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产过程检验规程

2024-05-22

产品生产过程检验规程(精选7篇)

产品生产过程检验规程 篇1

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猪屠宰加工过程中产品品质检验的程序、方法及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生猪屠宰加工厂过场。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9959.1—1998 带皮鲜、冻片猪肉 GB/T 9959.2—1998 无皮鲜、冻片猪肉 GB/T 9959.1—1998 生猪屠宰操作规程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 产品 product

生猪屠宰后的胴体、头、蹄、尾、皮张和内脏。3.2 品质 quality

生猪产品的卫生、质量和感官性状 4 宰前检验及处理

宰前检验包括验收检验、待宰检验和送宰检验 4.1 验收检验

4.1.1 活猪进屠宰厂或场后,在卸车或船前检验人员要先向送猪人员索取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开具的检疫合格证明,经临车观察未见异常,证货相符时准予卸车或装船。

4.1.2 卸车或船后,检验人员必须逐头观察活猪的健康状况,按检查结果进行分圈、编号,健康猪赶入待宰圈休息;可疑病猪赶入隔离圈,继续观察;病猪及伤残猪送急宰间处理。

4.1.3对检出的可疑病猪,经过饮水和充分休息后,恢复正常的,可以赶入待宰圈;症状仍不见缓解的,送往急宰间处理。

4.2待宰检验

4.2.1生猪在待宰期间,检验人员要进行“静、动、饮水”的观察,检查有无病猪漏检。

4.2.2检查生猪在待宰期间的静养、喂水是否按 GB/T 17236执行。4.3 送宰检验

4.3.1生猪在送宰前,检验人员还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认健康的,签发《幸前检验合格证明》,注明货主和头数,车间凭证屠宰。

4.3.2 检查生猪宰前的体表处理,是否按GB/T 17236执行。4.3.3 检查送宰猪通过屠宰通道时,是否按GB/T 17236执行。4.4 急宰猪处理

4.4.1送急宰间的猪要及时进行屠宰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发现难以确诊的病猪时,要及时向检验负责人汇报并进行会诊。

4.4.2 死猪不得冷宰食用,要直接送往不可食用肉处理间进行处理。5 宰后检验及处理

宰后检验必须对每头猪进行头部检验、体表检验、内脏检验、胴体检验、复验与盖章。

无同步检验设备的屠宰厂或场屠体的统一编号,按GB/T17236执行。5.1 头部检验

屠体经脱毛吊上滑轨后进行,首先观察头颈部有无脓肿,然后切开两侧颌下淋巴结,检查有无肿大、出血、化脓和其它异常变化,脂肪和肌肉组织有无出血、水肿和淤血,对检出的病变淋巴结和脓肿要进行修割处理。

当发现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周围组织水肿或有胶样浸润时,应报告检验负责人进行会诊。

5.2 体表检验

5.2.1 对屠体的体表和四肢进行全面观察,剥皮猪还要检查皮张,检查有无充血、出血和严惩的皮肤病。当发现皮肤肿瘤或皮肤坏死时,要在屠体上做出标志,供胴体检验人员处理。

5.2.2 检验颈部耳后有无注射针孔或局部肿胀、化脓,发现后应做局部修割。5.2.3 检查屠体脱毛是否干净,有无烫生、烫老和机损,修刮后浮毛是否冲洗干净,剥皮猪体表是否残留毛、小皮,是否冲洗干净。

5.3 内脏检验

屠体挑胸剖腹后进行,首先检查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随后对摘出的心、肝、肺进行检验,当发现肿瘤等重要病变时,将该胴体推入病肉岔道,由专人进行对照检验、综合判定和处理。

5.3.1 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的检查:于挑胸剖腹后,先检验胃肠浆膜面上有无出血、水肿、黄染和结节状增生物,触检全部肠系膜淋巴结,并拉出脾脏进行观察。对肿大、出血的淋巴结要切开检查,当发现可疑肿瘤、白血病、霉菌感染和黄疸时,边同心肝肺一起将该胴体一起推入病猪岔道,进行详细检验和处理。胃肠于清除内容后,还应注意观察膀胱和生殖器官有无异常,当发现膀胱中有血尿、生殖器官有肿瘤时,要与胴体进行对照检验和处理

5.3.2 在剖腹后还应注意观察膀胱和生殖器官有无异常,当发现膀胱中有血尿、生殖器官有肿瘤时,要与胴体进行对照检验和处理。

5.3.3 心肝肺检验

a)心脏检验:观察心包和心脏有无异常,随即切开左心室检查心内膜。注意有无心包炎、心外膜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肿瘤和寄生性病变等。

b)肝脏检验:观察其色泽、大小,并触检其弹性有无异常,对肿大的肝门淋巴结、胆管粗大部分要切检。注意有无肝包膜炎、肝淤血、肝脂肪变性、肝脓肿、肝硬变、胆管炎、坏死性肝炎、寄生性白癍和肿瘤等。

C)肺脏检验:观察其色泽、大小是否正常,并进行触诊,发现硬变部分要切开检查,切检支气管淋巴结有无肿大、出血、化脓等变化。注意有无肺呛血、肺呛水、肺水肿、小叶性肺炎、肺气肿、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纤维素性肺炎、寄生性病变和肿瘤等。气管上附有甲状腺的必须摘除。

5.4 胴体初验

观察体表和四肢有无异常,随即切检两侧浅腹股沟淋巴结有无肿大、出血、淤血、化脓等变化,检验皮下脂肪和肌肉组织是否正常,有无出血、淤血、水肿、变性、黄染、蜂窝织炎等变状。检查肾脏,剥开肾包膜观察其色泽、大小并触检其弹性是否正常,必要时进行纵剖检查。注意有无肾淤血、肾出血、肾浊肿、肾脂变、肾梗死、间质性肾炎、化脓性肾炎、肾囊肿、尿潴留以及肿瘤等。检查胸腹腔中有无炎症、异常渗出液、肿瘤病变。结合内脏检验结果做出综合判定。对可疑病猪做上标记,推入病肉岔道,通过复验做出处理。

