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发展

2024-08-10

煤矿发展(共12篇)

煤矿发展 篇1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国家,有长达六七千年的煤炭开发利用历史。我国古代煤矿业生产和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几千年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但发展到近代,由于没能很好地注意总结经验以求进一步发展,也没有及时注意吸收和采用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成就,致使中国近代煤矿业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了解近代煤矿业的发展概况及分析研究近代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对于今天煤炭工业的发展定能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文章概述了我国近代煤矿业发展的历程以及煤矿事故的概况,并简要分析了事故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以期能为今天的煤炭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近代,煤矿业,煤矿事故,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国家,有长达六七千年的煤炭开发利用历史。中国发现、利用和开采煤炭的历史悠久,至少在1800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煤井开采了[1]。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和煤炭工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是紧密相连的,煤矿安全生产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深层次原因也与煤矿业的发展历史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中国人对煤的发现和利用,就其本身来说,其意义与作用并不亚于中国其他方面的伟大发现[2]。就今天而言,也是一份难得的珍贵遗产,对于当代煤矿业的发展仍有不少值得借鉴和加以继承之处。因此,在研究我国煤炭工业现状时,首先概括地分析研究我国煤矿业的发展历史是有益的。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历来就是一个热点,但从煤矿业这一角度关注中国近代煤矿业发展状况的文章却不多见,特别是系统全面地剖析煤矿事故概况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主要是从煤矿业这一视角,对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发展及其煤矿事故概况及原因做一系统、全面地分析,以期能为今天的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民国时期煤矿业发展概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迫打开,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出现近代航运业和机械工业,需要大量的煤炭,而中国旧式的手工煤窑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清廷洋务派积极酝酿引进西方先进的采煤技术和设备,从而进入到近代煤矿业的发展时期。

我国古代煤矿业生产和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几千年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后来封建王朝没能很好地注意总结经验以求进一步发展,也没有及时注意吸收和采用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成就,致使中国近代煤矿业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中国近代煤矿业是从机器采煤开始的。台湾的基隆煤矿和河北的开平煤矿是中国最早的近代煤矿。基隆煤矿是在1976年由清政府两江总督沈葆祯雇用英国煤师开办的,1878年开始产煤,年产量约3~5万吨,是中国第一座近代化煤矿,但后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投产不久产量就日渐下降,1884年中法战争时,矿井被炸,停止生产。开平煤矿是直隶总督李鸿章1876年命唐廷枢等筹建的,1877年筹建开平矿务局,1879年开始使用外国机器开采,1881年建成唐山矿,以后又建成林西、西山等矿,到1894年,平均日产达到1500吨,最高日产达2000吨。至1889年年产量已达247000吨。这期间还先后开办了规模大小不同、寿命长短不一的近代煤矿14个,或官办,或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都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后因管理不善、资金不足、规模很小,大多数都归于失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国势日益衰败,西方列强乘势接踵而至,外国资本也随之大量侵入中国煤矿。外资煤矿的产量占当时中国近代煤矿总产量的83.2%,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煤矿业。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从1903年起,掀起了收回矿权运动。另外,中国的爱国绅商,不满利源外流,在人民开展收回矿权斗争的运动中,也集资开办了一批煤矿。官僚买办见开煤矿有利可图,不愿坐失良机,也想方设法开办煤矿。于是,从1895-1936年中国近代煤矿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根据黎安德(Tim Wright)的研究[3],在1896~1936年间,中国大矿煤产量增长率年平均为10.9%,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以前成长迅速,1896~1913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4%。而1914~1924年之间,煤矿业虽然继续发展,但年平均增长率只有8.1%;1925~1933年间更下降为3.6%,可以说进入了停滞期,1933~1936年间却又迅速增长。整体而言,1914~1936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有5.2%,而1912~1936年则为5.6%。(参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煤矿业发展的某些特点:(1)就煤炭总量而言,1924年达到一个巅峰,该年煤炭总产量是1912年的2.87倍。此后虽然略减,但1927年又开始增加,1930年的产量已超越1924年的水平,而1936年的数据则为1912年的4.38倍。(2)就主要产煤省的产量而言,河北省的产量在1924年以前位居全国之首,但1925年开始被辽宁省所取代。(3)就发展趋势而言,虽然中间经历过所谓的停滞阶段,但大致是呈上升趋势的,尤其是1932~1936年间的上升幅度更大。

这一时期煤矿业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二是在煤矿提升、通风、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其他生产环节仍然依靠人力和畜力。这种状况差不多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中即或有所变化,也只是局部的、细微的。这是近代煤矿业区别于古代手工煤窑和现代机械化矿井的主要技术特征。

2 抗日战争至建国前夕煤矿业发展概况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绝大多数煤矿,包括外资经营的,都陆续被其霸占,开采方式完全是掠夺性的。从1931~1945年,日本共霸占我国大小煤矿200多处,掠夺煤炭4.2亿吨,被其破坏的煤炭资源不计其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直辖煤矿29处,还采取资助经费等办法,鼓励私人开办煤矿,共59处,年总产量约为600多万吨。在解放区,也办了一些小煤窑,供当地军民作燃料。据战后统计,晋、察、冀边区共有小煤窑473个,日产煤炭共计2739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霸占的煤矿小部分由解放区人民政府接管,大部分被国民党政权接管。这些煤矿在解放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解放战争初期,受政治、军事形势多变的影响,有些煤矿几经易手,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94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步崩溃,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煤矿才陆续回到人民政府手中,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战争期间煤矿生产形势表现为:1939~1944年的产量激增,尤以1942年为最,其中,1939~1942年,煤矿产量增加幅度很大,可以说是直线上升的,但此后则直线下降,直到1949年才逐步回升。抗日战争期间,煤炭产量的变化趋势,与日本对华侵略行动的展开息息相关,也受到当时国际情势的影响,更与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联。抗日战争时期至建国前夕,中国煤矿业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图2中窥见一二。

3 近代煤矿事故概览及分析

近代,我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煤炭产业的主体由土法手工开采的小煤窑向大部分采用动力机械的近代煤矿转变。由于大部分煤矿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进行掠夺性的开采,煤炭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但是,大多数近代煤矿的安全设施与装备又跟不上生产发展的要求,煤矿安全状况日益恶化,煤矿事故,特别是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

20世纪30年代以后,全国的近代煤矿几乎全部沦陷于日本手中,由于日本变本加厉地进行掠夺性开采,煤矿产量都大大超过生产能力而急剧增长,矿难事故也随之愈演愈烈。例如,近代全国最大的抚顺煤矿,被日本侵占后,自1907年至1919年的13年中,死于矿难的工人达2715人,百万吨死亡率达到123,至1942年达到极点。194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6568.6万吨,为1949年以前的最高水平,其中,日占煤矿的产量为5950.8吨,占90%。根据《中国煤炭志》的记载统计,这一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达到2897人,其中日占煤矿死亡2849人,占98%。

这一时期,土法手工开采的小煤窑仍然大量存在于许多地方,抗战大后方的小煤窑也有较大发展,但小煤窑的安全条件较差,煤矿事故呈增加趋势,因其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很小,因此发生的矿难事故大多不见记录。

近代(1912~1949)全国煤矿共发生重大事故297起,死亡17089人,其中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38起,死亡9706人(参见表1、图3、图4)。

注:按照有文字记载的事故统计,实际发生而未见文字记载的不计算在内。

从表1与图3、4中可以看到,瓦斯灾害占第一位,共128起,死亡9119人,分别占事故总起数和死亡人数的44%和53%。其中,最大的一次瓦斯事故是1942年发生在日占辽宁本溪湖煤矿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共死亡1594人,比原先世界最大煤矿事故——1906年3月10日发生在法国库里耶尔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多死亡409人[4]。

居第二位的事故为水灾,共98起,死亡5597人。如1928年4月9日,日占抚顺煤矿大山坑透水事故,井下进水量达到80万m3,正在井下采煤的482名工人全部被淹死;1935年,日占淄川炭矿北大井重大透水事故,死亡536人,这是发生在我国的最大一次煤矿水灾。淄川矿区在日占的20年间(1925~1945)连续发生透水80多次,共死亡1900多人。

井下火灾居事故第三位,共30起,死亡1007人。近代煤矿井下火灾与瓦斯灾害紧密相连。有的火灾由瓦斯爆炸引起,有的火灾又引起瓦斯爆炸,死伤非常严重。

另外,还有顶板事故和其他矿难,其中,有些性质的事故为首次在我国煤矿发生。如,1926年6月30日,开滦唐山矿地面一处矸石堆在大雨中发生爆炸,死亡4人,是我国煤矿矸石山发生爆炸的首例;1933年,日占抚顺煤矿胜利坑发生冲击地压,死亡80人,是我国煤矿首例由冲击地压造成的矿难。

4 结论

近代的煤矿事故,无论是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还是事故的严重程度上都远远超出前代。这一方面是因为近代煤矿大多采用现代化机械采煤,煤矿规模扩大、采煤工人增多,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近代大多数煤矿兴办之初或兴办不久即被西方列强所侵占,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全国的煤矿几乎全部沦陷于日本手中。他们充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把煤矿系于战争机器上,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完全不顾矿工的生命安危,再加上煤矿各方面的安全设施和管理远远跟不上产量的扩展,安全隐患比比皆是,得不到及时治理,致使煤矿事故不断,伤亡惨重。但实际上,列强入侵对于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影响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仅仅是一个外部因素。近代煤矿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煤矿事故频发,伤亡惨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煤矿旧有的发展模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有效地吸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模式,以致近代煤矿经历了一段崎岖不平的发展历程。从中国近代煤矿业的发展模式及煤矿事故分析,将其经验和事故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改变中国矿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发挥安全科技的推动作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素质,保障现代煤炭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煤炭志.综合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222.China coal marks compiling committee.China coal marks[M].Beijing:Coal Industry Press,1999:222

