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需要

2024-07-12

发展需要(精选12篇)

发展需要 篇1

党的十七大以来, 我省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 乡镇文化站成果显著。新建改扩建乡镇文化站446个, 全面解决乡镇文化站无房和面积不达标问题, 农村文化呈现繁荣, 发展的喜人景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光有好的阵地, 好的设施, 缺泛政治强、业务精、工作实的文化站人才是不行的。四中全会《决定》指出, 坚持党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增强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活力、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办法, 以高层次人才, 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联系我们乡镇文化站工作实际,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要牢固树立“发展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发展”的理念, 加大工作力度, 引进培养人才, 提高文化站人员的人才素质, 推进乡镇文化站工作发展, 推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一、不拘一格选聘人才

大力引进和培养“发展型”人才, 靠目前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由乡镇选聘, 县 (市) 文化主管部门把关的政策是不行的, 恕我直言, 由于这样的选聘方法, 就我们兴化市来看, 新进的文化站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有的缺泛组织能力, 难以组织群众文化活动, 有的缺泛业务能力, 难以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必须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把“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同“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统一起来, 作为指导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 将人才引进工作, 围绕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不拘一格选聘人才。笔者认为:省文化厅文化学校要开设群众文化班, 有计划培养文化站干部的后备力量, 省文化厅与某文化院校掛钩, 专设群众文化系, 为乡 (镇) 文化站培养人才。选聘文化站人才必须由县市人事及文化部门面向社会招聘大专生, 还要加试群众文化分, 考核其文化特长, 取得职业资格, 经过笔试、面试、公开、公正、公平竞争, 择优选用。社会上从教师、剧团或其它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年轻人员愿意到文化站工作的, 经过考核文艺特长, 取得职业资格后, 方可调进文化站工作, 确保优秀文化站人才脱颖而出, 推进乡镇文化站工作发展。推进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

二、提升人才发展潜能

注重文化站人才的发展潜能, 教育培训是人才成长的关键, 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要不断加大对文化站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 提高技能, 提升素质, 促进人才自身的不断发展。笔者认为, 省文化厅和省文化学校每年要举办一期文化站干部培训班, 地级市文化局每年可举办1-2期文化站干部培训班, 县 (市区) 文化局每年举办3-4期文化站干部培训班, 既可办终合性, 也可举办专业性, 可分类、分期举办表演, 歌舞、戏曲、美术摄影等业务知识培训班, 不断提高文化干部的业务素质, 适应新农村群众文化辅导的需要, 提高文化站活动质量, 推进乡镇文化站工作发展。省、县 (市区) 文化部门还要注意发现人才典型、培养人才典型, 对于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才要及时表彰, 发扬光大。可组织文化站干部学习、取经、让他们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 扎实做好文化站工作, 推进乡镇文化站工作发展, 推进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

三、营造良好人才氛围

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站人才工作氛围, 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 抓好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切实维护和保障文化站人才的合法权益, 探索并完善知识、技能, 实绩等按贡献参与受益分配的激励机制, 逐步实现分配方式的多元化, 建立文化站人才工作刚性投入机制, 逐步增加人才工作经费投入, 妥善解决文化站人才工作, 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加快文化站人才机构建设, 加大文化站人才的宣传力度, 广泛宣传文化站人才的优秀事迹,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目前乡镇文化站仍由乡镇管理的做法欠妥。文化站历史上行政属乡 (镇) , 人事关系属县 (市区) 文化部门。90年代后, 将文化站下放到乡 (镇) 去办, 影响了文化站人才建设, 影响了乡镇文化站工作发展, 影响了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要象盐城市, 大丰市和射阳县那样, 因势利导, 及时将文化站回归县市文化部门管理, 解决文化站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特别解决了文化站人员后顾之忧, 工资有保障, 福利有安排, 经费有落实, 工作有奔头, 推进乡 (镇) 文化站工作发展, 推进了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

发展需要 篇2

探险不是征服自然,而应尊重自然。“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大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这样写到。我认为探险并不只是户外的探险,还有精神上的探险和文字上的探险。探险不仅仅只是去寻找一时之快,很多人就是因此受了伤,有的甚至还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真正的探险不是那么简单的,它需要你有坚强的体魄,强大的毅力,遇事时的冷静,沉重,更需要的是对大自然知识的了解――那便是科学。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生俱来。为此,一批批探险家出现了,他们的探索和发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他们上天下地,走南闯北,打开了自然界一扇扇紧闭的窗门,让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许多秘密。如哥伦布,麦哲伦,郑和,张骞,徐霞客等等。近现代以来,探险家更是层出不穷,如群星闪耀,相映生辉,他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到处留下了他们跋涉的足印。他们有南极探险的,有的荒岛求生,攀登珠峰,探索太空,追问太阳……

专家说:探险分为2类,一是生存探险一是科学探险。前者多数是处于被迫,而科学探险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地质学家孙枢院士认为,探险精神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一生与科学探险结下不解之缘、87岁高龄还进入罗布泊考察的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也认为科学探险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可见科学探险的作用及影响非同一般,探险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中国自郑和以后就几乎没有产生什么探险家,中华民族的探险精神也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消退当古老的东方世界昏昏欲睡之时,西方世界却开始了它的“地理大发现”。人类不能没有探险精神,民族不能没有探险精神,因为好奇心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探险是好奇的结果。纵观中国历史,最富于探险精神的时期,就是最富于朝气的时代――现在!对,就是现在,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探险精神在文明古国重新焕发出活力。拥有三千年的文明史,却还有那么多未被揭谜的圣地,这是我们的耻辱,而不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不能等着让外国人来替我们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那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所幸我们已经有了彭如木,尧茂书,还有余纯顺……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在这阳光晴好的日子,开始我们科学的探险!要像雏鸟一样,展翅高飞!

