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整体理解Section B的阅读部分 (训练阅读技巧) 和提升写作技能。同时,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听、说、读、写训练资源, 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水平进行整合并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

(二) 学期课时分配及设置

一般来讲, 初中阶段每个学期为18周, 如果除去假期和考试占用时间, 教师实际授课时间为17周。鉴于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共有10个单元, 每个单元可以用8个课时来完成。以第一单元为例, 可将课时设置如下:

The first period:1a-2c, 3a (skill:listening)

The second period:2d, 3a, 3b (skills:speaking and writing)

The third period:Self Check 1, Exercise A

The fourth period:P8-4, 1a-1e, 3a-3b (skills:listening and writing)

The fifth period:2a-2e (skill:reading)

The sixth period:3c (skill:writing)

The seventh period:Self Check 2, Exercise B

The eighth period:Review

虽然听、说、读、写训练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很重要, 但要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所有技能训练的预期标准是非常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确定一个重点突破的语言技能, 并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活动进行补充, 既能做到重点突出, 又可以节省时间。教师在设计具体课时时不能孤立地看待单个语言技能, 应该根据单元设计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原则, 在每个课时结束时为下一个课时做好铺垫, 使单元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

(三) 本单元内容设计

本单元共计8个课时, 笔者将每个课时的内容设计如下:

1.The first period:1a-2c, 3a (skill:listening)

语言知识内容: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2) Did you do...? (3) 不定代词的用法。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听的描述, 本堂课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Step 1:Free Talk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What did you do?

Step 2:Listening (New Lesson)

(1) 将活动与图片匹配;

(2) 通过听将人物与活动图片匹配。

这两个部分都是输入环节, 在接下来的输出环节中, 不能简单地检查答案, 笔者使用问答的形式,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内容:

T:Where did Tom g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summer camp.

T:Did he go with anyone?

(引出不定代词, 让学生体会用法, 笔者进行讲解)

S:His friends.

T:Do you think he did something interesting?

Step 3:Practice

将Grammar Focus中3a安排到这一环节, 练习不定代词。

Step 4:Listening

(1) 2a Listen Where did the people go on vacation?Complete the chart.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听接近自然语速、熟悉话题的简单语段, 识别主题, 获取特定信息。

(2) 2b Listen again.Check (√) Yes, I did or No, I didn’t for each question.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听简单对话, 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Step 5:Practice

2c Role-play conversations between Grace, Kevin and Julie.

本环节是一个控制性对话训练, 学生在使用听力中出现的信息进行对话操练的同时, 检查上一个环节的答案, 逐步从听到说, 循序渐进。

Step 6:Homework

Collec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your own vacation.You need to tell us:

(1) Where did you go?

(2) What are the interesting things during your vacation?

作业是对本堂课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也为下堂课“简单谈论自己的假期生活, 根据自己的信息写邮件”埋下伏笔。

本堂课设计了6个环节, 重点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从简单的一问一答到稍微有难度的长对话, 中间环节联系紧密, 同时兼顾了笔头训练。例如:在1c到2a之间, 通过填空题练习不定代词, 给下面的长对话搭了一个“脚手架”,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语意思;最后的作业也给学生提供了笔头练习的机会。

2.The second period:2d, 3a, 3b (skills:speaking and writing)

本堂课要在第一节听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 最后将听到的内容改写成电子邮件。从使用目标语言谈论自己和别人的假期生活的“说的输出”提升到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写短小的段落的“写的输出”。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说的描述, 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Step 1:Free Talk

Share the interesting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s in public.

(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评价)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经历。

Step 2: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1)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图片 (见图1) , 让学生进行推测。

T:Helen also has a great time on vacation.There is a photo that she took.Do you know what it is?

然后, 笔者给出生词waterfall。

(2) 引导学生听一段关于Helen的假期生活对话。

T:Can you guess where Helen go on vacation?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re did Helen go on vacation?/What’s the name of the waterfall?/How many photos did Helen take?/Did Rick go somewhere interesting?/What did Rick do?

同时, 笔者引出生词和短语, 并结合对话,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 and role-play it.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角色表演活动。

Step 3:Practice

对于不能见面的朋友, 可以通过写电子邮件的方法告诉他自己的假期生活。

(1) 引入Grammar Focus 3b, 自然地从说过渡到简单的写。

(2) 进一步练习, 将Helen的信息改写成电子邮件。

Dear Mary,

Long time no see.How was your vacation?Did you go____________?Did you do____________?I went to Guizhou with____________.Do you know I saw the Huangguoshu Waterfall.It was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there.I really want to go there again.Bye for now!

