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2024-10-14

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精选9篇)

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篇1

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做人的工作,而人又是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的社会人。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因此,研究人的需要,并从人的需要出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这里要强调的是,人的需要不仅仅指个人的需要,还包括社会的需要,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当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个人需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并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出牺牲。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使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使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相统一。

1.从人的需要出发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就要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组织行为学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所谓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个体在某种重要而有用或必不可少的事物匮缺、丧失或被剥夺时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一般来说,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又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向目标前进。当人达到目标时,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需要得到满足。这时,人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使人不断向新的目标前进。这一过程可用一个模型来表示:需要一心理紧张一动机一行为一需要满足一新的需要一心理紧张一紧张消除。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研究和分析人的需要,并设法满足其合理的需要。

其次,这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主动地向受教育者灌输理论、观点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能动地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吸纳的接受活动的联结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看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效率的高低。这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特殊的接受活动,是受教育者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教育者利用各种媒介所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加以反映和选择、整合和内化以及外化和践行的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在这一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的需要是进行接受活动的动力。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接受活动是在其自身需要的支配和驱动下进行的,需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出发点和

归宿,反映了接受主体的能动性。接受的需要引发接受动机,并激活思维边界,进而引起接受行为的发生,这时接受主体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一般来说,主体的需要越强烈,进行接受活动的自觉性就越高,积极性就越大;反之,主体的需要较弱,其进行接受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也就较差,有时甚至会出现拒绝接受、反向接受的情况。这也是近年来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感觉思想政治工作的硬性灌输越来越不灵的原因。他们不了解工作对象的心理需要,灌输的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没能把党和国家的要求内化为工作对象自觉、积极的自我需要,灌输的效果自然就差,甚至有时会引起他的逆反心理。

2.了解人的心理需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有在了解了人到底有哪些需要之后,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深入人心,做到有的放矢。这就要分两部分来探讨:需要的种类和需要的层次。

需要的种类。需要按其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文化需要。自然需要也称为生物学需要,它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需要。这些需要对人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的意义。社会文化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这些需要一旦得不到满足人们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就会增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获得这些产品而得到满足,如人们对工作和劳动条件的需要;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对住房和交通条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则指向社会的精神产品,如对文艺作品的追求,欣赏美的需要等等。思想政治工作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但同时还必须促进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否则,思想政治工作空对空不能解决人们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就会失去吸引力,流于形式。

需要的结构。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而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因其层次清晰、分类细致而影响较为广泛。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马斯洛的观点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他看来,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可以脱离社会生活条件而实现,容易导致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但是,马斯洛的理论也有它科学的一面。他对人的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符合人的需要的多样性的特点,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和掌握人的需要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他认为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是递进发展的,并且在每个时期有一种优势需要支配着人的行动,这样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了工作对象在某个时期的优势需要,就可以预测他们的行为表现,便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进行有效的动机诱导,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且马斯洛也并没有把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绝对地对立起来,他认识到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以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满足就可以了。这就可以用来解释在人类历史上,为什么有些人为了实现理想和事业胜利而不惜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3.尊重人的情感需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心悦诚服

长期以来,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得理不饶人,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双向沟通变成单向灌输,缺乏真挚的感情投入和情感交流,丝毫不注意工作对象也渴望获得信任、理解、尊重等情感需要。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即使工作对象一时迫于某种权威表示服从,这种效果也不容易巩固,有时还会出现思想反弹。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尊重人的情感需要,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重视以情感人,使工作对象能“心悦诚服”。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情感化工作对象,情在理先,寓情于理,易于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思想政治工作者主动接近工作对象,与工作对象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缩短甚至消除与工作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工作对象的信任感和彼此尊重,这样其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要求就容易被接受,工作对象也易于消除心理上的戒备和冷漠,愿意掏出自己的心里话。

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指出,我们党要有大批的同志“向党里要到命令,跑到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挽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需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和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我们主要是作细致的工作,深入的工作。做人的工作也好,做各行各业、各方面的工作也好,种庄稼也好,搞工业生产也好,办学校也好,都要做细致的工作。我们要把大量的工作放到群众中去,同他们一块生活,一块活动,一块说笑话,一块下棋,然后去工作。”新时期要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像这样深入田间地头,与民同甘共苦,做思想政治工作还会碰到什么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呢?

