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矿

2024-09-02

中国煤矿(精选11篇)

中国煤矿 篇1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国家,有长达六七千年的煤炭开发利用历史。我国古代煤矿业生产和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几千年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但发展到近代,由于没能很好地注意总结经验以求进一步发展,也没有及时注意吸收和采用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成就,致使中国近代煤矿业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了解近代煤矿业的发展概况及分析研究近代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对于今天煤炭工业的发展定能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文章概述了我国近代煤矿业发展的历程以及煤矿事故的概况,并简要分析了事故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以期能为今天的煤炭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近代,煤矿业,煤矿事故,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国家,有长达六七千年的煤炭开发利用历史。中国发现、利用和开采煤炭的历史悠久,至少在1800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煤井开采了[1]。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和煤炭工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是紧密相连的,煤矿安全生产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深层次原因也与煤矿业的发展历史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中国人对煤的发现和利用,就其本身来说,其意义与作用并不亚于中国其他方面的伟大发现[2]。就今天而言,也是一份难得的珍贵遗产,对于当代煤矿业的发展仍有不少值得借鉴和加以继承之处。因此,在研究我国煤炭工业现状时,首先概括地分析研究我国煤矿业的发展历史是有益的。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历来就是一个热点,但从煤矿业这一角度关注中国近代煤矿业发展状况的文章却不多见,特别是系统全面地剖析煤矿事故概况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主要是从煤矿业这一视角,对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发展及其煤矿事故概况及原因做一系统、全面地分析,以期能为今天的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民国时期煤矿业发展概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迫打开,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出现近代航运业和机械工业,需要大量的煤炭,而中国旧式的手工煤窑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清廷洋务派积极酝酿引进西方先进的采煤技术和设备,从而进入到近代煤矿业的发展时期。

我国古代煤矿业生产和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几千年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后来封建王朝没能很好地注意总结经验以求进一步发展,也没有及时注意吸收和采用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成就,致使中国近代煤矿业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中国近代煤矿业是从机器采煤开始的。台湾的基隆煤矿和河北的开平煤矿是中国最早的近代煤矿。基隆煤矿是在1976年由清政府两江总督沈葆祯雇用英国煤师开办的,1878年开始产煤,年产量约3~5万吨,是中国第一座近代化煤矿,但后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投产不久产量就日渐下降,1884年中法战争时,矿井被炸,停止生产。开平煤矿是直隶总督李鸿章1876年命唐廷枢等筹建的,1877年筹建开平矿务局,1879年开始使用外国机器开采,1881年建成唐山矿,以后又建成林西、西山等矿,到1894年,平均日产达到1500吨,最高日产达2000吨。至1889年年产量已达247000吨。这期间还先后开办了规模大小不同、寿命长短不一的近代煤矿14个,或官办,或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都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后因管理不善、资金不足、规模很小,大多数都归于失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国势日益衰败,西方列强乘势接踵而至,外国资本也随之大量侵入中国煤矿。外资煤矿的产量占当时中国近代煤矿总产量的83.2%,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煤矿业。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从1903年起,掀起了收回矿权运动。另外,中国的爱国绅商,不满利源外流,在人民开展收回矿权斗争的运动中,也集资开办了一批煤矿。官僚买办见开煤矿有利可图,不愿坐失良机,也想方设法开办煤矿。于是,从1895-1936年中国近代煤矿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根据黎安德(Tim Wright)的研究[3],在1896~1936年间,中国大矿煤产量增长率年平均为10.9%,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以前成长迅速,1896~1913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4%。而1914~1924年之间,煤矿业虽然继续发展,但年平均增长率只有8.1%;1925~1933年间更下降为3.6%,可以说进入了停滞期,1933~1936年间却又迅速增长。整体而言,1914~1936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有5.2%,而1912~1936年则为5.6%。(参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煤矿业发展的某些特点:(1)就煤炭总量而言,1924年达到一个巅峰,该年煤炭总产量是1912年的2.87倍。此后虽然略减,但1927年又开始增加,1930年的产量已超越1924年的水平,而1936年的数据则为1912年的4.38倍。(2)就主要产煤省的产量而言,河北省的产量在1924年以前位居全国之首,但1925年开始被辽宁省所取代。(3)就发展趋势而言,虽然中间经历过所谓的停滞阶段,但大致是呈上升趋势的,尤其是1932~1936年间的上升幅度更大。

这一时期煤矿业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二是在煤矿提升、通风、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其他生产环节仍然依靠人力和畜力。这种状况差不多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中即或有所变化,也只是局部的、细微的。这是近代煤矿业区别于古代手工煤窑和现代机械化矿井的主要技术特征。

2 抗日战争至建国前夕煤矿业发展概况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绝大多数煤矿,包括外资经营的,都陆续被其霸占,开采方式完全是掠夺性的。从1931~1945年,日本共霸占我国大小煤矿200多处,掠夺煤炭4.2亿吨,被其破坏的煤炭资源不计其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直辖煤矿29处,还采取资助经费等办法,鼓励私人开办煤矿,共59处,年总产量约为600多万吨。在解放区,也办了一些小煤窑,供当地军民作燃料。据战后统计,晋、察、冀边区共有小煤窑473个,日产煤炭共计2739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霸占的煤矿小部分由解放区人民政府接管,大部分被国民党政权接管。这些煤矿在解放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解放战争初期,受政治、军事形势多变的影响,有些煤矿几经易手,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94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步崩溃,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煤矿才陆续回到人民政府手中,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战争期间煤矿生产形势表现为:1939~1944年的产量激增,尤以1942年为最,其中,1939~1942年,煤矿产量增加幅度很大,可以说是直线上升的,但此后则直线下降,直到1949年才逐步回升。抗日战争期间,煤炭产量的变化趋势,与日本对华侵略行动的展开息息相关,也受到当时国际情势的影响,更与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联。抗日战争时期至建国前夕,中国煤矿业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图2中窥见一二。

3 近代煤矿事故概览及分析

近代,我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煤炭产业的主体由土法手工开采的小煤窑向大部分采用动力机械的近代煤矿转变。由于大部分煤矿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进行掠夺性的开采,煤炭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但是,大多数近代煤矿的安全设施与装备又跟不上生产发展的要求,煤矿安全状况日益恶化,煤矿事故,特别是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

20世纪30年代以后,全国的近代煤矿几乎全部沦陷于日本手中,由于日本变本加厉地进行掠夺性开采,煤矿产量都大大超过生产能力而急剧增长,矿难事故也随之愈演愈烈。例如,近代全国最大的抚顺煤矿,被日本侵占后,自1907年至1919年的13年中,死于矿难的工人达2715人,百万吨死亡率达到123,至1942年达到极点。194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6568.6万吨,为1949年以前的最高水平,其中,日占煤矿的产量为5950.8吨,占90%。根据《中国煤炭志》的记载统计,这一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达到2897人,其中日占煤矿死亡2849人,占98%。

这一时期,土法手工开采的小煤窑仍然大量存在于许多地方,抗战大后方的小煤窑也有较大发展,但小煤窑的安全条件较差,煤矿事故呈增加趋势,因其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很小,因此发生的矿难事故大多不见记录。

近代(1912~1949)全国煤矿共发生重大事故297起,死亡17089人,其中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38起,死亡9706人(参见表1、图3、图4)。

注:按照有文字记载的事故统计,实际发生而未见文字记载的不计算在内。

从表1与图3、4中可以看到,瓦斯灾害占第一位,共128起,死亡9119人,分别占事故总起数和死亡人数的44%和53%。其中,最大的一次瓦斯事故是1942年发生在日占辽宁本溪湖煤矿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共死亡1594人,比原先世界最大煤矿事故——1906年3月10日发生在法国库里耶尔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多死亡409人[4]。

居第二位的事故为水灾,共98起,死亡5597人。如1928年4月9日,日占抚顺煤矿大山坑透水事故,井下进水量达到80万m3,正在井下采煤的482名工人全部被淹死;1935年,日占淄川炭矿北大井重大透水事故,死亡536人,这是发生在我国的最大一次煤矿水灾。淄川矿区在日占的20年间(1925~1945)连续发生透水80多次,共死亡1900多人。

井下火灾居事故第三位,共30起,死亡1007人。近代煤矿井下火灾与瓦斯灾害紧密相连。有的火灾由瓦斯爆炸引起,有的火灾又引起瓦斯爆炸,死伤非常严重。

另外,还有顶板事故和其他矿难,其中,有些性质的事故为首次在我国煤矿发生。如,1926年6月30日,开滦唐山矿地面一处矸石堆在大雨中发生爆炸,死亡4人,是我国煤矿矸石山发生爆炸的首例;1933年,日占抚顺煤矿胜利坑发生冲击地压,死亡80人,是我国煤矿首例由冲击地压造成的矿难。

4 结论

近代的煤矿事故,无论是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还是事故的严重程度上都远远超出前代。这一方面是因为近代煤矿大多采用现代化机械采煤,煤矿规模扩大、采煤工人增多,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近代大多数煤矿兴办之初或兴办不久即被西方列强所侵占,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全国的煤矿几乎全部沦陷于日本手中。他们充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把煤矿系于战争机器上,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完全不顾矿工的生命安危,再加上煤矿各方面的安全设施和管理远远跟不上产量的扩展,安全隐患比比皆是,得不到及时治理,致使煤矿事故不断,伤亡惨重。但实际上,列强入侵对于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影响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仅仅是一个外部因素。近代煤矿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煤矿事故频发,伤亡惨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煤矿旧有的发展模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有效地吸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模式,以致近代煤矿经历了一段崎岖不平的发展历程。从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发展模式及煤矿事故分析,将其经验和事故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改变中国矿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发挥安全科技的推动作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素质,保障现代煤炭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煤炭志.综合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222.China coal marks compiling committee.China coal marks[M].Beijing:Coal Industry Press,1999:222

[2]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炭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8~106.WUXiao-yi.Main achievements of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s acient times[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Mining&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07,(4):98~106

[3]蒂姆.赖特.中国经济和社会中的煤矿业,丁长清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11~12.Dim Wright.Coal industry of China economy and society.Beijing:The Eastern Publishing Co.Ltd,1991:11~12

[4]胡尘白.我国古、近代的煤矿矿难[J].江西煤炭科技,2007,(2):49~53.HU Chen-bai.Mine disasters in ancient and moderntimes[J].Jiangxi Coal Science&Technology,2007,(2):49~53

中国煤矿 篇2

中国煤矿安全管理的哲学反思

[摘要]煤矿事故的发生除了经济因素的引诱外,生产管理中的具体环节和过程以及管理者的意识水平都起重要作用。探究煤矿事故的深层次原因,就应在生产细节中注重蛛丝马迹,认识到事故发生存在的必然性,在生产中形成隐患意识,更要侧重于工人心理状况的研究以及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必然性;偶然性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煤大国之一,煤炭行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但我国又是世界上矿难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煤炭生产每百万吨的死亡人数是美国的100倍,2004年我国因矿难死亡6027人,2005年以来矿难事故更是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人数居高不下,总体来看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上升趋势,煤矿生产处于极度严重态势。近年来,我国煤矿灾害事故频频发生,其消极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使煤矿企业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企业市场亲和力受到削弱,严重地影响了煤炭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尽管2005年9月3日,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台的对矿难事故责任人惩处力度最大的一部法规,但矿难事件并未能消除甚至缓解,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探究矿难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据本课题组的调查资料显示,煤矿事故之所以频发不断,追根究底,除了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心理外,还在于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生产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和管理方式以及对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的懈怡。

