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介绍

2025-01-0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林俊德介绍(精选5篇)

林俊德介绍 篇1

向林俊德学习

班级:冶金122学号:08020112253姓名:汪誉

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他的先进感动事迹影响着我们国人,他的功绩改变了中国落后的面貌,他的无私奉献,毫不利己的精神令我们敬仰,他的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热爱祖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方向标,是我们的榜样。

他的光辉事迹背后隐藏了多少汗水和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们只看到了他的喜人成果,却没有看到他为此而付出的代价,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投身到科研事业,国防事业,他纵揽全局,心系祖国,中国的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他在外国学业有成,不忘祖国,毅然决然回国,支持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他淡泊名利,不为金钱所困,他得很多奖金都捐给了基金会,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他克服生活上的种种苦难,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当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最后他得了病,到了晚期都一直不停的工作,一直都在工作岗位上,他病的实在不行了,最后都把电脑搬到病房里去了,他怕躺下就再也起不来了,就一直不睡,他忍受着身体的疼痛,医生强烈建议给他做手术,他拒绝了,因为他知道,做了手术就不能完成他的科研任务了,为了争取最后的时间,他同病魔做斗争,跟死神抢时间,林俊德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记录需要处理的事情。去世后,他的其他10项事情都一一安排好了,唯独“家人留言”这项还是空白。一直不停的工作,到了最后都没有时间给他的孙子写遗书,多么伟大的科学家,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他的事迹会一直鼓励着国人去奋斗,去拼博,祖国的兴盛正需要这样的人。

作为现代学生的我们,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各方面的条件都提高了,生活物质丰富了,可我们的头脑还不够丰富,我们的生活安逸了就不去主动学习了,祖国培养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以后建设祖国做准备,我们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建设者,林俊德是我们的英雄,为科学家树立了榜样,他的事迹更是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全国各地网友纷纷留言表达敬佩之情。我们应该向林俊德等这老一辈科学家学习。

我们应该学习林俊德先生的优秀品质,在当年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能够克服困难,能够带领科研队伍攻克技术难关,研发国防核事业,面对技术落后,人才稀缺,设备不全,资金短缺,生活困苦等恶劣条件,他没有退缩,他把祖国的核事业从无到有的发现起来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和同伴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奖4项,部级二等以上科技奖11项,立一、二等功各一次,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证书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因此,生活在当代物质条件丰富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为将来建设祖国做准备,而不是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无所事事,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应该努力塑造自己的个人品质,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软实力,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不好高骛远,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做一个高素质的现代学生。

从大山深处的平洞试验,到戈壁滩上的竖井试验,林俊德带领科技人员深入研究地下核试验岩体应力波的测量技术和现象规律,总结了评估与利用现场测量数据的科学方法,建立起我国核试验特定地质条件下的核爆炸应力波和地震运动的测量手段,使我国核试验工程技术研究摆脱了对外国资料的依赖,为我国核试验的安全评估和工程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核爆炸地下效应研究和核防护工程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

2012年5月31日上午,林俊德已极度虚弱,胀气和腹水使膈肌上抬,导致呼吸困难„„然而,承受这样苦痛的林俊德,却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2小时后,已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5小时后,林俊德离开人世。在住进医院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天,林院士仍然坚持每天工作,老伴劝他休息,他却说:“坐着休息,不能躺,躺下就起不来了。”直到将所有资料整理完毕才答应卧床休息,这一躺就没能再起来。林院士将有限的生命投身到无限的科学事业中去,他是用一个战士冲锋的姿态跨越了生死之界!

林俊德住院期间,陆续做了几件事: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3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2次在病房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实验任务;完成了130多页、8万多字博士论文的修改,在剧痛中写下338字的6条评阅意见;与基地领导几次探讨基地爆炸力学技术的发展路线;向学生交接了两项某重大国防科研尖端项目。那时林俊德已腹胀如鼓,严重缺氧,呼吸和心跳达到平常的2倍,他微笑着对护士们说“不用担心,我工作起来感觉不到疼”,护士们都哭了。两小时后,已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在间或的清醒时,他仍反复叮嘱学生,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林俊德先生一生是伟大的,他的光辉人生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他对祖国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祖国和人民会永远记住你的,向林爷爷致敬!向林爷爷学习!