尊重人的情感需要,就是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是做好思

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则导致自我信任、价值、力量、能力、适应性等方面的感觉,而这些需要受到阻扰个体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将会有持久的干劲。思想政治工作者尊重人,首先表现为尊重工作对象的人格和尊严。工作对象的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易于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情通则理达,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理解人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只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凭主观臆断去看人看事,而要客观地了解对方和真诚地尊重对方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尽量做到“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多为对方着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关心人不仅指在物质上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而且还指在精神上给予群众热情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无比的温暖,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形成感情的“合流”与“对流”。

4.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使思想政治工作脚踏实地

马克思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他们已经有了某种职责和某种任务„„。譬如说无产者吧,他的职责就是要像其他任何人一样满足自己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承认并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和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邓小平同志曾说:“一定要努力帮助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江泽民同志也说过:“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凡是能办到的,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

人们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要解决好人们的需要首先就要从调查研究入手。例如,某企业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职工的需要,认真设计了一份“职工需要调查表”,发放到职工的手中。结果在全厂职工中引起很大的震动和反响。许多同志激动地说:“过去领导发给个人填的表,都是交代本人、家庭成员、社会关系有没有政治历史问题,从不了解群众和个人的需要。现在发的表是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和我们的要求,就是领导一时解决不了,我们心里也是热乎乎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可以针对人们的需要,在工作中作到有的放矢,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点子”上,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在获得大量资料以后,针对不同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人们的需要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合理的需要包括两种:当前能解决的需要和一时解决不了的需要。对于当前能解决的需要,如果是要靠组织帮助才能解决的,一定要采取具体步骤及时解决。如果是靠同志帮助和自己努力能解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提供条件,千方百计予以支持。这些需要一旦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转变为思想问题、“闹情绪’,问题、消极行为问题等等。例如有些单位职工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奖金,职务晋升,下岗再就业等需要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就会引发很多问题,有时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光讲大道理是不能奏效的,有时还会引起逆反心理。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需要,也要详细说明原因,耐心解释清楚,让人们有所期待,有个“奔头”,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逐步给予解决。不合理的需要又包括不正当的需要和不现实的需要。对于不正当的需要和不现实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不能予以满足,而且应该进行批评教育,让其认识到这种需要的不合理性,并自觉、主动地放弃这种需要,把他们的需要引导到合理的需要上来。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真正做到脚踏实地,才会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也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篇2

公路文化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和推动公路工作的重要载体。基层公路部门是做好各项公路工作的基础, 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如何加强新时期基层公路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个重要途径应放在构建良好的公路文化上。下面就从公路文化的内涵及其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方面, 粗浅地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一、公路文化的内涵

公路文化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公路系统兴起, 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新兴文化, 是公路系统在长期的公路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各种物质形式、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的总和。公路文化是基层公路管理部门的思想基础、工作动力和成功前提, 是其灵魂之所在, 只有在加强公路部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多地融入公路文化理念, 把公路文化当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背景, 才能把这项工作做深、做细、做活。

二、公路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人的思想及思想活动规律, 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进世界能力为内容的一门科学。它是以人为对象, 解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问题, 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构建良好的公路文化, 其遵循的也是人本理念, 不管是营造一流的环境, 制定严格的制度还是塑造文明的形象, 培养崇高的精神, 其根本目的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引导人、激励人,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 构建公路文化, 就是美化公路环境, 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好的平台和载体,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与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相结合, 渗透到公路工作的各个环节。这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环境”上:

1. 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硬环境”。

近年来, 基层公路部门在物质文化方面, 坚持与时俱进, 非常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在抓好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的同时, 信息传输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已渗入基层公路部门各个环节, 公路职工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或发布信息, 及时完成工作和学习内容, 一些典型的事迹、案例、事件等也通过电脑网络深入人心。大力构建公路物质文化, 传播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引导正确的理想信仰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使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载体上的现代化, 提升了战斗力和影响力。

2. 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软环境”。

公路文化是公路部门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环境。环境优良与否, 直接影响到各项公路工作的成败,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也只能在这样的“文化”中开展。对此, 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利用公路文化提供的场所、形式和手段,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转化、教育等优势, 加强文化建设。对人们实际工作和生活直接有关的话题、事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落实解决, 帮助人们释疑解惑, 从而实现工作方式上的现实化, 增大受众范围, 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3. 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活环境”。

公路文化必须依靠公路部门的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 逐渐形成部门特有的“文化”。对此,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人本理念。富有人性化的公路文化是最活跃、最能深入人心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恰恰需要这一点。一方面, 在良好的公路环境中, 人们必然遵章守规、按部就班, 没有人愿意破坏井然的秩序做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事, 各项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都能事半功倍;另一方面, 良好的公路文化中涌现的活生生的典型事迹, 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活生生的学习教材, 通过活生生的现身说法和活生生的实际行为, 阐释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说明的深刻道理。因此, 公路文化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的人性化。

三、构建良好的基层公路文化, 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入

1. 以领导率先垂范为龙头。

领导干部在构建公路文化,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导向作用, 他们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 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 不断提高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的能力;提高依法治路、规范行政的能力;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提高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能力;提高拒腐防变、经受考验的能力;通过领导垂范, 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2. 以弘扬“铺路石”精神为核心。

“铺路石”精神是由公路部门领导倡导, 职工认同并能理解的群体意识, 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职业思想、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是公路行业及其职工价值观的集中表现。“铺路石”精神能够反映培养“四有”职工所应有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路、爱岗思想, 是公路行业的思想支柱。同时“铺路石”精神是“团结协作、创新进取、敬业奉献、甘当路石”精神因素的凝结和融合, 是公路建、养、征、管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无形“资源”。通过弘扬“铺路石”精神, 可以把潜散于职工中的认识、信念、理想、追求凝聚为统一的群体意识, 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促进公路事业大发展。