5.5 复验与盖章

胴体劈半后,复验人员结合胴体初验结果,进行全面复查。检查片猪肉的内外伤、骨折造成的淤血和胆汁污染部分是否修净,检查椎骨间有无化脓灶和钙化灶,骨髓有无褐变和溶血现象。肌肉组织有无水肿、变性等变化,仔细检验隔肌有无出血、变性和寄生性损害。检查有无肾上腺和甲状腺及病变淋巴结漏摘。

经过全面复验,确认健康无病,卫生、质量及感官性状又符合要求的,盖上本厂或场的检验合格印章,见附录A中图A1。对检出的病肉按照5.6的规定分别盖上相应的检验处理印章,见附录A中图A2—图A6。

5.6 检后不合格肉品的处理 5.6.1 放血不全

a)全身皮肤呈现弥漫性红色,淋巴结淤血,皮下脂肪和体腔内脂肪呈灰红色,以及肌肉组织色暗,较大血管中有血液滞留的,连同内脏做非食用或销毁。

b)皮肤充血发红,皮下脂肪呈淡红色,肾脏颜色较暗,肌肉组织基本正常的高温处理后出厂或场。

5.6.2 白肌病

a)后肢肌肉和背最长肌见有白色条纹和条块,或见大块肌肉苍白,质地湿润呈鱼肉样,或肌肉较干硬,晦暗无光,在苍白色的切面上散布有大量灰白色小点,心肌也见有类似病变。胴体、头、蹄、尾和内脏全部做非食用或销毁

b)肌肉有病变,经切检深层肌肉正常的割去病变部分后,经高温处理后出厂或场。

5.6.3 白肌肉(PSE肉)

半腱肌、半膜肌和背最长肌显著变白,质地变软,且有汁液渗出,对严重的白肌肉进行修割处理。

5.6.4 黄脂、黄脂病和黄疸

a)仅皮下和体腔内脂肪微黄或呈蛋清色,皮肤、粘膜筋腱无黄色,无其他不良气味,内脏正常的不受限制出厂或场。如伴有其他不良气味,应做非食用处理。

b)皮下和体腔内脂肪明显发黄乃至呈淡黄棕色,稍浑浊,质地变硬,经放置一昼夜后黄色不消褪,但无不良气味的,脂肪组织做非食用或销毁处理,肌肉和内脏无异常变化的,不受限制出厂或场。

c)皮下和体腔内脂肪、筋腱呈黄色,经放置一昼夜后,黄色消失或显著消褪,仅留痕迹的,不受限制出厂或场。黄色不消失的,作为复制原料肉利用。

d)黄疸色严重,经放置一昼夜后,黄色消失,并伴有肌肉变性和苦味的,胴体和内脏全部做非食用或销毁处理。

5.6.5 骨血素病(卟啉症)

肌肉可以食用,有病变的骨骼和内脏做非食用或销毁处理。5.6.6 种公母猪和晚阉猪

未经阉割带有睾丸的猪,即为种公猪;乳腺发达,乳头长大,带有子宫和卵巢的猪,即为种母猪;晚阉猪一股体形较大,分别在会阴部和左肷部有阉割的痕迹,这类猪均按 GB/T9959.1或 GB/T 9959.2的规定处理。5.6.7 在肉品品质检验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病猪及其产品全部做非食用或销毁:

a)脓毒症; b)尿毒症;

c)急性及慢性中毒; d)全身性肿瘤;

e)过度瘠瘦及肌肉变质、高度水肿的。5.6.8 组织器官仅有下列病变之一的,应将有病变的局部或全部做非食用或销毁处理。局部化脓、创伤部分、皮肤发炎部分、严重充血与出血部分、浮肿部分、病理性肥大或萎缩部分、钙化变性部分、寄生虫损害部分、非恶性局部肿瘤部分、带异色、异味及异臭部分及其他有碍食肉卫生部分。

5.6.9 检验结果的登记

每天检验工作完毕,要将当天的屠宰头数、产地、货主、宰前检验和宰后检验病猪和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情况进行登记备查。

6.肉的分级

片猪肉的分级按 GB/T 9959.1或 GB/T 9959.2执行。

雨润新绛齐兴 2014.9.15

产品生产过程检验规程 篇2

为提高检验人员工作的有效性, 需要有专职人员按照产品制造图样及标准进行产品质量检验。这是一个详细的作业指导文件, 对每一件产品的检测数据进行详细检验。“检验标准”在目前的航空产品制造企业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 不少企业航空产品的检验标准存在于生产性作业文件中, 而有的企业则以检验规程的形式独立存在。检验标准存在于生产性作业文件中的弊端是没有一个真正的、详细的产品质量检验标准;而检验规程能像生产性作业文件那样指导具体操作人员规程化地操作,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误差, 并能提高检验队伍素质。

一、检验规程的构成

检验规程是指从各种权威数据集派生的相关方法, 二维或计算机理论所要求的三维检验方法, 将检验要求和方法使用说明结合一起, 来应用于生产和检验领域。[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检测要求来源于设计图样或规程中的特性要求。通常来说, 检验规程中的检测特性、特性区域、检测要求、检测方法等要素信息来自四大部分:图样 (图纸、明细表、发送单、更改单) 、技术文件、标准规范、三维数据。

1.检测要求的制定原则

(1) 一般来讲, 标准规程中检测要求应完全与图纸中的要求一致, 但是有时也会有不一致的情况。此时, 需要针对不同项目的规定, 先做优先权的判断。[2]

(2) 随着计算机绘图的应用产生了三维数模, 并应用于数控加工或工艺装备的制造中, 这种情况下由二维数据构建三维数模的, 依据应是二维数据, 而从三维数模派生二维图纸的依据应是三维数模。

