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需要与激发需要

2024-07-12

满足需要与激发需要(精选10篇)

满足需要与激发需要 篇1

一、课堂教学简要过程及说明

片段一课始, 教师出示教学钟, 让学生用最简短的语句对钟说一句话。生1:它能提醒我可以上学了, 可以做作业了, 可以睡觉了。…… (全班同学都互相介绍自己对钟的感情, 气氛很活跃) 师:同学们, 既然你们那么喜爱自己的小闹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好吗? (板书:认钟表)

片段二师:你们对钟了解多少?生1:我的眼睛一闭, 里面就有我的小闹钟 (还真闭上眼睛说) 它的面是圆形的, 钟内有两根针在动, 一根长的叫分针, 一根短的叫时针。师:你真了不起啊!对钟了解的这么多。生2:不, 钟面除了圆的,

20以内的加法说课稿

宋静霞

(河北省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 河北石家庄050060%)

摘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 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在个性化的算法交流中,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

关键词:自主探索;计算能力;抽象思维;应用;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B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20以内的加法》第三课时《9加几》。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还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椭圆的 (全班同学好像都在点头赞同) 。师:对, 钟面的形状不一定一样, 但它们所起的作用都相同。生3:钟内还有1, 2, 3, 4……12。师:根据这些数和时针、分针的位置, 我们就可以读出时间了。

片段三 (教师在钟面上拨出6时55分, 请同学们议一议钟面上的时刻) 生1: (迫不及待) 快7点了, 因为每到这个时刻妈妈就叫我, 快到7点了还不起床上学。生2:而我到这个时刻, 在家里看动画片, 到了7点, 爷爷奶奶就要看《新闻联播》了。 (部分同学都大眼瞪小眼) 生3:我知道生1说的是早上, 生2说的是晚上。 (全班同学又开始沸腾了)

师:你们真了不起, 不仅说对了时间, 还结合具体事说清了钟面上的一个时刻可以代表早上和晚上。 (又拨了一个7时5分) 生1:7时多一点。生小结:一个接近7时, 一个刚过7时, 都离7时比较接近, 所以, 都可以说大约7时, 因为它们的分针都在12的边上, 时针大致指着几, 就是大约几时。 (全班同学自发的掌声鼓励)

课尾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双休日一天的安排表, 并用简便的方法记下来, 同桌交流。师:假如一个钟只有一根时针, 你能看出大致时间吗? (老师拨, 学生认)

课堂延伸根据太阳的位置, 你能估出一天的大致时间吗?

课后反思这节课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占了主导地位, 他们学的很轻松很愉快, 有满足感。主要原因是, 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需要,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

“送给学生一个信任, 学生还你一个奇迹。”我们的数学课堂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分的交流时间。学习数学为了什么?数学离学生有多远?通过这节课, 学生能意识到学习数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整节课, 始终散发着生活的气息, 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它来源于生活, 也用之于生活。新课开始直接出示小闹钟, 让学生对自己心爱的小闹钟说几句话, 让学生意识到小闹钟也有研究价值, 这样可以调动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片段三”里有一个时间代表不同时段引起学生的争议 (其实教材在此已经向学生渗透了24时计时法) , 经过学生的讲解全班同学都明白了, 这就证明了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来阐明教学的难点, 所以这两位同学是值得肯定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42-0189-02

正确地计算9加几, 并结合问题情境, 通过操作, 初步感知“凑十”的方法。计算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 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 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是实现数学学习目标的重要条件。这部分知识掌握熟练, 不仅在生活中能应用, 也能

和表扬的。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来构建立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本节课“认钟表”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 不易于学生接受, 但一节课下来, 让我吃惊的是原来同学们对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 有部分环节略讲了, 但问到“你们对钟面到底了解了多少”时他们就呆了。因此, 对这个问题, 我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汇报、总结一系列环节, 由学生自己完成。让我意想不到的又发生了。“5时, 分针指着12, 时针指着5, 就是5时, 这是我妈妈教我的。”此时, 我不得不灵活地调整教案, 根据学生的信息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在上课时要学会随机应变, 教师要保持冷静, 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机智, 更是现在教育观念的体现。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教师教学中的巨大财富, 由于他们呈现出的不同的生活背景与智力特点, 决定了教师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教师要用心聆听、用心体会、用心反思, 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能力, 发展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例如, 面对“6时55分”这个难点, 竟然有两个同学说出截然相反的事情发生 (一个说上学, 一个说看动画片) , 而其他同学发呆, 只有一个聪明的学生一针见血地说透了 (一个说早上, 一个说晚上) , 说得多好。学生的回答一次次让我吃惊, 但通过他们的讨论、探索, 又一次次地解决了。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全面发展。课尾, 安排了实际性的练习, 如:自己制定双休日时间, 是具有挑战性的。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 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场所。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并促成其与要学习的内容发生相互作用, 进而建立起实质性与非人为的联系就显得尤为关键。整个案例体现出以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主题, 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整个展开的主体安排, 到难点的突破, 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 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处处为学生着想, 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得到了满足, 获得成功。

评价: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篇2

一、评价——送给学生温暖

教育史上有一著名的“皮格马立翁效应”,是教育家罗森塔尔进行的一次潜力实验,实际上这是一般的智力测验。他随机在各班抽取了少数学生,然后故意对任课教师说他们是最有潜力的学生,其实这完全是随意的。但谁知8个月后,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超过其他学生许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应呢?其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这些学生充满期望和信任,驱使教师时时处处激励这些学生奋发向上。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就是信任。”如果教师全身心地爱着每一个学生,对所有学生充满信任,给学生阳光般的温暖,这便是激发学生上进的巨大力量。

例如一名教师教学“平均数”时,让学生估计5天(1200张、1400张、1000张、800张、600张)平均每天售出的门票大约多少张。有的学生估计1300张,有的估计1100张,有的估计1000张,还有的估计900张,可有个学生却估计1500张。这时,教师没有作任何评价而是引导:“你估计得准吗?请你计算一下。”待结果一出来,教师肯定了估计结果是1000张左右的学生,这些学生特别高兴。教师又赞赏道:“你们的估计为什么这样准?”同时又对刚才估计1500张的学生说:“你去采访他们好吗?”这些估计是1000张的学生都很乐意介绍自己的想法。这个环节本可以结束了,但教师还问这位估计是1500张的学生:“现在你有什么想法,能说给大家听吗?”当这位学生说完后,教师表扬了他:“他能从同伴的学习中得到启发,学到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以后他的学习会更好。”激励性的评价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以后的每堂课,这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和交流之中。

二、评价——捕捉学生错误

在课堂中,学生往往会因为思考问题的片面或解答的粗心大意,造成学习活动或作业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再加上学生常常忽视对解答结果的反思,因此,结果有违实际和数据出现差错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教师应根据产生错误的原因巧设思辨情境,给予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剖析错误、反思成因,进而掌握数学知识。

如“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教师出示问题:小丁带着15元钱购买了4瓶牛奶,牛奶每瓶1.5元。剩下的钱买矿泉水,每瓶2.5元,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1:(15-1.5×4)÷2.5=3.6(瓶)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吗?看来,要把一瓶矿泉水拆开来卖!