校长需要“先”发展 篇3

一、领先的教育思想

要做好一名校长,其教育思想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是否领先的问题。没有领先的教育思想是毫无价值的,也是办不好一所学校的,甚至学校教育是走不多远的。

1.继承传统中创新理念。江苏省东台中学拥有着107年的历史,笔者是第36任校长。当年开校起初,第一任校长清代进士夏寅官提出了“务本求真,重在育人”的办学思路。上世纪90年代,前任校长李志成又提出了“育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2003年,笔者任校长后,更多思考和实践的是怎样传承、怎样创新,逐步明确了“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这与前面校长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从以学生为主,放大到以学校所有人为本。“共同”则体现双赢、共享和合作的时代精神,“发展和成功”,其涉及的对象就是“我们”,不仅是学生,而且包括了教师、职工和校长等,当然还包括有形与无形的学校。

2.学习借鉴中凝练校训。学校文化建设以及“三风”“校训”等凝练,一方面,研究传统文化,彰显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努力践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学习借鉴他人他校独有的文化。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不少学校,如,校训或是一句话,或是几个词组的相加,缺少了自己的“这一个”。我们从大到中华民族,小到我们自己,不难看出,大凡成功者,皆是“业精于勤”。于是,我们便选择“勤”字作为校训,期待学校里的每个人能够勤恳做人,勤勉工作,勤奋学习,勤俭生活,勤劳积累。也许一个“勤”字包涵的意义更多和体现的价值更大。据此,三个年级又明确了分层推进的目标,即高一的“勤奋、求实”;高二的“勤恳、求真”;高三的“勤勉、求是”。

3.比较反思中聚焦观点。学校所在地区为苏北,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相比较也是高的。但笔者研究发现,其教育的“短板”在于重理轻文。特别是语文和英语教学,既有先天性不足,又有后天性营养不良,多年来制约着教学成绩的整体提高。“先天性不足”是指“两语”教学背景、人文环境不够好;“后天性营养不良”是指许多人以为“两语”是长线学习科目,不是短期能见效的,投入的精力少。在新课程实践的起初,在巩固“数理化”优势的背景下,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谁得两语谁占先”的口号,并付诸实施。这些年来,学生“两语”成绩提高了,人文素养提升了,学校成为许多名牌高校招生的优质生源基地。

二、争先的教学实践

校长首先应当是教学的行家里手,特别是要做一名会教学、能教学的优秀教师。因为只有优秀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出色的校长,或者说校长只有身先士卒,站稳课堂,才有可能管理好学校。

1.担当学科教学的骨干。校长要在学校教学建设上有话语权,就得从自己学科背景出发,备好课,上好课,成为学科带头人。笔者学科背景是语文,三十年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成为地市级学科带头人,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成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成为全国骨干教师培训学员。不管角色怎样变换,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或任教一个班级语文,或和其他教师搭档任教几个班级的语文。可以说,高中三个年级各类组合、各个层次的班级和学生都曾教过,教学过程中努力争先在前,教学成绩也都能保持在同轨领先的位置。带出了诸如胥照方、徐长进等多位徒弟,促进他们进入了省级骨干教师团队。

2.成为课程改革的先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始于本世纪初,主要特征是其选择性和多样性。无论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形式都有了很高的要求,重点显现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上。笔者一方面积极参加相关新课程、新教材教学的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带头深入研究,躬身实践,坚持上好必修课,开好选修课,搞好活动课。作为实施新课程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更是和大家一起贯彻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等能力,加强师生、生生和生本的对话,努力使课堂拥有生活的状态、生成的机制和生命的价值。

3.做好节点时段的示范。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节点或呈现出一些纠结的问题,需要校长审时度势,及时洞悉与指正。前些年,语文作文教学出现了大而空甚至呈现虚情假意的现象,为了纠正,笔者曾开放过有关的作文教学示范课,其一,《打假纠偏:写出真实的文章》,其二,《写出真正的记叙文,写好出彩的记叙文》,正反对照,返璞归真,就是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多年来,笔者有一个习惯,各个年级各学科到了关键时段,深入到集体备课组,和教师一起分析教情和学情,提出教学的思路及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各学科教学长久在较高位运行,在更大区域范围表现出影响力。

三、率先的教学科研

学校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层次、提升品位,教学科研无疑是第一生产力。高中阶段多数教师存在着“述而不作”的问题,这就更需要校长率先带领大家校正方向,在站稳课堂的同时,搞好科研,写好文章。

1.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围绕课程以及学科教学,以“备课”为把手,指导教师自主研修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教学方式等。聚焦一些具体问题,各抒己见,共同探究,进而形成相关的结论或没有结论的结论。学校每学年定期召开一届学术节,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着眼课程改革,联系教育教学,提炼出相关主题,分别开展“德育论坛”和“教学论坛”。其主题涉及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负责任的教育”“与新课程同行”“课程基地: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等。教师在学术节中,展示了自己,碰撞了思维,享受了校本研究的成果和快乐。

2.牵头研究各级课题。学校相关课题的确立,都是依据课程要求,源于教学实际,来自教师内需,其目标指向引领教育教学,引领教师成长。笔者牵头研究了国家级、省市级多项课题,其中“十五”期间研究并完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推进学校创新教育的研究》《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等省市级六项课题,受到了评估专家“有数量的质量,有质量的数量”的高度评价。“十一五”期间我校又承担了国家级和省市级八项课题,以国家级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实践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引领作用。

3.带头撰写教学论文。躬身教学实践,抬头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学”相长,“教”“研”共振。这些年来,笔者或个人,或与他人合作,撰写了数十篇教学论文,多数是实践的梳理、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提炼等。尤其就阅读教学、新诗教学等写成了系列文章,提出了阅读教学“没有诵读就没有文学作品教学”的观点,概括了新诗教学“诵读、揭标、激疑、研究”的模式,指明了有效教学中怎样“取舍”“出入”“张弛”的方法。同时鼓励和指导教师基于自己良好的教学素质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展校本教研,并写出同题异科等教学论文。学校还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凡是发表了的论文,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分别按照三倍、两倍和同等稿酬予以奖励。

四、创先的管理视角

校长的责任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校长的成功又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笔者担任校长以来,积极创先管理视角,努力追求共同发展的理想教育。

