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

2024-10-08

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共10篇)

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 篇1

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

一、xx镇概括

xx镇地处县城东南位于60公里处,东临xx乡,南xx镇,西接xx镇,北濒xx港与xx隔海相望,下辖29个行政村,全镇面积xx平方公里,总人口30495人,其中农业人口2.98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5亿元,财政总收入280.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已基本形成水产养殖、特色蔬菜、优质稻米、长毛免养殖四大支住产业。新形势下,镇党委、政府适时提出打造“生态xx、潜力xx、和谐xx”的战略构想。积极启动“鞋业回归”工程,发展个私经济;以新农村建设和生态镇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港南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型城镇。

二、主要创建工作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生态xx、潜力xx、和谐xx”的宏伟目标,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和合理有序开发,既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加强组织建设,推进经济发展

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组织是生态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生态建设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建立了以政府负责人为组长、分管领 1

导为副组长、各职能办公室主任为成员的镇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建立以分管领导为主任的工作机构。为确保工作任务落实明确规定各行政村必须成立以村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领导小组,配合镇政府开展所属行政村生态建设工作,为确保生态建设各项目标的全面实现。二是精心编制了xx县生态镇建设工作规划,全面量化生态工作目标,增强了生态建设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建章立制,拒污防污,从防污上着手,对现有为数不多的企业进行生态建设教育,传达县、镇生态建设工作精神,使企业明确生态建设工作的目的意义,提高企业意识,自觉遵守生态工作规章。四是开展生态工作宣传,使全镇干部都十分清楚生态建设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从日常生活到农药使用等生活生产细节上堵塞生态建设漏洞。

(二)建设生态经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让xx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让xx的产品带着更多的绿色,附上更多的效益,带来更多的利润是我们建设生态的基本出发点,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出发,围绕生态经济建设目标,近年来生态经济建设政府几大手笔是:

1、针对xx远离城区污染,远离企业污染的良好生态条件,积极开展市级农业绿色认证,在市县有关专家精心指导,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绿色农业已通过省级认证,xx的农产品有了绿色护身符。

2、从宏观上为农村清洁能源的利用创造条件,积极鼓励群众投入开发清洁能 2

源利用,目前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到60%。

3、xx农民的近期收入仍然在农业,借绿色认证的东风建无公害农业基地,是xx生态建设的一大特色,截止2010年,全镇共建有海水养殖基地8000亩,浅海滩涂养殖基地12000亩,西兰花基地2000亩,高产水稻基地1000亩,4500亩柑桔基地,为xx农民增收辟出了一片新天地。同时,对8000亩海水养殖基地和12000亩浅海滩涂养殖基地,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养殖认证,增强了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知名度,打响了xx海产品特色品牌。

(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由于我镇没有可能形成危害的企业污染,也没有上规模的畜禽养殖,生态环境建设的精力主要转移到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环境建设上。一是注重水功能区环境保护,加强石门水库上游水源的整治,完成2个养殖场的搬迁及水库上游庙峙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提高饮用水的质量保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二是全力以赴推进生态项目建设,做好集镇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完成建成区污水处理站和部分管网建设。加强溪流整治,改善水土环境,完善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规模较大村和污水产生量大村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三是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步伐,为xx山青水绿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我镇现有省级生态公益林5.9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9767亩,并已全部按要求建成。四是认真实施县政府提出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制定了xx镇十村示

范、百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到目前我镇已完成xx等15个行政村的村庄整治。五是深入开展双整治活动,努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通过治理,青山白化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治理率近70%,生态墓区建制村总覆盖率98%。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态公墓的不断推广,青山白化将逐渐成为历史。六是加强医疗废弃物处置管理,督促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率达100%。七是加强垃圾堆埋场建设,除库区外全镇已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90%并落实了专职保洁员12名。

(四)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社会进步

生态建设为我镇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绿色成为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个新名词,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潜在动力。同样,生态建设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对社会进步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是计划生育法得到了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计划生育率达91.18%。二是安定团结政治局面进一步形成,安居乐业成为时尚。三是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年没有重大破坏生态事件和环境污染事故。四是议案提案处理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处理率达100%,做到了事事有回复,件件有着落。

三、主要建设成效

1、生态镇各项指标达到要求

通过生态镇、村的创建,推进了全镇生态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全镇社会经济、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变,镇辖区生态环境等 4

13个建设指标和5项基本条件均已达到省级考核指标的考核要求,使全镇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城乡环境质量得到善改

针对省级生态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力度,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城乡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3、环保投入机制初步形成

在环境保护基础建设方面,以创建省级生态镇为契机,同时采取多元化投资渠道市场化运作,实施溪道整治、道路建设、生态示范农业基地建设,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工程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增强环境污染防治能力。

4、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加强

近年来,xx镇把创建省级生态镇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地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镇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大部分村的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置,农村原来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的环境建设向规划化、制度化迈进。

5、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增强

在创建生态镇村过程中,着力解决环保热点难点问题,以生 5

态建设促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致富,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增强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发动群众提议、建设等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运用新闻舆论、公益广告、洁美乡村活动,举办生态环保培训班等,提高公众对创建生态镇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为创建省级生态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创建工作的体会

生态镇创建活动的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必须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才能实现。不但要有资金的投入,更要有长效机制,严管理、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镇建设创出特色,才能在创建中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致富,从而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生态镇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长期而艰巨。实践证明,我们在生态镇创建活动中始终把“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作为创建的重要工作对待,抓住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结合点,把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通过生态镇建设,加快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在生态镇创建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创建宣传生态镇的重要性,坚定把xx打造成洞港工业区后花园和港南最适宜人居环境的目标,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顾全大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观念,增强生态镇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人人参与,扎实推进生态镇工作的有效开展。

3、建立机制,有效推进

在创建生态镇过程中,结合阶段性工作,推行各村各单位实行生态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实施年终目标考核制,完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与生态镇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

4、强化督查,长效管理

生态镇建设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一项动态工作,创建工作永无止境,具体指标和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创建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时,要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态文化素质,生态镇建设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素质的好坏、高低与否,决定着生态镇的文化程度和生态环境的保持力度,在生态镇建设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学习、培训,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生态建设的需要。

5、生态致富,让群众得实惠

开展生态建设归根结底要让广大群众得实惠,贫困不是生态建设的目标,要鼓励群众走上生态致富的路,但在生态效益显现较慢的情况下,要处理三种关系,即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要在保护中开发经济利益,要在生态建设中发展生态经济,同时政府要舍的投入,创建过程中要让群众看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实际成效,使村民在生态建设中尝到甜头,使生态镇建设真正成为致富的重要途径,生态建设将成为循环经济的典范。

我镇的生态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抓生态创建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完善有效,生态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急需加大投入,强力培育生态支柱产业后发优势。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实工作,真抓实干促进生态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工作计划

我们将继续立足生态,加快发展。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1.以生态农业发展目标为基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xx镇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包装一批生态农业项目,强化生态农业、生态食品的招商力度,加快发展生态经济。

2.深入实施环境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奖励制度并列入年终考核主要内容。

3.积极建设农家乐,增加趣味性活动,扩大旅游进农家的发展规模。

4.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支持生态村建设合力。

xx镇作为浙江沿海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正以矫健的步伐向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大步迈进。镇党委、政府将充分发挥本地山、水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美丽富强、和谐文明、开放包容的“生态、潜力、和谐”xx,让xx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 篇2