Helen

在上面的两个环节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假期生活, 从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对话过渡到简单的段落写作, 有梯度地延续上一课时的听, 再从说到写的过程。整个课程以第一人称为主, 偏重控制性的活动, 然后进行第三人称的训练, 活动设置要更加开放, 着重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Step 4:Make a survey

3c:Ask your group question about their last vacation.Then tell the class your results.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 教师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改变。例如, 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也可以询问自己想问的问题。在汇报的过程中, 笔者要向学生明确规则:

(1) 每人汇报1~2名同学的假期生活即可。

(2) 要试着更具体地描述同学的活动, 不要一句带过;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半开放的范例,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

Report

In our group, everyone ate something at a restaurant.Mary visited her cousin in Beijing.They went to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and took quite a few photos.They are so great.Tom...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根据图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人的经历。

Step 5:Homework

(1) 写一篇短文, 描述你的好朋友的假期生活 (第三人称) 。

(2) 练习卷一张, 包括以下内容: (1) 根据句子意思填写适当的单词; (2)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3) 选择填空。

设计这一部分练习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A部分的语法知识, 促使学生通过笔头练习进一步夯实基础。习题设置不在多而在精, 命制习题要有针对性, 既要有助于检验, 又要有助于讲解时的知识延伸。

本堂课的设计是一个从说到写的过程。仿写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因为这是本单元第一次段落写作活动, 写的内容不宜过难。在作业设置上, 教师要对Section A部分的语言知识进行检验, 及时解决问题, 不要遗留到最后。针对Section B部分的语言知识处理, 教师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3.The third period:Self Check 1, Exercise A

本堂课设置为习题讲评课:

Step 1:完成Self Check 1, 巩固不定代词的用法。

Step 2:基础知识练习反馈 (作业) 。

Step 3:针对作业中第一题 (写一篇短文, 描述你的好朋友的假期生活) 进行小组交流和点评, 每组选出一篇文章进行班级交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对写的描述为“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起草和修改作文” (教育部2012) 。

本堂课是练习课, 重点解决学生在Section A中的语言知识问题, 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学生在作文修改环节分享习作, 有助于自身写作技巧的提高。

4.The fourth period:P8-4, 1a-1e, 3a-3b (skills:listening and writing)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项:

(1) 引导学生复习并使用适当的形容词描述假期生活中遇到的人和物。

(2) 从听的技能过渡到写的技能训练 (比A部分涉及的报告、电子邮件篇幅更长, 内容更丰富) 。

Step 1:Brain storm———复习学过的形容词

本环节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输入型任务, 是基于单元设计的关联性原则设计的, 有助于学生回忆已有知识, 为接下来的输出做铺垫。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思路, 将1a进行修改, 对词汇进行分类归纳。

Step 2:Practice

P8-4:Imagine you are all foreigners on vacation in China.You meet each other at the airport on your way home.Talk about what you did on your vacation.Don’t forget to use these descriptive words:wonderful, exciting, friendly, terrible, delicious and so on.

遵循单元设计的连贯性原则, 通过对话练习迅速将词汇运用于实践, 从词汇到对话, 学以致用, 为听力做好铺垫。

Step 3:Listening

1c&1d两部分讲述了Lisa的假期生活, 教材中采用问题的形式, 而不是简单地填表格, 与A部分的听力相比, 增加了难度。同时, 提示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谈论假期生活, 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Step 4:Writing

在这一环节中, 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将Lisa的假期经历写成日记, 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完成3a, 同时讲解日记的格式和写法;然后, 引导学生找到Lisa的假期活动信息, 完成改写。

Step 5:Homework

模仿3b&3c两部分内容, 根据自己的假期旅行经历回答3b的问题, 并写一篇日记, 描述自己的一次旅行。

教师在批改这篇日记的过程中应主要关注学生对前面所学语言知识的运用情况, 因为这篇日记涉及的句式简单, 所以能集中反映出学生对基本句型的掌握情况。

本堂课虽然以听力训练为切入点, 但笔者在听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无论是他人的旅行还是自己的旅行, 写作过程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一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从他人到自己, 从第二课时中简单的电子邮件过渡到日记这种文体;同时, 关注不同的应用文体的格式。

5.The fifth period:2a-2e (skill:reading)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阅读两篇关于旅行的日记,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事情发展的顺序和人物的情绪变化。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读的描述, 本堂课针对这四个方面的要求, 对略读、寻读、猜测词义三项阅读技能进行训练。另外, 阅读中的大量生词是学生理解的巨大障碍, 教师需要对生词进行分解处理。一部分生词可以通过课前的自由讨论引出并进行讲解, 另一部分生词可以放到课文中学习, 用来训练学生的猜词技巧。

Step 1:Before-reading

Discuss three questions:

(1)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vacation?

