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

2024-07-12

川西林盘(共3篇)

川西林盘 篇1

引言

计算流体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是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 对包含有流体流动和热传导等相关物理现象的系统所做的分析。本文通过CFD仿真模拟技术对川西林盘的温度、风速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为研究川西林盘的生态微气候特征提供了直观且可靠的参考, 同时为优化川西林盘的规划模式提供了思路。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区域概况

川西林盘是分布在成都平原上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环境形态, 林、水、宅、田是其主要景观要素, 其空间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室外气候环境。本研究主要选择分布在成都第二圈层的典型林盘村落进行模拟分析。

2. CFD数值模拟方法

CFD可以有效解决气流运动等问题, 尤其是能有效地模拟热环境、风速等的空间扩散状态, 满足了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研究要求。本文利用Fluent软件下的Airpak, 对林盘形态特征显著的成都市郫县友爱镇龙溪村进行了温度场和风速场的数值模拟分析。模拟中, 根据林盘下垫面空间信息建立了三维数字模型。利用林盘周边环境的气象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化设计, 应用模型模拟林盘内部的大气流场运动, 计算风环境以及地表温度分布情况等问题。

二、林盘气候环境数值模拟分析

图1为龙溪村地表温度CFD模拟结果, 可以看出: (1) 5℃~6℃的区域, 包括局部的田地, 植物生长状况差, 地表大面积暴露在阳光下使地表温度偏高; (2) 4.75℃~5.5℃的区域, 包括大面积的田地、林地和建筑区, 该区域植物生长良好, 占下垫面的比例较高, 植被的蒸腾作用消解部分的热量, 且建筑密度较低, 因此地表温度较低; (3) 4℃~4.75℃的区域, 包括水体和一些密林区。由于水体本身温度较低, 热容量大, 水面的蒸发吸收大量热量。而密林区, 植被覆盖率极高, 吸收大量热量, 此种下垫面在环境气候中起到了调节和平衡高温的作用。

图2为龙溪村风速CFD数值模拟结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1) 3.995 150~5.326 87 m/s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林盘外围的大片田地的中部, 植被的遮挡作用较小, 空间空旷, 风速较高; (2) 1.997 58~3.995 150 m/s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林盘外围田地和林地的边缘, 受农作物和林地的遮挡作用, 风速降低;3.0~1.997 580 m/s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林盘内部建筑及其周边的林地, 受外围田地和林地的阻挡作用, 自然风逐渐减弱直至为零。

三、生态规划对策分析

通过对林盘内部的温度场和风速场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 得出了影响林盘内部气候环境的关键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规划策略。

1. 林地

树种应以落叶乔为主, 夏季阻挡太阳辐射并进行蒸腾作用降温, 冬季落叶后可使太阳直射建筑。

2. 田地

尽量使农田四季都有农作物生长, 加强地表的绿化覆盖率, 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调节气候状况。

3. 水

建筑群的布置尽量邻近水域并且可以引水渠进各家院落, 利用水的作用调节院落的微气候。

4. 建筑

合理布置建筑群落, 使林盘内形成良好的风场。同时改善建筑与林田的关系, 尽量使建筑处于有利的环境位置。

四、结语

本文以成都市第二圈层郫县龙溪村为例, 通过CFD仿真模拟, 分析了龙溪村在冬季主导风向影响下的气候环境状况, 并总结出了林盘的生态气候环境问题, 提出了改善林盘气候环境问题的具体策略, 为优化林盘规划模式提供了参考。

作品欣赏

参考文献

[1]叶欣, 蒋修英, 沈国民.Airpak软件在气流组织领域的应用[J].应用能源技术, 2006.

[2]雷亚平, 林忠平.川西林盘冬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0.

