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沟煤矿

2024-10-16

长沟煤矿(精选5篇)

长沟煤矿 篇1

长沟峪煤矿安子采区多倾斜煤层, 以–140 m水平北一北15槽风井三壁工作面为例, 该区域煤层倾角为29°~38°, 煤层平均厚度为3.5 m左右, 但厚度变化很大, 最小只有1.6 m, 最大厚度达5.4 m。相比其他开采方法, 使用悬移支架走向长壁炮采法能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提高煤炭产量。

一、采煤方法改革的建议

结合安子采区实际情况, 悬移支架支护是最合适的支护方式。在采区采用悬移支架支护, 在顶板破碎处用金属网护顶, 支架后侧上齐挡矸链, 这样, 工作面沿走向从采空区侧到工作面煤壁始终是一个封闭整体, 能大大提高工人的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二、工作面支护

采用ZH1600/16/24Z型整体顶梁悬移支架进行支护。其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三、回采工艺

回采工艺流程:安全检查、处理隐患→打眼注水→打爆破眼→设警戒→装药→联线→放炮→工作面安全检查→升翻转梁 (伸前探梁) 临时支护顶板→攉煤→收翻转梁 (前探梁) →移顶梁及前、后柱→移托梁。

1. 安全检查、处理隐患。

由班长组织进行通风、支护、拒爆、残爆、设备设施等安全检查。

2. 打眼注水。

首先应注意的是, 注水眼不能做炮眼使用。在工作面煤层中间布置一排注水钻孔, 注水钻孔布置在距顶板600~800 mm的位置, 钻孔间距为4 m, 注水钻孔深度为3 m;每回采3个循环注水一次, 注水时从上面的钻孔开始注水, 注水时液压泵站的压力为8~10 MPa。

3. 打爆破眼。

煤层厚度小于2.2 m时, 顶眼距顶板200 mm, 底眼布置以保证支架最小采高为准;煤层厚度大于2.2 m时, 顶眼距顶板200 mm, 底眼距顶板2 m, 炮眼成“五花”形布置, 眼间距1.5 m。

4. 警戒、装药、联线、放炮。

警戒人要按指定路线清理工作人员到指定警戒位置。在装药前, 瓦斯检查员必须检查工作面爆破地点的瓦斯含量, 当瓦斯浓度小于1.0%时, 方可装药。装药选用煤矿许用乳化炸药爆破, 毫秒延期电雷管引爆导爆索将乳化炸药引爆;电雷管的脚线和连接线、连接线和放炮母线之间的接头, 都必须悬空, 放炮母线连接脚线, 检查线路和通电放炮工作, 只允许放炮员一人操作。联线完成后, 瓦斯检查员需进行瓦斯检查。当瓦斯浓度低于1.0%时, 方可放炮。放炮后, 必须按规定等待45 min以上, 待炮烟全部吹散后, 检查瓦斯, 瓦斯浓度低于1.0%时, 方可允许工作人员进入工作面。

5. 工作面安全检查、升翻转梁 (伸前探梁) 临时支护顶板。

放炮后, 由带班班长负责, 对工作面的悬移支架、支柱、顶板、煤壁进行安全检查, 如发现伪顶、檐子煤、活煤、活石等安全隐患后, 必须立即处理, 确认安全后再进行其他工作。

6. 人工攉煤、收翻转梁 (前探梁) 、移顶梁及后柱。

在悬移支架掩护下, 人员站在搪瓷溜板后攉煤, 煤出完后收回翻转梁 (前探梁) , 前移顶梁, 实现及时掩护。移顶梁顺序为:移顶梁时, 前后液压支柱卸载, 顶梁落在托梁上→前、后柱提起向推进缸注液, 以托梁为支点, 顶梁前移→落下前、后柱→前后液压支柱注液加载, 支撑顶板, 完成移顶梁及前、后柱。除过渡架外其余支架移架步距均为1 m。在移动工作面首架或尾架顶梁时, 必须先在悬移支架端头支撑梁下支设两根单体柱, 再移动首架或尾架顶梁。移架时必须保持架间中心相等, 标准架间隙为60 mm。

7. 移托梁。

整个工作面移顶梁完成后, 前移托梁。移托梁前, 必须先将工作面悬移支架两端的端头梁下的4根单体柱全部卸载拆除, 否则, 严禁前移托梁。支柱通过顶梁与顶板紧贴产生初撑力支撑顶板, 这时托梁无载荷地吊挂在顶梁上, 向托梁的供液系统供液推进缸的活塞杆全部收回, 托梁前移, 完成一个动作循环。