1.1 城区绿化工程高标准、大投入

1.1.1 街道绿化建设

2010年以来, 完成了武功山大道、袁河西大道、金鹰南路、环城路等新建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工程, 对日江路、卢德铭大道等建成区街道进行改造和绿化全面提升, 通过增加道路附属绿地的乔木绿地面积, 将县城内各类型绿地有机连接, 形成了多功能复合结构的道路绿化网络体系。

1.1.2 单位、小区绿地建设

为提升单位庭院整体绿化水平, 大力开展“森林单位”、“森林小区”创建活动;在庭院、楼幢之间见缝插绿, 进行垂直绿化、推广屋顶绿化, 开展阳台绿化美化。大力改善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1.1.3 公共绿地建设

不断完善景观设施功能, 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狮山公园为主体, 整合狮山、古城山和老崖山3块城市森林绿地, 建设了一个省级森林公园。

1.2 绿色通道工程造精品、树形象

3a来, 芦溪县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投入, 以境内沪昆高速、320国道、芦南公路、芦万武公路等为主, 以大富路、杜仲路等一批县乡公路为辅。全面打造绿色通道。

1.3 乡村绿化工程抓示范、出实效

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示范以及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等工程, 积极开展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庄创建;以县城和主要通道两侧为重点, 打造东阳、古城、温埠等20个环城“森林村庄”, 在自然村和房前屋后种植风景林和经济果木林, 建立多重的绿化带, 形成环绕县城的绿色屏障;结合水务、环保、交通等部门, 在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河道疏通、堤坝加固等工程中进行造林绿化。

1.4 特色林业工程强产业、惠民生

充分发挥“中国花木之乡”品牌优势, 不断加快林产业特别是花木产业发展, 坚持走产业化、特色化、精品化道路, 使苗木花卉产业成为带动芦溪县农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的绿色支柱产业。

1.5 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增总量、上档次

全面实施封山育林, 芦溪县自2009年起全面实行了封山育林。几年来, 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实现“双增涨”。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 对分布在全县范围内的古树和名木全面进行了一次普查, 逐个登记、挂牌, 落实专人管护。进行园林绿化品味的提升, 在绿化工程实施过程中, 不断优化绿化结构和树种配置;主要突出樟树、桂花等本地乔木常绿树种, 套种茶花、樱花、枫香等色叶植物, 适当增加丹桂、银杏等名贵树种, 并以适应性强的丛竹、石楠球、杜鹃等观赏植物作为点缀;逐步形成了中高低档品种齐全, 常绿树与色叶树相配套、乔灌草花相结合的绿化格局, 努力打造出了“一年四季景不同, 春夏秋冬花相异”的城市园林绿化品味, 并以点带面整体构建一个城市、道路、乡村相得益彰的绿色县城。

2 弘扬生态文化, 提升全民文明素质

2.1 广泛宣传, 营造共建氛围

全县围绕森林城市创建, 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县四套班子、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机关干部职工连续6a在春节上班第1天开展新春植树活动, 带头参与义务植树。县绿化委员会建立了全民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 对每一年公民履行植树义务的情况实行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 努力实现义务植树覆盖面89%以上。开展林木绿地认建认养活动, 发动全县社会力量捐资捐款认建林地认养古树名木, 提高人民群众对林木绿地和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通过发放《致市民的一封信》开展入户“问卷调查”活动、发送短信、悬挂条幅、张贴标语、制作电视宣传片等多种方式, 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

2.2 丰富内涵, 突出文化特色

为了增强市民爱绿护绿意识, 芦溪县将狮山公园列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同时在山口岩湿地公园内新建了一个森林博物馆, 主要以文字、图片、标本、实物为主, 突出展示芦溪县范围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以展品的文字解释和相关信息链接, 宣传珍贵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科普知识。使森林城市建设既让人赏心悦目, 又丰富了文化内涵。

3 强化组织领导, 努力形成创森工作合力

3.1 高位推动, 落实创建责任

为统筹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园林城市等五项创建工作, 2012年初,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一个高规格, 强有力的“五城同创”工作指挥部, 县委书记任总指挥, 县长任第一副总指挥、县委常委任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组长, 副县长任副组长, 县直机关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创建工作高位推进、全面展开。为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创建工作专题会、现场会, 县四套班子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创建工作, 保证了创森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科学规划, 明确创建重点

芦溪县立足芦溪实际, 委托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编制了《芦溪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认真摸清了芦溪县城森林绿地现状, 科学分析了芦溪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针对各项具体的创建指标确立了“花木山水旅, 人文生态城”的规划理念, 按照县域“一心一脉揽九珠, 一环两轴串四区”的空间格局, 明确了具体的项目建设指标和工程重点。

3.3 加大投入, 夯实创建基础

芦溪县的创森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 同时, 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方式。

3.3.1 加大财政投入

近3a, 县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森林城市创建。

3.3.2 加大部门投入

整合林业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 进行绿化。

3.3.3 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方式

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 篇3

师宗县丹凤镇2014年大、小麦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5.596万亩,单产175.65公斤,总产9829.37吨;大春完成玉米种植5.4万亩,其中:完成万亩玉米高产示范片4片4.1万亩。示范区采取行政与技术、科研与推广相结合方式,创新完善高产创建集成技术,强化服务职能,按照“五定三配套”要求,狠抓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以“华兴单7号”、“路单8、3号”良种为基础,重点推广机械化作业、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大面积长势均衡。

专家组听取了师宗县丹凤镇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项目实施情况、县级踏田估产、产量调查及自测情况的汇报,查验了玉米示范区工作情况档案,实地查看了玉米示范区田间长势。选择1个村委会,1个村民小组抽选调查1个地块进行实测,按照“梅花法”5点等面积(20平方市尺)取样,用规尺放置实测样本。

县级自测玉米示范区调查18个地块,加权平均873.5公斤/亩。省级复测组根据师宗县踏田估产、产量调查、田间考察和实测,实测单产为843.3公斤/亩,县级自测结果与省级复测结果吻合,误差在5%以内。专家组认定师宗县丹凤镇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项目2014年玉米示范区4片4.1万亩,平均单产达到632.2公斤/亩,完成了部级下达的整建制高产创建目标任务。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福建明溪

专家入田间 生姜疾病退一边

本刊讯 (记者 文兴亮报道)近日,明溪县沙溪乡沙溪村姜农小曾急匆匆地赶往沙溪农技站,称其种植的生姜茎叶许多变黄,叶片萎缩,好象还呈扩散趋势。

农艺师吴金福在小曾的引领下来到他的生姜种植大田,深入察看后发现有的田块不少生姜叶片及茎杆发黄,走近蹲下拔出病株观察姜块根,可见块根折断面中央呈黄褐色,由心往外烂,并可闻到明显的腐烂发臭,确诊姜瘟为害。如不及时拔掉病株,将会蔓延到周边植株甚至全田。

“你的生姜得的是软脚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姜发瘟,应立即拔除发病的植株,并抱出田块掩埋减少传染,并用5%的石灰水或用50g高锰酸钾对水50kg对土壤进行消毒,防止蔓延……”白发专家现场给出了科技处方,为姜农解除心头忧愁。

