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发展

2024-10-06

煤矿安全发展(精选12篇)

煤矿安全发展 篇1

随着矿难频繁发生, 煤矿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安全问题一直是煤炭行业的最大中心工作。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对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因此桡骨树立安全发展观念, 全面提高煤矿建设安全保护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我国的煤炭行业的不完善以及充满危险的特点, 使得我们需要对该行业的安全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 正视客观的危险因素, 减少由于主观原因导致的灾难, 提高我国煤矿的安全保障系数。例如, 神东矿区属于浅埋煤层, 在综采工作面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有以下矿压特征:1) 台阶下沉现象, 支架压毁, 矿压现象剧烈, 因而顶板岩层控制具有特殊性;2) 根据地表岩移观测, 基岩顶板破断失稳表现出单组关键层结构特征, 工作面覆盖岩层将不存在“三带”, 基本上为冒落带和裂隙带“两带”;3) 在快速推进过程中, 表现为大周期下, 工作面台阶下沉减缓, 若工作面支架选择合理, 台阶下沉一般在100mm以内, 对工作面不构成明显威胁。

这些现象带来的主要问题有:1) 开采过程中顶板易全部切落;2) 破断波及地表;3) 存在顶板的突水隐患。这三个问题可以用以下关键技术来解决:1) 长臂工作面快速推进;2) 支架合理的支护阻力的计算确定;3) 局部降低采高或局部充填。由于停产一天对煤矿的实际生产利益有较大的机会成本损失, 所以有必要建立“设计—诊断—监测—识别—对策”一体化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一、我国煤矿安全建设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煤矿管理体系还未完善, 人们对安全的重要性的认知不够以及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缺陷等问题, 导致我国的煤矿安全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1) 对煤矿安全没有理性的认识。由于我国没有对煤矿安全进行系统的教育, 部分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对煤矿安全没有理性的认识, 对故障的发生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 不能从主观因素是寻找事故原因。由于我国煤矿企业管理的模式一直都是粗放式, 所以对故障的发生不能做到可控可防, 不能使得安全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 出现了许多不顾安全, 片面的追求产量和利益的现象。这种不规范、不合格的操作, 促使了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2) 安全管理以及监督的不到位。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不重视, 以及安全监控设备的落后和生产环境的落后等原因, 导致煤矿企业的现场管理不到位, 安全措施不能落实到实处, 不能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及时的查找和处理, 甚至导致同类故障反复出现。我国的煤矿安全管理还没有进入正式、系统化阶段, 使得安全管理的力度会随着领导的重视程度而变化, 很容易陷入松—紧—松的怪圈中, 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3) 员工专业素养不够。据相关资料表明, 煤矿事故的发生大部分是人为因素。在煤矿生产作业中, 往往雇佣的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人, 这些人的文化程度不高, 专业租养比较差, 而且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开始进行施工作业, 大大的增加了危险因素。所以员工的专业素养不够, 不规范的工作, 是导致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的重大的因素。

二、安全发展理念的树立

1) 树立煤矿事故可控可防观念。在煤矿安全建设中, 首先应该增强安全意识, 规范安全行为, 提高安全素养, 做到故障有据可查, 有因可寻。其次要树立创新的观点, 树立正确的安全观点, 处理好利益与安全间的关系, 在故障发生前做好防护工作。最后应该根据企业的情况, 进行职工的煤矿安全教育普及, 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工人能够对煤矿的安全教育积极配合,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能在煤矿工作中, 规范化操作, 确保煤矿生产运作的安全以及工人自身的安全。2) 树立煤矿安全管理科学化观念。对煤矿管理事项科学、系统的处理, 安全管理内容进行细化, 主要有质量动态达标、事故系统追查、安全信息闭环处理等工作, 使得相关工作都有相应的负责人, 便于故障原因的查找, 做到对安全过程可防可控。a.质量动态达标工作。该工作需要结合实际, 对相关指标有科学化的定义, 严格的对指标进行专业化、具体化检测。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可进行多频次的验收。b.事故系统追查工作。该工作的实施, 需要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有序、科学的分级、分层。这样才能确保收据的资料的准确性以及具体性, 便于在事故的分析中, 对原因的查找。而且可以能针对性的对故障进行防护性处理, 避免同类灾难的反复发生, c.安全信息闭环管理工作。在该工作上, 需要建立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和分级管理制度, 进行安全信息分级、闭合管理。按照相关的标准确定管理层级, 确定相关部门的职能, 建立有机的信息反馈机制, 确保问题的实时解决。

三、煤矿建设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

在煤矿建设安全保证能力的提高的探讨方面, 本文主要以神东公司的大柳塔矿、补连塔煤矿的安全工作的开展为分析范例, 从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更新, 以及安全制度的改革等方面, 提高煤矿安全保障工作能力。

(一) 加强设备的创新和更新及生产工艺的改造和创新

神东公司的大柳塔矿以及补连塔煤矿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 对老化的生产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 在生产作业中神东公司为了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系数, 对生产工艺进行了创新性处理, 分别表现在:1) 设备的改造和更新。神东公司的补连塔煤矿分被在2001年和2003年对支护设备进行了改造和处理, 对超前液压支架进行了远距离控制处理, 确保了人员操作的安全, 对锚杆进行了加固处理, 提高了矿井的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神东公司还对筛选厂的筛板以及破碎机进行了改造, 节约了检修的时间, 减少故障率。为了确保生产作业的安全, 补连塔煤矿引进了美国的激光定向远距离遥控操作。2) 生产工艺的改造和创新。神东公司采用特殊的一巷两用的布置方式, 对采区进行再利用, 简化了系统, 减少了掘进工作, 提高了安全程度, 节约了工作成本。

(二) 安全管理制度的改革

神东公司将安全管理列入煤矿的企业文化中, 建立了健全的安全声场责任制度, 将安全与生产有机结合。为了加强煤矿建设安全保障能力, 神东公司的补连塔煤矿引进了南非的NOSA五星级管理系统, 加强对人们的安全意识的教育, 减少人们的不安全行为。利用该项系统作为衡量质量和安全的标准, 将煤矿该做成为符合该条件的三星级管理系统, 提高了煤矿安全保障力和企业形象。总而言之, 在煤矿的安全管理中,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我们必须坚持安全生产的理念, 从职工的安全素养、设备的安全以及管理的科学性等方面, 提高我国煤矿建设安全的保障能力。

摘要: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以及工业的主要原材料, 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与我国的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的煤矿生产安全监测的不完备、管理手段落后等原因, 造成了近年来煤矿事故频发。本文根据上述的问题对提高我国煤矿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行了讨论。首先介绍了我国煤矿安全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然后阐述了我国煤矿安全发展理念, 最后对我国煤矿建设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煤矿安全建设,安全发展理念,安全保障能力

煤矿安全发展 篇2

开滦煤矿:海外培训探索安全、高效的煤矿发展之路

金秋十月,开滦集团举行了隆重的130周年纪念庆典.经历了百余年的沧桑,开滦集团目前已经形成了集煤焦化,煤电热、物流,建筑建材,机械制造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集团.在保持老传统的.过程中,开滦集团通过积极地组织境内外培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走出了高效,安全的煤矿发展之路.

作 者:晨阳  作者单位: 刊 名:国际人才交流 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TALENT MONTHLY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煤矿安全发展 篇3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系统;检测

在实际的煤矿生产活动中,很多实践都表明,安全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上都

极为重要,他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安全系数问题,可是如今的安全监控系统在很多方面还存在

着漏洞,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題,安全监控系统急需升级改善,然后把现在一些新型的

技术运用到系统中去,让系统更加稳定更加有效。

1 安全监控系统的建立

煤矿安全系统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井下,还有一个部分就是地面。

在井下,一般的设备都是矿用分站,一些井下的信息数据都是通过它收集起来的,并且也对一些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常用的设配有:甲烷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等等,通过这些设备采集需要的相关数据,然后才可以做出相应的安全监控的数据和信息。

一般地上来说,它是信息整合的中心,把地下采集到的资料整理整合,然后通过一些电子设备,比如:打印机、监视器或者是一些雷达信号等等,传递给不同的部门,让大家可以充分了解地下的情况,以便可以很好的设计方案,采取对策,更好的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

2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目前的状况

目前我国一般采用的煤矿监控系统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线传感器,还有一种就是串行通讯的方式,这两种方式虽然方便但是在稳定和有效性上存在隐患。而且,在井下,因为一些电子设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会产生电磁干扰,这就对安全监控系统的功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主要问题是:

2.1 传感器

一般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溢出对人身体有害处的气体,比如瓦斯,他是开采活动中最常见的气体,可是,因为一些地理位置还有一些科学技术的限制,在井下几乎不能安装瓦斯含量的测试装置,这就给开采煤矿的人员带来了安全隐患,而且关于井下安置的传感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传感器虽然安装在了固定关键的位置上,可是因为传感器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设计不够完备,或者是他在自我诊断上还存在漏洞,调校的周期不长,以及一些重要元件的损坏,还有就是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都可以导致传感器在数据准确性和真实的数据存在差异,这样在井下工作的人员安全就会受到影响。

很多煤矿,一般都是设在地理比较偏僻的位置,那里往往山石交错,地形复杂,目前,我国比较多的使用的都是有线传输的方式,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传感器,因为他传输回来的资料数据也不是十分准确的,这对安全监控系统也是不利。

现如今,新开发了一种便携式的传感器,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固定传感器的不足,可是,由于便携器传感器在数据传输上存在问题,使得数据不能及时传输到相应设备上,达到资源共享,这也制约了它的发展。

2.2 总线方式

目前,很多煤矿系统使用的安全监控系统都是不同,而且彼此之间都比较封闭,不存在兼容性,而且使用的一些数据信息也都是每个企业自己来制定,没有统一的规范。

现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信息传输使用的都是串行通信总线,但是他一定程度上还不完善,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比如:

(1)现在的传输系统,一般都是建立在主机和分传输之间的,他不能使得每个分传输之间互相沟通联系,而且他数据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和主设备还有传输的电缆有关系。

(2)数据的通信模式都是受控于主机,所以在传输效果上,效率很低。

(3)在通讯的时候,如果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数据信息不能及时的反应出来,使得整个系统稳定性不足,缺乏实时性。

2.3 变频干扰

如今,井下的环境十分复杂,这其中也包括了电磁环境,它所产生的干扰也愈发明显,特别是在变频器应用广泛的今天,它会给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会出现报警不及时,数据不准确,或者在明明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也会触响警报等等。这样就不能很好的保证安全监控系统的使用,会对系统的稳定可靠性造成影响。

一些电磁的辐射的干扰也会对设配周围的机器造成信号影响,比如检测的信号强度变低或者是信号不稳定,更严重的情况下还能阻断信号的传输,使得系统运行不畅。变频器的干扰如果过多或者严重的话,还会造成设备的零件损坏,使得系统全线崩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4 诊断功能需要提高

监控系统一般都会配备专门的管理维护系统,可是目前,很多管理维护系统都存在缺陷,比如对于系统的诊断情况不是很清楚,导致在判断故障的时候出现误差,不能很准确的确定和诊断,这就给维护人员提供了麻烦,使得他们不能很及时的处理故障。

3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前景

3.1 大力投入专家和科学技术

目前,我国的监测系统还很不完善,他的功能仅仅是能对一些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报警等功能,单一方面的对数据进行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应该不断努力研发更新更好的产品,国家也应该在这方面做足投资。使得安全监控系统更加完备,可以在遇到一些灾难的时候,快速的根据掌握的数据情况设计出最好最安全的撤离方案,给矿工人员提供安全保证,而且也可以实现数据的更精确化和彼此联系,使得整个系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3.2 提高传感器、断电仪、电源的性能

在传感器方面,要不断创新,研制一些可靠性能高,应用广发的传感器,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检测的出来的数据可以应用到实际中去。在断电仪方面,可以不断提高他的远动距离,解决由于距离差距而存在的问题。电源方面,也要不断提高它的稳定性,使得整个系统在充足的电量写可以稳定运行,不会出现因为电源不稳而造成系统的坏损。

言而总之,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矿监测控制技术的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煤矿行业,所以说确保这个行业的安全性是很有必要的。伴随着我国现代技术和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更完善的煤矿监控系统一定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高春矿.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现状与发展前景[J].煤炭技术,2012(11).