四、悬移支架工作面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 悬移支架工作面的优点。

(1) 适用能力强, 对于地质条件复杂, 煤层厚度不均的煤层, 适合用悬移支架采煤法。

(2) 减轻了人工搬运柱的劳动强度, 挡矸板有效防止了采空区顶板垮落进入工作面, 提高了安全性, 与单柱支护相比产量高。

2. 悬移支架工作面存在的问题。

(1) 安子采区工作面走向长度短, 工作面需要频繁搬迁, 影响生产。

(2) 安子采区倾角大, 工作面长度大, 悬移支架在倾斜布置时容易出现咬架现象, 不适合布置过长的工作面。

节控 (制3采) 高采在用2Z.2Hm160, 回采率低0/16/24Z型。整体顶梁悬移支架, 使用加长

长沟煤矿 篇2

1、 五口村有一怪人,凹眉突目,舌长二尺,只能上卷,不能下曲。虽千草百药不能促其短,刀割斧剁不能使其回。一“再生华佗”把脉后,长叹曰:“此非自然之物,乃心物也。”

2、 乌有村祖孙二人去打麦扬场,祖父说:“孩子,看看今天什么风。”孩子信手拿起半块砖,向空中一抛,祖孙俩抬头一望,砖头径直而下,吓得抱头猛向外窜出一大步,孩子嘴里还喊着:“爷爷,今天直风!”

3、 乌有村一小学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痴心于教学。一天,上级听其课,由于心慌,忘了拿粉笔,忙叫一学生:‘去拿点彩色粉笔……对了,再拿点黑白的。”几分钟过后,学生沮然而回:老师,只拿来了彩色的,白色的,就是没有黑色的!”

4、 乌有村有一人驾船驶舟去集市上买堂座。临走前,其父再三叮嘱他:“所谓堂座就是摆放在堂屋门口的狮、虎之类的石雕木刻。”再说这人到了集上,逛了几家卖堂座的商店,发现堂座都摆在店内,就是没有摆在门两侧的,沮丧而回。回家告知其父:“集上没有一家像您说的`卖堂座的。”其父愕然:“那怎么可能?”

5、 子虚村一五口去洼里耩麦子,耩了半晌,皆疲倦不堪,于是让孩子去数数耩了几耧。“一腿两腿三腿一耧,一腿两腿三腿一耧,一腿两腿三腿一耧……”孩子一会回来告曰:“总共耩了一腿两腿三腿一耧!”

6、 一天夜里,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子虚村一户人家,父亲突发老病,眼瞪着,腿乱蹬。其母赶紧叫醒儿子:“快去大队卫生室,买点急救归魂丸!”其子拔腿而去,脚不连地。一路上口中不断地念叨着“急救归魂丸,急救归魂丸,急救归魂丸……”生怕忘了。

长沟煤矿 篇3

天水金长沟金矿位于西秦岭造山带北秦岭加里东商丹蛇绿混杂岩带与中秦岭华力西褶皱带的接合部位, 该带为华北地台的陆缘裂陷海槽, 宽3~15km, 呈反“S”型展布。其以华北地块为基底, 经元古宙奠基、加里东早期裂陷接受海相火山-碎屑岩沉积, 加里东晚期褶皱造山, 并经历了华力西期, 印支-燕山期强烈改造的复杂造山带。。

1.1 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丹凤群、上古生界泥盆系、中生界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 总体呈北西向分布。其中丹凤群与舒家坝组分布广泛, 与成矿关系密切, 是本区金银铜矿的主要赋矿层位。

下古生界丹凤群 (Pz1D) 呈南北向分布于娘娘坝-大草坝一带, 为一套浅-中变质的海相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 与泥盆系舒家坝组呈韧性剪切带接触。区域出露为丹凤群木其滩组、黑湾里组、大草坝组、李家沟组地层, 总体显示了自下而上以基性-中基性火山岩-正常沉积岩的沉积旋回和韵律特征。