煤矿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突发性事件,让人感到措手不及。这会被人们误认为事故的发生是无法预见的和不可避免的,其实不然。突发事件是以偶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它必然包含内在的必然规律和内容。世界上无论多么随机、多么巧合的事件都有它产生的内在根据和具体条件。因而都存在某种必然性。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一过程的实质体现为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辨证关系中,煤矿事故的偶然性表现为事故在何时何地发生,它的破坏程度有多大,这一点是无法预测的,是不确定的,也是无法控制的,但在其背后必然隐藏着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体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联系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确定不移的趋势,就是违章操作,违规开采必然会导致事故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条件的,是终究要发生的。无论社会多么发达,科技多么进步,它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事故虽然是一个随机事件,但事故的发生从某种角度来说又有其必然性。这一事故过程就是偶然与必然的辨证统一,它们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为条件,共存于事物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客观性。把握事故发生的真相,唯有如此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降低或消除事故发生。这一客观规律在事故中的体现就告诉我们只要在生产操作过程中不违章进行、不违规开采,就没有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不存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出现违规、违章现象,事故的发生不是在今天、就是在明天或后天,总之事故一定会发生,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在思想上认识清楚这一问题,把握事故发生的必然与偶然。才会在生产实践中合理行事。

懂得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就会形成在生产实践中的自觉意识,从而产生坚定的信念。安全是第一位的,违章操作、违规开采万万要不得,无论其中存在多大的利益可得,它是事故发生的万恶之源,必须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如果出现了违章操作、违规开采,有时可能一时没有发生事故,但事故就存在了发生的必然性,事故是终究要发生的,这是无条件的。因此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做好充分的预防工作,由不得半点侥幸心理,这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根本前提。这一理论也要求煤矿管理者及工人必须在日常生产中提高安全警惕意识,加强管理,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同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建立预警和防范机制。确保煤矿工人的人身安全,否则就会出现惨痛的局面。

事故的发生是爆发性的,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但事故的出现并不是短期内的结果,而是有着长期的演变积累过程的。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任何事物都是量变与质变的辨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不存在没有量变的质变,也没有不出现量变的质变。煤矿事故也是如此,任何一次事故的发生都是长期积累的量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在事故过程中都存在长期的演变过程,是因为对平时的小失误、小问题的疏忽,最终酿成了事故的发生。每一次事故的发生都有其各自的前提和准备过程,在事故发生过程中都有酝酿、发展、蔓延和爆发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被传递出来,这就需要煤矿管理者及工人具有极高的警觉意识以及对待这一信息的正确态度。只有把这一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认识到这些蛛丝马迹最终会带来严重后果,及时进行妥善处理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否则对于这些信息置之不理,必然会酿成大祸。这需要从哲学的意义上理解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把握事物发展的真实状态。在生产实践中才能用科学的态度来正确处理问题,正确对待每一个环节。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对于煤矿安全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者及工人只有从这一高度来认识生产过程与生产环节,才能深刻理解生产过程中机器设备更新的必要性、生产中问题的及时处理,保障安全生产,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这一哲学理论在煤矿生产中具体表现为注重细节管理,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众所周知,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这是由煤炭行业及其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煤炭生产过程是多环节、多工序、大协作的井下工作,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作业场所的流动性,必然给其在安全管理上带来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就体现在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上。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用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是再恰当不过了,安全工作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隐患,就很有可能酿成一个大事故。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符合事故发展基本规律的,也是被大量事实所证明而毋庸置疑的。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所蕴含的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就是要在安全管理中注重细节。就是要求不放过每一个小隐患,这当然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也需要高度自我负责的态度,做好隐患和问题的整改。哪怕是一块小小的危石,也要及时挪开。真正认识到“安全无小事”,不仅认识到,还要在生产实践中真正落实。确立科学的安全管理观,确保煤矿生产安全顺利进行。

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只注重其中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应该全面系统地综合剖析安全管理中的各个相关联要素,协调各个要素的整合功能,发挥各个要素协同最佳效果。这一做法不是我们的臆断和猜想,而是符合事物发展基本规律的具体表现。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任何事物的存在、任何事件的工程都是一个辨证的系统。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和相关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的联系。协同各个要素最终实现系统的最优功能,这是从哲学的角度探究煤矿安全管理方法。煤矿安全管理这项工作就是一个大系统,这一系统内部包含各个不同的要素,有机器设备、开采工人、技术、预防机制、工作条件等诸多要素的存在。煤矿管理人员应从系统内部出发,研究生产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安全联系,检查可能发生事故途径。把安全中出现的差异作为信息,进行安全信息管理。而与此相对立的是传统安全管理,这种管理方法是问题出发型。对于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变化、问题或安全隐患,不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作为主要矛盾时,往往不提前采取措施,这样便容易酿成重大事故。因此,如果我们在日常生产中能把煤矿安全管理上升到一定的哲学高度,头脑中始终渗透着哲学思维,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和把握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各个要素,就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不会使其中个别要素出现故障、失误或产生问题。分析煤矿生产中各个因素之间的联动性以及交互性,全面综合地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的总体过程。防止形而上学片面孤立地看待煤矿生产中的各个要素,对于事故的发生与预防具有极大的作用。

这就需要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细致全面地分析每一个要素,即使在问题出现潜在期也要及时排除和处理。同时,还要考虑到生产过程中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影响,工人生产的经济条件对工人积极心态的影响,工人的激励制度对生产技术的影响,机器设备状况对生产技术的影响以及对工人人身安全的影响等,这一过程我们不得不用辩证的哲学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实践,才能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哲学讲究的是追根溯源,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矿主为什么要违背法律规定自行生产和开采,当然这一问题是不难回答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刚刚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经济利益观念至上而导致道德伦理滑坡也许是所有刚刚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现象。矿难的发生最终还要归根于经济利益对矿主的诱惑,甚至在这一利益的诱惑下不顾及多少生命的损失,付出巨大的代价。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煤矿生产的安全过程离不开哲学的理想思考,消除感性的认识状态进入深层次的反思过程。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微笑扼杀在萌芽当中。真正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发挥人的主体性在生产中的作用。如果在哲学的视野下认识煤矿的生产过程,就能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

中国煤矿 篇3

关键词:煤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一、水文地质划分存在问题

1、矿井涌水量提高,在矿井开采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开采重点也随着开采不断延伸逐渐发生变化,旧的生产区域不存在生产活动,需要对于新生产区域开采,对涌水量提高问题及时解决。国家新标准针对整个矿井问题,提出了一定指标,对于导致整个矿井开采过程要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增加新生产区域防治水文工作,在实际水文地质划分过程中,要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对于矿井指标进行合理评估,运用合格生产模式。

2、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煤矿事故水害,事故大多都是由于老空透水引起,矿井水文地质划分非常注重指标分布,煤矿开采发展经历了非常长时间,发展过程中煤矿占有比例非常少会受到技术限制,很难保证区域没有老空水问题,水文地质划分要特别注重水问题。大部分矿井周围的给水量和分布位置都不是很明确,这就增加了防治水工作难度,实际工作中对于矿井水分大多都是采用模式描述,定性分析过程中很难根据判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如果存在一定矿井安全问题要进行及时处理问题。

二、煤层划分分析

1、如果同一个矿井内部煤层存在非常多水文地质条件不一致问题,就要对于煤层进行矿井水位地质划分,通常煤矿井水文条件和主要煤矿井相比,进行水文条件地质划分时候,要合理进行地质区分,开采煤矿井会受到构造运动影响,对于水文地质条件要进行细致研究。

2、开采受水灾害影响程度定性分析,开采受水害影响是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过程一项非常重要指标,结果要根据个人情况丰富程度判断,对于同一个矿井,不同人判断不同,需要进行合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依据分析。矿井突水频率界限没有一个规定标准,需要对于划分标准定性指标分析,对于矿井实际情况了解,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分析。

3、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过程中,要全面搜索集矿井建设发展中水文条件资料,然后进行合理分析,科学系统整理,对于矿床勘探进行综合性分析,矿井地质类型划分合理标准,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通常指标就是一个矿井水文地质类型,要根据国家给定标准对于矿井全面客观分析评估,做出科学、合理和正确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更好服务于矿井生产中。我国煤矿开采事业发展起步非常早,历史非常悠久,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标准需要不断改进,实际划分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充分考虑到各种实际问题情况,方便对于生产实际水文地质类型规划设计,保证煤矿井开采生产安全合理。

4、根据全国调查统计,煤矿组织开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主要由北京、江苏、湖北和新疆四个省,煤矿划分主要属于兼并重组和长期停产工作中,水文地质类型非常复杂,全国每年实际排水量可以达到71亿平方米,煤矿排水量每年超过2亿平方米。矿井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存在很大差距,大气降水、地表水和井下需要良好沟通,南方雨季涌水量非常高,必须具备足够排水设施,不然就造成掩井问题,如果发生极端气候问题,最好要停产,暴雨之后经过对于隐患排查,要及时恢复生产。

三、防治水机构和人员设备保障分析

1、根据统计全国目前已经成立煤矿防治水机构有一千多个,共有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一千七百多名,都是持证放水工配备,具有专门探放水钻机,根据不同聚煤区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特点,需要充分考虑到矿井水安全生产问题,我国主要煤矿区可以分为六个区域。突水系数评价是一个煤矿带压开采重要手段,从全国矿区看,不同矿区临界突水系数不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同地质条件和隔水层系数值,根据不同采煤方法,涉及水头高度和隔水层的,要及时考虑地下水导水高度因素,突水系数需要很好保证煤层安全开采,要对于煤矿生产足够重视。

2、正常开采活动需要对于含水层富水性进行及时了解,在煤层开采过程中要及时处理好水文地质环境问题,不断增大涌水量,还要对于坑下进行调查,充分考虑冲水来源,从煤层进行分析,涌水量产量和采空区域扩大,主要会受到降水量影响,根据每年降雨量时间对于涌水量情况进行基本稳定分析,观测数据及时统计数据,最大限度提高涌水量,增加涌水水源。

3、计算结果要结合开采平均值,计算富水系数,对于矿井实际生产及时指导,矿井开采要运用正常模式,计算出矿井涌水量,还要考虑到开采后煤层覆含水疏干作用问题,对于煤层浅埋区域含水层水性及时分析,不断提高涌水量含量,推进各级生产部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开采工作进行。煤矿区专门地质工作部门,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严重滞后,需要不断提高煤炭能源开采水平,快速发展煤炭工业形式,制定煤炭开采经济发展新模式,最大程度提高矿井煤层受水灾威胁程度,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合理划分工作。

4、水灾会直接威胁煤炭资源,我国受水灾威胁煤炭储量占据27%,大量煤炭资源导致煤矿无法开采,会直接影响到煤矿生产,根据数据统计华北地区受到煤层地板岩浆承压水影响的煤炭储量占据160亿吨,东部地区含水量非常丰富,为了更好确保煤炭生产安全,不得不留足够安全煤炭,对于水灾造成煤炭安全生产问题,随着开采技术提高,开采深度增加,需要不断解决问题。

结论:

从全国范围对于中国主要煤矿采集区域进行水文地质类型认识,从宏观对煤矿赋存整体规律掌握,为未来中国煤矿过渡低迷开采水文地质调查及时指导,通过总结多年来经验,对于全国煤炭开采、生产和统计进行数据分析。从全国范围内对于煤矿分布、涌水量和类型复杂富水系数等方面总结,不断推动我国煤矿开采水平。

参考文献:

[1]武强,赵苏启,孙文洁等.中国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与特征分析[J].煤炭学报,2013,38(6).