[2] 丁恩杰,张申,武增.煤矿井下综合业务数字网设计[J].电信科学2013(7):6-10.

[3] 钱建生.矿井多媒体综合业务数字网关键技术的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3.

解析煤矿安全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篇4

关键词:煤矿开采,安全技术,现在,发展方向

对于我国目前的煤炭开采来说, 开采的环境比较复杂, 条件比较多, 灾害比较严重, 煤矿安全技术一直困扰着煤炭企业,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 各项灾害的安全防范措施也不断的取得显著的效果, 为煤矿安全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但是煤矿安全技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这就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和探索, 提高防止技术和设备, 才能使煤炭安全技术得到良好的改善, 从而是煤矿企业持续发展。

1 煤矿安全技术现状

1.1 煤和瓦斯的防治

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四位一体”的防治技术体系, 随着探究不断的加深, 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区域预测技术和非接触连续预测以及区域防突技术等区域, 从而达到避免防突工作的短兵相接现象的发展, 从根本上提高了防突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解放生产力, 减少防突的工作量。

针对区域的预测技术来说, 根据地球物理和瓦斯地质等制定了煤和瓦斯的预测指标, 实现预测结果的可视化, 并针对无线电波透视技术进行不断改进, 进行开展地层雷达探测以及防爆探地雷达仪器等设备的研究, 并制定了雷达探测技术方案, 探测距离可以达到地下60m。针对连续预测技术做出了提高, 完善了瓦斯的涌出以及电磁辐射原理方面的工作, 将连续预测技术应用到实际中。

1.2 瓦斯防爆技术

目前, 我国针对瓦斯煤尘爆炸等问题采取了一定的防止手段进行预测、评估和检测,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建立危险评估模型。开发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的预测和评估系统。 (2) 针对瓦斯煤尘爆炸问题开发了新型的监控系统, 具有反应迅速, 控制灵活以及容量比较大的特点, 并且集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实现了重大灾害的及时预警。

1.3 火灾防治技术

在我国的煤矿开采中常见的灾害还有火灾, 煤矿火灾危害及其重大, 我国采用标志气体进行火灾的预防,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退出了专用色谱分析仪, 红外线分析仪器等, 还采用了传感器设备进行预测, 但是隐秘火源的探测一直是一个较难预防的问题, 仍需要进一步突破, 采取最有效的防范措施。

2 煤矿安全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煤矿安全技术的不但发展, 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 但是一些难预测和预防的事故时有发生, 导致大量的事故和人员伤亡现象出现, 其原因主要是煤矿安全技术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知识比较薄弱。随着科技的发展比较迅速, 我国的创新机制并没有做到完善, 严重缺乏研究资金, 大部分的构想仍旧停留在纸上, 没有进行实践和推广, 很难达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理效果。 (2) 我国的安全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难以满足生产需求, 由于我国的煤矿开采环境比较复杂, 防止难度相对比较大, 所以在防止过程中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 因为我国的科技水平受到制约, 所以安全设备仍旧跟需求有一段差距。 (3) 煤矿的开采和生产工艺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创新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给治理增加难度, 又由于生产比较集中, 所以开采的强大要求也比较大, 增加了通风难度, 所以火灾等事故发生几率加大大提升。 (4) 煤矿安全技术的重视不足。对于国家和企业的研究来看, 虽然对安全技术的研究项目不少, 但是研究力度不足, 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不足, 不能真正的投入到可严重, 制约了企业的安全技术的发展。

3 煤矿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

煤矿是重要的能源之一, 在我国的能源使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煤矿的开采具有严重的危险性, 所以煤矿安全技术对煤矿企业的发展乃至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国煤矿安全技术的发展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针对煤矿动力灾害的研究。针对我国目前的煤矿安全进行分析, 其基础性的研究相对薄弱, 严重抑制了煤矿灾害防治的创新。为了能够使煤矿的安全进行创新和突破, 应该将煤矿动力灾害的研究作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 (2) 预测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开展地质超全预测技术和设备中, 使煤矿安全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仍需要对预测距离和可靠性的研究进行深入完善。 (3) 煤矿重大灾害的预警技术。我国采用GIS煤矿瓦斯灾害预警系统来实现重大灾害的预警技术, 并进行了工业性的试验, 能够起到良好的预警效果, 我国今后的发展将围绕着瓦斯煤尘爆炸和火灾等灾害的预警措施进行发展。 (4) 矿井通风技术。对于矿井的通风技术正趋向于智能化控制的管理方向发展。但是智能系统在投入使用中, 仍然存在许多技术上的问题没有解决, 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探索。 (5) 矿井防火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将趋近于隐蔽性火源的探测, 加大研究力度, 采用先进的科技进行探索, 有效控制隐蔽性火源产生的安全隐患。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 必将对煤矿安全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煤矿资源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煤矿的开采象征着社会的进步, 但是在煤矿的开采中存在着巨大的灾害隐患, 导致造成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损失, 煤矿安全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应该加大对煤矿安全技术的重视, 提高安全技术的研究力度和经济支持, 确保完善煤矿安全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使煤矿企业得到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陈斌, 王展平, 杨林.围岩控制技术在朱仙庄煤矿Ⅱ_5回风上山的应用[C].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 2007

煤矿安全发展 篇5

为了做好2014年第二季度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于2014年4月9日召开了全国煤矿安全生产专题视频会议。

会上播放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桃子沟煤业公司“5?11”事故警示片;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宋元明通报了一季度全国煤矿安全生产情况和50个煤矿安全重点县(市、区)攻坚战实施情况;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付建华针对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就进一步抓好二季度全国煤矿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提出了要求。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机关各司局、应急指挥中心,有关中央企业,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的有关人员,分别在主会场及各地分会场参加了视频会。

详解“1+4”战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栋梁对这次会议作出批示,他在充分肯定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指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必须提高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面对复杂的现状和形势,要继续推进“1+4”战略:抱紧一个“方向盘”,即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确定的“红线”理论和安全发展战略。坚持“四轮驱动”,即:当前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双七条”要贯彻执行;警示教育要扭住不放,一矿出事故,万矿受教育;千名干部与万名矿长谈心对话要制度化;打好50个煤矿安全重点县攻坚战。方向正确,四轮同时驱动发力,就会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要在全国煤矿大力实施“1+4”战略,推动煤矿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一季度事故分析

据宋元明通报,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煤矿事故总量下降,共发生死亡事故109起、死亡和下落不明162人,同比减少12起、少死亡120人,分别下降9.9%和42.6%。较大事故有所下降,发生一次死亡3?9人事故10起、死亡39人,同比起数持平、少死亡8人,死亡人数下降17.0%。重大以上事故下降,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1起、死亡13人,同比减少5起、少死亡104人,分别下降83.3%和88.9%。一季度大多数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但仍有河南、吉林、湖北、贵州、四川、陕西、安徽、湖南、云南等9个地区发生较大以上事故。

2014年一季度煤矿事故主要特点:一是复产复工期间事故多发。一季度发生的11起较大以上事故中,春节、全国“两会”后(即3月10号)以后发生了7起,占63.6%。二是瓦斯事故多发,发生的11起较大以上事故中,有7起为瓦斯事故,占63.6%;其中瓦斯突出事故4起、突出后引起的瓦斯爆炸事故1起。三是国有煤矿事故多发,发生的11起较大以上事故中,有5起发生在国有重点煤矿,占45.5%;发生事故的国有煤炭企业分别为安徽皖北集团、湖南煤业集团、河南平煤神马集团、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义煤公司、吉林煤业集团。

50个重点县攻坚战情况

宋元明在通报50个重点县攻坚战中关于验收复产情况时,批评了问题较突出的湖南省,“真盯”合格率仅为25.28%。宋元明强调,要特别提醒有些地区,应注意把握验收复产的质量和进度。有的县验收比例达到100%,个别县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也大量验收复产,要注意凡违反《七条规定》任何一个条款或达不到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最低标准的煤矿,一律不得复产;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重点检查抽采是否达标。

下一步重点工作

付建华在讲话中指出,在肯定一季度工作的同时,对当前依然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4月7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黎明实业公司下海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22名矿工被困。这些事故暴露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非法违规组织生产;二是不严格执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法规;三是同一企业同类事故重复发生;四是应急处置不当,思想麻痹,贻误战机;五是省属企业事故多发,央企煤矿事故有所反弹。

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煤矿企业“红线”意识不强,法制意识淡薄,主体责任不落实等问题;也有地方政府发展观有偏差,有关部门煤矿安全监管监察不到位、作风不扎实等问题。

付建华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总局党组的部署和要求,扎实抓好二季度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坚定不移推进“双七条”的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简称“国办99号文件”)包含了《矿长保护矿工生命的七条规定》和煤矿安全治本攻坚的七项举措,全面贯彻落实该文件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煤矿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是推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的重要保障和具体抓手。

二是加快落实小煤矿整顿关闭目标任务。国办99号文件明确了关闭对象,提出了到2015年底全国再关闭2 000处以上小煤矿的目标任务。2014年全国计划实现关闭小煤矿800处、力争关闭1 000处的目标要求。这是一项硬任务,各地要不折不扣地落实。

三是认真开展与矿长谈心对话活动,强化警示教育。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与万名矿长谈心对话”活动,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要求2014年6月底完成。

四是继续推进50个煤矿安全重点县遏制重特大事故攻坚战。目前,50个重点县还有千余处停产的煤矿,由于长期停工停产,重大隐患丛生,该关闭的坚决关闭,确有需要准备恢复生产的要严格把关,严格履行验收、签字程序,决不允许停产煤矿以任何借口、任何理由擅自组织生产,做到不验收不准恢复生产。县长签字是对辖区煤矿复产验收工作的审查、把关性签字,验收组要对验收审查工作负责,落实“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省市包片督导小组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大工作力度,既要加大对所包片区的监督检查力度,签订责任状,又要就所包县的关闭奖励、机械化改造、灾害治理、技术指导等方面积极研究政策,提供服务;还要督促、监督、指导所包县内省属、市属煤矿企业和中央煤矿企业严格落实国办99号文件与七条规定。强调中央煤矿企业和省属企业继续发挥在全国安全生产的表率和排头兵作用,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真正摆正安全与生产、效益、发展的关系,把矿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强化风险预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止因市场不景气、经济效益下滑引起安全投入降低、安全管理滑坡,坚决防范遏制事故反弹势头。

