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需要

2024-09-11

管理需要(共12篇)

管理需要 篇1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 员工个人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对组织的认同是极为重要的因素。管理的过程是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各个部门的效益, 共同来达到目标。而在此过程中, 各部门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沟通是人与人, 部门与部门, 上司与下属之间的思想和消息的交换, 是一个传递的过程。在现代社会, 沟通不仅是人际交流的基础, 而且是个人在社会成功的基本前提。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曾经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 发现“智慧”, “专业技术”, 和“知识”在个人的社会成功中只起25%的作用, 影响个人成功的其余75%的因素与良好的个体间沟通有关, 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在1995年对500名被解雇者调查结果也表明, 82%的被调查对象失去工作岗位与个体间沟通不良有关。

现代企业, 人与人之间, 部门与部门之间, 企业上下级之间, 以及其他各个方面之间, 特别需要彼此进行沟通, 互相理解, 互通信息。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却常常横隔着一道道无形的"墙", 妨碍彼此的沟通。尽管现代化的通讯设备非常神奇, 但却无法穿透这种看不见的"墙"。如果沟通的渠道长期堵塞, 信息不交流, 感情不融洽, 关系不协调, 就会影响工作, 甚至使企业每况愈下。仔细分析起来, 我们会随时看到这种"墙"的存在。比如, 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有的业务部门不明确自己的生产活动应当与整个企业的生产计划协调一致, 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本单位的私利, 不考虑其他业务部门的利益, 更不愿意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他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给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又如, 有的管理人员主观武断, 一个人说了算, 听不得下级的意见。更听不得对自己的错误的批评, 他们不懂得上下级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 不懂的如果下级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忽视、冷漠, 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 下级就会消极、沉闷下去。这样的话, 一旦企业发生什么紧急情况, 需要全体员工出主意、想办法、共渡难关时, 员工就会无动于衷, 不会有任何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要管理好现代企业。就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的互通信息、传递资料、交流感情, 员工清楚知道公司的方针、政策和所处的形势, 并且逐步建立起-套成熟完善的沟通系统。

在企业管理当中, 沟通是富有科学性, 又含有艺术性的。善于沟通, 不只是要求他的口才怎么样出色, 而是在沟通中要利用方法与技巧, 另善于沟通里面并不只是你单方面地讲, 还有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来听, 聆听也是一个沟通中很重要的环节, 你怎样用心去聆听, 能够体会出对方真正的用意, 然后做引导式的, 做一些建议性的、善意性的沟通, 那么这样的沟通就能够得到一个互动的良性的好的成果。

要让沟通在管理中发挥作用, 沟通模式首先要改变。一是变单向链式沟通为立体式网状沟通。以前企业的指令是从最高层管理者层层传递的, 这种沟通是单向链式沟通。而现在, 立体式网状沟通越来越流行。立体网状沟通是把信息进行对比和筛选, 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由于各层面之间直接沟通, 还可以减少信息的流失,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沟通的效率。二是要针对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同一信息同时传递给不同层面的员工, 他们对信息的理解也会产生差异。针对这一现象企业应该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例如对于会工作的员工应该以信任和放权作为沟通基础;对于积极肯干员工, 应该采取多指导沟通方式;对于消极怠工的员工应该采取鼓励加压力的方式作为沟通的基础。

当然, 沟通氛围也决定了沟通效果的好坏。在沟通中, 还应该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提高沟通效率。

在管理中, 也会有影响沟通的问题和一些障碍:

一、组织的沟通障碍在管理中, 合理的组织机构有利于信息沟通。但是, 如果组织机构过于庞大, 中间层次太多, 那么, 信息从最高决策传递到下属单位不仅容易产生信息的失真, 而且还会浪费大量时间, 影响信息的及时性。同时, 自上而下的信息沟通, 如果中间层次过多, 同样也浪费时间, 影响效率。如果组织机构臃肿, 机构设置不合理, 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 分工不明, 形成多头领导, 或因人设事, 人浮于事, 就会给沟通双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影响沟通的进行。

二、信息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个体的性质、气质、态度、情绪、见解等的差别, 都会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在信息沟通中, 双方经验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差异也会成为沟通的障碍。信息沟通的双方往往依据经验理解处理信息, 使彼此理解的差距拉大, 形成沟通的障碍。有效的信息沟通要以相互信任为前提。管理者在进行信息沟通时, 应该不带成见地听取意见, 这样才能做到思想和感情上的真正沟通, 才能接收到全面可靠的信息, 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与决策。

在沟通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注意沟通的艺术, 必须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注意表达方式。在信息交流之前, 发讯者应考虑好自己将要表达的意图, 抓住中心思想。在沟通过程中要使用双方都理解的用语和示意动作, 并恰当地运用语气和表达方式, 措词不仅要清晰、明确, 还要注意情感上的细微差别, 力求准确, 使对方能有效接收所传递的信息。发讯者有必要对所传递信息的背景、依据、理由等作出适当的解释, 使对方对信息有明确、全面的了解。争论对沟通是没有好处的, 只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沟通要以诚相待。发讯者要心怀坦诚, 言而可信, 向对方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 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信息的说服力。不仅如此, 发讯看还要诚恳地争取对方所反馈信息, 尤其要实心实意听取不同意见, 建立沟通双方的信任和感情。在对方讲话时不要心不在焉, 不要心存成见, 也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 急于做出评价, 或者表现得不耐烦, 这样会让对方不愿意把沟通继续下去。还有就是沟通要选择有利的时机, 采取适宜的方式。沟通效果不仅取决于信息的内容, 还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时机不成熟不要仓促行事;购误时机, 会使某些信息失去意义;沟通者应对环境和事态变化非常敏感。

控制情绪即所谓EQ (情商) 的高低问题。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即使对方有些蛮不讲理, 也不可大动干戈, 气恼不止, 而应冷静应付, 必要时以不变应万变

在管理中沟通是很重要的, 要达到高效的沟通,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善于应变环境及时调整对策, 善于在变化中把握自己, 知识面要广、反应要快, 所需的论据和材料能信手掂来。避实就虚遇敏感或复杂问题时, 可巧妙地绕过去。对事不对人凡事要冷静正确对待, 就事论事, 公正公平, 求大同存小异, 绝不能带有个人偏见或成见。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 思路要清晰, 态度要诚恳, 及时调整自己。

摘要:个人事业的成功有赖于有效的沟通, 企业的成功更是如此。沟通是富有科学性, 又含有艺术性的。

关键词:企业,管理,沟通

管理需要 篇2

尽管管理可以感悟、尝试、琢磨,但其仍有经验、知识、规律可循,特别是随着管理问题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规模增大,知识和规律就会大大降低尝试和感悟成本。这就是为什么管理被看成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重要原因。随着市场的完善、竞争的激烈、科技和人类进步使管理问题日益复杂,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系统学习管理理论和知识的重要性。坊间传说的“第一代资本家是流氓资本家,第二代资本家需要懂管理,第三代资本家必须是管理专家”形象地说明了管理知识和理论随问题复杂度提升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改革深化和市场经济发展,MBA、EMBA流行和热度也是证明,尽管其背后也有一些文化因素等,但可以肯定市场需要大家用理论和知识武装自己以提升管理水平仍是主要推动力!即使那些早期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管理理论学习的成功管理者,他们事实上边干边学,已经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管理知识,至少是感悟到了管理的真谛,只是花费了较长时间甚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们不否认确实存在一些具有管理天赋的人才,他们一点就通,即使他们,管理基本原理和精髓的学习也会使其管理实践事半功倍!至此,我想没有多少人会怀疑学习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关键是学什么、怎么学?管理著作和书籍浩如烟海,鱼龙混杂,时尚、经典、噪音像潮水般滚滚而来,许多朋友或学生请求推荐使其尽快入门或了解管理真谛的书籍往往让人犯难,

我们精心打造的想架起管理学家与管理实践家之间桥梁的《管理学家》其实就想让管理实践家少点迷茫,使他们所思、所困能在杂志中较易找到答案。为此我们煞费苦心!

一位非管理出身的编辑在深入研读了法约尔的经历和观点之后,大呼不用读任何管理书了,看法约尔的薄册子《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就可以了。其实当然不尽然,因为随着了解更多其他大师,该看的薄册子不止这一本。但是这位编辑的惊叹也不是没有道理,面对坊间众多名目的管理书,去芜存菁,从管理实践角度而言,该看的的确不多。这让我们感悟到了经典的地位。因为,成功的管理实践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管理原理,加上成功的操练和不断的感悟及进取就可获得!而即使掌握了大量管理知识、理论和技术,但不能萃取其真谛并能有效应用的人士充其量只是一个管理技师。各位大师的经典之作虽诞生已久,但揭示的管理真谛仍然活着,它使得我们易于去伪存真、透过繁华看到朴素的真谛。于是,我们决定以封面文章方式陆续深度介绍那些在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上作出伟大贡献的管理大师们。是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思想探索奠定了今天的管理理论框架。阅读这些经典,会使我们很快武装好自己,进入管理的前沿阵地。

遗憾的是,现实中有不少关于管理经典的介绍是不完善甚至是有误的,这就需要我们小心阅读,永远要持有怀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发现可疑之处在自己没有想清楚之前不要轻易接受,可以查看原文,或者进行对照研究。为了对此有所帮助,《管理学家》还专门开了《经典误读》小栏目!