[2]李勋千,任素贞.我国煤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J].煤炭学报,1992,(2):89-96.

中国煤矿 篇4

一、现状

1.安全投入强度低。中国煤矿安全投入普遍不足, 安全欠账多。有关部门对全国大中型煤矿安全投入情况进行调查, 收集到459煤矿 (占所有大中型煤矿的85%) 有关资料。这459处煤矿1999年全年计划安全投入16.34亿元, 实际投入8.37亿元, 实现率仅50.86%。小型煤矿安全投入情况差别较大, 少的根本就没有安全投入, 多的也就数十万元, 以1~5万元居多。另据抽样测算, 仅国有重点煤矿历史欠账就高达505亿。煤矿安全投入占煤炭销售收入的1.925%, 占GDP (1999年) 不足0.0012%, 而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企业平均安全投入一般占到GDP的3%以上[1]。

2.安全投入结构不合理。中国煤矿安全投入受前苏联影响较深, 重视“硬件”建设, 轻视“软件”建设。并且安全投入资金结构比较单一, 基本上是“企业投入为主, 国家投入为辅”。煤炭安全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中国煤矿安全投入的大部分流向了安全工程、安全设备等“硬件”方面, 而安全文化、安全教育、安全科技等“软件”方面则投入很少。

3.安全投入制度 (政策) 缺失。长期以来, 煤矿安全投入缺乏相应制度 (政策) 约束与支持。煤矿安全是否投入?投入多少?投入到哪些方面?安全投入资金来源?等一系列问题缺乏制度 (政策) 保证。另外, 国家没有建立安全投入公益化机制, 形成激励企业、社会、个人多元化的安全保障投入模式。

二、成因分析

目前, 中国安全投入强度低、安全投入结构不合理、安全投入制度 (政策) 缺失。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市场经济条件下, 某些煤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安全投入重视不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煤炭市场价格放开, 煤矿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企业最终目的是获利。企业主要考虑产品的价格、成本、产销量等直接影响利润形成的主要因素, 而对于同样影响利益的安全性, 即造成人员伤亡、健康损害、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则重视不够。

2.市场经济条件下, 煤矿的自主经营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更容易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具有自主经营权。政府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干预少。这使得重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生产的决策取向更容易实现。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 这使得一些企业管理者目光短浅, 思想狭隘, 只注重眼前利益、短期利益、局部利益, 而不关注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把安全生产放到一边, 任意兼并、撤销安全机构, 削减安全人员, 将安技措费用一再降低, 安全投入被任意压缩、削减。

3.事故 (灾害) 发生后, 相对低额赔偿费用影响了煤矿进行安全投入的主动性。据统计,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支付给因工死亡职工平均赔偿费仅为2万元, 而在部分乡镇企业, 私人承包经营企业及私营企业中, 对工伤事故死亡者家属甚至仅赔偿数千元, 形成“安全违法成本低、事故预防成本高;死得起、伤不起”的现象。这种情况下, 不利于增强企业经营者的安全生产意识, 使企业缺乏安全投入的动力与压力, 最终将导致事故频发。

4.煤矿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影响了安全投入。 (1) 在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煤炭行业管理不太稳定, 影响了安全投入。 (2) 一段时期, 中国煤炭供大于求, 市场连续疲软, 价格一跌再跌。煤炭行业处于全面亏损状态。经济状况不佳使得企业不愿意也拿不出足够资金在安全方面增加投入。 (3) 1994年税制改革后对煤炭企业征收增值税, 实际税负比改革前增加了5.88个百分点, 使煤炭成为工业领域税负最高的行业[2]。 (4) 1996年国家开始实施关停压产策略。各类乡镇煤矿 (有证、无证) 预期将被关闭的可能性越大, 安全方面投入就越少[3]。 (5) 安全生产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加之不少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到位、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 一些行业管理弱化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了安全投入。

三、对策

(一) 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安全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 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 把安全摆在与资源、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强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 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有计划有重点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强度、调整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强化煤矿安全投入保障机制, 进而解决制约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议将安全投入指标列入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中, 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控制考核。

(二) 强化科技兴安的战略意识, 发挥政府对安全投入的引导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煤矿科学技术对煤矿灾害治理、事故的有效控制、职业危害显著降低以及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保证。只有科技进步了, 把先进的科技用于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才能实现。安全科技投入是促进煤矿科学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加大安全科技投入以及其他方面安全投入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 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2005年国务院向国有重点煤矿投入国债资金30亿, 带动企业投入249亿元, 地方政府配套4亿元, 银行贷款约130亿元, 共安排22个省 (区、市) 国有煤矿通风系统、瓦斯抽采系统、监测监控系统安全改造项目951个, 总投资达413亿元。由此可见, 政府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 也是必要的。

(三)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 加大安全费用的提取, 规范安全费用的使用。

煤矿安全投入资金来源得不到保证是导致中国煤矿安全投入不足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5月21日, 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煤安局联合下达了《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两个重要文件。文件规定安全费用不再从维简费中列支, 要求企业根据企业大小、类型、地质状况等实际情形确定相应提取比例, 依据原煤实际产量单独提取, 专门用于煤矿安全生产设施的投入。安全费用、维简费提取比例较2004年5月之前有较大幅度提高, 并且不再依据煤炭销量而改按原煤产量提取。安全费用在规定的范围内由企业自行安排使用, 专户存储, 专款专用。煤矿维简费提取和使用, 坚持先提后用, 量入为出的原则。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强制集中企业提取的维简费。安全费用、维简费从成本中列支, 根据会计核算, 势必导致税前利润下降, 进而给企业带来少交所得税的好处。加大煤矿安全投入, 需要政府财税优惠政策的导向和推动。

2. 提高煤矿对伤亡人员的赔偿标准, 建立规范的工伤保险体系。

长期以来, 煤矿对伤亡人员的赔偿金一直不多, 与矿方的高额收益明显不成比例。对因工死亡人员支付的赔偿金或抚恤金偏低, 不足以起到遏制伤亡事故发生的作用。山西、河南、贵州等省相继出台伤亡赔偿新标准, 规定煤矿事故死亡矿工的赔偿金不得低于20万元。赔偿标准的提高, 一方面是对矿工权益的保护, 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提高企业事故成本的前提下, 促使矿方重视安全投入, 真正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中国目前正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工伤事故与职业危害;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进行补偿;对受害者及时救治与康复。目前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工作还缺乏有机联系, 存在工伤保险费收缴与使用相脱节的现象。国家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 建立规范的工伤保险体系, 企业必须为劳动者提供工伤保险。保险公司根据风险程度确定保险费率。而安全水平越低, 安全风险则越高, 为此企业付出的保险费就越多。想要减少付出, 就必须提高安全水平。要提高安全水平, 就必须加大安全投入。近年来, 一些业主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或有意逃避责任, 常常在发生重特大事故后躲藏逃匿, 把抢险救灾和事故善后全部推给地方政府。造成“业主发财、政府发丧”的现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规定,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制度, 提前向矿山、道路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一笔费用, 出事故后用于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所需资金。

3. 强化安全投入科学决策, 优化安全投入的合理流向。

安全投入的不足固然是造成中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部分安全投入缺乏科学决策, 随意性大、方向不准确等低水平决策更加加剧中国安全投入需求增长与安全投入不足的矛盾。长期以来, 煤矿安全生产中“重硬件, 轻软件”的思想很盛行, 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2006年2月1日, 拥有最先进的安全监控监测系统和井下开采设备, 技术装备机械化程度、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寺河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事故的发生暴露了该矿在井下密闭区管理、隐患排查治理、瓦斯抽放、能力核定等方面存在缺陷和重大隐患。事实教育我们, 煤矿安全投入方向应该统筹兼顾、软硬结合、科学决策。在重视安全工程、安全设备等硬件建设基础上, 大力促进煤矿安全科技进步, 重视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 科学合理的决策, 严格有效的管理, 也是一种增量投入。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全国煤矿安全状况调查与安全规划研究报告[R].北京: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01:12.

[2]李锡林.世界煤炭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8:12.

中国煤矿 篇5

華北科技學院科研處劉過兵**華北科技學院人事處顧秀根

摘 要: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現行安全生産管理體制存在的不足,幷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從“以人爲本”的理念出發,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運用現代管理思想,提出和建立了一套更完整的、更科學的、更嚴密的和法制性更强的管理體系的方案,爲政府决策和扭轉目前安全生産被動局面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煤礦事故安全生産管理機制創新

1〃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中國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注目的偉大成績,綜合國力增强,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帄正在向小康邁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帄迅速提高。但是近年來國有煤礦接連不斷地發生重大惡性事故,鶏西煤礦、淮北蘆嶺煤礦、山西陽泉煤礦的瓦斯爆炸等,傷亡嚴重,影響極大。地方小煤礦情况更爲嚴重,徐州賈旺煤礦瓦斯爆炸傷亡數目巨大,各省小煤礦重大事故接連不斷。爲什麽中國煤礦重大事故會屢屢發生,問題出在哪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反省。

據統計煤礦是國內事故最多傷亡最大的一個行業,其死亡人數占整個工業死亡人數的60%以上,比其他11個工業門類死亡總人數的總和還多,年死亡人數近萬人,相當于1小時就有1人死亡。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是發達國家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據統計1981-1999年期間,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就發生5971起,死亡39480人;其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872起,死亡16269人。據1996年底的統計,全國省屬以上國有煤礦塵肺病患者達17.5萬人,已累計死亡5.4萬人,現有患者121278人,且每年約有3000人死于塵肺病。煤礦事故和塵肺病給人民生命帶來巨大傷害,給職工和家庭造成極大痛苦,同時也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和不利的影響。

2〃中國煤礦安全生産管理機制現狀分析與研究

1983年國家安全生産管理實行“國家監察、行政管理、群衆監督”的三結合體制,此階段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安全生産,取得了一定成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國務院1992年提出,從1993年開始實行“企業負責、行業管理、國家監察、群衆監督”的四結合安全生産管理體制。這一體制的推行强化了安全生産管理,推動了安全生産管理體制的改革,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許多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2.1企業負責存在問題分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大企業的自主權,對企業的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有些企業過分强調自主權,而忽視自我約束機制的建立。由于企業主要領導人的素質和意識不强,誤認爲自主權擴大,安全管理可以松綁,就有了忽視安全管理的傾向。他們擅自削减企業安全機構,减少企業安全管理和檢查人員,减少、節流或挪用安全經費,放鬆安全培訓。爲擴大企業經濟效益而“以生産擠安全”,片面追求産量。甚至隱瞞事故,欺上瞞下,無視黨紀國法。一些私營小礦主無視工人的生命安全,一張生死合同可以包攬* 華北科技學院院內基金項目

劉過兵(1947-),男,教授,政府特貼獲得者;1970年北京礦院畢業,進修于莫斯科礦院;主要從事采礦、安全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地址:北京東燕郊華北科技學院科研處,郵政編碼:101601,Email: lgb12131@ncist.edu.cn.**

41一切,達到無法無天的地步。

2.2行業管理存在問題分析

行業管理在一定時期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隨著國家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國家大力推行企業制度改革,轉換經營機制,逐步取消行業部門對企業的直接管理。特別是一些特殊行業,例如煤炭行業,行業部門在技術指導、監督檢查和安全生産管理的作用等方面受到一定影響,行業管理也就成了無木之本。