[2]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炭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8~106.WUXiao-yi.Main achievements of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s acient times[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Mining&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07,(4):98~106

[3]蒂姆.赖特.中国经济和社会中的煤矿业,丁长清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11~12.Dim Wright.Coal industry of China economy and society.Beijing:The Eastern Publishing Co.Ltd,1991:11~12

[4]胡尘白.我国古、近代的煤矿矿难[J].江西煤炭科技,2007,(2):49~53.HU Chen-bai.Mine disasters in ancient and moderntimes[J].Jiangxi Coal Science&Technology,2007,(2):49~53

煤矿发展 篇2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2003年世界煤炭产量约50亿t,煤炭事故死亡总数8000人。当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80%以上,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煤矿事故死亡总数,全国每年还有十几万的事故伤残人员。我国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约为印度的10倍,美国的100倍。尤其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在国内外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亟需建立一种有效的多方制约性的安全生产保障机制,以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积极性,降低经营风险,优化煤炭企业安全系统。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是指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活动的各种保障因素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发挥煤矿安全生产保障功能的运行机制。它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动态、复杂的运行系统。要从根本上扭转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不仅要重视安全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安全生产保障上进行研究。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改革和调整了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体制,又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安全许可证制度,提高了煤炭行业准入标准,明确提出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并提出以经济政策促进安全生产。特别是在2004年6月召开的“中国责任保险发论坛”上提出了保险业应该与煤炭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但是,如何发挥政府、保险业和煤炭行业三者的作用,保障煤炭企业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实现政府、保险业、煤炭行业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统性、制约性和互动性的有效结合,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煤炭行业传统的体制是“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这样一种以企业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的安全生产保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目前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

1)从实践上来看,安全评价不是煤炭企业的自觉行为,而是在一定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必须进行的工作,因此,煤炭企业很容易将安全评价简单地理解为“办安全许可证”,评价完成取得安全许可证之后就放松了对安全生产的持续改进。

2)煤炭企业在取得安全许可证之后,有可能失去对安全投入的关注。我国在2000年就成立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0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几年来,安全监察局的监察力度逐渐提高,但没有真正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统中的保障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系统进行优化。

3)煤炭企业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由于缺乏安全评价和安全监察的实质性制约作用,企业看不出安全投入的产出效果,因此,煤炭企业的安全投资普遍较少,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隐患。

4)煤炭企业基本上被从社会保险统筹制度中排除出来,在发生工伤事故时,只能由企业按规定赔偿支付,赔偿数额非常少;而且目前的煤炭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商业保险的重要性,或是不愿承担保险费支出成本,每次安全事故发生后,国家出于安定民心,大部分是由国家出面给予的,从而使煤炭企业失去了投资的积极性。

5)国有重点、国有地方、乡镇煤矿中安全投入、安全状况差别甚大,但国家的税收和吨煤安全费用提取费率却一样,没有调节和浮动,严重挫伤了企业对安全投入的积极性。

6)煤炭企业(除私人企业外)法人均实行任命和聘任制,导致企业法人在其任期内安全投入少,并存在侥幸心理。

总之,上述各个方面均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而且最重要的是,目前所采取的各种安全治理手段和措施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和实质上的制约性,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的安全保障机制,没有真正改善和优化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系统。建立多方制约性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构成涉及很多方面,如有关煤矿安全生产与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煤矿安全评价方法,商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的制定依据,安全监察体系与制度,煤炭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体制等等。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建立是将某些法律法规政策、方法、策略和手段等根据企业整体安全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煤炭企业的生产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应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机制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调整和动态优化,从而达到最优目的,以便充分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潜力,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使煤炭企业安全系统中的各种关系协调配合,以最终实现煤炭企业整个安全系统的综合优化。在这种思路下,煤炭企业安全保障机制的核心是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除了煤炭企业自身的管理行为发挥作用外,还应通过政府、保险公司和煤炭行业协会等外部因素影响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以实现煤炭企业安全系统的动态整体优化。而政府、保险公司和煤炭行业协会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2.1 政府进行安全评价,确定煤炭企业的安全级别

政府(如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是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委托安全评价中介机构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状况进行分级评价,定出安全级别,政府部门进行核查后对煤炭企业安全状况给予定级,发放安全许可证。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还要对已取得安全许可证和已评定级别的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和确定事故发生后的责任,并决定是否降低或取消安全许可证。煤炭企业为了取得安全许可证,得到比较理想的安全级别,就会按照评价指标的要求进行安全工程建设、安全设施和安全设备、仪器仪表的投入,确定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物质保障基础,即“硬件基础”。使得煤炭企业增加了安全投资的积极性,奠定了安全生产的基本物质基础,也确定了煤炭企业安全的投入和成本水平。因此,煤炭企业就要权衡安全投入与安全成本,这两者之间的合理比例要使安全系统处于一种最优状态。

2.2 强制煤炭企业进行商业保险,并实行浮动费率制

政府以强制性政策,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利用商业保险运行机制,根据政府部门所确定的煤炭企业安全级别,采取浮动费率的形式收取保险费,作为煤炭行业的准入条件之一。安全级别高的企业,保险费率低;安全级别低的企业,保险费率高;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商业保险公司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赔付。煤炭企业的安全级别,决定了煤炭企业商业保险费的负担程度,也确定了煤炭企业安全成本

水平。通过研究商业保险费率与企业安全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别保险费率对煤炭企业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得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作用能充分发挥。

2.3 成立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

煤炭行业协会主要是通过国家所赋予法律效力的政策,成立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所有煤炭企业要按一定的标准提取安全基金,交给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形成同业工伤保险基金。我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工伤保险应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煤炭行业协会的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指导,除了与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外,重点在于事故预防,其有权对政府提出重新评价煤炭企业级别的建议,有权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煤炭企业予以强制性停产,能够与保险公司进行安全事故的责任鉴定和确定煤炭企业的赔偿标准和监督执行赔偿;实现事故预防、医疗康复和工伤补偿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机制。而煤炭行业协会的同业工伤保险基金制度,使保险基金的缴纳构成了煤矿安全成本的内容,同时大部分工伤保险基金主要用于各个煤炭企业的安全事故预防,使得企业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安全文化宣传,确立煤炭企业的安全保障机制的“软件基础”,降低煤炭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提高安全事故的事后赔偿水平,保护了企业职工的利益。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实际上通过基金的运用不断地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统进行着动态优化,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作用。

2.4 实行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进行有效的安全绩效考核,并通过与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商业保险公司、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的良性互动机制,综合内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实现煤炭企业安全系统的最优化目标,最终通过安全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实施多方制约性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意义

3.1 促使煤炭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有效遏止事故发生

事实上,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安全投入不足是其一。截止2003年底,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对于安全投入欠帐164亿元。实践表明:安全状况好的企业,安全投入都合理到位。为实现煤炭企业整体安全的最终目的,煤炭企业从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就要注重安全投入。因为安全投入水平,决定着煤炭企业是否能够获得安全许可证,是否能够取得理想的安全级别;而安全级别又影响到缴纳商业保险费的费率,以及缴纳工伤保险基金的比例;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实行,同样能够提高企业对于安全投入的重视。因此,通过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建立,促使煤炭企业加大投入,从而最终有效遏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使煤炭行业成为一个安全的行业。

3.2 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互赢”

煤炭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保障机制运行的同时,与政府、保险公司和行业协会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机制。政府部门限制和提高了行业准入条件,有效制止那些不能达到安全评价标准的不合格企业进入煤炭行业,从根本上既保护了煤炭资源,又降低了整个行业的风险程度。同时,通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安全监察,加大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压力,不能有任何安全管理上的松懈,使国家安全生产监察部门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保险公司借助于各种商业保险,既扩大了业务种类和范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在事故发生后通过事故调查形成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监督。而成立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是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工伤保险体系,突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性,保护了从业人员的利益,减轻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由于保险机制的引入,大大减轻了以往煤矿事故发生后各级政府进行的大量事后工作,使政府从烦乱的事故处理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运用安全保障系统的动态优化理念,不断提高煤炭企业安全水平

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状况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动,使得煤炭企业要不断地进行安全系统的调整。例如,随着煤矿开采的进展、开采技术的采用、煤层地质状况的改变等内部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要做到整体安全最优化,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安全生产的保障系统。而煤矿安全监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煤炭同业工伤保险基金会提合理化建议,以及保险公司的监督等外部影响因素,同样使企业要不断地改善安全生产状况。正是这种动态的优化理念,促使煤炭企业为实现安全生产的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机制。

3.4 有利于煤炭企业树立科学的安全发展观

浅谈煤矿设计及技术发展 篇3

【关键词】总回风石门;抽放瓦斯巷;煤矿设计;可持续发展

1.矿井设计方面

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利用国外贷款建设的矿井一般大型矿井的设计相当于世界80年代的水平。在设计中由于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主要生产环节和劳动生产率已达世界90年代初的水平。井下供电采用6000v电压综合机械化程度100%。全员效率8--12t/。以目前国际上煤层赋存条件与我国基本类似的英国、德国的矿井为例,矿井开拓部署均以煤巷开拓为主,高度集中化生产。每个矿井一般设计1--3个综采工作面,采煤装备选用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功率500--1346kW。工作面运输机能力一般在1500--3000t/h,大功率可伸缩胶带机小时运力为1500--3000t。工作面单产德国平均为91万t/a 。掘进设备为连续采煤机或综合掘进机。煤流运输采用高强度、大运量胶带输送机,带宽1.2—1.5m,小时运量1500--2500t。辅助运输设备美国、澳大利亚以无轨运输为主,欧洲以有轨为主,包括齿轨卡轨车、单轨吊,胶套轮机车等。矿井安全及生产采用微机集中监测控制。提升设备除原以多绳摩轮提升机为主外,近期又推出机电一体化的内装式摩擦轮提升机,提升机调速采用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矿井供电多采用超高压系统,井下电压4000--12500V。机械化程度100%,全员效率德国为9.97t/工,英国5.81t/工。我国矿井设计的技术水平,除提升设备、井下辅助运输、全员效率与国外有些差距外,其它方面已达到发达国家一般水平。