读经典、悟真谛、少走弯路,勤实践、多思考、不断提升!

管理需要 篇3

1 人才需要金钱

养猪业是微利行业,养猪场的职工工资相对要低,所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工资也相应较低。人才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也明白钱多好办事的道理,再加上养猪场的工作相当艰苦,如果没有高的工资,有能力的人很快会有跳槽的想法。

2 人才需要好环境

猪场环境差人所共知,没有娱乐,没有可口的饭菜,而且实行封闭式管理后,还得长期住在场里,缺乏与亲朋好友的勾通,特别是适龄青年搞对象是一大难题。他们甘愿吃苦,不怕脏,不怕累,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信念。但如果长时间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再坚强的人也会动摇。所以建议我们的老板在努力改善猪环境条件的同时,也想一想我们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3 人才需要尊重

所有的人才都需要得到尊重,他们的劳动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更需要尊重。一些老板在场内生产不景气时会把责任推到管理人员头上,将他们的功劳一笔勾销,对他们的辛苦无动于衷,这些都会让他们寒心的。现在许多猪场对待人才,往往是请到场后,几年不给长工资,有的是工资长期拖欠,甚至有的却以抵押工资或有效证件,象防贼一样。这样的人才还会是人才吗?

4 人才需要理解

猪场的工作是非常费心的,一位作过生产场长的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生产场长的工作时间是一天二十四小时”。是的,猪一天二十四小时都需要照顾,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生产场长就要时刻准备应对。特别是出现疫情时,想尽办法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这时他们的压力相当大,他们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责难和奚落。

5 人才需要提高

人才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明白只有能力不断提高,才会受到更多的尊重,也才能获取更高的待遇。如果长期生活在猪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能力的提高会受到限制。一些老板为防止场内技术人员与外界交流而产生跳槽的想法,严格限制技术人员出入,阻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往往更不利于人员的稳定。希望老板们给他们一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感激心里出发,他们会更加努力工作的。

在猪场工作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才,他们也有缺点,所以要想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就要允许他们有缺点,也要允许他们犯错误,让他们放下包袱,发挥最大潜能。

管理需要融入“快乐” 篇4

由于企业管理同样受文化所左右, 所以中国式的企业管理可谓千姿百态, 其中的一些管理被说成“中国式管理”, 因为其核心就是“收权放责”。也就是说, 国内一些企业在自己的企业文化支撑下, 总结出了自己的企业管理概念, 这就是“权力向上集中, 责任向下发放”。而这样的管理原则虽有自己的特点, 但却缺乏“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没有这些有机的组成部分, 或许谈不上是“中国式管理”或任何一种形式的管理。基于此, 对于一些企业已经形成的所谓“中国式管理”, 应当融入一些紧跟时代发展的管理理念, 比如, “快乐管理”这种富有人文色彩和内涵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快乐管理, 就是让员工感到快乐的管理方式, 其本质是让员工从工作中感到幸福, 尽可能改变传统的甚至是国有企业一贯制的“权力向上集中, 问责向下发放”的管理弊端。就个体而言, 快乐管理不仅强调工作条件等外在因素与工作内容内在因素的统一, 而且强调工作与人的统一。就团体而言, 它强调一种和谐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 工作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体验, 员工要获得的不仅是得到某种满足这一结果, 更重要的是要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快乐管理从员工的兴趣出发, 使工作适应人, 而不是纯粹让人去适应工作。如果说传统的管理模式考虑到了人心理上的满足, 那么快乐管理让人不仅要从心理上, 更要从情感上获得满足, 而情感上的满足更为重要。快乐管理在企业中建立了一种精神契约, 在这种契约中, 人性得到充分肯定与发挥, 可以让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 使人性化管理得到充分体现。

企业家在管理企业时都明白, 对企业而言, 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得人才者得市场, 得人才者得天下。得到之后, 如何培育使用?如何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这是每个企业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所以说, 企业在对员工的管理上, 应当把握人性的两个层面即经济层面的需求和道德层面的需求。经济层面的需求表现在工资待遇上, 道德层面的需求表现在互相尊重和良好的工作软环境上, 就是让员工在工作中既感到快乐和幸福, 又能在情感文化的驱动下快乐地工作。这两者的比例大概为六比四。如果待遇很好, 而忽视了道德层面, 那么企业在使用员工问题上最多只能得六分, 也就是勉强及格。反过来讲, 如果在道德和企业文化层面很好, 而经济待遇不到位, 那满分就是四分, 不能及格, 不及格企业是留不住人的。如果超过八分, 不但能留住人, 并且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 产生巨大的正面效益, 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我们知道, 人们工作也是为了获得幸福。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工作本身获得幸福, 二是从工作所得中获得幸福。前者符合人通过劳动所得获得幸福的愿望, 而且也是快乐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后者则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工作, 工作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 如果缺少快乐管理的内涵或人性化管理的因素, 人们就会感受不到快乐。所以, 快乐管理能否实施显得尤为重要。管理者运用快乐管理能帮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 员工就会将积极工作看成生活的一部分, 这就是在“中国式管理”中注入“快乐管理”内涵的重要意义。

作为企业管理来说, 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认识了人, 管理才有可能起到激励员工的效果。因此, 企业在现有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中注入快乐管理的内涵时,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消极的工作环境只会造成逆向选择, 员工不仅不忠诚企业, 反而不能发挥作用, 甚至导致员工大批地流失。如果企业的工作环境优秀, 企业文化和谐, 企业领导注重快乐管理, 员工会从优秀的领导者身上看到企业的希望, 坚定爱岗敬业的信心和与企业共同完成发展目标的信仰;其次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管理者要针对企业的发展和工作目标的要求, 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技术知识、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培训让员工体验到工作的快乐。有计划的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而且可以让员工感到在企业中受到重视和关怀, 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人格, 当外界环境不断发展时, 员工可以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保持与企业一致的信念和心态。再就是培养员工积极的情感体验。员工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情绪, 在结果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快乐感, 这样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方面会提升企业的创新精神, 增强企业活力, 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 可以帮助员工更深刻地体验积极的情感, 不仅可以拓展员工的思想行为, 而且对情感体验本身也有一种拓展的功能。

班级管理需要仪式感 篇5

张亚娜

骄阳似火,我们这一队满怀热情的班主任们踏上了进京的征程,开始为期4天的班主任培训。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由东联教育主办的“中国德育与班主任大会”,听完这几天的讲座,给我里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就是“仪式感”。四川的梁老师给他的每一届新的班都要举行开班仪式;苏州的于洁老师让第一名的奖品传递、评选“最美4班人”等也有她的仪式;被誉为“最浪漫的老师”——上海的郭老师给每一届高三减压的方式“喊楼”、“千纸鹤”等德育活动也是一种仪式。仪式感对生活的意义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情。对于班级工作也一样,需要某些特定时刻的仪式。仪式能给孩子一种对某些事情的正式感、敬畏感,它意味着重大事件的开始或结束,象征承诺、宣誓、庆祝、改变甚至升华,传递着特殊的信息与意义。

作为班级,每天都面临着老师上课下课的仪式,开始上课,学生起立向老师问好,表达感激之情:“老师好”;下课了,学生起立,向老师表达感谢之情:“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有些老师觉得繁琐,觉得可有可无。可是,这正是“教育”的体现,通过这种仪式,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的开始,让他们停下手头的其他工作,从思想上进入课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老师、或者仅仅是对一个劳动者的尊重,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一份感恩之情,培养学生对秩序的尊重。缺失了这个仪式,也就缺失了教育契机。长期的这种仪式教育,可以让学生以感恩之心生活,可以让学生遵守秩序,养成自觉和自律的习惯。而自觉和自律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最优秀的品质。一个机构曾经做个一个调查,那些能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院校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高度的自觉和自律。

反思我自己,平时在班级的管理上确实缺乏了必要的仪式。仪式可以传递一种归属感。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小学,一至三年级课间不允许离开教室,如果去厕所要排队去,不能个人行动。这种做法对吗?从安全的角度说非常对。可是,这样制度下的学生,成了机械人,毫无童年生活的多彩,更没有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在班级管理上,我只是让学生的理念和思想默认听从于我,默认学生可以无条件执行我们的要求;而事实上,在实践中,很多的理念和思想会碰壁,因为总会有一部分同学自动切断和老师的一切沟通,阻断交流的桥梁。这时候,一切的理念都是摆设,你所谓的引领和推动也丝毫不起作用,因为这从未真正影响到他们。这可能是我的班级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根源也许就是归属感的缺失。他看不到自己在班级的位置,看不到在班级的价值,于是自暴自弃,把自己屏蔽于班级之外。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还是需要一定的仪式来唤醒他们。所以,我打算在初三的关键的一年,给学生们一些仪式感。

首先就是初三的“升班”仪式。走过初中两年,到了这最关键的一年,一定要给孩子们开一个好头。布置好任务,由班干部组织,开一次“升班”主题班会,学生自己规划自己的初三生活,并邀请任课老师参加。除此之外,在班级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颁奖仪式,除了颁发学习优胜奖之外,还可以颁发乐于助人奖、最佳口才奖、班级守护神奖、最可爱同学奖等,寻找每个人身上的亮点,从而让他们得到班级归属感,打开他们心灵,让他们融入班级,再动员他们投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些奖项可以安排在周或者月,在初三第一学期末,更要表彰在各方面进步的孩子们,激发斗志。初三毕业前,布置班级一面墙作为“毕业墙”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去布置,让1614班真正成为学生温暖的家!