泥盆系舒家坝组 (Dsh) :呈近南北向分布于曹家沟-大河沟一带, 东侧与丹凤群地层呈断层接触, 测区出露泥盆系舒家坝组分第一、二、三岩性段。

1.2 构造

1) 褶皱:本区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构造运动, 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体系。褶皱构造主要有:娘娘坝-银铜山复式背斜:核部为丹凤群木其滩组 (Pz1m) , 轴向北西, 轴线位于徐家河-上店子一线, 长度大于20km, 南部被天子山二长花岗岩体及钱家坝断裂破坏。背斜北东翼为黑湾里组 (Pz1h) , 南西翼由黑湾里组 (Pz1h) 、大草坝组 (Pz1d) 及李家沟组 (Pz1l) 组成, 并发育一系列次级褶皱构造, 褶皱域自北东金子沟至南西猪波沟, 为一向南东弧形突出的巨型复式背斜, 其与南北向主干断裂基本控制了区内地层的空间展布和构造格局。区内主要金银、铅锌等矿床 (点) 均分布于该褶皱南翼的次级褶皱与断裂破碎发育部位。金长沟向斜:以舒家坝第三岩段 (Dsh3) 为核部, 两翼为舒家坝第二岩段 (Dsh2) , 为轴向北西紧闭向斜构造, 轴部北西起王家沟脑, 倾没于新近系之下, 南东至大河沟, 被白垩系所覆, 延伸约4km, 两翼次级褶皱发育。金长沟金矿点位于向斜核部, 大河沟、磨子沟金矿位于向斜北东翼。

2) 断裂:区域断裂构造发育, 以近南北向的舒家坝-娘娘坝区域性反“S”形深大断裂及东西向次级断裂为主要构造线, 叠加有北东向及北西向后期断裂, 形成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基本格架。主要断裂有两个:

(1) 舒家坝-娘娘坝韧脆性断裂:分布在舒家坝-猪波沟-娘娘坝-徐家河一线, 地貌上呈较明显的负地形, 断裂带宽约50~200m, 测区出露长度大于20km, 向东延入陕西境内, 与东秦岭之唐藏-商丹区域大断裂为同一条断裂。该断裂在测区舒家坝-猪波沟一带为北西走向, 在娘娘坝-徐家河一带呈南北走向, 至徐家河以北转为北西向, 总体呈反“S”形分布, 以北东倾为主, 倾角50°~75°。断裂具有多期活动性, 最早形成于加里东晚期, 于华力西期-印支期强烈的活动, 早期为中深层韧性剪切构造, 糜棱岩发育, 带内形成不对称旋转构造、A型褶皱、鞘褶皱等, 晚期为浅层脆性构造, 带内形成构造砾岩、碎裂岩等。

(2) 钱家坝断裂:近东西向分布于孙旗家-小南峪-前驮阳沟, 西端在孙旗家一带被新近系所覆。断裂带宽约50~200m, 测区出露长度10km, 呈明显的负地形带, 航片带 (线) 状影像特征清晰。断层总体产状350°∠60°, 具多期活动性质, 早期为圧扭性, 形成挤圧透镜体和断层泥等, 晚期表现为张扭性质, 形成角砾岩、碎裂岩等, 该断裂形成于本区反“S”形构造转弯之后 (燕山初期) , 断裂右形切错地层及北西、北东向构造线达4km。大桥下金银矿、庄河沟金矿产于其南侧的次级断裂中。

1.3 岩浆岩

本区处在鸳鸯镇-天子山构造岩浆带上, 岩浆活动极为频繁。区域上加里东期到燕山期有大面积岩浆侵入。前加里东期主要为强烈的火山活动。区域上主要出露为印支期八卦山单元和柴家庄单元的二长花岗岩, 分布于测区东南一带。据1:5万娘娘坝幅区调成果, 按单元-超单元理论划分出的印支期柴家庄超单元分布在测区的东部, 按其岩性、接触关系、演化特征等划分为柴家庄、八卦山两个单元, 岩性均为肉红色似斑状二长花岗岩, 并伴有脉状产出的闪长岩 (δ) 、花岗岩 (r) 、花岗斑岩、石英脉 (q) 等, 为区内成矿物质的活化、矿液运移、富集提供了热动力, 与金、银、铜等成矿关系较为密切。

1.4 地球化学特征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良好的成矿条件, 区域上丹凤群、泥盆系都是Au、Ag、Pb、Zn、Cu、As、Sb、Hg元素的高背景区, 特别是Ag、Pb极为富集, 分异程度也高, 形成大面积的高背景、高衬度异常, 在中酸性侵入岩体中Au、Ag、As等元素也较富集, 沿主要的区域断裂Hg、As、Sb、Au等元素也富集。

1.5 遥感地质特征

本区遥感影像解译成果显示, 环形构造较发育, 环状色线 (块) 或色带影纹反映出已知的侵入体及部分隐伏岩体的特征。区内断裂构造明显, 以东西向、北东向线状构造为主。北、中秦岭的分界断裂娘娘坝-太阳寺大断裂及南、中秦岭的分界断裂江洛-两当深大断裂在影像中尤为明显。

2 矿区地质特征

金长沟金矿位于舒家坝南西2km处, 矿区出露地层为泥盆系舒家坝组, 为一套深海相浊积岩,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成矿地质条件较好。

