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林煤矿

2024-06-16

安林煤矿(精选4篇)

安林煤矿 篇1

瓦斯是煤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地质体[1], 是矿井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灾害之一。地质条件是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局部区域因岩浆岩的侵入, 使煤层发生变质, 对煤层瓦斯生成、保存、煤体结构等有很大影响[2]。表现形式有:煤层受岩浆热变质作用, 煤化程度增高, 发生二次生烃, 如岩床处于煤层顶部, 对瓦斯排放通道起到了封闭作用, 易于瓦斯保存[3];岩浆岩的侵入, 使煤发生变质, 改变了煤层的结构[4], 使煤层受力, 揉搓粉碎, 造成煤的结构的破坏, 形成构造煤;岩浆侵入使局部煤系地层处于不平衡的应力紧张状态, 积蓄了弹性能[5]。而安林煤矿在岩浆侵入后产生的高角度正断层对褶皱、煤层和岩浆岩岩床均有切割和破坏作用, 易于瓦斯逸散[6], 对瓦斯赋存影响很大[7]。现以安林煤矿二1煤层为研究对象, 根据其岩浆岩分布情况、瓦斯突出统计及煤层结构特征、构造特征, 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 对安林煤矿岩浆岩的侵入及与该矿二1煤层的突出关系进行了探讨, 进而指导煤矿瓦斯治理, 促进安全生产。

1岩浆岩的侵入方式与分布规律

安林煤矿位于华北板块南部太行构造区, 太行断隆小区之安鹤煤田北部。安鹤煤田岩浆岩较多, 均为燕山晚期的深侵入岩。按其岩类, 可分为中性和碱性2类。①中性岩类。中性岩类主要分布在龙山、子针、马村、龙宫勘察区东北部, 白莲坡井田东部及红岭井田西南部。据采掘、钻探资料, 主要以岩床顺层侵入为主, 局部沿裂隙侵入呈岩墙、岩脉、岩株存在。最大厚度76 m, 最大侵入面积26 km2。岩性主要有灰色—灰黑色闪长玢岩、闪长岩和蚀变闪长玢岩。②碱性岩类。碱性岩类主要分布于马村西部及冯家洞南部一带, 据地表露头可知:主要顺煤层侵入及岩脉形式侵入闪长玢岩及闪长岩中, 最大厚约10 m。岩性主要以浅灰色正长斑岩为主。

安林煤矿岩浆岩主要分布在矿井西北部, 岩浆岩以中性岩类为主。岩性为闪长岩、闪长斑岩、正长斑岩, 为燕山晚期岩浆岩侵入体, 绝对年龄为100~135 Ma。岩浆岩多呈岩床侵入, 侵入层位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至石炭系太原组, 局部侵入二1、一1煤层层位, 厚度为0.50~39.40 m。在回采过程中, 矿区西北部的第六采区、工作面均遇见岩浆岩体, 大面积煤层被岩浆岩体侵蚀成为薄、无煤带;中部的第八采区, 也有零星岩浆岩薄无煤带存在。

2岩浆岩对煤层的影响

岩浆岩沿煤层侵入, 对矿井主采煤层二1煤有侵蚀作用, 使二1煤层结构复杂化:①使煤层局部增厚 (No-1孔、82-1孔、82-2孔) , 煤层变形, 煤层厚度变化加剧;②使煤层变薄 (64-8孔) 和分叉 (3515孔) , 结构复杂, 可采性差。

3岩浆岩对煤质的影响

岩浆岩活动使安林矿煤质变质程度增高, 均为无烟煤;岩浆的侵入导致煤层结构的变化, 侵入区煤层硬度和视密度加大, 挥发分减小, 黏结性减弱。

4地质构造与岩浆岩的关系

安鹤煤田位于太行山隆起带与华北沉降带之间的过渡带南段, 构造比较复杂。安林煤矿位于安鹤煤田的北部, 矿区总体构造形态为轴向SW—NE的背斜构造——安林煤矿背斜。地层走向呈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 倾向东或南, 地层倾角为4°~28°, 在矿区的西北部发育1条轴向SW—NE向斜构造 (北部向斜) , 东南部有一较小的轴向SW—NE向斜构造;矿区断层发育, 主要为NNE高角度正断层, 次为近SN向高角度正断层, 部分断层互相切割交叉;矿区发育高角度正断层, 包括边界断层在内, 查明和基本查明的落差大于50 m的断层有8条。