2.3群衆監督存在問題分析

群衆監督的願望是好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但監督行爲一般發生在上級對下級、主人對僕人的情况下。理論上講工人是企業的主人,領導是人民的公僕。但實際上由于市場經濟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職工與企業的關係發生了改變,企業的主人是企業資本的占有者,職工只是與企業建立了一種勞務關係。在這種勞務關係下,職工無法對企業經營者進行監督,所以群衆監督在大多數情况下形同虛設,根本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2.4國家監察存在問題分析

國家監察是國家對企業安全生産進行監督和檢查,用法律强制推動安全生産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實施,查處和追究事故的原因和主要責任人,依法行政,維護安全生産的嚴肅性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由于法律意識淡薄,目前在監察執法上受到的各種干擾較大。在查處違反勞動安全衛生法的行爲中,追究企業負責人的責任,對違法行爲實施經濟處罰時,某些地方領導出面干涉正常執法活動,開脫說情乃至阻撓執法。在依法查處和查辦重大事故責任人時,各種領導和人物出面講情,甚至用非法手段賉賂執法人員,干擾正常執法,影響極壞。

3〃國外安全生産管理經驗

3.1美國煤礦安全與健康情况分析

本世紀初美國煤礦事故也很頻繁,1907年全國煤礦事故死亡3242人。美國歷史上也曾發生4起重大的煤礦事故:1907年西弗吉尼亞州費爾蒙特公司孟農加煤礦發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死亡362人;1909年伊利諾言伊州查理煤礦發生一起火灾事故,死亡259人;1947年伊利諾伊州塞特拉利5號礦發生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11人;1968年西弗吉尼亞州固本公司9號煤礦發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死亡78人。此後,由于美國加强煤礦安全立法和監察工作,同時由于開采技術和安全技術上的進步,使美國煤礦安全狀况從根本上得到了改善。1996年以來美國全國煤礦每年事故死亡人數已控制在40人以下。資料表明,1998年

美國各行業事故率指標的統計顯示,煤礦事故率遠低于建築和機械製造等其他行業,已成爲最安全的行業。

在礦工健康方面,美國礦工塵肺病發病高峰是在20世紀的30至60年代。美國國會通過的《1977年聯邦礦山安全與健康法》,規定煤礦粉塵標準爲2毫克/立方米,這是目前世界上最爲嚴格的粉塵標準,因此使礦工塵肺病人數大幅度下降。1992年1月至1997年6月美國煤礦塵肺病人數爲1904人。

由此可以看出,美國煤礦歷史上安全事故也曾十分嚴重,如今已得到有效控制,成爲最安全的行業。這是嚴格執行安全法規,煤礦開采技術進步和加强煤礦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反映,很值得世界各國借鑒,特別是值得中國借鑒。

3.2.美國煤礦安全管理機制及效果分析

3.2.1加大安全投入

安全生産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依靠完善法律、社會、經濟、行政等各方面手段,經過長期的努力來實現。增加安全投資幷完善投資的實際效果,無疑是一項儘快控制和扭轉事故多發的重要措施。

美國近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重視幷合理地進行安全投資是提高企業安全生産水帄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1969年頒布和實施的《聯邦煤礦安全與健康法》,要求礦主投資購買安全設備幷設置專職監管人員,當時全國在用于購買安全設備和改善通風條件等措施方面還爲礦山安全與健康監察局撥款,用于煤礦和金

42屬及非金屬礦的安全與健康工作。撥款數額幾乎年年增加,如1994年爲1.95億美元,1995年爲2億美元,1996年爲1.96億美元,1997年爲1.97億美元,1998年爲2.03億美元,1999年爲2.15億美元,2000年爲

2.28億美元。

美國政府對煤礦安全科研工作的投入也很大。聯邦政府每年撥一定數目的款項用于科研工作,其中一半以上支持煤礦安全和保健科研項目。

3.2.2嚴格安全管理

實行嚴格的逐級負責制,安全責任明確。由于一旦發重大事故,除遭受法律制裁和經濟損失外,煤礦還存在倒閉的可能,所以煤礦主對安全親自抓,幷對安全實行逐級負責,把責任落實到人頭上。

美國除國家有完整的安全監察體系外,州政府在環境資源部設有負責礦山的安全人員。如賓夕法尼亞州政府就有50人負責礦山安全工作。他們受州政府領導,執行政府的法令。他們和聯邦政府的監察人密切協作,相互支持。如發現礦方違章隨時可以處罰。州安全檢查人員每年對井工礦進行不少于四次,露天礦不少于兩次的全面安全與衛生檢查。

礦業公司(其下屬有十幾個或幾十個礦)也有自己的一套業務保安系統。如固本礦業公司有分管安全工作的理事,公司下設安全處有工作人員9~10人,安全監察人員熟悉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安全法規,每年要制定公司的安全行動計劃,幷組織四次安全大檢查。

礦方的責任比較明確,管理人員有嚴格的職責範圍,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每個人的職責、權限及上下級的關係都有明文規定。各礦均有主管安全的副礦長,按礦規模大小不同,設安全檢查員2~4人。這些專職檢查人員都是經過專業訓練幷取得合格證書者,他們認真按章辦事,幷對檢查情况寫出書面報告交礦長簽字,以便使問題得到解决與落實。

礦長、工長都必須經州政府一級機關的考核,發給證書,才能在本州煤礦任職。礦長是安全全面責任者,他幾乎天天下井,對危害安全的問題親自指揮處理,對安全工作認真負責。工長是關鍵職務,即是生産一綫的指揮者,又是安全責任者。他對礦長指示嚴格執行,特別是在安全問題上,不按礦長批示辦事,出了事故個人負責。工長每班工作前3小時按規定檢查安全情况,要把作業地點全面檢查一次,班中也要檢查,發現隱患在指示牌上公布或馬上處理,當情况威脅人員安全時要立即撤出人員。

每個工人也必須按工種責任制和操作規程盡職盡責地工作。如誰未盡到責任,出了事故就追究其責任。

3.2.3實行全員强制性安全培訓

美國對煤礦的管理人員和礦工的安全培訓非常重視,《1977年聯邦礦山安全與健康法》明確規定對從事采礦業的管理人員和工人必須進行强制性的安全技術培訓;培訓計劃必須經部長批准;法律還規定勞工部礦山安全與健康監察局負責這方面的工作。

1983年美國又重新修訂了《礦山安全規程》,對安全健康培訓作了詳細規定。勞工部還頒布了對礦工進行强制性健康和安全訓練及再訓練條例。美國礦山安全與健康監察局的經驗是:“監察重要,培訓比監察更重要”。

美國礦工都具有高中文化水帄,受雇新工人被錄用後,必須接受安全基礎知識的培訓和法規的教育,井工礦培訓時間不少于40小時,才能上崗工作,然後在有經驗的礦工帶領下,實習半年,半年後,才能獨立工作。

安全監察人員如發現上述人員未經安全培訓教育,無證上崗時,要立即命令撤離工作崗位,幷對礦主進行罰款。由于有了完善的培訓過程,大大提高了礦工的技術操作素質,减少了因違章操作引起的灾害事故。這也是美國煤礦安全事故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3.2.4礦工參與安全管理

美國煤炭公司强調以人爲中心的管理,煤礦管理風格的特點是開明和開放;生産中發現問題,由管理人員和工人代表一起開會研究解决,法律保障礦工有參與安全管理、監督以及舉報的權利,井下設有可直

43撥礦山安全與健康監察局的舉報電話。

美國的管理作風是發現問題及時解决,如果礦工對管理人員有意見,礦工可以向他的隊長投訴,隊長有責任處理這類問題,且必須在24小時內給予解决。如果沒達成一致意見,則礦工可將意見以書面形式呈報礦委會和礦級管理人員,如5天之內仍不能達成協議,則將投訴信送交工會代表或老闆。如他們在7天內還解决不了,則交仲裁人處理。由于工人都經過培訓,因此每個人都能够高效率地頂替其他人員的工作。例如,人手短缺時,必要時電機工人可以組成一個采煤隊。工人一旦發現各種不安全的危害因素,立即向工長或礦長反映,幷采取措施,消除隱患。

3.2.5工會參與安全管理

美國約三分之二的礦工參加了各種工會組織,其中參加聯合礦工工會(UMWA)的人數約占礦工總數的41%。聯合礦工工會自1890年成立以來,爲團結煤礦工人、改善勞動條件和增加工資福利進行了長期不懈的鬥爭。

工會組織也設有專人對礦山隨時進行安全監督。對違章指揮,環境條件惡劣都及時提出意見,解决不好時要抗議,要罷工,對違章操作,玩忽職守造成事故的礦工,工會不給撫恤。

3.2.6强制執法

20世紀30年代,美國煤礦死亡人數每年都在1500人以上。50年代以後,隨著煤礦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安全裝備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52年《聯邦煤礦安全法》的正式頒布,煤礦安全狀况有了明顯好轉,煤礦死亡人數大幅度减少,由1950年的643人下降到1960年的325人。60年代美國發生了幾次重大傷亡事故,如1968年美國弗吉尼亞州法明頓煤礦發生了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78人。固本煤炭公司一煤礦發生火灾死亡57人。迫于社會壓力,美國聯邦政府對煤礦工人的安全健康的重視起來,于1969年頒布了新的《聯邦煤礦安全法》,經幾度修訂,在1977年又經議會討論通過,由卡特總統批准頒布。

①國家强制執法

大量關閉不合乎標準的小煤礦。美國在開始實施《聯邦煤礦安全法》的過程中也付出了很大代價。70年代初,有2000多個小煤礦因無法達到新法規定的標準而關閉。

花巨資購買安全設備。由于新法對煤礦安全條件、技術裝備和勞動保護提出了全面、系統、嚴格、具體的要求,幷加强了安全監察機構和人員的監督執法權力,迫使煤礦經營者必須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改造安全設施如通風和防塵設施、巷道支護維修以及安全設備儀器等。全國煤礦在購買安全設備和改善通風條件等措施方面估計花費了12億美元,這也爲今後煤礦的安全生産奠定了基礎。

此外,美國煤礦主還每年提供了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資助礦工繼續教育和培訓,以提高職工的安全素質、實際技術能力和防灾、救灾能力。

②强制執法的效果

安全狀况大爲改觀,死亡不斷下降。經過70年代後的調整和技術改造,煤礦已基本適應了政府法規對安全生産的要求。礦井抗灾能力得到加强,有效地控制了礦井重大灾害事故的發生,傷亡事故逐年下降,煤礦安全與健康狀况有了很大改善。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從1970年的260人减到1999年的34人,現在,美國煤礦事故死亡率已低于工業和公路交通運輸等20個其他部門,成爲最安全的行業之一。

事故和職業病造成的損失大大减少。實施新法後,美國各種必要的監督機制和科學管理走上了軌道,工傷事故明顯下降,事故和職業病造成的損失和撫恤金的支出大大减少,如火灾和爆炸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從1960~1963年的4.5億美元减到1971~1974年的0.78億美元。安全投資所産生的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

有利于調整煤礦産業結構。實施新法後,由于大量地質條件差、産量低、效率低、安全狀况差、用人多的小礦因達不到新法的安全標準而被關停,煤礦安全狀况迅速好轉,反過來又有利于優化煤礦産業結構。礦井規模不斷擴大,已由1976年的9.5萬噸上升到1986年的18.3萬噸。礦井個數不斷减少,已從19764