2.1 地层

勘查区内出露有泥盆系舒家坝组第二、第三岩性段。总体为一向北东倾斜的倒转紧闭向斜褶皱, 岩层均呈北西向展布, 倾角在30°~60°。

第二岩性段 (Dsh2) 分布于勘查区南西部, 地层走向呈北西向展布, 倾向北东, 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岩石组合为灰绿色-灰色、薄-中厚层状石英杂砂岩, 粉砂岩, 粉砂质板岩组成较为发育的鲍玛序列、复理石韵律, 厚度大于140m, 为次深海-深海相浊积岩。按岩性组合, 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岩性层, 即岩性为石英杂砂岩 (Dsh2-1) 、灰色粉砂岩 (Dsh2-2) 、粉砂质板岩 (Dsh2-3) , 各岩性层之间均为整合接触。

第三岩性段 (Dsh3) :分布于勘查区北东部, 呈北西向展布, 倾向北东。以灰绿色粉砂质板岩为主, 与少量铁质胶结岩屑石英杂砂岩、粉砂岩构成较薄的鲍玛序列, 厚度约150m, 属深海相浊积岩。按岩性组合, 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岩性层, 即岩性为粉砂质板岩夹石英砂岩 (Dsh3-1) 、粉砂质板岩夹粉砂岩 (Dsh3-2) 。该套地层为矿区内金矿的主要含矿地层, 断裂构造较发育, 所发现的金矿 (化) 体均位于该套地层内, 但由于第四系覆盖较厚, 岩石地表出露较差, 露头多不连续。

2.2 构造

1) 褶皱:区内褶皱比较发育, 尤以层间小褶皱最为发育, 主要是一些宽缓褶皱。勘查区位于区域金长沟向斜的核部, 即舒家坝组第三岩段 (Dsh3) 。其两翼为舒家坝组第二岩段 (Dsh2) , 为轴向北西紧闭倒转向斜构造, 两翼次级褶皱发育。褶皱出露长2.0km, 宽1.0km, 轴向NW-SE向, 产状15°~25°∠15~45°。金长沟金矿位于该向斜核部。

2) 断裂:本区断裂构造较发育, 位于舒家坝-娘娘坝区域性反“S”形深大断裂带南西侧, 为区域构造活动形成的次级断裂。勘查区主要断裂构造以近东西向 (F1) 、北东向 (F2) 及北西向断裂构造F3为主, 其规模不大, 延伸有限, 为区内的容矿构造。。北西向断裂构造主要集中分布在矿区中部, 与区内金矿成矿关系密切, 产状35°∠60°, 规模较大, 延伸较稳定。通过对勘查区构造特征及相关资料分析, F1、F2断裂与Ⅱ号矿带铜矿体成矿关系密切, Ⅱ-1矿体产状受F1断裂构造控制, Ⅱ-2矿体产状受F2断裂构造控制;F3断裂与勘查区金矿成矿关系密切, 金矿体严格受F3断裂构造控制。

2.3 侵入岩

区内未发现侵入岩, 在勘查区东侧有八卦山、天子山单元二长花岗岩的侵入, 能为该区提供足够的热源。区内脉状产出的石英脉 (q) 、闪长岩脉 (δ) 较为发育。

2.4 围岩蚀变

受变质分异热液、构造分异热液和其它热液作用影响, 区内广泛发育交代蚀变, 形成区内广泛分布的各种蚀变岩石。矿体部位的围岩蚀变多分布于控矿断裂破碎带及其附近, 蚀变带范围大于矿化带范围, 矿化发育于蚀变带中, 矿化强弱与蚀变强度呈正相关, 中心部位蚀变最强, 通常是矿体赋存部位, 蚀变带由中心向两侧强度逐渐减弱, 地表主要为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粘土化等, 常发育在地表浅部的矿体氧化带, 沿矿带呈带状分布, 是找矿标志之一。深部以热液蚀变为主, 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普查工作在勘查区北部及中部共圈定2条矿化带。其中Ⅰ号矿化带位于勘查区中部F3断裂破碎带中, 产于舒家坝组第三岩段 (Dsh3-2) 粉砂质板岩夹粉砂岩或石英砂岩。呈北西向展布, 产状25°~35°∠43°~68°, 矿化带长度大于350m, 带宽11~20m, 待内圈出3个金矿体 (Ⅰ-1、Ⅰ-2、Ⅰ-3) 及1个盲矿体 (Ⅰ-4) , 矿体产出状态与F3断裂构造一致。Ⅱ号矿化带位于勘查区北部F1、F2断裂破碎带中, 产于舒家坝组第三岩段 (Dsh3-1) 粉砂质板岩夹石英砂岩或粉砂岩。F1走向北东, 产状154°~190°∠33°~85°长度大于200m, 破碎带宽4~20m。圈出2个铜矿体 (Ⅱ-1、Ⅱ-2) , 矿体的产出状态与断裂构造基本一致。