安林煤矿小断层较为发育, 且受主干断层的严格控制。在采掘过程中, 新发现小断层22条, 均为正断层, 落差0~10 m, 且以在主干断层附近居多。安林煤矿岩浆岩较多, 均为燕山晚期的深侵入岩, 钻孔及生产揭露, 断层上下盘岩浆岩分布较一致, 且部分岩浆侵入区并无断层存在, 由图1中A、B、C、D、E五个岩浆岩侵入区分布情况, 说明矿井岩浆岩侵入时间早于断层形成的时间。

5岩浆岩分布和煤与瓦斯突出点分布规律

对安林煤矿的瓦斯突出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安林煤矿自建井以来共发生煤与瓦斯突出75次, 其中, 100~500 t的大型突出有16次, 最大突出强度为450 t, 其他50多次突出多为压出类型, 压出煤量不大, 安林煤矿二1煤层始突深度为262 m。突出点分布的规律为:突出多集中在中部F40和F39两条断层之间、南部石棺向斜附近;突出类型以压出为主, 突出强度不大, 危险性小;突出主要发生在掘进面且绝大多数突出是由于放炮诱导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突出的分区带性主要是由岩浆岩的活动所决定的, 突出均发生在一水平及二水平三采区, 矿井二水平六、八采区从未发生过突出。而安林煤矿在六、八采区有岩浆岩侵入体, 其他发生突出的区域无岩浆岩侵入。可见, 安林煤矿岩浆岩和煤与瓦斯突出之间有重大关联。

6岩浆岩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在岩浆侵入含煤地层时, 由于高温、高压和挥发性气体的影响, 对煤的烘烤变质作用十分明显。在岩浆侵入煤层引起煤发生变质的过程中, 伴随着产生大量甲烷等烃类气体, 井田中除正常成煤作用形成的煤层甲烷外, 还因岩浆侵入增加大量的甲烷[7];且煤在高温条件下, 有机质结构发生变化, 煤中微孔隙减小面开始向晶体格子转变, 形成变质程度高的无烟煤或天然半焦, 最终导致煤体对瓦斯的吸附能力大幅度降低, 造成了煤体内部的吸附瓦斯和附着在煤体表面的吸附瓦斯变成游离瓦斯, 从而加快瓦斯的逸散速度[4]。当煤层中没有利于瓦斯逸散的条件时, 以上原因使得侵入体周围煤层中气体压力明显升高, 会形成高能瓦斯积聚区域。

而安林矿岩浆岩多沿煤层顶板顺层侵入, 以岩床产状覆盖于煤层之上, 在岩浆侵入煤层之后一段时间内, 岩浆岩对瓦斯起封闭作用, 岩浆岩侵入区周围为高能瓦斯积聚区。但据前分析, 该矿井田内的NE、NNE向高角度正断层生成时间晚于岩浆岩的侵入时间, 因此对先期形成的褶皱和岩浆岩均有切割和破坏作用, 形成了利于瓦斯逸散的良好通道[6]。加上岩浆岩侵入使煤层发生变质作用后, 煤层对瓦斯吸附能力小, 在断层的切割和破坏作用下, 煤层的透气性要比岩浆未侵入区高, 因此煤层瓦斯含量、压力衰减快, 又由原来的高瓦斯高能瓦斯积聚区变成了低瓦斯区。且在岩浆侵入时的变质作用下, 矿井岩浆侵入区 (六、八采区) 煤层力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煤层强度增加。而其他无岩浆岩侵入的地区在后期构造的作用下, 煤层结构遭到破坏, 形成构造煤, 煤层强度降低, 且透气性降低, 不利于瓦斯释放, 因而在采动影响下容易造成煤与瓦斯突出。因此, 安林煤矿有岩浆岩侵入的六、八采区比无岩浆岩侵入的三采区突出危险性小得多, 这就是历史上所有突出大多发生在三采区, 而六、八采区未发生突出的原因。