五是狠抓重点灾害治理和基础工作。要注重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检查,促进企业对重点灾害加强治理,促进地方对重点区域、重点矿井严防死守,坚决打击瓦斯防治措施不落实就擅自生产、假整治真生产、超层越界、关闭取缔后死灰复燃等非法违法行为。要重点抓好治理瓦斯,通风系统必须稳定可靠;要重点抓好水害治理,提前安排部署雨季“三防”工作,严格落实探放水制度,决不允许“顶水开采”;要重点抓好冲击地压治理,新修订的生产能力核定标准即将出台,新标准增加了对冲击地压矿井能力核定的具体办法,这项工作要求2015年底完成,2014年年底力争完成30%;要重点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据统计,2013年累计有201处煤矿因管理滑坡被降低等级,有295处煤矿因未达标而停产整改,各地要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逾期不达标的要坚决停产整顿。

煤矿安全发展 篇6

【关键词】煤炭;讯息化;近况;趋向;安全产出管制

煤炭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动力的资源,煤炭的安全产出关乎民生社稷。所以,应用讯息技能持续地创新和发展煤炭安全产出是迫在眉睫的。

1.煤矿安全讯息管制的成长近况

中国的煤炭安全产出讯息管制技能被当做开展的重要工程,其最终目的就在于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煤矿在产出的进程中的很多隐忧的资料实行有用的辨析和数据资料的搜罗办理,提高危险申诉的精确性、真实性。除此之外,就深层次资料的搜罗、发掘、了解,能够为煤矿的集体安全进行全面判辩,为煤矿产业的安全讯息供应迅速的查问,来协助产业对危情进行快速的反馈和迅速的决定,成功避免了煤矿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近日,中国的煤炭的安全产出管制讯息化在煤炭企业上的应用,大多是控制安全性的平常化管制、工作人员的讯息管制和安全性监制讯息治理和安全常识训练等其他相关方面。

从2002年起,很多地方的安全监管处的网点的成立都担负着安全产出管制的网上发布信息的功用,进而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们供应了可以及时了解我国安全产出政策、规则的讯息渠道。2007年,煤矿行业对视频集会体系投进了大额资产,很多煤炭产业能够利用电子邮件和FTP的方式從管理取得其他煤炭企业治理体系中获得资料,以此来为本单位的煤炭安全测评管制体系的成立供给技能支撑。

2.煤炭安全产出讯息化成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

第一,中国讯息化技能的进步相对落伍,对于讯息化技能的认知不完善,对讯息化技能运用的投资也不够。在中国,成熟的、有专一性的产业安全产出讯息化建立的制度、技能支撑、模范准绳还有评测量估体系还未全部成立,是煤炭安全产出讯息化发展的重要阻拦。

第二,中国煤矿产业井下安全产出做工的技能支持维护非常不牢固。讯息化基本设备、安全产出的管制技能方法等都相对不成熟,讯息化应用的局限依然相对较小。而就井下作业来说,讯息技能、电子装备和讯息体系的开发都相对落伍,尚未变成产业化拓展的形式。特别是个别的小型煤炭企业,仍然有着安全产业监督检测体系的缺憾。

第三,中国煤炭企业安全产业软硬件设施的开发和供职保证体系的严重延迟。因为技能开发本领的缺失,煤炭产业本身需要的软硬件电子仪器、精确设备的严重匮乏,不可以满足煤炭企业安全产业管制讯息化的成长需要和技能提升的需要。

第四,煤炭产业安全产出讯息管制缺少一致的设备计划以及成长方案。缺少正确的煤炭产业讯息化成长的人才培育规划,缺少标准化的讯息化安全产业管制的科学管制的产业过程。除此之外,作为讯息化技能的成长载体,管制讯息网站的成立也一并落后,仍在处在启动进程中,对于网站更好地构建,还需要更快地处理。

3.煤矿安全产业讯息化的未来成长方向

3.1确定整体发展方向

安全产业讯息化成长整体方向的确立,是为中国以后的安全产业管制讯息化成长确立目标。煤炭企业安全产业管制讯息化的成长需要以煤炭产业作为主流,尽量利用市场的作用体制,增强政府的支撑以及引领,完成好兼顾策划的任务,看重资源的整理以及实际的应用,计划完整的产业目标,完整地做好安全保卫,着重讯息化成长的重要名目,依照市场的需要踊跃引领煤炭产业安全产业管制讯息化的全体跟进。

3.2煤炭安全产业管制讯息化的成长目标

第一,成立煤炭产业的安全产出管制讯息化系统。煤炭产业的安全产出管制讯息化系统有事件归纳以及调研研究体系、特大事件安全防范动态管制讯息体系、安全培育管制以及培养产出体系、险情预报以及安全情况预估体系等。煤炭安全产出管制讯息化体系的成立,可以为产业的安全产出管制讯息化培育、安全产出管制讯息技能的储备、安全产出管制高效监管监制和事件援救等供应了技能保证以及体系培养。

第二,成立完整安全产出管制讯息化的试用体系以及资料库。安全产出管制的资料库的成立,一般包含了中国以及各级安全监制、煤炭安全监测单位和地方上的救急援助单位的统一数据网络。成立之后的资料库能够为其他单位以及煤炭产出管制机构供应安全监制监察、救急援助和煤炭产业安全管制讯息效劳等,是一个包含性笼罩的技术化的供应体系。

第三,成立安全产出管制讯息系统。省级以上的安全产出管制音像讯息体系的成立,可以利用远程供应,为加强安全产出监管、事件管理,救急援助和专家解答服务供应方便、有用的服务。依靠现今讯息化的技能方式,成立包含性宽泛的讯息体系,能够安全监测煤炭特大安全事件隐患,成功地办理安全事件,显明完竣中国煤炭产业个体的事件应急反应体制,增强援救处理的速度,减少决定时间多而带来的危险。

第四,增强讯息服务网站的基本设备,讯息培育网络的基本设施,可以增强网上为民服务和与群众服务沟通的宽度和速度。除此之外,网络讯息服务平台可以从很多渠道对讯息进行持续的维护、监管、反应、恢复和改进。利用安全保证体系的全方位建立,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讯息遭到入侵的危险。保障监测管制成效的操作速度,减少损失以及危险性。

3.3落实“每人争做通风者”概念的目的

煤场一般都是高洼是矿地,瓦斯忧患是限制矿井持续成长的关卡,落实“每人争做通风者”,要尽可能加强工作人员对“一通三防”措施关键性、危险性、长期性、繁琐性以及困难的认知,加大工作人员的安全思维意识,从根本消除不清醒的心态,要居安思危,从根本上做到有备无患。只有把这个工作概念渗透到安全产出的过程中,才可以秉持正确的工作风范,脚踏实地,少说空话,多做事情,抓紧落实,有强烈的时间概念,才可以更好地增强通风管制,才可以更好地治理煤矿。

必须要让工作人员清楚地意识到“每人争做通风者”是防止事件超安全范围的手段,是增强队伍的成设,加强井下作业人员素质水平的需求,是完成“一通三防”义务、实现不漏细节抓住安全的要求,尤其是兑现做好煤炭产业、为员工带来福祉的基本要求。一定要完成从安全第一负责人开始,一级挨着一级,一级保护一级,一级为一级负责,做到“每人为通风留心,每人为通风效力”实现“一通三防”管制基本意义上的群防群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责任到人、安全控点、安全岗位培训、岗位就近分配管理等一系列的管制措施的操作力度。

4.结语

“一通三防”最重要的环节是在掌握当地的地质基础以及自然危害的基础之上,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来更好地防止安全及其他未知方面的隐患的预防手段,以此来达到安全产出的目标。“一通三防”是安全防范重的最重要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个安全产出的重要冲突,员工的人身安全才得以保障,社会的安定发展才有了保证,安全产出才可能稳定地进步,科学发展观是引导“每人争做通风者”概念的首要引领方案,对煤炭产业全方位增强“一通三防”安全管制的成效,促进煤炭产业的安全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且关键的意义。 [科]

【参考文献】

[1]宁宇.我国煤矿灾害特征及安全对策[J].劳动保护,2009(08).

[2]许保国,等.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分析及建议[J].煤炭技术,2007(12).

煤矿安全发展 篇7

一、加强安全意识

职工是安全建设的主体,企业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工作中树立安全意识,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安全隐患发生。要想使职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加强安全意识,工会就要做好组织宣传工作,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具有实效性活动,让员工身临其境参与到其中从中受到启发,真正的意识到煤矿安全生产重要性,意识到安全高于一切。工会可以针对安全问题组织市场调查问卷、讲述自己身边的事为主题开展一次安全活动,不仅有助于企业对职工的了解,还有利于职工自身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使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自觉的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使职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为构建和谐矿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抓好职工素质建设

要切实加强煤炭安全管理建设,就要抓好员工素质建设。工会组织在加强职工素质教育,创造和谐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煤矿职工自觉性不高,受教育和培训内容欠缺等方面的问题,工会应该针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工会可以购置各类书籍,为员工日常学习提供方便,可以在基层或是车间设置书柜,购置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图书放在书柜中,方便不同层次的员工查阅。工会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对职工进行安全法律法规、煤矿安全知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学习培训,使职工能够更好的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安全知识,强化职工的安全知识,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用制度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

三、加强安全培训

我国法律对企业从业人员有明确的规定,从业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煤矿企业也不例外,煤矿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上岗培训和安全教育并把煤矿安全文化传播与强制性的安全培训结合起来,并从企业实际出发,对事故规律、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工会组织安全宣传周和转向事故分析研讨会等宣传活动,使员工的安全意识不断的增强,并使职工的安全时效性得到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是职工进行安全教育行为的保证,也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安全教育工作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针对煤矿的违章行为和自身危险事故进行具体教育,使职工的危险意识提高,并及时的向职工通报和分析各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使职工潜意识中形成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工进行分批次、有计划的进行教育,摒弃只对新工人进行教育的传统观念,避免老工人的思想麻痹。企业要把安全教育的考核制度化,严把教育质量关通过切实的工作,全面提升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四、对职工进行合理化配置

新进厂的年轻职工大部分是在专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他们当中不乏有本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接受过专业培训,有较高的技术素养和文化素养,在今后的发展中他们可能成为企业管理的骨干。他们本身具有价高的安全意识,再结合企业的领导和教育,他们就会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针对他们的优势企业应该合理化配置,将他们调到适合他们的位置;企业原有一些老员工,由于自身素质较低、年龄较大,不适合负担较重的工作,工会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和保证职工的利益;对于缺点较多的职工,要多教育、引导,使其尽快的转变观念。合理的对职工进行优化配置,是不同的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五、加强班组建设

班组在日常生产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最小的单元最基层的组织,各级工会必须重视基层班组建设问题。工会应该开展安全学习型班组、培育知识性员工、“三无”班组竞赛等活动。要建立安全型班组,推进班组建设、规范班组礼仪,在上岗前由班长带头学习安全知识并在适合的位置设有安全标识,尽量把所能预料、预想的安全问题控制在源头;班组职工要经常进行培训,选择的组长必须是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技术操作平至、较强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人担任,组长负责对新工人进行培训或是亲自带新工人,使新工人尽快的投入到生产中;煤矿企业的工会应该成立安全小组,并成立相关的安全管理小组,不固定的对班组进行抽样检查,发现职工违章作业就应该及时制止,预防职工的侥幸心理;要对班组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和培训,必须有相关的部门进行配合,还要聘请技术、素质较强技术人员讲课;必须长期坚持班组考核,每一阶段的班组考核的都要上报给上级,并根据相应的状况实行奖惩,使班组建设向正常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构建班组自治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班组安全管理水平,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奠定坚实基础。

