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学授课教案

2024-06-12

质量管理学授课教案(精选6篇)

质量管理学授课教案 篇1

《质量管理》教案 第一章

质量管理总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质量管理学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明确质量及质量管理在当今的地位,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学习内容等。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该学科的框架及基本常识。

[教学时数]

3学时

三、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

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地位

一、如何理解质量

质量是实体满足人们需求的所有标准(特性)之和。

二、大质量与小质量

广义质量与狭义质量。

三、质量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基础与核心地位。

第二节

质量管理大师简介

戴明、朱兰、费根堡姆、石川馨、水野滋、克劳斯比、张公绪、刘源张、郎志正。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衣服的质量?

2、如何理解大质量与小质量?

3、什么是质量管理?

4、如何理解质量及质量管理在当今的地位?

5、了解质量管理的研究对象。

6、质量管理学有哪些主要内容?

7、了解质量管理的前辈。

参考书目:

1、[日]水野滋著,孙良康、梁宝俭译,《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2、[日]石川馨著,李伟明译,《日本的质量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984年版

第二章

质量管理的基础——定义质量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我们经常讲质量,那么什么是质量?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理论。

[基本要求]

对质量的含义有深入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于定义各类实体的质量。

[教学时数]

2学时

二、教学大纲

第一节

讲授知识要点:国际标准的定义

第二节

讲授知识要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其它质量

三、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

国际标准的定义

一、94年版ISO9000

质量是实体满足明确需求与隐含需求的特性之总和。

二、2000年版ISO9000

一组固有的特性满足需求得程度。

第二节

应用

一、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产品满足明确需求与隐含需求的特性之总和。

二、服务质量

是服务满足明确需求与隐含需求的特性之总和。

三、其它质量

如教学质量是教学满足明确需求与隐含需求的特性之总和。

思考题

1、质量的国际标准定义。

2、产品质量及特性。

3、服务质量及特性。

4、对身边的任一实体质量如何定义?

参考书目:

1、龚益鸣主编,《质量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尤建新、张建同、杜学美编著,《质量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3、黄怡著,《质量——生存与价值的起点》,甘肃省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第三章

质量及质量管理的意义及现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质量及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了解现状,才能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质量及质量管理的现状,引起责任感、危机感。

[基本要求]

掌握质量及质量管理的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并能从文字和图解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了解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时数]

4学时

二、教学大纲

第一节

讲授知识要点: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管理等于经营管理。

第二节

讲授知识要点:现有图形、创作图形。

第三节

讲授知识要点:世界质量管理测量表。质量管理百年发展的历史我国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环境质量、人员的质量等现状。

第四节

讲授知识要点:21世纪企业面对的环境、企业质量管理战略的路径(观念、管理模式、方法)

三、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

文字表述质量的意义

一、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二、质量管理等于经营管理

三、质量生存与价值的起点

第二节

图解表述质量的意义

一、现有图形

二、创作图形

第三节

世界及我国质量管理概况

一、世界质量管理测量表

二、质量管理百年发展的历史

四大阶段:检验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现代质量管理。

三、历史差距

四、我国状况

第四节

企业质量管理战略

一、21世纪企业面对的环境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二、企业质量管理战略的路径(观念、管理模式、方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2、如何理解“质量管理等于经营管理”

3、掌握理解某一图示或会画图。

4、什么是戴明奖、玛尔科姆·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

5、质量管理百年发展经历的阶段及特点。

6、了解并掌握中国的质量现状及解决的思路。

7、假冒违劣商品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8、分析21世纪企业面对的环境。

9、探讨企业质量管理战略的路径(观念、管理模式、方法)。

参考书目:

黄怡著,《质量——生存与价值的起点》,甘肃省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第四章

组织的质量文化环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提升质量的前提是要有较强的质量意识,而质量意识植根于一定的土壤。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

[基本要求]

掌握质量意识的内涵、企业质量文化的内涵及企业质量文化环境的培育路径。

[教学时数]

3学时

二、教学大纲

第一节

讲授知识要点:质量意识

第二节

讲授知识要点:企业质量文化的内涵、企业质量文化环境的培育

三、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

质量意识

一、含义

组织或个人对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

二、表现

第二节

企业质量文化环境

一、质量文化

一个组织体现的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精神、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精神风貌、制度规则、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培育的路径

教育培训系统、制度系统、实物流程系统。

三、案例分析

思考题

1、如何培育员工的质量意识?

2、衡量企业质量文化环境的标志有哪些?

3、如何培育企业的质量文化环境?

参考书目:

1、黄怡著,《质量——生存与价值的起点》,甘肃省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2、龚益鸣主编,《质量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五章

全面质量管理(TQC)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要提升质量,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TQC是有效的提升质量的方法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TQC的理论与方法。

[基本要求]

掌握TQC的内涵及方法,并了解企业的实际做法。

[教学时数]

3学时

二、教学大纲

第一节

讲授知识要点:TQC的含义、TQC的特点。朱兰质量螺旋及三步曲理论

第二节

讲授知识要点:TQC的理念,质量第一,用户至上,预防为主,防检结合,最好用数据说话,以人为本,追求零缺点

第三节

讲授知识要点:PDCA循环含义、图形、实践运作步骤、特点。

第四节

讲授知识要点:

TQC的基础工作内涵、具体内容,标准化、计量、教育培训、责任制、质量信息。

第五节

讲授知识要点:

TQC的工具、工具系统、特点。

三、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

TQC的概念及特点

一、TQC的含义及TQC的特点

TQC的含义: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实现三满足为目标,谋求长远成功的管理方式。

TQC的特点:三全一多样

二、朱兰质量螺旋及三步曲理论

第二节

TQC的理念

一、质量第一

二、用户至上

三、预防为主,防检结合

四、最好用数据说话

五、以人为本

六、追求零缺点

第三节

TQC的工作程序——PDCA循环

一、含义: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程序和方法。是质量改进的工具。

二、图形

三、实践运作步骤: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四、特点

1、每转动一周质量水平就提升一步

2、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

3、关键在A阶段

第四节

TQC的基础工作

一、内涵:进行质量管理所需的基本手段、条件、数据资料等管理工作。

二、具体内容

1、标准化,2、计量,3、教育培训,4、责任制,5、质量信息

第五节

TQC的工具

一、工具系统

1、老七种工具

2、新七种工具

3、其他工具

二、特点

思考题

1、TQC的概念

2、TQC的特点

3、什么是TQC的“三满足”?

4、掌握TQC的基本理念及对每一理念的分析理解。

5、掌握PDCA循环的概念、图形、特点及应用。

6、掌握TQC基础工作的概念、内容及每一基础工作的具体内容、应用。

7、掌握朱兰质量螺旋及三步曲理论。

参考书目:

约瑟夫·M·朱兰《朱兰质量手册》(Juran`s Quality Handbook),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六章

质量管理的工具系统——老七种工具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要提升质量,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工具,质量管理老七种工具是TQC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的提升质量的方法与工具。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理论方法与应用。

[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老七种工具的理论方法并能熟练应用与实践。

[教学时数]

10学时

二、教学大纲

第一节

讲授知识要点:数据的分类、特性、各种数据的概念、特点。

第二节

讲授知识要点:掌握因果图的概念、制作、应用。

第三节

讲授知识要点:掌握排列图的概念、制作、应用

第四节

讲授知识要点:掌握调查表的概念、制作、应用。

第五节

讲授知识要点:掌握分层法的概念、制作、应用。

第六节

讲授知识要点:了解散布图的原理。

第七节

讲授知识要点:掌握直方图的概念、应用。掌握工序(过程)能力的内涵,工序(过程)能力指数(CP值的含义、公式、计量值数据CP的计算分析)

第八节

讲授知识要点:掌握控制图的概念、应用。

三、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

工具应用基础

一、数据

数据的种类:计量值数据、计数值数据、评比值数据。

数据的特性:波动性、规律性。

二、语言资料

第二节 因果图

一、含义:分析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弄清影响质量问题所有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的工具。

二、制作步骤

三、应用

第三节

排列图

一、含义:寻求关键问题与原因的工具

二、制作步骤

三、应用

第四节 调查表

一、含义:为了解现场质量问题而设计的图表。

二、几种常用的调查表

产品缺陷位置调查表、记录用调查表

三、应用

第五节 分层法

一、含义:对收集到的数据分门别类,以便分析质量问题的工具。

二、应用

第六节

散布图

一、含义:对具有相关性因素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最佳质量控制点的工具。

二、制作步骤

三、应用

第七节

直方图

一、含义: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并画出直方图形进行分析质量特性的符合性的工具。

二、制作步骤

三、应用

四、工序(过程)能力

1、工序(过程)能力的内涵

2、工序(过程)能力指数(CP值的含义、公式、计量值数据CP的计算分析)

第八节

控制图

一、含义:是画有控制界限的图表。它是用来区分质量数据波动是由于偶然性因素引起还是系统性因素引起,从而判断生产过程是否正常的工具。

二、制作步骤

三、应用

思考题

1、质量管理的老七种工具有哪些?为什么叫“老七种工具”?

2、掌握数据的分类、各种数据的概念、特点。

3、掌握因果图的概念、制作、应用。

4、掌握排列图的概念、制作、应用。

5、掌握调查表的概念、制作、应用。

6、掌握分层法的概念、制作、应用。

7、了解散布图的原理。

8、掌握直方图的概念、应用。

9、掌握控制图的概念、应用。

10、工序(过程)能力的内涵

11、工序(过程)能力指数(CP值的含义、公式、计量值数据CP的计算分析)。

参考书目:

1、张公绪主编,《新编质量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甘烽、宋光贵编,《技术与质量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周纪芗,茆诗松编,《质量管理统计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第七章

TQC的新七种工具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要提升质量,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工具,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是TQC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的提升质量的方法与工具。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理论方法与应用。

[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新七种工具的理论方法并能熟练应用与实践。

[教学时数]

6学时

二、教学大纲

第一节

讲授知识要点:掌握系统图的含义、制作步骤、应用

第二节

讲授知识要点:掌握KJ法的概念、制作、应用。

第三节

讲授知识要点:掌握关联图的概念、制作、应用

第四节

讲授知识要点:掌握矩阵图的概念、图形、应用。

第五节

讲授知识要点:了解数据矩阵图的概念、应用。

第六节

讲授知识要点:掌握PDPC法的含义、原理、应用。

第七节

讲授知识要点:掌握箭头图的概念、应用。

三、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 系统图

一、含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明确各级的目的手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实现目标的科学方法。

二、制作步骤

三、应用

第二节

KJ法

一、含义:对收集来的杂乱无章的语言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方法。

二、制作步骤

三、应用

第三节

关联图

一、含义:对复杂因素相互纠缠的问题弄清其因果关系,以找出适当解决措施的科学方法。

二、制作步骤

三、应用

第四节

矩阵图

一、含义:通过多元思考明确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方法。

二、图形

三、应用

第五节 数据矩阵图

一、含义:对矩阵图中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二、应用

第六节

PDPC法

一、含义:也称过程决策程序图法。随着过程的进展,对事物发展未来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进行预测并提出多种防范措施,以有效达到目标的方法。

二、应用

第七节

箭头图

一、含义: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费用、最少的资源有效完成任务的方法。

二、应用

思考题

1、质量管理的新七种工具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2、掌握系统图的含义、制作步骤、应用

3、掌握KJ法的概念、制作、应用。

4、掌握关联图的概念、制作、应用

5、掌握矩阵图的概念、图形、应用。

6、了解数据矩阵图的概念、应用。

7、掌握PDPC法的含义、原理、应用。

8、掌握箭头图的概念、应用。

参考书目:

1、胡铭主编,《质量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2、焦叔斌、陈运涛主编,《质量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第八章

ISO9000族标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ISO9000族标准是有效开展TQC的制度与组织保证。是提升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

[基本要求]

掌握ISO9000族标准的基本理论,掌握ISO9000族标准中的相关方法,如:建立健全质量体系、过程管理法、认证等并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教学时数]

9学时

二、教学大纲

第一节

讲授知识要点:ISO9000族标准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的时间。

第二节

讲授知识要点:ISO9000族标准的颁布对国际(内)质量管理的影响、现代质量管理阶段的特征。

第三节

讲授知识要点:1987年、1994年版ISO9000族主要标准的构成及内容。

第四节

讲授知识要点: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理解与贯彻、颁布的时间及原因、标准的构成及内容(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过程管理)

第五节

讲授知识要点:ISO9000族标准在运作中的三大主线:主线一:建立健全质量体系;主线二:质量体系的认证;主线三:质量的改进

三、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

ISO9000族标准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产生的时间

1987年3月

二、历史背景

1、全面质量管理深化发展的要求

2、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

3、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

ISO9000族标准的颁布对国际(内)质量管理的影响

一、使质量管理成为世界性的活动

二、现代质量管理阶段的特征

第三节

1987年、1994年版ISO9000族主要标准的构成及内容 一、六个标准

二、主要内容

第四节

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理解与贯彻

一、颁布的时间及原因

二、标准的构成及主要内容

第五节

ISO9000族标准在运作中的三大主线

主线一: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一、质量体系的内涵

二、建立健全质量体系与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如何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主线二:质量体系的认证

一、认证的含义

二、质量体系的认证的含义

三、质量体系认证的意义

四、质量体系认证的程序

主线三:质量的改进

一、质量改进的含义

二、质量改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质量改进的对策

思考题

1、ISO9000族标准是在哪一年颁布的?

2、ISO9000族标准颁布的意义。

3、了解1994年版ISO9000族主要标准的构成及内容。

4、掌握质量体系的概念、意义及运作程序。

5、掌握质量体系认证的概念、意义及程序。

6、掌握质量评审与质量审核的概念、区别。

7、了解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颁布时间、原因、构成、内容。8、1994版ISO9004与2000版ISO9004的区别。

9、建立健全质量体系与企业的发展

10、质量改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11、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及实践运作

12、简述ISO9000标准中的过程管理思想

参考书目:

1、刘源张编,《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宣贯教材》,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年版。

2、姚根兴、腾宝红编著,《如何进行ISO9000质量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3、马林、尤建新主编,《高等院校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指南》,2006.1

第九章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六西格玛管理是近几年来,6西格玛管理在西方企业中普遍推崇,取得了巨大的成效。6西格玛管理模式是1987年由摩托罗拉提出并实施、1995年由通用电器进一步完善并使其发扬光大的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通过减少缺陷、降低成本、使顾客满意,增加利润的系统管理方法。6西格玛管理的质量目标是一百万个产品里只允许有3.4个缺陷。六西格玛管理是提升企业质量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

[基本要求]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应用到企业实践中。

[教学时数]

4学时

二、教学大纲

第一节

讲授知识要点:六西格玛管理的含义、六西格玛管理的产生发展、六西格玛管理的管理系统(目标系统、观念系统、组织系统、方法系统、基础系统、工具系统)

第二节

讲授知识要点:六西格玛管理实施的现状(西方、我国)、六西格玛管理实施步骤、我国引入的考虑。

三、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

六西格玛管理概述 一、六西格玛管理的含义

统计含义与管理含义。二、六西格玛管理的产生发展

1985年产生于摩托罗拉公司,1995年通用实施并发扬光大。

六西格玛管理的管理系统

目标系统、观念系统、组织系统、方法系统、基础系统、工具系统

第一节 六西格玛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一、六西格玛管理实施的现状 二、六西格玛管理实施步骤

三、我国引入的考虑

思考题

1、什么是六西格玛管理?

2、六西格玛管理是怎样提出的,发展如何?

3、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4、了解六西格玛管理的现状。

5、六西格玛管理实施步骤。

6、我国企业如何有效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模式?

参考书目:

1、徐育才主编,《6西格玛管理培训》,京华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苏比尔·乔杜里著,《六西格玛的力量》,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5

第十章

质量成本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质量成本是进行质量管理的货币语言,搞好质量成本管理是提升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基本要求]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量成本的内涵,对质量成本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

[教学时数]

3学时

二、教学大纲

第一节

讲授知识要点:质量成本的内涵、质量成本的构成。

第二节

讲授知识要点:质量成本的管理的意义、质量成本的核算、质量成本的分析指标、模型、应用。

三、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

怎样理解质量成本

一、质量成本的内涵

是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引起的费用和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而引起的损失。

二、质量成本的构成

1、预防成本

2、鉴定成本

3、内部损失成本

4、外部损失成本

第二节

质量成本的管理

一、质量成本的管理的意义

二、质量成本的核算

三、质量成本的分析

1、计算指标

2、分析模型

3、确定所在区域

4、质量改进的决策

四、应用

思考题

1、掌握质量成本的概念、构成内容。

2、了解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3、了解质量成本分析模型。

4、掌握质量成本分析应用。

5、掌握两类质量成本的性质。

参考书目:

1、龚益鸣主编,《质量管理学》,復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尤建新、张建同、杜学美编著,《质量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

第十一章

QC小组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QC小组是TQC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升质量的群众性组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

[基本要求]

掌握QC小组的内涵及企业有效开展QC小组活动的方法。

[教学时数]

3学时

二、教学大纲

第一节

讲授知识要点:QC小组的含义、特点

第二节

讲授知识要点:QC小组活动的组建、活动(PDCA)、管理

第三节

讲授知识要点

QC小组成果发布会的含义、意义、有效组织

三、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

概述

一、含义:是有现场的一线员工自愿组织起来以提高质量量为目的进行质量改进活动的小组。

二、特点

群众性、目的性、自愿性、科学性

第二节

QC小组活动

一、组建

二、活动——PDCA循环

三、管理(小、实、活、新)

第三节

QC小组成果发布会

一、含义:定期召开的以促进QC小组健康发展,促进企业质量改进的会议。

二、意义

1、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经验交流,互相学习促进

三、组织(充分准备、合理评价、调动积极性)

思考题

1、掌握QC小组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2、如何搞好QC小组活动?

3、如何有效的开好QC小组成果发布会?

参考书目:

1、朱立恩编著,《商业服务业QC小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2、[台]林正修著 《现代质量管理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第十二章

质量管理的理论前沿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及时掌握质量管理的理论前沿是与时俱进、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质量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

[基本要求]

掌握及时掌握质量管理的理论前沿。

[教学时数]

2学时

二、教学大纲

第一节

讲授知识要点:发展趋势、热点理论(卓越绩效模式、魅力质量理论、质量屋原理等)。

第二节

讲授知识要点:卓越绩效模式的内涵、产生背景、基本内容。

三、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

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及理论

一、发展趋势

二、热点理论(卓越绩效模式、魅力质量理论、质量屋原理等)

第二节

卓越绩效模式

一、内涵:以世界三大奖的评价标准为基础,所体现的一套综合的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二、产生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方面,用国家质量奖的方式来推动企业追求卓越。另一方面企业也用国家质量奖的评奖标准来进行企业的质量改进。

1、基本内容 2、11项价值观

3、七大类评奖标准

思考题

1、发展趋势是什么?

2、了解卓越绩效模式的内涵、基本内容。

3、了解魅力质量理论及应用。

4、了解质量屋原理及应用。

参考书目:

1、[美]克劳斯比,《零缺点的质量管理》

2、[美]吉姆·柯林斯著,《从优秀到卓越》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3、焦叔斌译,《卓越绩效准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第十三章

实践教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锻炼学生对所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基本要求]

根据具体情况联系企业及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

[教学时数]

2学时

二、教学大纲

前述第一章到十二章节的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核心内容实习

1、课程认知实习

2、全面质量管理流程模拟实验

3、质量管理的工具应用系统实验

4、ISO9000标准流程实验

5、QC小组活动模拟实验

6、质量管理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撰写

思考题

1、实践中的组织质量管理的现状

2、所学理论与方法在各类组织中的应用

参考书目:

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主办,月刊,《中国质量》杂志。

质量管理学授课教案 篇2

下面我就分三个方面,把我校如何开展地方课活动向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保证小科教学正常运行

1为了搞好小科课程的教研工作,学校成立了以业务校长为首的教研领导小组,建立教研制度,深入教学第一线。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好指导监督工作,使之形成制度化。注重教学的实际性和实效性。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把参加教学情况作为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组成部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2由于地方课程属于综合实践课程之一,在教师的配课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每学期在教师的安排上,我们都时分重视、科学安排,尽量用年轻教师和班主任兼课。本学期我们中心校就配备一位年轻的省级骨干教师和两位主任兼课,村小大部分学校都由班主任兼课。保证地方课程的正常教学。

二、按课时计划,每周每班安排2节地方课

做到了保证课时、保证人员、保证上好每一节课。

三、中心校领导经常深入到村小,隨堂听课,特别重视听小科课程和教师面对面进行教学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现不按课时计划上课的教师,给予严肃处分,并且在全镇进行通报批评。

由于我校领导重视和加强小课课程的管理,几年来,我校小科课程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正常进行教学,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

四、创设学习机会,增强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和水平

教师上好课首要的前提是:掌握大量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首先,我们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重点围绕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实践经验进行学习,鼓励全体教师通过学习、上网查阅资料等多种渠道收集教学信息。并利用业务学习和校本培训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学改革文件精神。使教师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适应形势需要,与时俱进。积极促使教师由“外培”向“内培”的自我转化。通过教学设计、理论考核、上课、评课、反思、案例分析等教学练兵活动,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

其次,鼓励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培训。学校在教师培训上舍得投入资金,几年来,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级培训,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不断增长才干,提高业务水平。

最后,开展教学研讨交流,举办地方课研讨活动,汇报交流活动,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成功意识

开展多渠道的教学活动,追根溯源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成功意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校在小科教学中实行以“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创新;快反馈,勤矫正”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低起点,严要求”。就是摸清学生的基础知识、活动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以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其特长,有其才能。从这一理论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开发自我潜能,努力发展个性,让学生从自己的成功中找到自尊、自信。同时也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并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成功教育模式。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

“小步子,快节奏”。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出合理的层次,如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结果、通过成功加油站得到升华。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通过“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发现秘诀和规律,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活动,求变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需要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好奇中生疑、探究、发现。采用各种情趣化、审美化的手段与形式。以此激发学生活动兴趣,造成学生迫切要求活动,探索成功的欲望。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能量释放出来,诱发仓新因子。在活动中,教师结合根据地方课教材中提供的活动内容,把活动创设新颖。原则上是学生感兴趣、易接受,人人都能得到成功的教学内容。

《成功训练》在课程设计上划分为、“社会适应教育”、“基础学力教育”、“自我管理教育”、“情意教育”等学习领域。每个领域的划分具有相对意义,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组织相应的活动,实施课堂教学,我们在每个活动领域内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如:提出活动目标——活动的实施过程——归纳总结活动(填写工作纸),最后通过成功加油站使活动得到升华。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个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养成敢于负责的生活态度。在每个领域的活动中,增进圆融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快反馈,勤矫正”。就是在每个活动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引导”,也有学生的“练习”,还有学生行为习惯规范的“检查”。这种快速的反馈,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乐于接受下一个任务,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乃至调整教学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通过这一实验的改革,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更能建立起自我信念。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课堂教学就会焕发生命的光彩。

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分三个层次培养学生能力:

1低年级的课堂侧重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形成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氛围。

2中年级的课堂侧重培养学生会想、会说、会做,达到课堂上思维活跃,每个学生都有的说。

3高年级的课堂侧重培养学生善想、善说、善做,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其实,在<成功训练>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授之以渔”,而且“授之以渔场”才是本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社会,拓宽学生自主探索时空,形成“课外——课堂——再课外”良性循环的地方课教育环境。

谢授课教案 篇3

【教材简说】

本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一个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有一位老人每到冬季来临就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到那里越冬的红嘴鸥,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军犬黑子》则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了人如果欺骗了动物,动物就不会再信任人,让我们明白了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读引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三维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人与动物的深情。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自主阅读并搜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课上积极探究,再以《军犬黑子》拓展延伸,做到厚读升华。

2、细读深品,课间交流。

3、利用两篇课文对比学习,凸显本单元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理解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

2、受到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教育。【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教学方法】导学引路、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学生学法】读-悟-说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根据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给学生布置课前在家自学任务:

1、课前自主阅读《老人与海鸥》、《军犬黑子》两篇课文,搜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2、推荐阅读沈石溪的文章:《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退役军犬黄狐》、《盲孩与弃狗》等。

3、认真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感情的语句,并批注感受。

4、读了《军犬黑子》一文,你有何感受?