(学生们一愣,然后立即分析自己的解答过程,稍后,他们会心地笑了)

2: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买到3.6瓶矿泉水,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3瓶矿泉水,还可找回1.5元。

3: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不仅要正确计算,而且要保证解答结果符合生活现实。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学生对自己的计算结果充满自信,而事实上,这一解答已经背离了生活常识。于是,教师以一句看似玩笑的亲和评价指引学生反思结果的问题所在,同时又让学生懂得了“问题解决要符合生活现实”。

三、评价——拓展学生思维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探索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上进心,收到拓展思路之功效。

例如,教师出示题目:解放军野营训练,原计划15天行军1050千米,实际提前一天行完原定路程,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行多少千米?

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共有三种解答方法:

(1)1050÷(15-1)-(1050÷15)=5(千米);

(2)1050÷15÷(15-1)=5(千米);

(3)1050÷(15-1)÷15=5(千米)。

教师肯定三种解法都正确后,要求学生对本小组或其他小组的解法进行评述。

1:我们小组讨论解法(2)。题目告诉我们提前一天行完原定路程,也就是说在实际行军时由于每天都比原计划多走一点,所以提前在(15-1)天里走完了,原计划1天的行军路程就是在(15-1)天里实际比原计划多走的路程,这种解法比解法(1)好,与解法(3)相似。

2:我觉得解法(3)与解法(2)虽然两个除数换了一下位置,但解法却不相似。如果实际走完原定路程后,按计划行军的天数再行1天,就要多行1050÷(15-1)=75(千米),这是在15天内比原计划多行的路程,那么每天就比原计划多行(75÷15)=5(千米),我觉得这种解法最巧妙。

3:解法(1)先求实际平均每天行的路程,再减去原计划平均每天行的路程,这种解法很容易理解。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在肯定了第一、二种解法后,着重赞赏第三种解法。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想法都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更加激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评价,能诱导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四、评价——帮助学生提升

“以学论评”的评价观,要求在课堂上从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这一评价观表明,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外,更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行为等,都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用来衡量一堂课的成败。正是通过这些行为,体现出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发展的外部表现形式。现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主要包括是否参与提出数学学习目标,是否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数学学习策略,是否积极参与他人的合作,是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等方面。

2.关注学生的智慧发展。

所谓智慧发展,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智慧发展,首先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教学过程中来,让他们动手操作,讨论解惑。其次,必须要重视加强学生思维操作的自我监控,进行思维的合理调节,以探求到正确的问题解决途径。再次,应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和发展。

比如教学“化分数为小数”时,在出示例题“把3/4、7/25、9/40、2/9、5/14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后,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如下的自主探索与交流学习机会,即通过“固定分母,改变分子”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无关(暂时结论)。接着通过“固定分子,改变分母”的学习活动后,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定与分母有关(暂时结论)。但由于学生所得结论与教学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结论中缺少“最简分数”这个条件),因此可以让学生思考“3/15的分母含有质因数3,却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从而打破了学生刚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受到了“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认识到“最简分数”这一条件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深化。

3.指引回望,引导学生反思过程。

满足需要与激发需要 篇3

一、“使用与满足”和深度报道

(一) “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 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信息传播给人类带来的效用, 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 突出受众的地位。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下, 受众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过程得到解释, 受众使用和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得到重视。

从需求产生的原因上看, 有三个方面的来源, 即人类共同的需求、个人特有的需求及社会结构的影响, 这三方面共同决定了受众在使用媒介时的需求, 也就是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即使技术和环境发生变化, 受众需求的这三方面来源不会改变。

(二)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 (In-depth report) , 《新闻学大词典》给出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 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的内容包括事件、新闻背景、新闻前景、新闻过程、新闻分析、主观感性、新闻预测、图片说明、对策建议等。

(三) “使用与满足”与深度报道

人类的传播活动基本已经经过了传播者为绝对主导者的时代, 如今的传受关系中, 更加具有主导作用的是受众。因此, 在信息制造及传播过程中, 关注并重视受众的需求至关重要, 直接关乎信息和媒体能否满足受众需要, 影响媒体的运作乃至生存。

二、受众对“满足”需求的新特点

(一) 人类共同需求的新特点

马斯洛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人类的需求层次, 共分为三个层次、六个需求, 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和自我超越的需求, 这些是人类的共同需求。在新的信息环境中, 受众对于安全需求增加表现得较为突出, 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面对海量信息和谣言, 受众的信息安全感不足。信息时代的信息大爆炸使人类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受众面对多余信息、无用信息甚至错误信息的概率也急速上升。市场主导的行业运行机制使媒体队伍良莠不齐, 网络深度嵌入日常生活使信息传播无时无处不在, 真假信息的大量再制造和再传播使受众容易产生手足无措的惊慌感, 受众很容易产生迷茫。此外, 愈来愈开放的信息环境使信息的准确度得不到保证, 舆论环境的愈加宽松也使得大量各色观点信息井喷式出现, 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管稍有迟缓就会造成谣言四起, 受众的信息安全感严重下降。

2.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 受众的自身安全感下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并已开始进入深度转型, 国际环境也对国内环境有较大影响, 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且源于媒体的报道和民间信息的大量传播, 受众所知晓的不安定因素也较传统媒体时期知晓的数量大为增加。随着现实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和受众知晓的信息数量的同时增加, 受众自身的安全感在下降。

(二) 受众特有需求的新特点

在此, 本文所指的是受众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特定需求。

1.求知欲、好奇心更强, 需要更多对社会的认识。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生存、生活环境的大变动, 且变化越来越快, 受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随之增强, 而对环境的认知要通过信息和媒体, 因此受众对媒体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需要也在增加。

2.获取信息更加碎片化。网络化带来了空间距离的缩短、时间差距的减小, 同时也将受众的时间切割得更加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的成熟也使得受众获取信息随时随地化, 信息时代的受众已经不似从前能够捧着一份报纸阅读数小时, 而是利用碎片时间浏览信息。