六、做好家属协调工作

家属问题一直是煤矿企业职工关心的的问题,工会应该为职工家属解决好家属问题,并用亲情化的服务感动家属,使其能够帮助企业对职工的安全问题进行监督。工会应该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当职工家有困难时,应该主动的帮助解决,经常对女工和家属进行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训,进而激发员工家属安全责任感,在建立和谐安全家庭关系的同时,也要使职工家属意识到时刻提醒职工安全预防事故,不仅是煤矿企业的事,更是家人安全保障的前提;为了减少员工违章的行为,工会应该经常组织协管员,对职工家庭进行协助并亲情帮教;使职工时刻感觉到亲人的关怀,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安全问题,要有社会、家庭责任感。开展一系列亲情活动,使职工能够真正的意识到企业切实是为员工的安全问题着想,使员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为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七、保证职工权益

工会必须正确处理好职工的利益问题,必须保证职工的权益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使职工得到最大的实惠,为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工会必须做好车间及班组管理工作,工资分配上必须保证公开、透明并接受职工的监督。在发月工资时,要经常组织工会及相关的财务人员对奖金分配的状况进行检查,从根本上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要发挥职工信箱的作用,实行了工会职工信访接待制度、基层工会信息月报制度,并鼓励职工主动为公司献言献策,并对职工提出的建议及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有建设性的建议进行综合利用,使员工的建议落实到实处,给员工献言献策以实质上的支持和鼓励,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投入到安全管理中去;为了使职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会应该建议企业建立专项资金,用来解决子女上学问题、职工家境困难问题,此外还可以积极组织捐款活动,对有困难的职工家庭进行援助,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八、结束语

安全文化是企业生产管理不变的话题,工会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职工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必须有保证职工正当权益的组织。工会是一个群众团体,经常与职工打交道,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健全的组织体系和较强业务能力,工会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帮助广大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工会在煤矿安全发展过程中,不仅发挥了其应有的职能,而且使职工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保证,促进了煤矿企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煤炭企业的安全问题, 直接影响着企业效率。煤矿安全文化作为煤炭安全问题的一部分, 已经成为煤矿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工会职能,煤矿,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时卫.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J].新一代.2011. (01)

[2]张彪.煤矿本质安全与工会工作的“五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07)

[3]陈立杰.浅谈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02)

[4]范志堂.推进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及途径[J].煤炭科技.2010. (03)

[5]王连春, 赵红元.煤矿企业安全现状及安全文化建设思路研究[J].科技资讯.2010. (17)

[6]杨新政.浅谈工会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途径[J].华章.2010. (23)

[7]郝华.发挥工会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发展观察.2010. (06)

煤矿安全发展 篇8

江苏煤炭开采年代久远, 在“十一五”之前的几十年里, 江苏煤炭工业发展经历了国家开发, 规划建设;异军突起, 有水快流;关闭整合, 依法办矿;又好又快, 安全发展四个阶段。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均做出过重大贡献, 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十二五”规划开局起步之时, 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一样, 江苏煤矿同样是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 江苏煤矿能不能持续安全发展, 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下发展, 怎样才能实现安全发展, 这是应当认真思考并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课题。

1 江苏煤炭开采历史沿革

顺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1949-2010年的60 a间, 江苏煤炭工业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 经历了四个阶段, 如表1所示。其间煤矿数量由少到多, 最高达到“九五”期间283个, 其后逐渐减少, “十五”34对, “十一五”28对, “十二五”20对 (庞庄煤矿包括庞庄井和张小楼井) , 集中分布在徐州市行政区内, 其中铜山区10对、贾汪区1对、沛县8对、丰县1对。从2000年开始, 江苏省结束了民营煤企的历史。

目前20对煤矿井田范围内共有煤炭工业储量21亿t, 可采储量8.4亿t。2010年核定生产能力2 473万t/a, 实际产量2 228万t/a。多数煤矿资源趋向枯竭, 产量逐年下降。全省煤炭自给率只有约五分之一, 江苏将长期成为全国主要缺煤省之一。

2 江苏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回顾

2.1 安全生产事故统计与分析

(1) 按时期统计分析:江苏煤矿1949-2010年各时期死亡人数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国家“四五”~“九五”计划期间, 煤炭产业政策多变, 煤矿数量激增, 市场秩序混乱, 行业管理弱化,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处于高发多发阶段, 比例高达58.9%;按影响因素分析, 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是影响煤矿安全的决定因素。

(2) 按事故类别分析:江苏煤矿事故以瓦斯、顶板和运输事故为主, 三者相加占73.3%;

(3) 按年度统计分析:2001-2010年江苏煤矿共发生各类事故113起, 死亡224人。

2001-2010年江苏煤矿事故以瓦斯、顶板和运输事故为主, 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46.9%、25%和17.4%, 三者相加占89.3%。其间共发生3起较大以上事故, 分别是2001年死亡9人的沛城煤矿“5.12”瓦斯爆炸事故和死亡92人贾汪区岗子村“7.21”瓦斯爆炸特别重大事故, 以及2004年死亡4人的沛城煤矿“3.9”顶板事故。各类事故的调查结果表明, 江苏煤矿事故98%以上是由于“三违”导致的责任事故。

(4) 通过统计分析对比, 特别是近10 a的煤矿发展实践证明:“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巨大而积极的推进作用。一是煤矿井下支护方式和支护材料的改进, 以及采掘机械化率的大幅提高, 顶板事故大幅降低;二是“一通三防”系统的优化和先进设备的推广使用, 瓦斯事故是可防可治的;三是由于从业人员安全技能素质的普遍提高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井下大量增加机电运输设备且运输环节日趋复杂的情况下, 机电运输事故没有出现高发多发现象。在2001年之前的50多年里, 之所以事故多发, 归根结底是没有坚持以人为本, 没有坚持科学发展, 安全发展。

2.2 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2001-2010年江苏煤矿事故总量、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遂年下降趋势, 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其中2005-2010年连续6 a杜绝2人以上事故, 百万吨死亡率保持在0.4以下。

江苏煤矿安全“十一五”和“十五”相比, 实现了“三个显著下降、两个杜绝、一个提高”。

“三个显著下降”:一是事故总量显著下降。由“十五”的76起下降到“十一五”的37起, 同比减少35起, 下降51.3%;二是事故死亡人数显著下降。由“十五”的184人下降到“十一五”的40人, 同比减少144人, 下降78.3%;三是百万吨死亡率显著下降。“十五”平均是1.51, 最高5.2;“十一五”平均是0.33, 最高0.42;“十一五”比“十五”平均百万吨死亡率减少1.18, 下降78.1%。

“两个杜绝”:一是杜绝了3人以上较大事故;二是杜绝了瓦斯事故。

“一个提高”:全省煤矿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

3 江苏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问题

虽然江苏煤矿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 但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 地质条件愈加复杂, 自然灾害越来越重, 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1) 开采条件越来越复杂, 从地层地质情况看, 徐州煤田含煤地层属于石英二叠系的华北型, 共含煤20余层, 划分为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三个煤组。徐州煤田表土松散地层为第四系, 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 太原组煤层顶板灰岩中洞穴发育, 易突水;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 随着采深的增加, 一些矿井升级为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所有煤矿均有煤尘爆炸危险。呈现“老、少、深、差”的特点。一是矿井老。20对生产矿井, 有15对开采时间超过30 a, 平均超过40 a, 且有6对矿井服务年限不到8 a;二是储量少。全省煤矿可采储量8.4亿t, 按照目前的核定生产能力和回采率计算, 平均服务年限仅为21.6 a;三是埋藏深。有7对煤矿在-1 000 m以下有开采活动;四是赋存差。“三软”煤层、大倾角煤层和薄煤层占比越来越高, 其中主采煤层倾角平均超过15.5°, 最大的高达70°, 有7对煤矿的部分主采煤层厚度不到1.4 m。

(2) 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 呈现“三大、三高”的特点。“三大”即:瓦斯大。20对煤矿均为瓦斯矿井, 其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3对。徐州矿区近10 a来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9起;地压大。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和开采深度的增大, 多数矿井矿压显现明显, 巷道变形严重, 失修巷道增多;水患大。20对煤矿中, 水文地质类型复杂的4对, 中等的16对。“三高”即:地温高。7对深部开采矿井-1 000 m原岩温度达到40℃左右, 夹河、三河尖等煤矿井下部分作业场所温度已超过30℃;冲击倾向性高。徐州矿区近20 a来共发生过冲击地压35次, 20对煤矿中发生过冲击地压的矿井6对, 具有冲击地压倾向性的矿井7对。深部开采煤层中, 有强冲击倾向煤层17个, 占总数的33.3%, 具有弱冲击倾向煤层25个, 占总数的49%;成本高。全省综合成本达到320元/t。

(3) 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煤矿没有把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要求落到实处, 盲目赶进度, 蛮干、折腾、硬要发展, 违背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要求;二是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有些煤矿发现隐患后, 不是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而是心存侥幸, 麻痹大意, 增大了煤矿安全生产的变数;三是煤矿安全技术基础工作亟待加强。深部巷道支护、降温技术、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与防治等技术基础研究工作有亟待加强;四是安全科技人才缺口增大。由于异地办矿、煤企人才竞争激烈和煤矿科技人力资源供给匮乏等因素, 导致人才流失, 且现有技术人才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和人才断层明显现象, 尤其是煤炭开采主体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六是现有科技人员的学历和技术职称远低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全省20对煤矿从业人员62 691人, 中级以上职称仅1 388人, 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仅1 500人, 占比分别为2.2%和2.4%, 且主要集中在徐矿和大屯两家煤企, 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员45 825人, 比例高达73.1%。

以上几方面的因素, 决定了江苏煤矿今后一个时期仍将难以走出“三低一多”的被动局面。机械化程度低。全省煤矿现有回采工作面46个, 综采工作面仅有22个, 掘进工作面113个, 综掘工作面仅有22个;生产效率低。全员工效仅为4.1 t/工;职工收入低。2010年某央企在江苏境内6对生产矿井的职工平均收入29 366元, 严重挫伤职工的积极性。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已经成为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煤矿井下用人多。百万吨产能的煤矿圆班入井人数在1 200人以上, 20~40万t煤矿圆班入井人数在500~600人, 仍然是“人海战术”, 与“无人则安”距离遥远。

江苏煤矿“十二五”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着重大机遇。一是安全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江苏“两个率先”为煤矿安全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三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为做好煤矿安全工作带来了机遇;四是江苏煤矿安全持续稳定好转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打实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要把事故预防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主攻方向, 把规范生产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把科技进步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 进一步建立完善“六大体系”, 着力提高“六个能力”, 促进江苏煤矿率先实现根本好转。

4 对策与建议

“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江苏煤矿要实现安全发展, 总体思路是:“压缩规模、转移转型、降低开发强度、限制开采深度、关闭高风险矿井、主攻瓦斯和水患治理、立足防突、防爆、防冲和防溃、坚持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强化监察执法、力推本质安全、做到细水长流、率先实现根本好转”。