2.露天煤矿设计方面

自50年代来,我国先后建设了阜新海州露天、扶顺西露天、云南小龙潭等十几个规模小于500万t的中型露天煤矿,当时设计选用的工艺以单斗铁道为主。目前,世界各国为适应煤层赋存条件变化大的特点和露天矿规模多样化,大型化的趋势,在露天开采工艺选择上,趋于选用设备大型化、生产过程连续化以及扩大倒堆工艺的应用范围的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当今经常采用的开采工艺有:连续工艺、单斗—汽车工艺、半连续工艺、综合工艺等,如美国以及倒堆剥离工艺为主,其电铲斗容由80年代的20--30m3发展到的30--40m3。相应配套的汽车由154t发展到达目前的172t、190t和218t。同时为节省燃油,发展了双能源汽车。其生产成本下降,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全员效率为36.7吨/工。连续工艺在软岩露天矿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得到不断发展。

我国露天煤矿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采剥主要设备的容量和质量上。在连续工艺上,我国从1980年开始试制制造能力为700m3/h和2000m3/h的轮斗铲,700m3/h的质量基本过关, 2000m3/h的不论设计还是制造均存在一定问题。

3.选煤厂设计方面

我国现有动力煤、炼焦煤选煤厂约150座,其中绝大多数为我国自行设计。80年代以来我国以德国、美国、波兰、苏联引进了几座技术水平较高的选煤厂。在引进、消化、提高的基础上,近年来,设计建成了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选煤厂。在选煤方法和选煤工艺系统方面已赶上国际水平,在工艺流程的某些环节上还有所创新并具有自己的特点,如山西古交镇城底选煤厂,其设计采用多功能洗水净化再生系统,解决多年来选煤厂设计未能很好解决的选煤厂洗水闭路循环问题。近十年来,我国大型选煤工艺设备的研制有了较大的发展,设计院、科研单位合作研制大型跳汰机、浮选机、重介分选设备、大面筛分机、各类破碎机,真空过滤机和大型压滤机、加压过滤机等工艺设备,填补了我国多项大型选煤设备的空白。目前,设计中采用的国产各类工艺设备已能满足我国建设的各类选煤厂的需要。存在的问题是设备的品种、规格还不齐全,性能和质量与国际水平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在选煤厂的各种建、构筑物结构处理上,近年来,国内已将空间钢结构广泛用于选煤厂的建、构筑物的屋盖设计中。目前在我国选煤厂设计中广泛采用直径为Φ21m大型筒仓储煤。我国选煤厂设计的集控范围多限于煤流系统,由于部分国产设备的触点行程开关质量不过关,造成误动作,加之浮选煤泥水系统泵类多,管道多,阀门多,国产电动闸门质量不过关,因此,国内设计的选煤厂未把浮选、煤泥水系统、煤位、液位等参数纳入集控系统。选煤过程如跳汰、重介选、浮选等是复杂的多参量工艺过程,目前国内设计仅限于用简单的参量对上述复杂的分选过程进行控制调节。国产的各种传感器、调节仪、执行器等仪器、仪表技术性能落后,各种在线检测仪器尚无可靠产品。原煤均质化刚刚起步,其工艺参数波动大,我国选煤厂实现全面自动化的条件尚不成熟,这方面与国际水平比较差距较大。

4.我国煤矿技术发展方向

4.1高效

高效是尽可能持续地获得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是在本身条件下尽可能地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潜能,取得最佳效果。高产不一定高效,但高效一定要有合理的高产。实现高产有很多限制,如可采储量、地质条件、生产设备能力和可靠性,安全问题、管理水平、运输能力、外销能力……等等。高效是在各种现实条件下,或各种现实的限制中,科学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充分利用可使用的空间,用合理的投入,获得不会造成负作用的高产、高效益。我国煤矿开展“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就是要在合理高产的同时获得高效率、高效益。要获得高效率、高效益可从几个方面努力:确定合理的经济规模、合理的集约化生产、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精干的科技、管理人才。

4.2安全

安全是煤礦的头等大事,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煤矿除了有其它工业共性的灾害(如机械事故、交通事故)外,还有由于煤矿的特殊环境所带来的瓦斯灾害、粉尘灾害、井下火灾、地表与井下水害和矿山压力灾害。这5大灾害的防治始终是煤矿工作者不可掉以轻心的。瓦斯灾害是现在的多发灾害,影响大、破坏性大,解决瓦斯问题,最好是回采前做好抽放,回采中切切实实做到不超限,通风没有死角,简化通风系统,减少人为破坏通风系统的可能性,提高通风可靠性,各种规章制度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对于每一个矿井,还要针对该矿井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防治专项技术措施。

4.3洁净

洁净包括煤炭的洁净生产和洁净利用。洁净生产就是在煤炭的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不要破坏环境。这些破坏包括地表沉陷,地面、地下水体被破坏,排到地面的矿井水、选煤废水及煤泥、矸石等的污染。在生产过程中要尽快减少地表沉陷,减少或不破坏地面、地下水体,尽可能少向地面排放矿井的固体、液体废弃物,或充分利用排放到地面的废弃物。洁净利用就是在煤炭的利用过程中不造成或尽可能少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对烟道气进行治理,原煤直接燃烧对大气的污染是最严重的。煤炭的洁净利用已受到广泛的注意和重视。

4.4可持续发展

地球上的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以其为依托而形成的煤矿,本质上是不可持续的。但是,应该在寻求可替代煤炭的再生资源或新能源的同时,尽可能控制煤炭资源的耗竭速率,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煤炭资源,不浪费资源,并加快开发可替代的新能源或再生能源的步伐。对于一个具体煤矿来说,最重要的是合理适度开采、不浪费资源。■

【参考文献】

[1]乌荣康.综采资料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2]国家煤炭工业局行业管理司等主编.九九年我国煤矿机械化生产情况年度报告[R].2000.

我国煤矿机械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煤矿机械,高新技术,研制应用,发展趋势

0 引言

煤矿机械就是专门作用于煤矿开采的机械行业, 我国是一个煤炭生产的大国, 每年生产的煤炭数量都在增加, 因此煤矿机械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煤炭业来说具有极大的作用。虽然目前我国的煤矿机械发展水平有很多的不足, 大多核心技术还依赖于国外进口, 这也造成了我国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比较高, 竞争压力比较大。伴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研发, 煤矿机械也在不断的进行高新技术的应用革新, 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将会使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更加大型化并且智能化从而有效的提高煤炭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1 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

我国是个能源大国, 尤其是煤矿能源的储量比较大, 但是我国的煤矿机械技术仍旧不是最先进的。因此在当前对煤矿能源需求比较大的情况下, 更应该注重煤矿机械的发展, 提高煤矿开采的能力, 使我国煤炭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煤矿机械起步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是比较晚的,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进入工业时代的时期也比较晚, 煤矿机械发展的缓慢也导致了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落后。目前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

1.1 煤矿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深, 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和国际逐渐接轨。我国的煤矿机械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从最初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逐渐对核心技术进行学习消化和分析, 终于走到了如今合作生产以及自主研发设计的地步, 这种由简单的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创新研发的改变造就了我国煤炭经济市场竞争力的上升以及煤矿机械不断的发展创新之路。煤矿机械的发展和新型的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煤炭资源的需求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上世纪末国家决定重点开发晋陕蒙宁地区的煤炭, 这些地区的煤炭产量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0%左右, 并且特别适合大规模的煤矿机械设备开采, 随着煤炭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加大, 对煤矿机械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 直接带动了我国煤矿机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但是我国煤矿机械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已经出现难以满足煤炭开采的生产要求, 这就需要煤矿机械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性研发以保证煤矿机械朝着一体化、智能化和安全可靠等方面的发展, 在缩短我国煤矿机械设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满足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对煤矿机械的需求。

1.2 煤矿机械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首先, 煤矿机械的自主研发能力仍然不够强。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煤炭资源的大国之一, 但是我国也是煤炭资源消耗大国。因此煤矿机械的研发制造也应该随之发展, 为煤炭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保障。但是我国煤矿机械制造规模虽然得以有效的扩大, 但是竞争能力却比较薄弱, 仍旧有很多的核心技术依靠于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仍旧很少, 并且对引进的核心技术仍旧停留在基础的模仿层面。没有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和研发应用, 这就难以形成自主研发的良好氛围。并且我国的制造工艺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相对落后, 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制造工艺技术能够有效的得以提高就会大幅度提升煤矿机械的发展能力。

其次, 我国煤矿机械设施的主要性能指标仍旧比较落后。相较于发达国家对煤矿机械制造企业对基础元件的理论研究, 我国则只是追逐实际的应用技术对基础的理论研究反而不重视, 这就导致了在引进的核心技术应用上, 我国煤矿机械也只是简单的仿制外观对其相应的理论基础都视而不见, 这就造成我国煤矿机械某些基础原件可靠性不高, 使我国的煤矿机械设备在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上都存在极大的隐患并且难以满足大型煤矿的生产效率的要求。

2 针对如何提高煤矿机械的发展水平的分析

如图1掘进机所示, 增强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水平能够有效的降低煤炭企业工人的劳动强度, 并且能够大幅度提升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 对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重要影响。有效的提升煤矿机械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加大国家对煤矿机械发展的重视程度

煤矿机械作为大型的重工业设备, 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国家应该为煤矿机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从各个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政策, 把煤矿机械中涉及到的核心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不断的吸收各个学科之间的最新科研成果, 增加煤矿机械的高新技术含量, 使煤矿机械能够得以有效的发展, 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2 加强对煤矿机械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煤矿机械发展的具体实施战略中应该加强社会企业和设计研究院以及学校之间的整体联系, 以便于多领域多学科之间有效的为其创新发展进行有效的研究工作。并且应该重视煤矿机械的各项理论基础, 对于引自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不仅要进行基础的模仿还要对其工作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相应的深入研究, 并根据对煤矿机械的实际需求进行技术的创新, 采用最先进的加工制造技术提高煤矿机械各个零部件的加工质量, 并且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那种设计、制造并行化的模式, 以便于缩短煤矿机械设备的研发周期, 改变我国目前先进技术主要依赖于进口的被动局面。