据老吴介绍,姜软脚病属细菌性病害,主要通过土壤、水及姜种传播,必须做好预防工作:一是选择无病菌土壤或种过水稻的地块种植;二是到无病区选种;三是防止姜根部积水和受渍。

开学伊始“赶大集”

本刊讯 (通讯员 齐玉芝 刘玉圣报道)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近日,临淄区晏婴小学在操场组织了“课程集市”活动。本次活动改变了以往由学生进行纸面申报选择校本课程的方式,而是采用“现场赶集”的方式,通过师生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对学校开设的58门校本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行双向选择,从而让学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课程,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贵州:坚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走好光伏农业发展之路

本刊讯 (记者 苏腾廷报道)近日,州委书记张政到贞丰县鲁容乡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要求该乡要因地制宜,坚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好光伏农业发展之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鲁容乡属典型的亚热带低河谷自然气候区,该乡近年来大力发展火龙果、甘蔗等产业,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今后也将继续培育这两大产业,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张政得知该乡火龙果还处于推广阶段,目前仅有1000亩的面积,还有3000亩的发展空间后,要求该乡要继续坚持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帮助群众进一步扩大符合地方发展的火龙果、甘蔗等产业的种植面积,借助离惠兴公路近、离白层港近的有利条件,让特色产业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更多的老百姓从中受益。

在了解到该乡农民每年有5500余人外出打工,拓宽增收路子时,张政给予肯定。他说,我们就是发展好工业和农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老百姓就地就业增收。

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 篇4

为全面贯彻落实《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按照省、市、区环保局提出的关于深入开展创建省级生态村活动的通知精神,经研究.决定在XXX村开展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并结合《福建省级生态村考核验收管理办法》,就如何开展创建省级生态村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XX镇XXX村位于XX市中心城市西边,依西湖山山畔,火车西客站边,全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12个村民小组586户1786人,村财收入主要来源于店面、场地租金,村民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和房屋出租。2011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9500余万元,村财收入4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95%的农户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村党支多次被授予镇先进支部称号,并被授予农村基层建设综合典型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环境卫生文明村。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 20 字方针要求,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以建立“功能齐全,设备配套,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实现“阳光、大自然、绿色、环保”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福建省省级生态村。

三、目标要求

按照《福建省环保局关于开展省级生态村创建活动的通知》精神,通过努力,要基本达到以下几个目标:制定了符合区域环境规划总体要求的生态村建设规划,其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村容整洁,村宅边村道两旁绿化完善,水清气洁;完成人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以及相关保护工作,使全村人饮用水源符合全省保护要求,全村的人饮用水达标;村民能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近三年内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村的经济发展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村规民约和环保宣传设施完善,积极倡导生态文明。

三、创建任务

1、利用自身优势,合理规划,综合开发,积极培育当地主导产业,推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可支配收入水平。

2、突出抓好乡村道路、农家庭院绿化美化建设。

3、以实施“家园清洁行动”和“行政村保洁员工作”为契机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村庄环境整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98%以上。

4、对村庄实施公共绿地建设和主要道路两侧绿化工程,并逐实施植树绿化工程,主要道路两侧绿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辖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80%以上。

5、对住宅实行统筹规划管理,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100%以上。

6、加大投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供水排水网络完善、供电、通讯设施齐全、饮水卫生安全、公厕数量级管理达标。

7、持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做到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质量和声环境质量达标。

四、创建步骤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0 年 7 月-2010 年 9 月)

1、成立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

2、召开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动员大会;

3、制定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实施方案;、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 年 10 月-2012 年 1 月)1、针对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指标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按各自分工要求,逐条逐项抓紧工作落实;、由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创建工作的 16 项具体指标抓督促检查,对尚未达标的抓紧补缺补漏,确保达标。

(三)申报验收阶段(2012 年 2 月-2012 年 10 月)

1、完成创建工作总结汇报和宣传片的编制工作;

2、组织上报验收材料;

3、迎接有关部门的考核验收。

(四)整改提高阶段(2012 年 10 月以后)

根据考评要求完善充实各项配套设施,实现创建总体目标。

五、工作措施和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由村主干亲自抓,并落实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创建工作的日常开展。认真制定详细可行的工作计划,努力形成各方面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要将创建活动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村、示范村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生态建设的整体水平。

2、综合决策,科学规划。要按照考核要求,编制规划,制定创建计划,按照积极、快速、有序的原则开展创建活动。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统筹兼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努力实现环境整体优化。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并举,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建设的方针,防止出现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大洋村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解决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3、完善机制,加大投入。要将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纳入大洋村的发展计划,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创建资金,加大创建资金投入,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加强宣传,全民动员。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加大创建氛围,特别是创建活动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广泛宣传,倡导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切实让群众通过创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存质量。

5、加强督查,落实责任。建立创建工作责任制及严格的考核机制。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做到责任落实,措施到位。认真查找本村范围内的环保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整治。特别是污水乱排放等严重影响环境质量的现象,要进行彻底整治。同时,各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要把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规定时限内高标准、高质量通过考核验收。

XX镇人民政府

省级生态镇工作汇报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岭下镇党委、政府和1.5万岭下镇人民对省环保厅领导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岭下镇地处**市区东南面10公里,东接**市,南邻**县,山水秀丽、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是**区的南大门。境内交通便捷,330国道横贯镇中,金义快速通道连接**,金丽温高速公路在镇西设有互通口,是浙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全镇辖34个行政村,总人口14800人,镇域面积58.5平方公里。下面就我镇省级生态镇的创建情况向大家作个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我镇的基本情况:

总结近几年来的创建工作,我镇主要有以下做法和成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协调,确保责任、措施、考核到位。

一是成立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于生态、环保工作是衡量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岭下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余卫群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按照责任分工成立若干个工作组,落实细化创建任务,做到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二是强化责任意识。今年我镇提出打造“生态岭下”口号,明确各村各部门一定要抓早、抓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当做一件实事来抓。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向机关领导干部,各村书记主任和企业负责人强调生态建设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组织生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生态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三是加大措施落实力度和考核力度。今年,我镇多次召开生态工作专题会、座谈会,结合工作实际,对原先制定的一系列生态建设政策、措施进行细化、充实、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我镇生态建设。在强化落实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生态、环保工作的考核力度,对渠道污水治理,企业污水排放,村落整洁方面加大了检查力度,一但发现问题马上进行反馈,督查落实整改,推动生态保护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期化。

(二)明确工作目标,生态建设工作全面推进。

今年是我镇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一年,为此,我们在明确创建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依托本镇良好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结合各项工作优势,全面服务于生态建设工作。首先,把镇生态建设工作和各村三年任期创业承诺有机结合起来。让生态建设工作分解到各村所办实事中去,使干部更有积极性,工作更具灵活性。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完成,市级生态村的创建,水利渠道的修理整顿等都是镇生态建设工作成效的体现。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推进生态工业建设。岭下创业工业园区有众多中小企业,因此结合技术进步,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清洁型产业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制造业产业、产品和技术指导目录要求,工业园区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把污染项目拒之门外,杜绝引进高污染、高消耗和低效益项目。同时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对敏感区域及重点污染源的检查力度,认真做好各类环境污染纠纷调处和人大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最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着重做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河沟池塘治理,村庄绿化、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工程,大力推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明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生态环保的村庄。