1.培养有特长的学生。教育上真正切实可行,能够做到的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基本素质+特长”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当今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我们的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面向学生全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突出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和差异性,体现教学的有序性、科研性和独特性,使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真正落到实处。我们更需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自主中发展,拥有成功感,提高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和树立价值观,以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同潜质的学生能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打造有特点的教师。蔡元培先生说过,有特点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一个人有特点,才能被人记住;一名教师有特点,才会让学生感佩。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可能评不上特级教师,但通过努力可以做一名有特点的教师。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营造教师想专业发展、能专业发展和会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教师“自我认识与反思———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理论学习与准备———实践与行动研究———自我评价与提升”等五个阶段,领悟教育真谛,拓展教学视野,获得专业发展。加强教与教的合作、教与学的互动、教与研的同步和教与管的共振,凸显“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从而促进学校、学生和课程等共同发展。

3.构建有特色的学校。要建设有特色的学校,不仅要求校长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文化追求,还需要全体师生和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精神融通。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全面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内生性原则,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活力,最大可能地体现出学校培养人才的实力,追求有质量的数量和有数量的质量。努力从规范化、现代化做起,走向特色化、国际化,并着力于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突出向美的物质文化、向善的制度文化、向好的课程文化和向上的精神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和高级的生存方式,进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校长需要“先”发展,其目的不仅在于关注学校里的个体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维护和促进学校整体利益的和谐发展。只有当共同发展的外延更加宽广,内涵更加丰富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理想的教育境界。

发展需要懂“规矩” 篇4

社会上积极呼应“规矩说”。工艺美术行业是轻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当前社会上一些官员挤进书画艺术及工艺美术界并涉嫌腐败案件, 以及一些工艺美术人士正积极准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的热潮,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展会上, 工美行业组织的一位老领导向工艺美术师们提出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要靠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而不是其他什么旁门左道来迎接未来的相关评选;轻工信息中心领导也向工艺美术师们提出要讲求社会信用、积极弘扬正能量的要求。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 发展需要懂“规矩”, 个人、企业、行业概莫能外。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需要知晓“规矩”、懂得“规矩”, 更重要的是遵守“规矩”。近期, 淘宝与国家工商总局之间的事件, 以及美国律师团要在美国起诉淘宝的事件, 多少暴露了企业在这方面还有不足之处。而那些在网上销售假冒产品的商铺, 以及为商铺提供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制造商, 则更是没有“规矩”。

国家近期出台包括整治互联网微信号等一系列举措, 都表明中国正进入一个讲“规矩”的时代。不守“规矩”, 后果就会很严重。特别是轻工消费品行业, 企业不守“规矩”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严重的还会损害消费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懂规矩、守规矩就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底线。

新建 发展循环农业的需要 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广生态养殖方式,组建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小区和专业村,采用先进秸杆加工利用技术,利用丰富的秸杆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近几年,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表明,大力发展节粮型的草食畜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农区要大力加强秸秆等地方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加工和有效利用,不仅可以大大减轻畜牧业对粮食生产的依赖性,有利于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广大农区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开辟新的途径,而且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业成本,对稳定和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养殖小区的粪、尿通过厌氧消化转变为优质的有机肥支持农业生产,加快了循环农业的发展。而生产的沼气,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需要。

区域发展需要创新驱动 篇6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时空倒转,曾经在革命年代风光一时的老少边穷地区,多因地处内陆、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加之信息封闭、观念落后,无一例外沦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陷落带。

来广东后,我特别留意到有一块跟我老家同样底色的革命老区“海陆丰”,也就是今天的汕尾市—上世纪20年代,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在这里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汕尾地处中国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东南沿海,距离深圳、香港仅六七十公里,坐拥如此优越的地利条件,为何其经济总量、财税收入等主要发展指标在广东21个地市长期垫底,与珠江三角洲城市形成了巨大反差。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中国难以解决的锥心之痛。对经济总量先后超越香港、台湾甚至韩国的广东省来说,解决红色老区贫困问题更是迫在眉睫的政治责任。2011年5月,一个由深圳与汕尾对口帮扶共建的产业转移园—深汕特别合作区应运而生。这个曾经肩负广东省实施“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战略的区域合作示范项目,现在又被视为支撑广东“振兴粤东西北”产业经济的宠儿。

区域合作、产业经济自有其内在市场规律,但在中国语境下,行政主导与市场力量经常相互交织。面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诸多争议,是市场力量强一点,还是行政主导多一点,或许永远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正如沿海地区并不都代表开放与发达,内陆地区并不都是封闭和落后的代名词。近期微信热传的重庆巿长黄奇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深化改革国际研讨会”上讲的5个故事,就生动地揭示了一座内陆城市是如何通过创新获取改革红利的。

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已走过30多个年头,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已经成型,“沿海”已不再是一种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

绿色发展需要多边合作 篇7

丹麦王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兼驻蒙古大使

中国在低碳社会方面的建设行动非常快, 而且有非常多气候变化及能效方面的目标。在这方面, 丹麦也是先驱。上世纪70年代, 丹麦就开始着手这项工作。现在我们仍然在努力。今年11月初, 丹麦政府宣布了新的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议题, 比如, 到2020年要减少碳排放40%。要实现这个目标, 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

为了确保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存储电力。我们知道, 风能是很难储存的。所以, 我们正在发展智能电网。目前, 我们的能源消费保持稳定, 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得到了削减。

过去10年, 丹麦绿色产品的出口比其他产品的出口增长都快。目前, 丹麦已经成为欧盟地区绿色产品出口最大的国家。我们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3.1%都是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绿色战略可以提升我们的技术工业。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报告称, 2020年, 绿色经济的增长将达到约2.5万亿美元。世界各国都应该建立绿色投资框架。绿色经济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国和丹麦一样, 必须转变到一个绿色的增长轨道中来。

2009年, 中国投资340亿美元发展低碳经济。目前,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国家。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的工厂, 其总额达到了640亿美元。所以说, 中国已经在逐步实现绿色增长。