4年的6553個减少到1986年的4424個。經過調整,生産效率和勞動效率很快達到了新的水帄,幷爲礦井安全奠定了基礎,控制了礦井惡性灾害事故的發生,傷亡事故逐年下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僅1980年~1990年間,美國煤産量增長24.9%,而職工總數减少31.1%,礦井帄均全員效率提高106.2%,事故死亡率降低了57.6%。目前,美國煤炭工業已成爲勞動生産率提高最快的少數工業部門之一,變得更有競爭力和吸引力。

4〃中國煤礦安全生産管理機制創新研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産模式與計劃經濟完全不同,企業的隸屬與管理系統發生了變化,安全管理機制也必須改革與創新。本課題研究結果是,安全管理機制的內容可簡要歸納爲六個方面,24個字,即:依法管理,國家監察,以人爲本,企業負責,依靠科技,職工維權。

4.1 强化依法管理

4.1.1依法辦礦、依法生産

煤礦的設計、建設和生産必須依據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産法》、《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範》、《煤礦安全規程》、《煤礦安全監察條例》等的有關規定,任何與之相違背的都屬于違法行爲,都被視爲犯罪行爲,會給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財産帶來巨大損失,違法者也將被繩之以法。因此,煤礦的管理者、生産的組織者、决策者必須加强法制觀念,樹立强烈的法制意識,抱著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依法辦礦、依法生産,確保生産必須安全。

4.1.2建章立制嚴格煤礦主要生産指揮者的資格審查制度

波蘭采礦動力部規定:大學學歷是礦長必備的條件之一,各礦的總工程師必須由采礦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擔任,幷且礦長、總工就任之前,必須通過最高礦山監察局的考核和考詴。其中包括專業知識、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成績不合格者,絕對不能任職。

建議中國也應該立法,規定煤礦總工程師及以上生産主要指揮者,在任職前,必須通過注册安全工程師資格考詴,持證上崗,否則不能任職。這樣選擇煤礦主要幹部,才能使各級領導整體素質提高,增强專業知識,有效减少和避免盲目指揮、違章指揮、指揮不力等現象,及時糾正違章作業。

4.1.3依法整頓治理鄉鎮煤礦

治理整頓鄉鎮煤礦應學習美國的經驗。20世紀50年代美國也曾小煤礦林立,爆炸事故頻繁發生,曾引起社會很大不滿。爲此,美國推行了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對國家資源進行拍賣,然後進行勘探、建井、開采。購買者要想贏利,就必須達到一定生産規模,必須對資源精打細算。安全方面也應學習美國,要求礦主事先交納足够的事故處理保證金,提高傷亡事故賠償標準,規範賠償行爲,提高事故成本。還應借鑒德國的經驗,建立煤炭行業工傷保險體系,將工傷保險與事故預防緊密結合,利用差別費率、浮動費率和安全生産獎罰政策,促使企業真正重視安全。

加大對鄉鎮煤礦的整治力度,廣泛開展安全評估,對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小煤礦立即關閉。建議立法建章,强行向鄉鎮煤礦派駐“特派安全工程師”,幷由鄉鎮煤礦付給定額工資,監督鄉鎮煤礦的安全生産。特派安全工程師由國有重點煤礦選派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原單位工資照發,幷實行定期輪換制度。

加强對鄉鎮煤礦的法律和安全培訓,提高鄉鎮煤礦職工的安全及防範意識。增加安全設備投入,增加機械設備投入,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帄,减輕工人勞動强度,提高井下作業的安全性,確保安全生産。

4.2 加强國家監察

依法行政和依法監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安全生産管理的主要方式。安全生産的法律、法規是安全生産的保障,各級安全生産監察部門必須健全執法、監察體系,增强行政執法意識,以法律爲準繩,依法行政、依法監察,排除干擾,嚴肅法紀,樹立國家監察部門的權威性,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爲的懲治力度,加大對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的懲戒、懲罰,維護安全生産正常秩序。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

5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對造成特大事故的責任人給予嚴肅處治,依法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責任。

4.3 樹立“以人爲本”的理念

中國的安全管理機制必須樹立“以人爲本”的理念,形成以人爲本的機制中心。在安全生産管理中,必須以保證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爲最高原則。必須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價值,重視人的健康和生存價值,尊重人的精神、情感意識。堅决杜絕以危害人的生命和健康去換取物質財富與經濟效益的非人道行爲發生。安全生産人命關天,企業的各項制度、措施、規程都必須以人爲本,以維護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爲根本出發點。

4.4 明確企業負責制

企業是安全生産的主體,企業應對安全生産和職工的安全與健康保障負全面責任。因此,企業必須建立先進的、科學的安全管理體系,采用現代安全管理辦法,加大安全經費投入。企業的行爲必須符合國家安全生産法律法規的要求,在法制的環境下自我約束,不斷完善安全管理,不斷進行安全技術改造,堵塞安全漏洞,及時排除安全隱患。嚴懲違章指揮、違章作業人員。尊重科學,文明生産,加强對職工的安全培訓,營造企業安全文化氛圍。預防重大事故的發生,控制和排除重大危險源,實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4.5 依靠科技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統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要實現安全生産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淘汰落後的生産設備,盡可能的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建立健全安全生産信息網絡,實施和完善自動化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對井下五大灾害建立適時監測報警系統。井下職工必須配備多功能新型安全防護自救儀器和用品,開發井下遇險人員地面快速定位系統和快速救援系統及設備,開發多功能遠距離搶險救灾指揮系統及設備,提高救援能力,縮短救援時間。

4.6 保護職工維權

企業職工有在生産勞動過程中依法維護自身安全和健康的權利,企業必須遵守國家法律保障職工的權利,杜絕對職工侵權現象發生。職工應主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職工在職業安全衛生方面有知情權、安全健康保障權和受教育權。職工可以通過工會、職工代表大會等渠道實現維權目標,也可以通過法律仲裁、訴訟等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嚴禁企業管理者對職工監督的打擊報復行爲發生,工會、紀檢監察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維護職工的正當合法權益。

5.結束語

安全生産是個永恒的話題,責任重于泰山。它關係到千家萬戶的生命財産和家庭幸福,因此每個人都應高度重視安全,都要關心安全生産。虛心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完善中國的安全生産管理機制,把事故降低到最低點,以適應人類文明的發展,符合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過兵:中國煤礦安全生産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焦作國際采礦會議論文集,2002(4)

2〃毛海峰:從安全生産管理體制到安全生産運行機制,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2(1)

3〃王顯政:美國煤礦安全監察體系,煤炭工業出版社,200

中国煤矿 篇6

关键词:煤矿诗 当代文学教学 文化语境

文学的发展与时代语境密切相关,作为工业文学的一部分,煤矿诗的发展与特定时期社会的发展及文学观念的形塑有极大关系。樊洛平在考察十七年工业文学形态时认为,弃旧向新的时代巨变和新中国工业化的伟大进程,为当代工业文学的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新中国特定文学生态环境中对工农兵文艺方向的倡导,前苏联现实主义工业文学创作风貌的直接影响,以及当代工业文学作家队伍的时代构成与创作素质,则为工业题材文学拓展了自身的发展动力。因此,就整体的当代文学教学来说,对煤矿诗歌的分析与讲授有其特殊性,需要我们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思考。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语境,了解当代中国文学一体化进程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如何使得诗歌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其次,当今的学生阅读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很难进入诗歌独特的抒情方式,要从文学史料及文学现象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煤矿诗歌的时代性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煤矿诗歌的表现形态;最后,还应该注意以代表性诗人作为分析对象,从个案解读深化对文学史的理解。

一.时代语境与文学身份

煤矿诗的发展,不仅与当时的工业化推促及政治文化语境有密切关联,也与煤矿工人自身对社会及自我的认知有极大关系,这一时期的工业诗及煤矿诗的写作者有不少是以工人身份为自己代言,表达对工作及新社会的热情。这与当时整个社会对工人阶级的肯定有关,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将工人阶级定位成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革命彻底性的领导者。因而在建国初期工业建设和政治文化紧密结合的语境中,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及英雄形象不断被形塑。就煤矿诗而言,以工人身份进行的创作都充满了热情与豪情歌颂新的生活,最具代表性的即有“煤矿诗人”孙友田的第一部诗歌集《煤海短歌》,以颂歌类型的诗为主,在形塑工人阶级新形象,抒发工人阶级豪情壮志的同时,诗歌充满了阶级情感及浓厚的政治意识,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展示了当时的文艺语境。

在当代文学中,以矿工身份、矿工视角对煤矿世界进行再现的煤矿诗有其独特性。首先煤矿诗人的文化知识积淀大都不够丰厚,进入文学创作凭借的更多的是激情而非才情;其次他们并非追求诗歌的美感,口语化、通俗化的表达使得诗歌直白有余而张力不足;再次个体的书写者在表达情感时往往是集体的代言者,诗歌的情绪比较单一。这些特征与老一代诗人或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诗人受到新的政治文化氛围的牵制而进行的转变由所不同,像老诗人冯至写的《煤矿区》、郭小川的《煤都夜景》和《别煤都》、邵燕祥的《姑娘们,爱矿工吧》等,这些诗歌都从外在视角观察煤矿、写矿工,而非一种纯粹的实写。有“煤矿诗人”之称的孙友田在出版于1962年的诗歌集《矿山锣鼓》的后记《学诗杂记》中说到自己写诗的经历,提到早年在淮南煤矿学校学习时,到井下实习,从矿山回学校都带着一本实习日记和一本“顺嘴溜”,他自己认为说诗有点太捧它们了,虽然他也很清楚地认识到他写诗的很多不足,比如艺术修养低,好踩“大诗人”的脚印模仿别人的修辞方式等。但毕竟五六十年代的文化语境让他无法意识到他的诗歌最根本的局限在于意识形态的束缚,这种束缚导致了诗歌的平淡以及艺术张力的欠缺,他认为他早期的诗歌模仿别人的痕迹比较重,直到1958年大跃进以后,才在诗歌习作中唱出矿工自己的声音,而且认为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不应该用来“对月长叹”而是应该用来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孙友田早期的煤矿诗歌的特征也是当时很多工人写诗的共性,所存在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

因而,当我们在梳理煤矿诗歌的发展时,一方面要注意到孙友田这样的创作者所具有的代表性及其对煤矿诗歌发展的推动意义,但同时也要以理性的眼光思考在特殊时代语境中这些诗歌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煤矿诗歌的分析尤其需要结合当代文学的发展形态,引导学生大量搜集并研读相关文献史料以深入理解时代性与诗人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煤矿诗歌创作的相关资料阅读及梳理,深入探析当代文学中工业文学的发展样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以用分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以不同任务进行分组搜集材料,研讨,然后形成代表性的观点在课堂发言讨论。