3. 以学习教育为抓手。

创建学习型组织,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 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 也是营造公路文化学习氛围,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以学习教育为抓手,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也体现了公路文化的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这样做既能对一些热点、难点、盲点问题进行科学引导, 又能让干部职工在学习教育的参与过程中, 不断完善自我, 体现自身价值, 是一种受广大公路职工所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式。

4. 以四化管理工作为动力。

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根本要求, 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主要目标, 以养好公路、保障畅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 推动四化管理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把四化管理工作与落实公路工作主题, 推进依法治路, 深化公路改革, 强化科学管理, 加强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公路执法规范化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进一步树立公路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 展示公路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

5. 以机制建设为保障。

完善各项配套制度, 强化激励约束, 对于调动公路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岗位责任制, 加强工作考核, 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职工的工作实绩, 在公路部门营造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 使每一位干部都有接受培训、提高素质的机会, 把教育培训作为激励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完善后勤保障制度, 为公路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努力构建公路制度文化, 达到内强管理, 外树形象的目的。

6. 以开展活动为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不开展活动就缺乏活力和生命力。要开展知识竞赛、摄影、绘画、书法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占领职工的思想文化阵地, 鼓励职工参与民主管理, 献计献策, 尊重职工的人格和主人翁地位, 把思想政治工作调整到最有利于发展生产经营的位置, 调整到最能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状态, 使职工群众始终以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各项公路工作, 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7. 以凸显特色为突破。

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篇3

关键词: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67-01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需要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需要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力,人的需要是驱使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最终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把受教育者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论依据

首先,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看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在个人求得需求满足的同时,也会出现促使与他人进行交换的动机,个人需要便上升为社会需要。人的活动都是从个人的需要出发,但每个人的需要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既是个人需要,又是社会需要。其次,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人的需要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在一定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和满足,而社会生产实践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人的需要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具有历史性。人的需要的本质,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创造并满足自身的需要。

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重显性教育,忽视与隐性教育的科学结合。

显性教育是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比较常见的,其主要阵地多为学校与家庭,如说理教育法、灌输法等。毋庸置疑,上述方法有其优势,但很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不良的抵触情绪。在实施这些方法的过程中,首要表现为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显得尤其形式、表面化,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需求,忽视学生关注的重要问题,学生被动的接收教育者灌输的信息,难以迎合学生的相关心理需求,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反而影响了显性教育的效果。

(二)缺少对现代化传播手段的运用。运用合理的媒介充当传播信息的工具,对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然而,以学校和家庭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因其自身参与面窄、主动性不强、传播内容方式单一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结果是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没有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感受与需要,没有将受教育者所处时代的新鲜媒介运用得当。以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为主的大众媒介却能以其时效性、传播渠道广、受众主动、互动性强的特点克服了传统教育方法,如报告会、座谈会等的一些缺点。

(三)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的接收信息,与教育者缺乏及时的沟通,这都有害于受教育者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育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第二,学生的合理需要,以及心理、情绪和感受未能得到教育者的关注。学生的合理需求满足,心理健康发展情况良好,情绪释放合理,感受得到理解,都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设计中应该考虑的。

三、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该如何创新

(一) 根据人的需要发展的无限性,激发受教育者的需要。 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生产时间的不断发展,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发展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因此,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是不断发展,不断变换的。

(二)转变教育者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教育者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的视角,心理变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现实状况及其发展需要进行引导和培养,在合理的灌输教育基础上,加强对隐性教育的投入。比如说增设与思想政治明确相关的课程,开设如历史、哲学、心理学等相关的必修课程;加强对非课堂式的集体活动的利用,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渗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教育、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既有利于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又能保持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弥补理性教育形式的缺陷,并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自我教育,是理性教育还是情感教育,脱离了人的需要,都不具有实效性,只有“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永葆活力。

(三)合理利用网络优势,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形成强大的态势氛围。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此之前,我们还应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督机制。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求贯彻适时疏管的方法性原则,随时留意网络上不健康、不正确信息的出现,积极运用疏导和管理等有效手段,跟踪信息,控制源头,制止影响。在健全的监督之下,积极创建教育互联网平台,营造红色网络文化氛围,以“灌输、引导、监控”为主,积极探索校园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

结语: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始终,也是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的需要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不断在进步。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只有以人的需要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学生的需要为本,才能带领学生走向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与人的全面发展 篇4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仅明确提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任务,而且还指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教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目的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其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早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之后,他们又多次阐述了这一基本思想,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看成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在恩格斯晚年时期,一位意大利出版商请恩格斯推荐马克思的一段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话作为准备出版一部伟人名言录的卷首题词,恩格斯正是推荐了《共产党宣言》中上面的那段话。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而这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也都存在着人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人能力和素质,以及社会关系的进步和提高。