3.受众需要寻找相同的态度和价值观。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受众眼中的社会更像万花筒一般, 各种思潮和价值观井喷式出现, 都大有占据主流思想的势头, 多元的同时也使受众试图寻找与自己相同的态度以实现对自我的认同, 受众在面对媒体和信息时除了关注信息本身, 也会试图去探视信息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

4.受众存在对媒体和社会的审视。媒体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存在各种新问题, 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部分媒体唯利是图的做法、从业人员队伍良莠不齐等多种原因使受众对媒体的满意度不高。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一些问题未能及时得到圆满解决, 受众对媒体在社会监督方面存在期待。传受双方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受众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大, 对传播者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 这都使得受众存在着对媒体和社会的审视心理。

(三) 社会影响带来需求的新特点

1.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的变化更多、更快。人类社会的变化取决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取决于人类的技术水平。随着人类的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 人类社会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变化程度越来越深。身处随时进行的变动之中, 受众自身和受众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受众接受并适应新变化是其作为社会成员必须面对的。

2.社会在发展中自身不够完善, 存在缺陷。人类社会仍正在发展中, 尤其是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 社会自身尚不完善是必然的, 身在其中的受众对社会尚未完全满意也是必然的。不够固定的社会状态中的受众自然也存在多种变化的可能, 受众整体仍不是真正成熟、高水平的群体, 对待媒体和社会的态度也可能发生多种变动。

三、深度报道如何满足受众需求的新特点

(一) 满足人类共同需求的新特点

1.提供既快又准的信息, 保证媒体自身的权威性。深度报道最基本的功能即全方位的认识功能, 深度报道应做到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 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尤为重要。深度报道要实现内容充实、分析准确, 必然会导致其发布时间较晚, 但面对新的信息环境和受众群体, 深度报道要加快发布速度。

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 不仅能使深度报道的单次信息传播效果更好, 还能够保证媒体自身的权威性。深度报道作为能够代表一家媒体的新闻制作水平、思想深度、媒体责任感的报道形式, 其重要性更加凸显, 是保证媒体自身权威性的一大利器。

2.作为社会公器发挥稳定、指导的作用。媒体作为社会公器, 具有一定的稳定、指导作用。当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后, 媒体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前因后果、影响作用等浅显直白地报道出来, 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受众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此外, 媒体利用深度报道的形式搜集专业的意见和政府的态度, 能够对社会各机构提供指导作用。

但深度报道也应注意尺度的把握, 切勿使受众对负面信息的感知放大至超越客观现实, 加深受众的不安。深度报道要使受众在社会生活中更加安心, 而不是使受众因为深度报道而加重不安, 因此, 深度报道要避免同一类信息在短时间内多次重复。

(二) 满足个人特有需求的新特点

1.减少不必要信息的提供, 保留“干货”。移动网络的发展和网络社交的流行使信息得到裂变式传播, 受众处于信息爆炸中, 同一信息重复接受已成为常态, 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愈加片段化。综上, 深度报道应该不求篇幅重内容, 不求全面重重点。深度报道要避免同其他新闻信息的重叠, 对事件本身的相关信息不再赘述, 而更加注重因果关系、影响作用及发展趋势等深度信息, 保留“干货”, 不浪费自身的资源和受众的时间。

2.提供有逻辑性的报道, 而非杂糅信息。如今的受众素质愈来愈高, 他们有着自己较为稳定的态度和清晰的思维逻辑, 报道是否具有独立的清晰的逻辑成为受众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只要受众在深度报道中读懂传播者的逻辑思路, 并沿此思路清晰地接受内容, 即使受众不尽赞同, 这则深度报道也可说是成功的。受众需要的是媒体形成有逻辑的、完整的深度报道, 而不是将信息杂糅成“深度报道”。

3.要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受众群体的思想观念越发独立, 面对媒体和信息时会透过内容观察背后的价值观。这一要求一是要加深对内容的认识, 二是了解媒体的立场, 三是要寻求相似的价值取向。深度报道并不是完全客观的新闻形式, 其中的判断、预测、评价等都体现着媒体的态度, 媒体需要通过价值观的体现来寻找并固定忠实受众, 受众也需要通过价值观的表现来寻求相似价值观的媒体互相认同, 因此, 深度报道要能体现内在的思想和态度。

4.正确对待受众的审视态度。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媒体表现整体欠佳、受众要求愈来愈高, 综合导致受众对媒体的满意度不高, 很多受众已经习惯了用审视的态度看待新闻和媒体。媒体要正确面对受众的审视态度, 在深度报道中采取与受众平等的态度, 避免说教式的传播方式, 并积极与受众进行互动。

(三) 满足社会影响带来的新需求

1.充分发挥深度报道的认知功能。深度报道具有认知功能, 其传播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刻性能够为受众提供大量信息。当今社会变化迅速, 受众需要时刻保持在学习状态中, 深度报道要满足受众的认知需求, 在报道中全面地提供与事件相关的背景资料、技术详解、社会影响等各方面信息。

2.适时、适度监督社会, 发挥社会干预作用。深度报道具有监督社会的责任和作用, 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问题不断涌现, 民众希望媒体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电视媒体和纸质媒体都就深度报道进行了大量尝试, 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今后应继续发展, 尤其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资源, 积极与受众沟通, 挖掘资源, 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四、结语

“使用与满足”为传播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角度, 为建立和谐的传受关系、实现高效的信息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新时期,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必要的传播形式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发掘受众的需求、掌握受众需求的新变化是做好深度报道的必要前提。探寻受众的需求变化, 是深度报道新时期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朱庆好.论深度报道的人文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 2006 (5) .

[2]王醒.深度报道及其社会作用[J].新闻战线, 2002 (10) .

[3]王辰瑶.深度报道如何适应新的需要[J].新闻记者, 2014 (7) .

立足学生差异,满足个体需要 篇4

差异教学是由Carol Ann Tomlinson率先提出的。他定义,差异教学,是指在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天赋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就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做出的响应性反映。英语差异教学是一种兼具灵活性、开发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它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因材施教,不断地变革当前的英语教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英语课堂不仅要有让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周老师执教的5A Unit8 Merry Christmas! Story Time板块展示课为例,本课教学内容为新修订的《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话题Mikes Christmas Day with family. 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涉及英美文化的文本,周老师抓住文本中几个核心的语言点为突破口,重点让学生感受西方圣诞节其乐融融的风俗人情,并在语境中学习动词词组buy a Christmas tree,go to see Father Christmas,buy presents,put some pretty things on the tree等。整节课的設计根据差异教学模式的四步: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和拓学展异,四步差异教学法贯穿课堂,传承经典,却也个性分明,让人耳目一新。

1.预学查异

由于是借班上课,周老师在上课伊始先与学生互致问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纯正流利的语音,亲和暖心的姿态,瞬间吸引了一大波学生的注意力。随后周老师利用可爱的手绘,以插画的形式展示了自己忙碌的一天,通过和学生谈论“我的一天”进入到顺序词 First/ Next/ Then/ Finally这个核心语言点的学习中。在谈论“My busy day” 话题的过程中,教者注意了词、句的糅合,示范到位,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有话可说,用顺序词串联起一天的学习生活。学习工作总是很忙碌,老师和孩子都在期盼舒适惬意的假期。接下来课件上就出现了大日历,设置真实的圣诞情境。

T:Im very busy. Im looking forward holidays. Whats the next holiday?