(3) 通常情况下, 一个零组件检验规程检测工序安排应和制造规范的工序安排协调一致。

2.检测内容与检测方法

(1) 原材料。

针对主要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 依据质量证明文件, 按材料标准确定其牌号、规格、状态及品级等;对产地 (或生产厂家) 、规格、性能有特殊要求的材料, 按相应规范或要求检查;原材料入厂复验项目是否合格;目视检查纤维方向 (适用时) 。

(2) 尺寸检查。

①检测设备及量具的使用见表1、表2;② 检测环境要求。

(3) 试验。

①试件、试片的选择要求;②按照标准及规范的要求, 检查试验结果的符合性。

(4) 热处理。

检查产品的抗拉强度、延伸率、电导率、硬度等。

(5) 表面质量。

①目视检验;②表面粗糙度:对比块、粗糙度仪。

(6) 无损检测:

检测方法见表3。

(7) 表面处理。

①阳极化、镀铬、镀镉、镀锌、钝化、电镀等;②喷漆:目视检验、测厚仪。

(8) 称重:

方法见表1。

(9) 标印:

目视检验。

常用精密测量仪器用以检测各种工件的空间尺寸, 形位公差, 曲线曲面轮廓, 高精度的圆度、圆柱度以及超出游标卡尺量程的长度测量, 尺寸标注在虚基准上、切点上的尺寸检测等。

二、检验规程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1.检测规程特性记录表

将检验规程要求转化成检验规程特性记录表的形式, 同时, 使用时还应有CMM测量计划表。检验规程特性表至少包含以下信息。第一部分是编号和版本所规定的标识信息。第二部分是产品的检测特性等规范信息, 具体包括相关图样、列表、技术文件要求, 标准规范要求, 二、三维数据等信息。第三部分是检测特性方面信息, 包括检测特性概括、特性区域规定、检测具体要求、特殊检测方法等要素信息[2], 见表4。

2.CMM测量计划

CMM测量计划应至少包含测量坐标图和点位图, 包含编号和版本所规定的标识信息、产品的检测特性等规范信息、测量说明等 (见图1、图2) 。

3.特性记录表

通过检验规程和CMM测量计划, 我们可以将检测要求按一定的方式传递给车间检验员。车间检验员怎样通过具体检验标准进行合理控制呢?生产过程中需记录实测值, 保留产品的可追溯性信息。我们需要将检验规程上的信息转化成记录表的形式, 以记录实际加工产品批次信息、制造信息, 所有的实测记录和过程记录, 见表5。

4.产品检验规程的实现过程

检验规程的具体构成和实现流程如图3所示。

(1) 查看产品的订货合同或订单信息。

顾客的需求一般会详细地写入合同或订单中。通过合同, 了解顾客要求及订购产品的相关信息。

(2) 查看产品的信息构型。

通过相应渠道, 了解各类产品的最新构型信息。通过查询得出产品明细表、技术图纸及相关更改的有效版次、产品数模版次等。

(3) 归纳产品的检测要求。

在产品构型信息的基础上, 按照产品明细、产品图纸、技术文件、标准规范等要求, 我们可以归纳出产品所有的特性要求。

(4) 确定特性的检测方法。

针对产品不同特性要求, 分析其检测方法, 一般按表1选择。但有些图纸上的数据在检验方法的选择上需进行转换或针对批产量大的情况需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见图4) 。

三、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特性的检测要求

特性的检测要求应详细、准确, 如漆层的检测, 需写明相关图纸及标准号, 对漆的层数、漆的材质、漆层的重量都应按规定详细说明。如热处理后实验信息, 零件需进行100%电导率和硬度测试, 进行硬度测试的零件应至少包括电导率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零件。

一般情况下标印检测按工程部门规定的标印方法, 检测方法写“目视”, 但对于部分零件在图纸上有额外的标印要求, 如标印箭头、字母, 需要对此做特殊处理, 在检验规程中体现出来。

2.参考尺寸、型材尺寸的检测

参考尺寸、型材尺寸在图纸其他区域没有标注, 例如部分平板件厚度、型材尺寸等, 但材料的厚度、型材尺寸最终将作为零件的厚度或尺寸成为检测项。

总之, 作为替代基于制造指令的产品检验模式, 航空产品检验规程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将它作为产品检验和验收标准, 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彭国进.谈企业如何开展复核检验[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03, (3) :27-29.

无公害农产品西葫芦生产技术规程 篇3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农产品西葫芦的产地环境要求和生产管理措施。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三、产地环境要求

生产基地要选择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土壤肥沃、远离有“三废”污染的地区,其环境空气质量、灌溉用水、土壤质量等自然条件应符合GB/T18407. 1-2001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的规定。

四、生产技术管理

1.-栽培季节

早春栽培、秋延后栽培、越冬栽培。

2.-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抗病、早熟、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如早青一代、4094、冬玉等。

3.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要求纯度≥90%,净度≥98%,发芽率≥85%,水分≤9%。

4.施肥原则

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控制氮肥使用,提倡使用商品有机肥和生物肥料。禁止使用城市垃圾、粪水和污泥,不施用未经充分腐熟、未达到无害化指标的人畜禽粪尿等有机肥料。

5.播种时期

5.1-日光温室越冬栽培:10月下旬播种育苗。

5.2-日光温室早春栽培:12月下旬播种育苗。

5.3-塑料大棚、小拱棚春提早栽培:元月下旬播种育苗。

5.4-秋延后栽培:8月下旬直播。

6.-用种量

每667平方米栽培面积需种子500克左右。

7.-育苗

7.1-营养土配制

用60%肥沃田园土与40%腐熟厩(圈)肥充分混合,在混合时每立方米营养土加入三元复合肥或过磷酸钙1千克拌匀。营养土过筛后铺入畦面,或装入穴盘或10厘米×10厘米的营养钵。