(二)、激情启动 预习对话

1、教师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

2、教师引导学生谈体会。

(设计意图:用配乐欣赏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对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有自己初步的感悟,另外,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与老师交流的勇气。)

(三)、品悟赏析 展示提升

1、读薄:交流课文大意。

(1)教师用课件出示问题:《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交流文章大意。

(设计意图:从巩固学习内容入手,实现自然过渡,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达到自然迁移,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内容另外,锻炼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2、读懂: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问题

(1)教师课件出示问题: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人鸥情?

(2)小组内交流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学情。(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内交流时要注意倾听,交流时不重复他人的观点,但可以提问或补充。)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展示。

(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预习时已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初步感悟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课堂上利用全班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

(4)重点句品赏,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预设:

重点感悟语句: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词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启发引导:老人似乎在呼唤谁?)(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感悟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4)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引导学生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重点感悟语句:

(5)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①启发学生: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②引导学生体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好处,从而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朗读、理解、感悟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

(四)厚读文本,延伸拓展

1、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军犬黑子》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4、教师引导全班交流:你们课外还读过哪些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情感的文章?

(设计理念:通过拓展阅读,达到以一带读,把文本读厚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感悟人与动物间真挚的情感。另外,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深化主题,使学生明白只要我们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就会回报以爱。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五)总结,升华主题 板书:

无私的爱

老人 → 海鸥

震撼的情

欺骗

人 → 军犬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奇、怪、今、闷、很”5个生字,理解“奇怪、水面、今天、有空、下雨、田边、为什么、空气、许多、夹子、这样、明白”等词语的意思,认识大字头。

2.初步会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知道“鱼游水面燕于低飞”这一自然现象,是夏秋季雨前的征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课题

出示课题后,教师用手遮住“要”字,问:

(1)“下雨了”与“要下雨了”有什么不同?(“要下雨了”是说雨还没有下。“下雨了”是说雨已经在下。)从课题上我们知道说的是什么事呢?(下雨前的事或情况)。

(二)教师范读。想一想下雨前有哪些现象?

(三)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注意读准多音字:让学生对有空的“空”与“空着手”的空进行区别、认读。

(2)看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课文中划出带生字的词,读一读。

(3)给课文按自然段标上号码。

(4)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四)图文对照,讲读第一段

(1)看第,幅图,看图读文,想想说说,小白兔来到河边,看见了什么?(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

(2)课文哪一段在写这幅图的意思?(第1段)

(3)边读课文边思考:小鱼为什么都游到水面上来?指名回答。

(4)教学“闷”。什么时候你会感到很闷?这个“闷”字谁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填空:

因为( ),水里( ),小鱼为了到( )来透透气,所以( )。

(6)平时,小鱼是怎样的?常游到水面上来吗?你从哪句话中看出来?教学“今天”。

(7)练读小白兔的话,读出奇怪、疑问的语气。

(8)分角色朗读第1段。

小结:这一段写了下雨前鱼出水面的原因。

(五)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游、今、闷”3个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低、为、才”3个生字,理解“田边、为什么、空气、许多、虫子、这样、明白”等词语的意思。

2.会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

3.学习课文第2、3段,知道“燕子低飞”这一自然现象,是夏秋季节快要下雨前的征兆。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朗读第1段,说说小鱼为什么都游到水面上来了?

(二)图文对照,讲读第之段

(1)看第2幅图,说说小白兔在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

(2)课文哪几段是在写第2幅图的意思?(第2、3段)

(3)下雨前,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轻声读第2段,找出有关句子,自己练说。)

(4)指名说燕子为什么飞得那样低呢?用“因为……所以……”说话。教学“为、才”。 (5)虫子为什么飞不高呢?(因为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所以飞不高。)教学“虫”。

(6)虫子翅膀上的`小水珠是哪里来的?(因为空气潮湿,所以虫子的翅膀会沾上小水珠。)

(7)空气为什么潮湿?(因为要下雨了,所以空气很潮湿。)

(8)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

因为要下雨了,所以空气……

空气很潮湿,虫子……

虫子……飞不高。

虫子飞不高燕子……

(9)指导朗读。

小白兔连忙问的话,要读得响亮些,带有奇怪的语气。燕子的话也要读得响亮些,因为它边飞边说,而且要读得亲切。

(指名读——评议——齐读)

(三)讲读第3段

(1)“哦,原来是这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什么叫“明白”?小白兔明白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教学“明”。

(3)练习朗读,读出小白兔明白了的语气。

(4)小结。学了课文后我们知道了”鱼出水面”、“燕子低飞”是下雨前的征兆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四)作业抄写生字:田、低、为、虫、才、明

板书设计33要下雨了

现象原因

水里闷

鱼出水面要下雨了空气潮湿

燕子低飞小虫的翅膀上沾了水珠

虫子飞不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下雨前还有哪些自然现象?扩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做课堂作业第2题:看拼音写词语。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拓宽视野

(1)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平时看到哪些现象天要下雨了?

学说:“鱼出水面,大雨就来,

燕子低飞,快要下雨。”

(2)下雨前的现象很多,除了书上说的两种现象外,你还知道有哪些自然现象?(蜻蜓低飞、石级沾水、蚂蚁搬家、鸡不进窝。羊抢吃青草、黑板出“汗”……)

(3)练习说话:

“下雨前,我看到……就知道天快要下雨了。”

(四)作业

动物学授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明确动物学的概念,掌握动物学学习的目的、任务以及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教学重点:动物分类的知识。教学难点:动物的命名。授课学时: 2 学时 授课内容:

第一节 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动物是属于生物界的主要成员之一,要了解动物学的定义,应首先了解生物的分界问题。

一、生物的分界

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物质组成。

生物 是具有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和新陈代谢等特征的有机体。生物对外界刺激都能产生一定的反应和适应,并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前已鉴定的生物约 200 万种,但实际生存的可能超过 800 万种。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和改造如此浩繁的生物,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们在生物的分界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最先是 古希腊动物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公元前 322)把生物分成动物和植物两界。19 世纪中叶,德国学者海克尔(Haeckel,1834-1919)把单细胞生物从动、植物界中分离出来,建立了原生生物界,从而使生物分成三界。20 世纪 60 年代,魏泰克(Whittaker)又把细菌、蓝藻和真菌分别成立为原核生物界和真菌界,出现了五界分类系统。近年来,由于病毒又被划为独立的一界,于是就形成了现今生物分类的 六界学说。

二、动物学的定义和主要分科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动物学经历了两干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了一门分支十分广泛的学科。但总的来说,有三大方面: 其一是按研究的对象来分,则有原生动物学、昆虫学、鱼类学、鸟类学和兽类学等;

其二按研究的方法、内容来分,则有动物形态学、动物分类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态学和实验动物学等;其三由于近数十年来各学科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从而出现了动物学第三方面的边缘学科,如生物统计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仿生学等,这些新兴的分科是生物学(包括动物学)中最活跃的领域。

第二节 动物学的目的、任务与研究方法

一、学习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和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有效地改造、利用、控制动物界,使之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括水平服务。为此,从事动物学研究工作的人,不仅要使动物学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而且要提供充分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的方法、途径和理论依据,使有益动物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有害动物不断被控制。此外,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的基础学科,学好动物学才能为生物科学的学习、研究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自然界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错综复杂的整体,所以在研究自然界里的动物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一)观察描述法 是最简便的直观研究法,观察时必须细微,描述要真实,以便为有关研究积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二)比较法 通过对各类动物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对比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发现规律。

(三)实验法 在一定可控条件下,从事对动物生命活动的观察、研究。由于实验条件可能根据需要而改变,所以它比一般的观察更能揭示动物活动的实质,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四)综合研究法 动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只有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和使研究向高深方向进展。

第三节 动物学发展简史

动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形成的。

一、国外动物学简史

国外动物学的发展起源于 2 000 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土多德。他在《动物历史》一书中描述了 454 种动物,首次建立起动物分类系统,把动物分为赤血类和无血类,并使用了种、属等术语,同时在比较解剖学、胚胎学上也有巨大贡献,被誉为动物学之父。亚氏之后,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宗教的统治限制了各种学科的发展。直到 15 世纪前后,封建制度崩溃,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动物学才又有所发展。16 世纪后,显微镜的发明对动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许多动物学方面的著作纷纷问世,尤以解剖学的发展更为突出。意大利的维萨留斯(Vesalius,1514 — 1564)、英国的哈维(Harvey,1578 — 1657)和荷兰的列文虎克(Leuwenhoek,1632 — 1723)等.对动物的细微结构都有卓越的贡献。英国的约翰·雷(J . Ray,1627 一 1705)对“种”提出了科学的概念,并把种作为最小的分类单位。18 世纪,瑞典分类学家林奈(Linnaeus,1707 — 1778)创立了动物分类系统,他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把动物分为纲、目、属、种四个等级,并首创双名法,为现代分类学奠定了基础。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Lamarck,1744 — 1829)提出了物种进化的论点,并以“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学说来解释进化的原因。19 世纪中叶,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Schleiden,1804 —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Schwann,1810 — 1882)创立了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单位。1859 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Darwin,1809 —— 1 882)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阐明种是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地向前发展的观点,并以环境的变化、生物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来解释进化的原因。奥地利学者孟德尔(Mendel,1822 - 1884)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后代各相对性状的出现遵循着一定的比例,称孟德尔定律。这一发现和后来发现的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相吻合,成为摩尔根(Morgan,1866 一 1945)派基因遗传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从此,动物学走上了现代发展的道路。到 20 世纪 50 年代,在阐明了遗传物质 DNA 的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学的研究从此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动物学的发展较国外为早。公元前 3 000 多年,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养蚕和饲养家畜。公元前 2 000 年就有了记述动物方面的著作《夏小正》,“五月浮游出现,十二月蚂蚁进窝”就是其中对蜉蝣、蚂蚁生态观察的记实。远溯西周(公元前 1027)的《尔雅》一书,有释虫、鱼、鸟、兽及畜等五章,可算是动物研究的最早记录、其他如《诗经》、《春秋》等,都有关于动物的事例。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 年),产生“五行”和“四灵”动物分类法。到魏、晋、南北朝(约 220 —-580)时,已开始编撰动、植物图谱,张华著的《博物志》中有不少动物方面的记述及养蜂方法的详细叙述,稽含著的《南方草木状》记载有广东柑农利用黄惊蚁扑灭柑橘害虫的事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天敌扑灭害虫的典范。隋唐、五代时期(约 581 — 959),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详记了鱼的分类及不少其他动物名称。到宋、元(约 960 一 1367)和明、清(约 1368 — 1911)时期,博物学大有进展,除通志外,还有专刊。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共 52 卷,记述动、植物、矿物 2 000 余种,图 1 100 余幅,其中有动物 300 多种。该书驰名中外,被国外译成多种文字,直到现在仍有参考价值。

在封建制度崩溃以后,我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动物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受到压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动物学及生物学各分支学科才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除调整了原有研究机构外,还成立了许多有关动物学的专门研究单位;充实了有关高等院校动物方面的师资和设备;出版了许多学术刊物;组织各方面的动物学工作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动物区系的资源调查和生态研究,制定了动物地理区划等,从而为合理利用、保护动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过程中,不少动物专著纷纷问世,细胞学、组织胚胎学、实验动物学等基本理论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蛋白质的人工合成方面还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外,在防治人、畜寄生虫,驯化、饲养和水产养殖等方面也都取得了积极成效。总之,我国动物学的水平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十三大后,许多新老学者和广大动物学工作者,都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奋发工作,动物学也同其他学科一样,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

目前,动物学正向着 宏观和微观 两个方向发展。

微观方向已开始分子生物学和量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将是 21 世纪生物科学进军的主要目标。随着尖端生物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生命现象最终都可以分解到分子甚至电子水平,进行物理、化学的分析。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借助生物化学手段把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提取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和重组,然后引入另一种生物体内,来改变或创造新的物种,并应用于农业和医学等方面为人类造福。

宏观方面以生态学为主,正向着应用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地球生态学、海洋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的方向发展。为了促进动物学的发展和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水平,我们必须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在动物学领域中做出新贡献。

第四节 动物的分类和命名

一、动物分类的意义和依据内容

目前有描述过的动物近150 万种。这样繁多的动物,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能反映它们进化系统的分类法,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它们,或更深入地掌握它们的发生发展规律。因此,正确地区别物种,建立起分类体系,不仅可以探索物种形成的规律,了解各种生物在生物界中所占地位及其进化的途径和过程,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如对有害动物的防除、有益动物的利用:良种繁育以及各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分类的最初依据是形态上的特征,或习性上的某些特点。随着科学的发展,动物分类的依据,逐渐由形态、解剖、胚胎、生理、生态和地理分布等方面而深入到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化学、数学 等领域中,这更有助于分类上疑难问题的解决。

二、种的概念和分类等级

种或物种 是分类系统上的基本单位,它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自然选择的历史产物。种是动物进化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形式。

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有 亚种。亚种是指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群体,但仍属于种的范围,不同亚种之间可以繁殖。

动物分类阶元 :为了将数量众多的物种,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通常将相近的种归并为属,相近的属归并为科,相似的科归并为目;目以上的等级为纲、门,最高为界。有时为了更准确地表明动物间的相似程度,又可细分为亚门、亚纲、亚目、总科和亚科等。例如: 动物界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哺乳纲 Mammalia 真兽咂纲,Eutheria 食肉目 CarnivQra 犬科 Canidae 犬属 Canis 家犬 Canisfamilaris

三、动物的命名

目前物种的命名,在国际上是用 林奈(Linnaeus)首创的“ 双名法 ”,并规定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斜体文字表示。即每一个学名应包括属名和种名,属名在前,为单数主格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命名人附在最后,第一个字母大写。如果种内有不同的亚种,则用 三名法 命名,即在种名后加上第三个拉了字或亚种名。例如,东亚飞蝗的学名为: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Linne

四、动物的分门

目前动物界约分为约 30 个门,下面介绍的是比较常用的动物分类系统。1 .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约 30 000 种 2 .腔肠动物门 Coelenteta …约 9 000 种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约 15 000 种 4 .假体腔动物门 Pseudoeoclomata ……约 13 000 种 5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约 8 700 种 6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约 100 000 种 7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约 923 000 种 8 .棘皮动物门 Echinodcrmata ……约 6 000 种 9 .半索动物门 Hemichordata ……约 80 种 10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约 41 210 种

第一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教学目标:掌握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草履虫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明确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基本掌握原生动物各纲的特征。

教学重点:原生动物为什么是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教学难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授课学时: 4 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一、原生动物是世界上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其体型微小,一般长约 30 - 300μm,最小的只有 2 — 3μm(如利什曼原虫),最大的可达 10cm 左右(某些有孔虫)。

二、原生动物的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除具有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外,还具有一般动物细胞所没有的 特殊细胞器(如胞口、胞咽、伸缩泡、鞭毛等),表现类似高等动物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排泄、感应等。所以作为一个细胞来讲它是最复杂的,但作为一个动物来讲他也是最简单的。虽然某些原生动物的个体可聚合形成群体,但最多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还未出现组织、器官的分化,单个细胞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三、原生动物的体表(也就是细胞的表面)具有细胞膜,细胞膜在有的种类极薄,不能使动物体保持固定的形状,身体的外形随里面细胞质的流动而不断改变,这种膜称为 质膜。多数原生动物的体表有较厚且具有弹性的膜,能使动物体保持一定的形状,虽在外力压迫下改变了形状,但外力取消时,即可由弹性使虫体恢复原状,这种膜称为表膜。还有些原生动物的体表,形成了坚固的外壳,外壳有几丁质、矽质、钙质或纤维质等。

四、原生动物的运动是通过鞭毛、纤毛、伪足等来完成的。营养主要有三种方式。有色素体的鞭毛虫,象植物一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进行光合营养(Phototrophy);变形虫等靠吞噬其他生物或有机碎屑为食的,进行吞噬营养(Phagotlophy);寄生种类则借助体表的渗透作用,吸收周围的可溶性有机物,进行 渗透营养(osmotrophy)。原生动物的呼吸主要是通过体表直接与周围的水环境进行的,并通过体表和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de)排出部分代谢废物。

五、原生动物的生殖多种多样,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又有四种方式,包括二裂(有纵二分裂和横二分裂两种)、复分裂、出芽、质裂等。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同配生殖、异配生殖)、接合生殖(纤毛虫特有的)等。

六、包囊 和适应 : 许多原生动物在生活环境恶化或某些未明的原因时,其体表能分泌出一些物质,把自身包裹起来,不吃不动,形成所谓的包囊,以保证自身度过干燥、严寒、酷暑等不良环境,且又易被风带到其他地方。因此原生动物的分布广泛,海水、淡水、潮湿土壤中均有,并有许多寄生种类。第二节 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原生动物在五界系统中属于原生生物界。一般认为原生动物约有 3 万多种,也有的人认为有 4.4 万种,其中化石种类 2 万种,营自由生活的 1.7 万种,寄生的约 0.68 万种。原生动物的分类较为复杂,本教材中仅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四个纲。(一)鞭毛纲(Mastigophora)1.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

眼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沟、池沼或积水中,其单细胞的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在温暖季节可大量繁殖,使水呈绿色。虫体梭形,长约 60μm,前端钝圆,后端尖。整个体表覆有具弹性的表膜,并带有由表膜沟和嵴交替排列形成的斜纹,从而使眼虫保持一定形状,又能做收缩变形运动。表膜斜纹是眼虫科的特征,其数目多少是种的分类特征之一。虫体中部稍后有一个核,大而圆,生活时是透明的。体前端有一胞口(Cytostome),其不能进食,只排出多余的水份。向后连一膨大的储蓄泡(reservior)。从胞口中伸出一条鞭毛(flagellum),鞭毛是细胞表面能动的突起。鞭毛下连两条轴丝,各与储蓄泡底部的一个基体(basalbody)相连,从一个基体连一细丝状根丝体(rhizoplast)至细胞核,这说明鞭毛受核控制。眼虫就借鞭毛的摆动进行运动。在储蓄泡旁还具有一个伸缩泡和一个红色的眼点(stigma),伸缩泡起调节水分平衡,排出代谢废物的作用。眼点由埋在五色基质中的类胡萝卜素组成。靠近眼点近鞭毛基部有一膨大部分,能接受光线,称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眼点和光感受器普遍存在于绿色鞭毛虫体内,这与它们进行光合作用的营养方式有关。另外眼虫的细胞质内还具有叶绿体,其形状、大小、数量及其结构是眼虫属、种的分类特征。

原生动物的三种营养方式在绿眼虫都具有。副淀粉粒是眼虫类特有的,与淀粉相似,但与碘作用不呈紫兰色,其形状大小也是分类依据。

绿眼虫在有光时,能利用光合作用放出的氧进行呼吸作用,利用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无光时,则通过体表吸收水中的氧,排出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绿眼虫一般行纵二分裂生殖,这是鞭毛虫纲的特征之一。在环境不良时,虫体变圆,分泌一种胶质形成包囊,将自己包裹起来。当环境适合时,虫体先进行多次纵分裂,最多可形成 32 个小眼虫,然后破囊而出。这是绿眼虫对度过不良环境的适应。. 鞭毛纲的主要特征 一般以鞭毛为运动器,通常 1 - 4 条或 6 — 8 条,少数种类具有较多的鞭毛。营养方式多种多样,有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吞噬营养等,后两种也称异养。其生殖方式中,无性生殖主要为纵二裂(绿眼虫),出芽(夜光虫);有性生殖主要有同配生殖(盘藻虫),异配生殖(团藻虫)。在环境不良时,一般能形成包囊。.鞭毛纲的重要类群 鞭毛纲已知约有 2000 种,依营养方式不同可分为 2 个亚纲。

(1)植鞭亚纲(phytomastigina)一般具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无色素体的种类,其结构也与有色素体种类相似,只是在进化进程中失去了色素体。自由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种类多,形状各异,单体或群体。绿眼虫即属此亚纲。本亚纲生物在“植物界”中属于裸藻门、绿藻门、甲藻门等。

盘藻(Gonium)由 4 — 16 个个体排在一个平面上组成盘状群体。各具二根鞭毛,有纤维素细胞壁,有色素体,都能独立地进行营养和繁殖。

团藻(Volvox)由成千上万个个体构成一空心球形,只有一层,彼此有原生质桥相连,有分支。多为营养个体,少数为生殖个体(有形成卵和精子的两种),精卵结合后发育成一新的群体。其对分析和了解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很有意义。

另外还有生活在海水中的夜光虫(Noctiluca)、沟腰鞭毛虫(Gonvaulax spp .)和裸甲腰鞭毛虫(Cymnodinium spp .)等。当在海洋中大量繁殖,并密集在海面上时,可造成自身缺氧死亡,并分解放出有机物,使海面呈暗红色,还发出臭味,即产生所谓的“赤潮”,对渔业危害很大。此外钟罩虫、尾窝虫(Uroglena)、合尾滴虫(Synura)等都能使淡水发生恶臭或鱼腥味,造成水源被污染。但大多数本纲动物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可做鱼类的天然饵料。

(2)动鞭亚纲(Zoomastigim)一般无色素体,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异养,自由生活或寄生。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虫体很小,寄生于人体的有三种,我国流行的是杜氏利什曼原虫(L . donouani),它能引起黑热病,故也叫黑热病原虫。其生活史分为两个阶段,是寄生在人或狗体内的巨噬细胞中,称为无鞭毛体(Amastigote)。巨噬细胞由单核血细胞形成,位于肝脾,淋巴结和骨髓中。无鞭毛体以巨噬细胞为食,长大后不断分裂(二分裂)。当繁殖到一定数量时,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体出来又侵入其他巨噬细胞。如此引起大量巨噬细胞破坏死亡,故患者肝、脾肿大,造成贫血而死亡,死亡率可达 90 %以上,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另一阶段寄生在白蛉子体内,当吸血昆虫白蛉子叮人时,无鞭毛体(长约 2 ~ 3μm)即进入其消化道内,并发育为前鞭毛体(Prcamstigote,长约 15 — 25μm)。当白蛉子再叮人时,就将原虫注入其他人体内,故黑热病主要是通过白蛉子传染的。(二)肉足纲(Sarcodina).代表动物—大变形虫(Amoebaproteus)大变形虫生活在清水池塘或水流缓慢的浅水中,浸没于水中的植物或其他物体的粘性沉渣中,在富生藻类的浅水中分布较多。变形虫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体型可随原生质的流动而经常改变,故此得名。变形虫结构简单,体长约 200 ~ 600μm,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质膜之下为一层外质(Ectoplasm),其特点是无颗粒,均质透明。外质之内为内质(Endoplasm),其特点是具颗粒,可流动,不透明,其中有扁盘形的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等。内质又可分为凝胶质(Plasmagel)和溶胶质(Plasmasol),前者位于外层相对固态,后者位内部呈液态。内质中有一泡状结构的伸缩泡,无固定位置,外有一层单位膜,膜外围绕许多小泡。再外有一圈线粒体,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有节律地膨大、收缩,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和代谢废物,以调节水分平衡。变形虫呼吸作用所需的氧和排出的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体表进行的。

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原生质突起,因可随时形成,随时消失,故称为伪足(Pseudopodium)。这是临时性的运动器,形成时外质向外突出呈指状,同时凝胶质转变为溶胶质流入其中,当流到临时突起前端后即向外分开,接着又变为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又转变为溶腔质,不断向前流动,这样虫体就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 变形运动。