在预学查异环节,周老师通过播放《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歌曲,配以英美原版圣诞图片,输入与感知祝福。自由对话和回顾所见What can you see?预先头脑风暴与“圣诞”有关的词组。在自由对话环节,周老师没有机械地进行师生问答,而是利用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围绕关键词Christmas畅所欲言,尽情争鸣。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了他们的“说”的积极性,同时尊重了孩童的差异性。

2.初学适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了watch and order的活动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教师通过观看直观有趣的动画,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让学生根据视频对话配图排序。

Mike:We also have a lot of fun at Christmas. T: Lets watch the cartoon and put them into the right order.在初学适异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影音资源等各类多媒体资源开展多样有趣的学前活动,让学生自主感知语言知识,归纳相关语言信息,为正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作必要的铺垫。受小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语言储备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周老师所设计的实践活动体现了层次性,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流程立足孩童的差异性,照顾孩童的个体差异。

3.研学导异

在研学导异环节,教师将圣诞季分成三个时间节点:before Christmas/ on Christmas Eve/ on Christmas day. 利用观看图片解读圣诞前的准备,听音回答感受圣诞夜的欢愉,自读对话了解圣诞日的庆祝。环环相扣,利用What do they do?寻觅到了话题突破口。利用思维导图特色处理,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惬意。虽然每组学生的输出量存在差异,但也是乐于表达,各有千秋。

教师注重即时评价,听到学生有亮点的表达就得到一个小礼物,手中的小礼物可以装点圣诞树。T:I think we can make the tree more beautiful. We have so many pretty things. Lets decorate our Christmas tree!

最后,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以顺序词串联,复述文本。同时注意降低学习难度,小组内成员差异互补,一人一句,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巧妙结合,圆满结束了这个语篇的教学。

4.拓学展异

在拓学展异环节,教师利用绘本呈现了类似场景After school / My day/ My weekends/ My birthday,来检测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成果。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一些核心词句,将主导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充分利用了课堂生成加以引导。

满足需要与激发需要 篇5

只有联系新闻满足受众和社会的需要程度, 才能对新闻价值获得明确的认识, 因此, 它既是外在的, 也是内在的。新闻价值着眼的不仅是作为新闻内容的事实, 而主要是指受众获益的客观效果。受众是新闻报道的直接对象, 新闻价值必然以受众为评价主体。由此看来, 新闻价值是种关系范畴, 而不是单一的实体范畴。价值的客观性, 既不只表现为客体性, 也不只表现为主体性, 而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即主体的人和社会对客体的需要。有报道价值的新闻, 含有接受者所追求的“获益性”, 被视作社会的需要物。也就是说, 新闻价值不仅是某一事实的固有特性, 而是一种关系的产物, 即新闻作用于接受者的产物。

不言而喻, 新闻价值同其他任何价值属性一样, 不能单从客体即新闻事实或新闻作品本身看出来。而是相对于一定的受众和社会而言的。新闻价值的最终认定要经过新闻报道与传播过程。否则新闻价值就体现不出来。如果一个事实没有通过新闻报道作用于受众和社会, 就无法认识新闻在特定关系中表现出的供求意义。显然, 从严格含义上看, 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与受众、社会之间的需求关系, 表现为对受众和社会需要的满足。这一定义, 揭示了新闻价值的真正含义, 也揭示了新闻报道与传播的动力。新闻价值不可能只由新闻报道者的意志体现出来, 脱离接受者的权衡, 单由记者判断, 就无法真正认识新闻价值。既然新闻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 那么, 研究新闻价值就得从剖析新闻与受众及社会关系入手, 从新闻事实满足受众和社会需要的程度去考察, 这样, 人们会发现, 新闻本身的重要、新鲜、有趣或接近性, 不过是新闻事实中固有的—些属性, 而不是满足受众需要的“获益性”。

新闻价值通过提供新闻事实而实现, 是由受众满足感向社会需要的转化, 其主要标准, 是新闻给人们提供的认识效益, 基本包括:

1.知识价值。是指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有时也包括技能在新闻报道中, 有相当数量的新闻给受众传播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2.教育价值。对社会职业观、社会观和道德行为有指导意义的新闻, 能开阔人的眼界, 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品德修养, 提高人的思想认识。

3.娱乐价值。包括获得情趣, 享受自然美、艺术美、精神美的需要。

4.服务价值。主要是指新闻给受众提供有用的信息, 帮助受众了解周围的环境和物品的用途, 满足受众的直接要求, 如天气预报新闻、商品新闻、交通新闻、寻人寻物新闻等。

在度量新闻价值时, 由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审美方式、善恶的衡量体系是不同的, 所以新闻要满足人们的需要, 但是这个需要应该是合理的、积极的、健康的, 而不应该是与社会的道德体系相违背的需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不能仅从满足受众的需求来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新闻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 也就是说新闻宣传要从整个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 要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考虑。这三种需要对社会的作用,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表现为社会的受益值。重要新闻的价值具有社会性, 不仅满足受众的需要, 还表现为能否推动社会进步, 这两方面构成新闻的价值体系。受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新闻价值大的新闻, 在广阔的社会范围必然引起强烈反响, 决定着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受众需要所不能代替的, 新闻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

1.政治价值。报道的政治观点和举措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和利益, 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维护人民的各种正当权益。

2.经济价值。报道的经济事实反映经济发展规律, 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引导受众从事健康、合理的消费。

3.文化价值。报道的事实有助于提倡全社会的文明和先进的生活方式, 提高广大受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受众需要和社会需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当新闻通过媒介传播出去, 满足了受众和社会的共同需要时便产生圆满的价值效益, 或者说实现了新闻报道的最大价值。新闻价值不依据哪个政治派别的私利为转移, 而是依照新闻对绝大多数人是否有认识需求而存在, 以及能否对社会产生某种作用为标准。