(2) Where do you like to go?

(3) What activities do you find enjoyable?

学习以下生词:activity, enjoyable, hill, top, below, bicycle, try, paragliding, feel like, bird

Step 2:While-reading

第一遍阅读文章, 回答问题:Did Jane have a good time on Monday?/What about on Tuesday?

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两篇文章, 了解文章的主旨。

第二遍阅读文章, 填写2c的表格:这是一个寻读的过程, 学生要学会找到重要信息。

第三遍阅读文章, 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Where did she go?/How’s the weather?/Where did she go in the morning?/Where did she do?/What did she eat for lunch?/What did she do in the afternoon?/How did she feel about the trip?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应关注文章细节, 训练猜词能力, 了解文章脉络, 完整复述文章。

Step 3:After-reading

完成2d&2e, 发挥想象力, 再次深入发掘文章的内容。

Step 4:Homework

认真阅读文章, 并能独立复述全文。

本堂课是一堂专门的阅读课, 重点训练学生的语篇整体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尤其在处理文章中大量生词时, 笔者将它们进行了分解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根据单元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对于一些比较难的语言知识, 学生理解即可。经过多次阅读, 大多数学生能复述文章大意, 达到了语言输入的目的。

6.The sixth period:3c (skill:writing)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说的描述,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带领学生再读2b的两篇日记, 从结构和语言的角度分析两篇文章。另外, 修改第4课时的作业———自己的一次旅行。

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Step 1:分析两篇文章的结构

第一篇日记写了Jane一天的经历, 分别描述了Jane上午、中午和下午做了什么以及感受如何。在描述下午活动时, 作者写得比较详细,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日记虽短但要详略得当”。

第二篇日记集中描写了Jane登山的过程, 虽然只讲述了一件事, 但作者设置了合理的故事情节, 逻辑链清晰, 表达完整。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

Step 2:关注文章的语言, 再读两篇日记的开头

(1) I arrived in Penang in Malaysia this morning with my family.

(2) 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

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句子开头?

(3) As an ancient Chinese saying, “Guilin scenery is the best under heaven.”Last summer, my family and I went to Guilin for a holiday.

(4) Travel is a good means of relaxing ourselves, so I went to Hainan with my sister by plane yesterday.

(5) Tour is not only a personal interest but also a kind of knowledge.I visited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 last week and knew a lot about Chinese history.

(6) Last May Day, my friends and I did something special on our holiday.We went to Disneyland in Hong Kong.

Step 3:关注文章中的逻辑性, 合理使用连词

Step 4:修改作文

Step 5:Homework

(1) 修改并誊写自己的作文。

(2) 基础知识练习, 命题方式与A部分一致。

这是一堂写作课, 笔者对课文进行了深度挖掘, 利用教材提供的文本进行写作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使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7.The seventh period:Self Check 2, Exercise B

本堂课设置为讲评课:

Step 1:基础知识练习反馈。

Step 2:完成Self Check 2, 这是一段关于旅行的小短文。

Step 3:针对作业中的作文修改, 进行小组交流和点评, 每组选出一篇文章, 进行班级交流。

Step 4:Unit One综合练习题

8.The eighth period:Review

Unit One综合练习题讲评:

综合练习题是一套完整的考试卷, 包括听力、基础知识、交际、阅读和写作, 能测试学生对整个单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掌握程度, 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是一种诊断性测试。

总体来说, 在8个课时中, 第1、2、4、5、6课时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每堂课的最终指向都是写作, 但写作的内容和难度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第3、7、8课时是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学生应试技巧的训练, 是笔头训练。这8堂课的设计不仅关注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而且设置了有梯度的教学活动, 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系统的语言习得过程。

结束语

笔者从实然状态出发, 结合具体实例对教师如何进行教科书单元整合与实施进行了诠释。随着传播媒介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教科书为载体的文本日益受到冲击与挑战。如何有效结合校情、班情、学情进行教科书的单元整合, 加强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建设,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必然会成为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关注的研究点。

摘要:从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出发, 分析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困惑, 提出教科书单元整合的意义和重要性, 凝炼出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原则——整体性、关联性、完整性、连贯性。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从教科书单元内容分析、学期课时分配及设置、单元内容设计三个方面出发,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 探讨如何实施教科书单元整合。

关键词:教科书,单元整合,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11, 1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学校防溺水致家长一封信下一篇:五一劳动节的优秀作文300字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