7.2-苗床整理

苗床设置在日光温室内,以南北向为宜,床宽100厘米~120厘米,苗床深12厘米~15厘米。整平床面,摆放穴盘或营养钵。冬季育苗可采用地热线提高地温。

7.38--种子处理

7.3.1--浸种(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

7.3.2--用55℃的温水浸种15分钟~20分钟,并不停搅拌,待水温降至30℃时停止,继续用温水浸泡6小时,捞出,再用清水掏洗干净后催芽。

7.3.3--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再用30℃的温水继续浸泡5小时,捞出,用清水淘洗干净后催芽。

7.3.4---用清水浸种4小时~5小时,再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20分钟,捞出,用清水淘洗干净后催芽。

7.4-催芽

将浸过的种子用湿润棉纱布包裹,在25℃~28℃温度条件下进行催芽。每天用清水淘洗1次,待种子露白时播种。

7.58播种

播种前将营养土或营养钵或穴盘浇透水,平摆种子,覆盖1厘米~1.5厘米厚的营养土。播种后覆盖地膜,增温保墒,出苗后及时揭除。

7.68苗床管理

播种后,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5℃~28℃,夜间12℃~15℃,并适当浇水,同时注意通风,及时防治病虫害。

7.87炼苗

定植前7天炼苗。保持白天温度在25℃~28℃,夜间10℃~12℃。

8.#整地施肥

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厩(圈)肥4.3#米~6.3米或禽肥2立方米~3立方米、三元复合肥30千克~50千克。其中2/3撒施土壤表面后,深翻20厘米以上,1/3在种植带内集中沟施。整地做垄,垄宽80厘米~100厘米。

9.#棚室消毒

温棚栽培在定植前进行棚室消毒。每667平方米棚室用80%敌敌畏乳油250毫升拌适量锯末,与2千克~3千克硫黄粉混合,分10处点燃,密闭一昼夜后放风。或采用百菌清烟雾剂熏蒸消毒。

10.#壮苗标准

株高10厘米~12厘米,茎粗0.6厘米~0.7厘米,3片~4片叶时,叶片小,色浓绿,苗龄20天~25天(冬季35天左右)。

11.定植

11.18定植时期

苗龄20天~25天,10厘米地温稳定在10℃左右时即可定植。日光温室越冬栽培:11月下旬定植;日光温室早春栽培:1月下旬定植;塑料大棚、小拱棚提早栽培:2月下旬~3月上旬定植;定植宜在晴天下午进行。

12.田间管理

垄上单行定植,株距50厘米~60厘米。可根据情况采用铺地膜等保温措施。定植后浇透水。

12.1#缓苗期

缓苗期不施水肥。保持白天25℃~28℃,夜间15℃~20℃。需3天~5天。

12.28缓苗期至结瓜初期

促根控秧,可轻浇水。白天温度保持在25℃~28℃,夜间12℃~15℃。

12.38结瓜期

应掌握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白天25℃~28℃,夜间15℃~17℃。当根瓜10厘米长时,可每天10天~15天追一次肥,每667平方米每次追施复合肥10千克~15千克。也可进行叶面喷肥。采瓜期,不能施速效氮肥。温棚栽培时棚内温度不应该超过28℃。

12.4#植株调整

保护地越冬栽培采用吊蔓方式,及时调整枝蔓和基部侧蔓、病叶、老叶。

12.5#保花保果

根据生长需要,搞好温湿度调节,改善光照条件,促进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的平衡。也可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或适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花穗。

13.病虫害防治

13.1#常见的病害:猝倒病、立枯病、白粉病、病毒病、灰霉病、霜霉病、疫病、蔓枯病等。

13.2#常见的虫害:白粉虱、蚜虫、潜叶蝇等。

13.3#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

13.4#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轮作;进行种子、床土消毒;采用地热线和穴盘育苗技术;膜下暗灌;加强温湿调控;深耕土地,科学施肥;培育壮苗;定植前炼苗。

13.5#物理防治

温汤浸种;采用橙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利用夏季高温天气进行土壤消毒。

13.6#生物防治

积极保护利用天敌;优先采用生物农药防治。

13.7#药剂防治

13.7.1#农药的使用

严格执行GB4285和GB/T8321的规定,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浓度、次数及安全间隔期,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13.7.2#推荐农药

13.7.2.1#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可用多菌灵、霜霉威等。

13.7.2.2#灰霉病:可用腐霉利、灰霉灵、多抗霉素等。

13.7.2.3#白粉病:可用粉必清、烯唑醇等。

13.7.2.4#病毒病:可用植病灵、宁南霉素、盐酸吗啉呱等。

13.7.2.5#霜霉病、疫病:可用杜邦克露、扑霜、霜霸、代森联、丙森锌、锰锌·霜脲、百菌清等。

13.7.2.6#蔓枯病:可用异菌脲、多抗霉素等。

13.7.2.7#蚜虫、白粉虱:可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

产品生产过程检验规程 篇4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豇豆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铁岭市露地无公害豇豆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 5010-2002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GB4285—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l8406.1-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NY 5078 无公害食品 豇豆 3 产地环境

无公害豇豆生产的产地环境应符合GBl8407.1-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的规定。4 栽培技术措施 4.1 栽培茬次 4.1.1 春季栽培

4月末或5月初直播于露地。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上市。4.1.2 夏秋季栽培

6月至7月初直播,8——9月上市。4.2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符合目标市场消费习惯的品种。4.3 播种前的准备 4.3.1 地块选择

应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三年以上未种植过豆科作物的地块。4.3.2 整地施基肥 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确定施肥总量。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三分之二做基肥,氮肥三分之一做基肥。基肥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为主,一般肥力地块每亩2000公斤农家肥加30公斤过磷酸钙和50公斤草木灰,三分之二撒施,三分之一沟施,深翻25 ——30 厘米,然后起60厘米宽的垄。4.4 播种 4.4.1 种子处理