管理需要“零缺陷” 篇6

追求卓越应对挑战

与会专家、代表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制造业内,产品质量成为了竞争的焦点,而且质量的内涵也从符合标准变为顾客满意。企业的产品质量只有比竞争对手更让顾客满意,才能拥有市场。质量工作领域从传统的生产过程拓展为经营全过程,不仅要有对产品质量的管理,更需要让管理的质量不断提升,带动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因此,面对挑战,企业领导者的任务很重,需要制定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方针、体系、方法;创建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调动、激励全体员工参与、改进、学习和创新;并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个人魅力起到典范作用。

零缺陷管理之道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深入阐述了美国克劳士比质量管理大师的零缺陷管理理论。

克劳士比的管理哲学是:企业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通过过程的再造与优化,更快、更佳、更经济,第一次就符合要求,从而创造生命系统强壮的、预防为主的可靠的组织。如果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99个产品零件,99道工序,99项服务,99项工作都是优秀,仅仅有一项没有做好,那就等于白做,即99+1=0。因此,要做到零缺陷,要第一次就要做对,而且次次都做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只有不断做得更好,才能使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站住脚,企业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每一位质量人必须形成一个共同的信念,即质量管理不是技术活动,而是心智改变的问题,是创建质量文化的问题。因此,要建立成功的基业,首先要求你要有变革的决心——重新思考、摒弃过去的假设和“传统的智慧”的成功模式。

从质量管理到管理质量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工业总会名誉主席、清溢精密光电(深圳)有限公司投资者唐翔千先生在贺电中表示:我国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关健是要结合国外的先进文化走出一条扎扎实实的发展之路。清溢公司仅仅走出了第一步,希望自己投资的清溢公司能够不断壮大。

清溢精密光电(深圳)有限公司推进“零缺陷”管理的经验是:零缺陷是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价值观。零缺陷管理的精髓是以科学的哲学理论为基础,以企业文化为依托,把市场经济法则引入质量管理,体现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零缺陷管理通过人的心智改变,实现用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的手段创造最高最稳定的质量。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及引导下造就了今天的清溢公司,也正是这种零缺陷的文化成为清溢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的标志,成为清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零缺陷管理无疑是对传统观念和思维的强有力的冲击,但如果管理只重“行”不重“心”,那么有可能走向表面化的死胡同。2000年清溢公司就开始把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管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在公司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好的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追求的。要把“要我做对”变为“我要做对”并且是“第一次就做到”、“天天做对”,如果不在源头上下功夫是绝不会有成效的。为推进“零缺陷”管理,清溢公司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引导“心行一致”。只有心智改变的行为才具有稳定性、可靠性和持续性。

班级管理需要沟通 篇7

俗话说得好:“鼓不敲不响, 话不说不明。”我想说, 班级管理不沟通就会不顺畅。班级工作繁杂琐碎, 千头万绪, 师生间或学生间发生矛盾以及班级出现了异常情况都在所难免。因此作为班主任, 不但要善于与学生及课任老师沟通, 还要引导学生, 让他们在发生矛盾时, 注意反省自己, 积极与对方交流沟通。通过沟通, 师生间架起了心桥, 心灵相通了, 心中的块垒清除了, 才会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一个富有朝气、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一、用爱心与学生沟通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但光有爱心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沟通时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不在于轰轰烈烈, 而在于细致入微。

例如, 我班的学生小楠一向活泼开朗, 成绩优秀, 班级工作认真负责。可在开学不到两周, 上课经常迟到, 课堂上萎靡不振, 昏昏欲睡, 作业潦草, 甚至完成不了。作为语文课代表的他, 对于他职责范围的工作, 如晨读领读、作业送发等工作都弃之不顾, 我是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一天, 我专门寻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找他谈话, 没想到他一改平常的温顺合作, 酱紫着脸, 僵着脖子, 冷漠的眼神中似乎全天下的人都对不起他!我强忍着不发火, 委婉地向他了解情况, 他就是一言不发, 我知道事情有些棘手, 不能急。当天, 我到他家家访, 从他奶奶那得知他父母刚离异, 全家人一直都瞒他紧紧的, 可他还是知道了, 一向乖巧懂事的他, 实在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竟彻夜不归, 上网吧去了……我为他而感到心痛, 这孩子现在多无助啊!下午放学后, 当所有的同学及老师都走后, 我把他领到办公室, 紧攥着他的双手, 对他说:“老师理解你的感受。”短短的一句话, 他的眼眶红了, 我拍拍他的肩膀, 说:“孩子, 你想哭就大声哭出来吧。”他号啕大哭起来, 等他平静下来时, 我拧了把毛巾给他, 只说了一句话:“你是一位了不起的男子汉, 你会勇敢地战胜这个困难的。”接着, 为了防止他再去网吧, 我把他接到我家里上晚自习, 同时宽慰他, 还列举班级类似情况的同学自强不息的例子鼓励他。周末,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 我还约他和班级的一些同学去郊游。同时, 我还联系小楠的父母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呆一起, 多与他交流。在将近半个学期的疏导下, 小楠慢慢开始恢复以往的朝气了。

二、选取合适的地点及形式进行沟通

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有意扰乱课堂秩序, 我们教师假如当时就给予暴风骤雨式的训斥, 偶尔而为之, 也许有震慑力, 但若经常如此, 不但收效甚微, 还滋生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而且也影响了课堂秩序, 降低了课堂效率。假如将捣蛋的学生一味地叫到办公室当着那么多老师的面训话, 效果也可想而知, 学生或许会认为老师是在有心侮辱他, 使他在同学及其他老师面前失去了面子, 情急之下就可能顶撞老师。如果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差, 情况可能更糟, 一旦学生想不开, 后果难以预料, 所以选择合适的地点及形式与学生沟通非常重要。

三、注意沟通的分寸

1. 尽量少集体谈话

集体班会式的教育是必要的, 但这样的谈话多了就会出现重复与空话, 收效不一定好。我认为应经常找不同的学生交流, 尤其是学生集体犯错误时尽量不要全体谈话, 而是各个击破, 否则学生会形成抵抗同盟, 他们将无所顾忌, 对自己的错误将有恃无恐。

2. 不要总是谈错误、要求或学习

其实教师找学生谈学生的错误、要求或学习都没有错, 错在谈过了度。说实在的, 学生在学校的任务与压力不比我们教师少, 我们将心比心, 作为一名教师, 领导整天找你谈工作的不足, 给你提出要求, 你不感到有压力吗?所以我们除了给学生指出缺点, 提出要求外, 还要适当谈谈别的, 可以谈到生活与做人之道, 可以谈谈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 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也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不要总谈缺点, 总谈要求, 老话重说, 这样, 后进生听不进, 优生也厌烦。

3. 不要寄太多希望于家长参与教育的效果

两周前, 本班小魏同学在课间操时间约班上其他3位同学利用生病为借口出校门打篮球, 当他们在下节课铃响后, 急匆匆赶回教室时, 我让他们到办公室。我在了解情况时, 他们统一口径说去看病, 我问他们在哪家医院, 他们支支吾吾, 说不清楚, 我一气之下, 打电话叫为首的小魏的家长到校参与教育。没想到, 家长来后, 当场暴打了一顿小魏, 还撕毁了他的很多作业本, 下午小魏不见了——离家出走。问题没有解决, 反而更严重了。通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家长对教育的参与是积极的, 但事前一定要与家长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 认真处理好家长、教师、学生的三角关系, 否则, 家长、教师、学生会形成难以弥补的伤痕, 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沟通能架起师生间的心桥, 打消学生的疑虑及迷惘, 为班级的管理注入润滑剂, 增添新的活力, 使班集体的运行更为顺畅。因此,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灵活地运用沟通的艺术, 重视面对面地沟通, 把沟通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这样, 我们才能把班级工作做得更出色, 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武进.沟通困难, 老师错在哪[J].班主任之友, 2007 (9) .