(三)近年来,岭下镇按照**区委“构建黄金主轴,推进富民强区”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生态立镇”的发展路子,注重环境保护,强化资源节约,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乡镇建设。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解决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原则,高质量完成创建各项任务,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乡镇,集镇基础设施与环保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村庄整治工程”、“农民保障工程”、“饮用水改造工程”、“健康工程”、“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平安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镇域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八仙溪一期10.2公里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完成黄坞口、三坟塘等2座小Ⅰ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鹅毛塘畈等2800亩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农业发展迅速,建成岭南果蔬、阿侬布朗李等4家农业基地;新增婺南水稻粮食、金兰森品水果等15家专业合作社;注册天苏酥饼、八仙溪等9个品牌。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全镇34个村全面通过市、区村庄整治验收,成为全区第二个完成整镇整治的乡镇。釜章、包村等8个村创建了市级村庄整治示范村,省级中心村新亭村正在创建中。完成了汪宅、日辉路等21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完成了岭

四、石塘等26个村的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完成全镇34个村的通村道路硬化和村内管网改造,目前已有20个村喝上了纯净优质的沙畈水。截至目前,全镇已命名**市级生态村28个。

(四)依托地缘优势和优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

我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增加森林资源的总量,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对森林资源的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建立比较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围绕这一中心思想,逐步打造源头、山丘、村庄点、线、面融会贯通的森林网络,着力发展果蔬苗木种植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时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积道山海拔304米为**山水之象征,山巅的“天圣禅寺”是一座千年古寺,是**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之一,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坚实基础。积道山下许多农庄依山而建,为**市民增添一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五)多形式加大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清山。在创建生态乡镇活动中,我们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包括在村落道路绿化带两旁显眼处竖立创建生态岭下标语,在各村信息公告栏里张贴告示,宣传教育村民保护周边环境,创建整洁村落;树立典型,对生态环保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文明示范村进行大力宣传,把它们的新经验、新动态、新思路推广到全镇。

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 篇6

为了圆满完成创建省级教育强县这个艰巨任务之后,镇党委、政府今天在这里召开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大会,这既是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的会议,更是一次提升、推进我镇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会议。

一、充分认识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重要性,坚定做好教育工作的信心

我武家庄镇的教育创强工作,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十分值得肯定:一是目标坚定,组织有力。2005年底,在当初基础那样薄弱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提出教育创镇这一目标,思想是非常统一的,不仅坚决要创,而且坚决要创下来。为此,在近几年多的时间里,镇党、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从镇里各部门和相关学校,都建立了教育创强的工作机构,都把教育创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以推进。镇党会、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创建工作汇报,镇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多次专题调研教育创强工作,帮助解决创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二是责任明确,措施到位。镇党政府与学校签订了责任书,明确自己工作职责。有关学校按照创强工作责任书的要求,尽心尽职,在硬件投入、环境整治、台帐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广大教师也要在主动参与到创强各项活动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创强投入机制上,更加灵活、有力,克服各种困难。我们镇也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设立教育创强专项经费,加大教育投入,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三是宣传广泛,氛围浓厚。创强过程中,镇里成立了“教育创强讲师团”,到学校和相关部门进行巡讲。组织创强宣传队开展活动,发放宣传单。通过全镇上下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我们很有信心实现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目标,这对促进我镇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创建教育强县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创建教育强县的契机将要为加快我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多年来,我镇教育事业发展尽管稳步推进,但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离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满足不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通过这两年的教育投入,全镇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办学特色日益显现,十五年教育基本普及,办学质量逐年提升,技能培训成效明显,教育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常山教育的认可度、满意度在逐渐回升。另一方面,创建教育强县的契机将要为加快我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要在充分肯定教育创强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做好教育工作的信心,进而以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推进教育事业新的发展。

二、以省级教育强镇为新起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始终强调,抓教育创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鉴于府

谷教育比较落后的局面,通过创强对我们的教育好好地进行提升和推进。尽管我乡镇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客观分析我镇当前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差异较大;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的问题比较突出;教育模式转化不理想,素质教育的主体地位远未得到真正落实;教育质量提高不快,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问题依然突出,等等。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镇教育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武家庄教育事业必须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这一目标和追求,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以省级教育强镇为新起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应该奉行的一个基准。我个人认为,人民对教育结果或质量的满意,大致应该包括三个方面:①教育质量不仅要符合教育的内在标准,更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期望;②教育质量不仅体现为促进人们的成熟和转变,更要能够引导青少年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变;③教育质量不仅表现在个体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方面,更要表现在能够不断优化整体的教育结构,使之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要抓好四个层面:

1、党委政府要站在战略高度,重视关心教育事业。要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把加快教育发展作为党委政

府的一项重点工作,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各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正确把握教育发展趋势,科学筹划教育发展工作,熟悉教育,情系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2、教育部门要坚持与时俱进,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加强教学研究,完善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推动教育工作上水平。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深化学校用人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广大教师要不断自加压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广大教师要牢记“教书者必先强已,育人者必先律已”的教训,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尽职尽责;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参与教学科研,掌握现代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本领;要尊重、爱护、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要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知名教师,使优秀人才聪颖而出,全

面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4、社会各界要强化责任意识,积极支持教育事业。教育是一项崇高的公益事业,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把支持和发展教育作为分内职责,对涉及教育的事,做到特事特办、快办。要加强学校周边育人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优化育人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努力创造教师安心、家长放心、学生静心的良好教育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宣传,坚持正面宣传、正面引导为主,为教育改革发展鼓劲加油,营造崇文尚教、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风尚,在全镇掀起新一轮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潮。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让我们同心合力,排难奋进,以省级教育强镇为新起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开创府谷教育发展新局面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7

为了建设一个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要求,我村积极开展省级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示著,村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将我村创建省级生态范村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为创建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保证近几年来,查山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制定了调整产 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工农结合、以工带农,全面推进全乡经济可续发展展的目标。村村、支两委紧紧围绕全乡发展目标,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建成100亩花卉基地、完成200亩小流域治理、建成容纳200户居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为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创建省级生态村活动开展后,村、支两委对创建工作十分重视;将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加以实施。村、支两委召开创建工作会议,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证。同时,定期召开创建工作讨论会,及时掌握创建活动进展情况,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确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重点,推动创建工作的健康、协调、有序开展。

二、大力宣传,全民参与,为创建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

创建省级生态村活动的开展需要村民的广泛参与,需要全社会的 共同支持。村村、支两委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全体村民对创建生态村活动和保护环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是设立宣传版面,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条幅,广泛发动群众,提高群众对创建生态村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二是组织文艺宣传队深入到群众中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进行宣传。三是定期组织群众代表、企业代表和个体户代表进行座谈,并设立意见箱,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广泛宣传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曝光、广泛征集社会各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宣传活动,村民的环保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大家纷纷投入到创建工作中来,从自身做起,消除不文明行为,并自觉对违反创建要求的人和事进行监督举报,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人为本、全面提高环境质量 针对村当前的实际情况,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请信阳市城建规划设计院为我村编制了生态村建设发展规划,全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村村、支两委认真按照规划的要求,有重点、有步骤的抓好落实。

(一)、加大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升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几年来,我们实施了“三通”工程,修建“村村通”公路20.5公

里,完成了农网改造项目。“三通”工程实施后,村内资源得到合理开发,种、养殖业规模扩大,效益提高,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老百姓欢天喜地,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村的干部好。