压缩规模——在煤炭发展政策方面, 原则上只做减法, 不做加法, 不再批准新建煤矿项目;现有生产矿井在发展规划上, 应坚持根据资源情况量力而行。

转移转型——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探索“以煤为主, 多种经营”、“煤炭、煤化工、电解铝”等主导产业并重的发展模式;通过省外办矿、战略重组、对外合作和煤炭资源整合等发展大集团战略, 做大做强做优企业。

降低开发强度——限制采掘头面数量, 严禁“三超”;改变传统的“过度开发、低度利用”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加强对煤矸石、煤泥、瓦斯和矿井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

限制开采深度——对于-1 000 m以下煤层形成“三量” (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 的, 经科学论证和安全风险评价后,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生产;对-1 000 m以下煤层未形成“三量”的, 暂停一切采掘活动。

关闭高风险矿井——整合或淘汰浪费资源、安全保障低的落后产能, 提高安全基础保障能力。

主攻瓦斯和水患治理、立足防突、防爆、防冲和防溃水——始终把遏制瓦斯、水害、冲击地压等重特大事故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 并通过强化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 确保隐患排查治理“五到位”。

坚持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通过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和建设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等, 强化基层基础工作, 实现安全生产。

强化监察执法——培养和造就让人们“看得起、信得过、靠得住”的监察队伍, 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廉洁执法, 推进依法办矿、依法治安。

力推本质安全——通过推进安全理念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创新和安全教育培训创新四个途径, 推动和加快“感知矿山”即安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 实现“无人则安”。

做到细水长流——按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要求, 制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发展低碳、绿色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本部为依托, 创新技术和管理, 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和技术保障。

率先实现根本好转——适应江苏“两个率先”的要求, 确立江苏煤矿安全提前全国5 a即在“十二五”末实现根本好转的奋斗目标。

煤矿安全发展 篇9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不断提高和企业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各大、中、小型矿井都陆续安装了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各级生产指挥者和业务部门提供了环境安全参数动态信息,通过对被测参数的比较和分析,为预防灾害事故提供技术数据,便于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通过对被测参数实时有效的控制,及时实现自动报警、断电和闭锁,便于防止事故的发生或扩大;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能及时指示最佳救灾和避灾路线,为抢救和疏散人员、器材等提供决策信息。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应用对改善我国煤矿的安全状况,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

1)我国目前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状况。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内各主要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又相继推出了KJ90,KJ95,KJ101,KJF2000,KJ4/KJ2000和KJG2000等监测监控系统,以及MSNM,WEBGIS等煤矿安全综合化和数字化网络监测管理系统。以上系统在软硬件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企业性质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作用。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所安装的传感器、工作站、报警断电执行机构采用连续工作方式,随时会测出瓦斯含量,并在出现异常时,同时声光报警和执行区域断电,可避免事故发生,并随时定时地将测量数据送到地面调度室和调度室计算机网络中,调度人员会随时知道何处出现异常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危情,如调度风量大小、决定是否撤出人员、如何撤出等。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是保障煤矿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矿井的防灾、减灾方面以及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矿井生产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3)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构成。

整个系统由工作站、地面主站、调度盘、传输线、断电仪、传感器几部分构成。现场采用智能型或非智能型瓦斯传感器及寿命长,可靠性高的断电仪;同时配备由单片机为主体的智能工作站采集数据,接收主站发送来的信息,进行断电控制。由于各个系统采用的传输方式不同,故采用的传输线路也不尽相同。动态显示各种参数和动态模拟显示各设备运行状态的调度盘。主监控机采集工作站各种数据,打印各种报表和曲线,分析各种数据并动态显示实时数据和动态模拟显示各设备运动状态。目前以各种型号的PC机为主。

4)系统结构形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场总线的应用,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巡检速度和运行可靠性都已大大提高,系统发展至今,最常用的有以下两种形式:a.地面中心站到分站为公共线,分站到传感器为专用电缆,该系统分站为PLC分站,但分站后每1个传感器需要1根专用电缆,给日常维护造成很大的不便。b.不需要分站的全总线式,传感器可方便地挂接在总线上,随着干线的延伸可加干线扩展器,但在传感器比较集中的地方,可加分站以实现就地集中控制。

5)系统选型原则。

从以上的应用可知,一般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由地面中心站、分站、通信电缆、传感器等组成,对这几部分选择时应参考以下原则:a.地面中心站选用最新配置的工控机。b.对高瓦斯矿井要坚持选用本安型分站,对低瓦斯矿井则可以选用隔爆型分站以节省投资。c.伴随着计算机业的发展,要想更大限度的实现自动化,应首选现场总线。通信协议要采用国际标准的IP寻址,可与管理信息网进行无缝连接。在多个子系统互连,并需互动,互为约束时采用对等通信协议,而在集中控制,无关联子系统时,可考虑采用主从通信协议。d.国内煤矿使用较多的一般有催化燃烧型(黑白元件)与红外线两类传感器。传统的黑白元件瓦斯传感器价格便宜,但使用寿命短,每1周~2周需要校正1次,黑白元件传感器量程有限,此外,当遇到高浓度瓦斯冲击时,传感器存在激活问题,硫化氢浓度过高时还能使传感器中毒,损坏传感器,因此,催化燃烧型传感器可靠性不高,使用范围受到限制。红外传感器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全量程,耐冲击,基本上没有飘移,实际上无需校正,考虑到《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可以在规程允许的最长时间内校正。红外传感器宜在高瓦斯矿井使用,但红外传感器探头易受空气内灰尘影响,应使用在灰尘较小之处,并定期更换探头过滤器。人工气样校正的优点是设备成本低,人工成本高,需要专职人员携带气样和工具定期校正,适宜在低瓦斯矿井使用。在线气样校正法采用的是自动校正装置,可以定期通气校验,无需专职人员操作,但设备成本高,适宜在高瓦斯矿井使用。e.采用智能型传感器就地断电和中心分站控制断电双重方式,智能型传感器在瓦斯超限时,能直接将断电信号传送到相应的断电设备,可以大大提高断电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可靠性。对于高瓦斯矿井和有瓦斯突出危险的掘进面,应采用智能型瓦斯传感器,配置用于断电的控制单元,实行就地断电。

6)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信协议及信息传输设备物理接口协议不规范;传感器等质量不过关;现场管理和维护水平有待于加强;市场秩序亟待规范,为产品企业规模、研发能力、系统的技术水平等能力进一步提升提供平台。

3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向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发展覆盖面更广,监测监控参数更多的软硬件系统,为实现煤矿生产综合自动化奠定良好基础;2)充分利用微处理器的优点研制新型传感器,做到自诊断、自校正、自调零、配置标准远传接口,统一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制,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数据出来的简单性和传感器的互换性;3)制定统一的专业技术标准,对促进矿井监控技术发展和系统的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构成统一完整、功能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真正实现更大范围的煤矿资源共享,实现全面化的网络管理。

4结语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研制开发、推广使用、维护管理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系统的软件技术和功能、硬件及接口技术的可靠性和兼容性、传感器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和相关工业的进步,煤炭工业将会逐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化会逐渐走向煤矿。在安全管理上也将有很大的进步,安全监测监控技术也将有以下改进:1)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理论将会更加成熟,更先进更实用的监测监控设备将会被开发出来。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设备的生产将逐渐进入正规化,在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价格的同时更注意现场环境及其应用对象,尽量做到生产出的设备是面向对象的而不是面向功能的。3)除了在硬件上和监测理论上有很大的进步外,在软件上也须有较大的发展,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简化矿井安全管理,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摘要:对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进行了介绍,分别阐述了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应用现状、作用、结构形式、选型原则等内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促进我国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结构形式,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煤矿安全发展 篇10

煤矿井下爆炸性环境用本质安全型产品的主要设计依据是GB 3836.4《爆炸性环境 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涉及本质安全电气系统方面的标准GB 3836.18《爆炸性环境 第18部分:本质安全型系统》暂未涵盖煤矿井下I类本质安全系统(只包含II类本质安全系统)。国际上,新版 IEC 60079-25虽然在范围上已包括I类、II类和III类电气系统,但对I类本质安全系统的技术规定仍很不完善。本文在了解国内煤矿本质安全设备现状和研究国内外最新本质安全系统防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GB 3836.18和IEC 60079-25标准的规定以及具体的实践认知,提出针对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设计和评定的关键要素及实用方法,供关注煤矿本质安全防爆技术的同仁研究参考。

1 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概念

本质安全电气系统是用于爆炸性环境的电路或部分电路是本质安全电路的电气设备互连部分的组合,通常包括关联设备、本质安全设备及其之间的互连导线或电缆,如图1所示。这种系统组合的安全性和兼容性要通过检验或评定才能确认,并且在规定构成本质安全系统的电气设备、电气设备的电气参数及其互连导线电气参数的系统描述文件中进行详细规定。

1-获防爆合格认证的本质安全设备;2-电缆;3-获防爆合格认证的关联设备;4-简单设备

关联设备是一个在防爆领域赋予固定内涵的专业术语。关联设备同时含有限能电路和非限能电路,且其特定的结构使非限能电路不能对限能电路产生不利影响。煤矿井下本质安全设备的关联设备一般都处于危险环境中,须另外采用附加防爆型式对其进行保护,例如将其置于隔爆外壳中。由隔爆外壳保护的关联设备除了应符合本质安全型相关要求外,还应同时符合隔爆型要求。

GB 3836.18按系统获得防爆合格认证情况将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分为 “已获证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和“未获证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两类。这种概念及分类对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同样适用。

2 煤矿井下爆炸性环境的特殊性

相对于地面,煤矿井下环境恶劣,空气潮湿,空间、光线受限,设备维护困难。井下开采过程中被释放出来的与煤天然共存的瓦斯或煤尘与空气混合后在井下采区或巷道形成具有爆炸危险性的瓦斯-空气混合物或煤尘-空气混合物。虽然煤矿行业十分重视持续有效的井下通风,但由于存在通风故障、瓦斯突出、产煤量增大引起的瓦斯释放增大等难以预料的问题,可能引起瓦斯浓度超标,从而带来危险。受井下空间环境限制,一旦发生爆炸很容易造成灾难。因此,煤矿井下需要更为严格的安全要求,禁止在井下瓦斯爆炸极限范围内进行开采。

针对煤矿井下瓦斯环境的具体情况,欧洲将井下危险环境条件分为“1级危险环境条件”和“2级危险环境条件”。当井下空气环境中的甲烷浓度在LEL(爆炸下限)~UEL(爆炸上限)范围内时属于“1级危险环境条件”,这种条件下的井下环境属于危险的爆炸性环境;当井下空气环境中的甲烷浓度在0%~LEL范围或UEL~100%范围时,属于“2级危险环境条件”,这种条件下的井下环境属于具有潜在危险的爆炸性环境。目前这一思想也正被IEC和我国相关机构所接受。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区回风巷、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1.0%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此时应认为巷道环境由“2级危险环境条件”进入了“1级危险环境条件”。根据GB 3836.1和GB 25285.2 关于设备保护级别/水平(EPL)的思想,只有EPL Ma级设备可继续带电工作,其它设备必须停电。《煤矿安全规程》还严格规定了甲烷传感器报警浓度、断电浓度、复电浓度、断电范围等。

因此,煤矿井下爆炸性危险作业场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分类不同于地面爆炸性环境中危险“区”域的分类。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也应根据这种思想考虑其特定的危险环境条件和对应的合适EPL。