另外伪足还有摄食的作用,变形虫主要以单细胞藻类和小型原生动物为食。在运动过程中,如接触到食物,就伸出伪足从四面包围,将食物连同部分水分一起裹进细胞内形成食物泡,这种摄食方式叫吞噬作用(Phagocytosis)。接着食物泡与质膜脱离进入内质中,井随内质流动,食物泡和溶酶体融合并消化食物,整个过程均在食物泡中进行。已消化的食物进入周围的胞质中,不能消化的残渣随虫体的前进,相对地留在后端,最后通过质膜排出体外,这种现象称为 排遗。

此外变形虫还能摄取一些液体食物,如在含有蛋白质、氨基酸或某些盐类的液体环境中。这些分子或离子吸附到变形虫质膜表面后,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断裂形成一些液泡,将吸附物包裹其中移到细胞质中,这些液泡和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一样,故称为 胞饮作用(Pinocytosis)。变形虫只进行无性繁殖,一般为二分裂繁殖。.肉足纲的主要特征 伪足是本纲动物运动、摄食的细胞结构,依其形态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①叶状伪足(Lobopcdium),较宽扁,呈叶状或指状,如变形虫、表壳虫;②丝状伪足(Filopodium),多由外质形成,细丝状,一般不分枝,如鳞壳虫;③根状伪足(Rhizopodium),细丝状,分支吻合成网状,如有孔虫。④轴伪足(Axopodium),细长,中央有由微管组成的富于弹性的轴丝.形状较固定.如太阳虫.放射虫。

体表无坚韧的表膜,仅有极薄的质膜。细胞质常分化为明显的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为凝胶质和溶胶质,且可相互转换。虫体有的裸露,有的质膜外具石灰质或几丁质或矽质外壳。通常为二分裂繁殖,除有孔虫和放射虫外,一般不行有性生殖,形成包囊者极为普遍。广泛生活于淡水、海水中,也有寄生种类。3 .肉足纲的重要类群 肉足纲已知约 8000 多种,与人关系密切的如痢疾内变形虫(Enmmoebahistolytlca),也叫溶组织阿米巴。

痢疾内变形虫寄生在人的肠道里,能溶解肠壁组织引起痢疾。其形态按其生活过程可分为三型: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所谓滋养体多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痢疾内变形虫的大、小滋养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大滋养体个大,运动较活泼,能分泌蛋白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而小滋养体个小,运动较迟缓,不侵蚀肠壁,以细菌和霉菌为食。包囊指原生动物不摄取养料的阶段,周围有囊壁包围,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是原虫的感染阶段。痢疾内变形虫的包囊,新形成时是一个核,核仁位于正中,以后核经 2 次分裂形成 2 个核、4 个核。4 个核的包囊是感染阶段。

包囊经口感染宿主后,在肠液的作用下,壁变薄,虫体破囊页出,分裂成 4 十小滋养体寄生于肠腔中。当宿主健康时,小滋养体经一段时间形成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当宿主体弱时,小滋养体可变为大滋养体破坏肠壁,吞食红细胞和组织细胞。由于肠壁和血管均被破坏,故有出血现象。大滋养体一般不直接形成包囊,而是再度转变为小滋养体。大滋养体还可随血流至肝、肺、脑、心各处,造成溃疡和脓肿。管理好粪便、保护水源,注意饮食卫生,消灭传播包囊的昆虫,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三)孢子纲(Sporovoa).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plasrn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疟原虫能引起疟疾,有些地方叫“打摆子”,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4 种。它们遍布全世界,我国以间日疟和恶性疟(瘴气)最为常见,由于生活史相似故以间日疟为例简述如下:

间日疟原虫有人和按蚊 2 个寄主,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有性世代在某些雌按蚊体内进行,借某些雌按蚊传播。

裂体生殖在人体内进行。当传染了疟原虫的雌按蚊吸人血时,疟原虫的子孢子即随蚊唾液进入人体血液中。半小时后 进人肝细胞进行裂体生殖,形成数万圆形 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继续裂体生殖,发育成戒指形的 小滋养体(环状体),其长大后发育成 大滋养体,并继续分裂成 16 个核时,停止分裂,此时称 裂殖体。子核分裂最终形成 16 个裂殖子,充斥红血细胞内使细胞破裂,裂殖子散人血浆各自侵入其他红细胞再次裂体生殖。当每次红细胞大量破裂,裂殖子及疟色素等代谢产物进入血液时,患者先寒后热盗汗,此过程在间日疟 48h 一次,三日疟需 72h,恶性疟需 36-48h。

配子生殖部分进入红细胞的裂殖子发育为大,小配子母细胞,被吸入蚊胃后先分别发育为 大、小配子,并在蚊胃中融合为 合子。如未被蚊吸去,则停止发育的大、小配子母细胞.在 1-2 个月内被白细胞吞噬或变性。

孢子生殖合子形成几小时后,在蚊胃基膜与上皮细胞之间发育为圆形的卵囊。其核和胞质经多次分裂,形成数万 子孢子。子孢子成熟后逸出散人血腔中,并进入唾液腺。在蚊叮人时,子孢子又进入另一人体,进行下一周期。

疟原虫对人危害很大,能大量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人肝脾肿大,并能损害脑组织,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2 .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本纲动物都是寄生种类,无运动器或只在生活史一定阶段有,异养,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脊椎动物(或人)体内,有性世代在无脊椎动物体内。有些种类在同一寄主体内进行。先是无性的裂体生殖,再是有性的配子生殖,最后是无性的孢子生殖。3 .孢子纲的重要类群 球虫。粘孢子虫。(四)纤毛纲(Ciliata)(重点)

代表动物——大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 Ehrenberg)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污水沟或池塘中,形似倒置的草鞋,前端钝圆,后端稍尖,长约 150—300μm,肉眼隐约可见。全身长满了纵行排列的纤毛,从体前端开始有一斜沟伸向体中部,沟端有口,故称口沟。游泳时,全身纤毛有节奏地摆动,使虫体旋转向前进 , 为什么?虫体表面为表膜,其内的细胞质分化为内质和外质。表膜由三层膜构成,最外一层在体表和纤毛上是连续的;最里面一层和中间层膜在纤毛基部附近形成一对表膜泡,即增加了表膜的硬度,又不影响虫体的局部弯曲,还可起缓冲作用。表膜下还有一层与表膜垂直 排列的 刺丝泡(trichocyst),其囊状,有孔和表膜相通。受刺激时可射出内容物,其遇水成为细丝,可能有防御作用。

口沟内侧有波动膜,摆时可使食物随水流进入胞口,然后经胞咽通入内质,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胞质中循一定路线环流,在此过程中与溶酶体融合,在食物泡内进行消化,不能消化的残渣由身体后部的胞肛排出。在内、外质之间有前后两个伸缩泡,每个伸缩泡有 6 — 1l条放射状排列的收集管,收集管与内质网相通。在收集管和伸缩泡上均有收缩丝,其收缩使内质网收集的水分和可溶性代谢废物,通过收集管进入伸缩泡,再由表膜上固定的小孔排出体外。前后两个伸缩泡及伸缩泡和收集管均交替收缩,以调节水分平衡。

大草履虫有一大核,一小核。大核是营养核,肾形,为多倍体;小核为生殖核,圆形,位于大核凹陷处。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体表吸人氧气,排出二氧化碳。通常行横二裂生殖,条件好时每天可分裂 1 — 2 次,有时也可进行接合生殖,以增加生活力。.纤毛纲的主要特征 一般体表终生具纤毛,并以纤毛运动。纤毛的结构与鞭毛相同,但较短,数量也较多,运动时节律性强。纤毛可成排分散存在,也可由多数纤毛粘合成小膜,排列在口的边缘,称小膜带;也可由一单排纤毛粘合形成波动膜;还可成簇粘合成束称棘毛。纤毛虫是所有原生动物中结构最复杂的:具表膜下纤毛系统,细胞核一般分为大、小核,多具摄食的胞器。无性生殖为横二分裂,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

3.纤毛纲的常见种类 小瓜虫(Ichyophthirius)。钟虫(Vorcticella)。车轮虫(Trichodina)。

第二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三节 动物的繁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掌握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的各个阶段,知道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了解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的关系及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教学重点: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的过程。教学难点: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各阶段。授课学时: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繁 殖

动物产生后代的现象称之为 繁殖。繁殖不仅使个体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保持种群的延续。繁殖力的大小,取决于该种动物每年生殖的次数,每次产子数量,性成熟速度以及处于各发育时期个体数之比等。一般地说,低等动物寿命短,死亡率高,繁殖力大;高等动物寿命长,死亡率低,而繁殖力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是随着动物的进化而发展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无性到有性,由有性的同配到异配。概括起来,可分为 无性繁殖 和 有性繁殖 两大类。

(一)无性繁殖 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体直接产生子代的最简单的繁殖方式。这种方式多见于低等动物。.分裂生殖 即亲体通过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分裂,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个体。形成两个相等的新个体的,称为二分裂(包括横二裂和纵二裂);形成多个新个体的,则称复分裂。前者如草履虫、绿眼虫,后者如放射虫。.出芽生殖 以出芽方式由亲体产生芽体,再与亲体分离,发育成新个体,或不与亲体分离,而形成群体。如水螅类及其他腔肠动物。.孢子生殖 即由母体产生许多孢子,不经结合而直接形成新个体。为孢子虫所特有的生殖方式。4 .再生 即动物体一部分在损坏、脱落后,重新恢复其所丧失的部分,以保证其个体的完整性。如水螅及扁形动物等。(二)有性繁殖

是由雌雄细胞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由于有性生殖的新个体,从亲代双方获得不同的遗传特性,而有更强的生命力。.配子生殖 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所产生的性细胞称为配子。经异性配子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方式,称配子生殖。如两个结合的配子,形态大小相同,仅在生理上有区别的,称为同配生殖;而配子的形态大小和生理上,都不相同的,称为异配生殖。例如,大多数动物的雌性配子为卵子,雄性配子为精子。卵子和精子,分别由雌性成体和雄性成体产:生,叫雌雄异体;卵子和精于都由同一成体产生,叫雌雄同体。前者为异体生殖和体内受精,也有少数为体受精的;后者为同体生殖或异体生殖,多为体内受精。2 . 接合生殖 为原生动物中纤毛虫所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现象,接合时,两个个体以口沟部分相接合,表膜溶解,细胞质通连,小胞核交换,相互融合。两虫体分开后,各自分裂增殖。除上述无性和有性两类繁殖方式外,还有几种特殊方式:

孤雌生殖 又叫单性生殖,即雌性所产生的卵,不经受精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如轮虫、蚜虫等。在蜜蜂中,蜂王产的不受精卵发育成雄蜂,也是一种孤雌生殖。幼体生殖 动物个体未成熟期或幼体阶段,即能进行繁殖,如昆虫的一种瘿蝇等。

世代交替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出现。而又较有规律性,如腔肠动物中的某些种类等。

总之,动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适应其特殊的生活环境,而产生了多种繁殖方式。但大多数动物只有—种生殖方式,少数兼有两种或有世代交替。

二、发 育

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或演化过程中,形态、结构和机能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叫 发育。因此,发育可分为 个体发育 和 系统发育。

有性繁殖的多细胞动物,其个体发育全过程,可分为胚前期、胚胎期和胚后期。(一)胚前期

此期发育始于精、卵细胞的产生,终于其成熟。精(卵)原细胞通过多次有丝分裂,数量不断增殖,进入生长期,精(卵)细胞体积增大成为初级精(卵)母细胞。精(卵)母细胞在生成过程中,必须经两次连续的成熟分裂,才能形成成熟的精子或卵子。一般地说,第一次成熟分裂为减数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或一个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小的第一极体,第二次成熟分裂为均数分裂,形成四个形态大小相同的精细胞,再转化为精于,而卵细抱只有一个大形的卵子和三个小形的极体。成熟的精子大都呈蝌蚪形,分为头、体、尾三部,体积极小,对同种卵细胞及其分泌物,表现有趋向性。成熟的卵子大多呈圆形,体积远较精子为大,富有营养物质或卵黄,但无活动能力。(二)胚胎期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很复杂,不同类的动物,胚胎发育各有其特点,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几个相同的阶段。. 受精 精子与卵子结合为一个细胞称受精卵或叫合子.这个过程就是受精。受精卵(合子)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卵裂 受精卵的分裂称为卵裂。它是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即在每次分裂之后,未到新细胞长大就继续不断地分裂下去,因此分裂成的细胞就越来越小,这些细胞叫做分裂球。由于不同类动物卵细胞内卵黄多少和其在卵内分布情况的不同,卵裂的方式也不同。

完全卵裂 整个受精卵都进行分裂。卵黄少而又分布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的叫等裂,如海胆、文昌鱼。如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形成分裂球大小不等的叫不等裂,如海绵动物、蛙类。

不完全分裂 仅受精卵—部分发生分裂。卵黄多,分裂只限于不含卵黄一端的 nI 叫盘裂,如乌贼、鸡。分裂只限于卵表面的叫表裂,如昆虫卵。各种卵裂的结果,其形态虽有差别,但都进入下一发育阶段。3 . 囊胚的形成 卵裂后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囊胚中间的空腔叫囊胚腔。囊胚壁的细胞层叫囊胚层。4 . 原肠胚的形成 囊胚进一步发育形成原肠胚,出现了内、外两胚层和原肠腔。原肠胚形成在各类动物有所不同,形成的方式有:

内陷 由囊胚的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最后形成二层细胞,在外面的细胞层叫外胚层,向内陷入的细胞层叫内胚层。内胚层所包围的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故称为原肠腔。原肠腔向外的通口称为原口或胚孔。如海星原肠的形成。

内移 由囊胚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形成内胚层。开始移入的细胞充满了囊胚腔,以后逐渐形成内胚层和出现了原肠腔,最后在胚的一端开一胚孔。如某些腔肠动物的原肠形成。内转 由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下面边缘向内转,伸展成为内胚层。

外包 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分裂慢,动物极细胞卵黄少分裂快,结果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了植物极细胞,形成为外胚层。内部的植物极细胞形成为内胚层。如许多软体动物和蛙的原肠胚的形成。

分层 囊胚的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这样向着囊胚腔分裂出的细胞为内胚层,留在表面的一层为外胚层。

以上原肠胚形成的几种方式,常有综合出现现象,最常见的是内陷与外包同时进行,内移与分层相伴而行。.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内、外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端细胞法 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囊状的细胞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成为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真体腔。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而形成的,因此又称为裂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又称为 裂体腔法。原口动物 都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胚胎发育的后期,由原肠期的原口直接发育为动物的口,这样的动物叫原口动物。

(2)体腔囊法 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叫体腔囊,体腔囊逐渐扩展并脱离原肠,形成中胚层及所包围的体腔,称体腔囊法。因为体腔来源于原肠背部两侧,所以又称为 肠体腔法。后口动物 多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胚胎发育的后期,原口发育为动物的肛门,而原口相对的一端重新开口形成动物的口,这样的动物叫后口动物。

(三)胚后期

包括幼体的生长发育、性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时期。根据幼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成体的差异程度,将胚后发育分为两大类型。. 无变态发育 又称直接发育,即幼体出生后,其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体大致相同,且不经过明显的变化,直接成长为成熟个体。例如某些低等昆虫及高等动物。. 变态发育 又称间接发育,即幼体必须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等一系列的变化后,才能发育为成体。这种发育变化叫变态。例如,多数昆虫及蛙类等。

三、生物发生律 生物发生律又叫重演律,是德国博物学家赫克尔(Hackel 1834 — 1919)根据动物形态学和胚胎学的研究,而创立的一种理论。

1866 年,他在《普通形态学》一书中说:“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动物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例如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的胚,-再经过无腿蝌蚪,有腿蝌蚪,到成体青蛙。这反映了它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像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的球状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低等脊椎动物、鱼类动物,发展到两栖动物的基本过程,说明了蛙的个体发育重演了其祖先的进化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发育简短重演了它的系统发展,即其种族发展史。

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因而对许多动物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它适用于整个生物界。当然不能把“重演”理解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系统发展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短重演系统发展,而且也会出现新的变异,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展。两种发育过程又都受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3 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水螅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了解腔肠动物各纲的特征及重要类群,认识腔肠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水螅体壁的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海产腔肠动物发育的世代交替现象。授课学时: 3 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腔肠动物是第一类真正的后生动物,它是处在细胞水平上的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在进化中占重要的地位,为低等后生动物。所有其他后生动物都是经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其具体特征如下: . 辐射对称(Radialsymmetry)即从口面到反口面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可以有许多个切面把身体分成 2 个相等的部分,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对称形式。其只有上下之分,无前后左右之分,这是对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的一种适应,可利用其辐射对称器官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食物或感受刺激。在此基础上有些种类已发展为 两辐对称,如海葵等。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的对称形式,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 2 个相等的部分。.两胚层及原始的消化腔 本门动物是真正的具两胚层的运动,而海绵动物从发生上看只能称为是两层细胞。在内、外胚层之间还有由它们分泌形成的中胶层,因种类不同,中胶层的厚薄也不同,象水螅类就较薄,而水母类就较厚。并有由内、外胚层细胞及中胶层构成的体壁所围成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因具有消化的功能,故叫做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颗粒经循环流动,可被某些内胚层细胞吞人,进行细胞内消化。可见腔肠动物具有细胞外和细胞内两种消化方式。由于消化腔又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所以又称为 消化循环腔(Gastrovascularcavity)。该消化腔具有许多原始的特征,即有口无肛门,消化后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口为胚胎发育时的原口。.细胞与组织分化 腔肠动物不仅已分化出具各种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而且已分化出原始的组织。主要是上皮组织的分化,其不但构成了个体的内外表面,还分化出了感觉细胞,消化细胞等。而且在上皮细胞内还含有肌原纤维,使其兼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故又称为上皮肌肉细胞(Epithelio muscularcell),简称皮肌细胞。皮肌细胞中间有特殊的刺细胞,故腔肠动物门又称 刺细胞动物门。.原始的神经系统— 神经网(Nerve net)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基本上是由二极和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它们都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可由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即神经网。这些神经细胞又与内、外胚层的感觉细胞,皮肌细胞等相联系,当感觉细胞感受到刺激后,经神经细胞的传导,皮肌细胞的肌纤维收缩产生动作,这样就形成了神经肌肉体系(Neuromuscularsystem)。这种体系能对外界的光、热、化学的、机械的、食物等刺激产生有效的反应,但由于无神经中枢,故神经的传导一般是无定向的,即 扩散神经系统(Diffusenervousstem)。同时神经的传导速度也很慢,如海葵的传导速度仅为 12 - 15cm / s,而人的可达 12500cm / s。所以神经网是动物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水螅型或水母型 这是腔肠动物基本的体型。水螅型圆筒状,口向上,中胶层较薄,有的有石灰质骨胳,出芽生殖,为无性世代,适应固着生活。水母型圆盘状,口向下,中胶层较厚,进行有性生殖,为有性世代,适应漂浮生活。若将水母型向上翻,使其口向上方,就可看出水螅型和水母型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只是水母型较扁平。.生殖和世代交替 腔肠动物的生殖有无性的,也有有性的。无性生殖多为出芽生殖,有时芽体长成后仍不脱离母体而构成复杂的群体;有性生殖为异配生殖,多数种类雌雄异体。其性细胞是由间细胞形成的,可能起源于外胚层或内胚层。许多海产种类在个体发育至原肠胚期时,出现体表长满纤毛的能游动的 浮浪幼虫(Planula),浮浪幼虫游动一段时间后,沉人海底,附着在固体物上,再发育成新的个体。另外有些种类生活史中有明显的无性世代(水螅体)和有性世代(水母体)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 世代交替,详情见后面水螅纲和钵水母纲中的叙述。

第二节 代表动物—水螅(Hydra)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在水流较缓水草丰富的清水或池塘中,特别是洁净而骚扰少的池塘中,分布广,易采集和培养。但由于近年来环境的污染变化,城市附近已很难采集到。(板书图示水螅结构,图 6 - 1)

水螅的身体管状,封闭端为 基盘(Pedaldisk),上有能分泌粘液的腺细胞,并借此附着于水草或其他物体上。游离端有一关闭时呈星形的口,口周围有一圈细长的触手(Tentacle),一般 5 — 12 条,呈辐射状排列,主要为捕食和运动器官。口周围与触手相通,经口与外界相通,叫做 消化循环腔。水螅无骨胳,这便于将身体和触手伸得很长,并可向任何方向慢慢弯曲和摆动。水螅就是借助触手和身体的弯曲作尺蠖样运动或翻筋斗运动。如遇刺激水螅可把全身缩成一团,这是水螅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水螅的体壁由一层具保护和感觉功能的外胚层细胞,以及一层具营养功能的内胚层细胞构成,两层细胞之间是非细胞结构的中胶层。中胶层中除了含有一些分散的神经细胞外,不含游走细胞或其他细胞,这一点与海绵中胶层不同。外胚层已分化出外皮肌细胞,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间细胞和刺细胞。其中皮肌细胞数目最多,排列紧密,其基部伸出与身体长轴平行的伪足状的肌纤维,收缩时可使身体或触手变粗变短。腺细胞(Gland cell)身体各处都有,以基盘和口周围最多,能分泌粘液润滑食物和使其在物体上滑行或固着,也可分泌气体并由粘液裹成一气泡,使水螅在水面户漂浮(此时口向下,基盘向上)。刺细胞(Cnidoblast)遍布体表,以触手上最多,为腔肠动物所特有的细胞,其内有刺丝囊,贮存有毒液和盘曲的刺丝,细胞上端有一毛状原生质突起,称刺针。

当受到刺激时,刺细胞发生反应,将刺丝向外翻出,就像手套的指端从内向外翻一样,以防御敌害或捕捉猎物。感觉细胞(Sensorycell)分散在皮肌细胞之间,口、触手和基盘处较多,体积较小,细胞质浓,端部有感觉毛,基部与神经相连。神经细胞(Nervecell)位于外胚层细胞基部,由突起连接成神经网,传导刺激向四周扩散,并引起全身收缩。

间细胞(Interstitialcell):是位于皮肌细胞之间的小型胚胎性细胞,成堆排列,可分化成刺细胞和生殖细胞等。

中胶层 位于内、外胚层之间,为薄而透明的胶状物质,在身体和触手上都是连续的,皮肌细胞的突起也伸人其中,起连接内、外胚层和支持身体的作用。

内胚层已分化出内皮肌细胞,腺细胞,间细胞和少量感觉细胞。其中后两种细胞同外胚层的相似。腺细胞分散于内胚层各部分,长而大,在垂唇处的可分泌粘液,润滑食物便于吞咽;在消化循环腔内的可分泌消化酶行细胞外消化。内皮肌细胞长而大,具营养和收缩机能。细胞顶端有 1 — 5 条鞭毛,能摆动水流,同时伸出伪足吞食食物行细胞内消化。内皮肌细胞基部有沿体轴或触手中心环形排列的肌原纤维,收缩时可使身体或触手变细变长。

水螅以小动物为食,食物可比自身大好几倍。当饥饿时,触手伸得很长,捕到食物后,触手上的刺细胞把毒素射人其中将其麻醉或杀死。捕获物受伤放出谷胱甘肽(Glutathione),使口受刺激而张开;同时触手将食物送人口中。在消化腔内,先胞外后胞内消化,残渣仍由口排出。水螅各细胞是直接与环境进行呼吸和排泄的。

水螅由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和突起组成所谓的“漫散神经系统”。当其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水螅能鉴别其是否是食物,环境光线强或弱等。当用针碰水螅时,其接触部位能避开。如刺激强烈,则可引起全身迅速缩成一团。水螅生理状况不同,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也不同,一般饥饿时反应强。