(二)、大力实施沼气工程,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牲畜粪便污染问题。采取宣传发动与示范带动相结合,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目前,全村己建成召气池210座,村容村貌显著改善。2010年,信阳市环保局授予我村“市级生态村”称号。

(三)、大力实施集中供水和农户安全饮水工程。一是新立项安全饮水工程1处,总投资达125万元。二是是新打80米深井l口,配套机房水塔1座,水泵电机及出水管1套,铺设DNI00供水管,实现居民新村示范点集中供水。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商业富村的新路。2007年以来,我们先后引进了樊东新村、平西新村、月湖山村创业园、马庄新村等8个项目,已投入资金1.2亿元,初步形成了沿明查公路2公里的工业园区,为全村经济发展备足了后劲。

(五)加大争资跑项力度。2008年至2010年,我们借助国土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共引进资金100万元。

四、建章立约、明确责任、强化监管、确保创建机制持续运行 创建活动开展后,我村围绕创建目标,健全完善组织机构,规范编制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公约,强化政策宣传与执法监督力度,确 保创建工作取得成效,使创建活动正常开展,持续运行。

五、主要成效

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在查山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下,村村、支两委和广大村民通力合作,积极配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创建活动推动了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了村内环境,发展了地方经济。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110元,饮用水合格率100%,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0%,塑料农膜回收律达60%,建成垃圾中转站一座。如今,一个环境优美,道路宽敞,农舍齐整的生态村己呈现在人们面前。

今后,我们将会把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做为一项长期的日常工作,坚持不懈的抓紧抓好,不断巩固创建成果,防止出现反弹。重点加大对现有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进一步完善好管理机制。同时,加大对新建项目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制度;加快村内的环境综合整治,不断美化、靓化、净化、绿化村庄环境。加强畜禽养殖管理,对畜禽粪便及污水实行综合利用,引导养殖户走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道路。不断丰富创建工作内涵,扩大创建成果,把创建工作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最终实现村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快速的发展。

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 篇8

桃源集镇位于曹县西北部,220国道和350省道贯穿该镇,日南高速曹县境内唯一进出口位于该镇工业园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71个行政村,总人口7.2万人,耕地8.1万亩。近年来,桃源集镇积极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经济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4.6亿元,上缴工商两税3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61元,2007年该镇被菏泽市委宣传部授予“菏泽魅力乡镇”称号。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建设“平安乡镇”。

桃源集镇自然条件优越,属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降水适中。林业资源丰富,全镇林木覆盖率达38%,现有农林间作1.8万亩,路林网80万棵,林木蓄积量30万立方米。

桃源集镇是少有的无污染镇,适于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桃源集镇经济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以木材加工为主支柱产业,全镇企业发展到129家,产品桐木拼板、细木工板、中高档密度板,工艺品、家具及家具配件等,其中工艺品、家具及家具配件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交货值1600万美元,被评为全市外贸出口先进乡镇。

近年来,桃源集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1

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按照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思想,遵循城镇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三个同步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个兼顾的原则,以环境保护与整治为重点,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使全镇迈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文明昌盛、环境质量良好、城镇载体功能完善的新型乡镇行列。

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作为加快发展的又一契机,按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标准》,逐项逐条进行配套完善,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配合,掀起了全民参与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热潮,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措施,深入开展创建活动

1、加强领导,健全完善创建工作机制

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时间紧、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工作中,我们成立了两套班子:一是成立“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政府镇长任副组长,宣传、农委、畜牧、水利、卫生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创建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指导。二是成立创建工作办公室,从党政办公室、城建、农业等部门抽调了8名业务精干人员,具体负责对创建活动各个环节的指导。同时,制定了《桃源集镇人民政府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实施主案》,健全完善了创建工作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检查监督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创建活动制度,确保这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按步骤的开展。创建活动中,上级领导多次莅临指导工作,上级环保等业务部门具体业务监督,从而建立起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参与、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创建工作运行机制,确保了创建工作

健康有序地开展。

2、广泛宣传,掀起全民参与创建活动热潮

为使创建活动深入扎实开展,我们围绕主题抓发动,突出特色抓创建。一是开展宣传发动基础工作。我们层层召开了创建活动工作会议,对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任务等向全镇企事业单位、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传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镇政府在驻地主要街道、公共场所竖立了“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宣传广告牌,企事业各单位及村庄设立了创建活动墙报和宣传栏,悬挂了横幅标语,并在广播电台开辟创建宣传栏目,营造出浓厚的创建舆论氛围。二是组织开展了“环保知识进万家,人人争当环保卫士”系列活动,镇创建活动办公室组织举办了环保知识图片展、环保知识演讲比赛等活动,广大群众踊跃参加,使创建活动不断深入人心。

3、高点起步,提高创建工作档次和水平

一是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构筑发展蓝图。2009年,桃源集镇依托本地实际和产业优势,高标准制定了《桃源集镇镇域规划》、《桃源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并通过了有关专家论证,经县政府批准实施。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桃源集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和桃源集镇关于城镇环境卫生的管理规定》,对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建设工程管理、公共设施、镇容镇貌和绿化管理等作了详细规定。

二是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力度,提高城镇建设档次。从1996年开始,我们严格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各式楼房200多幢,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开通了1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和移动通信塔,铺修镇村柏油路10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柏油。全镇的道路、通讯、电力、供水、绿化、服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现代城初具规模。

三是强化环境管理,提升创建水平。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工作,贵在创建,重在活动,关键在于整治。围绕创建工作,我们大力组织开展各种环境整治活动:(1)集中整治城镇环境卫生。在组建城管监察大队的基础上,实行分段分片的管理承包责任制,坚持全天候保洁,对环境卫生违法行为人及时教育和处罚,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爱清洁,人人讲卫生的良好氛围。同时由镇创建活动办公室牵头,组织城建、工商、公安等部门,有重点地清理乱搭乱建、乱贴乱画、店外经营、占路经营等影响城镇环境的现象,对责任单位提出了明确的整改要求。协调公安、工商等部门,对交通交易秩序进行了集中整治,切实做到把马路让出来,把自己管理起来,让城镇美起来。(2)开展污染监管检查,严格查处“十六小”、“新五小”。镇政府组织经委、税务、城建、工商等部门,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多次大规模污染监管检查,建立监管检查记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3)积极开展了“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我们组织镇经委、文教卫生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一系列创建活动。镇政府创建活动办公室统一印发了“绿色系列”创建标准。各单位按照要求认真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对单位周围环境进行了集中清理,进一步美化了工作环境。(4)开展了“美在农家”活动。为了强化农村环保意识,提高农村环保工作水平。我们在农村全面推行了“美在农家”活动,要求每户农民做到“六美”,即:庭院美、居室美、村容村貌、仪表美、心灵美、举止美。自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农户积极美化、绿化村庄、庭院、家家窗明几净、绿意盎然;村村道路干净、绿树成行、花红草绿,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二、注重实际,创建工作大见成效

1、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通过开展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活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绿色城镇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涌现

出大量争创环境优美乡镇先进事迹。目前,争当环保卫士已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有力的推动了社会风气、人际关系、公共秩序的全面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创建工作水平。

2、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镇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放,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城镇绿化工作。在绿化品种上,选择优良的花草树林。在种植布局上,乔、灌、花、草合理布局,点线面结合,统筹规划。主要道路两侧建有绿化带,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要求。