二.写实与抒情:战斗意识、革命思维与政治抒情

董健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在论述二十纪五十年代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战歌”时认为,战歌在很大程度上是诗人战争思维的演绎,战歌所表现的战争往往是一种比附,如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改造乃至种种生活事件,都被看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被视作一场生死考验,而频繁的政治运动则在另一方面强化了这种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战争意识。这种战争意识和战争心理,在五六十年代许多诗歌中都有鲜明的痕迹,就煤矿诗歌来说,孙友田在五六十年代的煤矿诗歌创作深深烙下那个时代的痕迹——“走进矿山看一看”矿工们打响的都是煤战,在诗歌《煤海泪花》中,将煤炭比喻成需要被征服的对象,采煤也被当作战争。这种意识也渗入到对煤矿中各个层面的再现,像写矿工的性格,是一种战斗性格,矿工的手则是“手上道道沟纹,记着地下战斗。” 矿工们也成为有勇有计谋的英雄,或是整装待发准备采煤的“战士”,或是“地下开路急先锋”,有时也在诗中以英雄指代矿工,有时是直接出现“英雄矿工”这样的字眼对矿工进行肯定和颂赞,同时抒发作为时代主人公的英雄意气和豪迈之情。不仅是矿工,矿山的电工也被比喻成“云山的雄鹰”,矿车的轰隆声也被说成是“像战马在扬蹄长鸣”,而煤洞则被想象成“前沿的指挥所”指挥夺煤战争。

对于那个时代的诗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新诗人,除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文学教育及文化宣传对革命历史的强调都深刻影响了他们对诗歌表现方式的选择。就孙友田来说,他的煤矿诗歌受到当时革命历史叙事及政治抒情的感染,如在1960年写于枣庄煤矿的诗歌《枣庄人》所描绘的是英雄矿工的儿子,所想到的则是“铁道游击队”的好汉及那个时期的“车厢里摆开杀敌的战场”,这种革命历史意识的冲击下回到煤矿中同样是对煤矿中的革命历史的回复和想象。另一首写于1960年的《老矿长》将革命斗争和采煤融合在一起,老矿长的一只胳膊断于抗日,如今一只胳膊是在指挥采煤的战役。在叙事长诗《矿山鸟声》中写在恶狗当道、坏人掌权的时代,王小弟家破人亡,流浪到矿山,被穷矿工收留,在矿工们和地下党的教育下成长,从捡煤核到当矿工、参与罢工斗争到最后在斗争中献出生命的故事。在六十年代的语境中,这样以阶级意识和政治思维进行的革命历史叙事是较为常见的。

可以说,孙友田的煤矿诗歌,无论是在对矿工、煤矿进行写实的层面,还是以阶级意识进行整治思考的层面,都是战斗意识、革命思维和政治抒情的融合,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诗人无法摆脱曾经的文学体制规约的痕迹,他之所以能够进入今天文学史的记忆,也正因为他的诗歌创作表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与时代主流合拍,同时也是当代文学制度建立之时符合制度要求的文艺创作。

在当代文学史教学中,因为煤矿诗歌本身缺少美感,学生通常不愿意阅读,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这一类诗歌的史料价值,分析其创作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分析个案诗人的创作历程,将具体的诗作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进行分析,让学生感悟煤矿诗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不同层面的评析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三.结语

有论者指出,20世纪50—70 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工业题材的小说相对于同时期的农村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知识分子题材来说成就不高,这一点也是当代文学研究者的共识,其原因除了中国现代文学缺乏工业文学的传统,还在于这一时期工业题材、工业主义以及工业政治所面对的文化政治困境。工业主义及政治文化影响下的豪情与激情,在历史沉淀之后渐渐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这也是当代文学史常常将其视为一种文学现象进行考察的原因,煤矿诗歌的存在与发展正是在这一层面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樊洛平.十七年工业文学形态论[J].中州学刊.1999(3).

[3]孙友田.矿山锣鼓[M].北京:作家出版,1960.

[4]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孙友田.煤城春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

[6]李杨.工业题材、工业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性”——《乘风破浪》再解读[J].文学评论.2010(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当代煤矿诗歌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750028)

中国煤矿 篇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煤矿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加上煤矿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整体趋势得到好转, 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往年相比呈现减少的状况。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煤矿事故导致死亡的人数依然很多, 加上煤矿开采的深度和规模不断加大, 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仍是当前尚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的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

1 煤矿安全生产的意义

安全生产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 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也是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和促进中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煤矿的安全生产可以说是煤矿企业的生命线和幸福线, 做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 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是党的基本方针, 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 因此, 做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体来说, 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是其余各项工作的基础, 也是煤矿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的重要保障, 尤其对于多发事故、管理粗放或环境比较差的井下作业, 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煤矿安全生产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和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工作过程中会强化细节管理, 任何威胁安全的因素都要谨慎处理, 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井下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b) 煤矿安全生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工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任务, 这样就能不断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煤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立足;

c) 煤矿安全生产有利于提升煤矿企业的良好形象, 由于安全事故很少发生、经济效益又好, 那么就会使煤矿企业形象得到提升, 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 使煤矿企业的整体实力又得到提升;

d) 煤矿安全生产有利于煤矿行业向着安全、环保、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从而更好促进煤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2]。

2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煤矿企业各级领导和采矿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

a) 当前中国很多煤矿企业的各级领导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不够, 没有很强的安全意识, 也没有真正贯彻落实责任制, 尽管出现事故以后会采取一些措施, 但并不会将责任追究到底, 问责制也只是流于形式, 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 在操作中经常忽视一些小的安全事故, 这样就导致了采矿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b) 当前中国从事大型采矿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 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 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矿山开采中需注意的安全事项缺乏认识, 因此在采矿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操作失误或违规操作, 这样就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更是直接威胁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此外, 从事采矿工作的农民工大多没有与企业签订正式合同, 因此流动性很大, 不能及时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因此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也比较高[3]。

2.2 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基础保障设施建设比较之后, 安全科技含量比较低, 从事采矿的企业大多是小型民营的, 对采矿的设备资金投入远远不够, 尤其是在地下煤火探测、防突和瓦斯等关键技术和安全设备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此外, 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没有积极引进高端的自动化设备, 大部分作业还是靠人工来完成, 这样就加大了安全隐患。尽管在中国有很少的企业在采矿开采中使用机械化设备, 但这些设备比较陈旧, 并没有及时更新, 功能也不强大, 从而间接导致采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安全监察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很多煤矿企业的管理部门中的主管责任不是特别明确, 出现权利分散和职能重叠的现行, 每个部门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 不愿与其它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 这样安全监管部门就没有真正实现“权”“责”和“利”的统一, 且煤矿企业的地方监管和国家的监察职责有重复部分, 经常会出现重复执法的现象。此外, 监管方式大多为一刀切, 缺乏执行, 监管执行严重不到位。对于基层监察机构来说, 由于基础设施比较滞后, 装备不够, 手段也落后, 从而使监管不到位, 安全隐患没有及时检查出来, 从而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4 没有充分落实安全技术的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中国在近些年已颁布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但很多企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为了节省成本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 大多本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 甚至钻法律的漏洞做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同时, 当地政府为了一味追求GDP的快速增长, 对一些企业的违规行为不予理睬, 监管力度也不够, 这样在采矿行业就形成了潜规则, 很多企业置法律于不顾, 这样就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给企业和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作出巨大损失。

3 保证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应对措施

3.1 需切实提高煤矿企业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 人是决定性因素, 人的素质问题, 也就成为煤矿安全管理的最重要问题。因此, 一定要提高煤矿企业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技术安全素质:

a) 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生产的管理模式,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以质量达标准、安全创水平规范人的意识和行为, 规范人的操作, 把“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自觉行动, 增强自主保安、紧急应变的能力;

b) 针对煤矿井下条件变化大、下井人员多、层次复杂、工种多、流动性大的特点, 实行“广泛宣传、经常教育、强行培训、岗位练兵”等方式来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 提高其技术安全素质。只有职工技术提高、安全意识增强, 才能在生产中避免许多错误操作, 及时排除各种事故和隐患, 熟悉各种灾变前的预兆, 从而掌握事故防治方法, 遇到险情能采取急处理措施, 确保安全生产。

3.2 提高煤矿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和水平

在今后工作中, 中国相关部门应设置比较合理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 并不断细化各个部门安全监管部门的责任和职责, 真正实现“权、责、利”的统一, 且有效避免职能重叠的现象。此外, 要逐渐转变监管监察方式, 对于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方式, 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基层安全监察部门, 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强对监管监察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使其专业素质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使煤矿的监管监察向着科学性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及时找出煤矿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从而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4]。

3.3 规范安全制度严格执行

没有规范不成圆, 必须用制度约束行为。“祸起于细微, 疾患于所忽”, 要做到防微杜渐, 不出任何事故, 必须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实现安全预控, 就只有加强制度建设, 用制度要求人, 用规程指导人, 从而实现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让各级执行者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做到以法治企。在安全生产管理中, 要推行超前控制, 做到预防为主, 关口前移, 树立“违章就是事故”的观念。为此, 必须一级对一级负责, 一级抓一级, 重点抓好落实, 实现安全预控。

4 结语

煤矿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之一, 对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且在未来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以煤矿为主的能源格局都会一直维持。因此, 一定要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煤矿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 是其余各项工作的基础, 只有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才能更好保障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也给煤矿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从而更好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

摘要:叙述了煤矿安全生产的意义, 分析了中国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保证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金永飞, 靳运章.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应对措施[J].煤矿安全, 2015 (4) :234-236.

[2]于欢.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政策分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闫祖平.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技术与市场, 2014 (8) :290-291.

中国煤矿 篇8

随着人们对中国煤矿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近几年,中国政府加大了煤炭行业整治力度,安全监管部门不断升格,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促使了全国煤炭安全形势的一定好转。全国煤炭产量由2001年的11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25.5亿吨;百万吨死亡率由2001年的6.087人下降到2007年的1.484人。中国政府和企业为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所作的努力取得显著效果。

人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思索:这种在高压政策的作用下取得的成绩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怎样才能形成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而不是短期现象呢?对此,业界以及理论界进行了广泛探讨[1,2,3,4,5]。从本质上看,煤矿安全生产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它具有自然技术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双重身份。系统论原理指出,任何系统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演进,都必须获得足够的动力和科学的动力机制。因此,要推动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期化、常态化,就必须解决其动力和动力机制问题。本文拟深入探讨推动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动力机制,研究实现煤矿安全状况彻底改变的实现途径。

2 煤矿安全生产动力机制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这里所讨论的煤矿安全生产的动力机制是指煤矿安全生产系统运行演进过程中的动力获取及其内在的、本质的作用方式。一般应从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研究各要素同动力系统的关系及作用原理。因此,找到动力源是研究煤矿安全生产动力机制的出发点。

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煤矿安全生产的实践,笔者认为,在目前和将来更长时间内,推动我国煤矿安全发展的动力要素,可分为经济效益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力、职工安全需求的拉动力、社会舆论的压力和政府政策的推动力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动力机制。由于不同动力主体和动力要素的目标、功能各不同,而且影响动力要素发挥作用的客观环境复杂多变,煤矿安全生产的动力机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结合对近几年煤矿安全工作的分析,可以将中国煤矿安全动力体系中各动力要素的协同关系归纳为如下结构(见图1)。

2.1 经济利益驱动机制

企业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主体,企业对安全生产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风格特质,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经济动物”,煤炭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们会根据成本收益核算的结果进行抉择,这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利益基础。如果安全效益大于安全支出,企业就会主动增加投入;反之会减少投入或选择不投入。企业的安全总支出包括企业预防安全事故的投入和因安全事故引起的经济损失。因安全事故引起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的财产损失和支付给企业伤亡员工损失的生命经济价值补偿。而安全生产表现出的效益是多种多样的,不但有经济效益还会有社会效益(即外部经济性),有的是长期的、有的是眼前利益。这使得煤矿行为的选择趋于复杂。由于外部性与以及企业对经济利益(甚至是短期利益)的追求,企业行为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超出自身应有的边界,降低自身所应该遵循的安全标准。这当然就降低了成本支出,而增加企业自己的利润。但安全生产标准的降低,将会对社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产生不利影响。