水螅行无性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为出芽生殖,开始时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成芽体。芽体消化循环腔与母体相通,当芽体长出垂唇、口和触手后,基部收缩与母体脱离,附于他处独立生活。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一个个体上可同时出现 2 ~ 3 个大小不同的芽体,甚至在芽体上再生出芽体。有性生殖为精卵结合,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分别产生精子和卵,精巢位于触手下面为圆锥形,卵巢位于基盘附近为卵圆形。卵巢内一般每次只有一个卵成熟,然后破裂使卵露出,此时如 24h 内不受精,卵就会死亡并解体。精巢内形成许多精子,成熟后游近卵与之受精。受精卵发育到原肠胚时,即停止发育;此时胚胎外包一壳,从母体脱落后沉人水底,渡过不良环境。当环境良好时,外壳破裂,胚胎逸出,继续发育成一个小水螅。水螅再生能力很强,将其横切或纵切成几段时,每一部分都可变成一新个体,但单独的触手不能再生成完整的个体,如切开水螅的垂唇能生成双头水螅。近年有人将水螅的内外胚层细胞分开,结果每层细胞都各自再生成完整的水螅。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分类

腔肠动物约有 1 万多种,分为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三个纲。.水螅纲(Hydrozoa)本纲约有 3700 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淡水中,生殖腺源于外胚层,仅外胚层中有刺细胞,多有世代交替现象。包括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水螅为单体类型的代表,群体类型以薮枝虫为代表。

薮枝虫生活在浅海,固着于海藻岩石或其他物体上。世代交替明显,水螅型群体以无性出芽方法产生单体水母型;水母型又以有性生殖方法产生水螅型群体,这两个阶段交替出现,完成其世代交替的生活史。2 .钵水母纲(Scyphozoa)本纲约有 200 多种,全为海产,多为大型水母类(如一种霞水母伞部直径可达 2m,触手长达 30 多米),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或无,有触手囊无缘膜,生殖腺源于内胚层,内外胚层中均有刺细胞,现以海月水母为例来说明。

海月水母圆盘状,白色透明,直径 10 - 30cm,营漂浮生活,伞边缘生有许多触手,并有 8 个缺刻,其内各有一触手囊,为感觉器(司嗅觉、位觉、平衡及感觉)。内伞中央有一呈四角形的口,由口角伸出 4 条口腕,口通入位于体中央的胃腔,胃腔向四方扩大成 4 个胃囊,由胃囊上或胃囊间伸出分支或不分支的辐管,这些辐管均与伞缘的环管相连。水流由口进入胃腔,经一定的辐管至环管,再由一定的辐管流至胃囊,经口流出。在胃腔近口面内侧有四簇由内胚层形成的丝状的胃丝,其上有许多刺细胞和腺细胞,能杀死进入胃腔的猎物,经消化后由辐管分布到全身各部,再由内胚层细胞吞入,进行胞内消化,残渣仍由口排出。

海月水母为雌雄异体,在胃囊里面有四个马蹄形的生殖腺,位于胃丝外侧,胃囊底部边缘。精子成熟后游到雌体内受精或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经浮浪幼虫,附着在海藻或其他物体上,发育成小的螅状幼体,其有口和触手,营独立生活。然后进行横裂,依次形成钵口幼体和横裂体。横裂体依次脱离母体,漂浮于水中,称碟状幼体,由它继续发育成水母成体。

钵水母经济价值较高,如海蜇。其身体结构似海月水母,伞部隆起成馒头状,直径可达 500n,中胶层特厚,伞边缘无触手,口腕愈合,大型口消失,口腕上有众多小吸口,海蜇就是靠吸口吸食一些微小的动植物。海蜇营养价值丰富,含有蛋白质,维生素 B1、B2 等,海蜇的伞部、口柄部经加工处理后分别叫海蜇皮、海蜇头,我国食用海蜇的历史丰常悠久。.珊瑚纲(Anthozoa)本纲约有 6100 种,全为海产,多生活在暖海,浅海和海底,固着生活,只有复杂的水螅型,无水母型,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两辐对称体制。常见种为海葵。海葵无骨骼,体呈圆柱状,以基盘附着于其他物体上,另一端有呈裂缝形的口,称为口盘。口周围有几圈触手,触手上有刺细胞,可捕捉小型动物。食物经口进入消化腔,口道壁是由口部的外胚层细胞褶.人形成的,在口道两端各有一纤毛沟(或称口道沟),沟内壁生有纤毛,纤毛摆动使水流进入消化腔。消化腔被宽窄不一的隔膜隔成许多小室,隔膜是由体壁内胚层细胞向内突出形成的,依其宽度分为一、二、三级,只有一级隔膜上连口道。隔膜的游离缘形成隔膜丝,其上含有丰富的刺细胞和腺细胞,能杀死捕获物,并行胞外和胞内消化。隔膜丝沿隔膜边缘下行,直达消化腔底部,有的在底部形成游离的丝状物,称为毒丝。毒丝可由口或壁孔射出,有防御和进攻的机能。在较大的隔膜上都有一条纵肌肉带,称为肌旗。隔膜和肌旗的排列是分类的依据之一。海葵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隔膜上的隔膜丝附近,精子成熟后由口流出,进入另一雌体与卵在消化腔结合,发育为浮浪幼虫,但有些种类无浮浪幼虫阶段。

第四节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自学)

第四章 扁形动物门(P1atyhelminthes)(4 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涡虫的形态结构及生殖特点,掌握寄生吸虫、绦虫的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对人的危害,了解扁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及其各纲的特征。

教学重点:涡虫与自由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吸虫、绦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难点:中胚层的产生在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性。授课学时: 3 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两侧对称 本体制对进化意义很大,因为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使身体有了明显的背腹、前后左右之分,这是动物体由水中漂浮转向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于在水底爬行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体前端集中,进而导致动物的身体进一步分化。前端司感觉,后端司排遗,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使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灵敏、准确。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中胚层的形成 中胚层产生于内、外胚层之间,一方面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了新陈代谢。如中胚层形成发达的肌肉组织,强化了动物的运动机能和动物在空间位移的速度。这样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接受的外界刺激量明显增加,致使动物的感觉器官相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捕食效率高,营养状况好,从而促进了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形成。此外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具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机能,动物体耐干旱和饥饿。因此中胚层的出现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皮肤肌肉囊 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形成的包裹全身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其内由实质组织充填,体内所有器官都包埋在其中。具保护和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更快更有效地摄食,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消化系统 自由生活的种类为不完善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的种类,消化管退化(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排泄系统 扁形动物中除无肠目外均具有 原肾管,即来源于外胚层的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等组成的具有排泄功能的管状系统。排泄管具许多分支,每一小分支末端即是焰细胞,其为伸入实质中的盲管状细胞,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份代谢,同时排出一些代谢废物。.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已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即 梯形神经系统,其由前端的“脑”和由脑向后分出的若干纵神经索,以及纵神经索之间连接的横神经组成。高等种类的纵神经索减少到只有一对发达的腹神经索。但神经细胞不完全集中在“脑”中,也分散在神经索中。7 .生殖系统 大多数雌雄同体。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产生雌雄性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和一定的生殖导管(如输卵管,输精管等),以及一系列附属腺(如前列腺,卵黄腺等)。这些管和腺使在中胚层产生的生殖细胞可以通到体外,同时也出现了 交配和体内受精 现象,这也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基本条件之一。.生活方式 扁形动物中一类营自由生活(涡虫纲),可在水中、潮湿的土壤中游泳或爬行,捕捉小动物为食;另一类营寄生生活(吸虫纲,绦虫纲),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表或体内,摄取该动物的营养(又可分外寄生和内寄生),且生活史复杂,并有更换宿主的现象。

第二节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Dugesia)(重点)

生活习性:涡虫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以活或死的蠕虫,小甲壳类及昆虫的幼虫为食。外形叶状,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发达的耳突。背面稍凸颜色深,头部有 2 个黑色的眼点。腹面平色淡,密生纤毛,并有粘液分泌于附着物上,利于蠕动。口位于腹面体后 1 / 3 处,稍后为生殖孔,无肛门。(幻灯图示涡虫形态结构).体壁 由皮肤肌肉囊构成,表皮由外胚层形成的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其中的杆状体(Rhabdites)由实质中的成杆状细胞分泌而成。遇刺激时,涡虫将杆状体排出体外,弥散毒性粘液,可捕食和防御敌害。表皮下为一层非细胞结构的基膜,再下依次分层排列环肌,斜肌和纵肌。最内层为肠壁,由一层内胚层分化的柱状上皮形成,其中的空腔为肠腔。体壁与肠壁之间为合胞体形式的实质填充,其他器官多埋在实质组织中。.消化系统 有口无肛门,口后为咽囊,周围为咽鞘,其中有肌肉质的咽,咽可从口中翻出捕食。并释放消化酶,在体外分解消化食物,而后吸人肠内,由肠壁细胞吞入行细胞内消化。肠分 3 支主干,一支向前,2 支向后,分别位于咽囊的两侧。每支主干又反复分出小支,其末端封闭为盲管,食物残渣由口排出。3 .呼吸、循环与排泄 涡虫无特殊的相应器官,借体表进行气体交换,靠实质中的体液传递物质,排泄器官为原肾管。.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典型的梯形神经系统,头部一对神经节构成“脑”,并发出一对腹神经索,沿两侧通向体后,并有横神经连于其间。眼点由色素细胞和视觉细胞构成,只能感光不能看物。耳突上有许多感觉细胞,司味觉和嗅觉。表皮内分布许多触觉细胞。对食物正向反应,避强光,趋弱光,夜间活动强于白天,适于石底爬行生活。.生殖系统 结构复杂,雌雄同体。无性生殖多从咽后方横缢为两段,各自长成一个体。有性生殖时交配后体内受精,几个受精卵包在一个卵袋中,从生殖孔排出,以一短柄固着于石块或其他物体上。螺旋卵裂,直接或间接发育,海产种类具有 牟勒氏幼虫期。.再生能力很强 将其切成多段,每段都能再生成一完整个体。并可经切割或移植,产生二头或二尾涡虫。另外再生的极性明显,再生速率由前向后逐渐递减,即前端生长最快,后端最慢。当涡虫饥饿时,可将其内部器官(除神经系统)逐渐吸收掉,一旦获得食物,重新恢复原状。

第三节 扁形动物门的分类

扁形动物已知的约 2 万种,可分为 3 个纲。1 .涡虫纲(Turbellaria)体不分节,体表有纤毛,上皮细胞内有杆状体,营自由生活,具不完全消化系统。纤毛和皮肤肌肉囊强化了运动机能;杆状体有利于捕食和防御;感官和神经系统发达,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迅速。根据肠的结构和有无可分为无肠目,单肠目,三肠目和多肠目四个目,三角涡虫即是本纲的重要代表。.吸虫纲(Trematoda)体不分节,无纤毛状体,消化道简单,具吸盘,营寄生生活运动机能退化,无一般的上皮细胞,有具小刺的皮层,神经感官退化,有吸附器,可固于寄生组织上。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aponicun)就是本纲的重要代表种类。

在人体内寄生虫的血吸虫主要有三种,即埃及血吸虫(S . haematobium),曼氏血吸虫(S . mansoni)和日本血吸虫。我国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可引起血吸虫病,该病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流行很广,其成虫寄生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患者肝,脾肿大,腹水,成人丧失劳动力;儿童发育不正常,可引起侏儒症;妇女不能生育,甚至丧失生命。

日本血吸虫成虫雌雄异体,常合抱在—起,雄虫粗短,乳白色,体表光滑,口吸盘和腹吸盘各一个,腹吸盘后虫体两侧向腹侧内褶成抱雌沟。雌虫较细长,暗黑色,前端细小,后端粗圆。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其一侧有一小刺,排出的虫卵已发育到毛蚴阶段。交配在肠系膜的小静脉管内进行,雌虫产卵后,虫卵顺血流进入肝内或肠壁,成熟后其毛蚴分泌酶溶解肠粘膜,使虫卵进入肠腔,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入水后毛蚴孵出,钻进钉螺体内发育,经母胞蚴和子胞蚴而发育为尾部分叉的尾蚴。尾蚴入水中游泳,当接触人、畜皮肤或粘膜时,借其头腺分泌物的溶解作用和本身机械作用侵入皮肤,脱去尾部发育为童虫。童虫侵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随血液循环达门静脉,发育为成虫。未达门静脉系统的一般不能发育为成虫。自毛蚴感染到成虫产卵约 4 周时间,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估计有 10 ~ 20 年。.绦虫纲(Cestoida)体分节片,无纤毛和杆状体,体内寄里,雌雄同体,带状,由许多节片组成。生殖器官高度发达每一成熟节片均有两性生殖器官,消化道消失,渗透营养抗宿主消化酶消化能力强,本纲重要代表为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猪带绦虫一生均可寄生于人体,分布很广,成虫白色带状,全长 2-4m,有 700 ~ 1000 个节片。分为头节,颈部和节片 3 部分。头节圆球形,直径约 1mm,前端中央为顶突,顶突上有 25 ~ 50 个小沟,分内外两轮排列。顶突下有 4 个圆形的吸盘。这些都是适应寄生生活的附着器官。颈部细与头节无明显界限,下部为生长区,以横裂法产生节片。节片愈靠近颈部愈小,反之愈宽大老熟。依节片内生殖器官的成熟情况可分为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 3 种,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内部结构尚未发育;成熟节片近于方形,内有雌雄生殖器官,每节有精巢 150 ~ 200 个,卵巢一个;孕卵节片长方形被子宫充塞,其他器官萎缩,甚至消失。营养物质靠体表吸收宿主肠内营养,并转化为糖储于实质中,排泄器官属原肾管型。

其生活史复杂,人是其唯一终宿主,中间宿主为猪或人。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以头节的小沟和吸盘附着于肠粘膜上。虫体末端节片逐节或逐段脱落,节片内的虫卵随节片的破坏散落于粪便中,虫卵在外可活数周,当孕卵节片或虫卵被中间宿主(猪)吞食后,在其小肠内膜被消化液溶解,六钩蚴孵出后以其小钩钻人肠壁,经血流或淋巴带至全身各部,在肌肉中经 60 — 70 天发育为囊尾蚴。其为卵圆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头节凹陷在泡内,内有小沟及吸盘。这种具囊尾蚴的肉俗称“米粒肉”或“豆肉”。如被人误食,囊尾蚴又未被杀死,可在十二指肠内将头节翻出,借小沟及吸盘附着于肠壁,经 2 ~ 3 个月后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可达 25 年以上。猪带绦虫病可引起患者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失眠,乏力,头痛,儿童影响发育,若侵入脑部,可引起癫痫,阵发性昏迷或循环,呼吸紊乱。加强猪的饲养管理,不吃未煮熟的猪肉,避免粪便污染等,是杜绝此病的关键。

第四节 扁形动物门的系统发展(自学)

第五章 原腔动物(Protocelomata)

教学目标:掌握原腔动物的特征和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对人的危害,基本掌握线虫动物、轮虫动物、腹毛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教学重点: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原体腔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原体腔的产生对动物体的影响。授课学时: 2 学时。授课内容:

第一节 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原腔动物又称 假体腔动物,是几类动物的总称,包括线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等 7 个门类。尽管各门之间在形态结构上差异较大,但有许多共同的特征。(1)多数种类无明显的头部,两策对称,身体不分节。

(2)体表具有角质膜和环纹(假分节),寄生种类的角质膜特别发达,以抵抗寄主消化酶的消化作用。(3)角质膜之下的表皮层为一层 合胞体,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清,但通常细胞或细胞核的数目恒定。(4)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出现了 原体腔,这种体腔无体腔膜包围,不属于真正的体腔,它相当于胚胎发育时期的囊胚腔,故称 假体腔。又由于它在动物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最早,又称 初生体腔。原体腔的出现较扁形动物中胚层产生的实质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它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发展和活动提供了空间,提高了营养物质的运转、维持体内水分平衡和新陈代谢的能力。此外,腔内充满的体腔液,可对体壁肌肉产生一定的反压,以维持虫体的形状,辅助动物身体的运动。

(5)出现了发育完整的消化系统。身体前端有口,后端分化出了肛门。寄生种类由于适应寄生生活,消化管变得简单,呈一条直管,如蛔虫。自由生活的种类消化管较发达,咽囊内分化出了咀嚼器,如轮虫。(6)排泄系统均为外胚层演化而来的原肾管型。寄生种类的原肾细胞退化为无纤毛的单一管型或腺型。(7)原腔动物无循环系统和专门的呼吸器官,寄生种类营厌氧呼吸,自由生活的种类靠体表呼吸。

第二节 原腔动物分类概述

原腔动物的种类比较庞杂,已记载的原腔动物约有 18000 种。由于它们的形态、结构差异较大,亲缘关系也不很密切,目前动物学家把它们设立为 7 个门,即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线虫动物门(Nematoda)、轮虫动物门(Rotifera)、腹毛动物门(Gastmtricha)、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和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和经济意义较大的类群是线虫动物门和轮虫动物门。

(一)线虫动物门(Nematoda)(重点)

1.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线虫动物门是原腔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记录的约有 15000 种。它们分布广泛,种群数量很多,生活方式多样。自由生活的种类广布于海洋、淡水及土壤中,还有许多种类寄生于动、植物体内。它们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1)绝大多数线虫的身体呈细长的圆柱形,它们个体差别较大,寄生生活的种类小的 lmm 左右,大的可超过 lm,如寄生在猪体内的肾膨结线虫(Dioctophyma renale)。

(2)线虫的体壁具有发达的角质层,有的种类体表光滑,有些种类体表具有斑纹、小刺或鳞片。角质层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肌肉层仅有较厚的纵肌层,而无环肌层。因此,线虫类只能摆动,不能伸缩运动。(3)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和后肠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内壁具角质层冲肠由来源于内胚层的一层细胞构成。线虫的消化道和假体腔构成了“管中套管”的排列方式。(4)自由生活的种类靠体表进行呼吸,寄生的种类进行厌氧呼吸。

(5)线虫的排泄系统完全没有纤毛,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腺型,一种是管型。通常是由一个原肾细胞演变而来的。因此,均属于原肾型。

(6)线虫的神经系统是圆筒状神经系统,所有神经都嵌在表皮中。感觉器官不发达。

(7)绝大多数的线虫雌雄异体,进行两性生殖,少数种类进行孤雌生殖。生殖腺管状,螺旋型卵裂,直接或间接发育,幼虫有蜕皮现象。2 .几种重要的寄生线虫

常见种类有人蛔虫、蛲虫和钩虫等。人蛔虫(Ascarislumbricoides),成虫颇长,雌体达 40cm,雄体 25cm,寄生于人肠内,夺取宿主养料。虫数多时,还引起肠阻塞;又可钻入肝脏和腹腔中,引起严重的症状。在宿主小肠内交配后,雌虫产卵于肠腔内,每条雌虫每日可产卵 20 万粒,寿命 9 — 10 个月,一生约产 3000 万粒。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约经两周,卵内形成幼体,这种卵称为侵袭卵,人由于误食侵袭卵而受到感染。侵袭卵在小肠内孵出幼体,幼体随即穿人肠壁,并随血流循环到肺部,在肺中发育一段时间后,再经咽、食道和胃,到达小肠中,发育为成虫。蛲虫(EnteryAiusvermicularis)。成虫小,雄体长只有 5mm,雌体 12mm。寄生在人体盲肠和大肠上部。

由于卵的发育需要氧气,雌体交配后,多在夜间爬到肛门近处产卵,刺激患者肛门,引起奇痒,使患者失眠和疲劳。儿童用手搔抓,虫卵沾手,通过口而重复自我感染。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通称钩虫(hookworm),成虫体长雄体达 11mm,雌体达 18mm,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吮吸血液,使患者严重贫血,面黄肌瘦,体力衰弱,有时可引起心脏病和其它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在人体小肠内交配后,雌虫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湿的土壤中发育,孵出第一期杆状蚴,幼体以土内细菌和有机腐屑为食,蜕皮一次后,变为第二期杆状蚴的老皮,作为保护之用,口因此封闭,这种幼体有感染性,若与人的手足等曝露部分接触,就由皮肤穿人皮下组织,进入静脉,旋即随血液循环到肺部,再经咽而人小肠,就在小肠内发育成为成虫。还有少数危害植物的线虫,如小麦粒线虫和松材线虫等。

(二)轮虫动物门(Rotifera)

轮虫的种类约有 1500 多种,它们多数生活于淡水中,以单细胞的水生动、植物及有机碎屑为食。轮虫身体分为头、躯干和足(尾)三部分。头部具一轮盘,也称头冠。轮盘上有 1 — 2 圈纤毛,纤毛有节奏地摆动,有助于游泳和摄食。躯干部具角质的皮壳,又称为兜甲,其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表皮层下为成束的肌肉。足的末端有趾,内有粘液腺或称足腺,能分泌粘性物质,借以附着在其它物体上。轮虫是构成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是鱼类的天然饵料之一。它在水质生物鉴测,污水治理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第四节 线形动物门的系统演化(自学)

第六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教学目标: 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特征,了解环节动物在演化上的进步。教学重点:蚯蚓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体节、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授课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一)身体分节

环节动物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身体由前向后分成许多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称为体节,这种现象称为 分节现象,它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中胚层发育而成的。因此,分节不单表现在体表,而且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生殖、神经等)也按体节排列。环节动物分节的特点,是进化到高等无脊椎动物的标志。但环节动物的分节,除前二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基本相同,故称 同律分节,还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分节现象。分节现象对加强身体同环境的适应、强化运动机制以及增强新陈代谢等有着重大的意义。至于分节现象的起源问题,一般认为可能来源于低等蠕虫(如涡虫、纽虫)的假分节现象。(二)真体腔的发生

真体腔 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环节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后期中胚层细胞最先形成两条中胚层带,突人囊胚腔,后来每一条中胚层带中央裂开成体腔囊,并逐渐扩大,最终其内侧与内胚层结合形成肠壁(即消化管壁),其外侧与外胚层结合,形成体壁。中央的腔则为体腔,是由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的,由于这种体腔是由中胚层带裂开形成的,所以称为裂体腔,或者称为真体腔。又因在发生上,比原体腔来得迟,故又称 次生体腔。环节动物的体腔,由隔膜分割为若干和体节相一致的小室,彼此经孔道相通,各小室且经排泄孔与体外相通。体腔内除有循环、排泄、生殖、神经等内脏器官外,还充满了体腔液。体腔液与循环系统共同完成体内运输的机能。(三)闭管式循环系统

在动物界发展过程中,纽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循环系统,但却十分简单和原始,血的流动主要依赖身体的运动,而无一定的方向。环节动物则出现了完善的循环系统,且多数种类为 闭管式循环。即血液从心脏流出,从一条血管流人另一条血管,中间由微血管网连接,血液始终不离开血管进入组织间隙。但是也有的种类为开管式循环(如蛭类)。环节动物主要靠血管壁的收缩和扩张,有规律地搏动来推动血流循环。环节动物闭管式循环系统的形成,与真体腔的产生有密切关系。胚胎发生时,由于真体腔扩大,原体腔(即囊胚腔)被排挤而成为背、腹血管的内腔和血管弧或称“心脏”。

环节动物的血浆中具血色素,有携带氧的功能。但血细胞不含血色素,此点与脊椎动物不同。在蛭类中,真体腔被中胚层形成的葡萄状组织所填充,因而体腔相应缩小,变成无肌肉壁的血窦,血管消失。这与其它环虫截然不同。(四)排泄系统