政府并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些目标。私营部门必须要发挥作用。实现全球的气候目标, 约80%的努力要依靠私营部门。这就是我们需要投资者和企业需要参与到绿色计划中来的原因。丹麦政府建立了低碳发展机制, 创建了全球绿色经济增长论坛。这个论坛有200多个国家的政要和企业参加,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 全球绿色增长论坛也极大的促进了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为了实现绿色经济, 我们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能源流动。我们需要解决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 在国家层面做出努力。中国和丹麦必须采取多边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动。为什么呢?因为这符合我们各国的利益。尽管我们可以在国家层面做出很多行动, 但是, 我们必须要记住全球行动的重要性。为了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 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气候变化是没有国界的。因此, 各国政府必须努力以共同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尽管我们未来面临着许多挑战,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方法坚定信心。我们必须在全球排放峰值方面做出更好的计划。在欧盟内部, 我们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协议。只有靠这样的协议才能实现必要的减排目标。

因此, 我们需要就时间表和最后的期限达成一致, 同时, 要采取共同的措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采取措施建立一个全球框架, 并且这个框架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欧盟国家公开表示愿意承担《京都议定书》义务的原因。欧盟受到有很多来自国际上的压力, 做出了全球承诺。而一些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并没有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诺。在中国和丹麦, 即便我们没有缔约, 中国仍制定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政策, 丹麦也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策略。

丹麦还在努力实现2020年提高能效和实现可再生能源使用的目标。中国和丹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不管是国土面积, 还是人口, 或者其他。但是,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那就是建设绿色社会。要转变到绿色经济, 需要我们拿出信心和勇气, 在国际和国内层面都是如此。中国和丹麦都有这样的意愿建立这样一个框架促进绿色经济的增长。

在此, 我再次强调, 全球的绿色经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拿出可行的计划。我们知道现状是不能接受的。我们必须要做出改变。今天我们就开始面对这些挑战吧!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做出努力, 让我们建设一个更加绿色的世界!

相关链接:

丹麦对低碳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

丹麦是欧盟第一个真正进行绿色税收改革的国家。在低碳发展方面, 丹麦政府制定激励机制, 使绿色能源发展和市场推广接轨, 确保新技术被消费者接受。

1.以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普及

1990年, 丹麦政府为风能企业设定了有效期为十年的固定关税率, 这项政策有效地推动了风能企业的快速扩张。1990年以后, 丹麦相继推出名为“能源2000”和“能源21”的国家计划。新政策主要关注三方面:提高能源供应效率, 扩大热电联产;用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替代煤和石油消费;鼓励最终消费者节约能源。丹麦在欧盟成员国内部承诺二氧化碳减排21%为国家目标, 为此它采取了多方面措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并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了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 1992年, 丹麦开始征收二氧化碳税并通过了关于汽车和车用燃油的一系列改革。2006年, 丹麦战略研究理事会对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研究项目提供资助, 大约1.1亿克朗。丹麦能源署有“能源研究项目计划”, 2007年为能源研究提供资助5, 500万克朗。此外, 丹麦Energinet公司对环保型能源研究提供资助, 2007年款项大约有1.3亿克朗。不仅如此, 丹麦政府实施了许多优惠政策, 为个人和企业投资风电提供了机遇。

2.制订多项建筑能鼓励措施

在降低建筑能耗方面, 丹麦主要是通过征收能源税和碳税, 以价格为杠杆提高居民节能意识, 实现能耗降低。能源税和碳税的征收提高了传统化石能源的成本, 降低了传统能源的竞争力。丹麦还对使用化石能源的用户征收空气污染税,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竞争力。在能源生产方面, 可再生能源发电商生产的电量政府采取优先收购, 所有可再生能源都有优先上网权。能源消费方面, 对在住宅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用户提供一定补贴。丹麦政府还为建筑制定了很高的能耗和排放标准, 进一步推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通过上述措施, 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已经超越传统化石能源, 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和使用。此外, 丹麦政府对生产节能电器的企业提供一定形式的财政。

产业发展模式需要反思 篇8

全球IT业裁员潮起预示行业景气下行

惠普公司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特别是IT行业人士的高度关注, 也许这只是全球电子业进入裁员高发季的一个信标。据华尔街日报消息, 惠普公司 (Hewlett-Packard Co.) 因个人电脑业务收入相对持平, 同时打印机业务销售额下降, 导致第二财政季度利润下滑31%, 当季业绩好于预期, 致使惠普上调了全年利润预期。惠普还将全年每股收益预期从2月份预计的至少4美元上调至4.05至4.10美元, 同时宣布计划裁减27, 000个工作岗位实施业务重组计划, 预计到2014年重组计划将为惠普每年节约30亿至35亿美元, 计划将把这笔资金用于加大云服务、大型数据及安全业务等方面的投资。惠普表示, 计划到2014财政年度末裁减约8%的员工, 意味着惠普公司的人员规模将缩小近十分之一。其实, 2012年初以来IT行业的规模性裁员就已经如潮水般涌起了 (见表1) , 紧跟着惠普的大规模裁员2.7万人, 全球最大的芯片厂商瑞萨电子计划裁员1万人, 标志着电子行业进入不景气周期。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互联网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全球主要IT企业2012年1月至5月裁员的不完全统计, 裁员涉及惠普、NEC、IBM、雅虎、百思买、诺基亚、松下、诺基亚西门子、索尼、阿尔卡特朗讯、T-Mobile、ST-爱立信、暴雪娱乐、瑞萨电子等知名IT企业, 影响波及全球, 曾经风光无限的科技类人才也面临“饭碗”不保的窘境。

变化和开放的行业发展要求企业转型相随

惠普大规模裁员计划的背后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注脚:此次裁员 (计划到2014年财政年度裁员2.7万人, 占其员工总数的8%。) 每年至少为惠普减少30亿美元的开支。惠普现任CEO惠特曼承认公司正处于困难时期, 并表示裁员是必要之举:“惠普现在的业绩和表现还没有达到我们的希望, 为了扭转现状, 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对于大规模的裁员计划, 惠特曼解释称, 惠普之前的营业额很不理想, 但是员工数量的增速却很快, 这种现象是不可持续的。有关数据显示, 惠普2011财年净利润为70.74亿美元, 同比下降19%, 而截至2012年4月30日的惠普第二财季营业收入为307亿美元, 同比下降3%;净利润为16亿美元, 同比下降31%。惠特曼的解释被业内解读为惠普糟糕的财务表现是此次裁员的重要原因。