3、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全镇路、水、电、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全镇目前拥有初中学校2所、小学17所、幼儿园4所,各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配套齐全。全镇有中心医院一座,卫生防疫站一处,卫生所25所,满足了广大居民医疗服务需求。

三、下步打算

创建生态乡镇工作是一项环保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要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结合创建工作新形势、新情况,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抓好《桃源集镇环境规划》的落实。按照规划要求,进一步推进全镇的环保工作。二是巩固创建成果。继续推进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三是继续抓好广大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再提高。通过各类宣传创建形式,调动全社会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为创建全省生态乡镇献计献策,共建美好家园,努力把桃源集镇建设成为了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 篇9

白马乡位于宣汉县东部,幅员面积83.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公顷,森林面积6566公顷。全乡7个村1个社区,4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250户,总人口18500人。2009年4月启动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工作以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环保部门的直接指导下,以《宣汉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为主导,按照省级生态乡镇验收指标,结合乡情,专题研究部署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提出“生态靓乡、农业稳乡、基础强乡、项目活乡、产业富乡、民生谐乡”的发展思路,抓组织、强领导,抓宣传、重引导,抓落实、强措施,全面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白马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备受肯定,屡获殊荣,2009年被评为达州市卫生场镇,达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达州市环境优美示范乡,宣汉县二星卫生明星场镇。我们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生态建设领导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创建省级生态乡镇作为重点工作。创建以来,召开专题办公会6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其它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白马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建了政策法规宣讲、群众思想动员、土地调整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组,科学编制了《白马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形 1

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建责任体系。并通过电视、网络、宣传资料、标语、宣传车、会议、环保课、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重点宣传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民众正确认识白马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意义,明确创建目标任务。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地宣传发动,民众的文明行为和环保意识明显增强,能积极投身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各项事业中,争先恐后建设生态家园,为白马乡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谏言献策,出资出劳。

二、突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建设

1.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环境优美乡镇

白马乡按照“立足场镇,带动农村,辐射全乡”的工作思路,重规划,求长治,全力夯实基础。一是按照“大路连小路,村社连到户,纵横公路网,村村水泥路”的目标,通过建立“民主议事五步法”工作机制,规划完成通村公路60公里,通社公路80公里,村主干道全部硬化。拆除危旧土房400余户,规划完成55个集中居民安置点,基本实现“五改三建”,完成庭院建设和院坝硬化,成为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学习现场。二是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增添保障措施。划拨专项资金,聘请保洁人员,增设环保设施,发动党员干部,对华白公路、场镇区域、河道以及卫生死角进行定期保洁、定时清运、定期冲洗场镇街道。投入近15万元重新征地修建了垃圾处理场,投资4万元购置了垃圾清运车、投资1.5万元购置了40个垃圾桶和投资近2万元购置了100个果皮箱。三是在农村进行“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在农村全面完成“两建”(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池)、“三清”

(清垃圾、清污水、清乱建)、“四改”(改厨、改厕、改圈、改危房)和“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工作任务。四是在深入开展“五乱”治理、“七进”、“门前三包”的基础上,自我加压,提档升级,纵深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2.多措并举,综合治理面源污染和白色污染

通过实施“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一系列工程,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实施环保措施:一是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对畜禽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发展养殖小区,实行人畜分离,改建养殖设施实施“三同时”和排污许可制度。二是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强管理,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三是通过垃圾集中处理,限用超标农膜和一次性塑料制品,从源头上减少白色污染。

3.着力完善场镇基础设施,提升场镇品位

按照省级生态乡镇标准,坚持“规划定位,风貌定型”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一是继续抓好场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场镇设施,实施白云大桥桥头河堤加固维修工程,加快实施白云街的彩化、绿化、亮化工程;二是坚持场镇建设“按规划划

线,按图纸施工”,坚决杜绝违法乱占乱建行为,确保各项工程布局合理,建设有序。对凡在场镇规划区建房的,要求私人建房必须先按规定建好化粪池,单位建房必须按县城镇污水治理公司的设计修建污水池。通过前移关口,严格执行规划,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污水和粪便直排问题,为改善乡容村貌、整治城乡环境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与建设,按照“先规划、再定位,先审批、再建设”和“三同时”的要求,配合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搞好各村居民点规划建设,力求做到“村民建房规点,房屋造型美观,功能设施齐全”。四是完善农贸市场、客货车停车场、摩托车停车场、公厕、垃圾填埋场、滨河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五是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原则对学堂河坝、刘家营新区房屋建设进行统一规划,计划实施10户生态家园风貌打造。使我乡居民点建设规划科学,建设规范,突出特色。

4.狠抓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一是由群众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方式对白龙街、白山街进行亮化、彩化、美化、绿化、硬化;二是组织场镇群众在外阳台处统一培植观赏内花草;三是本着绿化、美观、效益、长远的原则,对滑坡地段、崩塌区域、急流冲涮区及沙化区种植具有经济效益,固沙保土、适宜鸟类迁徒、生存、动物栖息的生态林木、草木花卉、经济园林。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扩大森林覆盖率,全乡人工造林面积达到7559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350亩,生态林建设2025亩,加上天然林54397亩,全乡森林总面积61956亩,高出耕地面积31722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

今年3月12日,开展了“我植一棵树,共建生态乡”活动,发动干部群众栽植杞木树等2万多株。多年来,白马乡没有发生一件盗伐树木、毁林开荒、毁林建设的案件。

5.保护水源,强化治理

一是对场镇污水进行处理,沿河两岸住户以户为单位修建化粪池;二是新建排污、排水管道,禁止直接排放生活污水,人畜粪便远离水源。加强河渠两边的植树绿化,改善水环境,严禁向河道、池塘倾倒垃圾,造成水源污染。三是实行重点水资源保护措施,全力保障清洁用水。在全乡范围涉及人畜饮用和农业生产灌溉的水源地,都设置醒目的保护碑,刻有公民保护水资源清洁利用规则。规定饮用水源附近不得放牧,不得使用化肥和畜禽肥料,不得随意洗涤物品等;在农业生产灌溉水源不得药物捕鱼,不得倾倒垃圾,不得破坏水源保护基础设施等。四是兴修水利设施。维修山坪塘68口,石河堰8座,120处微水池,203口蓄水池,整治灌面1500亩的水库2座,恢复整治石渠1.5公里,新建集中供水站4处,集中分散供水处1120处,切实解决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难。

三、严格要求,圆满完成生态乡镇各项创建指标

通过开展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我乡经济社会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创建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一)生态环境环保得到加强。我乡森林覆盖率已达68%以上,全乡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0%以上,乡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

(二)农村环境环保成效显著。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全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3%,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例达75%,农用化肥施用强度210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低于2.0。

(三)城乡环境环保进一步优化。我乡空气质量良好,在二级标准值以内,地表水源水质均达到Ⅱ类水域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3%,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8%;乡内农村卫生户厕率达90%,畜禽粪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3%。