播种前应选择有光泽、籽粒饱满、无病斑、无虫伤、无霉变的种子,并进行1——2天的晾晒,严禁曝晒。用0.3%的福尔马林浸泡种子2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也可以用0.08——0.1%的钼酸铵溶液浸种1小时,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还可以用种子质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枯萎病和炭疽病。

4.4.2 播种适期的确定

早春10厘米土温稳定通过10℃为春提早豇豆适宜播种期。在铁岭地区露地种植豇豆的适宜播期很长,从4月末到6月末可以随时播种。4.4.3 播种密度

一般为60厘米行距,每6行空1行,穴距33——35厘米,每穴2——3株;秋茬可适当密植,穴距30——33厘米。4.4.4 播种方法

露地豇豆宜采用干籽直播。若浸种,出苗前易烂种,若催芽,出苗前易干芽。如春旱在播种前应灌水造墒或在播种时浇底水,以利种子吸水顺利出苗。豇豆播种时切忌不要浇“明水”。

播种时开沟或开穴深3厘米,按穴距点籽,每穴点籽3——4粒,覆土后适当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以利种子吸水发芽。出苗后根据品种特性每穴留苗2——3株。4.5 田间管理

4.5.1 间苗、补苗及中耕

豇豆在基生叶展开时要及时查田间苗、补苗,每穴留苗2——3株,间去多余的苗,如缺苗要进行补种或补栽。

不覆地膜的苗期要中耕2——3次,以利地温回升,改善土壤通透性,为豇豆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行间和穴间中耕可深些,近根部要浅些,以免伤根。中耕同时结合进行培垄。4.5.2 搭架引蔓

当植株5——6片叶时就要及时插架,一般插成人字架或人字花架,人工引蔓上架,使植株均匀分布在架杆上。引蔓宜在晴天中午或下午进行,雨后或早晨,茎蔓脆嫩易断。4.5.3 水肥管理

根据豇豆长相和天气情况,一般在开花座荚前以中耕保墒为主,进行适当蹲苗。土壤过于干旱,或植株长势较弱,可在开花前或插架前浇一次小水,并追施提苗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第一花序坐荚后开始追肥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结荚期5——7天浇一水(覆盖地膜的浇水间隔期可适当延长)。高温季节,采用勤浇轻浇,早晚浇水,热雨后浇清水降低地温,雨季注意防涝。每隔1——2次水,追施一次速效氮肥和钾肥。同时,还应针对性地喷施微量元素肥料,根据需要可用0.2%磷酸二氢钾加0.1%硼砂和0.1%钼酸铵溶液,或2%过磷酸钙浸出液加0.3%硫酸钾溶液喷施防早衰。在生产中不应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的城市垃圾、污泥和有机肥。4.5.4 植株调整

及时整枝抹芽摘心可以节约养分,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性能,调节秧荚平衡。主蔓第一花序以下的侧芽要及早彻底抹去,以保证主蔓粗壮。主蔓第一花序以上各节位的侧枝都应留2——3叶摘心,促进侧枝形成第一花序。主蔓满架后及时摘心,促进下部侧枝开花结荚。4.5.5 采收

花后12——15天是嫩荚采收适期,采收要及时,初荚期和后期一般2——3天采收一次,盛荚期应每天采收。NY 5078标准采收上市。4.5.6 清理田园

及时将豇豆田间的残枝、病叶、老化叶和杂草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田间清洁。4.6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猝倒病、立枯病、锈病、菌核病、枯萎病、炭疽病、白粉病、蚜虫、豆荚螟、茶黄螨、红蜘蛛、潜叶蝇、白粉虱、烟粉虱。4.6.1 农业防治 4.6.1.1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的品种。4.6.1.2 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

深沟高垄栽培,地膜覆盖,适当控制浇水,注意排出田间积水,清洁田园,做到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避免侵染性病害发生。4.6.1.3 耕作改制

尽量实行轮作制度。如与非豆类作物三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水旱轮作,如水稻与蔬菜轮作。4.6.1.4 科学施肥

测土平衡施肥,增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少施化肥,防止土壤盐渍化。4.6.2 物理防治 4.6.2.1 诱杀与驱避

垄间悬挂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潜叶蝇等害虫,每亩悬挂30块——40块黄板(25cm×40cm),露地栽培铺银灰地膜或悬挂银灰膜条驱避蚜虫。4.6.2.2 杀虫灯诱杀害虫

利用频振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双波灯诱杀害虫。4.6.3 生物防治

4.6.3.1 积极保护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4.6.3.2 生物药剂

用1%农抗武夷菌素150倍——200倍液喷雾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用100万单位新植霉素粉剂3000——4000倍喷雾防治细菌性疫病,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潜叶蝇等害虫。4.6.4 化学防治 4.6.4.1 锈病

于发病初期,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安全间隔期20天,或50%多·硫悬浮剂300倍液等喷雾防治,视病情10——15天喷施1次,可兼治白粉病。4.6.4.2 细菌性疫病 于发病初期,用链霉素100万单位兑一壶(喷雾器)水或用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500倍液喷雾防治。4.6.4.3 炭疽病

于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安全间隔期20天,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安全间隔期15天。4.6.4.4 地下害虫

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灌根;用麦麸5份或秕谷5份煮至三成熟晾至半干,加80%敌百虫0.15份对水30份拌匀,撒于畦内,每亩用毒饵2.5公斤,安全间隔期15天。

4.6.4.8 白粉虱、蚜虫

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4.6.4.9 豆野螟和夜蛾类幼虫

用溴虫腈3.35——5.0克有效成分/亩或茚虫威3克有效成分/亩。

使用药剂防治应符合GB 4285、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冷丽芬

理化检验操作规程 篇5

(—)物理检验

1.使用电气设备时,应先检查电源电压是否与设备的电压相符,不符不得使用。禁止使用湿抹布擦拭正在工作的电气设备,也不得用湿手接触电气开关。

2.机械性能试验前应对试验机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再进行试验。装卸试件应戴手套,有危险的试验要有安全监护人在场。试验完毕后必须卸载。