环节动物具有按体节排列的 后肾管,它起源于中胚层。在较原始的种类中,仍保留着原肾管,但是焰细胞已被有管细胞所代替。典型的后肾筲是一条两端开口迂回盘曲的管子,—端为开口于前一节体腔的多细胞纤毛漏斗,叫肾口;另一端:为开口于该体节腹面外侧的体壁,叫排泄孔(或肾孔)。后肾管具有排泄代谢废物及平衡体内渗透压的功能,有的还是生殖细胞排出的通道。(五)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比低等蠕虫的梯型神经系统更为发达而集中,发展成 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身体前端背侧,有一个由两叶组成的脑神经节(即咽上神经节),脑由围咽神经连索与腹面的一对咽下神经节相连。自咽下神经节开始,向后由 2 条纵行神经索合并为一条腹神经链贯穿全身。这两条神经索在每体节内都有 1 对膨大的神经节,从外表看二神经节也合并为一个。由此发出许多条神经到体壁等处,以完成和控制各种反射活动。

此外,环节动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海生种类(如沙蚕)出现了疣足和刚毛,司运动和呼吸;陆生寡毛类,疣足退化,刚毛着生于体壁,为运动器官。在发生上,多数为直接发育。但有些海生种类具担轮幼虫期。

第二节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目前已知的环节动物约 30000 种,分布于海水、淡水、陆地等多种环境里,少数营寄生生活,分为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 3 个纲。•

多毛纲

多毛纲动物一般生活于沿海浅滩至 40m 深的海底,是典型的海生环节动物。(板书沙蚕头部)本纲动物形态差异很大,体长可从 Imm 至 3m,大小不等。常有各种鲜艳的颜色,有叶片状疣足;有的头部明显,位于体前端,有眼和项器等感觉器官,咽可以翻出,末端具颚 1 对,用以捕食,头部的附肢也变成 1 至数对触手和 1 对触须;肛节有肛须;无生殖带;雌雄异体;发育过程中有 担轮幼虫 期。已知的多毛类约有 5000 余种。常见的有游走目(Errantm)的沙蚕、裂虫(Syllis)、疣吻沙蚕、背鳞沙蚕(Lepiclonotus)、日本沙蚕(Nerdsjaponicd)等;隐居目(Sedentaria)的毛翼虫(Chaetopterus)、龙介虫(Serpula)、螺旋虫(Spirorbis)、沙躅(Arenicola)(又名海蚯蚓)等;吸口虫目(Myzostomaria)的吸口虫(Myzostoma)等。(二)寡毛纲(Oligochaeta)寡毛类多为陆生,少数淡水生,常见的有各种蚯蚓等。无疣足,刚毛直接生于体壁之上;头部不发达;有生殖环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幻灯图示蚯蚓结构).蚯蚓的外形及对土壤生活的适应 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其身体的形态和结构表现了对土壤环境的高度适应:(1)头部退化,触手、触须、眼点等感官均已消失;(2)口前叶富有肌肉,当内腔充满体液时,可向前伸张,并吞食泥土;(3)疣足退化,有刚毛着生在体壁上,支撑身体或在地上蠕动。刚毛的数日随种类不同而有变化。如带蚓属每体节有 4 对刚毛,环毛属数目较多;(4)体表生有粘液腺,可以分泌粘液;同时由背孔放出体腔液来湿润皮肤。使其在土壤中钻动时,有润滑作用。并且也有利于皮肤呼吸;(5)蚯蚓的生殖带(即环带),保证了陆地干燥环境里完成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内部构造 蚯蚓的体壁是由角质层、表皮细胞层、环肌、纵肌和体腔膜等组成。肠壁则包括组成体腔膜的黄色细胞、肌肉层和内胚层形成的肠上皮细胞。而在体壁和消化管壁之间,包围在体腔膜中的内腔,即为真体腔。体腔中容纳体腔液、生殖器官、排泄器官、循环系统等。

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和肛门。咽有发达的肌肉,借以吞噬食物。钙质腺有管通食道,其分泌物可中和土壤的酸度。咽头外围还有咽头腺(单胞腺),胃的前面有—圈胃腺,帮助消化。肠的前段有肠盲囊一对。肠的背壁陷入肠腔形成平行于肠道的凹沟,称为盲道,借以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

蚯蚓的循环系统为典型的闭管式循环。主要血管有背血管、腹血管、神经下血管以及连接背、腹血管的若干对“心脏”(能搏动,又称血管弧)。血液在背血管中由后往前流,经心脏而入腹血管。腹血管把血液送至肠、肾、体壁等处,再回到背血管。神经下血管在大部分体节中经腹血管和背血管相连。由于背血管和心脏的搏动,血液便在这—密闭的血管中往复循环流动。蚯蚓的血浆中含红色素。血液有输送养料和氧的功能。蚯蚓靠体表呼吸。排泄器官为典型的后肾管。一端有肾漏斗,其在体腔的开口称肾口,并由肾管将体腔中的废物通过排泄孔排出体外。

蚯蚓的神经系统为典型的链状神经系统,由于适于土壤中钻穴生活,除口前叶,体表感觉器官退化,仅在体表有散布一些感受器。.生殖与发育 寡毛纲动物的生殖腺只在少数体节中具有。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雄性生殖器官有精巢囊 2 对,囊内有精巢和精漏斗;储精囊(原为体腔的一部分)2 对。精子由精巢产生后,需在储精囊内发育成熟后再经精漏斗、输精管、雄生殖孔排出体外。输精管行至前列腺处,与前列腺管汇合,前列腺分泌粘液,精子在其中活动和取得营养。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 1 对,葡萄状。卵成熟后,落人体腔,由两侧的输卵管漏斗收集。两输卵管汇合后通连于雌性生殖孔。受精囊 2 ~ 3 对,位于雄性生殖腺的前方,有孔通向体外。蚯蚓交配时,互以腹面相贴,将精子输入到对力受精囊中,然后离开。由于雌、雄性器官成熟时期不同,雄性先于雌性,故异体受精。卵成熟后,环带分泌戒指状蛋白质管,并产卵在其中,然后随着蚯蚓蠕动后退管向前移动,至受精囊孔时,受精囊内精子放出,使卵受精。蛋白质管继续前移,从前端脱出蚓体,两端封闭,形成蚓茧(或称卵袋)。

蚯蚓的个体发育,为直接发育。受精卵行不等全裂,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胚孔将来发育为成体的口,象这样的动物,叫原口动物。胚胎继续发育,在适宜条件下,2 — 3 周即可发育为小蚯蚓。.寡毛纲的分类 已知的寡毛纲动物约有 2500 种。常见的有近孔目(Plesiopora)的尾盘蚓(Dero)和水丝蚓(Limnodrilus);前孔目(Prosopora)的带丝蚓(Limbriculus)和蛭形蚓(Brarichiobdella);后孔目(Ophisthopora)的环毛蚓、杜拉蚓(Drawida)、异唇蚓(Allolobophora)等。

(三)蛭纲(Hirudinea)蛭类俗称蚂蟥。多数水生,少数陆生。通常营暂时寄生生活;无疣足,一般无刚毛;体节数目恒定,身体前后端具吸盘;体腔退化,形成血窦;雌雄同体,有生殖带,直接发育。

蛭类大约有 2000 多种,一般分为棘蛭目(Acanthobdellida)、吻蛭目(Rhynchobdellida)、颚蛭目(Gnathobdellida)和石蛭目(Herpobdellida)4 个目。其中以颚蛭目种类较为常见,如医蛭、宽体金线蛭、日本山蛭。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自学)

环节动物对人类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多毛类可作为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有些种类(如沙镯、疣吻沙蚕等)为沿海居民喜欢的食物,也有人将沙蚕掺人制成虾酱。

寡毛类的经济意义更大,表现在:(1)蚯蚓是一种优良的蛋白质饲料,用以饲养鱼类和家禽;(2)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对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作物产量均有很大作用;(3)还可利用蚯蚓处理废料、垃圾,防除公害;(4)蚯蚓还可人药,中药称为“地龙”。(5)水栖寡毛类是淡水底栖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将湖底腐殖质疏松并转变为淤泥。有些种类亦可作水质污染情况的指示生物。

蛭类具有吸血习性,曾在 19 世纪被用于医疗,作为人体组织淤血的放血手段,现今还在断肢再接手术中应用。目前,水蛭及水蛭素被作为治疗心血管病的良药,水蛭素基因已成功的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并表达。

第四节 环节动物门的系统演化(自学)

第七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3 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无齿蚌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的特征,了解软体动物的重要经济种类。

教学重点:无齿蚌的形态结构、外套膜的形成及机能、蚌体内的水流途径及生理意义,头足纲动物适应运动的形态结构变化。教学难点:蚌鳃的结构。教学学时: 3 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一)体形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而不分节,左右对称或不对称。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分部。头位于身体前端,具摄食及感觉器官。头部发达的程度因种类而异,快速游泳的种类,如乌贼等,头部非常发达,且具发达的感觉器官;运动虽缓慢,但仍相当活动的种类,如蜗牛等,也具明显的头部;不活动的种类,如石鳖等,头部完全退化。除瓣鳃类外,口腔内均有角质颚和齿舌。齿舌是口腔底部的片状角质突起,上有一行行细齿,其形似锉,并可前后移动,以锉碎食物。齿舌的形状、排列方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足一般位于内脏团的下方,肌肉质。足的形状常因种类及其生活习性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如匍匐爬行的螺类,足形广阔;穴居及埋栖的蚌类或角贝,足呈斧状或柱状;行动活泼的乌贼等,足部转而位于头部前方,分裂为腕;固着生活的牡蛎等,足退化。内脏团是足部背面隆起的部分,包括大部分的内脏器官,除腹足类外,均左右对称。(二)外套膜

外套膜是由内脏团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襞延伸而成,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常包围着内脏团及鳃。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为外套腔。腔内除鳃外,还有消化、排泄、生殖等器官的开口。水生种类的外套膜表面多密生纤毛,借其摆动,可激动水流在外套腔内流动,使鳃不断与新鲜水流接触,进行气体交换。陆生种类的外套膜常富有血管,可以进行气体交换。多数软体动物的外套膜较薄,而乌贼的外套膜,肌肉发达,收缩时能压迫水流从漏斗喷出,推动身体作反向运动。此外,外套膜还能分泌而成贝壳,用以保护柔软的身体。(三)贝壳

多数软体动物有 1 ~ 2 个或多个贝壳,但在不同种类中,贝壳的形态差别很大,多板类多为 8 块呈覆瓦状排列;腹足类为单一的螺旋状;瓣鳃类两片都呈瓢状;掘足类呈管状;头足纲除原始种类保留外壳外,多数种类的贝壳退化为内壳、藏于背部外套膜下面。

贝壳的成分主要由碳酸钙(占 95 %)和少量贝壳素所构成。这些物质是由外套膜上皮细胞间隙的血液渗透出来的。贝壳常分三层:最外一层叫角质层,由贝壳素构成,很薄,透明,具有色泽。其由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随动物体的生长而逐渐增大,起着保护外壳的作用;中间一层为棱柱层,较厚,占壳的大部分,故又称壳层,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此层是由外套膜缘背面表皮细胞分泌而成;最内一层为珍珠层,由叶状的霰石构成,又称壳底,表面光滑,它是由外套膜整个外表皮细胞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厚度。珍珠 就是珍珠贝、河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不是连续不断的,在繁殖期或食物不足、气温低等情况下,外套膜缘停止分泌,因而在贝壳表面形成生长线。(四)体腔和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的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同时存在,但次生体腔极度退缩,仅留围心腔和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的内腔;代表初生体腔的微血管和部分动脉、静脉的腔扩大,且无血管壁包围,成为器官组织之间的空腔,称为血窦。血液由心室经动脉,进入血窦中,然后集中于静脉,流回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无直接连续,成为 开管式循环。但头足类十腕目种类动脉和静脉由微血管连接,而成为闭管式循环。血液一般五色,内含变形虫状的血细胞。有些种类血中含有血红素或血青素,使血液变成红色或青蓝色。(五)呼吸系统

软体动物用鳃、外套膜或外套形成的肺进行呼吸。鳃是由外套腔内壁皮肤延伸而成,内有血管、肌肉和神经。不同的鳃,在形状、构造和数目上有所不同。原始种类的鳃左右成对,栉状,故称栉鳃,由鳃轴及其两侧交互着生的三角形鳃丝组成。有的由栉鳃进化为丝状或瓣状的鳃;有的栉鳃消失而用皮肤或皮肤表面形成的次生鳃进行呼吸。陆生种类 则以外套膜形成的肺呼吸。鳃的数目除多板类甚多外,一般 1 — 2 对,但腹足类的鳃不成对。(六)排泄器官

软体动物的排泄器官为肾脏,与环节动物的肾管同源,均属后肾型。其一端以纤毛肾口开口于围心腔,用以收集体腔中的废物,肾管近肾口部分由腺细胞组成,能从血液中提取代谢废物,其后经囊状部(膀胱)由肾孔开口于外套腔。在腹足类、瓣鳃类、头足类的许多种类中,由围心腔壁的上皮分化成的围心腔腺以及腹足类后鳃亚纲的肝脏部分细胞,都有排泄作用。(七)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

原始种类的神经中枢,包括一围食道神经环及由此向后伸展的两条足神经索和两条侧神经索。较高等种类的神经中枢,一般由 4 对神经节及联络它们之间的神经索组成。这 4 对神经节是:脑神经节,分出神经到头部和身体前端;足神经节,分出神经到足部;侧神经节,分出神经到外套膜和鳃;脏神经节,分出神经到消化管和其它脏器。头足类主要神经节集中在食道周围,外包以软骨,形成脑,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

软体动物的皮肤、外套膜内面和触角等都分布有感觉神经末梢,具有感觉作用。外,视觉器为眼,腹足类眼生在头部触角的基部或顶端,称为头眼。多板类、瓣鳃类和掘足类,在贝壳或外套膜上常有微眼或外套眼。头足类的眼与脊椎动物的眼在构造上极相似。多数软体动物足部附近有一对平衡器,司平衡作用。(八)生殖与发育

软体动物多为雌雄异体,少为雌雄同体,多为异体受精。生殖腺由体腔膜形成,雌雄生殖细胞均由生殖上皮产生,生殖导管内端通向生殖腔,外端开口于外套腔或直接与外界相通。头足类的卵裂方式为盘裂,其余各类都是不等全裂。其螺旋型卵裂与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均相似。除头足类.和一部分腹足类的胚后发育为直接发育外,其它许多海产的种类都为间接发育,需要经过 担轮幼虫 和 面盘幼虫 两个时期。担轮幼虫的发育与环节动物相似,面盘幼虫由担轮幼虫发育而来,面盘幼虫进—步发育即变态为成体。而河蚌必须经过 钩介幼虫阶段 才能发育为成体。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概述(重点)

软体动物主要根据贝壳和足的特征分类,—般分为 7 个纲:(1)无板纲(Aplacophora)无贝壳,足退化,具腹沟,休呈蠕虫状,是最原始的软休动物。如龙女簪(Proileomenia),产于我国南海。

(2)单板钢(Monoplacophora)贝壳—个,帽状,足扁阔。鳃及内脏器官按体节排列。如新蝶贝(Neopilinagalathea),是一种原始贝类的“活化石”。

(3)多板纲(Poiyplac phora)背部有贝壳 S 枚,覆瓦状排列,呈块状。适于在岩石吸附和爬行,神维系统呈“双梯形”,如石鳖。

(4)掘足纲(Scaphopoda)贝壳 1 个,呈牛角状,两端开口,足圆柱形,适于挖掘泥沙。如角贝(Dentatium)。

(5)腹足纲(Gastropoda)头部明显,贝壳一般一个,螺旋状,足肥块状。(6)瓣鳃纲(lamellibranchia)贝壳两瓣,左右合抱,无头部,足斧状。

(7)头足纲(Cephalopoda)除原始种类有贝壳外,一般退化为内壳或消失,头部极发达,足特化成腕。下面将重点介绍和人类关系密切的、经济价值较高的腹足纲,瓣鳃纲和头足纲。(一)腹足纲

约 88 000 种,是软体动物中最大的—纲,常见种类有蜗牛、田螺、钉螺等。•

腹足纲的主要特征

(1)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头部发达,有口、眼及 1 ~ 2 对触角,口中有齿舌,足发达、宽阔适 于爬行,足位于身体腹面,故称腹足类。

(2)内脏团左右不对称。内脏团随螺壳的扭转一般呈螺旋形,受旋压—侧的内脏消失,仅剩一侧的鳃、肾和心耳。因此,内部器官不对称。

(3)贝壳。腹足类一般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又称螺壳。螺壳的顶端称为壳顶,由壳顶往下,每旋转一周称为一个螺层。各螺层之间的界线称缝合线,和缝合线垂直的细线则称生长线。此外,在螺层表面还常有突起、肋、棘和各种花纹。螺壳最后一层特别大,容纳动物的头和足,称体螺层,其开口为壳口。壳口有时有石灰质、角质或膜质的厣,是足的分泌物,有保护作用。螺壳的形状有许多变异,有的退化甚至消失,是分类的重要依据。2 .腹足纲的分类

腹足纲主要依据贝壳的形态、鳃的有无及位置、侧脏神经连索是否交叉成 8 字形等主要特征分为三个亚纲。常见种类有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的圆田螺(Cipangorpaludina)、笠贝(Acmaea)、马蹄螺和红螺等;后鳃亚纲(Opintobranchia)的泥螺、蓝斑背肛海兔(Notarchus leachiis)、壳蛞蝓(Philine)、海牛(Doris)等;肺螺亚纲(Pulmonata)的椎实螺(Lymnaea)、隔扁螺(Segmentina)、蜗牛(Fruticicola)蛞蝓(Limar)等。(二)瓣鳃纲

瓣鳃纲的常见种类有河蚌、蛤、扇贝、牡蛎等,鳃多呈瓣状,故名瓣鳃类。•

瓣鳃纲的主要特征

(1)无明显头部瓣鳃类身体左右侧扁,由内脏团、足和外套膜三部分组成。无明显的头部,因此触角、眼、颚片和齿舌等构造也随之消失,故又称无头类。足位于身体腹面,一般斧状,故又称斧足类。但有的种类(如贻贝)成体足退化,由足丝腺分泌足丝附着在其它物体生活。有的种类(如牡蛎)成体营固着生活,足完全消失。足的背面为内脏团。内脏团背面的皮肤自左右两侧下垂,形成外套膜,包蔽内脏团和足。它与身体之间的空腔即为外套腔。外套膜的前、腹缘游离,后缘有 1 — 3 个愈合点,从而形成入水孔、出水孔等,使外套腔得以和外界沟通。贝壳由外套膜分泌而成,故亦分左右两瓣,紧贴外套膜外,所以又称双壳类。

(2)贝壳瓣鳃类两瓣贝壳通常大小、形状相同,但卧倒或固着的种类一般下面的—侧较大。左右贝壳由背面角质韧带相连。韧带黑色,具弹性,可使贝壳张开。在每瓣贝壳的背面有一特别突出的小区,称壳顶,是最早形成的部分。贝壳表面有以壳顶为中心,呈环形的生长线,或有自壳顶向腹缘放射状排列的放射肋。在壳顶的内下方,两壳相衔接部分称铰合部。铰合部一般具齿,齿的数量及排列方式等是分类的重要依据。贝壳内面凹陷而光滑,通常有外套膜环走肌,水管肌和闭壳肌等附着的痕迹,分别称为外套痕,外套窦和闭壳肌痕。

(3)肌肉两个贝壳的内面有强大的前闭壳肌和后闭壳肌牵引,控制贝壳的启闭。斧足由前、后缩足肌和伸缩足肌牵控。

(4)呼吸器官瓣鳃类以鳃和外套膜进行呼吸。鳃由外套膜内侧壁延伸而成,因动物种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最原始的为羽状栉鳃(如胡桃蛤);其次为丝鳃(如日月贝);有的又分别折向背侧形成“ W ”状(如蚶);有的鳃丝之间以纤毛相连接而形成鳃瓣(如贻贝);最高等的种类相临各鳃丝之间以丝间隔相连,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鳃瓣(如河蚌),称真瓣鳃。另有一种叫隔鳃,鳃退化成肌肉质横隔膜,这类鳃已无呼吸作用,呼吸完全靠外套膜进行(如孔螂)。河蚌的鳃为典型的真瓣鳃,外界水由入水孔进入外套腔,再由入鳃小孔入鳃水管,然后流入鳃上腔内,此间即可进行气体交换。最后水流由鳃上腔经出水管排出体外。

(5)消化系统 瓣鳃类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和胃盲囊(晶杆囊)、肠、肝脏和肛门等。口位于前闭壳肌下方,其两则各有一对三角形的触唇,触唇上有纤毛着生,具有感觉、滤食、激动水流的作用。海产瓣鳃类的胃盲囊内和河蚌的肠内有透明胶质的杆状物分布,称为晶杆,它有机械搅拌、释放消化酶和贮存营养等多种功能。

(6)循环系统 瓣鳃类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心脏位于内脏团背方和围心腔内,由一心室和两心耳组成。其循环途径分为内脏循环和外套循环两部分,外套膜上有大量的血管或血窦分布,也可与水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具有辅助呼吸的使用。

(7)排泄系统 瓣鳃类的排泄系统由肾脏和围心腔腺(又称凯伯尔氏器)两部分构成。围心腔腺位于围心腔的前壁,是一对网状结缔组织,它从周围收集的含氮废物直接排入围心腔中,再由肾口经围心腔腹面的肾体重吸收后由膀胱和肾孔(排泄孔)排人到鳃上腔的顶部,最后经鳃上腔随水流由出水孔排出体外。(8)神经系统 瓣鳃类的神经系统退化为 3 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脏神经节和足神经节)及其连接它们的神经索。由于适应底栖生活的结果,无明显的头部及其感觉口官。

(9)生殖系统 瓣鳃类多为雌雄异体、同形。受精作用在水中或鳃水管中进行,多为间接发育。海产种类一般具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淡水的蚌类一般具有钩介幼虫期,它钩挂在鱼体表面,短暂寄生一段时间后变态为幼蚌,落入水中营自由生活。.瓣鳃纲的分类 瓣鳃纲约 3 万种,其中含化石约 15000 种,根据贝壳铰合齿的形态,闭壳肌的发达程度和鳃的构造不同,分为 3 个目。常见种类有列齿日的泥蚶、毛蚶、魁蚶等;异柱目(Anisomyaria)的贻贝(Mytilus)、珍珠贝(Pteria)、牡蛎、栉孔贝(Chlamys farreri)等;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的河蚌(又称无齿蚌)、三角帆蚌(HyHopsis cumingii)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等。

(三)头足纲

头足类全部生活在海洋里,包括乌贼、柔鱼、蛸和较罕见的鹦鹉螺等。它们的足在口周围分裂成腕,故称头足类,是软体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头足纲的主要特征

(1)体分为头、足、躯干三部分 头足纲动物均左右对称,身体可分为头、足、躯干三部分。头部极发达,其神经节合成发达的脑,外被软骨所包围。头的两侧各有一发达的眼,构造与高等动物的眼相似,眼的后方有嗅觉窝,口中除有齿舌外,还有上下合抱的角质颚。足分化为腕和漏斗两部分。腕环生在头前口的四周,内侧生有吸盘,一般 8 或 10 条(亦有多达 90 条的)。漏斗一般一个或两个,贴在头部腹面,锥形,前端游离于外套膜之外,基部则位于外套腔之内,并与外套膜以软骨形成闭锁器相连。在善于游泳的种类,当闭锁器关闭,外套膜用力收缩时,外套腔内的水急剧由漏斗喷出,身体便可以借水的反作用而快速游泳。外套膜肌肉发达,包围着内脏团形成躯干部。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为囊状外套腔。快速游泳的种类躯干部较长,且躯干两侧或后部外套的皮肤延伸成鳍,具有平衡的作用。头足类除原始种类有一左右对称的、多室的、螺旋形外壳外,躯干部均裸露,贝壳退化成内壳,或仅残留痕迹,或完全消失。(2)近闭管式循环系统 头足类大多数种的类循环系统接近于闭管式循环系统(仅有少量小血窦残余),同时还有鳃循环,从而保证了所有离开心室的血都得到氧化。心脏位于躯干部腹面中央的围心腔内,包括一个心室及其两侧对称的心耳。心耳是出鳃血管收缩的膨大部,故和鳃的数目相同。由心室向前发出前大动脉,向后发出后大动脉,把血液分送到全身各部毛细血管,然后分别收集于门静脉、外套静脉和腹静脉中。门静脉又分为左右两支(或四支)肾静脉人肾,并与外套静脉和腹脉汇合。这几支静脉的基部均包被在肾腔中,血管外壁被覆有腺质附届物,具有排泄作用。肾静脉、外套静脉和腹静脉汇合成人鳃静脉,在鳃基部膨大成能收缩的鳃心(鹦鹉螺无),将血液加压后,送入鳃进行气体交换。含氧多的血由出鳃血管送到心耳,回到心室。