发生经济危机或者行业危机, 企业业绩下滑甚至亏损, 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失业, 失业是由于企业倒闭或者裁员造成的。抛开企业倒闭不谈, 只看企业裁员, 就会发现其中的残酷逻辑, 企业想要达到预期的业绩就需要招工增员, 一旦达不到预期的业绩就要裁员, 裁员的受害者是员工, 也是企业。大规模的裁员其实是企业对自身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悔和调整, 只是这种反悔和调整需要员工、企业付出痛苦的代价。这就不得不让人们对企业发展模式产生反思, 规模性增长也许是企业生长的“毒丸”, 至少不是最合理和安全的成长模式。从这一点上看, 惠特曼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惠普之前的营业额很不理想, 但是员工数量的增速却很快, 这种现象是不可持续的”, 这里惠特曼所说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增长模式, 也是很多企业的成长模式。我国也有许多企业采用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在某种业绩诉求的驱动下, 大规模招聘人员, 扩大企业规模, 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的案例, 大增长、大增员, 业绩大跌、大规模裁员甚至倒闭。

许多企业都可能会赶上行业发展的“大潮”——需求迅速增长, 市场容量短时间大规模增长, 这很容易让企业产生市场需求会持续上行的感觉。但事实上, 经济增长和行业发展却是开放的、变化的, 充满了不确定性。某些经济关键点上“小的扰动”的蝴蝶效应可能会掀起行业动荡的滔天巨浪。经济周期的魔咒也不时地告诉人们未来的不确定和冥冥之中的“定数”。这就给企业提出一个永远也无法回避的命题, 变化和开放的行业发展要求企业转型相随。

创新才是化解行业发展和企业成长困境的关键

全球IT行业的发展前景看似正走下行通道, 但这并不能说IT行业的实体经济真的开始进入衰退期。相反, 我们倒是认为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产业动力正在深入发展, 并在各行业中发挥推动作用, 其意义就像工业革命一样。

发展绿色建筑需要追求综合平衡 篇9

绿色建筑的关键因素是全寿命周期

业内人士皆知,绿色建筑中的关键因素是全寿命周期,而全寿命周期是指产品寿命历程的所有环节,包括规划、设计、生产、经销、运营、使用、维修保养直到回收再利用等,得到综合规划和优化。全寿命周期设计不仅要求涉及产品的性能、功能和构造,更要求这些性能、功能和构造在全寿命周期内的最优。也就是说,全寿命周期的理念实际上是对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相关系统、技术、工艺、材料以及创新等因素的一种制约,是要求这些因素在绿色建筑中的综合平衡。因为,外围保护结构节能在绿色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研究建筑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墙体保温隔热节能技术有着其自身发展的历程和规律,即从自保温到内保温,再发展到夹芯保温,最后升级到目前公认的优秀的外墙外保温技术。

在建筑界,人们通常将一幢建筑物比作一个人体,在寒冷的冬季,人们会在身体外侧裹上保暖又柔软的羽绒服,这就好像建筑物的外保温。如果一个人想不穿衣服从外部御寒,而是从自己身体内部保温,常用做法就是增加皮下脂肪,俗称增肥。但人体在肥胖之后,会带来各种身体器官疾病,暴露在严寒中的身体还是会受到摧残并极其难受。而在炎热的夏季,我们看到沙漠地区的居民都会在身体的外面裹上厚厚的袍子,而不是穿得越少越好。大家都知道胖人害怕过夏天,即身体外表面接触高温,通过皮肤传导,体内脂肪是起不到有效的隔热作用的,因此炎热地区的建筑采用内保温形式则与此相同。

作为一座建筑体,外围保护结构由不同功能的构造组成,墙体或框架用于承重,外保温用于冬暖夏凉并节能,密封构造可以防水密闭等等。而所谓的自保温技术要求这些功能集于一身,这是否可行,就好像人们是否愿意相信热闹的街头摆摊师傅自称其大力丸可以包治百病一样。因此,建筑工程实践结合自然界规律的发展,经过时间检验,即建筑物全生命周期过程,外墙外保温节能和防护技术的优势已经一目了然。

近年来,绿色建筑的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在中国却刚刚起步,但发展速度之快出乎预料。因此,把握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建立完善的系统管理机制,按照成熟运用技术和材料原则,综合降低功能和性能失效风险都显得尤为重要。以欧洲的被动房外围保护结构为例,欧洲的被动房建设有较成熟的技术,是基于欧洲的经济基础、建筑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三个要素。针对这些要素,中国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做一些试点进行研究是可以的,也是有必要的,但如果要大力推广和大规模建造被动房就是勉为其难。对于被动房中的围护结构,由于需要高保温隔热性能,消除一切冷热桥,因此只有外保温可以满足要求,这与中国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目前大力倡导的内保温、夹心保温和自保温就无法匹配。更为困惑的是,即使都勉强认同了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形式,但用什么样的保温材料又发生了较大的争议。

众所周知,被动房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很低,通常需要设计很厚的保温层,厚度达到300mm甚至350mm,这样厚度的保温材料如果使用有机的材料,其燃烧荷载是目前节能标准下要求厚度的4~6倍,从而给火灾安全埋下隐患,这种情况在欧洲已经尽可能多的使用无机保温材料。但中国的经济水平有限,用不起造价昂贵的高品质无机的岩棉保温材料,有时即使设计师设计了,业主也是尽量压低价格,采买到的保温材料根本不是合格的岩棉制品,更多的时候是矿渣棉制品,而矿渣棉是不能用于具有高保温节能要求的被动房建筑的。

因此,创新技术在没有工程实践验证的基础上,就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带来的安全、环保、耐久性等问题,决定了最终无法实现我们建造绿色建筑的初衷,希望这个规律能使更多的相关人员认识并感受到。

发展绿色建筑应积极引导绿色行为

有资料显示,2008~2015年,我国共评出3979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4.6亿平方米。但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是自上而下的主动型,10余年来,虽不断取得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出现的一些问题: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绿色建筑的发展速度与城镇化速度不匹配,距离目标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二,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40年,这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能、节材、环保。三,相当一批节能示范建筑,实际运行能耗高于同功能一般建筑。由于尚处起步阶段,生硬“嫁接”绿色技术,常常达不到预期的节能效果,业主方往往将绿色建筑作为一种销售道具,甚至出现验收后即废弃的“套牌”现象;各种围绕节能减排的绿色理念、技术、产品及认证,已将绿色建筑营造成一种时尚,成为绿建代名词。四,绿色标识项目少于设计标识项目。截至2015年,绿色运行标识项目共204项,占总数的5.1%。五,建筑能耗数据缺失。