3.进行脆性材料试验时,在试件的周围应设防护罩,防止试件破碎飞出伤人。作冲击拉力试验时,工作人员应站在试验机的侧面。4,制备金相试样时,应戴防护眼镜。精神应集中,防止试样从抛光盘飞出。倾倒酸碱液,应戴耐酸、耐碱橡皮手套,金相显微镜应安放在阴凉、干燥、无灰尘和无酸碱蒸汽的地方,用完后用防尘罩遮盖6.金相试验所用化学药品应由专人负责保管,用过的酸碱液及有毒药品必须按规定妥善处理,严禁乱放乱弃。

(二)化学分析

1.对易挥发、易燃的药品(如酒精、乙醚、磷等)必须盛在专用容器或液体中,存放在干燥、阴凉及通风处,严禁接近明火。取用时应在排风柜内或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强氧化剂不得和易燃物在一起存放。倾倒易燃物时严禁附近有明火。

2.强酸强碱液体应放在安全地点,不应放在高架上。吸取酸、碱及

有毒液体时,应用吸球吸取,禁止用嘴吸。倾倒酸碱液时应戴耐酸碱的橡皮手套。

3.加热试管内的溶液时,管口不要对着人。

4.易爆介质严禁与空气混合,以免形成爆炸混合物引起爆炸。使用易爆介质必须有安全措施。

5.所有用于制取气体的容器和装置必须有安全放空设施,在发生事故或停止工作时可以放空。

6.测定碳、硫时电炉两端应放安全罩。

7.移动或使用爆炸性药品时,要小心轻拿、轻放,不得剧烈震动。8,接触有毒物品的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工作后必须仔细检查工作场所,将有毒药品及含毒物质的残液、残渣处理干净,并认真洗涤,淋浴。绝对禁止在有毒操作地点炊水。

9.有毒试剂的蒸发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盛装过有毒物品的容器应先用碱液仔细洗涤,再进行一般洗涤。

10.所有有毒物品应存放在密闭的容器内,贴上标签,由专人保管,并建立领用制度。工作完毕药品柜必须加锁。

大连金鼎石油化工机器有限公司

压力管道材料检验规程 篇6

4.1 材料检验员使用的各种量具(千分尺、卡尺、合尺、卷尺等)应经过校验且在有效期内。

4.2 材料检验员目测材料实物上的标识,在材料上的明显部位应有清晰、牢固的钢印标识或其他标识,至少包括材料制造标准代号、材料牌号及规格、炉(批)号、材料生产单位名称及检验印鉴标识。实物品种、规格、批号、状态等应与材料质量证明书一致,否则拒检,反馈给采购员和材料责任工程师及时处理。

4.3 钢板厚度的测量应在距离边部不小于40mm处测量;有色板材厚度的测量应在距顶角不小于100mm距离边部不小于10mm处测量。板材应逐张检验表面质量和尺寸。

4.4 合格材料由材料检验员填写“原材料入库检验登记表”(样表6-6),按KFB422-2005《材料标识及移植管理制度》3.1条的规定编写材质编号,在登记表、质量证明书上作出材质编号标记,质量证明书归档,并监督仓库保管员将材质编号移植于材料上,逐张/件用钢印或其它方法进行标识移植,按KFB421-2005《材料验收入库管理制度》办理入库审批手续。由保管员负责将合格材料分类存放于合格区内。对不合格的材料由材料责任工程师配合材料采 购员反馈给供料单位协商处理。焊接材料的检验

5.1 审查焊接材料的质量证明书,主要项目:规格、型号或牌号、批号、化学成分、机械性能等应齐全,数据合格。

5.2 检查焊条的外包装,应标出:焊条的规格、标准号、型号或牌号、批号、净重;制造厂名或商标;检验标记,并与质量证明书相符,内包装应封口。焊条夹持端的药皮上应印有清晰的型号或牌号的标记;焊芯的直径、长度、药皮的偏心度及缺陷、引弧端的倒角等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5.3 焊丝的标识与质量证明书一致,焊丝的直径和盘条的尺寸、表面质量等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直径应按垂直方向各测一次,测量结果均在允许范围内为合格。

5.4 检查焊剂的包装,应标出:焊剂的名称、型号和标准号、批号、净重、生产日期;制造厂名或商标并与质量证明书相符。

5.5 接材料需复验时,由检验员开出“材料复验取样通知单”(样表6-6)和“委托试验单”并保管员取样。焊丝应在盘条的两端进行取样,焊条和焊剂的取样按相应标准的规定进行。试验报告根据相应标准进行评定。

5.6 合格焊接材料由材料检验员填写“原材料入库检验登记表”(样表6-4),按《材料标识及移植管理制度》3.2条的规定编写材质编号,在登记表、质量证明书上作出材质编号标记,质量证明书归档,并监督仓库保管员将材质编号移植于焊接材料的外包装上,逐件用标签或其它方法进行标识移植,按《材料验收入库管理制度》办理入库审批手续。之后由保管员负责将合格焊接材料分类存放于合格区内。对不合格的焊接材料由材料责任工程师配合焊接材料采购员反馈给供料单位协商处理。外购锻件的检验

6.1 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的项目和内容数据应齐全、合格。

6.2 压力管道零件采用外购锻件,锻件的材料牌号和供货状态应符合产品图 样的要求,形状和尺寸符合锻件毛坯图的要求,或锻至尽可能接近零件的形状和尺寸,外观质量和缺陷应符合相应标准的技术要求。

6.3 锻件的标识:应有厂名或厂标、材料牌号、(图号)炉批号及热处理的标记,并与质量证明书一致

6.4 合格锻件由材料检验员填写“外购外协件检验登记表”,按《材料标识及

移植管理制度》3.1条的规定编写材质编号,在登记表、质量证明书上作出材质编号标记,质量证明书归档,并监督仓库保管员将材质编号移植于锻件上,逐件用标签或其它方法进行标识移植,按《材料验收入库管理制度》办理入库审批手续。之后由保管员负责将合格锻件分类存放于合格区内。对不合格的锻件由材料责任工程师配合锻件采购员反馈给供料单位协商处理。7 管材、棒材、型材、线材等的检验