企业需要危机管理 篇8

关键词:危机管理,预警机制,解决危机,质量危机,人才危机

经济全球化, 既给企业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使得现代企业一直处于一个不可预测的、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内外环境之中, 由这种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因素导致的危机, 就像幽灵一样时时地潜伏在企业里, 随时准备向企业机体发动攻击。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处理不好这种攻击, 那么企业就会难以避免地陷入突如其来的危机中, 这不仅会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而且会损害企业形象, 甚至会足以使企业灭亡。因此, 处在一个风云莫测环境中的现代企业, 加强危机管理是十分需要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任何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到巨浪的袭击和危机的困扰。

何为危机管理?一方面, 企业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以往处理危机的经验, 不断探讨危机发生形成的规律, 从而形成预防管理体系;另一方面, 当危机来临时, 企业有一套应付突发危机事件的措施, 通过有计划、专业的处理系统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必要时可以机智地将危机造成的“危害”转换成企业发展的“机会”。

在危机管理中, 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企业每时每刻都存在于风云变化的环境中, 危机也会每时每刻地出现在企业面前, 只有未雨绸缪的人, 在危机尚未来临时预测危机, 在危机处于萌芽状态时发现危机, 当危机真正来临时, 才能坦然应对危机, 驾驭危机, 消除危机。因此, 企业必须从战略上认识到建设好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使公司上下人人树立起强烈的危机意识, 营造出一个企业随时有“危机”的氛围, 从而使企业所有员工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充满危机感, 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 这是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应该对员工进行培训, 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并训练他们的危机反应能力, 比如壳牌公司每年都要对大约10%以上的员工进行危机管理培训。这样的培训, 能够使广大员工认识到危机就是存在于大家的工作中, 做好本职工作, 把属于自己工作范围的事情做好, 就是对危机管理的一种有力的支持, 同时, 当危机真正来到时, 员工们能够正确地面对而不惊慌失措。第三, 企业必须成立危机管理小组, 危机管理小组组长必须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亲自挂帅。平时危机小组的工作就是防范危机的发生, 对企业内、企业外发生的危机, 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总结其发生的规律和分辨出处理方法的优劣, 并且结合本企业的特点、环境加以分析, 从而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有效的预防危机的方法。作为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必须比别人有高一等的识别危机的能力, 对危机信号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独特的见解, 平时的工作中, 必须要对各种细小的变化多加注意;第四, 当危机真正来到时, 危机管理者必须有一套适合的处理方法来应对危机, 无论这种危机是市场上的销售问题还是服务问题, 是生产上的质量问题还是研发上的设计问题, 或者是人力资源危机和财务危机等, 危机管理小组都应该有方法去处理, 或许此方法不一定能够完全解决危机, 但是有了这个方法作为参考能够使解决危机者在危机面前不慌张, 可以沉着地发挥聪明才智去处理危机, 解决好危机。

虽然对于危机, 大多数企业往往采取的是亡羊补牢, 但是我们应该更加明白预防与控制才是成本最低、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危机, 最重要的是要预防它的发生, 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正如著名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所说“长久不懈的危机意识是组织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因此, 建立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 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索, 逐步加以完善才行, 需要企业高层的高度重视, 中层的执行和基层的配合。只有企业里每一个员工时刻认识到危机的重要性, 真正地重视危机, 才能防患于未然, 才能减少危机发生的频率, 才能在危机真正来临时不束手无策, 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危机。

但是, 在危机管理中, 仅仅建立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是不够的, 因为预警机制仅仅是一种预防体系, 并不能完全保证危机不发生。在危机管理中, 最为关键的、最为必要的是如何处理企业面临的危机, 如何摆脱困境使企业继续前进, 这是体现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问题, 如果企业在处理面临的危机能力欠缺, 那么轻者就会伤害企业形象, 失去公众和自己员工的信任。因此, 企业在危机真正发生时, 应该怎么做, 是回避还是从容面对, 是拖延还是及时寻求解决, 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名誉、命运和发展。

虽然许多企业不希望自己的企业出现危机, 但是危机总会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一旦发生危机, 解决危机是必须的, 任何的回避、拖延, 都是不利于危机问题的解决的。因此, 企业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里, 必须认识到危机已经存在于企业里, 必须要解决危机, 否则企业不能继续前进, 这是一个思想上充分认识, 战略上高度重视的问题;然后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识别定性的问题, 尽早地明确目前的危机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危机。处理者必须分析此危机发生在企业经营的哪一个环节, 是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 还是其他方面出问题, 必须给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一个合理的适当的定位。只有对危机进行恰当的定位, 才能更好地解决危机, 没有正确地给危机定位, 就拿不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只能是穷于应付或者回避和拖延。因此对发生的危机定位是战胜危机的最为重要的一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面临危机时束手无策, 导致其无法正常继续前进, 而有些企业却成功地化解一些重大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企业每天面对着许多不同的危机, 有些是可以容易解决的, 有些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的。这种需要耗费一定成本的危机, 解决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也是需要特别谨慎的。目前, 这种危机体现在企业里, 最为常见的、最为重要的、最为可怕的、也是最难解决的是产品质量上的危机和企业里的人才危机。

对企业来说, 最不希望发生的是由产品质量引起的危机, 此类危机包括研发、生产和服务等问题引起的危机。这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直接影响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 企业的形象和品牌, 关系到企业的是否能够继续前进。那么, 企业如何更好地解决此类危机?首先企业管理者必须要统一口径。对于同一危机事件, 如果企业内部竟传出不一样的声音, 不仅会令原本简单事态趋于复杂, 而且更会暴露出企业内部的“矛盾”, 让人觉得企业管理混乱, 更会令舆论和公众对其真实意图莫衷一是, 甚至可能由此引发新的危机。因此对内, 必须杜绝那种未经授权便擅自发表声明的情况;对外则根据事前的部署, 由危机事件管理者指定的发言人发布信息。第二, 快速反应。迅速及时, 是危机处理中的关键所在, 企业一旦发生危机事件, 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表明企业对事件的重视。任何的拖延和回避, 都不能有利于危机问题的解决, 甚至可能使危机更加严重。或许, 危机处理者在第一时间里, 对事件刚发生时责任或原因不明朗, 无法对责任主体做出判定, 或者无法判断时间的延迟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的危害, 这个时候, 最好声明, 强调企业将尽快采取行动, 查明事件真相, 并在第一时间告之消费者及媒体。最后, 企业必须有一种良好的态度, 坦承诚恳地沟通。如果企业不能对外提供很好的信息和充足的信息, 媒体就会通过其他渠道寻求消息, 这样取得的消息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 对解决目前的危机是不利的。因此, 在危机面前, 企业要正视问题, 诚恳地与媒介和消费者进行沟通, 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检查自己的过失, 同时, 向消费者表明企业能够解决此问题的决心。企业万万不能模仿把头埋在沙土里的鸵鸟, 自欺欺人地以为, 那样别人就什么都看不见自己了。其实, 那样即使回避了一时的问题, 却可能为更大的危机播下了种子。

因此对于质量引发的危机, 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公共关系和媒体, 与相关利益群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沟通关系, 坦诚地向社会公众说明造成危机的原因, 并采用统一的对外宣传口径, 通过合适的公关策略去化危机为机遇, 从而赢得公共舆论对企业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维护甚至提升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

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另一种危机———人才危机也是要十分重视的。现代企业的竞争更大程度上体现在人才的竞争, 拥有优秀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 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 而企业一旦发生人才危机, 特别是核心人才的危机, 企业就会不能正常运作, 甚至使企业灭亡。因此, 企业必须加强人才危机的管理。如果出现人才危机, 解决起来通常是比较困难的, 这不像质量危机有一定的套路。对于此类危机, “功夫”在平时。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预防措施, 必须要经常了解职工的工作行为, 思想动态, 个人需求和发展远景等, 在企业内部, 形成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氛围, 同时, 要培养副职和替代者, 建立人才储备库, 以便在真正的人才危机来临时, 有能够迅速顶替者, 从而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由人才流失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尽量采取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在损失方面, 最主要的是员工离职后带走了公司的宝贵资源, 如商业或技术秘密、客户资源、业务网络、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等。因此, 处理人才危机管理的重要步骤便是企业在员工离职前后采取相关措施, 防止这些资源的流失, 一方面企业必须在平时的工作里, 加强培训、职工要相互交流和学习, 使企业这些宝贵的资产固定在企业里, 另一方面, 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 将客户资源、供应商网络、业务计划、生产技术流程及其他企业重要信息备份在案, 确保员工离职后这些资源牢牢掌握在企业手中, 同时, 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去做, 即使员工离职, 只要企业还牢牢控制这些资源, 人才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就能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对于人才危机, 企业做的更多的是预防, 做好应付人才危机来临时的预防措施, 才能会更好地解决人才危机问题。