2.3 走煤矿机械创新化的路线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煤炭企业在开采技术和管理上也不断的应用新型一体化设施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把煤矿机械设备列为制造业振兴中的重点之一, 这就需要我国的煤矿机械也必须在设计中不断的解放思想进行创新, 把创新理念应用于对煤矿机械的设计中。尤其是应该把关于材料科学的研究成果中新型的材料应用于煤矿机械的关键部件, 这不仅能够加强煤矿机械的可靠性还能够坚强各个部件的重量。因此, 尽快的加大对煤矿机械设备自主研发机制的研究, 以达到煤矿机械自动化一体化的全面国产化, 在降低我国煤炭企业机械设施成本的同时使煤矿机械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煤炭企业服务。

3 针对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趋势的阐述

我国煤矿机械行业总体来说仍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很多领域都有自己的优势, 如果对煤矿机械某些核心技术以及专利技术进行有效研究将会大幅度提升煤矿机械的发展势头。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煤矿机械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3.1 煤矿机械朝着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煤炭资源重要性的显现, 我国在提高煤炭产量的同时也要对煤矿机械设备进行相应的改善。就目前而言, 传统的煤矿机械已经难以满足煤炭开采的需要, 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越来越显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创新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原有的煤矿机械操作水平, 使煤炭资源的采掘、运输都向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保证煤炭资源的开发能够更加具有效率并且还能够增强其安全保证。提高煤炭产量, 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尽快实现煤矿现代化,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煤矿机械设备现代化、智能化是煤矿工人的热切需要。因此, 煤矿机械设备如何发展, 成为事关煤炭行业兴衰成败的重中之重。矿山机械设备的灵活化是指机械设备的适应性强, 一台机械设备可以适应多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矿井生产条件。如能够实现矿山机械设备的灵活化, 则赋存条件较差的煤矿的生产能力也将被极大挖掘, 从而提高整个煤炭行业的生产能力。

3.2 煤矿机械呈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煤矿机械制造技术正在不断的由传统制造技术向先进制造技术发展, 智能化的操作系统也是一门新兴技术, 其自身的优越性使其使用和发展领域在不断的扩大, 把智能化应用于煤矿机械也具有无穷的生产力, 因此应该注重把这些新型科技有机的组合起来, 保证煤矿机械的操作控制系统能够更加精确和智能化, 使煤矿机械设备能够运行的更加协调, 使其在煤炭资源的开采中得到有效的利用, 在提高煤炭资源产量的同时还能大大增强其安全可靠性。这里的综合化是指机械设备功能的综合化, 即实现一台设备多项功能的综合。如煤电钻功能与凿岩机械功能的综合、单体液压支柱与顶梁功能的综合等。实现机械设备功能综合化, 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有利于煤矿机械设备生产能力的发挥。现阶段, 社会在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迅速的实现现代化、智能化。煤炭机械也不例外, 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 尽快实现。

3.3 煤矿机械主动预防性维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煤矿机械的安全运行是维护煤矿企业正常生产的基本前提, 对这些大型煤矿机械的基础检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国对煤矿机械的检修方式大多是事后维修和定期检修, 这种检修方式在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生产中已经逐渐显现出其弊端, 针对这种问题, 目前对新型煤矿机械的研究已经使用了实时状态监测维修这一机制, 这种主动预防性维护技术能够有效的根据煤矿机械设备的系统根源性参数来判断煤矿机械的运转是否正常, 如果出现异常状况用过相应手段对根源性异常参数进行纠正就能够使煤矿机械的无故障工作时间得以延长, 还能够有效的维护煤矿机械设备各个部件的使用寿命。

总而言之, 近年来, 随着我国煤炭企业的开采规模不断加大, 很多大型的煤矿企业主要大型煤矿机械设备往往都是由发达国家垄断, 我国煤矿机械行业的发展仍旧相对滞后, 煤矿机械设备综合生产能力相对薄弱, 难以满足我国煤炭企业生产要求。这种局面应该尽快的改善才能够提升我国煤矿机械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我国的煤矿机械应该把各项新型技术应用于煤碳企业中来提高原有的机械操作水平, 使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 并且具有更强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严俊华.我国加入WTO后采煤机械的发展趋势[J].煤炭技术, 2003:56-57.

[2]康建安.我国煤矿机械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西煤炭, 2005:123-124.

对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篇5

个方面,对煤炭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探讨。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对于煤矿而言,就是要以煤为基础,依托矿区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采煤塌陷地复垦的土地等资源,通过建立煤矸石发电、制砖、水泥生产等循环利用型工业和发展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使废料和余能多次回收复用,物质合理循环,价值逐级增值,形成各生态链之间互为资源、共耗废料、相得益彰、协同发展。作为传统的工业企业,煤矿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煤炭、石油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据测算,我国煤炭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煤炭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产出率低、利用效率低、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利用水平,已经成为煤炭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目前,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正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的50座矿城资源衰竭、340座城也终将面对矿山闭坑的一天。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的枯竭带来了诸如“四矿问题”、“四万矿工下农村”的“阜新困局”等社会问题,这归根到底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的结果。因此,煤矿,特别是处于衰老期的煤矿,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把煤矿的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物质资源不断再循环利用,使“自然资源-粗放型工业-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转变为“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型工业-绿色产品-再生资源深加工业-绿色产品”的循环经济。在这方面,一些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并已提供了一些经验。

第一、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矿区主产品煤炭为起点的生态工业链,既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重要产业链内容,又是发展各种资源综合利用类生态工业链的基础和前提。要使从原煤-精洗煤-煤泥-煤泥水循环-洗矸石-煤矸石和煤泥发电的生态工业链条的经济产出最大,必须加大对煤炭深加工的力度。枣矿集团公司田陈煤矿对其有120万吨生产能力的选煤厂的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两台技术先进的MVS-2035电磁高频激振筛,使洗精煤及其煤泥水的灰分硫分都降到很低水平,并使系统中大于O.25mm及0.25mm左右的低灰精煤彻底回收,杜绝了煤泥水之间的相互污染;进行了细粒级煤泥加速沉淀研究,使用JYA-00药剂自动添加装置,使二耙池溢流水实现清水洗煤(煤泥含量≤5g/L),为确保洗煤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增加了压滤煤泥回收量,月减少煤泥外排量200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二、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煤矸石发电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一直积极推广。对于煤矸石发电,由于燃用煤矸石热值低,导致发电成本高,规模效益难比大电厂,竞价上网没优势,但是国家有优惠政策,如国家税务总局2001年以198号

文件下发的《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自2001年1月1日起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同时煤矿利用煤矸石发电,最大的效应还在于环保效益。建设煤矸石电厂,不仅可以解决煤矿用电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煤矿解决了煤矸石污染占地问题,解决了矿井水的问题,可以把把

矿井水集中处理后的水作为公共用水,通往矸石热电厂、洗煤厂,并在洗煤中通过不断挤压和沉淀循环利用。同时还可以用电厂灰渣和烟囱灰来转化新型建材砖,实现矿区资源优化配置,形成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多元化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促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培植煤矿的接续产业。如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华丰矿围绕矸石综合利用,投资4.4103亿元,先后建成了矸石热电厂、矸石砖厂和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使“吃废渣”的工业链覆盖了全矿产出的近九百万吨煤矸石,投资30万元建立了矿井水净化处理系统,年节约地下水资源435Mm3,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此外,应努力找寻过去忽视的油母页岩、煤层气等伴生矿资源,有计划、有控制、集约化开采,以深加工的形式创造效益。

第三、积极推行土地资源复垦。地下资源的开采,带来了土地塌陷等问题,严重的地表塌陷和斑裂造成农田、建筑物等大面积破坏。为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应应用高压注浆充填等成熟技术,控制地表斑裂和下沉,同时加大力度对已毁土地进行恢复整治,对不积水的塌陷地进行人工整平,对塌陷积水区回填复垦,将以采矿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工、农、牧、副、养多元化产业结构过渡和调整,发展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在这方面,淮南矿业集团变土地塌陷赔偿为购买塌陷地,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农业和进行房地产开发,为资源的充分利用走出了一条新路。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发展循环经济,贯彻“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需要以下十个方面的支持。

第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灵活高效的多元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各个新的经营单位由单纯的生产者变为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一元化的产权结构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模拟法人变为真正法人,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实行一体化管理,成立管理信息中心,使之成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协调中心、金融中心、项目中心,协调各产业之间的业务。

第三、建立激励制约机制,重大项目实施抵押金制度,负责人按项目总投资额的一定比例交纳抵押金,完成任务的给予重奖,不能按期完成或投资额超出预算成本的扣除抵押金。

第四、慎重制定切实可行的决策,坚持细调研、慢决策、快实施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规范项目建设程序,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装备,大力引进适用人才,实行全新的管理。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行人力资源内部市场化管理,协调并建立利益相关人的良性互动关系。坚持实施全员培训工程,特别是对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建立以师带徒制度,搞好人力资源的接替开发;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力度;建立科技人员竞争上岗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注重产学研结合,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到矿进行技术指导,借用“外脑”求发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促进职工业务素质的提高。

第六、加强技术创新,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在洁净技术方面重点开展机电一体化高效选煤关键技术、细粒煤高效脱水脱硫降灰技术、生态环境的控制等技术研究。

第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洗煤厂集中控制信息网、矸石热电厂流程控制信息网、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煤炭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努力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八、通过质量、环境、安全、计量四大管理体系一体化运作,实现管理体系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有机结合的整合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信誉,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九、开辟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已出台的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同时争取驻地政府的支持,通过自筹、申请银行贷款、寻找融资伙伴、资产重组融资、吸引民营企业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进行筹措资金,保证循环经济决策的顺利实施。