7.1 管材、棒材、型材、线材等的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的项目和内容数据应齐全、合格。

7.2 管材、棒材、型材、线材等:如标准有规定应按规定位置测量,一般应在距端部不小于500mm处测量。管材、棒材直径应按垂直方向各测一次,测量结果均在允许范围内为合格。

7.3 合格材料由材料检验员填写“原材料入库检验登记表”,按《材料标识及移植管理制度》3.1条的规定编写材质编号,在登记表、质量证明书上作出材质编号标记,质量证明书归档,并监督仓库保管员将材质编号移植于材料上,逐张/件用钢印或其它方法进行标识移植,按《材料验收入库管理制度》办理入库审批手续。之后由保管员负责将合格材料分类存放于合格区内。对不合格的材料由材料责任工程师配合材料采购员反馈给供料单位协商处理。8 补项及复验:按照法规、标准以及设计文件要求补项或复验的项目,均应及时补项检验或复验。

8.1 材料质量证明书缺项的应补所缺项的试验。

8.2 复验:

a)设计图样要求复验的;

b)用户要求复验的;

c)不能确定材料真实性或对材料的性能和化学成分有怀疑的;

d)钢材质量证明书注明复印件无效或不等效的。

b)对压力管道经常使用且已有信誉保证的外协锻件,如质量证明书(原件)项目齐全,可只进行硬度复验,复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则应进行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复验;

c)我公司锻制且供本公司使用的锻件,可免做复验。

8.2.4 取得国家安全监察机构产品安全质量认证并有免做复验标志的材料,可免做复验。

8.3 材料的复验结果由材料责任工程师审核。引用的相关文件

KFB***-2008 《材料验收入库管理制度》

KFB***-2008 《材料标识及移植管理制度》

产品生产过程检验规程 篇7

随着传统的测绘产业向以“3S”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现代测绘产业的转变, 以“4D”产品为核心的数字测绘产品已成为我国基础地理信息建设的主流, 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叠加合成产品, 如三维立体地形模型、三维立体透视模型、综合数字影像图等。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省级空间数据的基础, 在解决土地及矿产资源、环境、人口、地质灾害、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等一系列的问题中, 描述空间位置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为规划、设计、监测、管理和决策服务时, 提供了地理空间定位和定性的依据。

建设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绝非易事, 首先要求有高质量、规范化、准确、标准统一、完备性、适宜性和现势性强的地理数据, 还要求入库数据在数学基准、地理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逻辑一致性、拓扑关系等质量因素严格按照技术设计和标准执行。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中, 数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数据采集是空间信息系统建设中最昂贵的部分, 数据质量的优劣将决定整个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成败。

数字测绘产品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品, 其产品质量特性表现在空间位置、属性数据精度、时域、空间数据逻辑一致性、空间数据的完整性及空间数据及地图数据可视化的空间关系正确性等几个方面, 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 空间数据由于随时间而变化, 可能会引起空间位置的变化、空间实体属性的变化以及空间数据间拓扑关系的变化。数字测绘产品的特点和多样性决定了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多样性、复杂性。如何更科学、合理地进行“4D”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 这些方面的研究将很有意义。

2 生产环节暴露出的问题

对4D产品的质量检验、用户反馈及实验结果表明:4D测绘产品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如外业核心要素调绘过程中不完善, 内业采集过程中存在的编辑不到位, DEM编辑过程中的高程精度问题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DEM与DLG的数据符合性问题等:除此之外还有生产者、生产管理者、产品检验者之间及外业、内业数据之间存在的不协调问题等。对于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产品生产者在质量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测绘产品生产者和生产质量管理者对于质量认识方面存在误区, 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质量意识对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随着传统的测绘产业向以3S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现代测绘产业的转变, 以4D数字测绘产品为核心的新的测绘产品模式在我国推广, 数字化产品是一种全新的产品, 过去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以纸张为载体, 地面上的地物点、线、面等均是独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人为进行判读, 才能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形、地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采用手工作业, 出现的各类允许的误差和缺陷, 可以采用缺陷分类的方式进行度量。

而数字产品如DEM, DLG等完全是数字化的测绘产物;对于DEM而言, TIN或GRID中的每一点, 均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任何一点的差异或任何一点的改变均会牵动或改变周围点的拓扑关系和内插精度。对于DLG而言, 任何构成地理空间数据的点、线、面实体均是由拓扑空间关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 任何一个实体的错误, 可能会导致周围实体间空间关系的差异。总之一句话, 数字测绘产品不仅存在几何意义上的精度质量问题:更重要的还有属性意义上的正确性与准确度, 有时传统意义上的一个轻缺陷, 在数字化产品中可能会上升为重缺陷。

2.2 空间数据与地图数据的差别

基础测绘产品生产和管理部门目前生产4D产品的工艺流程可能不完全统一, 实际生产中, 有些是在采集制图数据的基础上, 来建立空间数据库:有些是先采集基本框架要素, 然后再生成符合图式要求的制图数据。实际工作中, 数字化地形图的编辑与传统制图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区别, 在DLG编辑时要兼顾制图数据与母线数据。面向制图和面向GIS来建立空间数据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制图数据与空间数据由于面向的对象不同, 虽然对于同一区域而言, 二者所表达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实现方法不同, 制图数据只是简单的几何模拟, 着重于外在的表现, 而空间数据则是更高层次的空间建模, 强调内在的联系。