班级管理需要“蚂蚁精神” 篇9

蚂蚁精神之一:团结一致, 精诚合作

“人心齐, 泰山移;人心散, 搬米难。”讲的就是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而谈到团结, 蚂蚁家族是当之无愧的榜样。俗话说, 齐心的蚂蚁能吃老虎。它们知道, 团结能改变个体的渺小与劣势。《动物世界》曾介绍一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故事:一种食人蚁, 在短短的时间内, 将刚刚还是威风凛凛的狮子变成了一堆白骨。这, 就是团结的力量。在平时的活动中, 我也注重培养孩子的团结意识, 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如, 上学期, 学校组织了冬季三项体育比赛, 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要参加激烈的跳绳、踢毽子比赛, 这对于他们而言, 难度很大, 因为有些孩子才学会, 要跟其他班的高手比, 必须先下苦功, 才能成功。我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蚂蚁的故事, 那是四年级语文书上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蚁国英雄》:蚂蚁群被大火所包围, 令人震撼的是, 为了逃生, 众多蚂蚁迅速聚拢, 抱成一团, 然后像滚雪球似的飞快向火堆外滚去, 在熊熊烈火中, 许多蚂蚁葬身火海, 那噼里啪啦的烧焦声, 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自己的躯体开拓求生之路时的呐喊, 是奋不顾身、无怨无悔的呐喊。这“雪球”越滚越小, 同时, 这“雪球”是滚向死亡的!可蚂蚁们, 并不后悔, 它们虽然死了很多同伴, 但毕竟有一些是可以生还的!这是奇迹吗?不是的, 这是蚂蚁利用智慧斗争死亡恶魔的结果!他们用智慧战胜了死亡的威胁!这个故事表明, 蚂蚁在面对危难时, 毫不畏惧, 团结一心, 才使种族得以幸存。而此次我们参加的比赛, 没有那样危险, 只要团结, 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 不怕苦, 不怕累。孩子们深受启发, 他们互相鼓励, 相互挑战, 最终自信从容地迎来了比赛。虽然仅取得了第二名, 但对于通过忘我的训练所获得的成绩, 他们仍然兴奋不已, 并在班会课上表决心:不会放弃练习, 相信明年一定能一举夺冠。大型的活动的确能激发孩子们为集体荣誉而战的斗志, 在学校组织的广播操比赛中, 孩子们为了取得佳绩,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单调枯燥的动作, 为了给评委留下好印象, 有的孩子回去将自己的球鞋洗得更加干净。小小蚂蚁的伟大精神给了他们无限的启发, “团结就是力量”的至理名言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展现。

蚂蚁精神之二:分工明确, 心胸宽广

众所周知, 蚂蚁过的是群体生活, 根据身份的不同 (蚁后、工蚁、兵蚁等) , 它们有着明确的分工, 比如蚁后, 它主要的任务是繁殖后代;兵蚁, 负责保卫工作;工蚁, 承担着养育后代、寻找食物、打扫卫生等职责。虽然它们的分工看上去很不平等, 但它们却各司其职, 从不斤斤计较。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 也需要像蚂蚁一般,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了集体的利益, 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我们班的帅帅个头大, 劳动积极, 经常能看见他主动为班级服务的身影, 于是, 我任命他为劳动委员;淑婧声音甜美, 朗读课文声情并茂, 大家一致推举她为学习委员;小宇内敛大气, 知识面广, 管理能力强, 是班长最佳人选……当然, 我会时刻注意观察他们的动向, 观察他们的适应能力及组织能力, 指导他们做好本职工作, 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锻炼自己, 并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通过他们来管好班级的各项事务。同时在训练期间, 我发现家长很重视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对部分短时间内不能适应的学生干部, 我还会撤换, 同时通过发短信的形式与家长取得沟通, 以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同时, 我经常利用晨会、班会教育孩子要心胸宽广, 在班级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蚂蚁精神之三:永不放弃, 全力以赴

蚂蚁从不放弃。如果它们想到某个地方, 却发现有障碍, 它们就会寻找另一条路线, 往上爬, 或从地下钻, 或者绕行, 直到它们寻找到一条新路线。多么美妙的哲学!从不放弃, 一直寻找一条路线奔向你想去的地方。

永不放弃, 全力以赴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振奋。想起一首诗《生死不离》中写到:“无论你在哪里, 我都要找到你。你一丝的希望, 是我全部的动力。”耳畔似乎还回荡着温总理嘶哑的声音:“我们要第一步救人, 要不断努力把他们救出来, 不惜采取任何手段, 不惜任何代价……”在我们班级中,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独生子, 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影响, 许多在父母呵护下的孩子面对困难时, 很容易有放弃的念头。我们班有两个孩子是学困生, 从一开始, 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进行补习。其中一名孩子学拼音时, 认识了前面, 忘记了后面, 不论我花多少时间, 他都难以领会, 那时面对他迷茫的眼睛, 我都快放弃了, 深深地体会着“你的付出是那样多啊, 你的所得是那样少呀”。但, 我还是安慰自己:孩子需要你的帮助, 不仅学习上, 更是精神上的。如果此刻轻言放弃, 或许对孩子一生都是一种负罪。于是, 我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 到了二年级, 似乎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 他开始接受我所教学的内容, 成绩突飞猛进, 学习的热情更高了。

对于其他孩子, 在活动中, 我也总是鼓励他们做任何事都要全力以赴。记得我们班曾开展过一次制作“树叶画”的活动, 有些孩子将采集到的颜色各异、形态不一的树叶, 根据自己的设想制作成各种有趣的画, 甚至有些充分利用具有芳香的桂花来完成自己的作品。为了防止树叶的枯萎、凋零, 他们还用透明胶将画封起来, 供长久观赏。在这个活动中, 正是孩子拥有了永不放弃的信念, 才会有很多赏心悦目的作品出现在我们的墙壁上。

蚂蚁精神之四:勤劳善良, 未雨绸缪

一年级就学了一篇课文——《蚂蚁和蝈蝈》, 讲的是一群蚂蚁在盛夏搬粮食, 个个累得满头大汗, 但到了冬天, 蚂蚁在洞穴里有吃有喝, 过得很快乐;而蝈蝈却在大树下乘凉, 不干活, 可到了冬天, 冻死了。我启发孩子们, 蚂蚁在夏天里想着冬天, 这一点很重要。整个冬天, 蚂蚁都不在洞穴里一直享受。只要遇到太阳高照的天气, 它们就会出来继续寻找食物。其实蚂蚁的人生与我们人类何其相似。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首先需要未雨绸缪的意识。大家不会忘记, 在汶川地震中发生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然而最让我钦佩的是一所中学的校长, 他知道学校地处地震的高发地段, 于是他经常训练本校师生练习紧急疏散, 虽然他的做法曾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于是在灾难真正来临时, 他们学校的师生因为训练有素, 无一人伤亡。他的远见, 让许多人远离了死神的威胁。当然, 在我们的生活中, 每个人都应该像那位校长一样, 拥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除了学习, 我们教师也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 让他们认识到劳动是为以后创造幸福生活打基础的。在我所教的班级中, 学生都以值日为荣。这倒不是说他们的觉悟有多高, 而是因为只有在班级表现最出色的孩子才能享受劳动, 自然值日就成为他们心目中举足轻重的事, 那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与被人认可的行为。

其实让刚满7、8岁的孩子劳动, 我也是考虑再三才下的决定, 这一举动可谓是一举多得:一、锻炼孩子的自治自理能力, 培养他们爱班护班的责任感;二、用值日作为奖励, 大大地激发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劳动热情, 同时杜绝“高分低能儿”的诞生;三、为今后培养一批得力班干部做好准备, 以减轻我工作的负担。

于是, “今天我值日了”成为孩子向父母炫耀的话语, 他们说这话时的高兴程度毫不亚于别的班的学生拿着小红五角星向父母报喜。家长对这一做法的支持与赞扬, 更让我喜上眉梢。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 我们教师应该目光长远, 同时拥有未雨绸缪的意识, 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记得一句忠告:“不要把你的房子建在夏天的沙堆上。”它暗示我们深谋远虑很重要。夏天, 当你享受沙滩和阳光的乐趣时, 你也需要考虑暴风雨。对于天真的孩子, 我们难道不应该教导他们也拥有这样的意识吗?

班级管理需要尊重学生 篇10

一、要理解、尊重学生

相互间的理解、谅解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习时学生有时不耐烦、有情绪、不愿意学, 有时对教师不尊重, 还有时会引起强烈的冲动行为等。相互间的理解、谅解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许多后进生因成绩不佳或得不到老师、家长的关心而郁郁寡欢, 自暴自弃。无意的一句话, 他会认为你揭短, 跟他过不去, 从而引起强烈的冲动和憎恨。这就需要教师能理解和体谅他们, 不轻易在人眼前提及他们所犯的过失, 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只有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 才能产生最旺盛的创造力, 实现自我, 获得成功。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感情, 尊重其兴趣与爱好。对学生应在尊重的基础上, 通过循循善诱的柔言慢语, 促其领悟开窍, 粗暴的训斥, 频繁的批评, 甚至错误的判断, 不正当的处理都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形成师生对立。一旦师生对立, 那么任何教育措施都是难以奏效的。

二、要深入学生的内心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矛盾, 在批评教育学生时, 要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理解、信任、尊重的基础上交流沟通, 用爱唤起学生的真诚, 用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谈话前要做到心中有数: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都要了如指掌。这样, 在交谈中才不至于东拉西扯, 泛泛而谈, 千言万语, 一文不值。比如对于脾气急躁、易冲动的学生, 宜采用商讨式批评;对于自尊心强、固执己见的学生, 宜采用渐进式批评;对于依赖性强、试探性心理较突出的学生, 宜采用能电筒由前往后照射物体, 物体的影子投在黑板上的情景。再引导学生想象从上往下照射在地面上、由左向右照射在墙面上的情景, 并让他们说出各自的设想的影子形状。课后, 我建议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三维投影体系模型, 再找来简单物体及光源, 自己去研究物体的投影规律。这样,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做事严谨的态度, 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合壁