由此看来, 新闻价值绝不是报道者的主观价值, 而是接受者的客观价值。多数接受者对新闻广泛做出的评价, 才是新闻价值的真实体现。所以, 对新闻价值只有在完成其传播过程后才能做出评断, 这时, 新闻价值已转化为传播值。但报道者可以对新闻价值事先做出估价, 越是优秀、成熟的记者对新闻预期价值的判断也就越准确, 越贴近传播值, 记者对受众和社会的需要是可以认识的, 但也需要有深厚的新闻学造诣和丰富的生活体验。

传播值是新闻价值外化的量度, 表现为新闻在传播中价值实现的程度, 是由扩展的空间、受众人数等量度构成的。新闻价值大, 传播得更加广泛, 新闻传播值也就增大。新闻的传播值是新闻价值在传播中的体现形式。

摘要:新闻能不能传播, 传播的范围是否广泛, 取决于新闻有没有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和社会需要的若干因素的总和, 表现为受众衡量新闻好坏的标淮。

关键词:新闻价值,传播值,需要

参考文献

满足心理需要培养健康心理 篇6

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充满竞争的社会之中, 侵扰人的心理令人不安的因素多得数不胜数, 任何人尤其是中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这是十分正常的。如何正确地认识、对待和调节各种心理问题, 使他们进入一种心理的舒适区域,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把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唯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 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 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 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也就是说, 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人就会进入心理的舒适区域, 人的内在的动力将得以调动, 内在的潜能将得以激发。

那么, 如何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要,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呢?

一、关心学生生活, 满足生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生理需要归纳为最基本的需要, 班主任关心学生生活应从生理需要入手。

班主任应该关心每一位学生, 特别要关心以下四类学生:住校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空巢家庭的学生、经济特困户的学生。例如我们班上有这样一个A学生, 父母下岗后双双外出打工, 学生放学回家, 需要自己买菜、烧饭和洗衣服, 真是够辛苦的。一次A学生得了感冒发高烧, 坚持着来上学, 早自修被我发现后, 立即送往医院治疗。一连三天, 我陪他吊盐水, 给他送点心、烧稀饭, 并不断地安慰他, 也许这种关心触动了该生的心灵, 事后A学生对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学习更投入了, 工作更积极了。

二、维护学生权益, 满足安全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需要, 它包括需要保护与免于威胁, 从而获得安全感。这也是一项基本需要。

一个班级中, 往往有几个比较霸道的学生。例如, 班级中有一位B学生, 在班内不是欺负这个就是打骂那个, 同学们都惧怕他, 没有人肯与他同桌。我明白, 这是因为与他同桌, 没有安全感。对于B学生, 如果单纯地给他讲大道理, 如“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等等, 那收效会很小, 于是我安排了两次班级活动, 并多次和他耐心地谈话。活动一是:“将心比心———角色互换”, 活动二是“人际交往———真诚、尊重”。通过活动和老师真诚的谈话, B学生渐渐地能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上想一想了, 同学关系融洽多了。这样大家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中, 就能舒心地生活和学习。

三、关爱每一位学生, 满足爱与归属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第三层次是爱与归属的需要, 包括被人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和支持等需要。

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 他所在的班级, 应该成为他心目中的大家庭, 每一位学生都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作为班主任, 要拥有一颗博大无私的爱心, 应一视同仁地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和支持每一位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这种爱, 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最宝贵的营养, 只有沐浴在这种爱的阳光下, 学生才真正会有安全感。班上有一位小C学生, 上课总是发愣或做小动作, 学习成绩也一团糟。许多同学认为小C同学有毛病, 不愿和他一起活动, 其家长也认为“是钢是铁都已铸成, 他是没有希望的了”。因而小C学生很自卑。我明白这种自卑的心态对他的成长十分不利。必须设法让他相信自己是有潜能的。怎样让“爱”去开启这扇禁锢太久的心灵之窗呢?我苦苦思索着策略。首先, 调整座位, 让班级最富有爱心、最有热情的学生与小C同学同桌;其次, 召开了班干部会议, 各位班干部纷纷表示今后主动多与小C同学一起活动, 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帮助方案;再次, 我与各科任老师联系, 希望老师们能在课堂上多关注小C同学, 及时肯定他的点滴进步。采取这些措施后, 小C同学发生了变化, 变得喜欢上学, 变得喜欢听课。

班主任要想方设法使所有的学生, 能互相关爱、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从而使大家共同融洽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人人在这个大家庭中心情舒畅。

四、充分尊重学生, 满足尊重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又一需要是尊重需要, 这是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人生活在社会中, 都渴望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正如吉布林所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班主任开展工作, 教育学生时, 必须以尊重人格为前提。学生犯错误时, 老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做到像魏书生老师那样的“批评无痕”。春风化雨般的批评无痕, 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不丢学生的面子, 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它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尊重, 体味到老师的拳拳之心, 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每项活动开展时,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要特别留心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同时, 在各项活动中, 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自尊自重, 只有这样,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相互尊重, 才会形成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

五、搭建展示平台,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层次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人生价值的需要。这就要求班主任能搭建各种展示的平台, 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 班主任可根据不同的情况, 创设不同的条件, 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 具体活动可以是:说说我自己、我最自豪的事、我来当老师、接受采访、唱起心中的歌……班主任还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解答或让学生讨论, 或让学生角色扮演等等。实践证明, 一旦有舞台, 就会有精彩的表演, 许多学生那些不为人知的能力就会显示出来。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与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那么人的心理状态便会进入舒适区域, 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的心理便可得到健康发展。

问题重重的名师评选

筅河北省遵化市教研训中心孙瑞欣

近年来, 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 作为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显性措施之一的各地中小学名师评选 (包括骨干教师评选) 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各省、地、市、县, 乃至乡镇、学校都评选出了自己的名师 (或骨干教师) 。然而, 这热热闹闹、一哄而上的名师评选, 在广大教师中引起的反响却并未见好, 有的地方的名师评选甚至给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惑, 遭到了许多诟病;名师“不名”的情况普遍存在。这表明, 名师评选存在着急需纠正、克服的严峻问题。

一、暗箱操作, 不正之风干扰着名师评选的公正性

我们打开百度, 输入“名师工程”、“方案”这样的关键词进行搜索, 会搜到许多《X市 (省、县) 中小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 其中大多数方案对评选规则都不乏这样的表述:“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荐、评选严格按评选条件和规定程序操作。对入选人员进行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经公示无异议后, X教育局 (校) 公布评审结果。”可是在有些地方和学校, 实际情况往往是少数几个有权人掌控着名师评选的整个过程, 他们置“评选条件和规定程序”于不顾, 暗箱操作, 优亲厚友, 恣意妄为。对入选人员不进行公示, 剥夺了当事人的知情权, 群众和当事人无法监督他们。某县级市教育局按照上一级教育局分配的推荐指标, 推荐了5名地市级名师推荐人选。整个推荐过程没有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 没有按照评选条件进行科学、公正、细致、严肃的筛选, 而是由该教育局教育科的两三个管理人员说了算。该局负责名师评选的副局长说, 名师评选是XXX科长说了算, 他说你够条件, 你就够条件。像这样的名师评选, 有何公开、公平、公正可言?又怎么能起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呢?