2.3 内、外业数据采集时存在的问题

在对数字测绘产品进行检验时经常会发现一些逻辑上的不合理现象, 比如对于水库和河流层的数据采集时经常会发现水库与河流之间没有泻洪渠或排洪道等水系附属设施:水库上的大坝或河堤外业所注长度或高程与内业数据采集时的不一致;对于道路层来说, 经常会出现两条立体交叉的道路出现结点等逻辑上错误的操作现象;有些河流甚至会出现水往高处流等不合理表示现象。所有这些都是作业人员质量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3 检验方法研究

地理要素在空间上是连续分布的, 如一条河流、一条公路、完整的一个林场等, 它与工厂中一个单独的产品不同, 对于测绘产品的生产与数据组织是以“幅”来进行的, 虽然在过程质量控制中强调图幅间的“几何”及“逻辑”接边, 但很难保证“批量”产品某一整体实体的数据一致性;再者, 对于一“批”产品来说, 地形类别不同, 图幅中负载的空间地理信息也不尽相同, 事实上, 有时地物要素负载量相差很大。

3.1“4 D”产品生产特点和抽样检验现状

目前, 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呈现周期性、分批次、区域性的生产状况, 而各区域地理分布各有特点, 如兴安测区多文物古迹, 桂林测区多河流、山川等, 而南宁测区经济较发达, 交通要素多等特点。目前检查验收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 即生产部门小组的过程检查和生产部门专职检查, 质检机构验收制度。一般小组的自查和生产单位一级检查要求100%的覆盖率, 专职检查 (如二级检查) 要求不少于批量 (4D数字产品内业20%, 主要素100%) 。质检机构 (如省质检站) 按批量的10%或20%进行验收, 这种验收方式具体操作实际上是对生产部门专职检查质量评价的客观性的检核。

研究表明:对于不合格品率P相同的产品, 采用百分比抽样检验时, 对小批量过宽而对大批量过严, 造成生产单位愿意以小批量交付检验。在目前产品的几种抽样方案中, 均分别采用不同的产品质量水平, 如目前的军工、日用商品以及工程测绘产品的抽样检验, 一般均采用调整型抽样方案。挑选型抽样检验方案采用极限质量或不合格品率上限。其特点是:能够克服“批量大严, 批量小宽”的缺点。所以对于数字测绘产品的抽样可以尝试采用挑选型抽样方案或调整型抽样方案。

3.2 产品检验的质量水平

不同的抽样方案, 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产品的质量水平。如挑选型抽样方案采用极限质量或平均不合格品率上限, 调整型采用合格质量水平 (AQL) 等。从产品检验的实际工作中, 目前测绘生产单位采用所谓的100%的一级或二级检查, 但具体作业过程中只限制在某些环节或产品的某些质量特性上, 具有不完整和片面性, 这种检验方法并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出图幅的优良品级率。针对目前标准型抽样方案, 生产部门专职检查可采用严于质量验收部门的质量水平, 以保证产品优良品级率不低于质量检验部门的产品质量评定结果。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控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说, 可以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细分工序, 则可明确设置质量控制点, 如见证点、停止点、质量的薄弱环节等, 实施质量控制, 投资控制以及进度控制, 质量管理和检验部门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确定投资控制以及进度控制程度来确定质量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水平。

3.3 关于检测数据的处理

生产单位某些局部数据处理环节需要规范化, 在检测数据的处理中, 经常会发现个别异常数据, 对于异常数据的处理应该取慎重的态度, 从正态分布的规律可知, 其2倍中误差的概率小于5%, 即20个观测值中出现一个, 有时检测值的数量大于20个所以应视为符合正态分布的精度参与计算;但是3倍中误差的检测数据虽然仍可视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 但其出现的概率很小, 人们有理由怀疑它可能包含了错误大约0.3%的出现概率。在测绘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中, 对于受检项目, 一般3倍中误差点数大于检测点数的5%, 则视为批不合格, 因此对于大于3倍中误差的数据, 在作业过程中必须加以分析, 找出原因。以DEM高程检测点为例, 生产单位在以模型内业加密时, 这一工序对于加密作业员来说, 并不完全清楚具体的图幅范围, 加密过程中一般高程检测点的数量均多于28个, 对于28个检测点来统计精度往往存在人为的因素, 对于存在较大较差的点, 往往简单剔除。DEM的误差分布并非真正服从正态分布, 只是接近于正态分布, 仍可由均值和方差来衡量DEM高程精度。所以即使中误差相对较小, 对于大于3倍中误差数据也应加以分析, 找出原因, 加以改正。从这一点上说, 多设置高程检测点对于提高DEM精度很有意义。

4 结语

经过数字测绘产品几年的生产运作随着数字产品生产技能和质量控制策略的逐步完善, 偶然性质量缺陷基本上可以得以控制, 系统性质量缺陷是指经常性发生的缺陷, 主要是现有规范或技术上和管理水平的原因而长期或周期内不能解决的缺陷。它需要采用一些重大举措来改变现状, 使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或更加客观的状态。这种缺陷可以一时影响不大, 但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产品的使用效能。两种缺陷具有很大的区别, 目前数字测绘产品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偶然性质量问题都是引人注目的, 如DLG数据, 水库中出现大量的等高线等严重缺陷, 立即会受到领导的重视。而系统性的问题, 如DEM与DLG局部数据符合性差;较窄的冲沟、雨裂等地形表示效果不佳。质量改进的实质就是要求解决系统性质量问题 (这当然是从改进工作目标、完善质量体系、整体优化、全员参加等方面入手) 。

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适当地设置质量检验点, 实施测绘产品全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方法, 对测绘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点的正确选择和管理, 是实行质量控制的前提。适当设置质量检验点, 则是实施有效的测绘产品全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保证, 目前有些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单位对于外业像控资料、内业加密等资料不进行检验, 单靠下工序对上工序进行检核, 数字产品是一种全新的产品, 包涵多部门、多工序的生产过程, 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检验, 对于产品质量评价和产品质量本身来讲, 都是不完整的。

参考文献

[1]樊红.Arc/Info应用与开发技术[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县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简报下一篇:军训仪式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