(3)具墨囊 大多数的头足类具有墨囊。墨囊为直肠的分支,由墨囊腺和墨囊腔组成。两者有壁隔离,经墨腺孔相通。墨腺分泌的黑汁可存于墨囊腔中,当受刺激时,墨腺收缩,墨汁经墨囊管射人直肠,再经肛门、漏斗喷出体外,染黑四周的海水,动物得以乘机逃逸。墨汁也含有毒素,对敌害有进攻作用。

(4)生殖与发育 头足类雌雄异体,两性异形。除某些种类雌雄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外,一般雌雄性的区分,在于雄性有 1 ~ 2 个形态不同的茎化腕。生殖腺单一,位体后端,由体腔上皮产生,被体腔囊包围着。雌性生殖器官除卵巢和输卵管外,多数具有一对发达的缠卵腺。某些种类在缠卵腺前方还有一对较小的副缠卵腺。雄性生殖系统有精巢、精巢囊、输精管、储精囊、前列腺、精荚囊和阴茎等构造。精子成熟后,在储精囊中形成精荚,储藏在精荚囊里。精荚进入雌体后能白行弹裂,射出精子。受精卵排出体外,粘附于他物上,行盘状卵裂,直接发育为幼体。.头足纲的分类 现存的头足类约 400 种,主要依据鳃和腕的数目,以及其形态特征,分为两个亚纲。常见的种类有四鳃亚纲(Tetrabranchia)的鹦鹉螺;二鳃亚纲(Dibranchia)的金乌贼(Sepiaesculenta)和章鱼(Octopus)。

第三节 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自学)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可分为有益和有害的两方面关系。

有益方面:软体动物中除掘足纲和多板纲中的大部分种类以外,几乎都可食用;珍珠、石决明(鲍的壳)、海螵蛸(乌贼内壳)、海粉(海兔的卵群)、乌贼墨等的药用价值早巳得到证明。此外,近来还从文蛤、牡蛎、海蜗牛、乌贼等体内提取出许多抗病毒物质。这方面的研究还正在深入开展。据研究,以珍珠层粉制成的注射液试用寸:病毒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疗效。总之,软体动物在医药上的应用正方兴未艾;贝类的贝壳是烧制石灰的良好原料。珍珠层较厚的贝壳是制钮扣的好原料。大型的贝壳可制成美丽的容器和餐具。大马蹄螺、夜光蝾螺的壳粉还是喷漆的珍贵调和剂。乌贼墨用于制作名贵的中国墨。某些贝类的足丝还曾被用作纺织品的原料。小型贝类可用作农肥、家禽饲料或淡水鱼的饵料。宝贝、榧螺、芋螺、竖琴螺、日月贝、珍珠贝等贝类,有的有独特的形状,有的有艳丽的光泽或花纹,都是惹人喜爱的装饰、观赏品。用贝壳雕刻装饰而成的各种工艺品,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赏。而珍珠的发现,则大大提高了贝类养殖的价值。我国已成功地利用淡水河蚌、海产珍珠贝等进行人工育珠,并取得显著效果。

有害方面:贝类中已知约 85 种对人类有不同的毒害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些贝类以有毒的双鞭藻类等为食,这些有毒物质在贝类体内逐渐富集,使人食后中毒。此外,节香螺、织锦芋螺(Conus textile)等的口腔中有毒腺,被其齿舌刺伤后,可引起溃烂。钉螺、椎实螺、隔扁螺等淡水腹足类是人、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对人、畜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毛蚶可传染甲肝病毒;玉螺、荔枝螺、红螺等肉食性的螺类能杀害大量的牡蛎、贻贝,尤其对它们的幼体危害更严重。而锈凹螺、单齿螺、笠贝等草食性种类则常吃海带、紫菜等幼苗,是藻类养殖的敌害。蜗牛、蛞蝓等陆生种类危害蔬菜、果木;海洋中的船蛆、海笋等专门穿凿木材或岩石穴居,对于海中的木船、木桩及海港的防波堤和木、石建筑物等为害甚大。营固着生活的贝类,大量固着于船底时,影响船只的航速。

第八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教学目标: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蝗虫、沼虾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掌握有甲壳纲、、蛛形纲、昆虫纲的特征,基本掌握有爪纲、肢口纲、多足纲的主要特征及昆虫纲重要目的简要特征,了解有经济意义的节肢动物种类及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教学重点: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与体制、结构的关系,昆虫适应陆地的特征。教学难点:节肢动物各类群的附肢及昆虫的足、翅、触角、口器的结构类型。授课学时: 6 学时。教学内容: 体躯分部、附肢分节的动物称为 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已知种类多达 100 万种以上,约占动物界总数的 85 % 左右,所以,它是动物界里最大的一个门,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益和有害的种类不胜枚举。常见的虾、蟹、蜘蛛、蜱螨、蜈蚣和昆业等都属于节肢动物。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一)异律分节与身体分部

动物身体的若干原始体节分别组成头、胸、腹各部,称此现象为 异律分节。但有的头、胸两部愈后而成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而成为躯干部。随着身体的分部,器官趋于集中,机能也相应地行所分化,如头部用于捕食和感觉,胸部用于运功和支持,腹部用于营养和生殖。各部虽有分工但又相互联系和配合,从而保证个体的生命活动及种族繁衍。(二)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不仅身体分部,而且附肢分节,故名节肢动物。附肢各节之间以及附肢和体躯之间都有可动的关节,从而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能适应更加复杂的生活环境,继而导致附肢形态的高度特化。附肢除了步行外,还有游泳、呼吸和交配的机能,也出现一些用以防卫、捕食、咀嚼以及感觉作用的特殊结构。因此,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节肢动物的附肢按其构造特征可分为 双肢型 和 单肢型 两种基本构造。甲壳纲除第一对触角是单肢型外,其余都是双肢型或由双肢型的附肢演变而来的。双肢型附肢的基本形式是由着生于体壁的原肢节和同时连接在原肢节上的外肢节和内肢节所构成。由于适应不同功能,有的外肢节退化,只剩下内肢节,如虾的司行走的 5 对步足就是如此。适于陆地生活的多足纲和昆虫纲的附肢是单肢型。(三)几丁质的外骨骼和肌肉

节肢动物的体壁一般由底膜、表皮细胞层和角膜层三部分组成。表皮细胞层是单层多角形的活细胞层,它向内分泌形成底膜,底膜是一层无定形的颗粒层;它向外分泌而形成表皮层。角膜层由内向外又可分为由内角质膜、外角质膜和上角质膜。

节肢动物的角膜层为非细胞结构部分。其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蛋白质。几丁质是节肢动物所特有,由醋酸酰胺葡萄糖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分子式为(C 32 H 54 N 4 O 21)。几丁质比较柔韧,能为水渗透。但不溶于水、酒精、弱酸和弱碱。上角质膜具有蜡层,使体壁具有不透水性,在外角质膜中有钙质或骨蛋白,使体壁加强硬度,因此,体壁具有保护内部器官及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功能。体壁的某些部位向内延伸,成为体内肌肉的附着点,故有外骨骼之称。正因为节肢动物具有外骨骼,使其对陆地上复杂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远远超过其它动物。节肢动物的角膜层一经骨化,便不能继续扩展,即限制了虫体的生长,因此,当虫体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蜕去旧骨骼,才能长大虫体,称此现象为 蜕皮。蜕皮时表皮细胞分泌一种酶,将旧角膜层的内角质膜溶解,使外角质膜与表皮细胞层分离。与此同时表皮细胞层又分泌出新角质膜而后蜕去旧角质膜,通常是每蜕一次皮即增长一龄,在每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称为龄期。节肢动物的龄期是因种类而异。

节肢动物的肌肉是由肌纤维组成,呈束状,着生于外骨骼的内壁或表皮内突之上,肌纤维为横纹肌,根据肌肉着生的部位和功能,可分为体壁肌和内脏肌。体壁肌一般是按体节排列,有明显的分节现象。内脏肌包被于内脏器官之上,一般分横向排列的环肌和纵向排列的纵肌。体壁肌又常是伸肌和缩肌成对地排列,相互起拮抗作用。当这些肌肉迅速伸缩时,就会牵引外骨骼产生敏捷的运动。(四)体腔和血液循环

由于开管式循环,节肢动物的体腔内充满血液,故又名 血腔。这种体腔一般是由囊胚腔(初生体腔)和真体腔(次生体腔)混合而形成,所以节肢动物的最终体腔又称为 混合体腔。心脏和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方。血液在心脏中由后向前,流经血管进入体腔;血液在体腔中由前向后流动,而后汇人围心窦,由心孔流回心脏,这种往复过程属于开管式循环。

节肢动物循环系统构造和血液流程,与呼吸系统有密切关系。若呼吸器官只局限在身体的某一部分(如虾的鳃、蜘蛛的书肺),其循环系统的构造和血液流程就比较复杂。若呼吸系统分散在身体各部分(如昆虫的气管),它的循环系统构造和血液流程就比较简单。而靠体表呼吸的小型节肢动物,它的循环系统可能全部退化。如剑水蚤、恙螨、蚜虫等都没有循环器官。(五)消化系统

节肢动物的消化系统,一般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但由于各类节肢动物的食性不同,消化道的具体结构也有所变化。前肠和后肠都是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因此其肠壁上也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并可形成突起和刚毛等构造,用来研磨或滤过食物(如虾类)。当蜕皮时前、后肠的外骨骼也要脱落,然后再重新分泌,中肠由内胚层形成,是主要消化和吸收的地方。节肢动物头部的附肢,常常变成咀嚼器或帮助抱持食物的构造,有时还和头的一部分构成为口器(如昆虫)。(六)呼吸和排泄

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水生种类为鳃或书鳃;陆生种类为气管或书肺。鳃和气管都是体壁的衍生物,只是形成方式不同,鳃是体壁外突而形成的,气管是体壁内陷而形成。书鳃是腹部附肢的书页状突起,书肺是书鳃内陷而成。有一些陆生的昆虫,其幼虫生活在水中,而具有气管鳃,即鳃里面含有气管。此外,较小的节肢动物,如水中的剑水蚤,陆上的蚜虫或恙螨,都可以靠全身体表进行呼吸,因此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

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肾管变来的腺体结构。如甲壳纲的颚腺和绿腺,蛛形纲的基节腺,原气管纲的肾管等都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类如昆虫或蜘蛛的马氏管。它是肠壁向外突起而成的细管,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吸收血腔中的废物,进入后肠,回收水分,排出残渣。(七)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相同,属于链状神经结构。常与身体的异律分节相适应,有时神经节也相对的集中,例如蜘蛛的体外分节不明显,而神经节也都集中在食道的背方和腹方,形成很大的神经团。脑是节肢动物的感觉和统一调节活动的主要神经中枢,但并非重要的运动中心,切除脑的昆虫,如给以适当刺激,仍能行走,但不能觅食。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脑激素,可活化其它内分泌腺,如心侧体、咽侧体及前胸腺等,产生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以控制蜕皮和变态等生理机制。

节肢动物的感觉器官是很完备的,主要有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器官。并受神经支配,可以产生各种活动和行为。(八)生殖和发育

多数节肢动物是雌雄异体,只有蔓足类和一些寄生性的等足类是雌雄同体。生殖方式主要为两性生殖、卵生,也有卵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和多胚生殖等方式。卵富含卵黄,系中黄卵。卵裂属表裂、细胞核分裂并迁移到卵的表面周围,然后各自形成细胞膜,进入囊胚期。原肠形成靠内陷法或分层法。节肢动物的胚后发育很不相同,有直接发育或间接发育。间接发育者具有不同阶段的发育期和不同形式的幼体或蛹期。

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重点)

节肢动物根据呼吸器官,身体分部及附肢的不同,分为三个亚门七个纲: 1 .有鳃亚门(Branchiata)多数水生,用鳃呼吸,有触角 1 ~ 2 对。

(1)三叶虫纲(Trilobita)触角一对,身体背部中央隆起,形成三叶状。全为化石种类,如三叶虫。(2)甲壳纲(Crustacea)触角 2 对,头和胸部常愈合为头胸部,背侧被有发达的头胸甲,如虾、蟹等。2 .有螯亚门(Chelicerata)多数陆生,少数水生,头胸部紧密愈合,无触角,附肢 6 对,第一对为螯肢,第二对为脚须,陆生种类用书肺或气管呼吸,水生种类用书鳃呼吸。

(3)肢口纲(Mercxstomata)海产,头胸部的附肢包围在口的周围两侧,故名肢口。用腹部附肢内侧的书鳃呼吸。如分布于我国南海的中国鳖(Tachypleus tridentus)。

(4)蛛形纲(Arachnida)多数陆生。头胸部除螯肢和脚须外有步足 4 对,腹部无附肢,用书肺或气管呼吸,如蜘蛛。.有气管亚门(Tracheata)多陆生,少数水生,用气管呼吸。

(5)原气管纲(Prototracheata)体呈蠕虫形,体外分节不明显:附肢具爪但不分节,有一对触角。以短而不分枝的气管呼吸。同时还兼有环节动物的一些特征,如皮肌囊终生保留,附肢短而不分节,后肾管按体节排列。因此它与环节动物和其它节肢动物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如栉蚕(Peripatus)。(6)多足纲(Myriapoda)身体分节明显,体分头部与躯干两分,每体节具 1 ~ 2 对足,如蜈蚣、马陆等。

(7)昆虫纲(1nsecta)体分头、胸、腹三部,胸部具 3 对足,一般具 2 对翅,如蝗虫。下面重点介绍和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种类较多的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一)甲壳纲 .甲壳纲的主要特征 甲壳动物由于它们的表面包被着一层比较坚硬的外壳而得名,其种类约有 3 万多种,包括常见的虾、蟹、蚤和藤壶等。绝大多数水生,而且多数是海产,少数是陆生或半陆生,主要营自由生活,但也有一些营寄生生活或固着生活。原始的甲壳动物体节较多,而且分节明显。高等的甲壳类体节趋向于减少并愈合成几部分,有的动物体节愈合成头、胸、腹三部分;有的头部和胸部进一步愈合形成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形成躯干部;有的只分体前部和体后部;有的甚至完全为石灰质壳片所包囊。

甲壳动物的附肢尽管形态各异,功能不同,但从胚胎发育过程来看,除第 1 对触角为单肢型外,其余都为双肢型,而后者按其形态可区分为叶状肢和杆状肢两大类。叶状肢比较原始,它们都是扁平的,而且不具关节,外面的角质膜也很薄,有呼吸拨水的功能。这种附肢与环节动物的疣足相似,低等的鳃足亚纲的附肢就属这种类型。杆状肢一般比较细长而且具有关节,有时外肢退化或消失。甲壳动物附肢的特化多种多样,不同形态的附肢具有不同的功能,以虾为例:第 1、2 对(小触角和大触角)细长,形成触鞭,司感觉。第 3 对(大颚)原肢大而坚硬,边缘齿形,分切齿部和臼齿部,司咀嚼。第 4、5 对(第 1、2 小颚)呈叶片状,可抱持食物,第 2 小颚的外肢扩大成颚舟片。可激动水流。第 6、7、8 对(三对颚足)为双肢型,有触觉、味觉和抱持食物的功能。第 9、10、11 ; 12、13 对(五对步足)外肢退化,内肢发达,司行走。腹部 6 对附肢为双肢型,扁宽,司游泳。

许多小型甲壳动物(桡足类)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而以身体表面直接进行气体交换。完全陆生的种类(鼠妇),其腹部附肢的体表内陷,形成与气管相似的构造—伪气管,适应于陆上呼吸。而高等甲壳类(虾),主要是用鳃进行气体交换。有的鳃是附肢部的突起,称足鳃;有的是附肢与身体相连地方的突起,叫关节鳃;有的是体壁的突起,称胸鳃或侧鳃。

甲壳动物除像虾一样以触角腺排泄外,低等甲壳类的排泄器官开口在小颚的基部或背甲的褶缝处,称颚腺。有些种类可以通过鳃把代谢废物排出去,或通过过滤从血液中分离出来,也可以沉积在体壁中通过蜕皮而排出。

甲壳动物的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基本相同。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咽上神经节(脑)、围食道神经、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但神经节一般有不同程度的愈合。等足类除脑外,其它神经节很少合并,2 条神经索是分开的;十足类的虾,2 条腹神经索在腹部已合并,但在围食道神经和胸神经索等处,仍可见分开的情况,其前后神经节也有合并情况,如脑是头部前 3 对神经节合并而成,食道下神经节是头部后 3 对神经节和胸部前 3 对神经节愈合而成。而蟹类,除食道上方 3 对神经节合并成脑外,其它各种神经节都愈合成一个大神经团。

甲壳动物除蔓足类及少数的寄生等足类外,都是雌雄异体,需要经过交配、受精的方式进行生殖,如对虾交配时,雄虾抱雌虾而将精子送到雌体的交接囊内。一些种类行单性生殖,卵不必受精仍可发育。卵裂的方式为表面卵裂。甲壳类典型的发育方式是间接的,要经过复杂的变态,有几个不同的幼虫期,如对虾要经过从身体不分节,具三对简单附肢的无节幼体,到有头胸部和腹部之分的原蚤状幼体,再到其腹部有明显分节的蚤状幼体,最后分化成基本与成幼虾相似的糠虾幼体等期。在发育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蜕皮,而且与昆虫不同,成虫阶段也要蜕皮。.主要亚纲及重要种类 甲壳纲是节肢动物中很重要的一个纲,可分为 8 个亚纲:头虾亚纲、鳃足亚纲、介形亚纲、须虾亚纲、桡足亚纲、鳃尾亚纲、蔓足亚纲和软甲亚纲。常见种类有鳃足亚纲(Branchiopoda)的丰年虫(Chirocephalus)、蚤(Daphnza)(又名水蚤);桡足亚纲(Copepoda)的剑水蚤(Cyclops);蔓足亚纲(Cirripedia)的藤壶;软甲亚纲(Malacostraca)的糠虾(Mysis)、鼠妇(Porcellio)、淡水中的栉水虱(Asellus)、虾姑(Squilla)、对虾(Penaeusorientalis)、中华米虾(Caridinadenticulatasinensis)、寄居虾(Pagurus)(又称寄居蟹)、三疣梭子蟹(Portunusstrituberculatus)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等。(二)蛛形纲.蛛形纲的主要特征

本纲动物约有 66 000 种,是节肢动物门中仅次于昆虫纲的第二大类群。它们的生活习性复杂,绝大多数陆生,也有水生和寄生的种类。身体分区,不同种类体区分化各异。一般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的分为头、胸、腹三部,也有三部愈合为一体。蝎类等的腹部又分为宽大的前腹部和狭长似尾的后腹部。头胸部通常不分节,有附肢 6 对:第 1 对为螯肢,有捕食作用;第 2 对为触肢,有触觉、捕食、生殖等作用;后 4 对为步足,一般分为 7 节。腹部通常分节,或有附肢遗迹。蜘蛛腹部大多不分节,与头胸部之间以腹柄相连。

多为肉食性动物,以吮吸式口器或强大的吸胃将捕获物的体液和软组织吮吸人消化道中。寄生类型的口器更为特化,以适应穿刺寄主的体表和吮吸寄主的汁液。以马氏管和基节腺排泄。用书肺:或气管或兼用两者呼吸。不少种类能结网营巢,因此具有丝腺和纺绩器,纺绩器是腹部附肢的遗迹。蝎目的栉状器也是附肢特化形成的。雌雄异体,卵生,但蝎目为卵胎生。通常直接发育,无变态;但蜱螨目具有六足若虫和八足幼虫两种幼体,可视为间接发育。.主要目及重要种类 蛛形纲除已绝迹的 5 个目外,现存种类共分 11 个目,我国已知 8 个目。重要种类有蝎目(Scorpionida)的蝎(Scorpio)、钳蝎(Buthus)、链蝎等;蜘蛛目(Araneida)的圆蛛(Araneus)、水狼蛛(Pirata)、蝇虎、络新妇等;蜱螨目(Acarina)的牛蜱(Boophilus、波斯锐缘蜱(Argaspersicus)、棉叶螨、疥螨(Sarcoptesscabiei)等。(三)多足纲

多足纲动物包括常见的蜈蚣、马陆、蚰蜒等。已知种类约 10500 种,全是蠕虫形的陆生 节肢动物。一般分为 4 个亚纲,即唇足亚纲、倍足亚纲、综合亚纲和烛虫亚纲。

唇足亚纲(Chilopoda)的代表种为蜈蚣;倍足亚纲(Diplopoda)的常见种为马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体分头、躯干两部。头部有触角 1 对,有单眼而无真正的复眼,口器位于头的腹面并伸向前方。躯干部体节区分明显,每节具一对(蜈蚣)或二对(马陆)具关节的附肢。用气管呼吸但气门无开关结构,排泄器官为马氏管。心脏为管状位于消化道背面,每节有 1 对心孔。神经系统包括 1 个脑及 1 条腹神经索,每节有 1 个神经节。雌雄异体,发生时有变态。

特征 体形 口器 足 生殖腺

在消化道背面

生殖孔

在身体后端的第 2 节上

在躯干部前端的第 3 节上

在消化道腹丽

蜈 蚣

体形扁平,分头和躯干部 大颚 1 对,小颚 2 对

马 陆

体形圆筒状,躯干部前 4 节为胸部,其后各节为腹部

大颚 1 对,小颚 1 对

躯干部每节 1 对,着生在身体两侧,躯干第一节无附肢,2 — 4 节各有 1 对附肢,其它各第一对附肚为有毒的颚足

节每节 2 对附肢,着生在身体腹面,无毒颚(四)昆虫纲(重点).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世界现已知的种类约 100 万种,占节肢动物门种数 94 %以上,占整个动物界的 3 / 4 以上。每种昆虫平均有 5 个不同的发育期或形态期(各龄幼虫、蛹、成虫),因而更增加了虫体的差异性。

昆虫不仅种类繁多,个体数量惊人,而且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几乎分布于地球的任何地方。大多数昆虫都是陆生的,少数种类在其一生中有 1 — 2 个发育阶段为水生或终生水生,海产种类极其稀少。(1)外部特征 昆虫身体分节,且部分体节相互愈合而成为头、胸、腹三部。

头部 昆虫的头部由 4 或 6 个体节愈合而成,成体己无任何分节的痕迹。头部是感觉和摄食的中枢。

触角 触角一对,一般着生在两复眼之间。不同种类的昆虫,触角形态变异极大,同种昆虫的雌雄之间,也有不同。但其基本结构是由柄节、梗节及鞭节,只是鞭节有较大的变化。各种触角的命名,往往也以鞭节的形状而定。常见的触角有 刚毛状、丝状、念珠状、锯齿状、双栉齿状、膝状、具芒状、环毛状、球杆状、锤状 和 鳃片状 等。