金矿体4个, 控制长度40~330m, 矿体平均厚度0.80-2.66m, 金品位1.03~2.74g/t, 矿体平均品位1.04~2.30g/t。其中Ⅰ-1矿体为最大矿体, 总体形态为脉状, 控制长度约330m, 沿倾向最大控制斜深约180m, 矿体见矿厚度0.81~2.16mm, 平均厚度1.26m, 厚度变化系数49.36%, 单工程见矿平均品位1.06~2.24g/t, 矿体平均品位1.67g/t, 品位变化系数28.81%。

铜矿体2个, 控制长度分别为70m和115m, 矿体平均厚度1.09m和13.35m, 铜平均品位0.93%~1.67%。

3.2 矿石质量

3.2.1 矿石组构及矿石矿物成分

金矿石的主要构造为脉状、细脉状构造, 为金属矿物沿裂隙分布形成脉状或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由微细粒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形成;角砾状构造是岩石受后期构造活动破坏, 形成的角砾状构造特征。赋矿岩石主要是硅质角砾岩, 矿石矿物成份较为简单, 矿石主要由石英碎块、断层角砾、断层泥及少量板岩碎块组成, 由断层泥将其胶结在一起。矿石中黄铁矿与石英脉或含石英的白云石条带紧密伴生, 石英含量比例愈大, 其金含量愈高。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 其次是黄铜矿, 次生氧化矿物有褐铁矿、赤铁矿等。

铜矿石结构主要有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黄铜矿、黄铁矿等绝大多数金属矿物呈半自形或它形粒状组成, 偶见自形晶分布, 粒度细小。矿石矿物中以铜为主的金属硫化物沿早先生成的石英脉破碎形成的角砾岩石中的张剪裂隙中充填成矿, 形成角砾状、网脉状和细脉状矿石, 形成的金属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为主, 次为黄铁矿、褐铁矿、辉铜矿、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

3.2.2 矿石类型

金矿矿石自然类型为黄铁矿化构造蚀变岩型, 局部地段硅化极强部位为碎裂状石英脉型。地表经氧化变为褐铁矿化构造蚀变岩型矿石。其中黄铁矿化构造蚀变岩型矿石分布在地表2~5m以下, 地表氧化矿很少, 仅分布在近地表2~5m以上。

铜矿以氧化矿石为主, 原生硫化矿物以集合体形式在矿物中呈细条带状无规律的分布, 但含量低。矿石自然类型为石英脉型铜矿石, 矿化特征表现为孔雀石化、黄铜矿化和硅化等。

3.2.3 矿体围岩蚀变

矿体围岩蚀变发育, 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 其次为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绢云母化等。

4 矿床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矿控制因素

根据矿体产出部分、分布特征和所处地质环境, 成矿控制因素主要为构造控矿因素, 其次为地层因素。

1) 构造控矿因素:区内所发育的北西向断裂属导矿、控矿、容矿构造, 该组断裂为成矿提供了热液流动、成矿物质富集和赋存空间。成矿有利地段, 往往是断裂构造发育部位。由此可见, 该区断裂控矿属重要控矿因素。

2) 地层因素:矿体赋存于舒家坝组第三岩段粉砂质板岩夹石英砂岩中, 在此地层单元中, 金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层单元, 该地层单元为金的富集能提供重要物质来源。

3) 岩浆岩因素:矿区处于八卦山、柴家庄单元二长花岗岩侵入体的西侧, 岩浆活动为本区矿化提供了足够的热源, 岩浆后期热液对本区金的活化起到了富集作用, 成矿物质随溶液在有利构造环境下, 发生运移、交代充填使之成矿。

4.2 找矿标志

1) 石英脉:石英脉露头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其主要特征是:烟灰色, 富黄铁矿化;石英脉中常具有褐铁矿、黄铜矿等矿物;矿石具蜂窝状、网格状、碎裂状构造。

2) 矿化蚀变: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硅化等。硅化主要分布近矿围岩和矿体中, 远离矿体则明显减弱。金属硫化物集中分布于矿体或矿化体中。蚀变强度与矿化程度成正相关。

3) 北西向、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及其褐铁矿化强烈地段为直接找矿标志。

4) 矿物学标志:矿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等, 均具有指示金矿化的标志型特征。

参考文献

[1]袁见齐, 朱上庆, 翟裕生, 等.矿床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出版, 1979.