此时,就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或多种政策进行协调,并利用经济手段使企业的外部影响内部化,使企业具有足够的利益动力去投资安全生产。目前,国家采取的提高伤亡补偿标准、加大违规处罚力度等措施,就是试图使经济利益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核心动力。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煤矿安全形势的好转。

2.2 安全技术支撑机制

煤矿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保证系统的安全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撑。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煤矿安全状况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煤矿安全基础薄弱、技术设备落后、整体防灾抗灾能力差[6,7]。随着中国“科技兴安”战略的实施,科技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安全科技的不断创新逐步成为煤矿生产安全状况好转的原动力。近几年,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技术问题,国家启动和推进了一批安全生产重点科技开发项目,在地质灾害防治、内外因火灾的控制与预防、瓦斯煤尘爆炸与尘害防治、矿山防灾救灾等方面,形成了先进的技术研发体系与成套装备,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支撑。随着采掘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监测监控数字化的应用、推广,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的明显好转。

2.3 职工需求拉动机制

需要是人类生理或心理的、潜在或显在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经过深入研究,提出来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深刻揭示了人类需求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对生命安全的需求是人的最基本、最低层次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生命质量的提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自发和自觉地行动。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逐步形成了环境意识、安全意识,并把生命安全的保障、工作环境的改善作为择业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一些安全状况差的煤矿企业由于作业环境差、安全系数低等原因,采掘一线出现劳动力短缺[8],采矿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更不愿意去这些矿工作。而一些现代化矿井,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安全生产达世界先进水平,逐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理想选择。随着人才的聚集,这些优秀矿井的安全越来越好,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安全状况不好的煤矿则陷入恶性循环,直至被政府或市场淘汰。这就迫使煤矿企业不断增加安全投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2.4 社会舆论促进机制

社会舆论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借助新闻媒介的力量增加“透明度”,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对相关组织或个人施加心理压力,达到约束或激励的目的。

随着进一步开放和公众安全意识的提高,中国煤矿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每当发生事故,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都会进行深入报道,使得中国煤矿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每况愈下。中国煤矿高伤亡率还多次受到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批评,国外某些势力也借此抨击中国的人权状况。国际舆论认为中国的煤矿开采已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国际煤炭组织(ICO)谴责中国煤炭企业在缺乏应有的劳动保护下,让煤矿工人从事煤炭生产,使矿难频发。ICO强烈要求中国政府为矿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否则将考虑呼吁世界各国抵制大陆生产的煤炭。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应,无形中给政府和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促使中国政府和煤矿企业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煤矿安全状况。

2.5 国家政策推动机制

政府作为代表公众利益的组织,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动力去关注煤矿安全问题。近几年国家对煤矿安全高度重视,从体制、法制、机制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煤矿安全工作。安全监管机构不断升格,政策措施接连出台,安全生产工作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地调整,推行了安全生产问责制,建立了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联系重点煤矿安全工作制度、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一些地方也提高了处罚和赔偿遇难矿工的标准,并加大了对事故责任人的惩处力度。除机制上的保障外,国家还加大了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2001年起,累计安排59亿元,对煤矿安全改造进行直接补助,带动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投入54亿元。为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的问题,出台了煤矿企业税前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政策,全国所有煤矿每年可以提取60多亿元安全费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稳定,是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状况好转的根本动因。

3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路径选择

上述促进煤矿安全的几种动力机制不是孤立、独自发挥作用的,相反,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只有当几种机制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时,对中国煤矿安全的巨大推动力才能清楚地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动力机制不是自生自发的,需要一个不断培育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社会和企业都责无旁贷。政府应从政策引导、制度约束、监督管理等方面去营造适当的动力机制;社会主要发挥监督功能;企业则应从塑造共同远景、追求长远目标、担负社会责任等方面去培育相应的动力机制。

3.1 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证

由于中国安全生产的监管体制目前正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也相对滞后,加之人们的安全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执法的环境也有待改善,《安全生产法》所规定的一些法律制度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为此,要围绕煤矿安全生产,加快构建以《安全生产法》为主干,以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为分支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并通过依法行政,把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3.2 完善监察体系,强化监督管理

在目前多部门合作开展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有权威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国家安监员不得与煤矿发生任何利益关系。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工资待遇等措施,使安检人员能够独立客观、科学公正地依法进行监督和检查,有效地推进煤矿安全工作。同时,在明确地方政府、企业各级领导和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应负职责的基础上,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严格落实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行政、经济处罚力度,对违反安全生产法规的煤矿,发生重大、特大事故的责任人,必须依法严肃查处。

3.3 经济政策扶持,确保煤炭基础产业地位

国家应对煤炭行业重新进行定位,按基础性和高危性行业的特点,在税收、安全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9]。继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和支持力度,合理提高安全费用和维简费的计提标准。要完善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的监管措施,充分发挥此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3.4 积极发展安全科技,用科技创新支撑安全发展

应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措施,形成国家和企业相结合的煤矿安全科技投入机制,整合社会科技资源,构建国家煤矿安全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煤矿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攻克主要灾害防灾救灾的重大理论问题及重大技术难题。从目前看,我国煤矿安全领域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有[10]:矿井机械化生产,高瓦斯区、高应力区、地质异常区超前探测技术与装备,粉尘浓度连续监测技术,突水水源与突水通道封堵材料与装备技术,重大事故遇险人员生命保障及快速救援技术与装备,井下人员定位与无线通讯技术等。解决这些关键技术的根本出路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将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引入矿井,最大限度减少井下人员,增加技术要素的贡献。

3.5 加强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借助新闻媒介的力量增加“透明度”和“曝光度”。对每次事故的原因都要进行及时、全面、细致的调查分析,并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及时公布事故情况,这种信息公开的方式,能保证公众监督的透明化,是减少伤亡事故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还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煤矿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广大矿工和人民群众参与到煤矿安全治理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支持和监督。

3.6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矿工素质

矿工的安全需要和安全生产技能是推动煤矿安全的基本动力。大量的事实都证明:监察重要,安全教育与技能培训更重要。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作业技能、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提高安全素质。对从事采矿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必须进行强制性的安全技术培训。新工人被录用后,必须接受安全基础知识的培训和法规的教育;改变工种的工人也必须重新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后才能上岗。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安全培训中心,对职员和工人进行定期培训,以适应生产和安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成林.浅谈地方小型煤矿面临的安全生产问题及对策[J].煤矿安全,2003(1):54~55

[2]王德维.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探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4,31(3):19~28

[3]魏福生,胡国忠,王宏图,袁志刚.完善监管体系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J].煤矿安全,2007(9):94~96

[4]王军.我国现代煤矿安全管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1):69~72

[5]赵子全.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机制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4):119~121

[6]赵洪广,王爱国.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原因浅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5,(283):72~73

[7]刘同金.加强现场管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J].煤矿安全,2000(9):45~47

[8]李厚清.浅析煤矿企业采掘一线劳动力短缺原因及对策[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4):122~123

[9]荆全忠,李焕荣,汪达慧.引发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煤炭,2006(5):62~65

中国煤矿 篇9

很难想象, 缺少了基金会的帮助, “开胸验肺”后的张海超将走向何种境遇, 但从医护人员的只言片语里, 张海超的未来似乎清晰可辨:“如果不及时入院治疗, 张海超活不过两三年。”

从这个角度来说, 张海超是幸运的。基金会自从2003年成立后, 一直致力于尘肺病治疗、科研和新技术推广工作。但面对我国庞大的尘肺病患者群体, 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院长、基金会秘书长李玉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基金会的力量依然是杯水车薪!”

多措并举救助张海超

其实, 自从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发生后, 基金会一直密切关注事态进展。2009年7月, 基金会主动给张海超打电话, 询问相关情况。当月28日, 在基金会的帮助下, 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北京煤炭工业职业医学研究所、陕西铜川矿务局总医院等3家单位派专家前往河南, 为张海超体检, 并赠送给张海超以及其工友治疗药物。

9月22日, 张海超来到了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那时候, Ⅲ期的尘肺病使张海超变得非常的虚弱, 说话时他不停地咳嗽, 上气不接下气, 即使走上10m的路程, 他也会变得气喘吁吁。

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副院长张志浩向记者表示, 开胸验肺是对身体的一种损伤, 开胸验肺之后, 肺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有炎症, 而这种情况下对张海超进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 风险是非常大的。另外, 那时的张海超已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稍有不慎, 影响将非常巨大。

李玉环院长向记者坦言:“万一张海超的治疗失败了, 那疗养院的事业算是毁了!”毕竟, 自1991年开展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以来, 其在应用的过程中无一例意外出现。

抉择在这种情况下也变得艰难起来。

期间, 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专门组织院里以及华北煤炭医学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皇岛市人民医院等机构的专家进行专题论证, 对技术的可行性、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评估。顶着巨大的压力, 李玉环院长毅然做出决定:为张海超进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

由于张海超身体特别虚弱, 所以疗养院决定, 让他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疗养, 待其身体状况好转后, 再进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2009年10月15日, 张海超进行了左侧肺灌洗, 当月26日, 又进行了右侧肺灌洗。

据了解, 张海超的2次肺灌洗手术共用了总计为2万2 000ml的灌洗液, 从张海超的双侧肺脏中清洗出了大量的Si O2 (石英粉尘) 和2.712×109个因吞噬了粉尘而中毒的巨噬细胞, 还有这些细胞所释放出来的各种导致肺脏纤维化的有害因子。

治疗是成功的——张海超立即感觉到呼吸轻松了很多, 精神状态也有很大的改观, 以前走10m就气短, 治疗后跑步上2楼都没有问题。张海超肺功能检测结果表明, 其弥散度和最大通气量分别比入院前提高了15.9%和6%。

让基金会综合部张桂丽科长记忆深刻的是张海超的体重:“出院时, 张海超的体重比入院时增加了6kg, 脸红扑扑的!”出院前, 李玉环院长还宴请了张海超, 为他饯行。

现实矛盾催生基金会成立

目前, 在我国庞大的职业病群体中, 尘肺病患者占有相当的比例。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副院长张志浩表示, 尘肺病是一个致残性很强的职业病。尘肺患者易感冒, 有胸闷、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每隔数年, 病情还要升级, 合并感染到肺心病, 最后患者会因呼吸衰竭跪卧死亡。

尘肺病不仅影响患病职工的身体健康, 导致劳动者死亡、致残、过早丧失劳动能力, 更给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据国际劳工组织报告, 我国尘肺病危害接触人数、尘肺病患者累计人数、死亡人数和新发病例数均居世界前列。

而在尘肺病治疗方面, 迄今为止, 我国乃至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获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药品问世, 事实上, 任何药物都无法将吸入肺脏的粉尘和有害物质清除。

北戴河疗养院于1991年创立了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病新技术, 该技术是针对病人肺脏中始终存在粉尘和巨噬细胞性肺泡炎而采取的治疗措施, 不但能清除肺泡内的粉尘、巨噬细胞及致炎症、致纤维化因子等, 而且还可改善患者症状, 改善肺功能。虽然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技术安全有效, 但许多尘肺病患者因资金问题无法接受治疗, 仍然在痛苦中呻吟。

针对这种情况, 原煤炭工业部高扬文老部长积极倡导, 于2002年致信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并得到重要批示, 卫生部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 到北戴河现场调研, 并2次召集有关专家对大容量全肺灌洗技术及基金会问题进行论证。卫生部于2002年11月正式行文报告国务院, 提出3点结论性意见:肺灌洗技术本身是成熟的;其可以作为尘肺病治疗方法之一;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基金会, 以帮助广大尘肺患者康复, 推动尘肺病防治适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推进尘肺病防治工作。

政府换届后, 2003年, 高扬文老部长又致信温家宝总理, 建议“建立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 次日温总理就批示“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研究”。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王显政非常重视, 多次批示“加快进度”。2003年6月17日, 温家宝总理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王显政的报告上批示“请汪洋同志阅。按程序报批”。当天, 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汪洋批示:“请三局注意跟踪报批进度, 有问题及时反馈。”就这样, 基金会于2003年10月31日经民政部正式登记注册。

这么多年过去了, 但秘书长李玉环仍然对基金会成立的细节记忆犹新, 他向记者感叹道:“基金会的成立可谓是一波三折!”