林俊德介绍 篇2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 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 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 你永远不会倒下!”这是2013年《感动中国》赋予林俊德院士的颁奖词, 也是对他一生戎装、鞠躬尽瘁的追忆, 更是对他永恒的缅怀与守护。

林俊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爆炸力学工程技术专家、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他一生致力于爆炸力学研究, 直至永远扎根于绽放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的马兰。而林院士生命征程的最后八天, 有一群人见证着他一次次坚韧而壮烈的冲锋, 这就是是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老年病科的医护人员, 他们用爱与行动守护着这颗让人感动的灵魂。

2012年5月23日, 林俊德院士入住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老年病科, 医生、护士给予热情接待和妥善安置。护士给他进行了体格检查, 详尽介绍了入院情况, 包括医院环境、医护人员、订餐制度等等。在充分了解林院士的情况之后, 医生护士通过细致沟通, 营造轻松的氛围, 与林院士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尽量为他提供生活上的便捷, 可他并未因自己的身份而申请特殊要求, 反而说:“我是你们的兵, 由你们来指挥”。

入院后, 林院士得知自己的生命不超过三个月, 就告知医生仅需为他进行支持性治疗, 以节约医疗资源, 给自己留下更多的时间来完善工作。看到虚弱的老人对工作如此投入, 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深受震撼。大家对他的照顾更加亲密周到, 在大家的眼里, 他不仅是一位功勋显赫的院士, 更是一位慈祥和蔼的爷爷。他每晚审阅资料至深夜, 值班护士每每心疼地提醒他尽早休息, 多加保暖, 保重身体。

每一次治疗方案的制定, 医生护士都要与他进行商讨, 告知实施过程及转归情况, 这一切都基于确保不影响他工作的前提。在为他进行各项操作时, 大家都举荐技术娴熟的护士, 以减少操作带来的痛苦。科里的每一名护士都细致入微, 谨慎仔细对待每一项操作, 不管看似多么简单。在输液时, 护士会详细解释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认真选择最佳穿刺部位、器具, 并与林爷爷聊天, 以缓解紧张情绪, 而林院士则笑道:“别怕, 大胆扎。”就是这样平等自然的互动, 让双方多了一份信任与包容。

随着病情的加重, 加上日夜工作的操劳, 林院士出现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症状。医生立即请示上级领导进行全院会诊, 会诊结果示:急需实施外科手术解除肠梗阻。而林院士得知术后需绝对卧床, 恳切地说:“我知道这个病的最终结果, 我需要时间来完善工作。”他对工作的执着感动了所有人, 可是这让他的家人除了支持之外也充满了顾虑和担心。面对如此情况, 护士长安丽君和护士赵俊青、杨静等人, 及时、耐心地安抚院士家人的心情, 与林奶奶促膝而谈。林奶奶也敞开心扉, 向护士们讲述林爷爷的故事, 讲自己的担心, 讲家人的心结。护士们在一旁静静倾听, 抚着林奶奶的肩膀, 帮她宽心。为减轻林院士的症状、监测生命体征, 医生决定为他行持续胃肠减压、心电监测, 但他认为这样影响工作, 要求拔除胃管、撤除心电监护仪。所有人劝他卧床工作, 他推辞道:“这样工作没有效率, 躺下来就是病人, 坐起来就是工作者”, 仍然坚持下床工作!旁边的护士都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林院士此时反而安慰护士。于是, 就在他腹胀加剧、血氧饱和度降至80﹪, 严重缺氧的情况下, 所有医护人员含泪协助他下床工作。护士赵俊青、杨静轻轻搀扶林院士坐起, 护士李静、张园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袋和各种管路, 护士刘斐提着输液瓶, 王娟护士帮院士穿上拖鞋……在大家的扶持、精神力量的支持下, 林院士费力迈开脚步前行。短短几步, 走出了老一代军人对事业的鞠躬尽瘁!到电脑前坐下后, 他用胳膊撑着桌子, 尽力维持坐的姿势, 另一只手费力地挪动鼠标, 静静看着即将永远告别的工作。他在家人、同事的协助下, 完成各项工作的整理、归档。工作半小时后, 护士轻声询问他是否休息, 他坚定而吃力地说:“不用, 谢谢”。就这样, 大家默默陪伴着他, 静静关注着他, 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 都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 生怕某一个瞬间林院士会突然倒下。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工作, 林院士终于完成了任务的移交, 返回病床。而此刻, 他已大汗淋漓, 生命气息愈加微弱。护士轻轻为林院士擦拭身上的汗水, 整理好床单位, 盖好被子, 理顺各种管道, 密切关注着监护仪屏幕以及林院士。担心林院士真的一睡不醒, 护士们一遍又一遍地轻唤“林爷爷”。为了防止院士的嘴唇干裂, 护士们一次又一次用湿棉签擦拭他的嘴唇。