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是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很难想象没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尺。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物质财富有了较大的丰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落脚点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艰巨任务,已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

无论从那一种意义上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物质的因素、技术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因素。在现阶段,影响和制约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有技术的,也有精神的。在生产力和物质文化有了长足发展的条件下,精神方面的制约因素显得越来越突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是理想的缺乏,信心的沦丧。一些人,甚至一些党员干部过不了金钱、权力、美色关,成了名、利、色的战利品。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

二是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尽管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中,这些落后的东西不是主流,但千万不要低估了其腐蚀和危害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精神方面的制约因素远不止这些。这些现象,已足以给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造成重大危害,甚至使支撑人的整个世界的精神支柱彻底坍塌。不可否认,支撑起人们精神大厦的力量是多方面的,但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是巨大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形式上来说,是做人们的思想转化工作,使人们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内容上来说,最根本的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要做得好,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使人们失衡的精神世界重新找到平衡,甚至凸现一块精神的高地,从而有效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完善人的道德。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石,是维系社会关系最基本的纽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法律的底线。这块广大的领域是法律不能完全覆盖的。正因为如此,道德教育即德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法治是依靠强制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德治则是依靠舆论的力量,以劝导和感化的形式,实行道德教化,从而唤起人们内心的道德自觉。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道德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在现阶段,道德的基本规范就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归纳的二十个字,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道德建设要着眼于实际,从点滴入手,最忌假、大、空。

道德建设要从岗位做起,即要把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公务员、教师、科技人员、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的人员都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整个社会公德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二是提高人的品格。国有国格,人有人格。而人格往往是与国格联系在一起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出卖自己人格的同时,也出卖了国格。道德与人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德是人格的基石。道德注重的是公众性,人格则侧重于个体性;道德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性,而人格则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内心世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多元的,独立人格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追求,独立特行的人格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独立人格要辩证地分析,不能一概否定。正直、清高、不被流言击倒、独立思考等往往是当代社会独立人格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是升华人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航标,是不断奋进的动力。没有理想,人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失去正确的行为规范。没有理想的人生,胸无大志,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晨现实生活中,缺乏理想和信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碌碌无为,过一天日子撞一天钟;另一方面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道德沦丧,或者是不惜以身试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没有理想的人,连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都可以置于脑后。没有理想的人,精神的天空是一片废墟。因此,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树立或重塑理想和信念。

道德、人格、理想,构成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低到高的三个层面。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是多层次的、立体的、多维的。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科学提示和高度概括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物质文化发展的关系,而且也科学揭示和高度概括了思想政治工作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尽管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其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又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课题。正如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样,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一

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人的发展,每一代人的发展,都是这个过程的重要环节。只有日积月累,逐步提高,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个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总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不断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新情况。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正是因为不断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新情况,才把思想政治工作推向前进。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脱离了实际,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苍白无力。

跑步减肥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 篇5

只有在预热充分,并且拉伸到位的情况下,小腿才能以最佳状态投入“减肥大作战”。

2、有氧运动燃脂:真正燃烧脂肪的时间是在持续运动30分钟之后才开始,所以跑步运动需要坚持半小时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误以为运动越剧烈,减肥的效果越好,仅仅关注每次运动所消耗的热量是错误的。

一般慢跑控制在6-8km/hr就十分合适了,强度一旦加大加快,消耗的热量的确增多了,但是会对小腿以及膝盖造成过大的负担,肌肉会加速增长。

3、脚跟落地:跑步减肥最重要的技巧。很多mm跑步会用前脚掌落地,跑起来轻松不费劲,但是对于小腿粗壮的mm们就不适宜了。

正确避免小腿变粗的方法是用脚跟落地,接着全脚掌触地慢跑。可以相比成竞走,回想下哪位竞走运动员的小腿肌肉过于发达呢?

4、拉伸小腿:运动完之后拉伸是小腿塑形的至关重要点。

在这里小编支一招,爱偷懒的mm们完全可以放弃传统的翘腿按压,更便捷的方式则是站到离墙一臂宽的距离,然后用手扶墙支撑,身体与墙面成30度的角。

坚持5分钟,感受小腿的肌肉被无限拉伸,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柔韧度来调节。

5、热水泡腿:不要仅仅以为做完小腿拉伸运动就完结了哦,美腿计划还差一步呢,那就是跑步后坚持用热水浸泡你的小腿。

可以买一个木桶,泡泡腿,听听音乐看看书,充分促进小腿的血液循环。

泡好之后要用乳液按摩小腿,对于霜的选择要求并不高,抹在小腿由下之上按摩,加之打圈圈的按摩直到彻底吸收。涂好之后,轻轻拍打小腿,让肌肉彻底放松。

6、时间控制:跑步的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有氧运动要持续30分钟,所以时间不宜比30分钟短,否则就不能达到瘦身的效果了。