首先, 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机械制图》是一门标准性很强的课程, 从各种图线的画法、字体的写法、尺寸的标注、图纸的规范到零件图、装配图的画图与读图, 都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因此在课堂讲解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努力做到板书工整、清晰, 线条、板图标准, 让学生看后产生信服, 由羡慕到效仿, 进而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和学习动力, 从而使绘图质量和技巧的提高得到保证。

其次,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等特点,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直观感、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 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机械制图》课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物体, 在制动式批评;或引典设喻、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做到忠言顺耳, 使学生心悦诚服。批评时要考虑学生的处境及态度, 一时不能接受的, 可以转换话题, 缓和气氛, 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应沉着冷静, 分析缘由, 全面考虑, 恰当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技巧, 恰当处理。通过给学生发短信息发巧, 恰当处理。通过给学生传小纸条、进行周记对话等书面形式, 悄悄地批评教育学生;面对学生家长, 应先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 然后轻轻带出学生美中不足的地方。这样, 能让学生让息心甘情愿地听从老师的教导, 认为老师够朋友, 使师生的相处从此变得水乳交融般亲密。

三、要让学生找回自信

自信源于个体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充足的自信心是个人成功的不竭源泉和原动力。学生正处于自信心形成与确定的初期, 教师的每一份尊重和信赖, 都是洒向学生心灵的阳光与雨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对于教育服务者而言, 就是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努力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和能力。要让学生懂得尊重, 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在实践中我尝试运用“请学生坐下来谈话”“不从窥视孔中看人”“从不用‘差生’一词”“先向学生问好”等做法。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 给他一句真诚的鼓励;当学生违反纪律时, 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增强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并积极把握教育契机, 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享受成功的快感。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尊重呢?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肯定会因为种种原因, 而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关心。而要做到尊重, 那就必须要求教师细心、细心、再细心, 敏锐捕捉学生脸上的“晴雨表”, 于细节处、于无声处给孩子以尊重。

四、要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 我倡导一切权利属于学生, 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力,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地运用公众评价、公众道德管理、公众群体心理形成等手段来达到目标, 树立起群体价值观, 使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每个人是群体的一部分, 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作模型又很困难时, 如果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理论要与实际紧密联系

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 既要让学生看模型, 又要让他们看一些实物, 还应该带学生到车间现场进行参观了解, 增加对实际机器零件的感性认识, 也有利于空间思维的培养。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生产中的实际图样让学生进行读图的练习, 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 培养学生计算机绘图技能

计算机绘图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所以职校学生应该重点掌握一种绘图软件, 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制图的理论和计算机绘图最好同时进行, 在制图课的教学中应该安排充足的时间上机教学和练习, 使制图的理论知识可以融合在上机的训练中, 以达到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增强动手能力的效果。这也对我们制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 要深化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 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技术人才, 还需要我们广大职校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迁西职教中心)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 如何使掌握历史知识由原来“艰苦的任务”变成奉献给学生的“宝贵的礼物”, 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为此,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但实际上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堂的开头导入, 而忽视结尾设计。这种“虎头蛇尾”式的上课模式使学生惊喜在前, 失望在后。因此, 我们要善待课堂结尾, 精心设计, 不断改进方式方法, 让课堂结尾成为奉献给学生的礼物。

一、总结式结尾, 让学生露会心微笑

总结式结尾是一种最为普遍使用的结尾方式。由于学生刚刚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在课堂行将结束之时, 教师宜通过便于学生理解的呈现方式, 运用轻松与直白的语言, 简单明了地总结知识。例如人教版必修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 由于涉及到许多法律上的专门知识, 学生感到非常陌生, 一开始线索非常凌乱, 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本课结尾之时, 我作了这样的总结:“本课其实非常简单, 主要讲述了罗马法的演变过程和历史影响两个方面。而罗马法的演变过程就是三点:首先, 由习惯法演变成成文法, 其中我们只需要掌握习惯法和成文法的含义以及演变原因就可以了;其次是由公民法演变成万民法, 也只需把握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含义和演变原因即可;再次就是罗马法终于形成完整体系, 即《民法大全》颁布。评价只需从‘维系统治’和‘影响后世’两个角度理解。”如此直白的语言、轻松的口气, 配合简单的图示, 学生自然会觉得本课知识是如此简单明了, 便不再有畏惧的心理, 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而这会心的微笑正可以说明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已经掌握。

二、探究式结尾, 让学生展思索之色

探究式结尾是一种最有思维价值的结尾方式。教师一般在完成一课教学任务之后, 便觉万事大吉。但此时教师能够就下一课的相关知识恰当选择一个探究点, 便可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提高预习效果。例如在讲授完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之后, 可首先向学生如此陈述:“就在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的同时, 佛教也悄悄地来到中国, 东汉更是得到广泛传播。东汉之后, 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几百年的纷乱时期———魏晋南北朝。战争的频仍、生活的动荡, 广大人民无比苦痛。既然现实世界是那样的残酷, 人们转而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来生, 佛教便大行其道。统治者也发现, 佛教是让老百姓安分守己的法宝, 他们便也大力崇佛。于是乎, 云冈石窟的雄健、龙门石窟的柔和仍在我们眼前闪耀,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歌声还在我们耳边萦绕。同时, 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得到传播。在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下, 儒学遇到了新的危机。”紧接着设问:“儒学是怎样面对这新的挑战和冲击的?儒学本身又会发生怎样的嬗变?”这激情的表达和设问大大激发了学

着这个班级。我把自己作为班级的一员, 在工作中广泛听取学生并及时采纳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当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我的肯定并得以实施时, 会产生一种满足感, 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同时, 让所有学生参与制订班级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及规章制度, 由班干部带头与其他同学共同商议拟定了班规条约, 使规章制度具有群众性, 形成共识而共同遵守。首先由全班推荐选举一名既有威信又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班长, 然后在班内实行“分组管理制”, 让每个学生找出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集体中负有一定责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报名或推荐分别成立学习、体育、文艺、劳动、宣传等各个管理小组, 各设组长, 分别负责班组生的探究兴趣, 下课铃虽响了, 但学生却仍带思索之色, 并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下一课课文。

三、悬疑式结尾, 让学生现未尽之意

悬疑式结尾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冲动的结尾方式。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不可能都能正好完成教科书一课的教学内容。在下课铃声响起时, 如果教师以“拖堂”的方式来应对, 那效果不仅不理想, 反而加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如果教师看到下课时间将到时, 向学生讲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情, 正至高潮时, 嘎然而止, 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例如教授必修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 临近下课之时, 我才讲完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是注定来不及讲了。于是, 我便对学生说:“辛亥革命失败后, 孙中山又组织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但一次次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失败了, 孙中山虽感失望与彷徨, 但并没有气馁。不久后又依靠军阀陈炯明组织了第二次护法运动。就在战争开始不久, 陈炯明突然叛变, 炮轰孙中山所在的总统府, 孙中山此时已是命悬一线……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课分解。好, 下课!”在学生兴趣正浓之时, 课却不知不觉地结束了, 答案却在下堂课中。这样, 学生对下一堂课的企盼可以用“盼星星、盼月亮”来形容, 那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升华式结尾, 让学生抒激越之情

升华式结尾是最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结尾方式。在一节历史课结束之时, 如果在更高层面上升华历史知识, 那将大大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态度。例如教授必修3《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时, 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成就, 学生已然产生了对中国古代科学家的钦佩感。课堂结束之时, 呈现马克思的论述:“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这样, 学生可以从中感知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影响, 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最后再向学生呈现鲁迅的一段论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 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 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 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通过这段论述, 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对科技成就所起作用的巨大差异, 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变革落后社会环境的强烈使命感。从崇敬到自豪再到使命感, 真正实现了学生激情的升华。

总之, 成功的课堂结尾会让学生沉浸其中, 意犹未尽、流连忘返。这有如面对一件心爱的“礼物”, 不忍释手, 不愿离去。如此, 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学生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 并如同盼望下一件更为精美的礼物一样去企盼下一课的到来。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纪律、广播体操、文体活动、教室包干区卫生等评价表, 对完成任务好的给予表扬, 对遵纪、任务完成最好的授予“文明小组”称号。这样开展竞赛, 不但有利于形成组内的集体舆论, 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意识, 使学生的竞争意识, 组长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辨别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同时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品牌发展需要动向管理 篇11

时间:2007年4月

地点:浙江杭州

记者:莫月

:这次参加会议的都是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的老总,您在讲话中说,能和具有发展势头的企业坐在一起,特别是听大家谈自我的经验,谈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对工作的推动。其中是不是也包括正在进行的中国名酒的评比工作?