2012年5月3日20时15分, 林院士完成了他生命的最后冲锋。所有医护人员都静静守护在他身边, 为他祷告, 精心完善最后的照料, 无一人因已到下班时间而离开, 内心都充满悲痛, 默默尽最后一份力。护士们饱含泪水为林院士擦洗身体, 梳理头发, 修剪指甲, 最后换上他一生钟爱的军装。当林院士的遗体被推出病房时, 医护人员排成两列, 深深三鞠躬, 向林院士表达无限敬意, 向林院士挥泪道别!

林俊德院士的事迹激励着每一位医护人员, 为了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2012年7月底至10月底, 唐都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安丽君参加了林院士事迹宣讲活动。先后赴总装机关、各直属部队及杭州、哈尔滨、太原、乌鲁木齐等地的科研院所和驻军基地, 作报告近20余场。安丽君护士长所作题为《最后八天的生命冲锋》的报告, 讲述了林院士与死神赛跑的感人举动, 以及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细心护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人民日报》、《解放军日报》等媒体报刊也对此事进行了相关报道。

短短八天, 林俊德院士以工作为信仰的精神感动了所有医护人员, 大家亲眼目睹了一名共和国院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形象, 深刻感悟到榜样力量的震撼。这种精神力量指引着每一位医护人员在平凡的岗位中脚踏实地、勤勤恳恳, 秉持尚德济世、救死扶伤的信念去守护每一颗执着、坚韧的心灵, 书写行医道路上的壮丽诗篇。

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 篇3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扶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代:“把我埋在马兰。”马兰,是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学习林俊德同志心得体会 篇4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林俊德像众多“两弹一星”的科学巨子们一样,科研上成就卓著,做人上有品有格,不愧为爱党报国、献身使命的典范。他一辈子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做事天地良心,天经地义”;一辈子创新攻关,像激光一样在核爆炸力学领域集中能量一往无前;一辈子顽强拼搏,像春蚕吐丝一样拼尽了最后一丝气力;一辈子淡泊守正,不为俗务所困,不为奢华所惑,不为浮躁所扰,浑身干净得没有一点灰星。

林俊德同志把牺牲奉献融入靈魂血脈。

特殊年代,林俊德默默奉献;時代變了,他依然默默堅守。当选院士後,他給自己立下“三不”原則:不是自己研究的領域不輕易發表意見,裝點門面的學術活動堅決不參加,不利於學術研究的事情堅決不幹。,某技術學院想聘請他擔任客座教授,承諾年薪20萬元,提供一棟別墅,一年只去一次就可以,他當即回絕:“我既不熟悉你們的教學工作,又不從事你們的研究領域,這個忙我帮不上。”

我们通过认真研读《大漠铸核盾 生命写忠诚》、《隐姓埋名 播种东方巨响》等文章,进一步从林俊德身上,看到一名共产党员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和执著,看到一名科技工作者对国防科技事业的炽热和奋发,看到一名共和国军人对祖国的精忠和热爱,看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徐才厚强调,当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大力宣传林俊德同志的感人事迹和献身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军和武警部队要深入开展向林俊德同志学习活动,学习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学习他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奋斗精神。

要把学习活动与深入学习贯彻主席7月23日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两项重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教育激励广大官兵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拼搏奉献,努力提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林俊德介绍 篇5

——李非君老师

2013年2月19日晚上,我收看了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那一幕幕的感人画面面前我禁不住数次潸然泪下。其中林俊德院士表现出的吃苦耐劳、敬业建功和爱国奉献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完美范本,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他那强烈的爱国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更深深的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林院士有终身不渝的爱国情怀。他的生活极其简单,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搞研究,做工作。不管人生的道路有多少曲折,不管生活的环境有多么艰苦,不管事业的发展有多少坎坷,他都一如既往,奋勇向前。

爱国、敬业、奉献,这样的理念已经融入了林院士的生命。所以,在生命倒计时的日子里,他依然坚守这一切,他坦然、淡定,把病痛甚至生命的长度都抛到脑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在争分夺秒地工作。热爱祖国、敬业奉献,对林俊德这一代优秀知识分子而言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不折不扣地用自己的生命来践行。他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英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平淡的生活好心态生活随笔下一篇:电信营销笔试试题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