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总结 篇10

为更好的保护和改善管理区生态环境,促进管理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XXX农场着力打造生态城镇的安排和部署下,XX管理区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积极开展创建省级生态村活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强管理区交通、绿化、环境卫生、饮用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旅游服务业、特色生态林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逐步建成了漫山翠绿、鸟语花香、文明富裕、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亦加大促进了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了管理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XXX农场XX管理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宝清县境内,XXX农场东南部。东邻XXX农场第一管理区,西邻宝清县凉水乡、七星泡乡,南邻宝清县十八里乡,北邻宝清县凉水乡。地处北纬46°23'---46°49',东经131°47'---132°45',土地总面积6.0811万亩,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春季气温升降剧烈,夏季多雨,秋季凉爽降温急骤。年降水量在324.4—865.8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12.6毫米。多年气候特点:初春涝、初夏旱、伏雨多、秋季涝。XX管理区交通便捷,紧邻国家二级公路307省路。

(二)社会经济概况

XX管理区有共有住区居民1330户3572人,拥有耕地6.03万亩,水田0.1万亩,旱田3.93万亩,林地10万亩,特色林5万亩,落实粮豆作物面积4.1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2%,其中:水稻0.1万亩,亩产570公斤,总产593.94吨;玉米3.46万亩, 亩产530.7公斤,总产1836万吨;大豆0.59万亩,亩产159公斤,总产938吨;经济作物0.2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其中:南角瓜0.11万亩,甜菜0.13万亩。2011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3亿元,人均收入12179元,新增玉米面积0.9万亩,实现粮食增产500多吨。XX管理区致力于林果业发展已近五万亩,可年产鲜果7730吨,实现果农人均收入16800元,引进实施了东北首家林业虫情监测项目,启动实施了国家苹果产业体系实验站建设、质量追溯国家级科技项目,实现节本增效200多万元。通过大力发展果林观光旅游业、鲜果冬储、林下、路边经济,引进资金150万元,用于果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增收300多万元。

二、采取的主要做法

为了提高生态管理区建设整体水平,XXX农场XX管理区积极从源头抓起,围绕强化保障措施,完善管理机制和注重全面推进上细化文章,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领导重视

1、强化领导,完善组织机构。为加强生态管理区建设的开展,从源头上改善管理区的环境面貌,XX管理区党委首先从提高领导认识,凝聚工作合力入手,多次召开党政领导班子会议和职工代表大会,统一管理区上下思想认识,把生态管理区创建作为一项重大实事工程来办,认真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人员配合抓。成立了的以党委书记洪元明为组长的“XXX农场XX管理区省级生态管理区”领导组织机构,全面负责生态管理区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并下设工作小组,通过抓项目、抓结合、求发展,制定了创建工作计划,根据计划将各项工作进行分解落实,确保生态管理区创建工作的圆满完成。

2、明确责任,强化目标。为了使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创建省级生态村活动考核标准,结合管理区实际,制定了《XX管理区创建省级生态管理区实施方案》和有关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创建生态管理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了把创建工作抓好抓实,管理区党委及时召开创建动员大会,讲解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根据责任分工,签订责任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3、健全制度。XX管理区在抓创建工作时认真做到:一是投入和规划到位。把规划做到高起点,高品位上来,按照这一目标,管理区党委紧紧抓住项目支撑,加大生态示范村建设;二是措施和机制到位。XX管理区造创建中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三是工作和效果到位。围绕这一工作目标,XX 管理区在创建中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把工作做事做细,使创建不仅“三化”建设达标,而且做到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二)突出调整机构

1、种植业。XX管理区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发挥管理区资源优势,优化种植结构,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高标准建设科技园区,加大示范带头作用,管理区以主线打精品,辅线建标准,实现“区连片、网连线、点带面”,二条科技示范带,全面展示管理区的新面貌。即:完善一条公路主线展示农业生产的管理标准(29—28作业站);建设一条内环主线,万亩果园的展示(原种场—园艺场作业站),体现管理区的提档升级;抓好经济作物新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管理的整体进步。突出“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训、休闲旅游观光”六大功能,不断提高核心区建设水平,实现试验规范化,技术模式化,过程标准化,园林景观化,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2011年全区总播种面积6.03万亩。粮豆作物面积4.1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8.8%,其中:水稻0.1万亩,亩产570公斤,总产593.94吨;玉米3.46万亩, 亩产530.7公斤,总产1836万吨;大豆0.59万亩,亩产159公斤,总产938吨;经济作物0.2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9%,其中:南角瓜0.11万亩,甜菜0.13万亩;果树1.64万亩,产值5430吨。

2、畜牧业。XX管理区以壮大畜牧产业为中轴,走农牧结合的发展之路。坚持把畜牧发展的切入点打在以 “两牛一猪”为发 展重点的畜牧产业上,认真围绕七项措施细化畜牧发展大文章;建立健全畜牧服务管理网络体系,保证了养殖户的饲料供应、防疫治病、繁殖配种、技术咨询指导和畜产品销售,科学制定饲草和饲料的种植标准;加强对养殖大户的“五化”管理,即:品种良种化、管理规范化、防疫程序化、营养全面化、环境卫生化,作到了每个作业站树立1个畜牧养殖大户,集中成片形成基地。

管理区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资源和自然资源,全面启动了生态养殖园区建设工程,实施生态养殖、立体养殖,全年实现黄牛(肉牛)存栏508头,出栏1143头。生猪存栏9822头,出栏38253头。羊存栏3758头,出栏7903头,产羊毛2854公斤,羊绒458公斤。鹿存栏534头,产鹿茸169公斤,家禽存栏48011只,出栏179000只,禽蛋100吨。

3、发展林业经济。XX管理区拥有林地10万亩,特色林果5万亩,XX管理区以特色果林经济为重点的自营经济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集科技示范、生态观光、产业化发展、辐射带动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寒地林果自营经济示范基地。盛产的苹果、李子、梨、龙垦杏、葡萄5大品系、120个品种,色味俱佳,远近闻名。产品远销俄罗斯,畅销国内各大市县。2003年被市场学会授予“中国长林岛金红小苹果系列果品生产加工之乡”,2011年初,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了“国家金红苹果标准化示范场”称号。可年产鲜果7730吨,实现果农人均收入16800元。引进实施了东北首家林业虫情监测项目,启动实施了国家苹果产业 体系实验站建设、质量追溯国家级科技项目,实现节本增效200多万元。全年累计培训果农2000多人次,科技创新16项。在场县共建中,全年提供技术服务15次,培训乡村果农500多人次。广大果农还立足“生态”创收理念,广泛开展了林下种植、养殖项目20多个,建成规模型特色创收基地30多个,进一步增加了果农收入。

(三)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XXX农场XX管理区从总体上把握了生态管理区的总体发展。坚持把增加公益设施建设投入纳入到“民心工程”建设之中,先后投入44万元用于管理区生态园林道路建设、作业站道路建设,改善交通环境,全区道路硬化率达85%。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区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每家每户饮用上了安全、清洁的自来水,户通自来水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管理区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100%;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0%,管理区的生活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通过公厕合理设立、新型住宅小区建设,实施职工上楼等工程,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先后完成两个居民组、两个作业站整体拆迁工程,启动了广场花园13800平方米、学府苑小区360套住宅楼建设。管理区绿化覆盖为45%,主要道路绿化率为80%。XX管理区先后硬化道路2000米(7 6 条)、配备垃圾池、垃圾箱5个、维修办公室1373万平方米、下涵管8根、广告牌安装3个、下U型槽90节,安装景观石6座。换道路照明灯13盏,亮化率达到98%,空闲地绿化率达到92%。