出口到欧美的食品需要满足的要求 篇7

记者:食品制造商需要遵守中国的哪些法规要求?

Somchai:食品制造商想要在中国经营和交易就必须遵守201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第2 (5) 条强调了食品安全管理者对于食品制造商们的重要作用, 其中规定了卫生部以及其他一些政府部门应执行食品安全风险监管, 确保食品行业的从业公司遵守相关标准。

《食品安全法》第13条要求建立相关机制, 从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的角度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这就意味着, 食品制造商必须保证所产食品中不存在任何生物或化学污染, 也不存在由异物 (如玻璃或金属碎片、橡胶或塑料、石块或钙化骨) 造成的物理污染。这些污染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严重危害, 并且还会损坏品牌声誉。所以说, 遵纪守法对食品安全而言至关重要。然而, 继近期发生的婴儿配方奶粉异物污染事件之后, 中国国务院于2014年5月颁布了新的准则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根据2013年10月份颁发的《食品安全法》修正案, 中国将提高对严重食品安全违规事件的罚款、量刑和食品贸易查禁。

食品制造商们需要明白, 想要向海外出口产品, 除了要达到中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规要求外, 还必须确保设施和生产工艺符合目标市场所在地相关法规的要求。

记者:假如中国企业希望向美国和欧洲出口产品, 需要达到哪些法规的要求呢?

Somchai:如果想要在美国开展贸易, 则需要确保产品符合2010年《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规定的要求。该法案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监督, 旨在保证美国本土出售的所有食品和药物均是安全可放心食用的。此外,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还有权对所有制造商进行检查, 以确保他们遵守法规的要求。

如果制造商想要向欧洲出口产品, 则必须遵守2002年颁布的欧盟 (EU) 《通用食品法》的要求, 其中包含食品安全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已经被转化到欧盟各成员国的相关法律条款中, 所有制造商都必须遵守这些法律条款。因此, 欧盟各成员国在针对食品行业的法规要求方面非常相似, 所以说同时达到多个欧盟成员国的法规要求相对来说更简单易行。

除了相关立法之外, 欧盟成员国的零售商组织还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 包括在英国、爱尔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实施的英国零售商协会 (BRC) 全球标准、以及在法国、德国和其他主要欧盟市场实施的国际食品标准 (IFS) 。只有遵守这些严格的标准以及政府法规, 制造商们才能向大型零售商供货并且向最终消费者出售产品。

记者:美国和欧洲实施的与食品相关的法规与中国现行法规有何区别?

Somchai:实际上, 中国现行的部分法律是以美国和欧盟的一些现行法律为模板制定的, 因此在严格性以及对制造商的要求方面十分相似。

所有这3类法规都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 为依据, 其中规定了维持食品安全的一系列准则。根据这些准则, 制造商需要对其设施进行HACCP审核以确定关键控制点 (CCP) 。这些关键控制点正是生产线最容易遭受异物污染的地方, 包括玻璃、金属、石块、钙化骨、橡胶、塑料以及污染风险的性质。一旦发生污染, 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将关键控制点的污染风险降至最低、识别并剔除不合格产品。

此外, 相关机构正在努力实施全球食品安全倡议 (GFSI) 及类似计划以实现地方食品标准的一致性, 使制造商们更容易同时达到多项准则的要求。地方标准必须符合包括采用HACCP准则在内的要求才能通过GFSI的批准。英国的BRC全球标准, 以及法国和德国的IFS都是通过GFSI批准的严格准则。

记者:应如何保证生产工艺符合法规的要求呢?

Somchai:确保生产工艺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第一步是对整个生产线进行HACCP审核。这样可以确定最可能的污染源仅仅是金属碎片还是多种类型的异物, 以及生产线上最有可能发生污染的位置 (关键控制点) 。

进行审核后, 制造商可以就地采取措施将发生污染的风险降至最低。这些措施包括安装高效产品检测技术设备, 例如在各关键控制点安装金属检测机、X射线检测系统。这些解决方案能提供综合的全自动在线污染物检测, 使制造商能在不影响生产速率的条件下对所有产品进行检测, 从而提高了检测速率以符合相关规定, 并且还优化了生产率。

记者:如何确定最适合生产线的产品检测系统?

Somchai:产品检测系统的选择完全取决于HACCP审核的结果。如果生产线的最大污染物威胁来自于金属碎片, 则高性能的金属检测机最为合适。不过, 如果生产线容易受到各种类型异物的污染, 则X射线系统较为合适, 因为该系统能检测出包括金属或玻璃碎片、高密度橡胶或塑料, 以及矿石和钙化骨在内的各种污染。

H ACCP审核可能会在每个点都发现特定的异物威胁。在这种情况下, 应安装能够识别关键控制点处污染形式的产品检测技术。请记住, 在整个生产线上应用产品检测系统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检测效率, 并且还能在不合格品聚集过多之前将其剔除,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记者:选择X射线系统或金属检测机时, 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Somchai:性能是选择X射线系统或金属检测机时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无论选择何种产品检测技术, 它都应该能识别出微小异物颗粒, 不会有污染物逃过检测或者出现合格产品被误判的错误识别。

此外, 所选择的检测技术还应该能发现不规则形状的污染物, 例如金属丝。这类污染物可能在某个方向上比较大, 而在另一个方向上却很小, 用标准系统找出此种异物比较有挑战性。而先进的金属检测和X射线检测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能够识别出这种形状不规则的颗粒。

因此, 在做出选择之前, 务必向系统供应商说明各技术需要达到的性能。这样才能保证所选择的系统达到性能要求, 从而完善生产线质量控制。

记者:X射线系统还具备其他哪些优点?