对于上述问题,如何升级绿色建筑的发展速度和绿色生态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发展绿色建筑需要追求综合平衡的同时,还要重视升级绿色建筑的设计及用材,其发展重点应关注三个方面:

关注点一:避免建筑的大拆、大改。近年来,每年约产生建筑垃圾超过15亿吨。建筑的二次装修(以住宅为例),其中隔墙拆改率95%,电路改造率80%,水管改造68%,这些不可降解的建筑垃圾,浪费能源、破坏环境,并给建筑造成安全隐患。

关注点二:升级绿色建筑,建筑师应挺在前面。绿色建筑设计水平不高的根源在于全社会的价值观错位以及建筑师投入不够,比如重感官,轻伦理;重创作,轻功能与技术,对绿色技术的整体研究不够深入,这就导致绿色建筑的“特点”往往体现在一些“新、奇、特”技术的应用,有些绿色建筑也变成信马由缰的建筑设计加上各种技术措施。笔者认为,绿色设计应该从“标准工况”向“运行工况”转变,以往建筑设计考虑更多的是设计条件下是否节能,而绿色建筑实践提醒我们,由于实践运行条件与设计条件差异很大,一些设计工况下节能的技术也可能在实际运行条件下变得高耗能了。

关注点三:引导使用者的绿色行为。绿色建筑技术容易达到,但人的“态度”是最关键的。全社会应提升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树立绿色思维,形成绿色行为,绿色行为直接导致绿色结果;注重建筑调适与资源能源消耗计量管理,落实绿色。所以,绿色建设要从绿色管理运行维护出发。

绿色建筑不仅节能还能提高人类认知

说到绿色建筑,所有人都会想到它节能、环保、可持续,这是其综合平衡的关键着力点。其实,除了这些之外,绿色建筑还能对人的思考能力产生影响。“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参加绿色建筑实验的人员,其认知功能是他们在普通建筑中所取得分数的2倍。而认知功能对我们的决策有着重大影响,还会最终影响员工的生产效率。”今年6月14日,在北京举办的可持续发展高级研讨会上,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兼健康及全球环境中心健康建筑项目主任Joseph Allen博士向与会者公布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Allen教授的结论来自于哈佛大学与联合技术公司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绿色建筑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该研究报告还显示,绿色建筑除了能更好地节约能源以外,对人类的思考也有着积极影响,其中包括有利于人体健康,提高生产力等,而这也是其追求综合平衡的重要意义。联合技术公司首席可持续官John Mandyck表示:“全球绿色建筑的数量保持着每3年翻一番的增速,尤其是中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研究并发布绿色建筑对居住者的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报告,可加速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

上述“绿色建筑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又称COGfx研究,由Allen教授主持进行,并与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和锡拉丘兹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这项研究是在锡拉丘兹卓越研究中心的环境质量实验室进行的。该项研究评估了24位参与者的认知表现,他们在实验室中,经历了在常规和绿色建筑以及改善通风的绿色建筑中的模拟环境。研究人员测量了9个功能领域的认知功能,包括基本、应用和集中活动水平、任务导向、危机反应、信息搜寻、信息使用、解决问题的宽度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环境质量改善使参加认知功能测试人员的分数提高一倍。

据悉,未来哈佛大学T.H.Chan公共卫生学院健康及全球环境中心和上州医学院将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实验场地将从实验室转移至美国各地真正的建筑物中。“做这方面的研究是因为城市白领和商界精英及政策制定人士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我们就在思考如何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使其更加干净和健康。”John Mandyck说。Allen表示:“这些研究结果,填补了绿色建筑与居住者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空白。这对于北京来说,是一项非常及时的研究,因为中国的绿色建筑数量增长非常快。我们的目标是取得高质量的科学成果,以便让从业人员做出数据导向型的建筑决策。”

John Mandyck指出,建筑耗能占到了全社会整体能耗的40%,而在建筑内部,设备类产品如空调、电梯等,又占到该建筑耗能的40%~50%。“我们的战略很明确,就是不断提升这些领域产品的可持续性,以支持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联合技术一直非常支持全球绿色建筑的发展。联合技术在1993年就加入了最初的绿色建筑咨询评估协会。我们对绿色建筑也有很好的理解,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这个团体的一分子。2008年,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成立,联合技术也是创始的发起单位之一。我们积极与中国住建部门合作,一起努力支持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John Mandyck强调。

据John Mandyck介绍,对于房地产领域,联合技术一直在对先进的、高能效的技术研发进行投入。空调系统方面,有适用于大型综合楼宇的制冷机,相比行业标准而言,产品技术能够使节能高达44%。

发展设施农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10

1、提倡规模化发展。规模化发展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指温室大棚要集中连片成小区发展,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方便统一管理。这一观点群众能够接受, 但要注意在土地调整时, 尽可能采取调换方式解决建设用地, 不能进行调换需要进行土地流转时, 要考虑合同到期后棚室的处理问题, 应在合同中明确延包条款, 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另一方面是指栽培品种要规模化发展。各地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 提倡结合“一村一品”建设, 发展设施小区主栽品种。

2、选择适合品种。种什么最赚钱?卖什么最畅销?这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所以品种的选择尤为重要。首先要明确主栽品种, 主栽品种要依据各地具体条件去确定, 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作物品种。棚室保温性能好的可以发展果菜类;棚室保温性能差可以发展叶菜类;山区可以依托自然禀赋栽培山野菜、食用菌;技术水平高的, 可以发展一些对生产管理过程要求较高的品种。通过市场运作方式, 引导农民发展适合自已种植的品种。其次要栽培优良品种。前几年, 凤城市温室草莓价格较低而且销售不畅,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品种问题:当时栽培的草莓甜度低、口感差, 不受消费者欢迎。后来引进日本99号草莓后, 冬季温室草莓的经济效益就有了明显提高。优良品种的种苗价格可能较高, 但其优质、高产、抗病的性状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通过节本增效可以实现更大的收益。