王 北 鹰:中国名酒的评比工作基本进入尾声了。下一步要实施的话,会和大家的关系比较密切。大家在会上的发言也再次说明,由商务部来出面组织的中国名酒评比工作,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要。

:这次评比的应该是第六届中国名酒了,跟前五届相隔17年了。为什么现在要恢复这个评比工作?

王 北 鹰:我认为这是酒业发展趋势的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品牌的发展需要一个动向的管理。所谓动向的管理,就是不能永远躺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了的品牌中一成不变,甚至是百年不变。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高端酒、年份酒,包括一些老品牌的酒,也都在这方面下功夫。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这些酒类产品?这是其一。其二呢,毕竟有一些新的品牌出现了,而且无论是在区域上还是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已经被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如何客观地评价这样的酒?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所谓高档酒和年份酒,消费者只是听厂商在说,并没有政府部门组织的权威评定。前五届评选的那些中国名酒只是代表着那个时期,时隔快20年了,以前评选出来的名酒其实已经不能代表现在的市场了。

王 北 鹰:这些问题已经在酒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朵金花也好,八大名酒也好,毕竟都是老品牌,这些品牌现在的质量怎么样?新品牌的质量又怎样?墨守成规是不适应酒业发展需要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我们的一些酒类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也有了一定知名度,这其中不仅有像茅台、五粮液等传统名酒,也有不少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品牌酒。

王 北 鹰:可以这样讲,我们国家很多酒厂的荣誉称号并不是来自国内,很多是来自国际上。这也就提醒我们,如果中国的酒不是通过我们国内提出来,而完全依靠国际,这也是对我们酒业发展的不公正。比如,我到泸州老窖去,谈到巴拿马金奖的时候,讲的就是没有人问津中国的酒,在搬运过程中无意间把一个酒坛子打碎了,酒香在巴拿马会议期间飘了一个礼拜,这些人才知道这是真正的好酒,这酒来自中国。茅台也讲过同样一个故事。

:(笑)好像我们的名酒都有这样的故事。

王 北 鹰: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问题,如果坛子没被打碎,金牌我们很难拿到。如果拿不到,是不是我们的酒就不是世界级的好酒呢?所以,要对酒类行业的形势发展做出客观评价,我们认为到时候了。

:改革开放以来,酒类行业发展很快,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开展中国名酒评比对规范酒类市场有什么意义?

王 北 鹰: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食品安全搞得好对消费者健康会带来好处,搞不好会危及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酒这种食品类商品更有其产品的特殊性,如果不科学地、适量地、有所限制地来发展这个行业的话,甚至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

:评选优质品牌也是对劣质产品的限制?

王 北 鹰:政府有责任对消费者提供正确的引导。同时,食品安全也迫切需要我们推出中国的品牌酒,以引导消费、引导经销商,也引导生产商。我们的企业经营什么样的品牌?到底经营什么?我们拿什么去奉献给社会、拿什么去提供给市场、拿什么给消费者?只有优质酒、称得起品牌称号的产品才行。

:酒类市场鱼目混珠,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对优质品牌冲击很大。据我们所知,许多企业对此还是很无奈的。

王 北 鹰:我们的品牌如何站立起来,经得住考验?对我们的商业企业和生产企业来说,都是迫切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认为,通过表扬好的,对那些只卖包装的不负责的企业产品,也是一种约束和打击。没有一个鲜明旗帜的态度和奖优罚劣的方法不行。从这点来讲,我在向监察领导汇报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据我们了解,商务部这次评酒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产品检测的标准范围及科学性也都是空前的。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次评选的方式和过程?

王 北 鹰:这次评比从开始评到最后的公示,都是采取“来自市场、返回市场”的方式。“来自市场”是指,厂家提供你在全国的四个经销点,我们用随机抽样、实地采购的办法,在四个经销点里任选一个或两个样品,我们也只到你的经销点随意在柜台上抽取样品,而不是到你的库房里到你指定的地点拿出样品,这样就确保样品的真实性,也确保了样品来自市场。等这个评比结束以后,基本上是返回市场,市场最后的评比结果让大家来认可。

:那么,评比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怎样体现的?

王 北 鹰:前面说的“来自市场、返回市场”,首先就是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同时我们是采取了四重把关,第一关是质监部门,就是国家认定的具有酒类监测资格的监测中心进行首批质量评比。在检察过程中,这些酒都是以标号为标记,看不出是哪个牌子的酒。顶多几号酒被符合指标或被淘汰。这是一票否决的。通过这一票否决,使一些质量本身就不合格的酒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二关是什么?

王 北 鹰:第二重把关就是由120位专家参加的带有广泛性的点评活动。这些人也都是具有国家级酒类评比资格的专家。

:这应该也是对专家的考验。

王 北 鹰:第三重把关是由海关、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大评委,都是这些部门相关的业务主管的司局负责同志参加。

:全程都有公证记录?

王 北 鹰:第四重把关就是公证的记录。比方说,我们在评酒的现场采取电子打分,打分以后一切由公正来封样。包括我们原始材料的封样。有些企业可能感觉到他们的指标不行,过后打电话给我们,要求更换材料。我们跟他们讲,你们可以去更换材料,但是要到公正部门去。如果你说通了公正部门,就给你更换材料。

:有没有更换材料的?

王 北 鹰:基本上没有。心虚的也不敢去换材料。你第一次报的材料经过了当地的税务部门、统计部门,还有商务主管部门盖了章的,也有你们企业章,材料会是不准确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错呢?如果真是你的材料写错了,难道你企业报的材料一错再错,错到了税务,又错到统计?

:感觉专家这一关不好控制。有些专家本身就来自企业,还有些专家跟企业的关系比较私人化,难免没有人情因素。过去一些协会组织举办的酒类评比就存在这类问题。

王 北 鹰:酒的评判专家非常灵验,有的能在各种酒中一品,就知道是哪个牌子的酒,这就很难说有没有专家一级的人串联或者有个人的好感。比如说,我是某某酒厂的,但又是国家级评委,评审过程中评到我的酒,就很可能打高分了。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提出来采取把最高分和最低分的一票去掉。后来部领导研究这个方案说不行,专家评选人数比较多,比如白酒就是50个专家,专家面太大了,还是担心有人为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把一票改为两票,去掉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使人为的因素减到最低。总之,通过这四重把关,我们认为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对企业来讲,能获得中国名酒的提名就比商业广告的效果大许多,要是他的产品能成为中国名酒,直接带来的就是经济效益。所以,为了能够取得好的评选结果,企业是愿意出钱的。

王 北 鹰:我们向国务院有关机构汇报时,他们特别关心的就是这次评比活动有没有收钱。我们是一分钱的费用都没有收取,从头到尾都是国家财政承担的。我们征取了国家财政的支持,因为这本身就不是一种企业行为,要评就必须由国家来提供这个平台。包括专家的吃、住、行在内,都是由财政承担的。

:购买样品酒也是一大笔费用啊!

王 北 鹰:国务院有关机关还特别问到了这个问题。比如,一瓶五粮液市场上卖400块,批发价是300,那么采样的时候,你会不会跟仓库的或者是柜台的讲:我买一箱,给个批发价啊?我说没有,发票全部在这儿,都是零售价。

:细节上看真实。其实这次评选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也正是体现在细节上。那么接下来的程序是什么?

王 北 鹰:从整个程序来说,我们认为基本上是走过了评定的所有的必要程序。下一步就是征得监察部和整风办的同意后向社会公布了。向社会公布是不是就是百分之百的科学呢?就是真正地完完全全的真实反映呢?某一个品牌上会不会出问题呢?客观地讲,永远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够达到百分之百,很难说有没有一些事情发生。

:目前情况怎么样?

王 北 鹰: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有两类情况,一类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就是查无实据的,没有姓名或者提供姓名是假的,来源是假的,无法去查证;一种是公开的,图表单据都给我们弄过来了,我们进行了逐个核实,发现有的是有误。再有就是这个省有这个牌子出现了,另外一个牌子没有被选上,或者是这另外的牌子省里也没报。这样就出现我不能上你也不能上的现象。等我们把这个邮戳收集全了之后,看看还有没有一些情况。有情况我们还将如实进行核实,如果核实发现问题,特别是违纪问题存在,我们就要把它拿下来。为确保这项工作,对公示的结果还要如实地对待,不能用感情对待,而且如实地进行查。

:此次评选在企业产生了很大反响,毕竟这是17年来国家首次恢复评选名酒。您预计效果会怎样?

王 北 鹰:我为什么要在这次通报这个工作,就是因为这个工作一旦结束,会给酒类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将来的生产和经营上带来一定的变化。我认为变化不是坏事,起码消费者会知道哪些酒是比较好的酒。经销这些好酒的企业信心会更足。而且也鼓励了一批优质产品的生产企业,鼓励他们扩大生产,鼓励把好东西交给消费者,由消费者来享用。所以我觉得通报这项工作也是和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密切相关的。也可能有些企业会根据这些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向,经销企业可能会出现一些经销方面的调整,但是我想,这个趋势起码告诉了什么是优质的产品,引导消费者消费什么样的产品。

:您在这次会上谈到,商务部今年需要展开的两个层面上的工作:一个是法的问题。有关酒的立法呼声其实一直很高。

王 北 鹰:根据部领导的关心和部署,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酒类管理办法上升为条例。我们跟法制办、财政部、发改委、工商局多次接触,都认为目前的酒类管理办法实质上还是一个规章。

:为什么这样讲?