长沟镇生态资源调查反思 篇4

长沟镇生态资源调查反思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长沟中学王亚桥

在远古时期,长沟镇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一定是林海茫茫,鸟兽成群。原因是现在已经在长沟镇东部发现了丰富的煤藏,这是丰富的森林资源在地壳的剧烈变动中被埋在地下形成的。

听老人说,远在明清民国,一直到解放初,由于蜀山湖、天宝寺南洼、三韩洼、张山洼、南田洼、天宝寺东洼等大片湖泊、湿地的存在,加上古运河东部区岗坡洼相间的地形地貌和镇西南的果老山、彭祖山、蛇山、龟山、王山,长沟镇地形多元,地貌繁富,水、陆、空各种生物资源丰富多彩。每年春秋时节,除本地的鸟外,南来北往的候鸟都空降在广大的湖泊、湿地,因为湖泊、湿地里水草丰美、鱼虾满池,苇菱荷芡拥列其中,高林矮灌密布其外,为它们提供了上等的美味佳肴,舒适的休闲歇脚之地。

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湖泊、湿地残存,长沟生态系统还相当稳定,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其中,野生草本植物70多种,木本植物22种。野生动物无脊椎类30多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7种,兽类16种,鸟类80多种,鱼虾鳖蚌类25种之多,昆虫类50多种。

然而现在无论天上地下,生物资源都在走向单一化,许多野生动植物都已绝迹。

木本植物方面:原有树种多样性严重弱化,榆树、刺槐、国槐、棠树、臭椿、枣树、杞柳、紫穗槐、五角枫等基本消失,自然生柏树在张山残存,柳树仅在村坑旁遗留,唐代白果树、钱海雹子树幸存一、两棵,护驾李古柿子树七八株,取而代之的是速生速长的杨树、泡桐。照此下去,长沟的后人只能看到杨树、泡桐了。

野生草本植物难觅踪影的更多:节骨草、白茅草、蒲草、三楞草、王不留行、菟丝子、土里酸草、猪耳朵菜、野葱等已多年不见;湿地生杂草野蒿基本上荡然无存;水生杂藻奄奄一息。就是仅存的野草也被挤到沟河渠坝极小的空间,延生苟喘,不日将无立锥之地。

野生动物基本上只剩下野鼠、野鸡、野兔。鸟类只剩麻雀,燕子都不长见,大雁、天鹅凌空而过;三十年前遍地的蜥蜴了无踪迹,成群的各色蝴蝶、蜻蜓也都走了;臭河腥沟鱼虾难见。

天“空”、地“空”、水“空”,已成不争的事实。

究其根源,可归结如下:

一、 木本植物的单一化,完全是人们不恰当的急功近利的选择造成的。

由于残存或消失的树种生长缓慢,不能短期内带来实利,所以村民弃之不种。在公路两旁,政府林业部门无增强树种多样化意识,遍植杨树,别无二类。结果短期实利有了,长期生态效益没了,生活环境越来越单调了,物种的匮乏越来越明显了,木材资源的多样性日益枯竭。

二、 草本植物的大量绝迹原因有四:

1、 水资源的缺失是重要原因。

水资源的缺失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中进行的开沟挖渠、洼地治理,将蜀山湖、天宝寺南洼、三韩洼、张山洼、南田洼、天宝寺东洼等大片湖泊、湿地的水全部排入京杭大运河,大片湖泊、湿地整治成良田,地表水、湿地的消失,直接导致耐劳湿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消亡。二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由于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土壤干旱层加厚,导致许多不耐旱野草、灌木死亡。

2、 农民滥用化肥、农药和灭草剂,致使野草大量绝迹。

一些农民不仅将田地里的杂草灭尽,而且将靠近田地的沟渠路边的野草也猛打灭草剂,以防野草种子随风落入农田,致使野草大量绝迹。

3、 农田一年两季焚烧秸杆,不仅直接破坏土壤菌群生态结构,而且使在灭草剂下幸存的野草种子葬于火海,满门烧绝。

4、 自土地包产到户以来,农民将大量边荒地垦殖,野草几乎无一指生存之地。

三、 野生动物的灭绝原因有三:

1、 长沟镇水体资源的巨变:地表水的`消失,仅有沟河水的污染,让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饮水之源,生存之根,繁衍之本,因而大量灭绝或迁亡。如在水中产卵繁殖的蜻蜓、青蛙、鱼类现在很少见,主要是地表水体资源的缺失限制了它们的生存繁衍。