Somchai:除了污染检测之外, X射线检测解决方案还能检测各种质量参数。它们能检测料位和测量质量, 从而增强分量控制并减少产品泄漏, 以免造成浪费。X射线系统能计算多个包装内的部件数量, 还能识别破损或缺失的零件, 确保产品质量能使客户满意。它们还能检查产品的密封完整性, 降低发生过早损坏的风险。

满足需要与激发需要 篇8

1. 公司规划。

随着宝钢集团公司“十一五”战略规划的制订, 梅钢公司进入了新一轮发展阶段。大型增加产能的基建工程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改项目逐步展开。整个六年规划项目的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巨大, 如何管好、用好工程建设资金, 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 新的项目管理方法。

随着宝钢一体化管理的推进, 使得公司原来的工程结算管理办法有所改变:甲供材料先销售给施工单位, 完工结算时再补价差, 即材料结算由原来结算量差改为现在的结算价差。如何及时扣回甲供材料的销售款, 又不造成施工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 从而影响工程的建设进度。这是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二、加强工程价款结算的必要性

1. 工程进度管理的需要。

工程进度管理是对建设项目周期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系统的管理活动, 其目的是在一定条件下 (时间、质量要求、资源、投资限制等) 力争实现最优的进度目标。进度控制是工程建设的三大控制之一, 是中心环节 (质量是基础、根本, 投资是关键) 。加强工程价款的结算, 及时支付工程建设资金能够促进工程进度的控制, 是工程进度管理的措施之一。

2. 资产的价值流与支付的资金流相匹配的需要。

工程资金的流动是直线型的, 资金流出就应该相应形成资产;资产的逐步形成就应该逐步支付资金。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我们必须加强工程价款的结算与支付, 使得资产的价值流与支付的资金流相一致。

三、工程价款的内容

1. 工程预付款。

施工前期, 建设单位支付给施工单位的用于施工单位备料及机械进场等方面的一笔款项。

2. 工程进度款。

施工过程中, 建设单位按月 (形象进度) 完成的工程量计算的各项工程价款之和而支付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

3. 工程完工结算款。

工程完工后, 建设单位根据合同条款约定及有关签证计算的所有工程价款之和而支付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

4. 质保金。

工程结算款中预留的, 用以保证施工单位在缺陷责任期内对建设工程出现的缺陷进行维修的资金。

四、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

1. 工程合同。

合同是甲乙双方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指导下订立的相互平等、共同遵守的法律性文件。它规定了双方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明确了工程量、价的计费标准及计量原则, 是工程价款结算最基本的文件及根本前提。

2. 工程结算管理办法。

此办法是工程结算的规范性文件, 它明确了工程结算的原则和应采用的方法, 是工程结算时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3. 工程量进度审报表。

报表明示了施工单位每月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也是我们应付的工程价款量, 是工程进度款结算的依据。

4. 审定的结算书。

是施工单位完成的单位 (单项) 工程量, 是工程完工结算款结算的依据。

五、工程价款结算的原则

1. 合法性原则。

工程结算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为准绳, 以合同为依据, 遵守各项财经纪律, 符合会计准则规范、满足会计制度的要求。

2. 诚信对等原则。

工程建设过程中甲乙双方是一个整体, 处在相互平等的地位, 共同对工程的投资、质量、工期负责。工程结算时应坚持相互诚信的合作态度, 材料超量该扣的扣;预算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该补的补;工程价款该支付的支付;有困难时协商解决。双方平等信任, 使得合作结果相互满意, 达到双赢。

3. 灵活性原则。

工程价款结算过程中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 依据工程合同、工程结算管理办法, 灵活运用工程结算方法:工程刚开工时, 施工单位领用大批的甲供材料, 而建设初期工程量太小, 不足以在当月抵扣甲供材料款。我们把建设初期的材料款滚动在三个月内扣回, 以满足工程建设初期资金需求量的要求。

4. 总量控制原则。

工程预付款控制在合同价款或者年度工作量的20%, 进度款控制在合同价款的65%, 完工结算款控制在结算额的10%, 质保金为结算额的5%。使工程资金支付不超量, 在建设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促进工程质量、工期、投资的控制。

六、工程价款结算的具体方法

1. 工程预付款。

根据合同规定的比例 (20%) 乘以一个基数。当年完工的项目以合同价款为基数;跨年度项目以当年计划完成的工作量为基数。一般在合同鉴订一个月内或开工前一周内支付。

2. 工程进度款。

根据施工单位申报的完成的工作量单, 经监理单位审定, 施工管理部门核定确认后形成工程量审报表。我们依据审报的工程量, 确定为应付的工程进度款;扣除所销售的甲供材料款, 余额为实际支付的工程进度款, 次月支付;当工程量达到合同价款的50%时, 按一定比例起扣工程预付款;当所有款项达到合同价款85%时停止支付进度款。即应付的工程进度款总量控制在合同价款的85%。

3. 工程完工结算款。

工程完工后, 根据企划部造价室审定的工程结算书的结算额, 与施工单位进行甲供材料清算, 扣除预付款、进度款、质保金的余额为应支付的完工结算款, 即完工结算款总量控制在合同价款的10%。待施工单位所有竣工资料归档、施工现场清理完毕后支付。

4. 质保金根据合同规定的比例 (5%) 乘以工程结算额在工程结算时进行扣除, 待质保期满后再支付给施工单位。

七、工程价款结算的流程

工程价格结算流程见图1。

八、案例

公司今年新建一座档案馆, 立项金额2300万元, 其中:建安投资1206万元, 设备600万元, 其他费用494万元。通过招标与中建八局三公司订立了一份档案馆大楼的施工合同, 金额524.82万元。工程价款结算如下:

1. 预付款。

合同订立后预付款20%计105万元。

2. 进度款结算。

第三次进度款结算时, 工程量累计超合同价款的50%, 开始扣预付款。

第四次进度款为:524.82*0.85-161.46-105-155.05=24.59万元。总进度款179.64万元。

3. 完工结算款。

九、工作中的一点启迪

工程价款结算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要完成此项工作, 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 必须做到:

1. 加强学习。

只有不断地学习, 才能掌握更新更全面的知识, 从而拓宽视野, 增强工作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业务水平。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会计规范、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学习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性文件、规范性要求、合理的制度、定额标准等相关性知识;了解工程建设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概算、结算的相关内容。更好地为工程价款结算服务。

2. 参与项目的前期管理。

项目的投资控制已从过去的事后审价控制前移到项目的前期工作的事先控制, 从项目的源头控制是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因此, 要认真参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的审查工作, 了解工程的投资总量、工期要求。对工程建设心中有数, 为结算时工程价款的总量控制打下基础。

3. 深入现场。

为了更好地结算工作, 掌握第一手资料, 必须深入现场, 了解实际的工程形象进度, 掌握具体的工程实物量。与工程量报表相比较, 使报量与形象进度基本一致。从而找准结算量, 正确结算工程进度, 准确支付工程价款。