复眼 和 单眼 大多数昆虫具复眼 2 个和单眼 2 ~ 3 个,但一些原始种类或某些幼虫无复眼。每个复眼是由许多断面呈 6 角形的小眼构成的,因此复眼所看到的物体是重叠像或集合像。单眼只有感光作用但无视觉作用。

口器 由于各类昆虫的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发生了很多变化,形成不同的类型,但这些类型的口器都是由原始的咀嚼式口器演变而成的。常见的口器类型有以下几种: 咀嚼式 是最原始的口器形式。基本结构包括上唇、大颚、小颚、下唇和舌五部分,适于取食固体食物。

刺吸式 具有这类口器的昆虫都以植物汁液或动物体液为食,因此包括很多农业害虫和传播疾病的吸血昆虫,如蝉和蚊等。

虹吸式 蝶类和蛾类成虫的口器即属此类口器。主要是一个既能卷曲又能伸展的喙,就象钟表发条一样盘卷在头部前下方,用时可伸长,伸进花里吮吸花密等液汁。

舐吸式 某些蝇类的口器属于此种类型。其特点是上下颚退化,仅上下唇和舌三部分。上唇和舌形成食物道,舌中还有唾液管。下唇延长成喙,包在食物道之外,末端特化为一对唇瓣,瓣上有许多环沟,两唇瓣间的基部有一小孔,液体食物由沟的缝隙进入沟内,再由小孔(前口)进入食物道。嚼吸式 这类口器兼有咀嚼和吸收两种功能,为一些蜂类所具有。

了解昆虫的口器类型和口式,对于识别昆虫类群和了解食性及取食方式,都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根据口器类型正确选用农药,在防治害虫上有实际意义。

②胸部 是昆虫的运动中心。由前胸、中胸和后胸 3 节组成,每一胸节生有 1 对足。昆虫最基本的足是 步足,但由于生活环境、取食方式等不同,在形态构造上有很大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足。如蝼蛄前足粗扁状,胫节特别膨大,外缘具齿,适于掘士,称为 开掘足。螳螂前足既长且粗,腿节有一凹槽,槽的边缘皆具刺;胫节腹面亦具刺两列,当弯折时,恰好嵌合在腿节的槽内,故能有效地夹持猎物和捕食,称为 捕捉足。虱子的足,胫节一部分与跗节和爪合抱成钳状,适于夹住毛发,称为 攀缘足。蝗虫的后足特别强大,适于跳跃,称 跳跃足。龙虱、松藻虫等水生昆虫的后足,各节扁平,后缘缀有长毛,适于划水,称为 游泳足。蜜蜂的后足,胫节端部宽扁,外侧凹陷,边缘上长毛,构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篮,第一跗节也特别扁大,内侧有数排横列的硬毛,形成花粉刷,用以梳集粘在体毛上的花粉贮于花粉篮内,这种用以采集和携带花粉的足,称为 携粉足。雄龙虱的前足,跗节特别膨大,上面有吸盘状的构造,在交配时抱握雌体,称为 抱握足。

大多数昆虫的成虫,在中胸和后胸的背侧还着生有两对翅。在无脊椎动物中,只有昆虫具翅,这对于扩展其分布范围、寻觅适宜生境和食物,以及寻找配偶、逃避天敌之伤害等,都具有重大意义。翅为飞行器官,它是两层极薄的膜状物,即体壁自中后胸背面向外延伸而成,随着虫体发育成长,上下两层紧密粘合,便形成扁平的翅。在粘合时,留有许多纵横的孔道,以后气管、血液及神经贯穿其中,便形成 翅脉。翅脉对翅有支持作用。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因种而异,这种分布形式称为脉相。从翅基部通向翅边缘的脉称为纵脉。脉相变化很大,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昆虫的翅,除原始无翅种类外,随着生活方式及所处环境而发生变化。如蝗虫的前翅为 覆翅,后翅为 膜翅。甲虫的前翅,角质加厚而硬化,称为 鞘翅。蝽象的前翅基部为角质或革质,端部为膜质,称为 半翅。蝶蛾类的前后膜质翅上覆有鳞片,称为 鳞翅。蓟马的翅缘上着生很长的缨状毛,称为缨翅。蚊、蝇的后翅退化,变为一对棍棒状,称为平衡棒。石蛾的膜质翅上生有密毛,称为 毛翅。有些昆虫如笨蝗、跳蚤、虱、臭虫、雌介壳虫等,原始有翅,而后退化成 无翅型。

③腹部 原始种类 12 节,其它各类多为 9 ~ 11 节;有的种类由于腹节的合并或退化,仅有 3 ~ 5 节(如青蜂)或 5 ~ 6 节(如蝇类)。大部分内脏器官和生殖器官包于腹部之内,所以腹部是代谢活动和生殖的中心。腹部常无附肢,但未节多有尾须一对,有时很长还分为多节;腹部末端具肛门及外生殖器。雌性外生殖器由腹部第 8、9 节的附肢演化而成,雄性的外生殖器则由第 9 节的附肢变成。(2)内部构造

①体壁与肌肉 昆虫的体壁结构与其它节肢动物基本相同,由内向外分为基膜、表皮细胞层和表皮层(外骨骼)三个主要层次。体壁含有几丁质和骨蛋白,质地坚硬而富弹性,以保护体内构造;体壁中还有蜡质层,用以防止水分,并防止外界药物的侵入,构成体壁的不透性。所以昆虫能很好地适应陆生生活,可以生存于干旱和沙漠地区。昆虫的体表还形成了非细胞性(如脊纹、棘等)和细胞性(如距、刚毛、鳞片等)等突起。

昆虫的肌肉无论是随意肌或不随意肌都是横纹肌,其体壁肌纤维端部直接着生在体壁或体壁内陷而成的“内骨骼”上。昆虫肌肉的数目多达 4000 条,这些肌肉的力量非常强大,与身体的环节及附肢关节配合起来,就产生了飞行、爬行、跳跃、游泳、取食、交配等各种复杂运动。

②消化系统 昆虫的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后肠起源于外胚层,其内壁具几丁质衬膜,衬膜与表皮一样随蜕皮而更换。中肠由内胚层形成,无几丁质衬膜,大多数中肠具有一层管状的、将食物与肠壁细胞隔开的围食膜。围食膜为昆虫中肠所特有,具有防止食物直接磨擦肠壁细胞而受损伤的作用。昆虫消化系统随食性不同又各有差异,植食性昆虫消化道一般较长,吸血性的都比较短;吮吸昆虫的咽特别发达,其功能有如唧筒;蜜蜂的嗉囊则特化为“蜜胃”是唾液与吞入的花蜜充分拌和并使花蜜转化为蜂蜜的地方。

昆虫能适应各种类型的食物,其食物几乎包括所有的一切有机物质。食性差异大,种需很少的食物便能满足完成发育所需的营养,因而繁殖快,代数多,所以昆虫在数量上比其它动物都多得多。

③循环系统 昆虫都是 开管式循环,血液自背面的心脏流出,经一段动脉后便在血腔中运行,经腹窦、围脏窦返回围心窦,通过心孔再进入心脏。心脏常呈管状,位于腹部的背方,心室(心脏上的膨大部分)数目 1 — 12 个,因种类不同而变化,各室有一对心孔。血液(血淋巴)由血浆及血细胞所组成。血液无色,有时为黄色或绿色,无呼吸色素,故不携带氧,其主要功能是运输营养、激素和代谢废物。④呼吸系统 除一些个体微小的昆虫直接利用体表进行气体交换外,大多数昆虫以 气管 进行呼吸。气管呼吸是昆虫的一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它以直接输送气体,代替血液携带气体。一些水生昆虫形成气管鳃(含有丰富的体壁薄片或丝状突起),可以利用溶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但大部分水生昆虫仍旧定时露出水面呼吸大气中的空气。寄生昆虫也是利用寄主体壁从大气中得氧。

⑤排泄系统 昆虫的排泄器官 马氏管 是一种陆地生活的适应性器官。它是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的许多细长盲管,它们游离在血腔之中,主要功能是从血液中收集代谢废物,把它们运至肠管腔内,最后随粪便排出。也可以调节体液的水分平衡和盐分平衡。马氏管的主要排泄产物是 尿酸,尿酸是结晶,而且极不溶于水,所以排出时不需要伴随多量的水,这有利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昆虫。此外,有的昆虫将尿酸堆积于体内脂肪体的尿盐细胞中,也有“排泄”作用,即堆积排泄。

⑥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昆虫具有一套典型的节肢动物型的神经系统,即有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神经节的合并程度则各有不同,如棉蝗后胸内的神经节就是由后胸神经节及前三个腹神经节合并而成的。而家蝇却是胸部和腹部的所有神经节全部愈合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神经团。交感神经系统包括口道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有额神经节和后头神经节,其神经纤维分布于前肠、唾液腺、咽侧体等部位)、腹交感神经系统(即连于腹神经索各神经节上的横神经,其神经纤维分布到各该节的气门)和尾交感神经系统(是由腹部末端神经节发出的神经,分布于后肠和生殖器官)。

昆虫对于光波、声波、气味的化学刺激和其它直接或间接的刺激,都能感受并产生反应。昆虫的复眼能形成像,分辨近距离特别是运动的物体,还能辨别颜色。昆虫辨别光线的能力偏于短光波,故常用黑光灯来防治某些害虫。昆虫的听觉器一般存在于能发音的昆虫,在不同的昆虫中位于不同的部位,如蝗虫的鼓膜听器位于腹部第一节两侧,螽嘶及蟋蟀的鼓膜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几乎所有昆虫(尤以雄蚊最发达)触角的梗节中有能辨别音调和感受声波的听觉器官(如江氏器)。触觉器(感触器)突出于体表,呈毛状、鳞片状、板状、钟状等,大多位于触角、口器、颚须、唇须、足及尾须等处,基部有感觉细胞并与神经元相连。味觉器分布于昆虫的口器和足等处。嗅觉器则主要分布在触角、下唇须等部位,数量很多(如雄蜜蜂的一根触角上就有嗅觉器 3 万多个,故能敏锐地感受化学的刺激、协助寻找食物、发现配偶及产卵场所等。

⑦内分泌系统 是昆虫体内又一个调节控制的中心,调节昆虫生长、发育、蜕皮、变态及代谢的作用。昆虫体内的重要内分泌腺体有 脑神经分泌细胞、咽侧体 和 前胸腺 等。脑神经分泌细胞位于昆虫脑内背面,能分泌脑激素;脑激素经心侧体(有人认为它也有分泌作用)释放人血液中,激活 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所以 脑激素又称为活化激素。在蝗虫等渐变态昆虫中,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同时存在于若虫,若虫蜕皮仍为若虫,到若虫最后一龄期时,咽侧体的活动减退,体内的保幼激素浓度很低,而蜕皮激素相对较高,所以蜕皮后成虫性状出现。成虫期前胸腺退化或活动降低,致使蜕皮激素含量甚微或没有,故成虫便不再蜕皮(但无翅亚纲昆虫的前胸腺终生存在,故成虫可继续蜕皮)。同样,全变态昆虫的末龄幼虫,保幼激素分泌量减少,在大量蜕皮激素的影响下,蛹的性状出现,最后在蜕皮激素的单独控制下蜕皮为成虫。总之,上述三种激素(称内激素)在昆虫发育过程中周期性的产生,并且具有相互刺激或抑制作用。

⑧昆虫的外激素(信息素)是由身体某一器官或组织分泌到体外的一些微量化学物质,借空气或其它媒介传递到同种的另一个体或异种个体的感受器,引起一定的行为反应或生理效应。种内信息素有性信息素、追踪信息素、报警信息素和聚集信息素等。种间信息素有利己素和利他素等。其中性信息素在害虫预报和害虫防治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人们已合成了许多性诱剂,用来防治害虫。(3)昆虫的生物学

①生殖与发育 大多数昆虫行两性生殖,卵生,也有卵胎生的。有些昆虫用未受精卵进行生殖,称为 单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如蜜蜂等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雌蜂(蜂王、工蜂),而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蚜虫行周期性的孤雌生殖。棉蚜仅在冬季来临时,才产生雄蚜,进行交配,所产受精卵到第二年发育成雌蚜,从春季始,连续多代都进行孤雌生殖,所生新个体皆为雌虫。而且未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后产出子蚜,此现象为卵胎生。有的昆虫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称此为多胚生殖,此种生殖方法常见于膜翅目小蜂科、细蜂科、小茧蜂科以及姬蜂科的一部分寄生蜂类。还有少数昆虫(如瘿蚊科的种类)可以进行幼体生殖,即在幼虫期产生幼虫,所以幼体生殖既是孤雄生殖又是胎生的一种形式。昆虫的卵属中黄卵,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即破卵而出,刚孵出后的幼虫称为一龄幼虫,第一次退皮后的幼虫称二龄幼虫,其余类推。最末一期退皮的幼虫习惯上称老龄幼虫。从孵化后的幼虫期到成虫,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常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叫 变态。

昆虫的变态包括:增节变态,表变态、原变态,不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五种基本类型。增节变态 是无翅亚纲原尾目昆虫具有的变态类型。其特点是幼虫期和成虫期之间,除了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有差别外,只是腹节有所增加。

表变态 是无翅亚纲的弹尾目、缨尾目和双尾目昆虫所具有的变态类型。幼虫期与成虫期的特征基本相似,只是成虫期还可继续蜕皮。

原变态 是在有翅亚纲中较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蝣目。主要特点是增加了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与成虫完全相似,仅体色较浅、足较短,呈静止状态。

不完全变态 是有翅亚纲外生翅类(幼虫期的翅在体外发育)中除蜉蝣目外的昆虫变态类型。只有三个虫期,即卵、幼虫(若虫或稚虫)和成虫期。此种变态昆虫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幼虫期与成虫的特征差别不大,只是性器官未成熟,翅未长成,该幼虫称为 若虫。若虫与成虫的生活习性相似,称此不全变态为 渐变态,如蝗虫、蝼蛄、椿象等。另一类是 半变态,幼虫期与成虫不仅形态差别较大,而且生活习性也不同,称其幼虫为 稚虫,如常见的蜻蜓。

完全变态 包括有翅亚纲的所有内生翅类(翅芽在幼虫体内发生,直到化蛹时才露出体外)昆虫,具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期。如蛾蝶类、甲虫类、蜂类、蝇类等。②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昆虫在其生活年史中往往有一段或长或短的生长发育停滞的时期,即通常所说的 休眠 和 滞育。休眠 常常是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一种暂时性适应,当不良环境消除时,就可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 通常不是由不利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在自然界中当不利的环境条件还未到以前,昆虫即已进入滞育,这说明它已经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光周期的变化是引起滞育的重要因素。有些种类在短日照条件下正常发育,在长日照条件下滞育的百分率增加,这一类为长日照滞育型昆虫(如家蚕、大地老虎)。另一些种类在长日条件下发育,短日照可引起滞育的百分率增加,这一类就属于短日照滞育型昆虫(如棉铃虫、多种瓢虫)。另外,温度也影响着昆虫的滞育。

滞育是由激素控制的,激素是引起和解除滞育的内因。以卵滞育的昆虫取决于成虫。以幼虫或蛹滞育的昆虫,则是由于脑分泌细胞停止活动,使前胸腺不分泌蜕皮激素而使幼虫(蛹)处于滞育状态。以成虫期滞育的昆虫主要是成虫缺少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所致。

③多态现象和社会性生活 有些昆虫不仅雌雄不同形(称雌雄二型),且有三种或更多不同的形态,称为 多型现象。例如蚜虫类不仅有雌、雄性蚜之分,而且在同一季节还出现有翅和无翅的胎生雌蚜,入冬前又出现有翅的雄蚜和无翅的卵生雌蚜。稻飞虱的雌、雄两性中各有长翅型和短翅型。蜜蜂在一蜂群中有蜂后(雌)、工蜂(雌)和雄蜂之分。蚂蚁的多态现象更是惊人,有 20 多种不同的类型。

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家族中,其成员分为几种类型,它们在形态和生理上都不相同,各在群体中担负不同的职责,不能互相顶替。如蜜蜂。工蜂担任筑巢、采粉、酿蜜、养育幼蜂等工作;蜂后专司产卵,有机结构高度特化,不能离开工蜂独立生活;雄蜂的职能则是与蜂后交配。蚂蚁和白蚁也有高度分工的社会生活现象。

④昆虫的生活习性 昆虫的习性包括昆虫的活动与行为,是种或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昆虫的重要习性有: a . 活动节律,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表现为不同的昼夜节律。如蝶类和蜂类等昆虫在白昼活动,称为昼出性昆虫;而蛾类和蝼蛄等则在夜间活动,称为夜出性昆虫;有些昆虫如蚊类常在黎明、黄昏时的弱光下活动,称为弱光性(晨昏性)昆虫。b . 食性,按昆虫食物的性质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等。另外,按昆虫取食范围的广狭,可进一步区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三类。c . 趋性,是昆虫对环境刺激表现出来的“趋”或“避”的反应,趋向刺激的反应称为 正趋性,避开刺激的反应则为 负趋性。如许

多夜出活动的昆虫(蛾类、蝼蛄、叶蝉等)有很强的 趋光性。趋化性 则是昆虫通过嗅觉器官感受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而趋向的行为,如菜粉蝶趋向含有芥子油气味的十字花科蔬菜上产卵。昆虫还有趋向适宜:于它生活的温度条件的趋温性。d . 群集性,有些昆虫在一定的面积上能聚集大量的个体,有暂时群集(如蝽蟓冬季群集在石块缝中、建筑物的隐蔽处或地面落叶层下越冬,到春天就分散活动)和长期群集(如群居型飞蝗群集形成后,便不再分开)两种。e . 迁移性,有些昆虫有成群结队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迁飞到另一地区的特性,如东亚飞蝗、粘虫、稻褐飞虱等。还有一些昆虫能在小范围内扩散、转移为害的习性。f . 自卫习性,如金龟子等有 假死性。昆虫体色还具有同其生活环境颜色相似的特性,如生活在青草中的蚱蜢体为绿色,而生活在枯草中就变成厂枯黄色,这样不易被敌害发现,因此在生物学上称为 保护色。有些昆虫具有与背景不同而又特别鲜艳的颜色和花纹,对其捕食者有警戒作用,称为 警戒色,如有的毛虫具有颜色鲜明的毒刺毛,使鸟类望而生畏,不敢吞食。拟态 则是昆虫在形态上与其它物体或其它动物相似的适应现象,如食蚜蝇的体形和颜色与有毒刺的蜜蜂或胡蜂相似;竹节虫则酷似其为害植物的枝条;叶修形态、翅色、翅脉都极像树叶,足上也有叶片状的附属物;枯叶蝶静止时两翅竖立合拢,形似一片枯叶。3 .昆虫纲的分类 昆虫纲的分类由于所依据的论点不同而有多种的分类系统。昆虫分类在形态方面主要的鉴别特征一般是根据翅的有无及翊的特征,把昆虫分为 2 个亚纲 33 或 34 个目。现仅就若干常见且重要的目介绍如下。(1)无翅亚纲(Apterygota)比较原始的昆虫,体细小,原始无翅,增节变态或表变态,腹部除生殖肢及尾须外,多具其它腹肢或有附肢的痕迹。常见种类有缨尾目的石蛹毛衣鱼。

(2)有翅亚纲(Pterygota)较高等的昆虫,多数具翅或在发育巾消失,成虫腹部除生殖器和尾须外,无其它附器。变态有原变态类、不全变态类和全变态类。

①蜉蝣目(Ephemerida)成虫身体柔软,寿命很短。头部。小,触角刚毛状,口器咀嚼式但退化;翅膜质,前翅大,后翅小或退化;尾须长丝状,通常有长的中尾丝(尾刚毛)。原变态,产卵于水中,稚虫腹部有气管鳃,为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老熟稚虫——般浮升到水面爬到石块或植物茎上,羽化为“亚成虫”。如蜉蝣(ephemera)等。

②蜻蜒目(Odonata)虫体多为大中型。头大,甚活动;复眼发达很大;触角短,刚毛状;口器咀嚼式。翅两对,膜质多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外生殖器生在腹部第二节上,尾须仅一节。半变态,稚虫(俗称水虿)水生。成虫捕食蚊类、叶蝉等,稚虫捕食蚊类幼虫等昆虫,故为重要益虫。常见的有蜻蜒,休息时翅平置于体两侧;还有为豆娘,休息时翅束立于体背。

③直翅日(Orthoptera)体中型或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前胸发达,中、后胸愈合。前翅革质,狭长,覆翅;后翅腆质,宽大,休息时作纸扇状褶叠在前翅下。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如蝗虫,螽蟖等;有的前足发达,适于开掘,如蝼蛄。腹部末端具有尼须。产卵器发达,呈剑状、刀状或凿状。常具听器,雄虫一般有发音器。渐变态。若虫的形态、生活环境和取食习性与成虫相似。一般有 5 龄。多数为植食性并为典型的多食性。螽嘶科有部分肉食性或杂食性。本目许多种类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如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蟋蟀(Gryllus chinensis)、螽蟖等。

④同翅目(Ho — moptera)身体小型至大型。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方生出,喙通常 3 节。单眼常 2 — 3 个,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后翅膜质,前翅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在背上呈屋脊状。多数种类有蜡腺。渐变态。繁殖方式多样,有性生殖、孤雌生殖等。有卵生,卵胎生。多为植食性。若虫和成虫均刺吸植物汁液。许多种类为农业害虫。既直接危害农作物,又传播植病。有些种类产胶、蜡,为益虫。代表种类有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俗称知了,体长约 50mm,为最大的蝉;召缭,体长约 37mm、棉蚜(Aphis gossypii);

角倍蚜(Melaphiss chinensis),又名五倍子蚜、吹棉蚧,白蜡虫(Ericerus pela)、灰飞虱(Laodel phax striatellus)、黑尾叶蝉(Nephot timcincticeps)等。

⑤半翅目(Hemiptera)小型至大型,身体扁平。口器刺吸式,喙白头的前端伸出,不用时贴附在头胸腹面,通常 4 节,也有 3 节或多或少节的。触角 3 ~ 5 节,丝状或棒状。单眼 2 个或缺。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发达的小盾片。前翅基部革质坚硬、端部膜质柔软,称为半鞘翅;后翅膜质,静止时平覆于腹部上;少数无翅。后胸腹面有臭腺开口,能分泌挥发性油,散发出类似臭椿的气味,故名蝽蟓或臭板虫。渐变态。若虫通常蜕皮 5 ~ 6 次。陆生或水生。多为植食性的农林大害虫,如稻蛛缘蝽、三点盲蝽(Addphocoris taeniophorus)、绿盲蝽(Lygus lucorum)、梨蝽(Urochela luteowaria)等;少数种类为肉食性,捕食其它小动物,如猎蝽能捕食害虫,水生的田鳖则捕食鱼苗;有的还吸食人血,传染疾病,如臭虫(Cimex)。⑥虱目(Anoplura)俗称虱子,体小而扁平,无翅,一般白色或灰白色、骨化部分为黄或褐色。头部向前突出。触角 3 ~ 5 节,复眼退化或消失,无单眼。口器为特殊的刺吸式。胸部 3 节全愈合。足粗,跗节 l 节,爪 1 个,长而弯曲,与胫节下方的一指状突对握,适于攀缘寄主毛发。渐变态。卵长卵形,端部有盖,单产,粘附于寄主的毛发上或人的衣服上。虱子终生外寄生于哺乳动物及人体上,吸食寄主血液并传播疾病。如寄生于人体上的头虱(Pedicutus humanus capitis)、体虱(P.h . corporis)。⑦鞘翅目(Coleoptera)本目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已知种类有 30 余万种,一般叫做“甲虫”小型至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 10 节或 11 节,形状变化极大,如丝状、锯齿状、锤状、膝状、鳃片状等。无单眼。前胸背板发达,中胸小盾片三角形,露于体表。前翅角质,硬化成鞘翅,一般很坚硬且无翅脉,停息时在背中央左右翅成—直线。后翅膜质,用于飞翔,静止时褶于前翅之下。足跗节 5 节或 4 节,很少 3 节。完全变态。大多数陆生,也有水生。多为植食性,也有肉食性和粪食性的。大多有趋光性和假死性。许多种类为农林害虫,如黑绒金龟(Serica orientalis)、铜绿金龟(Anomala corpulenta)、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沟叩头虫(Pleomomus canaliculatus)等;瓢虫则主要捕食介壳虫、蚜虫、螨类等节肢动物,可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如澳洲瓢虫。