川西林盘的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篇2

一、川西林盘的研究现状

川西林盘是近几年才有学者开始关注并对其进行研究, 主要由本土学者完成, 研究没有形成科学体系, 至今为止学术圈内没有川西林盘的标准科学定义。段鹏 (2004) 认为“走在川西平坝上, 远远的只要看见一笼笼竹、树林突兀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 顺着田间小道钻进去总会发现里面有一到数户人家, 这就是林盘, 林、水、宅、田是其主要的构成要素。”何兵 (2008) 认为川西林盘是一个结合了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农业生产、家庭体系以及生活方式, 并且整合了生活、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具有文化象征和使用价值的空间结构和社会单元。胥晓刚 (2008) 认为林盘的核心是林 (植物) , 植物和建筑是构成不同特色林盘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典型要素, 林盘由林木、宅院围合组成, 宅院掩隐于高大的乔木、竹林和灌木丛中, 林盘边缘以竹林为主, 有水绕过, 其外是宽阔的农田。笔者认为川西林盘是川西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 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此外, 段鹏、刘天厚 (2004) 在所著的《蜀文化生态家园——林盘》中详细的研究了林盘的分布、聚落形态、生态与景观价值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张莹 (2008) 以郫县林盘聚落作为例子, 从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分析了林盘的成因, 研究了林盘的空间特征, 总结出一系列林盘保护与规划的要点。周娟 (2012) 在《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对川西林盘的景观生态学多重价值判断, 提出了一系列川西林盘的景观生态保护与发展的要点。樊砚之 (2009) 在《川西林盘环境景观保护性规划设计研宄》中研究了川西林盘保护性规划设计的要点。由此可见, 过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景观学、生态学的角度对川西林盘进行研究, 很少有学者从旅游学的角度去探讨川西林盘的开发和保护问题。本文从旅游角度, 探讨一种川西林盘新的开发模式, 这对丰富川西林盘的理论研究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川西林盘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川西林盘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 首先是植被资源, 林盘内植被主要有乔木、灌木、草本以及外围农作物四大类。其次是由田、林、水、宅四部分共同组成的林盘空间景观资源。再次就是建筑景观资源, 林盘内的建筑主要是居民住宅, 包括“一”字形宅院、“L”形宅院、三合院宅院、四合院宅院。还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资源, 包括古蜀文化、古镇资源、传统饮食、民俗节日等。川西林盘所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 为川西林盘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与有力的支撑。

目前, 川西林盘的旅游发展正处于初步阶段, 多数地方开发力度不大, 以农家乐为主, 旅游产品形式简单。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 旅游产品单一

川西林盘开发的基本上都是观光型旅游产品, 林盘内多数以发展农家乐为主, 没有具体的旅游产品项目, 得到开发的一些林盘也是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游客到达部分林盘内过后, 除了参观以外, 没有什么具体可以参与体验的项目, 缺乏创意性的旅游产品项目。

(二) 品牌吸引力不够

川西林盘旅游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 没有一个明确的形象品牌定位。得到开发的林盘, 营销宣传力度不够, 林盘的知名度不高, 不能吸引大批游客的前往。

(三) 基础配套设施不全

林盘导览系统设施、环卫设施、游客接待基础设施严重匮乏。道路系统不完善, 很多林盘进出道路为土路或田埂路, 缺乏明显的导向性, 并且道路狭窄, 晴天灰多, 雨天泥泞, 给游客游览带来不便。林盘过境道路缺乏明显的交通安全标志, 给林盘游客造成安全隐患。

(四) 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缺失

林盘的旅游起步较晚, 旅游从业人员基本上来自于林盘内部居民。目前林盘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且参差不齐, 缺乏专业服务技能与服务意识, 服务态度也是僵硬, 给游客带来诸多不快, 影响林盘的旅游形象。

(五) 林盘景观保护不力

林盘内景观正在衰落, 许多地区没能保持原有风貌, 已失去特色。由于遭到破坏或因为其他大型人工建筑物的介入, 导致林盘的景观异质性增强, 林盘聚落风貌显得突兀与不完整, 景观的总体美景度下降。几乎凡有房地产项目介入的地块, 都无法见到整体连续性高的林盘聚落风貌, 多是遗留下一些残存的林盘斑块, 没多大意义

三、川西林盘的旅游开发策略分析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川西林盘的旅游开发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如何推进川西林盘的旅游发展还需要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基于川西林盘旅游的开发现状, 认为川西林盘的开发策略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 强势推出“天府林盘”品牌形象

强力推出“世界田园天府林盘”的旅游形象, 近年来成都市正在着力打造世界级现代田园城市, 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品牌形象已经初步建立, 川西林盘构建旅游形象的时候可以借助现代田园城市的品牌影响力, 进行自身打造。同时也要结合成都“天府之国”的国际形象, 川西林盘在古蜀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 自给自足的林盘模式是丰沃的天府平原的产物, 是天府之国独有的农村居住形态, 是形成天府之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川西林盘旅游形象的确立一定要重点借助这两大形象, 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