7结论

在岩浆岩与地质构造的相互作用下, 形成了安林煤矿特有的瓦斯地质条件, 也使得安林煤矿二1煤层具备了与其他有岩浆岩侵入的突出矿井不同的瓦斯地质规律, 即有岩浆岩侵入的区域, 不容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这一规律除了指导安林煤矿安全生产之外, 由于地质条件的形成有一定的区域共性, 因此, 也可用于指导其他邻近矿井的瓦斯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子敏, 张玉贵.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5.

[2]赵明鹏, 王宇林, 梁冰.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9, 10 (1) :14-19.

[3]焦作矿业学院瓦斯地质研究所.瓦斯地质概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0.

[4]张子敏.瓦斯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5.

[5]于不凡.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2.

[6]杨孟达.煤矿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2.

[7]刘昭伦.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J].科技资讯, 2006 (8) :219.

安林煤矿 篇2

八采区延深段地质构造上段较复杂, 中大断层两个, 局部小断层也较发育, 本区煤层埋藏深度为-450m~-680m, 平均煤厚6.0m, 走向SW23, 倾向SE倾角15左右, 煤层里掘进期间预计不会出现落差较大的断层。根据已经测定的二1煤层瓦斯参数, 该区原始瓦斯含量为11.45~12.69m3/t之间;经在该区采用间接法确定煤层瓦斯压力分别为0.6MPa~0.71MPa, 煤层的透气性系数为=0.8287m2/ (MPa2·d) 。该区域煤层顶底板为泥岩和砂质泥岩, 属屏障层岩性, 不利于瓦斯逸散, 且煤层透气性差, 因此在开拓煤巷时必须严格执行综合防突措施, 采取瓦斯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开采过程中遇到的地质构造和煤层赋存条件急剧变化地带, 要采取相应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对策。

1—冲刷钻孔;2—冲刷水枪;3—钻机;4—高压胶管;5—高压水泵;6—水管;7—水车

八采区延深段采用穿层钻孔预抽煤层条带瓦斯措施, 几个月来测量出的数据显示, 抽放钻场内钻孔中的浓度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浓度, 主要原因是煤层透气性差, 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水力冲孔的施工要领、水力冲孔及其消突机理, 研究表明, 采用底板岩巷穿层钻孔与水力冲孔区域消突措施, 可有效的消除突出应力, 大幅度的增加煤层的透气性, 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

1 水力冲孔钻孔设计

(1) 提前焊接好喷嘴。将喷嘴焊在钻杆上做成割刀, 向孔内装杆在最前方。

(2) 冲孔时至少应有四人施工, 1人操作高压水阀及换杆;1人负责用管钳转动钻杆进行装杆;1人负责清煤;1人观察孔口情况 (并协助装杆) 。

(3) 在岩孔内装杆须用静压水, 钻杆接头间隙用棉纱封闭严密, 拧紧。

(4) 装至见煤位置时, 去掉钻杆上的静压水管, 换成高压水管连接到钻机上, 打开高压注水泵缓慢升高压力, 向冲孔位置输送高压水。

(5) 打开钻场外高压控制阀门向钻孔供水, 水压缓慢升高, 不得大于22MPa, 一般为20MPa。

(6) 开始冲煤孔第1根钻杆时, 应缓慢推进, 并保持较长时间 (至少30min) , 直至钻孔排水顺畅, 水色较清, 无明显煤 (岩) 粉冲出时, 再装下一杆。