第十、大力建设文明煤矿,如以精细化管理引领具有煤炭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工作学习化、行动军事化、管理精细化、质量标准化、生产安全化、环境生态化”的“六化型”高标准文明煤矿。

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纵观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传统经济方式下的增长又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与资源代价。据专家保守估计,GDP总量中至少有18%是靠透支资源与环境得到的。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出环境自净能力:造成水污染的化学需氧量超过70%,二氧化硫超过60%。如果这种靠拼资源、恶化环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从根本上改变,则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将丧失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后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一次质的飞跃。它要求企业、政府抛弃以往单纯追求销售收入、追求GDP指标的陈旧观念,实现健康、全面的经济增长。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兼顾了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这种发展模式正是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具有经济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第二、必须坚持以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众所周知,由于环境保护具有成本高昂和公共产品两个属性,往往使得企业把环保投入看成是企业的额外成本和负担,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自身仍不愿意在治理环境上花钱。发展循环经济,可使这种情况则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变废物为宝,并在经济循环中又产生了新的附加值,而且由于下一级产业链输入的是上一级链条产出的废物,产品还具有低成本的优势。因此,在总体上它不同于单一的环境治理,而是把环境治理有机地融入企业的生产中得到了价值增值,能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值的双重效果,企业发展与环境治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由相互对立变成相互促进。因此,煤炭企业应担负起社会责任,更新环保观念,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待环境保护,分析自身行业与产品的特点,按照经济规律推行环境治理。这样,环境保护才有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第三、必须坚持选择发展相关多元化的产业。在企业的经营中,一元化与多元化的抉择是企业发展历程中永远解不开的死结。一般说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想突破单一主业经营规模的限制,总是会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进入其它领域。人们经过分析后发现,凡是从本企业、本行业实际条件出发,选择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大都比实施盲目多元化,进入与自己不相干领域经营的企业经营更加平稳。循环经济的光明前景就在于,在拓宽非煤产业经营领域时,所选择从事的发电、水泥与制砖等都与煤矿主业有着内在联系。这样他们所经营的各种项目都连在一条有机的产业链条上,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在“做大”的同时也实现“做强”的目标。

参考书目:

1.马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1日第六版

2.韩青民.《解读“新型工业化道路”》.大众日报,2003年4月13日第3版

煤矿发展 篇6

1.煤矿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煤矿的生产环境恶劣,煤矿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发展落后于其他行业。随着煤矿机械的发展,煤炭工业研究的重点之一即为机械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设备被广泛应用在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目前,自动化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采掘机械自动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国外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采掘机械,进行采煤机、工作面运输及支架的联合控制,实现了采煤作业的综合自动化。另外,计算机一般具有离机操作的功能,可以进行设备的故障诊断和工况检测。采煤机经历了从液压牵引到电牵引,从直流牵引到交流频电牵引的发展,逐渐向大容量过渡,采用多电机拖动的方式,能使总装机的功率达到1500kW;大运量、重型化、高强度、高寿命是工作面输送机的发展方向;液压支架实现了高压、大流量供液。掘进机发展到由大型PLC控制,能够自动化控制、进行故障诊治判断和工况检查。

1.2 运输提升的机械自动化

在井下进行主煤的运输时,国外先进的采煤国采用胶带运输的方式,并用高速车、齿轮车、单轧吊及胶轮蓄电池机车等辅助运输。采用交流变频调速、SCR-D直流调速进行胶带运输。利用计算机进行集中控制和保护、诊断故障,系统具有的保护主要有低俗速、烟雾、跑偏、断裂、急停、煤位、温度等。

我国仍以轨道运输为主进行主煤运输。20世纪80年代以来,胶带运输被逐渐应用到在一些大型矿井和新建矿井中,使用计算机或PLC进行控制,装备了综合保护装置,运用DCS结构与矿井的安全监控系统联网。采用全数字化控制和IGBT、FFR、GTO等新型电力器件的轨道运输电机,并研制成功了PLC或计算机控制的“信集团”系统。

1.3 安全监控系统

由于作业条件艰苦,并受到水、火、冒顶、煤尘和瓦斯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煤炭行业发展煤矿自动化设置安全监控系统十分必要。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安全监控系统和制造技术,经过多年的消化和吸收,已经出现了几十家生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包括AL、TF200、KJ系列等监控系统。

2. 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作为重要的产煤国,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煤炭在能源中具有稳固的统治地位,要保持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进行科技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及其功能的有效全面发挥,将使煤矿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未来将形成煤矿的“整体监控系统”。

2.1 现场信息自动化控制

过程控制系统的远控集控要求现场信息的高度集成。仪表技术的智能化、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全面迅速发展,为过程控制系统的现场信息高度集成化提供了基础。其整体思路是在设备自动化的基础上,使矿井安全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成为可能,并实现本地、远程、移动、固定的立体数字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对现场信息进行采集实现对现场设备的系统控制,按照主控器指令通过执行机构实现对现场设备的控制,再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利用各种协议将各个现场控制系统连接,并将获得的系统信息传输到地面的集中监控中心。

2.2 集中控制的全矿井过程自动化

全矿井的过程自动化控制是将先进的采煤作业的过程控制技术引入矿井自动化集中控制中心,采用工业以太网技术和先进的自动化采掘设备,在矿井集中监控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集控中心对远程监视、监控和操作矿井关键设备的目的。采用统一标准化组态软件编程,实现各类系统或设备在地面的在线参数化,通过地面支援中心进行远程诊断,将故障指令下达并通知矿井人员做出及时处理,并对企业内个性资源进行统一的集中调度。煤矿自动化发展的方向是在矿井过程自动化集中控制的基础上建设企业级过程自动化集中控制中心。它将弱化并取代矿级集控中心,跨矿井实现对过程控制层、基础设备层、企业各级管理层、安全生产调度曾的集中统一控制,建立企业的数据仓库,改变原有的额煤矿安全生产模式,实现管控一体化的矿井生产模式。

2.3 煤矿远程集控中心

煤矿远程集控中心通过快速的通讯传输网和高效的自动控制网,实现对企业多有矿井全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控和远程操作。借助中心集控软件监视矿井内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设别的远程诊断并调整相关参数。根据设备或系统的故障类型将设备检修、维护等指令下达给矿井人员,令他们第一时间达到现场并进行故障处理。借助于生产制造的执行系统,调度生产计划、分析设备监控和各类生产数据。综合过程动态画面和实时数据,对作业继承、设备状态、现场环境等进行及时反馈,实现生产现场的监视与跟踪,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发挥自动效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3.小结

我国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存在许多有待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笔者认为,未来煤矿自动化将向着现场信息自动化控制、煤矿远程集控中心和集中控制的全矿井过程自动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浅议煤矿设备的发展 篇7

煤炭作为我国的一种重要能源, 开采历史悠久,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提高煤矿综合效率既是加快煤矿产业发展的关键, 也是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基础。大量投入和使用先进设备是保证煤矿正常生产运行的前提条件, 目前, 随着煤炭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化, 各煤矿企业正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系统, 以节约劳动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1 煤矿设备种类介绍

煤矿设备是保证矿井正常生产的基础, 对煤炭行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煤矿所用设备种类很多, 主要有露天开采设备和井工开采设备。露天开采主要有穿、采、运、排4个环节, 据此划分主要涉及穿孔爆破设备、采掘设备、运输设备、排土排水设备;井工开采主要涉及提升设备、通风设备、压气设备、压力设备、排水设备、采掘设备、支护设备、运输设备、供电及电气设备、安全监测监控及瓦斯抽放设备等。煤矿生产中常用设备如表1所示。

2 国内煤矿设备的发展情况

早在1878年, 我国就建立了第一座井矿———唐山矿, 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但是, 露天煤矿在解放后才兴起。伴随着煤矿的建立, 形形色色的煤矿设备纷纷涌现, 不同的开采工艺有对应的不同设备。例如, 我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分为国外援建和自主建设阶段。国外援建阶段, 很多煤矿的主要装备有4~5m3斗容单斗电铲、80t电机车和60t (23 m3) 自翻车、50kg/m钢轨;自主建设阶段的设备主要有8~10m3斗容的单斗电铲、150t电机车、100t自翻车和60kg/m重轨。当时设备中除100t自翻车质量不过关外, 像中小型露天矿单斗汽车采用的是4m3斗容单斗电铲, 10t、12t、27t自卸汽车基本实现国产化。随着采煤工艺的不断改变, 为满足生产需要, 我国煤矿设备种类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单斗电铲、载重的自卸汽车从中小型发展到特大型, 还有我国自主生产的55m3单斗电动挖掘机、15 m3的液压挖掘机、300t级自卸卡车 (已下线) 、3 200t/h自移式破碎机等。

近些年来, 我国煤矿大力整合, 改善现有大矿, 关闭小矿, 淘汰落后生产力, 加快大型矿业基地建设, 为煤矿设备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未来, 我国煤矿设备将向大型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几个方向发展: (1) 大型化。目前, 我国煤矿的分布格局正全面发生改变, 煤矿设备的大型化是煤矿产业的普遍需求, 只有大型化的设备才能提高生产力、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2) 数字化。随着材料科学、制造工艺、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煤矿设备产品需借助多学科融合, 注入新技术, 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智能化。要想达到“无人矿山”的要求, 只有加快煤矿设备智能化进程。 (4) 生态化。生态和谐是国家倡导的也是煤矿生产不可忽略的因素, 从设备的生态化着手, 实现生态化矿区是最基础的选择。