3 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设计

3.1 确定系统构成

任何拟定的本质安全系统都应在明确设计目标后,根据电气系统具体的连接关系来确定系统的整体构成(包括互连导线及简单设备)。仅由电池供电的一体便携式本质安全设备(如干电池供电的LED本质安全手电筒,无关联设备)是最简单的本质安全系统。图1中的典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由本质安全关联设备、本质安全设备(包含简单设备RTD)及其之间的连接导线或电缆构成。

3.2 制定系统描述文件

3.2.1 对整个系统制定系统描述文件

为了便于分析和确认电气系统所达到的本质安全等级,在明确了电气系统的构成之后,可参照GB 3836.18第4制定系统描述文件,采用图纸、清单、使用维护手册或类似的文件方式来规定确保安全所需的信息,如规定电气设备的有关项目、包括互连布线的系统电气参数等。制订系统描述文件的系统设计师应能代表其机构或雇主承担责任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

实际上,对系统使用功能的兼容分析也很重要,它决定着各设备组合后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但这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3.2.2 认定简单设备

一般情况下,简单设备不需要认证便可使用,但当简单设备用于本质安全电气系统时必须对其安全性进行确认。

国际上,对于简单设备的认定大多是根据制造商提供的指标,若设备中任何器件的参数都不超过1.2 V、0.1 A、20 μJ、25 mW即可视为简单设备,如开关、热电偶、RTD、LED、部分SPD等。在北美,对简单设备的定义更为简练和限定:非储能且不产生电压的设备。虽然简单设备用于本质安全回路时无需认证且不影响其安全性,但适用时,外壳材质、IP等级、端子或接线等本质安全设备所需的共性要求还应符合GB 3836.1和GB 3836.4的相关规定。

对于符合GB 3836.4中5.7简单设备要求的开关、端子、接线盒、插头、插座等无源器件,无需改动系统安全评价便可增加到系统中;对于纯电阻、简单半导体等无源元件简单设备,还需要考虑热效应评定或试验。

如果系统增加符合GB 3836.4要求的单个电容或电感储能元件,则进行安全评定时要考虑它们的电气参数及其可能产生的热效应,同时应有清晰的标志。如果电感是铁芯电感,则不能看作是简单设备,必须通过试验来确定。

如果简单设备计划含有多个独立的本质安全电路,例如连接件、插头和插座,则应按GB 3836.4的要求进行可靠隔离,否则安全评定时只能按这些电路可能造成混触故障来分析。

简单设备的确认证明应作为系统描述文件的内容之一。有时用户需要对简单设备进行第三方认证确认,主要是因为用户需要这样的文件作为附加保险措施。对系统进行本质安全检验或评定时也要对简单设备进行认定,因为它是本质安全电路的一部分。根据我国煤矿的具体情况,将矿用本质安全简单设备作为含有其它电路的设备部件时,对整机的鉴定显得很有必要。系统设计师除了考虑以上技术内容外,还应在可能的情况下,把包括内部参数在内的信息清晰标示出来,在系统框图中也要详细说明。

3.2.3 确定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类别和组别

可用于井下瓦斯环境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内的电气设备类别为I类,允许的最高表面温度应不超过150 ℃(当其表面可能堆积煤尘时)或450 ℃(当其表面不可能堆积煤尘时)。

环境温度影响设备或元件的温升。当本质安全系统部分或整体运行温度超出-20~+40 ℃的正常工作环境温度时,应在系统描述文件中说明。符合GB 3836.4的本质安全设备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为-20~+60 ℃,当设备周围环境温度超过+60 ℃时,最小点燃电流将降低(当温度从20 ℃上升到200 ℃时,点燃能量可能会下降 20%~30%),此时GB 3836.4 标准已不再适用,建议参考IEC 60079-33。

3.2.4 确定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防爆等级

用于煤矿井下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整体本质安全等级不一定为同一个等级。也就是说,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本质安全等级可为“ia”等级,也可以为“ib”等级。当然,系统的每一组成部分均为“ia”等级或均为“ib”等级也是允许的,这取决于系统设计师对系统EPL设计的需要。

如果本质安全电气系统或者系统的一部分满足“ia”等级设备的要求,则该系统或系统的该部分就为“ia”等级;同理,如果本质安全电气系统或系统的一部分满足“ib”等级设备的要求,则该系统或系统的该部分就为“ib”等级。

当系统某一部分满足一个等级,而另一部分满足另一个等级时,应具体分析系统的整体情况。例如某电气监控系统包含一台由“ia”等级关联设备供电的井下“ib”等级本质安全瓦斯探测仪,系统正常运行时的本质安全防爆等级应属于“ib”等级(即EPL Mb),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当井下出现瓦斯超限情况、需要停止关联设备供电并同时启动探测仪内部备用电池供电后,该系统中的本质安全瓦斯监控仪可设计达到“ia”等级(即 EPL Ma);如果一台仪表防爆标志为“ib”等级,该仪表还可以连接一台“ia” 等级的传感器(如光纤),那么该种系统设计也是允许的。

至于“ic”等级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它类似于煤矿井下的矿用一般型电气系统,不建议在煤矿井下使用。

3.2.5 确定系统设备保护水平及适用的矿井条件(选型)

本质安全电气系统中,“ia”等级的设备对应达到EPL Ma级保护水平;“ib”等级的设备对应达到EPL Mb级保护水平。整个系统不一定在一个EPL级别。

EPL Ma级设备适用于井下“1级危险环境条件”下的采煤作业。EPL Ma级设备具有很高的固有安全等级,有两个独立的防爆保护措施或双重防爆安全系统,即使在罕见的故障条件下,EPL Ma级设备(如电话机、甲烷气体探测设备)也能连续工作。

EPL Ma级和EPL Mb级设备都适用于井下“2级危险环境条件”下的采煤作业。EPL Mb级设备具有高安全性,适用于正常的采煤工作条件。在井下瓦斯环境中,EPL Mb级设备可进行断电操作或安全处理。

3.3 确定系统采用的互连导线或电缆

3.3.1 互连导线或电缆影响系统本质安全性能

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研究的互连导线或电缆指系统中本质安全电路的互连导线或电缆,是系统中本质安全电路的一部分,其电气参数、结构和布局直接影响系统的本质安全防爆性能,对系统本质安全性能的评定至关重要。系统互连导线或电缆多用于本质安全供电或本质安全信号传输,其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储能在危险场所电缆短路或开路条件下易被释放出来,可能带来引燃危险。另外,其结构和布线也与系统或回路故障分析有关。因此,包括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在内的与本质安全性能有关的互连导线的电气参数以及计算推导的有关电气参数,系统设计师在系统描述性文件中都应进行详细规定。有时也可以通过规定具体的电缆型号、规格、长度来代替电气参数。

IEC 60079-14、IEC 60079-25将本质安全电气系统互连导线或电缆按结构性能分为A、B、C三种类型。这种分类便于进行电缆故障分析,同样也适用于矿用本质安全系统,但设计时需注意选用的电缆应符合矿用电缆的相关特殊要求。

非本质安全电路用导线或电缆须与本质安全电路用导线分开布置。

3.3.2 电缆选型、布线安装及注意事项

(1) 关于电缆选型。

需要时,系统描述文件应规定各个特定电路允许使用的多芯电缆类型。特殊情况下如果没有考虑隔离电路之间的故障,则应在系统描述文件的框图上注明。如果互连电缆使用的多芯线还含有其它本质安全电路,除非防爆检验机构另有试验认可,否则多芯线必须符合矿用A型或B型多芯电缆的要求。

(2) 关于电缆布线、安装。

本质安全电路的防爆原理要求其整体性能不能受其它能量的干扰,即使在发生电路开路、短路或接地时也不能超过电路的安全能量阈值。因此,用于本质安全电路的电缆与其它设备的电缆在机箱或机柜中必须互相隔离,安装方式也应尽可能使本质安全性能不受外界电场或磁场的干扰。

安装接线的主要依据是系统描述文件中给出的“系统安装图”(可参考 GB 3836.18图E.2)。

(3) 关于多芯电缆。

含“ia”或“ib”等级本质安全电路的多芯电缆不能含有非本质安全电路。通常还要求本质安全电路与非本质安全电路的现场接线盒或分线盒相互独立。绝对禁止将本质安全电路端子或电缆连接到非本质安全电路的端子或电缆上。

多芯电缆中没有被使用的每根芯线应对地充分绝缘,并且两端用适当的端子充分隔离,防止未使用的芯线成为电路混触的媒介。

(4) 关于接线和分线。

当本质安全系统的互连导线或电缆需要分线盒或隔离接线端子隔板对含有的本质安全电路进行分线或接线时,系统设计师应按照GB 3836.4的规定对分线盒或接线盒进行设计和选型。还应注意的是,包括本质安全设备、关联设备以及简单设备、线路接线盒或分线盒在内,本质安全系统内部所有设备的外部连接装置(如接线端子、插头和插座)应符合 GB 3836.4第6.2的规定。

不存在单纯意义上的本质安全型电缆,也不存在单纯意义上的本质安全型接线盒或分线盒,只存在符合系统本质安全电路技术要求的互连用电缆、接线盒或分线盒。

(5) 关于导体或端子材质。

用轻合金材料作导体的部位应注意预防电解腐蚀。

(6) 关于电缆标识。

应有单独的标识表明本质安全电路用电缆是本质安全电路的一部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用浅蓝色护套或表层标识,此时其它电路就不宜用蓝色护套或蓝色表层。为了防止混淆,也可对本质安全电路导线采取单独标识牌、将导线组合到公用的浅蓝色线槽中等措施。

(7) 关于电缆的表面温度。

本质安全防爆设备在任何状态下都不应超过设备允许的最高表面温度,并应与其绝缘等级相适应。

3.3.3 光缆和光纤传输

井下用光缆或光纤没有电信号,但由此认为光纤传输就是本质安全的观点是片面的。光也有能量,例如当光缆或光纤遭到破坏被折断时,泄漏的光能(波长范围为380 nm~10 μm)转换成热能被表面或颗粒吸收,导致温度升高,如果不加限制,就有可能点燃瓦斯或爆炸性粉尘云。

本质安全型光辐射(op is)是指在正常或规定的故障条件下,不会产生足以点燃特定危险环境爆炸混合物的可见光辐射或红外光辐射。对于悬浮在空气中的瓦斯或粉尘云,本质安全型光辐射要求电路具有可靠的限能电路,将持续时间大于1 s的连续波光功率限制在150 mW以内,辐照强度峰值限制在20 mW/mm2(表面积不大于400 mm2)以内,最高表面温度限制在150 ℃以下,否则需增加联锁装置;对于持续时间小于1 ms或1 ms~1 s之间的光脉冲,脉冲能量应分别不超过相应环境爆炸性气体的最小火花点燃能量(MIE)或10倍的最小火花点燃能量。有关光辐射设备和传输系统的保护措施可参见IEC 60079-28。

3.4 防雷电冲击及其它电冲击保护

如果辨识出雷电会对井下本质安全电路带来危险,那么最好在地面采取措施,采用浪涌抑制分流器、隔离器等将地下电路与地面电路隔离,防止雷电冲击通过管道或电缆传到地下。如果井下本质安全电路必须要增加防电冲击保护,可参考GB 3836.18附录F。