(7) 装杆时, 首先关闭高压水阀门, 接着打开卸压阀, 待钻杆内水压完全卸载之后 (目视卸压阀出水流不急) , 用棉纱封闭钻杆接头间隙后接杆并拧紧。

(8) 在冲孔过程中, 以保持水流正常为准。若发现钻孔不出水, 要立即停止推进, 回撤钻杆, 并来回推进几次, 待水流正常时再缓慢冲孔。

(9) 计划每个钻孔冲出煤量为1t。

(10) 水力冲刷施工工艺见图1。

2 水力冲孔的参数和效果检验

水力冲孔的参数包括:冲孔时钻场内瓦斯浓度变化, 冲出的煤量。正常情况下, 水力冲孔的效果取决于冲出的煤量, 出的煤越多, 钻孔内瓦斯释放空间越大, 在煤层中的控制范围就越大, 而钻场内涌出的瓦斯就会越大。

截至2010年6月1日, 共冲孔7个 (设计9个孔, 其中2个孔遇到地质构造带未成功) , 冲出煤量8.4t, 平均每孔1.2t, 经计算累计冲孔体积6.0m3, 平均每孔体积0.86m3, 相当于通过水力冲孔把孔径为75mm的钻孔扩成了1200mm的洞, 消除了钻孔附近煤体中的应力。

如图2所示。

冲孔前瓦斯浓度为0.8%~9.8%, 平均5.9%, 冲孔后瓦斯浓度为9.0%~15.0%。平均12.0%。1~9号孔平均抽放浓度比冲孔前的7.8%增至冲孔后的12.0%, 增加了1.54倍。冲孔前的单孔纯流量为0.00066~0.0079m3/min, 平均为0.0048m3/min, 冲孔后的单孔纯流量为0.010~0.018m3/min, 平均为0.014m3/min.1~9号孔的平均单孔纯流量由冲孔前的0.0048m3/min增至冲孔后的0.014m3/min, 增加到2.9倍。

3 结语

安林煤矿 篇3

1 技术总结及其创新点

该项目围绕安阳80%采煤面使用∏型钢梁对棚支架, 以及我国量大面广的单体液压支护技术领域, 较为深入地阐明了∏型钢梁对棚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该支架“支”与“护”的技术特征。已经在试点工作面, 试验矿井和同类条件的其他矿井推广应用。主要创新点如下:

(1) 该项目围绕当前安阳 (原安阳矿务局) 80%的采煤工作面, 面向我国量大面广的∏型钢梁对棚支架以及单体液压支护技术领域;更加深入地阐明了∏型钢梁对棚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该支架“支”与“护”的技术特征和操作要领。对指导∏型钢梁对棚支架采煤面顶板管理和保障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2) 组成产学研联合研究小组, 在多个∏型钢梁对棚支架采煤面建立矿压观测站;坚持较长时期的支架载荷、围岩变形量等相关参数的测试;记录了断层构造带、煤壁片帮、顶板冒顶、底板积水等回采条件的变化;积累了采煤面整层或分层开采时, 煤层顶底板、破碎软岩顶底板、坚硬岩层底板等地质异常现象的实测数据。工作基础扎实, 数据详实可靠, 刷新了采煤面∏型钢梁对棚支架工况试验研究的新纪录。

(3) 系统分析了的交替迈步的工艺特点、技术特点与架体结构, 研究了支架的分型方法并描述采煤面7种分型结构的特点;计算分析了支架在不同分型时的载荷分布和受力状态, 指出了分型结构中减少顶板离层量的重点梁和关键柱。分型研究和试验方法填补了我国采煤面∏型钢梁对棚支架工况研究的空白, 为同类矿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用技术和科学方法。

(4) 在采煤面试验了分型支护、机头特殊支护、复杂构顶支护、异常地质环境支护的支架工况与矿压显现特征;并总结了不同围岩条件下, 支护效果以及处理好“支、护”技术经验。是提高∏型钢梁对棚支架采煤面质量标准化的水平、完善单体液支护技术评价体系的新途径。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5) 该项目在集团公司的其他矿井推荐使用, 能够指导工人科学处理支架的支与护关系, 说服工人合理改变传统操作习惯, 强调安全检查和质检验收程序的重点, 提高采煤面劳动生产率, 保障采煤面顶板安全状况。得到了煤矿用户的好评, 3个工作面比原计划产煤量增产20余万吨。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推广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