(二)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体系

1. 针对不同层次的游客, 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

低端旅游产品:对于普通人群, 他们消费能力一般, 主打大众旅游产品, 以农家乐乡村聚落为主, 为游客提供一些观光休闲旅游产品。

中端旅游产品:对于消费能力比较好的人群, 重点打造乡村景区, 不再是以简单的农家乐为主, 而是打造星级农家乐、星级酒店等, 相应的一些景区配套设施、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郫县农科村作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 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乡村旅游景区, 游客群体比较多元化, 市场扩大。

高端旅游产品:对于消费能力很高的一部分高端人群, 打造乡村度假, 在林盘内修建度假村、会所、别墅等, 以吸引高端人群的消费, 甚至可以与旅游房地产结合, 开发第二居所, 吸引高端人群在此长期度假或者养老。

2. 针对不同区域和文化背景, 开发不同的主题林盘

川西林盘的林盘类型多样, 根据不同区域与文化背景的林盘, 开发不同主题和功能的林盘聚落, 对林盘之间的旅游产品进行差异化的打造。比如说郫县的望从祠等地方的林盘古蜀文化韵味丰厚, 针对这一区域的文化背景, 我们主打古蜀林盘。温江的林盘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 我们就可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机种植园、开心农场、农科教基地等产品, 建设以农业为主题的林盘。龙泉的桃花近几年享誉盛名, 是出了名的桃花故里, 以此打造田园中的桃花岛, 开发以一系列与桃有关的产品, 比如说桃花节、采桃节等活动, 打造桃花主题林盘。

(三) 加强多方面合作, 拓宽营销渠道

1.川西林盘旅游应加大网络推广力度, 要加强与知名门户网站的链接, 加大与旅游专业网站合作, 比如说携程、驴妈妈、去哪儿等大型网站, 促进川西林盘旅游热点事件传播, 尤其要加大倍受年轻白领推崇的微博、微信推广力度, 将好的产品通过好的平台进行展示, 并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销售。

2.促进川西林盘旅游异业合作, 比如川西林盘可以与体育行业联合举办重大体育赛事, 可以与其他行业一起参与画展、摄影赛、专项活动颁奖活动等, 还可与著名品牌企业合作, 如品牌汽车、品牌酒业、品牌烟草、品牌高端奢侈品等, 参与这些行业的专项活动, 通过活动冠名、奖品提供、场地提供等方式, 达到川西林盘旅游与著名异业合作, 从而达到宣传川西林盘旅游, 提升川西林盘知名度的目的。

3.构建川西林盘自驾车旅游联盟, 以成都为中心, 附带成都二三圈层城市, 与城市大型自驾车俱乐部、旅游集散中心、车友会合作, 建立川西林盘旅游自驾联盟, 通过制作自驾游手册、联合开展自驾主题活动、利用专用平台发布川西林盘旅游自驾信息、召开自驾旅游联盟会议等方式宣传川西林盘。

(四) 注重社区参与, 调动居民积极性

林盘居民可以参与到林盘旅游经营活动中, 居民可以自己开展农家乐, 取得相应报酬。也可以到相应的旅游行业就业, 比如说林盘的酒店、会所、度假村等地方从事旅游工作, 解决就业问题。居民还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 企业出资, 居民出地参与到旅游经营中。川西林盘的文化丰富多样, 文化的保护也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同时, 社区居民还要积极参与到川西林盘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当中来, 政府要通过各种宣传增强林盘居民的地方感和文化自豪感。

(五) 因地制宜, 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

不同的林盘具有不同的特点, 针对林盘的大小、资源的不同以及居民人口的多少, 对林盘的旅游开发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 做到因地制宜。

1. 社区主导模式

对于规模很大, 原住居民很多, 民俗文化有很丰富, 但是拆迁很困难的林盘,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社区就起着主导作用。社区居民作为参与主体与受益主体并且决定林盘旅游开发方向。这种开发模式就是社区居民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或者合作社的形式, 开发成果主要以农家乐为主, 档次较低, 经济效益不明显。

2. 企业主导模式

对于规模比较大, 原住居民不多, 景观比较好的林盘, 就可以采取搬迁居民, 然后统一招商引资, 有外来企业主导开发, 企业取得林盘资源的使用权, 并进行统一开发。企业可以在林盘内修建酒店、会所、度假村、别墅等, 还可以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 而林盘居民可以参与到这些旅游活动中, 获得就业或者经济收入等。