3.5 系统标志

GB3836.18第12 适用。

4 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参数评定

4.1 确认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主要电气防爆参数

本质安全电气系统认证和评定模式分整体检验评定认证(“已获证本安电气系统” 在获证前进行的认证)和在本质安全系统整体概念(整体原则)基础上,对“未获证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进行的本质安全系统电气参数评定认可。

对于任何本质安全系统,无论采用哪种认证、评定方式,都应根据电气系统具体的连接关系,结合系统描述框图(参见GB 3836.18图E.1,与GB 3836.4规定的控制图不同)或其组成部分的控制图,分析并确认下列参数。

(1) 系统内的所有组成设备的基本信息:① 制造商详情;② 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包括正常工作电压Un、工作电流In等);③ 认证标准;④ 防爆合格证或文件编号;⑤ 防爆标志。

应特别注意设备认证中所包含的任何特殊条件。例如防爆合格证编号的后缀“U”或“X”所代表的特定意义。

应特别注意认证用的标准。在同一个本质安全系统中,通常不能采用按照不同(不完全兼容)标准体系认证的设备,例如北美标准和 IEC 标准就不完全兼容。

系统中电气设备的本质安全防爆参数一般都会在产品铭牌上标明,或者在认证证书和产品使用说明书上给出,这些本质安全参数是评定本质安全系统安全性的主要依据。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本质安全电气防爆参数与产品正常运行时的工作参数不同,系统设计师应特别注意。

(2) 与危险场所本质安全设备有关的电气参数:① 认证的最大允许输入电压 Ui(V);② 认证的最大允许输入电流 Ii(mA);③ 认证的最大允许输入功率 Pi(W);④ 设备最大内部有效电容 Ci(μF);⑤ 设备最大内部有效电感 Li(mH);⑥ 设备最大内部有效电感与电阻比 Li/Ri (mH/Ω);⑦ 必要时,设备最小有效输入电阻Ri(Ω)也可用Li和Li/Ri值导出,该参数对实际确定Ii和系统工作性能可能有用。

(3) 与安全场所(或置于另一防爆类型如隔爆外壳内)关联设备/电路有关的电气参数:① 最高电压(交流有效值或直流)Um (V AC/DC),不同连接装置的Um值可不同,同一连接装置的交流或直流Um值也可不同,Um值是评定系统安全性的基础,应特别重视;② 认证的最大输出电压 Uo (交流峰值或直流)(V);③ 认证的最大输出电流 Io(交流峰值或直流)(mA);④ 最大输出功率 Po(W);⑤ 最大外部允许电容 Co(μF);⑥ 最大外部允许电感Lo(mH);⑦ 最大外部允许电感与电阻比 Lo/Ro (mH/Ω);⑧ 必要时,线性电源的输出电阻最小值 Ro(Ω)可由Lo和Lo/Ro值导出,该参数在判定电源输出特征和系统工作性能时可能会很有用。

(4) 与本质安全电气系统互连导线或电缆有关的本质安全电气参数:① 最大允许电缆电容 Cc(μF);② 最大允许电缆电感 Lc(mH);③ 电缆最大允许电感与电阻比 Lc/Rc(mH/Ω);④ 必要时,满足系统负载能力而允许的电缆电阻Rc (Ω),进而由此确定电缆长度,可通过系统的正常工作参数导出,虽然该参数不是本质安全评定必需的参数,但验算该参数可推知系统匹配后能否正常工作。

4.2 线性输出特征单电源组合本质安全电路系统的参数评定

根据不同电源的电路结构原理,电源输出类型可分为线性输出特性、梯形输出特性和矩形输出特性三种特征。不同特征的输出电源,其电路火花点火能力不同。GB 3836.18附录C给出了这三种电源输出特性的特征曲线图。

多数本质安全系统由具有单个独立电源的关联设备通过互连导线或电缆与现场安装的单个本质安全设备连接构成。如果这种系统的电源同时具有线性输出特征,则被看作为简单本质安全系统。

安全评定第一步,对两个独立的已获证设备的参数信息进行分析,确定系统各设备的电路特征类型及关联电气参数。系统设计师通常对设备的电路连接和内部结构不甚了解,因此需要依靠防爆合格证、说明书或控制图给出的电气数据来研究系统描述图和安装图。

当简单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特征被确认后,可按以下程序对系统内设备匹配的兼容性进行评定:

(1) 设备类别确认:I类(特殊情况如环境中还存在除瓦斯以外的气体时需另行考虑)。

(2) 确定系统防爆等级和EPL。通过研究两个独立的已获证设备的参数信息来确定系统的防爆等级或类别。系统总体防爆等级或类别“就低不就高”,即采用两个独立设备防爆等级或类别中的最低级别。允许系统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类别和级别,但应在系统描述文件中明确界定电路的各部分及其参数,例如系统中任一设备为“ib”等级,则整个系统就是“ib”等级。根据设计或用户需要,系统中的各部分选用相同的本质安全等级可能较为经济。图1中,若关联设备为“[Exib]I”,本质安全设备为“ExiaI”,则系统本质安全等级只能为“ExibI”,也就是说,即使本质安全等级为ExiaI的本质安全设备可以达到EPL Ma保护水平,但在该系统中也不能被看作为EPL Ma级设备,而只能作为EPL Mb级设备使用(特殊设备除外)。

(3) 确定设备温度组别。设备在使用条件或用途不同时可能有不同的温度组别,应选择和记录相关的温度组别。另外,不需要确定系统的温度组别,当关联设备置于非危险场所时不考虑温度组别。

(4) 确认环境条件。记录每台设备允许的环境温度范围并将其标注在系统描述图和安装图上。

(5) 系统安全评定准则。分析比较电源装置的输出与输入电压、电流和功率等电气参数,判定系统是否满足本质安全防爆性能,评定合格的条件(有时仅需其中一个或几个参数就能全部确定系统的安全,这时可不列无关参数):Um与设备供电电源相适应;Uo≤ Ui;Io ≤ Ii ;Po ≤ Pi;Cc ≤ Co - Ci(适用时,应考虑 Ci=∑CimCc=∑Ccn,mn为分支数);Lc ≤ Lo - Li(适用时,应考虑 Li=∑LimLc=∑Lcn,mn为分支数),或使用式Li/Ri≤Lo/Ro、Lc/Rc≤Lo/Ro判定,Li≤1%Lo时取 Lc/Rc=Lo/Ro。

另外,若电源为线性电源且 Ci≤1%Co,允许的 Lc/Rc值可使用 GB3836.18附录D的计算公式确定。

适用时,还应考虑“系统故障分析”(本文第5部分)后,针对新演变组合系统的最不利综合参数再进行评定。

(6) 检查接地、屏蔽或隔离是否符合系统安全性、防爆性能、EMC和功能性(必要时参见 IEC 61508、IEC 61511)要求。

如果这些要求全部满足,则确定这两个设备兼容匹配。记录该分析的便捷方法是绘制一个表格。以图2所示的本质安全设备与关联设备相互连接为例,给出其举例数值,见表1~4,对电源和温度变送器(为了简化分析,假设RTD与变送器一体)进行本质安全参数比较。

如果有必要,也可按GB 3836.4规定的方法,通过型式检查和/或型式试验进一步确任系统是否足够安全。

图2中的系统防爆标志为ExiaI,本质安全电气参数满足以上本质安全评定的合格条件,因而系统符合要求。

4.3 线性输出特征多电源组合电路的本质安全参数评定

如果本质安全系统含有1个以上线性电源,则应按GB 3836.18附录B规定,依照前述方法分析和评定组合后电源的影响,适用时还应考虑系统故障分析(本文第5部分)。这些方法完全适用于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系统。

4.4 非线性和线性本质安全电路互连组合的本质安全参数评定

如果本质安全系统含有1个以上电源,并且这些电源中一个或多个是非线性的,则不能使用GB 3836.18附录B介绍的评定方法。对于这种本质安全系统,GB 3836.18附录C对如何分析含有1个非线性电源的组合系统做了说明,该内容来源于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报告——PTB-ThEx-10e。其中对于线性特性、梯形特性和矩形特性等特征电源电路的分析说明,以及关于电路电压叠加或电流叠加及其串、并联的原理分析均完全适用于煤矿井下本质安全设备;多电源本质安全电路的互连原理也适用于煤矿井下本质安全设备,但是GB 3836.18附录C中缺少I类电源特性极限曲线图,其中IIC、IIB类的电源特性极限曲线图均不适用于煤矿。

在此提出两种可行的替代方法。一种是采用GB 3836.18附录C中IIB类电源特性极限曲线图替代。原理是基于煤矿瓦斯环境I类电气设备的本质安全火花实验装置最小点燃能量(525 μJ)远高于地面用IIB类设备代表性气体的火花实验装置最小点燃能量(160 μJ)。这种替代本身已具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因此在使用 GB 3836.18附录C中IIB类电源特性极限曲线替代I类电源分析时,要去掉IIB曲线原有的1.5倍安全系数。另一种替代方法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即依据 GB 3836.4 进行火花试验来最终判定。

一般情况下,矩形输出特性的电源很难做到Exia等级。

4.5 FISCO系统本质安全参数评定

对于FISCO系统,其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已预先确定,因此只需符合GB 3836.19即可。而FNICO系统类似于煤矿井下的矿用一般型,不建议在煤矿井下使用。

5 系统故障分析

5.1 系统设备故障分析

如果系统含有本身不符合GB 3836.4的设备,则应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按GB 3836.4进行分析或试验。除了应考虑设备内部故障外,还应考虑现场接线故障。

普遍认为对整体系统施加故障没有对设备各个部分施加故障严格。尽管如此,用该方法仍认为能达到可接受的安全等级。

如果需要的所有信息都具备,即使使用了符合GB 3836.4的已获证设备,也允许在进行故障分析时再施加计入整体系统的故障。更常用的方法是对单独分析过的设备或试验过的设备的输入、输出特征值进行直接比较。如果系统中仅有按照GB 3836.4进行单独分析的设备或试验的设备,则只需证明系统内所有设备互相兼容即可。设备内部的故障已经考虑,不需要进一步考虑。如果系统含单一电源,则电源的输出参数也已考虑了外部互连电缆的开路、短路和接地,也不需要再进一步考虑这些故障。

5.2 系统互连电缆故障分析

矿用A型电缆、B型电缆:不考虑电路之间的故障。

矿用C型电缆:考虑包括最不利的故障组合条件下导体之间同时2处电路短路和多达4处导体开路。如果电缆内包含的每个本质安全电路的安全系数达到标准要求的安全系数的4倍,则可不必考虑故障。多芯电缆内,在故障情况下所有电路的本质安全等级应取级别最低的等级。

若系统互连电缆中还存在接线、分线或插接耦合等情况,则故障分析时还应考虑3.3.2节中第(4)部分。

6 国内外本质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井下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标准,但“井上”和“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没有差异,熟悉本质安全技术的专家都知道二者完全可以通用,新版的国际标准也体现了该思想。目前,我国在用煤矿本质安全产品多采用系统回路整体检验认证的模式,但大多数缺少符合GB 3836.4要求的控制图,系统描述文件不够齐全,带有系统安装图的更少,证书或铭牌上的本质安全参数也普遍标注不全,这些现象都是造成当前甚至今后一个时期井下本质安全难以检查和再确认的主要原因。另外,目前国内几乎没有EPL Ma级的矿用设备、行业系统规划不足、新技术难以渗入等也是导致目前井下安全水平低下的原因。