但是时间过长则会造成肌肉劳损甚至是关节磨损,给身体留下健康问题。

说起运动减肥,不少人就挠头,花了时间和气力,减肥的效果却不理想。

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篇6

本文属于中联论文网优秀论文

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转载请注明本文仅供学术参考,严谨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本文引用《党史博采》

在新时期新阶段,要加快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度,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抓好科学理论武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改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坚持以人为本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也是为人的工作,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很难想象的。政治法律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去武装人、引导人、教育人;坚持用实际行动体现群众利益无小事,关心群众冷暖安危;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时代精神去感召人、激励人、凝聚人;用科学文化知识去培养人、丰富人、提高人;用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去说服人、鼓舞人、塑造人;帮助干部群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坚持以人为本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去做。从广大群众的实际出发,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教育、引导他们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够讲政治、顾全局、舍小家、为国家,同时又要切实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不同人,不同时期的需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最需要的地方,才能收到最佳实效。

三、坚持以人为本要用真情凝聚感召人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风,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基础。尊重人就是尊重每个人的平等权利和人格,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人。它客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收起“官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理解人即是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承认各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也即是知人心、解人意,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去度量别人,尤其不能苛求别人。关心人,就是对人有爱心、充满热情,时刻把别人的冷暖记挂在心,亲人之所爱,急人之所难,帮人之所需。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特别关注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从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做好干部人事、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无论做什么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都要用真情去打动人、凝聚人、温暖人。

四、坚持以人为本要用言传身教引导人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身教不要重说教。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打铁需要自身硬,而本身硬却十分不易。党员干部一定要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领导干部而言,他的人格魅力、榜样作用是无声的命令,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无形的巨大

推动力量。

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篇7

一、谬误与廓清:对错误人性论的批判

在德国, 到了马克思的时候, 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 德国哲学从天上掉到了人间, 这一任务是由施蒂纳、黑格尔, 以及费尔巴哈等思想家来完成的。但是, 所有之前的这些思想家都不如马克思的批判来得干脆彻底,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 “反宗教的批判的本质就是:人创造了宗教, 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人就是人的世界, 就是国家, 社会。”他把颠倒了的世界重新颠倒过来, 肯定了人的能动性和存在价值, 高扬人的地位, 说明宗教的本质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而已, 揭露了“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 要求“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 “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在马克思看来, 真正的人就是处于一定国家、社会中的人, 就是真实的、有现实的幸福追求的人, 而不是宗教上的人的隐形。

马克思从根本上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的人性思想。他集中批判了黑格尔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他说, “人的本质, 人, 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因此, 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马克思十分清楚, 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意识”, 而这个“自我意识”又是他的“绝对精神”的派生物, 这个“自我意识”在现实世界里上升到最高层面就是德意志国家的法和政治, 人是完全从属于国家的法和政治的。按照黑格尔的逻辑, 现实生活应该遵循这样的顺序, 即绝对精神、自我意识、国家 (法、政治) , 再到现实的人, 它完全符合德意志国家蒙蔽人民、压抑人性的需要。

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批判地继承了唯物主义思想, 但他也同样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重大缺陷。马克思认为, 费尔巴哈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当费尔巴哈是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 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 他绝不是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 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费尔巴哈没能把人的本质和具体的历史联系起来, 他只能把人的本质诉诸于“感性直观”和“类”, 追求人类平等在费尔巴哈看来仅仅是追求“最高的直观”和理想的“类的平等化”, 这实际上和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中的抽象的平等观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 马克思表示, 当费尔巴哈看到现实的不平等现象时, 他只能诉诸于宗教感情上的“爱的同呓语”了。最后, 马克思指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是说, 要达到对人性的真正理解, 要实现人类的解放, 就必须从实践方面去理解, 并使现存的一切革命化, 彻底地改变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

二、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

在批判了资产阶级错误的人性论思想之后, 马克思确立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思想。他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思想的全部价值旨趣就在于:指出了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 并且有现实需要的, 这种需要是不断改变的, 当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因为有需要人们才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从而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 “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是有自然欲望的肉体组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 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不再是上帝的宠儿, 不再是生活在伊甸园中的无忧无虑的亚当和夏娃, 也不再是虚幻的只依靠精神过活的怪物, 而是有自然欲求的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 这些有自然欲望的生命个体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 他与自然界密不可分, 没有自然界提供的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 人一刻也不能生存, 更谈不上发展。所以, 马克思指出,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首先进行物质生产, 获得衣、食、住等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