2 经济效益计算

2.1 直接经济效益计算

该项目在工业性试验中和成果应用后, 通过对∏型钢梁对棚支架分型结构的体会和认识, 抓住重点梁和关键柱的应用;尤其是机头大棚支护技术的应用, 以及科学处理支与护的关系等。矿井质量标准化检查和验收达标率提高, 工作面支护质量和安全环境改善, 减少了维修、返修、停产时间和罚款次数, 促进全矿井煤炭产量提高。在应用该项目成果的试点矿井, 近两年时间内与上年同期相比增产 (采出) 原煤、新增产值和新增利税, 合计如下:

新增原煤产量:22.4万吨;新增产值:12 320万元;新增利税:7 392万元。

2.2 间接经济效益估算

该成果的试点工作面回采工作已经先后结束, 在矿井新的工作面推广应用该成果。在安阳其他矿井正在研究推广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如果全国∏型钢梁对棚支架采煤面有100个工作面应用推广, 每个工作面增产1%, 将增产一个工作面的产量。因此, 推广应用该成果的潜在经济效益也比较显著。

3 社会效益评述

应用该项目成果后, 可以增强矿工和管理人员对∏型钢梁对棚支架分型结构的体会和认识, 在生产实践中抓住重点梁和关键柱的作用;尤其是机头大棚支护技术的应用, 以及科学处理支与护的关系等。能够提高工作面∏钢对棚支架的支护刚度和稳定性, 减少顶板离层量, 增强全工作面支架的支护强度。提高支架矿井质量标准化检查和验收达标率, 工作面支护质量和安全环境改善, 减少了维修、返修、停产时间和罚款次数, 促进全矿井煤炭产量提高。

对采矿工程技术基础的贡献、对安全生产的保障作用、对矿工劳动环境的改善是该成果的主要社会效益。分型研究和试验方法填补了我国采煤面∏型钢梁对棚支架工况研究的空白, 为同类矿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用技术和科学方法。对指导我国∏型钢梁对棚支架采煤面顶板管理和保障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该项目面向我国量大面广的∏型钢梁对棚支架以及单体液压支护技术领域;深入、系统地阐明了∏型钢梁对棚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该支架“支”与“护”的技术特征和操作要领。对指导∏型钢梁对棚支架采煤面顶板管理和保障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节对课题的研究给以总结和评价, 包括对创新点的技术评价, 经济效益的计算, 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的总结, 技术改进和推广应用的前景展望等。Ⅱ型钢梁对棚支架”采煤面数量要占全国采煤面数量的30%以上。该项目围绕安阳80%采煤面使用∏型钢梁对棚支架, 以及我国量大面广的单体液压支护技术领域, 较为深入地阐明了Ⅱ型钢梁对棚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该支架“支”与“护”的技术特征。在全国范围内, 应用“Ⅱ型钢梁对棚支架”的采煤面数量、新技术推广空间非常大。

关键词:Ⅱ型钢梁,对棚支架,技术评价

参考文献

[1]胡殿明, 林泊泉.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防治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乔波.现代煤矿掘进新技术与现场作业技术规程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文化音像出版社.

安林煤矿 篇4

1 区域地质概况

测区位于华北陆块南部, 以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为界, 以西属太行山隆起带, 以东属汤阴拗陷带。华北陆块地壳具二元结构, 基底由太古界赞皇杂岩构成, 盖层由中元古界汝阳群-古生界-第三系鹤壁组构成。工作区主要出露盖层部分, 以断裂构造为主, 褶皱构造次之, 地层分区属于华北地层区山西分区太行山小区。

(1) 区域地层出露由老到新有:震旦系 (z) 、寒武系 (∈) 、奥陶系 (O) 、石炭系 (C) 、二叠系 (P) 以及第四系 (Q) 黄土。其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 (O) 灰岩, 马家沟组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 主要岩性为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及大理岩, 在区内广泛分布, 为该区铁矿床的主要控矿地层。