3 国外煤矿设备的发展情况

世界上主要产煤国有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等, 相对于我国来说, 国外采煤起步比较晚, 但其采煤设备绝不落后于我国。我国煤矿最早使用的设备, 如4~5m3斗容的单斗电铲、80t电机车和60t (23m3) 自翻车、50kg/m钢轨, 都是国外提供的。20世纪80年代, 我国使用的3 600m3/h轮斗、1.4 m胶带和5 000 m3/h轮斗、1.4~1.8 m胶带和6 000m3/h排土机、2 000t/h以下的小型破碎机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价格十分昂贵。当时, 前苏联乌拉尔重机厂和克拉玛多尔工厂已能生产斗容15~100m3、臂长85~130m的吊斗铲等煤矿设备。80年代中后期, 加拿大研究的LHD铲运机和卡车的光学导航及遥控辅助装载系统等自动化设备, 在应用中取得了理想效果。近日, 我国某矿区从德国引进了煤矿井下降温系统, 以改善井下掘进迎头高温的工作环境, 该套设备在国内地方煤矿的应用尚属首次。

国外先进的煤矿设备一直以来都是值得我国学习或借鉴的榜样, 比如世界上最先进的采煤设备:采机———德国艾柯夫、输送机———德国布朗、DBT (现已被美国卡特收购) 支架———DBT/JOY;英国和澳大利亚生产的胶轮车等煤矿辅助运输设备质量好, 实际应用方便;目前, 国外仅英国HUNSLET公司有112kW柴油机齿轨机车。

4 国内外煤矿设备比较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 我国生产的采煤机最大装机功率约为国外同类产品的57.7%, 齿轮寿命和轴承寿命是国外产品的1/4;重型刮板输送机的整机性能和技术水平, 整体上落后5~10年;液压支架和带式输送机落后国际化水平10~15年等。整体上看, 我国的煤矿设备主要性能指标落后约15年, 共性差距明显, 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 (1) 煤炭机械设备的适应性差。我国很多研究理论水平也居世界前列, 但是产品的研发与实践脱节, 因而制造的产品不符合我国的生产实际。 (2) 产品使用寿命短、可靠性差。大多煤矿地质条件均有不同, 如设备适应性差, 则易损坏, 从而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 也缩短了使用寿命。 (3) 设备智能化程度低。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 我国煤矿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大部分机械设备仍采用机械动力或机械控制, 仅有少数小型设备实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 这必然成为制约我国煤矿生产能力提高的瓶颈。 (4) 设备产品材质有差距。我国现有的钢铁性质一直是困扰机械制造行业的难题, 材质好的钢铁价格较高, 必然造成机械产品制造成本较高, 缺乏竞争力;而普通材质的钢铁制造的机械产品, 在热处理工艺上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况且我国热处理工艺水平也和国外有较大差距。

5 结语

总之, 煤矿设备的发展影响着整个煤矿行业的发展, 因此显得爆桥式起重机;针对特殊用途, 可以以专用桥式起重机为首选任重而道远。从国内外煤矿设备的发展情况来看,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 时时刻刻攻克设备技术难关势在必行。未来, 煤矿设备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 比如计算机控制的传感系统、液压系统、驱动装置、智能化系统等均是推动煤矿行业进步的基础和关键。加快煤矿设备的更新, 制造出先进的煤矿设备, 提高煤矿综合效率, 使煤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是我国煤矿设备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徐振普.我国煤矿机械设备的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8) .

[2]李有忠.浅谈我国煤矿机械的技术创新与可靠性提高[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08 (3) .

[3]刘文辉.我国煤矿机械设备的发展趋势简析[J].今日财富, 2010 (6) .

[4]苗旺元.我国露天煤矿机械施工设备的发展现状与选用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12) .

煤矿充填开采技术及其发展 篇8

关键词:煤矿,充填开采,发展

现如今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快,我国煤炭开采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所开采的煤炭规模也越来越高,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所带来了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还有生态方面带来的问题等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国现如今已经将以充填开采为主要理念的采煤技术作为我国煤炭开采的指导理念。

1 现如今我国主要的充填开采方式

1.1 干式充填开采技术

在所有的开采技术之中发展历史最长的就是干式充填开采技术,这一充填开采技术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在这之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以矸石充填。矸石充填开采技术有效解决了因为煤炭开采所引起的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而且用这一技术来开采煤矿也解决了因为煤矸石的积压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使用这一技术煤炭开采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利用这一技术进行煤炭开采所用的原料主要源自于井下煤炭开采或者是巷道掘进过程中所产生的掘进矸石,再者来源于地面堆积的原有矸石。这两类矸石将会经过井下矸石输送系统到采空面,然后再经由专门的机械化煤矸石充填液压支架进行传送和压实。干式充填的原料还有黄土、砂石等,在一些黄土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就可以用黄土充填方式进行充填开采,但在之前一定要进行试验将有效地充填量算好,这一技术原理和矸石充填一样。

1.2 膏体充填采煤技术

膏体充填采煤方法就是在煤矿地面的配料系统之中将煤矸石、粉煤灰、风积砂、工业炉渣或者是一些劣质土等进行加工,将其加工成不需要脱水的处理的膏体浆液,之后再运用充填泵输送管路到井下,最后使胶结充入到采空区之中。膏体和传统的水砂、矸石等材料不同,在膏体中除了加入矸石、粉煤或者是固体垃圾之外,还加入了水泥或者是其他材料当作凝胶剂。用膏体作为充填材料在早期的强度还比较高,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到达需要达到的强度,对顶板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这对控制采空区顶板的移动非常重要。还有就是利用膏体这一充填材料在采空区不需要脱水,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工艺。其充填系统主要有三部分,分别是充填制备站、浆液输送系统以及采空区充填系统。在这之中充填制备站修建在煤矿地面的合适地带,其作用是将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固体垃圾强制混合,使其成为符合要求的浆液。浆液的输送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压力泵和浆液输送管路,其作用就是将地面充填制备站的浆液输送到井下去。另外采空区充填系统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浆液经过胶结作用之后充填到采空区。充填的工艺主要有两步,第一步就是进行充填准备,主要工作就是在工作面控顶区域以及待充填区域之间打上一道隔离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密闭的待充填空间。还有就是在支架后面挂上塑料编织布,这样就形成了密闭的充填农建,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漏浆。另外一个步骤就是采空区的充填程序,充填程序主要包括检查准备、管道充水、灰浆推水、砂浆推灰浆、轮流充填以及管道清洗过程。

1.3 超高水充填采煤技术

这一技术充填系统比较简单,而且占地面积还少,可以将充填泵系统建在井下面。其充填工艺采用的是水利泵送、挂包充填。主要包括充填泵站以及充填点这两部分。和其它技术相比这一充填工艺比较简单,在初期时的投入以及总体的投入都比较低。因为充填材料具有流动性这一特点,所以进行仰斜开采时只用管路、搅拌和泵送设备就能形成完整的充填系统了。在进行水平开采或者是俯斜开采时一定要用充填袋,但这样开采的效率就比较低了,现如今在我国对于综采机械化充填这一方面并没有取得进一步突破。

2 煤矿充填开采的未来发展

在进行煤炭开采时经常会破环地表设施,还会引起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充填开采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运用膏体和高水这两种充填技术时要备用工作面,两面交替开采,这就使开采的效率大大降低,生产规模也变得较小。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炭的开采效率,降低煤炭的开采成本,煤矿充填开采在未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

2.1 改进充填材料

首先一定要将固体废料充分利用起来,这些固体废料主要包括在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在矿区周边的废弃砂石和劣质的硬土,还有就是城市中的固体垃圾等等,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充填的成本,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污染处理方面的成本。还有就是一定要加强对高水以及超高水的研发。

2.2 进一步加强对充填的理论研究并研发新的安全保障技术

一定要考虑好充填开采的材料设备和相应的方法,首先要确保比表下沉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然后再想办法降低材料消耗设备的磨损,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充填工艺对回踩的影响力度。可以为煤矿的开采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方面的依据和指导。另外还提出了垂直投料降尘技术、高压气流导排技术、防堵仓技术以及出料仓清理技术等安全保障技术,能够确保综合机械化固体综合采煤技术能够正常作用。

2.3 更新充填装备

一定要加强对充料输送机、充填支架等设备的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设备的耐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使煤炭开采变得更加高效、安全。

3 结语

现如今煤炭充填开采技术是主流的煤炭开采技术,使用这一技术不但提高我国的煤炭开采效率,而且还有效解决了由于煤炭开发才带来的地面沉降、环境污染等问题,进一步保证了煤炭开采的有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煤炭开采技术的不断创新,在将来我国的煤炭开采工作将带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智炜.我国煤矿充填开采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3):3963-3963.