马克思还认为, “人”全部都来源于实际生活, 来源于实践, 因此这个“人”是具体的、历史的, 是受限制的, 受制约的。他指出, “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 从事活动的人们, 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 (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 的制约。”马克思从不抽象而空泛地谈论人, 更不会主观臆造出“人”来, 他谈到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 而是处在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事实上, 人类的历史就是这些现实的个人实现自己目的的活动过程, 在其中人们成就自己本身的存在本质。人们的存在一刻也离不开实践活动, 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这就是说, 人类的全部生活都要归结于实践, 即使从实践中来, 最终也要到实践中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有双重属性, 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在现实性上,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 他们是什么样的, 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即使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 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 个人是什么样的, 这取决于他们生产的物质条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 人们就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能促进或限制人们的进一步发展, 是对人的内在的规定性。所以, 马克思指出,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继承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思想, 同时又根据时代的变迁赋予它新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 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我们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 不断创造和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生产发展了,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 才能为我们解决其他所有问题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促使人由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在注重发展, 提高效率的同时,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公平, 注重国家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实现马克思所提出的“现实的平等”的目标。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需要,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因为他们往往连衣、食、住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如果不解决他们的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问题, 社会就无法和谐。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难问题, 让人们获得劳动以及相应地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因为劳动的权利不但关乎到人的收入, 还关乎到人的尊严, 可以防止对人的异化。要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医疗、卫生、住房等问题, 因为“第二个事实是,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 顺应人民的期待, 尽量满足人民的需要, 而不能一味地指望人民群众忍受, 等待政治制度的改革、经济获得极大发展之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人们的生存资料得到满足之后, 又想获得发展资料, 乃至享受资料。现在, “一味指责民众情绪化发泄、指责缺乏理性”, 以及对人民群众再抱有要求其一味容忍的理想的期待, 这些都已经不再现实。

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篇8

1 医院的改革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在新时期, 医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医院自身为了应对这一挑战, 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 需要做好改革工作, 将以前积累下来的一些弊端予以改进。在改进医院医疗制度的同时, 思想上的政治工作也不能松懈。医院通过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经济体制方面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通过以现今医院所处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为切入点, 分析医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身生存发展所需要具备的要素, 在广大医院职工的脑海中建立起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在建立起危机意识的基础上对医院的管理模式加以改进, 通过在医院内实行“定岗定编, 择优聘用”、医院成本核算、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模式, 在旧的管理模式改变的时期, 难免会对医院工作人员思想造成波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改革工作的配合, 进行超前的宣传、提高员工的心理准备, 对职工关注的问题需要耐心进行解释、改进, 缓和并化解矛盾, 从而为改革的进行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 使改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 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从“大水漫灌”到针对性的转变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过程中, 已经形成了一套模式, 但是这一模式由于针对的对象、时期以及环境的不同已经无法适应工作需要。原先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大水漫灌”的工作模式, 主要模式是全体职工进行大学习、大讨论等,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开会的次数、参与的人数以及活动的多是来进行评价的, 而对于实际的效果则无法进行评估。因此, 这种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模式是一种较为粗放的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未能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 看起来声势浩大, 实则效果平平。尤其是新时期形势下, 广大医院职工所面临的业务更加繁重、经济问题更为突出, 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致使对于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为困难, 原先的“大水漫灌”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需要采用更为灵活, 更为有针对性的建设, 从原先的大集体模式向灵活多样转变, 深入基层一线听取广大职工的心声, 结合这些问题极性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使其更为具有针对性和高效。

3 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更为多样

在现今, 新技术大为发展的今天, 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也应进行转变, 从原来的单纯“说教”模式向全方位模式转变, 从医院的物质条件、制度管理、医院文化、职工活动等方面全方位进行, 思想政治工作不留死角, 从而使整个思想工作更为全面、高效。其中物质条件就是要给予职工实惠, 为职工办实事, 激发出广大职工对医院的热爱, 提高工作热情。制度管理是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制度管理相结合, 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规范来提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 使广大职工达到思行合一, 提高文明、健康水平,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起医院的文化底蕴, 通过进行院史教育来培养良好的医院精神, 为职工打上企业文化的烙印。同时还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寓教于乐,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4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改革工作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需要与改革工作相配套, 通过对医院进行改革, 赋予了各个科室以更大的自主权,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与各个科室紧密结合。由于各个科室业务的不同, 其管理模式也更为多样, 通过与各个科室展开更为深入、紧密的联系, 从而形成各个科室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5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需要坚持不懈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需要坚持不懈, 同时还需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是指根据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历, 做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研究、分析, 超出其规律性, 并根据规律进行预测, 从而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使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目标与方法能够更好、更快地进行, 尽早做好思想工作, 掌握主动。同时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深入到一线, 在医疗、教育、科研等前沿展开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对一线实际情况进行探寻, 摸准职工工作的脉搏对症下药。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与规律, 运用科学的知识, 借鉴科学的方法, 以科学的理论来引导与教育广大职工。

6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医院文化相结合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与医院文化相结合, 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 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内容以及形式等多方面发展。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积累下的医院全体职工的价值体现,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根植于医院文化这一良好的土壤中, 生长出更为符合医院实际的果实, 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医院文化中出发, 从广大职工的思想价值认知中出发, 才能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强化文人民服务的宗旨, 体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思想, 以广大人民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好思想建设工作。同时, 进一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 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不断增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活力的根本保证。

7 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建设的重要一环, 在新形势条件下,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将其与医院的改革结合起来, 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现今医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的为改革铺路, 使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仁田, 刘家敏, 董四平.构建和谐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 :112-113.