2、 草木资源的单一化,直接影响野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影响了野生动物,特别是以某一种植物为食的动物生存,草木资源的单一化决定了野生动物必然走向单一,甚至绝迹。

3、 农药、化肥、灭草剂的大量使用,不仅直接杀死大量昆虫、鸟类,而且间接影响它们的生殖能力,以致大批衰亡。

4、 重型农业机械的运用,导致部分动物生存机率减少。

大型农业机械的运用和浅耕作业,使地面被压实,让地下洞穴生活的动物无法钻出地面,从而使动物大大减少。如蛇、刺猬、蜥蜴等,已经非常少见。

甘肃省天水市金长沟金矿地质特征 篇5

1 区域构造背景

金长沟矿区位于西秦岭北带关子镇-太阳寺加里东构造带上 (Ⅲ-2-A) 。该带呈反"S"型展布。该带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期、印支-燕山期强烈改造的复杂造山带。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 构造线主要以南北向区域性大断裂及北西向次级断裂为主, 叠加有北东向近东西向的后期断裂, 形成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构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断裂构造基本格架, , 如图11所示。。

区域上主要出露为印支期八卦山单元和天子山单元的二长花岗岩, 分布于金长沟矿区东南一带。多期及强烈岩浆活动, 为该区热液型内生矿产的形成提供优越物源和热源。天水一带布格重力场由西向东场值升高, 反映出莫霍面埋深西深东浅。金矿分布于发生明显变化的重力梯度带和正布格重力异常区, 并与规模小强度低的磁异常关系比较密切。

区内航磁异常主要分布于靠近天水柴家庄-利桥一带, 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的南部及八卦山、天子山中酸性岩体的接触带, 经初步查证, 航磁异常大部分由地表铁铜矿 (化) 体引起。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良好的成矿条件, 丹凤群是Au、Ag、Pb、Zn、Cu、As、Hg元素的高背景区;在中酸性侵入岩体中, Au、Ag、As等元素亦显富集。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金长沟金矿位于舒家坝南西4km处, 矿区出露地层为泥盆系舒家坝组, 为一套深海相浊积岩, 区内有断裂构造, 成矿地质条件较好, 如图2所示。

勘查区内出露有泥盆系舒家坝组第二、第三岩性段。

1) 第二岩性段 (Dsh2) :分布于勘查区南西部, 呈北西向展布。岩性为粉砂质板岩、板岩、粉砂岩、石英杂砂岩。

2) 第三岩性段 (Dsh3) :分布于勘查区北东部, 呈北西向展布。岩性为板岩夹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夹石英砂岩。

2.2 构造

勘查区位于舒家坝韧性剪切带南西侧, 总体为一向北东倾斜单斜构造, 岩层均呈北西向展布, 倾角在30°~60°间, 区内未发现大的褶皱构造, 但层间小褶曲较发育。

勘查区断裂构造受舒家坝韧性剪切带影响, 呈北西向分布, 产状45°∠55°, 其规模较大宽度约15m, 目前揭露其延伸长度为310m, 为区内的容矿构造;断裂带内有碎裂石英脉、板岩、砂岩角砾充填。有褐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等围岩蚀变。

2.3 岩浆岩

区内由于第四系覆盖较厚, 未见有大规模侵入岩出露, 在勘查区南部F1断裂中有小规模侵入岩体出露。该侵入体为闪长岩, 呈浅肉红色具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岩石主要以斜长石, 角闪石及少量石英组成。

此外在勘查区东侧有八卦山、天子山单元二长花岗岩的侵入, 为该区成矿提供足够的热源。

2.4 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及绢云母化。

1) 褐铁矿化。主要分布于氧化带及附近围岩中, 发育较普遍, 尤其在断裂破碎带中极其发育。

2) 黄铁矿化。黄铁矿化在矿体及围岩中均有分布。黄铁矿化呈浅黄色, 它形-半自形, 多呈稀疏星点状不均匀分布, 局部偶见呈细脉或网脉状沿岩石裂隙分布。黄铁矿为金矿化早期产物, 二者在空间上紧密伴生, 为最重要载金矿物。

3) 硅化。主要分布于矿体及近矿围岩中。石英呈粒状、细脉状、角砾状或不规则状。形成的岩石致密而坚硬。蚀变主要发育在断裂破碎带中及周围岩石中, 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是金矿化期产物。