煤矿发展 篇9

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张集煤矿位于淮南市岳张集镇, 煤层的赋存状况较为复杂, 自然条件差。随着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13煤已快回采完毕, 张集矿的主采煤层现已转入6、8煤层。张集矿6、8煤属典型的“三软”煤层, 煤层的顶软、底软, 巷道受采动影响的问题较为突出。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加大, 巷道压力的显现也日益明显。以上这些因素都给巷道的支护与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也对安全生产造成威胁。其次还存在一些主观因素, 主要表现在:

现有锚杆支护设计方法不完善、欠规范,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锚杆支护的安全性。目前的锚杆支护理论较多。较成熟的有悬吊理论、组合岩梁作用理论、挤压加固作用理论、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及自稳隐形拱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偏颇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支护难题。而锚杆支护设计则通常根据其中一个理论进行简单计算后再辅以工程经验类比法进行。考虑的因素不全面, 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盲目性, 难以保证锚杆支护效果及其安全性。基于对客观地质条件认识的程度不同。而依据不同的锚杆支护理论, 进行锚杆支护设计, 其支护的效果、支护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差别。因此科学合理地进行煤层和顶板分类, 规范煤锚支护设计是实现煤锚支护安全性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煤锚支护能否在更大的范围和不同条件下推广应用的关键。

锚杆施工机具性能差, 不仅导致“三径匹配”不合理,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锚杆预紧力。对锚杆支护安全性构成负面影响。“三径匹配”不合理直接导致锚固剂与围岩、锚杆体与锚固剂间粘接强度的降低, 使锚固力降低, 而高预拉力则可以大大提高锚杆锚固效果和顶板稳定性。防止顶板离层。

锚杆支护施工管理水平低对锚杆支护的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锚杆支护质量是实现煤锚支护巷道安全性的前提, 只有保证施工质量, 才能实现现有理论设计下锚支巷道的安全性。但是目前各施工队伍生产管理及施工水平参次不齐, 或多或少存在着求效益而不注重支护过程管理的现象, 使锚杆支护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监测手段落后, 效果不好, 可靠性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锚杆支护的安全性。锚杆支护巷道顶板离层与锚杆受力情况的监测是影响煤锚支护巷道安全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而我们目前没有可靠的顶板离层监测办法, 锚杆受力情况无法了解, 极难发现锚杆支护的隐患。因此, 难以发现巷道存在隐患的空间位置。包括顺巷道长度方向的地点和围岩内部位置 (锚固范围内还是锚固范围之外) 以及产生隐患的原因, 也就无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冒顶事故的发生。

2 发展建议

2.1 技术措施

围岩是压力显现和传递的介质, 是由载体转变为支承体的加固主体。特别是对6, 8煤巷道这样的直接顶均为层理、节理发育, 强度较低的泥岩的“三软”煤层巷道, 用什么方式对其进行加固, 加固体能否承受住外载的作用, 这些都必须对岩体作全面的分析才能了解。因此, 先进行工程地质调查, 弄清围岩的强度、结构、沉积变化及其完整性是进行设计工作的第一步。

外部荷载的大小决定了加固承载体的加固方式和强度。影响外部载荷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巷道的埋深、有无煤柱及尺寸、巷道断面的大小及尺寸、是否受采动影响以及是否处于构造应力区等, 这些都是煤锚设计时所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对于具体的巷道还应对岩体节理发育程度、沉积变化和构造影响以及受几次采动影响、是采后掘还是采时掘等等作评价或更细致的调查分析。

锚杆支护设计方法主要有工程类比法、理论计算法、数值模拟分析法。目前对锚杆支护机理的认识还不够完善, 支护计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 尚无科学实用的设计依据来确定锚杆支护参数;因此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煤层赋存状况、不同的巷道性质选择不同的支护形式和不同的支护参数。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不论巷道条件如何变化, 使用要求如何变化, 而支护形式千篇一律的状况。但这只是设计工作的开始, 还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利用动态监测等手段, 严密监测巷道顶板的变化情况, 及时汇总, 分析各方面的信息, 作出修改。

动态信息采集的过程就是巷道施工后进行的矿压监测和支护变形监测的过程。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顶板离层值, 顶板下沉速度、顶底板移近量及变形速率、两帮移近量及变形速率、液压枕数值以及支护结构的作用效果、破坏的部位、数量、结构缺陷等等。通过对矿压监测数据和支护变形情况的分析, 来评判支护设计的适应性、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修改意见, 使其不断地完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巷道服务期间的调查结果是对支护设计是否合理和巷道能否适应系统安全生产需要的最终评判。而所谓的优化设计无非是充分利用动态的过程信息, 多次修正设计, 最终尽量实现支护结构、形式和参数与支护强度要求的最佳匹配。

2.2 管理措施

规范锚杆支护设计。针对现行锚杆支护设计的不足, 根据实践经验, 吸取教训, 对巷道围岩根据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地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地质评估, 结合地压 (巷道埋深) 情况 (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 制定出符合张集煤矿实际的具有切实性和科学性的锚杆支护设计方案, 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基础设施, 优化设计组合, 舍得资金投入。

加强施工管理。首先, 完善施工工艺, 规范操作在不断探索、试验的基础上, 完善煤锚支护施工工艺, 规范施工操作程序, 保证锚杆安装质量, 使锚杆支护及时、主动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 是提高煤锚安全性的一个基本措施。

其次, 制定技术措施, 强化落实制定切实、科学的煤锚支护设计规范, 完善煤锚支护工艺的基础上, 编制出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技术措施, 强化措施落实, 是保证锚杆支护质量, 提高煤锚支护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措施。

最后, 完善锚杆支护质量检查制度, 严格施工过程的检查监督完善区队施工过程中的锚杆支护质量检测制度, 做好日常的锚杆初锚力、锚固力等检测工作, 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及时整改, 是保证锚杆施工质量, 提高煤锚支护安全性又一必要的基础性措施。

做好锚杆受力与顶板离层监测。要加大资金投入购置精度较高、实用的监测和测试仪器, 从日常观测中随时掌握锚杆支护受力变化情况及顶板异常情况, 以便于及时处理, 采取支护对策确保支护的安全性。

对观测资料及时整理、分析、汇总, 及时反馈, 以便于及时进行锚杆支护设计的优化调整, 这是提高煤巷锚杆支护安全性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结束语

锚杆支护技术是一项貌似简单, 实则复杂的系统工程, 影响支护效果与成败的因素很多。随着科技进步, 锚杆产品的规范化、精细化的生产以及锚杆支护检测技术的完善, 人们对锚杆支护作用机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锚杆支护必将成为煤矿支护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只要我们认真对待, 注重研究, 锚杆支护将会迎来更加迅速发展的时期。

摘要:近年来, 锚杆支护技术在张集煤矿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安全可靠性问题日益凸显, 严重制约锚杆支护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锚杆支护的安全性。本文通过分析制约煤矿锚杆支护发展的主观与客观因素, 分别从技术与管理角度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煤矿,锚杆支护,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陈炎光, 陆士良.中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煤矿测量技术发展新趋势初探 篇10

关键词:煤矿测量技术,发展,新趋势,创新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对能源的需求程度也在日益加深, 煤炭在能源中所占据的比例是非常大的。煤矿测量技术贯穿于整个煤炭开采和设计的全过程, 煤矿测量技术的勘测精确度直接关系到煤矿业是否能够安全生产。随着时代的发展, 煤矿测量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 以前老旧的测量技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达不到人们的需求, 技术方面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所以煤矿测量技术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创新, 本文就对煤矿测量技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进行详细的探究与探索。

1 传统的测量技术

在煤矿测量中, 我国最普遍使用的测量仪器就是数字水准仪。数字水准仪测量技术的诞生, 是为了代替人工的读数方式。数字水准仪的工作原理是:将激光束的原理加入到水准仪中, 将两者融合到一起, 并将激光器发射的激光束导入到望远镜筒内。其目的是为了沿视准轴方向射出水平的激光束[1]。并利用激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 在望远镜前装置一块金属片 (玻璃片也可以, 但是必须要具备遮光图案的功能) , 这就是波带版。还需要经过望远镜调焦, 对调焦的范围有一定的规定, 调焦的范围必须要在波带版的范围以内, 这样才能获得明亮而又精细的十字形的激光光斑 (圆形的也可以) , 才能更加精确地找准目标。在前后水准标尺的上, 配备相应的光电接收靶 (该光电接收靶必须要具备自动跟踪的功能) , 达到以上这些需求后, 就可以进行水准测量了。

2 ATR技术在煤矿业中的应用, 提高了煤矿测量的精度

将目标识别技术运用到全站仪中, 全站仪的功能已经达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特别是在精确度上, 其精确度已经令人匪夷所思。操作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 已经不像传统的操作方式那么单一, 只是能手动操作, 现已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在运行方面, 既可以远距离运行, 还可以应用极载程序进行控制, 而且工作方式也不再区分白天和黑夜, 任何一个时段, 都是可以的[2]。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加宽, 现已应用到以下范围中, 分别是:①煤矿施工测量中;②变形测量;③矿区地面高程控制测量;④井下平面测量等。随着全站仪在社会中应用的范围不断加宽, 也满足了各行各业的测量要求, 它也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站仪在具备了ATR技术之后, 其广泛的功能, 被冠为“测量机器人”, 因为全新的全站仪的功能已经达到了多种多样化, 具体的功能有:识别、观测、自动搜索等。全站仪当前主要是运用在对精确度有一定要求的较高煤层中, 实施工程测量以及变形监测和无人值班的环境中。在特定条件下, 应用ATR的全站仪是能够实现监测点三维坐标测量的, 其高程精确度可以达到二等水准的测量精确度, 全站仪技术的不断创新, 在未来的领域中, 必然会被广泛地应用[3]。

3 GPS技术在煤矿测量中的应用

近年来, GPS技术在全球范围内, 被广泛地应用。GPS技术实际上就是全球定位系统的意思。GPS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测量技术的发展, 测量技术也在时代的发展中, 日趋成熟,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被广泛应用。GPS技术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较, GPS技术自身的优点远远多于传统的测量技术, GPS技术的优点分别是[4]:①定位的精确度更高, 这是根据实践所得出的, 在300~500 m的精密工程定位中, 跟电磁波的测距定的变长要长一些, 边长的差为0.5 mm;②能够提供三维坐标, 大地测量法是将平面与高程采用不同的方式实施测量, 但是GPS技术却可以同时测定待测点的三维坐标, 还能够达到四等水准的测量精确度;③观测时, 所用的时间短, 在动态相对的定位中, 流动站必须要距基准站15 km以内, 每站观测的时间只需要2~3 s的时间;④操作的方式极为简单, 随着GPS技术的不断更新, 自动化的程度也在日渐加深;⑤24 h全天候作业, GPS系统现已实现24 h工作制, 而且不区分白天和黑夜, 在任何自然环境中都可以工作, 最适合在露天环境中工作。

4 遥感技术在煤矿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5]: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 在探测目标地物时, 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是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物体的条件下, 目的是为了获取具备反射和散射功能的电磁波信息, 还需要经过最后一道程序, 就是提取、判定和加工处理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分析。探测遥感技术的工作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主动式遥感技术;第二种是被动式遥感技术。在煤矿测量工作中, 遥感测量技术主要是被运用到分析矿区周围的土壤情况和植被的光谱情况等, 以及探究煤矿地下开采给开采区域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遥感测量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远远不止以上描述的范围, 还体现在其他领域中, 具体体现在地表沉陷的范围以及对沉陷程度的监测, 以及对地下水的检测范围中。