(2) 区内燕山期闪长岩类侵入体极为发育, 岩浆岩大多呈岩盖、岩床和小岩株产出。岩体规模不大, 岩性主要为燕山期的闪长岩、闪长玢岩、角闪闪长岩等。其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是闪长岩及闪长玢岩, 在区内分布广泛 (见图1) 。

(3) 该区断裂和褶皱均以北北东向为主。断裂构造发育, 规模不等。断裂不仅是岩浆上侵的通道, 而且控制岩体及矿体的展布方向。褶皱构造, 尤其背斜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在岩体隆起部位或背斜核部由塑性变形而造成的虚脱部位, 为成矿提供了空间 (见图1) 。

2 区域磁异常场特征

本区位于天山一阴山、秦岭一昆仑两个巨型纬向构造之间, 因此南北向的压应力作用势必波及本区, 但由于岩石应力变形较弱, 加之后期构造干扰, 虽经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在盖层上观察到一些宽缓的褶皱及其他地质现象, 但深部构造情况仍不易查明。地质应力作用尤其是老构造在盖层下部基底中的形迹, 必然会反映到航磁异常图中, 通过研究1:20万航磁图 (见图2) , 发现安林地区处在一近东西向大型负异常带中, 带宽约20~0公里。负异常带南北两侧均为正异常区。据此推断这些东西向的磁异常特征即为古老的纬向构造在基底上的反映, 推断在天山-阴山、秦岭-昆仑两个巨型纬向构造形成过程中安林地区由于受南北向压应力作用, 出现的纬向负磁异常带即为长治-林县-安阳-魏县断陷反映。在区域负异常背景中呈现出东西两个的局部异常区 (带) , 西异常带近南北走向, 东异常区分布不规则, 负异常磁异常背景中有规律地呈带状分布, 这些异常是本区盖层地质构造的反应与华夏系压性或压扭性、张性断裂构造及构造岩浆带相关, 由数个矿田组成的安林铁矿区就处在这一特殊构造背景中。

3 地磁异常场特征与构造岩浆岩关系

3.1 岩矿石磁性特征

本区前人作了大量参数工作, 测定的各种岩、矿石标统计成果见表1~2。从表中可见, 各种岩、矿石磁性具有以下特点:

注:1、东矿带包括李珍、马辛店、卜居头、上庄、许家沟、都里、安河等地;2、西矿带包括未家庄、栗家沟、石村、马家山、教场、南岭、龙池沟、晋家庄、曲山、东街等地;3、南矿带包括杨家庄、吴家井、石口、王家窑、乔家屯、应阳、马店、东皇墓等;4、岩石系指闪长岩类岩石, 矿石系指磁铁矿。

(1) 强磁性的磁性铁矿及含矿矽卡岩, 其数值变化由几千~几十万×10-6CGSM, 常见值由几万~十几万×10-6CGSM, 在矿体上方能出现明显的磁异常。

(2) 中磁性的闪长岩类, K值变化由几百~几千×10-6CGSM, 常见值几千×10-6CGSM。但岩体磁性不均, 同一种岩石, 在不同岩体上磁性却不同。即使是同一岩体, 不同部位磁性差异也大。

(3) 弱磁性的矽卡岩、灰岩、大理岩、蚀变闪长岩等, K、Jγ趋于零。

(4) 同一岩体或矿体, 随深度不同磁性也不同。

3.2 地磁异常场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1:1万地磁测量数据进行化极处理, 与区内航磁异常成果比较, 本区三条构造岩浆岩带及构造细部特征反映更加清晰, 不仅有南北向且呈现出北西向、北东向及北北东向的多组异常带 (见图3) , 根据本区统计的岩矿石物性特征, 其反映了沿构造侵入的 (出露或隐伏) 中性或中酸性岩浆岩、夕卡岩带及磁铁矿体。