4) 绢云母化。在矿体和围岩中均发生程度不同绢云母化, 蚀变围绕矿体, 断裂破碎带不均匀分布, 远离矿体、断裂破碎带蚀变程度减弱。

3 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3.1 矿体特征

金长沟勘查区发现金矿带1条, 矿带位于金长沟南部。产于舒家坝组第三岩段 (Dsh3) 断层破碎带内, 围岩为粉砂质板岩夹石英砂岩, 呈北东向展布, 走向105°~125°, 矿化带宽10~15m, 长度大于340m。矿带严格受断层控制, 带内由碎裂石英脉、石英网脉、蚀变碎裂粉砂质板岩及断层角砾组成。具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碎裂石英脉中具较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黄铁矿沿脉体裂隙呈不均匀星点状, 偶见细脉状或团块状分布。其颗粒大小均匀, 多为星点状不均匀散布在脉体内。

在金矿带中圈出金矿体1个。矿体严格受断层控制, 产状与断层产状基本一致。Ⅰ-1矿体产状15°∠60°~65°, 控制长度大于160m, 厚度在0.5~4.6m, 品位1.51×10-6-2.53×10-6。矿石自然类型为蚀变碎裂石英脉型及断层角砾岩型。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等。矿体中的石英脉呈透镜状、网脉状, 连续性较差。金主要赋存于碎裂石英脉中, 石英脉厚度一般5~20cm, 长度1~2.5m, 黄铁矿化强烈碎裂石英脉含金量愈高。

3.2 矿石特征

勘查区内矿石类型较简单, 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

石英脉型矿石呈灰白-灰褐色, 半自形粒状, 它形细粒结构;碎裂状、团块状、浸染状构造。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 不均匀分布于矿石内。脉石矿物以石英、绢云母为主。

构造蚀变岩型矿石呈灰白-灰褐色, 角砾状构造, 矿石主要由板岩碎块、石英碎块、断层角砾及断层泥组成, 由断层泥将其胶结在一起, 胶结程度较低, 当碎裂石英脉比例大时, 其金含量愈高。

载金矿物以黄铁矿为主, 次为黄铜矿、石英。黄铁矿以半自形~它形晶为主, 在矿石中分布不均匀, 局部呈团块状、细脉状。粒度变化较大, 粗细不均, 以具压碎结构的细粒它形黄铁矿含金最佳。黄铜矿多呈它形粒状集合体或单体与晚期细粒黄铁矿相伴产出。

成矿主元素以金为主, 其他矿物次之 (表1) , 石英脉型矿石金含量均高于蚀变岩型矿石。

3.3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3.3.1 控矿因素

根据矿体产出部分、分布特征和所处地质环境, 控制因素主要为构造因素, 其次为地层因素。

1) 构造因素。通过地表工程揭露, 矿体均产于断裂破碎带中, 其形态、产状受断层控制, 如图3所示。

1.舒家坝组第三岩性段粉砂质板岩夹薄层石英砂岩, 2.闪长岩脉, 3.构造角砾岩、蚀变岩, 4.断层及产状, 5.金矿体位置及编号

2) 地层因素。矿体赋存于舒家坝组第三岩段粉砂质板岩夹石英砂岩中, 在此地层单元中, 金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层单元, 该地层单元为金元素富集能提供重要物质来源。

3.3.2 矿床成因类型

根据矿体赋存部位、矿体特征等综合分析研究, 初步认为, 该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蚀变型金矿床。

3.3.3 找矿标志

1) 含金石英脉露头是最为直接的找矿标志, 石英脉中黄铁矿化为富矿标志。

2) 区内北东向断裂破碎带。

3) 北东向断裂的次级断裂褐铁矿化强烈地段为间接找矿标志。

摘要:金长沟金矿位于北秦岭成矿带柴家庄—吊坝子成矿亚带的西部, 南邻西成铅锌矿田, 东接太阳寺金银铅锌矿床, 赋存于舒家坝组第三岩性段地层中, 在此地层单元中, 金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层单元, 该地层单元为金的富集能提供重要物质来源。矿体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控制, 矿区已发现金矿带1条, 金矿体1个。矿石类型以含金石英脉为主, 次为构造蚀变岩型。品位较低, 平均品位达1.65×10-6。该矿床属中-低温热液蚀变型金矿床。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金长沟

参考文献

[1]殷先明.甘肃岩金矿床地质[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陈毓川、宋裕生, 中国矿床成矿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

[3]霍福臣、李永军.西秦岭造山带的建造与地质演化[J].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5 (5) .

[4]冯建中, 汪东坡, 邵世才.西秦岭小沟里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J].矿床地质, 2002 (2) .

[5]邵军.中国石英脉型金矿床地质特征.贵金属地质, 1998 (3) .

上一篇:大数据经济学下一篇:防治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