3、做好育苗工作。俗话说“苗壮半收成”, 设施生产育苗是一项重要工作。育苗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种子处理。二是营养土的处理。三是温湿度管理。温度进行“两高两低”管理, 一高是指播种到出齐前需要高温;一低是指苗齐后至移苗前, 温度要低, 防止徒长;二高是指移苗至缓苗前需要升高温度, 促进缓苗;二低是指缓苗至定植前需要降低温度, 蹲苗壮根。湿度管理采取“三足两控”, “三足”为播种时、移苗前、定植前浇足水。“两控”为齐苗至移苗、缓苗至定植前, 要控水。

4、安排好上市时间。产品上市, 安排好“茬口”尤为重要, 俗话说“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凤城市在发展山野菜反季栽培时, 要求农户尽可能要赶在春节前上市, 春节后上市, 价格就会明显下降。一般来说, 每年设施农产品在元旦至春节期间价格较高, 这一时段上市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

中国的发展需要大国战略 篇11

过分对外依赖挑战中国经济

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今天的中国经济却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巨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中国经济对外国市场的依存度出奇地高。2004年底,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总量的比例已达到70%,在世界各大国中名列前茅。这意味着中国的产品市场极度依赖外国。事实上,中国出口的产品不断受到外国市场的抵制。西班牙鞋厂的工人捣毁中国商人的鞋城;美国的国会议员纷纷提出立法抵制中国产品;各种反倾销案件此起彼伏。这些都说明中国在出口市场上面临各种各样的阻力。

第二个挑战是中国的核心生产技术依赖外国企业。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在世界上日趋领先,但是核心技术却严重依赖先进国家的企业。在电子产品、汽车和化工等行业,中国大部分企业只能组装或生产非关键部件,而核心技术在产品中的价值却有日益提高的趋势。因此,虽然过去20余年中国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接近20%,远远超过GDP的增速,但是中国所创造的出口附加值所占的比重近几年却不断下降。一旦外国市场在核心技术上对我们加以限制,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严重的阻碍。

第三个挑战是中国经济对外界自然资源严重依赖。到2004年底,中国主要原材料的对外依赖度已经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包括日本和美国十分接近。如去年我国原油的进口占总消费量的比重达到近40%,与美国已相去不远;铁矿石的进口比重也在35%左右,木材等原材料的依赖度也十分惊人。这不仅使中国企业日益受到世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困扰,而且一旦这些原材料的运输渠道受到阻挠,将对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直接的影响。以原油为例,80%以上的原油须经过马六甲海峡运往中国的港口,一旦马六甲海峡的安全或正常的运输秩序受到威胁,中国经济的命脉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第四个挑战是中国经济的贸易比价日趋对中国不利。日本一家研究机构最近的研究表明,过去5年中国主要产品的贸易比价下降近30%,即中国的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产品而言越来越便宜。难怪有人认为中国经济目前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即中国生产什么,什么产品在世界上的价格就下降,中国进口什么,什么产品在世界上的价格就飙升。这对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明显是十分不利的。

大国战略的四项举措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这些挑战背后的经济实质。正如凯恩斯所说,任何一个经济政策或经济中的决策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一些当时流行的经济思潮所左右。在中国经济对外关系的问题上,事实上,我们多年来一直受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所左右。

这一理论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才能最大化地利用国际间劳动分工的效率,使之为国家经济服务。但是严格地讲,这个理论已远远不适应中国今天的现实。因为在世界经济史中,中国这样的发展势头是史无先例的。历史上曾有一些小国,如新加坡和韩国,在短期内高速发展、赶超先进国家的成功案例,也曾有像美国这样的大国从二流发达国家变成一流的领先发达国家的案例,但是绝对没有像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从非常落后的状况直追发达国家的先例。

那么,大国与小国的发展战略有何不同呢?第一点不同即大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其贸易比价对大国本身的发展是不能忽略的。所以,一个大国一味追求比较优势,势必使它陷入以上所述生产什么什么就不值钱、不生产什么什么就值钱的尴尬局面。如果继续推行简单的比较优势战略,国家可能面临出口比例愈高、经济效率愈低的局面。

第二,一个大国实际上具有非传统的比较优势,即大市场的优势。市场大,则可以容纳一些有规模效益的大企业;市场大,则可以使国内的很多企业在研发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市场大,则可以使一个大国在国家内部就实现劳动分工的原则,而不必进行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具体来讲,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即要实行大国战略。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经济发展的大国战略应该包括以下几项主要内容。第一,要在坚持不断开放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大市场,即提高内需。我赞同最近樊纲博士的一个观点,中国农民的就业问题不能继续走老路—依靠发展以出口加工产品为最终目标的加工业。长此以往,世界市场将无法承受中国如此之多的农民需要就业的压力。世界各国肯定会以各种方式抵制中国的出口产品,不是以价格下降的方式,就是以贸易摩擦的形式。所以中国要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扩大自己内部的统一的大市场。

大国战略的第二部分是要利用我国的大市场来扶持大企业。企业规模可以随着市场变大,单个企业规模变大后,可以支撑更深入的产品研发,产品研发的深入可以提高我们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大市场可以使我们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在当今世界是一个独特的技术优势,可以提高我们企业的竞争力。

大国战略的第三部分,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国际经济的各种规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比如在WTO的框架下,中国应当起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桥梁的作用。事实上,中国从国际贸易进一步自由化中得到的收益远远超过损失,所以,中国应当积极帮助发达国家说服一部分经济制度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使之同意在WTO的框架下推动世界贸易进一步自由化。

最后,大国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要谨慎处理国际金融方面的挑战,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中国如此之大,一旦我国的资本账户充分开放,非常容易招致国际炒家的攻击。这就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必须保持非常高的水平,比今天的6000亿美元(即一年的进口总额)还要高,显然其成本将是异常巨大的。如果换一种思路考虑这个问题,在维持资本账户不开放、资本流动不完全通畅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当提高外汇储备投入到流动性资产的比重,把部分外汇储备转投于国际上的资源型企业或资产,以部分地抵消世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具体说来,我们可以用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其他国家资源型、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的证券上,用证券收益反过来稳定国内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为学生发展的需要而教 篇12