4. 勤于沟通。

为了提高工程价款结算的准确性及支付的及时性, 应该与项目管理的各职能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多加联系, 及时进行信息沟通, 了解工程异动情况, 及时变更结算量, 使工程价结算更加精确。

5. 加强内部控制。

为了防止结算误差的发生,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结算时由会计师或室主任审核;并限定会计师审核的权限为5000万元, 5000万元以上项目结算由室主任审核。

十、目前工作中需要完善的地方

1. 工程合同价款与实际的工程结算额有差异。两者较大差异给正常的工程价款结算与支付带来困难。合同价款大于结算额, 可能造成多付资金, 无法收回;偏小, 施工单位的工程资金不能足额支付, 满足不了工程建设的需要。

2. 工程报量精确性欠缺。目前工程报量与形象进度相比, 存在前期偏小, 后期偏大。

优化区域环境满足幼儿发展需要 篇9

杭集是个旅游用品之乡,有着丰富的物质、人文资源。幼儿对旅游用品有着丰富的认知经验,家庭作坊为幼儿感知旅游用品提供了一个平台。为此我园立足本土化,整合资源,将旅游用品引入环境创设中,以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为依据,以《纲要》为指导,优化环境,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关键词

整合资源 区域环境 自主发展

一、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区域环境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需要。

杭集是个旅游用品之乡,有着丰富的物质、人文资源。我园立足本土,整合资源,将旅游用品引入环境创设中,利用牙刷、杯垫、浴液瓶等特色资源,开辟了“小拖鞋制作中心、洗涤用品灌装区 、纸盒乐”等10多个特色区域,这些特色区角,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剪剪、画画、贴贴、装装等操作活动。

特色环境的创设,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为我园的园本课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目标,体现幼儿年龄特点

区域活动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形式,我们针对幼儿年龄特点,确立活动目标,如:杯垫畅想级段目标。

小班:

1.引导幼儿观察杯垫的形状、花色。

2.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让幼儿了解操作流程。

3.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制作出简单的作品。

4.游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中班:

1.简述杯垫的形状、花色。

2.引导幼儿对杯垫进行剪、贴、涂色,制作出简单的画面。

3.能大方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作品。

4.游戏后能将操作工具分类放好。

大班:

1.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对杯垫进行剪、贴、涂色,并利用辅助材料制作作品.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意识,并大胆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3.培养幼儿在活动结束后自觉整理场地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时,依据级段目标对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行为诊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分层目标的设立,关注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为教师的行为评价指明了方向。

三、投放材料,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我园区域活动材料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积,而是要充分关注幼儿能力差异。在材料投放时,将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有机结合,活动中能力弱的可选择成品材料进行操作,能力强的可选择半成品材料进行操作。例如在玩“纸杯乐”区域活动时,教师向幼儿提供了纸杯及许多辅助性材料,有的幼儿直接用纸杯进行组合制作了成“传声筒、小荡桥”等作品,有的幼儿通过想象、构思进行剪、拼、贴等创造性的活动,将纸杯装饰成“美丽的花瓶,可爱的小天鹅”等。

实践证明:区域材料的投放,更要注重幼儿的个性差异,找准幼儿最近发展区。引导幼儿应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大胆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尊重幼儿,满足幼儿发展需要

蒙台梭利认为:要帮助幼儿发展,就必须给幼儿提供一个使其自由发展的环境。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常常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或经验来设置区角,不能满足幼儿需要,幼儿无法融入活动中。活动中,我们尝试从幼儿的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出发,做到我的区角我做主,尝试了以下方法:1.讨论区角设置; 2.选择区角内容;3.制定区角规则;4.创设区角环境。幼儿想玩什么区角,依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标志牌,进入活动区域,遇到问题给幼儿交流的空间,他们各抒己见。通过交流,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域活动只有充分体现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五、适时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区域活动中教师要认真巡查幼儿的操作活动,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依据活动的需要,适时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如“灌装部”区域活动,发现幼儿在灌装浴液时将许多浴液漏滴在地上,教师根据察看到的情景,调整角色,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中,引导幼儿灌装时将瓶口对准浴液筒口,掌握灌装量等。通过引导,幼儿掌握了灌装的操作技巧,储蓄了“数量”的知识经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还应关注弱势群体,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方法,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操作活动,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结伴,共同完成各类操作活动,体验合作的愉悦。

区域活动中,教师学会观察幼儿的活动状况,适时地进行有效指导,可最大化的提高活动效率,让幼儿获得成就感。

满足需要与激发需要 篇10

一、依从学生的心理需要,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中学生当他对某个问题, 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时, 就会专心致志, 积极主动去学习。趣味性的情境创设, 学生会感到奇妙不已, 具有吸引力, 从而主动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如:学习“等可能事件”时, 让学生“掷骰子”、“抛硬币”, 在一次、二次……多次的游戏中寻求规律, 探求新知。又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 讲述一个故事:古时候, 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国王很喜欢, 为了对大臣表示感激, 国王答应满足大臣提出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 然后是8粒, 16粒……一直到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 就只要这么一些米。”这时候, 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的米呢?”同学们, 你们认为国王有这么多的米吗?这个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认知冲突,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从学生的生活环境考虑: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并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构建生活的课堂就是建立生活意义上的教育。因此, 我始终把“数学源于生活, 又反作用于生活”作为创设教学情境、将数学课堂向生活实践延伸的依据, 既努力收集、编写、研究现实题材的教学素材, 也鼓励学生主动从生活中提取实际问题。

二、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结合实际进行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 尤其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 体会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 才能生成和内化为知识和技能。新的课程内容改变了过于“繁、难、偏、旧”的现状, 把“生活中的数学”贯穿于整套教材中, 把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数学问题呈现于学生面前, 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 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初一上册的《数怎么不够用了》课例中, 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比赛开始引入了负数的概念,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负数的认识。

三、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激活学习需求

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与空间, 让学生充分展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 教师要善于分享学生自我表现的情感与想法, 积极肯定学生的进步, 让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我校, 曾经有这么一部分学生:他们很害怕数学, 在课堂上无精打采, 作业质量一塌糊涂。异常的学习心理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经验欠缺的年轻老师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 数学科组的老师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做好跟踪总结, 提出三方面的改进措施。一是在课堂上, 给这些学生多创造一些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觉得老师在乎自己。如肯定他们会完成的数学问题, 用欣赏的眼光来勉励、促进他们增强参与意识。二是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少许进步, 老师应以此为契机, 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把自信心一点点地找回来, 以此培养学习兴趣。三是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 为他们创设学习的情境, 设计生活化的导入语,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全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以实现教学的目标。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上一篇:急性猪肺疫的治疗体会下一篇:工作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