5 数字测图技术的应用

数字测图技术之所以被广泛地应用, 是因为数字测图技术本身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技术。只需要将地图的内容进行任意形式的组合, 组合的范围也是极其广泛的, 就可以拼接形成新的地图了[6]。在绘图输出方面, 可以将数字图形进行任意比例的和任意范围的组合。数字测图技术还具备便于修改的优点, 可以极大地缩短成图的时间, 还能够与其他两种信息源相结合, 分别是:①航空照片;②卫星影像。数字测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手段, 来采集相关的数据, 并需要通过计算机加工处理, 就可以获得数字地图的方法了。数字测图技术在煤矿业中的应用, 给煤矿生产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数字煤矿”是通过多种数据的采集而建成的, 分别是以下几种数据:三维激光仪、全站仪、3G技术等。正是由于数字化测图技术本身所具备的种种优点, 才能建设数字化的智能煤矿。建立了数字化的煤矿之后, 就可以进行数字化煤矿开采。

6 结语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在煤矿测量中, 以前老旧的技术已经跟不上人们的需求了, 也不适合再运用到煤矿测量中, 所以必须要进行创新。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新的测量技术, 并且都已实际运用到了煤矿测量中。分别是:遥感测量技术、GPS技术、ATR技术等, 对这些新型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 把新的技术跟传统的技术进行了比较, 说明新的技术更适合现代的煤矿测量工作, 本身所具备的优点更多, 对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也作出了详细的描述。

参考文献

[1]胡洪涛, 郑险峰.煤矿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探究[J].科技风, 2012 (22) :130, 132.

[2]季英强.浅谈煤矿测量技术对煤矿产业的重要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1) :85.

[3]任海霞.煤矿测量工程中现代测绘技术方案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5) :300.

[4]常鸿义.关于如何提高煤矿测量工作准确性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12 (20) :165-166.

浅谈煤矿企业职工培训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煤矿企业职工培训发展趋势

煤矿企业职工培训作为企业职工教育的重要组成,与其它类型职工培训比较,既存在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我国《煤炭法》明确规定:煤矿企业应当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这充分体现出国家对煤矿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视。加强以安全技术培训为核心的煤矿企业职工培训,对于煤矿企业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煤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势在必行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煤矿企业的必然选择。以兖矿集团为例,其“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产业多元化、产权股份化、经营国际化、管理现代化”的大公司发展战略,已成为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2012年底统计资料表明,全公司职工总数10.5万人,科级以上管理干部大专以上学历仅占74%,井下职工文化程度更低,中专以上学历仅占55%。这表明我国煤矿企业职工队伍普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的共同特征。必须改变目前这种专业技术人员只懂技术,现场操作人员只会操作的现状。这就要求职工必须具备三大素质:一是业务素质,要懂生产、懂操作、懂业务、懂技术;二是经营素质,要懂市场、懂成本、懂核算;三是管理素质,要懂管理基础工作、懂现代管理知识。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围绕三大素质开展各类培训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兖矿集团的做法一是坚持以需定培,按需施教的教育方针,狠抓在岗培训,突出技能训练,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二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职大、党校、技校、各级培训中心百花齐放,脱产、函授、委培教育层出不穷。三是超前培训,为新产业开发,新技术应用做好人才储备。四是提高培训教师教学水平和后勤服务质量,加快培养懂外贸、会融资的外向型复合人才,为企业经营国际化奠定人才基础。

二、培训形式灵活突出安全生产教育

二十一世纪企业竞争关键是人才,煤矿企业通过对职工培训教育,培养出大量初、中、高级一线应用型人才,把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煤矿企业经济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因此企业培训方式应灵活多样,例如:采用互动式培训,通过举办针对性强、有实际生产意义的辩论比赛,使学员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努力学习。通过收集翻阅大量资料信息,既调动起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寓教于乐,增强学习效果。同时,培训工作应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突出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产教育是预防事故发生的关键途径,是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安全生产教育首先要持之以恒,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将安全技术知识与生产技术知识相结合,宣传安全生产典型经验,从生产事故中吸取教训。其次,安全生产教育可通过展览室、多媒体室等教育阵地以及短训班、座谈会、模拟性安全训练等教育方式增强学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第三,安全技术培训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对于企业决策层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要着重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安全形势政策方针;对于班组长和生产骨干,要重点学习本专业、本部门的安全技术,提高解决具体安全问题的水平和处理现场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对于生产一线工人,要着重学习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本岗位各种安全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应急救援和职业卫生防护的基本知识。为煤矿企业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将安全理念由被动转为主动起到良好催化效果。

三、加强师资建设创建一流师资队伍

煤矿企业职工培训不同于普通教育,没有一支事业心强、技术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搞好煤矿企业职工培训就如同纸上谈兵。因此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以兖州煤业安全技能培训中心为例,首先打破了传统体制下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在教师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在分配形式上,实行教师考核量化,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增加教师的危机感,提高工作积极性、开拓性,从根本上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深入、持久、健康开展。其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教师教学能力、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的提高和年龄结构的合理设置。做到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安全法规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同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以创新的思维,不断探讨改进教学方法,选编新颖、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充实更新培训内容,把培养学员综合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国内煤矿开采技术的改进发展 篇12

1、绿色开采技术获得很大发展

在煤矿资源的开采过程中, 会涉及很多与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方面有关的问题, 例如, 煤矿开采中对地下水的污染较为严重, 煤矿开采过程中, 会占用大量的地表土地资源, 对土地资源的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 影响占用土地资源的后续耕种问题。不符合目前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因此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向着环保绿色的方向发展。

2、煤矿开采技术获得长足发展

我国煤矿开采技术通过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研究, 很多煤矿开采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 针对坚硬程度较高的顶板的煤矿开采技术———综合机械化长壁综合开采技术, 为我国提高煤炭开采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

由于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 我国的煤矿开采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手工化、半机械半手工化和机械化生产三种煤矿开采技术的结构形式。目前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正向着集约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二、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

1、集中开采

在煤矿开采中实行集中开采的措施, 能够很好地整治小、乱、差的煤矿开采现象, 能够集中在煤矿开采中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设备, 能够降低煤矿开采时安装机械设备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大幅度提高了煤矿开采的工作效率, 简化了煤矿开采的流程, 大大增加了煤矿的开采量, 降低了煤矿开采中存在的危险系数, 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煤矿管理和经营模式, 提高了我国煤矿企业的竞争力, 使得煤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信息监控自动化的开采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煤矿开采也向着信息自动化控制的方向发展, 并已经小有成就了, 特别是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 能够及时发现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于煤矿开采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能够进行很好的监测, 一旦机械设备出现异常情况, 在线监测就会发现, 并发出报警, 以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 对其进行维修或者是更换, 以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确保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3、煤矿地下汽化

煤炭地下汽化炉是煤炭地下汽化的必备条件, 目前我国的煤炭地下汽化存在着两种类型, 一种是巷道式的煤炭地下汽化炉技术, 也就是在开采中的煤矿或者是已经开采完成废弃的煤矿井中, 进行地下汽化炉的施工建设, 然后在通过人工掘进的形式, 将矿井中的地下汽化炉所需要的巷道打通;另一个是钻井类型的地下汽化炉技术, 2005年时, 辽河油田就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钻井类型的地下汽化炉。煤矿地下汽化在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应用, 能够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的程度, 并且还使煤矿企业的经济具备了循环特色的经济特点, 提高了煤矿的利用效率。

4、绿色开采

绿色开采主要是通过不断对矿井中的部署进行优化实现的, 对矿井中的生产系统以及巷道布置进行简化, 对单一煤层进行集中开采, 以增加巷道中煤层的开采数量, 最大限度地降低出矸率, 如果在矿井煤矿开采过程中遇到矸石的话, 将它当作是煤层的充填材料进行处理。无轨轮和单轨吊铺的运输方式在矿井煤炭开采中得到了实现, 提高了矿井煤炭的开采效率, 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5、战略性保护开采政策

众所周知, 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中的一种, 即使我们国家是一个煤炭资源储量相当丰富的国家, 也依然存在着能源资源较为紧缺的局面, 国家更是要从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 对我国的煤矿资源的开发速度和开发量进行科学的规划, 以保证我国的煤炭资源能够满足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都能够满足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宏观调控我国的煤矿开采, 对煤矿开采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机械设备进行研究创新, 以突破目前我国煤矿资源开采技术的现状, 以提高我国煤矿资源的开发效率, 最大限度的对煤矿资源进行回采, 实施战略性保护开采政策。

6、深矿井开采技术

通常情况下, 如果矿井的开采深度超过了800m的话, 就被称之为深井, 而在进行深井煤炭资源开采时,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冲击矿压的预防和治理、控制煤层开采处的矿压、深井的通风以及巷道的布置等方面的问题, 有助于保持深矿井中的压力平衡, 最大程度的保证矿井下开采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加大, 矿井中很容易就出现瓦斯, 并且瓦斯的量会非常大, 因此在矿井中, 要杜绝火源的出现, 谨防爆炸的产生, 要及时将矿井中的瓦斯气体排出去, 提高深矿井中煤炭资源开采的安全系数, 严谨危险因素的出现。

结语: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要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减少煤矿开采过程中对大气、环境和地下水等方面的污染, 从而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前提条件下, 实现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的跳跃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春, 徐小栋.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为例[J].科技信息, 2012 (32) .

[2]周彦飞.煤矿开采技术应用现状探讨[J].民营科技, 2012 (12) .

[3]王立民.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2 (24) .

[4]张龙.浅析煤矿开采技术及绿色开采技术[J].商品与质量, 2012 (10) .

上一篇:加强和改进措施下一篇:辅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