与隔爆、增安等防爆类型不同,煤矿井下爆炸性环境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设计与评定一旦完成,在后续的市场环节和使用过程便很难再发现其隐患。针对该情况,制造商的责任固然很重大,而发证机构责任尤重。由于本质安全电路允许存在火花开关,一旦本质安全隐患的确存在而技术或管理机构又“疏”于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希望相关各界高度重视。

目前,国内和国际上的本质安全新技术正在不断创新发展,西安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等单位近年来在本质安全电路电弧放电及非爆炸方法评定方面已有很多成果;国际上,德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专利提出了针对本质安全防爆技术的最新提案“POWER-i”,其原理是利用持续电子控制技术获得本质安全允许能量的大幅提升,旨在打破现行本质安全标准对本质安全电气参数的传统限制,该项技术必将开辟本质安全防爆应用的崭新局面。我国相关防爆技术机构目前在积极开展包括矿用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研究的同时,也正在积极关注并实际参与国际最新本质安全技术的研究。电气防爆技术作为爆炸性环境中安全生产事业的重要装备的基础保障,其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实现我国本质安全电气防爆安全技术的跨跃式发展还需相关各界不拘一格实质性地协同配合。

煤矿安全求助物联网 篇11

煤矿安全事故猛于虎

煤炭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能源安全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然而,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多发、频发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2010年1〜9月份,共发生重特大事故21起,死亡457人,分别同比上升90.9%和52.3%。较大以上非法违法事故共发生42起,死亡455人;在建、技改和整合矿井共发生较大以上事故60起,死亡630人;瓦斯、水害、火灾三类灾害共造成较大以上事故81起,死亡706人,其中瓦斯事故危害最大。

根据2005年〜2009年工矿商贸事故按致因四要素趋势图(图1)可以得知,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比例是39%,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导致事故比例为19%,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事故比例占31%,而管理的缺陷引发的事故为11%。采取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措施后(图2),人、物和环境三个致因因素导致的事故起数下降幅度较大,但安全管理机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改进。

物联网完成三大转变

我国煤矿地质条件极其复杂,95%以上为井工开采,国有重点煤矿70%以上是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大部分为低透气性煤层(渗透率<1)。针对引发生产事故的四个基本要素,我们应该以强化监督“企业安全生产主题责任落实”为重点,依托包括物联网技术在内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与企业安全检测监控系统的互联和信息共享,对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隐患进行网络化巡察,动态跟踪监督重大安全隐患,实现对人、环境、设备和管理等环节的实时监控。

为了加强对煤矿灾害事故的预防,有效降低事故危害程度、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国务院于2010年7月19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煤矿必须在3年内建设完成煤矿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系统,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目前,我国煤炭工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1.产能不足、经济效益差、产业集中度低、增长方式粗放。

2.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资源开采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以及安全状况不好、职业危害严重等。

3.在安全、资源和环保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与消费国,但与世界先进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炭工业人才和科技含量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煤炭工业科技经费总投入只相当于国有煤矿产品销售收入的0.4%,而美国投入的煤炭科研经费相当于其煤炭销售额的3.0%;我国国有重点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为73.63%,其中综合机械化程度为49.32%,而发达国家的相应指标则接近或达到100%;此外,我国科技进步对煤炭生产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

煤炭企业信息化分为安全生产信息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其中安全生产信息化包括安全生产监控(重大危险源辨识、预警、预案与救灾)、安全生产管控(生产系统运行状态)和生产组织管理(计划、人员、设备管理);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供应链管理、内部运行管理和营销链管理。

目前的信息手段只能进行初步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无法实现智能决策分析。利用物联网的感知系统可实现对人、物、环境三个要素的有效监控和检测,超前预防事故。从而.实现由“间断性检查”向“连续实時监控”的转变,从认为判断向智能分析的转变,以及应急救援由事后反应向自动响应的转变。

煤炭行业

五大物联网需求

中国物联网的标准仍在制定中,相关技术并未发展成熟;大部分的业务仍然是数据采集应用的扩展,要在安全生产中实现更加“智能”和“物与物对话”,需要进一步做好如下基础工作:

1.生产大量性能可靠、价格低廉、能耗较低、精度较高、适合煤矿井下环境和规范的智能传感器件。

2.建设分布式、可移动、自组网的信息采集平台,研究矿山复杂环境下无线传感网技术、局部地区发生灾害后的网络重构技术。

3.开展矿山复杂环境下的安全信息获取技术、安全信息识别与处理技术、矿井灾害预警预报等关键前沿技术的研究。

4.对人员安全环境感知技术与终端设备、生命探测技术进行研究,拓展一些物联网技术,用以对采掘、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等关键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

5.制定真正适合于煤炭行业安全发展的物联网技术标准。

(根据讲稿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链接

用物联网改善现有信息化局限性

1. 视频监控系统的局限性:传统解决方案只是采用视频监控,但仍不能完全保障矿井安全,存在监控盲区。

物联网解决方案在井上、井下安装不同类型的纳米级传感器,对声音、频率、图像等信息进行监控。

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局限性:传统定位系统受电源、井下信号等因素影响,定位效果并不显著,且维护成本高。

物联网解决方案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矿井分割成若干区域,在每个区域都安装ID扫描传感器,用来扫描该区域内正在活动的ID,并通过数据传输单元转向储存单元保存相关信息。

3.安全检测监控系统的局限性:现有数据监控系统功能单一、传输范围窄,不能对紧急状况自动做出反应。

物联网解决方案通过智能传感器对瓦斯浓度、排风量等进行监控,当出现超限时,切断可能区域的电源,自动启动应急预案。

4.井下道岔管理的局限性:目前大多数井下交通采用手动道岔,危险系数高,极易发生事故,现有自动道岔系统存在各种缺陷,可靠性不足。

物联网解决方案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井下智能交通,系统自动调整道岔,等道岔调整完毕后,给车辆予以反馈,车辆方可运行。

5.煤质分析系统的局限性:传统做法是只分析煤的灰分、水分和重量,但是对于煤中的化学成分分析得不够,或存在分析不够精确的问题,特别是煤的含硫量是煤质及价格的重要指标,如系统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则会导致煤质的不确定。

煤矿安全发展 篇12

煤炭开采行业在旺盛的煤炭需求推动下快速发展,煤矿机电系统开始在煤矿领域大范围的普及应用,当前煤矿行业的生产活动绝大部分都是在煤矿机电系统的支持下进行的,所以煤矿机电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涉及到煤矿产业的安全生产,是煤矿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做好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煤矿企业的安全运行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当前在煤矿企业的运行活动中煤矿机电设备的运行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煤矿企业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能源开采企业,煤矿机电系统的安全运行不仅关系到煤炭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更关系到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要端正态度,认真做好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

2 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有关煤矿的安全事故不断见诸报端,煤炭生产领域的安全问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映射出我国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着的众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煤矿机电检查力度不足

煤矿机电系统是二十一世纪才开始在煤矿企业中广泛应用的,相应的管理人才还较为短缺,特别是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各个煤矿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造成的后果也是极为严重的,煤矿机电系统管理人才的短缺直接导致了煤矿机电系统的运行效率下降,在煤矿机电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因为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过低,引起的生产效率降低和设备损耗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因为煤矿机电系统整体运行管理人才的短缺,煤矿机电系统的检查力度和深度不足,造成煤矿机电系统存在隐患的几率变大,很多煤矿机电系统的安全问题都是因为小的安全隐患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在煤矿机电系统中长期存在,最后演变成煤矿机电系统的安全事故。

2.2 存在安全隐患较大

我国的煤矿产业在进入市场化之前经历了长时间的计划经济管理,煤矿管理活动中安全管理意识不强,或者只注重对煤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意识教育,没有意识到在新时期,在煤矿行业运行的机械化时代,煤矿机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才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关键,当前的煤矿安全管理活动中,对煤矿工作人员的机电系统安全管理意识培养较为落后,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很多煤矿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坚持使用老旧的机械设备,煤矿工作人员在煤矿机电设备损坏以后自己动手进行维修,煤矿机电设备因为长期得不到适当的维护加上煤矿工作人员的私接乱改,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2.3 机电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随着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煤矿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因为煤矿井下的恶劣工作环境和较高的工作风险,极大的降低了煤矿机电行业对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让原本就缺乏技术型人才的煤炭机电管理行业的人才状况雪上加霜,煤矿机电系统管理人才的缺失让煤矿企业科学的机电管理理念无法实施,使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运行缺少有效的运行维护,高素质人才的缺失和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已经成为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瓶颈。

3 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创新思路

3.1 打造煤矿机电质量管理新格局

3.1.1严把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是关键

作为维持煤矿企业运行的煤矿机电设备,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煤矿机电设备的运行安全,所以在煤矿企业的设备更新过程中要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严格的甄选,在选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机电设备自身的质量,作为一种主力生产设备其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甄选标准,同时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也是设备甄选的标准,不能盲目的追求煤矿机电设备的高技术,过于前卫的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往往都是不稳定的,而且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可维护性也较差,出现故障以后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客观上增加了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难度,所以在煤矿机电设备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技术先进且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可维护能力强的机电设备,只有这样才能为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同时在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中也要注意到机电设备与煤矿工作环境实际的结合,要在安装之前根据煤矿矿井的实际情况和煤矿机电设备的特点设计各个安装环节的详细图纸,在安装过程中严格按照安装图纸进行安装,保证煤矿机电设备在煤矿开采工作中的安全稳定运行。

3.1.2加强设备检修质量,积极引进煤矿机电新工艺、新技术

在提高煤矿机电设备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提升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质量,因为煤矿设备的检修工作才是维持煤矿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煤矿机电设备作为一种复杂的机械化煤炭开采系统,其在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是较为复杂的,所以对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要有一个细致的检查规划,检查活动要严格按照检查计划进行,并对一些关键性的设备和容易出现问题的设备设置详细的检查流程,保证在检查过程中不会因为检查人员的疏漏而留下安全隐患。为了保证煤矿机电系统的运行安全,煤矿企业要积极的引进煤矿机电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对一些涉及到煤矿机电系统运行安全的关键技术设备要优先进行技术更新,切实保障煤炭生产活动的安全有效进行。

3.2 创新机电安全管理模式

在煤矿机电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上,安全管理模式的欠缺是安全管理活动的关键性问题,因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无论是什么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人”的问题,只有人的问题解决了,安全管理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所以机电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新时期的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活动首先要明确安全管理主体,在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的整体上,明确安全督管的主体部门,在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活动的细节上要明确细节管理的主体,将机电安全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相结合,落实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制,对于一些对煤矿机电系统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部件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保证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模式在管理活动中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将机电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3 提高机电管理人员素质

当前煤矿机电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人才的缺失,尤其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具的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面对这样的机电管理瓶颈,煤矿企业要结合煤矿机电管理的实际,与当地的人才培养机构联合建立定向式的人才培养机制,专门培养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人才,并在培养过程中结合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实际,对学生进行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保证煤矿机电系统有充足、高质量的人才供应。

4 结论

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问题,是影响到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管理问题,煤矿企业一定要对机电设备的安全问题有足够的重视,运用科学的机电设备管理理念,应用科学的机电设备管理方法对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进行管理,确保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能源所占比例极大,煤炭生产活动能否安全高效进行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本文将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对新时期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的发展与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上一篇:@黄芪当归汤下一篇:巴渝文化