3. 企业+社区模式

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林盘, 就采取企业与居民合作的方式进行林盘旅游开发, 企业投资出钱解决资金的问题, 而居民就拿出自己的土地, 解决旅游土地问题, 通过双方的合作, 共同打造景区型林盘。

摘要:川西林盘作为川西地区独有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历史悠久, 已经成为川西地区的文化符号。川西林盘如何才能在此巨大的冲击中既能得到自身的发展又能保留其原有的风貌已经成为我们当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川西林盘为研究对象, 探讨川西林盘旅游开发的系列问题, 这对川西林盘的有效保护和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川西林盘,开发策略,“川西坝子”

参考文献

[1]林光旭.成都平原林盘式聚落的现代化演绎方向[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9) .1

川西林盘 篇3

川西林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性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包含着景观生态学中基质(耕地)—斑块(林地)—廊道(水系)模型,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在漫长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个优美和谐、形如田间绿岛的农村居住聚落在广大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城市外围大面积绿洲,作用于成都平原的气候调节、环境改善[1]。这些林盘根植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中,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历经数千年,仍保持着平衡,发挥着作用。从整体环境上看,若干林盘聚落自由组合,形成复杂而又有固定规律的网络结构,从城市到场镇,从场镇到村落,由大到小地被串联起来,形成丰富多样的有机生态网络。这些林盘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协调,维持着成都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林盘传承至今,同时也构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

近年来,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变得更加突出,由此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促使社会各界开始认真反思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川西平原在其丰厚的历史积淀下生长出的农居聚落形成了广大的规模效应,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代表川西平原本土的农耕特色日渐丧失,作为川西农耕生活方式载体的川西农居聚落——林盘也无法幸免于难,面临着日渐衰败消失的局面,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在城市生态环境维护与农村建设中逐步呈现出来。为了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实现新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统筹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生态学角度对川西林盘的保护价值进行探究,提出了林盘保护和利用的对策,以期引起有关方面对川西农村林盘的保护重视。

1 川西林盘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模式面临被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城市社区、农村新型社区新型居住模式所取代的严峻挑战。近几年来,成都市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结合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住生活条件。传统林盘从数量和形态上均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传统川西林盘正逐年减少,特别是二圈层传统林盘正快速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农民对良好生活居住条件的向往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住户大量迁出造就许多空心林盘。如郫县在几年前,县域内共有大小林盘11000多个,现有8000多个,而经笔者调查,居住10户以上的林盘不足900个。

林盘减少是城乡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正快速推进的社会性因素,还有农民自身需要快速改善居住条件的原因[2]。从本文调查的林盘来看,多数具有良好的生态和景观形态,但其自身居住条件不完善,普遍缺乏配套设施,环境脏、乱、差,而现存的林盘在建筑结构、风格和质量上亦差异很大。传统的川西民居建筑是木质穿斗结构小青瓦房屋和土草房;平面布局以三合院、L型布置为主,一般是各户独门独院,20-30户组成一个大林盘,3-5户组成一个小林盘。80年代以后,几次大规模的农房改造,传统的川西民居木质穿斗结构的小青瓦房屋逐渐被砖混平顶楼房所取代,现保存的传统小青瓦房屋较少,尚余部分土草房。经调查,林盘内现存传统乡土建筑数量仅约32%,且破败不堪;建筑质量普遍较差,房屋多年来缺少维修;供水设施缺乏,绝大部分为自家抽取地下水,饮水的安全性差;道路硬化不足,多为土路,交通不便;污水处理设施缺乏,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露天堆放,人居环境差。由此,有经济能力的农户不满足传统林盘居住条件,向城镇或农村集中居住区转移,有的林盘形态尚存,但部分农户已人去房空。

因此,如何从生态角度切实保护好川西林盘这一独特的复合性农村居住环境生态模型,并非单纯的保护问题。缺乏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群众基础,为保护而保护,难以达到目的。必须具备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人居环境和有助于农民持续增收这二个前提条件,才能实现有效的保护。笔者认为,应该是建设性保护,对传统林盘进行必要的整治,补充设施、完善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并调整产业结构、增添创收渠道,能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使林盘景观形态得到保护并传承。