从地磁测量化极成果图上可见, 区内的西南部正磁异常区对应为太行山隆起带东部的基底, 而东部的负磁异常区则反映了汤阴拗陷带的西侧, 二者之间的平稳低缓背景异常主要反映了沉积岩地层区无磁性特征, 其上叠加有具磁性的中性、中酸性岩浆岩侵入引起的磁异常。

3.3 构造岩浆岩磁异常特征

为了研究本区构造岩浆岩分布特征, 对化极 (ΔZ) 异常作向上延拓处理 (见图4) , 从上延200米、500米平面等值线图可见, 部分异常衰减很快, 且消失, 测区东西两侧的正、负异常形态趋于规整, 呈带状的异常减弱, 异常集中在了测区中部塔山岩体之上。上延磁异常形态的变化表明本区岩浆岩由深至浅的侵入过程、产状和岩体的形态特征, 岩体在深部连为一体的, 并沿同一通道 (塔山岩体) 侵入。

围绕塔山岩体分布着泉门、下庄和杨家庄等铁矿区, 除此之外石村、晋家庄、东街、都里铁矿区均位于上延磁异常 (图4) 和分离的区域磁异常 (图5a) 梯度带或梯度带上等值线的转折端所反映的隐伏岩体斜坡带上或次级隆起部位。

因此, 研究上延区域磁异常, 可以揭示深部岩体全貌、剥蚀深度等特征, 为成矿远景区预测、在矿区外围找矿提供了依据。

为了研究矿产与磁异常的的关系, 对化极磁异常进行局部异常与区域异常场分离处理, 区域异常特征与上延结果非常相符合, 其反映的地质信息与上延结果也相同。

区内提取的局部异常极为发育, 数量达数百个, 面积约半平方公里到数平方公里不等, 强度变化较大, 从几十到几百纳特, 个别异常达几千纳特。局部磁异常大致呈北西向、北东向及南北走向3组呈带分布, 局部磁异常大多位于区域磁异常的边带上或其梯级带上。反映了三组构造岩浆带及浅表矿的特征 (见图5) 。

局部磁异常反映了岩浆岩与围岩的磁性接触带、夕卡岩带和磁铁矿的分布特征, 主要受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控制, 局部磁异常的研究对于直接找矿意义重大。

4 安林地区铁矿远景的初步分析

根据以上成果可知, 安林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区处在一特殊构造背景中, 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并有大量的见矿异常。因此认为该区围绕着三条构造岩浆带及次级构造、环绕塔山岩体和马鞍山岩体分布的异常仍有再解释和钻探验证的必要。安林地区中奥陶统成矿区深部下奥陶统中上部控矿层亦可做为下步工作目标。对中奥陶统中不同层位的似层状岩浆岩的新认识, 解决以往磁异常验证或已知矿区的勘探深度不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获取新的资源量。在安林地区要注意该区的下奥陶统地层的存在与是否含矿性研究, 加强隐伏铁矿资源的勘探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安林地区存在着众多的地磁异常, 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以已有的成矿模式为指导, 在有效的工作方法支撑下, 实现安林地区隐伏铁矿的突破是完全可行与可能的。

5 结语

(1) 应用重磁数据处理成果研究控岩、控矿构造, 预测成矿区带、确定成矿远景区及找矿靶区是可行的。

(2) 地磁异常数据处理成果研究, 可以揭示深部岩体全貌、剥蚀深度及岩性等特征。

(3) 应用综合物探方法确定岩浆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带及其附近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精确位置。找矿远景区的确定, 应在三个成矿带范围内及塔山岩体周边。

(4) 处在区域负异常背景这一特殊构造环境中的安林铁矿区深部找矿的意义, 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冶金地质会战指挥部第一物探大队.河南省安林地区磁法工作总结报告, 1979年.

[2]南冶金地质五队.河南省安林地区磁法工作总结报告河, 1982年1月.

[3]曾采芹.根据航磁异常研究邯邢地区的地质构造[J].地质与勘探, 1987年09期.

上一篇:政府门户下一篇:逻辑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