康复工程播撒希望之光

2005年3月, 31名尘肺病患者在基金会的帮助下接受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后, 联合致信温家宝总理, 感谢基金会给他们带来的新生。这封信, 也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圈阅。

这只是一个缩影。

自成立以来, 基金会就启动了“尘肺病康复工程”, 到2009年年底, 共救助尘肺病人2万6 000多人, 总计对6 169人进行了补贴。本来, 基金会的救助范围是煤炭系统的患者, 但在尘肺病逐渐向农民工这个群体蔓延的大背景下, 基金会及时向农民工尘肺病患者伸出了援助之手——对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农民工, 基金会给予每人1 000~3 000元的现金补助。

尘肺病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基金会“尘肺病康复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院长、基金会秘书长李玉环表示, “尘肺病康复工程”计划在2~3年内, 以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为基地, 将大容量全肺灌洗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到15~20家医院, 以救助更多的尘肺病患者。目前, 基金会已经在全国成立了18家定点医院, 其中有15家能进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

为更好、更快、更安全地实施“尘肺病康复工程”, 基金会制定了科研计划。2006年, 基金会确定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煤炭总医院、铜川矿务局总医院、煤炭工业职业医学研究所、大同职业病防治院、华北煤炭医学院等6家有科研能力的医院为培训与科研基地。2006~2009年, 基金会相继投入140余万元资助11个尘肺病防治适宜技术和应用基础方面科研课题, 这些课题研究进展良好。其中, 《尘肺大容量肺灌洗效果回顾性调查》已列入国家科技部首批重点支持的“十一五”攻关课题《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之中, 部分课题已结题,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膜分离技术》获2项国家专利, 有的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

中国煤矿 篇10

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信息与自动化专家委员会于2009年6月4日在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召开了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暨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百年校庆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公司、科研院所、设计院、大学等九十余名代表。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智敏教授级高工出席会议并讲话。姜智敏秘书长首先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 介绍了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和任务, 并对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信息与自动化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姜智敏秘书长还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推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姜智敏秘书长在报告中回顾了建国以来煤炭工业的发展, 分析了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提出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指出了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信息与自动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副校长孙继平教授作了题为《矿井监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学术报告。孙继平教授在报告中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指出:在全国煤矿发生各类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中, 重特大瓦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约占66.52%和68.72%;瓦斯防治是减少煤矿死亡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的首要工作。孙继平教授在报告中还指出: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在瓦斯防治、火灾防治、机电运输事故防治、遏制超定员超能力生产、应急救援、事故调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孙继平教授在报告中分析了煤矿监控的特点:电气防爆、传输距离远、网络结构宜采用树型结构、电网电压波动大、电磁干扰严重、工作环境恶劣、传感器宜采用远程供电、不宜采用中继器等。孙继平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煤矿监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1) 煤矿监控信息传输; (2) 煤矿监控信息处理; (3) 传感器无盲区布置与分级控制; (4) 矿用图象识别与处理; (5) 生命探测与人员定位; (6) 矿用本质安全防爆电源; (7) 煤矿监控系统试验方法; (8) 煤矿井下电磁兼容等。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主任刘峰教授级高工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信息与自动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张瑞新教授作了题为《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信息系统及应用》的学术报告。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信息与自动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师文林教授级高工作了题为《大容量防爆动力电池研究与应用》的学术报告。

会议决定于2010年召开第2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暨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信息与自动化专家委员会大会。希望各位委员和全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工作者踊跃投稿并参加大会。

本次会议出版了《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暨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百年校庆学术会议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由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信息与自动化专家委员会和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共同主办,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校长乔建永教授和党委书记杨仁树教授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词。

中国煤矿 篇11

在过去几十年中,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本文主要从鹤壁煤炭业的角度出发, 来审视煤炭开采过程中对鹤壁的生态环境污染, 以PM2.5为基本衡量标准, 来界定空气环境污染指数。

1 鹤壁煤矿的分布及现状

鹤壁以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命名, 因发现煤炭资源, 国务院于1953年3月批准设立省辖市。鹤壁的煤矿区位于河南省的北部, 太行山东麓, 与华北平原交接处, 新华夏系太行山隆起带之南段东侧, 且在京广铁路的西侧。鹤壁矿区主要有2座选煤厂, 8对矿井。鹤壁煤以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性能而闻名国内外。鹤壁煤田的地质情况是一隐伏煤田, 富含煤的地层大多处于第三系及第四系。

鹤壁煤矿统属于鹤煤集团, 且鹤煤集团属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个分支, 其中还包括永煤集团, 焦煤集团, 中原大化集团, 省煤气化集团。他们共同组建了河南煤业化工集团。2013年9月12日,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和义煤集团战略重组, 组建河南能源化工集团。

鹤壁因煤而建市, 可以说是资源型工业城市的一个代表。长期以来, 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 技术水平较低, 导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低。由于对煤炭资源的开发不合理以及对煤炭过度的开发, 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 还导致了周围生态环境的极度破坏。具统计了解, 煤炭企业污染目前尚没有形成完整计量体系, 没有将因环境污染产生的外部性损失计入生产费用, 造成煤炭企业转嫁成本,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私利, 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正确计量煤炭企业环境污染并治理, 无疑对于我国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明确环境污染与煤炭成本之间的界限, 明确了煤炭企业环境污染的计量对象是该经济系统中与环境相关的输入、输出物对人类价值影响的货币值。在提出煤炭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计量应包括两部分, 即环境污染损失部分和生态破坏损失部分的基础上, 计量了单位煤炭产量生态损失破坏的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和恢复费用, 进一步提出来基于PLC理论的煤炭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2 煤矿开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 环境的持续不断污染导致了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和下降,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一些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还导致了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起初, 经济快速增长, 让人们对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可协调性的认识不清晰, 因此, 因为发展当地经济而破坏了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 可堪比中国人的厨房, 是中国从产品到食品加工的重要生产基地。河南位于中国中原地区, 土地肥沃, 其中农业在河南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豫北的自然条件、土地肥沃程度较好, 它是我国粮食、棉花主要的生产地, 是国家优质小麦的生产基地。其中鹤壁更是位于豫北平原地带, 土地资源更是肥沃。每年产出的小麦和玉米更是销往世界各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由于不断的开采煤炭, 对鹤壁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PM2.5主要是根据漂浮于大气中的颗粒悬浮物的直径大小而衡量的, 将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定义为PM2.5。表1主要是鹤壁近两周的PM2.5的值。

近几年鹤壁市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 经济从粗放型的模式转向集约型的模式;从资源型的经济模式转向技术型的经济模式。经过转型, 鹤壁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由于近几十年煤炭的大量开采,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鹤壁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与成长。然而,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飞速提高, 这样也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2.1 对大气的污染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 在很大程度上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在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气, 主要有地面矸石山和矿井瓦斯因为自燃而施放出的气体。甲烷是矿井瓦斯的主要组成成分, 且其是一种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大约为CO2的21倍。

据资料显示, 中国每年因开采矿井而排放出的甲烷大约为70~90亿m3, 约为世界甲烷的总排放量的30%, 只有约5%的甲烷得到了集中回收并有效利用, 其余的全部在没有得到处理的情况下排放到大气中。矿区地面因为矸石山自燃施放出有毒有害气体包含了大量的SO2、CO2、CO等气体, 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生态环境。

鹤壁矿区附近地区, 空气质量严重不合格, 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状况。雾霾天气逐渐增加, PM2.5严重增加 (那是候还没有PM2.5这个标准) 。

2.2 对土地的破坏

对煤炭的不断开采及过度开采不仅破坏了土地资源, 而且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由于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都会严重的破坏地表结构, 从而破坏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植被, 改变当地的地貌结构, 引发生态环境的变化, 并危及到地面建筑物和当地的水资源及交通道路。比如附近土地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有些地方土层明显出现了塌陷, 甚至塌方的现象。同时也破坏了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 导致森林覆盖率减少, 土地荒漠化加大, 草木植被逐渐减少或枯竭。

2.3 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由于对煤炭的过度和不合理开采, 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由于中国的地下水资源本来就不丰富, 再加上中国人口众多, 并且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这样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同样鹤壁也是如此, 鹤壁虽然处于平原地区, 但是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并不是太合理。

3 结论与建议

在最近几十年里, 鹤壁煤矿产业的不断开发与发展确实为鹤壁的经济迅速发展和崛立了头功。鹤壁可以说是一座资源型的工业型城市, 粗放型的经济模式促进了鹤壁经济体整体快速成长, 也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是煤炭开采的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技术水平的局限性以及大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 因此给人们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随着煤资源的不断开采, 由少积多的历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譬如:水资源的污染、土地的贫瘠及荒漠化、森林植被的枯竭与衰退以及更严重的空气质量的严重污染等等问题。

3.1 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历史根源

3.1.1 相关部门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 缺乏严格的处罚制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们只注重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物质方面不断追求, 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同时, 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由于人们及相关部门还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们到来的危害的严重性, 对保护环境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拟定和完善。

3.1.2 科学技术水平低。

煤炭开采属于一个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产业, 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出大量废水、CO2、SO2、NO、H2S和煤渣及矿渣。这些污染物给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而且煤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人们应该合理开采, 避免过度开采及开采浪费。以前由于技术水平有限, 而且机器设备的效率较低, 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和开采不合理现象。

3.1.3 重经济效益, 轻生态环境保护。

地方政府只顾发展一方的经济效益, 追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可协调发展, 从而在政策方面重经济发展, 轻环境生态保护。还有大量人民群众尚且没有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缺少一定的了解与认知。

3.2 相关建议

政府应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出台相关环境保护及治理的法律文件, 并严格按照出台的文件执行。建立健全环保机制, 大力宣传环境破坏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加大科技投入, 相关企业应该加大资金购买更加精密、更加高效的机械从事一线生产。逐渐让高精度的机械代替人工开采, 从而避免不合理的开采造成的境污染。

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加大对污染地区的环境的治理工作, 对尚未污染的地区做好防范工作。增加造林, 提高森林覆盖率, 防止土地的荒漠化。

参考文献

[1]趣成锐, 赵长遂, 周鹜, 段伦博.O2/CO2气氛下煤种对燃煤PM2.5形成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 (02) .

[2]王秋湘, 王忠民, 李晴阳, 高慧丽.鹤壁矿区瘦煤分布及其变化规律[J].中州煤炭, 2003 (01) .

[3]高象滔.煤炭企业环境污染计量与治理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

上一篇:公共说明责任下一篇: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