王 北 鹰:这个酒类管理办法是第一步,但这第一步的迈出,确确实实是不够劲,因为部门规章不具备更高一层的法律约束力,包括惩处在内。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在国际上被看得越来越重的情况下,国内食品安全抓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大,本身就给我们酒的立法升级带来了一个比较好的声音。

:您在会上说,希望在座的企业今年在继续抓好酒类管理办法惯彻落实以及升级的调研过程中,不要做一个被动者。

王 北 鹰:在一些企业看来,好像法是政府的事,有什么规定就按什么办,甚至绕着规定走,采取一种被动的方式。其实政府与企业之间应该产生一种互动。管理办法的出台本身就是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企业不是被动者。

:那么企业应该怎样主动?

王 北 鹰:我们出台这种法,本身就包括了企业的呼吁:中国对酒业不实行法制的管理不行。下一步,一方面在法的落实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希望大家给我们提出来;第二点,做为条例,如何更好地完善,也希望大家提出来,所以从这点上来说,这项工作不是商务部或者说是政府要在推行什么。我们说依法行政不能越权也不能无作为,作为企业来说也不是被动地执行,而是在执行的过程中通过你们的实践对法的实践完善提升。条例的上升必定要对办法进行完善和改进,那么完善到不到位,大家都有责任。希望企业也要有负责任的精神,哪怕是提出尖锐的建议。不要都等到条例通过了再说。当然,不能说每一个人的意见都被采纳,但是共同的呼声或者大家感觉共同的关键点,能够通过法制的建设和完善来解决的话,我想对大家的工作就是一个促进,因为法对企业来说不仅是一个执行问题,还是对你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经营保障的问题,必然对那些违规操作者进行规范,对规范者进行保护。

:商务部今年需要展开的第二个层面上的工作就是在政府的提倡推动引导下,更好地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这也是需要企业发挥主动性的问题啊!

王 北 鹰:如果说刚才那个工作企业被动一点,觉得我只要守法就行了的话,那么这第二个层面的工作,企业必须拿出大的力量和主动性。在计划经济时代,商业部曾提出组建国家队,后来提法改成为航空母舰。但是这项工作到目前来看,不仅仅是酒的行业没有出现,很多行业都没有出现。

:这和计划经济的条件限制有关。

王 北 鹰:靠计划经济无法建立,必须得通过市场。而通过市场,国家队也好,航空母舰也好,我认为是个必然的过程。比如说沃尔玛、家乐福,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奇迹。再拿酒来说,以芝华士为代表的保罗力加和以轩尼诗为代表的亚吉欧,起码在欧洲都是旗舰型的企业。这说明,凡是规范的、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都走过了这一步,也都形成了旗舰或者是领军的产业队伍。

:这需要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王 北 鹰:必须要经过大浪淘沙。只有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可能是品牌、才能成为旗舰。

:我们认为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主动参与性不强。

王 北 鹰:我们的企业不能自卑。为什么说不能自卑,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主心骨,搞品牌经销还是服务经销,各有各的优势,只要是认准了,都没错,最可怕的就是糊里糊涂地办事。能把你的所长发挥出来,对企业来说就是好的。

:这次会上有些企业领导谈的还是很好的。

王 北 鹰:我感觉到大家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么明确的目标,同时又极其愿意通过协会这个纽带形成一股力量来为我们酒业的发展作贡献,这是非常好的,所以我希望协会能在原来的基础上,了解企业的呼声,这里边可能有远期的,也可能有近期就可以着手做的,理出几条来,找出目前能起点效益的关键点。

:什么是目前能起点效益的?

王 北 鹰:老是搞那个大战略,两三年打不了一个胜仗,很难让大家充满信心。这不行。要就近打几个胜仗,可能不解决战略问题,但会让大家看到协会的凝聚力。

:您在会上对企业提出的建议,我们觉得是一个发挥企业能动作用的好办法。

王 北 鹰:我管丝绸的时候到广东去参加了一个会,是浙江、江苏、广东这三个丝绸巨头内部形成的会。今年在江苏、明年在广东,轮换召开。他们三家去讨论问题,讨论了一次两次以后,第三次他们感觉到,一是应该邀请检测办的领导参加,听一听企业的呼声,二是觉得这个会议圈子太小了,来了八家,规模非常小,但大家也感触到,会开得非常好,这种务虚非常必要,因为你要搞实践,你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你的实践就是盲目的认识,盲目的实践必然会产生没有必要的碰壁或成本。

:强势企业在行业中的示范作用很大。

王 北 鹰:是的。在那次的丝绸会上,他们提出来要搞一个宣言或者发布一个什么,说如果我们自认为自己是强势企业的话,在行业中有影响,那么通过我们三家也好,八家也好,就某个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发表我们的建议,或者提出我们的行动纲领。比如价格问题、质量问题以及市场恶性竞争问题,政府通过调研有政府的话语权,企业经过实践有企业的话语权,我们说在政府的提倡推动引导下,更好地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就是要企业与政府互动,从而形成合力。

:我们认为,国内的酒类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王 北 鹰:所以希望企业在开会以后,可以通过协会,就行业的某一点或者某几个方面,有个行动纲领。比如在有些经营行为上,可以通过集体行动,我相信这会对某些专门钻空子、占小便宜的企业起到一定的震慑和约束作用。有些企业可能不怕政府,但对行业内部的这种力量他们可能就会害怕。如果站得住脚的牌子联合对某个行为采取联合行动的话,效果会更明显。

:您介绍的名酒评比过程、立法问题、企业与政府部门互动的问题,其实都是品牌发展的动向管理问题。

王 北 鹰:关键是企业要在品牌经营中树立信心,通过品牌的经营来壮大自己。另外,我在会上所讲的对评酒活动的想法和观点,也是对监察部和整风办汇报时阐述的基本想法。

班级管理需要留白艺术 篇12

大概很多的班主任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深刻体会:如果你对学生的事少闻少问, 学生会抱怨你是一个“懒老师”;但若诸事均要过问, 学生则会心生厌烦。对学生总不提要求, 学生会认为你不关心他们;若对他们严格要求, 他们又会觉得你吹毛求疵。接触学生的时间少了, 他们会觉得你不冷不热, 难以接近;成天与他们粘在一起, 他们又会觉得不自在。在这样的尴尬处境中,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呢?经过几年的探索, 本人认为, 在班级管理中, 应该适当地运用一点“留白”艺术。

留白是中国画讲究的技法, 追求的是“意到笔不到”的境界。一处运用得恰到好处的留白, 可以让画面看上去更美, 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作品的意境也会因此得到无尽的拓展, 这就是国画中留白的魅力。在班级管理中, 恰到好处的留白, 同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班级管理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这种交往意味着平等, 意味着对话, 意味着相互建构。作为班主任, 我们的确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把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 当我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 满怀着爱心, 和学生贴心地交流, 寻找着走入学生心灵后院的办法的时候, 当我们执著地认为, 老师爱护学生, 不仅要坦诚无私, 而且要有了解和贴近学生思想的愿望和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时候, 殊不知, 正是我们的无私, 使得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我们的学生。我们为学生筹划一切, 包办代替, 这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 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 实质上却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 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正如柏杨先生的分析:“中国人对人的干涉和侵犯, 经常竟是包在一颗爱心之下的, 由于裹着浓浓的爱意, 有时竟然连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一种陋习。”

应该说, 奉献者的无私往往意味着对接受者的无视, 因为我们总是在不自觉中, 通过对学生“无私的爱”, 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 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作为教师,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 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这就需要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运用留白艺术。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对孩子提供的每一个不必要的帮助, 是对他们发展的一次阻碍。”尤其是作为高中教师,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世界观已初步形成, 自我意识接近成熟, 独立性和自觉性已达到较高水平的15~19岁的大孩子。他们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所以, 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一味地干涉, 不能为了走进他们心灵的后院而贸然做思想工作。过多的介入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过多的监督则会让学生心生反感。而且, 无论我们怎样地出于善意, 无论我们怎样地绞尽脑汁, 也依然会有不适合学生情况、不符合学生需要的可能。所以, 有时候运用留白艺术反而会好得多。留白, 就是相信学生都有求善求好的愿望, 放手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设计、自我完善。

恰到好处的留白是一种高超的管理艺术。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多一点留白的意识, 学生们就会多一些自主探索、获取智慧和成功的机会。当然, 留白需要更高超的技艺, 留白者胸中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要懂得“抢与等”、“帮与放”的教育策略, 要把握好留白的尺度和火候。必要时教师该告诉的还是要告诉, 该点拨的还是要点拨, 该过问的还是要过问, 该指正的还是要指正。教师过分摈弃必要的价值引领, 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留白也就变成了教育的空白。

摘要: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 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这就需要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运用留白艺术。

上一篇:护患关系下一篇:数控系统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