⑧鳞翅目 包括蝶和蛾两大类,是昆虫纲的第二个大目,已知种类约有 14 万种。体型有小有大,颜色变化很大,有的非常美丽。体表及膜质的翅上密被扁平细微的鳞片,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触角多节,为丝状、栉齿状、羽状或球杆状。复眼发达,单眼 2 个或无。口器虹吸式,前胸小,背面生有 2 小型的领片(翼片),中胸很大,生有一对肩板。完全变态。幼虫毛虫式,或称蜗型。头部坚硬,每侧一般有 6 个单眼。咀嚼式口器,上颚发达,下颚和下唇合成一体,下唇叶变成一中间突起,叫吐丝器,能吐丝。幼虫—般 5 个龄期,蛹主要为被蛹。多数为植食性,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幼虫期是其危害期。本目分为蝶亚日(锤角亚日)(Rhopalocera)和蛾亚日(异角亚目)(Heterocera)。

蝶亚目 多体细而翅宽大,休息时两对翅竖立在背上;触角细长,末端早鼓槌状;白天活动。如风蝶(Papilio)、菜粉蝶(Pierisrapae)、蛱蝶(Pyrmeis)等。

蛾亚目 多体粗而翅较窄,休息时翅平放在背上;触角类型多样,但不呈鼓槌状;多在夜间活动。如二化螟(Chil uppressalis)、玉米螟(Ostrinia rnacalis)、粘虫(Leucaniase rata)、棉铃虫(Helioth rmzgera)、甘薯天蛾(Herse convolwdi)等农业上重要的害虫;家蚕、柞蚕(Antheraea pernyz)和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g)等则是重要的资源昆虫。

⑨双翅目(Diptera)本目种类和数量很多,已知种类约 9 万种,包括蚊、虻、蝇等。体小型至中型。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复眼很大,雄性:有的左右互相接连,单眼 3 个。触角有丝状(蚊类)、念珠状(瘿蚊)或具芒状(蝇类)。仅有——对发达的腆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在飞行时起:平衡作用,少数种类无翅。跗节 5 节。雌虫无真正的产卵器,末端数节能伸缩,成为伪产卵器。完全变态,幼虫为无足的“蛆式幼虫”。成虫多为人畜疾病的传插者。有的吸食人畜的血液,有的刺吸植物汁液,也有以别的害虫为食或寄生于其它昆虫体内的,故可用以进行害虫的生物防治。本目分为三个亚目;长角亚目(Nematocera)、短角亚目(Brachycera)和芒角亚目(Aristocera)。

长角亚目 触角较长,6 节以上,幼虫有明显的头部(全头型)。此亚目昆虫通称蚊。如大蚊(Tipula),吸食植物汁液;白蛉子(Phlebotomus),成虫吸血,为传播黑热病的媒介;摇蚊(Chironomus),静止时,成虫的前足一般向前伸,并不停地摇动,蚋(Simulium),能刺吸人畜的血液;最常见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蚊有按蚊(疟蚊)(Anopheles)、库蚊(家蚊)(Culex)和伊蚊(黑斑蚊)(Aedes),此三属蚊是重要的医学害虫,仅雌蚊吸食人畜血液,是传播乙型脑炎、疟疾等的重要媒介。短角亚目 触角短,一般 3 节,无芒,幼虫半头型。此亚目昆虫通称虻,如牛虻(Tabanus),吸食恒温动物的血液。

芒角亚目 触角短,3 节,第 3 节背面具触角芒,幼虫头部退化(无头型)。包括各种蝇类,食蚜蝇(Syr 批),其幼虫捕食蚜虫,为农业上的重要益虫;果蝇(Drosophila)常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舍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为最常见的蝇类,是重要的医学昆虫;大头金蝇(红头蝇),成虫栖于厕所及粪堆,也侵人人屋,污染食物;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麻蝇(Sarcophaga)等也是常见的医学害虫;粘虫寄蝇(Cuphocera varia),却寄生在粘虫的幼虫及蛹上,是粘虫的主要天敌。

⑩蚤目(Siphonaptera)体微小,左右侧扁,无翅。头小,复眼小或无,无单眼。触角短。口器刺吸式。后足发达,善跳跃。腹部大,末节有一背感觉器称臀板。雄性有一对抱握器。完全变态。成虫为恒温动物的外寄生虫,刺吸人畜血液,并传播鼠疫等疾病。如人蚤(Pulex irritans),多寄生于人与狗,也寄生于猫、猪、羊等动物。

⑩膜翅目(Hymenoptera)本目昆虫种类很多,仅次于鞘翅目和鳞翅目,已知种类约有 12 万种。成虫体微小至中等大。口器为咀嚼式或嚼吸式。触角丝状、锤状、栉齿状或膝状,雄性通常 12 节,雌性 13 节。翅为膜质,前翅大而后翅小,后翅前缘有一列钩刺,可与前翅后缘连结。腹部第一节并人胸部,称并胸腹节。第二节常缩小成“细腰”,称腹柄。雌性都有发达的产卵器,多数成针状或锯齿状。完全变态。食性复杂,有植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除少数种类为害虫外,大部分为益虫。本目分为二个亚:广腰亚目(Symphyta)和细腰亚目。

广腰亚目腹部广阔地连接在胸部,不收缩成腰状。后翅至少有三个基室。幼虫植食性。如为害小麦的麦叶蜂等。

细腰亚目腹部基部紧缩成细腰状,或延伸成柄状。后翅最多有二个基室。幼虫营寄生或捕食性生活,是许多农林害虫的天敌。如姬蜂,寄生于鳞翅目的幼虫和蛹内;赤眼蜂(Trichogramma),则寄生于鳞翅目等害虫的卵中,已被用于生物防治,如人工养殖释放消灭松毛虫、棉铃虫等;蜜蜂能传粉,产蜂蜜、蜂蜡和蜂王浆。另外,还有捕食性的胡蜂和蚂蚁。

第九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教学目标: 掌握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棘皮动物的系统发展。教学重点:门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体制结构。授课学时: 1 学时。教学内容:

棘皮动物门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它们在 5 亿多年前已经出现。现存的有海星、海胆、蛇尾、海参和海百合 5 个纲,是相当特殊的一个类群。

第一节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一)次生性辐射对称

棘皮动物成体的体形多种多样,有星形、球形、圆柱形或树状分枝形等,但不管哪一种,基本上都属于辐射对称,而且主要是五辐对称。所谓五辐对称,即通过动物体口面至反口面的中轴,可做五个对称面把动物体分成基本互相对称的两部分。但棘皮动物的幼虫却是两侧对称的。可见成体的辐射对称是次生性的。棘皮动物是动物界中唯一的一类幼虫是两侧对称,成体却是辐射对称的动物。(二)具内骨骼

棘皮动物石灰质的骨骼与其它无脊椎动物由表皮形成的外骨骼不同,是由中胚层形成的,因此是 内骨骼。棘皮动物的内骨骼是钙和碳酸镁的混合物,有的极其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如海参;有的形成许多骨板,骨板或互相嵌合成完整的囊,如海胆;或借肌肉及结缔组织互相连络,排成一定的形式,如海星和蛇尾;或形成可动关节,如海百合。内骨骼包埋于体壁中,其外有纤毛上皮覆盖,其下是纤毛体腔上皮。但往往形成棘或刺突出体表,故称棘皮动物。(三)体腔、水管系统与围血系统

棘皮动物有极其发达的次生体腔,可分为三部分: 1.围脏腔,包围消化系统及生殖器官,十分宽阔,内有类似淋巴的体腔液,其中有具吞噬作用的变形细胞和海水。2 . 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所特有的管道系统。它通过筛板和体外海水或围脏腔中的体腔液相通。筛板上有许多小孔,通过其下一条钙质石管和围绕口的环管相连,从环管再分出 5 条辐管,辐管上又分出许多成对的侧管,侧管末端与管足相连,二者之间有瓣膜。管足圆筒形,具肌肉壁,基部膨大成坛,末端穿过体壁骨板间伸出体外。坛收缩时可将水压人管足使其伸长;相反,坛若扩张,水回流其中,则管足缩短收回。管足末端有吸盘的种类则可吸附在固体物上,借此运动,如海星。管足除运动外,一般还有呼吸和排泄的功能。3 . 围血系统,棘皮运动的循环系统除海胆和海参较明显外,其它种类均较退化,由一些微小的管道或血窦组成,其外往往有一相应的管状体腔包围着,这套管腔就是围血系统,又常称为 围血窦。它位于水管系统的下方,有环围血窦、辐围血窦,排列和水管系统完全相同。(四)后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棘皮动物的口不象以前各类动物那样起源于原口(胚孔),而是在原肠的后期,在胚孔相对的一端,内外两胚层逐渐靠拢,紧贴,最后穿孔,成为幼虫的口。胚孔则变为幼虫的肛门。这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体另行形成的口称为 后口。像这样形成口的动物称 后口动物。此外,后口动物和原口动物主要的区别还有以肠腔法形成体腔,受精卵行辐射卵裂。

第二节 棘皮动物门分类概述

现存的棘皮动物有 6000 多种,我国约 300 种。根据柄的有无,腕的形状、数目、步带沟的开合,骨骼的形状,分为二个亚门 5 个纲。(一)游移亚门(Eleutherzoa)无柄,自由生活。口面向下,口位于口面或身体前端,肛门位于反口面或身体后端,骨骼发达或不发达,主要神经系统在口面。1 .海星纲(Astroidea)身体星状,具有腕,腕数是 5 或 5 的倍数,多时可达 50 条。腕与体盘没有明显的分界。各腕腹面中央的步带沟内有 2 ~ 4 列具吸盘的管足。体表有皮鳃、棘刺和棘钳,反口面正中有肛门开口,其旁有筛板。发育过程中有羽腕幼虫期。本纲现存约 1600 种,生活于世界各地海域。我国常见的种类有海盘车(Asterias)、海燕、太阳海星(Salaster)及砂海星(Luidia)等。2 .蛇尾纲(Ophiuroidea)体多扁平。体盘小,圆形或五角形,与各腕区分极为明显。腕 5 个,细长不分枝或分枝,可弯曲。无步带沟,管足 2 列,不具吸盘,司触觉和呼吸作用。每个腕的周围有一纵列的脊骨,脊骨间由肌肉构成活动的关节,故腕可灵活运动。消化道无肛门,消化残渣仍由口吐出。筛板位于口面。发育经蛇尾幼虫期。本纲现存种类约 2000 种,我国常见的有刺蛇尾、筐蛇尾、阳遂足等。3 .海胆纲(Echinoidea)体呈球形、半球形、心形或扁平盾形。五腕向上卷起,在反口面相互愈合成完整的壳,壳由 20 列子午线排列的骨板嵌合组成。其中每 2 列成为一区,共 10 个区。5 个较狭者为步带区,骨板上具管足孔,管足由此伸出,管足有吸盘; 5 个较宽者为间步带区。体表上有长刺、棘、叉棘等,其基部有肌肉附着在骨板的瘤状突起上,故能活动自如。口面平坦,中央有口,周围有围口膜,有许多棘钳,以帮助捕食。口腔内有结构复杂的咀嚼器——亚氏提灯、可以切碎食物。继之为食道和肠,肠的长度往往超过中轴长的好几倍,经直肠而达反口面的肛门。肛门周围有 5 个生殖板和 5 个眼板相间排列,每个

生殖板上有一生殖孔,其中一生殖板与筛板愈合。发育经海胆幼虫。本纲现存约 800 种,常生活于岩石的裂缝中,少数穴居泥沙中。我国常见的如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zerrimus)、细雕刻肋海胆(T emnopleurus toreumaticus)等。.海参纲(Holothuroidea)体呈圆筒形,有前、后、背、腹之分。前端有口,无腕,口周围有由管足变成的触手 10 — 30 条。后端有肛门。可见海参的体制有从辐射对称向两侧对称过渡的趋向。体背面较凸出,管足退化成乳状小突起,司呼吸和感觉。腹面平坦,管足仍具吸盘,有爬行作用。体表无棘。体壁有 5 条发达的肌肉带,骨板细小,分散体壁中。消化道长且盘曲,后端膨大为排泄腔;腔壁向两侧体腔突起一对树状的管,通连排泄腔,称呼吸树或水肺。排泄腔收缩时,从肛门进入的新鲜海水被压入水肺进行气体交换。水管系统发达,但筛板位于体腔内。体腔液中的变形细胞能收集代谢废物,穿过水肺的管壁而进入排泄腔,最后经肛门排出,故水肺还兼有排泄作用。海参雌雄异体,生殖腺一个,树状,悬浮于体腔液中。水中体外受精。发育过程要经过短腕幼虫和桶状幼虫两个时期。本纲现存约 1000 种,均营海中底栖生活。我国沿海常见有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梅花参、海棒槌(Paracaudina chilensis)等。

(二)有柄亚门(Pelmatozoa)生活史中至少有一个时期具固着的柄,故口和肛门均位于口面,口面向上。大多数为化石种类,现存的仅海百合一纲。海百合纲(Crinoidea)现存种类有两种类型,一种终生有柄,营固着生活,称有柄海百合类;另一种无柄,营自由生活,称海羊齿。它们的外形酷似植物。

棘皮动物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很多。多数海参可供食用,价值较大。蛋白质含量丰富,营养价值极高,还可药用,有补肾、补血、治疗溃疡等功效。海胆卵可供食用,用海胆生殖腺制成的酱称“云丹”,为酱中珍品。海星有一定药用价值,海胆、海参和蛇尾还可作鱼的饵料。但海盘车以软体动物为食,是贝类养殖的敌害。海胆类喜食海带幼苗,对海带养殖也有一定危害。

第十章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教学目标: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理解头索动物、尾索动物的结构特点,了解脊索动物门各亚门的简况及脊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门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无脊椎动物相似的、不同的特征。教学难点: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教学学时: 2 学时。教学内容: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 .脊索 notodhord 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起源于胚胎时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脱离原肠成为脊索。结构:泡状细胞组成脊索,外边有该细胞分泌形成的脊索鞘。(内侧为纤维组织鞘,外侧为弹性组织鞘)。因此,脊索既具硬度又具弹性,起支持作用。

低等脊椎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椎动物脊索仅在胚胎时出现,成体则被脊柱所代替。

脊索细胞和脊柱内的骨细胞都是活细胞,能不断生长,形成内骨骼。2.背神经管 dorsal tubular nervecord 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管状及结构----中枢神经系统。起源于胚胎时背部中央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低等脊索动物神经管前端形成膨大叫脑泡。脊椎动物神经管壁则发育成前端的脑和后端的脊髓,管腔则发育为脑室和脊髓中央管。

3.咽鳃裂 pharyngeal gill slits 咽鳃裂为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壁穿孔形成的缝隙,使咽腔与外界相通。具有呼吸机能。

发生:咽部外胚层内陷,内胚层外突,最后打通形成裂缝。低等水生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开口与外界相通。高等脊索动物鳃裂仅在胚胎时出现,成体则消失。4 .脊索动物的心脏与主动脉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血液循环。(尾索动物除外)5 .脊索动物的尾为肛后尾 肛后尾在水中起推进作用。

二.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体重的受力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完成定向运动:使躯体运动肌肉获得附着点,使捕食、御敌更准确、迅速。•

脊索动物分类概述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四万多种,分属于三个亚门。一.尾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Urochordata 又称被囊类 tunicata 约有 2000 余种,为单体或群体生活的海产动物。脊索与背神经管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则退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tunic), 营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有一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形似蝌蚪,自由生活。•

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无尾,固着生活。

樽海鞘纲(Thaliacea)被囊上有环状肌肉带,有世代交替现象。

二.头索动物亚又称无头类 Acrania 现存约 30 余种,海产鱼形小动物,分布于北纬 48 度至南纬 40 度之间。脊索、神经管纵贯身体背部,终生保留。无明显头部。头索纲(Cephalochorda)体成鱼形,体节分明,头部不明显。三.脊椎动物亚门 Subphylum Vertebrata 脊索仅在胚胎时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脑和感官在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Cramiata)。•

圆口纲 Cyclostomata 无颌,无成对附肢,脊索与雏形椎骨并存,称无颌类(Agnarha)。•

鱼纲 Psces 出现上下颌,体表被麟,鳃呼吸,有成对附肢,适应水生生活,称有颌类(Gnathostomata)。包括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两栖纲 Amphibia 皮肤裸露、湿润,幼体水生,用鳃呼吸,鳍游泳。变态后陆生,肺呼吸,五趾型附肢运动。称四足类(Tetrapoda)•

爬行纲 Reptilia 皮肤干燥,被角质鳞片或盾片,肺呼吸,胚胎发育过程中有羊膜出现,称羊膜动物(Amniota)。•

鸟纲 Aves 体表被羽毛,前肢特化为翼,卵生,恒温。6、哺乳纲 Mammalia 体表被毛,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恒温。•

原索动物

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包括头索动物和尾索动物。

尾索动物早在 2 千多年前就被记载描述过,但其分类地位直到 19 世纪后半叶才被俄国胚胎学家柯瓦列夫斯基确定下来。现存约 1370 种。特征:

1.全部海产,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成分的被囊中。

2.幼体时期尾部具脊索和神经管,少数终生有尾。成体无尾者体形袋状或桶状,有单体和群体两个类型。鳃裂终生存在。

3.少数有尾种类营飘浮或自由生活,多数无尾种类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固着生活。4.一般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及世代交替现象。5.从幼体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其变态为逆行变态。一.柄海鞘 Styela clowa

海鞘是尾索动物亚门中的最主要类群,约占总数的 90% 以上。柄海鞘是其中的优势种,固着在码头、船体等处,作为沿海污损生物的重要指示种。

(一)外形和生活方式

成体长椭圆形,基部以长柄附着在物体上。另一端有 2 个相距不远的孔,顶部的是入水口,位置较低的是出水口。水流和微小生物经入水口进入消化道,水由出水口排出。受刺激时,体收缩将水同时从二个孔喷出。

(二)内部构造 •

体壁

质量管理学授课教案 篇6

教师备课备学生这是备课的基本要求,而备学生的过程与结果,有些信息是形成在过程记在大脑中的,也有信息是需要呈现在教案中的。如:关于教学对象的基本信息,学生的年级、班级、人数等。不要小看这些基本的信息,现如今教案既是教师自己教学参考的资料,也是教师之间不可或缺的交流材料之一。教案只有呈现年级、班级、人数这些授课的基本信息,他人才能判断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预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性与否,才能显示教师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怎样。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上课年级与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是有关联的,上课班级的差异也与教案的产生发生着关系,班级学生数量直接关系到备课的设计,大班额怎样教,小班额又怎样上,这些基本的信息既是备课需要关注的信息,也是教案需要呈现的基本信息。

二、需要呈现教学内容的信息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组成元素,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呈现教学内容的授课信息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是课程的问题,落实到教案中,首先应该具体到教材,并且要明确,如:是学习跨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还是学习完整技术,一定要表述清楚,切忌不明确,如:学习内容是“武术或民族体育”。武术和民族体育内容博大精深,具体学习什么,很不清楚;其次是要落实到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即:呈现教学重难点的授课信息。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只有明确了重难点,教学才不至于偏离方向,落实才有目标,教学才有效果。如果将教学重难点都搞不清楚,那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航船就不知驶向何方,更不能谈什么教学效果了。

三、需要呈现教学目标的信息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结果。教学目标需要在教案中呈现并得到大家认可,但是很多情况下教案呈现的效果并不理想:表述没有体现具体性,主体不明确,行为动词使用混乱,学习的程度、达成的条件模糊,失去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更有甚者目标的主次不分,呈现的信息该有的没有,把教学目标搞得不知道究竟课堂在干什么。呈现教学目标授课信息,要明确具体地指明学生学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学,学到什么程度,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我多次投篮练习,能够独立完成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这样呈现教学目标信息就具有可操作性。

四、需要呈现教学过程的信息

教学过程是体育与健康教案需要呈现的重要信息,如果教学目标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呈现的是学习结果,那么教学过程呈现的就是课堂运行的过程,即:课的顺序和每一个环节大体上需要的时间、具体的学习内容、步骤、教法与学法、练习次数、教学的组织形式、安全提示与活动要求等。体育与健康课的结构是由学科性质、学生生理机能变化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等所决定的。在呈现教学过程的信息中,呈现课堂结构信息,既是整体教学设计的需要,也是突出学习活动完整性、合理性、针对性、系统性的需要。无论课的结构是准备、基本、结束三部结构,还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部结构,都要呈现清楚,并且要根据每一环节的活动内容,预设所需的时间,这也是教学严谨性和有效性的需要。在课的顺序提示下每一个环节具体要教学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要干什么,要呈现什么。如:开始环节常规教学的具体内容、准备环节热身活动的内容、主体环节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结束环节放松调整与师生交流小结的内容。呈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应尽量具体些,如:准备环节(1)定位徒手操:伸展运动4×8,扩胸运动4×8……(2)跑的专门性练习:原地摆臂练习,小步跑练习,高抬腿练习等。而在主体环节呈现的学习内容,如:学习快速跑,既要说清楚是学习哪个具体的技术阶段,还是全程技术,同时还要简单陈述所学内容动作方法。如果有游戏既要呈现游戏的名称,还要简明扼要地呈现游戏活动的方法与规则,切忌只呈现学习内容总的名称,如:准备环节“定位徒手操”,徒手操具体是什么没有呈现。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在每一个环节中,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顺序要呈现清楚,这就是教学的步骤。如果课堂教学前与后顺序不清,甚至不合理,那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就失去了章法,就会降低教学效果。针对每一环节具体学习内容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方法要呈现清楚。呈现教与学信息,要依据不同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资源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性的、互动性的、趣味性的教与学方法。切忌不虑教材,不结合师生特点和资源情况,公式化的、口号性的呈现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纠正错误动作法等教法,以及观察、模仿、自主、合作、探究等学法。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组织,直接影响教与学效果、每一环节、每一步练习都采取怎样的活动组织形式,要结合练习场地,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呈现教学组织信息时,要考虑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场地与器械情况、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与安全,做到收放结合,灵活多样。活动的要求(包括安全提示)要呈现出来。呈现活动要求包括练习顺序、课堂纪律、学习配合、精神面貌、动作质量、安全提示等。只有课前将学生练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想得周密,要求提得恰当合理,才能保证课堂运行安全、有序、高效。运动技能是在反复练习中掌握的,教师根据学生运动基础,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活动目的,要客观实际地呈现每个练习活动的次数。这样既强化了运动技能学习,也明确了学生练习的归属。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教材,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也要呈现在教学过程的信息中。

五、需要呈现课程资源的信息

课程资源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对于丰富练习手段,改变练习方法,调动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要积极地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这些在本节课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课程资源,是需要呈现在教案中的。如:教学所用的器械名称及数量,教学挂图的名称及数量,录音机,双杠练习的保护袋数量,练习投篮用的活动篮筐数量,自制的保龄球练习器数量等。

六、需要呈现预设的运动负荷和课后反思的信息

上一篇: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下一篇:西泉社区助残日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