盘点前一轮的改革, 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之余, 有收获有遗憾也有困惑。拿阅读教学来说, 更多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设计不依学段的目标要求, 不看学生的实际情况, 无视任教的教材特点, 无论是低中高年级, 无论是城市农村学生, 无论是精读略读文章, 全都依葫芦画瓢, 一样的词句品析, 一样的朗读感悟, 一样的人文熏陶……只是在挖掘程度上做了一定的区别。越是公开课, 课堂的模式越是相似, 学习形式上也大相径庭, 能够体现当前课改特点的方式方法能上都上, 教师什么都想抓, 什么都想练, 结果“蜻蜓点水”“水过鸭背”, 学生匆匆过了一回场, 听课教师却感觉这样的课“似曾相识”。

二、提出的观点与策略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 而不是三件事。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乃是真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特级教师薄俊生也强调:“让学生学一身有用的东西。”教师想教什么, 想怎么教, 归根结底要依据学生的学情, 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研究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时, 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考虑学生的需要, 为他们量身定做每一节课。

1. 备课

备课, 作为教师上课前的一项准备工作, 是教学研究过程的精心体现。实践表明, 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关系着授课的质量。学生, 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主体, 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知识经验的不同, 其个性必然差异较大。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用同一个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版本,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教无定法”。以《检阅》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为例。

(1) 熟悉学段要求

开学初, 接到任教任务后, 首先该熟悉学段的目标与要求。拿三年段来说, 识字、写字要渐成习惯, 学生学会自己“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学习”学会默读”;“联系上下文,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会“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 从而“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段”等是三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明确了学段要求, 也就明确了教学每一篇阅读文章的目的和任务。

(2) 了解学生学情

“了解学情”是教师备好课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发展, 个性差异和学习兴趣, 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以学定教”。笔者本学年接手的三年二班总人数多, 多半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但识字写字能力依然需要培植。摸清了学情, 教师才能依学生所需做好取舍, 确立精当的教学目标;教师的课才能讲在点子上, 落在关节处, 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还喋喋不休, 学生难解的却不了了之”的倾向。

(3) 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是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 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检阅》一课笔者除了设定“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等写人文章共有的教学目标外, 重点确定了两项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了解“检阅”具体含义;继续训练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尝试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这两个教学目标, 突出了本班学生的需要:他们生长在相对闭塞的乡村, 没有见识过“检阅”盛大的场面, 教师通过视频帮助他们“走近”检阅场, 感受壮观隆重的同时, 明确参加“检阅”的重大意义与纪律要求, 为更深层次地体会队员们的美好心灵及博莱克身残志坚的高贵品质打下坚实的情感铺垫;学会理解和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 是三年段的重点训练项目。

(4) 选择教学内容

适宜的教学内容, 不仅能体现教学目标的落实, 还能直奔主干, 节省时间。依据教学目标, 笔者选用生字“博”“慕”“截”、生词“检阅”“截肢”“鸦雀无声”“羡慕”“情不自禁”、文本插图、第5~12自然段作为本课的教学资源。发挥优秀生的作用, 完成重点、难解的生字词的学习。将第5、12自然段对比教学, 通过品词析句、填补空白、感情朗读、用上关联词夸一夸等学法, 体会博莱克身残志坚的品质。继续训练学生概括一段话的能力是利用本教材的另一重点。借助第10自然段, 感受波兰国庆节的“盛大”“隆重”, 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并尝试用上关键词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利用插图, 要求学生简述图意, 进一步训练概括能力;利用4~8自然段, 小组合作提炼对话中队员们一共提出了哪几种安排博莱克的方案, 训练概括、提炼能力。选择这些教学内容, 旨在基于本班学生的需要, 使文本的价值得到升华, 让学生得“意”的同时获得技能。

2. 上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 每位教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精心设计的预案在课堂教学中散发吸引力、达到效益最大化。

(1) 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进而积极主动地在具体的教学语境中去建构知识, 发展能力。例如, 练习用一句话概括《检阅》一课中插图的意思时, 因为脱离了关键词, 学生一下子傻了。教师及时暗示:什么时候, 谁 (主体) 干什么, 其中, 谁 (主要角色) 怎么样。“哗———”教室里霎时间小手如林, 即便有个别的暂时不会, 在聆听着身旁同学的窃窃私语后也豁然开朗了。孩子们得意的眼神告诉我, 他们不但有了答案, 还明白了概括一幅图意怎样做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教师趁势让他们继续寻找书中的其他插图, 互相切磋概括图意的技巧。表面上损失了5分钟, 实质上学生学到了知识技能, 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了。

(2) 及时引导学生的课堂生成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发现、创造的过程,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 才会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进而领悟、内化。备课时发现“截肢”一词对帮助理解博莱克身上的优秀品质意义重大, 故特别制作了相关的课件。没想到授课中一名女生对“截肢”的了解感同身受, 她举例说明了家中爸爸因为一场意外截掉了双腿后自暴自弃的境况。教室里寂然无声, 孩子们含着泪花默默地听着。教师适机提出:同样不幸被截肢, 博莱克的表现跟爸爸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所有的学生纷纷埋入文本, 寻找、想象、感受、汇报博莱克可贵的言行。教师又提出:能否说一句中肯的话让××同学带给爸爸?孩子们七嘴八舌开了:“博莱克虽然左腿也截肢了, 但是他一点儿也不自卑”“尽管博莱克左腿截肢, 他还是能够参加国庆检阅, 勇敢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腿残疾了, 但心绝不能残疾”……如此引导课堂生成, 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答案, 而是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理解了文本, 习得了技能, 陶冶了情操。

(3) 适时反思教师的教学实践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 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一节再用心设计的课, 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课时、课后适时进行反思, 进行补充备课, 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 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在深入的反思中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然后回到课堂再实践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教学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习。站在学生的视角, 从学生的立场出发, 为学生发展的需要而教, 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要积极提倡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上一篇:川西林盘下一篇:总体艺术的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