[2]廉明.新时期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J].办公室业务, 2013 (21) :39-40.

浅谈交际与人的关系 篇9

在汉语中“交际”更倾向于表达“社交”的概念。如果要找一个更贴切的词汇表达communication studies (交际学) 中的communication的概念, 那么“交流”倒更合适。不过为了保持交际学中“交际”的本源, 本文中仍用交际一词。

本文通过几位著名交际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的交际的概念, 论证交际与人的关系, 浅谈交际对人的重要性, 算是引起人们对交际学重视的一个引子。

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交际的世界。每分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在发生着形形色色的交际。所以可以说, 交际就是地球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正如丁布尔比和伯顿在《不仅仅是语言:交际学简介》中所说:“交际是如此的重要, 它对地球所有生物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想象和罗列的那么多。作为人类, 我们对交际的依赖很大, 我们需要通过交际来满足需求、生存、感知、与别人交流、来创造、传递和接收信息、思考、和来表述我们的世界并使之变的有意义。”可见交际也是使人类发展为现在我们现有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麦克加里就曾经评述道:“人类的生存对交际的依赖远复杂于人们简单的列举和描述。没有从最初的遗传信息的积累我们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我们, 没有我们体内交际系统, 我们也不能象现在这样生存和运动。”由此现在我们一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那就是交际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是如此的重要并且是无处不在的, 而且交际与人是不可分割的。但是, 正如所说“鱼儿是最后一个知道水的存在的;交际对我们就像水对鱼儿一样, 充满了我们的周围。”所以, 尽管我们可以感知一些交际存在在我们周围的事实, 但是想给出交际一个明确的概念并解释清楚其各个特点的所以然却并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需要认真的思考到底什么是交际?它与人类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

在讨论交际与人的关系前, 全面深入的理解交际的概念还是很有必要的。众所周知, 交际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对所有的生物都是如此关键, 扮演着他们之间的桥梁的角色。通过交际信息才能传播于人们之间、动物之间, 甚至人与动物之间。著名学者肖里曾经说到:“交际是所有社会动物的机制, 通过这个机制他们得以相互交流, 借助这个机制他们可以根据其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组建社会。”那么交际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事实上, 在历史的长河中, 许多思想者都试图给交际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T.R.尼尔森把这些概念根据其特点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将交际的过程限定在“刺激反应”的情形;另一类是象人在感受到视觉、听觉和其他知觉的信息后做出的“反应”, 其中包括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反应。事实上, 一个完整的交际的概念应该是这两类概念的综合, 因为他们分别关注了动物交际和人的交际的不同的特征, 也就是说动物交际关注的是动物的自然反应, 而人的交际关注的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影响。现在, 我们对交际有了一个进一步的认识, 那就是交际包括了动物交际和人的交际两大类。这里要澄清的是, 本文探讨的是人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们这里只关注人的交际。

由于交际的复杂性和观察问题的不同的角度, 前人给出的概念差异较大。其中伯杰给出的概念最为清楚简单, 他认为交际就是包含了从发出者到接收者信息传递的过程。事实上这也是对交际最基本的一个描述。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一个人通过语言或其他非语言手段象肢体语言和信号语言等向另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在这个交际过程中, 人就成为了一个关键因素。没有人, 也可就是说没有发出者和接收者, 交际是不能存在的。那么人与交际是一种紧紧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这个概念我们也可以发现交际的目的就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递信息, 所以任何时候人们想传递信息、表达思想, 交际就会发生。而人是需要交流思想和情感才能生存下去的, 所以交际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并且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能找到任何形式的没有人参加的人的交际吗?不可能, 对着一棵树说话绝不是人的交际。同样, 我们也不能找到任何形式的没有交际的人类生活。因为没有交际我们不可能生存, 不可能成为人类自己。

W.J.史密斯用一个不同的角度阐述道:交际是一个社会活动, 交际的大多数关键特征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联系时需要被理解才产生意义。与伯杰相同的是史密斯也强调了人在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性。人是交际的重要参与者, 没有人的参与交际是没有意义的。作为这一过程中重要的因素, 人必定会在多个方面影响交际的结果, 例如语言、情绪、以及说话交流的方式等。除此之外史密斯强调, 要形成一个确切的交际, 需要发出者发出信息的意义被接收者理解, 也就是发出者的信息成功的到达接收者。这样从发出者发出的这个意义就成了这个交际是否成立的关键因素。这告诉了我们, 人的思想是可以影响交际的。同时,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交际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霍夫施泰德给文化的做出的定义是“一个社会集体的思想上的处理事情程式”。所以文化就是某一种文化典型特征的集合, 也是这个文化中人们对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交际方式, 这也是人们社会活动产生的结果。现在我们就可以得知, 人对交际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来做到更好的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的意义所在。因此, 我们也能得出人通过各种方式对交际也产生着影响,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塑造了交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典型的英国式的人际间的交际是以问候天气开始的, 而中国式的人际间交际往往是以“你好, 吃了吗?”开始的。