2 生态角度的川西林盘保护对策

2.1 根建设性保护和保护性建设相统一的保护原则

传统乡土建筑因其功能缺陷和现代居住需要的改变,不具有生命力,大多数农户、特别是年轻人都愿迁入新村或周围场镇。新农村建设需要为居民建房提供适应现代居住需要,并应吸取传统风格进行新型乡土建筑设计。基本方式为建设性保护和保护性建设相统一的生态规划[3]。保护中建设:对有保护利用价值的林盘,保持原形态,补充增添基本的配套设施,整治建筑和环境卫生,吸引附近分散的农户进入建房居住,建成具有传统川西农居风貌特色的农村聚居点;建设中保护:对部分可保护内容不多但点位适宜农村聚居的林盘,在环境和景观上,按川西林盘的形态进行规划建设,建成川西传统风貌特色与现代人居环境和功能相协调的农村聚居点。传统林盘对成都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具有重大作用,但是占用土地面积较大,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笔者所及的川西林盘保护,不是保护所有的林盘,而是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三集中”规划的布局,在已规划布点的农村新型社区覆盖范围之外,把林盘保护点总量控制在能够满足20%左右的农村人口居住,以利于他们因地制宜地结合小型聚居方式从事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业。

川西林盘的分布和类型比较复杂,本文从生态角度出发,以保护林盘生态环境为主,以保护川西民居聚落形式为重点,对于调查发现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房子、老院子首先划为林盘保护点,把林盘规模比较大、居住人口多、植被环境好的林盘列为优先保护林盘,对规模比较大,植被茂盛,环境优美的空心林盘也划为林盘保护点。通过林盘分类比较和区域平衡、筛选,初步选出林盘保护点2800个,其中2000个左右实施建设性保护,800个左右实施保护性建设。通过改造、整理,建成具有林盘风貌特色、优良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成都农村小型居住点,满足66万农村人口的居住需要。

2.2 根据林盘类型采取差异化生态保护措施

由于现存川西林盘之间的异质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使其得到长期有效保护,发挥应有生态效应,就应根据其自身的条件与状况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入现代文明因素与科学元素,适时调整保护措施并加以一定程度利用,在此将选定的林盘保护点分五种保护类型:(1)农耕型林盘。这种类型的林盘其原有植被、房屋以及广阔的耕地均保存十分完好,保护时仍以原有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导,保护传统川西民居型聚落形态,完善基本生活设施,保留的耕地与植被同时可供人们从事农业观光和考察。(2)农家旅游型林盘。这种类型的林盘形态基本完好,拥有环境和交通优势,保护时应依托农业生产,乡村旅店和农家乐餐饮服务,为城市假日休闲提供活动场所。林盘的保护性建设应满足乡村旅店和农家旅游的需要。(3)特殊产业型林盘。这种类型的林盘其本身的形态已遭到破坏,可在保护时利用和发展已有的传统特殊产业,重点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水果,庭院经济、家畜养殖等特殊产业,发展特色经济。(4)生态型林盘。这种类型的林盘多为农户迁出且在近期内无居住需求的空心林盘,可利用生态林地进行适当地景观及设施改造,继续保护培育植被,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其基本功能是维护成都良好生态环境,不以居住为目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为人们休闲度假提供一个好场所。(5)新型聚居点林盘。这种类型的林盘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和城镇都比较远,居住对象主要是土地整治、土草房改造和距离新型社区较远的集中安置户,保护时依托原有林盘,按规划新建设而成,吸取传统林盘的经验,注重环境景观形态的培育,既要满足现代人们居住的功能要求,也可兼顾有利于从事乡村旅游业的开发。

3 结束语

保护川西林盘,传承川西农居风貌特色,使其发挥应有的生态效应,是一项综合性的浩大工程,有很多问题需深入研究。传统的农耕生产生活模式如何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相结合,在今后川西林盘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何与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相适应,如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人居环境和有助于农民持续增收,原真性保护与农户的生活物质需求之间的关系,均是林盘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而成千个需保护和建设的林盘,每个林盘内的情况又千差万别,不同林盘类别的判定需要逐一调查判定,林盘内传统建筑的功能改造需现场逐一制定方案,工程量与工作量均十分浩大。希望建筑、规划各学术界的专家、同仁积极参与,为这一浩大的传世工程共同出力,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何兵.付敏.场镇:林盘模式是网络式城镇群体———专访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建筑规划所所长.西部广播电视,2008/08.

[2]郑建刚,朱鸿伟.关于对川西农村林盘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02.

上一篇:供配电管理下一篇:发展需要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