管理区还坚持把提高小城镇空气净化质量融入到生态城镇建设之中,开展以植树造林、水源保护、烟尘治理、小城镇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创建环保模范小区活动。见缝插绿、栽植银中杨、樟子松、丁香、绿篱等绿化树20000多株,围绕场区果树特色绿化1万多株,绿篱650米,管理区及作业站栽植各类鲜10万余株,使环境建设从净化、绿化、美化向香化发展,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大果树园区整体环境、景观建设,清理街道边沟17000多延长米,加大环境建设整治力度,清理柴草垛160个;清理垃圾 50余吨。管理区建成文化体育休闲广场1个,基层千册图书室2个,环境美化型作业站6个,标准化居民小区1个。

(四)建设生态园区

XX管理区深入调研,精心谋划,提出建设“绿色寒疆果都”生态园区的整体构想。投资200万元建设果园观光水泥路面4公里,新建了观光采摘园区150亩和百米绿色长廊;投资38万元,在采摘园新建综合展示厅;投资54万元,建旅游休闲厅;投资8万元,打观赏机井1眼;投资33万元,架设通信线路。管理区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金家沟果园4公里水泥环形路,为开辟旅 7 游观光打开了绿色通道。按照“山、水、园、林、路综合规划,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开始实施依山、依城、依林、依水,观林、赏景、品果、旅游的生态林果旅游建设项目,科学规划了“三区十园”生态科技园林。“三区”,即寒疆果都采摘区、观赏区、销售区。“十园”,即长林采摘园、将军果园、白琳杏园、梨花飞雪园、红唇李园、深碧葡萄园、无华山楂园、晓清菊花园、百果园、双柳垂钓园,并申报了国家级AA级景区,使特色林果业真正成为了一个集观林、赏景、品果、采摘、科研、示范于一体的旅游园区,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山中有城、城中有林、林中有果、果中有景的“绿色寒疆果都”新画卷。原省长栗战书到“绿色寒疆果都”调研时欣然赞许道:这里将荒山变成了花果山,美化了山川,改善了环境,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一举多得啊!

(五)深入宣传生态生态文明

为了调动管理区职工对创建生态村的浓厚兴趣和工作热情,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管理区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召开建设生态管理区工作会议,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干部群众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进一步调动了村民参与创建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广大职工创建生态管理区的热情高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 各项教育得到有效落实,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讲诚信、求致富、争先进、展才艺的热情较高;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卫生意识较强;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和谐人际关系、邻里关系、村庄关系和尊老爱幼、助学助贫的乡风民风基本形成。

三、创建工作完成情况

(一)严格执行考核标准,按照《黑龙江省生态村建设标准》的20项指标,开展生态村建设工作。

管理区严格按照《全省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开展生态村建设工作。在生态村建设工作中,坚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环境现状为依据,以生态建设为目标,以科技为先进生产力,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生态经营理念,根据农场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XX管理区创建省级生态管理区实施方案》进行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区注重污染防治与环境的综合治理。在治理大气污染上主要采取了取消分散多的低空烟囱,禁止建设平房并逐步拆迁平房实行住宅楼房化,采取扩大集中供热面积,改进技术落后的除尘设备,提高除尘效率。注重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严格建设项目审批关,新、改、扩建项目的环评率与“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积极改造城镇供水排放管道,规范生活垃圾填埋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主要是控制畜粪便污染,秸杆焚烧及农药化肥污染。畜禽粪便处理主要采取粪便集中收集处理。控制秸杆焚烧,加大秸杆还田和过腹还田量,提高了秸杆综合利用率。控制农药使用种类,全部使用高效、低毒、低残和生物农药,积 极推广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全面推广科学施肥措施,注重农药瓶和地膜的回收,回收率达到95%。

通过管理区上下不懈努力,管理区2011年各项创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人均收入12179元;管理区各项建设设施完善,根据黑龙江省省级生态村考核标准制定了《XX管理区创建省级生态管理区规划》;村民环保意识强,自创建以来没有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管理区自来水普及率100%;饮用水合格率100%;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100%;生活垃圾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日产日清,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85%;生活污水有统一管网排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3%;清洁能源普及率90%;农田地膜回收率达9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100%;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率90%;绿化覆盖率31%;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80%;化肥强度控制在129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控制在1.09公斤/公顷;水土流失治理率80%;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4.3%逐年提升;村民环境状况满意率达98%。

(二)实施重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1、生态农业。种植业采取了培肥地力、合理轮作等措施,增加有机肥使用量,秸杆除直接还田外,增加了过腹还田量,养殖畜牧业利用。扩大绿色、无公害林果业的生产规模,采用性诱芯诱捕剂、放养赤目蜂等有效措施,在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率同时,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重点完成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2、生态林业。XX管理区通过实施“以果治山、以果兴业、以果富民”战略,将林果业做大做强,通过采取扩大绿色、无公害林果业的生产规模,采用性诱芯诱捕剂、放养赤目蜂等有效措施,在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率同时,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XX管理区通过“借山兴果,岗地造林”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通过实施无公害、绿色林果业发展,叫响“绿色寒疆果都”。

3、生态畜牧业。实施生态养殖、立体养殖,重点加强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大牲畜实行舍饲,从饲料、喂养、疾病防治、产品收购、加工全过程采用一条龙服务,重点推广了以良种应用和全株玉米青贮生产为主的畜牧生产应用技术,使畜牧养殖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有机结合,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达到治理的目的。

4、生态城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管理区严格按照《管理区场部城镇总体规划》执行,实施生态小城镇建设带动战略,拉动经济快速发展,营造美好家园。“十一五”期间,管理区共新建居民住宅楼6栋,机关办公楼综合楼1栋,并完成了3个作业站的整体搬迁安置任务。管理区还建有文化广场12240平方米8处,路灯110个,水泥路3条1300米,体育广场3300平方米1座,集贸市场750平方米1处,全部亮化,美化了环境,方便了群众,丰富了生活,全面提升生态村建设与管理品位,树立了现代、文明优美的生态村形象。

四、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XX管理区结合“绿满垦区”,提出了“家家搞绿化、我家有特色”的“三绿工程”建设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林果经济,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依托,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镇,提出“兴特色生态产业 走强果富民之路”的发展思路,实施“以果治山、以果兴业、以果富民”战略,收到了明显成效。三代果业人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将万亩荒山变成了响誉闻名的“中国绿色寒疆果都”。经过半个世纪的环境保护,境内物种繁多,山野菜有蕨菜、桔梗、黄瓜香;蜜源植物有紫椴、糠椴、胡枝子;药用植物有防风、柴胡、龙胆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人参、黄柏、核桃秋;珍稀保护动物有马鹿、鸳鸯、金雕、梅花鹿等。通过“借山兴果,岗地造林”,不仅为成为了新兴产业,同时治理水土流失80%。

(二)经济效益

2011年XX管理区实现总播种面积34957亩,其中:粮食作物:大豆840.5亩,玉米17019亩,水稻1042.5亩,占总面积的55%;经济作物:果园15435亩,南角瓜620亩,占总面积的45%。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效益农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年实现利费620万元,实现社会总产值1.3亿元,人均收入12179元。

(三)、社会效益 实施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村建设工程,改善了职工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特别是建立绿色林果基地,不仅拓宽了市场,而且提高了管理区的产品声誉,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描写动物的小学作文200字下一篇:教学心得体会总结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