威尔森说:“交际是某一生物体, 通过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发出的, 影响另一生物体并可能使之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的行为。”与伯杰和史密斯不同的是威尔森更注重交际的作用, 而不是交际的过程。所以他在解释交际的概念的时候强调的是人在接收到信息后可能发生的行为方式的改变。正如史密斯所说, 思想是通过交际从发出者传达给接收者的。在接收者理解了这些思想内容之后就有可能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这个接收者是同意、否决、继续还是停止, 这都算是一次成功的交际。所以通过对这个交际的作用的理解, 我们知道信息的传递可以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事实上, 不仅仅交际中传递的思想会影响人, 人们在交际中长期使用的交际方式、方法和技巧等也会形成人群固定的交际形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交际塑造了人。想一想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交际媒介, 如网络、电视、广播、海报等等, 生长在这些新式媒体的信息和交际方式下的现代人与没有这些媒体的古代人一定是大相径庭的。

至此, 通过这些交际的概念的了解, 我们有了一个简单的关于交际与人的关系的认识, 总结一下就是, 交际对人十分重要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人不断的塑造着交际, 同时交际也在不断的塑造着人。如果说单从语言表述理解这些概念有些单调的话, 那么下面, 我们通过交际模式更好的了解这些关系。

正如很多学者提到的那样, 交际是一个过程。尽管每一个交际的发生都有其区别于其他交际的独特性, 不过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普遍化的交际模型来演示交际的过程, 这样更容易使我们通过一个可视的方式了解这个过程。

埃利斯和毕替在《语言和交际心理学》当中描述到, 交际是某一生物体 (发出者) 将信息编为一系列的代码传递给另一生物体 (接收者) , 后者进行解码并能做出相应的反应时交际就发生了。这个描述其实很象香农和韦弗的经典交际模型理论。

根据香农和韦弗的交际模型, 信息源 (可以是人也可是一系列的机械系统) 发出的信息通过编码过程被转化为一系列的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媒介传送到了会进行解码和重组信息的接收者, 这时的信息才算达到了目的。作为交际理论的一种总结或可视的表现形式, 香农和韦弗的交际模型可以说是交际过程中主要几个阶段的图示。

香农和韦弗的交际模型:

在这个交际模型中, 交际就是把信息从发出者传送到接收者的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过程。发出者、接收者和信息一起组成了一个交际。发出信息, 交际过程是必需的;达到交际目的, 双方参与者都是必需的。所以人和交际是不可分割的相互条件。现在让我们把眼光放在发出者的身上, 也就是交际的发起者。他的语言、举止、文化背景都将对这个要发生的交际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这只是一次交际的典型模式, 事实上, 在长时间的交际过程中, 这种影响会朝这种特定的方向和模式逐渐定型这种交际。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聚焦接收者, 当信息到达他并被理解的时候, 这个信息必定对他原有的观点、举动和反应有所影响。这就是交际对人的塑造性的影响, 经过长时间的影响, 人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方式都将被逐渐塑型。这就叫交际塑造人。

以上我们分析过了人与人之间的单程交际,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 所谓单程交际是指信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的一个一次性的单向的过程, 而单程交际是世界上所有交际的最简单的理想化形式。那么或许会有人提出, 群体交际、大众传媒交际和有着从接收者受到信息后的回复信息反馈的双程交际又如何呢?其实所有这些复杂的交际形式都可以被看做是最基本的典型单程交际的复杂形式。这并不会改变交际与人之间这些最基本的关系。

总之, 我们生活在这个交际的世界中, 大家都有一种通识那就是交际对人来说及其重要并无处不在的围绕在我们周围, 但是很难用语言简单的解释清楚这一切。通过对几位交际学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的交际的定义分析, 我们得知了交际的各种特征并得以找寻交际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几许线索。那就是, 人与交际是不可分割的, 他们彼此深深的影响这对方。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 交际塑造了人, 人也在塑造着交际。

参考文献

[1]丁布尔比, 伯顿.不仅仅是语言:交际学简介 (第2版) [M]。1992:29.

[2]麦克加里.交际知识及图书文献, 1975:7, 1 1.

[3]伯贡, 亨塞克, 道森.人类的交际 (第3版) [M].1994:3.

[4]肖里.动物的交际, 1976:1.

[5]伯杰.媒体和交际研究方法, 2000:271.

[6]W.J.史密斯.二十年后交际的行为表现, 动物行动学, 1997:7~53.

[7]威尔森.新的综合学科:生物社会学[M].1975:158, 176.

[8]埃利斯, 毕替.语言和交际心理学[M].1986:3.

[9]马森.交际学[M].2006:14.

[10]吉尔, 亚当斯.交际学ABC (第2版) , 2002:110.

上一篇: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完善银行卡挂失制度之我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